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时间:2022-07-18 15:18:43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招聘;培养;流程

国家教育部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近两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刷新了历史记录,而选择继学深造和创新的学生比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此种情况下,就业市场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就业难问题比较严峻。为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校方与用人单位应当通力合作,促进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用人单位应当充分做好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和培养计划,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和培养流程,确保用人单位获得心仪的人才,并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招聘

(一)企业宣讲。所谓企业宣讲,就是指向应届毕业生全方位展示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文化、用人政策、招聘流程及岗位设置等多个方面,吸引应届毕业生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后续招聘活动中,企业宣讲是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首要环节。企业宣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校园宣讲会、网络宣讲会以及企业观摩等,独特的宣讲形式往往能够获取比较理想的宣讲效果。

(二)校园招聘。就当前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招聘主要有线上招聘、校园招聘会招聘以及学校推荐三个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将企业宣讲与校园招聘合为一体,有效的节约了人力资源,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招聘方式。为保证招聘的规范性,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好招聘现场各项工作的流程控制,确保招聘活动的顺利开展。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每年的10-12月份及次年的3-4月份,是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用人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选取合适的时机参与到校园招聘活动中,在校园招聘会前期积极与各大高校取得联系,把握机会,招聘适合的人才。

(三)录用。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应当对招聘人数进行限制,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结合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及人才需求进行准确的研究和分析,编制可行的薪资预算,最大程度上降低人才招聘的随意性,降低劳动纠纷。在录用应届毕业生后,应当统一规定报到时间,便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统一安排,包括接收、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分批报到的方式,减少应届毕业生的等待时间,但此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用人单位的经费投入。

在应届毕业生尚未正式毕业之前,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三方协议。部分用人单位在应届毕业生未毕业之前提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起效日期为学生正式毕业之日,此种方式也具有一定合理性。用人单位应当为未正式毕业的学生购买医疗或意外伤害险,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安全保障。

二、培训

培训阶段是应届毕业生培养流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培训和观摩、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三个方面,不同的培训项目应当安排合适的讲师,以提高培训效果,应届毕业生的培训工作应当由用人单位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或部门骨干担任,规范的培训有助于促使应届毕业生逐渐转化到企业员工的角色上。

基础培训和观摩是应届毕业生作为新员工进入到用人单位后的基础性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应届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在强化培训效果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应届毕业生培养流程中,专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应届毕业生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通常情况下,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专业流程、技术规范、操作规范以及工具应用等多个方面。用人单位的素质培训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职场礼仪、职业规划等通用技能,强化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文化向实现积极融合,以更好的满足职场需要。

三、见习阶段

所谓见习,就是指实习或试用,企业见习阶段主要包括轮岗和帮带两方面内容,在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后,其基本掌握了岗位相关理论知识,见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重要过程,是深化自我认知以及检验自我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见习分为岗位见习和多岗位轮换,但当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岗位见习的方式,让应届毕业生直接到拟聘用的岗位见习,以减轻见习的成本投入,实际上是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试用。多岗位轮岗与岗位见习存在较大差距,有助于毕业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管理水平、业务构成等内容,为用人单位评估应届毕业生以及定岗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轮岗时,用人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岗位,尽可能选取重要的业务部门或重要技术部门岗位,对应届毕业生见习期间的工作目标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为毕业生配置一名帮带人,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关怀,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一定帮助。所谓帮带,就是以老带新,进行在岗指导和培训,就是师傅带徒弟。帮带人的主要职责是向应届毕业生介绍部门情况、岗位职责,对毕业生见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和指导,充分做好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并消除其思想上的消极因素。

四、评估阶段

所谓培训评估,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培训课程结束或整个培训阶段结束时,通过笔试、问卷调查等评估方式检验应届毕业生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目的是促使应届毕业生发现自己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应届毕业生对培训内容的记忆,用人单位依据培训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届毕业生个人改进计划,促进综合评估的顺利开展。

所谓见习评估就是指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行为锚定量表法等评估方式对应届毕业生在各岗位见习表现进行检验和评估,以促进个人改进计划和综合评估的顺利开展。在见习评估阶段,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评估就是其对自我能力的考核,通常情况下自我评估与个人改进计划保持同步进行,确保应届毕业生深化自我认知后,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评估是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行为锚定量表法等多种评估方式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综合性评估,将各项评估结果赋予权重后,可以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并以此作为用人单位研究和考虑应届毕业生定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

五、定岗阶段

岗位意向沟通,是指毕业生经过培训和见习,对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主要职能部门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正式岗位进行意向性沟通。

经过岗位意向沟通后,用人单位就要确定毕业生的具体岗位、级别和薪资水平。其中,定岗主要依据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综合评估结果,以及岗位意向沟通结果;定级可以依据毕业生学历、专业、成绩、学校、资质和综合评估结果等因素,采用强制分布法或排序法,适当区分同一批毕业生的级别,但级别差距不可过大。

用人单位需要为应届毕业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蓝图,指引他们与用人单位共同成长。职业发展规划既可以在岗位意向沟通时进行,也可以在定岗后进行,前者可以为毕业生选择岗位提供参考,后者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效果会有所不同。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提高应届毕业生招聘和培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届毕业生招聘和培养计划,从招聘、培训、见习、评估及定岗五个环节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促进应届毕业生岗位能力的提升,确保用人单位获得自己所需的岗位人员,并有效的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作者单位: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2

随着八月份的临近,中国高校2014届应届毕业生求职季即将结束,也预示着中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主体将由“90后”构成,“90后”是社会给这一代人赋予的标签, “90后”的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不其他时代的学生大不相同,特点更加鲜明。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

一、四川地区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2013年,全省95所高校有毕业生34.2万人,其中研究生2.3万余人,本科生16.5万余人,高职高专生15.4万余人。但就业率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市场环境压力大。很多企业针对用人皆采取保守态度,减少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量,以节约人事成本。

某集团企业在四川地区2010年招聘应届毕业生201人,其中大专学历学生167人,本科生34人;2011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93人,其中大专学历学生148人,本科生25人;2012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40人,其中大专学历学生114人,本科生26人;2013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11人,其中大专学历学生86人,本科生25人。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由于市场经营压力大,该集团在四川地区的招聘应届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减少。

毕业生就业定位不明晰,职业规划意识弱。《201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中得出以下数据:参加过求职活动的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 89.67%,但其中 30.64%表示自己“参加过,但只是玩玩,给自己积累点经验”,仅 59.03%表示自己“参加过,做了很多准备,认真对待”。同时,仍有 10.33%的学生表示自己暂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并没有参加过任何求职活劢。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紧迫感不足,求职现状堪忧。

