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02 04:59:55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优秀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

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者:崔艳玲 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刍议经济管理学院外籍教师现状

一、外籍教师的学历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二、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三、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已成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掌握了英语走遍世界都不怕。在中国,英语已被确认为第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此,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第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外籍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外籍教师从小就具有冒险精神,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而亚洲国家的人更多地愿意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第三,欧美国家外籍教师本身的体貌特征具有宣传效应。作为民办高校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生命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外籍教师的引进除了提升外语教学环境外,还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第四,除英语外的小语种教学起步较晚。究其原因,是对其它小语种的学习需求在云南相对较少,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1999年就获得了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同年引进了第一名澳大利亚籍外教,后期随着云南外贸经济的不断繁荣,为迎合市场需求,学院从2007年开始陆续聘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工作。

外籍教师的聘请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对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云南省民办高校来说,外籍教师的聘请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机遇。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把外籍教师的聘请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道亮点,在云南省同类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者:俞华萍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若干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进而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本文作者:魏本胜工作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向研究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社会劳动力大量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工业的发展是依靠从农业中获取资源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工业的原始积累依靠的是农业;但当工业化走到了中后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工业所取代,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却逐渐落后了。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匮乏、生产组织性较低,大多数地区仍旧处于粗放型生产等。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时间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的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1.确定发展方向。尽管我国农业通过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形态;二是农业生产已经从过去的重量转变为现在的重质,农业的市场化和国家和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导致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矛盾激化。因此,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想要适应这一形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理论支持,努力为相关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同时,科学的设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理论体系,积极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2.突出自身特色。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科学研究,它也是获得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就农业经济管理科学自身而言,是由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组成。它有别于一般的管理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而是属于经济管理与农业的交叉学科。

3.加强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深化,都离不开学科队伍水平的提高。想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则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学术队伍,一部分是时期接受了计划经济教育的中老年学者,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一部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这样一个学术团队自身存在着知识前后贯通、中西结合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步骤、分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教育资助计划,着力培养出能为本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学术骨干,为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来带动本学科向前发展。

4.加强学科间的互补。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不起,而是对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起源来看,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成功转型以后,本学科在保持融合和交叉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四、结语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内,这就为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要主动寻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提升学科水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探索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经济管理学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开展高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立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 经济管理 教学创新 实验教学 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优秀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W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

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优秀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W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152100 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农业经济也进入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调整,并产生了新的特点。这些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在对转型期的农业经济新特点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新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优秀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还是要集合广大科研专家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诸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而适应转型期新特点新变化,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孙海平(1976-),男,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研究。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提高普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摘 要:本文指出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应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英语;教学

一、目前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涉及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多项内容。

专业英语的学时安排一般在32-48个学时,多数高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果该专业没有开设过其它双语教学课程,这32-48个学时将是学生接触专业英语知识的有限机会。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集中度均大打折扣。考研的学生利用这一学期强化他们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准备工作的学生被纷杂的就业讯息、甚至一些小道消息所迷惑,而很难脚踏实地的沉下心来学习。因此,在这个学期安排有限的课时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大部分内容只能浅尝辄止。结果是专业英语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仅仅是增加了一些专业词汇,无法达到基本畅通应用的要求。

其次是教材选择的限制。教材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的教材通常有两种形式:(1)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2)采用国内统编专业英语教材。很难选择一本适宜的专业英语教材是众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问题。莫再数(2003)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主观随意大、教材建设欠规范与科学性、教材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郁凯元等(2002)对使用原版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笔者曾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作讲解,发现了一些在教材方面拭待解决的问题。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笔者选用了Philip Kotler所著的《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这本书是国外经典的营销学教材,在国内也被一些知名的院校用在本科或MBA的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首先可以让学生掌握地道的专业英语表达,而且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广,书中对基本概念或是营销过程的解释既有理论又有与之相应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原版教材内容很丰富,但对于仅有40个课时的专业英语课来讲,显然不可能讲完书中的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用了48个学时仅讲了《Marketing Management》书中7个章节,近200页的内容。而全书共有22个章节600多页的内容。因此,花费7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的书籍,而仅讲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让学生很难接受。其次,原版教材对语言的要求程度较高。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的学习,专业领域的英文类读物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当手拿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籍、看着满是英文的句子,没有一个汉字的时候,他们首先从心里上就没有信心去一字一句的理解、阅读课本,尤其是一段话中有多个不熟悉的单词时,很容易退缩,放弃学习。

二、围绕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已有的研究建议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该教学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其中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均明确提出了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力,而且对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更高层次要求,听力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口语表达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阅读方面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书面表达要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翻译方面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然而目前还没有与课程要求相配套的教材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因此,各高校各专业只能各自为阵安排专业英语的教学。

围绕如何改进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多角度的提出了改进的意见。陈冬纯(2001)提出专业英语的教学要突出“完整性”、“连贯性”和“阶段性”。据此,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并提出不同阶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各自突出的主攻方向。周桂英(2009)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出提高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明确课程的目标;增加课时,实现英语学习不断线;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国内教材质量,精选国外原版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张杰(2005)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提高对英语的掌握能力。韩萍等(2003)设计了新的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的优秀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信息输入―学习与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的步骤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提高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满足专业英语教学阶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学生专业英语的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仅仅在大四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掌握语言的综合技能。为了达到循序渐近、持续的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需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教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英语知识。

