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终身体育论文

终身体育论文

时间:2022-09-19 00:18:20

终身体育论文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终身体育;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2]韩明.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2002,(2).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2

本文作者:杜翼工作单位: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下面我将主要通过我校足球运动的开展来论述学校体育对终生体育的影响。海州高级中学是江苏省足球后备人才重点校,常年以来足球运动在我校开展的红红火火,近十年的连云港市中学生足球赛中获得九次冠军,参加全省比赛也屡获佳绩,使我校足球队员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同时,足球运动在我校普通学生中也非常普及,大部分男生经常参与足球运动。在对连云港市业余足球俱乐部的调查发现,各支队伍超过半数均是海州中学毕业的学生。连云港市现有业余足球俱乐部八支,分别为:海星、潇洒、齐翔、大宇、博源、乾坤、金盾、联众电子,队伍构成如图:这些俱乐部除了参加市足协正式举办的比赛(每年两次)以外,各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友谊赛。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余暇生活,同时也与大众健身计划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不谋而和。为什么海中的学生如此热爱足球,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学校多年的足球传统对学生

学生在参与某项体育活动时,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上,并且自己的技术逐步提高并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而正是因为海中多年的足球传统,使得足球成为海中学生首选的体育运动,并且在一个高水平的运动氛围中,他们的运动技能可以快速提高,进而可以从中获得成功感。

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在海中的各个班级中,足球技术好的同学是非常受欢迎的,而能够加入校队的更是学生们的偶像。由于这些学生能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经常表彰,所以在学生当中就起到了一种榜样作用,许多基础较差的同学会跟着他们一起踢球,进而也加入到了足球运动的行列中。

学校引导对学生的影响

每当学校组织各年级比赛或参加省、市比赛后获得好成绩的队员的照片和奖旗、奖状就贴在学校橱窗中展览。这是平时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的荣誉,当踢球好的同学也可以获得时,在学生当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学校的大力引导下,学校的足球氛围日益浓厚,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们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为他们将来继续足球活动奠定了基础。从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海州中学成功的使许多学生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并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使得其无论在校时还是毕业后都能长之往的从事足球运动,为学生们的终生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体育教学工作中有益的经验。1、应当在学校逐步形成一种体育氛围。2、使学校中的一些体育精英成为学生当中的偶像,以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一部分学生。3、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的同时,每位学生应当有一项特长项目。否则,对任何项目都是浅尝即止,结果就有可能什么都不会,从而丧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学校的体育工作应当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到终生体育行列中,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和提高。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03-0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最大的幸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终身体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高校体育理论教育中,如何通过理论学习来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联系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理论教育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如下探讨。

1.概述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大多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要注重室外的体育长期以来,而往往忽略了体育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如果只是盲目地训练,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身体受到运动损伤。因此,要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程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体育院校,更要在这方面当好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在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中,必须重视健身理论与方法、体育知识理论等方面的教学,而不能完全用室外体育课而挤占体育理论课[1]。

2.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2.1利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课的主阵地是室内课堂,因为室内课堂的干扰因素少,比室外课堂使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通过室内体育理论课,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体育知识与理论,如从理论的角度明白体育运动在增强人的体质方面的积极影响,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科学有效的健体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让学生用丰富的体育卫生知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日常体育卫生习惯,从而增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2]。

2.2利用体育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效应。一是能够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理论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健体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增强学生进行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心里不断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生活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往往只是注重体育达标,而对体育理论知识、健身方法、技能技巧等则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体能较差学生无法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也就影响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体育理论课,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丰富体育支持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体育学习中,更加注重用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素质,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2.3利用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体育理论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综合素养。如让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体育运动发展历程中,了解到体育运动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体发展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文化中,可以知道体育文化对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并以此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体育文化素养越高,其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就越强,终身体育的理念也就更容易形成和固化。在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后,就会将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比那种被迫式的体育锻炼的效果要好得多,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一生的健康与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健康之基石。

