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时间:2022-09-12 21:26:11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

近几年来,我院的印刷技术专业先后获得院级重点专业、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行业院校骨干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称号,我们紧紧抓住建设的良好契机,在2011年,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平版印刷操作技术》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荣誉,下面就谈谈对该课程进行课程设计的体会。

课程设计理念

以印刷行业企业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平版印刷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平版印刷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以平版印刷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结合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与课程系统化、学做一体化相结合,形成“产教结合的一体化车间式”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思路

在上述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思路,展开本课程的具体设计。

对接平版印刷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

在对印刷企业进行深入的职业岗位调研后,通过与江西华奥印务有限公司、江西日报集团印务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务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杭州印务有限公司、顶新集团杭州分公司6家知名印刷、包装企业进行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分析平版印刷操作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职业岗位任职标准。依据职业岗位任职标准,结合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立课程目标。

平版印刷工岗位活动过程导向的“三融通、一系统”课程内容

“三融通”指的是:一是“课岗融通”。本课程内容以平版印刷工工作内容和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高度对接平版印刷工职业岗位。二是“课证融通”。 本课程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内容标准为参照,有效对应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三是“理实融通”。 本课程内容以平版印刷工操作技能为主线,融入支撑技能的关键知识点和职业素养要素,实现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深度融合。“一系统”指的是: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式知识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化形成。

“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印刷车间式“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依托印刷合作企业和校内印刷实训教室、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创建了“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化的印刷车间式”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综合采用引导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示范引导、案例实战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做一体,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有机统一。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互动式课程考核评价

为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监控课程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本课程采用任务过程性考核、综合项目任务考核、期末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注重任务过程性考核和综合项任务考核,任务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综合项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结果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中任务过程性考核又包括学生自评(20%)、组内互评(30%)、教师评定(50%),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学做一体化”五步教学法

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根据平版印刷操作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注重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各项目按“任务导入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任务检查与评价教师点评与总结”的五步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具体如下:

① 任务导入

利用“项目任务引导文”提出本次课的问题与任务,分析问题与提出思路,介绍相关知识与关键步骤,并对任务实施做出相应要求。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各种任务资料(设备)中获得任务信息。

在此教学步骤中,教师主要是准确介绍任务及相关知识与关键步骤,为学生准备好任务材料,与学生交流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任务疑问。

② 教师示范

在学生实操前,教师结合“项目任务书”进行项目任务操作示范,主要向学生展示项目所用设施仪器的使用,任务关键步骤及其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注意事项。

③ 学生实操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为组,每组3~5人,每组设一名组长。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制订计划方案,并经教师审核后实施。

(2)学生按“引导文”的要求进行分组实训,各小组要经常进行交流,边工作边检查。

在此教学步骤中,老师作为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学生实操情况,随时接受并正确处理学生任务执行的反馈。

④ 任务检查与评价

学生对实训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并做好记录,填写学生自评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检查并填写教师评价表,合格进入下一个工作任务,否则整改。

⑤ 教师点评与总结

教师对整个过程做全面的评价和补充,总结学习效果、小组合作成果的质量、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

2. 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形式

① 综合贯通:开展校内工厂生产性实境教学

课程教学情境综合性高、实践性强,安排在学院引进企业内进行。教学安排在引进企业的生产淡季或假期(3天集中授课),由学院2名教师和厂方1名技术骨干组成教学小组交替进行一体化车间式实境教学。

② 工进课堂:聘请印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

根据学院实际和课程教学需要,尤其是平版印刷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如墨色控制、印刷疑难故障各种技术前沿问题等,我们聘请了印刷企业生产管理者、技术骨干来校授课或进行专业技术讲座,使课程教学与企业及技术发展接轨。

③ 学在企业:组织学生赴印刷企业顶岗实习

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印刷企业顶岗实习10―15天,使学生企业真实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中学习、工作,增强职业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 以赛促学:为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创造广阔平台

