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

时间:2023-02-15 09:12:21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每当谈及艺术教育,人们习惯性地想起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并以此为框架绘制艺术教育的蓝图,往往忽视原本组成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戏曲艺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剧目更是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音乐和美术,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有其自己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又有相同之处,并且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互为依存,蝉联发展。无论是在上古时代,为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还是封建时代乐教思想的产生,无一不是为了丰富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现如今,当我们思考高校艺术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旧的教育方式时,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作用和地位这一问题已不能再回避。戏曲艺术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艺术教育改革这一命题,来定位戏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Www.lw881.com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民族艺术;戏曲;教育模式;艺术教育;普及;发展;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3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Xiqu Opera Spreading and Educating Mode in the New Era

LI Dong-yin

(School of Music and Film & TV,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作为民族文化精魂的中国戏曲艺术,有它发源时期的艰辛,发祥时期的辉煌和发展时期的困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份世界瑰宝传承下去,为它注入更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发展和开拓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辨析,研究戏曲艺术的原有的生存状态、发展现状和开拓前景,从继承式教育这个角度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有品质,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分析戏曲繁荣时期的多种可为元素,从开拓的角度探讨戏曲发展的多维空间。并强调教学剧目选材、戏曲表演的创新舞台呈现和观众的戏剧接受的“三维互动”,不仅要提倡通过现代媒介促使戏曲艺术的广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戏曲艺术教育的前期铺垫,这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群体精神生活和文化形式的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它在文本立意上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径直表达及所谓的“高台教化”,在舞台呈现上具有写意特征,有人称之为“表意主义戏剧”,在审美特征上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戏剧接受”上适于城市市民及乡村农民的审美视野。对于戏剧这种综合化艺术的界定有很多的说法,但无论我们说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或是“由人物扮演角色当众展示故事情节”或是“以拟身代言为主要手段的装扮艺术”,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人类远古时期融生产、宗教、艺术、游戏于一体的,以模仿狩猎或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巫术活动;而它的成熟或说是“完形”通常要等到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后。

近代以来,人们通常用“戏曲”一词来指称中国特别是汉族固有的传统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的梵剧被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种,而后两者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的戏曲艺术还在维持着它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和艺术传统,它具有写意性是将生活进行高度的凝练,它具有程式性是将生活进行提炼创造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它具有通俗性是将生活的原生态及地域文化融汇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并在继承与发展的轨迹上延展开拓它的戏剧精神,使之这个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依然活跃在中国现在的舞台上。因此,所谓“中国戏曲”其实是一个容共时与历时两种形态和多种所指于一体的复合名词。可见它包含内容的广泛,生命力的旺盛。戏曲既对应着现今依然活跃着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还有各种地方戏曲。也包括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就其发展而言,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创生,此后不断发展衍变的过程,我们大致可将这一历程简述为:创生(中国戏曲文化在创生阶段就有着多元化血统,它融合了歌舞杂耍、滑稽表演、说唱艺术于一体而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戏曲艺术)――到唐代的参军戏的初具规模――以“荆刘拜杀”为代表的南戏阶段――以“关马郑白”四大家为代表的元杂剧的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妙舞轻歌的明清传奇艺术的盛衰――地方戏的崛起和京剧艺术的闪亮登场。可以说它就像孕育生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流程。中国戏曲的流迁衍变,始终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是特定历史形态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中国传统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戏曲综合化程度之高,构成要素之复杂,孕育时间之漫长及其生命力之顽强,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就其共时形态来说,中国戏曲是现今中国至少300种以上戏曲门类的总称。这些剧种的界定主要缘于地方语言、音乐曲调和流布的地区来划分的。如川剧、汉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等;也有因民族而划分的如傣剧、白剧等。可见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现时的广度而言,更或民族文化的积淀,它足可以担当起“国粹”的称号,足以引起中国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二、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

当然我们首先承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峰谷时期。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作为社会唯一的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形式被推崇,并主宰着社会的欣赏和创作群,的确有着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今天面对多重艺术元素的介入和多种传播方式的冲击,戏曲已经不是唯一的艺术样式了,而且明显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和时代不太和谐的地方。所以常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戏曲已经是沉积层艺术了。

据笔者所了解,现在除了地方戏曲学校外,涉及到戏曲教育的也就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家中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生源的问题也相继开设了影视文学,文化传播和影视导演学等系列的学科或方向,又进一步将戏曲艺术教育边缘化。在初级阶段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也没有注意到不同剧种的协调可持续性,有政策的倾向于京剧等大剧种的人才培养,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人员缺乏甚至层次不高,给下一批地人才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局限。

2008年初天津发起了“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在部分小学校园里开展京剧的普及教育活动。这本让人非常振奋的开始很快就带来了众多的疑惑和难题,天津电视台的财经报道中显赫的打出了这样的标题“京剧进校园能走多久”。从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学生的兴趣的耐久性、课程时间的安排、师资的来源,相关的高校教育中的戏曲艺术教育人员的培养问题接踵而来。

