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3:16

选修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程;选课机制

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选修课程实践中先后取得了不少经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和跨级选课不当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从而促进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

从高中课程结构来看,课程的多维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制度上,作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习领域,保证学生对每个领域的相关科目都有所了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学生过早的偏科;作为选修课程,兼顾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有些省份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对基础性学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偏低,致使他们所选的课程随意性偏大、所获得的学分分配过于平均;学生有时选课只考虑眼前某一方面的兴趣或需要,使得他们所选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缺少相关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选课指导缺位,师生均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学生离校的长远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选课操作不当,师生均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轻视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偏差。基于此,形成地方、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师资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选修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需要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设置说明的科学化和增强选课指导手册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应不断调整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逐渐改进学生咨询制度和学生互助制度,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需要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指导学生的选课活动,与学生建立相对稳定而长远的联系,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在理论上,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学习为根本旨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作出选择,这是选修制度的基本准则;在实践中,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取向,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基础和发展潜能进行选择,这是选修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应力所能及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在地方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在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地方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在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义》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课程规划审查、备案与公示以及网上选课管理等多项制度。江苏省作为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该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选修模块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列出了不同类型学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的时间表。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福建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状况,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在学校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海南省海南中学开设了所有的学习领域14个科目的必修课、选修课和100余门校本选修课。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天津市新华中学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他们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第四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利用领域资源与选修课程链接,编制了281门校本选修课程。

二、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

从高中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泛的领域。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一年级后期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走班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就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在普通高中已经或正在实行的类似于读大学的走班制度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存在着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问题;在教师层面上,存在着如专业背景、学术水准、授课科目、课程衔接、时间安排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如学习科目、学习模块、学习基础、学习用具、学习精力、学习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可能会涉及众多方面,不过,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行政班管理与教学班管理或两者的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强化行政班的塑性管理、强调教学班的弹性管理、加强塑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的协作、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政班管理方面,学校应强化其塑性管理,保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相对稳定性,其中实行班主任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许多学校的做法是,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活动。进入高中二年级,因学生的学科选择有所侧重,故行政班需进行适度调整。从新课程的实施来看,行政班的管理需要将塑性变化置于一定的可控区间,进一步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管理和班团活动指导,继续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

在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是在行政班管理方面。教学班管理方面,还是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或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实验中学实行了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该校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等。导师主要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其中包括教学指导和班级管理。又如,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省杭州二中建立了临时学科班的管理方式,任课教师同时作为该班班主任负责管理工作。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中学为学生创设了“全选全走”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新模式。该校还引入了由班主任、负责心理咨询和共青团工作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制的引入,使学生人生规划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明显增强。

三、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

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二年级后期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就高中新课程跨级选课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衔接,模块学习与模块学习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互补,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之间不能形成和谐关系等,从而出现了学生的跨级选课不当以及他们的选课初衷与学习实效形成较大落差,进而导致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结构性破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有时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潜能等估计不足。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是不可或缺的。

在地方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加强选修课程规划及实施的调控,特别是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必要的调控。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加强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

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选修课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学生选课方面,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要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关于选修课程的疑问和困惑。同时,建议学校发挥家长联席会的作用,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精神,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在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施动态开放的选课指导,及时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教师应将二者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协调进行。在新课程实施初期,笔者不主张在一定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必修课程,而另一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选修课程。经验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协调进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不至于在必修课程的压力下产生厌学的情绪或偏科的现象。:

第2篇

关键词:选修课;审美设计;审美活动

2003年,随着《课标》的新改版,新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有了巨大变化:包括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样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要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爱好,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这其中关于选修课的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选修课程要突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拓展,侧重于实际运用、着眼于鉴赏陶冶,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这与学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极需审美设计来进行指导。如今,《选读》作为一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来开设,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对人生、事业、社会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它自身就蕴含着审美属性,而非外界强加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语文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故而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美学原理知识,进行一定的审美设计是必要的。语文学习通常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方面,而《选读》更是囊括了这两方面。从形式上它们的语言、语音、词汇都整齐、押韵、富有节奏,有着优美、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则;从内容上看,则是渗透着孔子或儒家思想者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看法与审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促使主体自身逐渐趋于文明和完美。因此,教学活动本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可以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愉悦。如同《选读》这样的选修课,它是隶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这与人性、人生的健全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主体意识强化、审美价值等等相关知识来处理、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出一个适合学生接受与学习语文知识信息的审美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主动有效地吸收知识,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这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进行审美的循环过程。

再有,把美育与教学过程联系到一起,它不仅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还把学生(审美主体)和《论语》这样的经典(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升华,把审美设计引入我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选读》这类选修课来看,其中的语言、情感、意境都与自然、社会、艺术融为一体;它不仅给予学生感性上的美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还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所透露的深层含义、人物形象、人物思想的分析来深刻剖析、反思当下自身发展。同时,语文学习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是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发展的。相应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部分,就可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就像透过《论语》中的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人生态度,促进其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和发展,从而更有助其对自身以及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换言之,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提高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的能力。

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审美设计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能让学生、教师双方都主动参与到这样一个审美设计、审美活动中来,以便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与我们人的自身发展、美育等联系起来。

二、选修课教学的审美设计――以《选读》为例

从现下各中学开设的选修课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以高考为本”、“以教学为本”,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讲),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这让学生失去了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也失去了对选修课的兴趣,更让选修课教学过程失去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选读》本是儒家经典著作的再现,可教师把它设计为文言文的单纯教学,重视其中高考名句背诵、重要虚词用法……其中丝毫未涉及到对《论语》经典篇句的解读,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个性化的解读,及对当下社会、当下人生等方面发展的反思,更没有从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学生,或者教师自己来审思自我人生发展与设计。这就失去了我们选修课开设的根本意义,脱离了我们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以《选读》为例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应该改变此模式,要以审美为主来品评、审视、开展教学,以贯穿审美交流、审美领悟等美学原理知识的独特的设计来设置选修课,这样才能让选修课呈现出新景象。

首先,我们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对《选读》的编排:

它突出的学习内容的专题性、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其意图在于凸显课标中规定的其“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样的“研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简单的“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而是突出了对教师或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要求――“研究”。这就直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抛弃以往的分数指标衡量能力的观念,而要充分调动人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去进行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领悟,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为精神的陶冶过程,把技能的训练过程设计成心灵丰富的过程,把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成人生智慧提升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把《选读》一类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展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反思能力。

