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8 17:59:35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1

1.增强人民的体质

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就必须在社会管理中引入体育活动,以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同志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84年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为中国获得了首枚金牌,到中国女排成为世界第一个蝉联五连冠的世界冠军,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中国成为了屹立在东方的一条强大巨龙,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快速发展着。虽然目前我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只有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心素质,就可以改善生活方式,强健体格,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2.营造团结奋进、公平有序的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公正”是社会管理基本任务之一,加上体育活动往往是建立在公平的规则下的。在公开的场合,个人或者集体的智能与体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让优胜者获得奖励和尊重。体育运动所追求的“公正、公开、公平”正是社会道德核心观念的体现。体育参与社会管理,一定程度上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风气,促进人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团结、奋进、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3.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

体育锻炼在强健人们体格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在“竞争、团结、写作”的体育文化下,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体育活动使我国在繁忙的生活劳动之余得到了较好的休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事业日渐繁荣的今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抵制不良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大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有矛盾产生,会因为没有及时的化解和疏导使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邻里的和谐相处。体育运动“相识、相知、相助”社交功能能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出体育超越政治、语言、文化、地域的优势,广泛的开展体育活动,使外人人员与当地人员能和谐共处。另外,不论是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宣泄,缓冲大量不良情绪积累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人们可以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任务,降低了邻里之间发展矛盾的几率。

二、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及其创新的实现途径

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应该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有效的维护全社会的体育权益,并强化体育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规范体育行为,化解体育矛盾,在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社交功能上下足功夫,使体育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1.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在社会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职能就是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体育参与社会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设备陈旧落后与人们体育需求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相关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该深入人民群众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体育锻炼指导与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不断完善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2.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素质

民族的身心健康与国家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是每一个公民实现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身心健康素质。目前我国观众身心健康素质存在问题的人民群众不在少数,青少年学生体质也在不断下降,少年儿童肥胖问题令人担忧。相关体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协调全民健身工作,大力实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健身培训工程等贴近群众的高质量健身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锻炼基础和条件,不断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挥体育社团作用

社会组织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协助政府对社会中的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体育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管理及创新过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社团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号召性,在化解积怨、调解矛盾、维护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还能促进全面健身活动的推广与普及,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社团有效的补充社会基层管理工作,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做好充足的准备。

4.净化社会环境

在体育比赛中,有部分体育运动员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不择手段,出现了诸多体育竞赛不公平的问题,降低了体育的良好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社会和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对违反赛风赛纪的现象严厉打击,规范各类体育赛事,最大程度上消除体育领域的丑陋现象。另外政府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提高运行员及其团队的体育政绩观,使体育竞赛能公平、公正、公开,从而保证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

三、结束语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创新 

 

问题提出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由国家委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供人民群众进行健身锻炼以及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体育活动场所。 

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将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完善的体育设施无疑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作为全民健身的主阵地、体育产业重要载体的公共体育场馆,目前,上海市体育场馆的管理与利用与人们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上海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体育场馆也面临着转变职能、深化改革的挑战。因此,为克服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行中的缺陷、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规范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盘活公共体育场馆这部分体育国有资产,有必要对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分析,以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实践有所启示。 

 

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上海市体育场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体育场馆增长的速度更加惊人。据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的资料,在全上海的14426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所属380个场地,占到总数的2.63%,民营体育场馆占到70.21%。与民营体育场馆相比,公共体育场馆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场馆改革的进程仍显滞后,市场的独立性和活力与民营体育场馆存在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体制和机制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个别公共体育场馆逐渐脱离事业单位编制,企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例如上海东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卢湾天育实业公司(卢湾区体育中心),虹口足球场暨鲁迅公园联合发展公司等,这些场馆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发展较快,已逐渐摆脱事业单位的属性。但是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的色彩,没有摆脱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的性质。公共体育场馆在产权关系上的模糊和委托上的问题,是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这些问题限制了公共体育场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效率低下,也同时激发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创新的动力。 

根据调查,73.17%的公共体育场馆认为有必要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占到被调查公共体育场馆的大多数(见图1),这说明作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暴露出缺陷,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符合体育产业规律、促进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改变旧有束缚公共体育场馆的机制,创造有利于体育场馆产业健康运行的局面。 

