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标学习材料

音标学习材料

时间:2023-05-29 18:03:31

音标学习材料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地方口音;语音库建设;语音标注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计算机与语音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学在研究方法上已从传统“口耳之学”的质性研究发展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语音库建设也应运而生并呈繁荣发展的趋势。语音库是为特定目的而建立的有关语音语料及其标注的集合,与传统的语音材料相比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语音库能提供真实语音材料,对学习者更有吸引力和说服性,是传统教材配套录音材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语音库提供的语音材料包含不同语音变体,有助于学习者熟悉各种语音变体,消除因口音问题而造成的理解障碍。基于此,在拥有大量英语学习者且方言区众多的中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方口音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库建设问题。本文拟在梳理分析国内外口语语料库和语音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建设地方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河南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建设为例提出建设构想。

一、国内外口语语料库和语音库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在口语语料库和语音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外口语语料库及语音库建设已经比较成熟。1970年代初,英国建成第一个英语口语语料库――伦敦一兰德英语口语语料库(London-Lund Corpus of Spoken English),该语料库设计严密,质量上乘,进行了严格的语调、重音、停顿等韵律标注。比利时Louvain大学s.Granger教授负责创建的鲁汶国际英语口语中介语数据库(简称LIDSEI:Louvain International Database of Spoken Eng-lish Interlanguage)是一个包括日本、瑞典、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中国等国家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子库。目前,国际上涵盖英语语音变体最全面的英语口音语音库当属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Steven H.Weinberger教授主持建设的Speech Accent Ar-chive,它包含不同母语背景者的英语口音语料。截至2013年4月17日,该语音库已有1734个样本,包含英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朗读同一段文字录音,并且设计者对朗读者的录音进行了详细转写和标注,可用于对比分析不同母语背景人士的英语语音特征。此外,由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开发并于2002年建成的IViE Corpus(Intonational Varia.tion in English Corpus),设计科学、语料丰富、标注全面,堪称口音语音库建设的典范。

国内已建成两个大型的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创建的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录音为语料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Chinese Learners’English Corpus,口语部分为50万词的COLSEC)和2005年南京大学建成的以英语专业四级口试录音为语料的SWECCL(Spoken and Written Engh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口语部分为100万词的SECCL)。近年,国内英语语音库建设紧跟国际潮流,2008年陈桦等主持建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库ESCCL(English Speech Corpus 0f Chinese Learn.ers)以方言区为点、以地域分布为面、以国内4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并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纪晓丽等主持建立的多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CELSCOM(Chinese EFL Learners’Speech Corpus with Multi-accents)收集了中国不同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这些学习者是来自北方地区的以母语为普通话的员工)的英语口语语音语料。

这些国内外已建成的英语口语语料库及语音库,一方面为语音学、音系学及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关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全面信息,便于研究者对大量口语事实及语音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寻找语言使用规律,对语音及口语研究和习得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外建设的英语口语语料库及语音库几乎不涉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而国内已建成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及语音库(如ESCCL)尽管覆盖的地域较广,却不能兼顾所有地区细微的区域性差异,并且未直接使用国外已建成的母语语音库中的发音语料,不利于研究者及二语学习者进行语音对比。因此,在借鉴现有口语语料库及语音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设真正具有区域特色的英语学习者语音库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地方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的建库构想与设计

以河南地方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的构建为例,河南省地域辽阔,地区口音差异显著,而目前尚未建有专门的基于河南口音的英语学习者语音库。河南口音英语学习者语音库He’nan 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Learners’Speech Corpus with Multi-accents(简称HELSCOM)正是在此背景下启动研究与建设的。其建库总体原则是:以河南口音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建设学习者的英语口音语音库,而且要建设在河南方言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汉语发音字库(附有发音人方言录音),便于研究不同方音对学习者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另外,语音库整体上与IViE在语料上保持一致。

“任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均始于语料库建库,关于要选什么样的语料入库以及有序地筛选语料几乎决定了后续要做的一切相关研究”。因此,建设语音库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科学划分河南方言区、根据方言区的划分确定发音人及语料采集地点、根据发音人的特点确定任务类型及发音语料、科学制定录音方案以确保录音的高保真、根据音系学理论和地方口音特征开发语音标注系统。

1.科学划分方言区

科学划分河南方言区对HELSCOM建库非常重要,是建库的前提。河南方言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受语言本身及社会、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关于河南方言区的划分及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区的划分,专家意见不一。根据《河南省志・方言志》,河南方言分为两大类:一类属晋语,主要包括豫北的焦作、新乡、安阳等所辖县市;一类是中原官话,根据其内部语音差异,又可分为5个片。全省的方言片整体上有6个:郑汴片、洛嵩片、蔡汝片、信潢片、陕灵片、安沁片。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区包括9个片:兖菏片、郑开片、安沁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在此基础上根据若干语音特点,对中原官话做了调整,删掉了其中的“安沁片”,把中原官话分为8个片,以求在区域分布上更趋合理。

在对河南省境内不同口音英语学习者的语音状况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有关河南方言区及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区的划分,本语音库所选发音人拟从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安沁片8个片中选取,同时兼顾行政区划分,主要体现在所选的具体县市上。受普通话推广及城市化的影响,一些重要的方言语音特征在城市人群中尤其是在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听到,所以建库时主要选择来自方言区农村乡音比较浓重的发音人。

2.确定发音人及语料采集地点

参照IViE Corpus的做法,从上述8个方言区中选取96名河南口音英语学习者,每个区域12名,男女各6名,使其涵盖我国英语教育的6个层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专业研究生。

3.确定发音素材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方言(口音)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发音与标准发音的差异,以进一步研究其英语中介语系统,本语音库的录音材料涉及发音者方言录音及其英语录音,前者为发音者就某个话题用方言讲述2分钟,后者的语料主要基于IViECorpus,并根据不同发音人的英语水平对语料进行筛选和微调。参照IViE Corpus的录音素材,发音人需完成多种类型的任务,包括句子朗读(含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珠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故事复述、访谈以及口头交流,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中介语语音状况。朗读的句子取自复述故事素材中出现的简单句,针对不同层次的朗读者,朗读的句子难易度不同;故事复述素材取自《灰姑娘》《黑骏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或其改编版;访谈及口头交流话题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列常用话题,如天气、购物、旅游等。

4.录音及其整理

录音在专业语言实验室里进行,使用索尼ICD-SX712(2G)录音笔(带指向的麦克风)进行录音,确保录音音质的高保真;使用专业的音频编辑器Cool Edit Pro 2.0对录音进行编辑整理,并根据任务类型和录音人情况(受教育层次、性别、地区分布等)对编辑好的语音文件进行分类整理。

5.语音标注

语音标注是语音库建设的核心环节,指的是使用Pratt软件对编辑整理好的录音进行详细的语音标注,包括音段标注、韵律标注及非语言信息的标注。

6.语音库后期管理

语音库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上传初始语料,即按照学习者所在方言区对语料进行分类;语音库录音备份和数据统计;语音库查询;语音库对比学习界面设计等。

在HELSCOM建库过程中,主要难点是确定发音人、进行韵律标注。在筛选发音人时,要充分考虑发音人的口音特征和背景,这是建库中的一大难点;韵律标注较为复杂,要求高(语音库建设需要既精通技术又懂语音学的专门技术人员),难度大,做起来费时费力。

三、HELSCOM语音标注方案

HELSCOM标注方案主要借鉴TOBI标注系统及IViE标注系统,并结合本语音库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下面以句子This makes life difficult forthose who prefer to use their left hands.的标注为例(见图1),详细阐述HELSCOM标注具体方案。

1.音段标注

音段标注实质上是文本信息与声音信息之间的转换,即将表义的文本形式转化为表音的文本形式。HELSCOM的音段标注包括:(1)文本层,将声音信息转写为文本形式,如图1中的第1层;(2)音位层,将声音信息转写成相应的国际音标形式(如图1中的第2层);(3)口音层,将学习者带有地方口音的实际发音转写成相应国际音标形式(如图l中的第3层),以便于分析和研究地方口音英语学习者的发音特征及习得策略。这也是本语音库的特色之一,它可从口音层标注中找出学习者的发音错误,如/z/,/eI/-/I/,/aI/-/e/,/u/-/u/等。

2.韵律标注

韵律标注即对语音信号中具有语言学意义的韵律特征进行的质性描写。HELSCOM的韵律标注包括2个标注层级:(1)语调层,对讲话人的重音及语调的变化进行描述(如图l中的第4层)。H表示升调、L表示降调,H*表示升调的重读音节位置、L*表示降调的重读音节位置,L+H%表示呈降一升边界调,L-表示降调短语。此外,在进行语调层标注时,还会用到其他标注符号,如L+H*、L*+H、!H*、H*、H+!H*等。(2)停顿指数层,对讲话人的停顿进行描述。如图l中的第5层中,1表示短语中词与词之问的停顿,3表示固定短语中两个词之间的停顿,4表示一个语调群的结尾等。

3.非言语信息及其他信息的标注

交际中除了语言信息之外,还有很多副语言和非语言信息。HELSCOM的非言语信息标注即杂类层:标注各种副语言现象(如拉长、喘气、含混音、哈欠、清嗓、喷嚏、哭声、咳嗽等)和非语言学现象(如嗓音等),如图1第6层所示。在标注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标注方式,如bre表示喘气;θro表示嗓音等。此外,HELSCOM的标注还包括对有关语料的注释即评论层的标注,如图1第7层所示,标注样本为一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

四、结语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2

高中英语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

每到9月,就会有不少高三的同学来问我:“老师,马上要英语听力测试了,我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呢?”的确,“只会写,不会听,更不会说”是不少同学在英语学习中的通病。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平时偏重书面练习,轻视听说训练是重要原因。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听力水平呢?

打好基础,规范发音

“说”是“听”的基础,如果你的英语发音本来就不标准,又怎么能分辨出听力测试录音中的标准发音呢?所以,要想提高听力水平,先要规范自己的发音。

练就准确的音标发音

发音准确的前提是练好国际音标的发音,特别是元音音标。先来读一读下面这组句子,注意加下划线的词,在读到它们的时候,你的发音准确吗?

Did you sleep on the floor? 你是睡在地板上的吗?

Did you slip on the floor? 你在地板上滑倒了吗?

