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日语课程

日语课程

时间:2023-01-23 22:55:20

日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 人才需求 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 日语课程设置

作为温州地区唯一的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的日语本科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其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模式主要是学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其他院校的经验实施的。目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新需求,探索建立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必要对人才需求和课程设置等开展研究,重新审视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完善、合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了了解温州医科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生对本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模式等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所学知识和工作的胜任度、满意度等,本研究对2011届、2012届毕业生和相关的用人单位实施问卷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7份,向用人单位发放120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调查表61份,用人单位调查表45份。总体上来看,因为部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经常发生变化,联系起来有困难,所以回收率不太高。同时,本研究对在温州的毕业生进行个别深入的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对自我的评价、工作中的困惑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调查内容分为就业状况、知识和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三个大方面。结果如下:

(1)毕业生就业岗位

日语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涉及翻译、市场销售、外贸、管理、教育培训、金融、IT相关、信息服务等行业,其中从事口译、笔译相关工作的比例最大,占49%,其次是市场销售和外贸业务占28%,管理岗位占7%,金融银行等相关的占7%,与IT相关和采编的等占4%,教师占3%,其他公务员性质的工作等占2%。

(2)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

对自己就业之初感到最缺乏的知识和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占80%的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其次是日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而对于自己最自信的方面,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好的比例最高,达到52%,其次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团队合作能力强。

毕业生认为公司重视的能力首先是日语综合能力,其次是日语口译和听说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认为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首先应该是经贸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是日语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等。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按多少依次是使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工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基本上被认为是日语口译能力,其次是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日文电脑操作能力。

(3)课程设置及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方面

毕业生对学校日语专业的设置整体反映良好,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的占73%,17%的人认为一般,10%的人认为不太合理。

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来看,认为开设得比较实用的课程依次为:日语(视)听说和日语会话、日语口译、基础日语、日语翻译、日本文化研究、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本概况、高级日语。认为开设得不太实用的课程依次为:日刊选读和日语语言学研究、日本文学研究、日语阅读、日本文学作品选读、毕业论文、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日语写作、日本概况。另外,毕业生认为还应增设的课程的必要度依次为:商务(外贸)日语、同声传译、旅游日语及科技日语。还应强化的能力重要度依次为:口译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阅读能力。

毕业生们对学校的教学意见和建议,首先是加强实践锻炼,其次是加强听说训练和增开经贸等方向的课程,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应改进教学方式。

2.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总体评价为良的占56%,总体评价为优的占44%。

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最认可的是日语综合能力,其次是口译能力和听说能力,最满意的方面首先是工作态度,其次是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再次是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认为我校学生能力欠缺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认为我校学生还应培养的能力依次是日语口译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听说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交能力。

对我校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排在前三位的是创造更多学习日语的实践机会、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和强化口译能力,其次是增加外贸、经济类的课程、提高听说能力、优化师资提高教师水平。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自己评价方面,主要反映为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不足、日语听说能力不够和计算机技术缺乏等,而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工作态度和日语综合能力给予肯定的同时,感到学生缺乏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和口译能力,这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基本一致。在课程的重要度方面,学生把听力、会话(口语)、口译三门主课被列为前三甲,分别达到100%、100%、90%,充分显示学生自身也重视听说力和口译能力的培养。认可较差的是日刊选读、日语语言学研究及日本文学等课程,被认为对工作没有帮助,所以不被看好。在增开课程的必要性方面,外贸日语、同声传译以90%、80%的高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课程,显示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迫切;旅游日语和科技日语也被一些学生所要求。对学院日语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看法一致,都认为还应该创造学习日语的实践机会,加强实践锻炼。

综上所述,我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较好,日语综合能力较强,但是实践能力不够强,日语口译和听说能力还不能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非常满意。虽然日语专业从成立之初就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的教学理念,夯实日语基础,强化日语听说能力,提高口译、笔译能力,但主要还是在以教室、校园学习为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下进行的,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完成,因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和温州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来温州的日本人,包括留学生很少,与日本进行贸易的公司、企业并不多,很难有真实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而听说译的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提高的。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经济、贸易、商务、旅游等方向的日语课程近几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三、改进措施和改革目标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日语专业要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还有许多路要走,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合理化。首先强化日语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日语、日本文化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有限的学时内,应加大日语听力、会话、口译方面的课程,缩减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课程,增加更多的经贸等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其次,利用学校的资源,鼓励学生辅修与就业方向有关的法律、管理、金融、信息等相关课程,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提高今后就业时的竞争力和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另外,在内容上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2.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如小组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课堂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评价体系等。另外,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把教学转移到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把日语学习应用到实践中。

3.加强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建设。聘请日语且有其他专长的优秀教师开设日语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方向、高水平的日语学习环境。同时,引进有外贸、商务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师资水平,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结构合理、知识背景丰富的师资力量。

4.进一步巩固与拓展合作办学模式。在巩固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继续充分利用日本的大学教育资源,充实国际化办学的合作项目,除了采用(2+2)、(2.5+1+0.5)模式之外,积极拓展(3+1)、(4+2)、(1+2+1)等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玲.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高教版),2009(10).

[2]卢学梅.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谈高校的日语教学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06(6).

[3]梁红梅.绍兴市日语人才现状及需求走向调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2).

第2篇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更多,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鉴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性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即将就业的日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这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大量涌入中国,中日经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自我国加入WTO后,日资企业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的力度,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日趋上升的趋势。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日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日语日趋完善,各大校也都增设了商务日语专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密切经济往来为我国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同时,也给一直以来以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多种调查也标明,我国的商务日语教学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商务日语课程合格的教师稀缺

商务日语不仅使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包含了经济贸易、IT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的学科。比起日语语言学中强调的语言的正确性来说,商务日语更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日语语言课程与经济贸易类课程的相结合。纵观各大高校日语专业,一方面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相对都比较晚,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各大高校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范围都会多多少少涉及到商务日语会话、文书写作、国际贸易实务等领域。这样的单独的分门别类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简单实务操作。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是将一个个知识点都孤立起来,不能够对整个商务日语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将商务日语教材分为几个板块,如贸易篇,谈判篇,接待篇等等。虽然调理显得比较清晰易懂,但由于受到高校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学习的程度一般不会很透彻。

其次,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担任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对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当是关键问题

考虑到商务日语教学对象通常是处于中高级日语阶段的学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全景商务环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交流技能也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要从商务日语相应的会话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的专业术语,商务词汇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专业词汇作为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强记忆。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发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报告书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发表,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势必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日本企业文化知识,设定各种场景,如打电话,走访客户,接待客户等,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到的商务日语的内容演示出来。从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事半功倍学习效果。

在当下网络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方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商务日语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日本企业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的全方位了解,从而跟上时展的步伐。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发表以及表演记录下来。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纠正。

