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04 04:37:12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物理教学论文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巩固价值

1.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就苏科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析,每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安排在该章的最后一节的,其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基于学生已学内容而进行的.学生在进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的预备知识与技能,能充分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好苏科版《电功和电热》以后,我们可以布置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让学生使用家里仅有的设备或器材去测量家里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也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电视机的待机功率等等,测量过程学生能真正巩固对电功和电功率的掌握,也能对家庭电路的一般组成和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2.巩固已会的方法与思维

物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传递着知识与技能,还渗透方法与思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所学思想方法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学生在《声音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的技能包括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为此,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简易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技术设计的有关元素,逐步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复杂的多变量问题.比如教材中将活动安排分为观察、预测、设计、比较、交流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训练和实践充分巩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体验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尝试.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充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能通过实践的开展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和思想,逐渐服务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升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传递必要的自然知识素养,一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素养应用情况的考核,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而除此之外,教学还有更根本的作用,那就是无论学生学了知识以后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学生都能通过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再学习和更好的生活,甚至去服务于社会.其根本的价值有以下两点:

1.提升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而思维和能力是无限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用好有限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无限的思维和能力,达成教育的最大价值.比如在苏科版《简单机械和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面提升至“设计”,学生依托于这一章中已经学到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特殊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及其中的优缺点进行思考分析,尝试设计一个简单机械,即先从理论上达成简单机械的构思和设想.比如学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②模型的设计是否新颖③模型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如何?④模型之中工艺难度如何?可制作性如何?⑤如何分工和展现等等,这一系列的思维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和筛选,也让自己的设想和构思更加成熟和健全,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学生的综合素养.

2.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设计到制作还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学生在设计过后去制作的话,又会遇到很多的疑惑和困点,这些疑惑和困点又会促使学生设计的再完善和再分析,为此,学生会不断的思考,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为了设计的完美和理想化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比如学生在《浮力》和《力与运动》以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制作一个密度计,虽然设计的原理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学生却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制作的密度计悬浮在液体中,如何制作密度计中的刻度、如何更精确的标注刻度,如何确定密度计的测量范围,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绞尽脑汁,这实际的制作和改善的过程中,学生会达成前所未有的提升,再结合教师的点拨和提醒,学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些提升是常态地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无法达成的,也正是我们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真正实践和落实的.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其实还有很多,有很多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的,只有不断深入的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物理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石凯峰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综合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当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创造性、简单性的体验活动。比如借助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音乐、舞蹈以及游戏元素等,在这些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以上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成功吸引其注意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其学习参与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最终达到了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有利于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课本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跟现实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说小学语文是搭建在小学生日常生活和书本之间的桥梁。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让学生学到了生命成长的过程,了解到了青蛙由蝌蚪到成蛙的生长过程。再比如《王冕学画》一文,能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通过以上这些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并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格,在教材知识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小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实践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一)引导式实践

不可否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性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综合实践的运用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实践为目标,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出现的错误以及实践结果进行纠正和补充。这就在另一方面决定了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感受到进行综合实践的自主权和选择性。比如在进行《扬州曼》古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西湖美景、聆听扬州小曲、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扬州城的繁华,在此基础上加深其对该诗歌主题的理解。

(二)自主性实践传统

“先教后学”的教学传统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搭建起小学生自主实践平台。自主性实践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做到充分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最终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鼓励式实践

所谓的鼓励式实践就是针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弱项,比如口头表达能力差或者是书面写作能力差等问题,预先设计好教学实践内容,并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校园中经常看到的学生海报多是刊登学生书写的内容,对于海报编写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的海报绘制小组,通过一系列的跟踪学习和模拟操作等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获得肯定性的表扬之后其学习自信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合作式实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合作式实践的综合实践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有进行亲密合作的空间,实践活动只有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在小学生进行合作式综合实践中,在其头脑中初步形成了对于团队力量的认识,使其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的综合实践过程中达到了增加同学友谊、激发自身潜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其自主性的进行任务选择,最终通过合作的方法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实践,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目标,在进行目标制定时应对以下方面进行着重考虑。首先,活动目标的制定应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为出发点的。其次,活动内容应充分满足小学生群体的兴趣和爱好,并与其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相适应。再次,综合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小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完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起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生。

(二)广泛参与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综合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整体参与性,针对当前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问题,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差异化分配,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使其能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并获得成就感,最终使学生在互帮互助过程中形成良好品性。综合实践能有效弥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小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并最终挖掘出小学生潜能,达到扩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作者:王会英 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心东安香小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

一、政治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践为优秀,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方式,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就是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最好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问题,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政治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政治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性,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

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知识的应用等问题。其实,在政治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师多是这样做的,先把重点的知识给学生讲解一遍,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即使学生把知识记住了,在做题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不会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社会开展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学习的需要,是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需要和动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事实举例

政治课本中有很多的阅读材料就是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启迪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讲解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有哪些污染源,我们如何做才能减少环境污染。这样的教学不仅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也可以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然后总结发表本组的观点,提出可行性的策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哪些是比较好的,哪些是有待改进的,这些都属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实践活动不以知识为中心,能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知识,这样的课堂比起普通的教学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等特点,强调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走完中学时代。另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让教师得到锻炼,提高教学能力,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需要学习,教师也要学习,只有教师进步了,教学方法进步了,学生素质教育才有可能顺利高效地实施。

作者:高素英单位:河北省邢台县晏家屯中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物理教学论文

第一、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

很多教师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基本不去开展的,关键原因有以下三点:(1)忙作业.教师忙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反馈和点评,通过对作业的训练、反馈、点评、变式,再反馈等形式进行强化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会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2)怕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就苏科版教材而言,也是在近几年才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的.而教师对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缺少教学经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怕思考、怕开拓、怕创新;(3)取材繁.综合实践活动的取材较常态课复杂,真正要让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的话,所需其次的数量、品种都比较复杂,有些器材是学校实验室无法提供的,因此,如果要上综合实践课,就需要花费教师很大一部分财力和人力.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活动的停滞不前,导致综合实践课被习题课、讲评课给取代.而教材预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因此而消失,教师而因此继续迷失在强化训练的题海战术中.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后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内容是“制作简易液体密度计”.本活动可以按照教材中的设置,进行以下几个步骤,并达成以下效果:

(1)浮沉条件巩固.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说明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可知,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应该达到运用的目标.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情景再次温故一下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将一个鸡蛋放入烧杯的淡水中,鸡蛋下沉,请学生对鸡蛋受力分析,并获知此时鸡蛋所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此时往水中加盐.鸡蛋脱离烧杯底部,悬浮在盐水中,再次请学生受力分析,学生获知此时浮力变大,并等于重力,浮力变大的原因是排开液体的密度变大.再次往烧杯中加盐并不断地搅拌,学生对鸡蛋所受浮力大小分析,获知鸡蛋排开液体的密度变大导致浮力再次变大,由此浮力大于重力,而导致鸡蛋上浮,当鸡蛋露出水面后,由于排开液体体积变小而导致浮力变小,最后浮力减小到和重力相等,鸡蛋漂浮在水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密度计设计的思考,我们再次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激发学生对密度计设计的思考,教师往烧杯中慢慢加入盐,请学生观察鸡蛋浸入液体部分的变化,并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会发现鸡蛋浸入盐水中的体积变小,学生也知道此时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排开液体的体积会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此时,教师再次启发道:“由此可见,液体密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又称之为什么方法?你会根据这种现象设计出一种测量液体密度的器材吗?”)

