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时间:2022-06-29 00:20:49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1

稀品网董事长、知名作家,本名王俊杰,以杰维恩为名在台湾出版多本著作,特别喜欢说故事和创意设计。于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在上海创办稀品网(xipin.me),线上销售国内外顶级的设计创意精品,目前稀品网被“亚洲科技”评为亚洲地区“最吸引眼球的新兴企业”,也是中国地区唯一入榜企业。

在设计领域,很多初生之犊的设计师凭借着本身对于美学的理解,对于用户需求的掌握,甫出道就席卷了设计圈子,并以三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拿下许多国际设计大赏。这些出色的设计师们,通常能够再创新局,与资深的老牌设计师相比,他们对于年轻族群的掌握度更高,更重视流行的脉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类的故事,并为年轻设计师的风采着迷。

我年轻时候特别喜欢这类型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总会让你惊呼一声。

但有另一类的设计师,他们饱有资历。可能画过国画,醉心于文学,喜欢工业设计,有着和大部分的艺术家一样的气质。他们也可能在职场待过,提过案比过稿,面临过挫折与沧桑。在他们的设计作品当中,不仅仅是商品设计本身而已,更多的是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这样的设计师可能更有故事一些,他们的作品能让你回味许久。

首先介绍Igor Knezevic,他是一个左脚在娱乐圈子,右脚在建筑圈子的设计师,因为角色使然,他拥有了许多难得的体验。首先,他的设计生涯从欧洲出发,陆陆续续在奥地利、荷兰、英国等地工作,欧洲国家的文化与老建筑给了他许多养分。

Igor Knezevic也曾在美国工作过,这个世界枢纽有着最厚重的商业氛围,有着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

此时的Igor Knezevic开始涉足娱乐与电影圈子。从事了许多经典电影人物的创作。他的设计项目涉及了MTV、Yahoo Music、Onedotzero、Universal、Paramount、Warner Bruorhers和MGM工作室。在电影及明星圈子打滚久了,Igor Knezevic开始熟练奢华与高端的设计风格。

除了欧洲与美国之外,Igor Knezevic开始进入了东方。他是多个知名建筑公司的顾问,包含了Ierde Partnership、5Design、Johnson-Fain和Fluidity。他提供的建筑设计服务开始涉及中国、中国澳门和迪拜。这些快速崛起的国家与城市,甚至比美国更渴求奢华与高端。

2009年,Igor Knezevic除了在商业上的成就之外,他的设计作品开始受到推崇。意大利Interni杂志、美国Inc.杂志、英国ICON and OnOffice杂志,以及台湾的DPI杂志都陆续报导了他的设计作品。他的一些数字画作品也在日本Nagoya设计中心、Siggraph艺术节及加利福尼亚的Biennial进行展览。

2009年,Igor Knezevic和设计师朋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选择从中华文化出发,这个即便是中国人都不一定重视的地方切入。他成立的“易玺”品牌标识由篆体“易”字演化而来,想表达大道至简、大美无言的寓意。设计师想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试着用简洁元素来表达。

要把中国元素简洁地放在设计作品当中,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过度地采用传统中国元素,很容易让作品显得夸张及匠气,不容易吸引民众目光。因此如何将复古的繁琐与现代的流畅交织成为作品,既不能太含蓄,又不能太张扬,需要从中找到平衡,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时下很受欢迎的3D打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易玺”的设计作品上,他们善用3D打印技术,数字方法及曲线公式设定在3D打印机上,每一个打印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3D打印技术的到来,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师创意。用现代技术来制作中华美学作品,能够更高效的从事设计创作,而且更能够快速的反应市场需求。

年轻且有才华的设计师,以及饱有经历的设计师,在这两者之间,也许后者更能够掌握中间的火候。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对设计师来说,通常都会遇上几个阶段的瓶颈,不同的历练和经历都有助于帮助设计师突破瓶颈。跨界的设计师不局限在设计本身上,而是多元地参与各个领域的事物,这些经历都会巧妙地隐含在设计作品当中。

2001年在香港创立的易玺其实是非常年轻的,但是其设计师合伙人却有着十几年的设计经验。我为他们离开顾问工作,专心投入自己事业感到钦佩。

创意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窗棂。窗棂是一种平面分割的中国艺术,方正、对称、精工细作,浓缩了中国式的审美观和风水观,散发着精致的中国古典情调。冷艳的金属材质,以及超越传统手镯的尺度,又表现出追求时代感和不拘泥传统的明显意图。历史,具有向前行走的本能冲动。

