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

时间:2022-08-15 04:22:53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范文1

【摘  要  题】终身教育

【关  键  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目的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社会也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探讨最多的是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即更多的是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上探讨它对传统教育的矫正和革新,更多地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全员性及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教育形式方面,更多的突出教育的终身性、主体性。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强调和突出的,它们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以提出并能迅速传播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然而,笔者在此想表明的是,这种强调和突出似乎跨越了某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不首先搞清楚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即如果不首先弄清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将很难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对其规划和实施。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只有首先弄清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谈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学习社会的构建等实际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终身学习早,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人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从保罗·朗格郎最先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起,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存在出入。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R·H戴维则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的向上,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可达到的一种人情的、社会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阶段及生活领域,已带来启发或提高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正式的’学习在内的,一种总合和统一的理念”。关于“终身教育”的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人们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它是一个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个体在某一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求得意识和行为的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它主要针对的是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和学习状况而提出的。因为在成人期及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阶段,学习者和接受教育的人均是自立的社会人,他们不可能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单纯的从事学校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动,他们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以自己为中心,去选择适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而且他们常常采取的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任何场合,他们都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项学习活动,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以上显著的不同,但这也仅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意义上的不同。终身学习的实质“并非是要否定或轻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而更需强调的是,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点上,变教育的‘强制性’为对成人独立的学习活动的支援和促进。究其根本意图,即是试图通过高质量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即对学习者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成人终身学习的开展。”[1]也可以说“终身学习”概念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关于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之教育目的观

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只要有一种正义的教育,一种面向全人类的文明的教育,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完美的人性与真正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世纪2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中就已明确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目的据以产生的理想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3]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对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特殊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这一目的又常体现在对以下事物的追求中,即体现在对科学的人道主义、理性的发展、创造性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构成人格因素的智力的、伦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均衡发展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积极认识的追求上等方面。最早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这一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的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他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材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5]

以上所有这些对教育目的探讨,均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得以产生并日趋繁荣、日趋必要根本之所在。因为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本然地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的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正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宏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我们设想创建和实践学习社会,就必须建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这一根本目的之上。其实,也只有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富有人性修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创建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研究多是“如何创建学习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即较多地从创建学习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遵循的原则及学习社会的模式等“形成性”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学习社会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创建的学习社会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弄清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学习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为所有社会员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或者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那么我们对于学习社会的认识就未免显得太肤浅了,而我们据此所“创建”的“学习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

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人的认识,即身处学习社会中的人应具有什么特征,应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学习社会对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据此进行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哈钦斯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的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5]在此,哈钦斯强调了学习社会对人、对人生及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这应该是学习社会的本质之所在。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的培养和实现提供充分的环境和保障,学习社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人类天生具有愿意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天赋得以充分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社会只有在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教育目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这是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最后,让我们重温哈钦斯的名言,它对我们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许多启示:“学习社会这种形式……现实是可能的。即为了受启发而学习,为了具有人性而学习。由此世界范围的交流将成为现实,教育也将恢复其本来的面貌。”[6]

收稿日期 2002-12-10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终身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我们正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一个非竟争性社会走向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公务员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基础的牢固、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重要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储备。跟上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生教育要贯穿于公务员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一)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

(二)公务员的公务员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此举旨在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培训教育、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

(三)公务员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二、公务员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挑战,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对于处在各级各类岗位上,从事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务员提出了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

公务员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公务员们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半衰期在缩短,知识的增长与知识的老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终身教育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和真实行动。

(三)公务员不断进步的内在条件

一般来讲,公务员的晋升要经历由基层、中层到高层的发展提升过程,表面上看这一过程是官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责任的加重,实质上是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公务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公务员只有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更新原有知识,补充新知识,力求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能担负起更高更重的领导责任。

三、公务员终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在公务员教育培训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培训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公务员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培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片面强调日常事务太多,培训教育会影响甚至冲击正常的行政工作。第二,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第三,培训教育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全国各地公务员培训教育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的开设在地方公务员培训教育中只是小范围的尝试,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选择余地较小,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第四,培训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参加培训教育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许多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

四、改进公务员终生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明确终身教育的目的

公务员进行终身学习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工作者,必须牢固地确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而不断学习进取的使命感,这是公务员摆正自己位置,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的内在动力。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学习,力求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就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素质。