合理的教材是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国家应该统一规划,安排一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深刻地了解专业知识。而国内拥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很多课程已经使用英文或者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很多有国外留学背景,不但能把握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具备编写高水平教材的能力。

(二)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如实训性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技能,其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与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等,主要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包括会计帐务处理业务、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企业管理实务、商业银行业务、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分析等,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外贸交易系统、企业决策与计划制订系统、证券交易与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及SAS统计软件等(周玉玺等,2010)。这些系统中很多一部分是英文系统,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使用非汉化的软件,通过英文软件的学习,自然地增加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创造语言学习的应用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和国际接轨,来开展今后的工作。在实习环节中,如撰写简单的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预测报告或外贸电函等,可以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提交简单的英文报告,并选派代表对优秀内容做英文陈述,着重解决英语应用文的写作和口语能力。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中,应该要求学生精读5~10篇该研究方向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学术论文,了解一些该领域的前沿性研究内容。

(三)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使用《Marketing Management》教材中,由于所教对象是普通大学的学生,总体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为此,要告诉他们,我们和一流大学用的教材是一样,如果掌握了这样的知识,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不亚于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同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赞扬,告诉他们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样的心理暗示迫使学生不愿意放弃当一名优秀学生的机会,使得他们更加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找工作、就业辅助作用不明显,很多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将来就业不可能去外企,学专业外语有什么用呢?”。对待这些学生,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正面引导。通过让他们了解正面的就业形势,树立向上的学习态度。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的信息显示,2010年中国外贸人才缺口较大,需求人数将达到79万。蓝皮书指出,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80万人,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300万人。而大学生要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就必须充实自己,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导,也可以起到解答学生心中疑惑,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农学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利用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等方面构建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 研究性教学 模式

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兴趣虽浓,但主动性不够,往往停留在上课听听,下课翻翻,考试力求过关的低层次上。因而,主讲教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开好这门基础课程,提高实际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研究性教学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本文是利用研究性教学的成果来构建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探讨教学改革的方向。

1 《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1现实的情况

“研究性教学”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尽管研究性教学被提出并受到我国教育界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反映在专门的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和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而在《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方面却略显不足。

在我国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做了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创新,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纯理论的满堂灌式教学,初步形成了以理论的系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落后教学模式,也没有从理念、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全面实现突破。现阶段,时代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主导的全方位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远未形成。

1.2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来看,“高校研究性教学”更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上,有些教师在诸如物理、化学、经济、统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课程上做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改革方面,成果还很有限。因此,探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还因其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可以带动农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以提升专业层次的连动效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教学是教学的全方位创新,因而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1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学》在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科研等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任务,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2.2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本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上让学生从更大宽度和深度上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索引资料的查询、阅读和研究,以及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可以实现从内涵和外延方面深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解。其次,通过更多的媒介和渠道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感性认识。第三,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专题理论研究,增强对这门课程某个理论或知识点更高层次的认识。最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专题实践,实现对这门课程某些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实践锻炼。

2.3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容

(1)创新教学理念。改革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创新。只有研究性教学理念先行,才能使师生同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实施者应重点探讨教师和学生应如何构建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理念创新的体系,撇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研究性教学的指导下,推陈出新,初步生成适合本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在教师和学生中推广并形成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性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实施者要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选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下转第59页)(上接第50页)进行改革突破,逐步形成开放性的,并具有传统教学优势的《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体系。

(3)改革教学形式。研究性教学有多种教学形式,如科学研究教学形式、课堂探讨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形式、课外活动教学形式以及网络等多媒体探询式教学形式等。因此,教师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研究、选择并实施研究式的教学形式。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授知识,而研究性教学遵循的是适合《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由开放地开展探究式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系统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则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将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习与探索,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5)课程考核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更多的是检验教学结果的闭卷式考核,考核的内容多是主讲教师讲的知识体系,只侧重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专业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在强调知识体系考核的同时,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实施者要能研究出多元化、多层次、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案,并制定出本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2.4选择和设计《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

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和农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和评价体系。

(1)从拓展理论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该方案必须强调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探索相紧密结合。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渠道,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阅读、理解和讨论,分析相关案例,并对相关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

(2)对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内容,设计专题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在老师进行讲解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在该方案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承担教学和组织学生研究评价双重角色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实施研究。该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为主要目标,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优势,实现教学相长。

(3)组织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进行现场教学或实证性研究性教学。该方案强调教学建立在现场指导或实证性调研的基础之上。把现场指导、调查分析、学生讨论、实证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随着此项研究的逐步深入,必能改变该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现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辅导员绩效管理方案的研究

摘 要: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一直是企业家和学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薪酬体系激励员工潜能,提高生产率。普通高校同样面临此问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进而帮助学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高校; 绩效; 绩效管理

一、目的与基本目标

(一)目的

绩效是指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态度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率和结果,是直接成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也可称为工作业绩、成效等[1]。为了建立和优化学院政治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管理成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提高学院的运行效率;同时保证薪酬管理体系的动态、持续发展,成为政治辅导员激励的有效方式;为构筑系统、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保证学院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学生工作管理干部绩效管理方案。