英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它们中的一些听起来非常相近,如[I]和[i:]、[e]和[?]、[?蘅:]和[a?尬]等,其区别仅在于音长、嘴形与舌位。

除了元音发不准,有时我们也会发错辅音,如把right[raIt]念做[laIt]。此外,重音位置也是发音时的易错点,如把decade[?dekeId]念做[de?keId]。如果平时不注意这些细节,势必会造成听力测试时的误解。

训练音标的准确发音,最好的方法是观看音标发音的教学视频,了解各个音素对嘴形、舌位、发声部位、音长等的要求,然后对着镜子模仿练习。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规范了音标的发音后,我们可以对照教材词汇表中的单词及音标,反复跟读录音,以掌握词汇的正确发音。

掌握发音规律,规范语音语调

英语发音常常有连读、不完全爆破、音的同化等变化。在“听”的时候,这些变化会使原本熟悉的词语变得陌生,从而给理解造成困难。对于“说”而言,体现这些变化则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为地道。

(1)连读

为使语流顺畅,有时需要将同一个意群内前一词尾的辅音与后一词首的元音连在一起,形成“连读”。例如,They keep it for their own use一句在发音时,keep的辅音尾音[p]与it中的元音首音[I]通常连读,形成[?ki:pIt]的音。

(2)不完全爆破

不完全爆破指的是当一个爆破音――如[k][g][t][d][p][b]等,其后紧跟另外一个爆破音时,这个爆破音没有最终形成爆破发声的现象。例如,get burnt这个短语在发音时,get的[t]音失去爆破,虽有口型和发音时间,但并不发出声音。

(3)音的同化

音的同化指的是一个音在相邻音的影响下,被另一个与相邻音近似的音所替代;或是相邻的两个音相互影响,合并成为另一个音。例如,Did you meet him一句中,did的尾音[d]与you的首音[j]同化为[d?廾]音;而him中的[h]音则被省略,使meet him听起来像[?mi:tIm]。

利用教材,强化训练

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如果大家不想让自己成为英语环境中的“聋子”和“哑巴”,就请在每天的课余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听说训练。或许你会问:“哪里去找合适的听力材料?”其实,我们手中的教材就是最好的听力材料。因为高考听力测试的词汇均来自我们使用的教材,且教材配有由英美人士录制的配套磁带,利用好了它,听力水平自然能够提高。

边听边背,积累表达内容

缺乏词汇和内容积累是影响听说能力的重要因素。要积累表达内容,在使用教材及其配套录音进行听说训练时应分两步走。

一是对照课文逐句听逐句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二是脱离课文边听边背诵。在保证语音语调正确的基础上,记住课文内容,可以为相关话题积累词汇、句式、背景知识和表达内容。

当我们对某一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听力理解的难度必然大大降低。例如,通过听、背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的课文,可以了解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掌握诸如super hybrid rice, output, crop, strain, grain等农业方面的专业词汇及其发音,熟悉诸如Thanks to his research, the UN has more tools in the battle to rid the world of hunger等句式,以后再听见与之相关的话题,我们便能心中有底。

边听边问,深化听力理解

教材每一单元的“Using language”和“Workbook”中都设有一项听力理解任务。对于这里面的两篇材料,无论老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我们都应充分加以利用。

首先应该对听力材料进行整体性地听,也就是听全部材料,完成课本上的听力练习。但课本上的练习往往不能覆盖听力材料中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完成练习后,还应该进一步问问自己材料的主旨要义、具体的事实信息以及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态度是什么,然后再听一遍,逐一回答这些问题,以此来深化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提升听力理解的能力。

边听边说,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听”与“说”不能分家,如果只听不说,听过的内容会很快被遗忘,“说”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当我们听懂了一个材料后,应该及时地自设语境,采用“自言自语”或同学间“互问互答”的方式,把所听的内容说出来。

例如,在听过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介绍Jane Goodall的课文后,就可以虚构Jane Goodall来校访问,你作为欢迎会的主持人简要介绍其事迹这一语境,或者假想Jane Goodall回答同学们各种提问的情景,分别采用独立介绍或同学间互问互答的形式,综合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从而把所听的内容直接应用到语言实践中去,使听与说的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以上所述仅涉及如何利用教材及与之配套的录音材料来提高大家的听说能力,实际上,我们还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宽听与说的渠道,特别是“听”的渠道。如利用网上的各种听力资源、电视、电影等,做到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熟悉各种语音语调,包括不同的口音等,并在听的基础上及时以复述的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如果能持之以恒,相信大家的听说水平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3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资源和基本方式,音乐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也得以不断向前推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得与失的总结,以及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新思潮的消化与吸收,都在这次改革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迹。多年来,音乐教育在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掌握适当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音乐课在学校课程安排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另外,自2006年起,近三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有两届在亚洲国家举行,其中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世界音乐教育者的交流盛会。以此为代表的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所产生出的新成果,逐渐在影响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焦点,集中在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新教材以及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其中,教材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材改革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实验工作的展开,以教材为对象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对于教材的定义,有多种解释。《教材论》一书的作者曾天山先生将中外不同的教材概念总结为十六种,这十六种定义均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有教育学工具书中的定义,有中外教育家的解释、也有西方课程理论不同流派的界定,等等。从目前最新的研究资料来看,教材的定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四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一)词条类定义: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的解释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材的定义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

(二)课程理论定义:1、“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规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是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按照这一说法,教材就是课程的内容。2、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3、“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讲义、挂图和图册、实验手册、教学录音带、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等。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教科书,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谈到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三)著作权定义:“教材仅指课本,……与教材有关的,是教材系列作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从媒介的角度来看,除了以印刷出版物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尚有以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件等形式存在的课本。其二,指以印刷出版物的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与课本有关的印刷出版物,比如教参、教学手册、练习册、单元测验、复习资料、图表、习题集等”。

(四)教学论定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概念界定上较为宽泛,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表现形式方面所包含的范围也有较大差异,但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教学材料、“育人媒体”。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下定义。中小学音乐教材是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将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序列化、规范化、具体化编排的教学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包括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材料,有形的如教科书、教学录音带、录像带、讲义、歌篇、参考书、教师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无形的如师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技能方面的经验等。狭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仅指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包括纸质及其他媒介形式的学生用课本)。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概念。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哲学上将事物固有的特性称为属性,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各种属性都要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得到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认识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一)人文科学属性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的科学,其主体是文、史、哲三大学科,还包括美学、艺术学、语言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分支学科。音乐隶属于人文科学中的艺术学范畴。人文科学的特性——如民族性、时代性、文化传承性、阶级性等——在音乐中都有所体现。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中小学音乐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点与同属人文科学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以及艺术(舞蹈、戏剧、美术等)等学科教材相同。因此,中小学音乐教材具有较强的人文学科的属性。

(二)教育科学属性

教育科学基本属性在任何学科教育中都有体现。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它在编制过程中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三)音乐课程载体属性

从性质上看,音乐教材首先是音乐课程的形式和载体。音乐课程中的学科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相应地产生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各国的音乐教材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例如,我国香港地区有的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音乐知识被当作课文来编写,其他音乐教材资源如歌曲、器乐曲等都是知识的“副产品”。日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器乐教学,从一年级学简单的节奏性乐器(如响板、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到三年级加强旋律性乐器(如竖笛、口风琴等)的教学,再到五六年级的合奏训练,器乐教学的系统性非常突出。

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由于其教育观念上的不同而要求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载体,音乐教材也必然会有阶段性的差异。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20世纪初期我国在引进现代教育体制之初,音乐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反映的是富国强兵的爱国主题,这与当时的历史状况、教育思想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左”的思想观念影响,针对当时所谓的教材“三脱离”现象(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教育主管部门做出了“在全日制的中小学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在当时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贴近政治、反映生产实际的歌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本1958年出版的初中音乐课本的目录管窥一下当时的情形。

不难看出,这时期教材选择的歌曲全部都与生产劳动实践有关。作为课程载体,教材如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左”的课程观念和要求。

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教授在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作了题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的发言,呼吁“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并提出“必须精选艺术品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教材”。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提出了十条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的教材所呈现的面貌又有着新的时代特点。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的选材及编排为:

第一单元 百卉含英

唱歌

茉莉花

音乐欣赏

茉莉花

好花红

牡丹之歌

玫瑰三愿

绒花

梅花三弄

配乐朗诵

二月兰

音乐活动

对花

第二单元 梨园撷英

唱歌

唱脸谱

音乐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

越剧《梁山伯与祝

英台》选段

豫剧《花木兰》选段黄梅戏《天仙配》选

段打虎上山

音乐活动

第三单元 管弦和鸣

认识乐器

音乐欣赏 查尔达什舞曲

梦幻曲

西西里舞曲

那波里舞曲

单簧管波尔卡

音乐故事 舍赫拉查达

音乐欣赏 在中亚细亚草原

对号入座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唱歌

森林之歌

音乐欣赏

大森林的早晨

小设计

音乐欣赏

山林之歌

山林

北方森林

音乐活动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4)——大洋洲采风

唱歌

剪羊毛

音乐欣赏 理发师

哈卡·马努马努

拉卡拉卡

学吹竖笛

第六单元 夏日泛舟

唱歌

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欣赏 太阳岛上 六月——《船歌》仲夏夜之梦

雷鸣电闪波尔卡

配乐朗诵 荷塘月色

学吹竖笛 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夏令营

(四)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属性

教材都有独立的学科知识属性,音乐教材也承载着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已有的各种形式的教材来看,由于音乐课程观的不同,对音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在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中,往往强调的是学生在歌唱方面的发展,并不总是把学科知识作为关注的对象,特殊情况下,有一些教材甚至也不把歌唱技能的训练做系统化处理,歌曲的选择只是从题材内容上加以简单分类和排序,这样自然也无暇顾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相对成熟的教材大都不忽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教学上的可操作性,音乐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它,就可以正确而顺利地从事相关的音乐活动;有了它,就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规律;有了它,也才能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常见的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史学知识、音乐文学知识、音乐体裁与结构知识、音乐表演知识、音乐创作知识、音乐风格与流派知识等等。由于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中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学科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需要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加以选择、编排、展现。在普通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它有着自己的对象、目的和要求。教材的音乐知识体系属性要求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体系在转化为具体教学材料之前需要经过“瘦身”,而教学时数、教学目标以及所选择的具体音乐作品是音乐知识体系“瘦身”的条件和通道。

(五)音乐符号系统属性

音乐教材是由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组织起来的。音乐教材中通常提供了师生教学活动必要的歌曲、器乐曲等乐谱材料,这些谱面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或图片,是一种特殊的记录音符的符号系统。乐谱作为符号系统,也不同于美术中的画面,它用来记录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快慢以及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视觉上的可观赏性仅仅是它的表层特征,更重要还在于它具有音乐上的暗示作用。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这种对声音的暗示与关联是音乐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在教材的音乐符号系统属性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谱式问题。

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采用两种谱式:简谱、五线谱。两种谱式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汪培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说过:“简谱比较大众化,容易推行。五线谱是比较完善的记谱法,也是提高音乐水平所必须的”。两种谱式同时也都具有不便之处。简谱直观上看不出音高变化,遇到较宽音域时,代表音符的阿拉伯数字上下加点过多容易导致视觉上的混乱。另外,记录多声部音乐有一定限度,例如记录带钢琴伴奏的歌曲谱时就不如五线谱醒目。五线谱知识系统相对繁琐,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简谱和五线谱都有一定的使用面和适用面。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针对使用何种记谱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论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力主弃用简谱。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曲谱必须完全用五线谱,绝对不许用简谱。”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多次呼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推广五线谱,认为“现在全世界都用五线谱,唯独我们用简谱,这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也是有严重障碍的。”第二种意见是力主弃用五线谱,全部改用简谱。这种观点在1950年之后逐步抬头,近年来时有反覆。有人片面地提出依据中国的国情,中小学音乐教育只能教简谱,认为“从普及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使用简谱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三种是两种谱式混用,但在以谁为主上情况较为复杂。例如1982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小学以学习简谱为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学习五线谱。”1988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凡有条件的学校应教学生学习五线谱,条件不足的也可学简谱,但要努力创造条件学习五线谱”。