(三)对于日本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由于学生在学校主要以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为主,导致找工作时不理解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的求人制度,以及企业的雇佣制度等,导致面试失利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幸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反应,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更好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最终辞职。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商务日语的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者在平时的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大量的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书籍。通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获取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以及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信息和现状。掌握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取日语专业学生的心声,咨询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分析总结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一些日资制造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表明,日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再加上一些专业的知识。首先,日语要会说,敢说的,能说。同时要注意不同使场合的日语用法。其次,要求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法律,经贸等。基础即可。另外,关于翻译的话要求不是很高,日常即可。同时,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性格也很重要。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

要改革商务日语课堂,必须要强化商务会话,外贸知识。各大高校需增加商务日语口语课时,加强商务礼仪,商务会话的练习。日语中敬语的运用,还可以请日语外教或企业公司职员客座课堂。同时,根据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选修课。如日本时事,新闻报刊选读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以及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

在改革商务日语课堂的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基础日语课程相脱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日语口语教学,增加日语口语课时。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设日语角,给学生多制造说日语的机会。必要时,可将与老师交流作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2)加强日语听力教学,增加日语听力课时。听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如一二年级主要这对日本的文化。三四年级就日本的时事,经济,社会问题等强化听力训练。

其次,在当下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的商务日语进行创新性研究,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效率和效果。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的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也显得极为必要,如日语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在商务日语的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用语的实际训练,就要将日本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优秀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还需要大力营造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外籍企业友人的互动的机会。强化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

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看,多走动。多读主要是指要多阅读与经济贸易,互联网等有关的新闻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多看主要是指,要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类的新闻、国外的电视节目等动画类资料。多走动是要求学生多走动,到校园外去,多参加招商会,招聘会,洽谈会等能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学校也要尽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等与学校有协议的一些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多设置一些学生参加的日语笔译口译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商务日语水平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日语听说 问卷调查 理念 内容 模式

一、问题提出

日语听说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三大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日语听说能力的支柱性课程。在日语语言方面,日语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交流能力,以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终极目标。听说教学的效果对整个日语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语能力测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考研面试成绩和就业面试成绩。因此,该教程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但从目前的学生信息反馈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该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索迫在眉睫。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

《日语听说》课程类属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中的语言应用能力课程,是日语起步阶段就必须具备的核心课程,并从初级到中级,贯穿整个大一至大三的学习阶段。自笔者2010年承担《日语听说》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即于2010年6月针对该课程的教授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调查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该系2009级学生(大一)69名,问卷发出69份,回收69份;2008级学生(大二)71名,问卷发出71份,回收71份;2007级学生(大三)70名,问卷发出70份,回收70份。问卷内容如下:

1 你觉得日语听说难吗?

A 难 B 不难

2 你觉得日语听和说哪方面比较难?

A 听难 B 说难 C 听和说都难

3 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听困难?(可复选)

A 单词量不足 B 句型不熟悉 C 其他原因

4 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日语会话困难?(可复选)

A 单词量不足 B 句型不熟悉 C 其他原因

5 《日语听说》课程以外,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练习日语听力?

A 40分钟左右 B 40分钟以上 C 40分钟以下

6 《日语听说》课程以外,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练习日语会话(包括朗读、背诵等各种形式)?

A 40分钟左右 B 40分钟以上 C 40分钟以下

7 你喜欢上《日语听说》课吗?

A 喜欢 B 不喜欢

8 什么原因导致你喜欢《日语听说》课? (第7题回答为A的同学完成)

A 个人原因 B 课程原因 C 二者皆有

什么原因导致你不喜欢《日语听说》课?(第7题回答为B的学生完成)

A 个人原因 B 课程原因 C 二者皆有

9 你认为现有的《日语听说》课程在哪个方面有待改善?

A 教授内容方面 B 教授模式方面

10 你认为现有的《日语听说》课程在教授内容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列举你认为最为严重的一项(第9题回答为A的同学完成)。

你认为现有的《日语听说》课程在教授模式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列举你认为最为严重的一项(第9题回答为B的同学完成)。

(二)结果分析

根据回收的问卷,笔者统计分析发现: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日语听说难,且随着年级的上升,听力难的问题凸显。

第二,关于听说难的原因,单词量不足是各年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句型逐渐不再形成阻碍,而其他不明原因凸显。

第三,在听说练习上所花的时间,虽然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平均所花时间显示有所递增,但是每个年级平均每天低于40分钟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即学生听说练习的时间普遍不足。

第四,虽然回答不喜欢日语听说课程的学生比例为45%,居一半以下,但是不喜欢的原因值得注意,回答显示,各年级因为课程原因导致对日语听说有所排斥的学生比例均在60%以上。

第五,在课程改善方面,横向比较,同年级学生中认为教授内容和教授模式应当改善的学生的比例没有悬殊;纵向比较,低年级学生认为教授内容应当改善的居多,而高年级学生则认为应当更多地改善教学模式。

第六,关于该课程教授内容的现存问题,虽然有意见,但是一、二年级学生列举最多的是教授内容枯燥无聊,调动不起自己的积极性,占70%以上;三年级学生列举最多的是内容实用性差,与实际生活联系松散,占65%。关于该课程教授模式的现存问题,一年级学生列举最多的是教授过程互动性缺乏,完全是被动上课;二、三年级学生列举最多的是教授模式简单,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

基于以上统计,笔者发现,导致目前《日语听说》授课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学生单词量严重不足,该单词量非所学单词量,而是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二,学生听说时间严重不足;三,教授内容单调枯燥,实际运用性差;四,教授模式单一,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改革的方案

(一)理念的更新

根据社会需求和日语专业教改目标,该课程设计理念是突出真实环境的实境教学理念。实境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主导思想是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将“任务教学法”、“现场模拟法”、“影子跟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视听说课堂,同时增加视听说课程中的日语口语训练,这样课堂教学才生动有趣,师生的互动性才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训练掌握日语思维与发音特征,从而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日语表达能力。该课程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即课堂模拟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二)教授内容的改良

第一,强化教授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根据零起点日语教学的特点,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选用相适应的教材。起步阶段选用内容浅显、发音清晰准确的教材,重点培养辨音、识物能力。初级阶段选用以日常生活情景为主的教材,重点训练听后应答能力。中级阶段选用反映日本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以及日本人价值观为内容的教材,重点训练听后的解意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第二,教材的二次开发。参阅本专业日语精读课程教材《综合日语》的教学内容,选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本语听力》(3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日语口译实务》(3级和2级)、《日语生活交际会话》(上、下册)、《国际商务日语谈判》等国内出版的优秀教材和日本出版的《エリンが挑 日本が出来る》、《テレビドラマで生きた日本の会能力を》等多部原版教材,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次开发适应本专业学生特点的自编教材。