(二)基本目标

1. 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保证辅导员老师行动与学院优秀价值取向和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提高学院的整体运作能力。

2. 依靠制度性的规范与约束,建立起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3. 通过绩效管理帮助每位辅导员老师提升工作绩效与工作胜任力,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辉煌,同时建立适应学校和学院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队伍。

4.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开放、参与、沟通的团队氛围,增强学院学生工作的凝聚力。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性原则

考核者要向被考核者明确说明考核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考核有透明度。

(二)客观性原则

考核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对被考核组织和被考核者的任何评价都应有事实根据,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感情色彩。

(三)开放沟通原则

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和被考核者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今后应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四)差别性原则

对不同岗位的被考核者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制定切合实际的标准,考核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

(五)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在考核过程中尽量做到既有定性分析更有定量分析,不能只用一种。

(六)多角度考核

由于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绩效由多方面影响,在考核时要做到全方面,多角度的判断和分析。

三、考核者和被考核者

(一)考核者

在本绩效管理规程中,绩效管理的考核者为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考核者必须将绩效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者有责任指导、帮助、激励被考核者的工作,被考核组织和被考核者的工作表现和业绩是考核者业绩的重要体现。

(二)被考核者

被考核者有权了解绩效管理的规则、程序和方法,有权知晓考核结果,并对不公正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申诉。

四、绩效管理技术与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程序和一定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是测定员工有效工作程度的一种行为[2]。结合本次考核的目的和辅导员的职业特点,经研究决定在本次绩效考核中采用的技术为关键绩效指标法。根据辅导员岗位的职业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经研究决定:辅导员岗位考核周期为七周,即在每个学期的第七周,第十三周和第二十周对辅导员岗位进行考核。

五、绩效管理程序

(一)绩效计划制定

在各考核期初,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本考核期内的工作任务进行沟通、商量并确立最终的绩效目标,由学生工作组长领取绩效管理表格。

(二)绩效监控

任务变更――被考核者在考核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工作任务变化,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变化的工作任务沟通,双方在任务变更栏中签字;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考核期间的重要工作表现进行记录,作为考核评价的客观依据。

(三)绩效评价

考核期内,考核者根据双方沟通的工作任务,按照绩效管理体系要求的评价标准评价被考核者的任务绩效。

(四)考核反馈

被考核者将评价结果送办公室,由其对考核分数进行整合,并会同被考核者的上级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办公室将整合并审核后的评价结果通知考核者。考核者就审核后的评价结果与被考核者进行面谈沟通,并与被考核者达成工作绩效改进计划;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绩效考核结果在规定时间内签字。

(五)绩效申诉

如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绩效管理申述表,提出申诉;已签字确认的考核结果,办公室留存备案。对提出申诉的,办公室将申诉表及相关材料送交被考核者的上级进行复核;对于提出申诉者,办公室将考核者上级的复核结果通知申诉者。由申诉者在申诉及复核通知单上签字,并将该复核交由办公室留存;没有申诉的考核结果作为最后的考核结果。已申诉的,申诉与复核通知单上的结果为最后考核结果。

六、绩效计划――辅导员岗位

(一)基本要求

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负责,顾全大局,积极承担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特殊任务

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参加有关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同班主任及有关人员共同抓好学生的实习、军训、社会实践等;积极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积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关心学生的业余生活,支持学院工作;抓好班委会、团支部建设。

(三)辅导员岗位绩效指标体系(见表1)

七、绩效监控

在整个周期内,评价者采取恰当的领导方式,积极指导下属工作,与下属进行持续的建设绩效沟通,预防或解决绩效周期内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各种问题,以期达到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的目的。

1. 正式沟通:正式的书面沟通,定期会面。

2. 非正式沟通。

八、建设性沟通

建设性沟通是指一种在不损害,甚至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作用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沟通。

1. 组织绩效信息时的原则:

A完全性原则:双方提供全部的绩效信息。

B对称性原则:双方提供的信息是精确

2. 合理定位原则:

A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B责任导向原则。

C事实导向原则。

九、评价方法

结合本次考核的目的和辅导员的职业特点,经研究决定在本绩效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为行为锚定量表法。

十、评价者误区

(1)晕轮效应;(2)逻辑误差;(3)宽大化倾向;(4)严格化倾向;(5)中心化倾向;(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溢出效应;(9)评价者个人偏见。

十一、绩效评价

辅导员岗位绩效评价记录表(见表2)

十二、绩效反馈面谈

(一)目的

1. 使辅导员老师认识到自己在本阶段工作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评价者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促使辅导员老师改善绩效

2. 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达成共识,分析原因,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3. 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共同协商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计划

4. 为辅导员老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相关信息

(二)绩效面谈的方法

1. 绩效面谈的前期准备

A选择合适的面谈时间。

B选择合适的面谈地点和环境。

C收集、整理面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2. 设计面谈的过程

A如何进行开场白。

B明确面谈目的与预期效果。

C确定面谈顺序。

3. 分析和诊断绩效问题

4.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

1. 绩效诊断与分析

四因素法,三因素法

2. 绩效改进计划

A辅导员老师的基本情况、直接上级的基本情况以及该计划的制定时间和实施时间

B根据上以周期的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反馈情况,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

