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时间:2023-02-05 04:42:54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1

关键词:成人高校;基于工作过程;排版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李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2,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版式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渐渐地成为具有灵活性及开放性的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在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一般情况下将课程划分为三大块,就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而版式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存在,处在由学科基础课向专业课程过渡转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是综合性和交叉性非常强的独立课程。积极的探究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改革,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设计基础快速提升;能够促进教学体系改革;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创新性的缺失

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就是一味地灌输,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丧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高校在进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达成。

1.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和训练形式的脱节

在高校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只是版式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实际市场审美需求及版面内容的传播,使得版式设计只是机械的存在。学生在完成版式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传达的信息及版面的内容是不加考虑的,就是将各式各样机械的版式设计训练形式在作业中完全体现。甚至有些时候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也在逐渐降低,学生变成“形式主义”的奴隶,只是套用格式化形式,作业只仅仅是作业,蜕变为一种形式化主义倾向,和市场脱节,真正的价值难以发挥。

1.3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设计的不一致性

高校往往因为教师的缺乏以及课时的限制,在其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不能完全充分地将具有规律性的设计教育体现,前置课程未能夯实基础教学内容,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课程与课程间的承接关系被打破。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存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障碍了版式设计教育。

1.4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片面化及主观化的教学评价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成绩,却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积累以及经验积累得以忽略,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更是漠不关心,只仅仅凭最后考试的一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整个教育的评价,未免有点太过片面化以及主观化。这种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就像走过场一样,将学生对于版式设计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状态关注点发生偏差,学习课程的过程不重要,这样的学习心理,所以学生就只在课程结束阶段进行作品展示,希望可以在最终的几节课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学生可以将获得较好的成绩,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持续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没有过程和认真学习态度的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所建立的不牢固框架迟早都要崩塌,将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影响,因为没有关注其学习中所产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

2.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于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学习态度和风气,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忽视和最终成绩的过度重视,应该将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将全过程的实时评价系统实现。所以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就应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给予评分,通过版式排列及版式设计创意来打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以及出勤率都纳入最终的成绩评估。对于分值比例分配,在课程结束时作品完成占70%的比例,平时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占30%,这样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就比较的公平公正,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都高度重视起来。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不会有投机取巧获取高分的错误心理状态存在,使得对于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有其价值意义。

2.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版式设计教学的内容,从其传统的形式而言,是以教师为主导,都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没有关注色彩、图形以及字体这些元素的运用,未能将真正生活中实践项目的需求得以重视。而且在进行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作业题目和教学设计相对而言是比较呆板的,将客户的实际需求忽略,教学上的针对性缺失,与实际严重的脱节,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和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

2.3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在高校进行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应该坚持理论教学,但是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项目式这样的生动教学方式,将高校版式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关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文字和图片创意运用,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而言,图片有着更高的关于易懂和直观的优势特色。除此之外,通过项目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将之前大篇幅的文字表达通过一张图片或者是一个例子解决,将教学时间节省,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教师也可以在其中积极的指导,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学习技能得以提升。关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案例及版式形式开展互评,将良性的版式设计印象深深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将学生的设计素养提升,最终将学生自己的优秀排版习惯及版式风格培养。因此,优秀的案例项目式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更高的优势。

3 结语

现如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设计教育的水平也在持续上升,因此高校在对版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抓住现在的发展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应时展的需求,将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使得在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发展,将学生自身的版式风格培养出来,并且养成优秀的排版习惯,提升学生版式设计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0.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3

关键词:学案导学; 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51-002

一、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善于指导点拨,答疑解难。一般在开始阶段是指导学生剖析自身学情,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工具书、拓展性资料等等,在后续的展开过程中,则重点指导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联系旧知、选择素材、设计问题等等。

2.分层性原则

由于学生学段的不同,其参与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低年级的学生宜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一般可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在咨询式层次中,教师咨询学生,在考虑学生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在协商式层次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学案设计;在参谋式层次中,由学生设计学案,教师充当参谋,提供建议。

3.合作性原则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小组的智慧,让小组长负责来共同设计一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把某一课学案分为几个部分,由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部分,修改后再由老师批改和选择。

二、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实施流程

1.准备阶段

该阶段应该建立参与式学案设计的活动规定、规则等,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好小组,分配任务。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兴趣与意识,教师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做到师生互动。

2.献计献策阶段

此阶段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献计献策活动,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达到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3.合作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想法与意见汇总起来,并着手对学案进行整体规划与构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制定学习环节。

4.执行监控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主要包括:对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源等,创设相应的条件,以利于方案的顺利启动;对已经设计好的学案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各种努力,以利于方案的顺利执行。

