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21 08:28:19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以及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方法的不断引进和应用,使我国近几年的农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农业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首先要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有效的机制选择才是发展现代农业之道。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出现意义重大,它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双重保障,该组织一方联系市场,一方深入农民,为农民提供丰富可靠的市场信息、教育培训、资金供给及各项惠农服务。农民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总体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一条龙的农业道路。要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机制,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有效地使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转换各自的角色,使科技创新的职能逐渐由政府向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过渡,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主动性。政企和农民合作组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进行推广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广大农民定会欣然接受,使农业自身朝着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湖南应从自身的现实基础出发,制定总体思路,确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湖南;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优秀,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山水资源丰富,立体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脆弱。如何充分发挥山水林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推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优秀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优秀,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中特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县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1济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崭露头角,园区功能逐步提升。坚持跳出农业经营农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先后成功举办了富硒西瓜采摘节、柿子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胜源观光休闲农苑、樱桃番茄采摘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示范带动和科技推广等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2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总体水平不够高。一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困难,经营模式仍以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为主。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济阳县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5家,全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销售到外地,农民难以分享到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后续利润。三是农民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农民“各自为战”,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

(2)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园区受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现有园区规模仅67公顷,功能还只停留在育苗上,缺乏示范引领济阳县主导产业的项目,对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高。当前来看,济阳县虽然已有30余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加之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明显,导致出现质优价低、“有品牌无效益”的现象。

(4)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济阳县农技人员少,专业素质较低。从农口部门来看,全县实有在编农技人员67名,仅为编制标准人数的一半;从各镇(街道)看,每镇平均只有2人左右,且专业多数不对口。二是农民技术素质整体偏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较差,制约着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农户存在障碍,满足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渴求。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3.1着力打造一个部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从园区发展趋势看,部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融生产加工、示范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同时,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平台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从优秀区打造上,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对园区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功能片区进行科学规划。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优秀区建设,并负责在关系协调、建设资金筹措、企业项目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终,将优秀区打造成整个园区的强力“引擎”。在运作机制建立上,参照各地已建成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各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进行运作。以农民和专业大户入股为例,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土地入股并投入劳动力;企业负责大棚建造、道路硬化等所有固定资产投资,并对农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企业与农户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实行均摊、分成,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3.2做大瓜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

瓜菜、畜牧作为济阳县的主导产业,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优势明显,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应通过分类考核,有针对性地引导各镇继续做大瓜菜、畜牧两大产业,在扩规模、提品质上做足文章,做出亮点。瓜菜产业方面,立足建设省城济南的“北菜园”,依托品牌基地继续深入推进瓜菜产业发展。质量上,不断提升改造生产、管理设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瓜菜的品质。畜牧产业方面,各镇(街道)结合实际,依托山东高速生物公司、孙耿堤口肉牛养殖基地等企业、基地的带动,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等不同层次的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

作者:刘方霞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多方面促进企社发展

(一)注重巩固农机作业队伍

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机手30余名,为留住技术人才,该社把“用人”和“养人”结合起来。由于农机合作社具有“春耕、夏耘、秋收、冬闲”的特点,因此,有些机手为养家糊口会放弃机手的工作而转行。为避免此情况发生,该社提高机手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机手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上五险,一天三顿免费用餐,组长手机费全额报销,如个人购车,单位补贴5000元。即使冬季在家休长假,5000元月工资仍旧发放,此举增强了该社的凝聚力,保持了机手队伍的长期稳定。

(二)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

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顺义区大力发展苜蓿草的优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饲料营养配方。在饲料中添加了含蛋白较高的紫花苜蓿,既保证了肉羊育肥期所需的营养,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截至2013年,企业存栏肉牛2500头,出栏5000头;存栏肉羊8000只,出栏15000只。这家企业又成立了有机肥生产子公司,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生产有机肥,并把有机肥用于农田种植,既环保,又养地。此外,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和大田种植业为主营业务,自主经营粮田2.5万亩(其中北京地区1.6万亩,河北省衡水0.9万亩),以种植小麦和青饲玉米为主,全年种植业毛收入3900余万元。这种“一企两社”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

(三)注重用诚信开拓市场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向20多家奶牛场提供青贮饲料时,采取“先用料,后付款”的办法,并公开承诺,如在45天内,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可免收料款。尽管料价比其他厂家每斤高出2~3分,仍赢得了客户争相购买。就北京地区而言,能够提供青贮饲料的企业有5家,而三元奶牛场只和该社签订合同,并口头约定,其他单位要入围销料,须经该社担保才能实施。由此可见,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高速、高产、高效的产销能力,更加具备“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

(四)注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迪尔(中国)公司北京区最大的客户,每年应迪尔公司邀请,参加迪尔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同时,迪尔公司会派专家到该社,针对大型先进农机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2010年迪尔公司还邀请该社社长和办公室主任赴德国参观学习。在双方不断友好接洽的过程中,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得到迪尔公司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该社踏上了农机服务的高速发展之路。

二、多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回顾“一企两社”的发展历程,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作用”。

(一)对提高农民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两个合作社将李遂地区及其他镇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其中加入“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02户,加入“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270户,社员共计572户。这些成员,以不同的入股方式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年种植两茬方法追求经济效益。上茬种植小麦,作为种子销售,每公斤3.1元,平均亩产550kg,产值为1705元;下茬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青饲料3.5t,每吨按420元计算,亩产值1470元。两茬合计,亩总产值3175元,剔除两茬生产成本900元/亩和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亩,亩获纯利1075元。

(三)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农民自己经营粮田,几乎都种植一茬,经营得好,亩获纯收入300~400元,按三口之家5亩地计算,年获土地收益1500~2000元,且包括自己的劳动成本。而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向农民支付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按同样人口和面积,年获纯收益5000~6000元,较自家经营高出3500~4000元。