C明确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原因,并附上一周期该辅导员老师的在相应评价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和评价者对该问题的描述

D明确写出辅导员老师现有的绩效水平和经过绩效改进后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目标明确表示为辅导员老师的某个绩效指标上的评价得分

3.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用于员工报酬的分配和调整。

B用于招募和甄选。

C用于人员调整。

D用于人员培训和开发决策。

十三、绩效申诉

如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绩效管理申述表,提出申诉;对提出申诉的,办公室将申诉表及相关材料送交被考核者的上级进行复核;对于提出申诉者,办公室将考核者上级的复核结果通知申诉者。由申诉者在申诉及复核通知单上签字,并将该复核交由办公室留存;绩效评价结果申诉表。

十四、绩效等级转化

在对被考核者绩效进行综合结果评价后,均按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处理,具体的等级标准分为五级S -(72-78分) 工作绩效始终超越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等明显超出规定的标准。

A -(66-71.4分) 工作绩效经常超出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任务并经常提前完成任务,经常在数量、质量上超出规定的标准。

B -(56-61.4分) 工作绩效经常维持或偶尔超出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基本上达到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等工作标准。

C -(50-55.4分) 工作绩效基本维持或偶尔未达到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偶有小的疏漏,有时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达不到规定的工作标准。

D -(小于43.4分) 工作绩效显著低于常规本职位正常工作标准的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工作中出现大的失误,或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达不到规定的工作标准,经常突击完成任务。

十五、薪酬转换

在本院的工资组成中基本工资占60%,而绩效工资占40%,因而在绩效考核后根据相应的绩效等级评价个人的绩效工资:

S 级绩效评价获得全部绩效工资

A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90%

B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75%

C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55%

D 级绩效评价将获得绩效工资30%

在年终考核时将每个岗位的年内各考核周期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年度考核结果:

年度绩效水平=∑(年内各绩效评价)/6*0.7+∑(年终考核)/6*0.3

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奔波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任务较繁重,他们工作的有序开展事关高校稳定大局。现在无论是学校人事部门,还是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本身,都希望在建立薪酬体系激励员工的同时,广大员工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肯定与回报。通过举例研究与分析,我们也能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考核标准与努力方向,从而将学生工作做的更细、更好 。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周易》经济管理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诠释

伏羲华八卦,是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古代对其不分《经》与《传》合称为《周易》。《周易》最早是供给最高国家阶层占筮之用的,但同时《周易》又是我国经济管理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包含着丰富管理学思想。从现代经济管理学的观点来看,《周易》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蕴含着的管理学思想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经济管理一词古所未有,然《系辞》所提之“理财”,实与今日经济管理之义相当。围绕着理财,《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原理,现依次论述如下:

第一,观象制器的原理。语出《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经中有的卦名本身就取自器物,如鼎和井等,卦爻辞中更有缶、圭、弧、舆、金车、大车等多种人造器具。《系辞》作者记述了刳木为舟、剡木为辑、断木为杵等各种工具发明的情况,赞颂这些发明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并明确提出了观象制器的原则。这一原则的要义在于人类社会要不断地进步,人类生活要不断地改善,就必须不断地创制器物,发明各种器具,而新器具的创制,新产品的发明,需要仿效观察客观的物象和事象,需要通过和各种自然现象接触碰撞来提高发明的智慧,激发创造的灵感。历史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演进,都伴随着新器物的创制、新产品的发明,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条件的便利,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效率的大幅度增长,都离不开器物的创制改进,特别是新工具新产品的创造发明。时至今日,创制器物、发明工具,仍然是现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动源之一,优秀高明的企业家也往往把相当精力甚或主要精力放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乃至关键一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美国的比尔・盖茨等著名企业家莫不如此。

第二,备物致用的原理。见于《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里的圣人主要指创制书契、宫室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普遍利益的大智慧者、大德者。备物致用是说提前准备好物品,以便需要时予以使用,如防不测之弓矢,防水之堤坝,防地震之设施,战争中之预备队,防火之消防车等皆属此类。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意为制立完好的器具,在社会上普遍推广使用,以使普天之下获得利益。这一原则体现了经济管理中计划的重要性,办事要留有余地,对各种情况特别是不测情况的发生要提前有所考虑、有所准备。计划作为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其可贵之处即在未雨绸缪,如同《象》强调的“作事谋始”,而不能等情况发生之后临时抱佛脚。经济管理中各种预备金之必不可少,其原因亦在于此。

