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戏曲欣赏

戏曲欣赏

时间:2023-05-30 10:06:56

戏曲欣赏

戏曲欣赏范文1

一、地方戏曲欣赏教学的意义

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学习戏曲艺术是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的需要。戏曲是我国传统的综合性艺术,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艺术领域,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多种艺术能力的发展。戏曲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与渗透,对于原本教单纯教材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戏曲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它不仅让中国人喜闻乐见,更让许多外国朋友赞不绝口,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通过唱腔、表演来感染观众,表现社会生活,在弘扬民族音乐的今天,戏曲音乐引进学校课堂尤为重要。

这些挖掘整理出来的地方戏曲,由于是家乡“特产”,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亲近感,一种亲和力,自然从心里喜欢它、接受它。让戏曲进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由乡音滋生乡情,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让学生了解了戏曲音乐,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热爱

戏曲走进学校的课堂,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讲到“戏曲”,学生们可能会摇头皱眉,认为那是“老土”,没意思,听不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戏曲”音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让“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呢?

1. 推出问题,激发好奇,探究欣赏。

学生总是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如在欣赏浦城的赣剧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浦城没有闽剧团却有赣剧团呢?浦城赣剧团演过什么剧目?我们方言里有句话说“要看就看花灯戏,懒得看你的三角戏”,可见,除了赣剧,浦城人还唱其他的戏。那又是什么剧种呢?你看过家乡的什么戏剧呢?每逢年节、农闲、庆典、红白喜事、庙会,家乡人的音乐活动内容是什么?问题的推出激发了他们探索家乡戏剧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去探究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录制成光盘与同学分享,有的用小故事的形式表述对家乡戏曲的了解……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欣赏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例如:收集年节、农闲、庆典、红白喜事、庙会演出信息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老艺人。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之间,对家乡的戏曲有些模糊的认识,只不过理论知识有所欠缺,经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课后的自主探究,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以唱家乡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老百姓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民间艺人的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受人喜爱,戏曲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欣赏,也大大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民族特色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

2. 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快乐欣赏。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学生及家长的丰富音乐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他们对学生音乐教育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

学校可以聘请家长(戏曲专业的专家)进行专场讲座,如浦城的赣剧,可以让家长在介绍剧团发展的过程中,重点介绍剧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每个作品主要人物的唱腔念白、身段动作也尽可能请专家做声情并茂的展示。这样生动的讲座可以让学生对戏剧的行当、念白、声腔和板式以及戏曲的发展历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任何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戏曲音乐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走进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服务于自己的音乐教学,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深入研究,服务于家乡的音乐文化教育事业。

3. 借助媒体,我行我动,深入欣赏。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我们还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利用师生共同收集来的本地戏曲演唱的实况录像,应用VCD、网络下载的资料制成课件,把“土”的东西进行“洋”化。同时,把收集整理的一些戏曲唱段打印成歌单发放到每个学生手里,课件中那用地方话演唱、风格独特、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戏曲作品,让学生们听起来特别有趣味,课堂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习气氛浓郁、兴趣高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戏曲音乐学习的氛围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学唱手中的戏曲唱段,做一些戏曲中的“亮相”“台步”“行礼”等基本动作,并尝试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集知识性、科学性、表演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既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又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了作用。学生不仅感到有意思,而且积极性很高,兴趣也越来越浓。通过听赏、演唱,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也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了发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戏曲欣赏范文2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戏曲”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按照《中国戏曲志》等辞书的统计,我国号称有三四百个“剧种”。这三四百个“剧种”实际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以驱邪祈福为目的、以使用面具为特征的各种仪式性活动,其本质为巫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活动在中国西北、西南等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然可见,分别被称为“傩戏”、“藏戏”、“对戏”、“地戏”等,但彼时人们并不视之为“戏剧”。

二是以歌舞或戏谑为形式的各种戏弄段子,一般用两到三个演员,“戏剧”内容较为简单,其在各地分别被称为“秧歌戏”、“采茶戏”、“花鼓戏”、“灯戏”、“二人转”等,或者径直被称为“二小戏”、“三小戏”。

三是以生、旦、净、末、丑等各门脚色构成的脚色制为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搬演情节内容较为丰富的历史故事或才子佳人故事的“大戏”,如历史较长久、影响也较大的“昆曲”、“京剧”、“川剧”、“梨园戏”、“梆子戏”等。

笔者认为,使用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的第三类,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可谓真正意义的民族戏剧,《中国国家形象片》播出的戏曲片段也正是此类,著名的《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均为此类中的戏文脚本,故以下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解析均就此类而言。

戏剧的本质为扮演,但中西戏剧大有不同。西方剧作家是按照剧情需要设计不同的戏剧人物,演员直接化身为剧中人去表演。而中国的戏剧家首先要考虑的是剧中人物必须分别归派到某门脚色,所有戏剧人物分别以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的面目出现(剧本中一般都标明“旦扮某某上”或“生扮某某上”,或者直接是“生上”或“旦上”),演员都是按照其所属脚色的一套表演规范去扮演人物,“唱”、“念”、“做”、“表”(“打”),始终带着“脚色”这一镣铐去跳舞。戏班规模有大小,脚色使用也有多寡。少者五六门,多则十一二门,所谓“江湖十二脚色”,为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如《永乐大典》所存《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南宋戏文,该剧所述故事涉及四十个人物,由生、旦、净、末、丑、外、贴七门脚色(即七个演员)分别串扮。明清时期士绅阶层一般有豢养家班之风,家班规模一般在十一二人左右(曹雪芹《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戏班就有十二个小戏子),这十一二人也即十一二门脚色,基本上可以搬演《牡丹亭》(五十五出)、《长生殿》(五十出)等各种长篇传奇。

脚色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宇宙观念。生、旦、净、末、丑各门脚色,作为一种特殊性别身份、性情气质的“类型”人物,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相反相成,共成“一”个整体,故各门脚色的关系略似于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而为“一”,坤、艮、坎、巽、震、离、兑、乾相反相成而成“一”。

