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银行经济论文

银行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30 02:56:37

银行经济论文

银行经济论文:浅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 论文 关键词]资本管理; 经济 资本;体系建设

[论文摘要]资本管理涉及 金融 产品布局、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合理规避和经营回报最大化等诸多层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是完善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务持续 发展 的有效约束工具。本文从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内容入手,积极探讨如何有效构建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 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2007年开始逐步实施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构成;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要达到两大目标,即提高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和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准。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监管当局以银行内部测算的“经济资本”作为监管资本的基础。

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它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是“算出来的”的数字,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它是风险资本和商誉之和,忽略商誉,经济资本则等同于风险资本,它是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之和。

对经济资本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经济资本反映的是风险,主要揭示银行非预期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通常在既定的置信区间和一定期限内进行考虑;二是经济资本或者说非预期损失大部分时间小于预期损失;三是预期损失通过定价和损失准备金提留来弥补,非预期损失一旦发生则由银行资本来抵御的,银行资本是经济资本的“准备”;四是经济资本成本一般不予考虑,但当非预期损失发生而需用资本去抵偿时,考虑经济资本成本就有意义了,它和用于抵偿的银行资本成本相一致;五是经济资本是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了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总之,经济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概念。它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 计算 出来的,计算前提是银行风险的模型化和量化。经济资本的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2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法定资本管理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经济资本管理是在法定资本管理充分实施基础上的发展。在做好法定资本管理的基础上,清醒地分析和认识现状,确定合适的资本管理方法,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合理选择。旧协议提供了测量资本的简易方法,即标准法:资本=∑(资产×风险权重)×最低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对数据的要求不高,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衡量风险的标准,并将测量结果从 法律 的角度定义为“监管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法定资本的计算按照监管机构设置的参数来计算,无法有效反映银行资产的风险特点,虽然新协议的“标准法”有所改善,但风险敏感度仍较低。经济资本的计算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大大提高了风险敏感度。如经济资本可以根据复杂程度不同,对风险敏感性不同的风险资产进行不同的计算;允许银行选择用内部违约经验数据与外部数据配对的方法预测风险因素;认可风险缓释手段更多样化,承认信用风险衍生工具等。

从以上描述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计算方法和风险敏感度方面有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隐含着对银行的不同管理要求。

首先,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流程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管理要求用量化技术精确测算现有资产将来一段时间的非预期损失,据此衡量业务的风险成本和股东价值增值能力。贷款决策前,管理层要先确定可接受的客户违约率上限、授信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raroc)的下限等。如整体资产经营结果不能产生正经济利润,股东价值增值难以达到,就需要通过降低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敞口偏离预期水平的幅度来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如无法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就要能够增加业务的净收益。法定资本管理没有前者精细,风险的衡量与控制和贷款分类在同一个维度进行。风险权重按监管当局的标准只分为四档:0%、10%、50%和100%(或新协议标准法按外部资信评级对应五档:0%、20%、50%、100%和150%),这比由客户违约率(pd)、授信工具的违约损失率(lgd)和贷款交易的违约敞口(ead)决定的风险权等进行衡量还要简单,在资本成本核算上也就相应简单了许多。

其次, 经济 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体制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的作用是帮助银行 计算 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和做到股东价值增值。为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各种模型工具得到合理使用,银行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经济资本计算所依靠的内部评级包括客户评级和授信条件评级两方面,据此可提供客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预期损失率(el)和非预期损失率(ul)等指标,并将其应用到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经济资本管理需要有效的 企业 管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配合。具体而言,需要强大而完善的it体系、信息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相配合,才能确保经营策略受到股东价值增值的导向约束,且在短期规模增长和风险成本之间主动寻求平衡。而法定资本管理资本计算简单,风险敏感性较弱,对银行管理体制的要求不是很高,它可在现有it基础上,整合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通过拨备调整后的法定资本回报进行绩效考核,并据此实现法定资本限额的风险管理。

最后,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资本额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根据非预期损失确定,较细致地反映了不同风险水平的资产对资本要求的差异。由于经济资本的风险敏感性高,对拥有大量不良资产的银行,用经济资本计算出的资本要求会高于用法定资本计算出的资本要求。法定资本根据监管当局给定的风险资产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率来确定,它假设相同风险权重资产对资本的要求是相同的,对同一类借款人的风险暴露采用同一风险权重,而不考虑每个借款人信誉和风险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资本管理是 现代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优秀内容,而经济资本管理是其优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资本在银行管理的各个层次、各环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得这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个完整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包括计量、分配、管理、监测与考核等内容。准确计量风险和计算经济资本是基础;对不同的分行和条线配置经济资本,进行限额管理,并定期监测,体现经济资本的风险约束功能;利润中心在限额内根据经济资本回报率安排业务结构,取舍客户,体现经济资本的回报约束功能;根据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高低,在不同的条线、产品以及客户之间配置信贷和财务资源,体现经济资本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

摘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如何从经济资本经营管理应用优化中,来提升自身营销效能,为股东及投资者带来更多经济增加值,迫切需要从经济资本应用中来转变盈利模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应用

经济资本从内涵上表现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也是评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好坏的重要因素。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风险管理成为优秀要务,特别是近年来金融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大、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为了更有效的摆脱经营管理困境,商业银行纷纷从经济资本的功能及管理应用中,来实现对风险、规模、利润的约束与平衡。

一、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环境多元化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资本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应用,来构建多种保障措施环境,推进日常经营管理政策的落实。经济资本本身又与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资本的约束条件上,如何利用这一虚拟资本来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来抵御经营中可能涉及的贷款风险,迫切需要从经济资本的平衡化管理上,来有效控制风险,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回报率。可见,加强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其重要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资本的管理是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发展的关键点。从商业银行经营现状来看,资本是最基础的要素,也是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重要条件。经济资本管理的好坏,相较于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目标,其根本在于规避经营中的风险,以实现对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最优化管理。二是经济资本是实现商业银行短期目标及长期利益的基础性保障。无论是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还是在经营决策分析上,利润都是最优秀的要素。商业银行各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往往通过利润的增长速度来优化管理方向,改进管理方法。然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就是要从实现商业银行长期利润目标机制上来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化发展。三是经济资本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考核的重要条件。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需要从构建综合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中,来优化经济资本的应用,科学衡量各部门经营绩效,从而化解经营风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经济资本的内涵及特点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管理角色,推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经济资本在日常管理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领域中。其问题表现在:一是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经济资本管理成效难以发挥。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大多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但因覆盖范围有限,使其风险防范效用难以发挥。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因缺失相关历史数据,使得经济资本评价难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体系。当然,商业银行管理层对经济资本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发挥经济资本的配置优势上缺失长效约束机制,也制约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二是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操作上缺乏规范。经济资本计量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对各项贷款发放、债项评级测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缺失对经济资本的全面了解,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具体操作上,理解存在偏差,操作存在不规范现象,也难以从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上来进行有效规避。同时,在历史数据缺失、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条件下,风险的计量缺乏准确性,使得对风险的把控力度受挫。三是对经济资本管理效度的发挥不足,有效性是评价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在经济资本管理考核方面,因缺失有效的量化,使得经济资本管理决策不科学,再加之相关执行人员职业素质的限制,更难以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高效性目标。另外,一些商业银行盲目地将经济资本与绩效与考核工作相关联,使得员工、领导过于关注经济资本的测算,而忽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弱化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地位。

三、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是突出的,要从具体可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和方式上,深入推进其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综合评定中的作用。转变认识,全面客观地应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与协调实际,发挥经济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决策优势。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是未知的,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多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明确风险管理理念,注重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重视科学发展观,合理选择和设定金融业务投向,控制业务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来详细分析和把控风险。另一方面,注重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工作来内化到员工思想与实务中,来规范自身工作和行为。