2000年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的较为中性,均认为各地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用。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关于谱式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从教学规范性上看,应当提倡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这是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学习、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途径。另外,由于许多音乐出版物以简谱形式刊行,也应当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集中安排简谱知识介绍,并安排一定量的读谱练习以及学习提示,以便让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知识,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了解和掌握简谱知识,并能够进一步学习以简谱记谱的音乐作品。

(六)音乐教学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与一般图书的不同点在于它独特的目的性。音乐教材具有传播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作用。它常常被视为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正如前苏联教育专家祖耶夫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上一节中所引用的对教材的教学论定义也道出了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对新的课程标准音乐教材加以考察可以发现,许多教材都在内容编写上加入了教学方法一项。这些方法有的采用科达依、奥尔夫等系统化教学法理论的理念加以具体化,有的是某个单项教学内容的操作提示。例如在人教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经常见到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音点或乐谱片断“画旋律线”、“画图形谱”等练习,实际上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旋律线条以及蕴涵其中的音符高低、节奏疏密、情绪起伏等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世纪的新一代》歌曲教唱环节,设计了随标记在乐谱中的拍手、三角铁等小图标作节奏伴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休止时值,作节奏填空;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结构,因为拍手和三角铁的图标分别代表歌曲的两个段落;第三,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节奏变化与段落划分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乐曲分析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几册中的段落划分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由此可见,教材不仅具有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属性,还同时具有提示教学方法的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还体现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编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教学顺序。例如,西方音乐基础理论在教材中的一般编排顺序是:从认识音符与休止符开始,再到认识谱号、变音记号、调号,再认识调式、音阶、调的各种关系,认识节奏、节拍,了解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音程、和弦,了解速度、力度、表情等各种记号,了解和声的一般常识,了解乐句、乐段以及曲式结构的一般常识……等等。这样的编排对师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本身不仅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工具。

(七)音乐实践活动属性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音乐学科的突出特点在于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上具有相对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音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都要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教材中应当配合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活动用以巩固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也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活动使得学生在交往、合作意识上、在审美体验的积累上获得足够的练习机会。

(八)音乐民族风格属性

民族性是人文学科共有的特点之一,音乐学科也不例外。民族风格属性也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一环。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性特点往往通过作品的选择、主题的编排、背景知识的介绍、教科书的设计等方式加以展现。

(九)音乐多元文化属性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多元文化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从课程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二是从音乐教材内容安排的角度来认识。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高师钢琴;《钢琴基础教程》;》《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钢琴》;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137-05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和学生对钢琴教材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区别于钢琴表演专业的教材,专门为师范类学生编写的系统全面的钢琴教材并不多。笔者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高等音乐师范专业的电话随访,了解到目前最常用的还是1983年版的《钢琴基础教程》。近年来,又有多套高师钢琴教材陆续问世,不过均没有得到全面普及。本文选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三套教材,也是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十年来运用得较多的三套教材:1983年由韩林申等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以下简称《基础教程》);2004年由杨鸣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以下简称《分级教程》);2006年由李和平等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钢琴》(以下简称《钢琴》)进行研究,从教材编排结构,教学材料选择等方面对三套教材进行对比评析,通过对这几套教材的研究凸显作者的编写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高师钢琴教材的进一步改革提出新的设想。

一、三套高师钢琴教材的对比评析

(一)基本概述

《基础教程》共4册,每一册都由浅入深地精选了各种类型和体裁的曲目多首。教材的内容和进程是按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的,从出版至今已30余年,是多年来高师钢琴专业最常用也是沿用时间最久的教材。编者在后面又做了几次修订再版,本文暂不把修订版列入研究范围。

《分级教程》共6册,分11个级别来编排,每一级都分别精选了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曲、大型乐曲、中小型乐曲和四手联弹几种体裁的曲目多首。此教材是顺应新时期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增多和学生水平的提高而编写的。“这套教程由预备级入门,有针对性地在曲目编排和教学方法上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力求给高校的钢琴‘白丁’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新作品,其中有些是首次发表,并在曲目的难度和多样性方面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钢琴》共4册,每册8个单元。每一单元循序渐进地安排了钢琴基础知识、键盘练习、基本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四手联弹,键盘和声练习、歌曲伴奏以及不同时期流派钢琴音乐的简介和钢琴曲等内容。这套教材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现代钢琴教学的先进理念,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曲目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二)三套教材编排结构对比

1.《基础教程》(一至四册)按学年分册的结构方式来编排,每年使用一册。每一册把本学年要学习的练习曲、小乐曲、复调曲、大型乐曲、歌曲伴奏改编曲、四手联弹等曲目混编在一起。这种编排结构,有效地针对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便于教师和学生按学习进度来选择曲目,对于高等师范专业的学生特别适用。但是教材中没有把曲目进行归类,顺序也有些混乱,选择曲目时比较耗费时间。

2.《分级教程》(一至六册)按预备级到十级分级数的结构方式来编排,没有具体指定哪个学年弹几级,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程度灵活选曲。在每一个级别中,除了预备级按断奏部分、连奏部分、踏板、合奏练习几个板块来编排,一级到十级每个级别都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曲、大型乐曲、中小型乐曲、四手联弹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精选了数首曲目。这种编排方式条理清晰,生在选择曲目时更容易一目了然。

3.《钢琴》(一至四册)选用了更加灵活的编排结构,它跟《分级教程》一样以曲目体裁为主线来划分版块,同时又加入了新的结构编排元素。首先按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分为4册,其次每一册又分别包含了约8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结构安排上,每一册又各有不同,各册各单元设计安排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相同板块,又随进度作相应增减。如第一册第一单元中以基本知识的讲解和键盘练习来编排,然后逐步增加音阶、练习曲、乐曲;第二册开始减少了音阶,增加了键盘和声;第三册增加了歌曲伴奏;第四册又按音乐史的时间为序、音乐风格对曲目来进行编排。这种新颖的编排方式,与音乐史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曲目的同时,又对各个时期音乐的风格和流派加深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三套教材在编排结构上都体现了编者的清晰思路,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但均具有由浅入深的逻辑性。

(三)三套教材选用教学材料的对比

传统的钢琴表演专业教材,一般包含基本练习及四大件(练习曲、复调曲、中小型乐曲、大型乐曲)几部分内容,而高师钢琴教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针对专业特点增加师范性的选材。

这三套教材在传统的教学材料基础上,均增加了师范性的教学材料且各有侧重。下面就此具体进行比较评析。

1.启蒙阶段教学材料的选择

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钢琴。所以三套教材都针对启蒙阶段的学生安排了相关学习内容。

《基础教程》在第一册的开始部分安排了音符键盘对照表,从两首单手的断奏练习和三首双手的断奏练习开始,然后就进入连奏、双音练习了。相比于之前表演专业传统启蒙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此教材选材非常精炼且重点突出,特别是在有些曲目的前后有简短的文字讲解,非常有利于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对乐曲进行理解。可惜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对弹奏姿势、手型、指法都未做文字和图示的讲解,断奏、连奏的练习曲目偏少,学习进度显得稍快了一些。

《分级教程》花在启蒙阶段的篇幅相比起来就要多一些,整个预备级整整32页都是针对启蒙阶段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一开始有指法标记图、键盘音符图,然后是断奏部分的演奏姿势讲解和图示,单音、双音断奏和跳音练习,接下来是连奏的文字讲解和图示及16首连奏的小曲,这部分编者给了相当多的比重。

接下来编者的创新点是在启蒙阶段引入了踏板。在传统的表演专业教材中,因为启蒙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个子小,够不着踏板,所以较晚才引入踏板练习,而在《分级教程》里,编者针对高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了他们身体的成熟和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在启蒙阶段就开始踏板的学习,对学生迅速掌握钢琴技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教材中有踏板的图示,踏板用法详细的文字讲解及3首练习踏板的曲目,学生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对钢琴踏板的用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以后的学有裨益。

预备级的最后一部分是合奏练习。有四手联弹、与老师的合奏、钢琴二重奏。这些练习对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既呈现了多声部音乐的层次性,锻炼了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又展示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钢琴》第一册的第一、第二单元共24页都是启蒙阶段的内容。与前两套教材相似的内容有:键盘音符对照图、钢琴弹奏基本姿势与手型讲解、手型图示、指法标记图示、以及非连音、连音、跳音的文字讲解和练习的曲目。

此教材选材创新之处是在启蒙阶段专门讲解了黑键和白键、升降号,而且特别进行了专门的黑键练习,并引入了“五指音型”这个概念,把启蒙阶段的手指练习和调式调性的学习相结合。这样选择教学材料充分利用了高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基础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钢琴技巧的同时加深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

2.基本技术练习的选择安排

音A、琶音、和弦等基本技术练习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础教程》由于篇幅的限制,除了第一册启蒙阶段有少数几首手指连奏的基本练习外,没有其他基本练习的内容。师生需要从另外的教材中补充基本技术练习使用。

《分级教程》把基本练习作为重要的内容,从第一级到第十级每一级都安排了相应程度的音阶,琶音,从C大调、a小调的音阶,主三和弦琶音开始逐渐加深难度,直到最后的24个大小调三度、六度、八度音阶,属七、减七和弦琶音,每一级的弹奏速度均有详细的量化标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学生系统地掌握调式调性知识和手指基本技术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此教材从一级到六级还安排了非常具有“师范性”的内容:I-IV-V-I和弦连接的练习,并详细地标注了指法。此项内容把高师钢琴课、和声课与即兴伴奏课的学习巧妙地融合起来,既练习了和弦弹奏的基本技术,又熟悉了和声课中基本的和弦连接,并为编配即兴伴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琴》在基本技术练习的内容安排上比重虽不是很重,但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更加强烈地体现出“师范性”。从第一册第二单元开始,手指练习就和调式调性的学习结合起来,首先在键盘的不同音区上弹奏大调前五音,然后安排了练习音阶前五音和主和弦的小曲,要求学生分别用连音、跳音与非连音方法弹奏,边弹边唱,记忆各调的键盘与音高位置。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启蒙阶段学习基本的触键方法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连接,让学生同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第三、第四单元进入音阶练习之前详细讲解了音阶的音程结构,和弦练习更是详细地列出了I、IV、V级和弦及其转位,每个和弦都有和声标记和指法标记,特别适合初学者。五单元开始基本练习移到了附录,指法、和弦标记仍然一一标注。进入第二册音阶琶音和弦练习逐渐向键盘和声练习过渡,键盘和声这部分在下一节进行论述。

