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助学心得体会

助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10 06:10:04

助学心得体会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为期两周的夏令营助教工作,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所感所想,也是前所未有。第一天,到达深圳,认识了新同事,同是前来当助教的在校大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第二天,认识了我们的头儿们,开始了2天的培训。意识到我们工作的艰巨,冒汗中。第四天,学生入营报到,认识了我带的班的学生们,心里有了底,有点难搞,忧喜参半。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正式地开始了我的工作独立带班,协助外教课堂教学。课堂上的协助外教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我的外教Morgan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很用心地去教,总能够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至于语言方面,他也尽可能地用比较简单并且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进行交流。而我个人也倾向于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一个全英式的教学环境,所以只在非常需要的时候才向学生翻译。因此,在课堂上,我的工作便是尽量将课堂纪律维护在某种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及时地将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外教,协助外教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一)初始篇

我所带的班,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二是独生子女。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显露着独生子女的某些特质,比如自私,爱面子。12个男生+7个女生,各有性格。开营的第一天,我就大开眼界。按要求,开营首日,必须选出班干部,以便我日后的班级管理。在还没有真正摸清孩子底细的情况下就要我选出班干部,还是比较难了一点。为了避免选下就不能更改,我决定让孩子们轮流做班干,做得好的再嘉奖。竞选的时候,孩子们都精得很,个个争着当第二大,就是不愿意背上班长的责任。中间冒出了一个女生想当班长,却不是我心中的理想人选。无奈,我明主的旗子之前就高高挂起,学生自荐应当鼓励,便让她暂时担任,日后再见机行事。

折腾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大概的班干队伍给解决了。我也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帮孩子那种对班集体不上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有点失望。虽然这只是十四天的夏令营,但是我认为他们所缺乏的那种团队精神,是不论去到哪里,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具备的。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该怎么帮他们培养这种精神呢继续工作着,继续思考着,也继续和我的伙伴们讨论着

(二) 孩子篇

这帮孩子,乖的时候他们都很听话,非常合作地配合着我和外教,但不乖的时候,怎么说也不听,就是使着性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只是折腾一下,发发脾气,闹闹性子,为的是得到你的关注和关心。明明要上台了,却临阵退缩,吵闹着自己有心理障碍,上不了台。明明就是想表演,却扭捏犹豫着觉得自己不能够做好。明明就是贪玩导致很小的伤痛,却哭着闹着要找妈妈,要退营。明明就是很无谓的八卦叫下花名,却要搞到拳头相见,泪眼对望。或许当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这样,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打我!老师,他叫我**!之前我还能很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协调着,但到了后来,真的觉得太累了,那边有时候又要赶着开会什么的,没办法总是呆在教室里面等待着解决这些纠纷。后来决定各个击破。反正吃完饭洗完澡,他们还有时间,便叫了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部分学生还是蛮有成效的,但还有个别冥顽不灵,今天听了,貌似懂了,明天上课继续我行我素。继续观察,继续想对策

(三) 工作篇

夏令营的开始,总想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搞得很累很辛苦。还记得Morgan第一天的时候告诉我,不要一下子投入太多的精力,后面还有十来天要等着你呢。想到Joe那天和我们一起坐在图书馆楼下等着接孩子上教室时候,对着迎面而来的孩子们高喊:Hello, little monsters!而孩子们也一脸灿烂地和这外教打着招呼丝毫不知道自己已被人冠上Monster之名。

日子越往后,对孩子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每次见面,总有孩子扑上来,拉着你的手不放。要么跟你撒娇着商量可否去大卖部买东西,要么商量着能否去电脑室玩游戏要求多多,花招也多多。一时弄个可怜兮兮的表情给你,一时又换上无辜无奈的情绪,再要么来个死皮赖脸,破罐子破摔的动作,做足了功夫。无奈之下,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关于这个,闲来和Morgan聊天的时候,也被他教训了一番。关于原则,定了就是定了,不能一时一变,除非特别紧急情况。而像我那样的以心软为理由,在管理行为当中是比较忌讳的。而一旦给某小孩开了绿灯,其他孩子就不服气了,动不动就来个**也这样,怎么他就可以呢一时间就天下大乱了这一点,Emma有待改进。

(四)告别篇

毕业典礼那天,孩子们很多都哭了,流着眼泪,从我手中接过毕业证书。会场响起了伤感的音乐,把我也给弄哭了。强忍着泪水,最后一次念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相处了14天,尽管他们有时候调皮得让我抓狂,但他们其实都很可爱。在最后这一刻,我也很舍不得他们。孩子们与我照相留念,交换联系方式,最后,一一惜别。可惜的是,Morgan因为签证的问题,不得不提前离开,没办法看到自己的学生们毕业,很大的遗憾

(五) 挑刺篇

这次的人生体验之旅夏令营,虽然是为学生设计的,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我,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让我在踏入教师生涯之前感受了教育的酸甜苦辣,甜居其首。

这次夏令营的整体安排,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不足:

课程安排上:对于本次的课程安排,人生体验之旅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对于本次参加夏令营的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们,所接受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低,而且部分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是比较难而且枯燥的。Its a summer camp, but it is more like a summer school. 这个也是很多外教的感觉。学生们依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只是把家换成了学校住宿区。或许这和我自己对夏令营的认识有关系。我总是认为夏令营就是应该在户外探险,有帐篷,有篝火。

行程安排上:老师,怎么又是多功能厅啊?有没有其他地方啊?这是每次吃完晚饭学生们问及我晚上活动时最多的反应。晚间活动,还是有待改进的。像找朋友的活动,操作性较低,指令不明,容易造成混乱。给学生设计的活动,既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学生参与性程度,还要考虑到活动的意义。三者均要兼顾,固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既然学生交了钱来到这里,就应该让他们认为金钱和时间精力的付出是值得的。而我个人更加偏向于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对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些指导的活动。这方面可以在心理学上的相关游戏中搜索。(比如信任游戏)虽然短短的夏令营,要改变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性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起码我希望我们能够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引发孩子们思考。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2

大学生村官助理的心得体会

年毕业后到**担任村官助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在本村村民的支持鼓励下,认真履行一名大学生村官助理的光荣职责,努力工作,提高自己;虚心学习,认真锻炼;加强实践,开阔视野。

我在村党总支部、村委会领导下负责基层党组织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部分文字处理工作。2012年初,市委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在上级负责人和本村副书记的指导下,我做好文字材料初步归档工作,东关村圆满完成迎检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保持村集体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我在**村内办公室工作,每天都提前到岗,保持办公环境整洁。负责协助办公室其他工作人员做好村民接待工作,保证及时有效地解决村民的问题,不能直接解决的及时联系村内相关负责人;承办上级镇党委、镇政府交待事宜等。

在看到村工作人员对电脑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后,利用闲暇时间,为村内部分工作人员讲解电脑操作知识。**计生专干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我负责协助东关村计生专干完成计生相关系统的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自全员人口和流动人口系统正式使用以来,多次加班加点完成相关工作。我在村任职期间协助村团支部书记组织本村团员青年开展植树活动、学雷锋志愿活动、庆五四主题实践活动等。

我在工作期间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在村副书记的帮助下,组织村内党员、村民一起收看优秀电教片、党方针政策宣传片等,使党员长期受教育,不断提高党性觉悟,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在村内开展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配合,不拖后腿。

农村是实现价值的大舞台,要做好一名大学生"村官",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要建设新农村,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在农村工作的能力。农村工作千丝万缕,了解情况、捋顺关系、分析利弊、采取积极措施才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助理要在不断学习中成长,锻炼能力,磨练自己,适应环境,做好本职工作。

