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22 03:53:58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

摘 要: 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现状,本文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及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专业见习教学思索

顶岗实训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形成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步骤,是高职学生更快更好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真正实现“零适应期”的紧要训练时段。在近几年的高职教育实践中,经济管理系依照学院有关要求,结合本系各个专业的共性与个性,创造性地组织了9个专业近20个班级1000多名学生的顶岗实训教学,收效显著。现就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此探路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所感所为与各位同行交流如下,以期抛砖引玉,裨益事业。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前提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组织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前提。顶岗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到了“不言自明、人尽皆知”的程度。学院及系(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中、教研活动中、教学文件中、教师教学规范中、各级教学会议中、历次教师培训中,都在强化和统一这一认识。经济管理系在落实这一工作时,首先认识到:先有适应社会实际的教师,后才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研科研的方向不在教科书上,不在实验室里,甚至也不在某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在实际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所有专业教师要与实际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联系、多了解、多接触、多深入。所有专业教师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学生顶岗实训教学活动的联系、指导与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恩施职院经济管理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是以此为突破口的。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优秀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优秀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为组织好上述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必须寻求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搭建起各种舞台。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系主要从四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客座教授等外聘专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寻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与外聘专家工作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发挥其在顶岗实训中的主导作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恩施天艺酒店管理公司、龙麟宫旅游有限公司、利川腾龙旅游有限公司、梭布石林旅游公司、锦锈河山大酒店等基地的合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多个班级多门课程顶岗实训教学。三是通过有一定社会接触度的本专业名师带动少数优秀学生参与项岗实训,与“名师”“名生”工程相结合。例如,由李光富老师联系并指导会计专业031011班5名学生三次到恩施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完成税票归档整理,工作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好评。且参加实训的学生也感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的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胡永忠老师指导1102班朱方亮等同学为企业所作的营销策划也受到实训单位好评。四是与勤工俭学工作及学生自由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顶岗实训机会。实际上仅仅是找实训单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煅炼。

五、推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的思考

顶岗实训这一工作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最终形成,所以逼迫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让它更上一层楼。我们认为尚需在如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学院和系部都要加强顶岗实训教学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特别是毕业前顶岗实习环节应出台专门办法和规范。甚至整合力量建立专门的实习工作领导、检查小组。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的实习指导差旅及津贴开支。二是学院要建立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会议制度,提升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规格与质量。基地是学院的,而不是系部的,更不是教研室的。目前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面更多的是教研室、系部,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否需要建立专门的学院级的机构统一完成有关工作值得商榷。三是给予系部一定的自由度,便于根据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顶岗实训工作的组织。四是系部要坚持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系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提高学生自由式顶岗实训的专业结合度,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人才培育方式思考

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其办学历史短,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许多学校完全照搬母体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没有根据自己生源与母体学校学生的不同来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从理论方面不如一、二表院校,从动手能力方面不如职业学校和技术类院校,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所以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出发,设计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且严管实施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体系基本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多数依托母体学校的办法资源,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方面与母体学校资源共享,取母体学校之优势。其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母体学校基本一致的理论课程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理论课程设置;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往往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忽略了独立学院学生与一、二表院校的区别,没有进行行之有效的因材施教,结果导致学生理论研究不如一、二表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远比不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严俊的当今社会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培养目标确定的是否准确,是一个系健康发展的基础。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经济管理人才有新需求,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结合我国市场构成,众多的工商企业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管理方面的毕业生主要需求者。所以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具有扎实的管理知识,以及会计和金融一般理论基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胜任工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型人才。而不能是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走入工作岗位后需经长时间培训后方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普通人才。

3.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滞后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学内容上较多地照搬母体学校,而母体学校又较多的照搬西方财务的内容和管理方法,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需要不尽适应,另外,教材编写不及时,往往讲授的内容就已经是几年前的内容,与现实市场环境不一致,学了就是过时的东西,更谈不上应用到工作岗位,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财务科研与实践成果;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多数独立学院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对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来说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定位与目标应为:在大力发展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坚持“职业化、市场化”办学方针。围绕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熟悉国际运作条例的应用型财务管理高级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2.大力开展活动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说了几十年的老话,但把它应用到教学中来,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本科毕业证学位证而已,所以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大力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付出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悦,如点钞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财务软件大赛、营销大赛等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赛事,通过组织比赛,让学生从网络中走出来,从游戏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知识,挑战潜能、重拾自信。

3.加大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提高,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为主。所以要不断拓宽教育空间,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学生的教育延伸到企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服务的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摆空架子,走形式。

4.加强教材建设,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优秀内容之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教材理论性太强,学生看不懂,没兴趣;技术性太强,学生又不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所以要通过教师掌握的情况,搞好教材建设,编写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教材,它能用最新的知识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独立思考,认真探索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涉外经济管理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国内各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在此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1]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并规定:对于我国加入WTO后急需的涉外专业,要努力在三年内保证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外向性很强的专业,也是教育部要求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含义与目标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一般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教学。国际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2]采用浸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式这种模式与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相比属于低一个层次,但对学生来讲易于知识的接受,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所谓维持式,这种模式对外语基础薄弱、外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比较适用,学生只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学习教材。

从我国推行双语教学的背景来看,其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在该专业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是英语)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尽管如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非母语仍然只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目的,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才是教学的优秀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为日后考研、求职或出国深造等做好准备。[3]之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进另一种语言,一方面是因为英美等国在该领域理论发展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贸领域中英语成为越来越普遍使用的工作语言。

二、双语教学实施的条件

通过一段时间双语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语教学要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双语教学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无论是在课程材料的准备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双语教学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除了必须把基础知识介绍清楚外,还要去搜集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并增添本国的案例资料。中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搜集,而英文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此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教师在讨论前准备时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想出应对措施。

2·难度合适的原版教材

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推广双语教学应使用优秀的、先进的进口外文原版专业教材,这是多数高校从未经历过的新鲜事。由于国外的原版专业教材价格昂贵,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极小,市场上难以购买。在我院图书馆,馆藏的进口原版专业教材稀少。[5]即使有藏书,也因数量有限而无法满足要求,或因内容过于陈旧而失去使用价值,与其相关的、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进口参考资料寥寥无几,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客观要求。此外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在涉外经管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是高校自己根据国外的教材进行改编的,真正使用外文原版的很少。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推广的速度较慢,双语教学教材工作还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的配合也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双语教学的内容便无法讲述,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程太难,以后出去找工作时大多数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表面的成绩,同样一门课程,由于难度加大,双语教学的分数可能比普通教学的分数低。[6]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很多双语教学课才开始时使用的外语比较多,后来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所使用的外语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纯中文讲述,双语教学的目标便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另外在课前必须复习,课中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后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同时也不能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

4·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双语教学在我学部尚处于探索阶段,少数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由于缺乏双语教学经验,加之学生的外语水平有限,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面临语言能力障碍。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学生的外语能力普遍属于高分低能。[7]虽然学生已学习外语多年,拥有相当的词汇,但听力和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加之所学的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仅有少数大学生具备接受双语教学的语言条件。高校学生较低的外语语言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推广工作。