(二)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能力素质相结合

对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摆在首位,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进行日常工作时的立场和方向。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切不可只注意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四)提高思维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素质相结合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既是一个思想家,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实干家,能够全身心地工作。公务员能够看得深,看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看到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未雨绸缎,见事早、决策快。因此,公务员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就应该在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终身教育范文3

(一)

少年儿童是人的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模仿性、可塑性、认知性都具有极强的潜在能力。少儿艺术教育是人的一生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步骤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时下,少儿艺术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从钢琴、萨克斯到琵琶、二胡;从舞蹈、朗诵到绘画、模特表演,每一个城市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走出学校校门之后,便走进各种各样的艺术班。各类名目繁多的少儿比赛也在全国各地越办越火。少儿艺术表演已在神州大地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许多专家认为,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少儿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少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技巧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更重要,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享受。”专家的话无疑道出了艺术教育的精髓。艺术考级和各类大赛、招生加分确实促进了业余艺术教育的兴旺,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但倘若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其次,少儿艺术教育需要学校的充分重视和参与。发达国家普遍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并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方式。许多艺术界人士提出,应改进学校的艺术课教学,提高艺术教师的水平和地位,教材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应更丰富些,而且应重视艺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合社会、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对各类艺术班的管理,有关部门应对少儿艺术教育的从业教师进行资格认证和定期考评,以保证办班的质量、培养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孩子。

艺术院校应与各中小学密切联系。抓好专业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现在,我们大部分教学机构,都是利用成人教学的场地为少儿服务,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因而,必须创造条件,筹集资金,建立适合少年儿童培养训练的艺术教育基地。着手编制少儿艺术培训大纲,编写各类少儿艺术教学教材,使之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在教学上既要求共性,也提倡个性。如按地域可融入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如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这些既可以办成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也可以催生出一些艺术新苗,参加省、市乃至于全国性的少儿艺术大赛,如歌舞比赛,中国戏曲小梅花奖,桃李杯舞蹈大赛……等。同时,在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可以组建少儿艺术团,通过舞台实践和参加各种演出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样既加强少儿艺术的实践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提高了培训中心的知名度。总之,少儿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艺术精英教育。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欣赏、表演和展示,并在其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美好的情操。

(二)

成人教育是一个大的板块,要科学地、有机地进行整合,要通过各种媒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和吸引广大的中青年加入艺术教育培训的行列,使他们成为终身接受艺术教育的一员。成人教育的年龄跨度较大,可以从16 岁延伸至老年。学习的方式是专业和业余并存;业余的(更多的是兼职者)占大多数。一些有志于艺术事业的青年,当他们步入成年而发现自己具有某一艺术专长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地去报考艺术院校,进行深造,踏入艺术的殿堂。而有更多的从事和热爱艺术的人们,他们会通过函授、夜大、电大、媒体、网络、短期培训等方式,来完成他们的专业和对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艺术大赛,电视综艺栏目,蓬勃发展。如全国性的职工和农民的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京剧大赛及票友大赛,“戏迷俱乐部”“过把瘾”…… 还有美术书法大赛及各种艺术门类的大赛等;还有中央电视台的金光大道、梦想剧场、神州大舞台…… 湖南电视台“明星学院”“超级男声”、“超级女声”、“花儿朵朵”等等,都是为了参与和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就连《 开心词典》、《非常6+1》、《 超级英雄》这类知识性能力型的栏目为了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经过调整改版后,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示各种才艺的机会。他们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专业演员,都是清一色的普通群众。历届歌手大赛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著名歌手;模特选美大赛,让一批新星脱颖而出,蜚声全国,走向世界。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足以证明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也足以证明开展终身的艺术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取之不尽的源泉。当前,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各项工作正处在转型期的攻关阶段,人们面临诸多的压力,如求学、求职、就业等。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吸引人们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类艺术教育,享受高雅艺术的薰陶。我们主张“博雅教育”,但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各个教育领域要把“精神成人”教育置于重中之重。

谈到老年的艺术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现在的生活条件,男60 岁,女55 岁退休后,精力仍然旺盛,有的因工作需要,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大部分人员闲散下来,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很多同志“老夫聊发少年狂”, 有唱戏的、跳舞的、画画的、写字的、操琴的、打腰鼓的… … 有的大器晚成,通过几年的孜孜追求,在进入古稀之年时,已经堪称某一门类艺术的专家了。我们的教育机构要为这些老年同志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三)