2.4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一是提升理论素养。作为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二是提升不教学能力。要认真研究教材、学生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学会从多种途径开展体育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体育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掌握多种教育技术和手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形成终身体育理念。三是注重教学实效。要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进行严格的学习、复习、检查和考查制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学会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安排、部署和调整,以确保体育运动锻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理论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增加体育知识,丰富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将体育理论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充分发挥体育理论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秀华.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理论教育[J].科技信息,2009,05:601+578.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4

摘 要:在终身体育中,学校体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贯彻与落实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实现体育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呢?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前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异曲同工。因此,认真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终身体育观念的理解,拓展我们的视野,引导当前的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生活教育 理论 体育

一、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现代人体的自身发展,需要体育锻炼伴随终身;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日增、竞争日强的工作方式决定了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各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纲或纲要中,都已明确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和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自主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等常常被忽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真谛在于:生活教育就是一种终身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必须与时代紧密相联,为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与当前体育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可谓不谋而合,两者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应该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握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把一些符合时展、符合学生身心条件,容易开展且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意识,使体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意识

陶行知指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应该贯穿起来,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真人”。学校体育在修身、育德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和传技中解脱出来,突出人文性;而且,它也不只是封闭式或阶段式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过程,终身体育的最终实现才是目的。因此,它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终身体育密切衔接。这种衔接,首先是让学生接受体育,因此,国家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国民体育、大众体育、社区体育,创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国民从小就接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学校体育应该成这样一个过程:体育情感态度的培养——体育技能技巧的训练——体育知识原理的掌握——自主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终身享受体育。这一过程明确了学生的体育接受首先是一种情感的接受,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应该考虑学生愿意接受什么,现实生活当中需要什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社会即学校”。把学校体育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延伸到生活中去,延伸到社会中去,使学校体育与国民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充分衔接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意识,使学生终身接受体育、享受体育,享受和谐的生活。

三、确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价值体系,构建新的体育教育评估系统

任何教育都是教、学、做的统一。教育联系实践,与时代紧密相联,与生活紧密相联,与人的自身发展紧密相联,要学以致用。既然体育是伴随终身的,那么体育的教与学的终级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终身能“做”,能受益终身。“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他明确指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做”,我们不能仅理解为课堂教学中的“做”,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课后能“做”,将来能“做”,终身能“做”。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体育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在课程观上,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在教育价值观上,要尊重人性价值的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确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价值体系,构建新的体育教育评估系统。

总之,教育只有立足于现实,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出最大作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更重要的是它阐明了教育实践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和社会意义,它与终身体育观所强调的社会实践性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及对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价值,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认真学习,并从中吸取营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行知学校)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69-02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正式确认了原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义

终身教育体系是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的新思潮,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具有包容性,最终实现沟通与衔接。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并且由于这些教育的终身性、连续性,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理论、思想,它告诉人们,作为一个现代的人,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否则其将被社会淘汰;作为一种原则,教育应该也必须为社会的每个受教者一生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内容和条件。

终身教育的这种理念和原则,要求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时,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贯穿其全部工作环节中,以期使新的教育体系与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呈现出崭新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全新面貌。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的一生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体现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它是受教人一生中受到各种教育、培训的综合教育体系,是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到继续教育等的培养教育总和。它科学地、系统地衔接了受教人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使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三、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新设备、新理念、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更新知识、转变理念、优化人才培养,避免出现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内容的退化。通过丰富、及时的、不间断的教育,全面培养受教者的道德情操、健康个性和良好、优异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终身教育的全面性、不间断性和教育组织的多样性确立了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四、终身教育新机制的建立

1.完善终身教育的各类执行机构,从上到下,从规划到实施,从管理到监督,各司其职,明确职责。明确终身教育的功能,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努力研发教育项目,及时、准确地更新传授内容。政府的各级职能部门对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行政控制管理转变为监督控制、规划服务型管理,形成催化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净化器。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人才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在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构建以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构建与时俱进、更新及时、准确的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对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在党政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其思想观念的修养、战略思维的开发、世界眼光的独到以及党性修养的培育为主要培养目的;在市场经营、管理类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以提高其市场创新和竞争力为主,为其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机制;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主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3.加快、加大对教育事业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投资力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开放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前提下,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制度,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努力地沟通和引导社会、个人以及单位共同加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投资发展中去,促进学习型人才的观念更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