三套教材在基本技术练习教学材料的安排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高师钢琴教材越来越需要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选材,充分地体现“师范性”特征。

3.“四大件”的选择安排

练习曲、复调曲、中小型乐曲、大型乐曲在钢琴教学中通常被称为“四大件”,是钢琴学习中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三套教材中“四大件”都是比例最重的部分。

《基础教程》所选曲目,从欧洲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到中国作品等都普遍涉及,近现代作品偏少。《分级教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之前不常见的作品,如勒穆瓦勒、雷斯霍恩、拉克、泰勒曼、汉吉维尔德、梅西安、亨德米特等外国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周静、常平、冯石、陈怡、宋迪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近现代作品比例增多,曲目难度有所加大,曲目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钢琴》除了上述两套教材所选各个时期的曲目之外,还特别增加了爵士风格的钢琴作品。

从三套教材“四大件”钢琴曲目的选择中可以看出,高师钢琴教材在选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拓展。今后,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更多的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钢琴作品充实高师钢琴教材。

4.钢琴合奏练习的安排

四手联弹,双钢琴等合奏练习,能锻炼学生的多声部思维能力,并增加学习的兴趣。三套教材都安排了少量的合奏练习。

《基础教程》的第一、第二册均在末尾部分有几首四手联弹的曲目。《分级教程》从预备级到第四级每一级都安排了合奏练习,以四手联弹为主,还包括与教师合奏、钢琴二重奏和简单的室内乐,第七级中还有一首双钢琴作品。《钢琴》第二、第三册每单元有一首四手联弹曲目。

三套教材对钢琴合奏的曲目安排均稍显单调,曲目少、类型单一,对双钢琴、室内乐、钢琴协奏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5.“师范性”教学材料的安排

高师钢琴教材区别于表演专业教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体现出“师范性”特色。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能为歌曲弹奏、编配伴奏和自弹自唱是他们需掌握的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三套教材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都专门安排了键盘和声、歌曲伴奏、自弹自唱、伴奏编配等提高伴奏能力的“师范性”教学材料且各具特色。

《基础教程》虽没有专门列出歌曲伴奏的板块,但是专门选择了一些可以当作歌曲伴奏练习的钢琴曲,其中有些本来就是一首伴奏曲。如第一册的《老黑奴》,第二册的《啊,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马赛曲》《嘎达梅林》,第三册的《重归苏莲托》《桂花开放幸福来》《满江红》《歌唱祖国》,第四册《跑马溜溜的山上》《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都是直接练习伴奏的曲目。在练习这些曲目时,学生会接触到常用的和声连接、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及半分解和弦等基本的伴奏织体,为自己编配伴奏做准备。

《分级教程》也没有专门的歌曲伴奏板块,但有些曲目也是专门为伴奏能力提高编选的歌曲改编曲。如第一级的《采花》,第二级的《公爵的歌》(选自歌剧《弄臣》)、《夏日最后的玫瑰》,三级的《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六级的《敖包相会》(内蒙民歌)等。练习这些曲目同样有利于学生熟悉基本的和声连接和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的学习打好基础。

《钢琴》曲目编排中也同样安排了多首歌曲改编曲,如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故乡的亲人》,第七单元的《嘎达梅林》《费加罗的咏叹调》,第八单元《小鸟》,第二册第三单元《在北京的金山上》,第五单元《茉莉花》,第七单元《我亲爱的爸爸》。第三册第六单元《爱情的喜悦》,其中多首是高师声乐课的常用曲目,还有中小学教材的曲目。此套教材的亮点在于: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键盘和声的板块,每一单元的和声练习后都有几首歌曲的伴奏编配练习和移调练习。这部分内容将乐理、和声课,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提高键盘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为学生编配即兴伴奏和弹奏歌曲伴奏打下基础。进入第三册后,还专门安排了歌曲伴奏的板块,这部分的伴奏均是正谱伴奏,有些曲目还要求学生自弹自唱并进行移调练习。

从三套教材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钢琴》大大增加了歌曲改曲、键盘和声、伴奏编配、歌曲伴奏等“师范性”教学材料的比重。“师范性”内容在高师钢琴教材中比重的增加也是高师钢琴教育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师钢琴教材改革设想

从以上对三套不同时期的高师钢琴教材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工作者顺应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中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大大推进了高师钢琴教材建设的发展。当前在新形势下,高师钢琴教材需要不断发展与改革,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改革设想。

(一)加强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近年新编的高师钢琴教材中,编者已经开始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如《钢琴》中键盘和声、歌曲伴奏等板块,把乐理、和声、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内容与钢琴课学习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受益匪浅。今后,学科的交叉融合应进一步加强,除了乐理、和声、即兴伴奏外,还可以跟曲式、歌曲写作、中外音乐史、声乐等课程交叉融合,特别是之前的教材和声乐课结合的很少,但恰恰高师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议在教材中多增加弹唱相结合的训练。

(二)选编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入教材

高师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要进入中小学实习,毕业后更是长期接触中小学教材。如能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音乐欣赏等内容,选编进高师钢琴教材中,让学生提前熟悉它们,对教学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如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给学生讲授“音乐家的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在高师钢琴教材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编月光奏鸣曲的一到三乐章,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熟悉此曲的背景和贝多芬生平,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增加备选作品

钢琴作品浩如烟海,高师钢琴教材篇幅有限,只能精选部分代表性作品。建议今后的教材中增加备选作品目录,这样既节约篇幅,又让师生选择面更宽。无论是按级、单元来编写,还是按曲目的时间顺序或体裁编写,教材都可在每个部分末附上几首备选作品目录,还可分重点练习和非重点练习(视奏或泛弹)的层次。如《钢琴》第四册中,每个单元是不同风格流派的几首乐曲,书中每一单元约有6、7首曲目,在这些曲目后可增加几首备选曲目。如第五单元印象派作品编人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拉威尔的《幽谷钟声》,这两首曲目篇幅都较为短小,可在之后再列出一些印象派的经典作品目录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德彪西的《月光》《焰火》《水中倒影》《欢乐岛》,拉威尔的《水之嬉戏》《夜之幽灵》等。

(四)增加音频视频学习的资料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各种音像资料。高师钢琴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欣赏音频和视频来增加他们学习作品的质量和数量。

高师钢琴教材的作品后面可以附上建议欣赏的音频视频的演奏者和演奏版本资料,便于学生课余自行查找学习,并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学习感受。同时在教材中也可列出一些补充曲目及版本,通过音频视频来学习,这样也可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

结语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与对策 预测技巧 听力理解 交际能力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has been a focus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for many years in China. In addition, English is learnt mainly in class, so TEFL faces a great deal of difficult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learning to arouse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teacher of English should find out the hearing difficult factor and adopt some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student's English hearing.

Keywords:English hearing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Prediction strategy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mmunicative ability

一、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特征,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五种素养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使学生掌握了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目标。

二、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学习基础不牢。这主要体现在语言辨别能力低,语言连贯性能力弱等几个方面。学生对英语的发音甚至连国际音标都读不准,因而很难辨音。在英语朗读中存在许多重读、连续、爆破、摩擦等语音变化,若不懂这些规律,可能导致听者理解上的障碍。

2.词义的语境判断差。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根据出现的单词和句型孤立,地判断其意,而不善于根据上下文及语法结构来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测,因而顾此失彼。如,He can?蒺t stand her words.一句中,stand意为“忍受”而非“站立”,如果学生不知后一含义是无法理解该句的。

三、提高听力水平的具体策略

1.扎实的基本功是搞好听力训练的基础。在学习初期就要求将音发准、记准,通过录音模仿等方法及时校正;在平日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连读、弱读、缩写的语音及近似的语音、语调变化等,加强录音模仿和听写练习,使学生逐渐熟悉英语发音规律。

2.预测是提高听力的有效手段。

(1)听前预测。听录音之前,教师通过标题、插图、情景介绍等活动,导入有关词汇和知识,引导学生对听的内容进行推测和联想,同时教师还应提出听的任务,让学生清楚听的目的以及听时需要做的事情。如在听“Holidays in the US”这段听力材料时,可根据标题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推测。

①How many holidays do you familiar with in the US?

②When do these holiday come?

③How do these holidays come?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听力的进一步进行。

(2)听时预测。听具有很强的未知性、随机性和时限性,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前后句、上下文加以推测和判断,特别注意利用关键词、暗示词、过渡句、信号词。如:In western countries today more and more foods have additives in them. What are additives? Additives are chemicals which are put into foods to give them color and taste, to stop them going bad and so on. 这段话谈的是additives,可引导学生根据读音联想一下动词add,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便可以猜测出additives的含义是“添加剂”。当预测谈话人之间的关系时,如听到dad,mum等词时,则可预测谈话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3)听后预测。听后预测则是指学生在听完录音后针对问题进行前后联系,将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补充、推理、分析和修正,从而提高对听力材料理解的准确度。

3.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是提高听力的重要方法。“精听”要细。所选材料最好使用正常语速的口语材料,一遍听不懂再听一遍,直到听懂为止。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听”,学生逐步体会到由于连读、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等因素造成的说话者的发音同词典所注发音之间的差别,从而提高听力水平。

“泛听”宜粗。若有单词或句子听不懂,不要停下来,听的同时充分运用已听过的材料和各方面知识,对所听内容进行推测,想象和思考。在泛听过程中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捕捉关键词。如A truck goes faster than a bike.这句话如能听清truck, faster, bike,句子的主要意思即可理解。泛听有利于培养整体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是提高听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经常听到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针对这一现象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有意识的记忆,强迫自己对听力材料进行记忆。实践表明对听到的内容速记一下,其效果比“只听不记”好得多。还可采取背诵范文、复述故事、重复句子等形式强化训练。其次,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要掌握要点记忆、联想记忆、概略记忆等方法,不断提高记忆质量。

5.听与说、写、读结合是提高听力的重要途径。

(1)听与说的结合。听力水平的提高仅仅通过录音材料是不够的。听完材料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介绍听力材料的基本内容,或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学生为了完成相互交流的任务必须认真地去听,从而有效地提高听说能力。

(2)听与读的结合。在听的过程中对听力材料进行跟读虽是一种被动的模仿、重复的过程,但却有利于解决在听的过程中由于单词的连读、弱读、同化等原因造成的理解错误。听的时候,要一边听,一边跟读模仿,做到边听、边读、边思考,这样做不但练习了听力,还练习了说的语音和语调。

(3)听与写的结合。在听过一段材料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听材料进行概括总结,或对整个材料进行完整的记录。促使学生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处理长篇文章把握全文关键的能力。

(4)听与读的结合。在练习听力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听音时每个音节都能听得很清楚,但就是不知其意,这可能是因为不熟悉相关的单词及其习惯用法(词汇量不足),也可能是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有计划地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积累多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所听内容。