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辉煌的时期,但今天的戏剧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它会以什么样的趋势继续走下去,谁能接手它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关系到戏曲这块瑰宝在今天这个年代怎样延续生命,怎样再创辉煌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化主张的提出,使得我们很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从靠政府吃饭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而且真正优秀的剧目,真正的生存途径必须是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这就形成了作者――作品――观众的三位一体的互动表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戏剧有更好的发展,怎样通过文化产业的赢利而加大戏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怎样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创造新一代的表演者和懂得欣赏的观众群,从而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众多艺术样式中的地位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些相继出现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剧种在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有的剧种随着时间和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渐渐萎缩甚至消亡;可是有的剧种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戏曲人才的选拔,戏曲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初高等教育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营造新一代的欣赏群中入手,从继承这个角度探讨戏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属性;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切入研究其这一民族文化形式的内涵和诸多的戏剧元素;从戏曲的开拓上聚焦,研究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文化积淀和它的内驱力。

三、戏曲艺术教育的拓展空间

从戏曲艺术形成的表演者、教学作品和观众的审美素养的三个主体性体现来看,我们认为哪个方面都少不了教育的立足先行。

1.戏曲知识的普及成为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很多人会想到或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会是戏曲艺术教育的第一步,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这样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中才能练就艺人的唱、念、做、打的好功夫。而这程式性恰恰是戏曲的精华所在。戏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而且秉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绝不是一个十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能过理解和喜欢的内容。所以让孩子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选择戏曲表演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上,还应想到我们的教育要从兴趣入手。其实真正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到也不一定要从成形的戏曲剧目或演出中获得。戏曲艺术既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所包含的元素就有很多,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钟爱。比如,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08年赴德国演出的节目名为《小花旦》,该节目是从京剧表演中得到启发,利用京歌、脸谱和服装、以及角色行当中的“花旦”和“武生”的结合,在德国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引起了超前的反响。

可以说,让京剧进小学校园是非常难得的想法和好的尝试。但是戏曲以什么样的形式进校园是非常关键的,难道说让四岁的孩子唱《秦香莲》就是真戏曲,让孩子唱京歌就不是吗?难道让孩子学着小翻、旋子、圆场、水袖就是真戏曲,让孩子穿上可爱的戏装舞蹈就不是吗?难道说把脸谱画在脸上是真戏曲,画在纸上就不是吗?难道说只有戏校里的老师教出来的才是戏曲,我们的美术老师、舞蹈老师教出来的就不是戏曲?我看,利用戏曲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来调动孩子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喜欢上戏曲,能接受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展戏曲和继承戏曲艺术的第一步。

2.戏曲人才的选拔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均衡不同剧种。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00多种,但在人才的选拔中非常明显的有所偏重,比如地方艺校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会把条件较好的学生分到京剧等大剧种的班里。以至现在很多地方剧种发展不容乐观,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面。

在选拔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文化素养的基础,戏曲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的戏曲教育是从孩童时代起的,练得是童子功,这种训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至成熟。今天的戏曲艺术教育依然秉承着“师造化”的传统,按照老师的一招一式摹仿训练,所谓特色也各成宗派。而且在戏班学习的孩子历来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关注,试想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综合了多重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磨,集众多艺术元素和艺术家的心血一直顽强的走到了今天。是一块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才以它夺目的色彩展示在世人面前。我们更应该为它不断的汲取营养,滋润成长。不能一味的取材而不丰富,把一份有内涵有意蕴的文化产品,变成机械的劳动和熟练功、架子活,那就是太可悲不过的事情了。

3.戏曲艺术教育方向要观注到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领域

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戏曲艺术教育是两回事。前者说的是专业人才培养,后者则是专业人才和兴趣人才的双重效应。

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是有难度的。首先,戏曲艺术教育大多都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以艺校或艺校升格后的大专结尾,专门培养戏曲艺术人员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宝塔形模式。其次像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能到地方艺校作老师的又更少。大多数老师可以说是产自院团的高职称人员或艺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圈里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突破、创新与交流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再次,综合性大学办戏曲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生源紧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艺校,而地方艺校的优秀的毕业生都会选择专业培养院校;我们现在的戏曲团体还没有出现学历热的现象,大部分艺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戏曲团体,没有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和紧迫感,就业就又分散了一部分生源。其次地方艺校的学生由于长年的技术训练很难达到各省市规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的分数线,又给不多的生源设置了一道障碍,能考上学的就更少了。生源少,投入大,久而久之办学就成了萎缩状态。甚至有的院校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对办戏曲艺术教育望而却步了。这些问题也都希望得到有关政策的关照和关注。才能让有志进修的戏曲人才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的环节。

但是戏曲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或良好的经验在各大院校开始尝试。比如,在文学类课程中开始中国戏曲史、戏曲唱词写作、戏曲舞台形态和导表演艺术体验这样的课程,让戏曲走入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开始戏曲脸谱、戏曲身段、戏曲唱腔等课堂实训课,让艺术形式走进课堂,让高校学生和戏曲艺术零距离接触;组织学生进剧场现场观摩,真正体现戏曲艺术的综合化表演和全面的展示,体验剧场效果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力;在高校社团文化中开展戏曲兴趣社团,并组织交流演出,培养新鲜感和实践参与的能力,让孩子走上舞台,变成为我的行为,增强主动性和荣耀感。这些对于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4.电视媒体等宣传形式的有效运用。

传统的人才选拔是通过求学的途径进行的,但随着多重媒体的介入我们近几年发现电视大赛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而且也间接的完成了人才选拔的结果。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传统豫剧;网络传播扩散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03-02