三、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指教学资源不仅需要英语版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提供汉语版本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纸质媒体的教学资源,更需要提供现代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8]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学生作为优秀教学材料,作为学生掌握主要优秀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载体。此外,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各种支撑教学资源的获得路径,如各种专业网站网址、书刊、报纸的名称,并建立双语教学的网站,通过校园网的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技能、教学组织过程形成良好的融合才能发挥出最优的效果,否则教材将禁锢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单一教材本身体系、结构和风格的单一性与学生学习习惯、知识背景、教师教学组织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哪一种教材是完全适合于所有的教学环境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中各要素的情况向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单纯的某一本教材或辅导书。

2·教学组织的系统化

由于教师外语表达能力、知识本身的难度、学生预备知识的存贮、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外语在传达专业知识方面远远不及母语。[9]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组织不科学,往往会将双语教学课程变味成为专业英语课程,教师、学生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与讲解而无法顾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双语教学的组织应该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展开,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书面英语,书面英语的表达形式与口头英语完全不一样,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仅仅只停留在将相关知识背会的层次上,则往往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因而双语教师备课中要尤其注重将英语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并进行不断的演示与排练,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术语不理解而影响教学的进程的情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使学生一方面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对专业英语有所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文教材,同时在必要时也可以参考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精练的讲解,在每次课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某一项问题的解答,直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演示、讨论、辩论、模拟等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必须要通过大量接触语言本身才能完成,在双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通过大量接触,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效果评估过程化、具体化

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将对学生的评估集中在某一次考试上,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投机行为,阻碍了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为了确实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可以借鉴英国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在每个学习单元后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测评项目,有口头也有书面的,还有实际操作的,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后必须实施测评,测评的结果通过书面或实际操作证明材料的形式递交,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证明材料利用一整套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估。该过程评估的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具体知识的掌握,在操作上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真实技能的评价,将测评放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进程之中,大大提高了测评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是按照现实的贸易活动流程展开的,知识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同时各知识之间又相对独立,这就为该课程实施过程化、模块化的测评提供了条件。在设计考评模块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利用现实中的实例,并将现实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细化到这些模块中,实现教学与现实工作的准无缝对接。

四、涉外经管类专业双语教学的设想

1·努力培养能胜任双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

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10]在培养双语教学师资方面,首先可以从涉外经管专业师资的实际出发,挑选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强化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为各自担任的专业课撰写双语教学的教案,挑选教材,制作课件或教具,并通过公开试讲由本专业的学生、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外语学院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后正式在该教师的专业课上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经过一到两个学年的双语教学试点之后,再进行专门的教学评估,评估合格的才能继续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另外,除了对自身有条件的师资加强培养以外,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特别是外籍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这对双语教学有重要促进作用。

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对象

我们目前的双语教学课程因为是必修课,所以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在教学中,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增加英文讲述的比例,建议可以在新知识讲述之前,通过用英文进行场景模拟、讨论等方式先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示,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述,而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希望不要用英语讲述。[11]同样一份试卷,基础好的学生觉得非常简单,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连题目也看不懂。而老师在进行讲述时,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只能是按照学生的中等水平安排英文和中文讲述的比重,结果,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压力很大,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相对少一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达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即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课时安排

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如前所述,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有相当难度的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时中文的比重可以适当高一些。比如说微观经济学,生在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时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英文使用比例过大,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并且带来连锁反应,影响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理解。双语教学的课时可以适当增加。[12]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是担心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和自身的英语水平,而是担心在进行双语教学后,老师会降低所讲述知识的难度。因为双语教学中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必须要用中文和英文同时进行讲述,这就增加了讲述的时间,而如果课时不够,老师能做的或者是减少讲课的内容,或者是降低课程的难度,如果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应当根据课程的难度,适当增加课时。除此以外,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的复合型人才。

4·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针对选择的外语教材,适当调整体系内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因为双语教学而破坏了课程体系内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性和连贯性。[13]同时,针对双语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也为本体系内的其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伴随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探索新的能够高效优质地培养出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涉外经管专业双语教学试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双语教学要成为一种教学制度尚有一段路要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进一步探索结合我国国情和外来经验、适合本学部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应是我们目前共同努力的目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加强经济管理教学培育地质经济综合人才

实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财经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并能运用财经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突出实验实践教学,把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是一所经、管、理、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院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和河北省经济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地质类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拓展的“地经渗透、工管结合”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应用性的地质技术经济高级人才。石家庄经济学院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河北省管辖,为了满足培养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的地质技术经济管理人才,学校在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以“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实验实践环节的精心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坚持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和改革思路

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和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度,以“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和现代化”的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尽可能避免走低层次重复设置的老路,充分考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和优势,坚持“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发展思维,体现我院重点学科优势,坚持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综合优势、高效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

“十一五”期间,学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2006—2008)以教学评估和创建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大力建设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标准化。第二阶段(2009—2010)提升经管类实验室层次和水平,达到财经类院校先进实验室水平。

二、构建协调完整、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要求,按照整合学科资源、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打造特色的原则,突出地质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交叉与融合,突出工程与管理的结合,以工程的教育理念打造经管实验中心。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用整合的思路重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课程理论教学的旧模式,着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优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等模块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单列学分。使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教学实验可以在实验模块内进行内容的重组与更新。同时,进一步明确分工,规定学校主要负责总体教学体系设计,院系认真组织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侧重抓好课程实验实践内容体系的完善。

充分利用我院多学科的优势和地矿类的院校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系统,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或更新,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项目,努力实现整体优化。

实施科研素质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创新基地设在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等。将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

三、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体系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调整并逐步优化实验室的宏观布局。坚持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优秀,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适应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为原则,对照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设备资源,打破按照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突破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三者之间的界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院校以创建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搭建了包括学生基本素养训练平台、课程与专业实验训练平台、综合实验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性实验训练平台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式实验室教学体系,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新体制

学院坚持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培养地质经济复合型人才出发,按照基础性、公共性、综合性等实验实践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逐步调整实验实践管理体制。

组建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委托相关院系管理相结合,将原来由院系、教研室管理的功能单一的部分实验室整合为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隶属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努力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大目标。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上下一致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明确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承担的责任,逐步形成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有序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质量规范,不断加强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认真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切实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实施了上述的举措,学院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硬化、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上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教学基础建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公路工程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对改善我国交通状况,从而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然而,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存在许多急需整改的问题。

1当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重视不够

部分领导人员对于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够强。

他们认为公路施工只要不出质量问题,并且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便可以了,至于工程施工资金,那是上级按工程的预算和工程的进度拨下来的,再加上施工经费的超支及节约,与职工的个人利益也没有完全挂上钩,因此,主观上产生重质量、重进度、轻管理的观念,造成了一些人认为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可松可紧、可粗可细的错误认识。

1.2公路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脱节

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来说,通常会由于筹集工程施工资金的渠道多,从而造成有些增补工程项目的计划已下达,预算也已经批复,但资金的安排却跟不上,造成了工期的拖延以及费用的增加。此外,有的工程为了抢时间,先行施工,形成了边施工、边设计、边编制预算的“三边”工程,从工程开工前到开工后,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心中无数,最后只能以竣工决算代替工程预算,经费使用多少算多少,这样很不利于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也无法进行工程费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

1.3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根据工程预算的相关要求,对每项独立工程的预算要按照工程成本预算项目逐一核算各项工程的实际成本。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并没有根据预算和管理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工程实际成本核算与工程预算成本口径不一致,造成了核算资料不能反映工程预算和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费用分摊不合理。还有的工程成本中存在乱列乱挤成本现象,以致造成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时有发生。