6.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受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听力训练时习惯将听到的信息译成中文,这样在听的过程中无形地多了一个步骤,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

整体把握。因此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听磁带、英语广播,通过学校的各种媒体设施让学生多欣赏一些英文诗歌、歌曲、原版影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7.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兴趣促进观察,观察导致发现,发现孕育创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老师的挖掘和激发,新时代的教师要懂得去欣赏学生,用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初中起始年级 语音教学 phonics教学 国际音标 多种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29-04

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肖礼全,2006)。英国语音学家Gimson指出:要学会一种语言,只要掌握50%~90%的语法,1%的词汇就够用了,但语音知识却是需要近乎100%的掌握(陈霭琦,2013)。如果一个学生在入门阶段没有扎实的语音,其后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第一关(胡春洞,1990)。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语音的训练。同样,在中国,大多数一年级小学生在开学伊始也有为期一个月的拼音学习,以培养学生认读生词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能让学生掌握语音知识,无疑给了学生一把打开英语缤纷世界的"金钥匙"。

《英语课程标准》也在语言知识的五级目标中对于语音学习提出了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根据音标和拼读规则拼写单词(教育部,2012)。

然而,目前初中起始阶段语音教学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初中起始阶段,语音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一、初中起始阶段语音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语音教学衔接断层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二级语音知识的要求,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则;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停顿、节奏、语调等现象(教育部,2012)。然而,据笔者观察,刚从六年级升到七年级的学生的语音学习状况并不乐观:虽然绝大部分的学生能认读26个字母,知道其字母音;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更不会运用拼读规则来拼读单词。他们记单词主要靠死记硬背,甚至靠注释中文或拼音来辅助单词记忆。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单词和句子的重读一知半解,更不知道英语中有连读、节奏等现象。

目前杭州市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各自独立,语音教学脱节现象尤为明显。小学老师认为初中会重新系统学习语音知识,所以大多数小学教师并没有系统地教学生拼读规则,很多老师也没有帮学生认识国际音标,认为学生只要会模仿读单词,文章,语音语调正确即可。而初中的老师则认为语音教学在小学已经进行过了,学生应该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则和音标。当他们看到多数学生英语口语很流利,在中小衔接时也就不把时间"浪费"在语音教学上了。而且为数不少的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小学很流行的phonics教学所知甚少,他们在中小衔接的教学中很少涉及拼读知识。多数教师只是在初中起始阶段花一两节课集中教一下国际音标,认为学生通过这样的集中学习就能根据音标来拼读单词了。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短时的集中学习,若没有后续的不断巩固,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根据国际音标拼读单词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初三甚至高中还不能根据音标独立拼读单词。中小学语音教学的断层导致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相当一部分学生既没有掌握phonics的自然拼读法也不会熟练运用国际音标拼读单词。随着初一下学期单词量的增大,语音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感觉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两极分化提前出现。

2.语音训练材料匮乏

和旧版的教材相比,新改版的go for it教材非常重视语音学习,设计了"音素学习--由字母或字母组合到读音--由读音到拼写"这三轮拼读规则训练,帮助学生们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则。但是,由于教材篇幅和课时的限制,这套教材所提供的语音训练的教材还相对单薄,特别是中小衔接的七年级上册,除了在三个starter unit中设计了五个元音字母长短音的语音训练题之外,其他的语音训练都是放在课文附录中,且练习的形式只有一种:Listen and read。附录中每个单元除了两题跟读材料之外,教材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形式的语音训练材料。但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中文环境中,掌握扎实的英语语音知识,则需教师提供丰富的纸质、音频、视频材料;让学生在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媒介中内化语音知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语音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现行的中考评价方式,大多数老师对于语音教学并不重视。他们对语音教学很少钻研,缺乏对语音课堂的精心设计。语音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教师播放磁带,学生跟读是语音课堂上的最常见的形式。甚至有少部分教师把课文附录中的语音训练忽略不计,对于起始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升降调等很少提及。这导致很多七年级的学生单词拼读知识不扎实,对于国际音标也是一知半解,难以应付初一下半学期日益增加的词汇量,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二、初中起始年级英语语音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索

1.进行Phonics教学

初中起始年级的语音教学可以借鉴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比较流行的phonics教学。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解释,phonics即:a method of teaching people to read in which they are taught to recognize the sounds that letters represent。Phonics教学翻译成中文有很多名称,最常见的是自然拼读法。Phonics 教学在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有很长的历史。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英文字母、字母组合和语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按字母的发音去认读单词(梁月婷,2012)。Phonics 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单词拼读能力,从理论上讲, 学生在掌握拼读技能之后, 对于英语中80%多的单词就能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

1.1集中教学letter sound

英语的26个字母都有其特定的发音,在中小衔接的语音教学中,可以借助让学生唱字母音歌曲来复习每个字母的常见发音。如:

A for apple, /?/ /?/ /?/

B for bag, / b/ / b/ / b/

C for cat, / k/ / k/ / k/ …

在唱完字母音歌曲后,让学生模仿编写一首类似的字母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除了唱字母音歌曲之外,美国非常流行的phonics启蒙动画片《跳跳蛙》也是绝佳的学习26个字母letter sound的材料。这个视频材料共16集,其中的第一集letter factory; 第四集talking words factory; 第九集Sing-Along Read-Along; 第十一集The Amazing Alphabet Amusement Park; 第十三集Phonics Farm籍由故事展示26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字母组合的发音和自然拼读的方法。在第一集Letter Factory 中,学生们可以跟着主人公TAD依次进入26个房间,每个房间都设计了生动的情境,在精彩的故事中学生能很轻松地记住26个字母的letter sound。

1.2拼读训练

拼读训练是phonics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单音节词(辅音+元音+辅音)开始,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拼读训练。以pen为例,教师示范自然拼读的方法,按照p-e-pe-pen的顺序把整个单词拼读出来,这里采用的方法跟英美国家教phonics的方法略有不同,他们在拼读的时候通常采用p-e-n-pen这种三个音直接拼读的方法,笔者结合中国学生学拼音的习惯,让学生逐步拼读单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然后笔者列出更多的单词,让学生试着用自然拼读法进行朗读:men、ten、let、wet、set、get。之后逐渐过渡到其它较复杂的单词,如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笔者让学生先按照辅音+元音的方式正确划分音节,然后拼读每个音节,最后把几个音节合起来拼读整个单词。

1.3辨音练习

辨音练习也是phonics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听音写词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

辨音练习1: "Listen and circle."在这一练习中,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发音,圈出正确的单词。通过这一练习,帮学生分辨易混淆的单词发音

辨音练习2: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ch,th,wh,ph,ck,sh."在这一练习中,学生需要填入他们所听到的单词的一部分。

(划线部分是学生需要填入的字母组合。)

1.4运用游戏,促进语音学习

传统的初中语音学习课堂以操练为主,学生会觉得比较单调枯燥。把语音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同时,在初中起始年级的语音教学中引入游戏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游戏1:"Put the words in the right box."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做中学"和实际演练中,可以记住75%的内容;而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的内容达到90%(百度百科,2015)。所以笔者经常在语音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以游戏的方式来寻找拼读规律,而不是告诉学生拼读规则。比如在学习字母o长短音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单词放入相应的方框内。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o的长音和短音的规律。

游戏2:"Circle the words with a short a in the puzzle."在训练学生掌握字母a 发短元音/?/的时候,笔者让学生玩一个puzzle的游戏,让学生两两合作,在两分钟之内圈出方框中所有含有短元音/?/的单词。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成绩最好的一组在两分钟之内圈出了8个单词。之后学生朗读他们找出的单词,巩固目标语音。

游戏3:在训练学生掌握字母"i"的长短音发音时,可以设计跳棋游戏。棋盘的形式跟我们日常玩的飞行棋类似,只不过每格包含英语词汇和词汇对应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先掷骰子,按骰子数字在棋盘上走跳棋,遇到含"i"的词汇读出来,并获得相应积分。

1.5绘本阅读

Phonics教学不仅帮学生建立字母和发音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阅读(黄雪祥、张素琴,2013)。所以除了单独的拼读练习,笔者经常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来运用所学的拼读知识,同时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阅读绘本"Gus the Duck"的过程中(见图1),可以帮学生拼读单音节词Gus、run、mud、tub、suds、rub、bug、sub、fun、tub、hug 。《培生儿童英语分级读物》、《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牛津阅读树》系列读物、《典范英语》、《海尼曼分级读物》都是适合练习拼读,培养阅读能力的读物,教师可以挑选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材料,运用到语音课堂上。

图1 Gus the Duck (资源来源:)

1.6学习韵律诗歌和绕口令

在我们现有的go for it 教材中,关于Phonics训练方面生动有趣的材料还是偏少,主要偏重于对话和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朗朗上口的韵律诗歌和绕口令来训练学生的拼读和发音。比如利用绕口令"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and made the bear bleed blood."来练习/b/和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利用韵律诗歌巩固字母组合ight的发音:

利用趣味小诗THE FLY AND THE FLEA,帮助学生掌握辅音字母组合fl的发音。

1.7利用原版phonics 资源

Phonics的教学是英美国家比较成熟的英语启蒙的方法,因此国外原版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互联网技术那么发达,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资料(见图2)。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跳跳蛙》的视频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资源。类似的资源还有美国PBS公司出品的WORDWORLD,这个动画片里所有的物品和人物都是有字母构成的,学生可以一边观看动画片,一边了解单词的组成,发音和意思,促进学生对Phonic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动画片每一集的末尾都有一首关于rhyming words的歌曲,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就可以学会找出那些具有相同字母组合且发音相同的单词。不过,现有的phonics资源多是针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需要进行筛选和改编。

2.国际音标集中教学

学生掌握phonics之后,虽然可以拼读80%左右的单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单词都可以用phonics的拼读规律来解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国际音标来帮助学生拼读不符合规则的单词。而且学生通过学习国际音标,碰到自己不会读的单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国际音标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杨菊妃,2014)。所以在国际音标的学习中,笔者充分考虑通过学生已有的26个字母的知识,学习部分国际音标。笔者用国际音标标注26个英文字母,让学生通过朗读26个字母的音标来学习音标。这个过程跟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很相似,学生在拼读字母的音标的过程中就认识了48个音素中的24个音素,即7个元音音素/el/、/i:/、/e/、/al/、/??/、/u:/ 、/唬/。 15个辅音音素/b/ 、/s/、 /d/、/f/、/d?/、/t?/、/ k/、/l/、/m/、 /n/、/p/、/ k/ 、/ t/、/v/、/z/和两个半元音/ j/、/ w/ 。对于剩下的24个音素,笔者通过结合学生熟知的一些简单的单词来帮助学生记忆。如/?/--apple; /?:/ ---all; /?:/ ---her; /?l/--boy; /?/--bag; /l/ --here; /θ/--thank; / /--they;/j/--yes等。