开展每年一度的全校性印刷操作技能竞赛,鼓励、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印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以赛导教,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学生展示专业技能提供广阔平台。

4. 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互动式学业质量评价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附近有一鹅卵石滩,资源甚为丰富,各种大小不一的卵石是工艺美术制作的天然素材,稍加描绘便是一件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艺术品。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始进行创意石头画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学生的创意石头画作品获得了台州市金奖。创意石头画的创意造型艺术,符合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特点,加之当地有取之不尽的石头资源,通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能让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创意石头画》课程,能系统地开展创意石头画主题教学,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或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意石头画》课程能让教师了解课程的结构体系,学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外,开展《创意石头画》教学,能形成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创意石头画》作为一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师用书等。

(一)研究制定《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总体指导方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结合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创意石头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初稿、修稿、定稿三个阶段。

1. 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美术类的校本课程,在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时除了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与政策,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总体指导方针,编写美术类校本课程,更离不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

《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体系参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对每个部分又进行细化。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分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写建议与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总体设计

以创意石头画为创作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创意石头画》,它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作创意石头画瓷作品为主线的美术校本课程。

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创意石头画》课程,紧紧围绕以石头为学习载体,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设计了走进创意石头画、创意石头画的工具与表现手法、创意石头画卡通人物、创意石头画花卉、创意石头画动物、创意石头画拼接、收藏创意石头画七个单元,只16课内容,分19课时。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的编写除了要依据当前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最重要的是要以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乡土特色标准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我们以新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力求为学生提供创意石头画欣赏、学习与创作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材的编写原则

我们本着教育性、趣味性、创新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等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利于学生习作为思考的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教材通过作品的欣赏、观察思考、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与解释等方式,展示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同时,作为以创作为主线的课程,更需要学生学会探究,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创作为主线,以作品为载体,开展石头创作教学活动。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以具体的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启发,进行创意石头画的学习与艺术创作。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美术技法、制作方法与工艺、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作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2)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安排了16个教学内容,从安排顺序来看,除第1课《走近创意石头画》为基础课外,其他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自主确定。

(3)版式设计特色鲜明。教材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教科书的特点,努力使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美观、大方、实用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美的熏染。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

4. 教材的栏目设置

本教材在体例上设有课题、设问、作品、范例、知识窗、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学习小提示等小栏目。

(1)提出问题。以问题以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2)想一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究。

(3)教学辅助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创意石头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4)作品范例。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加深对创意石头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

(5)范画。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启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6)学习建议。提供多方位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及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5. 教材的设计要求

(1)版式整体要求。《创意石头画》教材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突出重点,整体设计风格简洁明了、美观大方、实际受用,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绘画读本。教材以“传承文化、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在进行版式设计时,我们力求做到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图片质量要高清、文字要精练、编排要美观大方、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要求。

(2)图片要求。要根据创作形式注意选择优秀的创意石头画代表作品,并师生的范画尽量要求原创,所有的图片都要清晰、大图。

(3)文字要求。文字要精简。

6. 教材开发的基本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和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我们采用开发课例―教学实践―收集素材―整理归类―开发教材―教学检验―完善课程的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三)编写《创意石头画》教师用书

1. 教用书编写的依据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编写了教师用书。

2. 教师用书的内容与结构

我们设计了集教学参考、备课笔记、教学光盘(内含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电子资料)为一体的“三合一”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编写是在参考现行的浙美版美术教师用书的格式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及不易的修改与完善后得出的。我们希望它既能帮助教师,又不束缚教师的思想。

3. 教师用书的编写过程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采用设计初稿―实践检验―修讨论改―相互交流―完善定稿的模式开发编写教师用书。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创意石头画》课程的实施

1. 学校课程专用教材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学校各年级要开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因此,我们把《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确保该课程得到实施。

2. 社团活动专用教材

我们把《创意石头画》作为社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将该课程培育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3. 举办创意石头画艺术节