(四)对“社与社”、“企与社”之间起到互利作用

“一企两社”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实现互惠双赢。在“社与社”之间,种植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农机高效作业,缩短了收种时间,给两茬种植创造了条件。在“社与企”之间,种植合作社能给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而养殖企业又给种植合作社提供充足肥源。同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和粪便由农机合作社负责运送,而农机合作社通过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五)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京荣萍种植合作社与上千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性。同时,促使放弃土地的广大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向城市流动或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身份转变,共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助推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名单,更需要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一)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

章程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制定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引导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社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项制度,完善成员账户和档案,进一步明确资产产权权属关系,使合作社做到依法规办社、照章程制度办事。

(二)制定合理运行机制

尽管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比较大,人员比较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员管理模式,没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一人管多事,多人管一事”工作方式,导致室内“忙时空无一人”的现象。对此现状,应合力分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运行合作社管理机制。此外,合作社还需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各会作用,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办法。“三会”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有效运转、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潜力,经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在该社搭建了“校社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人员、农村能人加入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引导示范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仍要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受益,提高合作社凝聚力和吸引力,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本社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示范社建设。

四、总结

农民合作社日渐蓬勃发展,形势喜人。现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当然合作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合作和完善组织监管机制,依托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合作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进行规范化建设。“一企两社”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金振启曾被评为郊区经济发展“十大”杰出典型和京郊十大新闻人物,而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了全国合作社示范社。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现代农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商机,铸就出辉煌的业绩。这种有分有合、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

作者:张林成 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1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突出经济、生态和观光休闲功能,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和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1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抗自然风险和盈利能力;在蔬菜生产上,由种植当地传统品种向种植营养保健、色彩丰富的进口品种转变。在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优质蔬果生产,使金山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立足农业产品标准化,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积极梳理、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优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优秀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2.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金山区先试先行,使金山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完善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投身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利用农业产学研基地等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人才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金山区农业科技上新水平和新台阶。

2.3健全资金投入体系,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行公共财政资金的倾斜。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通过招商、联合开发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金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参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2.4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要深化制度建设,创新组织、创新制度。继续推进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完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逐步使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者做到持证上岗;完善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化水稻育秧点,扩大水稻机插秧面积,实现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农场,形成具有金山区特色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加大烘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各条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探索合作社运行模式,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大市场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冯连芳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1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1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确保稳定的资金投入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袁晓亮 林忠成 吴福观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可以满足自身的粮食问题,因此,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出口,这就需要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革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成本,为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2.1国家制定并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姿态。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注重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各级各地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对于已有的创新技术要进行系统的推广,不断应用农业生产实践来检验相应的技术,在不断的推广之中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注重资金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过程之中,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支持,只有划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科研人员才能一心一意进行科研,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力量。此外,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建立一个稳定并且科学的科研创新体系,这是保证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2.3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例如,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相信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推广的目标,达到农业科技应用的目的。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

人才一是壮大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乡镇农技人员人均服务耕地面积过大,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增加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配各村级农技员。二是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一批能够快速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层科技人才。

3结语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繁荣。

作者:袁玲 单位: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增长论文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此轮土地承包期为30年,自1996年开始到2026年结束。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使农民格外重视土地。虽然靠种地务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相对稳定,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传统的土地经营形式和农民传统的惜地观念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

1.2市场服务体系的滞后制约了市场化运作进程

市场服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农产品流通不畅,没有形成一个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

1.3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经济技术能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

由于前几年的体制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机会少,工作学习热情低,业务水平提高缓慢,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1以“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切入点,通过土地流转,使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已明确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方向。只有实现了土地的流转才能实现农业最大可能的规模化生产。通过深入的调研,对的土地流转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摸清各乡镇、村屯土地现状。以土地确权登记试点为契机,积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土地确权后,积极宣传发动。把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积极引导新型组织和资金向现代农业的方向上发展。同时积极宣传政策、培训农民,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形成。三是鼓励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做好政策推动工作。既鼓励土地托管,也鼓励土地租赁;既鼓励企业经营,更鼓励合作经营。根据实际,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2.2抓好发展,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了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政策扶持等各个环节,因此,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2.3加强培训,培育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和优秀的合作组织

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尤其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培训提高,使其迅速成才为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结合示范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院所、科研院校紧密联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范围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现代农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土地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这将是彰武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将对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正视困难,理清思路,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作者:孙瑞芳 单位:彰武县农业局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农机技术论文

1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的对策

首先,争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的学习国家关于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方面的法规和条例,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和培训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年度预算中,坚决禁止培训资金用于他用的现象,为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其次,强化硬件建设,创建实践型的培训基地。积极的推广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农民群众展示最实际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强化硬件设备建设,让农民群众能够切实的学习到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且能够切实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要对农机技术人员业务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并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让农机技术人员学习到最为实用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不断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其在农机工作中的重要性。

2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在组织经济活动时的力量投入和体制建设等重大问题,而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又是由他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的估计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这些利好条件的促进之下,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耕种等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切实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不断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农机设备操作人员和合格的农机驾驶人员,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是推动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技术培训,能够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农机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2农机技术培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对农机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首先,农机技术培训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机大户通过培训,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农忙季节耕作的时间变短,农机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降低,农机户在使用过程就不会因为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而浪费时间,农业劳作的效率明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其次,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实现农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先进的农机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降低了农机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同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损耗,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换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先进的机械和操作技术降低了农作物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3农机技术培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机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带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新机器和新技术在农村地区大范围的应用,降低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实现农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说,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利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灿 彭丽萍 吉丹妮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基于AHP法的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时隔18年之后,2004年中央开始重新连续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l从问题。尽管“农业”、“农村”、“农民”究竟哪一个是“三农”问题的优秀学界还有所争论,但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勿庸质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众所周知,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估现代农业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研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出发。因此,该研究基于江西近些年来的相关数据,利用AHP分析方法,构建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对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综述

