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标教学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3:21

音标教学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1

1.利用汉语拼音进行对比教学

虽然用汉语拼音或汉字谐音来标注单词的发音不是一个好习惯,但不可否认拼音与音标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许多音素都能在拼音中找到相似的发音,学生也可以通过读拼音的方式来对音标进行拼读。利用这些相似点引导学生实现从拼音到音标的正迁移,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学音标的生疏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音标的发音,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拼音与音标毕竟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自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拼音中就没有类似长元音与短元音,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划分,也找不到与元音音素///i//i//ε//u/以及辅音音素/θ//e//v////j/等相类似的发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学生在学习以上内容的时候总感到特别困难,所以在教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着重讲解这些音标的发音要领,反复进行操练,直到学生熟能生巧为止。另外,在结合拼音进行音标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汉语拼音对学生英语语音的不良影响。比如说,有些英语单词是由辅音结尾的,而拼音中却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读这一类单词时总觉得不习惯,以致于不自觉地在辅音后面加一个元音//,如dog被读成了/dg/,book被读成了/buk/。一旦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2.结合字母及字母组合总结发音规律

英语是拼音文字,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学生识记单词和学习新单词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字母与音标的结合。每教一个新单词,都应当在旁边标注它的音标并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当单词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字母,尤其是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并鼓励他们将这些规律应用到新单词的学习中去。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先列举几个学生已经学过的单词,如see,green,three,meet,帮助学生总结字母组合ee的读音,然后再引导他们去猜测新单词need和week可能的读音。随着总结的规律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也就越高,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

英语共有48个音素,要记住这么多的知识本已不易,更别说有些音素还容易产生混淆。如果一味采取“先讲解,再跟读”的方式,难免使课堂显得死板枯燥,这必定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如果能在课堂上穿插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1)利用卡片进行拼读训练。学生制作卡片的过程,其实就是音标的识记过程。卡片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将元音和辅音进行随意的组合,再帮助学生将他组合出来的音标正确地拼读出来。也可以开展竞赛活动,由教师读单词,看哪一位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所听到的音标用卡片正确地组合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就能熟悉并掌握音标的读音。

(2)通过绕口令纠正发音。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中有些音素,像长元音与短元音,/e/与//,/e/与/i/,//与/u/等等,是很容易混淆的。虽然经过了反复的练习,但由于发音要领掌握不到位,导致他们读出来的单词总有些怪腔怪调,不那么规范。要纠正他们这些不规范的发音,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教他们念绕口令。比如,南方学生在学拼音的时候就存在n,l不分的现象,到了学音标的时候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这时不妨考虑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一并解决。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段汉语绕口令:“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念娘恋娘,念郎恋郎,念恋娘郎”,感受一下n,l之间的区别。再引导他们将对这一区别的感悟引申到英语中来,继续练习英语绕口令:“Thereisnoneedtolightanightlightonalightnightliketonight,forabrightnightlightislikeaslightlight.”还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看在同一时间段内哪一组的成员能念得又快又好。绕口令让人有种欲罢不能,非要把它说好不可的执着感觉,相信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的发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纠正。

(3)听说相结合,提高辨音能力。学生的口语与听力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实践表明,英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的学生,其听力水平普遍较高;而那些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发音不规范的学生,其听力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想知道学生的音标学得好不好,发音准不准,除了让学生开口读之外,也可以通过听力训练来进行侧面考察。教师可以念一组单词,如far,car,star,park,hard,heart,要求学生说出并写下这一组单词共同的音素。针对一些学生容易将发音相似的音素相混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念一组单词,如pick,big,pet,six,ship,要求学生找出与其它单词发音不同的单词,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相似音素之间的细微差别一定会更加敏感。如果在听力练习完成之后,能够带领学生将这几组单词再多读几遍,相信他们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教学效果更佳。