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而是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甚至出现仅以企业薪酬或企业规模作为求职意向的现象。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求职意向不明确的问题,有 50.65%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工作过,不知道哪些工作适合自己;甚至有 24.0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自己学的与业能做什么;16.96%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想要应该做什么好;而选择“其他”的学生则占 8.3%。这说明目前大学生求职意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工作的认知的不足,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能够适应于什么工作,或者不知道某个工作需要何种工作技能,这也说明了企业与学校在这方面的培训仍有所欠缺。

二、企业如何培养需要的人才

企业建立可复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标准培训体系是目前很多中大型企业正在或已经做好的一个项目。例如:苏宁云商在连锁经营行业内的应届毕业生培训培养机制则较为成熟。其主要通过军事化训练、企业文化宣贯、终端见习、优秀经理人“1帮1”的带教等阶段,通过3-5年的培养,将应届毕业生培养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部长、经理层面)。

第一阶段:企业通过15-30天的军事化培训培养,完成应届毕业生“学生――职业人”的心态与行为转变;其中适应不了的应届毕业生在该阶段就会被淘汰,淘汰率约为5%。

第二阶段,企业文化宣贯。通过3-5天的企业文化宣贯、企业参观、发展规划讲解。增加应届毕业生对于企业的荣誉度,使其保持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并通过每周、每月、每季度的高管沟通会,使应届毕业生有更高的使命感。此阶段培训会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培训培养过程进行。

第三阶段:终端实践。将应届毕业生安排至归口终端一线岗位进行工作。培训周期一年。在终端岗位的实践中,使应届毕业生了解熟悉终端,并磨练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与心态。在此阶段,部分不能吃苦耐劳的应届毕业生会因为无法适应企业而离职,人员流失率约为8%。

第四阶段,优秀经理人岗位“1带1”的带教培训。通过终端实践后,应届毕业生会安排1名企业内部优秀的经理人进行岗位带教。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将会由该经理人对于应届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思想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1对1的带教工作。在此2年的培训周期内,将是应届毕业生快速成长成才的时期。

第五阶段:考核。通过笔试、360度考评、述职答辩等多种方式完成对于培养培训人员的考评工作。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晋升、加薪的重要依据。

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培训培养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投入精力大、成本高、产出较慢等问题,均是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但企业培训的优点也显而易见,培训培养成才的应届毕业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高、能力非常适合企业、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等。

三、开启校企合作新思路

2014年5月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的大型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共计参展1086家企业,提供12000多个岗位。根据组织方的人员统计,2天应聘者人数约15万人次,就业成功率约8.0%。根据国家教育局统计数据可得出,未来5年中,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成增长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国家、院校、企业将共同研讨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然而,现阶段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

院方与企业的合作限于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该模式主要缺点为:在实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到职场与工作岗位相关知识。但由于实习期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的签约率低,故无法引起企业方的兴趣。甚至有企业将大二、大三的学生实习期当做暑期临时用工使用,并没有执行“老带新”的模式。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量很少。部分学生在实习期由于自身的想法与现实有很大出入,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在实习期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是单纯的走“过程”,是拿到毕业证的一个必要前提,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切身经历的工作经验。因此造成实习期流于形式。

院方与企业深层次合作,企业在大一或者大二开始介入学生的培养培训,成立某某企业的教学班。该模式主要缺点为:企业方的培训相对与院方的课程较少,且企业内部培训师对于院方学生的授课方式、授课技巧方面较为薄弱,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企业方的培训中,多数为企业文化培训。只有小部分涉及到职场专业技巧的培训,故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进而导致企业班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签约率低。

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是很多企业与院校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新校区合作要求院方与企业方更深层次的合作,不仅仅是学生的实习、企业班的搭建,更可以院方教师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之间的互换。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3

一、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将以就业训练为基础,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岗位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前训练,实现就业训练与见习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二、实施对象各类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

三、实施步骤

    l、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以已开展就业训练的院校为基础,在搞好《劳动法规常识》、《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吸纳应届毕业生或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2、依托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处),对参加就业前训练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建档造册,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并纳入“大学生见习计划”的资源库;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可凭《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通过原毕业院校或直接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3、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的应往届毕业生须填写《就业意向书》,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愿望与需求,为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依据。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填写的《就业意向书》,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见习岗位。

5、根据其意向书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见习期3—6个月。

6、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生活费用300—500元/月。

7、学生见习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转入正规就业。对见习结束但未被正,式录用人员;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已享受免费培训的不再享受该政策),并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工作。

四、实施目标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省计划组织20万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成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抓实抓好。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大学生见习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责成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务必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4

目前高校毕业实习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致,造成了联系实习单位难的现状。(2)教育经费的增速小于高校扩招的速度,造成生均教育经费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和双能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形成冲击,加上学校脱离实际或流于形式的毕业实习环节,使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效果不好。(4)毕业生数量多,组织难。去校外实习,岗位实践、后勤管理、安全监控等环节都成了难点。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校与用人单位追求的目标不一致。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劳动者,追求的是毕业生的素质,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公司则是追求生产经营活动利润的最大化。这两种不同的追求虽然长线不相矛盾,但在短期是不可协调的。是否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寻找新的出路?关键在于协调上述两种不同的追求,找到一种双赢的模式。

二、“引企入校”———利用校企生三方资源的校内实习方案初步探索

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主要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工科毕业生高质量的实习过程,要同时满足2个要素:(1)本学科综合知识运用的相关实践,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2)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尽快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时间。从管理角度,理想状况是学校既有校内实习基地又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要找到契合点,使人才培养和生产效益的目标协调一致。以往高校办学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基地是互相独立互为补充的形式。建一个达标的校内实习基地可避免校外实习的主要问题,即对上述第一个要素可控,但与工矿企业和市场脱节,况且建一个校内实习工厂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不现实。可是要保质量低成本易组织地完成毕业实习环节,却又只能在校内基地实习;去校外基地实习符合上述第二个要素却很难找到真心愿意配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企业(公司)。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能否整合学校资源和市场资源,联合建立一种校企双蠃的实习办学基地,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毕业生实习模式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学校的资源,有校舍,有一定程度和数量的工具设施,有指导教师和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企业的资源,有工程技术人员,有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信息,有实用性的项目和生产现场等。“校内基地-引企入校”毕业实习设计如下:(1)从降低实习成本角度考虑,若将实习环节放在学校,则可完全解决学生的安全、食宿问题,降低学校办学成本;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拟定项目,提供工具器件耗材、学校提供测试仪器,双方制定训练流程、确定考核标准,学生自备笔记本电脑,以项目管理考核的方法完成专业对口、内容丰富、组织可控的毕业实习。(2)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专业对口角度考虑,本科层次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有应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有工程项目设计的经历。毕业设计应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基于以上设想,学校与合作企业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特点,设计了从技术市场需求中提炼出的二十多个电子设计项目,作为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以企业实施工程项目设计的基本模式作为实习形式,在校内实习实施。先后在3届毕业生经过小规模32人和中规模299人、372人的试验,收到较好效果,积累了经验。较之以往的校外基地实习,这种专业实习方案效率高且成本低、明确、可控。这种毕业实习方案中,除实习教学费外,另几项附加费用均可大幅减少甚至消除,总费用是可以确定的(生均230元),包括教学费、设备和工具使用费、耗材费3大块。这种校内实习方案有以下优点:(1)集中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投资少易管控,基本解决了学生数多,经费不足组织难的问题,降低了毕业实习成本;(2)实习内容和形式以接近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进行,紧扣在学科专业方向进行实践,突出了毕业实习的“学科性“和“技术性”;(3)企业技术人员带来了市场信息和管理考核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企业运行的气息。