2.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科学配置

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全覆盖上,完善管理体系。一些商业银行虽然构建了信用风险体系,但缺失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力度较弱,缺失市场灵活性。同样,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更加特殊,对风险的计量也存在精度不足问题。因此,要通过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突出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从各项资本业务的品种、资产期限、担保方式、利率水平、贷款时点、贷后管理、审批条件、客户关系等方面进行细化,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比如在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商业银行的资本投放量大,担保方式多为信用贷款,导致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过高。可以通过收费权或应收账款作质押等方式,来改善贷款收益状况,优化经济资本配置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3.注重整合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是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商业银行各部门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实践中,为了突出对风险的约束与控制,避免因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大而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需要从构建经济资本协同发展运行机制上,通过对资本数量、资本形式、资本配置的优化,来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协同效率。比如在国际、国内金融创新实践中,商业银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改进融资产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当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国家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力度较大,在政策监管下,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利用经济资本占用低的表外业务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中期票据等进行贷款产品设计,降低用户融资成本,提升经济资本效率。

4.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经济资本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积极优势,也应该从技术应用中来充分重视。比如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上,要从信息资源整合视角,突出数据库建设,针对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非预期损失的计量,利用甄别系统来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为实现准确计量提供技术环境。以经济资本为基础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是在绩效指标设计与管理上,以EVA为优秀,提升计量的准确性、可比性。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构建不同部门、不同金融产品及不同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的纵向、横向全覆盖,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艾景彬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松原分行

银行经济论文: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应用

【摘要】银行在当前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风险经营为主,因此,资本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以及因素。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往往能够反映出银行的风险状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是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论文基于此分析探究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优秀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优秀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优秀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作者:叶星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研究

[摘要]

文章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和意义,通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等指标的概念陈述和实证分析,找出了传统ROE和RAROC两种不同考核方式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优劣势,以此提出了基层支行如何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通过上述指标的合理应用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经济资本;EVA;RAROC;商业银行;实证分析;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约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作者:朱雅寒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肥西支行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优化

摘要:

重点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如何正确运用经济资本防范经营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通过经济资本应用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营销效能,优化经济资本占用,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经济增加值;同时提出了一些优化经济资本占用的方法,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长期以来,由于有着国家信用的隐形支撑,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理念和机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热衷于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约束的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资产质量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加强精细化管理,转变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从而摆脱困境。

1商业银行资本的分类和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1账面资本

商业银行拥有的账面资本,代表其全部净价值,也称会计资本,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所有者权益。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1.2监管资本

商业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出的资本要求。是其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项目,包括优秀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优秀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1]。

1.3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是商业银行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都是为了抵御风险、吸收损失,具有共同的特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了覆盖超出预期的经济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数额,有可能大于账面资本,也可能小于账面资本,3类资本管理的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日常经营中需要建立三者协调管理的机制。笔者重点阐述经济资本的管理。

2经济资本的内涵

2.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覆盖相应非预期经营风险的资本额度。经济资本并非真实的银行资本,而是指所“需要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其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运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可以分为3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2]。其中,预期损失通过计提风险拨备进行覆盖,将贷款根据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3],按比例分别提取风险拨备。异常损失(如地震、战争等带来的损失)一般不会发生,但损失巨大,银行不设具体的防范措施。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并用一定的经济资本进行防御。

2.2经济资本的功能

银行通过对分支机构、业务线等维度配置经济资本,实现资本对风险、规模、利润的约束和平衡。经济资本是银行从规模型管理、效益型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过渡的优秀工具。

2.3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按风险类型划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3类。

2.3.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约或信用质量下降带来的风险,计量范围包括信贷资产、债券投资、资金业务等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是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

2.3.2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

2.3.3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由于利率、外汇、期权、股票和商品等价格变动导致的资产损失风险。

2.4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和指标

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资本是股东的货币化,代表股东行使权力。指标构成由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3部分组成。

2.4.1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

2.4.2经济增加值(EVA)。EVA=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是银行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如果银行经营成果的EVA为负值,则很难实现股东价值,需要通过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或者提高利润来增加股东价值。

2.4.3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RAROC=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又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是银行净利润与经济资本之间的比值。RA-ROC既考虑预期损失,也考虑非预期损失,更真实地反映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3经济资本的应用

从2005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先后引入经济资本,将经济资本应用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绩效考核等领域。

3.1经济资本在信用风险领域的应用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并赚取利差赢利。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投资需求下降,加之互联网金融兴起,客户获取资金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不良贷款包袱越来越重。这些因素都严重挤压了银行的获利空间,银行延续多年的靠规模经营增加利润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内涵式增长。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探索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领域现行的经济资本应用模式是通过内部评级法实施的,近年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陆续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风险模型,主要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有效期限(M)等参数。通过对客户和债项进行评级,从而测算出贷款的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

3.1.1客户评级。客户评级是银行对客户的信用偿还能力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均设立了客户评级模型(个人客户除外),通过对系统性因素和非系统性因素进行分析,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客户的信用计算出得分,根据得分测算出客户的信用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实际操作中可进行更明确的细分(如AA级可细分为AA1、AA2等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其参数指标越好,同等情况下占用的经济资本越少,EVA、RAVOC等指标就越理想。

3.1.2债项评级。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商业银行也设立了相应的债项评级模型。主要影响因子有债务期限、担保方式、贷款品种等。一般期限越长,占用经济资本越多,担保方式越理想,风险越小,占用的经济资本就越少。从贷款品种看,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经济资本占用较多,承兑汇票、贷款承诺、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因其不直接占用银行的资金,经济资本占用较低。

3.2经济资本在操作风险领域的应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度一直不高,20世纪90年代,运行了230年的巴林银行因“里森事件”而破产倒闭,该事件属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人们意识到仅靠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无法维护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的,各国逐步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考核范围。由于操作性风险一般表现为具体的事件,既可能是制度漏洞、也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往往比较难以防范。目前通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分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因为标准法不需要开发内部模型,比较简便易行,所以较为通用。具体做法是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类,然后通过业务条线和风险事件类型组合将操作风险进一步细分。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对自身的业务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分值,设置调节系数,计算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3.3经济资本在市场风险领域的应用

市场风险即价格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已将资金上收总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的价格波动由总部监控,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由总部统一管理。

3.4经济资本在考核中的应用

主要通过对分支机构的EVA、RAVOC、经济资本占用等指标进行考核,将这些指标与绩效、费用等挂钩,这些指标越理想,分支机构的绩效收入、费用就越多,从而引导分支机构树立经济资本节约理念。

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情况看,从应用范围到模型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往往收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业务领域的渗透尚不够彻底。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从理论上讲,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且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领域,但在实践中,应用较为表面化。除在信用风险领域运用了较为完备的模型外,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尚未使用先进的计量模型。

4.2难以将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作为刚性约束

即便在经济资本应用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领域,经济资本计量结果的应用也没有实现刚性约束。从贷款发放流程看,银行通过债项评级对每一笔贷款测算出EVA和RAVOC,作为贷款发放的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型客户往往因为银行间的竞争导致贷款收益率降低,达不到EVA和RAVOC的最低标准,有时甚至为负值,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不考虑经济资本的约束,进行贷款投放,弱化了经济资本的引导意义。

4.3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偏低

商业银行是结构复杂的经营组织,其业务范围非常广阔,绩效考核涉及多种因素,导致经济资本所占考核比重不高,一般在20%以下,加之经济资本应用模型不够完善,导致推广难度较大。

5经济资本应用优化方案

针对商业银行在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对经济资本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较为可行的方法是运用帕累托改进模式,即在不增加银行和客户的成本,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用达到节约资本、增加经济增加值、提高资本回报率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不改变客户的信用等级、贷款金额、利率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其他变量来提升贷款的收益水平。从而让银行感受到经济资本带来的实惠,主动运用经济资本进行经营管理。