4.结语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2

1.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若单纯进行音标教学,则会显得较为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会减弱,并不利于长足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音标教学效率。例如说在进行单个音素讲解时,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来辅助教学。在讲解单词“sit,leg,pig,red”时,可以将这些单词上贴上卡通鱼的图案,并且制作一些贴有音标的鱼篓。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将含有相同元音的卡通鱼放入相应的鱼篓之中,最终比较哪个小组同学钓的卡通鱼更多;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歌曲及诗歌来调节课堂中紧张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们学习音标的积极性。比如说:HelloKate,helloMark.Theyareplayingbythelake.David,eon,David.Let’smakeabirthdaycake.这一则诗歌,能够联系一部分元音字母的口语发音。再比如说:Bark.Bark.Bark.Thedogisbarkingafterthecar.同样的道理,在这则看似非常简单的内容中,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联系字母组合“ar”的发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音标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开展系统化的英语音标课堂教学

除了上述介绍的英语音标教学模式以外,英语教学也可以开展更为系统化的英语音标课堂教学法,以此让学生们更扎实地掌握及运用英语音标。例如先为学生们讲解前元音与爆破音,而后再讲解它们拼接在一起的正确读法。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些音标全部写在卡片上,由学生们任意选择,将其组合成为新的单音节词汇,并且根据学生们的掌握程度,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便可以从根本上掌握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长此以往,学生们的音标基础便会非常扎实,恰当运用再也不是难事。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如若想要学好英语知识,首先便要熟练掌握英语发音,而音标正是英语发音的核心基础。所以,在初中英语中考辅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英语音标教学当做重中之重,为学生进行引导式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将课堂主体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增强学生英语音标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英语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王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 问题与对策

在音乐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之时,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实行重大改革的序幕,在此后将是一场音乐教育“革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突出了音乐 艺术 的审美价值,强调了音乐艺术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的颁布与实施,对基础音乐教育的 发展 起到了划 时代 的指导意义,对高师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不能定位在小修小补上,要进行空前的“革命”。当然,这一“革命”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不是靠简单地整合几门课程或改进一下教学手段所能奏效的,应引起教育管理、教育 研究 及 社会 各界的足够重视。就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目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之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实施。笔者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认真研读,就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相关的意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成了各国教育改革的亮点。1994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 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 经济 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以下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真正道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质。而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更加关注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一些发展 中国 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不同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在逐渐走向融合。以上思路无疑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顺应世界性的音乐教育改革,我国也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 总结 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 内容 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某些方面具有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而言,但事实上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成效如何,却与高师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相应地行动起来,而且要走在前面,去思考这样一个最基本问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本文以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这两方面或许是将来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必备的条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从课程设置看,依照的仍然是20多年前

颁发的大纲,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这很难培养出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的学生。 目前 ,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师音乐教育在具体操作上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许多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人文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的全面教育能力,在技术领域或许有深度但没有广度,他们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仅有专业技术的人是难以走向艺术颠峰的。在高等音乐教育之中,我们知道,其专业学科的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融合体。因此,向多学科的跨越式学习,是高师音乐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一条件的高等教育师资,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从而使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逐步迈向其真正意义的教育目标。

其二,高师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心 理学 科课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忽视了教育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 影响 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事教育行业的素质结构。有些在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学任务,这或许并非他(她)的技术、知识水准不够,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教书,这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使然。所以,将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科课程的建设。

其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在信息时代,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这样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 科技 在教育中的 应用 ,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教师若能自如地对高科技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现今的许多高师音乐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当然很难奏效。所以,要真正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要充实高师音乐教师的高科技技术应用知识,要想尽一切办法补这一课。

针对以上 问题 ,本文以为要保证《全日制义务 教育 音乐 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顺利实施,高师音乐教育就要重识以下六点:

第一,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高师的技能课和 理论 课都应该树立音乐的美学意识,注重音乐的美学属性,突出音乐 艺术 的审美功能,克服“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把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变成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课程,使学生能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 学习 理论的支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学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影响 ,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声乐、器乐等技巧课的教学中。这种课带有较强的“口传心授”性,老师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这种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美感意识。没有互动的高师音乐教育怎能培养出可以胜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合格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第二,要构建 中国 音乐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母语”文化教育。近百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居于“欧洲中心”一隅,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近百年一贯制的这种音乐教育模式,严重地忽视中国音乐——本土音乐教育。然而,包括55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以,在有师资条件的高等艺术、师范院校,要尽可能早地将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起来。若条件不足,也可将此课程先列入专业选修课范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其它艺术学科的专业学科的构建经验看,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影响极大。我们深信,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三,要放眼世界各民族,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 发展 的总趋势。联合国于1996年4月在澳大利亚召开世界多元文化会议,讨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问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则在制定的《世界各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呈现出两种态势: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逐渐兴起。发达国家大都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大音乐学习领域中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长期采用传统英国音乐教育模式的澳大利亚,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南非和阿根廷等国,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我国而言,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母机的高师音乐艺术院校,这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课程建设非常必要。

第四,要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鼓励开设选修课程。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 分析 ,综合性课程建设将是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可弥补分科过细造成的缺憾。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是大量交叉学科的横向综合,整个学科体系将更加完善成熟。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合并《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和《中外音乐欣赏》课,肢解这三门课的结果是——学生对中外音乐 历史 发展及相关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是零散的;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初级和声》课,这对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之建设有益。另外,在作曲时《和声》、《复调》和《配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所谓的作曲“四大件”也没必要那样细分,细化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不好,什么也不会用。要增设《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心 理学 》等,调整《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 内容 :《音乐美学》对提高音乐理论水平、指导音乐实践等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学》是介于教育学、心理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理论和 方法 ,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增加一些世界音乐的教学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对相关国家、民族音乐之音响资料、文字资料收集得较少,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至今仍然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随着 时代 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此课将不会太困难。

第五,要重新认识音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顺利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就 目前 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重技艺轻文化”的态势有增无减。就“技艺”来说,无论是偏重声乐还是器乐的学生,大都是入学后一首乐曲唱(弹)到底。走上 社会 之后,无法完成即兴伴奏和大众化的声乐作品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因而,把《艺术实践》(包括实习)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它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艺术锻炼和教育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和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4

前几日,笔者又有幸从2013年第12期的《中国音乐教育》上读到杨老师的新作《音乐教学应“从学生出发”――读〈“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有感》(以下简称“杨文”),不但激起我内心层层涟漪,更让我产生激流回旋之感,几乎引起我对所持音乐教学观的动摇。为此,特写下读后感,谈谈我在读杨文之前、之中、之后的思想变化。

读杨文之前

2012年6月14日,笔者现场观摩了叶丽慧老师执教的两节初一音乐课《雷鸣电闪波尔卡》和《如何“聆听”音乐》,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均为《雷鸣电闪波尔卡》,第一节采用“从内容出发”的欣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第二节采用“从目标出发”的欣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详见2013年第7期《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的叶丽慧的《如何“聆听”音乐》),从课堂观察比较中可知,第二节课较第一节课具有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楚、学生学习表现更积极等优点。2013年第3期《中国音乐教育》上曾发表叶丽慧老师的文章《“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以下简称“叶文”),便是对“从目标出发”教学观的第一次理论归纳。2013年第7期《中国音乐教育》上曾发表单森权(即笔者)的文章《“授人以渔”式的欣赏教学――评叶丽慧的欣赏课〈如何“聆听”音乐〉》(以下简称“单文”),则是对“从目标出发”教学观的第二次理论归纳。至此,笔者所持的音乐教学观是:认同叶文提倡的“从目标出发”观点,并将“从目标出发”的欣赏教学界定为“授人以渔”式的欣赏教学。

读杨文之中

前些日子,笔者在读杨文时,发现杨文否认“从目标出发”一说,提出“从学生出发”一说。细看杨文,觉得言之有理,其对叶文所做的驳论,论据充分、观点有力。因此,在读杨文时,笔者倾向于认可杨文的观点,并对“从目标出发”的观点有所动摇。