三、“引企入校实训-试用顶岗实习”

两阶段式———实习方案的再设计与实践

(一)新问题的产生及思考

经过前3届校内基地毕业实习的探索,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与企业和外校的专家交流研讨,发现上述校内实习的方案虽然结合了专业知识,使毕业生专业能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参与就业竞争有明显的帮助,但仍存在一个短板:缺乏传统实习方式的企业运行真实环境,其本质属“专业实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习”。实训和实习的区别?实习是以动手为主,逐渐培养动手技能和分析、建构能力;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目前的毕业实习很难专业对口,多数实习就是打杂,无机会介入核心工作,难保证专业对口,但学生可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受到企业文化熏陶,增长与人交往的能力。实训是根据企业真实岗位需求,针对性进行项目开发训练,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学到的是第一手的本领。实训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随着毕业生就业竟争性日趋激烈,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尽量缩短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这个问题。这种“广义的能力”较之”狭义的专业能力”内涵更宽泛,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企业文化,经济环境等,都是在校内实习阶段无法接触并得到解决的。“素质”这个东西不是直接教会的,必须得让毕业生置身企业运行环境中或社会实践中磨砺,以学生的身份去体验积累,潜移默化地获得。面对2012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的组织形式,从新角度重新审视这个课题:怎么设计毕业实习使之既有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特色,又有工厂企业的生产环境感?为此,我们放弃了毕业实习方式改革“不冲击原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保持本科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重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大四一整学年作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将实习过程分解为“引企入校实训”和“试用顶岗实习”两个阶段进行,同时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

(二)两阶段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

(1)两阶段实习模式的组织我们对2012届学生教学计划进行了时间顺序上的调整,将原安排第四学年上学期的课调到第三学年,毕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全年,共8个学分。其中四上的前半学期各专业顺次组织毕业设计选题、准备和校内实训,下半学期将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组织为主,个人联系为辅),同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回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经过两届毕业生的试验、修改、协调,已达到基本定型。这种组织方式解决了: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协调运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毕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的结合;大规模操作的可行;降成本与保安全的可控,专业实践与生产实际两者的兼顾。(2)第一阶段校内实训内容的调整在前两届毕业生的试验中,课题组注意力只集中在“校内实习”的组织形式和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在理念上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一是区分实训和实习的不同定义;二是将实训过程纳入到实习过程中。我们对校内实训内容的定位是:以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教学目标瞄准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前两届实训内容题目数不足且难度较小,用MCS51单片机最小系统加上辅助电路和执行器件(组件)基本就能完成设计;随着积累的增加,逐步偏重于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和通信信息处理,重点体现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增加项目难度。校企双方共同核定对2012届和2013届校内实训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实习项目以Arm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设计系统,可选题目数也增加到50多个,绝大部分都属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包括强弱电部分,煤矿企业实用题目超过半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项目化实训计划”、“项目化过程评分标准”“实施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学生达标可取得4个学分。(3)第二阶段“试用顶岗实习”的组织工科办学毕业实习要达到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训练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收获职业和岗位的体验。不是特意构造的过程很难同时达到两方面的要求,何况目前高校正面临着固定实习基地少,学生规模大的难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环节从理论上看,是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必要环节,从现实目标看,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教学环节中的毕业实习与寻找就业机会相结合,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之一。在2012届和2013届试验中,我们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名义出面联系组织“试用顶岗实习”。经过第一阶段“校内实训”的学生,参加合作企业面试,合格学生携带“毕业实习鉴定表”,集中进入企业三个月顶岗实习,期满后由企业给出鉴定,合格者取得4个学分。双方满意可先签就业证明,进而可签订就业协议。少数学生经批准可自择实习企业,按相同规定完成第二阶段顶岗实习。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2011届和2012届毕业实习的组织中,总结了一些问题和解决的办法:(1)原教学计划四上的课程前移,造成了学生第三学年的课业负担加重。这个问题属原人才培养计划的结构性问题,要适应新的毕业实践模式,只有等待制定2013年新版教学计划才可解决。(2)校内实训阶段以专业划分批次,开学后第一批实习的专业班级先完成实训内容再外出顶岗实习,时间和顺序都较合理,但后面批次的专业班级在开学后的一段等待时间里,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三下学期结束前对准毕业班学生安排好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四上学期开学后至校内实训前的一段时间集中学生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3)出现考研复习冲刺与校内实训时间冲突,引起学生消极对待校内实训的现象。解决办法是与合作企业协商将这部分学生的校内实训安排在考研后两周内进行。(4)对经由企业面试不合格的少数学生的安排是个难点,需要有关系密切的合作伙伴。或者由校方付费完成实习。

四、“两阶段式”毕业实习对毕业生质量提高效果分析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5

中西医结合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使中医院校培养更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每一所中医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总理2003年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祖国医药学”。为推进我国中西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有30几所中医院校和综合性医科大学开办了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本校1988年开办中西医结合专科专业,骨伤学院2006年开办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本科。目前已拥有中西医临床本科、硕士,今年中西医临床医学获得一级博士授权点。首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解首届中西结合骨伤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感受,为学院今后修改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在学校教改项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支持下进行了本项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5~7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科学方向)首届毕业生,共121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65名,男56名。

1.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由专门人员在毕业生毕业返校期间组织全体毕业生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调查内容:毕业生基本情况、对本专业教师的评价、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评价、总体评价,评价标准为好、一般、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全部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121份,收回问卷12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份数121份,有效率为100%。

(1)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认为好的87.60%,一般的12.40%。

(2)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认为好的95.86%,一般的4.14%。

(3)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4)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4.97%。

(5)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6)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设施,认为好的97.53%,一般的2.47%。