“此论文为200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项目《豫剧传播扩散研究》zkx0009-136内容之一。”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吸引着大学生,迅速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体戏曲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相关实践,逐步丰富我们媒体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体素养教育框架体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亦将利于推动媒体戏曲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笔者近年来深入到全省多个高校,致力于传统艺术教育资源遗产在高校现代网络教育传播的实地考察工作,研究了河南传统艺术文化教育资源遗产的音响、乐谱、文字、图片、采访录音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是三百年戏曲艺术教育文化的说唱艺术和流传广泛的豫剧戏曲艺术,仍然保留着传统艺术教育特性,笔者试图借助传播学理论,从戏曲学和扩散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策略,丰富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的内容。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利用网络促进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创新艺术教育,将对扩大艺术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保护利用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文化环境,同时将有助于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一、戏曲艺术传播教育的形成

戏曲艺术媒体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然有序的系统活动。学者尤q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2]我国自1999年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是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人们身心世界,实施着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伴随着传统艺术教育文化悠久的历史而得到传播和发展,并在几百年的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文化特征,尤其是在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教育的基础,2006年豫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在现代高校远程教育中利用网络自身的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以艺术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艺术教育实践过程,扩大了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对于高校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建设的体现,有着一定的戏曲艺术教育作用。

二、现代网络传播扩散的特征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也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网络传播扩散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扩散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扩散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扩散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扩散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传播扩散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剧目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扩散特征具有: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特征。

(一)全球性。互联网使人类“地球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参与网络传播的同时,企业或机构就应考虑关于组织信息全球化传播的问题,这可能涉及到不同地域、语言、文化背景、道德习俗甚至法律法规等等内容。

(二)即时性。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

(三)交互性。互动性是网络上信息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而带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

艺术品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不仅要与消费者充分互动,还要使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并借力这种互动的传播效应。比如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品牌的拥护者或信仰者自发为品牌建立起网站或社区,与相同爱好者结成同盟,这些人不仅自己是品牌的忠诚顾客,而且对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娱乐性。网络是一座多媒体智能化的娱乐工厂,这无疑更多的是用来描述网络上内容的丰富性及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的。网络是一个多媒体兼容的媒体,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加多样,在网络上信息的传递可以图文、声情、影像、动画并茂,企业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请消费者“亲临现场”观看或亲身感受、体验产品或服务,也可以请消费者在线参与产品设计、制作,还可以邀请消费参与品牌的网上俱乐部活动,网络可以整合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娱乐性、社交等多项功能,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

三、传统戏曲在现代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高校发展,不仅是大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利用传统艺术教育资源传播求发展的一种创造活动,正确引导弘扬优秀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多民族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的腹地。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是中原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传统艺术教育的文化基础和基本精神,艺术教育构成中原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构建了中原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文化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民族特性。现存豫剧戏曲传统艺术教育主要分布于河南的豫西、豫中、豫北、豫东地区,以洛阳―郑州―开封走向,由西向东沿黄河两岸为轴线,辐射周边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及少量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自古以来也是农业、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5]

从高校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看传统艺术教育发展。豫剧已成为河南戏曲文化的著名品牌和形象标识,豫剧在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豫剧流布广泛,长江以北的多数省区有着专业表演团体,其演出活动遍布全国,且已多次走出国门。豫剧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彰显了河南人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情操,蘸满了中原黄土地的泥土芳香,是河南人民心中的歌。豫剧积淀丰厚,它聚集了河南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造就了豫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历史辉煌,积淀了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浩翰的剧目遗产,创造了个性鲜明、独特成熟的艺术表演体系。在声腔上,伴随着由本梆向河南梆子―豫剧的发展历程,既承袭了北曲、南曲,昆腔、弋阳、吹腔、皮黄等早期戏曲的艺术成就、兼融并蓄,又在其声腔的母体――祥符调的基础上,繁衍出早期的平调和清道光以后的豫东调、沙河调、高调等多个地域唱调,又与豫西调交流融合,形成了表现力丰富、多姿多彩,具有河南特色的豫剧声腔体系,有四大声腔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种调门唱法,六百多支鲜活实用的曲牌音乐,凸显了豫剧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特殊的生成基因和发展环境,使它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个性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近代社会新的戏曲剧种生成的鲜活例证,在剧目和舞台艺术方面借鉴了早期戏曲的艺术成就,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价值。

四、豫剧传播扩散的思考

思考之一:普通高校大学生需要传统豫剧戏曲艺术媒体教育。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普通高校校园的舞台上,不仅要有流行的“庞龙”、高雅的“郑小瑛”,也要有国粹的“于魁智”和“常香玉”。在大众文化抢足风头、流行主导高校大学生的同时,更要继承和弘扬高雅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高校校园活动可以给高校学生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这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首先,高雅艺术可以提升文化品位。高雅艺术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深厚文化思想内涵,蕴藏其创作时代社会、自然、以及人际交流所必需的各种形象化感性知识,能够陶冶人、教育人、培养人、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更能给大学生以震撼和鼓舞。《梨园春》走进普通高校,让大学生们欣赏到了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领略到了艺术家们做念唱打、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使大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通过观看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国粹和民族传统戏曲文化成为高校大学生精英意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其次,艺术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艺术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6]” 。高校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把艺术的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指吟诵诗歌可以启兴人心,感奋情志;欣赏音乐,可以调和情感,修养性情,以养成美好高雅的性情。再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思考之二:艺术教育传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普通高校开展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备受欢迎,但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推动艺术教育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划,建立健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推广力度,在高校建设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青年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要进一步把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轨道。因此,普通高校在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建设时,通过远程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活动和经常性地组织艺术家进校园和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进行更多的现场讲解和欣赏辅导,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从兴趣、娱乐的层面提升到鉴赏与认知层面。