读杨文之后

由于笔者亲历了《如何“聆听”音乐》课例,真切感受到了基于“从目标出发”教学观的课例中所呈现出的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学生学习表现积极等特点,因此,虽然在读杨文时是能接受其理论观点的,但读完杨文,再回顾《如何“聆听”音乐》课例、单文和叶文时,又觉得该课例是真实的,是能支持“从目标出发”的观点的。笔者还分析了2013年4月24日举行的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暨滨江区“从目标出发的音乐教学”展示活动的全程录像,其中包括五个课例,分别是: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陈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旋律的级进和跳进》、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吴丽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速度》、杭州市浦沿小学教育集团戴静娜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节奏型》、杭州市浦沿小学教育集团王肖勇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调性》和滨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叶丽慧老师执教的七年级《结构》。这些课例,与《如何“聆听”音乐》基于相同的教学观点,具有相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相似的教学效果,因此,这些课例也是能支持“从目标出发”的观点的。

进一步的思考

笔者既尊重杨文的理论论述,也尊重能佐证叶文观点的一组课例。但当两者相矛盾,必须在两者中选其一时,笔者遵循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法则,选择了叶文所持的“从目标出发”观点,同时也尊重杨文对“从目标出发”提法合理性的质疑,遂提出这样的观点――音乐教学应“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现就“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比“从目标出发”的提法更明确

叶文在“缘起”中所提出的“从目标出发”的四个步骤如下:

1.为学生构建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内的目标脉络体系,以使我们的教学有序开展。

2.根据目标脉络,围绕各单元目标组织教材,以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表现性要素,使教学内容充分、直接地为目标服务。

3.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然后围绕课时目标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重组,使学生学习呈现出秩序感和整体感。

4.围绕课时目标和所选音乐材料,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时的活动(学习行为),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对以上几点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叶文是沿着“构建目标脉络体系――围绕目标脉络体系组织教材――根据目标和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围绕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线索来实施整个教学过程的。再综观叶文,其所提出的“从目标出发”观点,是指“根据目标”、“沿着目标、“围绕目标”来实施各个步骤。但杨文就“从目标出发”的字面意思作出如下的推论:因为“从目标出发”相当于“从目标开始”,又因为“目标”相当于“行为的结果”,所以“从目标出发”相当于“从结果开始”,而“从结果开始”本身存在逻辑错误,所以“从目标出发”的命题是错误的。杨文的以上推论也不无道理。既然“从目标出发”的提法在字面上容易被误读,那么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述,即“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这样的提法,一目了然,既规避了杨文所指的逻辑错误,也概括了叶文所提的四个教学步骤。

二、“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比“从学生出发”的内涵更丰富

“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所体现的是“目标中心论”思想,杨文提出的“从学生出发”所体现的是“学生中心论”思想,这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因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必然是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中的“目标”,也必然是基于学生发展的目标。而杨文提出的“从学生出发”,虽然字面上并无“目标”,但其具体表述中所提到的“认识能力”、“学习需要”、“全面发展”所包含的维度与应达到的程度,其实就是基于学生发展的目标的。因此,“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和“从学生出发”都是基于学生发展目标之上的,且“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较之“从学生出发”,具有更明晰的目标意识。

目标是指行为所致的结果,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行为所致的结果。当教学行为直接或间接指向教学目标时,则可以理解为是有效的教学。而“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正是对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诉求,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对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多维互动等,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协调这些教学行为有序进行的,是围绕目标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只有为了达成并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其教学行为才能有序开展。而“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促使教学行为更加有序,为教学有序化创造了条件。但“从学生出发”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指导意见,在指向有效教学和有序教学方面,“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较之“从学生出发”具有更明确的导向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和《音乐教师用书》中的单元目标,虽然组成了一套目标体系,但是,音乐教材文本(以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却是围绕“人文主题”来组织教学材料的,即叶文所述的“从内容出发”,教材的呈现形式容易令音乐教师产生“目标”与“内容”错位的感觉。事实上,不少音乐教师确实在教学中存在根据人文主题内容来设定目标的习惯做法,这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范,容易使教学陷入目标围着内容转的怪圈,不利于教学进度的前后衔接。“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正是对“围绕人文主题组织教材”的一种纠正,具有更直接的规范教学的作用,这是“从学生出发”所不及的。