每学年举办一届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期的10―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3―5月,开展绘画、创作、设计等各类比赛,在五月份将活动推向高潮。通过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使校本教材活动化。

(二)《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教师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师用书等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调整与完善。

(三)开展《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论证

校本课程虽然不像国家课程那样严谨、科学,但是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加合理、科学,有必要召开课程论证会,邀请美术教研员、美术骨干教师及相关领导参加论证会,听取他们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不仅研制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而且通过完善管理,使创意石头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学校的乡土特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漫果.石头彩绘好有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材解析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如果教师能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并从中提取适宜于所教学生的素材,用于教学实践,将对深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助益.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应通过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1].可见,函数及其应用在中学数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将对国内三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中“函数应用”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这三套教科书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A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通过比较研究,以期对课堂教学和数学教材建设有所启示.

2研究方法

关于函数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多,各有不同的比较维度.如文[2]作者从知识结构、知识的呈现过程与方式、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例题与习题五个方面对中美两国“三角函数”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文[3]作者选取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从主要内容与顺序、知识点、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这三个指标进行比较,采用了先宏观后微观的分析路径.本文将对数学必修1函数应用一章中涉及函数建模方面的内容从主要内容、呈现过程、表征形式以及例题习题四个方面进行微观研究.分别选取人教版第三章函数应用部分的第二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4]、北师版第四章函数应用部分的第二节“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5]以及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部分的第六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6]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探讨三套教科书中“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内容的异同之处.

3比较与分析

3.1主要内容维度

教科书是由章、节构成.每一章的章标题表征这一章的核心内容,章由若干个节构成,每一节的节标题就是整节内容的主线索,全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这里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是指三套教科书中的节标题及下属的二级标题.根据梳理与分析,三套教科书中所呈现的主要内容见表1所示.

表1主要内容比较表

版本

内容

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

主要内容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21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

22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3函数建模案例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①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②数据拟合(信息技术应用)

由表1可知,三版教科书中均涉及“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部分,只不过北师版叫法不同而已.其差异如下:第一,人教版中“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是其所特有的,即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2];第二,北师版中节标题为“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突出“函数建模”,就篇幅而言,北师版这一节总篇幅11页,而“函数建模案例”就占6页;第三,苏教版中“数据拟合”内容是其余两版教科书所没有的,是其特色设计.

人教版教科书的设计能够很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内容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函数及其应用;北师版大篇幅的“函数建模案例”,表明其对学生的函数建模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苏教版的特色内容是“数据拟合”,表明苏教版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3.2呈现过程维度

尽管三版教科书主要内容都围绕“函数模型的应用”这一个主题,但阅读教科书可明显感觉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三版教科书呈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与表征形式存在差异.表2列出了三版教科书主要内容的呈现过程.

表2呈现过程比较表

内容呈现过程

人教版引入(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刻画实际问题)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例题1、2)

练习1比较分析探究不同函数增长差异练习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例题3、4)练习3例题5、6总结概括练习4

北师版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问题1、2、3)小资料练习1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题1、2)练习2函数建模案例(问题提出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信息技术应用)练习3

苏教版引入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例题1、2、3)总结概括练习1信息技术应用即数据拟合(例题4、5、6)练习2

由表2可知,三版教科书的呈现的主要模式均为:引入―例题―练习―总结概括―练习,但差异也很明显.相对而言,人教版中例题与习题的数量较多,特别是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部分设置了4道例题,且在例题3、4与例题5、6之间设置了一个练习3,其中例题3、4中函数模型(函数解析式或图象)是已知的,而例题5、6中没有给定函数模型,相应的在练习3中第1题需要学生列出函数解析式,第2题给出了函数解析式,例习题相互映照;北师版中增加了问题与小资料部分,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函数模型,这里的问题并不像例题一定需要正确答案,仅仅是为了渗透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大篇幅的函数建模过程使得例题的数量较少;苏教版设计简洁明了,其特色是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涉及一半的例题与习题).

