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

时间:2022-05-17 04:25:08

管理学基础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会计基础管理学论文

1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原材料实际情况与账面不符

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因为没能得到供货方的供货发票,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对原材料进行入账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情况,即原材料已经领用,但是并未在账面上做相关记录,导致账面记录与实际的库存数量之间严重不符。

1.2报销凭证不规范

一些企业在进行费用报销时,以无付款单位发票进行入账,还有一些会议费用的报销单纯将发票作为凭证,并未提供相应的会议内容通知等,有时还会将专用的收款收据作为报销的凭证。

1.3成本归集缺乏准确性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企业所得税,对广告费等费用进行抵扣限制,将广告费等费用记入“管理费用———办公费”科目中。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本应该计入到原材料成本中的运输费计入到了期间费用中,企业存货成本发生了虚减。

1.4合同管理缺乏科学性

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对于销售部门提供的合同并未进行详细的审核,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单纯以合同金额是否正确作为审核的基础,对合同的相关条款等内容审核得不够。与此同时,并未对合同进行备案,不能为日后出现的相关法律纠纷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些行为都会使企业中的财务报表失真,为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

1.5挂账清理未及时进行

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并未对账款进行及时的清理,很多资金被占用,资金使用效率严重降低,为企业中销售人员私吞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1.6实物领购手续不全

很多企业在购买办公耗材时,报销并未严格按照原始凭证进行,在领用和入库过程中也未进行认真的交接,更没有做出相应的交接记录,这就直接导致了实物资产与账面之间的严重不符,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私窃等行为。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途径

2.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财政部门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会计法》的相关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会计工作的震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领导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中的相关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重视企业会计部门中的相关工作,在物质、人才等方面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求相关企业或部门进行相应的配合,为会计部门工作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意见,使财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建立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中相关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加规范。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对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最终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帮助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了解国家新颁布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培训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思路理清,逐步改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转变其工作观念,使会计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培训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会计人员能够对财经法纪进行自觉的维护,对不正之风进行自觉的抵制,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工作自身的优势,针对会计工作全过程继续查错防弊,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透明、更加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工作的内容、目标等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就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将基于管理学的会计基础工作重视起来,特别是单位中的领导层,必须保证这项工作可以长久、扎实地坚持下去,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进力度,不断完善单位内部制约机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最终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使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张毓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学基础论文:管理学科优秀基础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等,具体请详见。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优秀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优秀学科,这个优秀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优秀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优秀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优秀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thestudyofknowledgewhichdependsontestingfactsandstatinggeneralnuturallaws”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优秀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优秀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那种试图用经济学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本人在网上专门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反对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用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的一切。

但是,无论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领域,这些分支都是以目前的“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的经济分析、家庭的经济分析、社会的经济分析等名目众多的经济分析,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的。

现代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每一个科学家只是在某一部分的某一层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确定科学的分支,人们用“学科”即“科学群”来指称这些分支。无论一个“科学群”研究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群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门机械论科学作为其优秀基础科学。否则,这个科学群就是空中楼阁。

无论一门科学建立了怎样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最终都必须作到如下一点,即必须将其中的很多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否则,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神学或玄学了。“伪气功”也自称为“科学”,柯云路先生为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语词根本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即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近几年也破产了。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那些相信“伪气功”的人确实在其思维过程中将某些“理论”与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并且,还有众多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体内的“气”能够这样或那样运行,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控制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伪气功”了。这里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将一门科学理论的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有相当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探索“机理”、数据获取、事实鉴定的工作,而只是依据某些“机理”对数据和事实作出解释,或者对这些“解释”再作出解释。就象本人如果要研究中国某一阶段的历史,一般不会去“考证”历史事件,而只会以其他的史学家的“考证”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为起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是可靠的呢?

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其可靠程度最大(要说明这个原因,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从略)。要使一门科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能够“恰当”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个人情感与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控制那些关于世界的各种“先见”。而能够在最大程度做到这些的,只有机械论科学。这一点无须作更多的说明,目前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反对的正是机械论科学的“无情”和“客观”。

“反科学主义”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效地控制人们滥用科学及科学成果确有其可取之处,对于控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把科学变成一种“有情”和“主观”的东西,那科学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神话或玄思了。

大量的相信“伪气功”的人并不是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愚昧无知”的。这些人思维、心理各方面都很正常。那些鼓吹“伪气功”的理论都只是一些“中间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种具有共同标准的将“气”、“功”等语词与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的可控制观测的科学方法。语词的神话作用很快就将这些相信“伪气功”的人“说服”了。只是,这种毫无根基的“伪气功”的“科学”的理论大厦很快就崩溃了。

即使我们假设或承认诸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管理”的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合成一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必须有一个优秀基础科学,这个科学必须拥有其他科学共同认同的探索“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从“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标准。很明显,现在的管理学这门科学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

科学的优秀原则是按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过程。什么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呢?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大量的人是将自己大脑中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事物本身。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人“高明”。科学并不是依靠科学家在这一点上的“高明”获得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科学家客观地看待世界”获得发展的,而是用一套严格的程序来迫使科学家采用“机械”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采用客观的标准来鉴别观察事物变化之中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没有这一条,科学就不成为科学了。

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仍然控制或影响着科学。但是,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产生,离不开古希腊的这些“神秘主义”,离不开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思维逻辑训练,但更离不开人们社会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科学离不开有关世界的某种“理念”,科学离不开思维逻辑,但是,科学离开了经验的检验,最终只会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就象古希腊的科学。为了使科学不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任何一门“科学群”都必须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坚实的基础: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这个基础就是机械论科学。

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机械论科学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而这些机理之中,有很多通过了人类无数次的验证,但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机理”不可能真正获得验证,也就只能作为假设。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必须有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这样,虽然有很多“机理”还只是假设,但我们仍然必须用其来作为解释自然和文化的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预设,基本上还没有获得验证。达尔文的理论出现才多少年,按照现有的科学研究结果,生命进化的过程是这个时间的无数倍。要验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很多预设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除了进化论,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逻辑地解释生命演化的过程,我们也就姑且接受这种理论,用其来解释生命演化过程。

从表面上看来,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但是,历史学目前已经够得上资格称为科学了。从广泛义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变化。但是,目前的历史学一般主要指通过对“历时”性的历史事件的解释来说明历史过程。在历史学中,正好有一门专门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的学科。当然,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的结果也是相对的。但是,有了这一学科,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依据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考证”历史事件的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很多得到历史学各学科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共同认同的方法和标准。如果失去了这种“考证”,历史也就会成为“神话”。

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公共生活中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政治人”。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些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社会人”。