结 语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5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研究动态,通过实践,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论证了音乐本位意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音乐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核心理念的音乐自身功能的教育。音乐不再是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而是回归了它本身,以音乐本身的审美为本位意识的思想深刻反映在音乐课程标准之中。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依据,发现现代中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本位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中突出的显示,并且以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论证了新教材中所体现的音乐本位意识,以实践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得出客观结论。 

 

参考文献: 

[1]周芳.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本位原则”[j]. 

儿童音乐,2009(8). 

[2]李玉芬.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8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

什么是“以人为本”?新世纪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教育。我国在2011年颁发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①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加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以音乐为本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没有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害怕上音乐课,不喜欢上音乐课。新课标将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成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发挥潜能,让每个学生更加热爱音乐课,更加喜欢上音乐课和学音乐课,从音乐课中体会快乐,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理念是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属于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课程认识和音乐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②音乐课程理念,隶属于教育思想范畴,它根源于特定社会的音乐教育实践,并表明对于学校音乐课程的认识和看法,最终指导音乐课程实践。③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目标的确定、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并且将它作为第一条,这说明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人天生就喜爱美的事物,在听觉上也是如此。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听觉美的事物,这就是美的音乐。音乐审美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新课标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我国“乐教”传统和学校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基于基础教育的音乐的课程性质、价值认识而提出的。正如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好的歌曲还应该具备动听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人百听不厌。新课程标准中重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老师有意识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为核心理念的,这样一个贯彻一个学习,贯彻到教学,然后学生,学生整个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音乐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不像过去那么理性,那么呆板。

三、关注音乐实践

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了想像、联想的空间,不同的人听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来获得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教师讲授自己的感受以此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只有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实践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引入更加频繁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⑤世界音乐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主义,音乐文化多元主义是相对文化单一而言的。“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顺应时展需要、发挥音乐艺术特点而提出来的一个课程基本理念。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这就必须依赖人们对世界各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首先,音乐作为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对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音乐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能够直接体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情感的交流促进国际上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热爱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关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学习。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总结出了新版课程标准不管是从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文字的表述方面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总之,国家应该重视在新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新课程标准在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在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使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

③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就整体来说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公共艺术师资队伍水平息息相关。师资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师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两种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而且也缓和了公共音乐师资匮乏的矛盾。虽然目前的公共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行师资培养模式将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在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师,大部分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在这其中,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表演型人才、高师院校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这些院校的培养方向并不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进入到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国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多年来,基本上采取的是专业为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体系知识面较窄,侧重于专业性的特点。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突出,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仅凭专业技能的优劣来衡量一个公共音乐教师水平的高低。我们要正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一定要转变过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一、拓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培养途径

随着公共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多的需要,首先:

(一)音乐本科阶段增加公共音乐教育专业,为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做好铺垫

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本科阶段还没有一个培养目标是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一新兴学科,尽管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有,但是这根本满足不了全国众多的普通高校的需求。而且,很多在普通高校担任音乐课的教师本科阶段的学习根本不了解这一学科,更谈不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他们都是担任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以后,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进行学习摸索,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的系统学习。如果在本科阶段增加这一教育专业,或者增加此类课程的选修,那就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那样的话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有了有力的保证。

(二)在全国有条件的院校推广首都师范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研究生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招生点在全国是仅有的,这一模式的尝试非常成功。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仅靠这一所院校的培养力度是完全不能满足全国普通高校的需求的。现实情况是全国普通高校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有的虽然开设了,却处在一种散漫、不受重视的状态。所以,教师的缺口还是存在的,一线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并不够,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为千分之一点五至千分之二这一比例。所以,还需要加大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最重要的是培养高规格的公共音乐教师。