2004 年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就是为解决农村问题而发的,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农村问题。特别是、等其他中央领导历年来多次深入农村考察,亲自着手解决农村“三农问题”,颁发了一系列优惠农村的政策,全国农村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要把视角转向农村,开拓农村艺术教育的新领地,现在大部分农村的中、小学校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音、体、美教师,有的甚至从未开设过音乐、美术等课程。有的就算开了,也是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兼任,这是令人堪忧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艺术人才分配上,要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音、体、美等艺术类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播撒艺术的种子;另一方面对农村现有的从事艺术的教学的老师,分期分批送入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经过正规训练达到执证上岗,农村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增添新鲜的活力。

大部分农村已经富裕起来,有的比城市的居民生活还好。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对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缩小地域的差别,他们希望和城市人民一样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央倡导的“三下乡”活动,早已在农村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但要持续的开展,必须打持久战、稳固战,我们可以选择经济发达的农村乡镇,打开突破口,可以由艺术院校独家经办,也可与当地乡镇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合办,开设艺术教育分校或者以当地的知名品牌设立艺术学校,积累时日,总结经验,然后推而广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多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一个遍布农村乡镇的合理布局的艺术教育网络必将形成规模,这是不容置疑的。

农村蕴含着无尽的艺术瑰宝,很多地方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杂耍、民间工艺、原声态的民间歌舞等等,都深深地在扎根在农村,是这些艺术的发源之地。我们要发动所有从事文艺事业的人员,到农村去,到富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地域特色的地方去,一边采风,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一边带领那里的群众把民间艺术教育开展起来。这样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能使当地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终身教育范文4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在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终身教育范文5

人体是由几百万亿细胞构成的。由各类细胞组织,构成特殊形状和作用的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质 量和功能。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进行了巨大的生物改造工程。因此,健身,人体的建设工程,其难度和价 值不亚于建筑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的系统工程。

健身这个命题意义是建设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健全人体,增强人的体质。而人的头脑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健身应该包括健脑,不光是肢体,而是整个人体的各类建筑块料构成的整体。因为人的体质是在遗传 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它受人体的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所制约。因此,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 条件和身体锻炼。

人类的身体需要建设,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建设。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健身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因为健身工程的对象是万物之中发展到高级程度的结构复杂的 人体,也就决定了健身工程的难度。人有自己“自生、自长、自衰、自主”的规律,跟建造一幢楼房的是不同 的。人的身体要根据自身的生长,发展的规律,去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化的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这就是说只有将体育与卫生 保健相结合,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方面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把丰富的优生、优育的健身知识与终身体育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使教育和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升华到培养人和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 现代教育之中,用崭新的健身科学,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质量。要使每个国民都要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必须首 先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现代化成人体育教育方法,接受《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卫生保健》知识的输入, 并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身锻炼方法而输出,通过自我反馈过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确切地说 ,就是要使每个健身参加者,务必了解和掌握“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与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法;以及身体锻 炼过程的新陈代谢原理。这就是说运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利用人体对运动适应性的刺激规律,即体育锻炼必 然引起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同化作用的加强,通过加速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提高机 体水平。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应运用《负荷价值阈原理》,选择健身效果最佳的 运动负荷区间;而对中青年身体基础的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般采用:

⒈以一般人的最大负荷180,或稍近似大负荷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膊数,即控制在100— 110次/分左右为宜。

⒉以接近最大负荷160,减安静时的脉博次数,乘以50%,再加安静时脉搏次数。这一方法可因人制宜,把 负荷控制在110次/分。不论采用何种负荷的计量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以最佳的最舒适的自我感觉和不影响正常 工作,学习与生活为准。

人体运动负荷的确定,应以健身为目标,以低能运动益于健康长寿的运动项目——步行(散步)慢跑,固 定自行车和有氧舞蹈等,以达到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有价值的健身实效。日本某公司对8700人选项问卷调查发 现散步,慢跑和游泳三项健身方法人数最多,从20岁到高龄老人有1/4的人经常进行散步健身,30岁以上的中年 人做瑜家气功,太极拳在日本颇受欢迎。游泳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最好的健身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游泳进行健身活动。总之,科学选择负荷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 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