人生中总有一些温馨的记忆与声音有关。或许是妈妈的一声呼唤,或许是儿时的一首歌谣,或许是恋人的一句叮咛。将这些声音沉淀在磁带里,珍藏在心中一个地方,愈久弥香……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2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高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转换并确定自己的角色——探究问题及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答案产生的“助产者”,最终成果的总结者及点评者。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下更多的突出高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此,“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教师简单的扔给学生几个问题就结束了,它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充当起不同的角色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教师在不同阶段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1. 在问题准备阶段,教师是探究问题及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1.1 探究问题的设计者。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构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所以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探究式”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该模式所取得的最终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研究课标,依托教材,以教材为本。问题的取材和设计要源于历史教材的学习内容,不能偏离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去设计问题,但问题的设计难度又要高于教材,避免过于简单而导致学生没有动脑的情况发生。第二,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认知水平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做到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生为本。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更加积极的探索,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第四,要联系实际,以生活为本。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学生就会学会用历史的经验解决现实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重要价值。

1.2 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教师除了要设计好问题,还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设计好:什么时候发问,什么时候学生讨论,什么时候进行适时的点拨,当学生讨论出现新情况后怎么办,怎样让学生得到准确的结论而不偏离主题,什么时候的出结论……,这些过程设计好了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1.3 学习小组的设计者。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所以对问题的讨论及解决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总体历史认知水平如何?那些学生基础较好?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搭配?不同性格的学生如何分配?根据不同的学生如何分配探究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配不同程度的探究问题。在分配学习小组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两个问题:第一,避免把基础相似和性格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容易出现一组“活跃”,一组“沉寂”的情况;第二,避免人数过多。每组的人数在3至6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少无法体现合作探究,人数太多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参与到合作探究中去;避免“一窝蜂”现象,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环节,任务分配教师一定要指点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的顺利进行。

2. 在答案产生阶段,教师是答案产生的“助产者” 在这一阶段中,学习小组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合作进行自主解决。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水平,交际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比如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生无法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够独立进行思考,甚至有的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而无法协调一致,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应该转变为答案产生的助产者,及时帮助学生,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得出准确的答案和结论。教师在充当助产者这一角色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简化,转化为一些较为容易的小问题,便于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便于学生查找;第三,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最终的出结论;第四,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获得准确的信息,这也体现了合作精神。总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助产者,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思考,总结答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干预的越少,学生的实践会越来越多,最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在学习完成阶段,教师是最终成果的总结者和点评者 学生解决问题后,个学习小组会将小组成员达成的共识以成果的方式汇报给老师。这时的教师要作为一个优秀的总结者和点评者,对学生的成果加以总结,对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恰当的评价。准确的总结能够学生明确的知识,便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是检验合作学习效果,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准确总结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而且具有长久性;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但能够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进程,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评价要多元化,既要评价个别学生,又要评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更要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合作、协调、团队精神。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下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一模式中所充当的角色,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调整和适应。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3

    图示历史,就是用符号、文字、数字组成图形,表示历史过程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 教材知识的叙述有选择,有结构,所以我们就有可能把它图示化,用图示的形式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 内容。

    1.运用图示法把教材内容制成投影片,起到浓缩教材,突出重点的作用

    图示法投影教学的关健是要设计好图示,其实是把用文字来叙述的历史知识结构,用图示的形式加以表现 。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简约性。图示除用符号以外也用文字,一般用词组,因此比长篇的文字叙述要简约。有 些过程省略了,有些过程用符号来表示。

    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其中“奴隶贸易”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

    图1

    欧洲殖民者的商船在欧洲装上少许廉价商品前往非洲(出程),在非洲海岸购进或掠得成群奴隶运往大西 洋(中程),用这些黑奴在美洲换取巨额的货物运回欧洲(归程)。在这三角贸易中,黑奴成为真正的商品, 累累白骨给西方世界带来了灿烂的黄金。

    这幅图示就形象地反映了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

    学历史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使用图示时,必须配以教师生动具体的讲述,这样就可以达到 省时省力,又取得好效果的目的。

    2.运用图示法把复习课内容制成投影片,纵横串连,进行知识归类

    图示法投影教学的第二大特点是系统性,图示能表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 的知识系统。