招收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是培养高素质公共音乐教师的最好渠道,到目前为止,只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招收,这样的培养面太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所以,在全国有条件开展这一工作的招生院校推广此模式,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公共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是加快了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速度,促进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方向在职研究生已经停招,考虑其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改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办法、攻读形式等。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肩负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任。所以,职后培训的形式值得我们去思考。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职后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不仅是一项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长期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教育,既可以是攻读学位的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讲座,还可以是访学、函授进修等等,以及非正式的研究与团体工作、网络学习、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方式。这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丰富了公共音乐教师职后培养形式,可以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的公共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公共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创建多元、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中,可灵活实行公共音乐学科教育加音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比如: 4+1(4年音乐专业教育1年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毕业时获双学士学位)、3+1+2(3年音乐教育, 1年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 2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专业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2(4年音乐教育, 2年教师专业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3(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等多种形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性尝试性的框架,是一种改革的思路或引示,各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一)本硕连读即4+2模式

本硕连读即4+2模式,主要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到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习,最后授予硕士学位。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完全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当然还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专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4+2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培养规格,提高师资的质量,从公共音乐专业、教育专业、音乐专业三方面加强对未来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使未来的高校教师能够胜任工作。这种模式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共音乐教师。同时,这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学得充分,又懂得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样的话,进入普通高校就能很快的适应教学实践。

(二)本硕连读即4+3模式(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这种本硕连读的方式首先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获得双证。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也会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三、建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师范院校综合化和非师范院校设立的教师教育的状况,教师培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了突出公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提高其专业质量,建立如西安音乐学院筹备建立的专为高校培养公共音乐师资的教育中心(名称暂定为“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师范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中心的建立,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将会为全国的高校解决一批公共音乐师资问题。而这一专业的培训机构也是值得各个培养师资的院校所借鉴的。此外,可以利用院校设立的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开展公共音乐教师的岗前培训,上岗前在培训机构培训一年,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以此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四、关于招生录取标准的思考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录取方式延续着多年来专业院校的传统方式,侧重于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考核,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不足。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考试办法有其针对性,他要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水平要求是必须的。因此,对其文化课考试分数要求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现有的选拔演唱、演奏高水平人才的考试方式对以后要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是不适宜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促进身心全面。这一系列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公共音乐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要成为跨学科型的教师,这就与招生标准产生了矛盾。那么只有改革考试标准,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对生源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招收到具备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潜质的学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其次可以增加一些考试科目,如:艺术综合知识等等;另外,也可以在录取的学生里挑选适合从事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可以进行考试,考察综合素质,最后择优录取。

五、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为了培养合格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师资,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统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中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全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承担培养任务的一共有13所院校,但是课程标准却存在很多不同。所以,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必然导致各个培养学校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校师资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需要设置课程。所以,要完善公共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统一课程标准,各个培养单位在这个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此解决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的问题。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符合公共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人才,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音乐表演人才,更不是侧重于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培养学校只有具备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合格师资。

(二)改革课程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工作需要一套特殊的教育知识体系,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三大块。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育的教师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需要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教育理论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被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技能技巧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发展方向等。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育课程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给教师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人文基础、广阔的视野、高品位的素养。它们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有着实际意义。

对于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讲,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音乐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主线,而其他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音乐教育全面提升的保障。缺失教育理论知识就会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音乐学科知识则会缺失音乐教学的实际意义,音乐艺术教育就会干涸枯竭;缺少了其他普通文化知识的补充,音乐艺术教育将会失去了光彩。所以,文化素质低的的音乐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培养道路。首先,重视公共音乐专业这一学科,把握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别的专业教师培养相同的力度。其次,拟定合理专业标准,包括公共音乐教师标准、公共音乐教师质量标准、公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公共音乐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我们应当认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个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师资培养模式作为基础。所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石。高校需把师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给以合理的指导,并且认真对待,落实好培养的各个环节,寻求更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北京当代师范教育研究院.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10