5.开展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学案涉及的整个过程及其效果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具体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类,“自评”有学生自评、教师自评,“他评”有学生评教师、学生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最后还应对整个评价过程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6.反思反馈阶段

反思反馈阶段是师生开展评价之后,对整个学案设计过程中自身的表现等做一个整体性的思考,并将思考之所得反馈给自己和他人。

三、参与式学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促进“教学相长”

在以往的学案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文本的创新能力获得了提高,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即只是尊重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而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应当贯穿于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学习方案的实施乃至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之中,所以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与创新权。而老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手与指导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原创性,也有利于教师深度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

2.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生本教育”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一般都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学情作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学案的实施,卓有成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然而学生能力的发展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种学案设计本质上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贯穿其中的主线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在依案教学的过程中乃是在预设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及思维定势,本质上这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取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这种能力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教学常被诟病的弊端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构建“生本教育”具有切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与主体意识,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程序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并填写答案。它把以往课堂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无疑比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前进了一大步。但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种模式明显的弊端。它仍然“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学生整体上仍属于一种“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仍是照着教师既定的思路和模式在操作,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当脱离了学案和课堂环境,学生仍有可能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显得无所适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良好习惯是长期熏染和培养的结果。我们认为参与式学案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是一个随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目的、方法、习惯均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巩固。这对于我国传统“严进宽出”的中高等教育衔接问题应该也会有一个较好的“缓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吕世虎,张定强,刘洁,靳健.《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4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滞后 

目前国内各大专院校园林专业的城市绿地规划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五个版本,包括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北京林业大学杨赉丽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绍增主编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敏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刘颂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材。每部教材内容上虽有所侧重,但由于教材编写及出版周期,教材中部分内容均存在信息滞后的情况。 

2.行业中相关法规条文内容滞后 

城市绿地的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于2012年1月1号正式实施,其中对城乡用地分类做了新调整,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绿地分类也有较大的变动。但多数教材仅对2002年出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进行简单阐述,且缺少相关的实例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 

3.教学案例陈旧 

城市绿地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案例对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个版本教材中列举的案例仍存在相对陈旧的问题。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章节中的案例选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公园、上海长风公园等,这些案例虽然经典,但如果只列举这些相对建设较早的公园案例,就很难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城市绿地规划由于实践性较强,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系统性、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实践教学学时的限制,学生课上很难独立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环节始终比较薄弱。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拓展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增加法规条文、规划内容与指标、前沿动态与发展三个专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扩充,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城市绿地分类的学习,在向学生讲解现在执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介绍《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的绿地分类,并向学生介绍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在学习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指标时,通过讨论式学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文件,可以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一些规划案例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2.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教学中通过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课堂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讨论式教学。针对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理念或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这样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案例式教学。将工作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优秀案例引入课堂,将其中较为前沿的规划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学效果直观形象、清晰易懂,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见识,拓宽学生眼界的目的。 

(4)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这一媒介,将一些规划设计优秀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国家颁布的法规条文等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通过网络答疑形式,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及时排除学生疑惑,增进师生感情。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5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案 作品 著作权 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

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

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优质教案可以出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著书立说。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7

摘要:Adobe Indesign版式设计课程是图文专业、印刷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核心职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排版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Adobe Indesign版式设计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一主题,谈一下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与体会。

关键词 :职业课程Adobe Indesign版式设计 教学模式

Adobe Indesign版式设计一个学期的课程为96学时,每周6课时。传统的教学进度是先讲理论,利用 9周左右的时间讲解教材内容,再利用6周时间集中实训,最后一周复习考试。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1.理论与实训脱节

经过9周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在后面的6周实训中很难将之前9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做不到融会贯通。

一是师生会高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前9周的练习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针对某个工具,学生学起来很快,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在实训中遇到同样的知识、稍微复杂的案例就无从下手。

三是容易与其他软件混淆。“Adobe”公司出品的软件比较多,界面也雷同,这是优势,但是很容易将它们混淆,比如“Indesign”和“Photoshop”和“Illustrator”,界面非常相似,工具箱工具的摆放次序也相同,工具图标几乎相同。

2.集中实训的效果不佳

集中实训时学生面对整版报纸和整本杂志的编辑,非常吃力,很多工具不能熟练使用。也有学生认死理,比如理论课中出血线及出血线以外要求不能有任何图片和文字,所以他们在做杂志封面的时候,很多学生将图片放在出血线内,顶着版心做,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却不知道在出图时,这样的设计会在版心与裁切线中间留下白边,影响设计效果。

