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3:25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1

经精心编辑打造的《南方教育评论――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实录》DVD,已于近日分别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南方区域对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研讨与对话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于2016年7月在广州举行,围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主题,邀请国内近50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和论文作者代表研讨交流,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言献策。

经过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文情怀,开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优化教育发展路径、厚植教育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举措,要真正内化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关键有赖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不懈行动和稳健步伐。峰会汇集优秀论文近百篇,发表主题演讲42人,14位专家学者和参会者与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研讨。

为更好地宣传推广本届峰会成果,与一切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人们分享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精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将峰会论文和主旨演讲整理结集为《南方教育评论――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从“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引领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引领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等方面对本届盛会的真知灼见作详实反映;将峰会现场盛r拍摄剪辑编制为《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实录》DVD,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及2场综合论坛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等10张DVD光盘,高度还原专家学者们精彩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会者积极主动的探讨互动。

《南方教育评论――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全书视野宏阔、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读性,与配套的《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实录》DVD一同,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和重要参考,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筑理论高地,为国家及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理念引领,为体现教育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的地位作用迸发思想动力。

对《南方教育评论――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感兴趣的读者,可联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营销发行中心吴经理,电话:020-87553735;对《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实录》DVD感兴趣的读者,可联系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市场营销部,电话:020-83328081。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在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1]。目前,河南省有4所高等院校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本文通过对这4所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为促进河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4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

199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其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均是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和招生,河南4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截至2011年招生专业涵盖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郑州大学和郑大体院未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  4所高校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郑州大学  01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 0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03体育文化传播 04体育社会学*;河南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管理学* 03体育社会学* 04体育运动心理学;河南师范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社会学* 03体育管理学* 04体育伦理学;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心理学 02体育史学(注:*代表设置频率较高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可以看出,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主要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属于体育管理领域、体育与社会领域和学校体育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中相对较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郑州大学设置的城市与社区体育研究属于社会体育领域,体育文化传播属于体育文化领域;郑大体院设置的体育史学属于体育历史领域,还有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体育伦理学。相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4所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些狭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体育经济、体育传播、体育美学等领域都没有涉及。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2]该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经验,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四所高校只有两所大学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为:河南大学  01运动技术动作诊断分析优化02运动与健康促进03运动生理生化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  01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研究 02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对师资和硬件器材要求较高,4所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设置的研究方向数量很少,而且从培养方向上看服务人群侧重运动员。研究方向的单一,就会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应多设置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但高校也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在逐渐提高本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上,结合本省市经济市场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4个二级学科中,是我国高校学科点最多的学科。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为:郑州大学  01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0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合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  01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4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5乒、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6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7运动竞赛与训练*;河南师范大学  01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1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2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注:*表示按研究领域划分的研究方向)。

   从河南4所高校2011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也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方向设置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目前,我国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划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研究领域型和运动项目型。河南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总数有33个,其中按运动项目设置的有28个,占84.8%,按研究领域设置的有5个,其中郑州大学设置2个,其它3所院校各设置1个研究领域型研究方向,仅占总数的15.2%。可见河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设置频数统计,主要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乒网、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居多,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研究方向上各高校趋于同化,没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只有郑州大学设置的合球运动,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能够体现本校的特色。

2.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的该专业是本校的特色学科,但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的培养,所设置的3个研究方向均为“武术……”的研究 ;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类研究;郑大体院开设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了本校的特色。

但是,各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表述比较杂乱,过于笼统,从名称上很难告知其培养什么养的人。建议各高校加强联系和交流,确立较为统一和合理的设置标准,促进该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3 小结

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涵盖了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最为丰富,但侧重按运动项目划分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设置领域较窄,建议多跨学科设置方向,和国内外新兴学科接轨,促进交叉和边缘学科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武术方向的培养,应利用中原武术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和开发传统养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

总之,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较稳定的设置体系,各个高校应加强交流和研讨,统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标准,使同类专业方向的表述形式和名称具有一致性。同时要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增设新兴学科的方向点,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三级学科下再细化研究方向,形成更完善的专业体系,体现各自的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 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化教育 交通变迁 民族风尚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教育方面

近年来由于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云南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者很多都希望能通过对云南文化教育的反思,为当今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王丽云的《晚清留日学生与云南近代化》,指出了晚晴留学的背景,整个过程,尤其是对云南社会变迁和近代化的作用。《论唐继尧对云南近代教育的贡献》指出唐继尧对云南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贡献,并作了积极的评价。孔令琼的《清末民国时期云南沿边地区民族教育与边防近代化》,指出沿边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对巩固国防,救亡图存和奠定现代教育基础的作用。王振刚的《学界对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著述研究综述》指出了现在学界对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学术史研究的不足,从民国时期边疆研究学人、学术刊物、研究机构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值得注意的事,抗日战争时期中东部大量学校、教育文化机构迁入云南,在自身运转发展的同时,对云南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夏绍先的《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内迁院校与云南教育的发展》,介绍了云南教育的薄弱基础情况,院校内迁对云南教育师资、教育理念管理、教学资料器材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并且阐释了这一时期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对云南教育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周本贞、余冰释《论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从迁入西南联大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心理抉择和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再现了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心路历程,得出结论是西南联大师生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和工作,为中国科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它有关西南联大某一方面的研究文章还有很多,主要是从重要人物、办学过程、联大精神、与当地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2交通变迁

伴随着云南在近代的对外开放,滇越铁路的修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西方影响的渗入,教育文化的现代转型,近代云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学校、机关、工厂迁入云南,滇缅公路通车,又一次引起了云南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迁。

车辚的《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观念变迁》介绍了滇越铁路修通后,西方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器物传入云南,产生了云南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盛美真、李维昌的《试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指出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交通因素的影响很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呈现与内地不同的特点。盛美真、维昌的《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认为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

有关滇缅公路方面,江云岷的《滇缅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评析》,侧重于从滇缅公路对沿线经济生活变迁的角度,指出滇缅公路的修建对沿线的商贸、服务、交通、城镇、医疗卫生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崔巍的《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与滇缅公路的修建》,指出在滇缅公路的修建上,英国和中国存在着外交博弈,在英国总体上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同事,由于国民政府的努力和英国的现实国家利益,英国在修建滇缅公路和运营公路的具体事宜上与中国进行合作,这对中国抗战事业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也在一些事物上以此施压使中国让步。贾国雄的《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及运输述论》,指出云南人民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的巨大牺牲和公路对支援抗战的重大作用,以滇缅公路为视角考察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运作情况。有关滇缅公路某一方面、某一细节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把滇缅公路放在特定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考察滇缅公路对云南社会变迁的作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民族风尚