根据本人的研究,与管理学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即“组织学”倒可以成为组织领导学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学科。因为,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可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组织的组成要素——人——也同样可以通过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而成为“组织中的人”即“组织人”。任何自然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就可以表现出很多“组织人”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抽象,可以将“组织人”机械化。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组织高度形式化,并以此作为模型探索“组织”产生、发展的机理,并依据这些“机理”建立起组织的概念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语词模型或数学模型。利用语词模型,人们可以组织和解释各种“事件”,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获得有关组织的数据。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以这样的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只是一坐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以这样的“管理学科”所引导的优化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管理学院”之类做法根本不可能优化资源;以此科学、学科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根本算不了什么人才。

关于科学中使用数学,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一般来说,没有经过数学训练的人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

管理学基础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普遍开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入门课程。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借鉴模块化教学思想,安徽省毫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并从制定课程标准、实施分组教学、情景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施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教学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优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管理行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的技能、培养管理思维与创新意识对每个人都十分必要。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尤其要学好这一入门课程。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当前《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不适应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一般。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材偏重知识传授,忽视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教材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教师难以针对专业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经历,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三是学生普遍缺乏岗位工作经验,难以领悟企业的管理原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四是课堂教学没有跳出知识灌输的圈子,课堂气氛沉闷,实践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缺乏改革课程教学的执行力。五是考核方法单一,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仅掌握了一些管理的理论知识,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岗位将无所适从。试想,一个不懂得企业产品和技术、不了解市场、不熟悉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的毕业生如何能从事管理工作呢?毕业生往往需要用人单位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上岗,而晋升为管理岗位更需漫长的过程。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优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其灵活实用的特点成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广泛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所谓模块(Module)是指某个系统的独立组成单元或子程序。教学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教学主题或目标的教学活动单元组合,每一个教学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通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习者获得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与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相比,模块化课程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培养单元,即每一课程模块对应一个岗位工作能力要素。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结合形成课程的培养目标。管理学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就是要立足专业,面向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单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构建

一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可以由若干个教学模块来支撑。这些模块既可以被定性或定量描述出来,也可以被评价判断。模块化教学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模式为代表。“MES”以工作程序为主线、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主要侧重于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CBE”则以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主要侧重于职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基础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包括专业所需的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以上两种模式,可以构建管理学课程的模块化体系。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构成要素

根据上图,结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可以划分:

1.管理基础模块。侧重于学生基础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的认知能力。该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管理认知、管理者认知、管理思想与理论认知和管理方法认知。

2.管理职能与实务模块。该模块构成了本课程的主体,主要由四大能力模块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模块。每一模块包含了若干个能力要素。例如,计划模块的能力要素包括:分析企业经营环境、科学决策与创新方法、制定计划;领导模块的能力要素包括: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认知、权力运用与有效的指挥、激励、沟通与协调、合作与团队等。

3.管理创新与拓展模块。该模块侧重于管理能力的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内容是结合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了解市场、产品、营销、生产等管理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企业认知、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管理创新思维模块。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和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环节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借鉴“MES”和“CBE”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探索和尝试。

1.围绕管理学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围绕各模块的能力要素,我们制定了管理学课程的实施标准,课程标准详细罗列了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内容、学时、能力要求、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侧重于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提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考核评价贯彻整个学习过程,明确每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将这些目标具体化,形成可以观测的指标,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考核的目标。

2.划分小组,组建模拟管理团队。实施分组是开展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等以5~7人为一组组建团队,推选组长,各团队设计自己的团队名称和口号。团队本身也包含了许多管理行为,例如团队目标、工作任务、沟通与协调等。

3.创设管理情景,实施问题教学和任务教学。管理学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管理情景,管理情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例如案例、模拟场景、管理故事、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参观等。一定的情景更容易帮助学生认识管理活动。每个模块包含的能力要素都可以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教学。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块教学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点拨者,学生是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做到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操作。我们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小组讨论。分组组织学生围绕案例、情景和为题开展讨论,各组代表发言,由教师予以总结,给予各小组及发言代表一定的评分。(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决策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给定一些管理问题和管理困境,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创新思维,通过相互启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与情景分析。通过呈现管理案例或情景,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学生设身处地地处理面临的管理问题,再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4)模拟仿真教学。我们依据现有条件开展了模拟仿真教学。例如,在创业实训室模拟组建公司的整个流程,在ERP实训室模拟采购、生产、投资、营销等企业决策和专项管理行为。

5.拓展第二课堂。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程联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有:(1)校外参观见习。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开展企业认知见习,如大型商超、房地产公司、旅行社、汽车4s店、物流公司等。见习前布置实训任务,见习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2)经理人讲座。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3)组织主题演讲。我们开展了诸如“我是经理人,我来做管理”、“如何做一名好店长”和“三分钟即兴演讲”等主题演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管理素质。(4)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在操场开展团队小游戏,例如破冰游戏、团队过河、高台背摔、极限挑战、晨会游戏等,这些团队游戏活跃了气氛,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提高组织沟通技能。

四、结束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尝试,课堂组织变得不再死板,教学形式与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满意度均呈上升势态,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者:李茂龙 陈慧 单位: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基础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摘要:结合调查问卷与访谈方法,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必要性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而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与分工,做到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师则要适时引导,积极评价。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评价

职业学校重在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学会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习惯,激发学生兴趣。2014年年底,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包括9大块,25条建议,其中第三和第十七条中提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和推广案例、情景、项目等教学方式,教师能实现“授之以渔”,学生能实现主动学,积极学。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由异质小组组成,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开展互助合作,达到效果往往高于个体成绩总和的方式。[1]主要通过教师确定目标、小组分工合作、调研汇报交流、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实践和反思。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前期综合调查问卷与访谈方法进行了关于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必要性的调研。研究对象为学校开设本课程的2014级五年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两个班的学生,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本课程开始第三周。下发8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调查与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中,针对管理学涉及的范围及相关重难点的处理方式;遇到开放式和模棱两可的问题、或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一般采用的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等。[2]调查结果发现,有82%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必要,有18%的同学抱着无所谓或不必要的态度。学生碰到疑难问题,首先会想到向老师求助,然后就是与同学讨论交流。求助的过程中,老师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观点直接陈述给学生。学生之间的讨论仅是一个简单交流的过程,很多同学会迷信班里好同学的答案,即使自己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到最后还是放弃了。学生认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缺少一个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平台。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恰好能满足这类需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观点共享。总之,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的前提是必须熟悉学生,通过与调查班级半个多月的接触,对学生的姓名、爱好、性格、学习、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入学一年来,所学课程基本相同,多为基础课程,学生在沟通和协调能力方面未见明显问题。以班级作为整体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教师前期的调研和与学生的接触,形成如下方案:(1)小组人数确定为6人。人数太少太多都不利,多则容易噪杂,少则互动性差。(2)安排座位采用“好—差—中”与“差—好—中”学生面对面的方式,便于小组更好地交流沟通,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阶段运行的好坏直接决定该模式能否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分工,明确职责