据本文调查,公共体育场馆认为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其中,有29家(占70.73%)公共体育场馆意识到改革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有28家(占68.29%)场馆认为改革有利于主管部门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宏观调控;有27家(占65.85%)公共体育场馆认为改革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共享;有25家(占60.97%)公共体育场馆选择了“有利于做大、做强公共体育场馆产业”;有20家(占48.78%)公共体育场馆认为体制改革有利于建立场馆之间的有序竞争;有15家(占36.58%)场馆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产生改革联动效应,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产业融投资体制的改革,如表1、图2所示。 

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 现代产权理论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 

 

1988年以后,经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深圳-上海”模式、“一体两翼”模式、“98”模式。 

“深圳-上海”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最早提出,它的主要架构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三层次管理模式”。 

在第一个层次上,国资委的设立,实现了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分离;在第二个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运营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的分离。在第二个层次与第三个层次之间,既实现了企业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规范,又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解决了在第三个层次中,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

“一体两翼”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税务局作为其“两翼”,归口财政部门管理。 

“98”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国有资产的出资者所有权分别交与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部门分别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变更、投资、监管、改制、人员选择等职能。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建立“政府主管部门(或国资办)——中间层公司——公共体育场馆”的三层次管理模式,在明晰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建立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委托关系。既有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委托问题的产生,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型职能的实现,同时也赋予公共体育场馆更多的自主性,增加对场馆的激励,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的竞争中更具有活力。

在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政府主管部门,建议在体育局设立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的专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监管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设立这一机构,并非在原有的结构中新增一个行政管理层次,而是通过法律契约的形式界定其宏观调控、监督监管的职责。此策略的关键是中间层公司的设立,中间层公司的设立可以采用三种类型。一是按照公共体育场馆的意愿,自由组合,自我重组,跨地域、跨项目组建中间层公司。二是按照场馆项目的特点、规模的大小、产业的相关构建中间层公司,做到资源的共享,资源配置的最优。三是政府牵头,将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业已存在的集团公司,经改造和经政府认定为中间层公司,赋予该中间层公司对集团内的公共体育场馆行使国有权权能,将原本不属于该集团的其他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划归这个中间层公司管理。 

鉴于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规模大小,“三层次管理模式”的建立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虑到公共体育场馆地域性强的特点,中间层公司就可以采取分区、分类等方式逐步建立,先选择规模较大、企业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公共体育场馆为龙头,组建公共体育场馆产业集团,整合各场馆的资源,做到信息沟通顺畅,资源配置合理,以便发挥不同场馆的项目优势和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 

1.登姆塞茨(h•demsetz).关于产权的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樊纲.分类和界定国有资产与国企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企业家,2005.3 

3.陈明.政府在体育服务业市场中的角色[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由主义学派。产权理论主要以产权和交易费用为概念基础,研究产权及其结构与安排对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影响。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一个完整的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其中每一种权利又可以细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在我国掀起了一股 “产权热”。事实上,现代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有益的启示。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由以承包制为核心的经营体制调整阶段转为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经济学认为,要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一套科学完整的产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法律上完善的产权制度有以下要求:对产权的界定要明晰化,产权的独立性,产权权能分解化以及产权主体多元化。以产权理论为基础,分析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制度,本文认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制度存在着明显缺陷,不符合现代产权理论对产权制度的要求。 

具体来说,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产权的界定实质上是模糊的;缺少产权的独立性;公共体育场馆产权主体单一,产权权能未能得到有效分解;公共体育场馆产权流通不畅,未能实现产权在市场的流通和优化。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摘 要】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4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5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计划》提出,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发展迅速的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此之前,学者已经对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在设施配备、资金、制度、人才和内部协调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经费缺乏以及法律保障机制薄弱,等等。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基本任务的实现。为此,本文将服务外包理论引入到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之中,以期推进我国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服务外包研究进程。

2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理论相关概念梳理

2.1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概念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and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它最初源于拉丁语,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与亲密的伙伴,后经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开始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至今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诸多版本,每种版本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辞海》中将“社区”解释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强调“社区”的地域性;郑杭生〔1〕则认为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强调社区的区域性、社会性和文化性。除此之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定义,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综合而言,本文认为“社区”应包含如下特征:一、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聚居人群;二、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三、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四、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一般来说,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