其次,就针对《选读》而言,我们应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具体到《选读》的教学,应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下社会的影响来看,可以把《选读》的教与学的目标确定为:诵读――了解儒家文化;精读――整体性阐释儒家思想;研读――个性化解读孔子、儒家思想;反思――审思过去与现状,审视自我人生的设计、发展,审视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关系等等。比如说,在《论语》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分析孔子的言行、思想时,在头脑中设计还原情境,领悟其内涵,再联系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经验和感受,就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美的享受。再如我们品读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时,就可以与自我人生联系,来审思自我人生设计的得与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更重要的让学生不再单纯为了接收信息而学习,而是为了自我发展、人性建构而学习。

再次,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新意,要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互动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整合,即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于《选读》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于丹《心得》、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练成的》)来进行视频、课件的制作、欣赏与分析;从而让师生双方都能脱离传统的黑板式沉闷式教学氛围,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式的环境中来学习,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而作业或讨论可以采取小论文形式展开,可以具体剖析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驳斥现代已有的阐释,以民主、创新、自由的形式来展开完成,既能达到知识的建构,也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更能使审美活动与人生实践相融。

所以说,有着良好的审美设计的选修课教学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所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广大师生人性、能力、素养全面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审美设计的反思

在语文选修课中运用美学原理的知识来进行设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一,选修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且必须有自由度。人性的发展是主体性的提升,从自然生命的起点开始层层往上发展,进而达到美学与历史的高度,这也是人性发展追求的指标。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人性全面建构与发展的同时,也要设定一个维度,不能蔓无边延的任其发展,以防其向负价值领域坠落。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开设应该以学生的正价值发展方向为准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人文性得以提升。

第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设计应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为纲。

比如《选读》的教学,有的重视于工具性的提升,有的偏于人文性塑造,而将二者分离,实际上,二者是无法分离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尽量避免。例如对“仁”的解读,不仅仅应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还应该从伦理政治思想层面、生命层面、生活层面、审美层面、宗教层面等方面结合来看,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性内涵发展需要,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语文选修课应该充分利用与展现现代审美设计,体现其本质

第3篇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解剖分析、修正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决策以及教学效果的过程。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批判性活动,还是一种经由提升教师自我觉察能力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学手段。教学反思具备以下特征:(1)实践性。教学反思必须与教学实践相关联,不能空想、幻想,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实践有意识、有目的、有内容的“想”,做到“胸中有物”。这“物”就是从教学实践而来。(2)反省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过程,是教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解剖分析,正视自身不足进而修正、改善。(3)过程性。教学反思不是单纯的一个自我觉察动作,一个自我反省行为,而是持续这些动作、行为,经过总结归纳、解剖分析、修正完善等阶段,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多由专任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在教学中多存在应付式心态,对人文选修课重视度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度也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强调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作用有二:一是有利于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增强。假如教师保持教学反思习惯并予以实施,就会及时挖掘出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任的态度。二是有利于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促进教师修正、完善整个教学行为,归纳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并在下次教学行为中加以保持,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的增强。本文将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存在问题、促进策略以及保障机制四方面展开论述,以供借鉴。 

一、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已建立教师反思机制,主要分为教学前和教学后两个部分,教学前主要是做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制作等等,教学后主要是做好教学日志的填写、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行为的修正等等。就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教学前”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视,实施顺利,并且效果显著,但对“教学后”阶段的工作关注度不够,没有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规范,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教学反思流于表面,大多只是对教学整个过程的简略记录,最多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教学评论,而有的教师教学反思深刻,却未在下一次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导致反思价值不高,反思效果不强。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反思积极性受挫,很容易出现被迫反思、讨厌反思的情绪。而针对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而言,由于人文选修课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化状态,根本就没有要求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鉴于教师反思机制中的“教学前”这一部分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会按照教学常态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教学后”这一部分的工作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教学后”阶段的实施情况。 

二、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存在问题 

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反思氛围的缺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不够,对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觉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反思环境。二是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的缺失,鉴于人文选修课教师多为兼职,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一般都会相对固定,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类似的教学场景很容易让教师思想僵化,产生思维惰性,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三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缺乏直视问题的勇气,大多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审视自身教学实践,对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不够重视,未把握反思契机以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退缩或躲避或轻描淡写,未通过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导致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停步不前。四是教师教学反思方法单一,未发挥集体力量,多为自主决策,制度建设未与其配套,监督体系也尚未健全。 

三、促进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要做好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首先要强调学校层面上的相关工作部署,特别是整个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要知道,人文素质选修课在高职院校本就处于弱势,而人文选修课教师更是处于学校忽略的边缘群体,只有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才有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情境,激发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各种教学反思手段,促进彼此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师培养中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列入教师培养规划中,为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从学校、系部、教学团队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加强教学反思工作的力度,如学校层面上要针对教学反思工作制定详尽的工作措施,规范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系部要根据学科专业的差异性组织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教研活动,以保障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团队则要依据教师个体特征来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甚至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教学反思的针对性。三是多创设利于教师反思的实践情境,如举办公开课,邀请资深专家、教师评价指导,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二)培养意识:认识清晰,习惯养成 

人文选修课教师实施教学反思行为的内驱力来源于积极主动的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人文选修课教师只有准确、清晰认识到人文选修课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反思对提升人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作用,才有可能把教学反思付诸实践,并积极探讨其有效路径。因此,人文选修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要正视自己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同时还要多看书、多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理念。在培养教学反思意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但收效甚微的“过犹不及”局面的出现。二是要抓好教学反思的情感诉求,在培养教学反思习惯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要急于求成,避免教师产生厌恶情绪,或对教学反思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对教学反思的认知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与当下的教学改革保持一致性。

第4篇

关键词: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英语专业;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作为全球化时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被定为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1]。大批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比较文学作为中文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对于外语专业选修课程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者甚微。即使有相关学者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也止于探讨将比较文学的思路与理念融贯于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中,如张喜华博士的《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等。本文试图立足于英语本科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对这一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必要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认知,并探讨相关对策。