思考之三:豫剧戏曲艺术教育传播需要媒介。豫剧戏曲艺术教育传播需要载体。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电影、网络等,应承担艺术教育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利用现代的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艺术教育,用全新的方式宣传和推广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并了解豫剧戏曲传统艺术教育。京剧、戏曲、《梨园春》走进普通高校,不仅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震撼力和艺术家个人的魅力,同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中河南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多次转播、介绍,以及网络、报纸等媒体对活动的报道,让高校学生对自己学校更加热爱,对艺术更加喜爱;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在深入校园、远程教育网络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得以充分展现,并在媒体的影响下得以推广并吸引更多的普通高校学生观众。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经历各个时代流传沉淀至今,本身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能积极融合传播媒介因素,展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更多普通高校学生去了解、欣赏和接受,这样才能真正地使艺术教育从“走进剧场”、“走进校园”演化为“扎根校园”,使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在新农村得以传承和弘扬,广大青年学生也一定会成为传统艺术教育的热爱者和传播者。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情况下,需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本地域的传统戏曲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 2008

[2] 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页

[3] 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4]《宝丰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河南 1987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戏曲 艺术 音乐 教学

常说“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郭跃进是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最高奖梅兰芳金奖获得者,人大代表。她的议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增设京剧艺术教育》在人大山东代表团引起强烈反响,36名代表积极签名响应。她说:“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是国粹。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但目前京剧艺术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艺术,根本原因是京剧普及程度不够。”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同时,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却所见甚少。学生们知道贝多芬、莫扎特、《四小天鹅》,却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更是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如关汉卿、荀慧生、汤显祖、王实甫、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做出极大的努力。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通过一些使学生容易上口的唱段如《唱脸谱》、《我是中国人》、《听罢奶奶说红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例如: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一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模式。

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得到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谁料黄榜中状元》、《苏三起解》、《小放牛》、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同时,通过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增长其兴趣、发展其表现力。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现今的戏曲艺术主要分为传统戏剧和现代戏曲。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当然,传统戏曲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己救人精神的剧目: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7

江苏省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处中国南北交界,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戏曲资源,当地流传的传统戏曲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的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发并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环境资源。我校设置戏曲展馆,布置戏曲文化墙、戏曲走廊,在图书馆典藏传统戏曲的文字、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用具有浓郁戏曲风格的图像作为校园标识或校服图案,将校园铃声全部换成戏曲音乐。用学生的戏曲艺术作品装饰教室,教室的墙壁用戏曲舞台图案作为装饰,悬挂戏曲剪纸、泥塑、纸塑作品,板报、专栏以脸谱等戏曲图案作为题花和线条等,使学生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引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开发利用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途径,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学科课堂教学人手。艺术类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课堂。音乐、舞蹈课中欣赏优秀剧目,教学生学唱戏曲名段,演奏二胡、笛子、土琵琶、锣鼓等,进行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的教学;美术课安排学生欣赏舞台美术、脸谱艺术、服装造型等,让学生学习戏曲图案的构图、设色;手工课,让学生进行戏曲风格的剪纸、泥塑、纸塑,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戏曲道具等,使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特点,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和德育因素,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又一重要课堂。教师让学生收集整理反映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戏曲故事、戏词、歌谣,反映苏北风土人情的名段。教师先介绍其思想情感、戏曲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让学生了解故事、戏词等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德育因素和语言学习素材等,使学生受到审美感染。社会和体育课堂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重要途径。 社会课教师还可以挖掘苏北传统戏曲故事、戏曲人物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踢腿、下腰、旋子、跑龙套等戏曲基本功,感受这些基本功洋溢着的程式美和动作美,体会其蕴含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学校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途径之一。我校根据本地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组建一些社团或兴趣小组,到当地文化站或剧团查阅和收集民间传统戏曲的图片、照片、实物资料,聘请专业演员、民间艺人、戏曲艺术传承人等来校指导,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戏曲方面的才艺。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苏北各地都有在传统节日举行小戏演出的习俗,如庙会、春节等。在这样的气氛下,发动家长带学生去观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一方面发动家长共同搜集和提供资料,像照片、剪纸、图书、画报、戏曲乐器等,另一方面邀请喜欢戏曲的爷爷奶奶到校园来露一手,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这样,家长等社区资源和学生、教师就产生了互动,戏曲教育就会逐渐步入良性轨道。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戏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开发传统戏曲资源,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健康的主旋律。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8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戏曲艺术既包括时间艺术(如音乐),又包括空间艺术(如美术)。和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相比,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戏曲是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又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和大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质教育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而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大学音乐院校的学生对西方音乐很有兴趣,学习了许多西洋唱法及作品,对外国的音乐家也了解许多,而对中国的音乐杰作知道不多,尤其是对我国戏曲艺术了解甚少。中国戏曲经历了远古时代至今,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发展,到京剧的传承与改良,从宋辽金时代,宋人的“杂剧”,金人的“院本”到宋元“南戏”,以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及近代式京剧的形成。经历沧桑和剧变,它活跃在广大城乡,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流芳百世。明清时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洪升的《长生殿》等。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无论是名家还是名剧,我们都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采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里凝聚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精髓,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美丽传说,有久唱不衰的美妙音乐,还有令人惊叹不已的戏曲武术……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即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世界各国的戏剧相比,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它涵盖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门类,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语言来表演故事,所以特别讲究舞台的节奏性;中国戏曲包含的舞蹈杂剧、话剧等要求很高的艺术因素,演员需要严格的技术训练,对白、唱腔、一招一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腔、名段,如:“金沙江畔”、“牡丹仙子”、“夺印”、“刘巧儿”等不知不觉会所学生带入优美的境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和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的学习要把赏析、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光盘演示、听音乐、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只有这样,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让学生亲自担任角色进行表演,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重视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林海雪源”中的杨子荣、“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和表演,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普通文化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曲同样具有教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杰出爱国将领的剧目有:《苏武牧羊》、《杨门女将》;舍己救人的剧目有《赵氏孤儿》、《包公》……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有《将相和》、《打渔杀家》、《借东风》等,所有这些戏曲教育都丰富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即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9