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设施”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言,“体育设施”是指用于体育竞赛、训练、教学和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场地、建筑物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但关于“体育设施”的最终隶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形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说”和“体育公共设施说”两大派别。但本文认为,不管是“公共体育设施”,还是“体育公共设施”,其都是“公共设施”的下位概念,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最终应该归属于“公共问题”还是“体育问题”。进一步而言,“公共”一词是对“体育设施”的修饰,对其只起到限定作用,而“体育”才是对“公共设施”的具体和延伸,应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学说。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体育公共设施”具体是指国家、政府、企业、公益性组织通过多渠道投资兴建的,用于普通社会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社区体育公共运动场地、体育公共运动场馆、体育公共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和服务。

“管理活动”自古已有,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管理”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未取得共识和统一。而我们通过综合这些概念定义发现,“过程活动说”普遍受到诸多学者的赏识和认可。“过程活动说”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使内部成员和组织一块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组织之中,是对组织的管理;第三,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组织内部资源。资源具体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类型;第四,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即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对组织内各个要素进行不断的调节,继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就此,依据以上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三个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并不是三个词汇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融合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拥有更明确的内容结构和更明显的功能价值,并具有鲜明的特征:一、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二、管理的对象是由国家、政府、企业和公益性组织等共同投资兴建的运动场地、运动场馆、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三、管理的范围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的社会群体;四、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上述特征是在原来概念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2.2服务外包概念

“外包”一词最初由美国管理学者加里·哈梅尔(Gary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lad)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运营模式,作为外包的一种组织形式,服务外包的转移对象主要是指投入的服务性活动。最早,英国学者查尔斯·盖伊和詹姆斯·艾辛格在《企业外包模式》中认为,服务外包就是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给第三者执行,以此来提高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非实物化及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服务外包”的内涵也得到诸多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虽然现阶段学术界对“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仍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性认识,但是诸多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借鉴性意义的观点。并且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这些概念在本质功能上均趋于一致化,即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非核心的服务生产业以商业形式发包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或管理模式。

3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体育公共产品理论

“体育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下位概念,其包含“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同时也适用“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公共产品”按照形态分类时,可以分为物质型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公共产品,那么“体育公共产品”即可相应地分为物质型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型体育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言的有形体育公共产品和无形体育公共产品。在体育领域中,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研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已经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就目前国内发展而言,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工作人员责任、基础经费使用、维修网络建设和健身宣传等几个方面,从客观角度来看,其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密切相关,这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3.2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能够将很多资源进行重组,同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绩效。它自身具有很多属性:首先,服务外包是由发包方将自身业务中非核心的业务交由第三方来完成。这种工作内容的转移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达成的,并需要支付一定的外包费用,但相比整体的工作绩效而言,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服务外包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并利用其作为服务提供的手段。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辐射各行各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外包行业内也是如此。第三,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包方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发包方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全部进行转移,因而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第四,服务外包是一种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承包商大都具有比发包商更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发包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这与他们节省出来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相比较,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4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外包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较少,但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

4.1国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诸多学者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视角集中于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几个方面。在设施配置方面,主要对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这与他们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有关。在设施规划方面,主要对设施的建设与民众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居民的意愿,富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方面,主要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费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体育公共设施都供居民免费使用,只有少数维护成本较高的体育设施收取少量的费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对社区内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涉及体育设施的维护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在法律法规方面,主要对政策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政策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体育资金分配密切相关。

4.2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设施规划、设施维护、设施开放、相关法律执行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等方面。杜建辉、张启明(2005)〔28〕,苏艳(2011)〔29〕等学者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会越加突显。庄永达〔2〕,赵春珍〔3〕等学者对设施规划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建设有早晚之分,发展有先后之别,就此造成现阶段新老社区之间设施规划水平的差异,从总体上而言,新社区的规划水平要远好于老社区,但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性缺失问题。何建伟〔4〕等学者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缺乏体育设施维护人员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施破损而无人维护的情况下继续对其使用,不仅会缩减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可能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学者对设施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些设施资源较好的社区,管理者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采取限制使用或付费使用的方法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降低了设施的使用成本,节省了维护费用,但却是以降低人们的健身热情为代价的。卢耿华〔5〕等学者从法律执行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法律来保障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但在执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与部分法律内容的笼统和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李骁天〔6〕等学者对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优秀资源,将之与社区共享,从而改善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现状。

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而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各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国内外由于体育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效果上的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也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但各国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服务外包领域,这对于进一步丰富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

5小结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在体育设施管理中出现的设施配置低、维护差、开放程度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不利于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要想调节供需矛盾,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关键是要改变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和层次。因此,本文以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为根本出发点,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和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探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75.

