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时间:2022-07-17 03:22:11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浅探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应如何实现生活化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优秀,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就更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到一些方法:“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三、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课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在0℃以上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主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并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对策探讨

【摘要】科学课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通过自然界千奇百怪现象的展示,通过生动有趣的小实验,鼓励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主动去探究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道理。它让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生活的事物,上到天上的云彩,下到地上爬行的蜗牛,它激发学生去探究纸鹦鹉站起来的奥秘,去研究水的压力和浮力,去探究怎样吹出美丽的肥皂泡。但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主因。我们倡导在小学科学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课的参与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1 提出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所谓的生活化问题,即指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学生进行提问。当前,很多小学课堂都是以固定的方式开始教学的,教师一上课就开始围绕课本进行讲解,向学生灌输一些科学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生贪玩,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果教师采用刻板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科学课也就会变成沉默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提问方式实施教学,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提问的问题因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渐进式提问,“你们见过面棉布和尼龙吗?你们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用棉布和尼龙做的?”棉布和尼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材料,他们所穿衣服的原材料大都是棉布和尼龙。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热烈起来,教师再适时地导入课本教学,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棉布和尼龙哪个比较结实?将它们燃烧后灰烬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吸水性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大多数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棉布衣服和尼龙衣服拿出来,然后给学生展示二者的吸水、焚烧和结实度实验。教师可以将棉布和尼龙放入准备好的实验水槽,然后看哪个布料的衣服会沉入水底或者漂浮在水中。学生在观察中会轻松地得出结论,从而轻而易举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会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科学课的学习热情。

2 设置科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原型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因循守旧地向学生灌输科学课本知识,然后进行背后科学知识的解谜,这种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验证性的思考方式,即教师理论,并阐述这一理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陷入不主动思考的习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比如在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水喝人体的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向学生展示人体内的汗水情况,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人体内水的含量要占到80%左右,人的血液、肌肉和肺等脏器中都含有大量的水。也会了解为什么人离开了水只能存活7天。在学生充分了解水对人体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设问让学生去探究“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生命离不开水”。并暗示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去探究。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答案“鱼儿离不开水,离开了水鱼儿就要死了”、“小草小花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它们就会枯死”、“动物也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它们会渴死”……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回顾生活中的现象,会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生命离不开水的证据。通过这种探究会让学生明白,科学来自己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藏着科学知识。这会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对凡事都探个究竟。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在日常观察中渗透科学教学

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初都会觉得科学课距离他们很遥远,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科学家应该探究的事,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课程和课时安排极具针对性。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和对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学生会在地上发现蚂蚁、在叶子上发现蜗牛、在花丛中发现蜜蜂、在泥土中发现蚯蚓。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小动物,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蜗牛靠什么为生?蜗牛有没有嗅觉?并让学生试着证明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蜗牛是靠着肚子底下横纹的波动而爬行的,并从蜗牛经常寄居的地点判断它以各种蔬菜和一些植物的花、叶等作为食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到底有没有嗅觉,有的小组选了难闻的臭豆腐放在蜗牛的头部,或者选择蜂蜜或者香气扑鼻的桂花放在蜗牛的头部。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消化科学知识。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意义重大,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强烈的期待。同时,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摘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着生活前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思想,让学生能学好科学,并且用科学的目光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最后美化生活,从生活中的体验来掌握科学知识,并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科学有很大一部分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科学。家中使用的电器,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无一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与科学紧密相连的。小学是学习的最优时期,同时,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积极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感受大自然的科学奥秘和探索实践科学的乐趣,思维和眼界也得到开拓,这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此,社会和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小学科学课程正在不断地受到重视,进行改革和完善。尽管如此,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重视理论的传授。学生大部分知识的来源来自于课本和教师的传授,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想象的发展。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无法根据现有的常识进行理解和分析,难以提升兴趣,自然就少了一份探索实践的动力,课堂效率无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因此,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发展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能力迫在眉睫。针对这点,笔者就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看法和策略。

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1、将理论与生活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单独将理论抽出来,必定会有些枯燥乏味,一旦加上生活现象这一调味剂时,便会有趣得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渗透生活化元素,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会他们真正地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识引入课程。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哪些不一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在向热水瓶中灌水时,随着水量的增多能听见不一样的声音?然后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道具,如尺子、纸张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使它们发出声音。最后再进行原理的解释和基础知识技能的教授。又例如,在教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一课时,可以先问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云和雾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的呢?像这样,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常见现象引入教学课程,能够避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优秀的教学模式,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的学习中,并且加深他们的印象,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开拓了思维眼界,诱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让他们能自愿投身于科学这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中尽情徜徉。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也得到了潜在的提升。

