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0 10:27:38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投资制度改革农业推广论文

一、农业推广投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投资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总量

我国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的力度,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至于增加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没有绝对标杆,但是至少从国情出发点来看,不能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说要高于平均水平才够。我们在此建议政府,在投资农业科技推广时,要以我国农业现状的特点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为基础,适当的增加投资的总量。今后投资时要在维持现阶段的投资总量增长量的同时,可以依据不同时期农业财政支出总量情况,以及农业产值总量、农村人口总量、耕地面积总量等几个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增加多少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资资金,最后投入的资金增长率不能低于往年水平。同时,也在此建议中央政府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科技财政支出增加要相互适应,不可一杆子标准,增加的水平视各项指标综合比重来决定。

(二)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推广经费分配制度来看,主要是依据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情况来进行分配的,亦即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接受一定的推广项目经费来推广特定或者不定的技术。即使类似于这样的项目是由各单位或个人竞争申报,但是计划制订与实施过程并非直接对话的方式,而是通过政府传递给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这样自上而下式的传达需要与问题,不会与项目执行者直接见面,有些问题与要点在传达过程中也会有所缺失,甚至在执行过程中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或者流失的现象也有发生。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都是下级去承担上级机构的推广项目的一个子部分获取一定的活动经费,这种情况下获取的经费通常是有限的,远不符合实际贡献。而项目完成之后,基层的推广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资格报奖的,因而导致奖励机制不能有效合理的实行,那么往后的执行力度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而且,越是往基层深入,项目活动经费的波动幅度也愈加大,基层人员也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三)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投融资机制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状况来看,要始终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国家财政农技推广经费为基本前提,开展合作式的推广策略,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这样才能够逐步消除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纵观世界农业推广投入模式的演变过程,一些非政府部门对于农技推广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是在不断增加的,并且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对投资领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私人投资较为集中在市场潜力大、获益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推广上,政府则明显侧重于公益事业项目上。大多数国家在投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上都选择朝基金制、分包管理制的方向发展。

二、结语

针对投资环境,我国政府应该对农技投资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相对于那些非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开展并且有效执行的推广项目,政府完全可以逐渐退出。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多借鉴国际上成功推广项目的形式与经验,为我国发展政府与非政府投资推广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管国家政府或者私人开展什么形式的推广工作,关键还是需要建立出健全的工作体制,完善市场机制、经营机制、奖励机制、创新机制、用人机制等。

作者:闫俊霞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广益隆镇人民政府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大荔模式下的农业推广论文

1“大荔模式”的主要成效

1.1有效提高了农业推广的效率

在“大荔模式”施行前,农技部门以促销员的身份对农民进行农技推广。由于其农技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推广过程往往是事倍公半。然而,实施“大荔模式”后,荔民公司不仅向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农资,还免费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受了益,更加积极的参与推广活动中来。这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政府行政推广模式向政府与企业联合推广的模式转变,提高了推广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1.2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大荔模式的推行,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不仅使广大农民增收,而且还大大的使农业增效。据统计,农户通过使用放心农资在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通过农业科技服务增产10%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00元以上。仅2012年,农资就为全县农民节省5000万元。农民得到了实惠,公司的营销额增加到了2.5亿元。

1.3弥合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改革的加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户籍制度的松绑,大量农民纷纷抛耕地进城务工,这加快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当前的推广体系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大荔模式”正好弥合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可加快农业结构内部的优化,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大荔模式”对重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启示

2.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在法律层面,虽然我国在2012年对《农业推广法》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其它法律依然很难适应当前农业推广发展的需要。《农业法》、《种子法》等法律的执法主体还不够明确,保障责任与违法处罚也比较模糊。在推广活动中,由于这些法律的缺陷,政府寻租时有发生,企业违规生产与推广劣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相应的经济的损失,阻碍了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迫不及待。只有从顶层设计上把好关,有法律的保障,农业推广才能顺利的推进。在政策上,首先当地政府要保障相应配套资金的落实。充分利用好资金,发挥资金对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的作用,最终解决因资金短缺而迟缓的农技推广进程。其次,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对参与农技推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新型农业推广组织,要在土地、水电、建筑、农资流通上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企业参与农技推广中来。再次,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各级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在科研研发与推广初期,往往面临成本高、收益少的状况,易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此,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金融机构协商,为科研单位与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并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

2.2拓宽农业推广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还局限于农业技术领域,范围过于狭窄,已经很难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要积极借鉴“大荔模式”的成功经验,将推广范围延伸至整个“三农”领域,可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甚至包括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习科学方法能力的提升等内容。例如,可通过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技术,来改善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配套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可缓解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此外,在扩大推广范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推广中服务水准的提高。随着新技术与新产品推广的深入,素质低下的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其中的原理。因此,需要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解决因应用新技术而产生的生产经营问题。特别是需要提供产前所需的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指导及培训,以及产后产品的收购、贮藏、运输与销售。

2.3积极培育与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推广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主体以行政型、教育型、科研型、企业型与自助型五大组织为主。长期以来,政府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与行政权威,在推广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其它类型的推广组织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单一的行政型推广组织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化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的活力与潜力。对此,需要优先发展社会化推广组织,积极构建多元的推广体系。首先,要加大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政府要将经营性推广交于社会化组织,政府只需努力做好公益性推广服务。特别是将农资经营权与部分农技推广服务授予企业进行推广,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要支持新型推广主体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以及各级科研院所具有农资农技双向服务的优势。通过资金扶持、金融便利、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其发展,发挥其在推广过程中的作用。

2.4整合农业推广组织,优化组织内部结构

我国的农业推广组织大多数由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基层组织人员数量偏少、素质低,不同推广组织的分工协作不明晰,致使大量的推广资源浪费。对此,有必要对各级推广组织结构进行整合。首先,要加强基层推广组织建设。基层推广组织与广大农民最贴近,最了解当地的实情。因此,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基层农田水利与农技推广,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优化基层农技推广的环境。其次,要强化各推广部门的分工协作。当前,农业、林业、科技、金融、供销社、水利等诸多部门涉及到推广工作。部门的众多,易出现交叉推广情况,甚至出现推广事项真空,无人管理现象,最终导致推广大打折扣。对此,需要明确推广部门的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效仿“大荔模式”成立部门联合办公室,统一协调当地的推广工作。

作者:李平衡 单位:石河子大学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现代光影技术农业推广论文

一,现代光影技术的优势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当前,林业科技人员人数少,农民居住分散,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集中指导的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光影技术的使用,除了要采取一定的集中方式以外,主要要靠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林业技术部门主要是要提供学习的平台,如:软件、光盘、网站等。