由于近代云南社会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云南民族风尚的研究还不多。周智生做滇西北民族社会方面的研究,《近代纳西族、白族商人特殊塑神行为》是从民族文化角度进行云南社会变迁分析的典型论文。《近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习尚的演变》认为滇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历程的代表性,介绍分析商人的商贸活动和社会活动,对地方民俗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杨浩波的《近代云南商业发展与民俗变迁――以鹤庆为个案的考察》,以鹤庆商业发展对民俗的影响为案例,反映出云南商业发展对民俗变迁的影响。有关民族关系方面,李汹的博士论文《近代云南民族关系研究》,从云南各民族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与外来侵略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当时民族政策及其对现在的影响。王文光、李汹合著的《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指出云南近现代民族关系的新特点,三对关系即各民族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增加了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云南各民族有史以来的发展拉了一条主线,同时对近代云南民族关系的变化进行史论结合的研究。民族识别工作方面,毕彩华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综述》,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的民族识别工作及其特点,指出了民族识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由于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特殊地缘文化、特殊等因素的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区别于内地沿海地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认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要想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该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倚自治区,西部和西南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陆上通道。云南还是国内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5 个少数民族中,有 13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有些民族甚至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宗教矛盾和种族矛盾等对云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2013年1月5日的缅甸内战殃及云南边境居民。加之云南毗邻“金三角”毒源地,成为“金三角”向国内渗透的主要通道,国内大批的毒贩聚集在云南边境地区,与境外贩毒势力相互勾结,“借道云南”的贩毒活动使云南边境的人民深受其害,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很大。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之中

云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是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远离中心城市,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经济结构单一,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贫困现象一直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绝大部分边境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8%。边疆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经济发展滞后、信息封闭、小农意识浓重、缺乏竞争意识的环境中,容易安于现状,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难度在无形中加大。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地缘文化影响之中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全省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5000人以上有26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十分典型,多民族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这26种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的藏缅、壮侗、苗瑶、孟高棉4个语族,藏、景颇、彝、缅、苗、瑶、壮傣、佤德昂8个语支。同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宗教、风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传统,边疆各民族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求同存异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影响之中

云南境内民族众多,在全国颇具特色,除了各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以外,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并存。云南全省约有 437 万人信仰宗教,占全省总人口的 10% 以上,其中 90% 以上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信仰宗教有的甚至整个民族都信教,如拉祜、景颇、苗、彝、怒、哈尼、独龙、傈僳、普米、佤等民族,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群众绝大部分信教。无论是哪种宗教都会对各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外来的意识形态有抵制情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很多村寨与缅甸、越南相邻,边民交流频繁,境外不良习俗影响和宗教文化渗透从未停止。云南边疆各民族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信仰、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必然对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易接受。因此,寻找有效的途径做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除了本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还包括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共性因素,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脱节

通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向学生传授的都是“正面”的道理,局限于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对于现实中出现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理论修为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对其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这些只会导致学生消极的敷衍或者抵触心理,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耳濡目染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媒体谎言不断、官员贪腐泛滥、国民道德滑坡,如果教育者不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必然会使学生对教育的真理性难以信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的灌输,而教育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需求。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来,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从而导致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往往多数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各系各班派出代表参加,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使个体的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灌输型教育,是单向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传输过程,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出现学生学完就忘记的现象。这种灌输式教育注重讲大道理、唱高调,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往往使学生对所授的道德规范予以排斥和抗拒,这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特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引导下,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环境。

首先,创建开放公平的经济环境。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政府要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环境的建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投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创建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同时解决好社会经济领域的矛盾;健全市场法规,形成一个既有利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公平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经济环境。

其次,建立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靠近边境,缅甸内战时常殃及云南边境居民,加之深受金三角“借道云南”贩毒活动其害,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消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一是规范边境管理机制,加强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的治理;二是加大的打击力度,同时增强广大群众的拒毒防毒意识,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参与禁毒防艾工作;三是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势力,维护边境安全,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崛起”外交策略,为提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

再次,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云南边疆各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又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一是着重举办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积极宣传、展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二将团中央、省教育厅、团省委组织开展的活动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三是发挥媒体、电视、网络的作用,结合各种节庆及有关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

最后,构建和谐的宗教环境。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境外各种势力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针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政府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宗教环境:一是坚持贯彻党的自由政策,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着力将宗教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创新管理手段,做好基层的宗教工作;三是深入各宗教活动场所,广泛接触各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摸清当前存在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四是正确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现象,防范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引导宗教工作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是各民族混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与汉族在民族心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想提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是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指导人员,采取面对面的个体互动、建立短信互动平台、人性化的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克服心理上的弱点,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现实;二是系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地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多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就业问题、生活适应性问题等。三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

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强调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熏陶和渗透式教育,除了理论的灌输之外,还应该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采取主题班会、演讲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带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身边发生的复杂社会现象;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和人格,如端庄的仪态、渊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感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不知觉的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来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文化素养,确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发挥人格的渗透教育作用,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来促使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如举办科技作品大赛、志愿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基层、进村寨调查,收集一手资料,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族饮食、民族音乐、民族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需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和动手动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素质,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年鉴2012(第27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

[2] 宗教蓝皮书:立体交叉分布 多元宗教和谐共处[EB/OL]. http://.cn.

[3] 石书臣,高丽娟.中美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7).

[4] 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2).

[5] 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6).

[6] 王保安.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07).