5.1对存量贷款进行优化,通过精细化管理节约经济资本

近年来,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在公路、铁路、电力等基本建设领域投放了大量的贷款,这些贷款大多是项目贷款,担保方式多为信用方式,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较高,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对这些贷款,可以尝试要求客户用收费权或应收账款作质押,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经济资本,改善贷款的收益状况,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5.2细化资产管理,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资产管理全过程

经济资本指标涉及资产业务的各个品种,与资产期限、担保方式、利率水平、贷款时点、贷后管理、审批条件、客户营销等都有关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有关联。要想做好经济资本优化工作,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从前台营销到贷后管理,都有熟悉经济资本的人员参与决策,使每笔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指标达到最优。

5.3加强业务创新,通过创新优化经济资本占用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国内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在为客户设计融资产品时既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又要节约经济资本占用。例如国家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监管部门下调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银行应适应形势,顺势而为。同时,实施和推广表内业务表外化,利用经济资本占用低的表外业务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中期票据等替代贷款产品,在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有效节约经济资本。在新形势下,面对经营发展压力,商业银行延续多年的规模经营模式已不可复制,唯有转换思路,细化管理,建立资本集约化经营模式,改变盈利增长模式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苏慧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银行经济论文:再接再厉工作推动银行经济发展

一、协会对于提高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帮助银行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团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各家金融单位都在强化对员工队伍的培训教育,都在以各种方式组织集体学习或者外出培训,这些培训方式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打造高素质高绩效的员工队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各家银行各自组织学习的方式不同,学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大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味道,这就造成了学习培训的内容随意性大,学习的效果也是难以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有些银行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内容零碎,培训单一,形不成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提高整个团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而中国银行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与考试,面向所有金融机构、面向所有银行员工、面向全面提高人员的素质,课程设置合理,知识体系完备,统一考试,考核标准明确统一,有利于从整体提高银行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人员的能力,也有利于各家银行在统一培训考试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自己特色培训,创建员工队伍。我行在2008年参加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认证,科目涉及风险管理、银行财务、公司信贷、个人贷款、个人理财、公共基础等,相关员工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的进入我财务部门的3员工,表现不俗,能力突出,知识面也显的较为广博。我觉得协会组织的统一考试,更大的意义在于以认证考试的方式督促银行从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以考试为导向,自身能够去主动学习,久而久之,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有效促进了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二、协会对于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协会组织了“客户满意度建设年”活动、制度建设年活动、文明规范服务活动,组织制定银行业自律公约、票据业务自律公约、信用卡业务自律公约、个人住房按揭款发放方式自律公约等,不仅为银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供的契机,还进一步规范了整个行业的行为,督促各家银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提高,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且与同行业兄弟单位相互对照,相互借鉴,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我行在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效果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诸多有益的活动中,我财务部门也不断回头审视自己的部门规章,力求遵守协会的公约,跟上整个行业的风气与潮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风险,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觉得协会对于银行管理更大的意义在于,协会不断地发现行业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行业内不断倡导各种行业风气,有利于银行在发展中不断反省自身,回顾自身,及时发现矛盾,调整自己的步伐,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中国银行协会对促进银行的各方面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协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今后还必将对各家金融企业发挥更大功能。作为一名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希望协会能够调整思路,注意以下几点。一积极发挥自律、协调的功能,促进行业的财务规范化运作。目前,各家银行都在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预防风险,但是单靠自身的调整,容易引起不良的竞争,需要各家银行统一行动,强化行业的自律行为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比如,目前很多企业单位提出来,银行结算方面难以预防公款私存的问题,需要银行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协助制止这种现象。要制止这种现象,其实不难,只需要企业来银行结算时,出具企业的证明就可以了。企业可以在证明中明确规定,超过2万元或者某个具体标准的转账结算,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公函的要求,转到明确规定的账号。银行财务人员只需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操作就可以完成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的相关财务操作人员并非自愿遵守这样的规定,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其可能更愿意钻银行财务管理的空子,把部分钱款转移到自己的非法帐户上。而企业恰恰有规范其员工行为的要求,这是企业自身内部的矛盾,需要银行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协助其解决这个矛盾。作为银行能给企业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如果某一家银行单方面采取措施,那么矛盾又出现了。企业相关的财务操作人员可以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企业的转账结算业务转移到其他家的银行,继续为公款私存做好准备。这样,不但不能有效的制止公款私存的行为,而且银行业务流失也会遭受巨大损失,不利于本家银行的长远发展。所以银行虽然有其心帮助企业,但却无其力,只能维持现状。在此情况下,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协调的功能,制定行业财务结算公约,加强监督和自律,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引导各家银行规范转账结算程序,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整个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既能打消银行的顾虑,也能避免不良竞争,提高银行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倡导行业财务构架改革。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行财务部门管理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的参与风险防范的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大部门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游离于风险管理部门之外,虽然银行自身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其风险管理的职能还是得不到应有加强。在金融危机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协会倡导财务构架改革、转变财务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非常必要。

1.把财务职能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强调财务部门必须具备风险意识。

因为如果财务部门不深入了解相关风险模型的基础假设,其根据财务数据提供的报告就是有缺陷的。比如成立共同主持管理委员会,消除财务部门与风险报告之间的重复部分,形成共享生产团队并精确协调它们在IT系统的投资。

2.调整财务部门的操作模型,建立共享服务机制。

共享服务机制既可提供促使银行发展的经济型财务基础架构,又具备能让财务专家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分析经营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另外,结构本身可使银行标准化信息系统以及合理化数据流变得更为简单。

3.改善资讯架构。

目前大型银行的资讯结构架构仍然很脆弱。为了结账和提供决策信息,大型银行还必须进行容易出错的人工数据输入和核对。随着监督和管理信息要求的日益复杂,银行越来越难以按照前台的要求,提供迅速无误的控制报告以及富有洞察力的管理分析。因此银行必须改善资讯构架,加强资料质量和整体资讯基础架构建设,甚至可以建立多家银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提高预防风险能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

【摘要】银行在当前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风险经营为主,因此,资本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以及因素。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往往能够反映出银行的风险状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是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论文基于此分析探究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优秀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最后,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考核自身绩效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优秀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优秀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作者:叶星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分析

[提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经济资本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应用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因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市场及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银行在抵御风险时所需要的资本,对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反映。账面资本,又称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企业的经济利益。监管资本是与经济资本所对应的概念。监管资本包括优秀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优秀资本是指实收资本或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附属资本是指重估储备、一般准备等。

(二)内涵。

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是银行涉及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经济资本在计量风险、衡量业绩、调整银行未来发展规划等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资本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为价值创造指明方向。经济资本是银行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在缺少完善的市场监管和内部监管环境下,通过经济资本的计量,银行仍能够稳健的开展各项业务;三是经济资本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它是以市场价格计量的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是银行的真实净值;四是经济资本具有永久性和随时可变现性。经济资本是银行为了抵御突发风险而事先准备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因此经济资本只能用于购买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政府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

(一)现状。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在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信用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隐性支撑,因此经济资本的重要性没有能够被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所认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状态。首先,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其次,外部市场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覆盖率,满足外部市场监管机构要求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管理工作,尤其是经济资本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经济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

1、未形成全面应用体系。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当前经济资本主要运用于绩效考核与资源分配等方面,在其他内部管理环节的运用相对较少。经济资本的应用领域较广,同时各个领域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率较低,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经济资本难以提高商业银行价值。

