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时间:2023-03-28 15:10:28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1

一、营造既正式又轻松的谈论婚恋的氛围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中与婚恋相关的作品,如《诗经关雎》《上邪》等,让学生懂得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的文学母题,是美好的情感,在谈论该类话题时无需隐晦、回避。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状: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当大学生面临感情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堵、禁,而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知爱的能力和责任。在品读不同作品时,让学生讨论自身及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真实心声。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

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爱观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性爱观,并讨论古代性爱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

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 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但 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性爱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75-04

作者:张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周小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XJK06QDY005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为理论界广为聚焦的问题。我们在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整理,可以捕捉到当今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所思、所感。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随机对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25份,答卷回收率8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年龄为18-24岁之间,其中男生184名,占43%;女生241名,占57%。文科学生225名,占53%;理科学生200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均衡性。本次调查主题主要为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动机、态度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等

大学生恋爱状况统计表(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近85%的大学生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恋爱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大学生恋爱呈现一种低龄化,18-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

表2显示: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的态度有肯定、否定和说不清三种。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67%。其中,认为是大学生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2%,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的占6%,认为大学恋情很纯洁,不存在功利,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占19%。持否定的态度的,如会增加生活开支,增加经济负担,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占总数的22%。而说不清的占5%。这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仅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而持肯定态度。而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不好和不清楚利弊。大学生的婚恋态度(表3)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同意“恋爱与婚姻、家庭密切相关,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同学高达86%,不同意的仅有14%。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而在“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所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问题上,同意的为45%,不同意的为55%。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这就表明,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多数大学生也不赞成“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说明大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恋爱,并不是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而是真诚的渴望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谨慎的恋爱观,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会把恋爱看成是大学生活的插曲,他们恋爱只为了丰富较为单调的大学生活,暂时满足其身心的需求,或者简单就是为了追时髦,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如此游戏爱情与第一项谨慎恋爱和追求美好爱情并不相配。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问题的态度是模糊和矛盾的。

表4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调查的大学生中为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5%,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大家都谈所以我也谈的从众心理等等。而更少的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婚姻。

表4中还显示,为爱情和婚姻而恋爱的大学生中,女生占了28%,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只有18%。而男生中,空虚、好奇的心理较女生普遍。而女生在从众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味的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放任态度并不是大学生们希望的状态。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渴望与学校行政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从以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主流是好的,但但立足于爱情的实质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科学恋爱观,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现行恋爱观出现了明显的偏离。

首先,恋爱与责任的偏离。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恋爱态度、恋爱动机还是恋爱方式上都呈现出随意和盲目的趋势,恋爱与责任分离的现象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其一,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恋爱双方追求的是暂时的快乐或狭隘的自我满足。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频繁恋爱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魅力;迅速恋爱是为了满足从众的虚荣心,大家有的我也要有才行;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上的欲望,而借恋爱之名向异性提出非份要求,玩弄感情等等。其二,对家庭不负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可有的大学生一味的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早把父母的辛劳和期望,以及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恋爱的各种花费,编造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其三,对社会不负责任。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恋爱双方都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有的大学生似乎就是为“爱情”而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旦恋爱受挫或失败,就轻率的选择自杀或是精神颓废,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还有的学生财迷心窍,在恋爱的幌子下,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空气,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其次,恋爱与道德的偏离。恋爱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爱情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产物。但在调查和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恋爱行为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其一,表达方式不文明。受现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举止行为轻佻开放,婚前同居和现象屡见不鲜。其二,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选择上,看重的是金钱和权势,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格格不入。其三,感情的交往方式不文明。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味的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而有的同学在拒绝对方追求时,往往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和隐私,将对方的求爱信或是一些热烈的话 语到处散布,甚至还挖苦、奚落对方等等。

其三,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如果说前两者只是因为大学生稚嫩导致行为方式上的不成熟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现行恋爱观中渗透出来的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则是一种观念意识上的错位,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的一种情感活动。恋爱的归宿是婚姻,这是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而有的大学生却只把恋爱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没考虑到将来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直接关联和递进。不愿为恋爱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自己恋爱随意性的挡箭牌。而有的同学,特别是一些低年纪的大学生却简单的将恋爱等同于婚姻,对恋爱时的海誓山盟信以为真,认为反正都要结婚的,所以先行同居也没什么,以此为他们盲目的寻找借口。

最后,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爱情的自然基础是,但爱情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然而,在一些影视文化作品的熏陶下,在西方一些思想观念的冲击中,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样羞于启齿了,“羞答答”的玫瑰已然热烈的盛开在大学校园。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缺乏认识,认为爱情就是性,盲目的进行;有的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任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有的则是怕对方变卦,主动的与对方发生关系,更有甚者完全是受到“黄毒”的侵袭,出于好奇等等。不论其动机如何,结果怎样,轻率的都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需要,也无益于爱情的健康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会给自身心理和生理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现行恋爱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宏观的社会因素和鲜明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恋爱观出现以上偏离的大学生在主观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因而在思想意识上出现空虚的状态,整天无所事事。学习上不求上进,生活上没有计划。在这种状态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游戏”第一时间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以此来消磨时间,打发寂寞。

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态度,一旦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舆论的压力,就容易出现从众和跟风的现象。既没有真诚的动机,又没有认真的态度,使得有的大学生的恋爱极为肤浅和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认识。在这些大学生看来,恋爱只是为了排除寂寞,寻求刺激,把神圣的爱情视为儿戏,简单的看作是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觉的愉悦。

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的恋爱都是以自我排遣、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为中心;或者只看重外表,不注重素质;只在乎感觉,不在乎实质;只讲究过程,不讲究结果等等。这样的主观因素支配下的恋爱过程既不能体现自尊、自爱、自律、自重。也无法体现他尊、他爱、他律、他重。更无法提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了。