由此可见,人教版教科书将例题与习题密集穿插设计表明其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较多的例习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北师版小资料的设计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颖的问题引入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苏教版强化了信息技术的运用.

3.3表征形式维度

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因此与函数相关联的内容必定出现图表、图象、旁白等元素.图表、图象、旁白等是教科书的组成要素,它既是对教科书形象化的解释和直观化的概括,又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3].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将其表征形式分为以下几类:表(表格)、数学图、非数学图、信息技术图、数学层面的旁白以及非数学层面的旁白,具体结果见表3.

表3表征形式比较表

版本

类型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总计

数学图1411025

表115521

数学层面的旁白92213

信息技术图06410

非数学图1269

非数学层面的旁白0134

总计35272082

横向比较发现:教科书中数学图与表的运用最多,分别占总量的305%和256%,数学层面的旁白、信息技术图、非数学图的数量分布较为均衡(分别占总量的159%122%、109%、),非数学层面的旁白较少,仅占总量的49%.

纵向比较可知:①人教版中表征形式总量明显多于其余两版教材,但不同形式的运用却严重的不均衡,数学图、表以及数学层面旁白的数量占总量的971%,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图与非数学层面的旁白;②北师版除数学图(占总量的407%)的运用之外,其余形式的运用相对稳定;③苏教版中缺失数学图的运用,其余形式的运用相对均衡.

人教版教科书运用了大量数学图与表,表明注重用形象化的表征形式;北师版较为均衡的运用了不同的表征形式;苏教版运用非数学图的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学习数学的压抑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也会影响到数学知识的理解.

3.4例题习题维度

例题、练习题、习题是建构教科书的主成分.由31、32的分析中知,主要内容的建构都离不开例题、例习题、习题.本文换一种思维方式,从每一道例题(问题)、练习题、习题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函数模型的数量为统计量,从而剖析例题、问题、练习题、习题与函数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见表4.

表4函数模型比较表

版本

函数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总计

二次函数67821

一次函数65516

指数函数81413

幂函数2024

一次分段函数2002

对数函数1001

总计25131957

分析发现:①6类函数模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二次函数(占总数的368%),其次是一次函数与指数函数(分别为316%、228%),几乎每一版本中对这三类函数的涉及都较多,表明这三类函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②仅指数函数而言,人教版中出现的次数较其余两版本要多一些,这与人教版中例题与习题的大容量有关.③一次分段函数与对数函数数量较少,北师版与苏教版均没有出现.

人教版中不仅对课标中提到的四类函数都有涉及,而且相关函数模型数量、种类多,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北师版中涉及的函数模型量最少,且比较简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苏教版较为适中,在学习基础模型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推广,且剔除了较难理解的对数函数模型,这种设计可能适合学生的学习.

4结语

综上所述,三套教科书主要内容都包括“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部分,主要模式都为引入―例题―练习―总结概括―练习,基础函数模型都有涉及.但三套教科书都有不同的建构特色,人教版教科书的特色是:适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课程标准对实际教学要求的实现;注重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北师版教科书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苏教版教科书关注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知识的一种表达过程,是为教学服务的,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基于数学课标、教育现实建构的,有其存在的可行性与价值,不可避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个教师与学生.因此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对更好地教学与教科书建构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6.

[2]周军.新课程理念下中美两国“三角函数”教材的比较研究.数学教学,2012,(9).

[3]陈月兰,袁思情等.中美教材“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比较.数学通报,2013,(8):11-16.