五、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学校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全部满足今后之需要,终身教育即通俗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一大特征,面对这样的挑战,个人的学习标准、学习目的与价值取向应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下,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奠定专业基础。但在当今的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也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以素质教育为主,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一改传统的知识单方面的传递,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引入素质教育中,令学生从被动地去接受教育,改变为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国民的终身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在我国,发展全民的终身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曾培芳,叶美霞.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8]陈昌凤.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国际新闻界,2006.

[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1、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学校体育是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基础

尽管终身体育教育不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而是要经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的连续过程,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拥有怎样的体育思想,占有的基础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体育思想及正确的体育意识,即终身体育思想,因为正确的认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师应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体育实践者,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从表面上、口头上让学生做一个终身体育者,而自己却连一些必要的业余体育活动都不愿参加,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呢?又怎么能培养起学生的体育习惯呢?又怎么能够奠定好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基础呢?

(2)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欲明人者,先自明”。在这一点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依然是自身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够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也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3)奠定多样化的实践基础。

其实,要奠定学生多样化的实践基础,最好是与基础及专业理论相配合进行。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寻找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及手段。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增长实践能力,学会和掌握几种适宜自身的锻炼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

3.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要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再则,高等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2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3.3更新体育教育,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首先体育教育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要将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等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的职能在完成教学,实施单纯的教学职能外,还将指导校外活动与竞赛,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促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最佳衔接,那么,体育教师应成为学校体育多样化教学和多种职能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4、结束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己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7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进入70年代后,终身教育思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博得了赞许”。在《终身教育引论》中,作者保尔・朗格朗详细阐述了其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试图说明终身教育在各个阶段中逻辑的和有机的发展。

(1)作者通过分析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认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急剧变化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他说,“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是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

(2)接着分析了实行终身教育的阻碍与动力。作者认为,虽然诸多的现实挑战在呼唤终身教育,但是仍然存在阻碍教学变革的保守的力量。通过对阻碍力量的分析,他明确指出了四种对教育体系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政治革命、消费者的论战、发展及其问题、成人教育。

(3)作者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后便可以终生应付裕如,这种观念横在迅速过时并在消失之中。”“教育正处于实现其真正意义的过程之中,这种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在于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总的概念范畴。

(4)根据所搭建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框架,作者进一步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5) 实施终身教育无一定的模式可循,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实际背景和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但是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作者从影响终身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作者强调必须在思想与实践上把应用于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教育目标和方法联系在一起,“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若干建议,同时阐释前一部分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具体化。

3 写作背景: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8

科教兴国最终要落实到发展教育上,文化建设最终也是以教育为龙头。只有加快发展文化,才能在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实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命健康素质全面提高,才能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相统一,才能在推进现代化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因此,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很需要推动力量,而且是全面发展的直接体现。没有文化的力量的推动,就没有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12年我镇镇提出新的文化发展观,以此推动我镇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力量,它是支撑人们不懈奋斗的重要力量;是凝聚人民和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着眼于人的素质,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着眼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着眼于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把建设学习型社区作为重点工作。首先广泛深入宣传社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是至今尚未有一个国家宣称已建成终身教育体系,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从我镇的镇情出发,把终身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我镇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我镇特色。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就是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的“三个面向”。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如:充分认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战略重点,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等。

第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手段满足教育大众化、个别化、分散化的需求,使国民养成终身接受教育的意识。我国城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较好基础。

第四,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漫长的教育史上有不少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地区人民的迫切需求,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鲜经验。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民族,能够主动积极地吸收和融合世界兄弟民族关于终身教育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能够构建起既符合终身教育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本地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改新举措