(2)密度计的设计.在课前,教师预先给每组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吸管、小铁丝、蜡块,烧杯、水、盐、酒精、刻度尺、剪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的提问和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进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预设的密度计是漂浮的,列出F浮=G排=ρ液gV排=ρ液gSh,而h的改变,就意味着密度的改变,学生为此而想到先设计出一个能够漂浮在液体中的密度计即可.而水的密度是已知的,我们可以先测出这个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密度计,浸入水中的深度H,再让密度计浸入其他未知液体中,测出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为h,ρ液gSh=ρ水gSH,推出ρ液=ρ水H/h.

(3)密度计的制作.制作的过程是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分成三步: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吸管、蜡封、铁丝来制作一个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密度计,而且漂浮高度适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调试;第二步就是密度计漂浮在水面上测出H,如图1所示;第三步是标刻度,根据ρ液gSh=ρ水gSH可以获知,h=ρ水H/ρ液来完成下面表格的,并把它标度好放入吸管里面.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密度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密度越大的区域,刻度越密.

(4)密度计的使用.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出来的密度计对酒精、可乐、酱油、醋、盐水等常见液体进行测量,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学生再次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自己测量的液体的密度进行验证,即达到验证的效果,也巩固了学生对液体密度的测量,巩固了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整个使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所收获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题海战术永远无法达到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对密度计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延伸性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密度计的刻度不均匀吗?(2)密度计越上面的刻度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3)你有什么办法来提高你所制作的密度计的精确度?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就这一节课分析,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巩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能系统地复习物体浮沉条件,结合受力分析和影响浮沉条件因素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并学会说明鸡蛋上浮或下沉的原因,达成课标要求;

(2)提升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设计密度计,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不是停留在做题的角度了,而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类问题,并通过对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从而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活动来自于教材,而目标却可以远远高于教材,激发学生无限的思维;

(3)提升操作能力.从理论到实践,这就是一个飞跃,在实际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边设计边思考,边思考边制作,很多教师是把做和使用的过程放到课后去完成的,到第二课时再进行展示交流的.但是这个实践操作的时间虽然多,但是比学生反复训练题目的时间要短得多,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服务应试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来服务于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所在,本实践活动也正好能达成这个效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知识目标出发,达成学生的技能目标,在达成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了每个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还激发了学生的再次思维,激活学生无限的智慧,服务于学生更高层面的实践活动,真正达成以综合能力的提升服务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服务于学生智慧的开发.

作者:陈军单位:海门市海南中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选入了课程体系当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应用语文知识。基于此,文章在具体分析了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是指结合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发挥其最大教学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为综合性特征,主要为对语文知识的全面应用,融合了听、说、读、写等内容,重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综合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为实践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其开展过程中采用的是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主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将语文知识技能融入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价值。第三为整体性。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学理念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传统课堂中,教师既要教学,又要进行纪律管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则全面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动脑动手,凭借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大量的实践,提升自身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其次,职业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以丰富的内容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既能够获取知识,又实现了态度、情感等的生成与发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注重对学生潜力与个性挖掘。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与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严格

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教学管理上存在偏差,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思路,课程计划上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课程意识、课程管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意识以及发展理念等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设计开发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课程体制的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意识较为淡薄,技能较为欠缺,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开发不足,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时,对于课本的依赖性太强,没有全面发挥出活动的开放性,简单地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有效性受到了较大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阅读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有的教师在碰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只是将其作为课文来学习;部分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实践上有所重视,但其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堂当中,地点停留在校园里,使得实践活动课成为了科学常识课程、自然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初衷相悖。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更喜欢互动多、课外知识丰富的授课模式,而由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未能被调动起来。

(三)组织实施随意

同写作训练、阅读教学以及口语训练等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操作较为繁琐,其组织与实施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被忽视。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是建设在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文化资源等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以此为活动背景的,因而,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有着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而部分学校一味借鉴外来课程,导致地方特色丧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形。

三、有效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一)提升认识,优化管理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作为管理者,应当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认识到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其次,要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转变教师培训方式,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全员培训当中,实施专项培训;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培训模式,实行实践性与研讨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学校也需要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获得家长的支持。此外应当加强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对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管理等制度,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立足专业与生活,加强实践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当教学者与研究者的角色,注重实践课程的设计与优化,活动实施前要引导学生选取与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协调活动中的各类关系;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形成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在活动内容上,则要立足专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语文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需要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兼顾教育与专业的要求,体现出实践课程的深度。例如,可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将学生分为招聘组与应聘组,应聘组写应聘信,招聘组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写招聘广告,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关注自身专业及就业情况。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要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向外拓展、延伸。例如,可让学生记录新闻实事,关注焦点,并作好记录,教师可组织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当新闻播报员,对于新闻热点发表见解。

(三)加强互助合作,评价激励

职业高中可组建专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队伍,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凭借一位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整个教学的,因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需要主动与班主任、家长以及社区合作,寻求校园内外的支持与帮助,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教师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强引导,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观点、体验以及感悟进行归纳与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教师需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与激励,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要在切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上,评价中要以激励为主。例如,可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信,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但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对策,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罗艳 单位: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剖析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发展普及。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优秀的实践性课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呢,本文将试做阐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来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

一、开发课程资源,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选题问题。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设计经济管理、交通、体育、环境等方方面面。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活动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

(一)以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和发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1、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例如,我县的道情、焙面娃娃、上党二黄、舜的传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调查研究,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2、从自然环境中发掘主题。如:我县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我县的旅游文化开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动。阳城,处于华夏文明北方优秀区。数万年的考古史和几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我县境内有礁峣山、索泉岭和走马岭等三处新、旧石器遗址。有关史籍记载:舜曾“渔于镬泽”,禹曾“导析城至于王屋”,汤曾“祷雨桑林,以观桑者”,养蚕缫丝的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时代曾创造过“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阳城先民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址和轨迹,广布城乡,俯仰兼是。可引导学生对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探究,还可开展对周边自然风光的探究活动,可开展“我是小导游”等一系列活动介绍阳城,发展阳城。