学者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对现代农业发展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是从内涵、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口标与途径、面临问题与对策等现代农业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口前,我国学者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主要采用模型法、参数比较法、数据包络法和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其中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由于测度过程规范、结果直观、经济意义明确、可操作性强而得到广泛应用,最为常见的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滴权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等方法[2-3]。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对分析结果影响最大的是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口前国内学者提出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观点不一,多达20多种。由于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同,同时指标权重赋值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使得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测量体系由于所赋权重不同结果也会出现差异,如齐城川、李树明等的测量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单独对某一地区测量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高,如徐贻军等对湖南的测量结果相对其他学者较高困。

为了说明不同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的赋值差异对测量结果的不同影响,笔者综合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份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前人相关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①不同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表1中2003,2006和2007年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符合这一趋势,但2008和2009年的测量结果却呈下降趋势,显然与学者的测量指标体系选择不同有关。甚至同一测量体系由于所赋权重不同结果也会出现差异,2006和2008年相同指标体系下的测量结果不同就是最好的证明。②同一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下的测量结果一致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东高西低之势。学者们无论使用哪种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不断下降梯度趋势。③单独对某一地区测量反映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高。表中学者们对河北、福建、江苏、湖南和湖北单独的测量结果均高于其他综合测量结果。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要看到,由于受到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同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学者们在评价体系选择与指标赋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影响现代农业测量结果的关键因索,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同时,尽管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量也有涉及,但缺乏针对江西发展特点的单独指标体系设计与测量。因此,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针对江西农业发展特点设计指标体系,对江西及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2.1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2.1.1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结合江西农业发展特点,将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包括劳均耕地面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等18个评价指标。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应的权重,采用“1一9”标度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用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该研究采用标准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所采用的标准值确定主要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既考虑了中国发达地区水平,也参照了国际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13年)《江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江西统计局网站及相关论文。各指标的权重、标准值和指标解释如表2所示。

2.1.2基于AHP法的评价模型选择。在前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该研究构建的江西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如下:式中,A为综合评价指标指数;n为一级指标的总数量坑为第k个一级指标权重;w、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认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的数值;mh.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数量。

2.2实证结果分析

2.2.1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与全国比较。为了充分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2000,2006和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并对2012年江西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此外,通过相对指数测量来反映江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的发展程度。江西不同年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与全国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①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12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江西现代农业水平从2000年的46.21增加到2006年的55.39,然后再增加到2012年的62.70,12年来增加了16.49,增长幅度较大。如果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评价值范围)划分为起步阶段(0.30一0.55)、发展阶段(0.55一0.70)、初步实现阶段(0.70一0.90)和发达阶段(>0.90),那么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已由起步阶段上升为发展阶段,有了根本的提高。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二级指标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较快且处于较高水平,2000}2012年,农业投入水平由起步阶段提升为发展阶段,而农业产出水平则由起步阶段提升为初步实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发展较慢且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发展水平近12年来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由发展阶段下降为起步阶段。③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水平比全国水平高出2.75,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在二级指标中,除了农村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外,其余指标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为了充分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对2012年江西11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通过相对指数测量来反映江西各地区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的发展程度。2012年江西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①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少数地区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在江西11个地区中,除南吕市和景德镇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展较好,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外,其他各地区都处于发展阶段。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为南吕市,其发展指数为70.6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差的是九江市,其发展指数为58.52。两者相差并不大,只有12.13,说明江西整体上现代农业发展较为均衡,没有出现较大差异。②与整个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类似,各地区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较低。从农业投入水平看,发展水平较高,大部分地区相对指数在55以上,处于发展阶段,只有新余市和鹰潭市处于起步阶段;从农业产出水平看,发展水平更高,相对指数大多在70以上,除九江市和上饶市外都处于初步实现阶段;从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来看,发展水平都较低,相对指数都在55左右,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地区大约各占一半。可以看出,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是致使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较后的主要原因。

3结论与对策

基于AHP法的研究对江西省及11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近些年来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62.70,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已进入发展阶段;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大多处于发展阶段;江西现代农业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较高,但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较低。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要发展江西现代农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降低农业受灾损失;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恩格尔系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劳均耕地面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四是充分利用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优势,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江西各地区农业均衡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工商资本与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发展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生产智能化、科技化、机械化进程,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江苏省靖江市各类较具规模现代农业项目300余个,其中工商资本投入项目96个,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成为靖江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一、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因地制宜,投资现代农业适宜领域

一是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殖业。这主要包括种子种苗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等。对工商资本而言,相比大田生产,这些领域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能够实现工厂化生产,受国家政策支持,投资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如美国孟山都公司,近年来卖掉多个传统企业,专注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迅速成为全球著名的种业跨国公司。

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作为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具有稳定的较高的利润空间。如粮油精深加工、果蔬产地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进一步提升空间很大。

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随着农业生产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盈利性和收益排他性持续增强,工商资本进入壁垒和风险在下降。具体而言,可以重点进入良种配送、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仓储和物流、新型农技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农业信息数据服务等领域。