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欠缺。恋爱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受到挫折,或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如果缺乏道德意识的支配,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的话,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等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这时,他们往往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因而无法正确的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因失恋引发的自杀和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轻易的采取一些冒失的行为,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同时,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处理一些恋爱纠纷中,轻易的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或是造谣中伤,或是打架斗殴,这些武断的方式不仅使得大学生恋爱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因此锒铛入狱,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其次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而大学生恋爱时刻受到来自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的准社会化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干预等,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矛盾和盲从中选择和建立自己不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这些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在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些极大的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从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各种现象中,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之后,所产生的个体道德素养的差异。

庸俗影视作品的泛滥,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原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也就是严肃文化逐渐趋于淡化,甚至被人们遗忘。大众的审美情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人文精神有所失落。这些无疑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又为大学生爱情观、恋爱观的偏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学校管理手段的相对软化。现在全国高校除了军事院校明文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外,其他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缺乏有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方法和途径。虽然也有“不提倡,不禁止”的相关指导性政策,但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多半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有恃无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起到了无言的助长作用。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3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变化程度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可以正常的发展,消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因此就有许多学者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

目前,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根据大学生恋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任务大学在恋爱过程中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能力强、理想色彩十分浓厚;第二,无婚姻取向,无法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相对的不成熟,也不太稳定;第四,自控能力比较差,;第五,感情比较脆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十分的复杂,人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中可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矛盾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明显偏差

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时代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大学生恋爱心理也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因此使得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主要是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道德以及恋爱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恋爱动机失真、恋爱行为不当的结论。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进行判断,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注重于观感上的满足,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这就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感觉自身缺少被爱的条件,存在着一种自卑的问题;其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对人际关系认识不深刻;其三,对婚前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恐慌心理;目前,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对恋爱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我们只有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适当的纠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调节好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困惑,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健康的发展。

四、出现偏差与困惑的原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上,有的学者认为,“校园内宽松的文化环境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虚荣心理的重要原因;“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和“自我评价不当”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单一化的学校教育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是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当”和“恋爱观念开放化”是导致性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五、纠正心理偏差和调适困惑的对策分析

在纠正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对策分析上,我们认为,“恋爱预备期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恋爱观;恋爱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应有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交往方式;恋爱是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要有可能失败的准备。”而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纠正策略主要的方法有:加强爱情真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性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此外,人们针对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提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如下: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歼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实证分析之上,而缺乏对恋爱心理这一概念及恋爱心理问题的深层探析。在恋爱心理的理论构建上,有待于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科学界定和结构剖析,探讨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活动规律,为展开对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在变量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视角,没有严格对量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尚未形成心理测量学意义卜.较为权威的量表,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实证依据,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测评领域里尚需深入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目前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从对恋爱心理的事实描述向针对问题而积极探索调适对策的转变,但在研究的逻辑层面上大多拘泥于微观领域的考察,而缺乏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因此,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七、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项目。它不仅要结合大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将目前的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后备军,在校期间,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以及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容易走入恋爱的行列。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该如何正视原因,直面问题,正确教育大学生,使其正确面对恋爱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又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1.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个人主观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生理上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尤其是性器官和第二特征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心理不断觉醒,导致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从而产生接近异性的强烈愿望和冲动。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其次,大学生迈入大学的校门后,脱离了家长和学校对自己过多的约束,被压抑的性意识开始萌发起来。特别是初入大学的新生,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生活中有许多的不适应,便会产生寂寞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异性对其多加关心和帮助,则会一见倾心,内心的寂寞感加上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性萌动。

2.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客观因素

首先,从大环境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完全成型,还处在成长和不稳定状态,所以,极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青少年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追求新潮,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恋爱思想。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因此,大学生的交往媒介不仅仅局限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而越来越多的是通过网络,通过虚拟的空间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现实局限,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再次,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同之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影响了还处在发展徘徊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容易发生扭曲,恋爱的动机不纯。最后,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相对高度集中的地方,年龄相仿,朝夕相处,专业一致,兴趣相投,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还不定型,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恋爱,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日趋成熟,而且由高中的闭塞环境到迈入大学里的自由和轻松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恋爱,因此,他们也受高年级的影响,或者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一旦有一个同学迈入爱情,当代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显现出来,再加上课程的相对轻松和心理的空虚,更是加大了这一趋势。其次,恋爱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发展的而越来越多元,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恋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是为了排除寂寞,把恋爱当作“消愁的甜茶”等。再次,追求理想和浪漫主义的爱情。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意识上已经比先前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能阻拦大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而且当代大学生又是充满个性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这就使得他们在追求浪漫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就很容易在恋爱过程中,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心理措施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波逐流的,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学校应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要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主要目的,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恋爱观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范畴,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再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讲座。最后,教育学生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升华爱的行为。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恋爱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恋爱观的确立,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幸福,有助于他们认真经营一段感情,构建美好的家庭,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目前大学生的恋爱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很多同学对爱情的认识有所偏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尤其是注重对其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至关重要。

一 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7到24岁之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但还处在过渡期,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再加上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概括来讲,集中体现为以下问题:

1.对爱情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男女两性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稳定专一感情。爱情是稳定专一的,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对爱情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存在各种认识误区。有的学生混淆友情和爱情,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尴尬;有的对待爱情十分草率,缺乏责任感,“闪恋”“闪分”现象经常发生,甚至以交往对象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有魅力的标准等。

2.网络时代新的恋爱观念层出不穷,对现实形成冲击

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恋爱也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现实生活,步入了网络时代。恋爱的途径很大程度上已经网络化,很多学生是通过论坛、网络游戏、各种实时聊天工具而认识。网恋、网婚、丁克、试婚观念也越来越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恋爱观念尤其是性观念日益开放,传统观念淡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在意的是自我与随意,传统含蓄而内敛的爱情表达方式已经被大学生所摒弃,他们信奉的是“爱要大声说出来”,因此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校园求爱的浪漫场境经常发生。同时对恋爱中的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一部分校园情侣在校园附近同居生活。