两年多的时间是有限的,两年多来的收获是无限的。在农村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诚心向领导学习,积极与同事交流,真诚与村民交心,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在磨合中,渐渐地适应了工作;在接触中,慢慢地融入了这个集体。通过点滴小事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工作能力,端正了思想态度,最重要的是尽自己所能为村民做事,为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名领导和村民"看得起"、"信得过""用得住"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助理。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3

我对山区的认识是从贺家坡乡的杨家凹开始的。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县里专门派车接送我们,协助我们的工作。

对我来说,两个月前玩过山车时游客们的尖叫声还回荡在耳边,今天我们就坐上了名副其实的“过山车”。黄土高原的山路,除了固有的崎岖回环外,有平添了几分艰险。一边是高山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从车窗向下看去,直接就是望不到底的深谷,生与死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步之差。面对更真实的恐惧,车厢里的队员反而呈现了出奇的平静。不是透过车窗看着远山,就是直视前方,看着一个又一个必经的险坡。也许人们都再设想我们将要去的杨家凹是什么样的,抑或更具使命感的制订着自己的工作计划。可以这样说,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我们一无所知,除了设想还是设想。

而我的思绪仍就停留在刚刚离开的贺家坡。一到贺家坡就听见孩子们用稚嫩的嗓子不断的喊着:“向来访者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顷刻间涌上心头,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见到这样的场面了。走过去,只见排成方阵的孩子们穿着不合季节的运动装,手中举着彩色的花束、花环,在老师的指挥下有规律的挥动着,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淌下去,一个个神情严肃而认真。在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贺家坡小学,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的村民。领导们开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当时接近中午,烈日当头,我们这些身着短衣短袖的大学生已经觉得炎热难耐了,可那些孩子们依然静静地,直直地站着,任凭火一般阳光毫无保留地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毕竟这一切是由我们造成的,况且他们怯怯而不敢直视的眼神也是我们所不愿见到的。

仪式过后,我们走到他们中间,帮他们脱去那厚重的外衣,让孩子们也凉快一下。我们的这一举动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和不该有的隔阂,气氛立刻变的轻松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种小小的欢乐渐渐在校园的上空弥漫开来……

杨家凹是我们小分队进驻的第一个自然村。听司机师傅说,这还是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子,其他邻村只能步行去,而且距离都相当的远。那里,我们是不能去的。

村民们很早就在村长家等我们了,通过一些简单而直接的交谈,我们了解了好多。这里的家长比我们想象的开通的多,他们普遍意识到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一般家庭都会尽最大力量供孩子读书。

杨家凹已经连续五年大旱了,贫瘠的土地上,本来就不宜种植粮食,而赖以生存的枣树,长势也极为可怜,当时已经接近收获季节,可每棵枣树的枝条上却不见结枣,可见今年又将是个歉收年。

这里的教育水平很落后。教师授课以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班里的尖子生的掌握状况为准,其他大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升学率的滞下,这个村应届生升学率为0,而经过复读的学生升学率也不过10%,况且是要去柳林一中补习的,在那儿一年下来得花费两千五百元左右,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呀!在本地复读虽然便宜,但效果很难让人满意,据说,有的孩子读了三年也没能考上高中。

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就在经济条件与教学条件之间左右为难着,最终家庭稍困难的学生就此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宋老师就是一个例外。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宋老师让我想起了电影《凤凰琴》中的校长。棱角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近视镜,薄薄的两片嘴唇紧紧的抿着,一副教师所特有的单薄的身体,更显憔悴。宋老师是负责我们与孩子之间联络的,很多资助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是通过他中转的。他的家住在废弃小学的旧窑洞里,简单的陈设中大部分是各种书籍,电视机是我所见到的唯一家电,但平时怕影响孩子学习是很少看的。宋老师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女儿是全校唯一应届考上高中的学生,并成为我们首批奖学金的获得者。这道让我想起一首歌曲: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

村民对我们可以说是热情备至。他们总是出于人性中最善良的本质为你默默的做着一切,他们质朴而憨厚的笑容时时触动着我心灵的深处。程田雨是我资助的一个孩子,为了迎接我,他拿出了家里最好的,也是平时很少吃的——白面,做了南瓜白面条(他们这里四季都吃不上蔬菜,一切以面食为主,很多家庭吃的还是玉米面、高粮面)。饭是为我一个人做的,当我吃面的时候,他们专注的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嚼着白面条的是他们而不是我。在这里我是不敢剩饭的,田雨的妈妈看着被我吃干净的碗,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欣慰,生怕我这城里娃,感到不习惯而吃不下。可是此刻,我的心里却早已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了。

这里有一个习惯,晚上要喝小米稀饭,俗称“喝汤”。第一天晚上,我们是在刘爱军家度过的。他的父亲为了让我 们去他家喝汤,在村长家等了足有一个半小时。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去了他家。当时天很黑,原本崎岖不平的山路,在夜幕下更显得艰险难行。在我们后,刘爱军全家才在厨房的一角开始吃晚饭,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吃完以后,我们只是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早一点来!晓辉给爱军补习了会儿英语。天渐渐的晚了,他的父亲执意要送我们回去,要知道走一趟至少得用半个小时,而当时已经接近十一点,这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休息,明天的劳作该怎么办呢?况且我们已给他们一家添的麻烦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们拿了手电筒独自往回走,路上田雨和他的母亲拿着灯光微弱的手电筒来接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在村长家等了我们两个小时,实在等不及了才来找我们。晚上我住在了他家。由于一天的奔波与劳累,我一躺下就睡着了,梦里充满了老乡们和善单纯的笑容,孩子们期待信任的目光……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原来可以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快乐与幸福。他们尊重我、支持我、需要我,而我所做的却又那么微不足道!啊,这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感觉多么好呀!第二天,田雨说我在睡梦中也是微笑着的。是呀,这么甜的梦我能不笑么?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4

怀着一颗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20xx年8月13日,我来到了**镇**村。**村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村。从进村的那天起,我就感受着这片土地的乡土气息,带着责任开始了自己的村官之旅。我努力学习农村基础知识,坚持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七大作为行动指南,以“产业兴村、开放活村、作风兴村、依法治村、科技兴村”去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日常生活中以“视村为家、尊民如父”去开展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眼里有事,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做的事经常做,经常做的事要创新做,创新做的事要坚持做。深知自己知识和经验贫瘠,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熟悉相关的农村经验,到农村基层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同事和老前辈学习,认认真真,脚踏实地,走到哪儿,就学到哪儿,并坚持学以致用。始终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认认真真做好村支部和主任的参谋助手。

年轻是唯一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发光不是太阳的权利,我们也可以发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百姓的朋友,做他们幸福时,容易忘掉的人;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去找的人;不论以后我们走到那里,对我们称呼从不改变的人。从参与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到移民搬迁工程;从接受组织部的远程教育工作到计生服务工作;从护林防火到抗震救灾捐款工作;从住房困难户到收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从夏季防汛到环境卫生工作等等,每一段都是成功夹杂着挫折,欢笑伴着泪水的时光。

还记得,在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时候,村民们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让我们的工作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我们深入到村民中间,认真的和他们说环境卫生整治的好处,真正从思想上让他们接受了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我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村民们消除了抵制情绪,开始积极配合我们,我们村顺利的修建了垃圾池,置放了垃圾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精彩辉煌的一笔。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我失落过、彷徨过,但回忆里却只有欢笑,不如意的过去被时间沉淀为别样的人生印记。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荣耀,而是来自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经历和着手的正是这样一项有意义、值得做的工作.责任是深刻的东西,要慢慢刻在青铜铸成的心上。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希望自己在乡亲们眼里就是一个学历高点,懂得稍微多点,与其他的村干部略微有些不同的村干部。我只想能够静静地脱去那个套在我身上大学生的光环,虽然它已不再耀眼。无论是在镇上还是在村里,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老百姓值得信任的人。无论是大事、小事当他们把事放在我身上的时候都能放心。每个人的任何决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我的目标是让大多数人满意。

现在我是村官,我的目标就一个,只要为我们村好,自己做的再多,得到的再少,也值!