[4]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教材;化学实验基础;必修模块;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55-05

截止2009年底,全国新课程改革完成,新教材使用全面展开。新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3种版本的高一化学教材的开篇第一章均试图体现新课标“认识化学科学与化学实验基础”两个主题的内容要求(以下分别简称主题1和主题2),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科学的开端。该章内容编写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化学物质分离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并掌握研究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高中化学学习基本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编写一般是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层次性,在呈现方式上体现有效性,在组织结构上体现合理性。师生对教材在主题1和主题2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组织结构认可度如何?其能否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就这些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考虑到人教版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实施了新课程后使用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的湖南地区师生。学生问卷先在长沙市中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试测后,试测情况良好,又在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市一中、株洲市一中的高一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问卷涉及湖南省几十所中学的骨干教师。共计发放问卷476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410份,教师有效问卷56份,总回收率97.9%。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l9.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教师卷和学生卷都设置了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组织结构认可度的调查;同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认识角度和理解深度不同,教师卷从实验设计合理性、与新课标的相符性等方面进行了教材总体目标达成度的调查,学生卷则从学生对教材的最初感受和学习问题出发了解教材的总体目标达成度,对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1.内容选择需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体现学生主体

学生最先想了解和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我们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好地对人教版进行研究,我们将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最先想了解的内容)和第一章突出体现的内容(学生第一章最感兴趣的内容)设置在选项中,通过调查师生对不同版本材料的认可度,从而突出人教版内容选择的特点,结果如下:

表1显示,50%以上的师生一致认为学生最先想了解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人教版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开篇,学生对教材中化合物分离的各种实验易混淆,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下降。鲁科版以“化学科学成就及其发展”开篇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大视野认识化学科学。苏教版采用与衣食住行密切联系的化学物质开篇,既吸引学生眼球,又贴近日常生活。

表2表明,超过50%的师生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苏教版突出体现的,其次是鲁科版。人教版突出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符合新课标要求,但趣味性不强;鲁科版深化和拓展了实验、模型、分类等科学方法及20世纪化学科学成就的知识点,起点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易受打击。苏教版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并重现了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历史,如通过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推理过程,体现主体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物质规律的探索历程,发现探索求知的乐趣,而不是掌握客观的、没有主体的知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和学习欲望的满足。

如人教版能从身边的化学人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化学科学发展脉络,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呈现方式注重实验对知识的论证,体现学科特点

教材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表格和图片呈现出来的,那么师生认为人教版呈现方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何?哪类栏目的设置对学习帮助最大?调查结果如下:

表3显示,42.2%的学生和33.9%的教师认为表格和插图对学生的帮助大。人教版以插图和表格作为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一定帮助。第一章的探究实验,以插图提示实验装置和操作,表格则由学生自己填写实验步骤和现象,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表4、表5显示,22.7%的学生和26.8%的教师认为第一章设置的栏目对学生的帮助大,80.4%的教师和74.6%的学生认为其中活动性栏目对学生的帮助最大。人教版栏目设置中活动性栏目占78.2%,但较少通过拓展性和方法性栏目将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不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栏目设置没有体现功能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元化,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限。

人教版特别注重知识通过验证性实验呈现出来的方式,体现以实验为科研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归纳整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3.组织结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构建教材,体现学科中心

学科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学科为中心,活动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主义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为中心。人教版侧重哪种课程观,其组织结构有何特点?人教版第一章的编写顺序是否合理?同样,笔者将3种版本教材的编写顺序设置在备选选项中,来了解师生较认同哪种版本教材的编写顺序,以分析人教版组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第一章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调查结果如下:

表6、表7表明,对人教版知识点编排顺序合理性持赞成的学生有35.6%,教师只有17.9%,师生较认同的是鲁科版的讲解顺序,表8显示对人教版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持赞成的教师只有37.5%。

化学教材的微观结构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4部分构成,比较主题1和主题2的内容标准(学什么)和教学目标(学得怎么样)有融汇贯通之处,3版教材都做了整体设置,将主题1和主题2合为一个微观单元。