[7] 任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

[8] 郭新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预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南国农;电化教育人学思想;人的全面发展;人与技术的关系

一引言

何谓入学?韩庆祥认为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黄楠森在其主编的《入学辞典》将人学解释为“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陈志尚认为“入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之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尽管对于入学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揭示出其研究人之基本问题的本质。对待入学,我们“应站在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体察、体认世界的视角的立场上去理解”。何谓教育人学?扈中平等认为“教育入学是在入学世界观的信念指导下,整体地把握与透视教育”,“教育入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以入学世界观为基点,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入学世界观深入教育者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内隐的教育观念。”王啸认为,教育入学“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和思想革命——入学——的产物,同时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所致”,“是教育得以成立、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合法依据。”电化教育入学是教育入学的下位概念,对电化教育入学界定时,除去考虑其在逻辑上继承教育入学的方法和品性外,还必须关注其独特的生境,以及该学科的性质与宗旨。基于此,我们认为电化教育入学是以入学世界观为指导,整体把握电化教育的学问,其在技术特质弥漫的生境中凸显出入的因素,关注入的全面发展。辨证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电化教育入学为电化教育摆脱“技术至上”、“重物轻人”的物化倾向提供哲学方法,为电化教育保持教育性指明回归路径。

作为电化教育界老一辈的专家,南国农先生几乎亲历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诸多发展。南先生常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丰厚的电化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思想瑰宝,“研究南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南先生八十大寿及九十大寿之际,不少学者对南先生的人生轨迹、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都做了精辟的总结和梳理,这些研究对传承先生的电化教育思想、对促进电化教育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无名小辈,在系统研读南先生论著及诸学者对南先生思想的多视角解读后,斗胆从一个新的视角——入学——且仅从该视角去重新品读先生的思想。南先生的电化教育入学思想散述于其等身的著作中,对先生入学思想采撷和整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而此过程也让笔者愈发感受到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故文中对先生入学思想论述不当之处,恳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二南国农电化教育人学思想

南国农先生是电化教育领域较早并持续关注“人”的学者,人学思想贯穿于其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从饱含入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关注入的全面发展、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梳理。

1饱含入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

电化教育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电化教育系统而理性的认识,体现在对电化教育的定义、性质、指导思想等最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南先生对电化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饱含入学意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初,有些人认为“电化教育主要研究的只是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对此南先生在《我们对电化教育知道多少》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将电化教育定位于教育而非电教媒体。他指出“电教姓‘教’不姓‘电’。因为,电化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反映,给事物所下的定义则反映了主体对客体本质的认识,南先生对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其“电教姓‘教’”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其主编的《电化教育学》中,他将电化教育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先生将教育最优化作为电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澄清大家对电化教育的模糊认识,他对该定义又做如下补充:“电化教育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不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要求,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有两个构成,一是现代教育科学,即现代教学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另外一个是现代教育技术。”后来先生又将“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放在该定义的首句加以强调,并给出了电化教育届备受肯定的一个公式“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而定义中的“现代教育思想”,从80年代的现代教学论、教育传播理论,到90年代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学习时空观等四大教育观,再到21世纪的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六大教育观都有体现。与时俱进是先生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先生思想永葆青春的原因,而在其三十多年的变迁中,教育性一直是其电化教育思想的内核。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性的坚持,便是对“人”的坚持,这是其思想体系中入学意蕴的具体表征。而这种表征近年则更加直接与外露,如在探讨如何重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新体系时,他指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入学意蕴跃然纸上。

2持久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在马克思那里是指“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恩格斯认为是“包括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现代学者们则将其解读为“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或“包括体、智、德、美、知、情、意等”。电化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亦是电化教育的逻辑。南先生极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媒体除去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德育、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在其多篇论文中均有体现。南先生在《怎样上电化教学课》中指出,“电教课的准备环节要了解学生”,电教课的评定标准“一定要记住两点:第一点,不要忘记学生。……第二点,不要忘了能力和思维品德的培养。教学的任务有三,(1)传授知识(2)培养能力(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只记住(1)或(1)(2),没有(3)不能算是好的教学。””“在分析电教教材编写原则时,南先生首推教育性,并要求电教教材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体力发展,……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南先生在教材建设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教育电视节目’*和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中亦有体现。当谈到电化教育服务时,南先生指出“电教需要为多出人才而服务,而所谓的人才,标准是德、识、才、学兼备”“”,同时指出“电教如果在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软弱无力,如此下去,电教自身很难得到发展。…’”“大电教”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大电教”的提出帮助人们跳出“电教服务限定在学校教育这一单一系统”的认识局限,而就在“大电教”思想中亦包含着对人的关照。因为,在南先生看来,“大电教既管第一课堂,也管第二课堂,既重视认知因素,也重视非认知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而先生所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也“同时关注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协调发展”’”。南先生对待电教科研的态度亦渗透着全人发展的思想。他在90年代列举了电教科研需要关注的20个重点课题,其中就有两个与“人”有关:“电化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和“电化教育与优化德育过程”“。另外南国农先生在评价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时曾指出“建构主义在实现认知发展目标时有优势。而在实现情感发展目标和简单技术训练目标时,远不如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电化教育对人的培养上,南先生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关注人的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使人在技术方向“单向度”延伸。

3倡导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定位于教育,但从本体上讲,它又具有明显的技术属性,教育致力于人的发展,而技术却常常以其特有的方式异化着人的发展,作为二者融合的产物,电化教育必须直面如何处理教育(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一难题。南先生一直关注电化教育中技术与人的关系,这在南先生的电化教育定义体系中已有深刻反映。“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都不可或缺,且只有当二者都达到最大值时,电化教育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潜件”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南先生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一文中指出,走向21世纪的我国电化教育,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三件”即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其中潜件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同时,潜件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着,到了信息化教育阶段,潜件已经变为“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理论和方法”,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潜件则成了“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在南先生这里,潜件主要指向教育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开宗明义地指向入学,但它较早地跳出硬件、软件的二元思维,将电化教育的建设创造性的引向“第三件”,并将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升到和硬件、软件同等重要的地位,为电化教育实践中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思想指南,在技术强势的生境中凸显着人文关怀。南先生除去自己科学地对待人与技术的关系,还积极倡导其他电教人共同面对这一问题。如南先生曾指出“电和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重与轻的关系、软与硬的问题、中与外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电教要关注的几个重要关系。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中又得到了重申,他认为成功的电教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便是“人一机关系”,“办电教必须使用设备,但电教姓教,以人为本,机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电化教育追求的不是教育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南先生在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时曾明确指出华师电教要“多关注现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在人与技术的博弈中,南先生并没有厚此薄彼,更没有非此即彼,而是以一种睿智的态度引领着二者走向融合。

三几点启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恢复重建至今的这段时间,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而在探寻先生三十多年思想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对人的关照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梳理,便勾勒出南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的框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南先生的入学思想在电化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教育技术当今和未来的发展中,它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它需要教育技术人在入学维度上有所作为。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