一路走来,我告诫自己: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无法得到的别放弃,属于自己的要懂得好好珍惜,已经失去的就留作回忆。人生本就是一张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就是最好的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因为追求才变的可贵。

工作和生活,我们会遇到不如意,但是日落并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也不是树林的错。只要我们经历过、奋斗过、付出过,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收获。再美的日子,如果没有意义也是一种遗憾。茶要喝浓的,直到芳香犹在,路要走难的,直到苦尽甘来。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凤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6

按照自治区总工会和__市总工会的总体要求,20__年金秋助学活动在满洲里市已全面展开,呈现出了领导重视,组织保证、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大好局面。达到了区总助学活动发动社会化,捐助经常化的要求,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已有184名大、中、小学生得到捐助,捐助资金28.58万元。

一、积极发动,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助学活动

“金秋助学”是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延伸,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工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对“金秋助学”政治意义的高度重视,满洲里市总工会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不断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已将“金秋助学”活动与我市“弱势群体脱贫”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助学活动不仅仅面对个别贫困户,而是将整个扶持弱势群体脱贫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由贫找官变为官找贫,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完善助学网络,为助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建立了联系包保制度、建立了直面对接、快捷帮扶的救助体系。使工会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使最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做到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其次,把助学活动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总工会和全市基层工会在助学活动中做到了发动社会化,捐助经常化,及时了解和掌握被助对象的情况,同弱势群体脱贫和送温暖活动紧密结合,同步进行。乃至有的基层工会主动向总工会提出要助学对象。连续几年开展助学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再次,助学活动措施得力。一是总工会与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快捷助学。我们与市扶贫办、民政局、市妇联、团市委和红十字协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到对每一名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底数清楚,子女上学情况清楚,帮助最困难的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一助一”、“群助一”实名助学。正是因为我们全面掌握了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掌握了最需要助学帮扶的子女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随时为有爱心的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提供完整的、实名的助学对象,并做到了助学对象明确,资金使用明了。三是定期捐资助学。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自愿定期捐资,建立了“爱心助学”专项基金,专用于对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助学专项基金管理采取公开、透明方式,随时接受查询,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四是集合社会力量,关爱身心健康助学。我们与合作公司和市第一医院联合开展了“救助肢体残疾小学生崔娴”活动,在外省请来外科专家为孩子做髋关节归位手术。并以不同形式筹集资金为小崔娴同学免去一切医疗、手术费用。让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二、全市开展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带动了助学活动,而金秋助学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弱势群体脱贫工程

“金秋助学”不仅仅是在帮助困难职工家庭的今天,而且是在帮助困难家庭托起明天的希望,更是在构架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金秋助学”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工会干部的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全部纳入全市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一盘棋中,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掌握助学活动的动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2、“金秋助学”活动有了组织保证做为工作基础。市政府的扶贫办,统筹安排指挥,市总工会、妇联、团委、红会、残联、工商联、民政局等部门密切配合,使社会各个层面对贫困群体都充满了社会的关爱。目前全市以不同形式救助困难大中小学生184名。共投入资金28.58万元。其中,大专以上学生:民政部门资助底保家庭学生53人,各级工会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学生31人,红十字会资助困难家庭学生28人,妇联“爱心助学工程”资助14人,残联资助残疾人家庭学生10人,团委介绍企业资助3人;社会各界资助外来务工家庭的中小学生45人。

3、“金秋助学”活动措施得力。市总工会利用工会的组织网络,利用完善的困难职工档案,当好助学第一知情人。发挥工会组织的联系面广,协调性强的优势,当好助学第一协调人。借助市委、政府开展的弱势脱贫工程,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当好助学第一帮助人。加大助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到了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助学活动。

“金秋助学”活动基于以上三点,现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捐助的人数,出资的款额创历史新高,而且此项活动已深入人心,覆盖全社会,各级工会组织都认为助学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同受助的学生也都保持了密切联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总之,“金秋助学”在自治区总工会和__市总工会的统一领导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金秋助学”已经在满洲里市各级工会全面展开,今年捐助资金已经全部送到了困难职工子女手中,一个营造“接受爱心、传递爱心、共享爱心、奉献爱心”的和谐理念、和谐氛围正在形成。我们相信,有市委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金秋助学”一定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7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2、习的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2.1 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面、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

2.2 消极思维: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

2.3 情绪失调: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在情绪与情感上经常表现为烦躁、冷漠、绝望、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状态,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2.4 人际关系不良: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大多数性格多疑,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

3、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3.1 客观原因:首先,教师、家长、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再就是不良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无助感的产生。

3.2 主观原因: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4、实施习得性无助感的体会

我是一名体育工作者,在我所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的情况,体会最深的是有一次在上技术课时(跨栏),我根据课的能容把技术的难点和要点给在场的学生,通过口令、动作模仿等直观教学的方法去讲。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按计划完成的任务,总是有几个学生由于恐惧、担心碰到栏上,或者担心没有其他人过栏动作优美等因素,总是不愿意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栏的技术,每次都不能完成技术的学习,通过我的走访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性的有了改动。在上课的开始,利用降低栏的高度,去试着上课,再就是利用绳子、简易的竹竿作栏架上的横板,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习,几位学生都能顺利地跨越栏架。他们成功了,感到很高兴,同班级的同学也积极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信心也增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5、对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5.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要注重他们滋生的急不可待,不要过多地将他们与他人比较,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5.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着重引导他们对学习、锻炼任务的积极投入。

5.3 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Seligman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一个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一些内部或稳定的因素时,自我评价才会降低,活动的动机水平才会降低到最低点,无助感也就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纠正习得性无助个体的错误认知模式,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成本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由学生家庭和个人进行成本补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9月,国家开始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渐推广,各高校也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市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外省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深度辅导;贫困生;创新模式

2009年以来,北京市各个高校都在落实北京市教工委提出的“确保每名学生每学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的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的要求。我校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工委的要求,积极探索深度辅导运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在学生工作中难以把握的难点之一,以往的资助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创新模式也极为必要。深度辅导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使深度辅导得到更加全面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贫困生动态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一般程序为入学通过上交家庭情况证明表,经过初步的审核,走绿色通道。审核内容一般都是家庭情况证明表上的简单内容,如家庭月收入、父母工作单位等,大部分家庭情况证明表填写完整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审核,通过走绿色通道,得到国家的资助。如果学生大一入学时上交家庭情况证明且通过审核,即便是集体认定、班主任推荐都很难做到准确认定程度。该生大学四年一般均被认定为贫困生。这中认定程序如果在学生家庭情况好转之时,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得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和博弈心理而采取隐瞒家庭情况,不会主动退出。

2、缺乏完善的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

学生在上交完整家庭情况证明表之后,一般都会得到助学金。当她们拿到这笔钱的时候,通常都会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的心,以至当其家庭情况好转之时让其退出,很多学生认为是同学和老师故意刁难。而一些贫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隐瞒家庭情况。尤其在刚入学之时,对新环境陌生,缺少认同感,外出打工不能甄别打工机构是否合法,有很多同学上当受骗,对学生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很多自卑的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3、缺乏合理的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体系