    复习课中,为了把知识学活,教师要打乱教材章节,割块连线,纵横联系,把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 义的历史事件联贯起来进行专题复习。

    如我在复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时,按背景、经过、纲领、失败原因、意义、教训 等方面自制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4张投影片。 一节课复习 一个专题,容量大、节奏快,而且知识系统性强。

    3.运用图示法把复杂的历史问题制成投影片,使复杂问题条理化

    图示法投影教学的第三大特点就是条理性。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错综复杂,高一的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我利用图示法把这个问题简化成纲要信号制成投影片,可以起到统摄全貌,提示全章的作用。

    附图{图}

    图2

    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了解本章的节、子目基础上,思考法国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再读图,这个 复杂问题简单多了。

    4.运用图示法把练习制成投影片,巧设问题,培养能力

    近年来,历史高考愈来愈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投影片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优点。 我在用图示法制作习题投影片时(复合片),利用投影片的文字、图表的可遮性和可加性的特点,首先将要解 答的题的“主干”用投影片映出,然后将所有解答的题的“支干”先后依次映出,逐步培养学生审题、分析、 综合、评述等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不仅防止了题海的泛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增强了记忆的效果。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5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比较能力、理解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觉得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适应新课改的最好教学方法和途径之一。下面我就初三历史教学案的编制和运用的实践来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历史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我在编制初三历史导学案时注意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板块的内容:(一)中考考点:依据每课教学内容,根据南京市历史学科的中考解读中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中学生应该识记、理解、应用的历史知识。这一板块有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阅读考点填空:依据课标、中考考点而设计的基础知识的填空。这一板块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适当留出部分问题由学生思考,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师生思考讨论探究:这一板块主要按照课文内容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相关信息,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一板块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是教师讲述,也可以是学生讨论,还可以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师生思考讨论探究解决课文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四)复习巩固训练反馈:该板块主要是根据课文的重要考点来编制题目,一般有两大类: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探究,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适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运用历史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反思: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基于导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特点。导学案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运用历史教学案进行导学能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会学生学会、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还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导学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编制和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靠一人收集资料、编制题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受个人水平的限制,编制导学案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二: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导学案教学中该如何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问题三: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重要篇目因课文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要求识记、理解的知识点、考点也多,编制和设计导学案时如果学生动手写的内容设计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一定能做完,这样只能将作业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问题四: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班级存在着少数同学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案中相关的练习。对于这部分同学该如何对待?

三、历史学案教学的一些设想:

设想一:针对编制导学案过程中的资源不足、时间、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多设计一些化繁为简,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要透彻到位,要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讲重点,讲难点;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不会的不讲。

设想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与自我评价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渗透,同时还应有一套相对较为适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法。另外教师使用导学案的关键在于教师敢于放手,做到真正的精讲巧导,甚至有时可以不讲,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设想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引领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历史课学案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兴趣的学习环节。从而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设想四: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而对于需要理解与应用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并让学生记录到课文中。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6

1.教材分析。《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选自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五分册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中的第一节。本课既讲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陈规陋习。同时涉及了辛亥革命后,民国虽然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政治舞台出现了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闹剧。民国初年的中国处于历史社会的转型期,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较好的形象思维,但理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学生通过民国初年的移风易俗与政局冲突理解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较大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并进行启发式教学。

基于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笔者给本课的教学主旨是:辛亥革命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陈规陋习;政局上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乃至复辟帝制,整个社会呈现动荡的局面。总的来说,新旧并存,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需要思想上的彻底改革。

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

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留下来的大量图片、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关于本课教学,笔者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抓住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这一教学主旨。

导入:由莫理循赴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的《护照》引出对莫理循的简单介绍。教师讲述从莫理循留下来的日记、图片、报道等史料,辅之其他史料来学习本节课。

设计意图:学生从护照中提取历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环节一: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

1.展示莫理循在旅行中拍摄的两张女子缠足的照片及其所著《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的一段史料。进而设问:莫理循对中国女子缠足的态度是什么?展示两张女子缠足与女子放足对比的照片及选自蒋梦麟《西潮》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导致女子放足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提取信息,认识到莫理循对缠足陋习持批判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女性缠足是封建礼教和男权奴役的象征,残害了广大妇女;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禁缠足的政令,并让学生感受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女子进行了一次大解放。

2.展示莫理循收藏的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教师设问:(1)除禁缠足外,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还有哪些?(2)这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可以印证什么?