1.4材料核算手续不健全

公路施工的材料费用一般约占公路工程成本的60%。因而,对施工材料的管理,是公路施工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一些施工单位在材料管理上采购无计划、进料无验收、出料无限额,有的一些施工路段由于缺乏管理,施工材料数量分布不合理,造成重复运输;有的一些公路项目连材料帐都没有建立,材料以买代耗,造成材料流失严重。

1.5对施工机械设备单机成本核算工作管理不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机械化施工则是依靠设备来完成的,每台设备生产效率的高低以及设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本。因此,加强对施工设备单机成本核算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相当多的施工单位,放松了对每台设备单机成本核算的管理,对设备完好情况、使用车日、台班数量及燃料费用、修理费用、折旧费用及各项管理费用的基础统计工作不及时、不准确,统计数字常常是事后“拍脑门”编出来的,而这些不真实数据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施工正常有序的进行。

2关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思考

2.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2.1.1提高认识

首先要增强领导及广大职工对公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同时,各个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密切配合,特别是在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要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奖与罚要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相提并论,各项工程的预算执行结果要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

2.1.2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预算成本是公路工程的产品价格,也是公路施工单位统计工程进度、办理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预算成本的编制是否合理对公路工程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要按照工程预算项目分别进行成本核算,使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随时可以对比分析,起到对工程成本的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

2.1.3加强材料管理

要健全材料出、入库管理制度,要实行按计划定额采购,把好材料质量关,严禁超定额采购;对经常性消耗并有定额的材料,要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防止乱领乱用,造成积压浪费等现象;对施工现场露天堆放砂石等大堆材料要根据预算和施工路段的长度计量出准确用量,按量堆放,避免材料盲目进场和运输;对低值易耗品的领用要建立健全领用和回收制度,建立一套材料采购有定额、进料有验收、领料有限额、消耗无浪费、竣工后材料有回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1.4加强对施工设备单机成本核算的管理

对于施工设备的单机成本核算,还应考虑到机械台班数量的变动及机械台班实际成本变动因素的影响对租用的设备要实行计件计量,尽量减少计时计量;对自有机械除控制台班单价外,要切实实行单机成本核算。

2.2做好公路工程财务监督和核算

对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财务关系进行监督,依据计划,按工程量的大小和工程进度,合理为工程调配资金。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分类,按照公路工程的性质、对象、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定期、及时向工程施工部门报告财务结余,让工程部门心中有数,为领导合理运用工程资金提供依据,为综合分析奠定基础。2.3搞好工程决算和综合分析

当工程竣工后,财务部门要根据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实际资金活动情况,会同工程技术部门办理工程决算,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对照预算逐一考核各项定额的执行情况。分析工程施工中资金节约或超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3对于公开单机成本核算的见解

3.1“公开”在单机成本核算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单机成本核算的利润是与个人奖惩挂钩的,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热忱的工作态度,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为实现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和组织环境,可以说,公开单机成本核算就是搞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而“公开”则是关键。

3.2公开设备燃耗成本核算的优势

其主要内容就是将每月每台设备的使用车日、完好车日、台班收人、燃料费用、修理费用、折旧费用、大修费和各项管理费、行车损失及利润收人等公布上墙公开后,有关职工不免要进行不同类别设备以及同类设备间的比较。这种竞争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和提高机械使用经济效益,也为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3公开单机成本核算有益于施工机械的节油与保养

在设备单机成本核算中,设备燃料费和维修费是成本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设备的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燃油消耗越多,费用消耗就越大,同时,设备维修的次数越多。

车辆完好率和使用率越低,设备收入也越低;维修费用越高。成本支出也就越大,上述原因都会造成设备利润的降低。实行单机成本核算的公开,使操作人员进一步认识到节油和日常车辆及设备的保养对单机成本支出的影响。

3.4公开设备单机成本核算,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

在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中,为了不断提高施工设备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有好的操作技能作基础,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成本核算的公开,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单机核算规定:凡事故中直接责任属于操作手的,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在千元以下者,全部从该车当月利润中扣除;千元以上者,直接损失费每增千元,从当月利润中扣除损失费的20%,直至扣完当月利润为止。这就直接关系到单机成本核算,也直接关系到机手的经济利益,操作手和司机定会在思想上有深刻的安全意识,尽量减少车辆设备事故的发生。

3.5公开单机成本核算有益于增强操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公路施工单位的机械管理,隶属于施工单位,服务于公路施工,是塑造交通系统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职工干劲的大小,又在一个层面代表着交通系统的综合素质。公开单机成本核算与个人的奖惩挂钩,这无形加强了操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千方百计管好、用好所操作的机械设备,也为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好的方式和办法。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见习教学研究

笔者暑假到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的师资培训。在半个来月的时间里,我学习了企业运营的教学软件、市场营销实训教学软件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软件,听取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书记和经济管理学院汪治副院长的讲座,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老师就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交流和沟通。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对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和实训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1实践和实训教学的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突出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培养高技能的高职人才的重要环节。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如何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提升高职人才水平的瓶颈。学生通过去企业实习顶岗工作,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培训方式。但是,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若要真正接触业务顶岗工作,常会影响企业的工作和效率,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钱、财或帐务、合同、方案、客户等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出于这样一些原因,很少会让学生有机会做具体的业务工作,从而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以前的校内专业实训内容少、难度小、层次低、不系统、不规范、相互之间是割裂的形不成整体,从而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达到培养应有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为此,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实现与企业业务工作“零距离”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技术应用能力的内容

通过实践和实训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四种类别的技能(如图一所示),分别是:

2.1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是指从事任何经济管理类职业均需要具备的技能。

2.2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从事某类经济管理专业工作均需要具备的技能。

2.3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主修专业针对的不同岗位,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2.4综合技能

综合技能是从事某个专业全面业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以外贸专业为例,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互联网应用技能、信息收集处理技能、语言表达与沟通交际技能、写作技能、协作与团队合作技能等等;基本技能包括日常外语交际、客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操作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函电写作技巧、制作外贸单证、跟单、订舱、报关、结算、各类标识的识别等;综合技能包括商务谈判、营销策划、进出口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风险控制与管理、成本与效益核算、企业信息化应用(SCM、CRM、电子商务应用等)等。

3实践和实训课程教学的原则

3.1综合性与集成性原则

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项目,应是集本专业3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要求于一体,要以工作岗位群之间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为主线,体现出全面、系统、综合的特点。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往往在业务上也是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各个专业各自综合自己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专业之间实训内容的集成设计开发。这种集成可以起到各个专业的综合业务实训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

由于业务的开展与管理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另一方面还应该开发业务训练与管理内容的综合与集成。

3.2规范性与职业性原则

职业训练应该特别重视业务工作的程序和规范性。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有什么样的制度、条例、法规和约束,在综合业务实训中一定要设计体现出来。

同时,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性的模拟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设计多个工作岗位群,还要体现出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与训练。培养出优秀的职业素养,这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仿真性与实用性原则

虽然实训内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高职特色,一定要保证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要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要设置“真实”的岗位、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单证、帐表、票据、图章等等。

3.4动态性与完整性原则

静态性的实训往往导致内容比较简单,不完整、不系统,层次低,机械式的训练比较多,灵活性、应变型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应该在训练内容上,设计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或一个完整的业务周期,以保证训练内容的完整。同时要设计使训练的情景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一定的不可知性,实现动态连续,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处理业务的能力。

3.5技术手段现代化原则

当前在经济管理领域,各项业务的操作手段都已向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要对它们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积极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训的效率,也使得实训中接触到的,就是今后工作中所用的。