二、完善扶持政策,形成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多赢格局

首先,要搞好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全市农业用地专项规划,全力保障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必需用地,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按照规模适中、设施完善、产业突出、技术先进的要求,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粮食产业园区、特种养殖园区等,引导同类型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其次,要完善惠农政策。在用地用电用水、项目立项、产业准入、金融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要想方设法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的临时生产配套设施用房,尽快落实“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5%左右比例作为设施农用地”政策。对工商资本创建良种配送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等龙头企业,就先进设备、种子种苗引进、技改升级等给予贴息扶持和税收优惠。对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单位土地产出效益高、解决本地就业数量多、生态功能显著的工商资本企业实行税费减免或以奖代补。再次,要全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要进一步扩大险种范围,探索设立市场风险防范基金,采取政府贴一点、社会补一点、企业交一点的方式,形成“价高时收缴、价低时补贴”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抵御能力,解除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部分后顾之忧。

三、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后续服务

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通达、农村通讯网络信息化工程等。

二要切实解决农业企业专门技术人才短缺和自主用工的问题。要充实加强市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根据本地农业产业的特点,引进相应专门农业科技人才。帮助工商企业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保障专业人才供给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支持农业企业自主用工,以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形式,构建新型劳资关系,既解决企业用工困扰,消除用工方面的强买强卖、滥竽充数现象,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要妥善处理农业企业与当地农民的矛盾冲突。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矛盾产生有的是农民承包地流转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农民心理失衡,契约意识淡薄,由此滋事生非;还有少数农民法制观念不强,顺手牵羊,明摘暗偷,甚至蓄意破坏、报复。对此,地方政府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制订和完善乡规民约。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地调解好农民与企业的矛盾。对少数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坚决惩处、绳之以法。

四、创新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企业发展壮大“红利”

一是大力提倡“公司+基地+农户”服务型规模经营模式。工商资本投资创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如靖江粮食产业园的扬子江粮食物流中心、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等企业。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并帮助当地连片规划、供应良种、培训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提供贷款担保等,向农户收购质量可靠的加工原材料。这种工商资本与农业结合的模式,既没有触动家庭承包经营权,又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且减少了用工纠纷、明抢暗偷等问题发生,比较符合靖江市情,应大力提倡。

二是积极探索和发展工商资本与农民土地相结合的股份公司。即工商企业出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农户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从而结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要进行充分市场论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种子种苗业和栽培对象主要为蔬菜、花卉、水果为主的设施农业等高效益项目为主。要保证农户代表股东地位,增加企业决策、经营、分配透明度,防止由于工商资本一股独大,可能出现的侵害农户股东利益事件发生。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

最近几年,“谁来种地”开始成为现实压力和挑战,“怎样种地”的现实考量日益迫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需要相应的规模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迫切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尽快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靖江市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地块狭小、劳动力与劳动技能相对缺乏、个人种植效益相对较低。要创造条件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形成有规模生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同时,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在“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链条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

农业企业家是农业企业化的主要经营者,农村资源的开发、加工生产、优秀技术的开发应用等,都离不开企业化这一主要载体。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利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以创新精神整合农村资源,通过品牌塑造、终端消费市场渠道建设、质量标准体制建设和资本整合,最终构建有效的企业和农户联合体,形成“贸工农”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这就需要大力培育既懂工商经营、又懂农业农民的复合型企业家。要立足引导本地大型知名工商企业,如新世纪造船、亚星锚链、光芒集团、三江电器等投资带动靖江农业。依靠政府支持,市场引导,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农业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培训,为农业企业家提供风险预测、法律、商务信息等咨询服务,以“农业企业家协会”形式交流经营管理经验和教训等,实现工商企业家向农业企业家的复合转身。

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靖江市情,农户适度规模分散种植仍将是主要经营模式,即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民“老年化”问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市农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办家庭农场。通过就业扶持、土地流转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项目补贴、家庭农场奖励等方法,引导培育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徐永清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政府办公室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前,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一是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水利设施缺乏,灌溉手段落后,灌溉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项目区土地瘠薄,土壤肥力不足,保肥能力差,作物种植单一;三是生产道路少,质量差,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生产运输的需要。通过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措施,项目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主要道路采用砂石硬化,彻底解决了以前农民生产进出不便的问题;通过渠系建设、打井、埋设暗管、建水池、塘坝、提水站等工程建设,使项目区水利工程达到了全面配套。通过开发治理,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基本消除,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壮大农业区域主导产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将中低产田改造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高效特色农业基地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本着“扶大、扶优、扶强”的宗旨,围绕莱芜“三辣”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连续几年的扶持,目前,全区以生姜、大蒜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6家,恒温库339座,加工贮藏能力120万吨,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21家,市级89家,产品4个系列60多个品种,“泰山”牌莱芜生姜被推荐为首批山东省名优农产品,“三辣一麻”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鹏泉”牌生姜、大蒜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通海”牌生姜、大蒜等30个农产品先后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8家企业通过了欧盟GAP或中国GAP认证。莱城区被确认为全国生姜标准化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县,2013年,全区农产品出口36336万美元,增长8.90%,占全市出口额的48.4%,其中生姜及制品出口9.4万吨,7335.1万美元,增长22.8%,大蒜出口16.5万吨,15112万美元,增长3.1%。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了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能力,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莱城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检查开发工作,协调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实行分工负责制,层层落实考核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市、区财政部门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检查、指导和督促,对项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帮助拿出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二)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围绕道路建设,把机耕路整修与乡村道路改造结合起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围绕水利建设,把田间水利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满足生产需求;三是围绕林网建设,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美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组织施工上,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项目执行标准要求进行施工,认真落实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开发整体水平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按制度管理项目,努力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一是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项目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并实行合同制管理,确保招投标的公平、公正。二是工程质量监管实现监理制。按照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要求,由市财政局通过招标确定监理单位,和区财政局签订监理协议,制定监理内容、方法,明确监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三是项目实行公示制。在项目申报、实施、竣工三个阶段,采取印发简报和公示墙的形式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项目区群众和社会监督。四是项目竣工实行验收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单项或阶段性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照区级报账提款的要求拨付资金。五是资金实行区级报账制。在财政形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足额安排并拨付区级配套资金,并对资金支出实行区级报账制,按照报账程序,及时拨付资金,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加强了对下拨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审计部门在项目竣工后对资金严格进行审计,保证了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