二、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的健身活动。把两亿在校的青少儿作为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的战略重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 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第一款指出的“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 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 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以提高终身教育的整体性社会效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 、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学校 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 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明确学 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力找出区别于国民、家庭、社区与学校实施“全民健身一二 一工程”的特殊要求(表一)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不同要求,它却显示了 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特定齐步要求。

(附图 {图})

《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 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

体育教育“接轨”,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 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可具体测度的要求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以充分掌握终身体育 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 正确地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以现代科学意识为学校提 供素质教育的体育新功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体。因此,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 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 向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 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附图 {图})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 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 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 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图一)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 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 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 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 ——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地反馈过程,使学生身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图二)。而竞技运动 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运动技术(依托技 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附图 {图})

因此,学校体育要正确处理健身与竞技的关系,首先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全力找出学校体育矛盾的 主要方面。在于实施全民健身对象青少儿为重点,这就率先确定了健身为第一目标。从增强在校两亿学生的体 质出发,改革学校体育,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体育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适能锻炼为主,传授体育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自我锻炼常用的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走、跑,走跑交替,健身体 操和各种变速跑,定时、定距的跑,以及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性跑步锻炼,并系统地坚持课课炼,以改善学生 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适能性健康水平。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不失时机的发展学生一般性身体素质和 特殊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使学生顺利通过《体 育锻炼标准》,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结实的体质基础,以适应环境变换条件下的,科学地进行终身的健身锻炼 ,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三、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 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就提出了“从0龄到 100岁为此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王则珊明确提出:“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的 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更明确地说:“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 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而日本学者则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 ,就会丧失意义。”这就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把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译 解更加确切”的反映了其内涵,均能体现出教育与培养的社会学特性,无论人自幼到老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时间 足以反映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链锁”性概念。

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含胎儿大学在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以 及成人教育;然而体育教育则必须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 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使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二者成“纵向”将这些不同 阶段的教育过程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链锁带。”教育又是一个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多渠道多形 式的刊授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当然其中也包括体育知识教育和目前流行的健身、健美操、体育舞 蹈等运动技能信息传输教育;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家庭所受到的非正规教育至使构成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二者的“横向”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提倡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使全民均有 享受教育与体育的权力。因此,终身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实践能力的, 身体健全的人生工程,使一切可受教育的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具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地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理想的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增进健康,并且有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人一旦生活在世界上,绝对 的条件就是要身体健全。”如果仅限于在校的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教育或身体锻炼,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而体 育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持之以恒的终身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发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结合机制,一 句话,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才能可望实现身体的终身健全。因此,终身体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 者、家庭妇女、高龄者或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了机会,“它在世界上排除了人种的、政治 的和经济的差别”,在人生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中,根据需要,不管在什么时候也能够“为学习多种多样的 体育提供运动器材和环境保障”,使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运动,并持之以恒,终身的锻炼 。因此,从终身体育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和实施的实践意义,尽管它们有特定的各自的历史条件,造就了在基本 理论上具有较多共同领域的两个新事物——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而终身教育则为终身体育奠定了结实的理论 基础,使学校体育以高质量的健身锻炼去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

参考文献

终身教育范文6

据中新网2009年12月30日报道,时年63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周流溪追随川大80多岁的音韵、训诂学家赵振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周教授此举,于广扬学术精神、激励学界后生、遏制学术浮躁大有裨益。

无独有偶。2014年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邵阳学院有位中文专业教授于光荣先生。他早已发表了学术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他因对法律感兴趣,教学工作之余,拿到了律师资格证。在法律事务处理实践中,他又决定要系统学习国际法。在啃完几十本专业书籍后,于教授终于如愿拿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他说,“其实不为别的,人就是要有所追求,活到老,学到老嘛。”

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终身教育。毋庸讳言,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但真正的终身教育时代并未到来。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为终身教育立法。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必需的教育。国家和政府要通过立法保证和推动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使得各行各业依照自己行业的特点,鼓励每一个从业人员在接受一定的岗前专业训练,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能够继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终身精进。

第二,要为终身教育呐喊。终身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要广泛地宣传终身教育,宣传终身教育的理念、意义、目的、益处、方法,使得学生从小就懂得一生都要学习,一生都要接受教育,一生都要不断进步,这将有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要让走出校门的职场人士懂得只有终身教育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做到精业、乐业、立业。