第三,引入效果评价机制,扩充单词量。起步阶段,通过大量跟读、学唱、模仿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日语的发音以及日语音声特征,并具有听懂含数字、日期等数量词、理由、希望、请求等特定表达的简单日常生活语,词汇量在1400个字左右的听解能力。初级阶段,大量听日常生活场景里的中长对话以及广播电视里访谈等一般性的节目,要求辨析出事件发生的场景、时间、涉及的人物,累计词汇量4000个左右,达到日语能力3级、实用日语鉴定E级水平。中级阶段,听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题材的、中等难度的报道广播电视节目,累计词汇量为7000个左右,达到日语能力2级、实用日语鉴定C级水平。高级阶段,开展动漫配音、日剧小品表演、日文歌曲演唱、日语演讲、日语商务谈判等多种活动,全面让学生展示、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听说水平,对前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

(三)教授模式的升级

传统的听说课堂教学套路是:重点生词语法讲解――听课文录音――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逐句解析课文。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升级。

第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听得懂,说得出”为重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第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日语语言交流能力这一目的,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角色声音、跟读、学唱歌谣等形式与手段,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第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动态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编辑收集到的教学材料,制作出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理念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通过网络下载有关的听力视频、音频资料,使用计算机音频、视频编辑应用软件编辑幻灯片、电影、CD、VCD、DVD等原版音像资料,制作出课堂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进行听力课程的实践教学,丰富直观的图文界面、地道的日语语音语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印象深刻,学习积极性提高。

第五,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实践。每年举行1次日文歌曲演唱大赛、1次日本动漫配音比赛、1次日剧小品演出活动、1次日语商务谈判模拟活动,邀请外籍教师担任指导和评委,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日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炼就流利、地道的日语。并与学校的多媒体中心合作,承办其下属日语广播频道,为日语广播频道选送各期主持人和嘉宾,锻炼学生的听说交谈能力。并对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精彩节目进行编辑录制,在每期广播节目中播放,努力创建并扩大全院日语系学生的学习交流圈。

四、结语

《日语听说》课程的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对日语听说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传统日语听说教学进行了问题分析,并基于问题分析从教授理念、教授内容、教授模式三个方面对日语听说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教学效果好坏的评判标准是看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应用语言的能力,一种是参加日语能力测试考试、实用日语鉴定考试等世界范围的大型考试,听力部分的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的语言听解技巧掌握程度;另一种考核是在日语辩论赛、演讲赛、日文歌曲大赛、动漫配音比赛等日语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所听,并即时正确应答。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改良方案在于优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听解技能,同时汇同其他主干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达到真正掌握日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月吾.听说领先,全面训练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日

语专业中高年级精读课程教学法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

2000(3).

[3] 潘红娅.任务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在初级日语教学中的

互补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2).

[4] 王玉.以“任务型教学”提倡大学公共日语的教学质量[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赵春光.大学专业日语教学应引入新的模式、手段和机制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

关键词: 《商务日语》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力、知识、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商务日语》是我院商务日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直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以商务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工作情境转换为学习情境,主要培养学生能用日语进行日常工作及在商务活动中沟通交流的能力。这门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熟知日本礼仪,用日语进行思维,在商务活动中和客户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具备将来从事营业担当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所听商务日语材料的具体信息及要点的听力技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商务日语中的口头交际句型,提出问题和回答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商务日语实用文章的主旨并就上下出判断和推理的阅读能力。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商务日语》精品课程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设计理念,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了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营业及担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专项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该课程以日语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典型环节和场景为依据,从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中解析职业岗位能力,构建学习学习模块,选取教学内容。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背景下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共分为商务接待和商务洽谈两大学习模块,电话联络、迎接客人、参观工厂、会议、宴请、送别、价格交涉、货物运输、支付方式、签订合同和投诉索赔11个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安排教学。该课程重视职业教育渗透过程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带着相关专业知识完成单项工作任务。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据该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角色扮演三种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还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引导等方式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也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和评价。例如角色扮演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选择自己的角色,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团队处理和整合信息能力强。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学院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语言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为教师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

3.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该课程现有任课教师6人,大都毕业于本科院校日语类专业,2人为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教师有在日工作经历,日语教学经验丰富,为我院“131”人才工程中的骨干教师;1名校外兼职教师经常带团出访日本,具有丰富的翻译工作经验,是一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为了提升该课程团队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有:(1)专业实行课程负责制。每学期做好三期教学检查,对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听课本等教学资料进行严格把关。同时采用学生评教、教师示范课互评、学院督导督察、毕业生、社会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保障。(2)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专业教师张爽参加了武汉的高职教学改革培训会议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培训学习,杜娟老师参加了重庆的高职高专教师技能培训会议和天津的高职高专第二届其他语言教学改革会议。(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组织专业教师张爽、杜娟、肖锟等到中日龙公司、冠良实业有限公司进行营业担当岗位、日语翻译的顶岗实践。按照湖北省“千人计划”的要求,专业选派张晴芳老师到襄阳中日龙公司进行脱产驻岗实践一年,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陈琳老师在襄阳对日经济贸易交流促进会进行兼职翻译的挂职锻炼。

4.课程考核设计

《商务日语》精品课程的考核标准做到“双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既注重过程的完成性,又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平时成绩占30%,包括上课出勤率、作业的完成情况、平时课堂学习活动频率、学生实训周的表现情况及效率的评价。期末考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口试占40%,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商务活动项目,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笔试占30%,采用期末试卷的形式,包括词汇、阅读和商务常识等方面的考查。具体如下表:

三、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1.该课程构建了基于营业担当工作过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日企营业担当工作过程,重构了商务接待和商务洽谈两大学习模块,11个学习任务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该课程构建了“课堂情境模拟和校外营业担当工作轮训”双向结合的技能训练体系

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将课堂情境模拟实训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的营业担当轮训相结合,构建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日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结语

通过《商务日语》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突出的是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书本教学方式,把学生将来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引进课堂,创设了各种工作情境进行教学,与将来的就业岗位接轨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锦秀.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构想.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

第5篇

当下提到日语教育时,往往会围绕“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贯穿初、中、高级阶段日语教学的核心来展开话题。初级阶段的日语教育通常以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宗旨,包括基本的句型、语法、词汇各要素。而作为任课教师则需要在研究、导入、练习、应用该课的各项内容等诸多方面下功夫,以教案为指导蓝本进行授课。数学教育家Sfard(1998)针对“学即习得”的认识论提出了acquisition metaphor(习得)的讲法。而最近针对“学即参加的过程”这一观点,Sfard又提出了participant metaphor(参与)这一讲法。

一、日语在中国的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先后开设了日语专业。中国的日语教育得到了颇具规模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语种。