1 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

1941年,毛泽东为《解放日报》的体育专刊题词,提出“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的口号.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再次要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年,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在毛泽东的思想中“增强人民体质”的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不久,我们就形成了“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方针,中央体委成立初期继续执行了这个方针:“我们认为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方针应当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逐步地使之普及和经常化.”这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成了体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我国的终身体育在建国前就已提出,只不过这一时期学术界没有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国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的重视,终身体育才算在真正意义上被提出.1973年邓小平同志分管体育工作时指出:“中国体育的重点是要抓好群众体育”[1],各专家学者也都著书立说探讨终身体育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则珊教授,他的著作《终身体育》和多篇论文均对终身体育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使人们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从纵向看由婴幼儿体育、学校体育、成人体育三阶段构成,从横向看是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部分构成.[2]

2 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

从王则珊先生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体育和成人体育的中间环节、骨干环节.婴幼儿体育由于时间短年龄小,培养的只能是一种兴趣、一种意识,成人体育虽然时间长,但由于失掉了人生中最关键的学习期,已经没有机会得到长时间系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想要从事体育锻炼必走很多弯路.学校体育是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接受的教育,有15—16年之久,如果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那么学校体育的教育时间要占人生命的五分之一,而这五分之一的时间将对人以后的生命质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3]2007年3月8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就教育热点问题与网民在线交流.当谈到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他说:“我们想把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4]因此,体育应该承担起,也只有学校体育才能承担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高校是人们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建设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提炼与总结,通篇贯穿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这条主线,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这样高校体育就应该根据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改革,重新认识课程的性质、规定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的目标,使终身体育的意识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基于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高校体育教学能否改革,改革的好坏对终身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教学改革中的新举措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又是深远的.

3.1 重视选项课程,取消基础课程大学体育课的内容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拓展,也就是说在中小学阶段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都已学习过,因此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开设基础课来炒中小学的冷饭,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可以取消基础课,直接开设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样既可增加学生所选项目的学习时间,又可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现代教育毕竟是以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为主.取消基础课程,只开设选项课我们就能有时间适当地增加体育理论的教学时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体育教育的理解,掌握进行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只开设选项课对教材就有特定的要求.每一门选项课都应有比较专业的教材,其水准应在体育专业的教材之下、原基础课教材之上.只开设选项课还应改革考试形式,增加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将终身体育的知识纳入考试内容,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

础.

3.2 重视个体差异,学会以人为本学生是个体的人,体育素质先天就有差异,教学时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因材施教,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不管怎么难为了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也要做.教育学家告诉我们,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不能太高,如果那个苹果是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的,他肯定会放弃的,如果那个苹果只要用力跳一下就能摘下,他肯定愿意做.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班授课,为低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不同的锻炼要求,这样低级班的学生会对体育有个良好的认知,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中级班的学生对所选项目从理论到技能都有个全新的认识,高级班的学生随着技艺的日渐精湛能够参加校内或社会上的一些比赛.这些人不仅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参加比赛,而且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参加体育活动,他们是学校体育的排头兵,更是发展社会体育不可缺少的优良精英.

3.3 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不管做什么事情人们都有个从众心里.而这个“众”是谁?应该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其身边的一个小集体.积极分子有领头羊的作用,他身边的人由于经常和他在一起,受其影响,也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当这个小集体做事时,其他的人也会随之而来加入其中,形成更大的集体,换句话说积极分子的作用先有宿舍效应,后有班级效应、年级效应⋯⋯这就犹如滚雪球,会越滚越大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学生爱锻炼的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运用的是好是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具有导向能力的人.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班集体有这样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就多,体育意识就浓,获得的体育理论和技能也多,身体素质好,合作能力强,学习劲头也足.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情况就恰好相反.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是发展终身体育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3 4 重视全程教育,加强课外环节 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只开设到大二,大三、大四根本没有体育课.两年的时间,对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对终身体育来说却太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两年学生在大一、大二刚刚学到的体育理论就会荒废,刚刚学到的体育技能就会付诸东流,刚刚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抛弃,刚刚对某种运动项目产生的兴趣就会夭折,刚刚孕育的体育意识就会惨遭遗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就不能很好地链接,就会出现严重的断档,这种断档上的缺失对终身体育来说是致命的,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提倡大三、大四的学生继续开设体育课,进行高校体育的全程教育.另外加强课外活动环节,让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普及,让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形成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已对某一项或两项运动有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在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在俱乐部式的教学中肯定有实战演习、有比赛,也就是学生能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实际操作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这又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个过程,理论一实际一理论,多个反复之后学习就会渐入佳境,身体就会快乐并健康着.