第三,要为终身教育出招。终身教育需要立法,需要宣传,要有具体的措施作保证,要在制度的层面上引导大家终身受教育。我们注意到,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文。其中对“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部分明确指出: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这样,终身教育就不只是在理念的层面而成为落地的措施和制度了。

第四,要为终身教育定向。既然终身教育对于各类从业人员的专业成长都有促进意义,那么,终身教育学习什么呢?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学习可作为终身教育的努力方向,一是学会与人相处,即认识他人,接纳他人,适应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二是学会追求知识,即不但学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还要探究获得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质量和水平;三是学会做事,即能够正确处理在不同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事件,并能够不断反思,深化和改进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四是学会发展,即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要提倡和鼓励终身教育,我们需要为终身教育立法,为终身教育呐喊,为终身教育出招,为终身教育定向。只有这样,终身教育才能达到目的,收到实效。

终身教育范文7

【摘要题】异域采撷

【关键词】英国/终身教育/法制性/渐进性/学习化社会……

自郎格朗(Paul·Lengrand)1965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及哈钦斯(R·R·Hutchins)1968年出版《学习社会》一书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已演变成为国际性潮流,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许多国家纷纷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构建本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英国是西方成人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号称“成人教育之故乡”,英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兴起后,它虽然没有像美、法等国和日本那样过多地宣传终身教育的口号,也没有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但其终身教育理论及其所倡导的内容已在相当程序上得到了实现。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870年,已经认识到国民初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使之义务化。1904年和1919年以来,又对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保障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1]英国发展终身教育不仅在起步上明显要早于欧美及日本等国,而且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上也十分鲜明地突显了其自身特色。回望英国终身教育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无疑有助我们对终身教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对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为此,本文拟对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状况与特征作一些勾勒。

一、英国的终身教育是在成人教育实践的沃土生长起来

教育发展过程,无论何种教育观念或理念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但终身教育并非是进入21世纪产生的崭新概念,其思想早已蕴藏在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之中。可以说,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这一点在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期的英国成人教育,是补“白天学校的不足,乃在夜间教授儿童、青年、成人基本的读写技能”。到20世纪初时,英国的成人教育已发展到不仅在组织结构上日趋完善,在形式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在层次水平上也高低兼备、雅俗共赏,成为对西方各国及世界各地成人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而且在其内涵上也开始突破“传统人文成人教育的概念”,向外拓展,类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英国成人教育中出现。“1919年人类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即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看作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反之,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教育,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这成为了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3]10年之后,即1929年,英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系统表述终身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与人的生命相伴,学校中的教育仅仅是人生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职业、大学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他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一词的学者。

20世纪60年代,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主张被推广后,关于终身教育的讨论在英国重新升温。1972年《拉塞尔报告》出台,采用了“永久教育”的提法,建议重新组织英国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对教育的终身需要。J·A·辛普森(Simpson)强调教育的持久性和R·H·戴夫(Dave)注重广义成人教育方式及目的终身教育观也于此时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用语使用频繁。《国际终身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也于1982年在英国问世。

然而,此时的英国“终身教育”虽然作为一种理论在促进人们认识教育的持续性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在实践上其范围过于广泛(包括了幼儿、小学、中学及一切义务教育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没有突出成人学习特征与儿童的不同而很少得到采用,在实际运作中远不如“继续教育”术语那么常见。于是,“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成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的“继续教育”倍受英国人的青睐和英国政府的“以礼相待”,“继续教育一词日益取代了成人教育”[4]成为当时社会中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许多组织机构也纷纷竞相以其为名。1982年英国成人和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报告《继续教育》提出了所有的成人在其一生中都应有权利享受连接不断的受教育机会。

回顾英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终身教育真正作为一种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活动,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的成人教育。一战后英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其1919年在成人教育报告特别提出的教育是终身的历程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的终身教育思想的成形正是得益于英国成人教育的渐进发展,是在英国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石上生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英国成人教育漫长和独特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论证了“成人教育的实践是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是“两面紧紧相伴的旗帜”。