现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种资助渠道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各种奖助学金有十余项之多,平均每年每名贫困生4000余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所以许多学生不会如实地描述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贫困情况都有不同程度夸大的成分;有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助学金,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学生为了金钱的利益,把诚信、道德和友情都抛在脑后。

4、缺乏完善的贫困生资助追踪体系

当助学金发放之后,对于贫困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如何让这笔钱合理的支出,这是许多贫困生面临的问题。有些学生拿到这笔钱,去请客吃饭,或者消费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群体的高档产品。贫困生对理财一无所知,所以对于得到的奖助学金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的运用。

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1]。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得到及时指导和有效服务。对贫困生进行深度辅导,意在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诉求。结合辅导结果,可以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从而尽可能避免以往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达到客观公平的目的。

根据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立贫困生认定的动态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在贫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为保证贫困生能正常入学,在报到当天走访学生寝室,在观察学生入学状态和入学教育的同时进行第一次深度辅导,学生在对新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往往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已经提交家庭情况证明表走绿色通道的学生入学后的生活状况通过查寝室和与其进行深度辅导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其真实情况,对于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通过对其深度辅导谈话,让其主动退出贫困生行列,使国家资助用到真正需要它的学生身上。这样就基本可以确定新生中的贫困生。

通过对贫困生的深度辅导使贫困生都能够得到辅导员的关心,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逐渐开始学会关爱他人。深度辅导的过程也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感化的过程,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学校的温暖,才会学会感恩[2]。贫困生其实缺乏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平等的相处。通过深度辅导的谈话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逐渐打开心结,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3]。对于高年级的贫困生,建立与深度辅导档案相结合的贫困生档案,做到档案及时更新,把通过深度辅导掌握的更准确的家庭贫困程度等信息及时补充到档案中去,在评奖助学金过程中及时记录、更新,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做到不漏评、奖项不聚集,做到资助力度大小依据贫困程度而有区分,受助学生面广,评定过程更较公平。

贫困生的奖助学金到位后,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号召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让贫困生在收到资助的同时也奉献一部分爱心,逐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质。除此之外在深度辅导的谈话中涉及一些理财知识,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规划生活,合理运用所得到的奖助学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其支出的盲目性[4]。同时在深度辅导中让其定期汇报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指导这些贫困生进行更为合理的运用。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旨在建立良好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在对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渐进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深度辅导,将深度辅导工作和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有机耦合,创立了一种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较好的完成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明显缓解,贫困生的精神面貌、学风状况、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凸显出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在建设和谐校园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民忠. 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 北京教育(德育版), 2010, 2:4-6

[2] 朱伟, 潘捷 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生资助对策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7,19(1):90-92

[3] 季 枫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32-35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 支持

[作者简介]田萍(1971- ),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大学生弱势群体与学校社会工作支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4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弱势群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弥补高校现有的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不足,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①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地位的弱势、能力水平的弱势和心理状况的弱势。有些学生只存在一个方面的弱势,有些学生则可能面临多种弱势。

(一)经济地位的弱势及原因

在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家庭贫困,全部或部分依靠贷款或借款才能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平时的生活费用非常拮据,除了吃饭和学习方面的开销,应酬、娱乐、休闲等其他方面的开销几乎没有。除了这些学生来自偏远、贫困或遭遇自然灾害的地区外,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共需要一万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大学生一年的费用对于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负担不轻。

(二)能力水平的弱势及原因

在能力层面,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不足,经常有不及格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不能毕业或不能取得学位;社交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业能力不足,对就业有强烈的无助感,无法实现就业的愿望。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源于对大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中小学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直接带领和督促下,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中小学的学习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大学的学习不仅强调基础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具体的实践能力。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或者进入大学后还是只知道埋头学习的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上就会处于弱势。

(三)心理状况的弱势及原因

在心理层面,主要表现为自卑、害羞、胆怯、冷漠、闭锁、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长期处于失衡的边缘,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中都不被重视。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往往较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一些心理问题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间,导致学生性格缺陷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却不能保证,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很有限。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②大学生弱势群体都是处境困难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应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

(一)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必要性

1.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机会的公平,不仅体现在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还应体现在要为少数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支持,使他们得以充分利用受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弱势群体虽然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于经济地位、心理状况、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弱势,在获取高校资源的机会上仍处于劣势。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给予这些大学生格外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的弱势得到弥补。

2.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背负着家长的期望,希望自我实现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弱势,更加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但也正由于自身的弱势,他们的成才之路更为艰难。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学校的帮助,以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3.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大学生弱势群体中都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的学生,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我国高校已有的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往往侧重于经济层面,在心理和能力层面的工作则明显不足,同时也缺少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工作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因此,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工作者对弱势群体进行支持。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可能性

1.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先进的价值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秉承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管他(她)的任何特殊性;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允许享有共同学习的过程;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学习效率的不同)应该被承认;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帮助学生实现对其的教育目标;每一个孩子,无论其人种或社会经济阶层,都有权利在学校获得平等的对待。③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尊重、关爱和信任,能激发其内在的潜能。

2.学校社会工作有着独特的对象和内容。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所有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人,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习和社会适应有困难的学生。高校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个案工作来评估并帮助学生处理所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向家长解释学生问题的内涵,使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发展状况,督促他们关心孩子,指导其与孩子进行良性互动;为教师与学校提供相关的咨询,以改善师生关系,协助教师鼓励学生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养;参与社区的建设发展工作,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④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家长和社区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整合促进学生社会人格形式的三大力量,从而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和有力的保障。

3.学校社会工作有着科学的服务方法。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包括:个案工作,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协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小组工作,通过对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一组学生的服务,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社区工作,通过在高校和高校周边社区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学生与高校社区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如物资、社会支持、合理的政策等来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这给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法,使得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更为有效。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途径

(一)实现与高校现有体制的衔接

我国高校对弱势群体已经开展了包括经济资助、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不是替代高校现有的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而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特点深化、提高、扩展这些支持,弥补现有支持的空白。比如,高校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支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但目前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主要靠生源地开具的证明和同学们的评议,实地调查的环节基本没有,这影响了经济资助的实际效果。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协助高校核查申请贫困救助学生的真实情况,对申请救助的学生进行生源地实地调研,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救助。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形式比较多,学校社会工作者熟悉这些资助方式,应该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申请合适的经济资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增加资助数额,拓宽资助范围。

(二)设立学校社会工作专门的服务机构

目前高校已有相关部门来实施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但这些机构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学校社会工作依托这些机构开展工作,必然要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些工作职责范围之内,这样社会工作的独立和专业性就难以保证。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想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发挥有效的支持,一定要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例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于2003年启动了“心灵相约”工作室,山东工商学院依托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教研室于2003年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机构为平台,通过开展不同的专业服务项目,如人际交往小组项目、职业发展训练项目、新生入学适应项目等,专门负责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这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有专业人士用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而且这些专业人士还可以调动社会的、学校内部的其他资源,形成合力,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协助他们达到自助的目的,使他们最终走出困境。⑤赢得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机构的支持。

(三)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在支持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必须综合加以运用。个案工作有利于深入细致地了解案主内心深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案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小组工作有利于个人学习群体的经验,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彼此得到支持,改变情绪、态度和行为;社区工作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和运用各种资源。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在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支持大学生弱势群体时,必须坚持以增权为中心。所谓增权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⑥增权并不是“赋予”案利,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要实现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并使这种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他们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改善自己状况,摆脱弱势地位。

[注释]

①何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J].教书育人,2006(32):18.