国内日语专业的教学和考查以日语专业指导纲要为准绳,并实施专业4级、

专业8级的水平测试。2001年,教育部大学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撰的高年级组指导纲要出台。在两大纲要的指导实施下,2002年6月举行了首次以完成了2年级学习阶段任务的学生为对象的专业4级考试,全国60余所学校参加了测试。同年12月实行了8级考试。于是,同英语专业一样,专业4级、8级考试成为日语专业学生的传统考试项目,参考者也逐年增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分别在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对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做了调查统计。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2 400所大中专院校中,截止至1993年开设了日语专业的学校有80所,截止至1998年开设了日语专业的学校有114所。而到了2003年,有250所大中专院校开设了日语专业,为1998年的2倍之多。另据其他调查显示,截止至2016年开设了日语专业的院校攀升至358所,日语专业教师数达3 000余人,而日语专业学生人数超过了17万人。与此同时,高层次的日语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有26所院校设置了日语专业硕士课程,其中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博士阶段的日语专业学位和课程。

学生数量的激增、学科的激增,导致教师、教育设施以及教学资料的匮乏,从而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水平。现在虽然日语专业4、8级考试的实施已常态化,但既有合格率在90%以上的大学,也有不达40%的院校。甚至出现了某些院校8级考试的作文水平相当于其他大学4级考试水平的异常现状。另外,地方院校和大城市专业院校、专科和本科、新设学科院校和老牌学科院校之间,在教师水平、教学资料等诸多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也没有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

二、日本国概况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现阶段中国的日语专业教学法主要以翻译法为中心。以日语教育的可持续发

展为目标,这就需要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日本国概况》课程作为低年级向高年级跨度的进阶课程,具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普遍性问题。而充实此类日本社会文化课程教学,提高以其为代表的专业非语言课程所占的比例,是日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日本国概况》或《日本文化》的教材并不在少数,但从教材的系统性编撰至正式投入院校供师生使用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很有可能导致课堂传授的信息点与日新月异的日本社会脱节。另外,授课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翻译法)对教材进行诠释,则加剧了授课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作为专业必修课,而又区别于以主讲枯燥Z法为主的精读课,《日本国概况》肩负着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日语学习兴趣、进阶日语学习能力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内容,如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从最新的热点话题入手,讲解日本社会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从而改变教材内容陈旧的不利客观因素,让学生能与时俱进地了解到日本的最新态势。如“2016年日本年度汉字”此话题的引入。“年度汉字”作为汉文字国家民众根据当年国内国际大事选定的能反映全年焦点的汉字,近年来在汉字文化圈中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起源于日本的年度汉字评选从1995年起,由全民票选产生,在京都清水寺由该寺住持挥毫书写。继2000年和2012年之后,“金”字第三次当选为日本2016年的年度汉字。里约奥运会上日本的21枚“金”牌的新纪录、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一头“金”发、PICO太郎演唱神曲时的一身“金”装以及铃木一朗3 000次安打的“金”字塔,都使“金”字成为2016年日本世相在民众眼中的缩影代言。与此同时,授课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反观我们国内这一年的民情走向,使《日本国概况》成为既真实又鲜活的课堂。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办学思路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邻国,两国邦交正常化已逾40余年。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在东北亚的格局中,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未建立。最近几年,日本右翼政客不断搅局,导致两国的关系越发僵化,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也难扩展。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难以预料,前景不容乐观。今后,日本右翼仍将长期执政,中日关系的改善会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的日语专业,尤其是我们理工科院校的日语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才能跟上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如何适应国际社会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如何应对当前中日关系的新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谋求充实专业内容,使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一种探索,笔者针对理工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尝试提出如下几点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英语课程”教学

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英语成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在当今的世界上,英语依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它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至今都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经济、贸易、外交与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英语的作用依然重要,仍将是无以替代的。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需要也培养了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日语专业的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范围仅限于日本这一个国家。因而,需要积极拓宽专业领域。加之,大部分日语学生,其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水平普遍偏低,有待于采取措施进行提高。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应该针对日语系的学生进一步加强“英语课程”的教学。或者可以尝试,将日语专业逐渐改编为“日英双语”的班级。本校内的英语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应该能够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恢复“科技日语”教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历经了20余年的经济不景气,目前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阴霾中走出。尽管如此,日本仍是亚洲乃至世界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理工科研水平仍然是名列前茅,其工业制造水平有目共睹,其产品质量也是难以企及的。中日关系虽然变冷,但日本对中国来说仍有不少可取之处。我们要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谋求合理有效的课程改革。笔者所供职的单位均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其日语系的老本行也都是理工科技日语专业。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我们设置日语系的初衷,即是培养科技日语的翻译人才。在普及理工科技知识和科技日语教学方面,两校都有这方面的优良传统,也具备较强的实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优先考虑在理工科院校恢复“科技日语”课程。在日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理工科技知识的普及课程,加大科技日语的教学培养力度。

三、添设“韩语课程”教学

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视野看,还是从我国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非常重大,其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最近20余年间,中韩两国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比较稳定,文化交流频繁,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问题,中韩两国都做出了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在对日这一问题上,中韩关系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中韩联合、共同牵制日本的态势,今后还将持续下去。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地区形势的演变,促使我们必须考虑出相应的措施。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日语专业中,很有必要适当引进“韩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远的将来,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很有可能会接触到中日韩三国之间相互交织的问题。可以期待,我们的毕业生在处理中日韩关系的问题上发挥出比较积极有效的作用。与韩语相关的师资,可以从其它院校聘请。充分利用区域内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丰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

四、添设“俄语课程”教学

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北方四岛的问题,其对待日本的态度又是极其强硬的。因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与欧美各国交恶,短时期内恐怕很难解决。一方面,美国正在实施回归亚洲的战略,拉拢日本,遏制中国。日本又迫不及待地投桃报李,并藉此修宪,海外派兵,谋求所谓的国家正常化。在针对美日联手遏华问题上,中俄两国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目前的俄罗斯对我国相当有利,双方可以携手展开更多方面的合作。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下,我国曾大力开展俄语教学。中苏关系破裂后,俄语学习热骤降。后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俄恢复关系,又出现过小规模的俄语学习热。俄罗斯虽然不比当年的超级大国苏联,但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仍然可观。笔者认为,日语专业应该引进俄语的课程教学,让在学的学生接触中俄之间的知识。可以想象,我们的毕业生将来在处理东北亚关系上能够发挥出有益的作用。按照以上的教改思路,还可以探索出一些其它的办学方案。比如,将一直以来的普通日语班级改编成各有所长的“特色班”模式,可以编成诸如“日英双语班”、“科技日语班”、“日韩双语班”和“日俄双语班”等。此外,有些日语课程理论性强,枯燥无味,缺乏实用价值。还有些科目,早已没有必要再继续当做教学科目。应该革除不实用的科目,合并相似或相近的课程,确立起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科目,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综上所述,笔者主张在理工科院校的日语专业中进一步加强“英语”的教学,同时恢复“科技日语”的教学。此外,添设“韩语”和“俄语”课程。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的日语专业要与时俱进,重新作出自己的定位,努力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适时改进办学模式,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办出专业特色。开展本校内、本地区内高校间的务实合作,使理工科院校日语专业朝着实用型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程;教学; 研究; 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1、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