(7)毕业生对本专业师资力量,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6.62%。

(8)毕业生认本专业实习实训安排,认为好的79.34%,14.87%,比较差的5.79%。

(9)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3.22%,比较差的5.79%。

(10)毕业生对本专业教材选择,认为好的92.56%,一般的7.44%。

(11)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学习氛围,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0.75%,比较差的6.61%。

(12)毕业生对本专业总体办学质量,认为好的85.12%,一般的14.88%。

(13)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增加课时的课程是,外语计算机课53.71%,专业基础课47.10%,实训实习课42.15%。

(14)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减少课时的课程是,公共人文课44.63%,专业理论课41.32%。

(15)毕业生认为通过5年的学习,收获最大的是,自我学习能力66.94%,心理素质64.46%,专业知识57.85%。

(16)毕业生认为本专业还需加强的是,社会适应能力58.68%,创新创业能力56.20%,临床实践能力49.59%。

3?讨论

3.1?对教师的评价

以上1~5条是对教师的评价,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认为好的都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这几年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是一致的,目前骨伤学院以年青教师为主体,大部分为博士或在读博士,平均每人有一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目前有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每人主讲二门主干课程,在连续三年全校试卷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所有的老师均爱岗敬业,2011年骨伤基础教研室被福州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青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检查结果是一致的。针对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评价中还是有一定比例认为较差的情况,以后将在今后教师培养上,尤其是青年教师上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2?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

对教学设施、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安排等教学要素认为好的也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近几年狠抓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经过新校区近几年建设,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室实验室设施先进完善。在教材选择上,骨伤学院是骨伤专业三门主干课程教材主编单位;近几年来主编参编了骨伤专业大部分的教材,所主编的教材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针对学生提出专业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较少的问题,学院给予了极大重视。目前,骨伤专业专门配置了二间学生专用的骨伤实训室,配备专门的骨伤实训器械;同时积极开拓包括全国著名的洛阳正骨医院、文登正骨医院等二十几所实习医院,实习床位数已达3 000张。

转贴于论文联盟

3.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认可的。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西医骨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日趋完善,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实习实训课、选修课几大模块,但部分毕业生还是认为公共人文课课时太多,而外语课时太少,这可能和近年来英语过四级与学位授予脱钩,英语学时减少,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下降,但社会上招聘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有所要求的有关。

3.4?对中西医临床骨伤专业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总体学习氛围好,办学质量高,这和骨伤学院的精品定位是吻合的。骨伤学院是省内骨伤学科教学科研的龙头单位,在办学层次上有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在办学专业方向上有中医骨伤、临床医学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1]。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6

(一)2011-2013年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截止2013年9月1日,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59%。截止2013年9月1日,宿迁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81%,高于江苏省本科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水平。由江苏省2013年白皮书数据所得宿迁学院高于同类本三院校的初次就业率水平,其中升学出国率5%,明显高于江苏省其他本三高校。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2011年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比较集中和传统。其中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达到76.2%,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为4.43%和2.12%。机关事业单位为9.06%,成为毕业生们第二大流向,自主创业率低。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调查显示,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总体还是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地区,宿迁地区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相对较小,变化平稳。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13届毕业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在2013年5-12月份我们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共计1280人,有效问卷1019份,有效率79.61%。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间,向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有效285份,有效率95%。

(二)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基于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学生访谈,编制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问卷重点包含以下方面:(1)毕业生就业质量,共5个题目,如工作满意度、离职率、工作待遇、专业对口率等。(2)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评价,共两个题目,用来测量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及开放式的意见或建议。满意度由被调查者在五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1=很不满意,5=很满意,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越高。(3)用人单位对宿迁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共6个题目,满意度测量要求同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2013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2013届毕业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其中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占56.6%,可见56.6%的毕业生实现自己预期的职业目标。2.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职业率=曾经发生离职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离职类型包括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三类情况。调查显示,宿迁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7%,江苏省2013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5%,全国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4%。3.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分布情况。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后收的月收入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薪资段,占51.23%;其次为3001-4000元薪资段,占20.24%;4001元以上薪资段,占19.05%。同比与2013届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相比,2001-3000元薪资段,占37.2%,高出14.03个百分点;3001-4000元薪资段,占29%,低出8.76个百分点。4001元以上薪资段,占23.1%,低出5.9个百分点。4.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通过毕业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通过调查显示,期中选择“完全相关”或“基本相关”的毕业生属于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占59%;选择“不太相关”或“不相关”的毕业生属于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关,占41%。5.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调查显示,2013届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最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充分的福利及收入保障,其次考虑是就业地点、工作单位的性质与发展前景。在职业选择考虑因素的选择中,32.4%的毕业生首要考虑“经济保障、工资待遇”;21%的毕业生选择“工作稳定性、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成就感、自主性”的比例分别为19.6%和12.4%;选择“发展和成长、职业兴趣”的比例为9.7%。6.毕业生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评价。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其中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毕业生占56.6%。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招聘信息是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学科专场、地区专场的针对性更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毕业生普遍反映很需要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希望学院能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的课程以及咨询服务。7.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2013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表现为人际能力、职业素养、软件应用三个纬度上评介水平较高,学习与创新能力满意度较低。

三、结论

第一,学科专业设置方面。音乐、美术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省市共建、八校联建”的特殊体制办学,在办学初期为宿迁高校的稳定发展奠定的基础,随着宿迁高校的师资队伍日趋成熟,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受到了办学体制的束缚,使得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第二,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2013届毕业创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学院创业教育意识、气氛不浓,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仅仅停留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不能使创业项目生根发牙。目标职业与现实职业存在差距,表现在就业满意度低,起薪集中在“2000-3000元”之间,起薪水平较低。就业指导课程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择业中离职率高、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可迁移技能和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检查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满意度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四、解决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对策

第一,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促进毕业生就业。地方高校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必须以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要做到:(1)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学院招生与企业用人、学院教育培训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精密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和企业信息的反馈,使学院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设置专业,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2)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规划围绕宿迁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线,重点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使宿迁高校的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3)健全专业质量评估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质量评估标准,完善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意义重大。对于市场需求低的专业,无法实现专业升级的应该及时调整,以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第二,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宿迁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宿迁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一是建立实习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近几年来,随之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其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各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度也在加大,地方学校各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压力。我校计算机学院从02年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本专业在摸索中不断耕耘前进。14年转眼即逝,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那么他们的培养质量到底如何呢?离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又存在哪些差距呢?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1,2]。此次调查研究旨在对2006-2014年共9届301名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反应出一些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不足的地方,相关部门和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调查数据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出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缓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是以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2014届共9届301名学生的毕业状况为研究对象。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降低调查数据的偶然性。选取了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2014届9届已就业的毕业生(301名),分别从毕业生择业观、就业方式、就业单位、就业薪酬及对口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提问,发放问卷301份,回收问卷232份,覆盖全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1.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法、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问卷法等对计算机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2014年共9届301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薪酬、就业待遇、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就业的差异性[3,4]。