〔2〕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研关〔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14-38.

〔3〕赵春珍.临汾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51-53.

〔4〕何建伟,李建生,曾琳叶,赵广高.莆田市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0,(3):131-138.

〔5〕卢耿华,张黎,谢英,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4.

〔6〕李骁天,王凯珍,李璟圆.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83-98.

(责任编辑:阎彬)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教育行政 对策及建议

“新公共管理”由胡德于1991年提出,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外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等七个要点。

随着新公共管理影响的日益深远,新公共管理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公共部门管理新范式,教育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必然受到新公共管理的冲击。因此,在结合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视角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教育行政法制化

制度、法律和程序是公共管理范式的应有之义。由于西方国家具备完善的法制和规章,使得西方学者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很少提及制度、法律和程序的问题。而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时期,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的实际,使得我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必须包含健全的法律法规。在教育行政领域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场竞争机制、专业化管理机制等相关理论,对规范教育行政和市场行为,实现教育行政法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行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带动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机制是政府的行政部门与政治体系之间的重要联系。现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问责的实施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出台问责的相关文件、建立相关制度。第二,教育问责的实践案例与制度结合,这两个方面常常是相互配合进行的。

三、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强化教育行政的绩效和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专家胡德(C.Hood)归纳的新公共管理七要素说明了学习企业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基础之一,但是向企业学习并不是指政府机构也去追求利润,而是说公共管理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加灵活。

学习企业的顾客取向。教育行政的顾客导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公民提供充分、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满足公民不同的教育需求。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民办教育作为公民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力量,转变公尊民卑的主仆思想。第三,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保障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他们民主参与教育决策。

学习企业的绩效管理。教育行政中引入绩效管理将是十分有益的,教育行政中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求确立明确的教育绩效目标,包括入学率、学生发展水平、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

学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需要完成双重任务。第一,建立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职位分类和工作说明,选拔、任用、培养、考核、奖惩、工资和退出制度。第二,建立灵活高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淘汰率和流动性、按市场规律聘请不受公务员制度约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加强战略管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比较重视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有两点需要改进。第一,强化内部的战略管理,加强教育行政内部改革和能力建设、强化行政资源利用等。第二,加强教育发展战略的系统性、长远性和操作性,在教育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建立更敏捷、更科学、更负责任、更透明和有更高服务质量的教育系统。

四、吸收社会参与,向社会移交部分职能

理论上说,不存在万能的政府,各种政府都不可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全部公共物品,为减轻“万能政府”的负担、“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公共管理范式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策略:用企业管理范式改造自身管理能力,达成顾客满意;用市场机制克服官僚制的弊端,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吸收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弥补政府和市场的遗漏和不足。

第一,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让民办学校分担更多的责任。不排除民办学校的逐利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民办学校仍然属于公益事业,它分担了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的需要,理应取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接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监管和支持。第二,在政府和学校之间,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第三,大力倡导志愿者和慈善活动。要通过制度鼓励建立教育基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帮困助学和教育捐款,促进教育志愿者活动,支援不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

新公共管理是有关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一种理论,它并不能概括公共部门改革(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全部内容,公共部门并不必然要运用这种管理模式。但是,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新公共管理确实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也如此。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凤秋,刘俊花.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8-50.

[3]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各个高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的几项基本要求,同时针对上述培养要求,提出了该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进措施。

我国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至今对有关该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各个高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本文在充分讨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给出了改进方案。

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高校并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此相应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门管理”、“第三部门管理”等所谓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而其设置的本科专业,一般只在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1]。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教材建设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有中山大学教授王乐夫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以及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的相关课题。南京农业大学整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各个专业资源,成立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第一个“公共管理学院”。从国内主要研究结果来看,争议最为突出的是高等学校培养该类专业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变异”与“超前”论