四、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光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林业技术推广的手段将更加多元化,林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将更加缩短。同时,林农们的学习能力将更加增强,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林农将在不久出现。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完善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论文

1良好的农机推广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农机推广工作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普及的根本途径。在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推广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符合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切实解决农民继续解决的问题。同时,推广人员还应理解推广工作的主要意义是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农机推广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2.1建立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是为了及时收集各产业对农机需求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业需求情况。建立服务平台,一方面要体现当地特色,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农机信息新动态。

2.2确保农机推广的财政投入

要想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确保农机推广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基层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极为必要。调整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可借鉴世贸组织中有关农业领域资金投入的规定,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逐渐将资金投入向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扩展。

2.3有效切实保证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的紧密联系

将科研单位和农机推广部门相结合,全面的了解农民和农村额新动向。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密切结合,加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高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科技贡献率,少投入多产出,使用市场经济。

3农机推广技术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3.1设施不全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设备严重落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众所周知,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品种,调整一种新产业。推而广之,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3.2队伍不齐

这几年农机推广队伍重视了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建设,却忽视了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提高。众所周知,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经员等献身技术推广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但至今仍没有什么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安,这支队伍不稳,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做到机制创新到位,实现信息革命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3.3重视不够

领导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领导阶层重视重工业、重视形式,轻视农业、轻视效果,这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有负面影响。对此,政府应坚持典型样板,以利于带动和推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从而对农村技术推广有正面影响。

作者:曹迎春 单位:徐州市农机推广站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推广工作中农业技术论文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1.1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建设薄弱

架科底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不规范、不重视,造成技术推广工作执行力度降低,政府投资经费匮乏,缺乏经费的保障,使得农业基础建设出现很多盲点,尤其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建设长期薄弱。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保障,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为政府经费预算长期供给不足;技术推广经费与经费管理混乱,减低了经费的执行力度;由于地理环境受阻,地面平均坡度在30℃,使得玉米种植及收割技术很难实现机械化推广,严重影响技术推广尤其是玉米产量;玉米种植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灌区浇灌水;虽然架科底乡降水相对丰富,但是缺乏科学的基础建设,使得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1.2技术推广人员欠专业性,配套技术不完善

农业技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更新递进,如长期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势必不能顺应市场发展要求,且作为基层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如不能跟上技术更新,其主要表现为专业技术落后、知识陈旧,另外由于经费、意识不重视,造成配套技术不完善。架科底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甚至出现凭经验种植,如果遇到特殊环境、土壤等条件会严重影响玉米经济效益,加之玉米的基础配套技术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陈旧、对新技术、新政策不了解;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依靠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很难保证玉米种植技术在受温度制约下达到高产量;配套的播种、种植、浇灌、收割等技术达不到技术规范。

1.3种植技术服务管理粗放,种植产量较低

由于玉米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传播机制跟不上,且架科底乡多数玉米种植以农家种植为主,技术服务培训、管理粗放,致使玉米产量降低或缓慢增长趋势。目前,基层技术人员多采用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点播后粗放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播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玉米技术推广工作简单,还延续以前宣传、请教、培训的推广方式,本身不严谨的手段,造成架科底乡玉米技术管理工作相对粗放,多数没有专业基层管理站,管理专职人员,没有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指导和有效管理的作用,使得玉米产量较低,且低而不稳。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设的优化策略

2.1加大技术投资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创新

作为架科底乡主要农作物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经济的职能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经费投资力度,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给农业技术推广及生产创新技术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首先,逐年加大玉米种植技术投资力度,在保证稳步增加的基础上做到逐年递增的投资,充分发挥技术资金对技术推广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有效改进生产技术,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的预算及拨款,使投资力度真正落实到位;坚持生产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推广和创新技术推广;架科底乡自然环境恶劣,为实施生产技术创新,可以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区;大胆尝试并采用新型生产技术,例如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根据不同温度,采用积温分层栽植,以实现多熟种植技术;采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玉米移植栽培增产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力度,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有效资金保证。

2.2加强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架科底乡应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技术手段、综合素养,强化人员队伍的建设,这样各项配套生产栽培技术才能更好、更科学的得到应用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知识、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规范等,同时优化配套栽培技术,综合配套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首先,多层级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推广人员;政府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实施专业培训考核;规范配套栽培技术,制定玉米技术推广专项规范;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息反馈和汇总,以便不断改进,其次,根据山上不同温带的栽植要求,选择、搭配、栽植不同品种,综合各项栽培技术,促进产量增收;选择早、中、晚熟型玉米栽培品种及不同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综合发展紧凑型玉米及配套技术;采用示范推广及综合完善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树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管理到位,优化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2.3发展信息推广技术空间,增设多渠道技术服务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趋势下,以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为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信息推广技术空间最大化,全方位增设多渠道技术服务,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高效、便捷发展。架科底乡,应把这项作为基础和加强的技术推广方式,这样才能是各个农户快捷的接受农技信息,是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和现展趋势需要。首先,对于架科底乡的玉米技术信息网络化,本身就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上级到基层技术推广的机构、部门,逐层做好玉米技术推广工作的信息发展空间,才能在基层技术实施中得到实施;其次,增设玉米播种、种植、田间水利灌溉、收割等多渠道的技术服务,做到全方位技术保障;多渠道多服务,尝试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多渠道、多形式的玉米技术培训服务;多渠道积极引进优质、先进技术服务,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空间中最大化推广农业技术,以增加玉米增产增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增加架科底乡的收益。

3结语

为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下农业迅猛发展的大潮,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文章结合架科底乡存在突出问题,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技术推广人员欠专业性,配套技术不完善;种植技术服务管理粗放,种植产量较低,提出加大技术投资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创新;强化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全方位配套栽培技术支撑;技术推广信息最大化,增设多渠道推广服务。为适应农业发展趋势,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科学化、信息最大化、专业科学化,尤其实现架科底乡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以促进架科底乡未来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余艳梅 单位:福贡县架科底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论文

1当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来说,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适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该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分离现象,而且,科、教、农之间也没有良好的联系形式。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只是在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上做文章,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1.2农民接纳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由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所限,个人缺乏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很多农民对新科技的使用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不够,其群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科技的应用一时间无法掌握,所以就没有兴趣进行试用。导致新品种和新技术无人问津。因此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农民们在使用高新技术之前,都会在内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普遍都会对即将投入的成本和将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当结果显示为收益大于投入时,他们才会选择使用高新技术。而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让农户们更加谨慎地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所以他们大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保持着观望态度。

