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

时间:2022-04-24 04:17:19

新课程理念论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论文

一、创造情境,精心设疑

创设情境的同时,往往会伴随设疑的产生,良好的设疑可使学生进入高效思维。例如,讲“圆的定义”一节,首先联系,实际展示蓝球、足球的纵断面,自行车车轮等,让学生感知“圆”,然后提出疑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不做成别的形状?你知道车轮曾经有过方形的历史吗?又如讲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ASA”时这样引入:“有一块三角形玻璃,一同学不小心打碎了,碎成两块,现在要你去配一块同样大小玻璃,怎么办呢?若带一块去可以吗?应该带哪块呢?”等等。创造这样的教学情境和设疑,从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创设好的情境,提出好的质疑,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探究小结,联想创新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学生只有通过探究问题,才能发展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在精心设疑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让他们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他们在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见解,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学习思路,启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圆的外心、内心”这一部分,学生通过探究小结,说出了外心的构成: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然后让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学生就会联想到几何中的两种线: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外心,那角平分线交点会是内心吗?这样就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还有讲四边形中点连线会构成什么图形时?让他们探究说出结论,继而发散思维,大胆联想,由封闭式常规性题目经过变式改造,学生会联想并探索出正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正方形、矩形各边中点连线是菱形、菱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还可探索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是菱形,这样便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掌握升华到了一个高度。联想是思维的翅膀,有效进行联想训练,有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思维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三、总体归纳,深入反思

归纳是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反思是完成以上三个环节后,回过头再进行思考,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合。此环节我们可首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他们所学知识融为一体,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学会自己归纳、回顾与反思,要让学生“在归纳中学习,在学习中归纳”。这样便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反思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归纳、反思所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教学知识的形成,一般都是有它的基础背景的。通过归纳反思、比较,有助于理解清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将知识系统化。

2.归纳反思解题思维过程。

①归纳应用到的主要知识;②归纳反思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过程;③回顾解题的关键之所在;④归纳回顾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3.归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成功经验。

学生在归纳反思中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将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解题结束后,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回过头来检查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寻找原因,采取弥补措施。假若解答过程是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的,那么反思自己未能完成的原因,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在思维指向上有哪些差距?从而获得改进信息,调整思维方法。若解题过程很顺利,也要归纳成功的经验,也要从各个角度去反思一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总之,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韩清茹 单位:河北省鹿泉经济开发区中学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对教学策略进行改变和完善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开展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实现教学策略的完善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这是实现教学策略转变的前提和基础[2]。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从教学的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开展高中历史的教学时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出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重要作用。

2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性格。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先了解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心理差异等,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独特发展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个别指导,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在开展教学时也应该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针对学习领悟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在问题的设置上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而对后进生的教学则可以通过简单问题的提问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交流来达到深化教学目标的作用。

3实施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探究性教学成为教学界的宠儿,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积极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选择具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供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真正在历史课堂中实现了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保证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4开展合作教学

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事件的了解,能够使学生对古代和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由于历史学科在深度,广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历史的教学所要求的连贯性较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模式,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就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共同解决疑问[3]。合作学习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大力开展合作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5结语

综合上述,新课改实施以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邓耀吉单位:江西省余江一中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小学音乐论文

1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性互动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不是单一的学习知识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总过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逐渐由课堂教学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小学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具体提出,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全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的误区

基本误区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较为随意的提问。然而,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对于进行课堂教学提问也是一样的,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若师生之间对话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话题以及师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等教师都没有进行良好的设计,那么整节课堂是没有新意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也会非常低下。基本误区二: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集体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指导、引导的作用,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各方面情况,教师要及时予以关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控制。基本误区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师生有效性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生生互动、有效的小组互动、有效的人机互动以及有效的群体互动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众多教师只重视和学生之间单一的进行互动,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措施

高效的师生之间合作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全面互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以及情感触碰。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具体措施如下:

3.1教师要善于设立有效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大家所喜爱的,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会使学生都变得轻松和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活跃。引用一首古诗中一句:“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蕴藏着无限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愉快和自由的音乐课堂。