(3)透过以上社会习俗的演变过程,体现这时期中国社会什么趋势?导致这些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其他内容,理解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的进步及导致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

3.展示选自《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令》一段史料、“1912年革命军在街上为路辫 ”的图片,及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一段材料。教师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息冲突呢?这说明民国初年习俗改革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与图片,在教师的鼓励下,从中引出推论。让学生感受民初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简单、彻底。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不能过于理想化,当时的旧规陋习比比皆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任重而道远。

环节二:民国初年的政局

1.展示莫理循收藏的明信片及选自《泰晤士报》发表《莫理循博士论中国》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教科书整理出这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莫理循被聘为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后对中国充满期望,然而现实却是专制独裁、复辟闹剧,让学生感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2.刺杀宋教仁与二次革命。

教师讲授:袁世凯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力量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展示《北京的莫理循》及《江西讨袁军公启》的两段史料,教师设问:(1)两则材料对二次革命分别是什么态度?(2)造成这种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通过两段史料的解读,让学生体会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就不同。

3.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

展示莫理循保存的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并展示六段不同的材料,教师设问:这些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感受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得人心及莫理循对中国政局的失望。

4.军阀割据

展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及沈泊尘的漫画《南北之争》(1918年),教师设问:作者想要揭示什么时代特征?教师展示莫理循给伦敦的库寿龄信件,讲授护国运动胜利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设计意图:以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漫画引发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漫画揭示的时代特征,知道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通过阅读莫理循日记,让学生感受莫理循对中国的未来感到绝望。

5.出示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一段材料。教师讲授: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落差。

O计意图:学生认真思考并得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实现,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引出下节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三:总结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7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提问,把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形式多种多样,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定。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有效的提问策略,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提问

课堂提问是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新知识,就旧知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讲解新内容作好铺垫,有利于新内容的展开、讲述;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经常就旧知识或是新知识提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三是强明主题,突出重点。教师一般就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为点化主题服务;四是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上遭遇提问尴尬的次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这两点都是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分不开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统一思想,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评价时应少对人、多对事,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同样,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这一原则,提问要争取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可能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渐进性的问题,从易到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所长。例如,我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套问题,问题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问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问题三: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问题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有难有易,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回答问题就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除此以外,为了让提问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小窍门,例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要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再提问题,否则一旦学生知道教师提问的不是自己,可能就不会去关注教师接下来所提的问题,也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可能就只是针对了教师所提问的学生。

三、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让学生思考: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四、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只有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才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使提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8

         一﹑内容要精要

         历史教学的“精要”不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要,讲课时言之无物,不得要领的少讲决不是精讲;而言之有理,揭示教材的精华,虽讲得洋洋万言又未必不是精讲。因此,“精讲”首先应根据教学目的,从内容上做文章,力求使自身的讲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紧扣热点。教育

         1、突出教学重点,历史教学重点不仅包括基本历史事实、人物、概念、制度,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还包括训练学生智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把课上得立体化。否则,事无巨细,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适得其反。教育

         突破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教学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思维结构不适应建立新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一般可以化整为零,分步解释。化繁为简,提要讲解。

         紧扣教学热点,历史既是对过去事实的分析和描绘,又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既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历史教学提供新的信息。今天的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过去历史的继续,或是过去对今天的影响。教师应不适时机地借助热点,追本溯源、执果导因,既加深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又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待热点问题,教师要“疏其道,引其行。”以助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应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要精辟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只有顺势运行,视理而析,才能充分显露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精辟的分析,不仅仅使学生掌握课程教材知识或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教学中要作到“精讲”。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重点,非重点可以略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不讲。如讲“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材从友好往来和抗击侵扰两方面反映对外关系的特点,其中“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关系的主流,更是历史影响的重点。所以讲解时,要突出讲授其目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平均分配力量,面面俱到;“精讲”还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难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或是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如世界史中“股票与经济危机“,”议会与政治关系“等它们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中心环节,但却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要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所在,讲清讲透这些内容,其他问题就可以融会贯通,教学中也亦精讲。

         三、语言要精炼

         1、“文约而事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语言精辟的最基本条件和前提。例如学习“洋务运动”可将其内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性质,两个阶段,三个条件,四项内容,五个失败原因,六大积极意义。