2、传统理念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然而并未能完全抛弃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尤其是部分基层银行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较浅,这些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实践经济资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同时部分银行在表面上应用经济资本,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旧走“以存定贷”的老路,存款增加量仍然是制定信贷计划中最主要的依据,使经济资本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计量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中分别采取系数法与标准法。这种初级的计量方法程序简单、工作量小,然而它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定量水平不足,造成商业银行经济资源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经济资本应用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我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但是高级计量法对相关历史数据的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的量尚未达到高级计量法的要求,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在计量经济资本时仍以初级计量法为主。

4、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经济资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准确、科学的计量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较早,计量工作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在计量方面仍主要依靠手工计算,数据量和重复计算量过大,容易造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足。

5、经济资本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1)完整的价值预算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编制预算中,以资产或利润的提高为最主要目标,并分别编制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与决策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注重经营效益,未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因此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但将经济资本为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能够帮助银行有效规避风险,然而目前在我国价值预算体系仍然受到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完全确立;

(2)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经济指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员工的薪资待遇有直接联系,然而主要运用于对单位及部门的考核,未能进一步细化至每一位员工。同时,在计量方面,参数确定和价格生成方法过于简单,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分摊费用计量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使经济资本在考核运用中效率较低;

(3)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未能广泛运用经济资本。

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使用以利润总额为基础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与经济资本指标有关的配置机制。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存在极为严重的缺陷,最主要表现在容易造成银行盲目经营,片面增加贷款投放量。以经济资本指标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能够帮助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将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经济资本与银行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内部管理环节有紧密联系,而在这些环节,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未将经济资本有效地运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的措施

(一)完善考核机制。

经济资本能够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资产定价分析、提高资产质量等。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应当重点考虑风险成本与各项经营业务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在对分支机构盈利能力考核中的全面性、综合性。完善以经济资本为优秀的考核机制,能够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持续化经营。

(二)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中应用最为薄弱。为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同时,经济资本在我国仍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各项监管指标进行及时调整。除了建立监督体系,商业银行还应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各级商业银行贯彻经济资本的理念。

(三)重视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应当对各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促进资产结构转型升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等负债成本较高的业务,重视零售业务,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稳定性。在发展资产业务中,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调整贷款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进行有效控制,增加国债等风险低、收益稳定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大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的应用,需要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与熟悉现代银行运营规范的团队。各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深入培训等措施,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人才,加强对基层分行的经济资本的教育和指导,加深基层分行对经济资本的理解,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落实。

(五)建立健全经济资本的相关配置程序。

第一,商业银行应当对董事会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容忍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结果确定准确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在保证资本报酬率的前提下,深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改革。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比重进行准确计量,并根据计量结果对各项业务的资本报酬率进行调整;第三,经济资本必须与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保持一致;第四,将各项业务及各级分行的经济资本占用率与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评,确保经济资本与经济效益二者的一致性。

作者:刘剑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金融机构,资本是银行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条件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好经济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具体展开论述的过程中主要从经济资本的概述、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以及提高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合理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商业银行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率化市场影响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成本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资本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资本及经济资本概述

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资料,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设备、房屋以及资金等均属于资本,但是在银行金融业中的资本指的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在账面上的差值。在商业银行中提到的资本通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实有资本,具体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中除过负债部分后剩余的那部分。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实有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公积、股本以及留存收益等;(2)监管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对银行的监督,保证银行的审慎经营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强制要求的一部分资本;(3)经济资本指的是银行在出现非预期损失后用于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银行遭遇风险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银行为了避免出现非预测性的风险所准备的风险资金[1]。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方法。

银行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其中经济资本管理属于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了经济资本的管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从而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商业银行中客观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突然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冷静的对待这些风险,维持了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优秀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常只是客观的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实施评价分析。没有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考虑进去,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反映出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全面,同时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公平公正性。

3、培养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济资本的定义中可了解到,经济资本主要是用于应对银行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不同风险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量化,从而做好经济资本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风险管理,长期的经济资本管理可让银行的相关人员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4、促进银行利益与风险的平衡发展。

商业银行获得的利益越大,则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很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在突如其来的风险因素下,造成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而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进而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分析

商业银行既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利益最大化当然就是其进行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经营管理就要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风险,经济资本将用于弥补这些风险,如果经济资本远远地小于商业银行自有资产,那么在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旦经济资本超过了自有资本,当面对风险时,银行会无力偿还负债,造成破产。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需要配置合适的资金保证,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当然风险和利益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会最大,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规避了风险,同时有获取了一定的利益[2]。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应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涉及面将会更加的宽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益,但同时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可以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工作,同时经济资本管理也会在银行工作人员中得到重视。在这一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下,商业银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实行安全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进而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然后根据不同部门所能承担风险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并实行安全有效地经济资本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动态监控,当某一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不同部门之间正常的工作运行。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监管体制。

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监管体制,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早期的部分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要求,在监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按照现阶段的要求,对监管体制进行改进。保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得到有效监管。

结束语:

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掌握市场规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社会中的优秀竞争力,进而求得长远发展。

作者:李怡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区分行

银行经济论文: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简要概述了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本文对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到了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及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经济资本 经营管理 风险 竞争

经济资本,即:经济风险,它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个部分,其中,由于市场的突发性因素日益复杂、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多,市场风险逐渐成为了风险资本的最主要部分。目前,随着银行市场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为了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盈利得到有效的调整,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

一、经济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能有效反映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及其在市场发展中的趋势,它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基础。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银行的战略管理。

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御能力。为了顺应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银行需要制定有效的战略管理手段,利用经济资本管理对银行业务进行“风险”和“利益”的双重约束;同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又可以使银行根据自身的经济资本,充分考虑其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等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战略。即:运营经济资本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产品的种类及其风险进行适度的业务组合,确定资本收益率及业务发展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调整银行的经营管理战略以对这些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从而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战略。

2.有利于银行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将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检测并分析,使其达到量化,从而清晰银行各部门、各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对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进行优化,制定风险防范体系,使这些风险得到有效的应对、处理。风险管理是影响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经济资本又是防止银行运营不善的重要防线,经济资本能直接反映出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随着借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不断拓展,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而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定量计算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程度,从而使商业银行在其运营发展的过程中能对这些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进而保障其业务及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3.有利于银行的内部考核。

在进行内部业绩衡量及绩效考核时,商业银行往往会将银行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再将其与收益相比,进而对相关部门及业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评估。而使用经济资本经营管理,可以直接通过PRAROC指标对银行机构及业务线进行分析评价,减少了评估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仅仅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不能完全公正的对绩效进行考核,也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发展状况,而通过经济资本因素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衡量,不仅可以分析银行的盈利,也能分析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全面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在规模扩展及经营取向方面,大部分商业银行忽略了经济资本的占用和经济增加值的提升,过分的追求银行业务的拓展及银行规模的扩张;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实施的管理办法及银行管理部门所考虑的风险不够全面,其仅考虑了计提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的流动性及资本的操作性风险;其次,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银行的灵活性较低,一些商业银行没有根据银行经营及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最后,在绩效考核方面,我国的信息数据储量及质量都较低,容易引起考核偏差;同时,部分银行以月度、季度业务及经营指标为考核依据,容易引起内部管理人员“舍远利,取小益”的行为,从而影响资本管理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因此,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商业银行需要:

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及业务发展中,为了使银行业务在风险环境中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使业务的发展与银行的运营不受到风险因素的干扰,银行在运营管理时,需要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相关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银行应当使每一位员工感受到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使他们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进行业务投向及选择时,银行应当强化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平衡可能的业务收益及业务风险,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合理规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业务增长及额度控制。

2.建设运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商业银行的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风险及对风险量化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为了全面覆盖我国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银行企业需要建设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并使其得到良好的运行。即:在建设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时,商业银行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银行的风险因素,在考虑计提信用风险的同时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及资金的操作风险等一一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反映银行的风险情况,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打下良好基础;在运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对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及不同业务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资本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发挥出经济资本及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最大价值。