以前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组内成员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或是自顾自,或是几个人有说有笑,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到汇报结果时却互相推诿。所以在进行小组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求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保证人人有事干,才能有的放矢。以笔者的一堂示范课为例,课题为“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上课前,组织班上三位同学拍摄一段微视频,包括讨论修改剧本、拍摄剪切工作全部交由学生完成。视频主要描述的是毕业生小程在一次应聘过程中不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课堂上,要求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小组讨论找出不恰当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怎样的方式是正确的。视频中信息量很大,如果不进行小组分工,短时间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很小。所以6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结合视频内容讨论交流,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总,汇报人做最后的交流分享。其间,学生还自发完成了组内纪律的自我管控、对记录员记录内容的更正、对汇报人交流思路的建议等工作。特别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必须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感,能够带领组员提升学习,并督促本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去,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2.适度牵引,合理指导

教师的引导指的是教师的“牵引”和“指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虽然不是课堂的主体,但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及时讲解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提示时间,巡视课堂。考虑到学生升入高职第二学年,自控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加强巡视力度,对过于活泼的同学要引导其静下心多思考;对于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他们大胆讨论合作。在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和沟通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进步很明显。由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在实训教室完成的,一组一桌,面对面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换位”交流学习,甚至可以“下位”向其他组的成员取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真正做到组内有合作,组间有交流,每位同学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分享的快乐。

3.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按照组建小组的原则,小组内学生成绩、个性、创造力等不同的称为组内异质;而各小组之间情况大体相当、差距不大的称作组间同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投入到有效的探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课题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或是假期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特别是有餐饮服务等行业工作经历的同学,已经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所以在组内交流时,这部分同学会主动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讲给同学听。非语言沟通技巧中,有部分是副语言沟通方面的知识,其中语音、语调等内容很多同学反映不好理解。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部分同学会结合自身亲历的小故事、小例子,帮助同学理解这部分的内容。相比教师单一的理论传授,效果要好很多。组间竞争在此过程中也有体现,例如规定时间看哪一组最早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方面要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还要既快又好地完成下发的任务单。虽然各小组之间是竞争对手,但看到其他组来取经,也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很乐意讲解。组间竞争比起无竞争的自由发挥要更有效率。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通常可比喻作学生的“引路灯”。除了合作小组的建立阶段、合作学习阶段要合理规划外,教学评价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决定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具体来说,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评价要科学

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以要制定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对照标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提升。评价还是延续以往多鼓励,多提可行建议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创新通道。我们的评价目标不是“筛子”要筛选人才,而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评价要多元

学生个体各有不同,评价方法不当有可能会埋没人才。所以,评价应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好的表现,取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怎样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

3.评价要灵活

评价的灵活性体现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之相适应。以“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课题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表情秀”,即通过面部器官,如眼睛、嘴巴的搭配,表达人物的内心。教师可以给学生短时间讨论,组长代表本组发言,最后教师来评价每组答案;或者在规则公布后,实行抢答的方式,看哪一组回答既快又贴切;或者由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后,让其他小组讨论答案正确与否。总之,评价方法要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多变,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佳。

4.评价要及时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却没有及时评价,或者随便给个评价,长期下来学生的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得当。当然,教师在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秋后算总帐”。教师的及时评价要贯穿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全过程,要及时点评学生活动,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一学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再次设计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问卷,与实施之前相比,有72.3%的同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感兴趣,有27.7%的同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感兴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还是比较认可的。调查中还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要发挥在小组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靠学生自发组织学习,自发讨论,收效甚微。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还需依托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学。结合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情况,将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及实践意义阐述如下:

(一)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知学的统一

教师利用传统教学讲授新课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堂上几乎不发言,也不向其他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会而影响了课堂效率,教师要再花费时间去讲解其他学生已经学会了的知识,浪费了时间。前面讲到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中副语言沟通部分的内容,单靠老师讲授,部分知识仍旧很难理解,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后,部分同学结合实例把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讲述给组员听。通过交流,理解力稍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要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里的“知”和“学”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如何更大地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角色不可忽略。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什么时候组内讨论,什么时候组间分享,什么时候展开竞赛,都要事先考虑好。一张一弛,学生注意力始终能跟着老师走,抛出去的问题总能得到学生响应,课堂的气氛自然活跃,学生敢发言、爱发言,瞌睡、小动作都不自觉的减少了。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团队力量的优势,体验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唤醒并树立起了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我真棒!”“我并不比别人差!”

(三)提高了创新力和实践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课堂主张的是个人竞争,单打独斗,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单纯的输赢关系。而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而且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以个人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冯雪芬 单位:武进开放大学

管理学基础论文: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与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

[关键词]新李斯特主义;发展型国家论;产业政策;管理学基础

[摘要] 新李斯特主义的前景取决于其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但是,这一流派的研究者目前主要关注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后者。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产业政策为中心,通过对于发展型国家论――与新李斯特主义具有学术渊源的理论流派或李斯特主义的政治学版本――的早期文献的重新解读,梳理出发展型国家论的两个重要研究传统,并以这样两个研究传统为出发点,对于强化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确认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热潮消退之后,产业政策正在再次进入学界的视野。重新关注产业政策的学者主要有两类:一类采取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但是对长期指导后进国家发展的“华盛顿共识”持批判态度;另一类则依据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试图重构推动后进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如果说第一类学者更多地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进行微调的话,那么第二类学者则比较激进。由于与李斯特经济学具有直接的联系,后一类学者的研究逐渐汇聚为可以称为新李斯特主义的学术潮流。

在本文中,笔者将罗伯特・韦德( RobertWade)、艾丽斯・阿姆斯登(Alice Amsden)和梅迪・谢菲丁( Mehdi Shaeffedin)等秉承李斯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家称为旧李斯特主义者,而把运用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赖纳特(Erik S.Reinert)、张夏准(Ha-J oon Chang)和贾根良等学者称为新李斯特主义者。目前,新李斯特主义方兴未艾,有许多重大问题有待探讨,例如,1日李斯特主义者关于为什么强调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模式未必会自动地为后进国家带来企业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重要问题的分析具有说服力。但是,旧李斯特主义者并没有充分地讨论提高企业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具体措施。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强调管理学基础对于新李斯特主义的重要性。