有人说”身体是1,事业、家庭、工作等等都是0,有了1,它们合起来才有意义,没了1,那只能是个0.”这个比喻很经典!我真的为此叫好,真的希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同仁们,能够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统一思想,将终身体育放在万事之首,将身体健康放在万事之首,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http://www.Eo1.cn.2001—01—01.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10

摘 要 本文拟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会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终身体育奠定身体基础。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从理论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改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等方面作一些调查和探索。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体育锻炼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整个生活内容,是终身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首先,加强体育基本理论只是和体育技能的教学,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正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体朝着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身体锻炼的时间最长而且最有保证的阶段,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体育的兴趣,为今后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公体学生中抽出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查阅相关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

2.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回收率98%,回收问卷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提高体育课的理论教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体育知识对学生体育锻炼很重要,仅有2%-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不到10%的学生认识模糊、不确定。课堂上绝大数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从事锻炼,尽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开设的活动项目还是满意的,仅有27%的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内容不满意。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形成,还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体育意识对终身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76%的学生认为体育能力的好、差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也具有严重的意义;74%的学生了解和知道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

1.学生的体制和体育能力相结合

体育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在重视意识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学生体育能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2.注重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一到两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如果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掌握一套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既锻炼身体,又有了一门强身健体的爱好或特长,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一)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理论结合实践,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能力为目的。

(二)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真正意识和体会到中身体与的全部内涵,受益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享受与好处。

(三)培养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运动的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技之长”。从而促进其学业顺利完成,而今后更好地发挥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有专长、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议

(一)在体育课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

(二)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能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蒋源海.浅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11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成都市6所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结合终身体育意识进行讨论分析,旨在找出大学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改进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为促进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学习 现状 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通过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活的、内化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1]。终身体育是指人在出生至死亡之间的有生之年应不间断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终身体育是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解决现代“文明病”困扰的迫切需要,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实践,其目标是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享用。而终身体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终身体育意识的提高,终身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各个时期体育意识的发生发展的总和,是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内在的而又客观存在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总和。它驱动并调节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使人们自觉、持久地坚持体育锻炼[2]。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开阔视野以及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及时地在体育学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积极校正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他们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的体育和非体育专业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大二学生中总共随机抽出370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资料,对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和利用。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59份,占总发放数的97.03%。为保证三个专业(体育、理科、文科)男女比例相一致,从每个组有效问卷中分别抽调男生60份,女生58份问卷用于本实验数据分析,共354份(男共180份,女共174份)回收问卷用于数据分析。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EXCEL表对相关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三)研究问题和实验设置

本研究的问题为:1.目前不同专业(体育、理科和文科)和不同性别(男、女)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如何?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是否存在不同?如果是,那么存在什么样的不同?2.相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而言,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体育学习状况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那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什么影响?