同时,还可以从地方农副产品及学校的突发事件等等中挖掘主题

(二)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们一是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抓好学科间的综合,超越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要求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有力。二是开发自然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社区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力求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开发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士、气候以及综合环境。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三)拓展学科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围绕某一主题,对课本进行探究阅读。阅读一至六年级有关课文,摘抄和分析有关描写家乡的文字,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并将其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归纳综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家乡的特产,如研究小杂粮、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合理实施课程,有效利用资源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教学形态,有一种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的主要做是指导和组织儿童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呢?根据教学实际,我认为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等都要做细致的考虑,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有效指导是前提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教师教学设计具有生成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和课程资源极其宽泛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

3、活动目标要具体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但是,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目标具体、明确,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1、增强趣味性,引发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跃跃欲试的讲究趣味性,“乐”中学习。

2、重视过程评价,引发自主探究

重视隐性目标、长远目标必定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评价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评价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原则,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采取了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为之探索,为之思考。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完善综合实践,提高活动质量》教学论文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向老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途径之一,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把课改只当做纸上谈兵而已。

说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多老师拿着课本一筹莫展,我开始时也是这样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不然,我认为,只要我们像平时教学生写文章那样,处处留心,很多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就会跃然纸上。只要你善于开发并利用好题材,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下面是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的点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求学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不同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00后的儿童,不会自己系鞋带,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要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即使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中引领学生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孜孜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显而易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德育入手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每个人的习惯来自他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表现并服务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座能让教育通往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桥梁。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学生的生活也是一条便捷之路。

比如针对我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按时值日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先收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和视频,利用课上时间让大家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不文明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目的达到了,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要为争当“文明小天使”,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们也表现得信心十足。仅仅几天时间,我便发现我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其结果来得如此之快,是以往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不能比的。可见,让学生亲眼所见,适时地情境教育,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和新的开掘。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与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应然要求和现实问题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种种表现,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学生能否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得到了发展,取决于教师实施的成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科课程相比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和开发者,有时甚至可以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应然要求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活动的管理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学能力。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大纲与教学参考书,必然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方案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学预测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很重要;第三,应用信息能力,协作性教学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等。第四,教师指导能力。教师有效指导是课程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学生应在研究方法上指导;对学生合作方式与技巧指导;选择与确立适当的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第五,教师评价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淡化甄别功能与选拔功能,打破只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档案袋评定”“自我评价”以及协商研讨等“问诊式评价”。教师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即评价的整体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描述、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可使用“成长记录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的方式。

2.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要求。

(1)参与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学者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者是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整个教学活动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在活动中主要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指导。如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对学生预计的探究方法和实践途径的可行性进行相应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等。教师不再把自己束之高阁,以管理者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教”学生怎样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度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和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提醒和点拨。

(2)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开发。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步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课程的研制与开发,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承担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一大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需要教师不断组织、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减少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但要考虑“怎样教”,而且考虑“教什么”,把课程开发作为自身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去组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方案,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过程是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由于学生活动经验、自控能力等差异,会导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质量、效益的差异,需教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结果的评价,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课程组织形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在活动中每个学生自主计划,自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及独立习惯养成。

(4)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并能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间题洞察能力,并有较强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将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习惯。如教师教学生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对材料有针对性的筛选,并能将资料进行统计。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化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它通过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与现实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实施有待创新。在传统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授者,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角色即“课程忠实的实施者”。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生成性,课程实施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预先规范的课程内容。虽然教师与学生对课程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但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往往会对课程提出新的设想,原先计划好的课程目标、内容程序会改变,课程的内容是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生成的。所以,教师应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应创造性地对课程以适度调适。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仍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奉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封不动教给学生,出现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化、学科化倾向。如笔者在观摩小学国家实验基地的一节“分析垃圾废弃物”这一综合活动时,发现活动资料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按百分比(学生未学过)画出各种垃圾的饼状图。因为学生未学过百分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就让数学老师给学生提前教授了百分比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时,多数学生因感到困难,百分数还是不会算,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富兰(M. Fullan)庞弗雷特(A. Pomfret)等人认为课程实施大致有三种取向:①得过且过取向。它往往避开矛盾与问题,对课程目标持怀疑态度;②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③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变化过程,强调教师应对课程内容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尊重教师对课程计划的适切性调整,课程实施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激励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操作、参观等方式自主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取适应或改编取向,而不能固守着课程的忠实取向;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编教材,而不必固守不变,陷人活动的僵化模式中,偏离了教学的价值目标。

2.组织活动有待深化。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形式,但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取得自我发展。有些学校教师偏重于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同化,看似“热热闹闹”的“动中学”,实际上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如观摩《分析垃圾废弃物》这堂课,授课老师让学生在阳台上观看校园垃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学即应有完整的教学环节,整节课应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说明我们的教学行为还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老路进行。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和深刻反思,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实践有所收获。

3小组合作有待积极配合。综合实践课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间应分工合作,彼此指导,相互沟通,最终共同得出课题成果。但在具体实施时,部分教师较注重教师追求合作的外在形式,对目的、动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小组成员的组合随意性大。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往往不加分析地让学生小组进行探讨,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匆匆讨论,还没有进人合作状态,合作就此结束,也没有及时的评价,整个活动过程只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小学生刚开始合作时,缺乏合作经验,易出现合作不协调,相互推诱、消极被动或专制独裁,合作只是形式而无实质,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集体思维的火花,往往结论就是优秀者的想法,小组其它成员并未真正参与其中。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应有以下几个特征: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制;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小组过程,即小组合作需要一定时间量。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合作效果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待渗人。相对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个性化情感、态度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品质得到发展。欲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生活热点、焦点和疑难问题作为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或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思维方式及方法,内化形成自己的态度及价值观。但在具体实施时,一些教师脱离了真实活动或虚拟的活动场景,学生并不能产生情感体验,反而成了“角色扮演”,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了说教式教育。如小学“助人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虚拟小组一个成员生病,其他成员帮助他;同学打羽毛球,帮忙拣球等活动,欲使学生体验到帮助者与被助者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实际的情景是:学生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毫无情感触动。就情感而言,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个体没有需要,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情感,就不可能内化为态度、价值观。所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应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整。

5.教师指导有待适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指导内容而言,教师应能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已‘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指导“度”难于把握,存在指导过度与疏于指导的偏差行为。指导过度强调“导”的功能,即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怎样去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怎么办等,过重于教师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疏于指导是指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自己体验、自己研究,继而放任自流,教师成为旁观者,使学生陷人盲目活动中。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源自课标,课标提倡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在各个学段都有专门的规定、要求,认为“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和校园内外学习探究的相互沟通”。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它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笔者在新学期伊始,就制订了“综合性学习”计划,并在已进行的前面两个单元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年级新教材一、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设计两个活动的意图是,通过系列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习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这就是我”活动目标是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过程,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在寻求别人理解中理解别人,增进自己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开学第一周让每位学生的父母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孩子。题目为《谈谈我的儿子(女儿)》。(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谁写的就署谁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学生带回来。