一、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之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都不否认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相关联的学科,具有着跨越民族界限与学科界限的特点。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对英语专业学生拓展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调整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发展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比较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发展迅猛,但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一个最明显的问题:知识面过窄。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英语学习当作是英语单词和语法的简单记忆,没有把语言当作一门工具去学习和运用。因而,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甚至于有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做本科毕业生论文文学方向的选题时,局限于一个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苦于找不到更好的视角切入。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能靠几节比较文学的选修课解决问题,但比较文学以其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必然会引领学生进入世界文学这个万花齐放的大花园中,去品味世界文学的纷繁复杂似而不似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作为英语专业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支撑较强思辨能力生成的知识背景,这里指的是“学生知识构成较为单一,人文底蕴较为薄弱,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较为欠缺,难以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不易形成批判性思维”[3]。而比较文学采取的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法,“把文学放在各种关系之中,从各个层面来加以考察”。无疑,比较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钱中文先生,曾谈到掌握外语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中的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等,无一不是精通外语的。“比较文学要在英语界有所突破,就得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做准备,来培养一支英语研究队伍参与到比较文学研究中来。”[4]由此可见,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让英语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问题

诸多一线教师的研究中,认为比较文学作为相对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年轻的课程,教材版本多,学科问题未定性定位,学科理论性强等,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产生从兴趣到畏惧的心理,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为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开设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见一斑。这不仅涉及到学科教材、学生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基本上找不到一本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的教材。比较文学学科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展开,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但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前期没有开设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没有这些必备的基础课的学习,完全凭学生平时的课外视野,要很好地展开互动式的比较文学教学是完全不可能的。比较文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不可能也很难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这就给老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教师不仅要求有中文专业的素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便顺利地开展教学。三、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对策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困难重重,但其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突破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开设的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特色之路,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找准课程定位

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选修课,因而在授课难度和深度上应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另外,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这一课程的定位应是重在导入而不是研究。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全部的学问,却可以在他们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将这个学科专业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他们,用这些作为媒介和载体,来掌握科学方法。”[5]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是让学生对世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以一种宏观、开阔的视野、思路、观念、方法来欣赏、研究文学,形成比较的意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基本素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比较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师的引导认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拘于视野的狭窄,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课程;部分学生纯粹是抱着来混学分的心理来上课。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造成学生不重视、上课磨时间的教学局面。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对比较文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介绍,引导学生重视这门新兴的学科;对此门课程的整体课程规划作一安排,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方式等。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可以例举一系列中西文学中类似的文学现象的例子,比如,相似的“二母争子”,相似的“灰姑娘型的故事”等;也可列举中外文学中的不同现象的例子,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短诗《我心雀跃》和辛弃疾的《丑奴儿》中不同儿童观的表达等。思想工作前行,文学现象前行,学生的观念得以正确树立,兴趣得以激发,这是课程教学展开的重要前提。

(三)慎选课程内容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庞杂丰富,但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谨慎选择。要在有限的选修课课时当中,解决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多重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而比较文学理论的枯燥势必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选择授课的内容和顺序至关重要。针对英语专业语言学习的特点,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美国学派作一重点介绍,或可以选用一些与比较文学学科相关的英语文章或书介绍给学生阅读;在媒介研究中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翻译研究等,从而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英语专业的学习相结合。在可比性问题的探讨时,可以置后教学,以便学生在大量的实例及理论中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灵活多变。这门课程的教学既需要讲授式教学,以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文学学科世界;又需要研讨式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到学科的讨论和研究当中。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插入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完全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达到用外语较好理解这门学科的程度。此外,实践式教学可以在学生当中个别引导。部分学生因为对比较文学的某个方面感兴趣,可以指导其直接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中。比如,英语专业12级学生在上完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后深受启发,毕业论文对《到灯塔去》中绘画特色进行了研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可以用关键词的方法来概述理论,同时尽量淡化理论教学,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实例,尤其是与英语文学相关的实例来阐释深奥的比较文学理论,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挑选有一定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进行课堂研读等。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参与,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核心,教师的自我激励与提升是关键,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2]陈,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J].外语教学,2016(1).

[4]张喜华,刘雅倩.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

第5篇

工程的经济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产品、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对产品、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或选优。工程活动的一般管理问题。工程活动需要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2兼具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权威定义,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对人、物、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通用性工程技术。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是与机械工程等几大工程学科并列的工程学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具有工程属性和管理特征。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主要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设计改善类,包括工作研究、现代制造系统、设施规划和人因工程;第二类为控制管理类,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安全工程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第三类为分析评价类,主要是工程经济分析。

3面向大工程观和工程共性问题的公共选修课程

针对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问题和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我们选取部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3.1安全工程学

“安全工程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事故的因果理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评价技术,机械类设备、电气、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及其伤害事故与安全技术,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产品安全性设计、包装、使用、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2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硬件、软件的显示装置、控制装置设计)、物理环境(照明、色彩、声音、振动、微气候、空气)对人的作业的影响与改善,作业场所与设施布局设计,人操作机器时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规律,职业病预防等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产品,以及保证人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3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管理的含义,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与工程活动密切的管理专题。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4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含义、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设备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评价和比选工程活动、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5质量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质量的含义、设计质量方法(正交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质量稳健设计)、制造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抽样技术、ISO9000族与质量体系、质量的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使其具备保证产品(设施)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6生产计划与控制

生产类型按照工艺特性分为离散型生产(离散装配)、连续型生产(流程式生产)、项目型生产(固定式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生产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产能规划、产品需求管理、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库存优化与控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产计划体系及其控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其具备物料、设备等资源的计划调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为学生从事相应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发奠定基础。3.7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适用于项目型生产(建造)和以项目形式进行工程服务活动(软件工程等)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项目的含义、项目过程及其管理过程、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综合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

在任课教师选拔方面,教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工程问题引导理论,将工程实际项目、工程案例有机融于理论知识分析中;鼓励师生互动式讲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按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发”的规律去激励学生奋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归纳提炼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按照“知识广而不过深”的原则教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课外、工作自学的关系。课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荐采用小型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期末考核,尽量不要采用“背书”式的闭卷试题考试和“抄书”式的开卷试题考试。

5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旨在打造有基础、有层次、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在此过程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各大学校要找准选修课实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解决。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办学水平不高。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办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有的高中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只靠基层教师进行选修课程改革,因此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单纯照搬大学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引进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需求。若是将大学生都鲜少问津的学术著作当做高中选修课程资源,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校领导者对语文选修课程不够重视,未能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于是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得新课程的设计和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难以提升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办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受限,选修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