教育技术观是指主体对教育技术的根本认识,它是一切教育技术实践的出发点。虽然南先生较早并持续的关注“人”,但遗憾的是,教育技术领域对物或技术的偏爱仍远远大于对“人”的青睐,是以造成了“技术至上”、“重电轻教”、“见物不见人”等诸多偏离入学的现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上述偏离现象,必须从认识上入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用教育的理念去指引我们的教育技术思维,用人学的思想去匡正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正本清源,纲举目张,为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认识上的保障。

2努力探寻认识指导实践的路径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后,我们会形成一些饱含入学意蕴的认识、思想、原则等,但这些认识、思想、原则仍属于意识形态,它与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仍有很远的距离。而意识形态只有落实到微观实践中才能彰显其自身价值,因此,如何把人学指导下产生的各种理念、思想作用于教育技术实践将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寻找二者之间的合理路径绝非易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加强一些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21世纪中国进入了“十一五”计划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教育是“十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义务教育在教育中又占据基础的地位。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的关注被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国家的工作重心也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进与改革。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南省历来就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湖湘文化的传承也源远流长。随着全省“普九”的达标,湖南广大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具备了哪些实现质与量的转型的实现可能性呢?

一、国及湖南省有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一)义务教育概念在我国的提出与特点

义务教育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的《湖南暂定学制大纲》根据政府文件规定初等小学为义务教育。1914年月12月,民国教育部提出《整理教育方案》,认为“民初之厚薄,为国力强弱之比例差”,“人民向学为国家第一之生命”,“历行强迫教育而强国。”因此建议大总统以命令明白宣示:“确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建国后直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各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8月15日湖南省通过《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终于通过了对旧《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并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新的《义务教育法》可以得知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规定强迫每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法定年限的教育。单从此定义就可看出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如下:一是强迫性。即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教育。二是普及性。这是指义务教育的针对人群是每一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三是时效性或者说学制明确性。指义务教育有其法定的学制年限。

(二)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简述

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城市截然不同。许多农村人散住、交通不便,因此不利于校舍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分摊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培养以及课程的安排也是日益突出的实在问题。由于湖南书院一向发达,所以清末时期湖南的教育注重中学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小学教育相对要落后一些。但是湖南人口密集,地处内陆,是中西部结合地带,是全国基础教育大省。湖南的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三种类型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本省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各滨湖地区;大湘西处在西部接壤的地区,教育仍比较落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则具有我国中部地区教育的一般特征。湖南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几乎就是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湖南省的义务教育施实情况是在1992年全省普及初等教育。九十年代的十年,我省基础教育以“普九”为目标。截至2002年,湖南省134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根据国务院2001年、2003年关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正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这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确立,多数地区逐步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上由农民较多承担向以政府为主承担、管理上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根本转变。2005年开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由西部开始逐步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家庭贫困的寄宿制学生)政策;由“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转变到“义务教育国家办”。纵观湖南的义务教育发展,采用的是分阶段实施“普九”和统一规划,区域推进,分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方法。即八十年代先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然后再达到“普九”;地域上由城市向农村进军。 转贴于

二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的要求与实现的可能性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在2002年达到全部“普九”的前提下,具备了把发展重心由追求农村义务教育的数量达标向质量达标转移的要求与实现的可能性。许多调查显示,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辍学率反弹”现象。尤其是2007年“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公共财政”机制的确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矛盾得到极大缓解,农村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此基础之上出现的辍学问题的主要原因:

1、就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问题。湖南省位于华中地区,政治并不像边疆地区存在分裂分子的破坏;经济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推进的改革开放之风吹进湖南之后,湖南的经济同样要求湖南的教育跟上改革的步伐。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落后于经济就会拖经济的后腿;湖南的文化的氛围较浓。所以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并且湖南省在2002年全省所有县市全部通过“普九”之后为义务教育求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湖南省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动力是社会对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的规格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且还具备了为农村人口培养进入城市生活所需具备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即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再仅仅专注于人才数量的增长。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的质量。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料的结果,但是这就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每一次的进步都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之上。

3、其它学科领域对教育的关注、教育界自身研究的深入及对自身的反思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等学科都关注教育的发展;教育内部的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等的发展都为教育出谋划策;教育界本身也不断对自身反思以提升其理论的可行性。例如,教育心理学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教学法的依据;课程与教学论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教材编制做出了贡献;教师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经验;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涉入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解决了难题。从外部来看,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比西部整体要好,但比东部发达地区又有一段差距。从内部来看,省内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致,省内西部欠缺,中部一般,而东部发展相对较好。

参考文献

[1]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9)[M]. 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2002,12(1):361,363.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 [A].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1).

[3]吴遵民,黄欣,蒋候玲.新旧《义务教育法》比较及评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4]姜振民.农村教育的优势:一种知识论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07,(6),总第148期.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7

一、会议主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报告。刘晶波教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深入剖析了现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今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存在偏重一次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得教学舍本逐末;聚焦社会文化而虚化了其他;弱化了环境等潜在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师对幼儿的社会需要理解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此外,刘晶波教授还对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地区分布、研究力量、研究类别、研究方法、论文逻辑结构、论文主题等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副教授对教育部最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她从四个方面对《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包括《指南》社会领域部分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特点及其与《纲要》的关系等作了深入分析。张明红副教授指出,《纲要》与《指南》方向一致,《指南》是贯彻《纲要》的抓手。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对象,但具有共同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她强调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导向,而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指南》实质上提炼了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经验。张明红副教授认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更注重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交往和实践的机会,关注和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活动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师和家长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理解与实践”为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冯晓霞教授从对社会性、社会化等关键概念的分析入手,阐释了社会领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冯晓霞教授认为,《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原则能够反映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即体验性学习、强化与自我强化、环境熏陶与同化、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等。她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即注重社会学习的融合性与渗透性,通过环境影响和感染幼儿,强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等。

二、分会场论文交流

在论文交流环节,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会场。来自上海、北京、江苏、甘肃、福建、山西、山东、浙江等地的12位幼教工作者分别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交流。

第一分会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林菁教授主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混龄教育、亲子活动、礼仪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实践等。在交流过程中,代表们就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社会性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的共识是社会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不足,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最终提高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