2.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就业率分析本次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本院毕业生就业统计年鉴2006-2014届,作者为此共发出问卷301份,回收问卷232份,有效率达77%。表1给出了2006—2014年届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表1中2006-2014届连续9届,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和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持平。2006-2008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5%、95%、100%;2009年毕业率有所下降为92%;09年以后,2010年有所回升95%;2011-2014年毕业率又逐年开始下降。2.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1)就业单位类型的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多元化(见表2)。表2是2006-2014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从表2来看,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教育培训等单位占35%,民营和私人企业占35%,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趋于第三,06-14届近9年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在民营和私人企业单位是逐年增加的,就业于学校和教育培训方面却是逐年在减少,就业于国有企业的人数也是逐年减少,但自主创业人数逐年是增多。(2)就业行业类型的分析表2中可以看出2006-2014届从事教育培训和学校教育人数比率是逐年减少,2006-2009届的毕业生50%是从事教育行业、学校管理、教育培训等基本专业对口的职位;2010-2014届的毕业生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人数比例逐年减少。为了更深入调研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如何?本节在表2基础上把就业单位细分为7类:公司(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司其他(其他领域)、教育行业(培训机构)、广告设计、摄影、私人企业。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表3。2006-2014届共有301名毕业生,各届毕业生人数如表3所示,详细数据调查统计出在信息技术类的公司工作总人数有130人:其中从事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行业的共有89人,从事广告、设计的有27人;毕业生从事学校、教育事业的人数共有106人,公司其他领域41人。表3中数据表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对工作行业选择上开始几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扎堆”现象,2006-2014届毕业生在教育行业专业对口是逐年递减的。(3)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分析表4是“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实际工作区域表”,表4把就业地点分为湖北省内及省外,其中湖北省内有125名。数据统计2006-2014届301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省份见表4。由表4统计分析得出,06-14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在国内其他省工作共有176人。单从人数而言,以广东(86人)居多、浙江(21人)居其次,上海、北京紧跟其后。无论是从毕业生理想工作地点还是实际工作区域上来看,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这些地区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依然是毕业生们的首选。表4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仍是本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选择。(4)毕业生待遇和专业对口度分析根据调查的需要,为了了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专业对口度和就业待遇[5,6,7],在问卷中设计了“专业对口度”和“月薪酬是多少?”,调查发现84%的毕业生表示在岗位有发展前途、适合自己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一般收入;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大多数单位采用聘用制,入职一年后正式签订协议时,正式确定“三金”问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最近几年,大多学生在就业时,更多会关注用人单位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培训等问题,这表明毕业生能理性地面对现实,把自己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更重视岗位的发展前途和实现人生价值。

3.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本院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生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就业力,提前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2)教师方面,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观念,加强科研研究。教师要经常关注前沿最新的动态,更新自我的能力,不时地参加教师能力的培训,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3)学校方面,创新培养人才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目标,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平台,整合教育技术专业资源,大力推进国家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重点开展“三支一扶”、“新录用教师”、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大学生西部计划等各项工作,通过举办公务员考试培训、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宣讲会、资教生巡回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罗云.对湖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商情,2012(10).

[2]张露丹,汪颖,潘玉霞.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

[3]侯冬青,刘智斌.关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定位以及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

[4]侯冬青,刘敏.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

[5]李志河,黄云芳,蔺婷,刘会臣.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断层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8).

[6]徐林.对河南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2).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李秀芳(1978-),女,福建漳州人,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24)陈自力(1965-),男,湖南长沙人,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福建 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G201027)、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项目编号:JA1225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0-03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不饱和状态,[3]据预测,未来的需求是2015年为773.79万人,2020年应为1021.64万人。[4]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急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5-9]本文以教改项目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设置调研: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跟踪,对往届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调研,对省内用人单位需求调研。以辅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修整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一、毕业生就业相关调研

1.一次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03级至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好就业协议的比例均在92%之上,这一比例高于麦可思调查研究的最高值90.4%”,[10]说明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图1 各年级的一次就业率统计图

2.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有将近九成的毕业生都在福建省内沿海工作,仅有15%的毕业生就业于省外。这一现象主要与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内,尤其是厦门市工程服务行业立下的良好口碑有一定的关系。

图2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总体分布百分比图

3.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如图3所示。从调查的情况看,截止到2013年2月,历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从事对口的土木类工作,8%的学生考研成功继续深造,还有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转行做了其他工作。87%的专业对口比例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亦高于麦可思的全国调研数据。[10]

图3 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表

4.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对专业对口就业人群做了进一步详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的就业领域分别是造价咨询、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策划营销及其他相关行业。前四者所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24%、13%和8%。在占总统计样本10%的“其他相关”分项中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土建主管部门公务员、土建相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所占份额相当,招考的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仅占其中的1%。另外,厦门理工学院在2008级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一个造价方向,学习重点和就业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倾斜,大三时的就业意向统计有42%的学生计划往造价方向发展,毕业当年40%的学生直接从事造价咨询行业。

图4 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图

5.就业中所用到的知识来源分布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类专业,对于专业技能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通过调研分析,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来源如图5所示。通过实践渠道获取工作中所用到的比例高达81.6%,其次是比例为55%的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对有限的课堂授课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选择该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2%,其次是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所占的比例为38%。同时,从后续的跟踪和访谈中了解到专业基础部分知识扎实与否对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图5 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图

二、用人单位的调研

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样本涉及省内外,省内以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厦门市企业为主,涵盖了省内其他区域,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份,厦门市、省内和省外的样本个数比例分别为57%、29%和14%。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对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和友好企业的面谈、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较好肯定:接近90%的良好评价率,15%的优秀和7%的合格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宏观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执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稳定性,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以74%的高比例排在第一位。道德品质即人品,职业技能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土木及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学科,其工作性质相对比较艰苦,因此吃苦精神以65%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第三位。因为土建行业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两项分布以68%和59%的比例排于第二、第四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减少培养新人的成本,企业急需岗位胜任性高的人才,因此稳定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素质之一。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协同工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占了青睐榜的前两位,在前五届的全国算量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获奖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尤其是三年连续蝉联全国总冠军和若干一等奖获奖选手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后续在国赛中获奖的选手可以在厦门市五家共建单位中获得免试用期直接录用资格,因此目前该项是最为有利的录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证明外,还有增强企业硬件的作用,也是有利的条件之一。此外,软件的操作在统计数据中居于第三位,源于涉外工程的增加,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图7 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4.就业学生的稳定性情况