在舞台呈现方面,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原则与传统文人写意画最为相近,总体上为写意,但也并不排斥写实,可谓虚实兼济。各门脚色之扮饰、人物情感思想的表现多为写意与夸张,如生脚之笑、旦脚之哭、净脚(大花脸)之叫及其脸谱皆是,但在表现戏剧人物忧愁、沉思等情绪活动时也可以用自然、写实的表现,丑脚的念白、举止也可以如日常生活,扮饰也可很写实。

舞台时空的表现也是虚实并用。戏界有“背景在演员身上”,意思主要是原本空空如也的戏剧舞台,可通过演员的表演或指示而令人身临其境,江水楼台、夜黑风高……“四个龙套千军万马,两个圆场万水千山”,或者以鞭代马、以杯代酒等,都可谓是写意的表现。但辅助舞台空间实现的道具,如易于操纵或制办的桌椅、杯盘、刀剑、折扇等,也不妨很写实。

中国戏曲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的使用以及虚实兼济的艺术表现原则,自世界范围来看,可谓独树一帜,极富民族色彩!中国诗词曲韵文、文人写意画,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也极富民族色彩和民族气质,但诗词曲韵文、文人写意画分别以“汉字”、“水墨”为载体,不像戏曲以生力充沛的“人体”为载体,更易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也难怪很多老外会对戏曲脚色的装扮、脸谱等心驰神往,惊叹不已!

从中国戏曲的表现内容来说,同样作为叙事艺术,传统的西方戏剧(包括话剧)一般以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为结构中心,是真正意义的叙事艺术,而中国戏曲叙事的情节“线”一般被一带而过,戏剧人物某一情境下的思想情感为着力描摹的对象,戏剧常常因此延宕,甚至完全停滞在某些情节“点”上而止步不前。从表现方法来说,如果说传统西方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需要观众根据其“行动”通过“思考”去分析、判断,中国戏曲剧中人的思想性格就往往是借用演员的“唱”、“念”、“做”、“表”(打)直接明白地呈现、表露。演员“唱”、“念”、“做”、“表”的功夫和技巧也因此发挥作用。由于“唱”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或工具,其本身有音乐美感,可成为艺术品鉴的对象,故“唱”或“曲”成为中国戏曲最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现代年轻观众往往会觉得戏曲情节进展很“慢”,其实中国戏曲情节的推进也常常非常迅速,而所谓“慢”一般指有大段唱腔、戏剧在剧中人内心思想情绪描摹的“点”上停滞不前时,而现代观众往往并不能如传统观众那样领会唱腔本身的美妙。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戏曲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叙事艺术,各种取悦观者耳目的表演也可以借用戏剧叙事情景,变相成为舞台表现的内容。如丑脚的插科打诨、武戏表演者的跌打功夫、扇子功、翎子功以及各种“绝活儿”(如变脸、吐火等)都可以打着演戏的旗帜,获得喜欢“看热闹”的观众的喝彩。戏界所谓“戏不离技、技不离戏”,但事实上技艺性的卖弄或近于杂技的表演,在民间戏剧中也很普遍。戏曲舞台的表现也因此有雅、有俗,千差万别。

戏曲是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以上所谈都是把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来看待,但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当代,也不妨仅从“音乐”(歌唱)或“文学”的角度去品鉴。

唐诗、宋词、元曲在当日皆可歌唱,且极富民族特征,这种中国式的歌唱在今日南北曲唱(通称昆曲)以及各地方戏中仍然有保留和反映。在中国传统社会,对很多戏曲观众而言,“看戏”与“听戏”同义,也就是说他们所关注的不是演员的表演,而是其歌唱,歌唱本身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直至今日昆曲《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京剧《苏三起解》“苏三别离了洪洞县”、豫剧《花木兰》“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越剧《梁祝》“十八相送”、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锡剧《拔兰花》“东方日出照窗纱”等经典唱段仍在广为传唱。

若单从“文学”的角度看,《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千钟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长生殿》“弹词”、《桃花扇》“余韵”等未尝不可以单独作为案头文字加以品鉴,而不必然有歌、舞与之相配。

戏曲欣赏范文3

  关键词:黄梅戏 一曲多变 欣赏 发展 创新

黄梅戏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与风靡起来的,其音乐随着剧本而定型,形成了黄梅戏的基本风格。最初经历了乡村“地场演出”阶段,这个阶段独特的演出形式,形成了艺人们对唱腔风格的自我把握、自我调整,以及观众积极参与批评的特点,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促进了唱腔的圆润与优美。这是一个积累、发展与创造的时期,音乐尚未“定型”,演唱形式尚未“成型”,不会受到“腔态”与风格问题的困扰。在安庆地区农村到处都可看到各种演出形式。之后,黄梅戏逐渐进入城镇,并在进城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黄梅戏“由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扎根发展很不容易,面对众多艺术品种的竞争,面对城市观众欣赏趣味的多样化,唱腔风格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如1952年4月,在安庆“民众剧团”排练古典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演员们感到传统的“对板”不能表达梁祝二人相互爱慕却难以结合的悲痛之情,导演、演员与琴师就商量着“换腔”问题,将原来传统的唱腔“拉慢一点,个别音符动一下”,将过多的“甩腔”、“衬腔”进行精简(减少了多余的音符)。他们在做这些变动时有些担心:一是怕观众接受不了,二是怕破坏了传统风格。王少舫先生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开始改的时候,觉得某一段唱腔不合适就动一点,不敢大动,怕改多了,人家说不像黄梅戏了。”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戏中改动最多的就是主要演员的唱腔,特别是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唱腔,尽量突出抒情和优美。在板体上保持不变,在“开腔”与“尾腔”上保持统一。