3.6辅助指导性与自主积极性原则

对于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做法,要开发能带给学生较大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的实训内容。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4目前实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单项性实训多,综合性实训少。

实训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既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以实训为主的实训课程(实训占70%以上),也是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多、综合技能训练少,实训不系统、层次低。融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被严重忽视。

4.2静态性实训多,动态性实训少。

实训多以静态型的实训为主,机械式的训练比较多,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比较少。实训中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实训不连贯,课程相互之间实训内容割裂形不成整体,离开了老师的主导,学生还是什么也做不了。

4.3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素养训练。

实训中强调技能操作的内容训练、考核,不重视职业环境、业务流程、工作规范的模拟,更忽视了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养成。

4.4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工作(任务)型实训少。

实训中多为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型实训,真刀真枪的工作(任务)型实训少。导致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了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实务、进行了许多各种实训,但是,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不清晰,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清楚,对企业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不了解,业务操作细节和规范不熟悉,职业规范和要求不知道,管理能力的训练缺失,从而无法直接上岗工作。

4.5实训的手段落后,制约了实训课程的开发与水平的提升。

虽然,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像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都已经具备,但是,由于教学模拟软件和仿真系统的缺乏,制约了认知型、综合型、动态型、工作(任务)型实训课程和项目的训练内容,导致实训的效率低下和教学的效果不佳,甚至制约了许多实训项目与课程的开设。

4.6实训教学内容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训内容规范和考核标准体系。由于缺少真正具备双师水平的教师,虽然有实训教学大纲来规定实训项目,但是多缺少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实训内容和考核的要求多由任课教师确定。因此,在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上因人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4.7实训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之间有机联系不足。

无论从静态型与动态型实训、单项型与综合型实训,还是认知型实训、理解型实训、技能训练型实训、工作(任务)型实训,均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的、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5实践和实训课程教学开发的思考

为了顺利的开发设计出能够实现实训目标和满足实训原则的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以及圆满的完成实训项目,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例如: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教师专门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与企业联合开发实用的培训软件和实训教材;自主通过科研立项开发实训软件;组织教师下企业实习或参加培训达到双师型要求;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教学指导等等。所以,实践和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5.1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学生的实训内容要来自于企业的实际业务(任务)、实训的步骤要依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实训的过程是依据任务驱动,实训结果是要完成一项完整的业务(任务)。

实训内容不仅来自于课堂与教师,还来自于图书馆、来自于网络、来自于社会组织、来自于其他实训伙伴。

实训内容转变为系统和综合、全面和完整、实用和规范、连续、灵活和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2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保证专业综合业务实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我们强调形成一套手工手段与电子手段相匹配、模拟手段与实操手段相并存、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实训教学手段体系。

5.3教学组织与管理创新

在实训中模拟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和小组,由学生担任部门经理和班组长,组织业务活动的开展、规章制度的建立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学生在实训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企业环境”中业务人员的模拟者。

5.4教学考核创新

从对个体实训的考核转变为对个体与对团队实训考核紧密结合,以增强对团队精神和团队成果的重视。

从对实训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对实训结果与对实训过程考核紧密结合。突出对实训过程的态度、对活动的参与情况、个体能力的发挥、具体操作和行为的过程性考核的重视,是取得实训成效的保证。

从单一教师考核转变为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紧密结合。重视对过程性、阶段性、结果性的学生互评、自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教学培育复合型人才研究

实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财经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并能运用财经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突出实验实践教学,把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是一所经、管、理、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院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和河北省经济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地质类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拓展的“地经渗透、工管结合”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应用性的地质技术经济高级人才。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河北省以来,为了满足培养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的地质技术经济管理人才,学校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以“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实验实践环节的精心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坚持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和改革思路

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和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度,以“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和现代化”的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尽可能避免走低层次重复设置的老路,充分考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和优势,坚“持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发展思维,体现我院重点学科优势,坚持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综合优势、高效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

“十一五”期间,学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2006—2008)以教学评估和创建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大力建设,实现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标准化。第二阶段(2009—2010)提升经管类实验室层次和水平,达到财经类院校先进实验室水平。

二、构建协调完整、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要求,按照整合学科资源、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打造特色的原则,突出地质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交叉与融合,突出工程与管理的结合,以工程的教育理念打造经管实验中心。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用整合的思路重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课程理论教学的旧模式,着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优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等模块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单列学分。使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教学实验可以在实验模块内进行内容的重组与更新。同时,进一步明确分工,规定学校主要负责总体教学体系设计,院系认真组织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侧重抓好课程实验实践内容体系的完善。

充分利用我院多学科的优势和地矿类的院校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系统,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或更新,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项目,努力实现整体优化。

实施科研素质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创新基地设在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等。将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

三、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体系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调整并逐步优化实验室的宏观布局。坚持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优秀,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适应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为原则,对照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设备资源,打破按照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突破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三者之间的界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我校以创建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搭建了包括学生基本素养训练平台、课程与专业实验训练平台、综合实验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性实验训练平台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式实验室教学体系,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新体制学院坚持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培养地质经济复合型人才出发,按照基础性、公共性、综合性等实验实践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逐步调整实验实践管理体制。

组建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委托相关院系管理相结合,将原来由院系、教研室管理的功能单一的部分实验室整合为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隶属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努力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大目标。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上下一致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明确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承担的责任,逐步形成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有序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质量规范,不断加强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认真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切实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实施了上述的举措,学院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硬化、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上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教学基础建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国家经济管理概念及管理模式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在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胆打破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历经八次机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1.第一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深圳特区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倍感旧体制对经济发展的羁绊,因此,1981年8月开始进行了首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离展开,重点是撤销、合并职能重叠、交叉的专业主管局(办),经过改革,深圳市政府工作机构由原来的53个减少为18个,深圳市委工作机构为8个,群团机构7个。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企业公司,建立了包括深圳特区发展公司、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深圳市物资供应公司、深圳市航运公司、深圳市对外贸易公司、深圳市商业贸易公司、深圳市旅游公司等为主的数十家企业公司。初步调整政府职能,对经济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这轮改革,到1982年5月才告一段落。通过改革,初步解决了精简政务、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问题,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2.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

深圳特区进入了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后,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机构设置已不能与之相适应,1983年底,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重点继续简政放权以外,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同时加强决策、咨询部门。具体做法是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建立“三委五办”:将深圳市计划委员会改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增设工业发展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进出口委员会;同时成立特区咨询委员会,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智囊机构;在市长、副市长直接领导下,分设基建、财贸、交通、农牧、文教等五个精干的办公室,作为协助市长工作的办事机构。这次改革,持续到1985年5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增强了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掌握经济信息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职能,强化了间接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3.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1986年以后,深圳特区的工作重点已从前几年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1986年9月,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是精减政府管理层次,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完善咨询和决策体系。具体方面,设立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重点工作领导。分别在计划、工业、进出口、城市规划和基建、城管、引进外资、机构编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九个方面设立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作为决策审议、咨询和协调机构,对有关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下设办公室(局)作为办事机构,同时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撤并和增设部分机构。增设贸易发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作为深圳市政府主管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工作的职能机构;为了加强与内地企业联系,在政府办公厅增设正处级经济协作办公室等。这次改革持续到1987年8月。这次改革,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加强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4.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