第三,劳民劝相的原理。人类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虽有单独进行者,但多为群体性活动,群体性活动少不了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之优劣,特别是协作产生的规模效益之大小,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进行协调。《井卦・大象》的“劳民劝相”,正是有见于此而提出的重要经济管理原则。《井卦》上为坎水,下为巽木,有木上有水之象。近年出土之古井底部皆置有四方形木框,亦见井之木上有水,实有所据。井非一人之力所能成,井之利益亦非一人所独享,造井必须民众共同劳动,协作互助,始能共成造井之功,同享井之利益。就此而言,井是人类群体性劳作的产物,又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利益一致、有福同享的典型体现。君子效法此象,推而广之,在劳民之时,特别是群体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劝勉民众要同心协力、相互帮助。这一原则实质上属于现代管理学上的协调原则,彰显了管理的协调职能,不仅有协调各个个体之间活动的作用,而且有协调个体利益分配和福泽同享的意义,有助于人们认识群体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发挥企业的团队精神和规模效能,在经济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中,至今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四,养贤养民的原理。一个好的经济管理者,不能只管不养,也不能只养不管。养中有管,管中有养,才能更好地管。就此而言,养乃各种管理题中应有之义。《序卦》日:“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实际见到颐养对管理的极端重要性,颐卦大象则提出“养贤以及万民”之说,主张对贤才良士和广大民众厚加养育,程颐更由此发挥出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的四养理念:“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应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给予各种人才以优厚的待遇,而且要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德性,同时也应注意员工的服饰仪容,使员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进而更好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工作,以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五,称物平施的原理。语出《谦・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如何分配财物,是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不同群体乃至各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易传》认为财物分配贵在公平,其前提是对财物有一个全面精确的称量。既承认不同利益主体的所得差别,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也不能由于分配不公而造成贫富悬殊的局面。必要时减损财产过多的一方,增益财产过少的一方,做到大体平衡。这一公平分配的原则,既不是平均而不公,更不是殊差而不平,而是承认差异的大致平衡,是严防殊差的基本公平。承认差异方能发挥强者能者的积极性,大体公平方能保证广大民众特别是弱者的基本所需。这不仅有助于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也有助于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因分配引起的纠纷或矛盾,增强团体内部或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第六,施禄及下的原理。见之于《・象》:“泽上于天,央。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央卦上兑下乾,兑为泽在上,乾为天而居下。君子仿效此象,应将禄泽施于下级或一般民众,而不应以高贵的德位自居,贪其所得而不施于下民。这一原则是高度重视民众利益并予以实施的原则。管理者也往往是位高禄厚者,其中有视不义之财为浮云者,有正确对待财物而合理享用者,其间也有贪财而不厌者,如果贪得无厌而大肆受贿索贿,大肆挥霍浪费,势必发展至侵吞民众财产的程度,自然无施禄及下可言。这一原则也是正确处理管理层内部上下级关系的原则,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利益兼得的原则。安于高位,不考虑下属利益,不懂得施禄及下的管理者,很可能是一个寡头式的、失于苛刻的管理者,至少不是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那些处处为自己打算,置下级和民众利益于不顾的在上者、管理者,不仅不可能真正搞好经营管理,最终还有可能被民众所遗弃。正确实施这一原则有助于协调群体内部上下级的关系,有助于上下左右同心同德,携手并进。

第七,节以制度的原理。语出《节・彖》:“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卦本身有节制、节俭之义,《易传》由此发挥出节制则有序,无节则失序的理念,认为天地的节制,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有秩序的更替。要管理好经济,也必须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有了制度做保障,将制度作为管理、使用财产的客观依据,就可以不损伤社会财产,也可以不妨害广大民众,满足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充分发挥民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保证民众安心地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实践证明,制定适宜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财会制度,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而不伤财不害民,既是构建经济制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又是制定和施行经济制度的基本目标所在。

第八,市场交易的原理。市场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与买卖双方的利益直接相连,而且关系到商品的正常流通甚至整个国计民生。《系辞》最先论述了市场的重要性:“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为市意即设立市场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致天下之民是讲市场的主体,聚天下之货指明了市场的基本特征,交易而退则说明了市场操作的基本方法,交易不仅包括物品与物品的相互交换,更包括物品与货币的相互交换,各得其所则指明了市场交易的根本目的。对市场交易原则作如此全面的论述,这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属于首次,在同时的国外文献中也不多见。特别是各得其所不仅表明市场交易的互利和公平特征,而且蕴涵着所有经济活动的共同精神,让市场交易的双方,甚至经济活动的各方各得其所应得,各得其所可得,各得其所能得。时至今日,各得其所仍应是整个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各级各类经济管理者仍需把各得其所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第九,至日闭关的原理。见于《复・大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卦下为坤地,上为震雷,有雷在地中之象。复卦五阴之下一个阳爻,又象征一阳来复之冬至日。一阳初动,万物将生而未生,故于此时闭塞关卡,商人旅客皆不予放行。闭关自以设关为前提,闭关而商旅不行,同时意味着开关而商旅畅行无阻,在边关或城门设立关卡,并通过开关与闭关,自觉调节商人旅客的贸易观光活动,使其与自然时序相顺应,中国古代管理商贸活动水平之高,于此可见一斑。