3.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

经济资本管理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银行应当根据经济资本的管理要求,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即:以RAROC和EVA为优秀,改进评价绩效的指标、提高指标计量的精确程度;其次,对于不同的部门及不同的产品业务,银行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不同的指标评价中心,增强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最后,银行可以建立适度的奖惩制度,对于绩效较好的部门或业务,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业绩不同良好的人员,在分析绩效评估结果的前提下,应当给予适度的惩罚。

三、结语

经济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个部分,其中,市场风险是经济风险的最主要部分。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银行战略管理手段的制定,还能对银行发展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优化银行的资本资源配置,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其行业发展。

作者:王臣 单位:哈尔滨银行道外支行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途径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抑制高风险投资、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扼制危机蔓延的权宜之计,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内在经济决定

自2008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性措施,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八大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Purchase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

(一)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一旦丧失信用,其经营则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来说,金融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极端表现,而此次危机就是破坏信用的典型案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实际是以国家信用提升商业银行信用,恢复公众信心和抵御金融危机。由此可以推理,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背后实际隐含的是对政府的信心。

相对于其他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十分明显,突出的特点是经营高负债性、债权高分散性和股权高分离性,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进行控制和调节,由于其风险破坏性极大,一旦危机爆发,不仅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危害。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国有化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一是高负债率使商业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依靠对储户的高度负债进行经营,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商业银行的负债率要高达90%以上,大大高于非金融企业负债率。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存款人的钱,对于这部分负债没有规定商业银行拿任何资产作抵押,从此角度看,存款人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人们之所以愿意把钱长期存放在商业银行,完全建立在对其信任的基础上。客户的信任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商誉,这些长期、稳定的存款也被称为“优秀存款”,可以被银行当作长期附属资本加以使用。在银行完全私有化的条件下,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受利益驱动出现投资风险和流动性危机,这时存款人便不再信任商业银行,“优秀存款”也不再是长期附属资本,而回归为银行负债的本来面目。此时,挤提存款成为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货币信用危机的爆发也在所难免了。

二是债权、股权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东无力约束商业银行,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但没有规定存款人如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存款人的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的债权,按理存款人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但由于存款人众多分散,加之信息不对称,无法组成集体联盟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股权结构上讲,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约束,股东大会的权力形同虚设。在股票期权成为高级管理层报酬的主要来源时,高级管理层从事高风险投资,增加银行利润,甚至操纵股价便成为必然之举,极易引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存在上述巨大的风险隐患,对信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出现危机后,商业银行的信用将为零,与信用相伴的存款便有被挤兑,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破产的危险。由于危机的传递和传染效应,一旦一家商业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将危及多家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此时,政府必须站出来通过注资收购股权等途径持有商业银行股份,实施国有化,以国家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缺失,防范出现挤提存款的风险。虽然这些救助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但政府事后挽救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事前监督、管理与控制。以合理引导资金投向,缓解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压力。

(二)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抑制高风险投资

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国会通过金融服务新法案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宽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债券远期、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货币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呈现相对独立的自我循环,金融稳定也随之失去了社会最终产品支持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债券存量约65万亿美元,是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在此背景下,为获取高额利润,商业银行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开始大量投资于高盈利的金融衍生产品。通常来讲,两倍的杠杆率(即资产/资本)就已经非常高了,而商业银行投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却往往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使得交叉性金融风险大大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单个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总体上看,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金融市场,并通过金融工具的杠杆率加倍放大,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政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要求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避免高风险,但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本逐利本性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会乐于冒风险投资于高杠杆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本身不具有抑制风险的内部机制,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从而蕴含并体现了国有化性质的一个侧面。

(三)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商业银行蕴含的巨大风险要求政府加大对其监管力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于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政府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监管实践中,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他们作为微观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难以顾及银行业整体利益。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故意对报送资料或报表进行篡改。有意隐瞒高风险投资问题,导致监管者不能及时识别、发现问题。首先是逆向选择问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在接受监管时,对监管当局提供的信息报告不真实,使监管当局监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目前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不真实,填报的数据随意性很大,监管当局汇总得出的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当局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处理金融风险的成本很高。其次是道德风险问题,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充当最后贷款人,当银行流动性危机爆发时可进行紧急救助。中央银行参与救助,不仅仅是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更重要的是清除因集体行为的非理性造成的金融恐慌。但是中央银行的这一举措有可能削弱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助长道德风险。

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失效要求国家通过国有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股权约束,实现外部监管向内部监管的转化,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强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机制,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冲动,避免银行的负外部性,同时把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银行经营稳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双赢”。

(四)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

在社会资源逐步向全球化配置转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始逐步跨国界、跨地区流动。这种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用环境恶化,借贷风险加大。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更大。此时,单个银行的资本难以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虽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心问题。在市场存在缺陷时,必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通过国家控股的方式增强银行的信用,维护公众信心,以抵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银行的商业信用不发达,银行国有化程度普遍较高,也正因为此,亚洲国家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受住了此次危机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据2009年2月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十名中,中资银行占据了四个位置,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高居三甲。就全世界范围看,国有银行制度非常普遍,拉·波特(LaPorta)等的研究表明,尽管自1970年以来,政府在银行的所有权比重在逐步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主流经济学家所预期的要小得多。即使在许多银行刚刚完成私有化的1995年,全世界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的平均比重仍为41.7%,即使排除前社会主义国家,也达38.7%。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率、债权股权的高分散和巨大的负外部效应使其具有天然的脆弱性,易引发信用危机。同时,私人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具有很大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蕴含的巨大风险要求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外部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国有化提升银行信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股权约束,实现外部监管向内部监管的转化,增强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冲动,抵御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实现银行经营稳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双赢”。

总之,国家控股是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重建银行信用、稳健经营、加强监管、抵御风险的必然之举,具有长期的历史必然性。至于国有化后采取何种控股模式,才能既控制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又提高银行效率和效益,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1.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2.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优秀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3)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更广。根据《新资本协议》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我国《办法》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此可见,监管资本覆盖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非全部风险。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经济资本管理覆盖的风险范围更为宽广,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2.推动监管当局加强在风险计量、资本充足监管等方面能力建设

《办法》是我国监管当局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的实际情况,全面借鉴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即将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制定而成,但是在风险敏感度、资本标准及计量等方面与《新资本协议》仍有一定的差距,对商业银行的分类也是粗线条的。与《办法》规定相比,经济资本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和资本计量模型,从长远看,与《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的发展方向趋同。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资本管理和监管水平的提高,经济资本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就对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监管当局加强对资本计量和资本充足监管技术等方面的跟踪、学习,提升相应的监管能力。

内容摘要: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具有效益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双效应,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发挥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作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从长远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将对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经济资本资本充足率风险计量资本分配绩效考核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审计机构,我们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经常遇到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界限难以区分,以致出现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各执一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弄清楚被审计人所在单位责任中心的性质,从而赋予了不对称的评价指标造成的。所以,要想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前提是必须正确区分责任中心性质,同时赋予与责任中心对称的考核评价指标。

正确区分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责任中心归属

1.责任申心的一般概念

对各级主管人员的业绩评价,应以其对企业完成目标、计划中的贡献和履行职责中的成绩为依据。他们所主管的部门和单位有不同的职能,按其责任和控制范围的大小,这些责任单位分为成本中心、未出闰中心和投资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职责,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任何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它直接向企业外部出售产品,在市场

上进行购销业务。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它主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从根本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投资中心是指某些分散经营的单位或部门,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经理不仅能控制除公司总部分摊管理费用外的全部成本和收入,而且能控制占用的资产。因此,不仅要衡量其利润,而且要衡量其资产,并把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产联系起来。