一、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在音乐课程性质方面的重要体现

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支撑,体现出与德育、智育截然不同的课程价值。2011版课标在保留“必修课”性质定位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性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表述: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贵的精神遗产。音乐作品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潮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内在要求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要求,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认知世界各民族多元性的生活习俗、宗教伦理、地域特色。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开端时期着重强调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蔡元培提倡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都贯彻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教育是追求价值理性的重要途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意味着音乐教育超越于功利性的工具价值,防止人们功利性进取导致的道德崩塌。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实践性音乐教育理念是美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思潮。戴维?埃利奥特指出:“音乐是人类技能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最具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因而也是个人和集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音乐的鲜明特色是通过声音而存在,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体的具象性,因此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产生多元的音乐形象,激发创造力。并且,如同学习游泳一般,无论掌握多少理论知识,总归需要在游泳池实践练习才能够掌握游泳技能。同样,音乐技能的掌握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能够习得,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踏踏实实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在音乐课程理念方面的重要体现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原实验稿十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五条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这五条课程理念内在蕴涵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的重要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作用是辩证吸收中国传统乐教精髓和中国近百年的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并且借鉴西方音乐审美教育的学术理论上,对我国音乐课程所赋予的课程基本定位。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兴趣的重要支撑。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以激发学时的情境兴趣,在由外化逐渐跃迁至内化,转换为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体兴趣。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实践是美国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诉求。音乐学习要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坚决反对将音乐课演化为音乐基础理论课。音乐实践更多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要求学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音乐形象的多元化内在反对音乐审美的统一结论。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就是运用音乐课程对于创造力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学生在表演者、欣赏者、作曲者不同角色的榜样和互动,来激发音乐创造能力。

(三)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将我国各民族优秀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贯彻始终的价值主线。这一点是和世界著名柯达伊教学法相一致的。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应当牢固树立在本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使用母语进行音乐歌唱教学,通过充满生活情趣、简单纯朴的民间歌曲来吸引儿童热爱、继承民间音乐文化形式。通过母语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这一点和美国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丝丝相扣。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宗教信仰的区别,都给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是摒弃精英教育的传统思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来,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性的音乐特长生,而是要普及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意识。雷默说到:“通识音乐课的目标,是促成所有的学生发展其自己对音乐在他们的文化中涵盖的角色的意识,以便可以欣赏、理解这些角色,并把他们看做对所有人开发的全部音乐可能性。”个性发展是为并且应试教育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取向的重要教育原则。在音乐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即兴表演能力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的音乐潜能,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进行自我鞭打、自我表现的重要环境。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 高效课堂 审美教育 艺术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7-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音乐认识和艺术观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

一、初中音乐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音乐学科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新的教学模式,为初中音乐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音乐教学实践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依然是以交给学生歌唱视听技巧为目标,教学评价也是以学生具备的歌唱能力为标准。新课改的理念和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观的形成和提高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形成了新课改知识理论上的改、口头上的改,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改。同时,音乐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在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可有可无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新课改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二、构建高效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

所谓高效音乐课堂即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我们就视为课堂教学具有一定效果。具体怎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课堂呢?

1.注重学生音乐知识的收集、选择、整理和使用

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艺术观的形成。但是学校是有整体的教学计划及课时计划的,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否能把应该掌握的知识都能传授学生,是音乐教学效果保证的前提。初中音乐教学,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一直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况且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些相关的音乐理论都无法在课堂内得到充分的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视野,网络上有许多的音乐网站,在那里,有很多的音乐知识可以成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资源。教师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到网络上搜集音乐专业知识,成为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相关网络信息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理论的掌握。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未免显得枯燥和乏味,但是如果把学习的方式改成学生自主自愿的网络学习,那么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进行网络搜集完成对乐理知识进行选择、收集、分析、整理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全面的乐理概念,并进行网络层面上的的释解,而且还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范例,进一步形成和建构学生的音乐知识,形成完整的图式建构,获取比较全面和深刻的音乐理论和乐理知识。