【关键词】传统戏曲;高校音乐教育;宿州学院

安徽省戏曲资源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泗川戏、徽剧、黄梅戏和庐剧。宿州市是安徽省的戏曲大市,上世纪80年代,宿州戏曲有过发展的鼎盛时期,拥有大量的剧团以及职业和半职业戏剧人员,戏曲事业发展良好,创作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戏曲艺术作品。但是,随着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宿州市的戏曲艺术受到了较大冲击,戏曲发展遇到了瓶颈。将本土传统戏曲纳入高校音乐课程中,实现了对戏曲资源的有效保护,对促进戏曲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传统戏曲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安徽省的戏曲资源丰富,而且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出了当地了风俗习惯和音乐传统,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传统戏曲成为了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对高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将本土戏曲纳入到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对区域民间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高等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等院音乐专业中设置传统戏曲课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本地区的戏曲资源,方便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高效音乐人才的培养,实现了高效音乐教育的特色化。而且,在本土戏曲的教育和学习中,能够起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作用,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本土戏曲的引入帮助学生切实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加强了学生传统戏曲艺术保护的意识,为学生奠定了专业基础,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二)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安徽省的戏曲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宿州市的泗州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等戏曲艺术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困难。演员老化、传承乏人、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发展资金缺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高等院校音乐课程中增加本土戏曲课程,对本土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戏曲文化的理解,促进了本土戏曲文化的创新。

二、本土传统戏曲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可行性

理论上而言,将本土传统戏曲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宿州市戏曲艺术资源丰富,这大大方便了学校教学工作和调研工作的开展,加上近些年来政府对戏曲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视,为本土戏曲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宿州学院为例,高等院校在传统戏曲具有以下优势,增强了戏曲教学的可行性。

(一)教师资源丰富。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有教授、副教授以及讲师十多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确保了学生在本土戏曲学习时的专业指导,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而且学校的办学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这有效解决了本土戏曲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学科设置优势。高等院校能够通过社会调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对学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比如,宿州学院为了满足安徽省戏曲文化保护的要求,将戏曲艺术纳入了音乐学院的教学中,培养出了专业基础扎实,民间戏曲保护意识强烈的优秀人才。

(三)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学者云集,一直是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教师和学者方面,也表现在丰富的学生资源方面。学校开展对一个项目的研究,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比如,对戏曲艺术的研究,广大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社会实践调研的不断深入,方便了民间资料的收集。在有效节约研究成本的前提下,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高效科研的含金量。

(四)信息资料收集的优势。高等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种交流有效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不同省份、民族、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资源,他们丰富了高校文化的多样性,他们将会是戏曲研究工作中宝贵的财富。

(五)传承优势。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另一个是文化事业的管理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了自身所学技能的扩散式发展。高校的音乐专业主要针对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但是很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选择音乐专业的选修课程,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普遍化。文化事业管理者则肩负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掘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戏曲文化保护的重要责任。

(六)政府的支持。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高校开展本土戏曲教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为政府排忧解难,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近些年来,政府也切实加强了对学校开展本土戏曲调研和教学工作的支持,包括了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政府的支持对促进高校本土戏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引入本土戏曲是高层院校教学的新尝试,这对本土戏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本土戏曲教学工作的实践的研究,政府要加大对本土戏曲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本土戏曲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对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储著炎,徐冉.地方戏曲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态势论略--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2]李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艺术的动态性传承――以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0