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直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 一般都采用精讲词汇, 分析语法, 练习句型这一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 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 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 偏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词汇丰富,语法扎实,但在和日本人进行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2、注重语言表面语义,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表面语义,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 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 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 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 有时甚至运用中国文化的言语交际标准来套用日语,以至闹出笑话而造成交际失败。另外, 学生练习句型时也多是机械地朗读, 忽略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如手势、身势、表情等, 这自然造成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给人以言不由衷的印象。

在对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时, 教师也仅仅是把包括日本的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等的人文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略了对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习俗、生活惯例及其它的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 致使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很片面,大多限于对日本传统艺术或工艺的理解, 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指樱花、茶道和相扑等, 使学生缺乏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在与日本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会用中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的文化, 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 因而导致了交际的失误。

(二)教学过程枯燥单调,缺少师生互动环节

传统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占据主角地位,从单词讲解、语法解释到文章剖析,都是教师讲解为主,穿插简单的例句翻译练习。通常是老师提问学生翻译,而且问题相对简单、枯燥,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在一味的接受,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是成为了配角,甚至是附属品。这种单向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还严重束缚了学生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的单向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二、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尝试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习一种语言不是基础语法多么地熟练,基础词汇多么地丰富,而是要切身地感受到所学语言所处的文化氛围,它又是怎样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的。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电教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听说能力和准确运用日语进行交际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上新闻或收听广播等形式,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 熟悉他们的文化风格,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对日本风俗、习惯、民情的了解, 从而扫除语言学习的文化障碍, 提高文化素质。

2、巧妙运用趣味教学法

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实施讲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简单的单词接龙游戏(前边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单词,那么下一个同学就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词头接着往下说)、动作模仿游戏(通过一个同学的动作表演,猜出所表示单词或短语)、猜谜游戏(通过饶有趣味的谜语来激发同学们动脑学单词的能力)等活动,即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可加深记忆。

(二)改革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学生发表穿行

随着学生日语知识的积累, 单纯讲授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同时当今社会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尤其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重大事件, 还要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及世界重大事件。本文所说教师发表是指在课前三分钟,用日语简单介绍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教师发表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国内外大事, 又学到了很多新的日语单词。这一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发表是指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日语表达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创作小作文,并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小型的发表演讲的活动。此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学号先后顺序进行发表,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 可以叙述自己最近经历的事情, 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身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此外,发表的学生还要对自己发表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发表结束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提问, 也可以就其发表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一教学活动存在很多优点,如:学生会在发言前, 主动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 组织语言, 这就达到了促使其主动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自己发表和听别人发表的过程中, 既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锻炼了胆量,又较好地获得了和别人交流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发表时, 应做些简单记录,在学生发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补充、纠正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完毕后,通过简单点评帮助学生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发散自己的观点,提升观点的高度,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通过教师学生发表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2、会话表演

语言受各种环境的制约,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通过会话表演,可以深入体会枯燥句子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 会话表演是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形式仿照课文编写会话并上台表演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编写与课文中会话形式相似、内容不同的会话, 可以巩固新单词和新句型, 还能熟悉与会话主题相关的文化常识。通过编写、排练、表演会话不仅减少了平时死记硬背的痛苦, 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启发其透过语言知识去体会、思考并捕捉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这一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话表演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日语,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合作,加强了集体合作意识的同时,也增大了彼此的交流机会。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下, 学生大都单独完成查记单词、朗读课文、背诵单词和课文、做练习等各种学习任务, 很少有机会参与集体学习。

教师通过组织分组活动、修改会话内容、并通过提问、点评等各种活动,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能够了解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个侧面。因此,这一活动也大大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角色互换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学习,已经掌握了教师的授课思路,觉得书本知识通过自己简单的预习就能完全掌握,上课的积极性也随之受到影响,学习随之进入了所谓的“低谷期”。这时教师可采取和学生互换角色这一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腻烦情绪。

首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在均衡每组强弱实力的基础上由教师确认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一组讲解一遍。提前给学生布置要讲解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力量,尽量使自己小组的授课过程生动新颖。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采取提前布置内容,第二天检查成果的形式。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教师角色进行讲解,其他成员扮演学生角色配合完成课程任务。

通过转换角色, 一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次难得的教学经历, 二来在做课前准备和讲课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克服学习的浮躁心理。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新鲜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教学互动的目的。

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还可以在每个学期有针对性的设计日语演讲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短剧大赛、日语卡拉OK大赛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总之,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日语教学要求,必须改革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基础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必须为最终目的服务,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大学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

[2]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3]黄素贞. 轻松游戏学日语[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第8篇

关键词:学生特点;教学法;教学目标;策略和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56-03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名称为“综合日语”,有些学校也将其称为“日语精读”。该课程是为日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开设其他日语专业课程的基础。本门课程旨在启发学生对日语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日语的正确发音和语调,熟练应用基本词汇和常用句型,掌握基础日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语法知识,养成能用日语开口讲话和思维的习惯,能围绕日常生活的内容进行口译和笔译。一年级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养成用日语开口的习惯;二年级在继续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对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加深对语言对象国的了解,初步养成能用日语开口讲话和思维的习惯。目前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大二学生。

二、教材特色和学生特点

本门课使用的教材是《综合日语(修订版)》(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第一套中日两国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全面合作编写的面向中国大学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均有不少突破。《综合日语》(第三册)修订版前言对该教材的特色作了如下叙述:修订版保持了原教材的以下几个特色:即(1)关注语言的功能与意义;(2)关注语言的真实性;(3)关注文化因素;(4)关注故事情节;(5)关注人物的个性;(6)关注中国人的特点;(7)关注学习过程;(8)关注日语学科的专业性。从授课对象来看,经过大一一年多的日语学习,大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日语基础。在已掌握的日语知识基础上,可以逐渐脱离大一尤其是大一上半学期以老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上课方式,在课上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对学生课下及今后的日语学习应该都会带来好的影响。所以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利用生活素材做辅助教材,并且要根据课文内容调整教学方式。

三、本门课的特点

刚开始学习语音和基础语法阶段,老师教授所占比例大些;当进入二年级时,需要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探究型学习方法。逐渐演变成不以老师讲解为主,而以师生互动式探讨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多以疑问句形式发话,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回答,并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充分学以致用,解决任务。突出语言实用性,从实际出发设置话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表达积极性。

本门课所运用的教学法具体如下:①情景教学法。创造日语使用环境,要求大家在课堂上都尽量用日语交流;②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以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③教与学互动。老师以问答形式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鼓励学生用日语提问或回答。问答方式尽量采用具有实际沟通意义的形式,如果机械性的句型训练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时,尽量让学生用日语表达自己身边的实事;④文化趣味法。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扩充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有趣味性的学习语言;⑤小测试。抽查听写单词,在初级阶段督促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⑥知识点串联。比如,将有关联性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等。