二、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法制性特点

英国发展终身教育“更多地是在发挥其成人教育历史传统的同时,再辅之一系列具体的立法措施实现终身教育所提倡的各项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以立法来确立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原则与政策推动和规范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和发展终身教育。英国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一切按照法律行事。英国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规,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切执行,也都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的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如1870年通过的《初等教育法》要解决的是在完善原有的民办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初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02年的法案则旨在解决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18年的《费希尔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将义务教育年限延至15岁,并规定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可以受补习教育至16岁;1944年教育法确立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令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如1963年的《伦敦政府法》、1964年的《教育法》、1973年的《全国卫生福利事业改革法》、1976年的《教育法》和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等。其中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是战后英国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虽然其涉及内容较广,但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国家统一课程的问题。此外,英国还提出了关于振兴人生后期的成人教育的两个“委员会报告”;其一是“1919年的报告书”,该报告着重指出“成人教育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培育市民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它不仅要对上万的人们进行教育,而且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二是1973年又提出了第二份报告——《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该报告有关将来的振兴计划的建议第一项就是“不仅要设立国家一级的协议会,也要设立‘地方振兴评议会’以推进成人教育”。

可见,英国政府重视教育立法和着重强调通过立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它确保了英国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渐进性的教育变革历程及其成就。

三、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进程显示出明显的渐进性特点

英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渐进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会的普及上和时缓时快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两方面。

1、教育机会的普及

在英国,教育机会的普及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着重抓的是普通初等教育。当时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只有4%,到20世纪初,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达到了100%,英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等教育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全日制儿童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全国14岁儿童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从1902年的9%上升到1938年的38%,再上升到1962年的100%。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实现了普及中等教育的目标。

2、艰难而曲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界分为两大阶段,之前为精英教育阶段,之后为大众教育阶段。

自牛津、剑桥大学的建立到二战后的50年代间,基本上是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先前虽有所扩大,但相对于当时的巨大入学需求来说仍然显得十分狭小,至1963年时还只有约9%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5]仍有90%以上的青年被大学拒之门外。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青年要求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教育民主化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查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于1963年发表了《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以便让“有能力”、“合格”的人接受充分的教育。该报告是对英国少数统治阶层子女服务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冲击,它发表后英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运动。此后的10年,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1963年至1972年间,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一番,全日制大学学生数从11.9万增长至23.5万,高等教育的总学生数从16.7万(若加上继续教育学生数则为21.6万)增至61.6万[6]。

近入70年代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放慢,英国政府重新审视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与体系重组,将“谁有资格谁升学”的“罗宾斯原则”修订为“为所有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从而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打开方便之门”。70~80年代的大调整,使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导向进一步贴近了社会的需求,体系趋向多样化,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子拓宽了,民间办学的意愿也有所回升。但“双重制”中的“自由大学”教育部分,其生员仍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所学课程多系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于是又引发了90年代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宣布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上的革新,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也有利于传统大学接受更多的青年。9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再度腾飞,1990年至1996年大学生年均增长9.3%,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9.5%。

总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通过对精英体制的不断改革而逐步推进的,没有疾奔,亦无停顿,短期看进展甚小,长期看成就巨大。这与英国人信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四、英国终身教育把追求“全民性”、“平等”放在了优先地位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特点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7]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1、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从以上英国终身教育的法制性特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十分重视社会立法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保障英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因多种困难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

以前英国政府所提供教育机会的重点对象是“从16到60岁”的人,即结束义务教育的16岁以上的和代表高龄的60岁以下的都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结束后直至进入高龄,都要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但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五、终身学习的推进,形成网络化实施体系

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

1、住宿制学院

在英国,住宿制学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另一种短制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最早设于1899年,全国共有6所,主要提供1~2年长期的学习机会,为向‘第二学习机会’前进作出贡献”。短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其数字现已超过35所,它主要是提供1宿2日或2宿3日以及1周或2周的课程,类似会议、研究会、再进修等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LordRobbins,TheUniversityintheModernWorld,MacmillanCommpanyofCanadaLimited,1996.18.

[6]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傅松涛,王志娟.论英国开放大学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LordRobbins,TheUniversityintheModernWorld,MacmillanCommpanyofCanadaLimited,1996.18.