目前普高语文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包含“诗歌和散文”、“新闻和传记”、“小说和戏剧”、“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环节。学校应当根据不同环节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选修课程。但由于出版机构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模块存在预设限制的问题,因此学校难以变通性地实施选修课程改革。比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中的“诗歌和散文”部分应当设置“古代诗词选读”、“唐宋散文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国外诗歌散文选读”等内容,有关专家就会根据该标准的提议,出版对应的语文选修教材。这样教学内容就会受到限制,学校也不能根据学生需求自由设定课程。

(三)对选修课程制定统一要求,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直接把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和学分相对应。第一层必修10分,第二层必修10分加选修8分,第三层必修10分加选修14分。学生修满必修10分,就算是完成语文课程的基础学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选修更高水平的学分,如果只参加普通高考,则选修四个板块即可。但大多数学校受到高考的影响,实际考试的内容早就深深刻在师生的心中。虽然有人文方向的加试题出现,但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已经在选修课制定时统一选考的板块,给语文选修课程打上地方化印记,使得课程只具有必修与规定选修的单一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具体对策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准。

对于课程的领导而言,在开展课程设计、开发、组织、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的时候,必须正确行使自己的领导职能及决策职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在课程变革的阶段,领导的力量可以发挥出至关重要的效用。对于从上到下的课程改革而言,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长时间被动实施课程计划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开展。只有以强大的外来力量推动课程改革,才能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因此,学校领导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会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的长处并合理规避劣势,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准。例如某高中学校就开出“制定一门新选修课,立即奖赏7千元”的奖励标准,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开发新选修课程。该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规定,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条件,如师资条件、物资条件等。

此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也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所必须具有的教学资源之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养成追求精神层面的积极意识,并确保所有语文教师都可以胜任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需求。学校要注重开发潜在的教学资源,比如邀请校外专家任课,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高效开展。

(二)改善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程。

在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时,制定人员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当前,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包括五个大的板块,整体看来已经较完善地囊括高中语文学科体系的重点教学内容。但如果仅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制定教学内容,则容易构成“套餐”式的教学方案。在《语文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五大选修内容当中,诗歌和散文都属于韵文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小说和戏剧都属于虚写的文学类别,因此存在共通性。但新闻是应用文的一种,旨在写实,传记却属于文学领域,两者不应当放在一起。对于文化论著这一系列,更包含文化、文学、语言等多个范畴,不可以同一而论,应该分别进行研究。所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制定者必须改善教学内容,整理好各个选修系列之间的关系,简化并重构语文选修教学的课程内容,提高其可行性。

(三)多样化设置课程,发展学生个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重在“多样化选择”。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目标是,让学生阅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多个文本,并按照不同的阅读目标灵活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因此,在选修课程实施中,要让学生理清不同文本的概念,并坚持以多样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选修课程上。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考试之间的关系,在保持高考语文“必修加选修”的基础上强化学生选修课程学习的多样性,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学校和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找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对策。要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程,还要坚持多样化设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梅云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12-14.

第7篇

关键词:选修课;本科生;课程设置

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也要依托于课程建设,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1] 但目前我国本科生课程设置仍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创新性培养方面有所欠缺,为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转型。[2]

选修课程是相对必修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这类课程用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科学理论或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专长,传授科学方法。学科专业特点则在达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秉承学校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学科专业基本要求和品牌优势,彰显特色。[3]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高校选修课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选修课是相对于专业必修课而言的,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所谓选修课是指学生选择修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教育、文化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5]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选修课的开设有下面几个方面的作用。

(1)弥补因高中文理分科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有相统一的一面,而我国特定的高中教育体制,决定了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存在一定的知识结构缺陷。比如一个物理系学生,不学历史的话,他就很难把握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他懂得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却不清楚为什么某个理论就应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以产生,这是一个真正有着宏观物理学视野的人才所不应该的。而这样的缺陷,就可以通过选修历史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

(2)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技术和当前社会状况。由于各专业教材都有一套不易变更的理论框架,不可能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当前的社会状况传达给学生,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选修课来解决。选修课教师由于授课比较灵活,不必拘泥于课本教条,可以传达给学生更多的时效信息。

(3)拓展与本专业相关各学科的知识面。比如电子商务是一种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其相关学科牵涉到市场营销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学科的不断输血,因此立志从事电子商务的学生便可以选修这些相关学科。

(4)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的大学活动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二、高校选修课的标准

(1)课程本身的知识性(2)课程本身的趣味性(3)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4)选修课的外在因素

三、高校选修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

但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包括沧州师院在内,常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选修课重要性不够突出。在国外,许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设置选修课,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而我国高等教育则过多强调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众多专业性很强的科目,尽管对有些选修课作出了硬性规定,但其形式更重于质量,没有发挥好选修课的作用。

学校、社会、学生对于选修课,普遍表现出较为轻视的态度。在毕业生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的主修专业。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远不如专业课。从校方来说,同样存在着对提高选修课质量意识不强的现象。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就能明显表现出来。

(2)学生对所选科目不甚了解。学生面对一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有时会但从学科名称上对其所教内容进行判断,由此而导致的盲目选课,会引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选课程兴趣不高而又不能另选的问题。

(3)选修课科目种类不够齐全。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选课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感兴趣的课,只能被动地被学校牵着鼻子走。如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往往因为限报人数,使许多学生无法如愿,只好被迫放弃,不得已去选修自己并不喜欢的课程。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选修积极性受到挫伤。

(4)考勤制度不严格,考试制度不规范。很多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是“选而不修”,在大学中甚至流传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调侃段子

(5)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管课堂气氛和学生接受能力如何。有些授课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内容随意性大,有些内容多年一直沿用,得不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四、大学选修课问题的应对策略

(1)增加选修课所占学分比重,将选修课成绩计入学期总绩点,作为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的依据之一,把选修课的重要性真正凸显出来。面对这样一个重头戏,学生自然不敢怠慢。

(2)在选课列表中对各门课程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介绍应包括:授课教师信息、授课内容、授课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所能受到的裨益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因对课程不了解而盲目选课的问题的发生。

(3)考勤制度严格化,考试制度规范化。在考勤制度上,尽量做到每节课都全部或随机点名,对缺席学生在期末考试时给予适当扣分处罚。当然,这一措施是以较高的教师质量为前提的,学校应加强选修课老师的选拔,提高选修课老师的素质。在考试制度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考卷测试、当堂表演、拟写论文、提交作品……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都应给学生一个应得的分数。

(4)增加选修课门类。文学、语言学、史学、理学、计算机学、工学、医学、艺术、体育、教育、经管、娱乐……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就在于学科门类的齐全,对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都应当有本专业的代表性课程在选修课列表中出现,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选课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亚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

[2]鲁昕.高考将分为技能和学术两种类型分别进行.新浪财经,2014.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 28-30.