黄梅戏音乐大幅度的改革,是在“文革”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参与之后做的事情。改动最明显的是伴奏乐队,增加了伴奏乐器,改变了乐队组合。音乐的器乐化成分加重了,专业作曲家的加盟,使伴奏写作有了重大突破。同时,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经验,特别是借鉴了京剧、越剧、豫剧等剧种的板腔规律。将“曲种”或“乐种”的不同曲调编织进来,在唱腔与伴奏上进行革新,使黄梅戏音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黄梅戏音乐的风格成了广大观众关心的问题,唱腔的戏味是观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黄梅戏的圈外人士,围绕着“是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是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似乎仍然是悬在黄梅戏音乐创编工作者头上的利剑。以至圈外人士也感到纳闷,“一出戏的情节、表演、舞蹈、服饰、伴奏,甚至语音等等都没有保持住老的风格,变来变去不知所云,在音乐上强调‘特色’的固守”,永远落后于其他剧种的发展。

在黄梅戏音乐是否需要“换形”的问题上,不少创编人员,尤其是处于创作第一线的作曲家,革新的态度是坚决的。时白林老先生就一贯倡导改革,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是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黄梅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乐队伴奏要借鉴西洋音乐的写作技巧,将部分西洋乐器引入乐队,丰富伴奏色彩,使音乐创作总谱化,并吸收北方音调融入唱腔等等,在诸多方面作出了艰巨的、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时白林先生革新观点一致的人士,在具体创作中的实际把握和作品反映的实际效果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的黄梅戏音乐创作,由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突破了前人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使作品更多地具有时代气息,“像不像”的争论又一次次地掀起波澜。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主张“不换形”的创编人士中,有这样一些说法,如“戏曲音乐工作者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才有工作做”,“不应以‘改革者’自居”。“丢了锣鼓,拿起了指挥棒,首先就使自己的音乐和传统运用锣鼓音响来表现意境失去了联系,如果再用一些西洋乐器及和声,就无怪乎说它像歌剧了。”“从《春香传》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节目中,曲调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些其他剧种和唱腔,被整句地搬进黄梅戏(有的唱句使用了豫剧,风格不相容),搞成‘四不像’了”,老表演艺术家们指责编曲者“粗暴地对待遗产”,“手里拿的不是笔,是砍杀黄梅戏的刀”,甚至提出呼吁——“抢救黄梅戏”。

 当然,黄梅戏音乐改革必然会引起争议。各执一端、言辞激烈的现象只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表达形式的某些偏颇。争论的双方通过艺术观点的展示与交锋,了解了对方,了解了自己,了解了黄梅戏音乐风格问题的要害所在,也对实际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缺少较为全面、较为深入地论述黄梅戏音乐风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在黄梅戏的剧本创作、音乐创编、演出、理论研究与创新探索等方面,一旦涉及风格问题,仍然存在着概念模糊、逻辑混乱、难以交流与沟通的现象,影响和困惑着黄梅戏的持续发展。下面就此问题产生的背景与根源,进行探讨。

一、戏曲欣赏者的心理与风格把握

 戏曲欣赏是一种“综合欣赏”,既包含有音乐欣赏,又包含有舞蹈欣赏、还包含着戏剧“唱、念、做、打”、舞美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欣赏,从戏剧综合艺术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黄梅戏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黄梅戏表演艺术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欣赏。黄梅戏音乐欣赏者并不仅仅是从基本表演形式中寻求娱乐的普通观众,他们同时还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和审美能量的群体。每一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来自广大戏迷观众的信息反馈。无论是观众在剧场的现场反应,如观众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他们的掌声和倒采,或是观众观看演出之后发表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从戏曲欣赏者的反馈中,表演者可以切实了解自己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且有可能根据这种反馈来调整和改造自己的艺术创造。美国音乐家科普兰说“既然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和演绎的艺术,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也许是有道理的”。①人们往往强调表演者对观众的影响,而忽略了观众的反馈作用。黄梅戏文戏较多,谈情说爱、家长里短、典故传说是它表现的主要内容。“歌调”式的唱腔很受观众喜爱。重视观众的培养是开拓演出市场的重要举措。欣赏活动对于一个时代的表演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却往往会吞没艺术天才。

 从表面上看,戏曲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戏曲欣赏是一种意识性的心理感受,而表演实体却是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来。现象学美学家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对象,更何况有语义的加盟。音乐风格印记的心理形成,是在“感知”物增多的情形下,人的心理按相邻性、类似性、简约性的原则,将“感知”物划分出若干区域,比较它们的异同,形成理性的风格把握,这是人的音乐“认知”过程。

二、戏曲欣赏者个体与群体对风格的不同反应  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对风格的反应是不同的,不同地域的人群对风格的反应也不同。如《徽州女人》中的两个角色的唱腔,安徽的观众在欣赏唱腔中认为“男人”比“女人”的黄梅戏韵味浓,而北京的观众包括某些专家在欣赏唱腔中却认为,“女人”比“男人”的黄梅戏味道要浓得多。这是语言(包括音乐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另外,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某些剧目,在安庆当地某些人听来风格不适应,反过来,安庆的有些演出在省城的某些人听来总感到不舒服。这不能不说还是语言风格处理上的差异。而无论安庆的黄梅戏还是合肥的黄梅戏,一旦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演出,这种差异就会大幅度缩小,观众们对风格的反应不是区分产地(省内语言差异)——都是安徽戏剧黄梅戏语言,而是以他们接触过的黄梅戏经典唱腔与今天的所听所见相比较。而第一次接触欣赏黄梅戏的人,完全不会考虑风格上“像不像”的问题。其次,年龄层次的不同也影响到风格反应的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取向”,语言在发展必然导致戏曲语言也在发展,表现出黄梅戏音乐风格的不同反应。再次,观众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到风格判断及情绪反应的不同,这可以从某一黄梅戏剧目在城市观众与乡村观众的不同评价中得到印证。还有,观众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个性、气质诸因素会影响到风格的反应。个体的欣赏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群体的欣赏能力一方面在于地域语言的约定性,另一方面也在于文化修养的整体性。