[6]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终身教育范文8

摘 要: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创业能力修习,是一个终身教育学习过程。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终身化”的背景、缘由和理论渊源,介绍

>> 创业培训教育初探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职业化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探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初探 财务人员终身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教育的趋势:终身化、主动化 台湾地区创业教育初探 创业教育课堂模式初探 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初探 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初探 美国、印度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形式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效果初探 个性化教育初探 知识经济与道德教育终身化 论德国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特点 农村教师终身化教育困境及对策思考 课外体育对体育教育终身化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6] Ashmore, C.M. Entrepreneurship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 //C.A. Kent (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ent Developments, Future Directions. Westport, CT: Quorum Books, 1990: 213.

[17] Kroon J., Klerk S. & Dippenaar A. Develo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Businesses [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3, 23(4): 319 – 322.

[18] Drucker, P. The Coming of Entrepreneurial Society. Reprinted in The Essential Drucker [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1.

[19] 陈爱华. 爱因斯坦科学发展风险伦理观及启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12(2):98-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GL04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CT-11-0045)]

终身教育范文9

关键词:终身体育;健康;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适应现在市场上的人才素质竞争,我国急需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找出适合全方面提高人才素质的体育教育方式。我国一直在推行体育教学,并且始终把体育教学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不仅仅是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进行的体育教学,它重在解决高校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体育教学能否对其以后也产生影响。终身教育的重点是将体育教育贯彻到人的一辈子,对人的一生形成全过程教育的影响。高校实行终身教育体制的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一、终身体育的现状

终身体育是从终身教育上面进化来的,它是人们在一生的过程中进行的身体锻炼的总和。终身教育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说法:一个是狭义的说法,它重在指出的是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思想;另一个说法是广义的,它指出的重点在一个人进行终身体育的一生的体育锻炼过程。我国一直在重视体育健康的教育,而高校的体育教育尤为重要。

西方国家早已经开始努力尝试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科技不断发展的竞争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行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和储存。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温饱的需求已经得到的根本上的改变,人们也开始了追寻更深层次的需求。终身体育这一个比较新潮的思想产生之后,立刻成为人们的一个共同关注焦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使得终身体育这一思想应运而生。如今,大学生在面临由以往统筹分配到自己找工作的尴尬境界,学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应该解决在学生工作中以后的长远发展问题。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适应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终身教育在高校实行的重要性

终身教育在高校实行体育教育中起着一定的中心思想的指导作用。终身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来自现代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终身体育教学的出现能够让人们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学习科目,而是一个能够对人生以后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的传统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开始向着高科技、高智慧方向发展,人们开始不使用体力去工作,这使得人们的身体机能越来越差,现代市场人才竞争十分的激烈,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求高学历、高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良好的体魄,许多高校人才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体育健康的锻炼。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促进新陈代谢、协调人力平衡发展,从而更适应以后的竞争激烈的环境。而高等学校的终身体育教育,更是理所当然的要贯彻实施,为全民化的健康教育做前期准备。

终身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它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培养他们更适应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育都应该以终身教育为一个基本思路,不断的对学生进行以终身锻炼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而且,现阶段的大学生不是只有单纯只有一个知识上的发展就算成功,还应该从心里素质、身体健康、道德等各方面进行一个锻炼。

三、加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

(一)培养兴趣

兴趣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们快速的认识某个事物,它是一个积极的向导老师。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能够激发起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热情,所以兴趣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要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在以后的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习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要不断的重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让学校把以学生为主的体育教育基本思路加以贯彻,培养学习的自主创造能力,使得学生主动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并且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主动坚持锻炼。所以,我们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强求和强迫,应该主动的去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开展终身体育教育。

(二)建立终身体育课程

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就已经从运动技术向增强体质为中心进行转变。但是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改革,由于原本教育思想的顽固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以终身教育为基础的全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必须放弃以前的模式,大胆寻求突破,大胆的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坚持把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等全方位因素认真的贯彻到体育的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不能满足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学生整体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很多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体育的锻炼习惯。所以,高校应该要进行详细的教学大纲的编制,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为了能够使学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良好习惯,我们需要在高校专门开设一个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始体育健身活动,从中学习到许多对自己以后发展有益的思想。

(三)加强体育锻炼意识

面对市场上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要求学生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和精力,这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工作,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和学校的体育教育安排结合起来。为了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必须要改变观念,从根本上了解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更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对在校的学生进行终身的体育教育活动,需要学校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方向,要科学的帮助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在学校离开学校之后,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还可以根据自己年龄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去进行相适应的体育锻炼。

总结:

通过本文上面的详细介绍,我们知道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适应现在市场上的人才素质竞争,我国必须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始终坚持推行体育教学,始终把体育教学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不仅仅是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进行的体育教学,它是一项重在解决高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否对其终身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科题。

参考文献:

[1]曲爱玲.论学校体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02).