消费社会、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网络社会,理论家对当代社会的这些概括多少都强调了媒体与娱乐市场的新变: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无线电视、电影、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比较,当今数字新科技与新媒体的出现及娱乐产业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使得娱乐方式、渠道得到革命性的刷新。它们都鼓足劲头、粉墨登场以图抓住人们的眼球,面对激烈竞争的众多注意力诱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众对传统的表演艺术青眼有加?如何直面严峻的生存危机考验,既妥善保存同时又积极延续传统戏曲?台湾业界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他们文化创意的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一、扎根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创新 戏曲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而现代化既是戏曲本身的内在要求,更是产业化的要求。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领域的混合体。台湾戏曲种类繁多,包括京剧、豫剧、北管、南管、歌仔戏、布袋戏、皮影戏、傀儡戏等,它们作为曾经的大众流行文化参与了台湾文化传统的建构。世易时移,要想使信息爆炸中的人们对它产生兴趣,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赖以构成的戏曲艺术都必须现代化,因应时代的脉搏。换言之,必须使传统戏曲活化,而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这里首先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创新本该是对艺术一个极高的标准,现在它却成了一批蹩脚的末流艺术的托辞。创新原本应该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与模仿之后,对传统艰难的超越,它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现在它却成了无知小儿式的涂鸦。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模仿和重复大师的经典,只有人徒劳的教导我们如何去创新——然而创新是无法教会的,所以这只能是一种徒劳的艺术教育。”[1](P331)不应误会的是,这里不是否定创新,而是尤为强调创新的前提是真正地了解传统的精华,领会传统戏曲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真谛,从传统的“源头”来生发出“活水”;否则,要么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要么是随意肢解传统。 台湾政府非常重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行政院”2002年就颁布了“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其中提出了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若干未来应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落实“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目标。在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十多年来,前身为三军剧队的“国立国光剧团”正是秉持以传统为根基、启发创意为宗旨的理念,不断创新,因此在京剧、豫剧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台湾戏曲艺术的繁荣景象与宽阔前景。根据“国立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的介绍,创新具有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内容、情节或精神内涵应力图贴近现代人的关切,二是形式应尽量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譬如,多元的叙事手段,明快的节奏、精炼的结构等。这当然不是要求连故事背景都要现代化,如果能以呈现多面的人性为依归的话,即便是以三妻四妾为社会背景的古代情节或君正臣贤的古老素材,也可能与当代社会相互激荡而产生共鸣,甚至还可能反映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幽微情思。因此,现代化创新并非一股脑儿抛开所有旧的题材,但凡能以灵活的叙事技法深层或多维地开掘人性就会是具有现代感的好戏——以传统表演体系演出的能够引起现代人共鸣或反映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戏。如此以来,传统美感与现代情思就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扬袂转身之间流转,而延续戏曲传统与现代化创新也就水融般一体化。王安祈的创新定位在实践中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譬如,国光在北京长安戏院演出《阎罗梦》,演到三国亡魂反省思考自我历史定位时,楼上大学生座位区传来阵阵掌声,这是十分难得的现象。因为一般要在传统舞台上得彩,唱、水袖舞蹈、翻滚跌扑打等不可或缺,而这一段却是以诗韵念诵的“灵魂的灵魂深处”,导演采取“非戏曲”手段在灯光音乐配合下以“整体造型”方式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年轻的大学生观众无疑领悟到了这种手法所体现的深刻内涵,所以才会在既无唱腔也无身段时针对“戏”本身而鼓掌。国光的很多戏都是这样将现代情思与多元叙事有机结合,又如十年团庆创新之作《三个人儿两盏灯》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大量采用电影镜头切换的呈现方式,注重视觉意象的层叠呈现,以长篇抒情的形式进行实验,在情感内涵和抒情方式两方面都突破了传统京剧的范畴。实际上,现代化也是时尚化,有学者指出:在戏曲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中,我们应当丢弃传统中那种浓重的教化意味与演绎故事的陈旧方式,而采取更符合当代社会、更自然、更本色也更流行的方式去重现历史的悲欢离合,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语言的更新。[2] 传统戏曲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当注入当代语言,尤其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听的民间语言。传统戏曲只有充分吸取当代的民间语言,才会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与时尚感,曾经是民间艺术的戏曲经典也才会真正地回归民间,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总之,时尚化与现代化是戏曲产业化的重要经验。 二、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年轻观众 戏曲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消费者群体,没有广大的受众,戏曲产业化说得天花乱坠终究也是枉然,而开展艺术教育是其中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先进国家无不以开发艺术教育的多样功能来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刺激创意改革。譬如,1997年英国倡导的创意文化产业就以艺术教育为核心,而2002年6月美国通过的一项名为《没有孩子落后条款》的法案(NoChildLeftBehindAct)则从学校教育出发,主张深入研究、整合艺术资源与教育课程,从而为青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增添必不可少的艺术想象力。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教育可以使得青少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传统的情思浸润心灵,舒缓、摆脱单一的教育模式的枯燥乏味与巨大压力。国光剧团以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为目标,将传统的丰富营养转化为易于感知与欣赏的体验过程,通过艺术教育来拓展受众群体,从而推动了传统戏剧的年轻化。[3]国光剧团运用系统的教学手法来设计活动流程,其课程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1.主题系统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把戏曲表演元素进行一系列主题分类并系统讲述,相关主题系列包括:“流动的舞台”、“演员造型术”、“一桌二椅的创意空间”、“京剧锣鼓与演员四功”、“音乐的声音表情与表演意念”、“浓妆艳抹画脸谱”、“阅读京剧”、“教案探索”等。2.形态多元化:开发多元的表现形式,强化主题清晰的掌握步骤。#p#分页标题#e# 除了专题讲座、演员示范、声音体验、造型装扮、剧目赏析、剧场导游之外,还有脸谱彩绘、形体操练、想象探索等多个单元的设计,通过这些艺术教学样式的相互交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3.注重体验与互动: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戏曲的特征,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把“实务体验”及“互动分享”作为重点。