2、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3、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发现他身上不易被人发觉的闪光点,真诚地加赞扬。

目的:懂得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团结互助,营造班级和谐、友爱的氛围。

二、课堂展现风采阶段

1、各有各精彩:说说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来。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等内容。

2、请为我鼓掌:学生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有讲笑话的、唱歌的、跳舞的,还有个人作品展示的……

3、答记者问:在同学的自我介绍后留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三分钟“答记者问”,这一方面为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三、写作阶段

综合前面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这次写作是在一定的积累上进行的,因而内容较为充实,有的别具特色,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可以说他们在活动实践中已经开始学会探究、思考,这对一个少年来说实在是难得的进步。

四、交流成果阶段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接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五、点滴真情阶段(公开家长的信)

以家长的拳拳爱心感动他们,以家长的殷殷期望激励他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家长的信学生没有看过,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种种神秘感。当我抽念来信时,他们很认真地聆听,我把所有的信发给学生自己看,并要求他们回去写一篇读后感。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我的父母是这样爱我,珍惜我,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和失望。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爱和期望……”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我总是喜欢顶撞父母,甚至还背后偷偷的骂他们,现在我真后悔……”类似这样的心声还有很多,学生的心与家长的心接近了,从最亲近的人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心灵的效果。事后,我要求他们把家长的信和自己的读后感放入成长袋,作为一份珍贵的成长资料。

通过以上的系列活动,以我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了亲情的可贵;与同学的互动中,体会到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上;老师在活动中的桥梁作用也尤为突出的表现出来。此次活动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开启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正是《语文课程 标准》所要达到的学会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的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语文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日常生活、报纸杂志、通知告示、竟聘演讲等方方面面都与语文相关,因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斓的窗户。“漫游语文世界”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搜集社会生活中新鲜语汇和不规范现象。在写作中学会观察生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为此,笔者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收集言语材料

首先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这则广告从反面入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然后提出学习要求:

1.分组: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分成八项内容,并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小组长.活动内容包括: 广告集锦;校园风(校园流行语);口语荟萃(主要方言); 街头巷尾(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网络语言;网上妙语(短消息);对联;歇后语。

2.收集:学生利用放学、双休日时间,走向社会,在读书看报,上网与人聊天,访谈,看电视,逛商场时收集材料。(各组学生以收集本组材料为主,兼顾其他)

三、分析研究

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

a. 广告集锦:信心型、功用型、对比易记型、超常搭配型等。

b.校园风:精选校园流行语,对此现象的观点等。

c.口语荟萃: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d.街头巷尾: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

e.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根据语言形式分成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f.网上妙语:(短消息)按语句含义、语法修辞、句式结构等方式细分。

g.歇后语:来历、种类(谐音式、摹状式、拟人式、讽喻式)。

h.对联:起源、种类(正对、反对、串对);修辞(比喻法、双关法、叠字法等)。

强调书写时注意事项,尝试创作。

四、展示成果

课堂上,由各小组派代表作主要发言,其他同学作简要补充,介绍本组成果。并布置随笔: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

五、活动延续

课后发动各小组学生进一步充实收集研究的内容,并自行题字、插图、设计封面编辑成册,作为成果在班上展览,并以此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不同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收集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资料,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并从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表现形式,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动力和信心,也增强认真学语文,规范用语文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其次强调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共处,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个活动过程即是一个组内合作,组外协同的过程;再次重视研究性学习,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独特感受与体验,对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有不同程度理解与体会,使其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感受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处处有语文。

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氛围下,我们将开辟一片新的语文学习生活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老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应然要求和现实问题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种种表现,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学生能否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得到了发展,取决于教师实施的成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科课程相比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和开发者,有时甚至可以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应然要求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活动的管理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学能力。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大纲与教学参考书,必然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方案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学预测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很重要;第三,应用信息能力,协作性教学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等。第四,教师指导能力。教师有效指导是课程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学生应在研究方法上指导;对学生合作方式与技巧指导;选择与确立适当的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第五,教师评价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淡化甄别功能与选拔功能,打破只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档案袋评定”“自我评价”以及协商研讨等“问诊式评价”。教师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即评价的整体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描述、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可使用“成长记录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的方式。

2.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要求。

(1)参与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学者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者是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整个教学活动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在活动中主要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指导。如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对学生预计的探究方法和实践途径的可行性进行相应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等。教师不再把自己束之高阁,以管理者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教”学生怎样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度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和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提醒和点拨。

(2)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开发。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步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课程的研制与开发,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承担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一大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需要教师不断组织、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减少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但要考虑“怎样教”,而且考虑“教什么”,把课程开发作为自身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去组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方案,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过程是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由于学生活动经验、自控能力等差异,会导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质量、效益的差异,需教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结果的评价,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课程组织形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在活动中每个学生自主计划,自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及独立习惯养成。

(4)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并能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间题洞察能力,并有较强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将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习惯。如教师教学生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对材料有针对性的筛选,并能将资料进行统计。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化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它通过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与现实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实施有待创新。在传统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授者,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角色即“课程忠实的实施者”。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生成性,课程实施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预先规范的课程内容。虽然教师与学生对课程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但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往往会对课程提出新的设想,原先计划好的课程目标、内容程序会改变,课程的内容是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生成的。所以,教师应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应创造性地对课程以适度调适。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仍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奉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封不动教给学生,出现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化、学科化倾向。如笔者在观摩小学国家实验基地的一节“分析垃圾废弃物”这一综合活动时,发现活动资料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按百分比(学生未学过)画出各种垃圾的饼状图。因为学生未学过百分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就让数学老师给学生提前教授了百分比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时,多数学生因感到困难,百分数还是不会算,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富兰(M. Fullan)庞弗雷特(A. Pomfret)等人认为课程实施大致有三种取向:①得过且过取向。它往往避开矛盾与问题,对课程目标持怀疑态度;②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③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变化过程,强调教师应对课程内容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尊重教师对课程计划的适切性调整,课程实施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激励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操作、参观等方式自主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取适应或改编取向,而不能固守着课程的忠实取向;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编教材,而不必固守不变,陷人活动的僵化模式中,偏离了教学的价值目标。

2.组织活动有待深化。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形式,但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取得自我发展。有些学校教师偏重于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同化,看似“热热闹闹”的“动中学”,实际上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如观摩《分析垃圾废弃物》这堂课,授课老师让学生在阳台上观看校园垃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学即应有完整的教学环节,整节课应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说明我们的教学行为还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老路进行。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和深刻反思,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实践有所收获。