二 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人文关怀角度分析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传统的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当今新形势下,应当更多从学生利益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一些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

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应当看到大学阶段谈恋爱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培养大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正视大学生恋爱的事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在信任大学生的前提下加强引导,构建合理的情感预警机制

由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有很多认识的误区,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影响个人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出现情感问题时,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而是采取过激的行为,酿成悲剧。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学校和教育者首先应当信任大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成长过程的主体,相信大多数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能够做到自律自治,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组织、团体等方式,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导、学校协助配合的情感预警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避免因为爱情纠葛引发矛盾和悲剧。

3.积极拓展恋爱观教育的渠道,丰富恋爱观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般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心理健康课进行,由于教师授课安排各有倾向,因此成效可能会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效果,必须积极拓展恋爱观教育的渠道,丰富恋爱观教育的内容。恋爱观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概括来讲,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恋爱观的普及型教育,主要是在大学生中普遍进行恋爱常识和道德教育,明确责任,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指导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文明交往,自觉承担责任。针对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进行普及教育时,尤其注意要将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融入恋爱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同时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

二是个体性教育。每个学生面临的恋爱问题各不相同,很多同学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想在公共的场合讨论恋爱的问题。这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体性教育。高校相关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跟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信赖,充分利用网络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当学生出现恋爱问题时能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4.加强恋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恋爱是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在恋爱过程中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曾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愉悦感。”“爱是在保有自我的分离性与完整性的情况下,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合一。”“爱的主动性还在这一事实中显明自己:它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爱的所有形式中都存在着。它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现实生活中,有些校园恋情演变成校园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大学生不懂爱的艺术。因此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爱的艺术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对学生恋爱艺术指导的成功经验。爱的艺术教育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完善自我,在恋爱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在服饰、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如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约会的地点、约会时应该怎样着装、在什么场合进行表白比较恰当等;其次,教育学生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再次,教育学生学会沟通,善于体察对方的精神世界,善于交流思想感情,善于给对方以支持;最后,要教育大学生正视失恋,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积极的心理疏导,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和帮助,顺利度过失恋这道坎。

5.开展文体活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同时学习的压力比中学阶段减小了许多,因此对感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符合大学生需要和品位的文体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热情,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其特长及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个人品位和人生境界,增加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群体效应和典型示范效应,通过组织各类座谈会、报告会,发挥高校高才生、优秀毕业生的模范典型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蓓.浅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倪芳、王莉.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7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婚恋观;质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性取向的基本看法,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和婚姻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恋爱行为,还会影响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1]。婚恋观和婚姻文化是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及看法,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但它与社会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深影响,具有滞后性。在漫长的婚姻文化演变的历史长河里,先前的婚姻文化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使新的婚姻文化需要经过时间的冲刷才能被人们接受。自2005 年 9 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做退学处理”的条文,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开始直接面对婚姻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校大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权利和选择。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爱情的伊甸园,同学们都希望能在大学四年的生活里展开一段属于自己的浪漫美丽的爱情。一方面,现如今大学校园里情侣比比皆是,大学生恋爱早已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不论实在林荫小径、操场边,还是在教室的角落、熙熙攘攘的餐厅,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们成双成对,毫不理会旁人的存在,而其他人似乎也是见多不怪、视若平常。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婚恋现象,如:“电视相亲”、“网恋”、“微恋(利用手机微信软件恋爱)”、“姐弟恋”还有“闪婚”、“试婚”、“隐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了新的婚姻文化观念。除了社会文化各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之外,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体现出与上一代不同的特征。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某些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走向。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少数民族婚恋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多是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量化研究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却不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对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从内心进行解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恋爱是否和汉族大学生一样是为了随波逐流,还是为了将来能与彼此结婚?故对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质性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他们在婚恋观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婚恋观的比较来探究其婚恋观方面的变迁,这对于更加了解90后藏族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有特殊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班二、三年级本科生作为个案进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样本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大一学生处在大学生活适应期,其情绪、行为都处于调整阶段,且对婚姻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完整,即婚恋观不够成熟。四年级的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就业等生存压力,且婚恋的态度已具有社会功利化的倾向,研究结果可能会因被试不按真实想法回答而产生偏差。相对而言,二年级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最精彩的阶段,大学生在此阶段各方面比起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稳定,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也会比较理想。共访谈10人,因样本是师范类,对于汉语掌握比较精通,普通话比较流利,都达到师范类所要求的二级乙等的标准(其中2人达到二级甲等),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资料。

2.研究方法

美国人类学家梅里安姆(Merriam, S)曾指出,质性研究是深入理解人们行为建构意义最好的方法,即理解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她强调,质性研究关注的是从受访者角度理解现象的意义而不是研究者自己的观点[2]。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当对所研究的现象不是很了解时,质性研究方法是最好的选择,它注重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注重研究情境而不是准确的变量,主张研究者深入参与到研究情境中,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对其行为的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解释”。

2.1研究工具

访谈材料主要包含30道题目,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年级、性别、是否独子、生源地、父母婚姻状况等十个基本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特征;婚恋观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其他维度的一些问题。

2.2研究方式

访谈对象是西北民族大学2012级藏语言文学专业个别同学和2011级藏语言文学3班(师范类)部分同学,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择了10位同学,由于访谈资料中有些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在访谈前,笔者首先与被访者进行了接触,取得信任后才正式进入到访谈阶段,而且还利用了网络聊天(QQ聊天平台)进行网络访谈,每位参与者在了解研究的性质后自愿参加,能够对自己所持的婚恋态度及对婚姻的认识给予合理的解释。访谈地点一般选在无人的教室或食堂内,时间不定。访谈时若被访者已有恋爱对象,则选择其恋爱对象不在场,以免影响被访者真是想法的表达。