②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52.

③(美)Paula Allen-Meares.学校社会工作[M].陈蓓丽,蔡屹,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2.

④石彤,彭君芳.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⑤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010015445.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1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等、要、靠”心理;

近几年,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出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几年来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建立起由“一条绿色通道加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助学贷款及勤工俭学”构成的“6+1”模式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多元化的经济资助,该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了有效的资助,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保证社会稳定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近六年,长期参与并在最近一年主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切身感受到虽然目前国家多贫困生的经济扶助力度较大,但贫困生的表现不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着严重“等、要、靠”的依赖心理。他们不关心时事,不关心集体,甚至对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助学事项也不去主动关心,有了受助机会的时候,还得辅导员老师三番四次动员和催促才去申请。

一、“等、要、靠”心理存在的原因分析

1.受助时往往“不劳而获”,权利与义务分离。

目前高校“6+1”模式的困难资助体系中,占据了最大头的国家助学金及社会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发放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发放机制使得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分离,不劳而获的经历多了,有的贫困学生渐渐认为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甚至认为自己贫困就应该拿钱。随着资助金额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渐渐滋长了对助学金的依赖和不良心理,个别学生甚至在得到补助后不珍惜,将得到的资助用于吃喝交友甚至与其他同学在物质上攀比,使得有限的困难补助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1]。

2.自我解困意识缺失。

由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心,面对各种压力,一部分贫困生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变压力为动力,吃苦耐劳、积极探寻解困策略和办法。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产生了心理障碍,从而形成了心理上的贫困。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特点是:1.自尊与自卑并存;2.焦虑与忧郁并存;3.独立与封闭并存;4.坚强与脆弱并存。心理贫困的存在使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消极对待困难,缺失自我解困意识[2]。

3.对贫困生的资助重物质层面,帮困助学与育人结合不够。

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家庭因素、教育环境、个性特征、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高校贫困生不只面临着经济贫困,还有因经济贫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心理贫困。而且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进大学前,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较少接触社会实际,社会阅历贫乏,使得他们还存在着社会知识的贫困、社会活动能力的贫困[3]。而在现有的帮困助学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奖、助、补、减(免)、贷,其目的都是解贫困生的经济之困,简单“授之以鱼”,使学生物质上的燃眉之急得到缓解,但帮困助学与育人的结合还很不够,加上学生本来就有的心理贫困、社会知识贫困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贫困的原因,反而滋生出“等、要、靠”的依赖心理,违背了助学的初衷,助学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消除“等、要、靠”心理对策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正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费的提高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经费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全年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4]。但在庞大的贫困生群体面前,再多的巨款也是“僧多粥少”,只有消除贫困生“等、要、靠”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解困意识,自立自强,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为此,笔者建议:

1.优化现有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现有的国家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等项目恰恰就是有“等、要、靠”心理学生眼中的不劳而获的免费午餐,要消除“等、要、靠”心理,首先就要优化现有的资助体系。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可要求学生为得到的爱心资助时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完成一定时数的义工或志愿者等献爱心活动,将自己受益的爱心传递出去,回馈社会,并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考核,把学生的学习、献爱心及平时在校表现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期助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的重要参考。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对各类奖(助)学金的管理,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热情。此外,可进一步优化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如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或者将助学金的一部分费用和部分学费的助困资金改用于设立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和奖励性学费减免基金,以及设立“贫困生学习进步奖学金”。奖学金是为了表彰和鼓励优秀贫困生而设立的奖励性资金,目的是为了奖励德、智、体发展好的贫困生,使得“不劳而获”的贫困生不能得到此资助,更好地鼓励和资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激励贫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入教育资助。

其次,要大力深化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将勤工助学做成帮困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一个有效抓手。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让学生不等不要不靠,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体会艰辛与不易,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因而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应该使勤工助学发挥最大效应,成为资助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当前高校的勤工助学来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安全保卫都进行公司化经营,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岗位不仅岗位少,而且层次低。目前各高校勤工助学多以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居多,大多数岗位都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动性岗位,如清洁卫生、收发报纸、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及整理、校内报亭销售等。这些岗位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培养学生劳动务实的精神,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无法提升到培养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因此,要大力深化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除了增加岗位数量,更要提升岗位质量,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如开设助教岗位、开展校外爱心义工活动等。

2.促进贫困生形成自我解困意识,培养自我解困能力。

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李来来认为:消除贫困就是要改善这套社会关系。它涉及两方面: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让服务遍及穷人;二是通过能力建设,提高穷人合理获取和调动资源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5]。这也说明,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层面的资助只是“授之以鱼”,我们还应重视其自我解困能力,即“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帮困实践中,不仅要帮困,更要育人,尤其要促进贫困生形成自我解困的意识。

自我解困意识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酝酿才能促成。自我解困意识的形成,首先要求贫困生能正确认识贫困。只有正确认识贫困才能激发贫困生不怕困难、勇敢面对贫困和积极解困的意识,从而最终战胜贫困。正确认识贫困主要表现为:认识到贫困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看到贫困引起的不利面,也能看到其磨砺意志的积极面。认识到社会和他人的帮助都是善意的,是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也是贫困生实现自我解困的重要物质基础;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不是由自身个人原因造成的,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只要树立决心,自立自强,困难只是暂时的。此外,学习生活环境、乐观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榜样的励志示范、积极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辅导员老师及专业教师的指导都能促进贫困生自我解困意识的形成。

经济资助是通过外部力量调配资源去消除贫困,它是贫困生解决贫困实现自我发展的外部力量;而自我解困却是利用贫困生内部力量去获取资源以消除贫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任何外因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可见自我解困能更深层次解决贫困问题。当我们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彻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

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要以助学为契机,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积极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全面实现助学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高校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程莹.新时期高校帮困育人模式实效性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

[3]罗长国,秦世虎.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解困及其能力分析[J].青年探索,2007.

[4]李凤.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

助学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扶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0-04[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2012ZZ0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蓓佳(1980―),女,广西都安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班主任;邱远望(1979―),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广西目前有高等职业学校32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共38所,学生人数32万多。按目前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1/3左右估算,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约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万人左右,数量庞大。这些学生多来自区内农村及边远地区,学历层次低,社会认同度差,就业压力大,从而导致他们承担的压力要大于区外其他院校和区内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课题团队经过深入探讨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扶助机制,帮助贫困生经济脱贫,进而实现“心理脱贫”。

本课题研究发现,广西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称之为“贫困生”)存在经济贫困的原因是:一是家住边、老、穷山区,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为农业,家庭人口众多,读书的孩子多。使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学生,特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家庭经济贫困使一些贫困生具备了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然而大多数贫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贫困的问题。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中的依赖与自强、自立的矛盾心理,学习压力过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心理,人际交往中的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我们通过对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了解广西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学生心理贫困的帮扶项目,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广西本土实际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

一、个人自助

一个人要想变成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必须学会自助,让自己具备助人的能力,才能助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应该形成“独立自主、自助自强”的健全的人格基础。贫困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学会自助,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一)以励志教育为先导,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良好心态,摆脱自卑心理