党的十三大以后,深圳市委和市政府于1988年2月开始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了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将工业办公室、贸易发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为经济发展局,对全市工业、贸易和外资引进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撤销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深圳市人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国土资源局、规划局,重组为建设局和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局、房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由建设局归口管理;物价局并入工商行政管理局(加挂物价局牌子);成立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这次改革到当年9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将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

5.第五次机构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一些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

1991年2月至1993年9月期间,深圳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时期,之后的几年,又对一部分机构进行调整。这次改革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政府与国营企业的资产管理关系,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国资办——资产经营机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关系。二是调整了贸易、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调整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两个领域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实现相关领域的全市统一管理。。三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把一些属于社会性、群众、公益性的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转移出去,发挥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后的一段时间,深圳又陆续对政府机构及职能进行一些调整。进一步理顺对能源、社保、税务、招商等政府管理职能,这次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加强宏观调控。

6.第六次机构改革:探索大系统大行业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节能力。

21世纪初,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框架已建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0年3月至2001年7月,深圳展开了第六次机构改革。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按照职能上下对口以及“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通过大系统大行业配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理顺了30个单位22项职能交叉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将港务局与运输局合并,组建交通局,建立大交通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大城建、大农业、大文化管理机构;将三个保税区管理机构予以合并,设立一个综合的管理机构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深圳市原有大系统、大行业管理体制。组建经济贸易局,承担原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和劳动局的部分职能,深圳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该局。组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原贸易发展局、经济发展局和外商投资局的部分职能划入该局。组建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从产业发展需要,单设旅游局和驻深工委。2003年7月,为推进深圳市金融发展工作,单设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改革之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加强。

7.第七次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2001年11月至2004年5月期间,结合深圳市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深圳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建立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这次改革,一是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提升政府对居民就业、失业、社会保险方面的服务水平,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依法处理劳动关系力度。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设立行业协会服务署,以培育、发展、规范行业协会。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力量,加强和改善社会治安管理。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机构。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协调管理职能以及对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管力度。将知识产权局改为市政府直属的行政机构,单独设置,对专利和版权实行统一管理和执法。三是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机构。借鉴“大部制”经验,综合设置机构,进一步完善大系统、大行业管理。组建发展和改革局,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能力,统筹改革和发展规划,体现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的思想。组建贸易工业局,统一管理全市工业、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组建科技和信息局,统筹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减少职能交叉重叠。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四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资源保护机构。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市政府部门间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职能和市场监管方面职能。

8.最近一次机构改革:全面实行“大部制”,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

2009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重点是“大部制”改革,所不同的是,深圳本轮改革之前已与其他地方在“大部制”改革后的机构设置基本差不多,当时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总数只有46个。深圳的“大部制”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后,深圳的政府机构缩减为31个。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打破现有政府行政架构的局、办的部门模式,按照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市政府各机构将统称工作部门,根据部门的职能定位作出区分,其中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各委、局对市政府负责。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改革后,按照大行业,整合决策、规划职能设立七个委员会,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整合原有的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文化、旅游、体育局为文体旅游局。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饮食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政府原有直属机构中只有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共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服务办公室、金融产业服务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等从事经济服务的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得以保留。通过机构和职能整合,将能够实现从全局上避免政府决策中的部门利益偏好,能够让决策在全市统筹的平台上通盘考虑,这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运行效率。以产业管理为例,原来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多达5个,现在全部职能整合入科工贸信息委员会,从产业准入审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工作由一个机构负责;在市场监管领域,以前工商、质监、卫生、知识产权等部门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分工,导致市场监管职责不清、执法资源分散,食品安全、无牌无证、制假造假等现象屡禁不止,现在这些机构和职能全部整合到市场监管局,实现对市场的统一监管。改革后,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市场监管体制得到理顺。通过上述八次机构改革,深圳政府逐渐从微观领域退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率、市场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实现。可以说,机构改革过程也是经济法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深圳审批制度改革:国家经济管理方式从直接到间接

除机构改革外,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期以来,行政审批被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式。这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具体经济行为的经济管理方式在全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羁绊着经济的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较早体会到认识到这一点,从199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历经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审批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

1.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审批项目设定法定化

在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之前,深圳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先后有过5次大的改革,但这些改革解决了职能划分问题,却没有解决管理方式问题,行政管制、行政审批仍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主要手段,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是普遍现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1997年,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审批737项,核准371项,几乎涉及所有的行业和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少数部门和行业,甚至到了事无巨细都要审批的程度,从企业设立到具体项目投资,都要经过多道审批手续,企业没有多大的自主权。199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审批制度改革进行调研,清理重定行政审批项目。1999年3月,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正式实施。这次改革对审批项目的取舍主要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以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标准。二是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符合的保留,不符合的坚决取消。三是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界定,看是不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政府审批事项由723项减至305项,减少418项,减幅57%,核准事项由368项减至323项,减幅12%。在完全取消的263项审批和核准事项中,有203项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行为,极大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改革中,制定了《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以后要增加新的审批项目必须经过立法程序。改革使政府从繁忙的审批业务中解脱出来,转到依法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市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服务上来。

2.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

2001年开始的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上与第六轮机构改革同步进行。改革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再取消277项审批事项,减幅41.2%;同时规范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改革后,审批时限平均缩短30%左右。这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在第六轮机构改革中一一落实到部门“三定”方案中,有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两轮改革共减少审批(核准)事项740项,其中大部分放开由市场调节;对12项经营性指标、配额和经营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拍卖。通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降到了较低程度。

3.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审批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前后,深圳市又进行了第三次审批制度改革。这次改革也被称为“清规”工作。这次改革,2003年1月开始项目清理,2004年4月就有了清理的初步结果,全市当时有行政审批事项701项,其中作为行政许可保留的239项,取消265项,作为其他非行政许可保留的197项。较之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深圳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最少。这次改革的另外一个成果是,特别对入世承诺的行政许可进行了改革,彻底清除了地方性法规设立的违反WTO规则的审批项目,并把清理行政审批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审批事项集中清理变成经常性的改革,成熟一项清理一项。

4.第四轮审批制度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

在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刚结束的时候,深圳已经开始酝酿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逐项规范。当时,通过第三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中,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约占45%。由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受国家《行政许可法》调整,在实践中不受严格监管,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且有些部门将一些本属于行政许可的事项转变为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的事项,逃避监督。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到行政机关整体的行政效率。为了使非行政许可审批与行政许可审批改革配套,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6月开展第四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施行了《深圳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若干规定》。《规定》强调:凡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审批事项和有营利性指标及额度限制的审批事项,必须改为实行公开招投标、拍卖和抽签等依托市场化办法进行;凡涉及几个部门审批和管理的审批事项应改为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审批和管理;市政府及各部门通过规范性文件设定的审批项目、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监管的审批事项,原则上一律取消;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需年检、年审的资质、资格外,其他年检、年审一律取消或实行备案制管理。到2008年3月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当时全市697项非行政许可项目,保留348项,取消98项,认定不属非行政许可登记的其他类项目251项,使全市的行政审批彻底、完整地规范化和法定化,并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监察。

5.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与机构改革配套进行

在2009年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这次机构改革的优秀。调整后的政府部门共取消、调整、转移284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94项(其中涉及经济类的有129项),占当时全市审批项目的31%。