四、案例分析―以《新生活のスタト》为例

1.对本课的定位分析。下面从教学目标、策略和意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几个方面对《新生活のスタト》(开始新生活)进行定位分析。首先从教学目标谈起,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知识目标:①规范标准的语音语调,单词和语法的习得;②能准确流利朗读单元一和单元二课文;③能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日语“ゼミ”(研讨班)一词。能力目标:①在日常日语会话中,培养学生依据会话场景及与听话人的关系灵活调整文体的能力。例如,课文中的会话例(例1)。例1::三好さん、い、い。三好:でも、先生、まだ来てないでしょう。木村:さっき一度えたのよ。ちょっと事室にいらっしゃったけど…。レジュメは?三好:うん。夕べくまでかかって、やっと…。:ちゃんとコピしてきた?在研究讨论室里,“”、“三好”、“木村”均为大四学生,且属于同一老师的研讨班,彼此间比较熟悉。因此在发话时运用了「い、い等简体形式。但在初次见面的留学生“王”出现后,三人所使用了敬体(「です、「ます体)和敬语(比如,「留学生の方、「伺っております)等,文体发生了变化(例(2))。例2:三好:はい。どうぞ。王:あの、失礼します。吉田先生のゼミはこちらでしょうか。三好:はい、そうですけど…。王:わたくし、京大学からの交留学生で、王宇翔と申します。木村:ああ、今学期からいらっしゃった留学生の方ですね。先生から伺っております。さ、どうぞ。:王さん、お待ちしてました。芳です。どうぞよろしく。王: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②能够表述与听话人具有共同的信息和认识,并能传达出亲密感(「ね的使用)。例3::きょうの表、三好さんだったっけ?いね。木村:そうね。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复述和概括能力及对词语和事物特征的解释说明能力。情感目标:①理解并接受日语会话中的文体转换及敬语的使用。②关注中日大学在大学课程设计上的不同,理解日本大学课程设计特色,即「ゼミ(研讨班)的存在。懂得正因为存在不同和差异,才更需要深入了解彼此,丰富生活。下面来看一下实施本课教学的策略和意识。策略与意识:①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②提示需要的信息;③避免教师单方面输入。教学重点:①正确朗读和书写本课单词,理解和应用本课句型;②会话中的文体转换;③掌握日本大学「ゼミ(研讨班)的特点和存在意义。教学难点:培养集体讨论、思考问题意识

2.教学法的实际运用。下面以《综合日语第三册》第二课《新生活のスタト》(开始新生活)为例,阐述上述教学法在实际中的运用。首先,让学生模拟会话中的场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让学生判断教材里会话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的文体,接着对会话内容进行提问(比如:三好さんが刻をしたのは、この日が初めてですか/三好さんはレジュメを用意してきましたか),并让学生尽量用日语回答。同时,由于会话中涉及到上册中学到的敬语内容(比如,「ちょっと事室にいらっしゃったけど、「…王宇翔と申します、「…王さんがいらっしゃったのをきっかけに、もう一度勉しようと思います)(划线部分为敬语),在此对相关联的敬语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讲解句型语法时,利用PPT将内容以幻灯片形式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受到一些视觉上的刺激,保持并提高大脑的兴奋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实事进行造句。比如,在讲到「Nのことだから、「んじゃない、「~わりには时,让学生利用这些句型叙述自己或身边其他人的经历,结果出现了「先生のことだから、のレポトを出さなかったら、位をくれないと思う、「最近勉しすぎているんじゃない、「私はたくさん食べるわりには太らない等句子。给学生布置课题,即让学生模仿学过的会话,依据场景转换文体。比如,当几个熟悉的朋友正兴高采烈的用日语交谈时,素未谋面的外校日语专业学校或日本人来访时,应该如何应对。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口头发表等。这样,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等,既能巩固所学,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再次,为检验是否完成学习目标,以问答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比如,“在日语中,什么能够表述与听话人具有共同的信息和认识呢”。学生大脑会迅速搜集相关信息,比如有的学生回答语气助词「ね、有的回答用句型「~じゃない等。这样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课堂,加深巩固学到的知识,以便在在遇到类似会话场景时,能加以运用。另外,对于单元二,运用这课提及的上课形式―「ゼミ(研讨班)的形式,分组让学生轮读(日语的「)。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分了5个组,而这部分内容共4个段落。笔者让其中的4组负责4个段落,分别负责朗读课文和翻译部分,余下的1组准备问题,对其他4组进行提问。而身为教师的笔者,则在学生朗读和翻译中出现问题时给予及时纠正,并讲解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等。同时让学生开动脑筋,探讨中日大学课程设计的不同及课程设计的利与弊。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日语基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上多让学生开动脑筋,逐渐培养学生用日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多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此外,不受课文内容的限制,通过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比如“ゼミ”研讨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彭广陆,守屋三千代.综合日语(修订版)》(第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尹学义,等.日汉双语辞书编纂与日语教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张佩霞,王诗荣.多元化视角下的日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5)[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5]石田敏子.日本教授法[M].大修店,1995.

第9篇

关键词:认知;教育;审美;本体;精神价值

就目前日本语教育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由使用日本语这种语言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我;能够使用日本语查阅为我所用的资料文件等。任何语言离开场景,离开感情,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枯燥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工具,很多高校开设了基础日语课程―从单词到语法进行分析讲解;日本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日本国家日本社会;日本文学课程―从文学史讲到具体文章选读;经济贸易类的实用性语言课程―设定语言场景进行应用性培训。这些课程对语言的习得与运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人文教育角度来看,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我们谈论文学时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起文学时,无外乎涉及到其作用与价值。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文学不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在各个领域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这样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是人不断完善自我探求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是一切任何物质价值不能达到的。所以,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是本体的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本论认为,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最为基本的价值所在。

二、外在价值

所谓外在的,功力的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作用与教育作用,我们通常通过日本文学作品来探求日本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进程。

传统教育当中,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关注其思想内容,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理解性的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用 “小说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剧本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诗歌弘扬了……精神”,“散文表现了……思想”等这些精简式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日本社会文化缩影与历史的进程。在进行日本文学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传播主流意识文学理论。例如,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特征以宫廷文学、女流文学为文学主体,反应了平安时代丰富的物质基础,以上流社会为主流的社会关系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进而帮助我们对社会、文化、历史进行理解性的认知。