这样,既较好地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能较好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语言,其效果大相径庭。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1)化俗为趣,使课堂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比较枯燥、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接受的内容,教师应化枯燥、深奥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如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可引用类比“生产力好比人的脚,生产关系好比鞋子,脚的大小决定鞋子的尺码,鞋子的尺码只有适合脚的大小,走起来才快步如飞。否则,就感觉不舒适。因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化奥为易,让课题生动形象

         风趣生动的语言能使深奥的地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学生轻松,减少畏惧,同时,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3)化繁为易,让历史课题简洁、凝练

         有些知识讲起来耗费口舌,如不预先准备好教学语言,就会出现费时耗力,又收不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简洁凝练的教学语言

         (4)化沉腐为灵动,使历史课题充满磁性

         教学中注意语速、音调,并适当具有感情,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使语言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

         语速过快,学生听力跟不上,音调过高,刺激太强,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平均速度总是催人欲眠,感觉困惑。

         2、辞切而意明。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只有辞切,才能意明。古人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精炼,历史概念、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得有半点随意性。例如讲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决不能讲成扫清了障碍。

         四、试题要精选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9

关键词;就业目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喜欢闭门造车,加上不断扩招的问题,使得当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办使人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满足社会经济和发展的需要,对高等高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本文基于这—背景,将对高职计算机的教育和就业的相关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这一研究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市场化发展具有—定的借鉴意义。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涵

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高等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了其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对高等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地就是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是高等高职的教育能够同社会的需求及专业工作和职业的要求能够有机的联系并结合起来,从教育的根源来抓好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就业,从而有效改善目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高等高职的教育目地和发展之本,就是系的民生之本,就是为了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就业能力,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并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就职业的对接,从而有效的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高等高职的教学里面,要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以就业为重要导向,突出专业学习的应用性、操作性等等,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运用能力巧妙的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及技能,从而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能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任务里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的处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方法和思维,这样收获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将是巨大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即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和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结合知识及技能训练的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习,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老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并和其他同学相互协助并讨论交流,来加强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成败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的好坏,因此,教师对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来保证任务设计的质量: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任务设计的时候,要把握好总体目标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总目标细化为清晰具体的小分目标,分目标的知识模块要求细致并容易掌握,这时就可以设计分目标的任务,然后分任务汇聚就可以落实和完成教学的总体目标了。

设计的任务从完成时间、工具应用两方面考虑必须可以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例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制幻灯片时,如果是第一课时,可要求独立创作一个自我简介的幻灯片(1-2张),如果进入综合运用阶段,则可以协作设计一组反映某一主题的幻灯片。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循序渐进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等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的时候,里面的知识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一些有难度或对部分学生存在难度的任务,教师可以事先的演示和详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经指出过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知识的日益推陈出新,我们日后未来的文盲绝不会是目不识丁的人了,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没有学习方法不会自我学习的人。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到说,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和应用信息的独立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中,重视和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确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具备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一生收益无穷。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任务教学设计案例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教师要做到结合科目的特点特色和—些实际情况来有效开展教学,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技术性强以及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科目,教学需要达到学生既要具备良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技能的目地,教师确实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循序渐进,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学生,通过学生强弱项的不同、个性差异的不同,可以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方法,不断的改进和改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合所学word模块中的知识点,教学中设计制作个人简历(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这是—项综合性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有一定的难度,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部分的设计思想是“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宗旨,以完成综合任务为主线”。制作“个人简历”是为了巩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安排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文本的排版、图形对象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制作“个人简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图文混合排版熟练地在实际中应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另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和技能技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word的教学里面,我们可以布置任务:制作个人简历,这个任务就能使学生很好的学习和掌握word的运用,因为这任务有设置分栏、设置环绕方式、设置底纹、设置页面边框、文字、文本框、表格、自选图形、艺术字、外部图片、插入剪贴画等等多知识和技能操作隐含其中。如下是word简历制作的教学教学设计。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10

[关键词]传统 繁体字 使用 建议

中国大陆自1956年起开始全面推广使用简化字,在当今的社会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其他公共领域里简化字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但与这些常用的、总计2236个简化字相对应的传统汉字——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的需求。繁体字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画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并且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仍为日常用字,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在一定范围内仍将被继续保留和使用。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了简化字作为中国大陆地区规范文字的法律地位,但同时也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限度地使用繁体字;其范围是:1、文物古迹;2、姓氏中的异体字;3、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4、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5、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6、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简化字在当今社会广泛使用,在以平面印刷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自然也不例外。设计具有实用性,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故设计中所运用的文字必须易于识别、符合人们的阅读使用习惯并及时传达信息;但设计又具有艺术性,因为艺术及艺术鉴赏高于生活,设计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出于审美追求等因素,设计中也常见使用繁体字。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的繁体字通常运用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店面招牌、平面广告(海报)标题广告语、书籍报纸杂志版面编排等方面。下面展示的是在广告宣传册(图1)、标牌(图2)、标志(图3)等设计实践中运用繁字体的情形。