在访谈过程中经过被访者同意,采用纸笔记录或保存聊天记录的方法,并在访谈后对资料作了整理,对自己在访谈过程中的感受作了记录。

三、研究结果

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观主要是指他(她)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本研究对访谈资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尽可能全面的总结出每一个维度所涉及的题目中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些特点与规律,部分案例与访谈内容如下:

1. 90后藏族大学生恋爱动 机

面对这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情感体验丰富的90后藏族大学生而言,为什么恋爱?他们希望在恋爱过程中得到些什么?他们的恋爱是否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恋爱的动机是否单纯?通过对他们回答结果的分析,可以将其对恋爱动机分为以下几种:

1.1体验爱情,寻求精神寄托。随着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像父辈们一样听从家里安排,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们离开父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心理的空虚,90后藏族大学生会选择一个学习伙伴或生活伴侣。

[案例1] 男,21,有女朋友,云南迪庆人

问:你与女朋友是为什么走到一起的?

答:经过大一的新鲜以后,就觉得大学生活太无聊了,宿舍里同学们各有各的朋友和老乡,自己一个人也很孤单,吃饭、学习总是一个人,所以当我碰见她时,觉得她基本上满足我的(择偶)要求,所以先开始做朋友,后来就变成了女朋友。

1.2追求爱情,寻找人生伴侣。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90后的藏族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晚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使他们产生了追求爱情的需要,以此为恋爱动机的受访学生仅占1例。

[案例2] 女,21,有男朋友,四川阿坝人。

问:你与男朋友是为什么走到一起的?

答:因为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

问:你们俩是否有结婚的打算?

答:我们准备毕业后就结婚。

问:爱情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是?

答:爱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我的)生活中没有爱情,我就没有办法专心学习,我更无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

大学期间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朋友、老乡之间得到认可的标志。在与受访者的互动中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受访的所有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本省的藏族大学生基本没有恋爱对象且对于恋爱动机的态度持有保守的观点,而外省的90后藏族大学生(尤以云南为主),都持有比较开放的恋爱观,恋爱动机趋于多样化。

2.90后藏族大学生婚姻忠诚观

婚姻忠诚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忠诚情况。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占性、排他性,所以,忠诚是婚姻的根基,一旦根被拔起,就会使婚姻这棵大树死去。社会学家认为,忠诚是一种道德行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人觉得它是对人们个性的严重束缚、压抑。但心理学家认为,忠诚是一种心理素质的体现,不忠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忠诚并不束缚人性,它是婚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对婚姻的忠诚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更是一种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婚姻生活中不仅包括忠诚本身,还要有家庭责任感及经营婚姻技巧。在现如今“婚外情”泛滥、“小三”盛行,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本研究所选的被试在被问及有关婚姻出轨的问题是,均表示坚决反对精神出轨或身体出轨。

[案例3] 男,20,单身,甘肃碌曲人。

问:如果发现你的伴侣对你不忠,你会离婚吗?

答:也许会,我会考虑家人的意见,如果有孩子的话会考虑孩子的想法。

问:婚后是否会瞒着妻子仅仅因为生理需要或刺激与异性发生“一夜情”

答:不会。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还是以传统为主,尤其是甘肃甘南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地域原因,较少受现代社会不良婚姻文化的影响,其他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都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

四、分析与讨论

1.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

访谈资料表明西北民族大学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或多或少地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的恋爱动机和对婚姻忠诚的看法已与汉族传统的文化观非常接近。首先,恋爱动机反映了个体基本的婚恋价值观,通过对90后藏族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解读发现,90%的同学认真对待爱情,以寻找自己终生伴侣为恋爱动机。也有10%的同学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或寻求感情寄托。其次,在恋爱与婚姻之间,90后藏族男大学生认为二者之间关系不大,现在的恋爱对象不一定是以后的结婚对象,但70%的90后藏族女大学生认为恋爱阶段是婚姻必经阶段,她们表现出了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将以后夫妻二人的事业发展、家庭稳定等作为婚姻长久的考虑范围。

2.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从访谈资料中分析来看,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传统与非传统的互补。几乎受访的所有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里,平时在校园里也会经常看见卿卿我我的情侣,但他们不支持大学生谈恋爱,认为这样做很浪费时间。据分析,这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从少数民族地区考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即汉语言知识,还要考许多证书,所以会比汉族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也相应的较大。其次,男女性别差异显著。通过访谈互动发现,90后藏族男女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关系认识差异很大。女生对恋爱、婚姻持有认真的态度,认为恋爱是进入婚姻阶段必经的过程,且把恋爱作为自己人生计划的一部分。而藏族男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普遍没有女大学生谨慎,认为恋爱和婚姻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结婚或进入婚姻时更会听从家长的意见和安排。

3.研究限制

第一,由于有些访谈内容涉及隐私,且藏族大学生较汉族大学生思想保守,因此在回答有些问题时可能有所隐瞒。并且笔者作为女性,有些问题无法对藏族男大学生提出,建立有些假设或对资料进行分析时会带有个人主见,隐含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对本研究的效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由于访谈时间有限,对于婚恋观所涉及的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只涉及了其中的五个,主要研究了两个,而且选取的样本量太小,样本范围过于狭窄。

五、结论

综上所述,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是比较健康理智的,且具有民族特性,他们都不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婚,认为会影响学业。而且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家庭和事业同样重要,这打破了以往男性以事业为重、女性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说明即使在藏族文化传统下,女主内的现象已经慢在慢改变,体现了社会在进步,也体现了现代少数民族 女性追求成功,要求脱离繁重的家庭劳动,走向独立的精神。总的说来,处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调整转变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格局,大体上与社会文化转型、价值观念重塑的历史主流相适应,是被社会肯定和接受的。

参考文献:

[1]温蓉.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4

[2]Merriam, 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6-7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寻求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亲密关系和依恋状态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社会交往和学习生活。拥有较好依恋状态的个体更易于与他人亲近并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和依赖他人并为他人所信赖,而高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状态下的个体则难以相信和信任他人,并且容易受到伤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9份,回收率为95.8%,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为88.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李同归与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中文版),测量成人依恋的类型。由两个维度得到四种不同的依恋类型。两个维度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四种类型即安全型、恐惧型、迷恋型和冷漠型。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情况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表

依恋类型 人数 百分比

安全型 64 15.06%

恐惧型 233 54.82%

迷恋型 62 14.59%

冷漠型 66 15.53%

由表1可得,将被试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维度的得分经费舍线性函数转换后,得到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其中安全型仅占15.06%;恐惧型最多,为54.82%;迷恋型为14.59%;冷漠型为15.53%。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恋爱经历上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恋爱经历上的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恋爱经历上的差异比较

是(n=211) 否(n=214) T P

依恋回避 3.29±0.70 3.59±0.72 -4.30 .00

依恋焦虑 3.71±0.87 3.69±0.81 .33 .74

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依恋回避在是否有过恋爱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302, p<0.05),且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依恋回避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

四、讨论

(一)关于我校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讨论

本次研究得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恐惧型依恋者最多,四种依恋类型比例如下:安全型15.06%、恐惧型54.82%、迷恋型14.59%、冷漠型15.53%。安全型依恋只占15.06%,不安全型依恋占84.94%。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类型在成人依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有过恋爱经历在我校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30,P<0.05),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回避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则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综合前人观点,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有过恋爱经历的个体在与人交往时持有积极态度,表达心理需求,更易建立亲密关系,因而依恋回避水平较低;而没有过恋爱经历的个体在与人交往时因担心被伤害和遗弃,更易持消极态度,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依恋回避水平较高。

五、结论和建议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其焦虑情绪,给予其关爱和支持,鼓励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等有利于增加其安全型依恋,减少恐惧型依恋。

参考文献: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7-02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大学时代是人生之中美好的时光,而恋爱无疑是美好中的美好。两情相悦的恋爱使大学生身心放松,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而失败的爱情则会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如何、迷入恋爱误区又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以及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恋爱报以何态度,大学生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现就谈一下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

1、大学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且越来越低年级化;2、恋爱动机多元化。大学生恋爱动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社会思潮和环境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有的因为空虚而消耗时光,有的出于从众心理,把恋爱当成一种潮流,有的甚至出于功利之心,追求有钱有权者,还有甚着为了性体验。凡此种种,都是不理智和缺乏成熟的现象;3、传统道德意识淡泊,性开放盛行。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出入成双成对,犹如夫妻之生活;4、恋爱成功率低。由于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家庭等社会性问题,以及毕业时面临着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可以说是普遍开花,零星结果;5、学生抗失恋意志差。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生长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较弱。

(二)大学生迷入恋爱误区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不良恋爱观以及迷入恋爱误区不仅给个人学业、前途、精神、生理等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给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带来了隐患。

1、耽误学业,迷失方向。有的同学一味沉迷于甜蜜的爱情之中,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处理不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荒废学业,四年一无所获,耽误了人生积蓄精力、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机,极大阻碍了未来的发展;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同学把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一味追求享乐、浪漫、攀比,不断向父母要钱,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3、损害身心健康。恋爱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女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由于自身性道德约束不力,女性健康知识和性知识缺乏,同居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堕胎、性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都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深的伤害;4、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一些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弱,一旦恋爱受挫,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如羞辱、愤恨、悲伤、失落、孤独、绝望等,有的还出现抑郁、自杀、报复等行为。有的三角恋、多角恋,视对手为仇敌,做出伤害报复等极端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心理基础,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对大学生当前的恋爱和未来的婚姻生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持有两种极端态度,要么严密封杀,要么放任不管,因而一直一来大学生恋爱问题都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他们并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关爱情、婚恋等知识,也很少开设这方面的教育课程,婚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较少。再者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已经成熟,但是他们通过正当、健康渠道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还很封闭,甚至有的教育者“谈性色变”,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好奇、渴望与高校性教育及恋爱心理指导的缺失之间形成强烈的矛盾,极易导致大学生通过同居、偷看色情录像等非正当途径满足其性好奇。

三、大学生恋爱之教育

(一)开设大学生恋爱课程

有极少数大学,现已开设恋爱课程,表明了高校教育者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开明、尊重、理解,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对于大学生谈恋爱,高校已不再封杀,但也不能放水养鱼,而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恋爱问题。虽然大学生们生理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加之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难免会有不健康的恋爱观,恋爱受挫时出现极端行为,以及的不当给他们造成深深的伤害。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大学开设恋爱课无疑给予他们爱情道路上以指导,迷失方向时以解惑,确为一种务实之举。

(二)分阶段分内容进行引导

刚入学第一学期,大学生由于对大学充满好奇,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谈恋爱的人数还不是很多,但到了第二学年随着交往的深入,开始出现了恋爱的预热高峰期,要抓住这个时机,做好正确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恋爱和友谊的关系。第三学年,大学生同居现象普遍,此时要做好女性健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第四学年,大学生因为毕业面临分手的现实,此时一定要做好放手爱、理智爱、恋爱挫折教育等,让他们正确面对分手,冷静处理感情。

(三)做好特殊情况的处理

除了做统揽全局的教育外,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和正确引导。注意个别同学恋爱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恋爱中的嫉妒、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失恋、恋爱中的单相思等,除了辅导员密切注意外,还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

(四)全方位、多角度教育

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恋爱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注意方式方法及言辞表达、保密等;开设心理咨询服务,鼓励他们面对困惑、痛苦、挫折及时咨询,化解困扰;运用电影、录像、宣传画、网络及主题班会等生动有趣的手段深化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思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活动。

四、结语

大学生恋爱教育应从树立正确恋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成功的恋爱教育,不仅有利大学生在校内处理好恋爱关系,即使以后走向社会也能给他们确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参考文献:

[1]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引热议各方观点大相径庭[N].东北网-教育频道,2011-04-15.