二、教学模式改进探究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课程进行调整,总体将整个课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封面和封底,共用四周时间,一周讲解,三周练习。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优美案例,特别是学生们喜欢且熟悉的。从简单的入手,先讲解“封面、封底和书脊”的制作。“封面、封底和书脊”大部分都是由大图片加特效文字组成的,Adobe Indesign不但可以自行编辑图片和文字,还可以调入“Photoshop”和“Illustrator”的文件来修改所处理的图像图形。比较“Indesign”“Photoshop”和“Illustrator”的不同,让学生看到三个软件的区别,突出“Indesign”处理文字的优点,加深学生印象。三周的练习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一起相互教授相互学习,效果会更好。

2.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先将教材内容讲解仔细、透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毕竟Indesign在文字编排方面的优越性是其他软件望尘莫及的。这阶段安排10周的时间,从版式设计理念、色彩的调配、版式设计的技巧、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图文编排并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没有绝对的法则可循,也不能用定量分析来描述,只有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熟练提高。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模仿。古人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模仿并不是完全生搬硬套,先临摹国内外设计师的作品,再寻求他们构思的轨迹,最后才是模仿。但模仿不是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模仿中熟练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做到举一反三。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将版面看得见的“视觉”部分与看不见的“内在”部分有机协调成一个整体,在模仿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要求学生通过模仿最终能够进行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完成特定的任务。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共计2周时间,要求学生完成一本杂志的制作。这个阶段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创新”。图片处理、文字处理、版式设计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制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达到“竭尽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这当中必须一直有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否则分组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

三、小结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8

关键词:图案教学;统一原则;图案设计

图案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渗透,衣、食、住、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各个方面,我们一般采用立体图案和整体格局。图案知识是生活设计、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根据专业的环境艺术和室内设计的要求,设计和应用到室内环境中去,这也是图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1.统一原则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述正确,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趣教学。例如,在图案设计这门课中,教师应严格界定的把握,图案设计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紧密相连,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模糊的概念。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教学中理论尤为重要。但是理论实际相结合是教学效果最好的运用。为了使学生掌握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现实授课。首先,他们的经验可以链接到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其次,你可以把图案设计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运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生动,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财富,这堂课才是有效的,也不会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抓一堆无用的、僵化的概念。图案设计这门课程还需要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逼真地安排学生联系实际等。这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这在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术发挥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性地实践,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检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直观原则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教学需要按照模式来显示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图片、视频等。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花纹图案的特点。

例如,学生可以表现出同样的风格下不同的图案,在课堂上,学生精心设计色彩的运用:第一,色彩对比法,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相比区域,并对比或大或小的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所述不同颜色占据不同面积时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影响。例如,黄色光感最强,人们通常认为阳光、灿烂、辉煌。第二,调和色的规律,在原则上,均匀的颜色变化是配色的基本规律。各种颜色相得益彰,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三,色彩构成规则,包括色彩平衡、主次呼应、点缀、渐变效果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图案设计魅力所在。

二、注重图案设计的实践

时下很多学生在平面设计实践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主要是因为在想象力这方面缺乏实践,需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更多的联想灵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这种美,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要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审美情趣的审美感,开阔视野,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加强视觉形象的感受,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总之,学生的人文态度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可以安排文化交流,以便有更多的交流和艺术灵感产生,以便能够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学生要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毕竟图案创造和很多时间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风景、动物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求更多来自大自然的灵感,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的展览和画展,学习设计和创作名家之作。

教学图案设计的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文本作业改革的形式。传统的作业方式是根据任课老师的知识安排,针对性并不强,内容也单一,很容易分离且不利于艺术思维的培养。今后的教学改革在创新合作形式方面也可以进行开展,教师可以单独布置一些强化型的功课,以提高图案设计学生的知识强化,同时也在创新上有所突破,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国外流行图案模式的发展方向,然后结合实际过程设计项目、完成项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负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开发和使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新潮观念和完成实际项目的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忠,郑皓华.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方.视觉传达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陈海鱼.包装装潢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9

【关键词】 立体化教材; 教学模式; 学习资源

一、“立体化教材”的内涵

(一)“立体化教材”概念的时代背景

立体化教材是2002年首次在国内提出的教材建设新理念。1999年,我国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满足于“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开始挺进“大众化教育”;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大学能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国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而这些关注都不可避免地落到了一个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于是,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高【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出版工作,彻底宣告“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和一张CAI课件光盘模式”时代的结束,21世纪的高等教育开始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二)什么是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应由三部分组成,即纸版教材、网络教材和多媒体教案,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纸版教材为基础,以电子图书、网络课件和多媒体教案为实现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手段。具体来讲,立体化教材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第一手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能够满足高校课程教学需要的完整体系,强调各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服务。立体化教材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教材;不但有纸质教材,还有多媒体教材,将教学包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自主教学和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就是要为学校提供一套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