人教版沿袭了传统教材的特点,以化学的理论性知识(如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主线,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溶液配制、化学计算等技能型知识为辅线组建教材,体现了学科中心的课程观。苏教版以“物质世界”为核心,以人类探索原子结构模型的历程等事实性知识为主线多角度阐述化学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鲁科版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编写核心,首先给学生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组织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教师教学,但忽视了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形成好的学习方式帮助有限。

4.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就人教版实验设置合理性对教师做了以下调查,结果显示:

表9、表10表明,82.1%的教师基本认可将化学实验安排在第一章,87.5%的教师认为第一章实验设计基本合理。人教版将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实验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如实验1-1粗盐的提纯可作为初高中的衔接内容,因初中学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学生具备知识建构的基础,高中对其进行深化,安排了检验并除去粗盐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探究实验。第一章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取仪器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和推测实验原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

人教版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从化学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教材与新课标较吻合,但总体目标达成度不高

化学课程的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教材的重要依据,教师卷从与新课标的相符性、对化学学科特点的突出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教材总体目标达成度的调查,学生卷则从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认可度、最初感受、学习效果和学习问题出发了解教材的总体目标达成度。

表11、12显示,35.7%的教师认为人教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64.3%的教师认为该教材能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人教版在教师中的评价较好,对照新课标发现,人教版内容选择与新课标较吻合,但其结构与新课标顺序有所出入。人教版先介绍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再引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替换了主题1和2的顺序,但注重通过实验对研究化学科学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科特点。

表13-16显示,仅有27.8%的学生喜欢人教版教材,进一步探究原因可知对于第一章的最初感受,29.8%的学生没什么感觉,26.8%的学生认为内容较为繁琐复杂、感觉有点累;仅有21.5%的学生能在学完后准确说出化学学科的特点,究其原因,52.7%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分别有12.2%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等化学概念”、“分离、提纯、过滤、蒸馏等实验”存在问题,“其他”选项显示仅有8.3%的学生都学懂了。

人教版在学生中的总体目标达成度不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材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成才既需细腻的感性思维又需要智慧的理性思维,引言中对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化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的介绍太过笼统和单薄,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就不喜欢这本教材。二是教材难点集中、内容高度浓缩,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后,混淆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理不清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化学计量历来是教学的难点,而教材对各物理量的导人缺乏必要的铺垫,如人教版未补充“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的知识,使学生推理“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有困难,进而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模糊不清。高一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这节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教材应多着笔墨,多做类比,多构建生动又形象的化学模型。

三、思考与建议

“从实验学化学”是高中必修的开篇模块,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对这部分模块的编写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选择材料,让化学教材“趣”一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就会主动而深入地探索化学的奥秘。高中的第一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从学习化学中获得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主题1的内容标准也要求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赞赏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的材料选择要联系真实的生活情景、联系化学科学发展脉络,用富有感染力和新颖有趣的素材,从书本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又体现层次性,在拓展性栏目中介绍化学科学的尖端成就,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提高和点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强化实验基础,让化学教材“活”一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根据现代课程观,化学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还要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灵活地学以致用,主动探究。主题2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并主动进行交流。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的化学实验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能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一章不仅要以活动性栏目的形式呈现探究实验。又要以多样化的其他栏目对实验进行提示和补充,体现其主旨“从实验学化学”,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快速地进行学习迁移。

3.遵循教学规律,让化学教材“理”一点

“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的编写也要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高中化学第一章作为开启学生化学思维的重要模块,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逻辑体系,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编排教材内容。第一章抽象的化学概念多、计算繁杂,教材的微观组织结构编排要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公式与公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实验学化学”承担着开启学生化学思维和打开化学视角的重要功能,在编写此模块时应综合考虑教材的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系统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快乐地学习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祖浩.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王磊.化学1(必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刘前树,李广州.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律:科学本质的视角[J].化学教育,2010,(5):20-22.