认为我国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是从国外“第三部门管理”研究中嫁接过来的,是针对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而展开的专门研究,具有“变异”特征。虽然国外早有“第三部门管理”研究热潮,但由于我国“第三部门管理”并不发达,受体制因素制约,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因而大兴“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特别是大规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与人才实际需要相比,实属“超前”。该观点主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要培养以“考研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发展型”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中没有“公共事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培养知识发展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存在着“考研升学”障碍。

1.2“准公务员”论

认为我国大规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就是以培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准公务员为主要就业目标,这是适应转型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一些学者对我国现有公务员队伍进行调查后认为,目前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不足20%,且多没有管理类专业背景。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出现分流现象,不是政府不需要这类人才,而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的体现,是体制性问题。但事实上,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规模并不引人注目。我国公务员考试中并未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门槛,考试中行政管理专业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具优势。这样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准公务员”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1.3“泛管理人才”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比较宽泛毕业生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它反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的宽广性。但从多数高校实际运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来看,由于缺乏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该类专业毕业生在这些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不强,因而其就业率受到明显影响。所以,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适应众多管理领域的“泛管理人才”,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不适合的。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当前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培养要求。

2.1注重公共事业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至少能够“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些部门所涉及的行业,工作岗位就已经十分广泛,在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中已经很难成为这么多领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专业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准。

2.2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只有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目的推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的需要、兴趣和意向。在发展、变化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教学目标,应能体现“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能级转换、梯度渐进,不断开掘更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大限度的发展[2]。学生进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平台之后,首先是学生认识、了解这个专业,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深入、潜心这个专业,最后才会热爱这个专业。

2.3满足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的特征落实到教育环节上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处理好教学的公共性和培养的个性化的矛盾,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与教学相结合是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也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个体的特别性;强调教育过程的终身性;要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性;面向教育个体的全面性,避免歧视;突破传统,注重培养实际性的职业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挥[3]。“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针对受教育个体的特殊性,这与我们国家传统倡导的“因材施教”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2.5满足用人单位选择的需要

面对“千人一面”、“广谱抗菌”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早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同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给用人单位招聘选择时带来了很大的选择成本。

突破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大学重现自由发展的时代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专业,本身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更加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凸现个性,也给用人单位更加丰富的选择。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迄今未能对其专业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讨论,也一直未能形成较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上有必要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利于高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3.1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应针对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供更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需求。各办学单位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例如,由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类),可将文化传播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文化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科技类高校依托技术优势,主要培养面向科技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也有其发展空间,符合当前我国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3.2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建设是基础。高校应努力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特色。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前最困难的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需要充实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3.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充分把握机会,总结教学经验,避免学生的实践目标不明确,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抵触接触社会的心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重要性教育与引导,使之高度重视,树立实践思想意识,积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强调课程实习是专业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制定实习计划与实纲——实习指导书——制定实习模块、计划构架——具体分工——实习方案——实习材料——成绩评定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组织管理到位。

4结论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尚需在不断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成熟,针对目前我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并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尝试并积累经验,以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90-02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如何科学地做好学生工作,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关键课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也很大,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将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张政府部门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竞争模式,强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简化政府职能,减少运作中的成本;强调加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遵循顾客第一和尊重消费者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它大大扩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野,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操作模式;深化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了公权力的透明度,有利于充分保障公众的权益。高校作为公共组织,也能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受到启发,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缺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主要为层级管制,是具有官僚型特点的管理体制。学生必须被动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自上而下有一套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服从命令是这个结构的关键理念,学生工作方面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学校的党政机关部门,二级学院的工作自很小,特别是学生辅导员,其工作任务量重,压力大,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最多,但受重视程度较低,工资待遇也较低,在进行学生工作时需要过多地请示学校机关,受到的约束比较多。

(二)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注重“管”,即对学生的约束和命令性质的要求比较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色彩仍然浓厚,只求学生平稳地、认真地度过大学生活,忽略了服务于学生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学生个性差异比较大,生活观念、学习观念比以前有很多不同,自我独立意识也比较强。而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影响了其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难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坚定将大学生培养成“四有”青年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进行“两课”的教学,而课堂气氛比较古板,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感染力不高,没有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因此,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这对于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四)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需要改进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管理也呈现出命令式的形态,即学生干部接受学生管理老师的任务并照章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干部内部也没有较合理的竞争与考核机制,学生干部队伍的运作方式与党政机关的模式很相似,考核目标很模糊,工作完成情况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忽略了普通学生的评价,这使很多学生干部安于现状,工作效率不高。另外,对于学生干部的业务培训也比较缺乏,使很多学生干部边摸索边工作。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以顾客第一,即以公众的满意度为第一要素;而高校学生工作则可以受该观点的启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官僚式的的管理体制,坚持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观点,适当减少命令性或约束性的管理方式,加强同学生的沟通,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