3小组合作有待积极配合。综合实践课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间应分工合作,彼此指导,相互沟通,最终共同得出课题成果。但在具体实施时,部分教师较注重教师追求合作的外在形式,对目的、动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小组成员的组合随意性大。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往往不加分析地让学生小组进行探讨,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匆匆讨论,还没有进人合作状态,合作就此结束,也没有及时的评价,整个活动过程只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小学生刚开始合作时,缺乏合作经验,易出现合作不协调,相互推诱、消极被动或专制独裁,合作只是形式而无实质,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集体思维的火花,往往结论就是优秀者的想法,小组其它成员并未真正参与其中。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应有以下几个特征: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制;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小组过程,即小组合作需要一定时间量。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合作效果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待渗人。相对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个性化情感、态度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品质得到发展。欲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生活热点、焦点和疑难问题作为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或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思维方式及方法,内化形成自己的态度及价值观。但在具体实施时,一些教师脱离了真实活动或虚拟的活动场景,学生并不能产生情感体验,反而成了“角色扮演”,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了说教式教育。如小学“助人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虚拟小组一个成员生病,其他成员帮助他;同学打羽毛球,帮忙拣球等活动,欲使学生体验到帮助者与被助者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实际的情景是:学生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毫无情感触动。就情感而言,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个体没有需要,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情感,就不可能内化为态度、价值观。所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应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整。

5.教师指导有待适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指导内容而言,教师应能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已‘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指导“度”难于把握,存在指导过度与疏于指导的偏差行为。指导过度强调“导”的功能,即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怎样去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怎么办等,过重于教师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疏于指导是指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自己体验、自己研究,继而放任自流,教师成为旁观者,使学生陷人盲目活动中。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必要性与条件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行为偏差 课程价值 教师行为转化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行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教师自身的内在转化动力、新的教育观念、相应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实施其教学行为转化的主观前提条件,以此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独立课程形态、一种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实施效果。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阻碍了课程价值的实现。本文就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起到借鉴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

(一)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课程的价值决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重在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都偏重于知识,如学科课程的性质、学科课程教学都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征,人们更易关注知识技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特点—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根源,具体通过目标加以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具有以下特点: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内容与方法兼顾,个性与群性并重。由此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学科课程偏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而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偏重于情感的展现,它的这种功能是学科课程不能取代的。

(二)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的

课程实施(curricjlum implementation)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因素在教师,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美国课程论专家、实践的课程范式的代表人物施瓦布(J.J.Schwab)提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各种行为、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及情感、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态势,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成为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而应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理解课程、理解教育,有自己独特的、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体现出创造性。因此,教师只有进人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课程目标不断得以实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行为实现了转化,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转化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里主要分析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

(一)炸合实戏活动课程教师自舟应其有内在的转化动力

I.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需要教师心理方面的认同。现在有些改革者认为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传统文化及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付了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实施确实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迫使他们投人更多的精力。根据詹姆斯(M . Jams)的分析,教师在面对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拒情绪还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挑衅性抗拒、消极一挑衅性抗拒和消极性抗拒。第一类抗拒主要表现为直截了当地拒绝,其不合作的态度异常鲜明;第二类表现为委婉地拒绝,以缺乏时间和精力为由,以达到不合作的目的;第三类则表现为阳奉阴违,即口头上接受变革,但并不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由此,教师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程实施变得异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如何防止教师的抗拒心理,消除教师的抵制心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改革专家吕克(Maurer,Rick)在(超越抗拒之墙》一书中把改革过程之改革实施者的心态发展分为六个阶段:(I)发生了什么(Something' sup)? (2)这是什么(What is it)? (3)我需要做什么(What doI need)? (4)我打算做它(I will do this) 。(5)我能够做好它( I am able do it ) 。( 6)下一步怎么办(I got through what isnext)?吕克认为,改革参与者的心态发展是这样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即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再进入下一次改革的初始阶段,它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其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改革的准备条件等综合性因素。如果改革来得突然,对于改革参与者而言,这就是无法预期的事件,改革参与者没有心理准备,心理会紧张,表现出对改革的抗拒和抵制。在前三阶段中,如果相应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那么,改革参与者的基本心态是抵制改革,拒绝参与,回到改革的初始状态。教师要想顺利进人角色,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进行解读,从观念的转变到相关实施能力的提高相当迫切,这种要求挑战着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和生活方式,可能危及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专业信心,导致他们的焦虑甚至抵触。所以,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政府应提供一定的保障制度,教育研究人员应给教师一定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ir-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 .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教学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自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整合,可从多角度理解:第一,就教学效能感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其能力特性表现在:教学效能感使教师深信自己能指导学生,其信念特性表现在教师拥有一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去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信念。第二,就教学效能感的成分而言,它是一个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的多维整体性概念。第三,就教学效能感的优秀内容而言,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两个方面。而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结果的认识和评价。这里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准确领悟教育相关理念、能否胜任教学各项工作以及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持有的一种认知和信念。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教学效能感与教学行为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即高效能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教师的高效能感往往对教学的设计、实施、教学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具有祈的教育观念

所谓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来自教师个人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是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预设、因果假定,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信奉和遵循的准则,是对教学应循方向和应达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师生观及课程观等。

教育观念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观念既可以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化的理性认识,是“经验和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对这些问题中某一具体间题的认识,则是教师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第二,教育观念作为指导教师个体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教师意识到。第三,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评价事物、唤起主体态度、指引和调节主体行为的定向功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具体转变应该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思想,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改变“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应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指导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其有相应的蛛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教学能力

1教师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其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课程,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习,获取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可以称为缄默知识”,而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缄默知识是直接指导与支配个体的行为的”。由此分析,教师个体的知识包括可用语言表达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知识;也包括通过无意识内隐学习获得的、个体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的缄默知识,如教师的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等。缄默知识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缄默知识不是通过言语传递获得的,而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感受、反思得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缄默知识,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虽然有一些统编的教材,但它只是教学的参照,它的内容是静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实施顺利进行。