2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中所存在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1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

同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并对推广中取得成效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2.2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首先,要建立起以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的联系。其次,将科、教、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出现科研与发展之间的脱节现象。最后,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制定良好的配套政策,确保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3引导农民积极引进新科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搞好了示范户的培训工作,才能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让农民尽快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样就在无形中提升了新科技在农民心中的分量,引发农民对新科技的兴趣,从而引进新品种,使用新科技,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的更深入进行。

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科研单位,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让农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形势,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适应农业发展的推广形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打开我国农技推广的新局面。

作者:陈华金 单位: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生态环境下农业推广论文

1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有所不同。生态农业在吸收了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科学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生态工程和农业技术,从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真正需求,使各个地区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其地区优势,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高效发展。

(2)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的负外部性,充分强调了既要发展农业也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最终达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目标。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优秀目标,注重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和生物的多样性优势,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着重强调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利益和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全面规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一定要考虑到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区,都有着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存在,要选择不同的农业技术和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考虑到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也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技术推广,应该把重点放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能更加高效、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证生态平衡。

(3)生态农业给我们带来的是低碳环保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所以,我国职能部门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投资。站在市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加强在生态农业技术上的投入。同时,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一下其长远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导致整体生态农业发展势头缓慢。目前,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在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很难产生协同效应。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推广方式还在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通过试验和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方式进行推广。这种推广属于单纯的耕作技术推广,没有考虑到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农业推广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个环节上。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在生态农业推广上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推广上的资金又很少,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下去。所以,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一大不利因素。

4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问题的办法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把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只有让农户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长中,我们才能摆脱研究开发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因此我们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保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原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所需要的岗位,定编和定岗。建立和完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技术的推广范围。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农业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技术承包,得到的合理收入应该给予保护。

(3)在惠民政策上应该给予适当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差,生态农业推广到市场以后所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够收回投入的成本。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国家给予的强大支持。

(4)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民有足够的知识来学习生态农业技术。因此,我们应该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建立一套良好的培训机制,来满足生态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此外,还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接受率。通过农业推广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努力培养出一支懂技术、懂经营和善于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作者:唐春梅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廿家子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

1综合农协发展概况

最早对综合农协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即由1897年和1900年被法制化了的农会和产业合作社构成日本农协的起源,现代意义的日本农协开始于1947年《农业协同组织法》[3]。日本综合农协是以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为基本成员,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农协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机构,分市町村、督道府、中央,集全国农协地方农协和基层农协为一体,为农户成员提供购销、信用、加工、商业、技术推广、文化和福利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性的基层农民组织。韩国农协是依据1961年《农协法》而特别设立的公法人社会团体,其组织架构分为农协中央会(上层)和基层农协(下层),国家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权都是通过农协组织自上而下下达。至2010年底,韩国农协有1 171个基层组合,代表244.8万个农民组合员,几乎覆盖全体农民。我国台湾农会是对日本农协本地化的改良与发展。日韩台模式亦即东亚模式有其内在联系,但本质上都离不开其综合服务的属性。国外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对综合农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农协特点、性质、作用以及面临挑战等方面。国内学者对综合农协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农协的历史及其特点分析[4];二是综合农协运行模式及其成功经验研究,如温铁军认为综合农协曾有效地缓解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困境[5],闫威和夏振坤认为日本的农业利益集团———全日农协联盟为农民提供生产到生活全方位服务,与市场、政府农业政策行为相抗衡来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6];三是综合农协发展新趋势与新动向[7-8]。在剖析“三农”问题困境时,越来越多学者把发展综合农协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9-10]。关于综合农协相关研究已经取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在该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综合农协对农业推广效率影响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只有在研究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特点时略有涉及,该研究集中在从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经验中得出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启示。笔者认为关于综合农协有效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长效作用的机制缺乏理论阐释和实质性研究。本文探讨综合农协如何通过流通、金融、科技等要素融合对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和推动机制,以期对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借鉴,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保驾护航。

2农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技推广功能弱化

农技推广职能弱化与作用缺失源于农技推广供给与农户需求的不对称,即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和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表现在农技推广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及服务强度弱化。一是服务技术类型单一。传统的农技推广主要针对传统农产品,甚至局限于以提高传统农产品数量为目标,但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有些农技推广机构不能正确区分不同目标群体,为农户提供“同质化”技术,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只注重产中服务,忽视产前和产后服务。二是服务职能弱化。据调查,乡镇农技机构平均每年进行农技推广只有19次,农技推广人员平均每天用在技术推广工作上的时间不到5h,不到1/3的农技人员每年会对农户进行个别指导,指导覆盖的范围很小[11]。由于农技人员不能充分行使自身的职责,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强度被大大减弱[12]。

2.2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不足

农技推广存在经费不足制约了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13]。我国现阶段农技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一般性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专项推广项目经费以及主要由农技推广机构创收收入构成的其他非政府来源的推广经费[14]。农业技术推广支出主要为地方负责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与基本事业费,技术推广项目专项经费绝大多数来自省级与中央的投入(地市级的投入很少),有不到20%的县每年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国家及省级下拨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途经县财政农业局技术推广机构,乡镇农技站则要看乡镇财政以及县农技推广机构的“默契”程度,这种经费下拨机制往往导致农技推广经费流失,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事业费往往被当作推广人员的工资,原本应用于培训和试验等的推广事业费被挪用。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不足使得农业推广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2.3农技推广队伍不稳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不高,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一身多职现象普遍存在[15];推广人员在职称评聘、日常激励等方面政策不完善,对农技推广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缺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年龄结构“青黄不接”,知识结构尤其以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居多,“大农学”知识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推广人员管理不到位,影响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4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失衡

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是各自独立的体系,难以保证农业科研成果符合农民需要,现行法律对于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足,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成果难以与农业生产实践无缝隙对接;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接触所掌握的大量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农业规模较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较高,加之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质不高,对农业科技需求意识不强。科研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据统计,自1989年以来,全国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取得的部级以上奖励成果有60%~70%未能及时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1%,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52%,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70%和85%[16]。

3综合农协对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作用分析

3.1多样化业务节约交易费用

综合农协从事指导、信用、购销、保险等与农协成员的务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业务,并经营本地区内生产的所有的农产品。其主要业务特征是让更多小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单家独户难以进入的经济领域。综合农协通过金融领域业务为农民提供吸纳乡村存款、会员销售购买结算、生产生活贷款等服务,在借贷之前,帮助农民与推广部门、供销部门联系,借助农协内部贷款搞好生产和销售,使得分散小农在信息搜索、借贷担保等方面节约交易费用。吸收会员存款,发放会员贷款,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这种集合金融、科技、流通等多样化业务具有“对内服务,对外盈利”的特征,为组织内部建立契约关系,营农指导经费保障提供强有力支持。基于多样化业务,组织内部契约关系变得更为融洽。综合农协通过多样化业务体现内部服务能力与服务对象配合默契程度,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3.2合作载体避免部门利益分立