从图8中可知,在就业的一年半左右跳槽人数比例经历一个小高峰达到12.3%,跳槽时间与考证有极大的关系,有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已经获得证书再到就业市场可以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调整个人的就业发展方向。5年是另一个高峰,达15.1%。根据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而被猎头挖到了更好的岗位。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第1~2年间跳槽的学生中90%以上的人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次跳槽经历,而在四年以上才跳槽的毕业生则相对稳定。跳槽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待和实际不对等、谋求更好的待遇岗位或更高的职位。

图8 就业中跳槽时间和比例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的各种能力

结合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样本调研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应该着重培养的素质如图9所示。

图9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和工程实践吻合度较高的实训,以减少到岗后企业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比例为74%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能力是应聘者后续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中有很大的影响。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初入职时较为看重,后续的要求反而弱化了一些。而自学能力以72%的比例位于第三。在工作以中,对于行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和市场变更,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创新。

详细区分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等级而异。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率、岗位胜任性、人才的进取心及其从属性。

四、结语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追踪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连续六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各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高达92%以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就业于以厦门为主的福建沿海地区,87%的毕业生就业于对口的土木类工作,集中在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领域。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良好和优秀的评价率达到九成以上。

其次,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通过工程实践、在校期间的课堂授课吸收、在校期间的课外兴趣活动获得和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中培养。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软件操作类证书的关注度较高,这三者都直接反应了应聘者对专业的精力倾注度和实际执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反过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这一关注,学生跳槽的第一个小高峰也和证书的获取时间有一定关系。

最后,综合岗位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尹贻林,严玲,孙春玲.世界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报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汪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J].安徽建筑,2011,(2).

[4]曹露春,张志军,殷惠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5).

[5]赵秀云,张淑霞.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定位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6]刘卫星,屈成忠,冯丽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12).

[7]李茜,康志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0,2(23).

[8]蒋桂梅.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2-04

学生满意一般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1]。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是毕业生接受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2]。毕业生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其扩散效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社会考生的报考期望。因此,分析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引用数据来自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合作开展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研形成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2届~2014届)。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数据结果具有统计的代表性。

二、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0%、93%、9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下有所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同类数据分别为90%、92%、93%。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省同年该类数据基本持平。麦可思的报告还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

1.教学满意度

调查显示,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91%、91%,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8%)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9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详见图1。在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需要改进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地方依次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

2.学生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8%、87%、86%,可以看出,近两年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4%)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与江苏省高职2014届(86%)持平。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其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详见图2。

3.生活服务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4%、88%、91%,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在逐年上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3届(86%)高2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87%)高4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前列的都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宿舍服务不够好”等,详见图3。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现状满意度可以反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2%、60%、61%,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61%、66%。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比江苏省同类数据低5个百分点。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等,详见图4。

三、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

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和对教学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很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就指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同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资配备、学生问题的解决、设施的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等也都是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

食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其维护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无形中奠定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情感基调。

(三)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要学的最大的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4]。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校领导,乃至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能否从各自的角度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

从现实层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归结为就业、创业或是升学,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关,如果学生在入校后没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职业世界,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后续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便难以实现。

四、提升毕业生满意度的对策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在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公正、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5],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反馈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组织及其效果的满意度。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通过深化教赛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二)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增强个体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到树立职业理想,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从养成职业核心素质到健全职业心理,需要的是终身性的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6]。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受到了关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为:一是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就业中心教师、专任思政教师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引导。总的来说,职业发展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已基本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就业前的指导,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评,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培训,实施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近3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数据已经提示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尤其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让学生在每一次顶岗实习、企业见习活动中都带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去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指导,如很多学校都已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的咨询服务。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指出,师生关系应该和谐自如,要充满师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带头“责善”;梅贻琦先生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影响,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修养”,既教书又育人[7]。而当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种种“异化”,教师把个人的科研、职称评定放在首位,忽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格上的陶冶感化,学生对教师少了敬畏之心,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现象比较普遍。重塑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任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学生,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结合;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也不能缺位,并且其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院系领导、校领导要甘当师生情感支持之源,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是现代化教育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要求。优美怡人、文明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干净卫生的食堂,安全洁净的学生公寓,周到放心的医务条件,这些都从物质方面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具有积极意义。优良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完全之人格”,达成品性教育之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学习条件的改善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40.

[2]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94-99.

[3]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刚,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5]李建,蒋道霞,傅伟.多维、立体、全景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论坛,2015(17):55-58.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73-03

通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1届毕业生51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和2011届毕业生54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2人。

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调查表11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95.45%。

二、结果与讨论

1.医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同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普通课程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传染病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一结果与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但是2001届毕业生中有50%,2011届毕业生中有17.65%认为组织胚胎学没用,2001届毕业生中有66.67%,2011届毕业生中有70.59%认为英语少许有用,与目前这两门学科的课时安排不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多、学时多,学生学习负担重,妨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讲座课为补充”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2)对技能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病史采集、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心电图和X线片阅读的判读能力、心肺复苏术、常用诊疗穿刺术、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等操作能力。但2001届毕业生中有11.11%认为常用诊疗穿刺术少许没用,22.22%认为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少许没用,这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有关。(3)对能力的需求。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为医学生应具备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要求是一致的。人才培养必须抛弃一次性教育的理念,应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知识、技能、能力必须协调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提高融为一体。

2.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在调查问题你认为岗位技能匹配吗?200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33.33%,不匹配66.67%。表明我校200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过去我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部份脱离岗位需要。课程设置没有完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理论课课时过多,而实践课时偏少;医学专业课程偏多,而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学生接触临床时间过晚,时间偏少[1]。经过十年多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课教学以适用为目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以实用性为目的,增加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时,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70.59%,不匹配29.41%。表明201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在调查问题你同意下列有关岗位技能不匹配成因的说法吗?从表4可以看出,2001届毕业生认为主要是单位内欠缺资深、富有经验的医师指导新进的医师;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和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2011届毕业生认为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引起的原因有二个:①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和实践技能操作实训课较少;②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落后,使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积极研发建设理、实、虚一体的实验室,开发计算机虚拟软件、使用智能模拟人辅助实践教学,产教融合,院校合作给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和多接触临床等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学校的教学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毕业生都认同我们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医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安排的问题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见习、实习时间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既不被学生认同,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只有精简理论课,重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技术技能医学人才。在教学方式的问题上,毕业生认为传统的照搬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2]。大多数毕业生认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老师导,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建议