为什么视觉传达设计中会出现使用繁体字的现象呢?当然,在实践中使用繁体字是合法的,符合前文法定使用范围中的第四、五条;不可否认,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汉字——繁体字字型饱满匀称的笔画和严谨的结构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美感和较强的设计形态之美,在设计实践中适当运用繁体字,可以为整体效果增色不少。其次,传统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影响也令繁体字为大众所乐于接受,对于长期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青年设计师一代来说,书法和繁体字本身所散发出的古典美难以抗拒,于是不知不觉中也会接受和喜爱繁体字,在设计中运用亦不足为奇。

但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使用繁体字也并非都源于对美的追求,出于附庸风雅等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繁体字来炫耀学问和品位的,也不乏其人。同时我们还看到,因为对繁体字运用场合和单字字义、尤其是对于繁简对应时“一对多”知识的不了解及设计手段(多指电脑软件)的局限,设计实践中也常见错误运用繁体字的案例,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招牌上的“美發”、包装袋上的“洗麵奶”,繁体刊物上的“古人雲”,等等,触目惊心,贻笑大方。电脑中文输入法、美术字体中的繁简转换更是错误百出,如“山糓”、“日歷”、“中文係”等等。以下是在设计实践中错误使用繁体字的例子(错字以黑圆框标出):年历中错用“歷”(图4)、美发店招牌错用“發”(图5、6)等。

为什么错误运用繁体字的现象经常出现呢?由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原因,繁体字与现代简化字在相互转换时存在着“一简对多繁”及“一繁对多简”的非对称性,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设计师,在将汉字由简到繁转换中很容易产生错误。

鉴于上述情形,笔者由是建议:

一、设计师首先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懂得正确使用繁体字。在不同背景、不同语境中,简化字的一个字,在繁体字中却有两个甚至三个字来与之对应。因为历史的原因,繁简汉字对应存在着一简对二繁甚至一简对多繁现象,如复对应“復、複”、发对应“髮、發”、汇对应“匯、彙”、干对应“干、乾、幹”等等,适用于不同语境及不同的前后文。如果设计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相关设计场合中出现失误。

二、建议计算机软件商改进和强化计算机文字录入中的繁简转换功能,以方便不熟悉繁体字但在设计实践中又必须运用或面对繁体字的设计师。当前主流的汉语拼音输入法如清华紫光、搜狗等都具有繁简中文输入功能、转换方便,但在输入词组等方面的转换不够灵活;而当前主流的文字编辑软件如Office、WPS等虽都具有较为精确的繁简字转换功能,但却存在着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词汇使用差异。例如在上述软件中的简体中文词语“圆珠笔”转换为繁体则变为“原子筆”、“斯大林”转繁体时被写作“史達林”、“朝鲜(北朝鲜)”转繁体时被写作“北韓”、“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写作“雪梨”等,诸如此类差异则会给人们阅读文字时带来隔阂甚至误解。建议软件商对此逐步加以改进。

三、艺术设计中所使用的美术字体库应当设置“一对多”功能;生产美术字体的软件商应当在各字库中增加繁体字体个数,并设置根据前后文意思来自动显示对应繁体中文的功能。当前设计软件,在使用美术字体时,总是先通过输入法输入简化字后再选择相应美术字体(繁、简体),而繁体字库中往往不具备“一对多”功能,因此常常出现输入诸如“美容美发”经繁体美术字库转换后却成“美容美發”之类的错误。笔者建议,生产美术字库的软件厂商应当令繁体字库中同时具有“發、髪”两字,当使用者输入文字的前后文意义是“发生、发财”时显示“發”,而意义为“身体发肤”时则显示“髪”,等等。

以上是笔者在设计实践中对繁体字使用现象的一点点观察和思考,并由此提出的一点点建议。笔者认为,传统汉字——繁体字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精华,在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使用繁体字,应当是出于对文字审美的追求而非附庸风雅,应当是出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左安民.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11