发展。

(二)建设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主体,要构建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在精神鼓舞层面,需要推广优秀人物和事迹,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关注辅导员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在物质奖励层面,要建立公平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绩效奖励,保障科研经费,加大学习培训等。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二者都不可偏废,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对待,不仅仅只局限于“两课”的教育;应当加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使家长与社会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两课”教育的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协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文化建设、道德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教育载体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

(四)提升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水平

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去划桨。在高校中,学校可以作为学生工作的掌舵人,指挥学生干部划好浆。不能对学生干部进行死板式的管理,适当地放权于学生干部,改革评价考核机制,注重学生对学生干部工作的满意度,加强业务培训,要让学生干部自主性得到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这样才能使其高效率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老师与学生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

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很多闪光点值得高校借鉴,其对于有效开展学生工作意义重大,而这之中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只有坚持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的评价,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邓崧.电子政务价值评估:基于政务流程和信息整合的研究视角[M].人民出版社,2008.

[2] 马骁.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管理队伍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6).

[3] 林禄水,陈益纯.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索[J].时代教育,2010,(5).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政府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通常被译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理念和措施。

投资和运营公共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写作毕业论文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民营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PPP即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民营化的重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通常将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私人投资者,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私人参与者以特许协议为基础进行合作,与以往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根据政府和私营部门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主导地位的差异以及项目性质,PPP可以分为建设一经营一移交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建设一拥有一经营BOO(Build-Own-Operation)、建设一移交BT(Build-Transfer)和移交一经营一移交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等不同的类型。

二、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优势

根据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健身娱乐、观赏竞赛及体育训练等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不充分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利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或观看比赛,在增强个人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娱乐身心的同时,带来的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提供。各国的实践已证明,PPP模式是提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富有效率的方式。

PPP模式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写作硕士论文公共体育场馆推行PPP模式将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民间资本的参与能较好地解决限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形成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多元化投资局面。而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陈旧体制,利于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PPP模式能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应用PPP模式,能够使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得到明晰,克服由于产权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也会引起公共体育场馆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私人投资者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些无疑都有益于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效率。

PPP模式能降低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成本。由于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其必然注重和突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利用改进管理、技术及管理创新、减少雇员等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PPP模式可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私人投资者只有改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实现盈利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1.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f~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这些鼓励体育改革和民营化的政策,为公共体育场馆大力推行民营化提供了政策条件。

2.雄厚的民间资本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写作医学论文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统计,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9.7%,截至2005年7月末,我国居民储蓄达到了13.37万亿元。而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统计,2005年1至9月,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77亿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形成巨额闲置资金,而高额的存贷差表明我国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金,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吸纳民间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3.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

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我国体育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全社会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巨大需求,从而为民营化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的步伐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实质是引入竞争机制,写作职称论文其实现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公共体育场馆传统的运营方式是国家包揽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政府成为公共体育场馆唯一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不仅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而且难以保证场馆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形成的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由集所有者、投资者、管理者于一身,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指导的职能。

另外,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也要适当变化。对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应注重采用合同管理这种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规模,达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当经济活动各方出现问题或纠纷时,主要依靠经济或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解决。

2.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PPP模式必须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使合作双方有章可循。PPP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关于PPP模式的适用范围、设立程序、招投标和评标程序、特许权协议、风险分担、权利与义务、监督与管理以及争议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等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抓紧出台政策并制定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在民营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等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3.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扶持,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正如前面所述,PPP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写作英语论文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者大多比较谨慎,轻易不愿投资这一领域。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国际经验表明,风险分担机制是PPP项目的核心。吸引民营资本除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使其规避风险。PPP项目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政策不稳定、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政府部门应深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专业的投融资管理机构等,以增强私人参与者的信心。