2.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的,教师所起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顺利实施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除了应具一般教学能力以外,教师对学生活动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选题、制订计划、活动过程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经验背景等因素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恰当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主题合理、可行,那么教师就能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个人体验和活动事实,包括运用工具书收集资料、统计和处理信息资料、撰写活动报告等。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能力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应具有自我监控能力与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是教师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它作为自己教学活动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必然反映到教学行为上来。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就会有利于教学活动更加深人,有助于教学行为的合理化与规范化。辛涛等认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自我觉知与教学监控能力存在明显相关,自我觉知作为重要的心理变量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取向有显著的影响,而教学监控能力本质上说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自我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觉知能力,对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方法、实效有一定的认识,及时发现自身教学的优点及缺陷;同时,应具有教学监控能力,能对学生研究课题的选定、小组的合作、研究的实施、成果的呈现等进行帮助和调节,以实现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有实现转变的内在需求,在每天的教学体验中通过反思、感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顺利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课堂任课教学逐渐走向开放式教学,即将课堂搬到课外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综合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印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快乐的进行学习,尤以在小学课堂中极为明显,一方面小学生心智处于成长阶段,孩子天生好动、好玩、好奇的性格也决定了利用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今天,本文就小学数学总额时间活动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目前中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来说,虽然开始进行不同城的的改革,然而一些院校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重视度却并不够,一些院校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往往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带而过,甚至还有的教师将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和带头,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更多的任教时间,甚至删除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这一些问题都足以彰显出校园和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学校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考学,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并不作为学业和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并且受制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分数高就行,其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教师视野狭窄,没有真正理解小学数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没有深刻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给学生与学校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不能真正地培养人才,这也就造成了对小学数学综合教学的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出现。[1]第二,对于现如今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在近十年内并无太大的变化,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一直遵从这种教育是没问题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一直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任教时间可能多达十数年,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是循规蹈矩,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综合实践数学课程,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小学数学课程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小学数学带来怎样的好处,更有的教师将其认为是一个知识点,粗略地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就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重视,所以说要想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首先就需要让教师进行一个清楚的定位。[2]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对策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言传身教,即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而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也是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以及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所以,为了使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就需要转变师生共同的观念问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好处,首先,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能够加深孩子们的记忆程度,所以,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更快,同时,由于是实践教学,大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而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通过这种教学就能够改变孩子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适当的组织教师进行授课,传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深入剖析知识点等等。[3]第二,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来说,首先应当确立一个明确任课方向,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校为辅助的这样一个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即严厉苛责等决不能出现,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去接受实践活动课程,其次就需要确立教学主题,虽然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出现过类似的知识和学习主题,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房子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然而教师却并没有将此进行深入剖析教给学生,例如房子中的数学,人们都知道三角支撑的建筑是任何图形中最坚固的,然而为什么坚固,怎样的三角形才更坚固等等,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不会深入剖析,最终导致这类的课程以失败告终,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引入相应的活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之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去讲解,并且纠正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一个个的问题,一些实践课程可能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探索然后总结探索后的资料进行陈述总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这种探索和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课程深入人心。[4]第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从字面的意思上就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实践,然而实践并不能空口无凭,要将更多的教学搬到室外真正的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一些教师所理解的实践教学不过是在授课时利用一些数学工具来达到实践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长时间的使用过后就会降低新鲜感,使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从而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太长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就需要将课堂搬到教室外手把手地真正达到实践教学,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师可以找来一辆自行车,在操场上给学生们授课,自行车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一点点给学生们讲解,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圆的周长怎么算?圆周率是多少?[5]这些都是知识点,自行车的骨架是三角支架,为什么是三角支架,给出三角形的一些特定信息怎么求出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是等边三角形,给出特定的自行车行驶速度怎么计算行驶公里,等等,教师通过这种实践方式的教学,首先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因为是实物,学生们的思考就会变得更具体,而不是课堂上的抽象思考,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前所没有接触过得,从而更加喜欢数学,最后利用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性格,让其自由讨论,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地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革,传统教育终将会被新式教育所取代,新式教育能够结合社会当下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今天人们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教学正是利用了孩子天生好动、兴趣广泛、厌烦学习等特点进行针对教学,利用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到课外,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新鲜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会出现厌学心理,同时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改善师生关系,等等。

作者:程龙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深入调查研究,针对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介入优化意识,这是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意识、改进课堂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开多元评价,都能够为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带来重要生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素质的塑造创造良好契机。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堂;优化意识;教学设计

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有创新意识,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探索,重点突出教学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由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并通过多重优化措施,强化文本生本的思维对接,形成重要教学创新点、切入点、成长点,为全面塑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一、教学预设,体现综合开放特性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准备教学生成预案,以体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1.综合选择教学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比较固定的教材学习内容,但在具体执行教材时,教师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展开取舍,也可以适度增加其他学习内容。综合实践课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不断探索来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有综合教育意识,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基础,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提升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增加本地农业生产相关内容,通过对家乡特色产业展开调查研究,认知、了解本地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建立具有乡土气息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开放教学目标设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主体是“活动”,在学生展开多种活动时,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活动展开适时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达成的目标,以提升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活动目标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因素,促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形成创新、体悟意识,鼓励学生在不断完成活动目标的同时,促生自我成长自觉性。在活动目标设定时,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群体有深入调研,给出适合度更高、覆盖面更宽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达标,也不能挫伤学生进取的积极性。教师在具体目标设定时,不妨征求学生的意见,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开放性。开放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努力,不仅要做好学情调查,还要科学筛选学生的参与意见。如《我们去郊游》教学,教师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形成活动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做好郊游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安全措施的多重预设。第二,让学生在郊游过程中,学习更多实践认知,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日。第三,做好协调工作,在家长和教师协助下展开活动。学生明确了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自然能够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应该成为这次活动的重要关注目标。因为活动有一定风险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参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先落实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之后,能够积极有效地展开实践操作,学习效果显著。

二、活动开展,观照实践自由特性

教师在综合实践课堂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还要对实践活动展开多重评估,以提升其适合度,体现综合实践课实践性、自由性特征。

1.优化活动引导方式

综合实践课堂活动启动后,教师要及时跟进,针对学生实际表现给出一些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为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注意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形式,或者是对相关活动进行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促使学生学会健康快乐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有创意地生活,以提升实践活动品质。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品质,教师都要给予积极支持。

2.关注不同群体需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要正视个体差异的现象,并展开差异性教学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基点、生活经验、学习感知等因素都呈现个体差异,在实践课活动中,要求学生达成一致学习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有分层教学观念,真正介入因材施教原则,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匹配度。学生对生活关注度呈现个性差异,教师在活动引导时,也要有个性意识。如学习《变废为宝》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说说环境的变化,了解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有哪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归结,形成学习成果。有学生说:“我们小区的垃圾已经实现了分类,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虽然居民不能准确进行垃圾分类,但起码有了分类意识。有机垃圾可以制成肥料,无机垃圾可以回收制造新产品,都属于变废为宝的实例”。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要多关注社会生活,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认知。

三、评价实施,凸显多元激励特性

课堂评价是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介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重评价方式。特别是教师专业评价,都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训练热情,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介入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介入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评价活动,这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不仅丰富了评价视角,也为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觉悟创造条件。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重视学生个体评价,对学生自我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发动学生展开互评活动,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也可以形成重要对比,促使学生自我矫正和成长。而教师展开深度专业评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认知体验,这对学生学习认知构建有重要帮助。