比如进行歌曲《桑塔路琪亚》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3拍子歌曲的指挥图示。我准备了电视机、DVD、钢琴、音像资料、地球仪等,然后通过学生事先的预习了解了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然后提醒学生,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在地图仪上找到意大利这个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意大利。最后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谈自己收听后的感受,了解三拍子歌曲的特点,感受音乐之美。

2.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依靠聆听音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音乐的形式和流派是多方面的。乐曲、歌曲、器乐曲都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感受。音乐历史上,有很多的音乐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随着音乐作品,很多的关于音乐和音乐家的故事也是不断传颂着。但是初中音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进行全部的讲解,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能力。所以提高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高效性的保证。

音乐是艺术,学习艺术可以提高审美。所以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还应该把审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优美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蕴,教师应该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欣赏课的重点。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触情生情,实现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便顺利学习音乐知识。

3.高效初中音乐可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

音乐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水平,就可以提高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音乐是可以愉悦人心灵的世界通用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论水平,对于学生继续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后期对音乐的创作都具有一定意义。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可以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感染力,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一首乐曲,不同的人听到后会产生不同的感想,所以如果教师单凭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进行讲解,势必要框住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也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的影响。从而收到陶冶学生性情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音乐在学生中个体差异和具体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形成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长江之歌》的教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的歌词就是一首气势辉煌的诗歌,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可以从抒情音乐的角度开始,体会《长江之歌》采用的典型重复与对比的创作方法。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音乐学科是构成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品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认真思考美术教育的目的,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音标教学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教育改革;新课标;高中音乐;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融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传统音乐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过重的强调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忽视音乐技能,而且授课的方式比较死板,主要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为主,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过多的进行一些机械化的练习,这就严重影响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随着教育改革逐渐的深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改变过重倾向理论知识学习的理念,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有效的结合,可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仅在理论的学习中学习技能,而且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学习知识,还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改革,将音乐教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这就引起了很多笔者的关注,许多笔者每时每刻都在研究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而且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进行研究,对如何在音乐的课堂上实现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融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有效的方案,改善了音乐教学的状况,促进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音乐知识和技能融合教学的积极作用

最近几年在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的任务,而且还重点强调在进行这三方面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从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就会发现,教师根本没有将这三个方面落到实处,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是将三者分开来落实的,这就违背了统一性的原则,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

(一)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音乐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我们的情感的寄托,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情感培养的重要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并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积极性,领悟情感体验的乐趣,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学生乐于去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要想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这就必须要与音乐鉴赏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品味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多种表达形式,例如学生感知音乐的速度、节奏感、音色、音调等等,而且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可以很准确的把握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有所帮助。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有效融合,这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而且也达到了新课标音乐教学的目标。当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之后才能更好的去感悟音乐,才能领悟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换句话来说音乐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学生深刻的领悟音乐,品味音乐中的情感,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要调整好时间,给学生留足够的音乐体验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和学习,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

二、采取有效的途径实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一)实现识谱教学的活动化。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新课标音乐将识谱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因为其太过于复杂、枯燥,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学生学了也很难的消化吸收,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开展这一部分教学,而新课标的推行,重点在于强调高效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融合,所以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了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实现识谱教学的活动化,其实就是将识谱教学在音乐活动中开展,将复杂、难懂的识谱教学变得更加的简单易懂,而且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二)说唱教学的活动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唱歌教学,而且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想完成任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前提,必须做好前提工作才能尽快的完成任务,而前提就是要学生熟练的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如果学生能唱好歌,那么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也会有所提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传统的唱歌教学中,过多的强调音乐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主动的唱歌,这就失去了唱歌教学的本质,很显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就必须实现唱歌教学的活动化,首先我们可以以听为切入口,然后再通过学生身心活动引导学生唱歌。如:可以将《哦,苏珊娜》这首歌曲引入到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自编自演,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多去接触音乐,品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有助于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能使学生尽快的掌握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提倡的是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发现自身的音乐技能也有所提升,而本文重在分析如何实现音乐知识技能的有效融合,如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观点和多名笔者的建议,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我为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