广西高职贫困生,特别是贫困新生,不仅面临着缺乏物力财力支撑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由经济压力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够自信、内向、没来由的紧张与焦虑等。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还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在所进行调研的广西各高职院校,都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贫困生认定、建立贫困生学生档案,学校、系部、班级详细掌握贫困情况,给予资助和心理方面的帮助;举行多场讲座,邀请学生中自强自立的楷模,讲述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最终成才的先进事迹。励志教育活动使贫困生摆脱了自卑心理,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的融入集体,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效利用勤工助学等有偿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一是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三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树立自立自强的品格。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学科特点设立特殊勤工助学岗位,富有专业特色。由于该校是电力电子类专业的高职高专,为了提高学生把所学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特设电力实训室管理、动力实训室管理、水电维修、电器维修、电路安装等与专业契合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后勤保洁、绿化等工作全部由勤工助学学生完成。2014―2015学年,学院设置勤工助学固定岗位539个,临时岗位117个,还进行了“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评选,评选出先进个人180名,树立了典型。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心理素质要优于其他没有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

(三)贫困生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于如何让高职贫困生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课题团队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针对广西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用各种方法指导这些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心情愉悦法:引导贫困生消除身心疲劳,放松心理压力,感受年轻就是资本,一切皆有可能。通过回想其他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例,肯定只要努力就会改变生活现状,让贫困生心情豁达、遇事想得开。2.宽广豁达法:引导贫困生豁达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心胸开阔可以减少许多不良情绪。3.平心静气法:让贫困生不为同学间的贫富差距、攀比之风所苦恼,培养他们广泛兴趣,比如热爱读书、体育运动等,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常常处于恬淡、怡然的宁静心境之中。4.自脱转移法:遇到难题的时候就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万一节制不住情绪,则要迅速脱离现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宣泄室宣泄一番,迅速忘记烦恼。

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心理自助,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增强了,消除了过去的忧郁、迷茫、自卑的心理。

二、他人协助: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

(一)加强他助: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发挥自身组织资源优势,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同参与的他助体系,帮助广大贫困学子缓解经济压力,提升自助能力。事实证明,这些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1.利用好国家及自治区的各项经济资助政策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每年教育部、广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各校人数比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相应奖助学金的拨款,资助学生人数比例比照各校一般贫困生人数,2014年该校获资助学生比例占在校生人数37%左右。目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两档,一档3500元/人/学年,二档2800元/人/学年;国家奖学金为5000元/人/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为5000元/人/学年。此外,从2014年开始,高职贫困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从6000元/年提高到8000元/年。2014年,该校共有学生9346人,其中3124名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33.4%。当年,该校有2733名贫困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占全校人数29.24%,贷款总金额1649.48万元,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最主要的学费问题;有1028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占新生总人数的29.11%;2542人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相应奖助学金共806.34万元,还有309人获得各项校内奖助学金;学校本着“解其贫困,育其精神”的教育理念,设置全面的勤工助学岗位600多个,发放勤工助学资助金158余万元,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并在工作中培养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得到了学费资助和减免。全方位的资助体系满足了绝大部分贫困生的需求。

2.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为贫困生打造飞翔的翅膀。为了拓展对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帮扶渠道,该校于2012年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及社会爱心捐助,实施青年学生民生项目,为贫困生雪中送炭。目前,“特殊困难补助金”已募集到数十万元,开展多项爱心帮困活动,直接资助900余人次。“特殊困难补助金”在多种项目中使用:一是设立重大疾病帮扶专项,为6名患重大疾病的学生提供爱心资金近4万元;二是2013―2014年,该校实施“春风行动”项目,两年共为400多名学生累计发放11万多元的回家及开学返校路费补助、春节特困补助,每人50元~1400元不等,受助学生最近在广西区内,最远在黑龙江省;三是开展发放“爱心棉被”“爱心小书桌”“爱心竹竿”项目,为400多名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以上爱心物品,让贫困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四是推出“高雅音乐进校园”项目,请广西交响乐团为贫困生进行经典交响乐表演,为贫困生提供接触和享受高雅艺术的机会;五是关爱寒假留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学院领导在春节期间慰问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过年食品、春节红包等慰问品。

3.倾斜组织资源,提供爱的平台。贫困学生往往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经济困难演化为自卑等心理问题,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展示平台和参与机会。该校利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资源,倾斜性地向他们提供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助理、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其他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打牢自助基础。几年来,勤工助学联合会成员共组织、参与了9个实践项目,如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各种实践技能比赛、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实现全员覆盖,各种比赛和活动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4.让贫困生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感受爱的激励。该校搭建了校领导定期与贫困生座谈、中层领导干部联系对应特困生的机制,让学校领导在与贫困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其需求、解决其问题,激发贫困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借助外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1.组织相关教师对贫困生进行情感教育。针对部分贫困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焦虑感、封闭性、被动性,该校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交流,形成师生之间互敬互信的良好感情,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辅导员、资助专职教师深入贫困生的生活,到学生饭堂、学生宿舍中,通过平等的谈心交流、相互探讨等方式,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形成共同语言,达成心理上的共识,实现思想上的沟通,并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指导他们正确、辩证地看待贫困,树立自信,加强交往,积极面对人生。

2.通过多种外在方式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新生入学时,在“绿色通道”处设立“心灵关爱”窗口,为贫困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调适自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举办“一路风雨一路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大会”,邀请优秀的贫困生代表上台讲述他们不平凡的求学生涯。他们曲折、艰辛、顽强、自立的人生故事鼓励了所有与会的贫困生,让他们认识到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争取以优异成绩回报学校和社会;加强贫困毕业生心理指导,针对当前贫困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提高他们就业能力和技巧,举办贫困生就业心理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从而顺利实现就业。通过系列讲座,让贫困生做好就业各方面的准备,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校还多次举办“与校友企业家座谈”“校友创业成功案例讲座”等交流讲座活动,邀请历经磨难最终创业成功的校友为贫困生做讲座及座谈,帮助贫困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掌握创业技巧。这些教育大大增强了贫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动力,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和挑战命运。

(三)同群互助:释放心理压力

“同群互助”是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模式。目前,该校受资助的贫困生组成了各种学生资助社团,每年获得资助的学生自然成为社团成员。该校抓好各社团的骨干力量,并协同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形成互助氛围。

1.抓好骨干力量培养。从社员中选拔心理素质好、领导力强、积极阳光的学生担任勤工助学联合会会长,指导其组织各类互助活动,带领团队整体向上。

2.培育互助氛围。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力量,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心路分享会、“互赠玫瑰”活动、互助学习坊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无形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培育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如在心理调节方面,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宣泄负面情感、共同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r在学习方面,高年级的帮助低年级的、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共同进步。

3.评比优秀社团。每年根据社团成员互助能力、定期开展团队活动、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出勤率、工作任务完成的效果、在管理方面有积极措施等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社团若干个。通过优秀社团的评比,鼓励和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创造力,增加了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营造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氛围,打造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效团队,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群体扶助:开展群体心理扶助活动,积极回馈社会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群体扶助活动

1.开展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助。该校心理辅导教师为勤工助学实验团队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团体心理电影展映,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心理辅导教师精选了《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心理影片,为贫困学生探索心理奥秘开启了另一扇窗。电影捕捉到的微妙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触动观影者的心弦,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电影观看结束后,心理辅导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作品分析,并据此联系现实的生活,发掘影片对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启发大家对生活的反思和多角度理解。学生在电影的观赏中也感受了心灵的洗礼。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扶助活动。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为契机,进行针对学生资助各社团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扶助活动,包括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校园心理剧、心理游戏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包括空中抓杠、断桥、翻越天梯、信任背摔、雷阵、穿越电网等项目,通过训练达到团队成员克服恐高心理,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受训学生的融合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关爱他人,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学生资助社团在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指导下,策划校园心理剧,和广大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心路,带动更多“心理贫困”的学生走向阳光的彼岸。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动各团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珍爱自我、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意识,进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进一步营造贫困生良好生活的氛围,效果良好。