[4]董燕.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措施-------以宝鸡文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1,(32):173-174.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网络参与 主题贴吧 信息监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加浓厚,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意见的愿望愈加强烈,同时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如何动态监测多元渠道反馈的教育信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参与理论为视角,讨论网络新媒体在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网络参与的对策和措施。

一、参与理论、网络新媒体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受众参与理论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其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自主参与。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学生的媒介接近权不断提高,自主参与媒介讨论的意愿非常强烈。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们就某个议题进行讨论往往形成“公共领域”,也只有在公共领域,公民才能自由、平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参与理论重视理性的公民精神以及平等对话的协商方式。

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因其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备受学生群体的青睐,校园贴吧、微信、QQ、BBS论坛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其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日益科层化的管理过程中,网络新媒体形成了介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公共领域。学者胡高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主要有四种:政府、高校、社会、学生个体。公共领域的出现,将重塑政府、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畅所欲言,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中的讨论反映了参与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同时,这有利于丰富和优化质量评价手段,政府、高校、社会通过动态监测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教育信息,及时发现教育质量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及时性、科学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网络参与问题

不管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网络新媒体都未能充分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本文将以四川省南充市三所省属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一所高校为综合大学,两所为理工类专科大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统计对象是以2014年1~3月三所高校的“百度贴吧”主题跟帖,反映了师生员工自觉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真实情况。筛选跟帖的方法是,在三所高校的贴吧内搜索“选修课”,点击菜单“只看主题帖”,选取前面10个主题帖。根据主题帖的讨论内容,将选修课情况细分为“课程信息”“系统登录”“学分要求”“过关率”“逃课”“讲授内容”“其他”七个要素。“课程信息”是指选修课课程情况,诸如开课计划、时间、地点、选修科目、选课方法以及抢课程度等;“系统登录”是指登录选课的教学系统运行状况;“学分要求”是指学校对选修门数的要求、学分规定或成绩规定等;“过关率”是指选修课过关情况;“逃课”是指学生讨论选修课逃课难度、教师点名情况;“讲授内容”是指学生讨论教师的讲课艺术和课程内容;“其他”是指与选修课无关的讨论或灌水。下面对七个要素进行定量分析,讨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网络新媒体的参与问题。

(一)网络调查情况

1.专科性大学1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万恶的选修课”“求学长指教选修课咋选”,“登录名和密码是啥”“关于选修课”“选修课都有哪些,哪些是可以逃的”“选修课”“xxx学院选修课学分要修满多少?”“关于选修课的大神速度来啊”“大二哪门选修课比较好”“大三被选修课坑了的童鞋来看看”,共计111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1所示:课程信息占23%,系统登录占5%,学分情况咨询占3%,过关率占14%,逃课占17%,讲授内容占3%,其他问题占35%。

2.综合性大学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选修课会算入期末成绩不?”“还是关于选修课”“求问昨天下午的选修课天文学概论,上课没?”“学校的选修课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啊?”“该不该放弃网球这门选修课啊!”“晚上选修课你们选的啥?”“有这么早上选修课的吗”“那个公共选修课,谁要和我换啊?”“弱弱问一下2013-2014-1选修课好久开始上。”“明天的选修上午的”。共计120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2所示:课程信息占35%,系统登录占0%,学分要求占2%,过关率占2%,逃课占8%,讲授内容占4%,其他问题占49%。

3.专科性大学2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关于选修课上课时间想求助一下吧友”“周二周四晚有上选修课的孩纸不”“恒大赢得畅快!没辜负我逃掉选修课啊”“我又逃了选修课,大家有什么说的”“求助。问一下一个选修课老师的名字,影视鉴赏的”“问你们个事情,你们的选修课选的什么”“今天看了下选修课可选课,顿时吓尿”“选修课挂了怎么办?求帮助”“大学四年必须选修课修够8门 真的假的啊?”“我挂了,居然还是选修课”。共计110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3所示:课程信息占23%,系统登录占0%,学分要求占7%,过关率占11%,逃课占5%,讲授内容占5%,其他问题占49%。

(二)问题分析与讨论

1.相关部门对新媒体的教育信息缺乏监测意识,未能动态评价其中的教育质量问题。在三所高校的贴吧中,“课程信息”的讨论次数和关注度居于第二位,分别为23%、35%、23%。这说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选修课信息的力度有待加大,无法满足学生尤其是新生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计划的了解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更为遗憾的是,在学生通过贴吧讨论和交流教育质量信息时,政府、社会、学校一直缺席,学生自发形成的公共领域缺少权威信息的机会,无法获得准确信息,从而导致流言泛滥,谣言四起,影响教学秩序。同时,学生的很多不良现象无法及时得到化解和纠正。例如在贴吧内,很多学生相互鼓动逃课,严重影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传播,这与相关部门尤其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缺席分不开。另外,对贴吧反映的课堂教学问题缺少动态监测。例如,有学生反映一些课堂根本不点名、特别容易通过,甚至学生对教师授课给予较多消极评价,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教学部门的重视,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反馈。

2.学生在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过程中缺少理性引导,处于自发状态。在三所高校的贴吧讨论中,“其他”所占比例都非常高,依次为35%、49%、49%,显示了还有大量的讨论与选修课无关,情绪性发泄与谩骂随处可见,低俗、庸俗的回帖占了很大比重,说明贴吧内的讨论还处于自发状态,不仅破坏了主题讨论的氛围,而且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建构理性讨论、文明交流是网络公共论坛需要解决的问题。

3.网络交流与评价的空间非常有限和单一,多层次信息互动局面尚未形成。三所高校的贴吧没有专门建立选修课课程的讨论区,而是混杂于其他主题帖,这种分散性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探讨。另外,当下网络讨论主要以贴吧形式出现,手机、QQ、微信等新媒体目前还没有出现教学质量方面的讨论空间,网络讨论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和单一,因此,单纯以贴吧形式的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