3.2教师教学活动期间的提问要有技巧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的提问,良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设置的教学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指导,其中,最为常见的指导方式是语言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要善于设置问题,问题要清楚明确。以《摇船调》为例,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这样一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鉴赏能力。

4结束语

具体实践表明:有效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尽可能地将多种多样的教学互动方式向学生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非常乐于投身到音乐的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庄晓玲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论文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将化学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化学实验课堂的参观者,扮演的多是观众的角色。学生看再多次的演示实验也不如亲自动手来得印象深刻。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熟记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已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方便、安全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放手让学生操作,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后,再一步步拓展到其他难度更大的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

2.实施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内容一般是针对课本上的化学规律进行实验验证,或者是演示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要求,只是片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可采取实验化的教学策略。从氧气的制备、氧气的收集、氧气的性质探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对实验内容作刻意规定,只要学生能够得出一定的实验研究成果即可。这只是培养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行难度更大的实验探究。

3.采用生活化实验教学策略,贯彻应用理论一切知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实验教学策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将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课堂化学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降低化学实验教学门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应用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茶瓶坑的酸洗现象中,实施酸性化学实验反应教学;在铁钉锈蚀现象中,实施金属腐蚀与防护教学……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化学学科息息相关。

二、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大胆创新,实验改革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作用显著。作为高中化学教职人员,我们必须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实现化学实验的素质教育。

作者:王森林单位:江苏射阳县高级中学

新课程理念论文: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化学实验论文

1理念的转变

(1)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而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却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效果极差。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更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或者与老师一起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从以被动接受为主转变成以自学为主。(2)环境意识的转变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极其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所以现有的教学模式尽量避免现场实验。但太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接受,更别说是很好应用。因此,在某些特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不妨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鼓励学生发现哪些物体间会发生有毒的化学反应。从身边的化学反应入手,更能很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同时老师应将环保意识灌输给学生,并提倡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2高中化学绿色化设计与实施

(1)原料的绿色化设计过量的实验材料不仅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多的有害物质的生成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观察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药品于试剂的用量。从而达到“减少污染、节约材料”的目的。此外,也可根据实验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选材的理念,在保证化学实验顺利进行且现象明显的前提下,选取容易获取的、效果明显的替代物品来进行实验。比如,用FeCl3溶液来制取胶体,此实验的操作系数较大,这时就可以选取肥皂水,实验结果明显、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同时对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原料的绿色化设计更注重简约实验药品、用其更容易获取的替代品来做实验。(2)实验装置、药品的绿色控制合格的实验装置是试验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完善装置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在“Cu与稀硝酸的”的实验中可以这样进行:将一小块铜放在排尽空气的针管中,然后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刻盖住注射器吸口。观察现象,当发现有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时,打开瓶帽,吸入空气,会发现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个时候立马将此气体注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改进后的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无污染,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灌输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装置、药品的控制可以从根源是上控制环境污染。(3)回收、再循环利用实验物品大多数的实验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液”,实验室对其处理的一般方式就是随意排入下水道,然而,这些废液中很多都含有重金属、酸、碱、或者其他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危害。所以,实验结束后,应密切关注对废弃物的后续处理。例如,实验操作后的金属片等应对其分类回收;对酸性、或者碱性的溶液,应选择相应的溶液对其酸碱中和,然后用pH试纸测试其为中性后才能安全排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强调试验结束后对废弃物的处理,这样不仅能保护环境更能变废为宝、节约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中,实验绿色化实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等高科技来进行试验过程的模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多次观看试验过程,同时也避免了部分高危险性试验的操作,保证了师生的安全。对于那些需要很长反应时间的实验,同学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电解饱和NaCl溶液”中,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多次观看两极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比课堂中实验效果好。同时也节省了实验成本。(5)提倡微型化实验所谓微型化实验即试剂用量的选取只是常规的10%左右,其实验装置较小,成本低,所占空间小,此外能够降低实验的危险性。以下举例来说明:在“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试验中,如果将1∶1的两瓶气体混合,选取量较多,此外,由于气体本身的特点其极其容易泄露造成空气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取特殊装置来做此实验。选择改过的Y型管,一边加入锌粒,另一边加入高锰酸钾,同时两边分别加入浓盐酸,这样Y型管两边分别制取氢气和氯气,在Y型管外面点燃镁条,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明显,而且没有污染、对实验药品选取也较少。微型化实验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操作实验,它是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绿色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体现。