4.政府部门抓紧培育有利的市场环境

由于PPP模式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外,写作留学生论文还离不开必要的市场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抓紧完善资本市场,开发适合民营化项目开展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如法律、设计、建筑、融资、体育运营等相关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国际运作经验的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柳钦.运用PPP模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J].上海铁道科技,2006,4;40-42.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3-0041-03

Trend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port public service supply

YU Lin,CAO Ke-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expatiated o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and matching plans for sport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China, therefor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market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sport public service, and probed into their inspirations to China: we should take control of moderate marketization, r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appropriate decentralization.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sport public service;sport public service supply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的要求,都体现出体育消费需求旺盛,加快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现实要求,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1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配套方案

对公共服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涉及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1],它们是许多国家与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公共选择理论主张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缩小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与作用,扩大市场与社会的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改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运用非政府组织和民营部门从事公共产品的提供;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发挥公民参与和民主机制的作用,强调保护公民自由,发挥社区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发挥民主机制的作用[2]。上述种种理论,都强调公共服务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主体地位。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在体育公共服务改革上进行不断探索,至今已形成一种多元的供给框架,即渗透多个区域层面(地方、省级州级、国家层面)、涉及多种组织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社会非营利组织、市场商业性组织)的供给范式。在这种框架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及体育相关部门本着体育公共服务有效性、公平性的宗旨,制定各种配套方案[3]。

政府制订颁布不同层面体育发展计划。例如,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体育计划;原联邦德国于1960年启动旨在推动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的“黄金计划”;1989年日本政府颁发的“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振兴计划”;1975年新加坡实施的“体育设施蓝图计划”等。这些发展计划对体育公共服务进行了宏观指导。

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改革进程中履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育服务,同时处理好市场化、社会化以及责任分权中产生的弊端。例如,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门(DCMS)在公共服务协议中,进一步强调通过有效措施鼓励低收入人群、黑人及少数民族居民的相关消费和参与体育活动。

政府与其他组织合作,多种方式经营开发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以便更好地向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例如不少国家与地区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主体加入,采用PPP模式(公共服务民营化)等多种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实现场馆设施运营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竞争与效果监督[4]。

政府联合其他组织共同监管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例如,澳大利亚环境与娱乐管理中心曾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核心服务、人员素质、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4方面,评估与监管各类休闲娱乐机构的顾客服务质量,包括体育娱乐公共服务领域的健身房、体育协会、高尔夫课程等[5]。

可见,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框架在运作中需要因地制宜,政府要结合自身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要、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等制订实施相应的配套方案。

2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

2.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公共服务改革的主要趋势。在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与改革中强调市场化,主要有3层含义:一是将体育公共服务的决策和执行分离,政府负责决策和掌舵,而不是执行与划桨;二是市场化将在公共服务的执行中催生出多个供给者进行相互竞争,从而打破原有的垄断,提高供给效率;三是消费者在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将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可以选择的资源,不但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更使体育公共服务的有限供给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国外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有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用者付费、凭单制等。其中,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的方式在体育场馆建造、运营上得到较多的运用。用者付费制度则更多地用于那些消费可分档次的俱乐部性质的体育公共服务,而凭单制是向某些特定群体发放有价证券。

由于体育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会导致市场失灵,过度的市场化改革会造成政府公共责任缺失、国有资产流失,影响社会公平、引发私营部门垄断,还可能会带来腐败,因此,国外体育公共服务在改革中应该追求适度的市场化。

2.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

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体育公共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到兴办体育公益事业和提供体育社会服务中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给格局。

在实践中,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有非营利组织供给、社区供给与自愿供给等形式。其中,体育非营利组织是作为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以服务大众体育需求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在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逐渐与政府、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重要社会部门。贴近了解居民体育公共需求的社区供给[6]方式,大量存在于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之中,这种方式通过把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范围细化到许多以生活或工作为纽带的小群体中,从而更容易将群体的偏好与生产数量联系起来,实现更高效率的供给。自愿供给指个体或组织在没有强制性征税或必然性消费的情况下愿意承担体育公共服务的成本。诸如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中志愿者的付出、企事业单位对体育公益事业的捐赠,就是其中主要表现。

同样,在社会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破坏公平、引发社会部门腐败等,因此,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也力求合理的社会化。

2.3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权化

体育公共服务的分权化,是由地方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中扮演更多的角色,依据有最优分权理论、财政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等[7],它相比由中央政府集中供给的方式,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提供具体的服务内容,同时还有利于各级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不同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