(一)审计学教学的特点

审计学是一门集应用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于审计学学科的多学科属性及边缘性和综合性、理性特征与经验性等特征,在进行审计学教学时,该课程理论内容多,抽象、枯燥、乏味,加上学生没有会计、审计实务经验,因此,学生普遍感觉此课程难学,老师也感觉难教。特别是审计行为由于其对象性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其整体学科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很难界定审计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无法确定惟一的、能适用于所有审计活动的审计程式。审计行为的这种特性,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实践,去摸索;持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提升经验;持续不断地去充实、修改和完善审计学教科书。为此,建立一套以纸版教材为主体,以电子图书、网络课件和多媒体教案为实现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手段的立体化教材是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二)《审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

其建设目标定位:以审计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内容,以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为基本目标,努力贯彻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合理规划立体教材结构,争取建成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系统完整、服务完善、使用方便的《审计学》综合性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

(三)《审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

审计学立体化教材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它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期达到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审计学》立体化教材是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依托,组织一批长期从事审计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编写适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审计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开始应用。该教材同时拥有课本、光盘与教学资源库三种不同的载体。其中的纸质课本作为根本性的教学工具,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光盘则包含纸质教材的所有内容,另外又增加了案例解读、专题拓展、习题及答案等等。因为光盘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光盘自学课程的所有内容。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除了主教材的电子版以外还包括案例库、习题库、专题拓展、电子教案等,这些教学资源全部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需求者,以充分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和应用,最终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发挥应有作用的目的。该教材的立体化特色具体表现为:

1.主教材在学术上、内容上具有先进性

大多数审计学教材,具有相同大纲结构、章节目录。但在不同理念下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展现自身教学魅力的出发点。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新颁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最新理论、思想,充分吸收国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为了让教材有更大的传播面,方便携带,同时将其电子化,以电子文本形式提供。

2.案例库的内容以本土化案例为主

案例库,按章节设置,每章根据内容都有具体的案例解读。审计方面的案例一般都很长,由于教材字数的限制,教材里往往不能列示过多案例。本教材采用案例网络化的形式予以提供,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篇幅过长的问题,又使得抽象、晦涩的审计学理论易于理解,即这些案例不直接反映在教材里,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此外,案例的选择以本土化案例为主,并给出分析内容或分析提示,以保证其有更强的实用性。

3.教材中增加专题拓展内容

专题拓展,指因限于篇幅等原因不能在教材中展开的知识点、案例延伸等内容,以满足有更高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大学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现基本审计理论的同时,把当今最前沿性的以及体现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以专题拓展的形式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大胆引入,以探讨的方式向读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思路而且对学生的科研视野也会有启发。

4.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

配套习题库是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习题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习题类型多样化,包括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计算题等,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另外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进阶引导方式,一步步地将学生带入更高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

5.有相应配套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是为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课件,也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其优点是开放性好,便于教师在每一轮的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由于电子教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需要开多个展示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教师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感兴趣的学生能开阔眼界。

案例库、习题库、专题拓展、电子教案这些资源通过网上下载的方式提供给教师,最大程度方便教师教学,教师可通过网上身份验证后取得下载权限。

三、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使用效果及完善思路

(一)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使用效果

总体来讲,立体化审计学教材的特色在于实现服务立体化。即为教师免费提供电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下载;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开放专题讨论网络空间,实现更大范围的教与学互动,即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本土化案例,以保证其有更强的实用性,并与理论内容有更强的关联性。实现教材开放性。通过网络站点进行专题拓展,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教师可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除了内容上的扩充,审计学立体化教材最大的突破还在于在表现形式上走出了“书本”这一平面媒介的局限,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使教材从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化为“海陆空的立体进攻”,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电子和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让躺在书桌上的教材真正“活”了起来。用PowerPoint开发的电子教案,不仅大大减少了教师案头备课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的课后复习更加有的放矢。电子图书通过数字化使得教材的内容得以无限扩张,使平面教材更能发挥其提纲挈领的主要作用。CAI课件把动画、仿真等技术引入了课堂,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资料库,把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大大方便了教师在备课、开发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时的教学工作。如此一来,教材就“活”了,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关系不再像领导与被领导那样呆板,而是真正有了互动。教材不再只为老师们规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而是成为教师实现其教学理念的最佳拍档。有人说,从前只有一本平面教材的时候是“一花独放不是春”,有了立体化教材就变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

(二)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完善思路

1.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成一套优秀的立体化教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有较强的现代教学技能,还要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等。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有配套的技术支持和足够的服务人员

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76.4%的学生指出,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出现网络中断现象;52.1%的学生指出,校园网内网络安全措施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网络在教学、科研中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立体化教材应用的外部条件还需改善,以促进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快速发展。