同时我们也看到,三所高校在选修课方面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如图4所示,专科性大学1的选课情况依次排名为:“其他――课程信息――逃课――过关率――系统登录――学分要求――讲授内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是:“其他――课程信息――逃课――讲授内容――学分要求、过关率――系统登录”;专科性大学2的情况依次是:“其他――课程信息――过关率――学分要求――讲授内容、过关率――系统登录”。这既反映不同高校之间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之间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主管机构之间缺少基于网络舆情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导致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高校、政府、教师、管理者、学生之间呈现信息割裂状态。

三、积极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人才质量评价、科学研究评价及声誉评价。校园贴吧的公共领域讨论侧重人才质量评价,因此,网络参与人才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升网络参与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提升网络意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指标”。首先,学校等管理部门提高认识,重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管理部门的介入,及时权威消息,解答学生困惑,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科学性,增加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上文所论的课程信息、选课系统、讲授内容等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学者将之称为“过程指标”,如果学生对这些因素拥有正向感知,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过程指标”,提升网络意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

(二)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多种新媒体建言献策,欢迎他们监督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网络讨论的媒介使用习惯早已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不能对学生的网络意见充耳不闻,应该积极而有效介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意见,进行监督,这有利于改变科层机制的管理主义倾向,有利于有效监控质量、维护质量、促进质量进步;另外,要培养学生文明上网、文明发言的理性精神,尤其培养学生维权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全校学生对于质量的自觉意识,这是保障教育质量最根本的目的。

(三)拓展媒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多种方式,积极建构平等沟通的公共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主题的讨论和交流局面。当下网络以校园贴吧为主,形式单一,而且没有一个专门的公共讨论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渠道,降低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因此,管理部门要和学生一道拓展新媒体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建立不同网络、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公共讨论空间,使学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务部门要由专人进行信息监测,对网络等新媒体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及时进行采集、分析、归纳、反馈,学校等部门应该充当信息交流与协商的中坚力量,发挥纽带作用,这必将丰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发挥高校的自我评价作用,避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参考文献:

[1] 尹冠男,孔祥武.市民新闻的兴起与媒介接近权的演进.青年记者,2007(10):42

[2] 胡高.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9

[3] 邱均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大学教育科学,2012(5):40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处理教材 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0-01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所谓选修,“选”而后修,那么如何处理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真正体现选修课的选择性。

一、内容的选择

选修之“选”还有一层意思,重要内容着重处理,次要内容淡化处理,同时调整次序,优化教学构成。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多个部分构成,应该可以自由选择上哪一块内容。“赏析指导”精读,以获取知识和方法;“赏析示例”精品深味,获取经验;“自主赏析”略读,自主实践。同时,可以将“自主赏析”的几首诗并在一起品读,甚至可以跟“推荐作品”合起来对比品读。赏析内容应根据学情来选择。

有些教师担心:舍弃教材某些内容,考试考到了怎么办?这还是在用旧观念和旧眼光来处理新教材。选修课本本来就是供选择使用的,取舍是必然的。选修教材那么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如果高考考选修课本里的作品或理论知识,那岂不是有失公平吗,所以高考是不会考课本内容的,当然相关方面的能力可能考察到,选修内容应该是必修内容的某方面内容的拓展与强化。

要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选修课的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中要确立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因此,要善于发现,并围绕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自学与引导。字面好理解,无须细说,但是深层的东西仍有必要提示:其一,自学与引导两种教学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两种理念,即学生主体论和教师主体论。通常二者难能兼顾,在实践中肯定要偏于一端。根据新课程的学生主体论理论,应该侧重自学。其二,自学与引导的平衡点很难把握。但即使这样,还是要重视自学,教必修课需要自学,教选修课更需要自学,没有自学的选修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多种选修课本都是着眼于学生自学而编制的,试图建立一套选修助学(非助教)系统,老师没有多少讲授的空间。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材,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这门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以及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运用的一些基本要领,没有一处学生看不懂、读不通,如果老师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反倒败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调学生自学,老师在课堂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自学顺畅的时候不讲授,只是到了关键处点拨一两下;作某些方法策略的引导;提供某些必要的助读材料;把握课堂上或缓或急、或行或止的教学节奏;调动自学的热情,创造活跃的或沉静的自学氛围。

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

三、教材解读行为的选择

多元与限制。多元,即多元解读教材,包括论题和论题切入点多元化,答案或结论多元化,以及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多元化等;限制,即限制性解读教材,包括挖掘并尊重文本的客观意义,探讨并尊重作者写作的原意,以及不违背公理、常识等。两种解读行为具有对称性或对立性,既对立又统一于同一解读行为中。在它们背后还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即创造性思维和规范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多元解读才成为可能,并显出多姿多彩;有了规范性思维,限制性解读也就得以实现,并显出稳重、规范,所持之论为大家所接受。可见两种解读行为相辅相成,都是老师们处理选修教材所必需的。

有必要更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在能量,强调多元解读教材。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解读日益为有识之士所呼吁、所实行。我们多年前就倡导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到现在使用选修教材更应尝试多元解读。高考已经启动了多元阅读。2008年的高考试题始创多元解读,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就是提倡多元阅读。当然了多元解读要辅之以限制性解读。

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知识与方法的选择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选修课 国际贸易 必要性 可行性

经教育部批准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于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大纲》明确地描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各校根据《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本校的教学计划,开设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然而英语专业大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一届不如一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在上海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将对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四年大学,许多人都是虚度青春,毕业时找工作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的窄,自己的综合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息息相关。本文拟谈论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1.高校英语专业选修课开设现状

以下是某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况表(表1和表2)。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该校英语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有四类。专业技能选修课、专业知识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且不看专业技能选修课和专业知识选修课,先看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从学时分配(共306学时)和学时比例(共10%)看出专业课程多,相关课程少,选修课程欠实用。尽管这样,表一还是说明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选修课程数据依据和条件。然而,从表二的课程设置片段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出选修的公共课程大多都是最基础的课程,也就是大学生常说的“不用老师教,也可以学会”的课程。选修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多是政治与文化,真正实在实用的课程并不多见。有一门作者认为比较醒目的学生很需要的课程却排在最后的位置。笔者在长期分管教学工作中了解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在不少高校英语专业中,这些所谓的选修课并非真正的选修都是根据师资情况指定开设的。可想可知,排在课程设置表中的最后一门选修课《国际贸易实务》往往在实际的课表中榜上无名。于是便出现了所开设的选修课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兴趣而且又实用的课程却没有被选上,从而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窄,就业机率低的现象。