由于旧李斯特主义者往往将关于发展战略的选择还原为经济理论之争并有将企业能力或生产力

李斯特经济学的优秀范畴――的形成机制处理成“黑箱”的倾向,所以直接从旧李斯特主义的文献出发来构筑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具有难度。在这种背景之下,从与旧李斯特主义具有联系的相关研究出发,寻找构筑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的线索就成为现实的选择。我们认为,与旧李斯特主义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为系统地把握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提供了出发点。

近年来,在比较政治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发展型国家论开始进入我国经济学界的视野。由于具有相近的学术渊源和类似的政策主张,新李斯特主义者对于发展型国家论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挖掘并重温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有助于存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上构筑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确认改进基于新李斯特主义的政策实践的途径。

一、为什么新李斯特主义需要管理学基础

长期以来,后进国家的发展战略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在新古典经济学家开设的政策清单巾,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占有关键地位。对于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的重视源于以下认识:尊重市场机制和白由贸易原则意味着后进国家依据比较优势来设计发展战略,而这种发展战略将自动地改变这些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正如依据比较优势来设计发展战略的后进国家在工业化的早期可能在工农业关系问题上落入李嘉图陷阱一样,在初步完成了工业资本积累之后,如果后进国家完全依据静态比较优势来设计发展战略,则有可能在产业升级问题上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作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经典议题,李嘉图陷阱描述的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进国家的工业发展的制约:在这些国家,人口增加往往引起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价格上升推动工资上涨并压低利润,而低利润意味着企业很难进行设备投资。在这一过程中,获利的只有土地所有者。相对于工业化初期的李嘉图陷阱,比较优势陷阱指的是,在初步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未必能够提高后进国家的竞争力,其表现是后进国家被长期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价值链的低端。实际上,对于比较优势陷阱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凶的分析是新旧李斯特主义的出发点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丁理论依据是否正确,而且受到政策实践的影响。换言之,即使理论依据是正确的,如果政府官员不能或不愿正确地设定具体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企业不能或不愿有效地利用政策环境,那么企业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者难以实现、或者伴随成本。实际上,保护国内市场、推行产业政策的一些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新李斯特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仍将继续,但是对于前者来说,在坚持介入必要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相关政策措施的效率,即如何强化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显然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二、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

对于高度重视政府介入的新李斯特主义者而言,政府介入的管理学基础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尽管一些具有新李斯特主义倾向的研究者和产业政策研究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进入体系化的状态,在相关领域的主流文献中没有占据关键地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后进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上,新李斯特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长期的论战。对于前者来说,在经济学原理的层面上论证己方的合理性是最重要的议题。

东亚地区的政策史表明,以产业政策为代表的发展战略的出现未必以一个学术流派的压倒性胜利为前提,更多地是一个围绕国家的发展意愿展开的政治问题。换言之,学术争论有助于推动政策范式的变化,但是发展战略的形成更多的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现象,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有学者将产业政策理解为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果,其原因即在于此。实际上,姑且不论中国的政策实践是否符合新古典经济学或新李斯特主义的原则,在现实中,在政府积极推行产业政策的20世纪80年代,支持产业政策的学者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基础;类似地,在自由主义的影响迅速上升的90年代,产业政策也没有退出舞台。

对于新李斯特主义者来说,构建管理学基础的主要途径本来应该是从作为其理论依据的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演绎出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是,因为这些理论依据具有比较强烈的纯粹理论的特征,所以这种研究显然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更为现实的思路是对尽管没有成为新李斯特主义的主流文献,但是却与新李斯特主义的政策主张一致、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强化产业政策效果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但是,如果我们选择这种研究路径,如何整理这些研究将成为一个问题:尽管这些研究具有近似的问题意识,但是相互联系却并不明确。因此,如果缺乏明确的出发点和分析框架,我们能做的将只是罗列这些研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产业政策为中心,通过对于发展型国家论――与新李斯特主义具有学术渊源的理论流派或李斯特主义的政治学版本――的早期文献的重新解渎,梳理出发展型国家论的两个重要研究传统,并以这样两个研究传统为出发点,对于强化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确认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

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查默斯・约翰逊( Chalmers J ohnson)使产业政策一新李斯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成为学术研究议题并开创了发展型国家论。但是,这种流行观点忽视了约翰逊之前的经典研究。实际上,发展型国家论的早期研究具有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两个相互补充的研究传统,前者的代表是约翰逊发表于1982年的《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后者的代表则是詹姆斯・阿贝格兰(Jamcs C.Abegglen)发表于1970年的《日本经营的探求:日本股份公司》。长期以来,约翰逊的著作被奉为发展型国家论的开山之作,阿贝格兰的著作则由于在日本出版而被英语学术界忽视。实际上,阿贝格兰的著作包含了后来被称为发展型国家论的理论流派的所有关键要素。另外,对于本文而言,尽管阿贝格兰和约翰逊的经典研究都包含了以政治过程和企业生产活动为中心来分析政企.互动两个思路,但是相对而言,阿贝格兰的重点在于后者,而约翰逊的重点则在于前者。更为重要的是,以政治过程为中心来分析政企互动的研究传统――本文称之为发展型国家论的上行路线或约翰逊传统――成为后续研究的主流,而以企业的生产活动为中心来分析政企互动的研究传统

本文称之为发展型国家论的下行路线或阿贝格兰传统

则流落于主流之外。然而,只有将包含在发展型国家论早期研究中的两个研究传统整合在一起,发展型国家论以及新李斯特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后进国家的实践。对于本文来说,只有将这样两个研究传统整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系统地梳理关于强化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

首先,阿贝格兰被忽视的研究包含了发展型国家论的所有关键要素。众所周知,格中克龙的后发优势说是发展型国家论的理论起点,而后进国家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则是格申克龙最为重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阿贝格兰的研究与格申克龙的思路的相关性是非常明显的:在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分析中,阿贝格兰不但将日本企业对于外部资金的高度依赖视为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且明确指出,这种融资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和央行介入的结果。一般而言,齐斯曼关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政策的关系的研究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论中较早讨论融资制度的经典文献。但是,这一研究的发表远晚于阿贝格兰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贝格兰是最早将格申克龙的优秀思路运用到关于东_哑经济发展的研究之中的学者。另外,强烈的发展意愿、自主的优秀官僚机构、紧密的政商关系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也是发展型国家论的关键要素,而阿贝格兰的分析则涉及了上述所有因素。因此,尽管没有受到发展型国家论者的重视,但是将阿贝格兰定位成发展型国家论事实上的开创者之一当不为过。