3.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要及时改进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使许多人看到了教学改革的曙光。但多媒体网络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根据教学一线的反馈意见,目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校学生从小学至高中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习惯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突然要求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不免会有些不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许多老师或者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或者因为自身的技术素养不够,对如何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仍感困惑。因而新技术到了他们手中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或者课后布置作业的新手段,并未真正起到转变教学模式的作用。这些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表明,多媒体网络教学虽有其先进性,但如何在新的模式下组织教学,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仍须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加以摸索和完善。也就是说,多媒体网络教学还难以在短期内全面铺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教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采用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将延续,其中会有不断增加的现代化的、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就注定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大学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

4.审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应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配备齐全的审计学立体化教材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购买内容资源、软件的自主开发、教学网站的建设、教师培训、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而目前国内外一些出版社甚至免费提供网络版教材,可以想像这将是一笔十分巨大的投入,需要出版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教材只能是少数有实力的出版社占领市场制高点,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一个途径或手段。

参考文献

[1] 孟岩岭.试论精品教材出版保障机制的构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6(3).

[2] 吕刚武.关于立体化精品教材的认识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6).

[3] 张浩宇.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10

关键词:报刊编辑;教学实践;教改;思考

【基金来源】2012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企业报刊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MZJG1243。

《企业报刊编辑》是为我校人文系文秘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由授课教师整合本科院校新闻专业新闻编辑业务教材内容选择讲授,最初于2002年以课外专题讲座形式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一共讲授了4次,每次2学时,合计8个学时。主要作为文秘专业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加以补充,正式进入我校文秘专业的培养计划作为课程开设是在2003年,开课至今,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我系文秘专业一门专业技能课,目前学时为60学时(15理论、45实验)外加1周实习周。本课程主要由李新宇、左卫尹和王伟三位老师主讲,李新宇负责讲授报刊编辑业务知识,左卫尹和王伟主要负责讲授PhotoShop软件在编辑方面的应用技能。

1 课程教学实践概况

根据我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要求,《企业报刊编辑》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应用写作、档案管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后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掌握报纸、期刊编辑原理和方法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编辑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基础上,胜任企业内部刊物的文字编辑和版面设计工作,并能运用报刊编辑实务与网页设计制作、电子刊物制作等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能够顺利实现在文员、秘书职业领域就业奠定基础。

据对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报刊编辑》在文职岗位学生就业方面来看,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讲授的编辑方面知识与编辑技巧、技能以及编辑软件的拓展、电子报刊的设计制作仍然是企业文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因而本课程应该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预期目标

2.1 课程教改总体思路

根据文秘专业学生走入社会的就业需求和企业反映,授课教师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在讲授Publisher软件的同时,扩大Photoshop授课内容的比例,同时合理安排电子刊物设计制作知识,扩展为5周,合计20学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编辑敏感度,紧密结合新闻编辑实践案例讲授编辑业务理论知识,保持学生对于最新信息和新闻编辑案例的获取,以案例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编辑工作的各项业务技能,达到学习目标;聘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承担艺术设计以及计算机软件Photoshop功能在编辑业务上的应用讲授任务,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实践前沿的对接,在版面设计、排版软件应用等方面争取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教改预期目标

《企业报刊编辑》课程教改目标预期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出更为科学、适用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掌握编辑业务理论知识的同时,编辑、策划、设计、排版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排版软件Publisher和艺术设计软件Photoshop能做到熟练运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编辑、设计方面的功能完成报刊设计制作整体工作;给学生一定的主题,在固定时间段里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独立完成一份企业内部文化刊物的设计制作的任务;在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好必要准备、积极探索、随时更新完善,争取做好网络课程的各项资料上传,在教学中与学生做到随时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兴趣;根据文秘专业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编写适用的《企业报刊编辑》教材;探索、讲授电子刊物制作的相关知识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实践;对于网络推广平台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讲授,比如电子邮件推介企业的广告编排形式、微信企业平台、手机报的编辑制作相关知识也要逐步加入,争取将此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学相长,将此课程打造成我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亮点。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案与思考

3.1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编辑敏感度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编辑敏感度,使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在报纸舆论导向上能够做到不出错,能够形成有体系的报纸编排思想。将本科院校里面开设的《报纸编辑学》、《版面编排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内容酌情适当整合,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促进教师实践水平稳步提升。

3.2紧密结合学生课外艺术活动与新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报纸编辑思想上的创新

紧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生课外艺术活动与新闻实践活动,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形成联动,给学生一个主动权去设计、编排、制作校园内的文艺宣传内部刊物,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指导,比如我们学校的秘书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国普通话推广周等活动,都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活动主题,布置学生课外报刊编辑作业,注重培养学生在报纸编辑思想上的创新。