第十,对时育物的原理。语出《无妄・彖》:“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天下雷行,乃震动发生之象,万物之所赋予皆无有差妄,此时人应积极主动地仿效自然,顺合天时,培育万物,使万物茂盛生长,各得其宜。如果说对时说明了管理活动顺应客观律则的重要性,那么积极主动地培育万物,顺应时序的变化,按照物产的本有习性,培之育之生之长之,则体现了人在管理万物中的主观能动性。理财必先生财,而对时育物正是生财的最佳手段,也是形成生财、理财、用财良性循环,保证经济管理卓有成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周易》中还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管理者修养方面的方法。如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惩恶戒忿”,“果行育德”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国古代管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周易》的经济管理学思想观念比较朦胧,但观点并不游移;虽属感性认识,理论色彩较淡,但所体现的理性思维确是明晰的;虽比较原始,却有着高屋建瓴之势。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提要本文在了解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求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一、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主要存在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等相关高校中,近年来伴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各高校加大了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力度,一批省、校级经管类重点学科脱颖而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团队正在逐渐形成,一批硕博学位点正在加速建设,为各高校经管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新疆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实际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部分高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认识上不够深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严重短缺,教学科研条件亟待改善;学科建设前期重教学轻科研,建设中又重科研轻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所从事专业不对口,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远快速发展。

三、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新疆部分高校分别位于南北疆的发达城市,相隔较远,且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在学科认识和发展方面,各高校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各自自我管理,自建各自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均在自我建设,建设过程中均未体现出自己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内耗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新疆经济管理学科的合力发展和特色发展。

同时,尽管部分高校确定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但其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点;学科建设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关系不大;学科建设主要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等等,缺乏学科建设的高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急功近利,只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这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误区导致学科建设在各校的学科建设中不受重视或偏离了方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经管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实施力度不够。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决定着某一学科建设的成败,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一流的引领意识和全球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能力,以及善于组织学科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的组织管理能力。而目前新疆各高校尽管制定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制度,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进一步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和待遇,未能创建提倡和鼓励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优秀的合作研究来增强学科特色的学术氛围,且在对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人才培养计划的跟踪实施,人才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积极地关心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生活、工作条件和解决其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去,这也导致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不能脱颖而出,影响力不强,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的局面。

3、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在我国,西部高校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匮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的现实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由于新疆各高校地处西部边陲,在学科建设发展历史上一直以来发展缓慢,既缺少对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也未能引进领军人物,从而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效,因而学科建设中长期缺乏总体设计和思路,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且在实践中,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仍基本处于“四多四少”的状态,即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多,但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人员较少;各科研人员习惯各干各事,单独搞科研,而以团队形式展开科研攻坚的较少;科研水平处于低水平层次研究的重复多,而在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获得的高层次成果较少;申报的课题研究方向往往随机性较大,而专门对某一方向的研究积累少。同时,新疆高校的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使得学科梯队断代、“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从而不利于群体优势的形成和科研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4、基础条件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自身造血”和多渠道争取经费能力较弱,因而导致学科建设尤其是研究基地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条件建设不足。由于经费短缺,使新疆高校教学科研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科研水平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竞争力不强,与其他省同类学科发展还存在相当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正是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新疆高校的重点学科对新疆的社会贡献力不够,未能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强的经济效益,以彰显重点学科的贡献力。

5、学科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必须依赖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程序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定。新疆各高校在学科建立之初,学校大多仅限于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而目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则主要侧重于强调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而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放松,突出表现了学科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制度甚至是同一制度前后之间相互矛盾、冲突,致使很多制度无法操作,形同虚设。同时,制度化建设缺乏健全和完善的参照物,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

6、新疆高校一直以来主要以管理学科发展为主,经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新疆各高校共同承担着新疆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建设,均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和责任,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但多年来新疆高校以“农”起家,尤其强调以农业经济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学科发展,而对理论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科发展与疆外高校差距甚远,致使新疆高校师资结构、学科结构、团队结构等均体现了管理学科的特色,大量管理类教师从事的是经济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经济学科本身则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且现有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职称和学历结构偏低,结构偏向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其他多数教师实践技能、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的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均难以得到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从理论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结合、学科领域人员队伍等视角分析了学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 经济管理 对策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结合、学科领域人员队伍等方面尚存在较多不足。

1.1 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在传统上,学科可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主要领域,以森林资源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等作为优秀内容。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

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谢屹等,2007)。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相关领域重大发展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学科影响力未得到显著提升,凸现学科发展能力较弱。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制定林业政策、法规和进行林业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为林业管理部门规划林业建设发展,评价林业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论证组织和管理林业生产经营的形式和方式等,提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张大红,2008)。

1.3 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人才培养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以及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以及能否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谢屹等,2007)。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但在培养工作中,两者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兴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学科的主管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

1.4 学科领域人才缺乏

促进林业经济研究由主观的定性分析向客观的定量分析转变, 实现规范性分析逐步向实证分析过渡,既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林业经济研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教学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以及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较低。在学科领域中,以227 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表明,能在学位论文中具体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能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与结果进行思考的作者不多(黄山青、沈杰,2010)。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 从其他相关学科招募了一批青年学者,以消除学科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人才缺乏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原因在于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缺乏最为基本的林学知识,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的缺乏表明学科发展和建设缺乏统筹,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先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内涵、形式及过程发生变化,促使坚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具有紧迫性。作为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为促使更好的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对以下五方面予以重点建设。第一,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 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 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谢屹等,2007)。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第五,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重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有待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培养方法的创新, 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 以及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张智光,2005)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探讨