(四)加强项目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工程管护工作。工程竣工后,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办理好资产移交手续,并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好管护责任,做到建管并重。

三、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考

(一)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现代农业发展强基固本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与水利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有机结合,建设具有现代农业基础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实施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开局,围绕“三辣”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实现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四)坚持多元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财力保障

要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调动社会各方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要更多探索利用市场化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竞争立项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工作管理方式要向不断创新转变,更好和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要以新理念、新思维,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机制,主动顺应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布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智能化。在建设规划上,农业发展、土地整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其他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要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相衔接。在资金安排上,其他涉农资金要与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相配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在立项制度方面,要积极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度,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提高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透明度、公正性。在开发方式上,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多措并举、整合协同,努力突破单一措施的局限性。在项目管理机制上,要创新项目机制,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护主体,做到建成成果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作者:宋玉娥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财政局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城郊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1长安区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长安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目前,经过几年发展,长安区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带四板块”。“三带”主要是指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和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其中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陕西省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西安添福农业观光园、尚耕农业、宏府农业、一品花卉等十余个现代农业园区。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以细柳为中心,沿西太路、韦斗路建设,目前面积已达到933.33hm2。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以王莽鲜桃、清水莲菜生产观光、城郊葡萄、东大垂钓为重点,目前面积已达到3200hm2。“四板块”主要是指西部设施蔬菜板块、中部特种蔬菜板块、东部瓜菜板块和畜牧业板块。其中西部设施蔬菜板块包括高桥、灵沼、马王等街道,以发展反季节精细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高桥5个百亩温室大棚集群、马王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和灵沼食用菌系列化规模开发是西部设施蔬菜板块的重点建设项目。中部特种蔬菜板块包括黄良、王曲等街道,以发展各类叶菜、韭菜、大葱等时令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形成了黄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种蔬菜3个特色产品。东部瓜菜板块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发展西甜瓜等瓜果为主,重点建设内容有设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和市场推介等工作,面积已达到1666.67hm2。畜牧业板块包括斗门、杜曲、郭杜、黄良、东大、兴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发展生猪、蛋鸡和牛羊养殖为主。生猪基地主要包括斗门、杜曲等10个街道,存栏量已达到11.06万头。蛋鸡养殖园区以郭杜、黄良、东大、兴隆4个街道为主,存栏量已达到130万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为主,目前存栏量已达到3.5万头。

1.2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城郊街道作为长安区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居人口67560人,其中纯农业人口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积244km2,位于西沣景观大道、环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辅道交汇的黄金地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条件充足,水资源丰富。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有小麦、玉米、果树等。近年来,近郊旅游又带动了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王村为中心,辐射环山路周边各村及整个沣峪山区的旅游接待网络。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尝试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无公害果蔬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目前,城郊街道辖区内已建设成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阳光雨露、现代农业展示园、大秦岭、果业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南山庄园、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积超过200hm2。2013年还启动了广润、恒瑞和景润3家示范园的建设项目,占地约60hm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新技术蔬果温室、大棚和优质果树种质资源展示区。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家乐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

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典型案例的发展特点分析

2.1尚耕南山庄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尚耕南山庄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优秀,以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养生餐饮为特点,将农业科技、农业观光、都市休闲、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科技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建成后的尚耕南山庄园将分别由文化创意生态园、生态农业体验园、太空育种种植体验馆、餐饮娱乐服务中心、黑凤鸡产业发展中心等部分组成。南山庄园主要经营太空蔬菜、花卉种植、黑凤鸡养殖、养生餐饮服务等项目。该庄园从2010年5月份开始试营业,现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城郊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农业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促进长安区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提升上王村农民收入,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园区现已成为长安区颇具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加深城乡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功能规划为种植区、养殖区、景观区、活动区、服务区、关中农产品作坊体验展示中心等,并进行具体分区。园区规划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禽畜)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方面,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可参与的活动项目有采摘体验、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该园区已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追求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题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为农业科技专家提供科研育种平台,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中心规划为“1心5区”共6大功能区:“1心”为管理服务中心,“5区”分别为“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新优品种展示区”、“品种选育创新区”和“休闲体验餐饮区”。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西安市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区县建设农业示范圆点24个。工厂化育苗区为蓝田、长安、灞桥、户县、高陵、周至等6个区县的蔬菜生产示范点培育种苗110万株,积极引导各示范点进行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与区县蔬菜生产示范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辐射示范面积达4666.67hm2以上,推广蔬菜高效种植模式7个,有效带动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自2010年以来,展示中心已组织培训市、区县农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区县农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种植合作社、专业户及游客等15万多人次。

2.4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

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是以建设高新技术蔬果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自2009年建设以来一直围绕“一心、两轴、两带、四片区”建设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建设理念,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效衔接,将园区公园化建设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现已初具规模。该园区以现代农业为载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破传统一、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周边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农耕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园区以蝴蝶形“农耕文化展示馆”为优秀,将农业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态休闲的参观环境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时,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设的园区南北主干道和东西景观大道为“两轴”,将园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展示研发带和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带,在“两带”中又将园区划分为高科技农业生产展示区、果树采摘领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QQ农场)、亲水种植养殖区的“四片区”总体发展布局。