通过多轮审批制度改革,深圳政府职能发生四个方面重大转变。一是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向加强宏观调控转变,通过削减企业经营事项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权于企业和个人,增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则集中精力于宏观调控;二是从直接配置资源向由市场配置资源转变,通过削减资源配置方面的审批项目,并在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等领域实行招投标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三是从政府作为利益共同体向还利于企业和社会转变,通过削减项目立项、配额分配、进出口管理、定价和收费等方面的重复审批和交叉审批事项,使政府从利益共同体中退位,还利于企业和社会;从政府直接进行行业管理向由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转变,通过削减资格审查、资质等级评定、行业管理方面的行政审批项目,推动政府从具体的行业管理中退位,还职能予中介组织与行业协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迈进,实现政府间接管理。

三、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国家经济管理从管制到治理和服务

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市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已经实现较大转变。但是管制型政府的特征并未完全褪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各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审批制度仍较多用于经济管理;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为此,深圳市正在进一步推进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的力度,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努力使国家经济管理从管制迈向治理和服务。

1.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从行政审批到行政服务

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深圳对行政审批进行了大幅精简,但由于时间匆忙,存在一些问题。2010年初开始,为配合“大部制”改革后机构职能的正常运行,达到增效目的,深圳市进行了新一轮全市规模的行政审批清理和规范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少数之前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同时之前有些被取消的项目受国家整体经济管理方式的限制,可能要恢复。这次审批项目清理规范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工商注册前置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计划取消一批不必要的前置审批项目,从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完成后,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规范,明确审批的条件、程序,并进入深圳市的电子监察系统,由电子监察系统监督审批过程,确保行政审批的规范化和效率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圳创造性的提出了“行政服务”的概念。所谓的行政服务,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行政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一些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转变为行政服务项目。2010年3月,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规范行政服务的设定和提供。明确规定除非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否则可以设定为行政审批也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的事项,应当设定为行政服务。依照法定程序取消的行政审批,根据社会的需要,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应当简化办事程序,不得作为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对符合规定的行政服务要求,应当予以提供。目前各部门上报的行政服务项目有三百多项。深圳还将就每一项行政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行政服务同样将进入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监督。深圳本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减少行政审批,增加行政服务,实现由审批到服务的转变。

2.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一些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

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组织,在政策上方便社会组织的成立,并逐步将一些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和为企业社会提供服务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2007年,成立了行业协会服务署,2009年机构改革时,又将行业协会服务署与民政局社会组织处整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统一行使对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目前各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逐渐开始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原来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事务下放到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经济领域的公共治理格局,已经初现端倪。

当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消除,社会公共治理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而且改革中间会有一些反复,在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下,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企图常常出现。

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深圳政府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这种变化,创造了较为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人均GDP达到13000多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深圳也因此多年连续蝉联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城市。深圳政府在努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进行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从宏观上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又从微观上改革现行审批制度,突出服务型政府这个特点。市场经济的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宏观调控引导等的具体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四、结语

深圳政府机构设置变化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透视出国家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深圳绝非偶然。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年来,经济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市场经济的率先建立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事实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是互为推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特区成立前二十年基本上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直到本世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元素才逐渐增多,但调整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仍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深圳仍将担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不断调整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企业经济管理发展问题与策略

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管理很落后,即人、财、物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人们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依赖先进的管理,如果只有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没有先进的管理,是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要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是关键。

1.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组织落后

管理组织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仍有不少的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情况,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2)企业领导的管理普遍幅度过宽。尽管许多领导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但现在主要领导人应酬太多,学习时间太少,会议太多,解决企业大政方针问题的时间太少;(3)企业中系统互相交叉,发生矛盾,信息不畅,使企业领导决策依据不准确、不及时,工作责权不清。(4)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下。

1.2责、权、利不明确

大多数企业设置了相应合理的职能部门,制订了相应的岗位制度,但为何部门工作总是应付了事,不能独档一面?没有创新、没有进步?关键在于责、权、利不明确,虽然每个人的职责明细了,但往往应有的权力不明确,应得的利益不公平,且一段时间内或长期权力、利益不存在太高的空间让人激发工作的斗志,干得好与不好没太大差别,业绩考核只流于形式。

1.3传统粗放型管理有明显的局限性

粗放型管理指的是通过追加投资,铺大摊子,以求通过规模创造效益的又称“外延式”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也在不断改善。当管理的发展跟上了生产经营的步伐,那么企业的发展会更迅速有力,若管理跟不上了,那么其他发展的再快也只是在加速企业走向没落,事实上有太多企业只注重对外扩张而忽视了对内部的管理。企业必须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集约化管理指的是利用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等方式,又称“内涵式”的管理方式。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2.1重塑科学管理精神,奠定理性管理

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过程,是不能妄谈感情管理的。理性管理是指以制度标准化、成本控制、网络计划、质量监控为主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国的大多数管理者会受到个人情感影响,不能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往往亲疏有别,而造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所以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实行情感管理会造成企业破产的危险。

2.2树立健康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和优秀,也是成功的企业必然要追求的卓越内容。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优秀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赋予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的内涵和风格。现代企业竞争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卓越、创新、高效为优秀。好的文化使企业充满活力,在竞争中处处主动,占尽先机;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人心涣散,缺少应有的斗志和集体力量,企业长期生存的能力难以维系。

2.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开发员工潜在能力,加强员工对企业了解,积极培养储备人才,增强企业未来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所拥有知识的竞争,因此,企业的员工必须进行及时的充电和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人力资源结构的更新和优化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与退出的办法迅速扭转,它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淘汰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于现有的人力资源,只能依靠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才能实现逐步的优化,提高其整体素质。

2.4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中的“管”是约束性,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离不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古人说,经纬天地万事端,赖有规矩成方圆。不论是古今任何管理工作,不论管理的模式、系统如何,也不论管理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都必须对人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旦形成,不管是口头既定,还是以文字公布,都可视为一种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只靠人去执行。但制度具有监督性和强制性。制度的针对性极其明显,主要是管人。通过管人去影响管理中的其他要素。制定一项制度要考虑针对性、可行性、稳定性,执行制度要公平、严格、连续,再好的制度若贯彻无力,落实无方,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和一纸空文,不仅起不到管人的作用,也达不到管人的目的,反而这会“制乱”,增加管理的矛盾和难度。企业的管理要抓“管”抓“理”,做到刚柔相济,即除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艺术,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运用好激励机制,激发人的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5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尽管我国多数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后,已经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还存在着职责不清,构成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的工作制度等问题。要想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必须进行规范和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组织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决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相互激励和相互制衡,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保障了所有者的权益,又赋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还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提升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决策

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著,因此,虽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已诞生两千余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产品生产应遵循的经济规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主要业务活动等,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二、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

产品成本的控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产品,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

因而,如何针对单体工程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目标成本)十分关键。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项目经理部又将这一目标成本按照工程成本的构成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间接费用等按同比例套算下来,而不管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具体由谁去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措施,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性规定,根本无法执行。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2、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

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目前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奖罚不分明的局面。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长期受大锅饭思想的影响,对本该受重奖的人员没有施以重奖,因为怕别人眼红,所以只是意思一下就算了,对于本该受处罚的人员,碍于情面批评一下了事。这种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效果,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的做法,不仅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职工所关心的,就是企业执行责权利相结合,奖惩机制是否真正到位。

(二)工程造价中出现的问题

工程预算定额方面: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尽管在补充和完善,但还跟不上价格变化与建筑材料更新换代的需求。