根据扬霆,颜天民指出的体育知识、技能、能力、习惯学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3],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共设置了35个问题。其中“体育知识学习”方面的共5个小题;“体育技能的学习”方面的共5个小题;“体育能力学习”方面的共5个小题;体育情感、态度和习惯方面共20个小题,其中关于“体育情感”方面(主要包括情感、兴趣和意志)共5个小题,关于“体育态度”方面的共7个小题,关于“体育习惯”方面的共8个小题,每个小题选A为4分,选B为3分,选C为2分,选D为1分。例如:你对某一项运动的感知能力(比如打球的球感、游泳的水感等)_____。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或中等 D.很差。

二、体育学习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的总体分析

1.不同专业(体育、文、理科)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学生总的得分率(77.36%)相对较高,而理科(64.39%)和文科(65.18%)的得分率相对较低。另外,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以上体育学习的几个方面中,得分最低的都是以下三方面: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最后,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这三方面,三个专业(体育分别为:69.00%,73.75%和70.50%;理科分别为:58.00%,59.75%和53.75%;文科分别为:57.25%,61.50%和55.25%)学生的得分率都分别低于他们的平均得分率(77.36%、64.39%和65.18%)。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分析

首先,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各项得分上及总得分率上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分别是69.68%(男)和68.00%(女)。其次,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三个方面的平均得分都相对其它体育学习方面偏低。再次,在以上三方面,无论是男生(分别为:61.50%,65.00%和61.50%)还是女生(分别为:61.25%,65.00%和57.75%)得分率都分别低于他们体育学习的总平均得分率(男生为:69.68%,女生为:68.00%)。

通过以上分别对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体育、理科还是文科,以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总体上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以及体育习惯这三方面的学习现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体育学习都比较弱,同时他们在这三方面的得分率都分别低于他们体育学体的平均得分率。

(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以及体育的情感、态度与习惯的综合这些方面,体育、理科和文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之间的统计结果都为0.00*

另外,通过Scheffe事后检验分析(表4)得出:在体育学习的各个方面,体育专业组分别同文、理科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00*

(三)女生和男生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表5展现了女生和男生测试组问卷调查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以及体育情感、态度、习惯的综合比较上,男女生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然而在体育习惯方面,显著值0.02*

三、结合终身体育意识讨论与分析

(一)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对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体现状的讨论和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现阶段多数大学生都具备对体育的兴趣和快乐的情感体验,都清楚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巨大益处。但是,以上我们分别对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分析,无论是不同专业还是不同性别,总体上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以及体育习惯这三方面的学习现状分别相对于其他方面的体育学习都比较弱。因此,在体育知识、能力和习惯方面,不管是体育专业还是文理科专业的大学生,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1.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方面学习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在体育知识学习方面,根据终身体育者的标准之一:具有较好的整体体育知识水平[4]。依据表1,实验统计结果发现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以上体育学习的几个方面中,体育知识得分是最低之一,造成这一结果有历史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现代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轻理论,重实践,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不充分;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的特点,但教材被大学生普遍忽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时数不足、教学内容选择带有片面性、教材使用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体育态度消极等,一系列现状造成了多数学生在体育课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非常少,并且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零散而不系统。

纵观中小学体育教育与教学,体育课中很少对理论课进行比较系统地讲授,学生根本不能系统地掌握好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忽视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体育生活也自消自灭。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不少人还是“体育盲”,有的结束大学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而从此与体育无缘。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途径和所选择的方法来看,多数大学生所习得的体育理论知识显得“形散”而“神散”,体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完善。

2.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能力方面学习现状的讨论和分析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它包括了:身体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保健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对体育的评价能力等。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因此,体育能力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具备较强的体育意识的人也相应具备较强的体育能力。

根据终身体育者的基本特征所含的“对运动技术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大都在一般水平以上”[5]。而表1可以看出现今大学生体育能力表现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弊端有着深刻的根源。学校领导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不能在宏观上予以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三基”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育学上有条原理: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从以往乃至当前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不难看出,无论从教学指导,还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没有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有明确的指导和具体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对体育意识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考试的体育项目测试,从而忽视了“能力”的训练,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3.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习惯方面学习现状的讨论和分析

人习惯的表现,也就是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又被人们称为第二天性,它是潜意识对言行的自动反应。因此,好的体育习惯也是好的体育思维习惯与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习惯是有意识的选择,因此,习惯也是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习惯也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