三、黄梅戏音乐风格的阶段性与层积性

 在戏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戏在某一时期的戏剧活跃高潮形成了某一个或某几个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品广泛而深入地流传下来,在人们心理上形成某种或某些欣赏“定式”,以至将这些“定式”作为接受新的黄梅戏音乐时的审美参照。在这些环节中,理解阶段性与层积性会加深我们对黄梅戏音乐风格的认识。黄梅戏音乐第一阶段成果是以《打猎草》、《夫妻观灯》为代表的几十个小戏中“民歌体歌调”的“花腔小调”。这是黄梅戏音乐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创作的素材库和演唱及欣赏审美上的参照。第二阶段成果是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的几十个大戏中“板腔体”的“主腔”和介乎“民歌体”和“板腔体”之间的“彩腔”、“仙腔”、“阴司腔”、“板调腔”等。这是黄梅戏音乐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学习和继承,面对的主要对象就是上述两个主要阶段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是在这两个“高峰”阶段之后的再创造,这是两个所谓大的“移步”,创新的意义颇为明显。而在寻求发展的总目标下,路径的选择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假如我们说,前两个阶段黄梅戏的音乐风格从子虚乌有到初见端倪再到大致形成,是一个变零散为规整的流程,那么,第三个阶段的黄梅戏音乐风格却是化规整为多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再发展,难以一致是第三阶段的黄梅戏音乐作品常见的现象。再来研究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层积性,不同阶段的发展影响着如何对待和利用黄梅戏音乐各阶段的成果。我们知道,戏曲音乐是需要不断丰富、不断筛选和不断完善的,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戏曲艺术高峰,会成为戏曲经典被留存,并同后来的新作品在同一时空被展现,它不会因新作品的出现而遭诋毁,也不会排斥人们对它的借鉴或模仿,更不会阻碍观众对戏曲的欣赏。

四、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

戏曲欣赏范文4

(一)音乐欣赏教研主题提出的背景

在幼儿园教学中,音乐欣赏活动是大家不敢涉足的活动,尤其是在观摩活动中,大家觉得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需要太多的经验,为此,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师对音乐的选择、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都存在疑惑。所以,我们将音乐欣赏活动作为研究专题进行探讨。

(二)师资把控音乐欣赏活动能力的背景

近两年,我园新手教师人数不断增多,24名一线教师中有9名师青年教师,她们对音乐欣赏活动和音乐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概念不清,老师往往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溜滑到其它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歌唱活动,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舞蹈活动,还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音乐游戏活动。但其实音乐欣赏活动对音乐作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只需要学习者认真地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的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二、研讨目的

1.利用视频课件研讨内容适宜性问题。

2.现场教学活动中研讨教师的适宜性指导策略。

三、活动流程

(一)研讨一

利用视频课件研讨内容适宜性问题。

活动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好任务,下周进行随堂音乐欣赏活动视频拍摄,请大家做好相关准备,保教主任在一周内进行随堂跟踪拍摄,为研讨做好充足的准备。

研讨活动过程。

主持人:本学期,我们以音乐欣赏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前期进行了随堂音乐欣赏活动的视频拍摄,今天,就通过共同观看视频课件片段回放,围绕“音乐欣赏活动选材的有效性”的话题开展交流与探讨,下面请大家观看有代表性的视频教学活动片段,看完后请各位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发现的问题及具体解决的策略等。

视频课片段回放……

陈老师:视频中,老师执教的音乐欣赏活动《萤火虫》,这首歌曲音乐旋律动听优美,孩子们十分喜爱倾听,但小班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简单的、形象鲜明的乐曲的能力,但这首歌曲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欣赏的效果不是很好。

王老师:我喜欢刚才视频中《吉祥三宝》的音乐欣赏活动,这首歌曲现在脍炙人口,小朋友们走在街边都能听到这首歌曲的播放,为欣赏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少数民族歌曲,悠扬的马头琴声一响起就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三个不同家庭角色的对唱,让孩子们更体验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体验着快乐和幸福,孩子们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专注的倾听,不自觉地跟唱,用动作表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选取何种音乐教材都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这首歌曲的意境是在蒙古大草原,牛羊成群的自然和谐景色,但孩子们生活的环境距离歌曲中的蒙古大草原环境甚远,孩子们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意境,所以我就在想这个曲子到底是不是适合内地幼儿欣赏。

姚老师:刚才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深有感触,听了音乐,我也同样被音乐悠扬的旋律所吸引,刚刚王老师谈到的地域的问题,我认为不是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说因为环境、地域、人文的因素就将孩子与这些文化相隔离,这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蒙古草原视频分享可能就会拉近孩子与音乐所表达的环境的距离,欣赏的效果会更好。

徐老师:我想围绕视频课件中的大班音乐欣赏《玩偶兵进行曲》的这个片段来谈谈想法,它是一段经典的乐曲,十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原本的结构是“前奏―A―B―A―B―A”,如果照原样上的话,那对于孩子而言就会因为教学时间段过长,而陷入疲乏,我们看到视频中的老师教学过程音乐欣赏片段并没有实际那么长,变成了“引子―A―B―A”的单纯的三部曲的结构,而乐曲的曲风曲调并没有改变,说明经过教师的思考和节选,将作品进行适当压缩,既尊重了作品本身,又符合了幼儿教育要求。

主持人:刚才大家就视频回放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彼此的想法,细致地分析了活动内容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对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如何有效选材,我们通过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1.乐曲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音乐欣赏活动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往往会对“倾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十分乐意地、自发地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因此,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小班幼儿选择一些倾听的素材,如:《小燕子》舒缓、优美、流畅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到燕子自由惬意地在天空飞翔,等;对于中班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之间有重复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AB结构的乐曲和一些简单的ABA结构的三段体的作品;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童话剧等,如《四小天鹅舞曲》《梦幻曲》《牧童短笛》等。