综合农协在组织架构上具有紧密的上下垂直关系,各项事业通过各对应机构统一部署,形成“中央会”、“都、道、府、县农协中央会”、“基层农协”三级农协组织,除中央会承担组织监督评估任务外,其他垂直部门属于业务分担协同关系,金融部门、推广部门、供销部门各司其职,但又相互配合,共同为农协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基层农协贴近农村,有利于迅速反馈农民需求,接受农民监督的涉农资金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同时,综合农协体系与政府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体系,通过营农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合作推广事宜,这就避免了行政体制下多部门利益无序竞争导致推广机构职能不到位和作用弱化问题。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以支持,涉农问题由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技推广的科研项目由各级技术联络会议决定[17],使得农技推广科研项目贴近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综合农协所搭建的合作载体打破部门利益分立格局,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3.3健全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小农抗市场风险能力

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法单独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综合农协以其健全自主的机构运作对农户有相当的凝聚力,组织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三级农协”各有分工,中央会统筹全系统的综合指导工作和购销、信用、保险等公共服务,联合会则按专业和功能进行分工,有信用联合会、经济联合会、共济联合会、厚生联合会和园艺、奶酪、畜产等专业联合会,服务于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18]。通过流通领域的合作化,确保了农民在购销方面的有利地位,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农业经营指导工作,使得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到“田间地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业损失,增加农民收入。综合农协指导下的小农经济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与推广,农户根据当地种养实际,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农协资金、科研、流通等环节帮助下,形成有竞争力的适度规模和品牌产品,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效率,提高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全方位服务激发了农民合作意识

没有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小农经济天生的“弱势性”导致对外来新技术新成果持有固有的怀疑态度。合作社可能不是经营效率最高的组织,却是农民可以信赖的组织[19]。这一论述也适用于农民与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之间的关系[20]。综合农协为农协会员提供金融、科技、流通等全方位服务,成为农技推广的强有力依托。综合农协在会员收费、信贷、利益分配等机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市场组织营销等能力方面赢得农户的支持与信任,特别是农协的营农指导员提供的服务从农业生产组织、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直至购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增强与农户“亲密度”,农业推广活动已由单纯的技术指导向农业经营和农民组织延伸,农民合作意识在综合农协全方位服务中得到巩固。

4结论与启示

我国农业推广面临着诸多难题,多种障碍性因素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分散的小农无力购买市场化的涉农服务,一方面,综合农协通过多样化业务服务节约交易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农协内部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通过综合农协进行资源整合,激发和巩固农户合作意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使其能够针对农户的技术需求开展服务,增强农技推广的能力和效率。

在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形势下,通过何种组织实现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组织架构和内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合作制组织小农,使小农可以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才能真正促进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农协模式通过流通、金融、科技等要素融合对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和推动机制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发展起来上的并形成“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赋予法律合法性,通过立法的方式给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以“法”的界定,使得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二是完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科技服务和产品流通构筑资金保障和信用支撑,合作金融是综合农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合作金融架起科技、流通等各项业务的桥梁,也只有完善发展合作金融,才能为综合农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和成员利益分配。三是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综合农协模式与我国“三农”问题现状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基层综合农协试点工作,综合农协以其综合性服务方式占据优势,能够让农民会员参与其中,可以考虑将综合农协与我国现有的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农村信用社等结合在一起,加以整合,形成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作者:张文明 刘飞翔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美国农业推广论文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技术推广在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利弗法》,标志着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正式确立。100年来,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为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做法。笔者近期在美国对其农业推广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了解,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比较分析。

1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

美国县一级的推广经费来自联邦、州政府、县政府及其他4个渠道,分别约占15%、50%、25%和10%。各州的情况不太一样,分担比例也有些差异,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推广经费6640万美元,4个渠道分别占33%、18%、22%和27%,其他渠道包括争取到的竞争项目、私人捐助、利息等。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用于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少部分用于项目执行、设备、办公维护等。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经费使用中,79%用于人员工资、福利,人均7.7万美元;用于项目、设备、办公维护等只占21%。派克县推广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每年有30万美元资金,来自联邦、州的占36%,来自县政府的占64%,办公等费用支出约4万美元,其余均为工资,人均5.2万美元。县级推广办公室的仪器设备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办公和培训所需的基本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关土壤化验检测等都是依靠社会机构,同时也与其依托技术力量强的州立大学有关,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由大学帮助解决。美国将推广经费优先用于人员工资,确保了推广队伍的稳定,推广人员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收,而是集中力量做好推广工作。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县、乡两级,现行管理体制下,人员工资和推广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于现行的财政制度以及大部分县乡财政不宽裕等原因,人员工资等人头经费严重不足,经常性推广经费也严重缺乏,只能依靠创收和争取项目来维持,难以保证经常性业务工作开展,也难以稳定推广队伍。应积极争取提高国家和省、市财政资金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比例,探索改革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优先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推广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更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推广农业知识从青少年抓起