根据终身体育者的基本特征:除特殊情况外,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参加活动3O分钟以上,至少持续十年[6]。然而,根据调查就体育习惯方面统计,首先单从每周锻炼次数(不包括上专业素科课时间)来看,能够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活动在30分钟以上的回答,体育专业的学生分别占38.46%、77%,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但是体育专业测试组在体育习惯方面的所有题项的平均得分为2.82,低于该测试组在体育学习各方面总体平均得分(3.09)。而理科测试组和文科测试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15和2.21,其平均得分分别低于他们在体育学习各方面的总体平均得分2.61和2.58。另外,单从每周锻炼次数而言,能够参加3次以上的回答,文、理科学生分别占11.36%、13.78%。由此可见,理科和文科测试组每周坚持锻炼次数很少。最后,从他们回答每次活动的时间来看,每次活动在30分钟以上的,文、理科学生分别占35.20%和38.90%。

因此,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总体上都比较少,在体育的习惯方面还不能达到作为终身体育者的标准。造成这一结果有历史的原因,如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被“升学”最大限度地排挤;客观环境的影响及主观方面的原因,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外界新鲜事物曾多,消遣娱乐方式曾多,很多学生把空闲时间都用来逛街玩耍,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地打扑克等也挤占了很多的锻炼时间。另外,体育教学大纲和内容的设置陈旧、教师的教学死板、场地设施不够完善、锻炼环境很差等,也影响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二)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对不同专业的数据分析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以及体育情感、态度与习惯的综合这些方面,体育、理科和文科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之间的统计结果都为0.00*

根据体育意识判断标准:(1)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2)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的认知;(3)是否具有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7]。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明显地表明了他们有较强的体育意识,而这样的意识更有利于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比较而言,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表明他们的体育意识相对淡薄。也说明非体育专业的体育学习现状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还有较大的差距。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最为主要的是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为专业的性质而学习动机不同,在体育各方面的学习所用的时间和精力产生差距,进而在体育学习各方面的习得也呈现出差距,最后对体育及其内涵的认识、理解,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去参与体育锻炼,在锻炼中产生积极正确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差距明显。也就是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相对淡薄。

(三)男、女大学生在体育习惯方面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异及其原因

通过表5男女生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以及体育情感、态度、习惯的综合比较上,男女生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唯独在体育习惯的分项比较中,显著值0.02*

首先,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多数女生表现出好静、怕动、爱干净,不如男生好动、活跃,对各项体育活动有选择,并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尤其是经期对锻炼产生顾虑,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在上体育课时常出现躲、拖、怠、磨,体育行为上表现比较被动,即使教师批评、耐心劝导,还是很不干脆。

其次,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了许多女大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到她们对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她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然而,终身体育要求必须要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女大学生的体育习惯阻碍了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也阻碍了她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不同专业或性别的大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方面的学习内部横向比较都相对较差,也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方面。然而,这三方面与体育学习的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在这几方面的体育学习现状不利于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二,总体上而言,在体育学习各个方面,相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明显较差,他们的体育意识从整体上来说相对淡薄。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在这一层面上呈现出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更易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第三,女生和男生在体育学习的各方面: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以及体育的情感、态度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体育习惯方面女生和男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建议

首先,在思想和行为上给予大学生们正确引导,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其了解体育学习需掌握的系统内容,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体育学习的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务必让每一名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无论何时何地,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建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

其次,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在这方面应做到:1.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课时数。2.教材选择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全面性、终身化。3.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和水平、改善教学设施。4.每一学期组织2-3次知名体育专家学者在全校进行公开理论知识讲座等。

再次,在传授“三基”同时,注重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要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最后,注重对大学生加强体育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女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从坚持锻炼中真正得到体育运动的益处,激发他们内在动机而使他们的锻炼习惯更加巩固。同时,也加强外部因素的建设,如: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等。另外,要改变女生体育习惯较差的现状,除了必须进一步鼓励她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她们对体育锻炼认识,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外,尽可能多地开展适合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行之有效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有目的反复操作或无意识重复使之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霆,颜天民.体育学习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12).