2.乐曲结构应当工整适合分析欣赏。在为幼儿选择音乐欣赏活动的作品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该作品的比例结构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形式简单、结构工整,且长度适中的音乐作品比较适于幼儿欣赏的。而我们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优秀的中外著名作品,或是为幼儿专门创作的音乐童话,在结构或长度上有时很难符合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作品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音乐进行提炼,使之符合或接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3.乐曲意境可以具有丰富多样性。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从风格上看,它有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等,同时还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中外优秀作品和优秀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欣赏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沸郎偷闹识与经验。

(二)研讨二

现场教学活动中研讨教师的适宜性指导策略。

活动前准备:全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观摩研讨,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通过说课活动推选出2节活动进行现场观摩,保教处提前将安排表在幼儿园进行公布,全园教师参与现场音乐欣赏活动观摩研讨。

研讨活动过程:

主持人:我们以活动中杨老师的音乐欣赏活动“小老鼠和啤酒桶”为例,进行交流互动,首先请执教杨老师说说选材、目标定位、指导策略、课后反思、存在不足等,并请各位教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说出你的想法,以促使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杨老师:音乐欣赏是借助旋律以诠释意境的一种艺术方式。大班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爱听欢快的节奏、动感的乐曲,《快乐的好朋友》这首曲子旋律富有多变,具有故事性和情境性,活动的目标是:①感受与同伴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共同游戏的快乐;②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初步感知乐曲的不同性质;③大胆想象,尝试用语言、动作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

考虑到游戏是幼儿最热爱的活动,我以课件为载体,以故事的形式把音乐角色化、游戏化。活动一始,我和孩子们跳着“森林水车”的律动进入活动室,通过环境创设,带着孩子们进入音乐情景,接着通过故事设疑导入,完整欣赏乐曲,启发幼儿大胆说说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最后分段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性质。欣赏第一段“摇篮曲”,感受轻松、缓慢、宁静的音乐;欣赏第二段“小老鼠的舞蹈”,感受活泼轻快的音乐;欣赏第三段“小仙女施魔法”,感受乐曲从停顿到流畅的变化,重点欣赏:聆听―表述―个体动作表现―合作表现;欣赏第四段“集体舞”,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节奏;欣赏第五段“啤酒桶失去魔法”,感受肪浯恿鞒┑酵6俚谋浠。活动要结束得部分我采用幼儿最为喜爱的音乐游戏的形式展开,旨在引导幼儿在游戏情节的角色表演中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情绪,使幼儿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陈老师:杨老师的活动组织得很轻松,随机性、灵活性强,控制力、驾驭力强,提问简短,富有启发性,欣赏音乐很充分,流程清晰,幼儿参与程度高。

姚老师:杨老师设计与目标比较贴切,把幼儿作为主体,让孩子大胆地说,大胆地玩,突出了重难点,孩子的感受得到了释放,教师主导,表演这一块教师把控多了一点,还可以让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得更充分些。

徐老师:我们看到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积极主动,当欣赏第一段摇篮曲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达出摇篮曲宁静、缓慢的音乐性质,而且用动作投入地去表现,欣赏小老鼠和啤酒桶跳舞时,孩子们又融入音乐,快乐地随着音乐舞动起来,同时老师不忘音乐欣赏的本质,强调让孩子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跳舞,说明老师至始至终心中都有目标,非常好。

王老师:在活动中,老师注意培养幼儿养成安静、专心、边听边想的音乐欣赏习惯,特别是在完整欣赏的阶段,老师没有急于进入后一个环节,让孩子尽情地欣赏,尽量发挥想象力地欣赏,根据音乐鼓励幼儿想象出合理的音乐情景,用动作或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但个人觉得小仙子的音乐要灵动一些会更好,音乐盒音乐形象相匹配。

专家引领:在这个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运用了各种辅助通道在音乐欣赏中进行运用。我们看到有运动觉的运用、视觉的运用、语言知觉的运用。

运动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随音乐做动作,开展具有情景性的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游戏活动,小老鼠独自跳舞游戏啤酒桶看见了仙女给啤酒桶施魔法啤酒桶长出手脚小老鼠和啤酒桶一起跳舞游戏仙女收回魔法回归平静,这是一种最常用而且最易为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辅助通道,让幼儿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

同时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巧妙运用PPT视频课件,将幼儿视觉充分的运用。用视频故事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幼儿在故事的帮助下更形象地感知了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在对曲子的把握上显得更为轻松了。

老师驾驭活动很有层次性,重点得到了突出,在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不同的性质的时候,充分地运用幼儿语言知觉,启发幼儿将感受到的音乐性质物化为语言,进行表达外露。

主持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阶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进音乐的天地,但是传统音乐教学的难点是教学手段单一,操作性不强,幼儿难以理解音乐内涵。那么通过本次音乐欣赏教研活动,从刚才大家热烈的交流发言来看,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中解决了以下困惑:音乐欣赏的重难点问题;关注了幼儿的音乐感受;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大胆地参与音乐体验活动;我们尝试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共同参与,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确定了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

戏曲欣赏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戏曲;兴趣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有很好的德育和审美作用,学习戏曲可以感受文化积淀,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戏曲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当今戏曲教学很少受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此缺乏兴趣。那么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使之爱上戏曲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走进多彩的戏曲世界

语文课本中所选戏曲篇目过少,且多为节选,这就很难使学生充分认识戏曲,再加上一些教师对戏曲了解不深,戏曲教学自然就很低效。蒋锡武在《京剧精神》中指出“认同须先认识”[1],所以,认识戏曲是学习戏曲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戏曲,走进多彩的戏曲世界。

(一)推荐戏曲剧目

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强的剧目,如《抬花轿》(豫剧)、《卷席筒》(曲剧)、《春草闯堂》(京剧)、《女驸马》(黄梅戏)等。可推荐一些文学故事改编的剧目,如出自《三国演义》的《群英会》《失空斩》《龙凤呈祥》等;出自《水浒传》的《野猪林》《坐楼杀惜》等。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华奖和梅花奖获奖剧目,如京剧《成败萧何》、昆曲《红楼梦》、川剧《死水微澜》、越剧《陆游与唐婉》、蒲剧《山村母亲》等。