第二分会场由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主持。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个案研究、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集团管理模式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幼儿社会的解读等。侯莉敏教授认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应当遵循卢梭提出的“由里向外”的原则。

第三分会场由山东女子学院朱海琳教授主持。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园合作、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同伴交往和体验式学习等。与会代表不仅交流了各自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理解,并且与朱海琳教授一起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海琳教授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需要专家引领,也需要教师的反思和互助;日常生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以有效提升社会教育的效果;社会教育还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现场活动观摩

会议期间,来自南京、厦门、武夷山的5位幼儿园教师为代表们现场呈现了5个不同主题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请你来喝茶”引导幼儿领略了博大精深的武夷山茶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礼仪教育。“独一无二的我”关注的是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家一起玩”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引导混龄幼儿互动,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节水小卫士”关注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旨在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卖玩具”让幼儿初步理解了市场规则,同时帮助幼儿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精彩的教学活动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

在闭幕式上,专家们还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也因为社会领域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的困难,我国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以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本次研讨会展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积极支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幼教工作者要加强互动交流,整合研究力量,以切实促进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推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健康发展。

Exploring Proper Preschool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A Summary of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8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中越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发现,越南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学模式是通才教育。中越两国体育教育学都应适应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关键词 中国 越南 体育教育模式 比较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一、我国专才体育教育模式

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的新局面,各种国外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法,如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探索教学法,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同年九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施行,此后逐年扩大实验范围。我国现在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有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模式;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式体育教学模式;领会教学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教育模式多元化,但我国的体育教育大部分是照搬苏联的专才教育。

二、越南通才体育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开放型教育,远程教育,在职教育等不断得到扩大发展,这些非正规教育能为社会各种水平层次,各种年龄段的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这种形式适合每个人的环境和条件,对提高民智和人力资源的质量非常有益,越南正在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向全面细致的方向发展。

越南国土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2000mm。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人口8411万(2006年),其中男性4133万,占49.1%,女性4278万,占50.9%。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近90%,岱依族、傣族、芒族、华人、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主要语言为越南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主要民族语言均为越南语)。主要宗教:佛教、天主教、和好教与高台教,根据2006年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在世界人口超过5000万的23个国家,按人口密度排名中越南以256人每平方公里排在第五位。目前越南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学制为12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年小学,第二阶段为4年初中,第三阶段为3年高中。2000年越宣布已基本实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目标。2001年开始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5年,越全国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约2200万名.全国共有27227所三级普通学校。

自1986年后,越南学习中国的教育改革经验,但与中国照搬苏联“专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越南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的是欧洲,特别是法国的“通才”模式,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在越南教育发展的日标与策略中,已明确指出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保证越南上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2001-2010年其教育发展日标明确为:教育要直接而向学习社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科技人才、管理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改革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人员水平,建立一支身体健康和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制定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效率,充分发挥人的才干,发挥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越南教育事业标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

近5年来,越南的教育科研比较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积累了基本数据,为教学内容革新提供了依据;注重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重新认识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规划、教育日标、教育过程和教学理论等;注重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及课程设计;提出了教学内容选择性原则,深入研究了建设性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实施教学日标,运用教学法,教材内容的更新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理论研究方而,注重研究德育内容的具体化,研究如何培养各年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文明礼貌行为、法律意识和生活技能等,也加强了个性发展研究、性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研究。

三、越南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启示和建议

(一)改革教育体制

现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大致实现了两次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单一而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再逐步走向社会卞义巾场经济。然而,高教领域内国家实行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办学、政府独资举办高等学校的局而并未改观,地方分权和多元办学等理论上的共识还无法付诸实践,或是实践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理论。因此有人说: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个保垒。在单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本应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却已基本丧失课程意识,习惯于“等、靠、要”。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运用市场法则,而非计划法则,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就是充分运用市场法则,由各体育院校根据市场供求来自主改革课程。因此,改革我国的体育教育体制,使之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相适应,是我们体育上作者本世纪初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积极倡导“扬弃”精神

中国自清末“洋务运动”开始正式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体制。然而,与越南的“积极摄取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消极摄取型”。中国在对国外先进教育体制的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误区,即盲目崇外,形而上学地认为只要是先进的就应全盘照搬。今天许多高等教育上作者不深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而盲目引进外国成果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甚至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我们应好好学一学越南的“扬弃”。首先要“扬弃”自己。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然而我们很多教育上作者动辄“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包袱”,殊不知这“包袱”里蕴藏着多少处于世界前列的文化精华。我们应打开这一“包袱”,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做到占为今用;其次,我们还要“扬弃”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扬弃”,就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全盘照搬,也不可为赶时髦而一味猎奇。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切实贯彻“扬弃主义”,善于总结我国近百年的体育师资培养课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类专业课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所用。

(三)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体育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要转变教育思想。否则,人们用旧的思想观念去阐释新举措,“新壶装旧酒”最终导致该项改革的流产或停留在肤浅的层而上。从中国体育高等教育领域来看,“专才”的人才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固,对于新生的培养“通才”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产生排斥性。这样,旧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的解构和批判而逐步丧失其权威性和指导功能,新的思想尚未成型,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无法树立其权威性和发挥其指导功能,这种“思想真空”可能会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因此,实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体育高等教育思想放在第一位,在正确的体育高等教育思想的前提条件下,实施课程改革往往会事半功倍。

四、结论

模式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制于一定的教育乃至社会环境。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其外部因素才能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效果。总的来说,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实事求是地走“特色”的发展道路。二是切忌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杨广涵.越南文学史略[M].越南文学协会出版社.2002(再版).