2.2运用pronunciation Workshop,帮学生准确朗读国际音标

在学习国际音标的时候,学生正确的口型方式对标准的发音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Pronunciation Workshop中的"Speaking English with an American Accent"。这个视频教程是专门针对母语非英语的人员设计的,用11个视频教程示范了每个国际音标的发音的口腔运动方式。笔者在学生集中学习国际音标的初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阶段观看发音视频,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保证学生正确朗读音标。

2.3运用国际音标FLASH软件,帮助学生学习音标

在课堂上学习了国际音标以后,如果课外没有及时的巩固,学生会很快遗忘,而且很多学生回家之后家长没有能力辅导。笔者在网上下载了国际音标FLASH软件,放到班级QQ群里,让学生能够下载复习国际音标。学生只要点击其中一个音标,该软件就能准确发音。这样每个学生在家里就像有了一个专职的家庭教师,学生借助这个软件可以随时在家复习音标。

2.4运用《手势突破发音》,巩固国际音标

在集中学习音标的初期,如果每节课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感觉到厌倦,教师要拓宽思路,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疯狂英语中的《手势突破发音》是帮助学生巩固国际音标很有效的一个资源。教师只要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手势突破发音 李阳"就能下载很多相关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笔者把李阳"请"到了教室。笔者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外来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学习非常投入。

3.Phonics 教学和国际音标教学相结合

Phonics 教学和国际音标的教学都能使学生能够学会拼读单词,为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初中起始年级的语音教学中,两者可以结合起来。

3.1拼读五级词汇表中的单词

当学生基本掌握phonics的拼读方法和国际音标之后,笔者把五级词汇表中所有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都筛选出来,先让学生根据phonics的拼读规则试着读一下单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国际音标拼读单词;最后听录音或听教师示范朗读来检验自己前面两个步骤中的拼读是否准确。当七年级的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读九年级的单词时,他们就建立了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

3.2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读音规律

在语音学习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读音规律。比如,笔者向学生呈现Kate, face, name, late, cake等单词,然后让学生来总结a-e的发音,在学生发现了a-e这个字母组合发/ei/的音之后,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如lake, make, take等,通过这种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笔者在语音教学中还让学生自己制作phonics和国际音标相结合的拼读表。比如在学了发/ei/的字母组合ai,a-e,ay,笔者让学生自制表格,列出发/ei/的字母组合ai,a-e,ay的典型单词,以此来巩固Phonics拼读知识和国际音标。

3.3欣赏歌曲,消化拼读知识

英文歌曲是英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吟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既可以接触真实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可以培养语言兴趣,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所以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发音准确清晰的英文歌曲,帮助学生学习语音知识。比如在欣赏和学唱英文经典老歌I AM SAILING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如下元音:/ei/ /i:/ /ai/ /?u/ /唬/ /?:/ /?:/ /i:/ /u:/ /au/ /i?/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些发音相对应的字母组合。

4.多种语音教学方法相结合

初中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音之外,还要注意重音、意群的读音、语调和节奏,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自然、流畅(教育部,2012)。笔者在教学中将重音,意群的读音,语调、节奏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听,多模仿课文磁带中标准的语音,使学生对文章的语流和语调形成深刻的印象。

另外,笔者也经常利用英语诗歌、歌谣、故事、绕口令等材料,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提高语音能力。

4.1 Jazz chants语音教学法

Jazz Chants语音教学法是美国纽约大学英语教授Carolyn Graham首创的英语语音教学方法。她发现美式英语的节奏和传统的美国爵士乐的节奏十分相似。她自创的Jazz Chants在训练英语节奏和语调方面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富有节奏的音乐伴奏下,操练目标句型和词汇,使得整个语音学习的过程摆脱了机械的重复,变得生动有趣。在日常的语音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重点句型编一些chant让学生来练习。比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的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时, 笔者就把这一单元的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与球类词汇结合起来编成如下的chant:

在笔者结合手势示范清晰的语调之后,让学生伴着音乐,配合拍手、击打桌子或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击掌的方式来进行chant。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和掌握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的语调。

4.2依托故事,落实重读语音技能

在语音教学中,可以借助英语故事来创设语境,同时来落实语音知识。例如,笔者在教授句子的重读的知识时,利用《爱丽丝梦游仙境》来渗透重读知识,使原本枯燥的重读练习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听力活动,让学生听这个世界著名童话的第一节DOWN THE RABBIT HOLE中的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划下听到的重读单词;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重读,然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重读语音规律。之后笔者结合幻灯片初步总结重读规律(见图3)。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欣赏倾听了Alice和红桃皇后的对话,并启发学生理解重读不同的单词可以强调不同的内容。最后笔者又让学生表演Alice和红桃皇后的对话,让他们实践重读语音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重读规律印象非常深刻。

图3

4.3借助英文歌曲,训练连读

根据笔者平时的观察,一些学生很少会在课外主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但他们却喜欢唱英文流行歌曲。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利用英文歌曲来教授语音知识。其实,学唱英文歌曲对学生掌握连读、弱读等意群的读音很有帮助。比如在教授连读这一朗读技巧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了西城男孩的名曲《YOU RAISE ME UP》,这首歌里包含了大量的连读,通过欣赏学唱这首歌,学生进一步掌握连读技巧。

除了训练连读,英语歌曲还可以被用来训练弱读,重音,语调和节奏。在选择英文歌曲的时候,可以选择歌词简单,发音标准清晰的经典歌曲和童谣,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学习语音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4.4趣味练习

风趣幽默的对话和儿童诗也是练习语音语调的绝佳材料。例如:

在这个简短的对话里,爸爸和孩子用了不同的语调,爸爸的升调表示疑问语气,Jonny的降调表示的是肯定语气。笔者让学生两两合作,把父子之间有趣的对话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不同语调表达的不同意思。

三、结束语

初中起始阶段的语音学习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重视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语音学习。语音学习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系统训练才能见效的过程,任何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语音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学习金字塔",《百度百科》2015-11-01

[2]陈霭琦“语篇渗透下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年第1期

[3]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4]黄雪祥、张素琴 "中小学衔接Phonics教学实践和策略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5]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梁月婷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Phonics 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2年第11期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7

【关键词】跟读法 基础日语 听说课程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9-02

引言

“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日语水平、考察日语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标准。而口语表达,是最基本的语言交际行为,直接影响着交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培养“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时,也总是把“听说”放在前面,可见其重要性。但是从日语教学反馈的结果来说,与读写能力相比,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明显滞后,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在训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在听说教学环节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那么如何通过“跟读法”的运用,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运用日语实现交际能力,这是基础日语听说课程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基础阶段听说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包括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基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句型、功能意念等6个项目。其中语音部分,第一学年要求掌握五十音图的语音,单词的声调、各类单句的基本语调。第二学年需要掌握语流中的发音和语音知识;各类单句、复句的语调变化;句子重音;朗读技巧;会话中终助词的语气。因此,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是日语专业的首要目标,并且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语调、语感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事日语基础听说课程教学的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探寻,应用于英语练习的跟读法的出现,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跟读法

2.1跟读法的概念

“跟读法”――シャドイング,源于英语单词“shadowing”,原意为影子、阴影处;形影不离、尾随。在外语听说练习上,是指将耳中听到的言语犹如影子般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复述。但是,很多人误认为只要把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就可以的学习方法。如果这样简单的进行练习,外语能力是不会有明显提高的。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跟读法呢?跟读法是指把听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进行复述的外语练习方法。但是对于听到的内容需要很好地理解,把听到的内容同时进行出声复述。这种方法很好地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尤其对学习者的朗读能力以及语音语调的纠正有很好的效果。跟读法以往被用于同声传译的练习,由于效果比较显著,所以现在也用于初级外语的学习。

2.2跟读法的本质特点

跟读法的本质在于对听到的信息的正确理解下的复述,但并不是单纯的复述。“想要表达什么?”、“说话人现在是以怎样的心情在说话?”、“这本教材的重点是什么?”,需要弄清这样的问题并进行跟读训练。同时,跟读法不仅可以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产生共鸣,并且也是交际的理想训练形式。因此跟读法的重点是“再现”,但并不是必须把所有听到的信息一字一句地进行复述,重点是理解并复述音频材料所传达出的所有信息,特别是对语境的理解,饱含情感地进行复述。

2.3跟读法的训练方法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理解内容的同时跟读复述。开始阶段,需要循序渐进,20-30分钟为宜。其次,即使不能完全听懂所有单词的意思,只要抓住整体语境也是可以的。如果只是纠结于个别单词的话,就会影响整个跟读的效果,弄清大体意思是不会影响训练的。再者,可以多人进行跟读训练,实现场景再现,对于内容的理解会更有积极作用。

三、基础听说课程的实践策略

3.1入门阶段

基础听说课程入门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那么跟读练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选取日常用语进行跟读练习,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可以进行脱稿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进行单个假名的记忆强化,还可以进行语调的练习,为培养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日语提供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3.2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日语跟读材料的选取,首先必须是原声材料,也就是说必须是日本人朗读,最好选取教材,有方言或者非日语母语者的音频材料都不适合。在难易程度方面,而如果选取电视剧或者新闻的话,会增加初级阶段学习者的负担,影响效果。可以使用教材的会话原文,开始训练的时候可以参考原文,然后再进行脱稿跟读练习。在开始阶段,大部分的学习者有可能达不到原声语速,所以在跟读中,可以逐句跟读,经过反复跟读练习,就能做到即使在不看原文的同时也能理解原声语音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模仿。

3.3中、高级阶段

中高级阶段,在已经进行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学习者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感也有很大的提高,进行难易度较高的跟读内容也比较顺利,那么跟读材料的选择可以相应提高难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是超高级水平,否者快语速、内容难度高的跟读材料仍是不适合的,所以材料的选取依然是面向日语学习者的有声读物比较适宜。比如,可以直接采用日语能力测试1.2级听力材料,在听一边进行选择之后,再进行跟读训练,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结论

通过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初步看到,学习者的语音、语调比较标准,有一定的节奏感,语速也有所提高,通过情感的模仿,增加了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听力能力明显提高,口语的实际交流也有明显的进步。

跟读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目前还只是在尝试阶段。但是当前,这种方法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以及英语学习中都被广泛的采用。特别是诸多英语学习者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日语教学和学习中,可以进行借鉴,并进行创新和尝试。为培养学生的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棉红.《内江科技》[J]. 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8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接触的就是语音,“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胡春洞1990:47)。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英语就像盖房子必须打好地基一样首先要学好语音。

首先,英语语音语调是英语口语表达的基础,语音语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和听力水平。学习者如果发音不标准,语调不自然,在与别人讲话时,就会出现别人听不懂、似懂非懂、甚至产生误解。

其次,语音与词汇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特别与单词的重音,拼写和词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用以表达概念的。离开词汇就没有法子表达概念;词汇不丰富,也必然会影响思想交流”(李庭芗1983:122)。单词的重音由音节决定的,而词性也很大程度由重读音节决定。