[5]王后雄.化学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孔夕礼,马春生.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J].化学教育,2005,(7):19-23.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观念的增强,书籍的版式设计艺术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而且它需要专门的设计人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书籍版式作为版式设计项目教学的重点模块之一。校内书籍版式工作室应配备有彩色图形写真设备、无线胶装机等设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实际的书籍版式设计工作中,从而很好的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制作过程、书籍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包装材料的种类、质地、性能,进而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构造和创造性的联想,达到更好的课程教授效果[2]。在校外建立一些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标准,设置专业和实训项目内容,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真实的生产项目和企业人员的现场指导,直接设计和制作成品,让学生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均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市场的能力。另外,要求在这些企业除了每年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最后学年的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实训,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创建一个集教学、信息、服务、就业为一体的强势教育平台。安排好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在开“版式设计”课程之前,最好能修完与版式课程有密切关系的“构成设计”、“字体设计”等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与该课程有连贯性的课程,如“书籍设计”、“印刷设计”等,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但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师缺乏、人才培养方案中总课时限制等原因,课程的承接关系被打乱,致使课程设置上不能完全尊重教学规律,有的高职院校“字体设计”课程被迫停开。根据这一现象,建议一些高职院校可以精简、合并“字体设计”和“书籍设计”的课程内容,也可以把“字体设计”、“书籍设计”课程归纳到“版式设计”课程体系中去学习,从而保证了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设计理论和软件应用并重在“版式设计”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软件使用和设计理论结合讲授。一方面讲授目前最常用排版软件的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操作,如PageMaker、CorelDraw;另一方面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版式编排理论进行实际设计的教学,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以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

“版式设计”课程的特色在于注重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广告设计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内容,以能力为导向对版式设计的理解来编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版式编排理论进行实际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版式设计原理融入对优秀设计作品的分析中,让学生能从版式案例分析中掌握所呈现的设计技能。“版式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比如在教授“字体”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国文化的元素,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详细分析版式设计形式语言中整体概念的建构,强调汉字自身的设计语境,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字体反映出版式设计的美,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潮流和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对“版式设计”课程进行开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教学新体系。运用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模块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未来的岗位职业能力设计一些仿真课题,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课程特点,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相关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指导和监督,把学生中的好认识好见解集中起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环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3]。

加强实战性的仿真性训练

课程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在“版式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项目教学法,软件使用和设计理论同步进行,在讲完每个理论课模块之后,安排一些仿真模拟的内容,根据内容安排合适的版面来进行编排,所在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一些项目习题,如某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某一项活动,需要做一本画册,或者老师平时接到一些项目,把这些资料拿过来,让学生把它当成作业来完成,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一些机会使学生跟客户直接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明白客户的要求和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商业信息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此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虚拟的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整个研究过程,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作践能结合起来。

以实际能力为出发点,建构课程考核体系

采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方法,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而且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版式设计”课程考核体系采用百分制形式,主要通过三方面体现:一是针对学生平时预习及复习情况、上课的出勤率、课堂提问讨论和草图构思等方面进行考核,占30%;二是对学生进行的技能训练、仿真课题训练、实际项目训练、小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占60%;三是综合考核成绩,主要针对学生作品最终整体效果、装订效果、展览效果、作品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占10%。最后通过三方面综合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综上所述,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老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入手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版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为出发点,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作者:李莹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比分析,详细阐述其修订或删减的主要依据,并对新版规范的修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要求。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教学方法;设计规范;修订内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53-05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的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或标准)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2002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自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0余年,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2002版规范中关于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工程结构构造措施以及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存在的不足更加突显。同时,中国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工程经验的不断积累,也缩短了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周期。2011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新规范根据多年工程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考虑与国际其他发达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接轨,贯彻国家“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政策编制而成。新规范的编制标志着中国混凝土结构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也对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如何结合新版规范进行快速知识更新,高校教师如何及时改进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3-6]。