控制体系方面: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仅能实现建设工程的局部管理,导致工程造价失控,“三超”现象严重。有些工程在立项阶段就工程投资估算不实,资金尚未落实就急于上项目,甚至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有些工程在投资估算时未考虑动态因素,导致市场价格变动形成投资缺口。

建设方控制方面:现阶段我国投资体制还不完善,责任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时的业主在建筑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造成建设各方各自为政,发生许多不规范行为,如不遵守有关建设工程中的规章制度,不严格履行合同条约,随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影响了建设工程正常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三、加强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是指依据工程计划对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及调查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活动的总称。进度控制是确保工程中资金利用最优化、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施工环境的变化、人员的调动、材料供应等等因素均会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简单说来,实施有效工程进度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在充分把握工程量和工序的基础上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确定工期;

第二,建设一支高效的工程管理队伍,并建立权责对等的奖惩制度;

最后,按照进度计划实施,各责任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工程进度控制和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各环节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二)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优秀,需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建筑企业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施工中以合同为依据,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建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对质量的意识。

(三)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依据成本控制计划下达施工任务单、各限额领料单。加强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准确。其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

(四)把好材料价格关

工程材料费通常会占到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0%以上。因此,把好材料关对控制工程造价意义重大。应疏通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各种材料的最新价格情况,逐步推广材料报价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督,还应控制好材料差价,妥善处理原计划材料价格和实际材料价格的差值,按市场变化规律,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推行有效的成本管理,造价控制不仅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更有利于从机制上保证项目成本在过程中受控,这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对医院信息体系开发建立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HIS)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加速了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由于开发HIS的软件公司众多,国家相应规范标准的出台又跟不上变化,导致HIS不能满足医院加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现就医院在财务监管和经济核算方面对HIS的改进完善要求做一探讨。

医院财务监管对HIS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减少病人排队时间,提高划价、收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工作强度,优化执行财务监督制度的流程。

挂号系统支持多种方式挂号,如先挂号或后补号、记名或不记名挂号、指定或不指定科室(医生)挂号、挂号签转(退号和换号)等;按需要设置挂号类别,并能与门诊诊疗费、病历等组合或分别收费,组合与否可以选择。

入/出院(住院收费)管理系统支持转科、中途结算、欠费出院,欠费出院时要能控制(选择)不打印发票,当日交款报表中现金不包括欠费金额,病人补交款后才打印发票结帐。如支持欠费强制结账,要求能在发票和有关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欠款金额,以便加强欠费催收、监管和经济核算。产科病人记账时,同一住院号(床号)下产妇与新生儿费用应能分别收费和统计。提供一种有别于单纯用预交款控制的单病种限价收费功能模块,用以统计分析单病种费用情况,支持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

退费控制及出院后作废控制功能出院结账后发现费用差错需修改或退费,以及在院病人已打印“每日费用清单”后发现差错需修改时,HIS提供的修改功能要能控制(选择)不对收费日期、费用项目及金额进行直接修改,只能通过作废(销账)后重新收费方式操作。也就是原记录不变,作废后首先形成冲销(退费)记录,然后形成重新收费记录,以便保留修改记录(操作痕迹)来监督核实操作过程及经办人责任,避免监管漏洞。

如允许收费或记账(含作废后重新收费)时对费用发生日期进行修改。为避免将新收费用金额统计到以前日期去,应分别标注出费用发生日期(录入应收日期)和修改操作日期系统日期),并支持按操作日期统计收费员结帐金额(财务监控核对收入)和按费用发生日期统计病人费用打印费用清单)。

通过以上控制,可以保证原打印出的结算票据和费用日报表与作废修改后数据库记录一致(即事后重新统计数据不变),从而满足监督控制的要求,有效防止人为舞弊,避免多收或少收费现象,加强管理和服务。

药房管理系统支持双库存模式管理药品,即某药品在划价收费后先减少“可用库存”,药房司药人员实际发药后再核减“实际库存”。对于划价时单价采取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应支持多选化,关键是合理处理病人费用清单上同药不同价或计算尾差(如四舍五入到角)。

由于药品价格管理等原因,医院很少采取加权平均法划价发药,而常用的先进先出法又会出现一张处方同药不同价的个案,按批次分别划价可能导致病人误解,建议?S软件对此类情况能提供灵活处理方案,如进行自动提示选择。按批次分别划价”或“将本次单价自动转换为平均价”。

对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的计算尾差管理,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医院的软件并不计算,而是由收费员用现金自行消化四舍五入差额,虽简单方便,但发票金额与现金不符:也有将四舍五入尾差金额计入发票合计金额中的,但在调整发票上分项金额与合计金额的差额时不够合理,大多默认划价单最后一项录入药品并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建议HlS软件支持选择是否计算尾差,并在选择计算尾差时提供多种尾差处理方式,如:默认在首笔或末笔记录上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默认在药品划价记录上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四舍五入的尾差金额作为一个项目单独列示。相对而言,第三种方式更容易为各方接受。

其他HIS软件要支持新农合、新城合及医保结算、报帐等功能,提供与相关软件的接口程序,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如年末在院病人年度结转时,支持按“余额方式”或“明细帐方式”结转(两种方式应可选)。

医院经济核算系统的功能需求支持医院经济核算、提供信息共享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促进医院增收节支,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

医院经济核算信息化经济管理属于HlS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相应的费用数据,并将其整理、汇总、传输到相关部门,以供各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尽量通过直接读取原始数据统计汇总,原始数据的准确度和详细度是经济核算的基础,对于质量不十分理想的原始数据可使用统计学处理:摊分要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使用多种不同算法,结果一般仅供医院领导决策和奖金分配参考,因不同的摊分算法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的目标选择一套HIS软件时,院方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观念意识要到位、人员配备要到位、资金准备要到位、工作流程规范化等,否则信息化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HIS软件适应不同医院的业务流程,支持简化流程、方便病人的方案,对于医院外部不断变化的政策我院坚持为患者提供每日费用清单,从网络中将清单打印后发放患者,并坚持执行医患双签字制度,同时对发放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真正做到“医院收费清清楚楚,患者缴费明明白自”。

体会物价收费依据进入网络,方便查询,同时杜绝了自立和分解项目的发生,使物价政策落实及时、准确,规范了医院的医疗收费,杜绝了不合理收费行为;医疗收费价格的公示信息来自物价收费网络系统,为患者提供了明确、动态的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增强了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做到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住院及门诊系统实行医生工作站,由专职物价人员进行网络维护,提高了医疗收费的准确性需求和内部不断增长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要不断改进完善,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医院的个性化管理需求。

经济核算信息系统功能医院经济核算和科室核算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包括医院收支情况汇总、科室收支情况汇总、医院和科室成本核算等功能,是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要调动各部门全员、全方位参与。

对于产品功能,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对照测试。HIS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标准性、规范性和可塑性,软件开发商应能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能根据医院的不同需求快速生成满足其要求的个性化查询分析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患者每日清单的医患双签字可确保患者对费用的认可,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病历“三单”的严格治理提升了“三单”

相符率,提高了病历质量;价格体系信息化提高了医院信誉度。

通过物价网络化管理,促进了医院物价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房地产经济管理考虑以及意见

自1998年我国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从指数上看,2004年达到高峰。即便是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

一、当前房地产业非理性发展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1.某些地方政府的房地产业调控行为失当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还是垄断性市场,主要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垄断、土地经营权垄断和房地产经营形式垄断。出于最大限度掠取垄断利润的考虑,房地产商通过各种手段压缩住房供给数量,人为拉大供求差距,导致房价持续飙升。