2.国有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基本相同,一般有总行、分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注重权力的控制。因此,对于各分支机构而言,其责任中心性质的归属往往处于变动之中,关键要看上级行授权管理状况。比如上述的二级分行,如果一级分行完全上收了其主要资产增长的权力,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投资中心,而是利润中心。

不同性质责任中心评价为优秀指标及其应用

由于各种责任中心的职能、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所以对其考核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指标。

1.对成本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成本中心考核评价的优秀指标是责任成本。所谓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从整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和很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所有成本都是人的某种决策或行为的结果,都是可控的。但是,对特定的人或时间来说,则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所以,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

计算责任成本的关键是判别每一项成本费用支出的责任归属,判别成本费用支出责任归属的原则是:(1)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2)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动,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动的成本负责。(3)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比如,商业银行的分理处、储蓄所,它们是典型的成本中心,考评它运用责任成本即全部可控成本指标则比较恰当。它们对自身贷款资产的发放、固定资产的购置乃至人力安排都无权决定,而只能对吸收存款的利息成本支出,以及一些低值易耗品使用成本负责。

2.对利润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于利润中心进行考评的指标是利润,但利润并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概念,在这个名词前边加上不同的定语,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我们至少有4种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利润。

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部门经理可控制收入,以及变动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因而可以对可控边际贡献承担抓。

以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因为部分固定成本是利润中心可以控制的。

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如果决定该部门的取舍,部门边际贡献是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如果要评价部门经理的业绩,由于有一部分固定成本是过去最高管理层投资决策的结果,现在的部门经理已经很难改变,部门边际贡献则超出了经理人员的控制范围。

以税前部门利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是部门经理无法控制的成本,由于分配公司管理费用而引起部门利润的不利变化,不能由部门经理负责;不仅如此,分配给各部门的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常常是任意的,部门本身的活动和分配来的管理费用高低并无因果关系。许多企业把所有的总部管理费用分配给下属部门,其目的是提醒部门经理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否则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盈利。其实,通过给每个部门建立一个期望能达到的可控边际贡献标准,可以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这样,部门经理可集中精力增加收入并降低可控成本,而不必在分析那些他们不可控的分配来的管理费用上花费精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基层支行就是一个利润中心。它虽然不具有贷款发放和固定资产购建的决策权,但是每一项这样资产的形成,却往往与其直接推荐、建议密切相关,即便它不形成贷款资产,它还可以通过上存资金获取收入,因此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规模;同时它对自身的固定成本不具有完

全控制能力,比如上级行核定的等级式的人力费用,以及总分行分配的其他管理费用等。所以,以可控边际贡献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最为恰当。

3.对投资中心的考核评价

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两种选择: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是最常见的考核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分解为投资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并可进一步分解为资产的明细项目和收支的明细项目,从而对整个部门经营状况作出评价。用投资报酬率来评价投资中心业绩有许多优点:它是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投资人非常关心这个指标,公司总经理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用它来评价每个部门的业绩,促使其提高本部门的投资报酬率,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同时,投资报酬率指标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本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的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从引导部门经理采取与企业总体利益一致的决策来看,投资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为了克服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许多企业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剩余收益指标。剩余收益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引导部门经理采纳高于企业资本成本的决策;当然,剩余收益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规模大的部门容易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而他们的投资报酬率并不一定很高。

对待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包括部分二级分行),就应当以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指标予以考核评价,因为,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它就是一个投资中心。它在上级行的授权范围内完全可以决定其资产规模和投向,它必须对它的资产质量、资产收益状况负责。反之,如果对它采用了利润中心的考评指标则不足以说明问题,其权力和责任也就不可能对称。

以上分析归属了国有商业银行各级主要机构的责任中心性质,同时对各类责任中心赋予了考评优秀指标。但是,也应当看到,任何一个单独的业绩衡量指标都不能够反映出某个组织单位的所有经济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优秀指标之外给予一定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只是补充的前提是不可以越级,就是说成本中心不可以补充利润中心、投资中尼指标,利润中心不可补充投资中心指标。总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只有弄清了被审计所在单位的责任中心性质,并赋予对称的考评指标,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公允的审计效果。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经济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不断引进,各行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经营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股改对基层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逐步树立,差别化服务有一定的推进。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发展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逐步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纷纷从本市的经济结构和客户结构出发,制订实施“分层面、分区域、分价格”的积极营销策略,细分客户群体,着力推进差别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各银行选择技能好、素质较高的人员分别配置到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岗位;开辟VIP贵宾服务窗口,简化业务流程,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增值服务等。

(二)资源配置向重点区域倾斜。诸暨市是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第27位,比2003年前进了5位。区域内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增长稳定、健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业绩均稳居全省同系统“十强”行列,已成为上级行各项政策重点倾斜支持的支行。因此,在信贷审批权限、信贷规模及网点建设等方面享有优待。一是一些行获得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为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时间,一些行的上级行对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在落实全抵押的情况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如诸暨工行、建行对500万元以下全抵押的小企业贷款有自行审批权;二是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着重强调风险和效益平衡管理,淡化存款立行的思想和信贷规模的限制,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存贷比大幅提高。去年一季度,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3.3亿元,同比多增加4.64亿元,季末贷款余额达134.9亿元,余额平均存贷比达75.81%,比股改初期的2002年一季度提高11.39个百分点。三是网点建设投入有所增加。股改后,部分商业银行在固定资产购置、网点装潢等方面资金投入有所增加。如建行2005年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营业场所和对4处网点进行装潢,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三)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在股份制改革的影响下,各家行先后推行经济资本管理,业务经营突出精细化,由原来单纯的信贷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为主转向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者并举,业务发展着眼长远、未来。效益增长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转向贷款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两者并举。突出表现在近年来辖内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国际结算、网上银行、业务、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战略性业务和利润增长点。2005年四家行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6.32亿元,同比增长85%,累计开具信用证16.62亿元,同比增长43.68%。四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5403万元,同比增长61.04%,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效益的贡献度比2004年提高2.32个百分点。

(四)信贷结构调整明显,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尽管经营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贷款利息收入仍居银行经营收益的主导地位,因此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明显好转。至去年3月末,诸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仅为1.29%,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均控制在1%以内。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稳固和提升大企业贷款。大企业实力强、成本低、回报高,仍然是各商业银行积极支持的对象。二是重点培育中小企业特别是优质微小企业。在大客户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效益、有市场、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积极营销的对象,培育和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纷纷推出适合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如工行的“三包一挂”、建行的“速贷通”“、成长之路”等都是专门为小型企业设计的信贷品种。三是大力拓展个人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将个人信贷业务作为重点拓展的领域。除传统的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外,积极推出个人助业、个人理财、个人额度循环等业务品种。工行、建行相继成立个人贷款中心,实行限时服务。

(五)内部管理加强,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确立“内控优先”的经营发展思路,通过健全制度、教育培训、完善机制、强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来构筑内控防火墙,防范重大差错和案件事故的发生。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商业银行先后推进以经济增加值为优秀的经营绩效考评机制和投入产出分析评价机制,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风险与效益相平衡。对员工设立技术岗位系列,建立正常的职位晋升通道,论资排辈逐渐远去,岗位、绩效成为影响个人收入的主要因素。值得关注的困难与问题