(二)了解戏曲名家的成名历程

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时是至关重要的,这对理解文章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同理,学习戏曲时如果对戏曲艺术家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对学习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旧社会戏曲工作者的地位很低,戏曲表演艺术家大都经历了痛苦的成名历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学艺期间常被师傅打骂,出科后,在各地演出也常忍受各种屈辱,但他终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并成就了他的荀派艺术。[2]

(三)鼓励学生观看戏曲类综艺节目

戏曲是剧作家、演术者与观众一起“戏乐”的俗文化形式。[3]观众乐于欣赏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戏曲栏目以约请名家参与点评、票友演唱或玩各种与戏曲有关的游戏等方式来激活现场气氛。戏曲类综艺节目连接了生活与艺术,学生在观看这类节目时就会体验到戏曲生活化的一面,在欢乐中体验戏曲的魅力。另外,戏曲类综艺节目的灯光、音乐、舞台设计等在传播戏曲的同时也融入了鲜明的现代因素,和其他综艺节目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学生在观看时有较多的亲和感,不至过于陌生。

(四)走近家乡戏

家乡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学生的距离相对较近,学生认识和学习就相对容易些。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因此学校可结合当地特色戏曲,将地方戏编进校本课程,还可以请戏曲演员走进语文戏曲课堂现身说法。语文课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戏曲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感受戏曲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一)品味语言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戏曲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语言,且多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物的对话中展现,还有一些语言通过解读人物内心而体现,以此让观众窥见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学生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通过感受人物对话与内心活动可有效提升口语交际技巧。戏曲表演中的语言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小说类文本语言的“立体化”,因此欣赏戏曲语言,感受戏中各色人物的性格,领悟激荡人心的情节变化,进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二)感受思想美

戏曲艺术的德育作用关键体现在思想上,常听戏、看戏,有助于学生明事理、辨真伪、明忠奸、惩恶扬善,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和文学素养。语文学科亦承担着德育任务,通过戏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归纳所观戏曲表达的思想,是对戏曲较深层次的学习欣赏,而这正是语文学科与戏曲教学相融合的部分。通过对人物悲欢离合的分析、语言的理解、情节的感受来把握思想感情,这是欣赏戏曲的一大收获。如《锁麟囊》中,富贵时的薛湘灵以囊相赠贫女赵守贞。到后来,登州发水,薛湘灵流落莱州得赵守贞相助。薛湘灵在贫富转换中感悟人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更体会到了乐于助人的重要意义。

(三)欣赏表演美

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五法指五种技术方法,即手、眼、身、法、步(取其说法一)。[5]生旦净末丑的表演结合五功四法塑造人物,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欣赏自己喜欢的行当的表演。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极具特色,如战场上厮杀争斗,行侠作义,除暴安良,与歹徒格斗等情节[6]场面热烈;水袖功、髯口功是反映人物心理的夸张性表现;变脸、喷火等特技表演更是一绝。观看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戏曲情节的印象,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初接触戏曲的学生先欣赏一些熟知的武打剧目或经典人物剧目,是符合现代学生的欣赏特点的。当然,戏曲还有很多艺术美的存在,如服饰、脸谱等,这些都是经过数辈人的努力而形成的,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作进一步了解。

三、自创自编自演,回归语文真谛

戏曲在语文教材中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是静态的纸质文本形态,然而戏曲的真实生命还是在于演,演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并引导学生编戏、演戏。

(一)编戏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优美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等皆可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若再将其戏曲化(比如将精彩之处配上熟悉的唱腔),就显得更加完美了。题材可选自古今中外、生活学习等,以学生兴趣为先。

(二)学生通过演戏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唱段、体味戏曲韵味,能够享受演唱的酣畅。另外戏曲人物有悲欢离合,学生通过唱戏可以舒缓心情、排解不良情绪。

作者:吕立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蒋锡武.京剧精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谭志湘.荀慧生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戏曲欣赏范文6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并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从多媒体课件、校园网络资源、因特网等方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学媒体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及其他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欣赏 激趣探究 创造表现 自主性学习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大纲),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感觉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缺乏主动参与的音乐欣赏教学必然流于形式,回到教师唱独角戏的老路。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我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音乐欣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听”的过程。而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利用充满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如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这样他才能体味到音乐不可阻挡的魅力,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随之而生。

例如:在欣赏舞剧《丝路花雨》时,我让学生分组上网查找丝绸之路的有关背景。学生对电脑、网络等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很快进入网站查找资料,并把查到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汉唐的服饰舞蹈,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一一呈现给全班同学观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表现了出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行观察、分析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发现结果,变被动的学习为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感受到了探索与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中学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戏曲的唱腔、旋律不同于歌曲,他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术深奥而复杂,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多数学生对它丰富多彩艺术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上好《音乐与戏曲》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以及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同学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暇接,不但聆听了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又直观的欣赏了那五彩缤纷的戏剧服饰和具有夸张性的人物脸谱造型,以及抑扬顿挫的戏剧道白,了解了虚拟动作的程式,声腔的曲牌板式,分辨了不同行当中脸谱造型人物性格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到戏曲的内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了对美的憧憬追求和维护,对丑的憎恶嘲笑和鞭挞,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美育手段和高层次的美育地位。

三、增长见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吸取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能够极大的扩展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查找到莫扎特的故事和他所创造的作品。还通过网络视频欣赏到了由此交响曲衍生出来的流行歌曲S.H.E的《不想长大》。在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了“大音乐”观这一教学理念。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主动查找教学资料,互相提供信息,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了由教师“灌注”给学生知识内容的旧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师只有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大知识的存储量,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进行教材的整合,落实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形象的效果。而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音乐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4期