其次,产业政策是约翰逊和阿贝格兰的中心研究议题,但是两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路径有所不同。尽管约翰逊重视企业在政企关系中的作用、正确地评价了关注企业层面的生产活动的“企业合理化政策”的意义、甚至将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名言――“只有管理者,而非自然、经济法,或者政府,能够使资源变得有效” 作为《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的题记,但是,他对于企业层面的牛产活动的分析浅尝辄止。在总体上,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制度主义倾向的政治学家,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说明产业政策的形成过程.并试图将政府介入与日本的经济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相对地,作为管理学者的阿贝格兰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在论述日本经济的特征时,他将日本企业的组织形态和资金结构与政企关系并列,并倾向于通过分析政府对于企业的融资活动和劳资关系的影响来把握政府的作用。换言之,阿贝格兰的产业政策论建立在对于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来源的分析之上,其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政府介入对于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层而的制度安排的影响来论证政府介入的作用。这种研究思路反映在《日本经营的探求:日本股份公司》之中,在后续研究之中也得到了延续。

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以政治活动和企业层面的生产活动为中心的产业政策研究分别称为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中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的话,那么约翰逊和阿贝格兰的区别主要足程度上的:两种研究路径并存于两者的研究之中,但是约翰逊更倾向于上行路线,而阿贝格兰则更倾向于下行路线。但是,在发展型国家论成为显学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约翰逊传统成为主流研究方向,相对地,阿贝格兰传统极少被提及,少数延续了阿贝格兰传统的研究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或者没有被从阿贝格兰传统的角度进行讨论。

重温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不仅有益于挖掘阿贝格兰的学术贡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政策的政策过程,为系统地确认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提供出发点。

在本文的语境之下,只有将发展型国家论的约翰逊传统和阿贝格兰传统结合在一起,产业政策的政策过程才会全面地呈现出来。在约翰逊开创的研究传统之下,产业政策的政策过程主要是官僚在参考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标准将政策资源投入相关产业。类似地,在阿贝格兰开创的研究传统之下,产业政策的政策过程则主要是企业如何在生产活动中运用政策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并在资本和劳动之间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由于产业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源来实现特定产业的发展,所以,如果将政策资源理解为政策租金,那么在约翰逊传统和阿贝格兰传统之下.产业政策的政策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政府制定分配政策租金的标准、分配政策租金以及企业运用政策租金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论文: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通过创设生动逼真的模拟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文章在分析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及其优点的基础上,对在《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科特点要求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缺少管理实践背景的学生,教师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又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直是笔者探讨的问题。

在多年的《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笔者曾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市场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及优点

传统教学方法以v授法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效果方面上课时不是“睡倒一片”就是“低头一片”。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案例内容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模拟演练,一方面展示出案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管理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达到了简化理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大家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实践技能的舞台。

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课堂变为职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台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是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会发现学校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所适从。在情景模拟教学,教师把实践中的案例设计成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讲台变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将职场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了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往往以单纯的理论讲解为主,顶多就是辅之以一定的案例加以分析,理论性太强,理论和实践脱钩。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演练者在角色扮演中能够仔细理解并体会某些角色或岗位的权力、工作职责以及和其他岗位的关联性。这种教学方法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是教、学、做的真正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更多的关注自身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的较少,期末考试的时候出套试卷一考就行了。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和“做”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师“教”的进度和内容。这种方法真正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做”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参与程度不是很高。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场景,学生置身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营企业、管理企业和员工,当其在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课本中找答案,经过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就可以解决学生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总体的模拟情景

根据教学的需要,笔者把授课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组成不同的模拟公司,教学设计和实施以模拟公司为单位进行。在模拟公司内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个部的部长,还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需要配备其他的相关人员。学生要当领导了,很是兴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成了设计者、指导者和监督评价者。

(二)根据每个章节内容创设具体的模拟情景

在不同章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将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此情景,让每一个模拟公司的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身份角色,以加深对管理实践的体会和认识。

如在学习《授权》这一知识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在某一天同车上班的路上,两个不同部门的经理彼此讨论着自己的管理工作,很为自己的助手伤脑筋,说助手不能很好地完成交代的任务,大事小事都来找自己。与此同时,两位助手也在谈论着自己的工作,说自己也很郁闷,之所以完不成经理交代的任务是因为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够,并且还猜忌经理这样做是故意的,经理是怕助手功高盖主抢了经理的位子。在这样的一种模拟情境下,作为部门经理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在授权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另外上下级由于沟通不足缺乏信任,然后进行明确的授权,双方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来消除误会。

又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配备的原则时,我通过案例《升迁带来的问题》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在一家从事研制开发高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公司,因为聘请的获得MBA的一名管理人员表现太好以及升迁太快而遭到公司几位资历老的专家的反对,集体要求辞职。在这样的一种模拟情境下,作为公司的老总遇到了管理问题,一方面对于本公司来说专家是公司的技术优秀,不能允许他们辞职,另一方面公司管理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专家的威胁就改变公司的任免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考查学生管理能力的时候了。另外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还会认识到在人员聘用方面不能论资排辈,而应该任人唯贤,在公司能力强表现出色的人就应该得到提拔。虽然专家业务能力也不错,但如果缺乏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则不应该被提拔。

比如在学习《双因素理论》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案例《施科长没有解决的难题》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某个油漆厂在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施科长出去培训,学习了双因素理论,那个美国教授说工资和奖金并不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因素。施科长回到单位后就赶快学以致用,结果却碰了钉子,很是迷茫。在这样一种模拟情境下,学生能对双因素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认识到双因素中有哪些是激励因素哪些是保健因素,还认识到在运用双因素理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被激励对象的个人因素,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三、结语

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在《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虽然这种方法因为实践性较强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知识点比较零碎,理论的系统性不强;二是如果隔三岔五地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觉到没意思、厌烦。三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把握和做好对课堂的控制。因为这种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自主性较强,不好管理和把控课堂。鉴于以上几个问题,在教学中还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论文:分析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应用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力。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一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从构建研究小组、设置项目任务、成果展示即点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分析项目教学法;管理学;分组;协调;团队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需要进一步突出其知识的应用性,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其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等若运用通常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知识的应用,从一个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其蕴含的相关管理学基础原理和一般方法,这种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项目教学法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1化解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

抽象知识的掌握难点就是在于这些内容难以被学生理解,因为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高职学生的理解范围。这一类抽象知识在管理学基础课堂中相对较多,多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七个学派就是典型的抽象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分析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中蕴含了抽象的管理学知识点,可以实现这些抽象知识点的有效应用,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学知识。