3结语

在全球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高中化学实验更应该提倡绿色化设计与实施。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代的化学教学,如何做到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实施进展下去,则需要教师研发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其学生的积极性,并将绿色化这个意识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思维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

作者:陈莹单位:沈阳市第二中学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论文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反复诵读乃至成诵对理解的作用。古人读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阅读写作书,十分强调背诵。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没有进入深入阅读的状态,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提问问题,而很多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去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问题设计,教师也精心组织了教学活动,但学生始终是在被动学习。

这样,朗朗的读书声代之以学生默默的思考,代之以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读的少了,感悟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形成不了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要想解决语文课上这一问题,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课文。教学实践证明,大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读的多了,记得东西多了,文章的思路、语句的安排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其广泛的阅读密切相关。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需要广泛积累材料。语文语言素材的积累靠的就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式,熟记各种名言名句,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积累,而积累又源于朗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反复充分的阅读既是积累材料,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鉴赏。它可以让学生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而且,教师对小学生影响很大,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的感情常常是波动的。在阅读课文动情时,学生情绪就会高涨。这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的声调,面部的表情观察出来。因此,教师要很好利用地学生情绪高涨时的特点,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每个学生的情感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感情的纽带,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体味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文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意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欣赏。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又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够对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至关重要。而且,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如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

作者:乔建英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论文

摘要:课程资源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和使用包括教科书等课内外课程资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利用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课程资源仅仅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讲授“教科书”。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就英语课程资源而言,它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英语课程实施的成效,所以,《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使用其它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资源体系,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即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以及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和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智慧。

二、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路径选择

1.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

英语“新课标”要求广大英语教师突破传统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和教参意识,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英语课程理念和课程资源意识,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是由教科书、教辅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及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宏大系统。由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把教材当作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确立新的英语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这是进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使身边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殊不知,在课程和教材开放与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与多元教材出现的条件下,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因为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其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动地创造着课程资源,可以说,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自身学习和成长服务。

3.开发和利用校内非教材性课程资源

校内如教室、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阅览室、校园环境、电教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以及师生经验等是最直接、最显现的英语课程资源。他们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都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例如学校墙面上除了安装投影等电教设备外,还可以布置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各种“作品”,如学生的创作园地、作业展示、学生办的小报、收集的各种新的文字图片资料信息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内时空里通过视觉观察来丰富自己的英语信息。

4.重视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信息网络资源也是英语课程资源中物质条件资源之一。因此,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拓展开发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5.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作为语言,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如果英语学习中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所以,教师要积极策划和开展一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语言实践活动。如组织英文朗诵会、辩论会、比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英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技能并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能为学生沟通创造有利条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合理调控活动过程,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沟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课堂沟通探究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与探究。

例如,引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时,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为了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决定在进行校园绿化时,在道路两旁增设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草坪。施工单位已经完工,校方想验证这两个草坪是否符合要求,你认为该如何检验呢?谈谈你的想法。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激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的创设可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问题的创设也可以从趣味问题、数学家的故事、典故等引出,这样可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励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问题的创设还可从巩固旧知识上引发新问题,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问题的创设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与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还应有适当的难度,否则就不能激发学生沟通的兴趣。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为学生沟通创造有利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事实上学生通过在做一做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沟通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先给出图形。

(1)按照图1所给的方式,搭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2个和3个正方形各需几根?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答案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让学生通过动手搭正方形,通过亲身操作与思考找出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同时,在经历探索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最终形成符号表达式,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看法正确与否。其次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时,应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沟通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3)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4)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池塘里有多少条鱼”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20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l0颗,你能推断这l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讨论。)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经过各组的讨论总共有三种方法:

生1: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2: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棋或白棋出现的数目与总实验次数的比来估计全体黑棋或白棋与总棋子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3:取8颗棋,称一下其重量,放回后,再称一下棋的总重量,根据其比例关系就可估计出白棋的数量。师:三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组同学分别用了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让学生知道方法正确与否必须有理论的支持。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生l组的方法是利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而生2组是利用抽样,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的方法;生3组是对重量估计也属于抽样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理和化学实验中应用比较广泛,在摸棋子实验中可行,但换作其他重量不等的实物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属于本节课研究的方法,但对学生能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要加以肯定。