2、《多媒体技术在校园里的应用》,中国视频网

3、《外国音乐欣赏》,钱仁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戏曲欣赏范文7

关键词:参与活动 音乐要素

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这几年,笔者在区级赛课中听过不少欣赏课,可是能够做到在欣赏活动中真正关注音乐要素的课不多。那些赛课的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各显神通,发挥专长,教学内容形式多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却往往给大家留下这样的疑问,这节课孩子们真正掌握的音乐知识是什么?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这一块也是有所忽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生活体验和知识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感兴趣,喜欢的则听,不喜欢的则表现出厌烦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的纪律则很难掌控。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则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总结出一些方法,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音乐欣赏,在关注音乐要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升。

1.游戏参与法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把一些音乐作品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关注一些音乐要素。音乐游戏的设计是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2.打击乐参与法

节奏是重要音乐要素之一,是音乐的灵魂。在乐曲欣赏中加入打击乐器既能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节奏,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舒缓、浪漫、沉郁、激越,在乐曲与打击乐的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参与的打击乐器可以是双响筒、碰铃、手串铃等现成的乐器,也可以是从生活中寻找的创作资源。比如,想用沙锤为乐曲伴奏,可是学校的沙锤有限,与乐曲音响达不到平衡,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去寻找制作可以发出像沙锤一样音响效果的东西。有部分学生创造性的在一次性饮料瓶里面装上米粒或是其它谷物,晃动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其实课堂上还有最原始的打击乐器,就是学生自己,适时地加入拍手、跺脚、弹舌等动作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打击乐参与不是一味地按照作品节奏敲击,可以根据所关注的音乐要素,灵活运用打击乐器的音色设计不同的加入节奏方法。可以在重拍加入,也可以在弱拍加入,还可以随着音乐情绪层层加入伴奏。总之,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设计,不能破坏音乐的美感,要遵从作者的创作初衷。

3.演唱的参与

从以往的欣赏课中笔者发现不少孩子对他们喜爱的乐曲还是有很浓的学习兴趣的,利用好他们的兴趣,抓住传授音乐知识的良机,突出音乐要素,使孩子们走出教室也能记住作品的名字,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唱过的歌曲,往往记得比较牢。所以,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要忽视演唱的参与,这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是歌曲的欣赏,可以选择歌曲的副歌部分,或是便于学生演唱的部分来演唱;如果是乐曲的欣赏,可以选择主题乐句,或是适合学生音域的段落演唱。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作品的旋律,还能增强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演唱旋律的方式多种多样。

4.音乐图谱参与法

音乐图谱,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便于让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在能够让孩子在读谱、看谱、点谱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想象音乐故事、创编肢体动作等。图谱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合理的运用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得一些较难理解的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尤其是其在小学初级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的较多,由于小学生所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发展特点,在音乐教学活动应多采用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助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5.律动参与法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音乐教育家柯达依就曾说过:“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可以看出,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笔者认为律动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还要利用律动来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以上总结的欣赏参与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运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新颖,而且实在,不要让学生用理论认识音乐,而是要用音乐认识理论。任何一种参与活动设计都必须从音乐欣赏本身出发,为“聆听”服务,关注音乐,关注音乐要素。一首音乐作品包含的音乐要素,音乐知识太多,节奏、音高、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结构等等,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取舍,选取音乐作品最具特色的几点进行设计,或是将作品中比较突出的基本要素划分到不同的段落里去设计活动,这样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活动中体验感悟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戏曲欣赏范文8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戏曲欣赏范文9

“乡土文化进企业”——菲莉之夜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

20xx年是“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省政府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晋江,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此次布袋戏、唆啰连、笼吹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字典网原创继成功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之后,我们又组织了晋江市“乡土文化进企业”活动。舞狮,是晋江民间传统的表演节目,集强身健体与艺术欣赏于一体,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下面请欣赏由安海水泵厂舞狮队带来的精彩表演;

市井小民的生活,最足以反映时代的变局。一首来自海峡彼岸的歌,成功地展现了“来自民间底层的声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如何艰难,仍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希望,请欣赏由陈秋迎为我们带来的闽南语歌曲《烧肉粽》;

高甲戏,又叫戈甲戏,九角戏,擅长丑角表演,是福建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海内外闽南人聚居之地。其表演特点活泼、轻快、舞蹈性强,节奏明朗,夸张性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下面请欣赏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得主赖宗卯为我们带来的高甲小戏《骑驴探亲》;

欣赏完具有浓郁闽南地方韵味的高甲小戏后,让我们来听一听由菲莉员工杨雅为我们带来的歌曲《昂首未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流行于闽南各地,别具南国情调的民间传统舞蹈在她们的表演下,益发显得优美活泼、欢快风趣,下面请欣赏由安海中心小学带来的民间舞蹈《彩球舞》;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和南管。它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下面请欣赏由有370多年历史的深沪御宾南音社为我们带来的南音表演唱《薪传不息汉古乐》;

唆罗连,又称采莲。每年端午节这一天,采莲队伍扛着木刻龙王,举大旗,提花篮,敲锣鼓,奏管弦,唱采莲歌,游街串乡,挨家挨户“掸尘”,数百年来沿袭至今,是一种独具晋江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后由安海民间艺人改编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请欣赏由安海养正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唆罗连》;

掌中木偶戏,民间俗称“布袋戏”,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梨园戏和南音部分曲调,曲音悠扬动听,广泛流传于闽南、台湾、东南亚一带。我市的掌中木偶戏剧团继承南派布袋戏传统艺术,而且不断发展、改革、创新,形成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下面请欣赏折子戏《大名府》片断

戏曲欣赏范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 音乐欣赏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音乐欣赏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感受与欣赏是初中音乐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对流行音乐热衷痴迷,但是对课本上的音乐欣赏内容却不是很感兴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现代社会中对流行音乐接触比较多,但是对美声、民歌、戏剧、古典音乐等认识不足、理解肤浅,对各种音乐的内在价值不能充分认识。为此,教师可以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定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文艺汇演等对各种风格的音乐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形式音乐的美感,在教学中对经典名曲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适当引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推广到更多风格的音乐欣赏之中。