构成房价的无非就是土地成本、开发税费、建安成本、开发商利润、财务成本这几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政府从土地拍卖中也取得巨大收益,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各类税费,仅土地及税费就占据房价的30%-50%。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行业也都争相利用大城市的优势地位来壮大自己,这些都对住房产生强大的需求,城市土地的巨大商业价值开始显现。于是城市本身成了政府最大的投资资源。

2.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失当

许多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直接融资比例很小,大多数资金来源于银行的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住房贷款的风险大部分都转嫁给了银行。多年来,我国实际利率经常在低位或负位运行。实际负利率将产生“通货膨胀加速机制”,刺激货币需求,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加快。

低利率或负利率会使社会大量闲置资本存到银行的机会成本加大,加之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风险性较大,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得到缓慢,实体经济经营利润远远低于房地产投资,于是这部分资本纷纷进人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房地产行业从事投资与投机,与真实消费群体抢夺房产资源,哄抬房价,原本属于民生用品的商品房开始深化为资本品,成为许多大资本和中小资本投机的乐园。由于房地产真实供给和虚假需求的矛盾愈演愈烈,必然会使房价脱离真实价值,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开始逐渐膨胀,这又进一步恶化了供需矛盾。

3.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攸关国计民生,然而,在以往的尝试中,由于政策操作执行层面自由度过大,缺乏硬性措施的约束,因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又如保障性住房多选建在偏远的城乡结合部及郊区,虽价格相对便宜,但因基础设施不到位,类似交通费用等生活成本的上升却加重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应然走向

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克服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应然走向,下面主要谈四点。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

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期通过出售直接大型商场、写字楼等;在城市什么位置?建什么样的房子?达到什么样的规模?能否成为城市的记忆?能否复制和再生?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

2.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人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

如前所述,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人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三、对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具体项目的思考和建议

1.要核算并确定公司的投资总额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并获得批复后,由公司选择适宜的项目经理部去实施落实,以获得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本依据,并结合公司资金实力情况综台确定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通过工程人员的初步估算后,提出项目资金流量表,取得公司认可,与其它测算确定后定下的指标一并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实施项目经济管理的依据性文件执行。

2.要控制开发成本,确定费用支出

控制开发成本是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某一项目的投资总额一经确定,开发成本的控制就是实现效益的主要途径。正常的必要支出比较便于控制,而业务费用的开销弹性较大,报帐标准难掌握,控制起来难度较大。解决的方法首先要增强经办人的主人翁感,自主的最大限度节约开支;其次是通过制度严控一切漏洞,查缺补漏;再次要采取费用合理包干的办法,费用节约归己。

3.在项目定性前先行核算预完成利润

实现利润是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利润的多少是检验企业业绩的根本标志,获取利润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利润指标的确定是一项硬指标,直接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涉及到多部门的关系,如果实现合理预算并分配利润,将会激发各部门的情绪和积极性,对企业项目的建设有建设性意义。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优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优秀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优秀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国家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院校雷同、教学模式上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构建的问题,这使得统计学这门原本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却未能在经济管理的实践中找到用武之地。学生们普遍感觉统计学方法多、公式多、枯燥、难学,即使掌握了统计方法的原理也不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些问题成为困扰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的难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即需要通过认真反思并找到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围绕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新的内容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操作能力和全面创新素质。有鉴于此,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市场对经济管理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统计学知识和统计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目前真正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使用的统计学的教材较少,而现有的统计学本科教材又存在难度偏大、理论内容偏多、实践技能操作偏少的弊端,更加适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对象使用,对于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用现有的教材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更大。而且,在教材的内容组织上大多数教材侧重对于统计方法的介绍和讲解,对统计方法在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介绍的较少,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上述情况,一些独立学院已开始探讨联合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统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应遵循“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的原则,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点:(1)教材应保证统计方法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量分析方法;(2)教材应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在例题、案例和实训题目的选编上要尽量贴近社会生活和企业实际需要,也可以考虑从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3)适应企业对管理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的要求,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对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的地位、作用、统计工作流程有一定的基本了解;(4)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整理、显示和分析,学会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查、企业经营活动效益分析等技能;(5)使学生能够读懂国民经济中常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更好地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理解国家采取的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以便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个人的消费、投资及经营等活动。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针对于应用型人才“强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统计学的教学模式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首先,在统计学的教学计划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做出合理分配。从教学计划看,以往多数独立学院的统计学教学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所占的课时普遍不足,甚至有的学院根本没有安排实训环节。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训练的现状必须予以改变。切实的做法就是各学院要从实训课时和实训条件上予以保证。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大体在3:1左右比较适宜。其次,教师还应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在内容上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做好统筹安排。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统计学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统计计算技术已不再成为统计学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统计公式的推导和记忆、数学理论的证明也已不再是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如何向学生传达统计方法背后的统计思想,帮助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从而达到用数量解释客观问题及分析其发展趋势的目的。为此,就需要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做到既能综合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及案例教学方法,又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说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就能大大提升统计学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例如:传统的讲授法对于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典型统计案例展开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统计思想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统计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统计表和统计图,形象、生动、直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对统计学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四重点加强统计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当今社会对现代的经济管理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统计基本技能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解统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应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掌握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巧等。开展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统计方面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加强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认真研究和不断完善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进一步规范实训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体说,应控制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认真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是实施实训教学的首要步骤。具体包括:明确实训的目的和基本要求、设计适当的实训内容、确定实训课时的安排、教学软件的采用、考核方法及实训内容的操作指导等项内容。

(二)实训课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实训课教学过程的组织是保证实训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步骤。具体步骤包括:

1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实训小组组长的职责和职权。如:实训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按教师的要求开展实训活动,对组内成员进行工作分工,对本组成员完成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控制,对本组成员的实训表现进行评价。

2教师讲解实训指导书。使全体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实训内容和考核方法,以及实训内容的技术操作要领。

3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应做好实训小组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质量把关。如:教师在实训小组完成第一阶段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时要进行把关,以保证后续统计调查取得数据的质量

5在实训中注意调动和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统计软件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选择适当的图形来显示数据,而且要熟练掌握软件中图表功能的使用,对统计图进行适当的修饰和美化,以增强数据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6适当引入范例,提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如:在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还适当引入了某市场调查公司所做的调查报告范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

7教师要控制好整个实训的进度和效果。教师要提醒各实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实训内容,以保证整个实训过程的进度和效果。

(三)学生实训情况的评估及实训成果的应用

每位学生要对个人实训课进行总结,教师也要对各实训小组的实训表现和实训成绩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和评估。即:评估学生是否充分参与了实训内容,学生的实训表现和实训成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对实训效果显著和实训成果突出的班级和个人,教师可建议将学生的实训成果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进行展出,以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教师对实训课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训课教学效果的评估,是指由教师对本人已实施的实训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评价。教师自我评估的内容包括:本人编写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是否适用,实训内容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训小组的划分是否科学、是否恰当地解释和回答了学生在实训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实训活动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首先教师要有深厚和扎实的统计专业理论知识;(2)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完成上机操作;(3)教师还应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统计学的授课教师最好能够同时讲授其他二到三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这样有利于为统计方法找到更多实用的案例;(4)教师还要了解现代企业的统计活动和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知识,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还要注重加强与同类院校同行间的业务交流,同时要深入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到有关企业、单位去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实际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进一步促进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