3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中心仅30km,辖区内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也较发达,这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城郊街道以发展农家乐为主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但随着经营的进一步深入,农家乐变得没有特色,“土”味丧失,客源不稳定,农家乐发展出现了潜在的危机。因此,探索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新路子,对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郊背靠秦岭绿色屏障,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城郊辖区内的秦岭野生动物园、青华山、净业寺等旅游景点是西安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城郊有着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城郊作为长安区的主要农业区,其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4城郊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城郊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城郊街道农业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政策扶持来维持,从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尚未完全显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其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农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园区内技术人才储备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农业园区建设的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筹集社会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此外,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4.2建议

4.2.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要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把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引导发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农业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纽带。有目标的引进新品种,让农业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要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赢。

4.2.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管好和用活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和项目资源,重点向农业园区建设倾斜。还要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抓好农业园区规划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企业,广泛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开发农业园区建设。同时,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此外,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作者:胡艳青张燕辉王妍琰付崇毅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城郊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西安市长安区园艺工作站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三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集体林权改革试验区、福建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作物主产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当前,三明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加快转变。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4亿元,增长4.8%;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865亿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32元,增长12.3%。在三明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产业经营和金融需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农业集约化经营逐步推进,规模化金融需求明显增多。2013年末,三明市土地流转面积达69.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0%,其中流转给170家农业企业7万亩、6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万亩、1071家庭农场5.7万亩。相比常规农业,现代农业资金需求大成为集约型农业的基本特点,特别是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

(二)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方位金融需求增多。目前三明市已形成水稻制种、食用菌、茶叶、莲子等20条特色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条前、中、后各环节结合更加紧密。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涉农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整合农业产业链,使原来分散的信贷主体相互合作、制约,农业产业链金融应运而生。

(三)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特色化金融需求增多。表现在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特色金融需求不断增多。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05家、家庭农场1945个。

(四)农业功能向纵深演变,创新型金融需求增多。近年来,三明市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速融合,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能源农业、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创新型金融需求逐渐增多。

(五)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金融需求增多。农业科技项目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都需要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也亟需金融支持。目前全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57家,农机作业服务面积98万亩,总收入达5500万元,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十二五”以来,三明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一是涉农贷款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2011~2013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420.74亿元、506.24亿元、58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0.32%、15.6%。二是涉农贷款占比逐年提高。201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占比为52.16%,比2011年末提高1.64个百分点。三是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2012年、2013年涉农贷款增幅分别高于同年各项贷款增幅1.28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农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三明市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相互竞争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正规金融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三明市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其中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截至2013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97.72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3.79%;辖内农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4.55亿元、70.75亿元、70.23亿元和38.9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重分别为16.16%、12.09%、12%和6.65%;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48.26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8.25%。此外,兴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支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2.小额贷款公司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补充作用。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将客户定位于“三农”及小微企业,通过细分农村金融市场和提供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来实现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2009年三明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至2013年末共成立19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全辖各县(市、区)全覆盖,注册资本金共计3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31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3.77%。3.保险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末,人保财险三明市分公司先后开展了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森林火灾保及蔬菜种植和烟叶保险等农业保险试点。目前,三明市“三农”保险的业务覆盖面和承保率居全省前列。其中,水稻承保218.64万亩,承保率达到99%;森林承保2421.46万亩,承保率达100%;农险综合赔付率50.73%,实现了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4.资本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一定进展。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6家企业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永安林业、青山纸业、福建三农、福建金森等4家企业为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合计10.94亿元。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探索

1.着力支持农业集约化发展。一是不断深化和拓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资源。至2013年12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林权证抵押等各类贷款75.73亿元,贷款余额31.78亿元,累计支持林业开发约1180.7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9%。二是推出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盘活“地”资源。截至2013年12月末,辖内明溪县、将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586万元,沙县累计发放土地流转项目贷款1.51亿元,土地流转贷款贴息795.6万元。

2.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13年12月末,三明市金融机构对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达22.96亿元,增长49.07%。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余额分别为22.35亿元、5353万元、820万元,分别增长47.31%、174.37%、107.59%。

3.着力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三明市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订单农业贷款、果树所有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为农业前、中、后产业链条各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末,全辖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38.18亿元,同比增长9.78%;农副产品流通贷款余额8.91亿元,同比增长61.1%。

4.着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3年末,辖内部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贷款余额1.2亿元,增长20%,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2.3亿元,增长29%。

5.着力支持农业农机化。三明市金融机构推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对凡享受补贴购置农机具的农户给予优先信贷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末全辖农机抵押类贷款近3亿元,增长25%。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性不足,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当前三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2013年末,三明市各项贷款余额1121.87亿元,居全省第8位,各项存款余额1197.47亿元,居全省第7位,金融机构贷存比高达94%,流动性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导致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较之全市金融机构贷存比普遍高企,邮政储蓄银行三明分行贷存比仅24%,其农村资金“抽水机”的角色仍未改变。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尽可能将资金投放于见效快、回报高的项目,从而弱化了对风险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的金融支持。

(二)组织体系不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合力不强

一是银行体系不够完善,竞争性、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辖区银行业机构不多,农发行、兴业、中行等尚未实现各县(市)全覆盖,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有待加快。二是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013年末全市保险密度为1276元/人,保险深度为2.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茶业、花卉、水果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还未开发。三是资本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较弱,全市仅4家涉农企业成功上市。

(三)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金融对接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较弱

1.农业集约化金融需求对接方面:三明市较早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及农村住宅抵押贷款,但因《物权法》《担保法》有关限制性规定,这类贷款模式在实践中推广难度较大。由于有效抵押担保物不足,涉农企业、农业大户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银行贷款支持。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对接方面: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存在运作不规范、财务不健全等问题,客观上导致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对接方面:由于农业产业链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大,辖区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往往停留在小范围试点和个别品种的推行上,并以支持单个项目或服务某一领域为主,可复制推广的信贷产品较少。