美国农业推广一条重要经验是从娃娃抓起,向他们传授有关农业知识,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其中一项很成功的措施是长期实施4H(head、heart、hand、health)青年教育项目。该项目起源于1902年俄亥俄州的克拉克县,当时的乡村学校举办了一次有30名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玉米收获、庭院种植、土壤测试、识别野生生物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陆续成立了许多俱乐部,俄亥俄州立大学决定利用该大学试验站和农学院,协助开展俱乐部工作。在州立大学的推动下,到1905年全州建立了更多的俱乐部,有16个县2000多名年轻人参加了农业俱乐部项目,活动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因此获得了州推广负责人的职位,他的任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推广机构介入青年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4H项目的发扬光大。随着4H项目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扩展到全美国50个州,4H项目不仅仅是面向农业社区的项目,而且延伸到了城市,成员资格面向所有5~19岁的年轻人,不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如何。4H项目主要培养年轻人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年轻人的素质和技能,有助于青年人今后选择适当的生活和职业,其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终身的。目前,4H项目已经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青年人服务项目,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途径,其经验扩展到80多个国家;4H成员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社区成员达到700万人,城市、城郊和校园成员超过6000万人。美国4H委员会自豪地宣称,该项目在应用研究和未来领导者培养方面的影响已经超越任何一个其他青年发展项目。我国农技推广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农民的培养明显不够,对年轻人普及农业知识更不够,既不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产业,也不利于社会公众对农业的了解和支持。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为我国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加大现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以外,还可依托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积极介入对未来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搭建技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美国农业推广机构非常注重搭建交流平台,传播和推广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最典型的例子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广部门举办的“农场科学展览”(FSR)。该展览每年一次,已举办52届,成为美国农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参加的有政府部门(如美国农业部、州农业厅)、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机生产企业、农药肥料种子生产企业、农业保险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相关协会(大豆协会、谷物协会等)、农场主、农业爱好者等,每年超过13万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正如展览海报上所说,“无论你生活在哪,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农场科学展总有你需要的东西”。每次展览持续3天,举办地点固定在伦敦县农业中心,年年有主题,2014年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体验”。展览会为涉农各方提供了学习交流和贸易的机会,除了企业产品的展示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介绍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新的农业装备。2014年农场科学展的现场展示的内容包括州立大学推广专家在示范区现场讲授玉米、大豆生产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的有关知识,通过现场展示和录像介绍农业实时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的信息、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展会还举办许多讲座和论坛,内容包括无人飞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玉米栽培管理措施、肥料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改良、有机农业认证、农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盆栽草莓技术、植物病虫诊断、土壤质量评估、水塘管理、外来入侵生物、野生生物管理、资源保护等。农场科学展能够长期举办,并广受各方欢迎和好评,其他州的企业和农场主都慕名前来,充分说明州立大学推广机构搭建的平台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展览会不需要政府出钱,而是实行门票制以会养会,门票提前购买7美元一张,可在俄亥俄州各县的推广办公室购买,也可从网站上购买,现场购买10美元一张。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在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活动,如植保、种子和肥料的“双交会”,为推广机构、农药肥料生产企业、种子企业、经销商、农民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国的“农场科学展”相比,我国展会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还需要创新。比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在展会中的比重、举办综合展览、丰富展示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参加等等,让“双交会”更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农技推广,更好地服务农资经销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民。

4垂直的农业推广队伍管理体制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其中县级是州推广办公室的派出机构,人员和资金都由州推广办公室管理。美国共有农业推广人员11946人(2010年数据),平均每人服务176个农场,面积46万亩;俄亥俄州有680名推广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10个农场,面积9.6万亩。美国农业推广的联邦资金、州政府资金、县政府资金都拨付到州农业推广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推广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购置维修、差旅费报销都由州农业推广办公室专门的财务部门办理,这种机构设置为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合作资助推广奠定了基础。联邦推广资金由农业部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负责管理和分配,包括竞争性资金、惯例资金、国会指定资金三种类型。竞争性资金用于支持研究、教育和推广,经过专家评审团严格评审后才能拨给申请人,竞争非常激烈;惯例资金是依据法律规定基于全州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量和农场数量等规则直接拨到州推广办公室;国会指定资金是国会每年通过特殊拨款账号,交由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管理的专项用途资金。州政府配套资金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联邦拨给州推广办的惯例资金要求州政府资金配套,州政府同时根据农业推广需要增加财政支持。根据合作推广规则,县政府要配套推广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美国农业推广机构的垂直设置体制,有利于推广资金的统筹和区域间的平衡,有利于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县级政府无权解雇县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当某个县的推广人员不足时,州推广办公室可以指派邻县的推广人员补充。佛罗里达大学2014年曾做了一个专题研究,随机调查了140名在县级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对工作的满意情况,其中满意的达到80%,不怎么满意的仅占15%,无所谓的占5%,充分说明美国对基层推广人员队伍的管理是基本符合推广人员愿望的。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推广机构设置也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我国的推广机构是按行业设置,力量比较分散,总体实力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但是基层的与美国差距较大。主要是美国的农民数量少、素质高,许多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主动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强;而我国推广面对的是数量众多、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民,因此基层推广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我国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对我国县乡一级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在乡镇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很难体现和发挥,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大部分农业乡镇的财政状况不佳,不能保障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经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了许多农技推广以外的工作。因此,解决好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十分重要,应当明确乡镇推广机构和人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统筹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经费和人员力量,稳定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现代农业的作用。

5农业推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美国农技推广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对自然环境压力加大,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更高,推广工作如何顺应社会的需求。二是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年龄老化。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农业统计机构(NASS)的调查,2012年与2007年相比,虽然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的人数上升了,但整个新加入的数量较少,其中妇女下降的幅度高于男性,农民总数下降,2012年全美仅有320万农民在210万个农场工作。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4H项目内容在不断丰富,但是所属的俱乐部基本都是由成人志愿者负责运转,由于美国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变化和双职工家庭增加等原因,近年成年志愿者的数量明显下降,目前有超过54万人的志愿者在为4H项目工作,招募、培训和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4H项目也面临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考核问题。四是私人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其在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推广机构面临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农技推广如何面对新的挑战,访问中听到最多的回答是“转型”、“合作”、“参与”和“责任”。“转型”就是在推广目的上,由过去的生产最大化向生产最优化转变,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广内容上,由注重共性需求向注重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相结合转变,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推广的内容;在推广方式上,由传统的推广方式向传统推广方式和现代推广手段结合转变,更加注重网络等现代媒体推广手段的应用。“合作”就是在推广的组织形式上,除了继续巩固和加强联邦、州、县级政府与州立大学的合作推广机制外,更加注重横向合作和搭建平台,发挥科研、教学、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的作用,推广机构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信息公正性优势,发挥桥梁和引领作用,强化合作推广理念,形成推广合力。“参与”就是发挥农民主人翁的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技术推广,主动在生产上应用新技术。“责任”就是建立责任制,强化工作效果评估,提高工作成效。比如在4H项目的发展提高上,除了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将年轻人发展项目转型为社区年轻人发展组织,让年轻人与社区形成伙伴关系,为成年志愿者提供学习机会外,通过实行责任制,开展项目评估,不断改进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技推广的首要任务,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新渴求,多元主体推广的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兴起,农技推广机构在新形势下也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强化合作推广和参与式推广的意识,根据我国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在加强经费保障和手段建设的同时,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网络的优势,认清农技推广主渠道的定位,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推广的方式方法,加大现代媒体的应用,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与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形成推广合力。以国家和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方法便捷高效、内容丰富多彩的推广,吸引农民积极参与,激发农民应用农业技术的主动性。开展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效果评估和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推广工作的成效。

作者:陈生斗 王福祥 程映国 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体系建设下的基层农业推广论文