2、采取多样的课堂形式,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十分重要。在课堂中,通过生活情境,学生能充分融入其中,并且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因此能将知识吸收得更好,更能培养他们潜在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努力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从概念出发,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分析解答,最后理解吸收。要实现生活化的氛围,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观赏视频、做实验、让学生课外实践等等,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理解。比如,在讲授《有趣的食物链》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观赏一段影片。影片中有不同的几种常见生物。在观赏结束后,让学生来说在这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通过交流讨论,不难发现规律,水藻被虾吃,虾被小鱼吃,小鱼被大鱼吃,而再常见不过的就是人类吃大鱼。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能够领悟到食物链其实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环环相扣。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向学生阐释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会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多问一些“为什么”,用求知若渴的心态去学习和探索,拥有创新之魂。

3、开设生活化的拓展性活动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其实生活才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学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开设拓展的研究性课程和活动,以生活为背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课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研究,探索到科学的奥秘。可以以一段时间为期限,开设一些与科学相关的项目,如我们生活的地球、生活中的科学等等,将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进而延伸拓展。例如,在教《进化》一课的前一个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教师可以先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我们都知道恐龙在许多年前就灭绝了,那么恐龙的灭绝是必然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又是如何解释的?等等。通过学生平时的常识,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自行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答案,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学生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生活化的课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辅助,而更多依靠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和互相的合作,这样能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无形之中点燃了他们创新智慧的火花。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思想,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科学技能,发现科学的实用性并且积极运用到生活中,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条件。小学仍然学生是巨大潜力未被发掘的时期。教师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改革,摸索出最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之路能走向光明。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摘 要:搞好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意义是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现实所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科学教学 素质教育 科学意识 生活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学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科学发明的奴隶。回顾世界"诺贝尔"的获奖者,我们中国人却寥寥可数,不得不让国人深思,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城市小学科学教育会面临好多的困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我想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资源优势,充实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因地制宜,选择科学所需的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整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当地易得的材料代替补充,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来,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的机会,最终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自然事物、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实验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索,通过在生活中观察与探索,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将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到大自然中,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这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采用多媒体对改善教学水平的意义。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与一体,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感官,实现教学相长,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是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新颖直观的表现形式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使得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善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节省了授课时间。以往所要学到的主要内容,老师必须在黑板一一列出,有了多媒体课件,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多媒体采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来传递教学内容,因而,它可以使学习重点更加明确,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多媒体远程教育及授课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难题。如通过积极推进名师、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制度等可保证远程教育的实施,优质的教师资源可以不必亲自到场授课也能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增加对多媒体教学建设的投入、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利用多媒体完善城乡一体的教学救助制度,这些对均衡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尝试科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就会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研究,就能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就让它踏踏实实为生活服务。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馈于生活。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结合广泛的教学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教学服务,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一条新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讨: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与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之下,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有诸多益处,不但可有效拉近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要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比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伊始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平常在家都喝什么水”,相信定可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展开讨论,积极抢答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烧的开水”,有的会说“矿泉水”,接着教师可继续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同学们春游时都要带矿泉水,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自己制作矿泉水,现在有三个大小、形状、高矮等都各不相同的矿泉水瓶,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把它灌上水,并贴上价签”,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要根据水的重量来决定价钱”,但是哪个瓶子的水多,哪个瓶子的水少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比较水的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可谓一举多得。

二、探究作业生活化

综合科学素养绝不仅仅只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更倡导让小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以此为契机设计生活化的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寻访小动物”的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事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探寻蜗牛,加强对蜗牛生活习性的了解,并最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在课堂上,看哪个小组了解的更为全面、深入、准确和具体,相信教师的这一任务定可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纷纷参与其中加强对蜗牛的观察和了解,又或者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以一些生活中的实物为对象设计实验,比如酱油、醋等,观察这些物质是否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种课外探究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而且由于它本身难度不高,学生很容易从中获得实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探究材料生活化

众所周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富有趣味和探究性的实验,而在开展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势必离不开实验材料,为了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在选择探究材料时,尽量从学生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物品着手,比如巧用小玻璃瓶、透明吸管等展开实验,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试验效果,还便于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探究和设计,而如果把实验材料仅仅局限在专业实验器材范围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也在无形中拉开了实验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因此实现实验材料的生活化是很重要的。

四、指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把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比如鉴于很多孩子有睡懒觉、挑食、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不良行为,教师可在讲授完“健康生活”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尝试制定“一天中的营养食谱”,“一天中的运动计划”等,并要求学生在规划完毕之后严格去践行,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促使他们生活方式更趋健康化,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完“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这一课时内容之后,教师可给同学们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存在哪些噪音污染和问题,并根据自身调查的结果研究出有针对性整改举措,结果有学生指出自己居住的小区有汽车噪音,孩子大声喧闹的噪音等,并据此提出改善举措,在小区内设置醒目提示标语,在汽车上安装消声器,或是建议物业及相关部门在小区内栽植树木,设置隔音屏障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以此来增强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的信心和热情。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把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非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未知道路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意在课堂引入生活化元素,就一定可以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提高科学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综合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