(三)团体扶助:做正能量的“出口”

帮助他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克服自卑感、无用感的有效抓手。学生资助各社团为贫困学生“抱团助人”提供了平台,传递了“受助者也能助人”的理念,引导他们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脱贫”,焕发青春色彩。

1.鼓励学生资助社团中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典型。勤工助学实验团队大部分学生获得了优秀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团队学生自强自立、热心公益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别的学生。

2.团体扶助,热心帮困。“特殊困难基金”的帮困助困专项活动――“爱心车票”和“爱心用品”均由学生资助相关社团负责实施。通过实施参与,社员认识到还有很多同学比自己更困难、更需要关心和帮扶,于是有不少符合受助条件的社员主动把名额让给社团外的贫困学生,享受助人的成就感。

3.提供服务。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资助社团开发了系列服务项目,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在节假日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关心关爱孤寡老人。2012年,学生资助各社团组织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带去节日的欢乐。自此以后,学生资助各社团形成了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夕阳添辉。二是发起“社区学生助理”活动。团员们利用课余到学校附近社区担任“社区学生助理”,为社区提供档案整理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提供服务,为社区老人、残疾人、孤儿、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活动加强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实践。

4.发起社区义务维修活动。该团队自发组织到校园周边社区开展义务家电维修的便民活动。学生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自觉深入社会,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活动,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学生还耐心地向居民们分析故障原因,讲解关于日常维修家电的知识,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活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一举两得。

5.举行回馈社会义务劳动。为了让社团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学生资助社团在校内参加了多次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重点是清洁打扫学院各活动场地、草坪、道路等,以及打扫教职工宿舍楼楼道等。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不怕脏不怕累,为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义务劳动不但增强了社团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也提高了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美化环境、净化心灵、感恩社会”。

6.发起“感恩”系列活动。为了传播感恩美德,“勤工助学实验团队”推出一套传递感恩理念的系列活动:母亲节的“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父亲节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活动、教师节黑板报、录制感恩视频、书写感恩爱心祝福语等,引导广大学生向父母、师长表达感恩之情,让学生与亲人、师长放飞“爱的翅膀”。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广西高职贫困生健康成才寻求出路任重而道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生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三位一体的扶助路径,实施此扶助路径之后,通过利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学生进行再次调查,发现在逐步推进“1+2+3”帮扶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参加了学生资助社团各项活动之后,学生更是自信满满,一改过去的忧郁、迷茫、自卑的心理。实践证明,“1+2+3”扶助路径实施实际效果很好,帮助广西高职贫困生正视贫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所带来的阴影,使他们从心理上实现自立、自强、自信,基本上解决了心理贫困问题;同时,该路径也为广西高职贫困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广西高职院校求真求善、互帮互助、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摘要]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约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万人左右,数量庞大。这些贫困生由于多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学历层次低,社会认同度差,就业压力大,从而导致他们所要承担的压力和痛苦要大于区外其他院校和区内本科院校。立足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经过深入探讨与实践,逐步形成适用于广西本土实际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帮助这些贫困生经济脱贫,进而实现“心理脱贫”。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扶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0-04[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2012ZZ0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蓓佳(1980―),女,广西都安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班主任;邱远望(1979―),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广西目前有高等职业学校32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共38所,学生人数32万多。按目前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1/3左右估算,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约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万人左右,数量庞大。这些学生多来自区内农村及边远地区,学历层次低,社会认同度差,就业压力大,从而导致他们承担的压力要大于区外其他院校和区内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课题团队经过深入探讨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扶助机制,帮助贫困生经济脱贫,进而实现“心理脱贫”。

本课题研究发现,广西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称之为“贫困生”)存在经济贫困的原因是:一是家住边、老、穷山区,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为农业,家庭人口众多,读书的孩子多。使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学生,特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家庭经济贫困使一些贫困生具备了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然而大多数贫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贫困的问题。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中的依赖与自强、自立的矛盾心理,学习压力过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心理,人际交往中的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我们通过对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了解广西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学生心理贫困的帮扶项目,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广西本土实际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

一、个人自助

一个人要想变成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必须学会自助,让自己具备助人的能力,才能助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应该形成“独立自主、自助自强”的健全的人格基础。贫困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学会自助,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一)以励志教育为先导,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良好心态,摆脱自卑心理

广西高职贫困生,特别是贫困新生,不仅面临着缺乏物力财力支撑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由经济压力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够自信、内向、没来由的紧张与焦虑等。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还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在所进行调研的广西各高职院校,都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贫困生认定、建立贫困生学生档案,学校、系部、班级详细掌握贫困情况,给予资助和心理方面的帮助;举行多场讲座,邀请学生中自强自立的楷模,讲述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最终成才的先进事迹。励志教育活动使贫困生摆脱了自卑心理,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的融入集体,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效利用勤工助学等有偿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一是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三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树立自立自强的品格。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学科特点设立特殊勤工助学岗位,富有专业特色。由于该校是电力电子类专业的高职高专,为了提高学生把所学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特设电力实训室管理、动力实训室管理、水电维修、电器维修、电路安装等与专业契合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后勤保洁、绿化等工作全部由勤工助学学生完成。2014―2015学年,学院设置勤工助学固定岗位539个,临时岗位117个,还进行了“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评选,评选出先进个人180名,树立了典型。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心理素质要优于其他没有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

(三)贫困生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于如何让高职贫困生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课题团队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针对广西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用各种方法指导这些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心情愉悦法:引导贫困生消除身心疲劳,放松心理压力,感受年轻就是资本,一切皆有可能。通过回想其他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例,肯定只要努力就会改变生活现状,让贫困生心情豁达、遇事想得开。2.宽广豁达法:引导贫困生豁达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心胸开阔可以减少许多不良情绪。3.平心静气法:让贫困生不为同学间的贫富差距、攀比之风所苦恼,培养他们广泛兴趣,比如热爱读书、体育运动等,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常常处于恬淡、怡然的宁静心境之中。4.自脱转移法:遇到难题的时候就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万一节制不住情绪,则要迅速脱离现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宣泄室宣泄一番,迅速忘记烦恼。

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心理自助,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增强了,消除了过去的忧郁、迷茫、自卑的心理。

二、他人协助: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

(一)加强他助: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发挥自身组织资源优势,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同参与的他助体系,帮助广大贫困学子缓解经济压力,提升自助能力。事实证明,这些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1.利用好国家及自治区的各项经济资助政策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每年教育部、广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各校人数比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相应奖助学金的拨款,资助学生人数比例比照各校一般贫困生人数,2014年该校获资助学生比例占在校生人数37%左右。目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两档,一档3500元/人/学年,二档2800元/人/学年;国家奖学金为5000元/人/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为5000元/人/学年。此外,从2014年开始,高职贫困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从6000元/年提高到8000元/年。2014年,该校共有学生9346人,其中3124名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33.4%。当年,该校有2733名贫困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占全校人数29.24%,贷款总金额1649.48万元,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最主要的学费问题;有1028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占新生总人数的29.11%;2542人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相应奖助学金共806.34万元,还有309人获得各项校内奖助学金;学校本着“解其贫困,育其精神”的教育理念,设置全面的勤工助学岗位600多个,发放勤工助学资助金158余万元,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并在工作中培养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得到了学费资助和减免。全方位的资助体系满足了绝大部分贫困生的需求。