1技术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我国现行技术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依据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靠行政方式管理,按照计划模式运行,造成部门、地区分割,致使推广工作缺乏协调配合,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争抢资金,争夺推广项目,推广责任不明,“有钱向前钻、无钱靠边站”。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技术农业推广机构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农业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普及不能很好很快地向农村基层延伸,从而阻碍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缺少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和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在一些实行大综合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内部,各专业人员身份、待遇不同,有全额的,也有差额的,还有自收自支的,很难统一管理,实际还是各自为战。

1.2各部门责权不明、职能定位不清。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任何一个机构都应当具有明确的职能,不应当与其他机构的职能相重叠。当前县植业推广机构国家编制内人员中,具备农业专业学历的农技人员仅占编内人员的38.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推广人员少,中级及以下的推广人员较多,这表明我国地方农技推广人才匮乏。

1.3推广人员培训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在中国基层种植业农业技术人员中,每年仅有9.7%的人才能得到1周左右的培训机会,每年只有2%的人可以得到3个月以上的培训机会。由于培训不足,致使基层技术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知识陈旧,综合素质比较低,难以有效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2加强技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2.1.1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技术农业推广组织。应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模式,变“政府为主体”为“政府为主导”,即构建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单位以及涉农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技术农业推广组织。

2.1.2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基层技术农业推广机构应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等公益性职能,政府制定服务标准,以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同时逐步将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2.2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合理设置机构和划拨资金

2.2.1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增加财政支农

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加强技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畅通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渠道,遵循“保住一头,放活一片”的原则[3],合理设置机构和划拨资金。对于公共性推广机构,应采用财政全额拨款的方式给予资金投入;对于中介性机构,应采取“养一段,扶一程”的办法,逐步走上半自给道路;对于经营性机构,应大力扶持,实行企业化管理。此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团、种植大户参与农技推广。

2.2.2招募社会资金。要利用“绿箱”政策,把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投入技术农业推广机构,使政府对技术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并力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3.3鼓励基层技术农业推广的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首先,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的总体思路,推进基层技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在县、乡、村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技术农业推广网络,从而保证能将农业新技术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完善技术农业推广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技术农业推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该修订完善技术农业推广相关法律法规,促成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制定适合的技术农业推广实施办法,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规范技术农业推广与服务工作。

3.4重视并加强技术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3.4.1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和使用规程等,在实际推广时,能达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根据技术农业推广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县农技中心、区域站人员有计划地实行纵向、横向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推广人才。

3.4.2逐步实行农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明确技术农业推广人员的准入资格。公益性推广机构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或者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培训考核,取得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方可参与岗位竞聘。

3.4.3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创新用人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技术农业推广服务,实施技术农业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基层技术农业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3.4.4继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把科技、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是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服务型和创业示范型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应该分别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要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的长效机制,让科技人员在农村中更好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建立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给予表彰奖励。

4结语

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公益型和经营型技术推广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经营相结合、生产技术指导与市场营销相结合、集中示范与推广普及相结合。逐步实现“五化”,即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服务法制化,推广手段现代化,推广技术专业化,推广行为规范化。

作者:孙莉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镇技术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投资制度改革农业推广论文

一、农业推广投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投资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总量

我国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的力度,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至于增加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没有绝对标杆,但是至少从国情出发点来看,不能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说要高于平均水平才够。我们在此建议政府,在投资农业科技推广时,要以我国农业现状的特点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为基础,适当的增加投资的总量。今后投资时要在维持现阶段的投资总量增长量的同时,可以依据不同时期农业财政支出总量情况,以及农业产值总量、农村人口总量、耕地面积总量等几个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增加多少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资资金,最后投入的资金增长率不能低于往年水平。同时,也在此建议中央政府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科技财政支出增加要相互适应,不可一杆子标准,增加的水平视各项指标综合比重来决定。

(二)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推广经费分配制度来看,主要是依据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情况来进行分配的,亦即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接受一定的推广项目经费来推广特定或者不定的技术。即使类似于这样的项目是由各单位或个人竞争申报,但是计划制订与实施过程并非直接对话的方式,而是通过政府传递给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这样自上而下式的传达需要与问题,不会与项目执行者直接见面,有些问题与要点在传达过程中也会有所缺失,甚至在执行过程中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或者流失的现象也有发生。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都是下级去承担上级机构的推广项目的一个子部分获取一定的活动经费,这种情况下获取的经费通常是有限的,远不符合实际贡献。而项目完成之后,基层的推广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资格报奖的,因而导致奖励机制不能有效合理的实行,那么往后的执行力度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而且,越是往基层深入,项目活动经费的波动幅度也愈加大,基层人员也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三)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投融资机制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状况来看,要始终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国家财政农技推广经费为基本前提,开展合作式的推广策略,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这样才能够逐步消除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纵观世界农业推广投入模式的演变过程,一些非政府部门对于农技推广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是在不断增加的,并且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对投资领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私人投资较为集中在市场潜力大、获益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推广上,政府则明显侧重于公益事业项目上。大多数国家在投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上都选择朝基金制、分包管理制的方向发展。

二、结语

针对投资环境,我国政府应该对农技投资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相对于那些非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开展并且有效执行的推广项目,政府完全可以逐渐退出。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多借鉴国际上成功推广项目的形式与经验,为我国发展政府与非政府投资推广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管国家政府或者私人开展什么形式的推广工作,关键还是需要建立出健全的工作体制,完善市场机制、经营机制、奖励机制、创新机制、用人机制等。

作者:闫俊霞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广益隆镇人民政府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落后

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4年就达到一次,而我们大多数人员没时间看专业书,基本没有机会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实地考查,上级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起来,共同学习新科学、新技术、新经验。

2.没有实践的企业或基地,技术指导的少,行政干预的多

3.资金严重不足

各农技推广机构普通表现经营中的资金不足,如我们乡农业站由于资金不中,无法大量经营一些新农药、蔬菜新品种和水旱田的除草剂等。这些新推广应用的各种物质,要求的技术性很强,所以很多群众到某农资部门买药,由于他们不懂技术,就讲不明白使用方法,群众只好不买或不使用这种技术,严重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

4.农技推广的服务化体系不健全

我们各农业站相比其它各站,还是较好的,因为,首先我们春天搞全面的农业技术培训,直接深入到各村组。其次全面落实各项农业生产计划,扩大各项新技术应用面积。第三进行较完全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服务,如我们能及时为农民提供优质、高产的玉米、大豆新品种,水稻推广抛秧技术等,但后加工、销售环节,我们的服务能力很薄弱。诸如养鱼、果树、畜牧、食用菌、蔬菜等推广机构,大多是清一色的技术服务,其它的物质供应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这样就难免出现技术不懂,信息不灵,难买、难卖等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的措施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上级部门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在财力上必须集中资金办大事,重点扶持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扶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五化