2.就业难折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缺憾

以上所说的这些原因都是外在表现的,其内在的原因是教师及学生没有以正确、认真的态度对待选修课。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的不多,学习动机模糊,学习劲头不强,学习态度不积极。这对于还处在学习、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来说是危险的。外在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又作用于外在因素,如此的恶性循环,选修课也只能是混学分的工具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现实实用,与英语专业息息相关。英语专业的学生自然地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关注英语,关注世界贸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就业趋势,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3.开设选修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意义

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而非单一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选修课是大学中塑造人才不可忽视的力量。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除了专业以外,面对的大部分是选修课,它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设计自己未来道路的平台,实现了对自己设计的可操作性,所以,选修课开设是否得当以及教学方式是否成功,对大学的人才锻造及对大学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那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包括那些内容呢?该门课程属于是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且是利用研究的结果如何实际应用的理论;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而且是其他所有经济类专业的必选课程。它包括:国际贸易概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和限制出口的措施、贸易条约与协定、关税与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及集团的对外贸易、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人才,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经济学相关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工具,面对实际问题有清晰的分析思路,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熟悉中国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政策;在教学中结合地缘特征,联系地方实际,掌握中国周边国家基本状况,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内容等等。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无论将来大学生在哪个行业或领域工作,如果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否则我们的工作无从着手,或者相关的领域不能拓展。退一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恐怕连每天几乎都会有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新闻报道都看不懂。国际贸易知识无处不在。没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就会处处碰壁,甚至会出洋相。譬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学过国际贸易学就未必真正认识以下英语:GATT,NTBs, PTA, EC, BRICs,IMF, IBRD,EU等等。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1.与时俱进,学生欢迎

英语专业只是一个工具专业,真正能够把英语学的精通的人,即使是英语专业的人也是不多的。即使通过了英语专业8级,口语和写作都不理想的也大有人在。在就业时大多只能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其原因就是,因为知识面太窄。除了基础的语言文学知识,其他实用的专业知识却是空白。有调查证明:英语特长+其他专业的就业前景好。比如英语+对外汉语,这样可以教外国人汉语,出国或者留在国内发展都不错;英语+计算机,可以参与文曲星或者金山词霸之类的软件编程输入;如果在本专业内求发展,那么若基本功扎实汉语又好,当翻译也不错;最常见的是英语+贸易,去外企就业,那自然要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有所了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学课程就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国际贸易的国际化,而一国参加国际分工进而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际贸易,所以学习国际贸易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加固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国际化视野,增强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经贸活动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社会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顺应时代需要,自然广泛地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选择。

2.高校专业多,师资能共享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出品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曾公布,我国超过60%的高校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最多,超过80%的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据介绍,这份评估报告首次对667所中国大学(不包含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192个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每一专业排行榜都详细列出了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个数,该数据可体现某一专业的热门程度和竞争态势。统计显示,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高校开设,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分别有526和407所高校开设。四至十名的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有384所高校开设;艺术设计,有382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有382所高校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有370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有367所高校开设;市场营销,有361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有356所高校开设。高校丰富的专业为专业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有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都会有国际贸易学专业或相近专业。这为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提供了师资保证。其实也可以“走出去”,通过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出进修或报考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脱产学习,在本专业教师中培养《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师资。还可以“请进来”,聘请校外国际贸易学专家来举办相关讲座。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网页为学生提供自学辅导。

3.课程设置有归属,教学计划有保障

根据英语专业《大纲》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不仅可以开设为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开设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它既可以列入公共选修课程,也可以列入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2~3学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一学期每周2学时的教学时间是完全足够的。由于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又需要一定相关知识为基础,最佳开设学期应该第四或第五学期。这样,学生选择积极性高,学习干劲足,学习效果有保证。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社,200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Z].

[3]崔晓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和改革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8).

[4]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选修课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本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1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许多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上一直比较欠缺。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大都是一成不变的公共英语必修课,学生们过分关注AB级证书的取得,致使公共英语的教学仍然只能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会读不会写,能听不能说的“哑巴”英语,且知识面偏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也普遍感到不满意。

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状况: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起点较低的学生没有得到照顾,也没有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片面追求统一而忽视个性化和实用性的结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高职英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从各个高职院校的英语选修课开展的尝试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如下问题:一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形成科学实际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设置预期的教学效果,基本属于走到哪算哪的自然状态,导致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复习课或补习课,或是大学本科层次的选修课;未能把握好英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本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选修课的功能;有些选修课流于形式,教学模式陈旧、授课内容单调,教学效果欠佳;二是教师开设选修课的随意性太强,由于师资力量或教学资源有限,有些选修课的开设缺乏充分调研和系统论证,大都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随意开课,脱离了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了英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三是学生在自由选择选修课时,盲目性过大,缺乏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脱离;四是对英语选修课的认识不足且管理松散。许多学生和老师对选修课不够重视,学生为挣学分,老师为挣课时。选修课甚至面临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尴尬。

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解决思路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一系列的英文选修课, 例如英文经典作品选读,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中级口译,网上时文选读, 影视赏析等。作为高职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 这些选修课都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英文电影赏析在各个院校都比较受欢迎,以其独特的娱乐效果和艺术魅力为这门课程赢得了大量的选修学生,并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进一步促进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上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学生本身进入学校时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仅仅目前的分级教学远远不够,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已经从单纯的通过考试转向拓展知识面, 促进专业发展, 提高文化修养等多元化的需求转变, 因而在必修课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需整合公共英语课程模式, 从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着手开展一系列的基础选修课以促进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活动, 从而满足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需求, 既有利于起点低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又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多学习空间,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种新的英语课程结构主要突出课程类型的多样性, 而多样性的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公共英语结合英语选修课的模式既促进英语教学水平整体性提高, 也能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对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设置的几点建议

1.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复制本科院校的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对于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参考并借鉴本科院校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经验,但绝不能因为是选修课就直接盲目复制。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上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动机差异较大,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多数学生仍然以通过AB级作为主要的英语学习目标。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选修课应该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地学好必修课,解决基础语言知识问题,如英语语法、单词记忆、基础阅读等;给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更高的语言学习平台,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如实践翻译、实用写作、语言与文化等。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选修课无论从学时、教材还是教学要求和目标方面都和本科院校是一样的, 这种盲目复制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差别。因此,对于需求多样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英语学习动机差别很大的高职学生,我们要落实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多样的选修课作为补充来弥补这之间的巨大鸿沟,直接复制本科院校的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模式只能使它成为脱离实际的无根之木。