这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内容,还可以增进参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深化学生对于活动经验的美好体味,从而增强他们主动接触戏曲艺术活动的兴趣。 国光的艺术教育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规划相应的课程,譬如暑期特别为亲子开办的“儿童夏令营”、“戏曲体验营”,针对中小学生户外教学的“艺术直达列车”,走进大专院校艺文讲堂的“专题示范讲座”,配合各大学文艺季进驻校园的“驻校艺术家活动”——通过“剧场人文讲座”、“拍案京奇工作坊”、“海报文宣资料展览”、“京剧创意秀竞赛”、“精选剧目演出”等系列主题使青年学子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戏曲的丰富内涵。国光还特别注重戏曲师资的培养,它为各级学校教师开辟了“教师研习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国光的艺术教育还是全民式的,为了让传统戏曲的生动形象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国光还有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配合巡回公演导引全民欣赏的“台前幕后看京剧”活动、与各地小区大学合作“终身教育—戏曲推广课程”、日常带动上班族健身的“京剧健身操—京剧舞”广场活动等。为了真正达到全民“轻松看京剧”的推广理念,国光剧团的艺术教育还一改昔日正统的、死板的说教形象,全力打造艺术推行活动的青春氛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它借助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主题概念来引导参与者进入戏曲生动的想象世界;同时以具有变化性的内容组合替代单一的节目欣赏,使各系列单元可依据主题的需要形成具有弹性的教学课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透过艺术教育来宣传传统戏曲收获颇丰,它有效促进了艺术家与青年观众的情感交流,不仅大大缩小了大众对于戏曲艺术的疏离感,而且使得国光的艺术教育课程逐渐深受各级学校师生的欢迎,它们进驻校园传播戏曲已成常规化节目。国光近年来各项演出活动的观众问卷调查也显示,自2003年起传统戏曲的受众有大约半数左右四十岁以下,而新编戏曲每档演出中受众则有七成以上不到四十岁,其中近八成都是在校学生,而且多半还都曾经参加过国光剧团的相关推广讲座或艺术教育活动。当有一大批青年学生不再把传统戏曲当作枯燥无味的陈年古董时,戏曲靓丽的青春风采就自然而言地绽放开来,戏曲传统就在不言中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三、建立产业园区,发挥衍生效应 1980年代,台湾省宜兰县为了响应“文建会”推展各县市地方特色的号召而在文化中心内设立了台湾戏剧馆,它代表了兰阳地区的地方民俗文化,在民间戏曲逐渐式微之时俨然成为台湾歌仔戏曲的代言人。为了推动台湾的民俗技艺活动、传统艺术戏曲表演,展现地方文艺的传统风貌,“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1月28日在宜兰县五结乡正式成立。中心主要以传承传统艺术为首要目标,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宜兰园区则由统一超商与兰阳文教基金会共同合作成立的统一兰阳艺文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园区开放后,不仅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县市的观光游客与省外游人,带动了宜兰的观光产业,而各县市乡镇的机关学校、单位团体也纷纷将园区列为户外教学及教育活动的首选之地。可以看出,休闲、教育与戏曲欣赏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戏曲旅游”的方式是戏曲和旅游经济的结合,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戏曲旅游是由相关旅游企业提供的一种依托戏曲艺术、戏曲文化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实现了旅游业、戏曲业之间的相辅相成、共生共赢。从需求的角度看,戏曲旅游是指游览者以热爱戏曲、欣赏戏曲、参与戏曲及相关戏曲交流等为基础,轻松地融入旅游公司营造的戏曲氛围的一种旅游活动。合而观之,戏曲旅游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展示平台,以游览者的积极参与为重点,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欣赏性、休闲性、娱乐性的一项最终达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双赢的活动。除去观光旅游,产业园区的建立还充分带动了其它衍生效应,譬如人文休闲、特色美食、商品购物等等,从而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巨大商机。 园区占地24公顷,共有21栋建筑及景观区,分别依据传统戏曲、音乐、舞蹈、工艺及民俗杂技的需求筹建,中心兼具教育、文化、休闲的功能,肩负着岛内传统艺术研究、保存、传习、推广的重任。“国艺中心”前方的“戏剧馆”可供戏剧、音乐、集会等多种用途使用,后方五层四高塔建筑为“曲艺馆”,是传统音乐的传习及演出场所。园区内还设有“河洛坊传统布袋戏馆”。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是台湾传统戏剧的精髓。由于霹雳布袋戏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戏馆也配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譬如木偶、剧集原声带、计算机、在线游戏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另外,园区内还有专营文房四宝、陶艺制品、彩绘木屐的店铺。园区内的建筑富有传统艺术之美,有多样化的传统民俗街、小吃坊、名艺师工作坊及功能齐全的展演厅堂、会议室、研习教室等设施,除了现代化的功能与视觉美感之外,中心可以形象化地再现早期先民的生活场景,并给游客提供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传统艺术中心内容丰富,可以让人了解台湾的发展历史,体会古代先民开拓台湾的艰辛历程。园区的展示系统分为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前者以市街聚落区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园景观区等技艺展演活动为主,后者则以展示馆的传统工艺美术与戏剧馆文物陈列室的音乐戏曲相关文物的展示为核心。 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开拓华语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海峡两岸在隔绝将近40年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而戏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譬如,相继在厦门及台湾召开了多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演出,两岸的歌仔戏剧团也进行了多次互访交流,2004年两岸还首次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近年来台湾与内地各省份之间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形式多样,稳步推进了产业化进程。综合起来看,有如下较为成功的做法。#p#分页标题#e# 第一,合作创意。集合两岸戏剧界的优秀编剧与演员,共同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戏曲作品,以高质量的成果积极开拓整个华语市场,提升海峡两岸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得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互惠互利。譬如,两岸艺术家群策群力,携手打造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舞台剧《我的祖宗十八代》、舞台剧《游园惊梦》等。此外,两岸演员还多次同台表演,共同谱写了两岸文艺合作的新乐章。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出文化的创造力,台湾在创意与人才等“软实力”方面实力雄厚,相比之下,大陆则在资金、土地、市场等“硬实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上联手合作,必能打造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品牌。 第二,相互借鉴产业化的经验。自1997年英国工党新政府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后,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个国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而大陆各省与台湾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也有共同的与各自特殊的经验,因此,可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譬如,一般而言,戏曲的舞台或艺术层面受到较多的重视,而幕后事务常常被轻视,但它其实关联着表演的成败与艺术的荣枯。所以,如何经营、管理企业——表演场所管理、剧团管理、舞台设计、市场营销等——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台湾霹雳布袋戏与国光剧团在这方面给出了示范。加强两岸的交流合作,可以为戏曲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1