从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1届和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要求,毕业生总体认为多数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安排恰当。但在课程设置中某些课程在学时、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将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予以考虑:①构建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讲座课为补充”的课程结构,以“拓宽基础、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②根据就业岗位,开设不同的选修课,在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通过课程或课程内容的前伸、后延,实现早期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3];③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医患沟通学、卫生法学等课程,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④产教融合,校院合作,以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校院合作开发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⑤创建理、实、虚一体化的实训环境,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突出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⑥强化实习前和毕业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⑦通过第二课堂,组织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提高办学质量,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燕俊.社区定向型医学教育概况[J].西北医学教育,1994,12,(1):15-17.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11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座谈会5月30日在京召开。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提出如下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整合改革,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市场管理,提高监管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要按照“五统一”的要求整合和加强公共就业及人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要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召开《国家人才规划》3周年座谈会

6月6日,科技部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周年座谈会,总结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成绩,交流经验。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科技人才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应总结好的做法,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据介绍,截至2011年底,全国所有省区市都编制出台了包括科技人才发展内容的人才发展规划。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普在会上介绍,规划实施3年,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分布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王通讯提出了:人才引进应走“高端引领”的路线,接纳比现在高一到两级的人才。(人民日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成立

5月31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在京成立。分会旨在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该协会由中航工业集团、中粮集团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发起,是全面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社团组织。与会专家表示,分会的成立填补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民间社团缺失的空白。(中国组织人事报)

中国顶尖人才流失居世界之首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这位负责人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人民日报)

国家电网公司举办国际标准化战略培训班

6月3-5日,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国际标准化战略第一期培训班在上海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举办。来自公司总部、直属科研产业单位和省公司,共26家单位的120余名技术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公司国际化战略及其工作重点,还包括国际前沿技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其关注的技术方向、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及其关注的优先主题、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准协会及其相关工作介绍等。国际标准化战略第二期培训将在今年10月份举办。(国家电网公司)

四川省电力公司启动“双千人才”计划

5月28日,四川省电力公司“双千人才”(储备1000名管理、技术人才和1000名生产技能人才)培训班开班。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指出,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财富,四川电力渴求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培养,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是保障公司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据悉,四川省电力公司共有411人参加此次“双千人才”培训,分9个专业,分别在5所高校进行21天集中培训和1年导师培养。其中,80人来自本部,331人来自各基层单位,平均年龄35岁。(西南电力报)

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成立

5月27日,中共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党校校长于培双,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黄家林共同为党校成立揭牌。据悉,广西电网公司党校和人才培训评价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党校校长由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于培双兼任,党校由广西电网公司人事部对口管理。(南方电网报)

浙江电力启动“师带徒”行动

6月9日,浙江省电力公司举行机关本部专家人才“师带徒”结对签约仪式,105位机关本部专家人才积极响应,与来自公司系统的181名年轻员工结成了师徒关系。“师带徒”活动已成为浙江公司2013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有560名专家人才与1100名年轻员工结成师徒并签订了协议书。协议明确了师徒职责,师傅要为人师表,一带品德,二带技艺;徒弟要尊敬师傅,要静下心学习、潜下心钻研。协议期限为2-3年,期满后,统一组织考核并出具徒弟出师意见。徒弟出师后,进入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后备管理范围。同时,考核师带徒工作成果与专家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届满考核、津贴发放等紧密挂钩。(中国电力网)

华能集团开展年轻干部领导力提升培训

6月13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2013年“年轻干部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华能党校顺利开班。公司党组书记黄永达、副总经理寇伟出席开班仪式。黄永达在讲话中指出,举办本专题培训班是落实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队伍梯队建设,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共有来自华能系统各单位的43名“70后”学员参加培训。培训班将通过专家讲授、案例教学、现场考察、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包括企业内部课程、经典导读、企业管理和企业领导者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教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蒙东能源推行精益管理降本提效

为提高发电企业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提升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日前,蒙东能源连续举办两期精益管理培训班,在电力产业全面推行精益管理。一期培训班聘请北京冠卓咨询公司精益生产管理高级顾问讲解了《精益管理顶层设计与战术实施》,重点对精益管理理念、思维模式、成功案例等内容进行了讲授;二期培训班聘请国际咨询公司高级精益咨询师讲解了《精益化管理系统与实战》,重点对企业如何查找浪费,消除浪费等内容进行了讲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广核与泰国电力公司开展核电人才培养交流

根据中泰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统一安排,应泰国外交部国际合作署的正式邀请,中广核核电学院代表团于5月19日至24日赴泰国参加双方核电人才培养专题交流活动。期间,中广核代表团分别与泰国电力公司(EGAT)核电分部、核电设计部、土建部、培训中心、朱拉隆功大学核工程学院等进行了对流,向泰国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广核经营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核电、人才优先”的理念与经验。双方就泰国核电发展计划所需人才培养安排、体系建设、教员队伍、培训设施建设、全面合作等深入交换了意见。本次活动是中广核培训领域首次全面对外推广,为后续在培训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以培训为突破口推进核电领域的合作积累了经验。(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和集团股份公司领导班子调整

5月23日,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干部大会在宜昌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和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调整事项:聘任聂凯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股份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包括:付俊雄任党委书记,聂凯、任建国、宋领任党委常委。和建生任总经理,任建国、宋领任副总经理。调整后的股份公司领导班子为:聂凯、付俊雄、和建生、邢德勇、崔大桥、周力争、邱小平、江小兵、彭立权、任建国、宋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调整

5月27日,内蒙古电力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宣布调整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研究决定,王玉成同志为内蒙古电力公司新一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于立新同志为新一任总经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宣布会。内蒙古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副总师参加了会议。(国家电网报)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6月9日,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蓝皮书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2013届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较上届明显下滑;本科管理学门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居首,法学门类最低。调查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5%,与2011届(9.2%)基本持平,比2010届(6.7%)高2.8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3%选择了专升本,他们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均为27%)。蓝皮书是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研究院)

广西“百人计划”引海外人才

近日,广西首次推出直属高校“百人计划”,计划从2013-2020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高校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各高校创新创业。广西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表示,自治区财政将一次性给予每位引进人才理工类50万元、社科类30万元资助,用人高校也将从非财政拨款中按1∶1比例进行配套资助。(人民日报)

国网技术学院关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5月20-26日,国网技术学院开展了以“关注心理健康,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学员们了解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激发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为学员成长成才、学院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日前,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将逐步建立“预警、干预(咨询)、跟踪、反馈”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网技术学院)

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在上海成立

5月31日,来自国内外8所知名电力院校的校长、专家齐聚上海电力学院,共议电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宣布成立国际电力高校联盟(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由上海电力学院倡导,得到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德国布兰登堡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越南电力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联邦大学等以电力为特色的7个国家大学积极响应。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将致力于促进联盟高校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发挥电力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据悉,联盟为开放式合作,将不断吸收国内外电力高校加盟,下届合作研讨会将于2014年在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举行。(中国电力新闻网)

在线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6月3日,由清华大学组织召开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专家出席论坛。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到会并讲话。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做大会主题报告。林蕙青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将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深化传统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