[2] 田颖.山西大同大学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3] 杨霆,颜天民.体育学习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14).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终身体育观 主观幸福感 幸福生活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对幸福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幸福更多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因此在具体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概念。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人们探讨各种方法来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一、终身体育观的内涵界定

终身体育观念首先是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西方社会诞生的。本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提交给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曼谷会议的提案中,首先提出广有关“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贯穿每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七十年代,他又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朗格朗从终身教育的基本教育思想出发推论出终身体育这一全新的体育观念。

朗格朗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体育实践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在1970年的“国际教育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并提出要推进终身体育观念;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把终身体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思想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因此,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的发展需要。它体现的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按照这一思想来理解,体育应该贯穿人生始终,与人生不可分割。可以说,终身教育也好,终身体育也好,都是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从整个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和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终身体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界定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3]。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大致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献便以惊人的速度增加。1969年时只有20余篇,现在己发展到了几千篇。据Diener(1984)报道,1968年至1983年共发表了600多篇。而Miehalos(1968a)用“满意”或“幸福”作主题通过计算机检索发现在1979一1982年间有2545篇文献。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这些研究呈现出几条线索:一是来自社会学家和生活质量研究者的研究,他们试图确定诸如收入和婚姻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二是来自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者,他们试图扩展精神健康的观念,认为精神健康不但是指没有抑郁和压力症状,而且还包括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第三种影响来自人格心理学家,他们研究快乐和不快乐的人的人格,试图找出人格与幸福之间的某种关系;最后是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影响,他们研究知识和变化的标准如何影响幸福感。但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生活质量角度展开;二是从心理健康角度展开。本文探讨主要从心理健康角度展开,研究人们在终身体育意识支配下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健康的同时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终身体育观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现状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在终身教育运动的冲击下,许多教育家、体育家也提出了终身体育的口号。如保尔·朗格朗就明确指出:“应更好地使体育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和公民的活动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贝内特等人所著的《比较体育运动》一书也指出:要注重发展用于余暇时间的各种活动,或者说是具有延续性、终身性的体育运动。这正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所在。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雅克布逊(Jacobson)以特殊的运动锻炼方式(即渐进放松的方法)来干预焦虑的研究,虽然这仅是身体锻炼与表现负性情感的具体情绪的研究,但这一研究可以认为是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

关于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途径方面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在增强人的体质健康的同时,促进了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效益,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由此可见,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那么如何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无论何时都乐于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呢?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如果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树立终身体育观并受这种观念意识的影响,那么全民健身的目标也就真正得以实现了,可见终身体育意识是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众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对终身体育意识与幸福感的关系展开研究。

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研究幸福感与终身体育意识两者关系的研究还较少,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探讨的空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人从一生下来就无时无刻的在进行运动,为了个人身体的健康人们自觉地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保证了个体的身体健康,同时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无疑提高了进行体育锻炼群体的幸福感水平。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把人这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少年、青年和中老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由于还处于校园时期,体育锻炼方面有体育课予以保证,但是短短45分钟的体育课堂学生真正锻炼的时间实际上更短,课余时间的锻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可以督促其自觉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当人步入中老年时期时,身体机能水平下降,健康是这一群体最为关注的,由于早已脱离校园步入社会,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时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就更加的重要。由上可知,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其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受终身体育观的影响,终身体育观的确立让人们觉得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活的必须,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就受到了终身体育观的很大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体育锻炼提高了某一研究对象阶段性的幸福感水平,而很少关注人们终身的幸福感状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终身体育观对幸福感的作用,来验证终身体育观的确立有助于提高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与终身体育意识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一假设,为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四、终身体育观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展望

在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人们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将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学校的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公民,都生活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在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幸福体验的同时,也更加体会到终身体育观树立的必要性。目前最重要的是编制评测工具,在目前现有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他评量表、内隐式评定量表来拓展终身体育观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以获得全面而科学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