2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等应用能力

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将成为今后一些单位基础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在对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在学校历练。管理学基础课程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都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应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和内容的灵活掌握就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项目教学法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分析管理问题、探讨管理思想、提出管理方法等给出了直接的机会,在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运用管理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施分析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在分析管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组队开展案例的分析,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工作,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分享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项目案例的有效解决,这种团队意识也是今后在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在任何企业或者单位里,一项工作或者任务都需要员工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二、分析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具体的实施措施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学生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将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进行分层,主要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在学习能力分层确定好之后,可以进一步实施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小组的组建工作,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机组合成一个项目研究小组,这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层式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共同进步。

2布置项目任务

在开展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整体性掌握,再布置相关的项目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分析,给定学生探讨分析的时间。这些项目任务的确定需要进一步突出对已学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认知,学生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工作。可安排一个企业让学生进行调研,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相关的管理学项目任务。例如:该企业在进行自我管理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智能,企业领导层是怎样开展管理日常工作的,根据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最终提出一个调研报告。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咨询企业,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和理论依据等,还有的学生需要进行最终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学生在分工协作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他们的调研报告。还可以假设学生自己经营一个小型的餐饮企业,让他们思考一下怎样开展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首先需要进行企业内部员工的分工,有人负责买菜,有人负责后厨,有人负责前台服务,有人服务收银,等等。对这些员工的管理需要怎样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兼容,如何使员工工作积极性持续激发等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项目问题布置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这也是今后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养。管理某项企业具体工作之后,领导需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内容,就需要他们起草相关的企划案等。在进行调研和学生组织报告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醒,不断调整学生的调查方向及报告撰写方向。

3项目成果汇报及点评工作

学生在分组提交相关的项目完成的报告之后,教师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他们的报告,组织一场项目成果汇报会,模拟企业管理层听取基础管理者的汇报,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使学生适应今后岗位需要,不断构建他们成熟的心理。在汇报会上,不同研究小组汇报各自的报告,在完成汇报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汇报小组需要给予相关的回答,最终教师再根据事前阅读过的报告内容,结合管理学基础知识理论,进行引导式的点评,给报告小组更多的启示。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运用管理学知识的意识,提升他们在管理能力上的水平,同时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可能对学生是一个更好的启发,因为多人的思考更加全面、系统。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组织出这样一份报告,是经过多个合作、多次讨论而最终形成的,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没有经验,需要多多磨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最终点评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鼓励,在鼓励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现代职业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实现学生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的具体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有助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企业基层管理工作。

管理学基础论文:博弈论视角下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优化改革

管理学系列专业是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展工作的专业。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设置的管理学科类专业较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但是,实际上,在各类管理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以管理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管理素质、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是管理人才形成的优秀竞争力。因此,通过整合优化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博弈论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中的应用

1.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各参与人对彼此的策略集、支付函数有准确了解,博弈行为同时进行。其学生和教师的博弈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坏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优化。假设管理学科的学生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提高,其收益为F1,而学生在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其收益为F2(F2>F1)。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的收益为F3,教师如果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学生和教师收益都为0。而教师继续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资源来进行教学,产生的收益F4(F4<F3)。教师与学生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1:

表1 师生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收益矩阵

在表1中,F2>F1,所以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时,由于教学环节任务多,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讲,而且要认真完成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的作业,要查找很多资料,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生会选择不认真学习。由于完全信息条件下,教师会预先想到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为了避免做无用功,教师便会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整合优化。这时,上面的纳什均衡为(不课程资源整合,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收益为(0,F4)。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并且学生愿意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时,学生和教师的收益为(F1,F3),此时双方的收益远比纳什均衡(0,F4)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在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条件下,得到的只有一个纳什均衡(0,F4),因此,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来打破这种不利的均衡,来达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2.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设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教师根据学生认真学习与否来选择是否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优化,如果教师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优化,学生可以选择是否认真学习优化课程。如果学生认真学习优化的课程,那么教师和学生都获利,教师收益为Ai,学生收益为I,此时博弈结束。如果学生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教师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同时教师也会付出相应代价C,那么教师的收益降为Ai-C,而学生因不认真学习而受到的相应的惩罚为P,则学生的收益为I-P,反之,如果教师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则教师收益为-A-Ai(教师多花了精力还没有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收益为I+A+Ai。如果教师不整合优化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D,那么教师就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学效果为q(q<i),则教师收益为Dq,而此时学生没有任何收益,博弈结束。

图1 师生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图

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通过该方法可以看出上面博弈的均衡为(Ai,I),即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教师和学生共赢的局面。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一些学生为了获得I+A+Ai的收益,会不认真学习,使得教学效果不提高。此外,如果教师选择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采取措施管理,那么当C>>Ai时,教师进行管理这一威胁便成为不可置信威胁,学生知道这一威胁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而教师事先会想到这一结果,因而在最开始就会决定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因此,学生要在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上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

3.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至少某一个局中人不完全了解另一个局中人的特征,即不知道某一参与人的真实类型,但是知道每一种类型的出现的概率。在不完全信息下,教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但教师知道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q,且p+q=1,同时,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g,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b,且Eg>Eb。同时,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教师将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其收益为R,而且R<Ai。教师和学生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2:

表2 教师与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和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g,Ai)。

表3 教师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在表3中,教师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b,-Ai-A)。因为Ai>-Ai-A,所以教师的最优选择是对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事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是否是认真学习的,则需要计算教师选择进行优化课程资源的期望收益。设教师选择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1,选择不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2,那么E1=p*Ai+q*(-A-Ai),E2=R,只有E1≥E2时,教师才会选择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即p*Ai+q*(-Ai-A)≥R,也就是当p≥(Ai+A)+R/(2Ai+A)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反之,教师将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

4.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动。假设存在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的两类学生,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概率为q,且p+q=1。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并不知道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中哪些是爱学习的,哪些是不认真学习的。因此,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动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师生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是:首先,自然选择学生类型,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概率为q;其次,学生先行动,选择是否要学优化课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行动修正先验概率并决定是否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如果学生选择学优化课程收益为B,不学习优化课程收益为0,教师选择进行课程资源优化,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课程资源优化或者学生不学优化课程,那么教师将继续用传统教学方法上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此时的收益为R,如下图所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策略

首先,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形成管理学科专业群的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其次,加快形成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大纲、案例集、PPT制作、视频、习题集及试题库等精品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优化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实现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最后,应努力夯实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薄弱环节问题,以大力彰显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步伐,通过建立支持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运行的更多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西安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管理学基础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管理实践活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高职教育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懂管理又会技术的初级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管理学特点与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悟性