4.农业基础设施金融需求对接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意介入,而政策性银行受限于资金规模,支持能力有限。二是金融机构信贷方式创新受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制约。如辖内宁化县集体持有91%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造成承贷主体无法落实。

5.农业农机化金融需求对接方面:农机具抵押率不高,一般不超过50%。同时,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因自身实力不强、产权不清晰或运营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符合银行信贷发放标准。

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及政策扶持体系,以顶层设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消除农村融资担保法律障碍。一是积极推动《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真正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二是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流转制度,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促进土地抵押市场及土地金融的发展。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及监管体系,明确由政策性土地金融机构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业务,保障土地抵押业务的规范性及农民生存权益。

2.重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效应。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担保补助、风险补偿、保险补助等方式,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金融支农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议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大额贷款利息收入适用营业税免征政策,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享受农村信用社同等税收待遇。

(二)有效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金融机构要大力组织存款和挖掘内部资金潜力,通过新增存款或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及授权授信等信贷政策,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二是当地人民银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规模、再贴现额度,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辖内金融机构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三是争取在沙县农村金改区放宽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比例限制,加大当地贷款投放力度。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与域外银行合作,如通过银团贷款、协议贷款等战略合作方式,引进域外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五是加强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强化对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监测考核。

(三)加快培育各类金融载体,完善多元化金融支农体系

1.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1)做大增量,加快引进和增设各类金融机构。一是积极引进区外银行,吸引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来三明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加快完善县域银行机构网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中行、兴业银行、农发行尽快到网点空白县设立营业性机构,支持农商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三是尽快实现村镇银行辖区各县(市)全覆盖。四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推进“互助资金”模式的村级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

(2)盘活存量,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支持农发行深化改革。以粮棉油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扩大辖区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鼓励邮储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三是加快辖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四是拓宽民间资本向正规金融转化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深化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形成“可持续、能复制、易推广”的现代普惠制农村金融制度示范样本。

2.拓展农业保险功能,强化现代农业风险保障一是创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和覆盖区域,试点开办茶叶、毛竹、花卉、水果等具有当地特色支柱性产业的特色农业保险。二是完善保险补贴机制。加大中央、省和市三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分担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三是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四是引导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五是积极推动中央和省政府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3.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拓宽现代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拓展现代农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由高度依赖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方式转变。一是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场外市场公开挂牌与转让。二是鼓励农业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三是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以中央、省级、市级财政资金为主,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升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对接成效,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

1.提升金融与农业集约化金融需求对接成效。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推动各县成立土地信托公司,建立土地、宅基地抵押登记、评估、流转平台,确保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宅基地抵押贷款工作顺利进行,着力解决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需求。

2.提升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金融需求对接成效。一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特色鲜明、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二要创新推动订单、存货、仓单质押等权益类贷款种类,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三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增加贷款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提供一定利率优惠,满足其差异化资金需求。

3.提升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对接成效。一要大力推广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二要探索推动大额农贷发放和管理办法,重点满足特色优势农业重点产区、重点加工区和商贸流通区的信贷需求。

4.提升金融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成效。一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加大中长期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二要积极探索以项目未来经营收益权、土地使用权、大型水利设备等作为抵(质)押物,创新农田水利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5.提升金融与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对接成效。一要积极探索开办基于仓单、存货、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权益质押贷款业务,满足农机制造企业资金需求。二要通过发放农机小额信贷、农机抵押贷款,以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农户购机融资服务。三要加快引进中国农银金融租赁公司到辖区开展农机具融资租赁业务试点。

作者:课题组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要依据现代农业内涵设置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其一,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新型产业;[8]其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最终出路是生态农业;[9]其三,从结构优化角度理解,认为推进结构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结构效应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10]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内涵既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又涵盖了农业结构效应和生态农业理念。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遵循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评价应该结合这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置考虑了现代农业能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优化农业结构、能否拥有高产出水平、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评价指标分为5类共18个影响因子,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民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衡量;二是农业经济结构因子(B2),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特征,由农业产值结构和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衡量;三是农业产出水平因子(B3),产出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质产出的重要指标,由粮食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等构成;四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因子(B4),衡量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情况,由水、电、肥料和农机等投入情况构成;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因子(B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农业受灾率和森林覆盖率等衡量。这5组分类指标既能从不同侧面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又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西部地区及西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测量。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评价指标组成的系统,各指标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西部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一步,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5类B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相关农业部门和高校农业专家分发20份调查问卷,专家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后进行打分,再采用各专家对判断矩阵指标重要性标度的平均值,运用Mathpro软件,求出最大特征值为5.129,和判断矩阵的维数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说明一致性检验通过,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B组分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别对5类B组指标各自所包含的C组单项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专家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再对各组指标依次进行赋值、计算和检验,得出C组分类指标相应权重WC;第三步,分别用B组指标权重乘以各自相应的C组指标权重,得出最终18个单项指标综合权重,即W=WB•WC。从权重值分布情况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B1)权重为0.386,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B5)权重为0.063,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基于《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样本数据。为了消除指标不同及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消除或减弱原始数据噪声干扰而呈现的不规则波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了把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1]区间,采用极值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X=(X''''-X''''min)/(X''''max-X''''min),式中X为数据标准化值,X''''为原始数据值,X''''min为原始数据最小值,X''''max为原始数据最大值。在数据归一化过程中,将指标区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负向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C4)、恩格尔系数(C5)、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比重(C7)和农业成灾率(C18),这些指标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负向关系,对负向指标要转化为正向指标,转化方法有取负数和取倒数等,[11]采取对负向指标取负数方法转化为正向指标,以保持评价指标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评价