[提要] 绿色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式和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将“绿色管理”教育前推导入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由加强企业员工环保培训转变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必要教育,同时完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体系,是未来推动绿色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绿色管理教育;教学设计

一、引言

欧美高校是“绿色教育”先行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倡“绿色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制定环境议程。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发现,41%的人认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环境意识,62%的人认为每个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最大。传统绿色管理教育是员工绿色教育的总称。近年来,企业被动型绿色管理现状呼吁人们探讨植入型绿色管理的可能,即在员工进入社会之前强化他们的绿色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员工内化的信念,这将有利于“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应从教育开始,帮助现代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树立绿色管理意识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是未来经济行业和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和主力军,提高他们的绿色管理意识是推进绿色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概念解析

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推动被动型绿色管理向主动型绿色管理转变。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依赖于公司管理人员的高度支持和认可。解决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员工绿色教育。然而,绿色管理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依赖于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使未来的管理者提早接受和认可绿色管理,是解决绿色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绿色管理进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是指设置绿色管理教育,主体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实施手段可以是设置专门的绿色管理课程,也可以有针对的将绿色管理教育融入各学科,例如将绿色管理带入营销学课堂,讲授绿色营销;带入会计课堂,讲授绿色会计;带入金融课堂,讲授绿色财务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获得绿色管理知识、提高绿色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创业、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研究

(一)导入意义研究。绿色教育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绿色意识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大学生绿色管理意识的崛起,使他们不止在工作上,生活中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管理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丰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同时加深绿色管理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仍然较为落后,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仍占相当比重。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急需更新和改善,绿色管理教育引进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丰富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导入措施探讨。孔德新、袁日华对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时代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

1、氛围营造。绿色教育进入课堂,逐渐成为受教育者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绿色教育氛围的支撑。学校应创造“绿色教育”的氛围,鼓励各种学校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营造绿色教育的氛围。“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安徽师范大学将绿色素质培养作为绿色教育重要内容,采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专题讲座、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渲染气氛,在气氛中激发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体系支撑。高校要重视绿色管理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绿色教学内容。首先,制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写入人才培养规划。绿色教育体系必须涵盖地理、生物、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注重跟踪新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动向。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等。再次,进行绿色教育师资的培训是补充绿色教育师资的重要手段。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应该在全校进行,经济管理学院需要获得环境学科为依托等多学科的支持,完善绿色教育内容体系。绿色教材的编订是经管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硬件支持,需要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3、教学设计。首先,推动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绿色教育方法体现的是多样性、和谐性、发展性,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辩论法、参观法、情景法、实验法等,让多样的元素培育出绿色的课堂。”其次,促进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工具多样化。运用远程教育设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等教育工具对绿色管理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丰富绿色管理教育课外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应定期举办有关绿色管理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或举办绿色管理主题演讲和辩论、研讨会、社会实践等。

四、结论

当前绿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利益相关者”驱动企业社会环境,造成“被动型绿色管理”的现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推动绿色管理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推动整个民族的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的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是绿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手段。树立校园绿色管理氛围,改造经济管理学院教学体系,融入绿色管理意识以推动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现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摘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化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多样化功能,比如对科学技术的支撑、指导理论实践和培养林业人才。解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含义基本及其本质,前提我们必须了解现代林业建设的概念并且加以界定,同时说明林业在当代社会中起到的重要性、经营理念、其发展的源动力等的变化动向。其次,表述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领域和研究命题等情况。最终,从强化科研教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为加强培养人才、研究理论实践、扩建队伍、以及学术交流等构建现代化林业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想法,来促进现代林业经济管理的进步,并且为现代化林业建设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现代林业 高等林业教育 林业经济管理 学科建设

伴着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的材料技术在林业中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促使着林业在发展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在林业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方面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方面的进步带动着林业迈向了现代化阶段。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剖析现代化林业建设的实质意义,对现代化林业建设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

一、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本质含义

随着现代化林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广泛应用,结合在长期发展中的不均衡性等特征,我们将现代林业的含义定义为:在现代社会深入的了解森林演变规律的情况下,以互相了解社会经济体系和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的基础下,现代科学普遍应用进行生产、应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系。来提高整体的林地生产力高度,提高民众参与度和认知生态文明知识的程度;并且创办科学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达到在利用森林资源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程序。

从林业的地位功能、经营理念。发展的源动力、发展的环境上来讲,与过去的林业相比较,现代林业建设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并以完善的生态环境体制与发达的体制目标来达到林业的长足快速的发展则是林业产业的重中之重。

二、林业经济管理完善的体系保障建设和侧重点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着压力,主要是由于快速发展和变更的林业经济活动内容、形式和程序的变化。所以,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必须具有主要的工作重点,且利用这个系统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加强保护措施。

(一)林业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培养优秀的林业人才,加强教育。主要是依据发展要求,在以培养先进的林业人才为主的前提下,对人才制定发展方向;在教程的整合中特别注意对经济学和实际方法论知识的普及,侧重培养人才的思辨和研究能力;注重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学习。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中,侧重与林业有关联的现代管理经济和政策的理论学习,构建起一个关于林业管理、政策、经济基础、森林资源、林业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为以后的林业理论研究课程做铺垫。同时结合国内前沿热门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依据本源特色做出整体的规划格局;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批有学科教研能力的且在林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加强国内外林业人才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注重引进国际上的前眼睛里理论思想,以此来提升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林业管理保障体系如何建设