即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生产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管理企业化,有利于经营和提高效益;经营一体化,即指产供销一体的系列服务;农民组织化;有利于农民互相学习技术,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

2.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产业化与经营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它是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二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农业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各国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等经营组织对接,发展订单农业,三是产业化经营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家庭的经营上知为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但应根据县情、乡情、户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四是产业化经营与政府作用的关系,产业化经营既然是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经营方式,对此,各级政府要以改革促发展,集中精力干农户,企业和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在整体规划布局,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平衡发展关系,在整体市场体系,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全力为企业、农户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王力 单位:辽宁宽甸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推广体系建设下农业技术论文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县和乡镇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秀力量,它们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在有的县和乡镇农业的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协调合作,甚至合并成一个机构。目前我国根据技术的不同类型以及机构的公益性程度对农业技术进行了分类,每个机构承担的技术类型不同。针对公益性的程度。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由政府以及延伸机构提供的科技服务,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提供非营利性服务,主要是农业科研所类似的组织,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主导力量。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为了营利。

2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职责划分不明确

职责划分明确,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不管什么机构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不能与其他部门相抵触。现今,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行政执法以及颁布相应措施为农户谋利。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往往会出现智能混乱,一个部门承担多种职责的现象,同时这些职责与其他部门会出现交叉、抵触,进而使得基层推广部门的职能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比较常见的就是乡镇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企业部门的智能相重叠。现下,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以企代事,使得技术推广的主导任务严重削弱。

2.2方法运用不得当

农户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质性目标。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农户的接受能力和最迫切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是采用最传统的工作方法,政府决定农业技术的推广项目,自上往下逐级传达指标和任务,强制性是其主要特点。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农户的接受能力和迫切需求,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往往政府经过一番工作后,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2.3运行机制不灵活

相关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完善,用人机制不灵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缺乏监督,导致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现今,很多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人员的身份、待遇不尽相同,编制问题一直是个大障碍,想要做到统一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

3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3.1优化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政府为引导的多样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摒弃原有的政府全权负责制模式,改为以政府为主导,就是构建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单位以及涉农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3.2优化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操作性不强,约束力较弱,无法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总而言之,上述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下的发展,必须给予优化、完善。鉴于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已迫在眉睫。需要结合国家与基层农业拨款的比例具体化,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立法权,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业课程成果转化的效率。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设一批素质拔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根据现今农业推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全方面地提高技术推广人才的素质。政府部门应当开展各种考核,相关人员需要取得必备的合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用人机制需要创新,社会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投身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为基层农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优化机构内部人员考核制度,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下基层推广工作的业绩纳入考核指标中,促进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吴春友 单位: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满族人民政府农牧业中心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机械化农业推广论文

1课程现状

《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农业机械化领域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1)从教学内容上讲,课程所讲的内容与本科生课程《现代设计方法》无本质区别,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知之不多,兴趣不浓厚.信息时代,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研究方兴未艾,知识在不断更新,因此课程内容的陈旧,易给学生造成所学知识过时,与本科课程毫无区别的错觉.2)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讲,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对项目教学和讨论教学等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形式单一.课程中的设计方法、算法大都已经集成到成熟的商业软件中,学生却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软件,而它们恰恰是现在成熟装备设计制造类企业,如汽车,重工机械企业等研发过程中使用的主流软件.相对于装备设计制造类企业较成熟的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来说,农机行业,特别是中西部的企业稍显落后.攻读农业机械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学生很多来自一线农机设计与制造类企业,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些软件将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来讲,学习《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应该强调其应用性,然而现在的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侧重数学、力学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对滞后以及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2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发展现状

“数字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显著技术特征初露端倪.机械工业是国家支柱产业,近年来在重大技术装备、汽车产品、农业机械装备和基础产品四个领域的发展也尤为迅速,对于产品的创新性以及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9].随着信息技术与机械工业的结合,以C3P(CAD/CAPP/CAM/PDM)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X在机械工业界得到广泛普及,C3P更多地以软件接口实现数据集成,但对更高层次的设计如动力学分析、系统优化设计缺乏有效的支持.针对这些不足,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多地强调基于多体(Multibody)系统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基于本构融合的多领域(Multidomain)统一建模和基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协同集成框架的优化设计,并逐步形成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AidedEngineering,CAE)相关平台工具.在企业信息化的设计管理方面,产品数据管理(PDM)得到拓延,已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M3P(Multibody/Multidomain/Multidisciplinary/PLM)已成为当前机械工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时代特征[10].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战略制高点是农业机械设计数字化[1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新途径.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将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方式,使数字化技术能够改造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产业[12],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新应用[13].

3应对措施

在《现代设计法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拟以数字化设计统领课程的教学,从授课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进行课程建设,突出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Computer-Aided)”的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来进行课程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数字化”这一主线,突出计算机在设计方法中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应用多媒体、CAI课件,讲课的过程中即时通过集成设计方法、算法的软件演示来讲授方法、算法的应用效果,打破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脱节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实验环节的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做到相互贯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以提高总体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1)从教学内容上讲,课程讲授内容更新及时、紧扣前沿.对于《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课程,拟主要讲授多体动力学仿真(柔性多体动力学会引入有限元分析)和多领域仿真的内容,补充讲解多学科优化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CAE研究的热点,也是数字化设计的优秀.通过项目组老师前期教学和科研的积累,可以为学生指定并提供相关内容的经典著作、文献参考资料.讲解框架如图2:对于整个现代设计方法体系,在C3P的基础上,着重讲解M3P的构架,成系统地讲解使得学生明确《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在整个企业流程中所处的位置.PLM使学生了解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统筹管理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让他们对现代企业设计制造工作流程有深入的了解.2)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讲,立足实践,把“应用现场”搬入课堂,改进实验教学环节.课程内容以讲解企业的实际应用为主,增加学生兴趣.授课过程中,在方法、算法讲解的基础上,辅助集成这些方法或者算法的成熟软件演示,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完成后,马上知道方法、算法的企业级应用,以达到强烈的“学以致用”的效果,把“应用现场”搬入课堂,使得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方法的高效、直观和快捷的特点,引发学习热情,引入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设计工作中遇到的设计问题或农业机械类企业的设计需求.强调集成现代设计方法软件的应用.如动力学分析的MSC.ADAMS软件,有限元分析的ANSYS软件,多领域仿真分析的Dymola软件,优化设计方面的iSIGHT软件和Matlab软件的Optimization工具箱等等,采用企业设计需求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使用现代设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基于对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必修课《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课程现状的认识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数字化为主线进行课程建设,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一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措施,以计算机辅助技术、数字化为主线,强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强化实践,提高培养质量,现已形成了课程的指导性教学大纲.最终要达到在有限的课时内选定合适的授课内容,为农业推广硕士带来设计理念的提升,提高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作者:马秀腾 翟彦博 张建军 单位:西南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体系改革的农业推广论文