三、内在价值

内在的精神价值即审美作用,本论认为这是文学课程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文学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所忽略的部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应该是从理解性的认知到感受性的体验,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我们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关注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习惯于审美鉴赏,阐释文学作品的视角,不受制于主流意识的陈旧文学理论,立足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全新的文学阐释理论,引导学生自发的产生审美境界。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批判性的愉悦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完全符合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本论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就是立足于哲学范畴的本体论来进行“教书育人”,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当学生完全进入到鉴赏文学作品范畴,也就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同时,体会玩味语言艺术会是一种精神享受。比起背诵枯燥的日文单词和记忆无生命力的语法现象,显然,文学鉴赏是愉悦的。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阅读,主动思考,充实自我。在愉悦的同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艺术的习得是潜移默化的,进而在表达自我方面,从谈吐到文笔都会有自发的提升。也就是本论以上所提到的文学艺术创作范畴的精神活动是愉悦的。

综上所述,文学课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但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审美作用。审美作用是自内而外的启蒙,是破茧成蝶的力量,从方法论来阐释属于攻玉之石。自古以来,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从博览群书到熟读经论,从三字经到八股文,无一不是从文学谈起。可见,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M].海燕出版社.2012

[3] 许韶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第10篇

关键词:口译实训;现场口译;口译场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31-02

口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世界各族人民交流往来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活动,需要高超的语言水平、深厚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百科知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语言转换技能。日语口译课程实训是提高日语语言水平、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实用型、综合型的一项任务,既要求学生已经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相当的基础,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的整体水平。

日语口译课程实训任务设计以实践为主,进行定时定量的实训任务前适当地讲授一些口译理论知识,着重训练学生日语和汉语在互译中的不规则的变换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习的日语知识,同时提高运用母语的熟巧技能,使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口译实训任务的实践工作。日语口译课程实训任务主要下面由三个环节组成。

首先,设定若干个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日语口译场景。此部分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限定资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该口译场景,并根据设定的场景、人物、和内容等选用适当的语句、语体来完成指定的口译实训任务。实训场景设置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日常的接待部分,其中可以包括机场迎送、住宿、宴会上的欢迎词、送别会上的致辞、座谈会上的致辞、观光旅行和娱乐文化等方面;二是商务应对部分,其中可以包括工厂参观学习、公司的会议和演讲、商品展销会、商务谈判等方面;三是中日交流部分,其中可以包括文化、经济、环境、体育、教育等方面。此外,也鼓励学生有机会多参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外事接待、翻译志愿者等口译任务。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口译场景训练,使学生熟悉各种场合下的口译,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快速地适应各种职场中的日语口译场合,较为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口译工作。

其次,要给学生一到两个设定好的该场景下的实际口译范例。根据设定的口译场景,教师应给出相应的口译范例,并对范例逐句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景下如何选用适当的语句、语体进行口译。教师在该场景口译前准备和资料收集方面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将监督与支持、鼓励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日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掌握灵活运用日语语言的技巧,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口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各种突况的灵活反应能力。在口译实训任务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随时参与到其中,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们的口译实训任务内容基本达到没有误译,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的表达都比较清楚、通顺,并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同时对原文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各种常识有一定了解;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实训任务进行过程中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母语水平,要注意培养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尽量拓展知识面。学生在实训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地学习日语语言知识和进行专项口译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口译实训任务的真实性。如果口译课程不设置口译实训任务这一环节,而是在课堂教学上单一的呈现口译实训任务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大概远远不如进行切身切景的口译实训任务那么强烈。换句话说,积极地让学生参与口译实训任务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的口译课堂教学—一种更为生动和真实的课堂教学,其收效是可以预期的。

最后,考核学生的口译实训任务结果。实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组在各自指导教师的督促下分别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去获得所需信息进行现场口译,日语口译实训过程中,要对各组员的日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场的表现能力、组员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要一一进行考核,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逐一分析与总结,再把这些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的日语口译水平。

通过日语口译课程实训任务,学生逐步地将口译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口译中去,掌握基本的口译能力,学会口译的特殊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加译减译和笔记等技巧,以便使学生更为准确流利的进行汉日、日汉对译。口译实训任务中,学生们不仅熟悉了常用的口译技巧,掌握了较好的汉语和日语表达能力之外,还充分了解了中日两国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各种差异,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了解、鉴赏和辨别能力,提高了根据情况需要合理使用恰当的日语口译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口译实训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今后调整口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11篇

【关键词】に;过度使用;で

一、日语的「に、「で和汉语的“在”

日语学习者都知道日语在表示汉语的“在”这一意义的时候可以通过两个助词来实现,它们分别是「に和「で。尽管都可以对应翻译成汉语的“在”,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两个助词本来所能够表达的意义都是很复杂的,并且大部分用法都不相同。比如「に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目的、附着点等,而「で则可以表示完成进行某种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手段、材料等,诸如此类的用法都是对方所不具备的。例如:

(1)友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

(2)日ラジオで日本を勉します。

这两个例句中的「に和「で就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动作进行的手段。

其次,尽管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在”,但两者的使用场合和具体意义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に用于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场所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及动作着落点,而「で则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所发生的场所,即在表示“在某场所”这个意义上两者的翻译虽然是相同的,但本质的意义和使用范围却截然不同。正因如此,日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抱有很大疑惑,很多时候无法分清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一个助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这种疑惑就会造成使用混乱,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に的过度使用,即学习者在不能分清两者的用法的情况下采取一概使用「に的做法,究其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二、助词「に的过度使用

在目前的日语教材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一般的学习内容安排顺序,学生在学习语法句型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名词句,然后是动词句或形容词句,而在动词句的学习过程中最先学习的往往都是存在句型,即「~は~にありまる(います)和「~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这两个句型,学习者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に这个日语中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助词。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日语的「に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在”,并且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一碰到汉语的“在”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日语的「に。诚然,日语助词「に确实用法很多,不管是事物的存在场所或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都可以通过「に表示,但它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学习过存在句后接触到的就会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句子,在这种句子中,除了动作发生的时间之外,还有动作发生的场所的用法。

根据之前所述,尽管都是在动词谓语句中表示场所的助词,并且都对应翻译成汉语的“在”,但存在动词和行为动词的本身的属性不同会导致使用助词的不同。具体而言,存在动词谓语句中的存在场所用「に表示,而动作行为动词发生的场所则是用「で表示。由于初学者刚刚建立了对于「に的认知,所以在初学到「で这个同样表示场所并且可以翻译成汉语“在”这一助词的时候会有疑惑,无法分清楚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助词。由于这种疑惑以及之前学习了「に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在表示场所的时候会过度使用先学习到的「に,例如,在学生的翻译和作文中常出现以下这类句子:

(3)わたしは日に日本を勉します。

(4)林さんは家に朝ごを食べました。

上述是日语初学者笔下的两个句子,这也是典型的助词「に在初学阶段过度使用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习者的这一误用,就会影响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笔者基于个人教学实践试提出三点方法对策,希望能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第一、在学生最初接触存在句型的时候,着重说明「に在日语中的实际用法,而不侧重其在汉语中的翻译。强调在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场所时通过「に实现,即「に就是表示存在的场所。通过这种强调用法而回避翻译的做法,让学生认识到「に和存在场所的关联,从而加深对助词「に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相应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对于「に和“在”的完全一致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白在遇到场所名词的时候,什么情况用「に,什么情况下不用「に,从而巩固对「に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