2.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为贫困生打造飞翔的翅膀。为了拓展对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帮扶渠道,该校于2012年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及社会爱心捐助,实施青年学生民生项目,为贫困生雪中送炭。目前,“特殊困难补助金”已募集到数十万元,开展多项爱心帮困活动,直接资助900余人次。“特殊困难补助金”在多种项目中使用:一是设立重大疾病帮扶专项,为6名患重大疾病的学生提供爱心资金近4万元;二是2013―2014年,该校实施“春风行动”项目,两年共为400多名学生累计发放11万多元的回家及开学返校路费补助、春节特困补助,每人50元~1400元不等,受助学生最近在广西区内,最远在黑龙江省;三是开展发放“爱心棉被”“爱心小书桌”“爱心竹竿”项目,为400多名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以上爱心物品,让贫困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四是推出“高雅音乐进校园”项目,请广西交响乐团为贫困生进行经典交响乐表演,为贫困生提供接触和享受高雅艺术的机会;五是关爱寒假留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学院领导在春节期间慰问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过年食品、春节红包等慰问品。

3.倾斜组织资源,提供爱的平台。贫困学生往往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经济困难演化为自卑等心理问题,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展示平台和参与机会。该校利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资源,倾斜性地向他们提供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助理、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其他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打牢自助基础。几年来,勤工助学联合会成员共组织、参与了9个实践项目,如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各种实践技能比赛、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实现全员覆盖,各种比赛和活动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4.让贫困生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感受爱的激励。该校搭建了校领导定期与贫困生座谈、中层领导干部联系对应特困生的机制,让学校领导在与贫困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其需求、解决其问题,激发贫困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借助外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1.组织相关教师对贫困生进行情感教育。针对部分贫困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焦虑感、封闭性、被动性,该校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交流,形成师生之间互敬互信的良好感情,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辅导员、资助专职教师深入贫困生的生活,到学生饭堂、学生宿舍中,通过平等的谈心交流、相互探讨等方式,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形成共同语言,达成心理上的共识,实现思想上的沟通,并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指导他们正确、辩证地看待贫困,树立自信,加强交往,积极面对人生。

2.通过多种外在方式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新生入学时,在“绿色通道”处设立“心灵关爱”窗口,为贫困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调适自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举办“一路风雨一路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大会”,邀请优秀的贫困生代表上台讲述他们不平凡的求学生涯。他们曲折、艰辛、顽强、自立的人生故事鼓励了所有与会的贫困生,让他们认识到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争取以优异成绩回报学校和社会;加强贫困毕业生心理指导,针对当前贫困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提高他们就业能力和技巧,举办贫困生就业心理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从而顺利实现就业。通过系列讲座,让贫困生做好就业各方面的准备,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校还多次举办“与校友企业家座谈”“校友创业成功案例讲座”等交流讲座活动,邀请历经磨难最终创业成功的校友为贫困生做讲座及座谈,帮助贫困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掌握创业技巧。这些教育大大增强了贫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动力,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和挑战命运。

(三)同群互助:释放心理压力

“同群互助”是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模式。目前,该校受资助的贫困生组成了各种学生资助社团,每年获得资助的学生自然成为社团成员。该校抓好各社团的骨干力量,并协同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形成互助氛围。

1.抓好骨干力量培养。从社员中选拔心理素质好、领导力强、积极阳光的学生担任勤工助学联合会会长,指导其组织各类互助活动,带领团队整体向上。

2.培育互助氛围。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力量,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心路分享会、“互赠玫瑰”活动、互助学习坊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无形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培育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如在心理调节方面,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宣泄负面情感、共同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r在学习方面,高年级的帮助低年级的、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共同进步。

3.评比优秀社团。每年根据社团成员互助能力、定期开展团队活动、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出勤率、工作任务完成的效果、在管理方面有积极措施等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社团若干个。通过优秀社团的评比,鼓励和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创造力,增加了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营造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氛围,打造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效团队,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群体扶助:开展群体心理扶助活动,积极回馈社会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群体扶助活动

1.开展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助。该校心理辅导教师为勤工助学实验团队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团体心理电影展映,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心理辅导教师精选了《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心理影片,为贫困学生探索心理奥秘开启了另一扇窗。电影捕捉到的微妙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触动观影者的心弦,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电影观看结束后,心理辅导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作品分析,并据此联系现实的生活,发掘影片对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启发大家对生活的反思和多角度理解。学生在电影的观赏中也感受了心灵的洗礼。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扶助活动。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为契机,进行针对学生资助各社团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扶助活动,包括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校园心理剧、心理游戏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包括空中抓杠、断桥、翻越天梯、信任背摔、雷阵、穿越电网等项目,通过训练达到团队成员克服恐高心理,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受训学生的融合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关爱他人,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学生资助社团在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指导下,策划校园心理剧,和广大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心路,带动更多“心理贫困”的学生走向阳光的彼岸。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动各团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珍爱自我、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意识,进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进一步营造贫困生良好生活的氛围,效果良好。

(三)团体扶助:做正能量的“出口”

帮助他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克服自卑感、无用感的有效抓手。学生资助各社团为贫困学生“抱团助人”提供了平台,传递了“受助者也能助人”的理念,引导他们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脱贫”,焕发青春色彩。

1.鼓励学生资助社团中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典型。勤工助学实验团队大部分学生获得了优秀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团队学生自强自立、热心公益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别的学生。

2.团体扶助,热心帮困。“特殊困难基金”的帮困助困专项活动――“爱心车票”和“爱心用品”均由学生资助相关社团负责实施。通过实施参与,社员认识到还有很多同学比自己更困难、更需要关心和帮扶,于是有不少符合受助条件的社员主动把名额让给社团外的贫困学生,享受助人的成就感。

3.提供服务。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资助社团开发了系列服务项目,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在节假日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关心关爱孤寡老人。2012年,学生资助各社团组织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带去节日的欢乐。自此以后,学生资助各社团形成了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夕阳添辉。二是发起“社区学生助理”活动。团员们利用课余到学校附近社区担任“社区学生助理”,为社区提供档案整理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提供服务,为社区老人、残疾人、孤儿、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活动加强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实践。

4.发起社区义务维修活动。该团队自发组织到校园周边社区开展义务家电维修的便民活动。学生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自觉深入社会,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活动,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学生还耐心地向居民们分析故障原因,讲解关于日常维修家电的知识,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活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一举两得。

5.举行回馈社会义务劳动。为了让社团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学生资助社团在校内参加了多次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重点是清洁打扫学院各活动场地、草坪、道路等,以及打扫教职工宿舍楼楼道等。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不怕脏不怕累,为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义务劳动不但增强了社团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也提高了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美化环境、净化心灵、感恩社会”。

6.发起“感恩”系列活动。为了传播感恩美德,“勤工助学实验团队”推出一套传递感恩理念的系列活动:母亲节的“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父亲节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活动、教师节黑板报、录制感恩视频、书写感恩爱心祝福语等,引导广大学生向父母、师长表达感恩之情,让学生与亲人、师长放飞“爱的翅膀”。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广西高职贫困生健康成才寻求出路任重而道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生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三位一体的扶助路径,实施此扶助路径之后,通过利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学生进行再次调查,发现在逐步推进“1+2+3”帮扶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参加了学生资助社团各项活动之后,学生更是自信满满,一改过去的忧郁、迷茫、自卑的心理。实践证明,“1+2+3”扶助路径实施实际效果很好,帮助广西高职贫困生正视贫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所带来的阴影,使他们从心理上实现自立、自强、自信,基本上解决了心理贫困问题;同时,该路径也为广西高职贫困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广西高职院校求真求善、互帮互助、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高美娟,郑荣伟.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7).

[2]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

[3]杨岚.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董英山.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

[1]高美娟,郑荣伟.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7).

[2]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