(一)要求高与权限小、流程长的矛盾制约着基层商业银行发展。股份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意愿变得十分迫切,并将经济资本约束贯穿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经济资本配置约束、经济资本回报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内容来考核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在此要求下,负债业务既要大力组织存款,又要控制资金成本;资产业务不但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盈利水平,同时又要控制风险度,强调抵押、回报等,对基层行的业务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行深感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但另一方面基层行权限缩小,财务权、信贷审批权、利率定价权、人事权集中上收,经营上缺乏自主性,责权不对等。如财务方面,有的基层行没有一分钱的审批权,而且上级行对用途也要作严格的审查。而信贷方面受到的制约则更为突出,有的行除少数全抵押的小企业贷款外,其他信贷业务全部由上级行审批,对新担保业务的开拓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门槛高。以诸暨市中行为例,该行2002-2004年,每年新增贷款占全市的比重均在18%以上,存贷比也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自2005年实行高度集中后,审批时间拉长,贷款业务出现负增长,2005年比年初减少2.82亿元,位列全市之末。

(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影响了基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股改中的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对资产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不良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如某商业银行对基层支行列出了200多条内控管理要求,并实行记分扣点制,扣分达到12分后,管理者应自动离职。几乎所有银行都规定如果信贷投放中出现不良,要对管理者、经办员追究严厉的责任,这在基层行基本无授信及审批权的情况下形成严重的权责不对等。过分强调风险与责任追究,使基层行开展业务如履薄冰,特别是一些其他地区的支行案件发生后,监管部门与上级行更是对基层行实行轰炸式检查,使基层行疲于应付,严重影响着基层行业务的开展。部分基层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宁可少放贷款,但求不出风险”的不良心态。

(三)基层支行无开发新产品自主权,金融产品同质化,不规范竞争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虽纷纷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来争夺市场和客户,但基层行无创新自主权,由总行统一设计推出的产品一方面不一定适合各基层行所处的经济状况和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类同产品居多,特别是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银行卡、信用证等产品,具有自身特色、形成品牌效应、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因此同业竞争仍主要依靠价格手段。在产品、目标市场同质化的情况下,不规范竞争苗头逐渐出现。竞相降低利率、免收中间业务手续费等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助长了客户“待价而沽”的心理,对银行的要价越来越高。不规范竞争不仅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同时损害了银行业的对外形象,阻碍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基层商业银行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改革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新业务的推出,对基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现状与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跟不上要求。受年龄、知识结构和人事管制等影响,管理型、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缺乏。基层行原有员工基本上是从社会上招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新招收的部分合同工又缺乏专业技能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二是极大部分基层行的客户经理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对银行产品知识、业务流程掌握不够。部分客户经理的服务观念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签发票据等方面,如何利用自身产品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创造更多价值的服务能力较低,“等客上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营销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清,精细化经营无所适从。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信贷审批程序,调动基层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股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更是为了借助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来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借助国外银行先进的服务手段来提高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不能因为股改而影响基层行业务的开展,而应该通过改革来激发基层行的创业热情,充分调动基层开拓业务的积极性。而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对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协调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至关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适合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的组织架构,切实有效地解决基层支行业务发展中的各种桎梏。进一步推行信贷扁平化管理,压缩中间管理层次,缩短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在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深化风险管理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水平及基层支行经营管理实绩,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信贷、财务、人事等审批权限,扩大基层支行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二)风险管理与发展并重,以规范发展来降低风险。金融是高风险行业,不可能是零风险。现在一些行要求的信贷零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也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长此下去只会影响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与效益的增长。各家行实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中应该已经考虑风险成本,因此抗风险的实力也在增强。建议商业银行内部通过制定严密的制度及通过严格的监督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对出现的信贷风险区分不同的情况作出处理而不搞一刀切,这样做更有利于保护基层支行的积极性及促进业务的平稳增长,真正做到风险与效益相平衡。

(三)大力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提高系统竞争力。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竞争会更趋激烈。但竞争不能过分依赖价格手段,而要依托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拓宽业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来实现。一是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要允许基层行适时适地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以特色来蠃得客户与市场。二是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大力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全面实行差别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履岗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服务。人才是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服务意识的转变是深化机构改革和加快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目前有些基层行仍存在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业务知识狭窄及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缺乏深刻了解等问题,商业银行上级行及基层行本身要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思路,并将培训目标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将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等逐步渗透到基层商业银行的每一部门、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系统性、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和新型服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并起好示范带头作用。要建立完善系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使基层行的业务开展得具有创造性和勃勃生机。

银行经济论文:银行经济管制理论

银行监管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现代银行监管体系形成的最初,并没有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解释为什么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业监管进行经济学解释,是从对其他行业监管的问题引申而来的,监管理论起步于社会分析。在以公共企业为监管对象的局面下,人们使用的“管制”一词,到目前为止,管制理论可以分为传统理论和现论。传统理论是在市场的低效率需要政府干预作为既定事实的前提下,来研究管制的社会效应。管制的现论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注重分析管制的动态均衡过程,分析各利益集团互相作用如何形成均衡的管制体系,另一部分则分析管制的经济学依据与手段。下面我们对经济学管制理论作一简要回顾。

一、经济管制理论

(一)社会利益论。

社会利益论亦被称为市场调节失败论(marketfailuretheory),是最早试图说明政府管制合理性的管制理论。根据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严格的市场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使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同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即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成立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市场经济并不满足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条件。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大企业的垄断,同时又出现了过度的市场竞争,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失去了效率,社会消费的公正原则也遭到破坏,即微观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西方微观经济学把导致“市场失灵”原因归结为外部性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矫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就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从政府干预经济、也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管制所强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管制的社会利益论分为管制的利益论和管制保护论。

管制的利益论,在于说明为防止某些产业危害社会利益,需要通过管制消除差别价格,以达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对于利益论的解释又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理论以市场低效率为前提,认为需要通过政府管制来保证市场的效率和公平。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放任市场会出现低效率和不公平,政府管制的实际成本为零。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所以,应该由政府采取管制行动来弥补市场低效率和不公平的缺陷。二是利益集团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治行为过程中,管制当局往往受产业界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支配,所以管制不可能实现公共利益,而必定沦落为特定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保护论是从受保护者对管制的实际效果这一角度来分析的。根据受保护的对象可以分为消费者保护理论、生产者保护理论和中立论。消费者保护论认为,管制的实际效果如价格下降、服务质量提高、差别价格消失、效率提高以及企业利润减少等,维护了消费者利益;生产者保护论认为管制的实际效果是现有企业结成卡特尔,阻止新企业进入,结果反而起到了加强(最低程度也是维持)产业支配力的作用。管制的实际效果保护的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管制中立论则认为,保护对象依条件不同而不同。当某产业实力大到足以支配管制当局,管制对该产业将不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对于管制前是垄断型市场结构的产业来说,管制的实际效果是保护垄断,如果对管制前是竞争型市场结构的产业来说,管制的实际效果就是保护竞争。

(二)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的管制理论。

管制的利益论和保护论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传统的管制理论。这种传统的管制理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工具,只是根据经验而提出的,没有一套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

从纯经济学角度,也就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成本和收益角度探索管制问题,美国经济学家、198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属于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以电力等公共企业为对象,研究管制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他对经济法规如何影响市场作了探索,其独特的研究成果,使他被公认为“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蒂格勒是采用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方法来探讨管制理论的创始人。他研究的是政治市场上的管制问题。其分析前提是:(1)国家是强制权的基本源泉,利益集团确信国家运用强制权能使该利益集团的处境得以改善;(2)政府选择使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斯蒂格勒认为,政治意志的决定可以被看作是政治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政治产品市场上,产业界是需求者,政党是管制政策的供给者。政治意志的决定过程即政策的制定具有强制性,与经济市场上的意志决定过程完全不同。在经济市场上,是通过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连续的经济行为使供求围绕价格上下波动,产生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而在政治市场上,则是多数人同时决定的过程,利益关系涉及到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政治决策过程中,政党作为权力的专职代表,在了解、掌握选民政治要求的基础上,向选民提供服务,其中包括政治恩惠,这就形成了政治恩惠的供给。作为代价,政党则要向选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获取选票和资金;而产业界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政治恩惠,须向政党支付一定的价格提供选票和资金,最终在某一水平上达成政治市场的均衡。