2.展开个性专业评价

所谓个性评价,就是具有创新意味的评价,体现评价者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教师对学生展开评价时,不可陷入千人一面的窠臼之中,要针对学生具体表现给出更为专业的评价。评价形式、评价语言都需要体现个性,这样给学生带来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感知体验。教师评价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眼神和表情,只要能够传递教师评价激励意图,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可以运用。如在学习《走进植物王国》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多种植物生长情况,采集树叶标本,让学生画出树叶形状,量一量树叶的大小,并写上树名。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处理才能保持树叶颜色不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教师给出的评价也非常有个性:“你搜集的树叶很特别,说明你观察很细致,能够找到不一样的树叶。”“你画的树叶很形象,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看来你很有艺术天赋。”“你这个方法很有创意,将树叶快速烘干,树叶就会保持绿色不变。”学生听到教师的评价,大都显得很受用,说明教师评价具体很强的激励效果,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得以有效激发。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点,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展开教学优化活动,符合新课改基本精神,也能够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从教学预设、实践活动、课堂评价等视角展开教学优化,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活泼的、有创新意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培养学生良好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助力作用。

作者:郭淑珺 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小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学校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优秀课程之一,备受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列为教学活动的重点研究对象。“综合和实践”教学的优秀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的主旨是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获得丰富且有效的学习经验,因此,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数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引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主要是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生活预设相关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小数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可结合人教版中关于钱币认识课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将数学引入“超市”购物。该方案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实施时,教师可进行情景模式设置,将超市购物小票作为材料,并指导学生了解小票信息,结合“元、角、分”与数学运算,让学生对小票上的信息进行讨论,进而利用课堂知识解决超市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此情景模式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置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将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互助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综合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骰子作为教学用具,设计骰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规律、算出概率,进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掷骰子游戏是一种简单的民间游戏,为突出游戏的新玩法、新花样,教师可对游戏进行创新:教师给出两个正方体,在六个面上标上不同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投、猜活动,并记录下每个图案出现的次数,计算出相应的概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小组人数的设置,一般两人一组,要引导学生先猜测后证明。此类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游戏中渗透统计与概率内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爱动,理解能力较弱,判断能力及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开发思维。在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性设置故事情景,在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中非标准正方体或长方体的计算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阿基米给国王计算皇冠体积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应重点陈述阿基米测量皇冠体积的思维来源,即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洗澡水外溢启发了他利用水这种物质来测量皇冠的重量。教师根据故事情景,着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及动力,进而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讲完设计的故事内容后,可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启示,并根据自己的启示计算身边非标准物体的体积。如一些学生在学习后,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将苹果、梨子、橡皮擦等放进杯子里,观察并测出溢出水的体积,而所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标准物体的体积。针对学生丰富精彩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奖励及好评,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全力打造内容灵活、涉及知识丰富的智慧课堂。

(四)结合评价体系设计教学方案

在我国,重点高校的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而中小学通常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他们学习好坏的依据。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应重视教学评价质量,传统评价模式校都是以学生的笔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应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变革,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科学合理地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新的评估体系。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综合质量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注重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主动程度、效果、方法等,并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作为评价条件之一。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监督力度,对讨论主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如小组、教师参与、个人独立完成等诸多形式,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表现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例如,根据上文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的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观察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实践表现,有学生利用水对苹果的体积进行了计算,并参与了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测量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及计算环节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总评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课堂不再是死板的教材知识的灌输,而是开放的新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繁多且有趣的学习渠道,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课堂内容的设计时,应以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实践内容,进而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作者:何东弟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中心学校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生物学综合实验项目化教学实践

摘要: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教学”紧密协同;完善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内容项目化和教师科研成果渗入化的协同机制,建立了基于学研教协同创新的“项目化综合性实验”地方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项目化;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在高校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起不到积极作用,探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或体系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3]。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开展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推出一批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7],但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或体系[8-12]。结合生物学实验教学特点和我院部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突出以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为本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进行了基于学研教协同创新项目化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研教协同创新教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所谓学研教(“Learning-Research-Teaching”synergy,LRTsynergy),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协调统一、相互促进[13]。学研教协同强调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以及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统一,其中教与学的互动以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科学研究为联结纽带,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学生参加科研为条件[14-15]。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学研教协同的生物学实综合实验课堂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科研为载体,基于教学、科研、学习互动协调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活动,其目的是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与协同创新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项目化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发现者,学生唱“主角”,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角色的换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6]。实践证明:基于学研教协同创新的项目化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新理念

总体思路:在协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完善实验内容项目化和教师成果的渗入化的协同机制,对项目化生物学实验的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组建跨生物学二级学科、更加完善的、分层次的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协同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于协同创新的“项目化综合性实验”的地方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新体系实践

项目化的“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新体系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教学目标,以实验项目化、综合化的方式构建教学内容,形成科研课题化的实验项目,通过学生自主化的教学形式教学,以模拟科研过程的思路统领教学全程,让学生“体验怎样去科研”,建立以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为优秀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本教学体系包含了20余个综合实验项目。

2.1“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新特点

(1)学研教”协同创新教学。“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实验内容全部是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而来,以科研促进教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组织实验,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实验课,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如“精氨酸激酶的克隆、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实验项目是潘继承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2)实验内容综合化、项目化。实验内容综合化以体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侧重实验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有效地运用多种实验技术方法,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例如“典型污染物对淡水腹足动物的毒理效应”实验项目立足于动物学、生态毒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背景,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污染物,选择不同的腹足动物,用不同的暴露时间以及系列毒理学的生物标志物包括DNA断裂、线粒体损伤、氧化胁迫效应指标等来综合指示污染物的毒理效应。实验内容项目化是指设立实验项目库,学生自行组团,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例如“pfu酶表达及其活性检测”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自己组合成4~6人的小组,选择该项目,获得教师批准后,即可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之后再交给教师审核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后按方案实施实验过程。(3)实验项目科研化。本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就是模拟科研过程组织教学,设立实验项目库,由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合作完成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实验的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任务,帮助学生熟悉科研基本规范,激发探索兴趣。(4)教学形式自主化。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索。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讨论、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任务,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既熟悉科研基本规范,又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提升创新能力。(5)内容更新实时化。为了使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体现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鼓励授课教师将自己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每学年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必要修订,及时补充新技术或与理论进展相关联的新内容;又以网络深入阅读方式,实时更新相关实验项目的重要文献,学生能够及时追踪学术前沿。2013~2014年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如下:浮萍rbcS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研究;pfu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活性检测;地衣芽孢杆菌普鲁兰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植物中有效成份提取与性能研究;发酵法生产胡萝卜素;CyclophilinA的表达和纯化;植物旱生型和水生型叶形态结构差异性比较等。