[2]谈恋爱需要课堂学学生谈恋爱是否必修[N].武汉综合新闻网,2011-04-14.

[3]欧渊华.略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10

摘要:大学生恋爱已经由过去的饱受争议发展到现在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进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教育

在人一生的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方式的改变,“爱情”也自然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过去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比较强。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正确的恋爱观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与恋爱大学生的交流,目前恋爱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恋爱人数众多且恋爱开始时间较早。

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恋爱经历,人数较多,占有一定比例,甚至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有过恋爱史。在这些有恋爱关系的学生情侣中,有些学生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同。

(二)大学生恋爱关系公开化且恋爱关系自由化。

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由过去的躲躲藏藏转为现状的光明正大,更多的是公开化、自由化。教室、食堂、操场、小路上等都可见男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情景,这也俨然成为众多高校里一道“风景线”。所谓自由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同,恋爱自由观念已经在大学生心中形成。

(三)大学生的恋爱观过于简单化且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恋爱观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有的受身边朋友的调侃、讥讽下产生恋爱关系;有的是与朋友打赌追友与异性产生恋爱关系。这些在大学生眼里是“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大学里的“必修课”,还有的学生对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持有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从这些大学生对恋爱观过于简单化的想法中可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比较淡化的。恋爱责任由恋爱关系产生,责任对象是多方的、直观的,这种责任意识的淡化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心还是其他方面都会照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四)大学生恋爱持续短且毕业后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较少。

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往往较短,这些时间基本都是在校读书阶段,而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的情侣并不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思想单一,缺少人生奋斗目标,这促使很多大学生产生对待恋爱问题的简单、幼稚和不成熟态度,再加上大学生活经济上的限制、心理不成熟所产生的虚荣心理、就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毕业后大学生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较少的原因。

二、大学生恋爱观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受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影响,爱情剧、言情小说无处不在的伴随着学生成长。无可厚非,二十几岁的年龄充满着对爱情的幻想、对世界的认知,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影视剧、爱情小说中,更多的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有多少在不经意间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及恋爱的态度。

(二)传统道德淡化,性观念开放。

由于当今社会极度开放,人们的思想早就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当代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婚前习以为常。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迫切渴望他们眼中的“爱情”,但是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错把“性”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三)个人虚荣心攀比影响。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打击,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心灵空虚,认为恋爱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观,做好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得不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恋爱任何一方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为对方、对社会负责,达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一旦双方有了爱,就应担当起恋爱的道德责任,要知道 “爱情”不是建立在对彼此的占有之上,而是建立在为对方谋求幸福的基础之上,尊重恋人的人格和感情,平等履行道德义务。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相互间的交往,可以对双方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在很多学生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过去的经验证明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爱情与事业“双赢”的例子,但是很少,原因是很多恋爱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不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往往是顾此即彼,最后的结果不是双赢,却是两者都失去。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时期,个人的想法过于简单,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只是把两人简单的爱情包裹在一个温室里,一旦毕业,彼此迈向社会大潮中时,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而重新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爱情故事,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少一些虚荣心和孤僻感,多一些满足感和集体感。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优劣。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将对学生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积极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时间,消除大学生孤独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之间成为彼此的知已、朋友,使学生从心理上明白恋爱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唯一方式。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思想觉悟有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理论阵地,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话题讨论来倾述自己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看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方式,探索辅导员老师工作模式。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需要辅导员老师探索自己的工作思路,了解一定的思想教育理论,同时采用学生易接受的工作方法,来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观。

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社会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加之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等,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所以我们必须从教育与培养学生自身道德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取得“双赢”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芝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企业文化, 2009(3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消费行为;恋爱不同阶段;变化;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3-03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消费水平日趋多样化。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此外,因其处在特殊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在恋爱花费上有别于其他消费群体。对于诸多商家而言,大学生情侣已成为极具价值的目标市场。所以,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十分重要。

2文献综述

通过分析大量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论述,现将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文献分为以下三类,即消费道德、价值观和影响因子,并总结文献的优势和局限所在,以便更好地开展本文的论述。

(1)消费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特有的消费理念。数据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激增至2000多万,消费量庞大,而恋爱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固定性消费,其影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武汉市某大学在校大学生恋爱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旨在客观反映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观,更期待大学生能建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念。

(2)消费观的形成。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中恋爱的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比较高。可浪漫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来维持,在攀比之中,“恋爱消费”水涨船高,有的甚至已经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观点和消费心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影响因子。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消费观、婚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恋爱消费观折射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他们的恋爱消费观影响以后个人的消费价值观和社会消费趋势。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消费,探究影响因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意义极其重大。

3主体

3.1理论框架

3.1.1对恋爱阶段的分析

参考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多数心理专家对于恋爱的理解看法,并结合恋爱所固有的特性,现将恋爱分为以下4个阶段,并进行简略分析。

(1)恋爱懵懂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比较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会在服饰打扮等方面比较注重,因而比较倾向于购买一些品牌服饰,以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2)恋爱成长期。进入恋爱阶段后,生活中不再是孤单一个人,吃饭、学习、上课等一些日常活动都有人陪同,心理上多了一丝安全感,因此,这一阶段,人们普遍会更加依赖对方,希望时时刻刻两人都能够在一起。

(3)恋爱成熟期。过了热恋期,感情温度有降低的趋势,双方不会如恋爱成长期那样的冲动,遇事会比较冷静下来思考,彼此间偶尔会出现一些摩擦,不过双方会尝试着努力解决,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段期间,双方会希望能够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4)恋爱稳定期。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两个人彼此已经成为对方最亲的人,会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两个人自己的人生。此时,双方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促进成长。由于两个人的感情已经经历过了岁月的洗礼,加之前一阶段奠定的良好基础,因此,双方会更加努力为两人的未来幸福而奋斗。