关键词:教学设计 问题教学 亲近历史 课后反思

导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首先关注一段新闻《联合国总部揭幕纪念碑铭记奴隶贸易受害者》(视频)。重返方舟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奴隶贸易的受害者而设,奴隶贸易是一段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的历史缩影,今天我们开始重返方舟之旅,去铭记、思索这一历史,以期获得一些启迪。

设计意图:热点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明确主题。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铭记――故事从这里开始。

故事1.小岛背后的大国

展示戈雷岛图片(略),并简单介绍:这个不足0.2平方公里小岛的归属变迁是大国殖民霸权盛衰的缩影。请同学们进行一项课题研究:西班牙、荷兰、英国霸权的盛衰过程及原因。展示三段材料辅助研究:

材料1:(西班牙)王室却将贸易所得的好处花费在奢侈品或炫耀性的财富之上。--《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

材料2: 1581年,荷兰建立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商业资本,脱离工业生产,孤立地甚至是畸形地发展。荷兰因此……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商业霸权的确立》

材料3:……海外贸易、殖民掠杀、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 ,加强了工业资本。 ――《浅析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

各课题组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点评、记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史料解读能力。

(过渡)大国的辉煌掩盖不住其罪恶。

故事2. 不归门下的罪恶

出示不归门照片,并简单介绍:阴森的不归门是殖民者罪恶的见证。不知多少黑人从这道门出去,或葬身鱼腹、或运到美洲为奴,就此踏上不归路。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殖民者还有哪些手段。

教师出示:野蛮的掠夺、屠戮、不平等贸易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角贸易。

出示地图,展示三角贸易的过程。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史料,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既了解了史实,有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过渡)殖民者的暴行让我们愤恨不已,我们应该铭记,但更应思索:西方国家为什么采用血与火的方式进行殖民。

第二部分,思索――历史在这里沉淀

因――西方国家为什么采用血与火的方式进行殖民。

材料1: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第二是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百度百科

材料2:16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图略)

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后回答,教师点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设计意图: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那这种殖民扩张与掠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呢?灾难、曙光、还是…… 果――灾难、曙光、还是……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1:从一开始起,西北欧……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它地区。从当前的种族冲突,富国与穷国的显著差异……都看出这种损害所包含的内容。――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英国在印度……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

材料3:这一切(指殖民掠夺)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材料:18世纪世界贸易图和文明的交流(图略)。

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还要站在整体、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客观评价这一历史。

归纳:(略)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多角度辩证分析影响,让学生不是死记结论,而是论从史出。

(过渡)历史照亮现实,从这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迪,来推动今天的发展呢?

第三部分,启迪――文明在这里演进

引导学生根据铭记与思索回答,并提出: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去推动文明的前进呢?

归纳:抓住机遇;制度创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同学们得到这些启示必将成为推动今天我们文明前进的助力。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范文12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每一堂课总是充满着期盼,历史课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人们仰望天空心想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还有的人看见天上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飞起来,曾经有一个人把两个薄的木板绑在自己的两肋,从高空往下飞,结果当然飞不起来。在当今社会,手机比较普遍,超市在我们身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什么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答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或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非常伟大。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既激发了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为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与时俱进,以新引趣

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在平时的谈话和语文的作文练习中,也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滔滔不绝。但这些人在历史课堂上却无精打采,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对历史的兴趣难于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优势呢?有学生说:“历史教科书就像是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白骨精,让我如何能爱它!”确实,历史教科书讲述较为简略,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趣味性少。再加上观点滞后,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现代教育论认为,我们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加进新东西,使学科充满新鲜、新颖、新奇,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1. 教学模式要变化。不应该由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把学生的“一杯水”倒满。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辩论赛法、编写历史小论文、表演历史剧、小记者报道大会等。教师的工作重点则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2. 史学信息的输入要新。每一门学科都在进步,历史也不例外,因此要及时传达最新科研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在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美女是中亚人还是西亚人或者是西域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兴趣。

3. 教学手段要变化。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展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

4. 知识结构要重组。如讲“十年建设时期”时,我按照中共成功的探索、出现的失误、十年成就来重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符合高考命题的要求。

5. 教学内容要更新。现在的中高考试题大多立足教材,关注现实,观点新颖,设计巧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走在教材前面,及时引入新观点,关注现实热点问题。

四、编歌谣,促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