关键词:必要性;教育意义;措施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显示善恶观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华夏大地,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皆有戏曲表演,无论引车卖浆者,还是王公贵族、商贾文人,皆多戏迷。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也应接受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熏陶,戏曲进校园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修课。

一、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戏曲最原始的雏形是古代歌舞和巫师表演,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筛选,在南北宋之交形成“永嘉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形式,它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于一身,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戏曲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戏曲表演从化妆到衣着都有很深的讲究,不同的脸谱颜色表达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衣饰装扮表现不同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件艺术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便更是如此。

戏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在言外”,运用中国诗歌传统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采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抒情性渗透进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文字加工,以及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一切戏曲组合因子。舞台设置简单,但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往往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曲进校园”正是想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获得思想教育。

二、戏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其次,在图案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色彩缤纷,美丽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没有设置与场景相仿的道具,仅有的是伴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其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体现场景。比如说骑马,演员有的道具仅仅是手里握的马鞭,他们通过肢体做出骑马时摇晃动作,使得观众觉得真的是骑着马在奔驰。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拟式的表演就要求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戏曲学习能够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这个学习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的要求是要够简单,够快,但戏曲是慢的,悠长而平缓的。他需要观众静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奥秘也需要观众缓缓的思索,欣赏戏曲能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三、 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发挥教育价值的措施

(一)明确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收到美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培养表演出色的演员。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往往是集中教授部分学生,打造一两个表演节目,再到校内外表演,显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事实上,全面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才能为未来培养戏曲艺术观众与传承人。

(二)让欣赏美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

戏曲进校园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而非给少数学生创造机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仅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戏曲进校园中。对每所学校来说,应力争让所有学生都与戏曲结缘,要么能欣赏到多场戏曲演出,要么能参与戏曲学习与排练,让大家都能乐在其中,或学在其中,或演在其中。然而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往往只囿于戏曲社团,参加了社团的少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曾参加社团的绝大多数学生则只能置身事外。

(三)创新教育思维,获得家长肯定

戏曲文化虽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但它毕竟没有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考试成绩至上的思想,戏曲进校园,就要面临民众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要创新教育思维,多给家长宣传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成绩很重要,但远不及具有良好审美观念的未来,因为生活的美是需要发现的,这种能力是成绩替代不了的。

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普遍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相信戏曲进校园发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2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增进学生了解我国艺术瑰宝,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与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操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功能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除了大量的民歌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戏曲音乐。据史料统计,目前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有三百余个,由于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因此,它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中学生学习一点戏曲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对戏曲艺术的欣赏,演唱能力,而且可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谓戏曲,就是有“戏”可看,有“曲”可听,它把戏剧、音乐、表演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我们所说的“戏曲音乐”,是指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它包括了声乐,器乐两大部分,声乐部分是指唱腔和念白,其中唱腔是戏剧音乐中的核心部分,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唱腔表现出来的,念白有各种韵白和口白。器乐部分指的是唱腔的伴奏及开场,过场音乐。唱腔的伴奏过门能起到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和过场音乐则用以渲染、烘托舞台气氛。可以说戏剧中无论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近几年来,戏曲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各个剧种的音乐从唱腔、唱法到伴奏都有所发展,甚至发展到用电声轻音乐队为戏曲伴奏,如歌曲《唱脸谱》等。极大的丰富了戏曲音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欣赏和学习戏曲时,除了应该了解戏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外,还应注意戏曲具有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如:京剧,它就突出戏曲的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我们在欣赏和学习戏曲时,能注意到戏曲的特点,我认为就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段好的唱腔,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唱法加以润色,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悦耳感人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戏曲演唱非常讲究吐字的清晰和字音的感情变化。如行腔时要注意字的声调及语气,因而对吐字的出声(咬清字头)、引长(引长字腹)、归韵(收清字尾)要求颇为严格,字音还要唱得含蓄,符合人物的感情的需要,做到字正腔圆,腔随情转。

    目前,在我们中学生中确有一部分戏曲爱好者,只要我们在学校中加强戏曲艺术教育,利用课内外加强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欣赏、学演能力,是能让学生爱好戏曲艺术,开展戏曲艺术教育,为使广大中学生学好戏曲音乐,学校还可以在广播台适量地播放一些戏剧的经典唱段,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课外戏曲兴趣小组,可以从学唱简单的唱段到逐步学唱、排演折子戏,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唱、排练的自娱自乐过程中,热爱自己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中的隐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