2.2“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新模式

项目化生物学综合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合作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项目化的生物学综合实验项目库,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每4~6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文献的查阅、实验项目方案的设计、讨论、实施等都由学生负责完成。授课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实验项目在每学期的17~18周为“生物学综合实验”集中授课时间,对于完成时间较长的实验项目,则由教师和学生商议确定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大三和大四学生;每个学生完成项目库中的4或5个综合实验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教师课前导引:多媒体教学讲述实验项目相关背景知识;课程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利用;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培训等。②学生实验设计:学生利用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检索文献分析并利用获取的信息优化实验方案、更新实验设计、积累实验素材。③学生自主实践:优化实验方案后,在组长的带领写,进行自主实验操作。④结果分析讨论:实验完成后,各小组总结,PPT汇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得失,本环节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⑤撰写论文:以小论文形式提交实验总结。

2.3“生物学综合实验”评价新体系

能以项目化教学法教学的实验课程必须具有一个项目所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相互关联的特征,我们对引入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每个项目均进行以下评价,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也处于实时更新状态。(1)项目的构建。评价各实验项目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关联性、知识点和实验技术的融合。(2)项目的实施。主要评价构建项目的教学预案、各实验项目知识点和技术在新构建项目中的融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制定出得处理预案。(3)项目的管理。主要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形式,如: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或预约制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进行评价。(4)项目设计水平。主要对实验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评价。(5)实验经费保证。对项目化的实验所需药剂、器材的消耗评价,以达到最少的钱出最佳的教学效果。(6)学生成绩考核体系。本实验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优秀”,因此在评价标准设定上主要侧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更多关注实验实施的参与过程、技能提高、实验设计与研究能力、实验结果与分析能力等。具体评价和考核方法是: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考核实验设计方案格式,合理性,可行性,创新性,文献资料运用情况等);研究性小论文(每个设计综合实验项目书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评价实验论文格式、实验论文数据及图谱结果、实验讨论分析,引用文献,观点阐述、最新实验技术应用等)。考核分数比例分配:实验设计占30%,研究小论文30%,实践能力占30%,出勤、卫生、安全占10%。

3“生物学综合实验”成效与思考

通过几年的实践,建立了日益完善的项目化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队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本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学平台建设日益加强,教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教学平台建设成果:“生物学综合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校级教改项目20余项,教改项目获得各级教学改革奖励9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出版包括“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的生物实验教材8种。学生培养质量: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强,先后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18人次在省级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12人次在省级实验操作大赛中获一、二等奖,10余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近3年,本科生在优秀期刊上20余篇,每年超过40%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本教学体系按照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构筑了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对“生物学综合实验”有以下思考,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3.1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问题

生命科学领域广泛,实验方法、技能日新月异,在有限的课时内,实验内容难以涵盖所有二级学科以及体现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根据课程的特点,我们鼓励教师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实验的教学中。及时跟踪生物学发展趋势,保持实验项目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实验项目的内容要更符合当前学科发展方向,今后需进一步整理、完善、固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成果,注重实验内容的关联性、互补性,有效组合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实验和科研热情。

3.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问题

综合型实验的评价体系有别于一般性的基础性实验,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值得探究。我们对每个实验项目实现绩效化管理和评价,建立动态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对于项目化的综合实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我们认为:生物学综合实验要重过程,轻结果,只要实验过程科学、规范,结果不会很坏。我们的考核就十分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考核,包括学生阅读文献、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都是考核的内容,这些占总成绩的60%;同时综合实验小论文也是考核的很重要内容之一,占总成绩的30%。每个综合实验的学生考核体系是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设计的,我们的考核体系是基于模拟科研过程的学研教协同创新教学理念。

3.3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要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外,必须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需要不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甘于奉献的一流教师队伍。

3.4实验教学网络平台问题

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方便实用的自主学习平台;开发和完善建设网上学习系统和学生课程评定系统等。

4结语

课程特色就是生命线,“生物学综合实验”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组织教学,改变了实验教学以单一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本课程形成了基于“学研教”的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协同教学新体系,构建了综合性实验内容项目化和教师成果的渗入化的协同机制,实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自主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实验的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和提高,也就是“教会学生怎样科研”。总之,“生物学综合实验”实验教学体系加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了“新”的教学成果,取得了“新”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友如 潘继承 陈雄文 王卫东 侯建军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a.部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b.生命科学学院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其课程资源来于学生生活,课题的开发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在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认识世界、关注生活、开拓创新的广阔空间,使之自主研究、主动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评价要在满足学生乐学好问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关键词:生活;自主;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评价要在满足学生乐学好问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开放性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社会,开展富有人文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手技能、情感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一、活动课题,来自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涉及面广,没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策划,精心选题。“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优秀,师生携手走进生活,共同挖掘活动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题。班里有的学生家处城郊,家中还有一两块自留耕种的农田;而有的学生在城市,养尊处优,甚至五谷不分。在与学生交流时,同学们都表示出对农田的兴趣与好奇。这样“走进田野”课题便诞生了。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挖掘不尽的课堂资源。适时追踪,随时了解社会动态才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密切关注社会,才能变得立体、五彩缤纷,才能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当今社会中,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鉴于此,我以所在城市创建文明城为契机,在班级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做好扬城小公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用稚嫩的双手制作画报,写标语,宣传文明。他们精心策划、开展了“文明礼仪小老师”“文明礼仪小画家”“文明礼仪小作家”等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对孩子们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彰显手脑并用,突现学生创新智慧,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一)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精心部署活动的权利不能让老师独享,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也应是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板块之一,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的良好载体,此课程绝不能以学生制作出手工作品、掌握该劳动技能为终极目标。“飞鸽”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手工制作材料。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与人类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飞鸽”这一课上得丰富多彩,并让同学们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将活动设计为如下几个步骤:①观看一部电影《战鸽总动员》,体会人类鸽子的深厚情感;②了解和平鸽的由来;③去市民广场与鸽子交流情感;④将情感融入到创造性制作手工作品中;⑤同学们收集人与鸽子的深厚情感的文章,面向全班交流。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这样,在查找资料时,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材料整合;在自主实践中,他们会生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活动总结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之前“走进田野”的活动中,同学们在农民的指点下播种、浇水……事后,同学们都满载收获。离开时,突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把‘田野’搬到实验室去吧。”“怎么搬?”“现在不是有无土栽培吗?”“对对……”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思维得到了激发,创新性的活动在他们头脑中生成。就这样,孩子们自主研发的“无土栽培”“室内实验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生机盎然。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一个活动的完成作为终极目标,而应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综合能力的收获。活动中要充分开展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并将活动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方式向全校宣传并获得评价;通过走进社区以获得社区民众的评价;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传播获得社会关注和评价。只有开展多元的评价,才能将将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评价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田晓玲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