第二、在学生接触到「に并明白其用法为表示存在场所后,提前将容易与其混淆的助词「で提出进行对比讲授。即教给学生这两个助词虽然都表示场所,但后续的谓语动词是不同的,场所名词加「に后续的谓语动词为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而场所名词加「で后续的谓语动词则为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动词。反过来说,如果表示事物存在的场所时用「に,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时则用「で表示,通过这种对比讲授让学生在最初学习日语表示场所的助词时就把两个非常重要且容易混淆的助词理解并掌握住,这样不管对于最初的「に的学习还是以后「に和「で的对比,学生都能游刃有余。

第三、学生学习过存在句后一般会进入动作行为动词的学习,而动作发生的场所则是用助词「で表示,此时再把之前学习过的「に提出进行复习。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翻译练习与「で进行对比,由此再一次加深学生的学习以及对两者区别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做法,相信对实际的教学可以进行一定的改善,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这两个助词尤其是「に的使用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而教师也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成果,对整个日语教学的过程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金钊.日语助词、助动词[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第12篇

关键词:语言能力 应用型人才 商务礼仪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11-02

1 前言

STBJ是“标准商务日语考试”(the Standard Test for Business Japanese)的简称,它是以希望到日本企业就职的外国人为对象,测定“使用日语进行工作的能力”为目的的考试。一般的高职院校,都将取得日语能力考试证书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日语能力考试是以在日本考大学或为赴日语言学校留学取得日语学习能力证明而进行的能力考试,它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考察,而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以至于相当多的取得N1、N2证书的学生,在参加日资企业面试时,因无法达到日企的要求而被拒之于门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与日语能力考试不同,STBJ是根据日企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它的内容比一般的日语更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而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强调语言的知识结构,忽略其交际的本质,会使“学”与“用”脱节,这就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因此,比起日语能力考试,在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开设STBJ课程更具有时代性与必要性。

2 商务日语能力的养成

STBJ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企业务活动中所必需的商务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2.1词汇运用能力的养成

词汇和表达的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只有当日语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商务日语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的时候,才能在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交流。STBJ中“词汇运用能力测试”,重点就是检测商务日语词汇知识、惯用表达知识、语法知识以及社会语言学知识等。请看选择题:

これが金曜日の重役会で行う の料です。

① オトメション ② クリエション

③ プレゼンテション ④ インフレション

本题考查的是以「ション结尾的外来语,选项①意为“自动化”,选项②意为“创造、创作”,选项③意为“说明(会)、发表”,选项④意为“通货膨胀”。题目意为“这是周五董事会时的资料”,结合四个选项,显然选项③是正确答案。本题和语法知识无关,测定对象为词汇知识。在“词汇运用能力测试”中,此类和词汇、表达方式相关的问题经常出现。在遇到与经济、商务等有关的词汇、表达问题时,还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2.2日语的社会语言能力的养成

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文化,良好的社会语言能力需要丰富的商务文化背景知识和恰当的异文化应对能力来支撑。作为日企员工,和客户、上司、同事交流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职务、对方与自己的地位关系等恰当使用“敬语表达”、“配虑表达”及“婉曲表达”。请看下面的场景,客人打来电话,可是听不清客人的声音。

①もう少し大きな声で言ってください。

②おが少々いようですが。

③お声が少々近いようですが。

④声が小さくてこえませんが。

单从这4句表达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误,但放在商务场合,就必须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相应的措辞。在商务活动中,接电话时听不清对方声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告知对方时应尽量做到委婉表达。选项③表达的意思是反的,①、④表达过于直接,有失礼之嫌。而选项②则委婉地表达了需要对方说大点声的要求。

客户来电话找上司,如何告知对方自己的上司田中科长出差,这里涉及到使用敬语时内外有别的问题,因为听者是公司以外的人,此时上司属于自家人,所以讲上司的言行不应使用敬语,「田中社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的表达,完全违反了日语社会语言的习惯,而「田中は、大阪へ出しております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你在公司接到田中夫人的电话:“もしもし、田中はおりますでしょうか。”(请问田中在吗),这时与上司的关系又由内变成外了,“あいにく田中社は外出されています。お宅からおがあったことをおえします。”(正不巧,社长出去了,我会转告府上来电话一事),对上司行为的描述使用敬语,才是地道的表达。

2.3商务礼仪的养成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日本企业极度注重商务礼仪与礼节,有着其特别的企业文化和商务礼仪特色,要在日企更好的工作、生存,就必须要掌握名片礼仪、电话礼仪、谈判礼仪以及接待礼仪等。

名片礼仪在日企商务礼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日本人在商务往来时的第一环都是互赠名片。递送名片时为方便对方易读,名片要朝向对方,边报上公司名和自己的姓名,“株式会社のと申します。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边用双手递交,显得更郑重。接收名片时,首先用左手接,再添右手,以示诚恳与珍惜。名片交换后,接受的名片暂时放在桌上,可以边确认姓名与本人对上,边进行洽谈,切忌一接受对方的名片就立即收到口袋里或皮包里。

接听电话是职场人基本中的基本,特别是商务型电话,个人的说话方式有时会关系到公司的对外形象。首先,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听电话,必须自己先通报公司、部门、姓名。其次,根据铃声响的次数不同,接听用语也不同。三声以内,拿起电话后说“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商事で、李でございます”,先寒暄再报名。响三声以上,则要说“お待たせいたしました。商事で、李でございます”,这样先表示道歉,会给对方非常礼貌的印象。最后,挂电话时,一定要确认对方挂断后再放下听筒。

日本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他们在商务谈判时常会给人一种言不尽意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遵循“配虑表达”的原则,即使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也是用非常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做到礼貌,不发生冲突。因此在与日本人谈判时,介绍情况切忌夸张,采取的策略应当是劝说,而不是施加压力,不可以直率地陈述自己的建议,讲话不可以咄咄逼人。

3 结语

“标准商务日语”考试测定要项包含异文化应对能力、办公室的基本礼节、工作的一般原则、商谈的基本技巧、职场的基本礼仪等内容,在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开设STBJ课程,能够通过让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测定学生掌握日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通过理解问题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日语使用方法,还掌握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使用语言的能力,以便踏上岗位就能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王健.标准商务日语考试 词汇运用能力测试[J].日语知识,2012年6月.

[2]李芳,王健.标准商务日语考试 词汇运用能力测试2[J].日语知识,2012年2月.

[3]俞纯.小议日企中的商务礼仪与欧美企业的区别[J].现代企业, 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