终身教育范文10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只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而且体育教育很多时间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传统观念中,体育教育只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之后的15年或者20年中学生断断续续地接受体育教育,然而体育教育永远让位于文化教育。其后离开学校之后,体育教育只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过是所学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往往并未落到实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进行体育教育的延续。这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

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相对于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也更具有难度。高校体育教师怎么才能使他们具备观念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原则。高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最终使其将体育锻炼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性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能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过程,那么就实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习惯如何才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始自小学,但是最终形成并坚持下来在大学。高校体育锻炼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毕业后依然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大学里如果排斥体育活动,那么毕业后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大学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教育就当前而言,高校教育责无旁贷。尽管全面健身让大家看到了终身教育的迫切性,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技巧还依赖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也为全面健身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的有效保证之一。终身教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将体育锻炼仅局限在学校体育锻炼,那么体育教育是不成功的。体育教育注定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体育。

作者:申秋梅 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终身教育范文11

一、终身体育概述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体育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调节情感,愉悦身心,而且在医疗事业中,体育疗法也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起着特殊作用。体育健身已经不是一个个体发展的需要,更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还专门批准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方案,它充实的内容,是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下和当下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增强全民体质。所以这一伟大的工程对于我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我国终身体育的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产业带来的效益也很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但全民健身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体育健康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活动参加不积极,体育设施不齐全,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够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21世纪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生产方式也逐渐由劳力劳动取代,社会的压力也在无形的增加,这就要求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不断加强。从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才能够去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身体素质才能够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积极良好的身体状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终身体育教学的基础

 

校园体育与终身体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处于中间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体育的桥梁,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猜来促进学生来接受体育教育。加之体育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利于缓解在紧张的学习状态,并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摆脱亚健康,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大学时代是培养强身健体意识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时期具有全面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力也是最充沛阶段,是培养他们体育意识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积极的参与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水平,可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的参与到活动锻炼中去。

 

四、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一个新颖的体育课,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结合视频、历史体育趣事的讲解、体育的发展史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补充,不要让学生只是单纯的认为体育就是跑步、跳高、跳远、投铅球等体力活动,杜绝向学生传达体育就是纯体力的观点。通过视觉感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将生命健康与体育锻炼、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我们在生活中长时间形成的一个行为,是一时间难以改变的。它以某一种行为方式存在,无关于意志努力。而体育习惯是轻松的,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学习体育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习惯为重点,将兴趣、爱好与体育锻炼有效结合。只有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才能成为动力,才能提高学习得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只有熟知和运用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才能起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经过科学的、严格的、反复的锻炼形成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时,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的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强化体育师资力量

 

教师犹如教育事业的灵魂,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强化,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体育老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掌握全方面的专业和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强化自己,做一个全能型的教师。只有这样,对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民健身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不仅是个人个体发展的需要,民族体质提高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为终身体育教育做好基础。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不断深化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终身教育范文1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体育则应当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也使得人们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少,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一些变化,尽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相反地这些变化也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给人的健康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怎么去解决这些新的矛盾,消除这些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利影响呢?

二、全民健身的意义

上述新的矛盾及不利影响,有的可以通过进一步发展科技并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有些矛盾,如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症等带来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除了医疗方法外,体育疗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体育具有强身健体、调节情感、愉悦身心、改善人体心血管功能等特殊作用,因而它是调节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健身已经不仅是某个个体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已经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需要,而是保证人体健康发展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的社会工程,在我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我国健身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举世瞩目的,但目前全民健身的状况还不容乐观,表现为社会成员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例小,社会和个人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专项经费缺口大,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体育普及程度低且地区差异明显。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部门,一纸文件所能解决的,它必须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宏大的跨世纪的工程,它应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四、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五、高中体育教学过程要改革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的中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但在许多方面留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学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基点,根据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对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取舍、加工组合,也可引用一些实用性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材,大胆地创新,改变以往僵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兴趣爱好。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知识的同时,突出启发学生怎样学、如何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运动健身挂钩,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模式上,应提倡“自学互教教学模式”、“自主单元教学模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从追求短期的生理适应转向学生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