一、管理学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学院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分多证的学生。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考核。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题目比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相关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运用水平的提升。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进度设计也不合理,在编排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不符合当代教学发展的现状,内容比较陈旧,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影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1)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觉得很辛苦,但会学有所成。而我国很多高校都严进宽出,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学习结果。

(2)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时盲目、冲动,因为缺乏基础管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管理学恰恰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这正好是许多学生缺乏的一种能力。

(3)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使学生从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4)建立适合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管理学的考核模式中,应该适当加强对应用知识的考评,减少考核记忆知识,要突破单一闭卷考试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例如,可按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技能测试为考核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总结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管理学基础论文:翻转课堂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广受教育界重点关注的新兴教学模式。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研究;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视频形式提供学习资源的教学模式。它将在课堂上学习和在家里进行复习做了对换,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和学习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支持的场所完成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师生可以一起进行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翻转课堂概念的阐述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制作视频,学生自主观看教师在视频中的讲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有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辅导。课程结束后,教师为学生留下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在线为其解答,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信息。翻转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职管理学教学的可行性

1.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

教师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加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不由自主地去寻求家长及教师的帮助。如果学生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依赖,就不会有深入学习知识的动力,更不会主动去解决实际问题。

2.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兴趣接受并且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的支持来实现的。它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信息明确,学生能通过视频了解学习的内容,而且在后期复习时候也更加方便。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首先,教师能熟练应用一些信息加工处理的软件,掌握视频编辑制作和后期网络资源上传的方法。

其次,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网络教学平台,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自学和相关资料的浏览。平台同时也会记录学生浏览、复习以及自测的情况,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便利。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采取分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复习检查,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帮助学生解答难题,梳理知识点,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课外扩展。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及时将本节课中发现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解答。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教师在大量制作和更新视频、创建网络平台时需要有专业人员在技术上支持。在视频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修正、完善,录制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7~15分钟为宜,保证教学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时间较短,应该增加学生上课的时间,从而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改变学生考试方式,将每次课程内容以随堂测试或小组作业的形式加以评估,发挥学生学习的长效性。

课程是永远都在变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改变成为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果。

管理学基础论文: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改革高职阶段《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摘 要:《管理学基础》在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作为优秀基础课程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笔者管理学教学的经验来分析管理学基础课堂中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运用情景教学法改革传统《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旨在提升管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基层管理岗位中进行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素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管理,体会管理的魅力。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改革;管理学基础

一、传统《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管理学基础的学习中涉及很多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模型,而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却一直秉承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自行滔滔不绝,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的启发。教师没有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教要求已知者将知识传授给未知者,而学的过程则是未知者向已知者讨教的过程,实现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变,而主体地位的塑造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才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因,是教学质量发生质的提升的依据,教这个外因只有在内因有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即便教师的热情再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的话,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是难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去的。

其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内伤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管理技能的培养。学生可能在学量的组织、协调、计划、领导、激励和创新等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后,依然对管理学没有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加之管理学本身内容就较为抽象,诸如管理幅度、集权分权、需要层次论的理解都是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理解的,如果教师对这种情况无所适从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管理学和日常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但是却又找不到和实际生活联系途径和道路,这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都兴趣缺乏。另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学类教材不丰富,高职类管理学基础教材难易度把握不够准确,教材针对性不强,也是将管理学与学生拉开距离的一个原因。

再次,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管理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非常单一,绝大多数都是PPT课件加讲述的形式,语言讲述为主要手段,PPT课件引导为辅助手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活力低,学生只能借此记住知识,却无法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一致难以达到。

二、管理学教学和情景教学的结合

首先,需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管理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高职阶段的管理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主要目标。任何管理都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都要随之调整,积极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那么便要求管理者在实践应用上需要灵活运用理论技能,有技巧性和创造性地进行管理活动。如果高职院校期望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导就培养出合格的管理者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理论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意识到管理学知识的应用性,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从而开始自主探索管理学理论。

其次,深度认识情景教学法并与管理学教学有效结合。顾名思义,情景教学法是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演练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充分和学生互动,意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用。结合《管理学基础》的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1.使用教学器材进行情景教学的展开,如利用历奇教育的游戏进行体验式教育,从游戏中理解管理理论;2.设置接近教学内容的案例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演练从而实现实现教学目标。角色演练要求教师在前期准备与教学知识点相近的案例或情景,掌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并融入案例情景中,学生拟定演练方案,然后按照方案中的角色、任务、步骤和时间进行演练。角色演练通过对管理过程中不同场景的模拟,对于实现教学目标非常有效果。

三、情景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式,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合适情景教学方法。比如讲解管理的主体、媒介和客体以及四大基本职能(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等内容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站在不同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和体会管理学理论。

笔者在此以组织职能重点的员工招聘相关知识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方案和角色扮演方式设计,介绍情景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在开展管理学教学之前,将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并让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模拟公司,教师要给每一个公司都命名并要通过竞选来确定总经理,即该“总经理”为该模拟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其余同学可以成为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第一,教师在实施角色演练教学之前首先应该对招聘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之中并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的阐述,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角色演练项目首先要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深刻地了解到人员应聘和组织招聘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把握在短时间内展示个人风采的技能;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动作技能,在项目之中不论学生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都要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职业操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随机应变;再次,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角色扮演中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角色扮演的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判别能力。

第二,教师要对项目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商讨出角色扮演的相关情景:根据各个小组模拟公司的业务性质和工作计划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模拟公司组织需要招聘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招聘会应该在总经理的主持下进行,每一名学生可以最多向三家公司应聘,各个公司根据应聘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录取,招聘的程序需要按照教材规定的流程进行,同学们在课下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从而在课上进行良好的角色呈现;其次,各个模拟公司应该制定招聘的计划,对招聘的目的、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程序和决定聘用的办法进行规定,各个小组制定好招聘计划并提交整体方案;再次,每名扮演应聘者的学生应该准备一份应聘提纲或者演讲稿,应聘书上的内容应该将自身的竞争优势体现出来;最后,各个模拟公司应该按照方案的内容开始招聘,组织招聘活动。

第三,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展示及对展示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三方面:角色扮演者的自我评价、模拟公司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在分析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价。教师要对公司招聘情况的结合组织职能理论进行分析,将对去各个公司应聘的人数作为重要的质量衡量指标,并分析为什么A公司的招聘情况良好而B公司的招聘情况却一般。教师要评价每个参与学生的表现,找到学生在过程中表现出的闪光点和创新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从中得到充分的成就感,同时指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有缺陷和不足,及时帮助学生查找根源、给予启迪。