二、银行监管理论

银行监管理论在于阐明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回答政府有没有必要对银行进行监管,现代经济体系中为什么需要并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监管等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金融理论家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这些理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建立在正统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的银行管制理论;二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银行管制论。建立在正统经济学基础上的银行监管理论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市场失灵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将面临市场失灵的问题,银行业也会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品、规模经济递增以及外部性等问题。如果让银行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进行自发地配置金融资源,金融资源将因为金融市场失灵而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因此,为了纠正上述金融市场失灵问题,必须对银行业进行管制和监督。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市场分割、业务分类、区域划分以及提供金融基础设施等措施纠正这些缺陷。

2、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品、规模经济递增以及外部性等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局部“市场失灵”,而且会导致社会性的“经济崩溃”,金融系统具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从而通过干扰国家的货币供给机制和信贷形成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且由于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将使这些冲击具有毁灭性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管制。第一,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控制和法定准备金制度等工具控制货币发行量,从而控制物价和投资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通过存款保险金制度、资本充足率、银行破产救济以及投资限制等工具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防止个别金融机构的破产传递金融风险,提高存款者的信心,减低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崩溃现象的出现。

金融市场失灵论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基本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来构建的理论,并假定了国家和其他监管主体具有监管的能力,且它们的目标是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因此,这两大理论构成了主流经济学家银行监管理论的基础。

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银行管制论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政府掠夺论。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上述两种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是它们都无法解释银行业管制和监管制度的演变和来源,不能辨证地处理监管制度动态发展的规律;二是它们都是“天真的新古典主义”,都天真地假定监管者的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并认为它们有能力实施各种监管工具;三是它们都只是30年代大萧条的理论产物,它们只能为大萧条时期改革所实施的大部分管制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并不足以解释80年代以来银行业监管的模式和结构;四是在政治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社会利益(麦凯·里德,1999)。政府掠夺论(Roe,1990,1996)指出,如果通过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清楚政府对经济的作用,那么我们无法了解现代金融管制出现的原因。事实上,任何管制和监管都是由政府推行的,都是政治家一手策划的,因此,政府和政治家的行为模式是了解银行业管制出现的关键。政府和政治家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有自已的利益和自己的效用函数,并且与社会利益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之所以要对银行业进行管制,其直接的目标不是“金融市场失灵论”和“金融市场崩溃论”所宣称的那样,要控制各种市场失灵、控制物价水平和投资水平为经济增长打下宏观经济基础,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为防止各种金融风险的传染,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而是自身收益(政治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这体现在:第一,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为了扩张政府可支配的资源,以利用多发行货币对财政赤字进行融资;第二,国家实施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存款“税收”;第三,政府实施的其他的管制在于要为政府创造干预经济的借口,扩张权力的范围,同时为获取“租金”创造机会,例如对银行业务和区域的限制以及开业资格的审查都可以为政治家创造向银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

2、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佩茨曼,1976,Stockman,1991)。这种观点是在政府掠夺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认为政府掠夺论将分析的立足点放在“抽象的政府这个集合”上,将无法对各种金融管制的产生过程给予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许多政党和利益集团组成的,因此,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认为,对于银行业的管制是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斗争而形成决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是金融管制和监管的需求者,而政府中的政治决策机构是银行业管制和监管制度的供给者。例如特明(1991)等人就对美国金融归案制和监管制度的演进作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第一,美国之所以会对银行业进行区域和行业的反垄断管制,关键的原因在于小银行在国会中享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他们是小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产物。第二,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寡头为了进行金融掠夺的产物,他们想通过存款保险金制度为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开脱,把自己本身应当承担的任务让所有的纳税人来承担。第三,分散化的银行业是分散化的政治格局的产物,特别是美国双重监管机制是美国联邦体制的产物,是各州与国会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第四,Q条例和其他利率管制是储蓄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发动相关利益集团进行院外活动的产物。在这些例证下,特殊利益和多元利益论认为,银行业管制工具和监管制度是一个需求和供给不断变化的匹配过程,只有把握清楚了各方利益的结构以及政治力量的分布,那么我们才能了解这些工具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确定这些工具和制度的效应以及效应的分布。

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两种分析方法具有最大的优点就是,它通过将政治纳入金融和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分析,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这些工具和制度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产生的政治过程,虽然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他们的观点与建立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上的理论存在着本质性的对立,但是它们在认识金融监管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形成过程上应当是互相补充的。

如果我们把银行监管理论和经济管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研究,基本上是把经济管制理论直接移植过来。也许是由于银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上述银行业监管理论虽然在某一方面说明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原因,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

当然,人们一直在努力从规范的经济学分析角度寻找银行业监管的理由。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Dybvig)银行挤提模型就是在现代经济学分析基础上,运用不对称信息和博弈论分析范式,研究银行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得出了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必要性的结论。我们认为,戴蒙德和戴维格的分析才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的银行监管理论,戴梦德和戴维格的银行挤提模型堪称经典。

我们从上述分析中,只能得到关于经济管制的一般理论,而对于为什么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这方面的文献十分有限。对于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一般的做法是把经济管制理论移植过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银行监管的理由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保持一个稳定和有效率的银行(金融)体系;二是保持广大中小储户(往往也是知情较少者)利益不让其受损害,正如卡瑞肯(Kareken,1986)提出,银行业监管的“官方”理由是:需要给银行提供一个“安全网”,以保护存款者免遭其银行倒闭的风险。如果把考虑问题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角度,那么,银行监管的目标仍然是一般的公共政策目标的一部分,因而也可以概括为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三、银行管制的“辩证法”

“金融创新”这个词在目前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那么,金融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它又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管制的“辨证法”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不仅存在市场失灵,而且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也就是“管制失灵”,意即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斯蒂格勒的一篇题为《管制者能管制什么?——电力部门的实例》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政府对电力部门管制失灵的结论。但是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有特定利益目标的监管者来说,它不可能自动退出社会舞台,而是重新为自己寻找管制的新手段,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以加强管制。这样,被监管者又从管制者制定的新的游戏规则里面寻找破绽,从而规避管制,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监管者又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更新的游戏规则,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相互博弈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

把上述思想运用于金融管制领域,并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管制的“辩证法”,首先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1977、1981年著作)作出的。他描述了一个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受到许多旨在限制获利机会的管制的金融体系,当经济压力使这些管制措施具有约束力时,市场必须设法逃避管制以求得利润,这样就会发生市场与管制的冲突,从而促使市场金融创新。根据凯恩的定义,金融创新常常指市场或政府提供的新型金融资产和服务,但是他又强调,市场改革常常先于管理者改革,而且创新过程常常更是一个市场的现象,市场是“创新的”,而政府却是“防卫”的和“被动”的,金融创新将用于为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

从某种角度来看,金融手段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放松的标志,因为这些创新部分抵消了政府管制。在实践当中,随着银行管制的放松,发生了更多的银行危机,因此,一些国家又开始加强银行监管的力度。凯恩斯把他的理论作了下面带有浓厚哲学味道的总结:市场机构和政治上强加的种种限制以黑格尔的方式不断变形,在经济与政治权力两者的斗争中,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又挑起一系列新的矛盾。这种方式将不断地重复逃避管制(或称为寻找漏洞)和再管制这样的过程,使静态平衡根本不可能实现。

凯恩的上述思想,我们可以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的特点是不能获得稳定的平衡。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识到,银行监管不是静态行为,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银行监管制度的设计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而相应改变。在设计中国的银行监管制度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另外,为了防止监管者滥用监管权力,造成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对监管者进行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