因此,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要通过研究当前各个高职院校英语必修课的教学实情和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课程目标、教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摸索和制订出一套适和各校学情和教情的、科学的、规范的、合理而实用的英语选修课体系,使高职学生能够走出吃大锅饭的困境,按需学习,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培养其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及爱好,设计开设门类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实践性的英语选修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2.建设高职英语选修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适用于同一受教育对象且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的建设,是一组课程的整体建设,它不强调单门课程的系统性而是立足于课程群体的系统性建设。[1] 课程群建设是以某门课程建设为依托, 继而整合相关课程、 优化资源配置,重组课程结构,使基础教育和专业相结合。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各异、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各校大多都是无法避免的, 英语学习需求总体上也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呈分散态势分布。这就要求我们选修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本位的原则,以建设课程群的方式,考虑层次化和多元化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层次化是通过开设适合不同语言水平和能力的选修课程体现,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供级别不同的选修课,比如既有基础语法课,也有较高层次翻译理论课,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课可选。多样化则是通过开设一些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等应用提高课程,在使学生获得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将其大致归为四类:(1)语言知识群,如:语音、语法、词汇等;(2)语言技能群,包括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英美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3)语言应用群: 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科技英语、写作与翻译、职场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等;(4)语言文化群: 英美文学欣赏、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影视欣赏、中国文化等。

把选修课作为整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有助于系统地规划高职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后续部分, 从而有效地补充和完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扩充每个选修课程群的规模,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来满足个体需求,丰富选修课程的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优化教学模式与课程管理

选修课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组合,确保高职英语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衔接顺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基本上遵循语言知识群语言技能群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群的顺序,首先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构建基本语言框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通过开设提高型课程使其具备一定语言知识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选择, 然后开设应用型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岗位需求选择,最后开设语言文化型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以提高人文素质。

针对不同的课程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课程群中需制订新的、可操作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教学大纲不应只是本章节内容的堆砌, 而是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具体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大纲,应该还是学生自学的指导纲要。此外,选修课的教材选取要有针对性。由于各个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没有固定课程,也没有现成的课本, 有的采用教师自编讲义,有的由教师自选教材,甚至还有的是以讲座的形式,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讲义,所以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统一的教材可以使用,无论使用现成教材,还是自主编写全新主题的教材,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删减使用,并且有必要建设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这样既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展开,又有利于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

4.应用科学的评估考核方式

考试对学习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检查作用,不仅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 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能够找出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不同的选修课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应用的能力。以语言知识考试+英语技能情景实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横向考核,同时还可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考试的方式进行纵向评定,如闭卷、 开卷、口试、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各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终结性评估( summative assessment)可以评价和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未来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反拨作用;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 )可以提供动态、全面、准确的信息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和成绩进步等方面的情况。[2]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要开设好英语选修课,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课程意义、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科学的、规范的、实用而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体系,实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青妹,徐玲.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66).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管理,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0引言

蔡志奇[1]将公共选修课定义为"面向对象是全校学生,并自由的由学生自己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艺术传播、自然科学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等等课程"。很多高校都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选修课的质量水平。张海龙[2]等学者分析探讨了目前高校选修课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汪莹[3]等学者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角度指出高校选修课存在问题。汪军[4]也指出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的教学中存在"无序化"、"自由化"、"散漫化"三方面的问题。鲁霜慧[5]分析比较了中美高校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差别,提出我国高校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张瑜[6]通过对上海四所学校不同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学生和老师对待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中,学校将权力完全下放至院系,李海芬[7]等学者认为公共选修课的设计权不能完全放置于院系。本文从高校选修课设立的主体出发,对学生的筛选和课程的考核等方面作了一些建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质量水平评价体系。

1现状

每所高校每学期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在"量"上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然而在"质"上却参差不齐。本文对目前高校选修课现状进行了简单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现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内容比较丰富的选修课。其中社科、人文类的课程占很大比例,经济类、管理类、艺术传播类课程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随意性;学生在选课时,往往是随意选择,教师在上课时也是经常出现放放视频或者电影就敷衍了事的情况;学生缺勤、上课做自己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考试方式多数采取写小论文或者报告或者开卷的方式,基本上都能通过;学校对选修课的考核也不重视。

从调查得到的选修课现状中可以发现问题重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很低,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高,学校对选修课的管理松散等等。因此,本文从现今高校选修课现状出发,结合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质量评价体系,期望对高校选修课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议

针对现今高校选修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给出建议。

(一)课程的设立应以学生为主

由于学校将选修课开设权完全下放到学院,而学院也积极鼓励老师开设选修课,并没有对课程知识结构从总体上作一个较为严谨的规划,也没有在课程知识深度上作一个大体的要求,因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难易程度,所有的自都在老师,而学校最终根据选该课的学生人数来决定是否允许该老师开设这门课程。虽然说选课人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门课程受到欢迎的程度,然而选这门课的学生多半是根据课程的名称来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选课标准,从而决定是否选这门课。但是他们对这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专业程度根本没有一点了解,选这门课只是简单从名字出发而已。虽说学校允许学生在开课前几周进行调课,然而此时很多课的人数已满,想要更换并非易事。

因此,在选修课的开展上,学校应该以人为主,从学校到院系,从大体上制定一个较为严密的教学计划。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同时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知识深度上跟开课对象作一些实质性的交流,这样的课程在符合大的教学方针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筛选

学生在选课时都有一定的权重分,而老师对学生的选择则是根据学生所投的权重分的多少。权重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生对这门课的热爱程度,然而和实际中种种情况相比起来,这种方式毕竟是粗糙的。比如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了凑学分选课,很多学生又因为这门课容易通过而选课,更有学生为了追求自己心仪女生或者陪自己的女朋友上课而选课,而真正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却不能上这门课。这样一来本来饶有兴致的课,逃课的逃课,做自己的事的做自己的事,谈恋爱的谈恋爱,最后只剩下孤独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和为数不多的学生在下面听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选修课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更是老师的兴趣,老师费尽心力当然希望得到一个好的效果。学生选没选好对于课程的开展将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老师在选择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不应该单单的以权重分为标准,而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综合考虑。比如老师可以在开课前以一个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建议等等,选择对这门课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将更加有利于以后师生形成互动,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老师的教学激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并且有必要对老师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