师: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生1法”和“生2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

师:那好。首先我们试试“生1法”(实验一)再试试“生2法”(实验-)

因此,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把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把师生的和谐沟通作为引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四、合理调控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沟通中提高

合理调控活动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平行”一课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入后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平行的定义,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和课堂调控: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其他学生补充)

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句话是否正确?(或者问:去掉“在同一平面内”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用两只笔演示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图形。

最后教师强调说明“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在空间里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同时强调平行线定义包含的三层含义:(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生:(体会记忆)

师:在空间里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异面直线。

反馈调控预设:若反馈出学生对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可使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正方体、立交桥等实物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空间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直线的存在方式。

师生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

反馈调控预设:如有学生提出重合或垂直的位置关系,教师应及时指正。并举例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重合应看作是一条直线;两直线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指的是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见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加大思维强度,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和沟通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备课技巧论文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了”。语言文字不仅记录了广阔无边,绵延无穷的事物,还微妙地表达了人的丰富的心灵。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那么怎样用心去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用语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为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我在语文备课中进行了一点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转变语文备课观念

1.备课不等于备教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两层意思:从广义上讲,是学习,生活,阅读,积累,理论学习等。从狭义来讲是设置预案,设定程序……预设。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就被认为是好的;相反谁的教案没有写,一旦被发现,那几被认定是没备课,可能不仅要受到批评,还会有一系列的处分。因此,写教案就成了备课的全部。即使通常所写的教案也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而广义的语文备课则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语文教学为优秀,涉及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可后表示,他这节课没有准备教案。但却是他一生的准备。写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语文老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那么,语文教师是否就不再需要写教案呢?我认为,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而言,写教案不仅有助于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还有利于新教师把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所以,不仅要写教案,还要写详案。而对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年年重复写新教案,这有点重复劳动了.是否可以在老教案上作出修改,实行老戏新唱,或者在语文上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

2.课前的教学设计并不等于设圈套。

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经常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理论的指引下,语文教师根据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预先设想,即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教学设计得过细过死,使语文课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结构,高明一些的则把语文课设计成一个个圈套,到课堂上让学生往圈套里钻,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预期的不一定一致,教师的一次次启发就回落空。虽然教师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但对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水平所提出的“好的意外发现”就只能舍弃不顾了,要知道有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是多么的珍贵啊!做教师的应该去尊重它们不是吗?

3.备教案不再是一味的备师案。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的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叫,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教师的教,即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颠倒。

这种教案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教案里记录的只有教师与教材。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即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案中,只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这显然是与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对传统教案来一个洗心革面,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使教案成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案,使教案为学生而备,

使教案为学生而服务,使教案去适应学生,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新考虑学生的角色,把学生真正作为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学生不是大容器。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怎样学”,要知道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知识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认知方式,信息处理方式等等。只有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才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加以落实。

二、落实语文备课的内容

备课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是描述大体的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需要确定的重要内容,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会影响整节课的方向,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的功能。备课中目标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基于有效性的考虑,制订教学目标。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备课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如:在三年级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如能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让他们边理解古诗的意思边想象着把它的内容画出来,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一定很好。

3.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环境下,我们要重新理解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资源,基于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挖掘等个性化的工作。比如,可以考虑在原有教材中,搜集更多的背景素材提供给学生,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考虑学生的情况,提供与教材不同的学习内容等。

4.尝试多样的书写形式

备课过程是教师综合课堂各要素、在脑海中对实际教学情景的设想过程,是教与学活动的构思、预演过程,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法的需要曾对备课尝试过不同的的书写形式。