3.1.2假设构想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提出以下思想假设:

(1)假设1:随着感情的趋于稳定,奢侈品等一些不必要支出会减少。

(2)假设2: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稳定,人们会更加务实。

(3)假设3:在特殊节日和纪念日,恋爱程度越稳定的情侣约会时间越多,因而其恋爱消费会增加。

3.2分析方法

3.2.1问卷调查法

线下调查主要仅针对本校学生,随机从大一至大四这四个年级的学生中各抽取一定比例的人数,对其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回收。线上调查主要针对除去本校的其他高校的学生,通过QQ、人人、微信等一些社交程序,邀请大一至大四的同学进行电子版问卷的填写,并回收。最后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以便于更好分析。

3.2.2深度访谈法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存在的一些误差,例如:有些同学的不认真填写或是对问题理解的错误等,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所得结果极有可能与原始的假设有偏差,因此在问卷调查法进行之后,再次采用深度访谈法,主要访谈的对象是问卷中填写的数据与原始假设相悖的被试对象,因此,能更加完善对数据的分析,降低误差。

3.3实证结果

(1)结果1:随着感情的趋于稳定,虽然生活必需品消费仍最高,但是奢侈品等一些不必要支出反而增加。

(2)结果2: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稳定,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转变,并且随着出席场合的正式及需要,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3)结果3:在特殊节日和纪念日,恋爱消费总体是趋于增高的,并且恋爱稳定的情侣的消费的确高于恋爱初期的情侣。

3.4实证分析

3.4.1基本情况的简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调查对象来自31所高校,实际回收179份,回收率为89.5%,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4%为恋爱懵懂期,说明已经进入恋爱状态的同学有86%,因此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77%,可以预见,大学生恋爱对象的确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市场。

3.4.2对结果1的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对奢侈品消费量与不同恋爱状态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由于0.00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侣消费仍是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但是随着恋爱状态的稳定,奢侈品的消费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市场,其消费量呈现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消费多来自于家庭,父母所给予的生活费只会有增无减,因此开销不受制约;二是当今大学生多为90后,成长于商品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对商品的鉴别能力;三是大学生受到环境影响,形成攀比心理,对于所购买的商品有品牌要求,因此不会选择不知名或是过于廉价的产品。

为了探究奢侈品消费量的预估与实际相差较大的原因,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情况,与10名处于恋爱稳定期的同学进行深度访谈。有8名同学持有以下的观点:一方面,两人关系基本确定,在购买奢侈品时没有顾忌,不用考虑过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思想的成熟,会比较倾向于价格适中的奢侈品。其余2名同学对于奢侈品消费没有什么固定倾向,只是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奢侈品因为价格昂贵,所以质量会优于廉价商品。

3.4.3对结果2的分析

根据问卷中恋爱成长期与恋爱稳定期的同学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出其中比较重视的三项后,经过加权的方式得到的比例图,在大学生恋爱消费中主要看重的6类就是质量、氛围和格调、价格、品牌、特色和他人的看法及评价,并且,随着恋爱程度的加深,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氛围和格调、质量及品牌。

如表3所示,大学生情侣倾向于在节假日进行消费,且他们的消费数额将随着节日的长短及隆重程度变化,并根据商家所提供的优惠活动而有所增减。

节假日会导致恋爱消费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大学生假期中空闲时间较多,如果假期时间较短,回家又略显仓促;二是商家大多会选择在节假日加大促销力度;三是大学生一般学习生活较为清闲,而又值假期,自然不愿待在学校,从心理层面也有出门娱乐休闲的需要;四是倘若假期时间较长,而此时经济略有盈余,则情侣们比单身人群更倾向于考虑出行。

4结论

根据调查分析及总结,容易看出,大学生处于不同恋爱阶段,其消费的需求和数量也有所不同,恋爱的确能创造经济效益。而如今在大学生恋爱如此普遍的时候,商家更应该多关注此类消费者,必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毕艳玲.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

[3]陶亚文.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研究分析[J].现代商业,2008(17).

[4]位焕弟.对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6):33.

[5]王涛.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剑南文学,2013(1).

[6]程慧.恋爱心理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7]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传统婚恋观 跨国婚恋 跨文化交际

中美文化承载着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自身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中美传统婚恋观念的显著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给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愈来愈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中美传统婚恋观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各自显露了自身的优缺点,并在文化互相渗透的融合中寻求着完善与统一;另一方面,跨国婚恋已成为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由于婚恋观念的差异,面临着激烈的民族文化冲突。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中美不同民族在婚恋观念上的差异,并提出克服这些差异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当中去,形成正确的交际策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及原因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美国社会张扬“个性”, 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而中国社会注重伦理生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中美文化中,传统婚姻观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差异。

(一)恋爱观差异

1、恋爱目的

中国人恋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恋爱是为了恋爱。

许多中国人都熟知这样一句网络语: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由此可见,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谈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把恋爱和结婚分的很开,只要两人相爱,便享受在一起的过程,一切顺其自然。有时候,他们反而惧怕结婚,因为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一旦与意中人步入婚姻殿堂,就要一起为生活中的牛奶和面包发愁,曾经在脑海中完美无缺的人,很可能会将自身的本质弱点暴露无遗,最后导致爱情的终结,所以西方有一句名言家喻户晓:“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2、恋爱年龄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恋爱年龄仅停留在一段生命时间。特别是中国女人,热恋时间往往限于十多岁到三十出头期间,这一段年龄非常宝贵,如果到四十岁以后还没有结婚,就被称为“人老珠黄”而很难恋爱了,所以中国女人要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嫁出去。而美国人却不同,美国人的恋爱期可以是整个人生,就算过了青春期也不着急。许多美国老头老太太,到六七十岁了,还在恋爱找对象,因此出现了所谓的“黄昏恋”。另一方面,美国人开始恋爱的年龄较早,许多人在中学就开始恋爱,而家长老师很少管。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则被视为早恋,家长往往会想办法把孩子拆开。有的家庭孩子上了大学也不允许恋爱,理由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等毕业后找到工作时才能谈。