3.3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和生动性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如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参与授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和生动性。有时采用社会热点事件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讨论,理清报刊编辑工作者要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起到的正面的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

3.4丰富授课内容的同时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辅助课堂教学

参考大量的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丰富授课内容的同时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规范各种教学文件,链接入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辅助课堂教学。这一点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稍显欠缺,下一步将在这一方面进行完善,争取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上、课下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3.5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文化建设,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策划、编辑、设计、排版等能力

校企合作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外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内部宣传刊物,可以制作企业周年纪念日主题的宣传页等,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去策划、编辑、设计、排版、制作出一份小型报刊,在校企合作中体会、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我们以往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帮助校企合作企业制作企业文化建设宣传页和宣传册,下一步打算在企业文化宣传片和活动策划书写作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策划、编辑、设计、排版等能力。

3.6加强PhotoShop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修图的专项技能上得到提升

PhotoShop软件目前的功能非常强大,文职人员都需要掌握一定的PhotoShop软件运用技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将此软件学习时间安排在11-15周,共计5周时间,使学生在设计、修图的专项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7与其他传播学相关课程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报刊编辑》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可以与其他传播学类相关课程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些课程或多或少都带有编辑内容,学习应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方式计划从结果考核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转变,总分为100分。

过程考核成绩体现在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讨论、样刊设计、团队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分值占比为50%。

结果考核分值占比为50%,主要通过个人在电脑上设计、排版、打印一份8个版面的综合类小型报纸作业进行评定,外加对一些社会现象学生做出的个人评判和思考得分情况,综合进行考评。计划未来进行其他方面的尝试:比如考核学生制作电子刊物的水平、考核学生个人微博的页面设计和长期关注主题等,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试论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王红旗,出版广角,2011.3

2.关于报刊编辑创新的思考,温冠男,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3.报刊编辑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邹春安、刘力;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11

关键词:说课 评课 课程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机制

课 题: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201107303)研究成果。

随着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永恒课题。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根本。这些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抓说课,抓评课,创新了说课评课体系机制,把构建、实施新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到实处,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说专业课程体系,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说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简称为说专业,实际上就是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任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若干课程群科学组合而构成的,因此又常称为课程结构体系,简称为课程体系。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专业课程体系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就是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的一个基本系统。在高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重点专业的建设就是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怎样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呢?以前,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制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下放给各个高校自行制定。我国新生的高职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一些高职院校开始职业课程开发。随后,出现了职业课程改革的浪潮。高职示范校建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高职示范校建设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学校借鉴了我国基础教育首创的“说课”机制。基础教育的“说课”,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说课”,一般是一节课或一次课的“说课”;其好处是将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教学智慧的叠加,逐步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教学方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开展“说专业、评专业”的活动,即以说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引领专业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包括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等等。不但要求各个专业说出专业课程体系方案及其构建过程,而且要说出理论依据;说完以后进行点评、反馈、修改。通过多次的反复的“说专业、评专业”,最终形成了5个重点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数控技术、金融保险)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层层验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并于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说课程整体设计,评价课程实施方案的质量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是不讲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每学期开学,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填写一份教学日历表就可以开始上课了。现在为了确保每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师做好整体教学设计,并且通过说课进行课程评价。现代职业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理论指出,要符合课程开发构建课程标准,还要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便促进和达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优化。整体教学设计是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来进行的。

整体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基本设计方案和教学进程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设计方案包括:课程基本教学信息、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项目或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基本模式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表达和学业评价)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学业评价反馈系统设计和课程资源设计等内容。课程教学进程表包括:项目或子项目(课程单元)标题;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业评价;学时分配等内容。根据目前高职生的学情和学习风格,教学过程设计还特别强调“理实一体化”、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

说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主要是说上述这些内涵和如何设计的,还要有根据地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也就是说,要具有高职课程理论以及课程设计理论的依据,同时还要工学结合,将有关专业理论与专业岗位实践融合起来。

专家、同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说课点评或评价。目的是提高课程整体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三、说单元课教学设计,评价教师执教能力和素质

单元课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单元课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教师具体教学设计的思维能力和实施能力,看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及其修养修炼,看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目前国内外教学设计论著实际上涉及的主要是单元课教学设计。

单元课教学设计的内涵,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单元课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单元课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单元名称、课时/ min、上课班级、上课地点、学习目标(能力和知识等)、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等)、教学模式与策略(模式、方法、手段和评价等)、课外作业、课程资源、教学反思等内容。单元课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min等内容。