三、探索科学的备课方式及技巧

语文教学备课工作的改进,还体现在备课方式上。当前,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尤其是语文教师,基本上担任班主任工作,更加显得忙碌。如何保障备课的有效性,是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现在各校基本上发放统一的备课笔记,教师一般都独立进行备课。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这样的备课方式效率比较低,使教师抄袭之风盛行,如何改进?既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又保障备课工作有效,现在一些学校实行的集体备课与个人修改想结合的备课形式就值得肯定:首先组织同一年级的教师对一单元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情况分工进行备课,再把教案复印给其他教师,最后每位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对教案进行调整成稿。这样的备课既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又有利于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发挥了教师的群体智慧;既有普遍性的规律,又有个性特色。

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在新的理念下,需要改进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笔者认为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的内容很有必要,教学以后趁记忆犹新,进行分析反思,在备课本上,写下执教时最深的体会或疏漏之处,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可以积累素材,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技巧,包括备课,大致可分为: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常能反映该篇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之所在。分析题目的含义(当然要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抓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教学重点就自然突出来了。例如:《高大的背影》,记叙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它“高大”在什么地方?教学重点就突出来了。

2.篇中揭示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来提炼教材的中心,有的则篇末点题,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他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而且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优秀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长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永恒课题。教师应该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争当创新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有效的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养成学生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策略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兴起与发展,使思想的创造与思想的呈现正被很好地加以融合。在此进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运用信息技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突显“问题意识”。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必然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有益的“问题精神”。

我们相信,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政治教学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也将更深,相信明天会更好!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经成为教师调动学生兴趣与思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以及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力求阐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优秀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环节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我感受到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手段有效载体的重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由“乐学”到“会学”,努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各教学环节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设计激情生趣的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是我的教学亮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走人情境!努力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是我的教学想法。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我在探索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建构主义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实际证明,在导人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相机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三、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学习一些单纯的知识,而是与其他学科相密切联系。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在信息技术课中Word的教学中一定有语文学科的内容,在Excel的教学中一定有数学的相关知识,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有美术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可以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因此,学习时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四、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是主体;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一点创新意识。常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性,缺乏创新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新课标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课程中已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应该努力做到:(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岁匕习和创新能力。(2)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操作时间,不能讲解得太多,而应让学生自主探究。(3)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

总之,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愉快情绪下,才能乐于接受教育,才能增添学好知识的信心。运用信息技术,把它作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充满情趣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苦学”、“懒学”、“厌学”引导到“趣学”、“乐学”的轨道上来,使教与学在轻松愉快的情调中进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论文:初探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历史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此,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为此,根据历史课特点,有一段时间,我在讲课前,先利用3一5分钟时间,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要求故事内容与当天要讲的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最好能通过故事说出要讲课的主要内容,讲完后,还要求学生当场评价。这样,学生要讲故事,必须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事前阅读教材,而其他学生边听边评就需要集中精力,从而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以此为起点,提出教学目标及本课主要问题,再有的放矢重点讲解,从而就避免了学生木然呆坐、被动听讲的局面。另外,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找一些适合学生讲的课,让他们像教师一样事前备课,课堂讲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又能发现问题、突破重难点。

树立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论文关健词:质疑实践合作交流

论文摘要: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口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而学生却被老师呆板的教学紧紧的裹住双脚,禁锢住思维,造成他们在学习中图圈吞枣、死记硬背,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致使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甚至造成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反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那么如何让学生愿学、乐学,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发展呢?

1质疑而产生内需

“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抓住这一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想去主动探求知识。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彝块放在水里,学生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下沉了。针对这一实验我让孩子们大胆质疑,于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却下沉呢?”;“把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把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于是我顺势诱导:“既然同学们有那么多疑问,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纷纷跃跃欲试。之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带领他们去解决心中的疑团,这样学生学起来便会兴致盎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敢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发现并纠正;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

2实践中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思维能力受到阻碍,教师要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这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探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组成电路。要求学生或利用电流表或利用电压表或利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找出坏灯泡并说出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就授予“电气工程师”奖牌。学生对此兴趣颇高,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了一种或多种方法时,都异常兴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欢愉。通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动手,得到了内化,并在其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3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课堂上的交流合作,促使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价与论证中获得真知。恰当的生生合作交流及师生的交流互动往往可以把问题引向深人。

例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纯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我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我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①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②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我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整个课堂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了知识的生成、重组和内化,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辩论中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而设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交流探讨与实践探索中形成物理学的基本观点、知识和科学态度,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理念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人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