1、我镇农业推广现状问题

1)乡镇农业推广职责不明,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指导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在我镇基层推广部门只能紧紧围绕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必需服从镇党委政府工作安排,有时甚至承担与推广机构无关的一系列工作。这种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的现状,致使农业推广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存在时间季节性冲突,最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职能难以完全正常发挥。

2)明显出现两头管、两头管不好的现象

存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农业局两个部门纵横管理,虽然管理权限在上级文件里已经划分明确,事实上,乡镇农业推广却存在双重管理,体制不顺。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也管不好的局面。加之近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年终考核权限依然下放到乡镇管理考核,绩效工资考核流于形式,干本职的职工与外调或兼职的职工绩效工资无法按实际情况而定,没有绩效而言,而乡镇年终考核对相关部门人员存在徧见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推广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部分干部难于安心、难于自觉自愿蹲守农业推广前线。

3)村级干部科技意识薄弱,对农业推广工作缺乏信心

我镇9个村委会自1999年后就撤除村级农科员,致使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发生严重断线状况,个别村委会的领导对农业推广发展重视不够,存在坐、等、靠、要思想,不思进取,只热衷于面子工程,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业务不熟悉,宁愿花时间干别样事务,也不愿意加强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是镇级农技部门的事。

4)推广经费不足,科技队伍不稳定

我镇地处我县边远偏僻乡镇,财政严重赤字,没有推广经费投入到农业生产工作中,干部职工基本没有享受过任何福利待遇。中心自2009年至2011年存在缺编2人、2012年至今缺编1人的现象,其它乡镇人员不愿到黑井工作,导致中心干部工作任务加重。

5)村级农科员报酬待遇偏低且素质差异大

2011年2月,经过镇人代会人民代表把设置村级农科员提入议案后,于同年5月配设9名村级农科人员。由于镇级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短缺,村级农科员报酬待遇偏低,兼职农科员每月报酬150元、专职农科员每月报酬250元,加之个别村委会干部对农业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及时把村级农科员安排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各村委会农业推广出现巨大差异。

6)地理环境特殊、工作业务范围广

由于我镇存在自然地理、环境、海拔、气候等自然差异,形成沿河低热河谷、山区半山区、高山冷凉寒冷地区三种不同气候。所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给农业推广带来了困难,也给农业推广工作者提出了一道难解的课题,近年来乡镇农技中心不仅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要承担农业执法、渔业生产、渔业安全、农村能源建设、农产品抽样送检、测土配方、数字乡村、“三农保险”、农机、石榴小枣发展管理等相关工作,上级农业部门多所股室业务工作都涉及到乡镇农技中心,乡镇农技人员一人都得承担多项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低成了乡镇农技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

7)由于乡镇工作职能职责不清,关系不顺

有些由上级部门发文明确划分的工作职责职能无法按文件要求交还政府。例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农民减负、食品安全、农村卫生改厕等工作仍然由农业推广部门承担,政府可以不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就直接抽调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担任其它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常发生临时抽调现象。致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不务正业”现象存在,造成推广人员难于及时就位、难于深入农业推广第一线。

8)上级优惠项目难落地黑井

由于我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地无三分平,按照上级农业推广项目补助条件要求,难于找到百亩以上连片的好田好地,导致新试验、示范推广项难落地黑井。

9)农村缺乏劳动力,留守人员参与推广意识不强

我镇外出务工强劳力较多,年轻而有文化的人员基本外出打工,有的村社形成了老、弱、病、残、少、幼村落。这几类人员接受新技术、新意识能力较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现象,导致科技推广无法落到实处。

2、对我镇农业推广发展前景的思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1)乡镇领导必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乡镇领导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推广工作全局,乡镇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提高我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把农技推广科技人员纳入我镇经济发展队伍中,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

2)认真落实“三定”方案,稳定农业推广队伍建设

要认真落实“三定”方案,按照编制足、人员满、素质高、业务精的要求,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落实。要求科技要面向农村、结合实际、紧扣业务、依托体系、发挥优势、注重实效。鼓励和支持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推广,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活力。通过改革,建设层次分明、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农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提高农业推广干部职工福利待遇,稳定推广队伍,形成镇、村两级都有科技人员真正坚守农业生产第一线,构织坚固的农业推广工作网络。

3)增加农推广资金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是人才。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关于“农业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通过考核上岗、竞争上岗,改善队伍结构,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业务、能管理、会推广的科技人才队伍。

拓宽创新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推广的份额。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有效地整合各方资金,合理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比重,把部分农产品补贴资金有效地转变为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加强“三农保险”工作力度,尽量把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助摧农业摧广工作

抓实山区、半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实施,加强坡耕地治理工作、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合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情况下,逐步在有条件的村社推广小型农机具耕作条件,减轻农业强劳动力耕作状况,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5)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

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明确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责,按文件划清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责、职能,还政府工作职责、职能于政府,政府不能随意抽调农业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非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工作是项季节性、时间性特别强的特殊工作,在此期间要合理安排时间让科技人员积极、主动深入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潜能,给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发展平台。

6)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农业推广管理配套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考核制度,做到农业推广人员人人有职责、人人有任务,增强责任心、使命感,激发干部职工对我镇农业推广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把村级干部和村级农科员纳入年终考核范围,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管理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奖惩。把镇村两级链接成稳固的农业技术推广网链,防止“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发生。

7)重视农民培,普及科技知识、转化科技应用能力

农业推广离不开农民,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根据我镇农村现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应把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接受科技成果的自觉性及吸纳应用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培训,让群众学习掌握农业推广技术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农业推广工作中来,带头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争取“十二五”期末按测土配方技术配方施肥、玉米免耕节本增效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塑盘旱育苗(秧)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在我镇首次推广水稻机插秧200亩作为示范样板,创建大、小春农作物高产示范样板各1000亩。在沿河低海拔地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稳步发展青早蚕(豌)豆、青早玉米、反季蔬菜、石榴、小枣、葡萄种植。在交通沿线培育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经济体,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业。

作者:金丽菊 单位:禄丰县黑井农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