“”专家王海风、黄永章受聘华北

电力大学

6月5日,华北电力大学举行国家“”特聘专家王海风、黄永章教授聘任仪式。校长刘吉臻向两位教授颁发了特聘专家证书。王海风教授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在柔流输电系统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与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黄永章教授自1987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担当中国首批863项目之一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至此,华北电力大学获批和引进共计7位国家“”特聘专家入选者。(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与贵州电网公司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6月9日,上海电力学院与贵州电网公司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签约仪式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贵州电网公司董事长唐斯庆、总经理唐广学、副总经理钟连宏、副局级调研员孙兆媛,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周光耀、校长李和兴、副校长张浩等出席签约仪式。贵州电网公司自2010年以来先后与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各校研究生在工作站工作情况良好,很快融入了贵州电网工作氛围。在贵州电网和高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他们承担起了大量的科技研发工作,增强了实践能力。(上海电力学院)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孵化;就业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一)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13日的《教育蓝皮书》称,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冲刺到727万。而700万大学生要有4%的人去创业,就有将近80万个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大多数集中在服务行业,而近几年服务行业是我国投入最少而提供就业岗位最多、解决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

且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增高,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比2009届(1.2%)高0.4个百分点。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创新型城市”,海南大学生创业更成为一种需要,而“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项目正适应于此需求。

(二)国家的政策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各界及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项目简介

(一)海医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的基本介绍

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是针对海南地区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在海南医学院选出30名具有创业梦想,有热情、激情,有自信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培训。按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办你的企业(SYB)》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教学,对成员进行为期10天,80个课时的培训,且每班配一名培训导师,一名班主任,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为期3个月的个性化辅导和长期后续服务。本项目实行理论――培训――实践”一体化创业实训,且有经验丰富的SYB培训讲师、明确的培训对象、成熟的教学计划。虽然当前社会上已经存在不少创业培训机构,但其主要针对社会人士,如农民工等,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可谓空白,而且创业培训讲师多数缺少高校背景,所以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创业实训计划几乎为无。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的实施

海南医学院印发的《关于征集2012年海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选题的通知》,充分调动了海医学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2013年4月,本课题申报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项目》得到了海医各级领导的支持,通过专家审核获得立项,并在2013年的5月正式实施。来自海南医学院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参加了我们的SYB培训,“SYB”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气氛和师生互动性以及模拟教学。课堂上开设各种团队合作、开店策划或头脑风暴方面的游戏。上课灵活有趣,学员们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下学习知识与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激情。

在本次培训中,学员们学到了很多。一是通过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减少创办企业的盲目性,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二是帮助创业者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增强了融资能力;三是增强了信用度和降低贷款担保风险。通过启动资金的预测,制定利润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可以理性使用资金。

(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现阶段主要进展

学员们通过对SYB理论的认真学习,都有了不小的收获。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学员们自主创业的创业类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

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1.依据专业特长创办生产类行业

我们的学员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共四人通过多方努力,来了一个开门红。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自己掌握的技术优势,精心策划出《益母坊》项目。该项目在2013年海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赛中,过关斩将,获得二等奖以及两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目前他们正在申请注册“海口益母坊医学母婴调护有限公司”。他们的团队中有护理、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他们依据自己的特长来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体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色。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策划、项目推广等业务

有的学员发挥舞蹈这个特长,在学校中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创办舞蹈培训班并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源在社会上接演出活动,带舞蹈学员去商演。一方面让舞蹈走出学校,另一方面则可增益其所不能,即通过舞蹈这个平台,在社会上开辟一条路,掌握了策划、管理、谈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因为在社会上不断的锻炼,自强不息,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创业技能和打下了牢固的创业基础,拥有一个优秀创业者具备的能力。以这些优势做坚硬的后盾,在2014年寒假期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取名为“创艺无忧”文化传媒公司。虽然开头困难种种,但公司起步很成功。他们以最恰当的、最好的投资方式成功创业,而且已经开始盈利,经营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目前公司总共有六名员工,旗下所涵盖的业务有活动策划、市场推广、舞台搭建、劳务派遣、活动演出和舞蹈培训等。业务范围不断地扩大,公司规模不断在扩大,相信他们一定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在创业中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3.开实体店经营

有的学员想要创业但缺少创业资金,但他们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如杨同学毕业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中,从父母手上把店承接过来,在汉中市中心广场一楼独立经营“景玉电讯”手机店。一来延续父母的梦想,二来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子继家业,激情与信心并行,踏上了创业之路。

除了以上同学取得成就之外,其他的学员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经过电话回访与日常与学员的谈话中了解到有些学员他们选择先就业后创业的方式,他们认为现在的他们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及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最主要是缺乏资金,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培养岗位胜任力和领导力,为自己以后的创业打下结实的基础。创业是每个学员的梦想,也是他们人生的价值追求,他们希望以后自己的创业可以给社会带来就业机会以及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梦想和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的体会

欲成事者,必先知其知彼,尔后百战不殆。想成功做成一件事,必须清楚自身内在的情况和外界环境,而自身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分析我们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项目的自身优势和劣势。

在优势方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现状。其一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就业观念制约,其二是普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其三是创业教育的理念模糊及其他方面。而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给有创业意识的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后期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为期3个月的个性化辅导和长期后续服务。带动了海南医学院学生创业的氛围。蛋被孵化,破壳成鸡。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给海南医学院追逐梦想,渴望创业的莘莘学子一个酝酿孵化的温床。使他们破壳而出,成为明天的创业者、成功者,这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

(2)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培训的是应届的毕业生。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年轻是一种资本。他们集才华、热血、激情、信心于一身。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学校里尝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且目前最有前途的是开办高科技企业,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的大学生中正需要这种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的人。

劣势方面,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这次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针对的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培训过后去往全国各地,大多在陕西、福建、广东等地,在后期的跟踪服务中由于地域的限制无法具体的为他们提供后续服务,只能通过电话、网络通讯工具给有需要的学员进行指导。

(2)在大学生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思想过于理想化,心态自然是理想主义的。但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和茫然,沮丧消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管是谁,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不断的摸爬滚打,循序渐进,一步步慢慢地成长,才能收获成功,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使年轻的创业者变得更加理智。

结语

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让有创业梦想的人打下了基础,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激情,为他们的创业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更多人的帮助与指点,我们也希望那些学员以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下一步的计划中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对我们已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我们也希望尽其所能为我们的学员提供帮助,让他们的创业梦真正的实现,在我们项目进行的阶段也有很多的不足与困难的地方,但相信自己能做好。马云讲到“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我们的学员在创业的时候难免面临着困难与疑惑,但只要有恒心,有激情,成功的路程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