测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不同的贡献度,以体现出现代农业各个侧面的发展情况,为了有效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论文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测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公式表示为:Sj=∑WiPij(i=1……18,j=1……12),其中Sj为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Wi为C层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Pij为j地区i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值。[12]根据现代农业得分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得分在[0,0.5)之间;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5,0.75]之间;第三个阶段为基本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75,1)之间;第四个阶段是完全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此时为1。[13]1.西部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依据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得分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375,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西部现代农业处于第一阶段即准备实施阶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区少0.214,比东部地区少0.269,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际间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综合得分差异较大(见表3)。内蒙古和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名列前两位,而西藏和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最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差0.373,最高地区的内蒙古已经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而最低地区的西藏则处于初步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从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得分与西部平均水平相比来看,有7个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个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梯度拉开。新疆和内蒙古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平均综合得分为0.54;陕西、宁夏、四川、重庆构成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第二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46;广西、青海、甘肃构成第三梯度,现代农业发展平均综合得分为0.35;云南、贵州、西藏构成第四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23。从四个梯度得分情况看,各梯度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第四梯度与第一梯度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平均综合得分相差0.31分。四个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初步实施阶段,其余三个梯度均处于准备实施阶段。

(二)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中的构成关系。[14]从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得分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为0.159,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了42.40%,在五组指标中居于绝对的首要位置,具体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大;从各省份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为0.316,最低的是西藏,为0.015,两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内蒙古、陕西和青海综合得分影响最大,贡献率均超过了50%以上,西藏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最低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仅为7.35%。(见表4)农业经济结构方面(B2)。现代农业是拥有合理产业结构的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得分为0.071,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为18.93%,处于第二重要位置;从西部各省份农业经济结构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内蒙古为0.030,主要因为内蒙古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方面(B3)。农业产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体现,不仅表现为产量的增加,也表现为产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水平得分为0.062,对现代农业得分的贡献为16.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庆的农业产出得分最高,主要体现在人均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较高,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均超过30%以上。农业产出得分最低是甘肃,为0.015,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仅为4.87%,可见,农业产出水平是影响四川综合得分较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甘肃综合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B4)。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通过农业要素拥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发展的程度。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分为0.055,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为14.67%,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生产力得分最高的内蒙古为0.129,是得分最低的贵州0.034的3.79倍,因而,农业生产力得分成为内蒙古现代农业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B5)。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现代农业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为0.028,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的贡献为7.4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最高的广西为0.049,最低的为青海0.014,两者相差3.5倍,农业可持续发展对青海现代农业贡献仅达到4.17%。从各指标得分和贡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缺乏足够重视。

三、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为了区分不同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相应权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虑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对投入和产出相关指标给予更高得分数值,突出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出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权重赋予会导致分析结论差异性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权重设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或者采用回归系数法获得权重,即在评价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为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现代农业得分,虽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便利,但需要赋予指标相应权重,导致主观性偏大。可以考虑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或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15]从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会更有意义。同时,仅对西部12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县级作为研究基本单位,研究结果会更为细致。

(二)结论

1.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准备实施阶段。无论是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东部或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十分落后,仅处于准备实施阶段。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看,仅内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而其余10个省份还是处于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空间梯度布局。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看,北面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上要高于南面地区,大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递减格局。

3.地区间现代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西部地区不同区域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地区已经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而得分最低的地区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西部地区间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作者:贾登勋刘燕平工作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展望论文

农业现代化之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之崭新产业。农业之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之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之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之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之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之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之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之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之农产品。有之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之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之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之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之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之污染、损害生态环境之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之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之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之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之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之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之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之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之现代化农业之运作,损失了一半之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之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之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之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之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之,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之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之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之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之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之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之几个品种,而过去之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之本地品种。减少遗传之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之,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之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之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之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之“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之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之,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之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之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之能源,而且能源之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之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之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之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之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之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之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之。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之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之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之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之健康也造成直接之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之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之破坏美国之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之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之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之空中和地下水之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之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之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之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之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之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之肉类,对健康是不利之。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之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之。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之问题,应当予以足够之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之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之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之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之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之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之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之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之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之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之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之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之现状和农村经济之条件,技术路线之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之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之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之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之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之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之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之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之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之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之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之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之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之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之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之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之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之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之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之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之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之、以信息咨询为主之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之独立之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之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之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之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之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之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之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之特点。准确之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之,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之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之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之“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之“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之“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之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之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之“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之“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之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之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之基础之一,是优秀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之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之分布、性质及其利用之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之。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之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之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之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之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之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之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之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之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之同时,得到更为丰厚之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之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之增加、工农业生产之发展,都加剧了问题之严重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之道路是行不通之。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之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之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之人口需要之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之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之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之技术,实际上是先进之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之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之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之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之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之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之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之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之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之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之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之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之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之“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之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之有关潜能。其次,良好之“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之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之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之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之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之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之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之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之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之,造成了严重之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之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之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之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之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之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之信息、交通和完备之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之消费需求,未来之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之重要支柱。

按西方统计,“都市型农业”主要是指“健康农业”和“外食农业”。健康农业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外食农业是指盒饭、熟食、配菜以及餐饮、饭店、点心等专门为居民家庭自己不开伙、在外用餐而设立之产业。发达国家之农业产值和加工农产品产值相比,已经达到1:2以上,而我国则呈倒向比率,仅为1:0.4。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国发展农业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特种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差别化,也就没有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过去最大的失误是,在强调产量的同时没有将过剩劳动力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大田农业和特种农业的齐头并进,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摘要: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城市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限吸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刘易斯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精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两个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