在社会实践中,各国政府公共服务事权有分权化趋势,虽然事权内容各自有所侧重。由于历史传统、政府职能、行政管理层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所承担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也体现在各具特色的事权配置方式中,但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与事权也有增加与扩大的趋势。

分权化本身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有些地方政府过小,由其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难以平衡收益和成本,或由于某些体育公共服务项目需求有限而达不到供给的规模经济效益,造成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去提供,最终损害到公民的应有权益。因此,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权化强调恰当性,需要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的居民体育需求特点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配置机制等情况。

3启示

从部分国家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中可以看出市场化、社会化与分权化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推进国内体育公共服务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体育公共服务要进行适度的市场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公共服务制度很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有限,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进程受到观念、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约束[8]。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基于目前国内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市场化趋势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与管理理念,继续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制度建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相关的法津法规制定。同时要大力挖掘市场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潜力,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快制定促进民间体育投资的优惠政策,有效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多元投资进程,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投资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其次,国内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与改革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化。目前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各类社会力量总体上还处于发育状态,因此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要先采取措施培育社会力量。在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中,要加大对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力度,提高其自身能力与独立性[9],明确供给的边界与限度,加强相关制度建设[10];要进一步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中心,形成包括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参与的服务队伍;同时要努力完善体育自愿供给在激励与宣传、方式和渠道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从而进一步拓展各类社会组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功能。

最后,国内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与改革要进行恰当的分权化。分权化改革中首先要重视体育事业公共财政保障[11],同时要切实考虑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特征。根据国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体育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政府的规模实力来进行适度分权,清晰界定各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事权的边界,保障事权与职能的严格对应,避免出现因为有事权少职能或者有职能少事权而造成的问题,从而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在界定各级政府间体育公共服务事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相应的财权,保障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相匹配,更有效地将转移支付用于体育公共服务[12],通过选择恰当的转移支付形式,调整完善转移支付结构,以保障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中,市场化、社会化与分权化的具体举措往往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为预防和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弊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在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与分权化改革进程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建立相对独立、专业、透明的监管机构,加快相关监管法规的步伐,通过行政、经济手段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金南顺. 城市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军鹏. 公共服务型政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曹可强,俞琳. 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J]. 体育学刊,2010,17(10):22-25.

[4] 黄卓,周美芳. 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24-31.

[5] Howat G,Absher J,Crilley G. Reducing measurement overload: Rationaliz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public aquatic centres in Australia[J]. Managing Leisure,2005,10(2):128-142.

[6] 弗雷德•E•弗尔德瓦里[美]. 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社会服务的市场供给[M]. 郑秉文,译.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孙晓莉.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8] 陈东升.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09:17-20.

[9] 俞琳,曹可强,沈建华,等. 非营利性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J]. 体育科研,2008,29(2):44-46.

[10] 刘玉.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体育非营利组织参与困境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16-21.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11

>>2013年10月安徽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安徽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安徽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文12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同志也提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施有利于走出单一化、分裂式的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化误区,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公共管理类学科已演变成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无疑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应当前形势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种。[1]它的实施有利于创新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

1.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索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刻板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一切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服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全球化市场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各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观念传入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较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设置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大大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大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分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站三个层次。

立体化教学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教材为主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

实施方案。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

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既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是学校网络资源立体化建设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专利库和学位论文库等。

2.课程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实践、科研体系。第一,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将理论和实务、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突出教学的实务性、针对性、前沿性,形成一套适应社会和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实践课程体系由校内、校外实践构成,通过开放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第三,科研体系由学术探讨、研究报告及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成,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和实习、论文阶段开展公共管理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

3.实践教学的多元立体化。

依据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通常包括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2]其中课程实践平台体现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管理技能,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应用能力。专业实习平台则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借助实习单位场地完成。社会实践平台,则体现为在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等。

4.教学方法的多元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公共管理教学纵横结合、有声有色,最终形成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的多元立体化。

(1)多媒体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选择和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科网站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网站,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等等。

(3)公共管理教学软件。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公共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实战演习,增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公共管理讲座。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定期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前沿的新鲜的大量资讯和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6.师资队伍的多元立体化。

一方面,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级党政机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7.教学考评的多元立体化。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可以成立专家组,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要素,并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使该体系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