[2] 罗文青.革新开放后的越南高等教育[M].东南亚纵横.2004.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9

作者简介:吴扣群(1973.3―),女,汉族,江苏兴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等。

*通讯作者:顾霞(1975.1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教育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等。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职业学校取得了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由于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因而加强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应当加强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本文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对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为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生命教育 意义 特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特别是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加强职业学校生命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但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生命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希望对职业学校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能够有所启发,使职业学校生命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

1 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由于职业学校学生普遍都属于独生子女,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因而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有2000多万在校学生,如此庞大的群体普遍都在15-17岁之间,属于未成年人群众,因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生命教育至关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思考“生命”的价值,通过加强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减少甚至杜绝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网瘾、暴力犯罪、自杀等现象,让学生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形成良好的生命体验。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仅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其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

2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特点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生命教育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够深刻的理解生命价值和内涵。

2.1 生命教育目标比较明确

开展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生命教育目标,只有明确教育目标,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加有章可循,并按照目标开展生命教育改革与创新,推动职业学校生命教育不断取得良好的成效。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生命教育实践来看,我校首先确立生命 教育目标:一是对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健全和完善生命教育内涵和外延,推动学校生命教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轨道;二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各种形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三是将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眼于打造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较强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开展生命教育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通过明确生命教育目标,能够有力地推动生命教育更好的开展,特别是对于促进生命教育向纵深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2.2 生命教育理论比较成型

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形成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这将有利于职业学校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更具理论性和实效性,因而职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理论的研究,并从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以及职业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教育理论。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生命教育专职教师以及其他各类教师共同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工作,重点从生命意识、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珍爱生命等方面出发,研究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编制了《南京市莫愁中专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汇编》、《南京市莫愁中专生命教育文学读本》,既具有理论特色,又具有实践特色。比如,从实践特色来看,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生命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酗酒、吸烟等方面的危害,并教给学生维护生命安全、确保生命健康的有效措施,生命教育理论已经成型。

2.3 生命教育师资比较丰富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为了能够强化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建立了“多元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即加强生命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不断提升其他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学校各层面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和素质建设,使各层面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既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强化生命教育“专业化”建设,又通过非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式”教育,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够接受生命教育,这一点应当成为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职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等方面狠下功夫。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落实“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加强对“学情”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生命教育目标,制定明确、具体的生命教育工作规划,并明确各层面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比如,班主任重点要加强“学情”调查,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生命教育建议和对策,形成生命教育年度学情报告;在此基础上,生命教育研究小组对各班主任的学情报告汇总,制定年度生命教育规划,使生命教育不仅有的放矢,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2 探索生命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想做好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就必须从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学生的新特点出发,积极推动生命教育模式创新。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创新了生命教育运行体系,建立了德育校长担任组长、各系分管主任担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及所有班主任担任组员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共同开展生命教育样本教材开发与创新工作,编制《南京市莫愁中专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汇编》、《南京市莫愁中专生命教育文学读本》、选修教材《女性生殖健康》及相关教案、《主题活动案例》、《课堂教学案例汇编》等,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电子文档和多媒体教材,始终跟上时展的形势,形成了创新、修正、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3.3 打造生命教育实践载体

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打造生命教育实践载体方面狠下功夫,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生命意识。比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积极打造生命教育实践载体,通过开展“月节”活动,运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主题班会《让烟草不再毒害我们》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己找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这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体验活动《安全逃生》让学生在警报声中亲身体验逃生过程,习得安全逃生技能,不仅懂得每个生命的可贵,而且提高了学生生命质量;再比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党员一对一教育帮扶活动”等载体,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治疗,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4 结语

通过对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措施等方面实践进行研究,职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目标、加强理论研究和打造生命教育队伍,并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推动生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对于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使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形势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08-03

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类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各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011年1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五项任务中,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则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人才是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据我们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在云南省无党派人士6573名调查对象中,从民族结构看,汉族4600人,占69.98%,少数民族1552人,占23.61%,共有26个民族成员构成。但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怒族、独龙族1人都没有,有14个少数民族无党派人士不足总人数的1%。因此,培养各少数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8月,建校至今已为云南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干部及各类专门人才。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层次丰富、办学形式多样的综合大学。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民族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就是我校培养造就或从我校毕业起步的,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学校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民族高等教育繁荣发展中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化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和哲学与政治学院等21个学院部,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和育人功能更加完善。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积极推进改革,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科学研究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在4年的博士学位点建设中,学校以2个拟授权学科的建设为龙头,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研实力的提升、学科结构的优化,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水平论文与专著发表、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中高端研究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民族学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优势的学科,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学科积淀深厚、人才荟萃、成果丰硕,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云南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是云南第一所开设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学科团队阵容强大、学历职称层次高、结构合理。现有梯队成员71人,其中正高职称36人,占50.7%;博士55人,占77.5%。云南民族大学作为西部地区迄今为止唯一已率先开展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授权点,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的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连续招生9届27人,毕业6届17人全部获得博士学位。自博士学科立项建设以来,学科共计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3项(其中重点1项)。2013年2月学校成为自主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授权单位,民族学、社会学实现可自主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了大学最高也是最后一个学位层次的突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支持,使民族类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门类完整,办学经验丰富。民族学专业开办以来,现已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多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学学科专业体系,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相应地,民族学学科专业也成为我校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成为我校博士点建设学科之一。艺术学院在全国及全省重大专业比赛中获文化部桃李杯、荷花杯、文华奖、群星奖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西部“第十三届书籍装帧艺术评奖会”设计一等奖、政府收藏奖等;获全国第四届“中国之春”民族歌曲演唱大赛金奖、全国首届通俗歌曲大赛银奖;钢琴独奏“跳脚”获全国地方院校音乐创作比赛佳作奖、全国声乐器乐大赛古筝专业一等奖等30多项重大奖项;获国家专利5项,科研项目7项,科研成果奖3项;民族文化学院教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研究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数量和投入科研经费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及各类教材100余部,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学院曾成功承办“第34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与类型学研究”和“第六届现代语言学高级研讨班”(教育部项目),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成立2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项,具体承办了全国性“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治理”和“全国政治学界学习十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4个项目获学校立项建设。在全校面向全体师生举办“哲政论坛”30余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境外民族交往密切。近年来,在西方一些组织的资助下,边境一线出现了一些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宗教和识字课本等民族文字读物,成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隐患。学校编写出版民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能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想和建设内涵。学校也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并将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作为学校重点项目进行建设,这为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2012年11月,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批准立项,中央给予专项资金19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79.50万元。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特色,直接服务教学科研和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三、提升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学校通过“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的大学生。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我校在宗教学科和专业优势及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优势,以宗教社会学博士点、宗教学硕士点及校统战理论研究会为依托,加强对党的统战理论政策及宗教理论问题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我校还出版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读本》。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先后出版了《高校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等5部统战理论文集,宗教理论和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我校副校长张桥贵教授,系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负责人,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社会学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对策研究――云南跨境民族中的宗教渗透与反渗透》(以“优秀”结项,并上了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的《成果要报》)、云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和教育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等项目。徐祖祥教授完成国家民委2007年科研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科研项目“处理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宗教事件经验研究”等。韩军学教授著有《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等相关著作十余部。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扶持学生红色社团,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