2、 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既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是否愿意相互交流,用心感受音乐并积极讨论发表意见,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要通过耳朵的聆听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欣赏教学要从听入手,鼓励学生用心感受和鉴赏音乐之美,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能开展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少说多鼓励,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课堂的气氛才会更加浓郁、活跃,也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如在《长江两岸》民歌欣赏中,教师可以从具有民族风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导入,让学生感受歌曲古典美和民族乐器的音色美,课堂气氛从开始就十分活泼。民歌欣赏后又引入了不同流行歌手演唱的改版后的民歌,这让平时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而后我又在伴奏下现场演唱了两首新疆的民歌,这样也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更加的身临其境,更具个人直觉性,这对学生也尤其重要,也让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

3、通过演唱让学生切身感受音乐的气息

欣赏时除了让学生听,让学生唱一下乐曲的主题,对学生理解乐曲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时进一步分辨作品的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如:在欣赏歌曲《太阳岛上》,这首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它的第二段节奏跳跃欢快,与节奏舒展自如的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歌曲更富于生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通过唱乐曲的主题,分辨对比学生更了解歌曲的情感变化。再如:欣赏《梁祝》聆听前让学生唱乐曲主题,欣赏时,对于乐曲的主题,主题变奏及乐曲的分析就不会有困难了,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欣赏时能进一步的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和想像。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音乐加深了解

音乐欣赏主要是靠听觉和合理想象来完成的。在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多感官参与体验能够提高音乐欣赏的效果。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时,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有利于学生体会歌曲中的滔天气势。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视频同时展现浩瀚的春日江边,有皓月、波涛、沙洲,一幅辽阔、悠远的景象,同时,可以出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民族器乐展现的优美意境中流连。在《梨园金曲》的教学中,也可以将戏曲的录像给学生展示,让学生以视觉的形式了解脸谱、戏装、念白、走步等戏剧元素,从而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

5、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音乐。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对乐曲的解说,总是会起到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使学生无法客观地理解乐曲内涵。让学生自己聆听并辅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在欣赏《瀑布与溪流》中听到弦乐队演奏时,能联想起涓涓细流和飞流直下的瀑布等。

6、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德育意义

义务阶段的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杰出的音乐家,而是人的教育,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除了审美、认识、娱乐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也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培养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音乐所蕴含的积极情感和价值取向,感受优秀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初中音乐教材的很多欣赏内容不仅具有音乐美,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

结语:一堂优秀的音乐欣赏课是老师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教师既要分析和发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课堂的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和欣赏,体验其中的音乐美感和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明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2,10:78.

戏曲欣赏范文11

一.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三.具体措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随音乐做身体律动、画图。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传统的教学学生的动作往往是在老师的故事、歌词、比喻的牵引之下所做出的样板反应。学生对于欣赏的音乐内涵仍然一无所知。所以,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借助律动的表现,学生从中能体会、理解音乐基本乐理概念。例如: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

2.哼唱主题演奏曲调。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念故乡》这首优美而富有乡愁的曲调取材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德沃夏克引用在他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的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因此而受到世人特别的喜爱。《念故乡》的中文版,其充满思乡情怀的文思再配上哀愁的曲调使旋律更加优柔动人。有的乐曲,其主题虽然不是取自民歌、名曲,但本身具有歌曲的形式,令听者印象深刻。老师可将曲调编配歌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唱歌,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喜欢这首乐曲。当学生具备了演奏曲调乐器的能力之后(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

3.配合音乐表现节奏。

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如把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作图谱设计,符号及表现方式:表示碰铃、大鼓、吊钹。表示圆舞板、木鱼、摇响板。~~表示铃鼓、串铃、沙球摇奏。学生视图演奏,易学易记毫无压力,很快地就能奏出优美雄壮的音乐。

4.配合音乐表演戏。

戏曲欣赏范文12

戏曲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戏曲聚集了中华民族各种古老艺术的形式美。观众普遍是先从出场人物的形象中去感受戏曲美的。所以人物造型方面所产生的美的形象是戏曲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戏曲舞台上,剧中人物的服饰无论是蟒袍、靠服,还是霞帔、花褶,配上盔帽、彩翎或是飘带、珠翠,五彩缤纷、花团锦簇,这是一种令人目夺神摇、叹为观止的珍贵的艺术。它们,既增强了戏曲舞台的画面美,更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熏陶。然而,相对而言,在戏曲现代戏中,剧中人物所穿的服装很少能够突破生活中的的真性情,达到艺术真实的强化,缺乏强烈的艺术魅力,很少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现象决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而应该在戏曲美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由此,我认为,现代戏的服饰要美化。

传统戏曲中的服饰与各个朝代的服饰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服饰均是以美化与夸张为前提。如长长的“水袖”,厚厚的“高方”,盔上的“翎子”,背插的“靠旗”等等,它们虽源于生活,却已经过美化与夸张的渲染,脱胎换骨,成为有利于演员表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那么,既然传统戏能够超越于生活的真实,前辈艺人能大胆地创造出不同于生活的服饰,那现在我们的戏曲工作者为什么反而缩手缩脚、固步自封了呢?为什么不敢于大胆地驰骋想象、勇于创新呢?前辈戏曲艺术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不断借鉴、学习,不断改革创新,为我们现代戏曲的新服饰开创一个美的局面。

另外,传统戏曲服饰的美化与夸张,与戏曲艺术的写意的表演方法是和谐统一的。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以造型上的画面之美,结合表演上的舞蹈之美,创造出舞台上的形象之美的。可是,在现代戏曲中,大家正是无视这么一个美化造型的艺术手段,舍弃了那些有利于演员发挥技艺与刻画人物的美化与夸张的服饰,却又要求演员们夸张地去载歌载舞,不仅是强人所难,不伦不累,更与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与我们的民族欣赏习惯,与美学观点背道而驰。这又怎能不使人感到戏曲现代戏中美感的逊色与技巧的贫乏?这又怎能不使人感到戏曲现代戏中艺术欣赏的乏味与“戏曲化”的味儿不浓呢?

由此,我认为,现在戏的服饰必须要美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柳琴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