教师说课结束后,由专家、同行、研究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要对教师的说课进行细致的点评或评价。专家团队还会到教学现场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最后,专家团队还要对教师的单元课教授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四、构建说课评课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说课可以在课前进行(设计性说课),也可以课后进行(反思性说课),形式灵活。说课是教研活动的有效方式。说课这种形式很贴近课堂讲课,它主要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组织、监控能力。由此对教师的授课评价也就可以参考说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过长期教学质量跟踪和教学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摸索出一条说课评课机制,不但确保全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而且培养出一批批青年教师,提升了他们职业教育的执教能力。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创新“说课评课”体系机制,构建了新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证明,“说课评课”体系机制是构建可靠的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兴良,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12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笔者多次参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的相关教学研讨会,了解国内外MIS的教学及教材方面的发展状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国内外MIS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设计其立体化教材进行了探讨。

1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信息时代对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MIS课程在高校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目前,我国高校的许多专业(如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都已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与此同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该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列为重要工作来抓,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制订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大纲,作为对全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性纲要。这充分说明MIS课程已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作为高等院校的MIS教材,以前的内容主要偏重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和开发,目的是给学生介绍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近年来,随着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先进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引进,对MIS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更注重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认识信息系统的概念、应用和建设。对于信息系统教材的目标、内容和展现方式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在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的课程体系中,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取到利用信息系统工作时所需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并且可以掌握关于如何选择信息技术的相关决策知识”。该教学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教材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从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教材来看,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信息系统的应用、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的管理。

2 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国内有关MIS教材的出版增长较快。国内教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系统性;教材概念严谨、逻辑性强。但是,MIS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国内教材与国外知名教材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容的更新

国内教材在内容更新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更新速度慢:更新的内容和传统内容之间相对独立,不能融为一体;新出的教材完全摒弃原有教材而重新写作。这种情况就造成我们在国内见到该类教材的数量虽然很多,但难以被长期采用。教材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一个逐步更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MIS这种新兴和交叉学科。

国外优秀教材往往每隔1至2年就更新一个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相对稳定。比如Ralph M.Stair和George W.Reynolds合著的教材Principles of/Information Systems:A Managerial Approach,在其第5版中只是增加了一章新内容:“电子商务系统”,而其他章节结构基本稳定。但是,教材在每次更新的版本中都将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新型的系统开发方法等融入各章节的内容和新案例中。国外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快,基本上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更新的内容倾向于介绍新理论和前沿性的知识,善于探索未知,创新求异,实用性强。这样的教材便于任课教师在教材选用上保持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也有利于课程建设的递进式发展与完善。

(2)教材的结构

国内教材在结构上多以分章节表述为主,每章的习题基本上是以问答题为主。

国外教材在内容编排和结构上有独到之处。很多教材在每章开篇就明显地表述出学习目标、内容概要和本章简介,一般还利用开篇案例引出问题。接下来便论述本章内容,并配有恰到好处的案例、行业透视、小组讨论等栏目,还附有思考题。各章结束时,又附有本章涉及的关键术语、中心思想、巩固性问题和一些相关的案例分析。

(3)内容的表述

国内教材在内容阐述上高度概括和抽象,表现形式单一,缺乏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案例。这一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这方面,陈晓红教授主编的《信息系统教程》(2003)进行了一些改进,在该书的信息系统概念篇增加了多个案例。

国外教材一般在每个章节都附有辅助学习理解以及与特定主题相关的模块,有功能各异的案例。国外教材通常把空洞的理论用较为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案例解释理论是西方教材的常用方法。

(4)配套教材

国内教材缺少配套教材,或者配套教材的内容缺乏丰富性。黄梯云教授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其配套光盘中有演示系统和测试练习系统。但相对于国外教材来说,还可进一步增加互动式的学习系统,提供实践数据使学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等内容。

许多优秀的国外教材都配有学习光盘、教师指导用书、练习题及其答案。许多大的出版商为所出版的教材专设网页,使读者与作者易于沟通,探讨问题。

总之,国外优秀教材基本上是以人为本,它不仅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也考虑到教师的需要: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也注重从教育理论入手科学地将内容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教材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如Internet等为读者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

3 “管理信息系统”立体化教材的设计

立体化教材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多种新型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于多元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案。它利用教材、教案、教学参考书、学生指导书、试题库、案例库和实习指导书等资源,以纸质、电子介质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展现,提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不仅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内容的立体化。

3.1 教材设计的原则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和广泛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提出设计MIS教材应满足如下2条原则:

(1)系统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教材应力求传承国内教材的系统性,借鉴国外教 材的先进性,充分体现Internet与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CASE开发工具与集成化的应用开发环境、面向对象技术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系统化的体系结构中,使它们与传统的基本知识融为有机的整体。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描述的内容要增强其直观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在数据资源管理内容中介绍数据库技术时,就要充分和配套光盘的实验环节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在介绍数据仓库时,许多教材仅给出其原理描述和应用性的一些内容,使读者不能真正体会到其实质性的含义。我们希望将这些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比如可以利用SQL Server2000中的Analysis Service模块,以简短的文字给出其数据仓库和OLAP演示步骤。这样一来,学员就可以自己上机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员的自主发现和探究精神。好的教材能给学员提供想象空间。通过教材所容纳的有限知识,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教材的内容

MIS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需要融合本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于一体。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材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1)案例及其应用

案例将是国内教材改进的重点突破口之一。一方面,教材通过援引大量的国内外案例来阐明或印证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另一方面,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等专栏,为学员提供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空间。

然而,案例的收集与建立是一个瓶颈环节。这除了可以从某些资料中获取案例外,还可以从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资料中选择面向实际问题的、经过进一步整理的案例:在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那些企业合作项目,可以编写与项目相关的满足教材与教学需要的案例。

案例的使用可以使内容通俗易通,实用性强,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提供基础。例如,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学生可以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课内外分组讨论,各组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报告,并接受其他组的提问。

(2)实验环节

MIS的使用、设计和开发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单靠文字阐述很难让学生有深入直观的认识,因此,教材应该提供实验环节。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的蔡淑琴教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环节,形成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的实验有:

演示型实验,目的是解决感性认识问题,让学生知道MIS是什么。

案例型实验,是一种新型实验,学生通过选择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时间或事件点(如在系统逻辑设计完成的时刻、系统的原型系统提交的时刻),观察一个MIS开发过程中的不同映像,从而剖析系统是如何从初始态进化到实用态,了解系统是如何开发的。然而,该实验的设计有一定难度。

模拟型实验,也是一种新实验,它是针对系统开发中的一些难点或关键点(例如详细调查、需求分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等),设计一个模拟场景,教师、MIS开发专家、企业用户和学生共同参与,现场演示,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的相关知识。

设计型实验,即课程设计,通过选择某一个企业为背景,按照MIS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自己动手,经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多样性、渐进性、动态性、互动性、多角色参与、系统性等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将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此外,由于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供信息,因此,数据处理实验对于认识MIS的工作过程很有意义。CGA课程体系中的配套光盘就提供了如下的数据处理实验内容:

①通过学习Microsoft Access的基本操作、报表建立、组合查询和宏等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MIS中数据是如何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变成信息。

②采用Microsoft Excel的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学生进行模拟决策活动,如进行方案选择和投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认识。

对于上述两项实践环节,其配套光盘中分别提供了学习文档、实验数据和实验作业。

(3)多类型多形式相结合的作业

蔡淑琴教授提出将原理性作业与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作业相结合的方案,我们将其介绍如下:

原理型作业就是利用理论来解释、分析问题,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设计型作业是指在给定的问题及其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前导技术类课程的知识以及本课程的知识,给出技术解决方案。

综合型作业只给出问题,学生运用前导管理类课程的知识以及本课程的知识,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研究型作业则由学生小组找问题,进行实际调查,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通过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的作业训练,以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训练学生利用演讲、报告、汇报、设计等多种表达形式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多种表达能力。教材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完成作业,还要求学生会设计出规范的报告书等多种格式的文档。让学生通过查阅、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并根据教学的内容,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3.3 教材的形式

MIS立体化教材的形式应采用以主教材为主的教学包。教学包就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该教学包具体包括:

(1)主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主教材力求将基础内容与综合提高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课外实践的知识点相结合、经典内容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融知识性、先进性、实用性、教学适应性、趣味性和启迪性为一体。

(2)配套教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

配套教材主要包括MIS习题、案例分析、相应的教师用书(附习题答案和案例分析提示)、课件,从而减轻授课教师备课和出考题的负担。对于主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在配套教材中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的题目进行补充。

(3)配套光盘――建立实践环节的系统环境

对于信息系统涉及的一些信息技术基础方面的内容,在配套教材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增强其直观性。如介绍H7ML和XML等内容时,可以用简明的文字给出编制HTML或XML文档的步骤,并辅以实例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完成,编制出网页,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精神。对于DSS、ERP、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内容,可以利用系统演示、录像、图片等手段进行展现。

还可以利用诸如Microsoft Access和Excel建立学员上机操作的系统环境以及实验操作说明、实验作业、实验用的数据,等,以提高学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并完成某些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实践。

(4)电子教材――扩展文字教材的内容

电子教材可以包括各种学习模块,这样有利于读者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探索知识。另外,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做法,建立相应的教材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另外,高水平的编辑和出版社也是教材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教材的排版、教材网站的建设、编辑的把关和出版社的加工、宣传等都和教材的成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