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了促进大学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现实化,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引领社会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求“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于2007年12月和2010年11月分别成立了“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和“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两个研究会”是全校性、群众性、学习型、理论型、学术型学生社团。在各类大学生社团中,理论性、政治性、学术型学生社团在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有关资料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社团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影响。“两个研究会”成立以来,把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杨善州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赋予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围绕以上工作原则,“两个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大批参与活动的研究会骨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健康地成长成才,也确保了“两个研究会”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从而优化了育人环境,增强了延安精神在学校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本书编写组.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2010.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教学即研究”;“南通教育现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19-02

【作者简介】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国培专家,全国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读了江苏省南通中学朱全中老师以“‘教学即研究’思想的区域实践”为主题的在南通教师中所组织的这几篇文章,再次引起笔者对“南通教育现象”原因的深层思考。

历年来,南通高考的各项指标稳居江苏榜首,因而也就有了“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的美誉。由于高考成绩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强度等因素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有些“高考工厂”的教师便形成了“只要揪不死,就往死里揪”的教育理念,甚至“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被评为最励志高考口号而成为学生的座右铭,一些不明真相的教师或领导自然将“南通教育现象”与“揪”联系在了一起。

笔者曾多次到过南通的一些学校,有地处城市的江苏省南通中学,也有居偏僻农村的江苏省薏韪呒吨醒В他们都遵循着“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按照国家的教学方案和科学的教育规律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南通的广大教师都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终极目标。

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了“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活动,评出417项获奖成果,江苏共有57项,南通有7项,包括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全国仅有的两个特等奖之一),李庾南老师的“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探索实践”(一等奖),祝禧老师的“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许卫兵老师的“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李凤老师的“无痕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等等。南通的获奖等级之高、比例之大(占江苏获奖总数八分之一左右),充分表明了教学研究是南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力,也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这组文章表明,南通教师像达克沃斯教授所倡导的那样,“把教学和研究变成同一件事”,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践行着“教学即研究”的思想,这也正是他们获得教学质量提升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真正原因。

在美国哈佛大学达克沃斯教授提出“教学即研究”的命题之后,张华教授等学者很快将其引介到了国内,江苏省南通中学陆军老师申报的“‘教学即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也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2014年度重点课题。近年来,陆军老师从“教学即研究”的涵义、价值、路径以及现实困境与改进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建构,这组文章又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即研究”的实践路径,与陆军老师的研究成果构成一定的互补关系,有助于广大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即研究”,消除对“教学即研究”的畏惧,并自觉形成“教学即研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

“教学即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界世界级的命题,为什么这个命题南通教师做得这么好?作为理论工作者有必要作出自己的解读。笔者以为,“教学即研究”与“南通教育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首先,南通有着百年“教学即研究”的传统。以南通中学为例:1909年,著名教育家张骞先生等人倡议建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就设定了“诚恒”校训。以后校名几经变更,校训则一直作为南通中学的办学灵魂,浸润着南通中学的每一位师生。在南通中学的教学发展史上,一大批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学者。尤慎铭先生,日本早稻大学师范科留学,攻读理化科,1910年学成回母校执教物理、化学。1919年,著名古代文学家朱东润先生执教南通中学,他既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大学教授,又是一位南通中学受欢迎的国文老师。1932年,吴天石回母校担任国文教师,他是“苏中四才子”之一,潜心教学与研究,是公认的教育家。研究支撑教师的教学,教学又催生了研究,这种传统历久弥新。

其次,“教学即研究”是南通教师的日常生活。在一般人眼里,教学与研究是两条不相干的道路,普通教师只能够选择其中一条,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位教师眼里只有教学,他就不可能做到极致,因为他的视界里只有教学。而一位教师既会教学又会研究,这位教师就可能在更高层次教学,他的教学就会有高度。调查表明,南通成熟的教师都能够发表一些教学研究论文,做一些教学研究课题。在这个群体里,陆军老师就是一位佼佼者,他拿下教育部课题,他每年都要发表若干篇高质量的论文。当然,朱全中、孙晨、曾荣、张蕾、沈世红等老师都是学科领军人物,都是教学的行家里手,教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也正是他们“两手抓两手都硬”,所以他们在教师专业化这条路上才走得比别人更远。

最后,“教学即研究”是南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有人说南通教学质量是“揪”的结果,以上诸多事实表明这是天大的误解。在当下,如果“揪”能解决问题,众多中小学都在加班加点,为什么教学质量就是赶不上南通?徐州市新上任了一位南通来的书记和一位南通籍的市长,他们提出“徐州教育学南通”。针对徐州教育的实际,这实属明智之举。但是,也必须指出,如果仅仅学习南通怎样抓教学质量,那只能学其皮毛,很难学到南通教育的真经。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Common Universities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a Case

JIN Chun-xia

【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s the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Chang-style Boxing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mo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ordinary Universities;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金春霞(1979―),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与教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民办教学协会课题成果Hmx20110023

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在河南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日渐多样化。在此背景之下,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引入了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对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在大学校园推广进行了大胆尝试。

当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甚少,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意识日益淡漠。本文对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开展的河南省传统武术――苌家拳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的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等搜集整理,查阅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为了了解在河南省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走访相关武术学者、教学专家等,以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1􀆰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得出本教学推广的结论。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聘请6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并依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30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1%。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目的和意义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苌家拳以正大淳厚的功力、奇幻莫测的技击打法、独有的形神风格套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苌氏武功内练注重于养气、行气、聚气、发气的柔练刚发之过程。苌氏众多拳法与兵器系列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特色,它集养生、健体与技击实战的双重效果于一体,独立一派。其创始人苌乃周收徒众多,苌家拳传播迅速,名手辈出,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成为与少林、太极并重的河南三大拳派〔1〕之一。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自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以来,武术课教学主要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散打、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河南省传统拳种的知识和技术了解甚少,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日益淡漠,传统武术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本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的推动者和传承人初衷,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使学生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黄河科技学院把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

2􀆰2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情况分析

2􀆰2􀆰1人才引进

体育教师武术基础薄弱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一大障碍,缺少传统武术传播者是传统武术在高校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2〕。为了加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邀请苌氏武技第八代传人刘义明来校担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修课程,主要教授苌家拳。2012年初,公共体育部将苌家拳引入公共体育课程之中,在进一步探索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加强高校推广和传承苌家拳。