3、表达方式

古往今来,中西方人的典型性格就各不相同。中国人崇尚的是一种含蓄美,喜欢言语委婉,形式谦虚低调。西方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个性张扬,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爱拐弯抹角。因此,面对真爱,中西方人表露真情的方式就很不相同。总的来说,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中国含蓄而优雅,美国开放而绅士。

(二)婚姻观差异

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注重从一而终,所以都相当谨慎。

1、结婚目的

从传统观念上分析,美国人结婚是为了爱情,而中国人结婚更多的是为了家庭。中国人注重人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结婚绝不是简单的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父母为儿子娶来媳妇, 表面看来是为儿子完婚, 其实是为整个家族娶媳妇。1男子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孝敬父母, 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相比而言,美国人的观念显得更人性化。由于美国人信奉自由,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他们认为结婚就是两个单独个体的结合, 结婚是为自己,结婚是他们的个人权利而不是义务, 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责任。

2、择偶方式

由于结婚目的的不同,中国婚姻的择偶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择偶标准是门当户对。几乎不考虑男女双方是否相爱,而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能否匹配得上,身高相貌要能过关。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2”

3、离婚态度

中国传统婚姻的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结合,则很可能是一辈子,即使夫妻感情已经破裂,迫于社会、家庭施加过来的压力,以及考虑到经济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夫妻都会选择继续痛苦地生活在一起。相对于中国人对离婚消极回避的态度,美国人如果婚姻出现了裂痕,对离婚会积极很多。由于他们夫妻关系经济与精神上相对的独立性,以及社会文化对离婚的宽容性,面对婚姻中出现的危机,他们会坦然许多。据数据表明,1979年美国离婚率已达到53% , 是美国历史上的离婚高峰。3这显示了中美传统婚恋观在离婚态度上的差异。

(三)家庭观差异

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它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

1、夫妻关系

在中国,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感情生活中,夫妻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经济上物质共享,而且精神上互相支持,甚至不分你我。如果对方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就会以为对方离心离德,甚至是背叛。在美国,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结合是自由的,是个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规范,父母不敢干涉。美国夫妻双方虽然已经结婚,却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结合非常理性。在结婚前,他们会先作财产公证,以免离婚后与对方的财产互相混淆。他们会尊重对方的隐私,夫妻之间都不过问那么细。美国的丈夫们并不喜欢一味迁就和顺从妻子,而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个性。双方之间不仅在热恋期间会注重仪表,婚后依然如此。4

2、女性责任

中国有一句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说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要遵循传统的美德,遵守三纲五常,对自己的丈夫绝对忠实,为家庭恪守妇道,投身于家庭,抚养好儿女,服侍好公婆,并做到尽善尽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女人结婚以后,会全身心承担家庭的责任,为家庭、丈夫和孩子奉献,甚至舍弃自己的工作。与中国女性相比,美国女性要轻松得多。美国女人结婚以后,也会认真承担家庭的责任,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做全职太太,当孩子大了以后,会继续工作。受独立文化的教育,美国女人对自身的自由和自我空间是有较多要求的,不会勉强和委屈自己。

(四)传统婚恋观念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1、历史渊源的不同

中国是有 5000 年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国,封建社会长达二三千年之久。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古代的婚姻家庭影响深厚。在儒家文化“大统一”思想的熏陶之下,两个家庭的融合不仅是夫妻二人单纯的结合,而是整个家庭所有成员参与的融合过程,汉代明确的“夫为妻纲” 、 “男外女内” 等伦理道德观念影响至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择偶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择偶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外在条件而不是爱情。

相比中国,美国是个年轻的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多种族,多文化,经济文化程度相对开放,民主自由,独立平等。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建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婚姻观念上相对自由、开放、平等。

2、文化认同的不同

中国是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群体,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宽容的人际关系。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数是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不是完全平等的,婚姻关系对夫妻双方都是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婚姻已经不属于个人问题,它包含道德,责任,荣誉感等因素,所以中国人在择偶、离婚等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因素。

美国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个人利益是他们一切活动的目标,美国的家庭价值观中没有类似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权利。

二、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的启示

研究中美两国传统婚恋观的差异,主要就是为了使两个国家能从对方的传统婚恋观念的优势特点中获得启示,通过互相学习与融合,取长补短,以寻求中美婚恋观的互补、完善与统一。

在日后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笔者建议中国人的恋爱观念应打破恋爱年龄的限制,尽量排除世俗的偏见,降低婚恋的功利性,以更加宽容的择偶方式去选择婚恋对象;夫妻之间建立情感依赖的同时要树立个体的独立意识,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在女性责任上,希望部分中国家庭能对女性提出合适的责任要求,同时尊重婚姻中女性应有的工作、自由等权利。当然,笔者也建议美国人学习中国人对婚恋的责任感,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对离婚的慎重态度等。

此外,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与中西文化互补、中美文化融合密切相关。跨国婚恋夫妻双方在跨国婚恋中要相互理解宽容各自民族文化的差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将中美两国包含传统婚恋观在内的民族文化冲突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使中美两国包含婚恋观在内的整体文化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统一的轨道,那么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悲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3.

[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J]. 妇女研究论丛,1998.

[4]桂佳芸.中美家庭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学术探讨,2010,7.

[5]孙建军.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6]杨文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价值观比较[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04,26(3).

[7]刘彩玲.浅析美国婚恋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10(9).

[8]陈硕.中美婚姻伦理比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方倩.从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J].文学教育,2013,5.

[10]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婚姻观差异[J].边疆经济与

文化,2013,5.

[1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2]裴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

电大学学报,2013

[1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J].妇女研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