第三,语音语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衡量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如何,语音语调是关键因素之一”(肖礼全2006:30)。学习者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再加上母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和地方音的干扰。因此,对初学者来说,语音语调学习的难度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英语语音教学的目标

关于语音教学的目标,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我们主要把它分为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现代交际英语教学理论两种观点。即语音如同英语母语一样流利、自然和地道与语音正确、可理解和可交际。Harmer 认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同母语一般的准确和流利”的目标并不可取,也不明智,对很多学习者来说,“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或许更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可理解的和有效的语音语调”(1991:22)。可见Harmer的观点更实际。针对我国英语语音教学实际,顾曰国提出一个较为模糊的观点。他指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可行的目标一般指接近母语标准的或可理解的。”(1998:266)他的观点虽然叫模糊,但更具有灵活性,全面涵盖了传统理论和现代交际理论的观点。

胡春洞把语音教学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为六种基本能力:“1)具有听音、辨音和模仿能力;2)具有把单词的音、形、义练习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3)具有按照读音规则把字母及字母组合与读音建立起联系的能力;4)具有迅速拼读音标的能力;5)具有把句子的读音和意义直接联系,从而达到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6)具有朗读文章和诗歌的能力。”可见,对语音教学的目标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语言学习一部分的语音教学也应体现它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分阶段。即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教学目标,语音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目标。正如顾曰国教授所说的那样:“让人听懂似乎是外语语音学习的基本评价标准和明智的学习目标。”(1998:262)。

二、语音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音教学内容分散且学习过程较长

现行中学英语语音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很分散且学习过程较长,不利于对语音的整体感知和拼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即时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英语便处于被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教学效果差。

单音部分的教学过于分散,需要三个学期才能将48个音素和音标学完。学生学不全48个音素和音标的前提下,就很难在词汇学习中正确拼读单词和有效地记忆单词,这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设置了障碍,使他们处于被动。学生由于不会拼读和记不住单词采用用汉语标注的现象。如:bus(公共汽车)标为“拔丝”,school(学校)标为“丝裤”等。同时,由于语音教学的分散和过程长,学生不能系统集中训练,很容易出现语音学习中的“夹生饭”。

2、教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教师、教材和教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在学生在语音上的种种困难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具笔者调查了解,在广大农村从专业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所占比例不到40﹪。很多英语教师都是自学或从其它专业改行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而且,我们知道英语语音学习具有易僵化、难纠正的特点。教师对语音系统的掌握不深和教授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结果在教学中不能适时地使学生建立起音、形之间的联系及其单词的拼读意识,失去了培养学生拼读能力的良好契机。

3、汉语的负迁移作用

一般来讲,学习者的母语语音系统对其外语语音系统的学习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即正负迁移。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而英语属于表音文字。这两种语言在其发音音位、舌位、音长、口形、节奏、语调等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当然,二者也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这就对学习者在英语语音学习中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造成语音学习的困难。

4、重单音教学轻语流语调教学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多数英语教师重单音教学而忽视语流语调的教学。在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单音训练,却忽视语流语调的指导。表现为:1)对于教材中所出现的相关的语流语调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让学生听一听,然后模仿一下。这样的教学就语流的单项练习来说也可以。即脱离开单项语流练习进行课文教学时,有关重音、语调、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现象很少受到重视,致使学生习惯于朗读与背诵只能达意不能表情,没有韵律节奏,学生在单独发个音时能达到正确,但是,当读短语和朗读背诵句子和篇章时就出了变了味,英语语言的韵律美丧失殆尽。2)由于缺乏对语流语调教学的重视,为学生日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埋下隐患。语流语调教学主要包括重音、节奏、连读、失爆以及升、降、高、低、平等。而英语语流语调与汉语语流语调又有很大差别,在教学中不加强训练,自然会对学生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以及阅读理解产生严重影响。造成的结果要么听不懂别人讲的英语,要么自己讲的英语别人听不懂。 5、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

纵观整个语音教学过程,过分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比较严重。首先,许多教师教学中还存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过多讲解分析。正如胡春洞所说,“不要把语音课上成语音学课”(1990:53)教学中不光要考虑课本里有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即学生应当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教师不仅要学会“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把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音教学的主要方法

1、多模仿少讲解

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音标教学,而音标教学又是苦燥乏味的,如何使学生对音标学习产生兴趣呢? Strevens认为在语音教学中,“模仿、训练、讲解”很重要。“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模仿,不要浪费时间进行解释,在多数情况下,直接的模仿就可以满足需要。在模仿有困难的时候,进行语音训练,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语音材料,进行反复操练。”而Stern也强调模仿的重要性。他认为语音教学应该是个连续体即“暴露—模仿—训练—讲解”的过程。“暴露是指教师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语音材料,这种真实的语音材料可能是一种没有引导说明的录音材料,也可能是一种自然的语言场景。

2、以听为切入点,听练结合

语音教学中,听音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胡春洞认为,“听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先听音,后开口和听清发准,是语音教学的基本步骤。在语音学习中,要求学生模仿性听,即以模仿为主的听,学生要静静地听,同时在心中默默模仿;在听音过程还要进行辨音性听,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辨音能力。当然,语音教学中,光听不行,还要语音操练。在听辨和模仿纯正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反复操练。“如果说听是语音学习的播种阶段的话,那么,练就是浇水、施肥、松土、除草阶段。”(肖礼全2006:40)在语音操练过程中,要使机械、单一、重复和枯燥的语音操练变得多样、有趣,就要教师发挥创造力,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全班重复、小组重复、按列重复、按排重复、对角线重复与单个学生重复;2)按座位次序操练和随机点名操练;3)打开课本操练和合上课本操练;4)每个学生或小组重复两次或三次与重复一次;5)慢节奏与快节奏操练;6)中性语调与神秘语调,或调皮语调与得意语调或夸张语调;7)低音与常音或高音;8)语音训练与口语训练、听力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相结合;9)利用语境进行语音训练;10)利用图片进行语音训练;11)利用绕口令进行语音训练等。

3、利用语言的迁移规律,进行语音教学

在语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英语语音和汉语拼音间的相似之处,即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的正迁移,来促进语音学习;反之,利用二者的不同之处,即负迁移,来避免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阻碍,也是学习的难点。

4、循序渐进,加强语流语调教学

语音教学不应是短期活动,而是长期坚持并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地道、自然、流畅的语音,顺利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师除了进行单音操练外还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语流语调教学。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英语语音材料,特别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录制的语音材料中的精品作为听音材料,在精听的基础上,加大多元泛听,使学生掌握其发音规律,达到“耳濡目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地,如此坚持练习,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

5、巧用词典,巩固拼读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养成预习习惯

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和推断,但是语音不可以,因为很多英语单词的拼读是不规则的。许多单词因为其词性不同而重音不同或发音不同,所以巧用善用词典在语音学习和训练中很重要。在语音学习中,遇到生词,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查阅词典。通过查阅词典,让学生学会拼读单词,提高他们的拼读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单词的复现率,加大了语言语音的实践量,又能形成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和学习习惯,即输入的多,记忆的就多,并且使学生形成在英语的使用中掌握英语的良好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 语音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成败。掌握好语音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是自信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普遍重视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形势下和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并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教学中创造性地驾驭教材,真正改变语音教学费时低效和急功近利的现状,使语音教学系统化、多样化、形象化、层次化和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Harmer,J.1991.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

[2] 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New York:Prentice Hall.

[3] Stern,H.H.1992.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Strevens,P.D.1977.New Ori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6] 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

[7] 王桂珍. 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8]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

[9]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0] 许天福,虞小梅,孙万彪等.现代英语语音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9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记忆;关系;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音乐记忆研究领域的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在研究的初期,多数学者专家主要是注重对音乐记忆的理论研究。如今,随着音乐专业各学科的蓬勃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在很短时间记住旋律,有些学生却记得一团零散?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听写练习时写得又快又好,有些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为什么有的学生视唱能做到声情并茂,有的学生却频频走调?因此,不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本质,学生就不能破除音乐记忆能力不理想给视唱练耳学习造成的障碍。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记忆的关系

(一)音乐记忆与视唱学习的关系

乐谱是音乐文化符号和信息的集合,因此,良好的读谱能力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视唱学习让学生通过读谱、分析乐谱以及用声音来再现乐谱,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整体表现力。

那么视唱学习中是否涉及音乐记忆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内心听觉是提高视唱能力的必要前提。内心听觉是一种听觉表象,是指音响没有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仅靠记忆表象就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听觉的能力。提到内心听觉的重要性,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若不是具备很强的内心听觉能力,这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用声音再现乐谱的过程中,内心听觉起到判断音高是否正确的作用。有些学生之所以会在视唱时“走调”,就是因为对于音高、音程的记忆能力较差,内心听觉没有形成明确的参照标准。

(二)音乐记忆与练耳学习的关系

练耳,是在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呈现音乐材料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记谱或模唱的方式将材料再现的过程。这种即听即写(唱)的练习方式首先涉及到了短时记忆。熟悉练耳课的人都知道,教师弹奏材料时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材料重复几遍(一般单音、音程、和弦为两到三遍,节奏、旋律为三到六遍。具体重复的次数也因学生的程度和听写效率而异)这样做,正是为了强化音乐材料在学生短时记忆中的印象。前面提到,短时记忆的时间大约为三十秒到一分钟。而“复述”材料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时间。许多学生会在钢琴停止弹奏后小声模唱刚才听到的材料,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练耳学习仅凭短时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前面提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人脑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控制这三者工作的方式,使它们共同配合为学习任务服务。例如在听写练习中,识别音高需要音高记忆,识别音程、和弦的性质需要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分析,确定协和程度和色彩需要用到和声记忆,听写节奏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节奏型的材料……整个过程中,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提取。可见,这三者是共同配合作用于记忆活动的。

二、音乐记忆规律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

(一)遵循音乐记忆规律学习视唱练耳的特点

视唱练耳的教学原则中的“学科渗透性原则”是这样表述的:“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科渗透性原则,汲取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律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记忆研究是音乐心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并且与视唱练耳学科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总结,视唱练耳的学习方法有许多种。笔者要把握的重点是,怎样将心理学中音乐记忆的相关知识渗透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将音乐记忆规律融入到视唱练耳的学习方法中,从而达到在视唱练耳学习的同时培养音乐记忆力的目的。

(二)选择一些适合“精唱”的曲目做详细讲解

所谓适合“精唱”的曲目,是指能够帮助学生达成某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带有一定练习性质的曲目。视唱教材中的曲目来源非常丰富,除了原创的练习曲外,许多都是中西方的民歌、经典歌剧和器乐曲的选段。这些曲目有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带有很强的戏剧张力,还有的是带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具体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例如,这堂视唱课的目标是情感、情绪在视唱中的运用,教师就可以选择旋律感强的、较抒情的曲目。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教师在讲解分析视唱时应注意到哪些方面。首先要对视唱的背景知识做简要介绍,包括作者、风格、作品来源等。而后,要对视唱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包括情感的要求、有难度的音程和乐句、容易出错的节奏等。并且针对难度较大的乐句和节奏,要先提出来做重点练习,这样才不会在视唱时出现卡壳现象。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视唱就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针对难度较大的视唱材料,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的教学手段。除了为学生进行范唱,还可以播放音像资料。研究表明,音乐记忆力是包括听觉、视觉、运动以及一些感性因素的综合概念。三种表象很少独立存在,常常是结合出现的。在记忆时结合的表象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通过欣赏音像资料,学生对视唱曲的旋律有了总体了解,容易找到调性感。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同时产生表象,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要“适量”,使用不可过于频繁。如果经常使用,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多媒体的心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播放音频视频之前,最好让学生先自己把视唱练习几遍,找到难点、重点之后再有针对性的看音像资料,避免盲目“看热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一版,第159页.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第 99 页.