在开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加强学术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建设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有力的保障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对于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来说,加大创新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将教学内容和现代林业建设实际相结合,加大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林业建设要求的,具有很高林业时间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加强推进全面建设,提高人才服务现代林业实践的技能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于现代林业教研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高层领导非常注重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已经把对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列为了国家非常重要的学术学科研究,同时也得到了教研体制建设方的大力支持。但是,现代林业经济的社会地位而言,只有北京林业大学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进入了国家大力培养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高校,这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真正需求。面临着各种困境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建设,还应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克服困难。所以,身为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员科教人员,更应该持续认真专研且始终致力于为林业建设做贡献的科研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在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把握住林业建设中的特点及属性的基础上,将学科应用到经济学的范畴中去,努力加强培养一批有利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实干人才,努力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汲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林业建设教学体制和科学研究意见,来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使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基业长青。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项目管理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教学改革建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洪巍(1983-),男,安徽滁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22)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苏通大桥项目、杭州湾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项目、神州飞船项目等。这些著名的建设、科研项目在改善社会生活、推动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项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项目的发展,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其中,人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优秀资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关院系中开设了项目管理学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通过分析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为提高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现代项目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要求或期望,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项目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Paul Grace的话表明,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当今的人类活动中,只要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的事情,都可以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给予指导。可见,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项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与发展,项目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项目不仅包括建设工程项目,还包括软件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等。虽然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某些方面或层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领域或行业特征,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项目管理需要提炼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项目中,项目管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复合度高、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显而易见。

第二,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是指人类组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有效利用特定资源,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造物”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活动所造之物可以是一个实物,如桥梁建设项目所建造出来的桥梁;也可以是虚拟的,如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新的知识体系等。然而,不论项目的结果是不是实物,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项目管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知识,包括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此外,项目具有创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项目管理更关注实践,并以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可见,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第三,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种类不断丰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以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项目活动的发展。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2]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三、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

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四、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4]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覆盖面较广,知识较“软”,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范围较广,因此知识面的拓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面性,适当介绍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对项目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介绍。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管理理论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某类项目为主,系统介绍该类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五、结束语

项目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项目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并针对传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对于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在建设现代化林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作用,例如,这门学科建设不仅可以培养林业人才,而且还可以让科学技术有所理论支撑,从而为理论实践做好指导工作。为了让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更好,让其发展更加长远,就需要对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寻求合适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问题;措施

21世纪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这些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林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展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使得林业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现代林业的发展,让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使得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推动林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使其组织效率得到提高[1]。因此,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对实践理论进行创新和指导,这对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结合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2]。

(2)理论体系建设不够靠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后天养成的,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很久以前,学科一般来说都可以分成三个领域,分别为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而这三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秀部分。现在,一般都很难分清学科边界,而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则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当中与林业相关的部分。不过,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理论要求的提高,对林业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也变得注重起来这。

(3)理论研究没有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新时期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来说,它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在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时,也没用真正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它的发展能力就显得较为薄弱。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从而让林业经济建设学科变得好像是一门配合国家政策的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门学科实践的困难性。

(4)人才培养工作不符合林业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建设学科的任务有很多,但是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才培养对国家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并且它关系到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为其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有很多学科毕业生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却往往存在很多缺陷,故此,学校为使毕业生能得到更多实践经验,应该让教学活动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要通过林业实践来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渴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把握住这一点,让人才培养工作符合林业实践,从而让毕业生有着更好的未来,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准备[3]。

二、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措施

(1)是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来说,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很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仅仅一门学科和一家院校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建设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具有很多问题,而一家院校也无法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配置,这些都制约着林业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就可以把各门学科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还能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交流平台[4]。

(2)团结合作,提高林业学科的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改革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林业理论创新方面增加了很多需求。与此同时,和其它学科相比,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但是为了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靠一个人去作战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林业学科的人才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把握住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林业学科在其他学科上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也应该与林业相关的学科团结一致,在发展我国林业的同时,针对我国林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加强学科建设,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来说,在国家林业改革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其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做到这个,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发展服务,才能对一些不恰当的政策进行调整,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为各种理论研究做好准备。在对学科进行理论研究时,不仅必须需要对其事后的现象和数据作出解释,还要根据林业的发展动态,从而进行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建设,就可以对国家林业政策的一些最新动态加以了解,并且了解其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得更快、更好。

(4)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为建设出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各学科之间就应该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只有做到这个,才能担任起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在培养人才是注重质量[5]。

三、结束语

在20世纪40年代,老一辈的林业学家才把林业经济思想引入到我国,因此,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起步很晚的一门学科。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林业方面的人才却是不多,对人才的渴望使得我国林业出现了很多困难。为了能够培养出一支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队伍,我国对此投入了很多,但是在建设队伍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关研究人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结合实际,寻求更加合适的解决之道,以便我国林业能够得到长期发展,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