2􀆰2􀆰2课程设置

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自推出《自卫防身术》课程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认同,在公共体育课选课人数方面一直处于前列。黄河科技学院2011级普招本科新生共5315人,选择《自身防卫术》的323人,占6􀆰02%。

传统武术技击功能为大家所公认,2012年初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班开始将陈氏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心意六合拳四个河南省著名的地方传统武术项目融入《自卫防身术》,作为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借此将苌家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从而达到推广和传播这一河南省优秀地方拳种的目的。

2􀆰2􀆰3授课内容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苌家拳教师根据男女生体质、性别等的差异,并结合苌家拳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男同学注重技击实战内容,把《苌氏武技》二十四大战拳套路演示的猛招式变化奇巧,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删除高难度动作,简化为十八式,套路演练时间为1分钟,既符合国家武术比赛规则,又使学生容易掌握。女学生大都喜爱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则以《苌氏武技》的《中气》为拳学理论根基,吸取双蛇掌和八卦银凤掌之精华提炼、创编成“凤之武”。它既是以柔化刚的技击术,又是武艺,其形姿优美而酷似舞蹈,动姿旋腰拧胯,轻柔飘逸,技法神奇,显示少女的天生丽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表1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及实用程度的评价,得到了94%学生的肯定;只有6%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还不能适应苌家拳运动的特点,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2􀆰2􀆰4授课方式

苌家拳授课除采用一般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套路演练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外,还采用个人思维练习与表演相结合、武术快摔与技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保证课堂教学、练习质量,提高教学、指导效率,除专业教师授课外,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课堂授课中还选用了具备一定苌家拳基础且均取得过优异比赛成绩的武术系学生对公体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学生有一年以上苌家拳练习经历,较系统地掌握了苌家拳理论和技术,具备基础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授课形式,提高了苌家拳的课堂教学质量。表2显示,学生非常认可教师在苌家拳课堂上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师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处得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课程轻松易懂等。

2􀆰2􀆰5考核模式

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为了修学分上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教师为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苌家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的考核中,采用现场表演评分加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进行评定。

现场评分环节评委由黄河科技学院武术系学生担任,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执行了学校教考分离的政策,另一方面为武术系学生提供裁判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公共体育课学习苌家拳的学生对武术考核有一个直观认识,亲身体验。在平时成绩中除课堂练习出勤率外,凡是每周六参加苌家拳教师义务指导训练的学生,每到一次加1分,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苌家拳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看出,2011-2012第二学期公共体育课苌家拳教学效果值得肯定(见表3、表4)。

2􀆰3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1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

高校目前的武术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虽然专修武术,但在学校学习的大都是普及性的武术套路,真正由传统拳师亲身传授的很少,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艺与传统武术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更缺乏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身体练习和理论研究。而传统技艺的武术拳师却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无职称、无学历,这样的“三无”人员要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任教困难重重,与高校当前用人的规章制度即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际完全不符。由此造成在高校推广、传承传统武术方面人才的短缺。

2􀆰3􀆰2授课内容难以确定

通过对苌家拳的合理分解及一个学期的教学,练习苌家拳的学生对苌家拳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河南省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仅河南省挖掘整理的拳械就有40种,单项拳械85种,共125种,套路5181套,其中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9项〔3〕。如何选择授课项目?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习练积极性?如何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统武术观?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和平衡的问题。

2􀆰3􀆰3学时限制

高校一般公共体育选修课是以普及、推广为目标,因此选修学时有限,要考虑到期末考核、运动会、节假日、风雨天等因素,实际教学、练习时间不到30学时。而传统武术的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传统武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传统武术的精髓,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一个学期的苌家拳教学推广,习练学生对苌家拳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继续练习苌家拳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如何让对该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的学生有继续学练的机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2􀆰3􀆰4学生认识不足

河南地方传统武术拳种众多,虽然政府部门重视此方面的研究,但现实基层状况不容乐观〔4〕。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的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传统武术也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走向衰落,导致民众对其认知较少。从表5对习练苌家拳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稍有了解的只有10%,而且,了解的内容仅限于太极拳和少林拳。

2􀆰4苌家拳推广案例给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启示

2􀆰4􀆰1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

河南有40多个传统武术拳种,其中6个是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有13个河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19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传承人,聘任传承人到高校任教是继承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的举措。通过制定灵活的高校师资聘用制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

2􀆰4􀆰2合理选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课程内容由拳种传承人商定,在保留传统武术特点的基础上,删减高难度动作,简化套路内容,让学生更好入门,产生兴趣,是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保证。

表6显示,在习练苌家拳的学生中,认为练习苌家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观赏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频次分别占92%、36%、40%和62%,表明学生对练习苌家拳健身作用最为认可,对其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强调过,学生有一定的认同感。防身自卫的频率最低,仅占36%,由此看出教师欠缺对苌家拳防身技击讲解。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术家请到学校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保持武术原有特色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出既适合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又利于学生接受,又有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武术练习套路。

2􀆰4􀆰3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一般设置大一、大二两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34学时,共计136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普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传统武术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适当地增加课堂的学时数,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解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形成较正确的动作定型和理论认识,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达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可以增加专项选修教学课时,并且允许学生重复选择,为学生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提供时间保障。

2􀆰4􀆰4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宣传地方传统武术,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习练。通过地方传统武术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团结一批以传承弘扬传统武术和中国文化为理想的学生。习练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毕业之后或者从事传统武术的教学,或者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所展现的武术习练水平会影响本行业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传统武术。

2􀆰4􀆰5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

河南地域宽广,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依托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武术,无疑是高校体育和传统武术的双赢体现。地方高校首选地方部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继承和传承,而后,延伸至市级的非遗项目,分批分次逐步学习。在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增设传统武术项目,也是传播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的重要举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本着传承地方传统武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将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在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传统武术授课内容难以确定、学时限制、学生对传统武术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2建议

针对高校地方传统武术师资缺乏的现状,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满足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地方传统武术拳种特点,合理选编既利于学生掌握,又利于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提供时间保障。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奠定人群基础。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苌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6􀆰

〔2〕祁燕􀆰新疆高校开展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5(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