作者简介:

焦莉(1992.7~),女,汉,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学生,本科,专业:声乐表演。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10

关键词:地方音乐棱本教材;教材开发;教材编制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

从理论上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材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以下几种方式也可作为中学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方式的参考。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①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这种编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歌曲为主;②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以器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量不多,通常作为辅助教材:③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按照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观,“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与教学材料,音乐欣赏往往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独的音乐欣赏教材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高中教材。④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这种编法将具体教学形式的不同类别加以组合进行编排,是20世纪80年代之最为常见的体例,采用这种体例编写的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教材。教学形类别有唱歌、欣赏、视唱、乐理、器乐以及音乐剧、舞蹈等综合表演活动等。

2、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方式:①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学习内容与课时严格对应起来,按照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课。课时既是时间概念,也是内容概念。这种编法的好处是省却教师备课环节中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便于规范管理和阶段考核。缺点是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限制教师的自主发挥,教材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化;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各项学习内容整合为板块,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单元可以分解成几个课时。有的教材为单元设立主题,作为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3、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传统教材中比较常见。由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教材在考虑学生问题方面通常限于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以及技能掌握上的由易到难,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进度要求展开的。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近年来的教材中比较普遍,教材都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科学规律的研究。

4、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类型的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构建教学单元的出发点,各单元选材与编排均围绕音乐文化主题展开。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方式。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的编写体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音乐表现要素将教材内容分类组合。

总之,音乐校本教材编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真实具有学校特色的,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音乐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涌,关于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3]徐涌,关于棱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11

关键词:Phonics;系统教学

Phonics的核心就是建立字母的“形”与“音”的对应关系,让学习者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拼读出该词的发音、听着发音就能拼写出单词。笔者摸索整合出一套与现行PEP教材体系配套的Phonics教学系统,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正视问题,思考对策

实施Phonics教学研究基于这样的事实:不少学生不懂得英语单词的音形对应规律,单词学习被动低效,深入学习举步维艰,对英语学习心怀恐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思考的出路是:实施Phonics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音形对应规律,培养“见词即读、听音即写”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设计思路,争取实效

Phonics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语音意识,培养学生拼读、拼写能力。但是现行PEP教材中Phonics相关内容的编排欠科学,很难明显、全面地反映音形对应规律。如1.同一个字母(组合)发不同的音,不同的字母(组合)发同一种音,影响初学者感悟音形“对应”。2.例词中有太多“例外”,不能表明该字母(组合)何时发哪种音,规律性被破坏。3.所有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混合编排,内部无归类,无规律可循。由于这些不足,要达到Phonics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的思维能跳出现有教材,重组新编Phonics教学资料,以保证Phonics教学的科学性与计划性。

Phonics教学只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只有与现行PEP教材总体教学体系不冲突,才能保证系统实施Phonics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为此我们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PEP小学教材的Let’s say ,Read and write和Pronunciation三个板块。还参照其它的Phonics专业教材对此进行利用、调整与丰富,形成更科学更实用的一个Phonics教学文本。

三、整理资料,编撰文本

结合PEP课本,我们整理了如下导学资料。

1.The Sounds of 26 Letters(26个字母的发音): 下表依照PEP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 Let’s say板块,结合 Super Phonics教材中26个字母在单词中的最常见最基本发音整理而成。表格中三个下划线的单词在PEP教材中原为ice, ice-cream, OK, 属不规则发音,故由规则单词替换。

表1.The Sounds of 26 Letters(26个字母的发音)

2.Vowel Pairs & Consonant Blends(字母组合的发音):虽然我们编写的导学材料有脱离PEP教材的嫌疑,但实践证明,其中例词多数不在PEP教材中,但学生可根据Phonics拼读甚至拼写。

表2.Vowel Pairs & Consonant Blends(字母组合的发音)

3. Phonics背诵精华版:通过字母与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学,学生已有清晰的音形对应的概念与较强的语音意识了,但要让学生在拼读、拼写单词时准确反应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要一个分析、提炼、找规律的过程。为此,我们按所含母音/a/、/e/、/i/、/o/、/u/进行归纳、类推,形成“Phonics背诵精华版”。借助这一图表的反复认读与听写,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领会Phonics的精髓,形成拼读拼写能力。

表3.Phonics背诵精华版

四、落实行动,系统教学

1.确定Phonics教学内容。遵循语言教学的渐进性原则,Phonics教学时,每节课先复习已学内容再学习新内容。

2.落实Phonics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可在学期开学初第一周时间根据整理好的教学资料集中教学全部Phonics内容,然后在日后的每节课中渗透、复习与巩固。这样安排能避免Phonics教学体系与PEP课文教学体系的冲突,且学生在学完Phonics内容后,可集中学习本册书的全部新单词,并进行单词拼写竞赛。单词在此集中教学的好处有二:一是强化运用语音记忆单词,巩固单词拼读拼写能力;二是提前扫清课文教学的生词障碍,有利于学生预习与自学,加快日后课文教学的进度。

3.打造Phonics课堂教学模式。Phonics教学研讨课,以字母发音的教学为例,其基本模式是:第一步,整体感知语言材料,即教师以故事、韵文、歌曲等形式呈现代表字母基本发音的单词;第二步,观察发现本节课核心字母在单词中的音形对应“规律;第三步,字母的音形对应朗读操练与CVC单词拼读操练;第四步,运用规律,形成能力,包括见词读音训练与听音写词训练。

以上为笔者实施Phonics系统教学的一个案例,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一研究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均受益匪浅,有了Phonics这一尚方宝剑,单词的拼读、拼写已成了他们信心的源泉。Phonics教学功不可没,让我们将Phonics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林素娥、谢静惠,《Spper Phonics》,语言工埸出版有限公司,2008

2.王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人民教育》,2011

音标学习材料范文12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听力;素质教学

学习英语关键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而听力在这些能力当中通常是花费时间多却又不大见效的一门技能。“听”往往是学生说、读、写的前奏,对学生的发言、阅读、理解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那么他们所学的英语只是一种“哑巴英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学习习惯

(一)注重音标教学:培养学生对语音的敏感度

学好英语语音是提高听力的前提。这其中包括音标的正确朗读,只有正确地朗读单词句子,才能听懂录音中的内容。另外,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及语调等基础语音知识的训练,这些在句子和文章中会使个别单词的语音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这些变化,可能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影响对材料的理解。在语音方面,我们还应抓住单词、课文的朗读背诵不放松,在熟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许多的句型及常用搭配更加熟悉,例如:听到“begood...swimming”这样的句子时即使没听到介词,也应该意识到这里有个介词at。

(二)积累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有所知晓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音、语法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的文化背景常识。因为语音是根植于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的,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语言也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学生同样也要学习有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课本上出现和背景有关的课文,如:圣诞树、感恩节、中英文姓名之间的差异等,要进行更详细的介绍和补充,使学生对基本的文化背景、异国风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学生听力习惯的养成和教师日常教学常规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教学,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尽量使用英语,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思维氛围中,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学习模式。这一点对于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在做听力时,往往习惯于将所听到的材料在头脑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做后再将答案翻译成英语。这样一个过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许多学生这一道题目没有做完,下一道题目又错过了,效率相当低。而用英语思维方式就节省了大量时间,就问题的关键直接将答案从原句中找到。

二、注重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

(一)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听力材料时,就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听单词到听句子,最终进阶为听对话和听短文。具体做法是:将书本上学过的在语音或拼写上有类似之处的词汇放在一起。首先让学生熟读这些词汇,然后再放录音材料,由于学生在事先接触过这些单词,已经相当熟练了,因此这样做听力练习,应该是得心应手。这样适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再换另外一种方式,不再给出所要听的单词范围,让学生毫无准备地去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能够逐步抓住语言材料的一些有效信息,为他们的理解减轻了障碍。

(二)掌握一定听力技巧

1.养成在播放听力材料前浏览选项的习惯。在每次播放听力材料之前,我们可要求学生先把所提供的答案选项浏览一遍,尽可能从这些选项中寻找出一些有利于解题的“蛛丝马迹”。

2.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对有些干扰项进行事先排除,减少在无谓的选择上浪费时间。

3.注重阅读材料的重音。在阅读材料中,往往一些停顿较长与重音的单词是理解文本意思的关键。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音的敏锐力。

4.注意关键词的提示作用。这些单词往往是数量词、时间词、动词等。这些词的出现也是命题的一个命题着力点,这些词更是反映文意的一个基本体现。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班级内举行听力竞赛,如:听句子识图、听句子选择正确回答、根据对话内容选择问题答案、听短文选择问题答案等,在统一批改之后,评出若干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我们搞好日常的教学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竞赛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具辅助听力教学,让多媒体电影和音乐素材使学生在娱乐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四)不断调整听力训练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有对话或短文形式的课文,我们先让学生合起书本,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听一听朗读磁带,然后就所听内容,提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看一看学生在初次接触材料时究竟能理解多少。当教完一课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先要求熟读课文,然后将书本合上,放配套的录音磁带,听一听记住了多少。通过这样一天两次的练习,学生既练习了听力,又复习了书上的知识点。对于书上设计的听力练习,我先让学生听懂大意,找出正确答案,然后再进行精听。

三、英语教学中的注意点

(一)注意材料的选择与积累

我们应该明确选择听力材料的标准。听力材料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录音材料,也可在书店购买一些音像资料,还可从平时的电影和VCD中节选出一些片段,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斟选。

(二)注意题型的设计教学

题型的设计应注意结合本地的命题趋势,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考试题型进行训练。我们也可选取外地的一些听力材料进行适当的删减或修改,运用于本地学生的听力练习训练。

(三)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

笔者以为,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要选择不超过初中英语教学要求掌握的范围为宜。训练过程中,我们应适当地把握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让学生从中能够学到知识。

(四)注意听力训练的时效性与持久性

我们应明确一定的时间作为听力训练的专门时间,让学生在听力方面的训练有步骤、有层次地实施。尽管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收到相当可喜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