第四,要进行小组讨论。在对小组角色扮演成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可以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从而对管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反思,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情景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运用实现将管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缩短,让纸上谈兵变为模拟应用,缓解学生在学习理论后却无法马上应用的困境,积极地调动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主动且有兴趣地学习管理学,优化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基础论文:《管理学基础》大班套小班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独立学院在近几年急剧扩招后,已经成为万人学院,公办民营的性质让其秉承母校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本文将从独立学院大班套小班讨论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探索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采用大班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的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 教师合作性教学模式

一、独立学院教学现状

随着独立学院扩招,学生人数激增,目前广东省的独立学院都是万人学院,但教师的比例远远未能达到公立院校的标准。独立学院是民营性质,为了节省教学成本,很多独立学院长期采用合班教学,有的班级人数高达170人左右。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上课,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玩手机、睡觉、吃东西,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来上课的目的只是为了点名,只求期末考试不挂课。至此合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教与学中师生没有时间互动、教学效果没法显著强化,同时教与学过程的评教环节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学生希望的是及格成绩,并不会认真对教师评价,相反可能会对严格的教师给予较低的评价,使得教与学脱离了本来的宗旨。

在最近几年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献言献策,提出了小班讨论或者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使得大班授课小班讨分组讨论的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能破解独立学院和公立学院中资金与师资的问题。

目前我院管理学基础教学由1名教师负责大班授课,3名教师负责小班讨论教学,形成了一个合作团队,以大班集体授课为基础、小班分别讨论为主体,从而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的教学模式。

10人左右一个小组,在完成集中学习后,再由其他教师对小集体给出案例,同学们进行小组发言,全班统一进行评价,进而检验学生在集体性授课中对于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是将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达到集体智慧与个人灵感的统一,促使教与学完美结合。

二、教学优势

采用大班套小班教学模式,不再是一名教师单打独斗地完成教学任务,它将教师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一名教师完成主体授课,其他教师针对大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班案例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发言和小组讨论。这种合作性不仅在学生小组中体现,还通过教师合作性教学的方式章显,使得教师之间相互提高,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师生主体地位有效兼顾。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无暇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是学生懒得问,教师下课即走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完善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采用大班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足问题,兼顾了节约教师资源和教学成本等问题。

三、大班套小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我院多门课程采用了这大班套小班的教学模式。由3名以上的老师成立一个小组,分别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参与到讨论老师中,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建议。

管理学基础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原理,我们更重视实用性,不能纸上谈兵,让学生模拟管理,参与管理,感知管理,小班讨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曾经对学生做过相关的了解,学生早已厌倦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性的课程就像催眠一样,无法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玩手机、看课外书的比比皆是。新的授课方式,学生必须参与进去,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新颖独特,不仅提高了大家上课的积极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同时扎实地学到了知识,学以致用。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开始认真听讲,积极投入到分组讨论和个人练习中,甚至在上小课前,学生在教学楼的过道练习发音,这应该是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一种表现。学生从不愿意说到不得不说再到愿意说,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同时,我们不用花时间点名,小班老师非常清楚到课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我院是公共基础课,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学习,而教师又不足,因此一个班160人以上很正常,这就为分小班增添了麻烦。目前我们共450人左右,分成了5个小班,每个小班达90人左右,因此小班不小,在讨论时就存在人数多、学生答辩时间不足的问题。

大班上半学期集中授课,下半学期小班讨论,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

如何改革考核方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要不要理论考试,还是单纯地以平时成绩和讨论成绩来考查学生。

五、个人建议与期望

采用大班套小班的教学模式,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推行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哪些课程适合该种教学模式。在人数控制方面,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在小班讨论时,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自然班的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最多是10人一个组,最少不得少于3人。人数如果过多,不利于老师就某个知识点的逐个考核,而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大课教学中。在小班讨论中,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发言。在教材选择方面,老师在合作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的选择,多一些练习题。在团队合作方面,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团队对整个学期课程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梳理,对教学大纲有统一认识。在每节课后,授课教师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最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

六、结语

大学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教师片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及格而去上课,到最后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就感。

管理学基础论文:案例教学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抓住理论课程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从应用到实力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探索,探讨其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基础 应用

案例教学是以客观事件为基础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客观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要求学生理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职的《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学生配合课堂讲授的积极性,接受课程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切入点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基础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突出体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革新作用

案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次至关革新。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刻板接受理论概念和知识,然后用客观实例演绎论证课堂中的基础理论,这种方法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滞后性明显。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将在客观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问题渗入课堂教学讲授中,把诸多经典案例运用到课堂知识概念中,并要求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这样使学生主动把接受的理论知识融入客观案例问题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真正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提高解决客观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轴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有效新型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是使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得以应用,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但是学生用于管理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真正意义上从实践中得到理论基础巩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有效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把客观的管理实践案例和管理活动情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客观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供真实的经验途径条件,做到在客观案例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

二、《管理学基础》的案例形式

(一)用客观案例引出问题

案例:讲述阿里巴巴公司提出未来五年对淘宝线上商品的假货率降低的质疑和材料,引出质疑问题和制定措施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并制定对策。

(二)用案例巩固基础知识

案例:三鹿企业的衰亡,证明管理决策的错误给全局带来的消极后果及给整体格局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决策者的决策必须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实施

(一)课前案例整辑

客观案例在《管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占有优秀地位,课前教师必须对相关管理案例进行搜集,筛选与本堂课程相关度最高的案例进行素材整合,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整理出自己或小组的独到见解和分析思路。

客观管理实践案例的选择不仅要与需要教授的《管理学基础》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吻合,还要考虑到学生接受分析问题的能力程度和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处理能力。管理案例所传达的内容应有其真实背景,不能编造和虚构。最后案例的选择应与课堂时间相结合,所以案例篇幅应简洁精准、信息合理,否则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中案例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组织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案例的讨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首先需要把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用传统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进行案例讨论分析的基础。如果是没有理论知识的超纲案例,则不仅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案例所述,误入歧途。分组是案例讨论的优秀要素,分组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合作分析,这样使课堂讨论分析更加深入和多元。最后在讨论发言中,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是课堂气氛组织的决定性因素,不能草率否定学生的讨论分析成果,因为案例没有限定答案标准。

(三)课后分析检验

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这是衡量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是否进步及能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不能刻板认知案例教学或者坚持传统教学拒绝教学方法革新。其次教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有很高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最后教学手段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应多以多媒体为讲授手段,避免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把案例教学这种现代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课程当中,是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种重要事件教学方法。但是高职《管理学基础》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必须紧密吻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应用案例教学,真正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