一、新版规范关于结构材料强度的修订

(一)混凝土强度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删除了2002版规范4.1.4条中注1和注2的相关规定,即关于受压构件尺寸效应(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如截面的长边或直径小于300 mm,则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和离心混凝土的有关规定。2002版规范源于前苏联规范,最近俄罗斯规范关于此条的规定已被取消,而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的标准取用,不再列

入,故新版混凝土规范将此项内容删除。另外,新版混凝土规范删除了2002版规范4.1.6条中关于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以及当蒸养温度超过60℃时,计算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提高20%的规定,因为高温蒸养引起的主要问题是裂缝,而非提高设计强度所能解决。

(二)钢筋强度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2.2条增加了强度标准值为500 MPa的HRB500、HRBF500级高强钢筋,并规定其抗拉强度设计值(fy=435MPa)与抗压强度设计值(f′y=410MPa)分别取不同数值。加入靠控温轧制而具有一定延性、可焊性、机械连接性能及施工适应性的HRBF系列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强度标准值为335 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应用,立即淘汰强度标准值为235 MPa的HPB235级光圆钢筋的应用,以HPB300级光圆钢筋取代之。同时,规定了过渡方法,要求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时,235 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仍按原规范取值;同时,推广强度标准值400 MPa、500 MPa级高强钢筋作为受力的主导钢筋。对预应力钢筋,为了补充中强空挡,增加了强度等级为1 960 MPa和大直径21.6 mm的钢绞线,补充了预应力螺纹钢筋及中强钢丝的有关设计参数,并淘汰了锚固性能差的刻痕钢丝,删除了不常用的预应力筋的强度等级和直径。

二、新版规范关于基本设计规定的修订

为了进一步完善2002版规范,保证结构的安全,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提高混凝土结构抗偶然作用的能力,新版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原则从以构件设计为主扩展到整个结构体系,补充了3.2条“结构方案”和3.6条“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原则”,增加了3.7条“既有结构改造设计原则”的规定,指出结构方案设计对建筑物安全性有着决定性影响,鉴于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的难度和代价较大,一般结构只须进行防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以定性设计的方法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同时新版规范3.4.4条对构件挠度、裂缝宽度计算采用的荷载组合进行了调整,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完善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新版混凝土规范3.4.1条第4款及3.4.6条还增加了楼盖舒适度的要求,并规定楼盖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

三、新版规范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调整修订

(一)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未作改动,但对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改动较大,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二阶效应问题。2002版混凝土规范在考虑P-δ效应时[7-8],对引起结构侧移的荷载或作用所产生的一阶弯矩Ms和不引起结构侧移的荷载产生的一阶弯矩Mns不加区别,全部乘以增大系数ηs,即考虑P-δ效应时结构的弯矩为M=(Mns+Ms)ηs。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考虑P-δ效应时,对除排架结构以外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筒体结构只增大引起结构侧移的荷载或作用所产生的一阶弯矩Ms,不增加不引起结构侧移的荷载产生的一阶弯矩Mns,即结构中的弯矩为M=Mns+ηsMs。另外,对于P-δ效应,2002版规范通过初始偏心距增大系数η来考虑P-δ效应,而新版混凝土规范6.2.3条规定偏心压力构件通过调整构件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来考虑P-δ效应(弯矩作用平面内截面对称的偏心受压构件,当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弯矩比不大于0.9且轴压比不大于0.9,同时构件的长细比满足的偏心受压构件时不用考虑P-δ效应),取消了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η对二阶效应的影响。关于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P-δ效应新旧规范具体的变化如表1(以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为例)。

(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修订

2002版混凝土结构规范关于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经过验证发现:当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的75%时,分别按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两种情况计算的箍筋差异很大,即造成配箍不连续。因此,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3.4条统一了一般受弯构件与集中荷载作用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调整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箍筋抗力项的系数,适当增加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安全储备,新旧规范关于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如表2(以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例)。同理,将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也作了相应修改。

四、新版规范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调整修订

(一)裂缝控制验算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4条保留了2002版混凝土规范有关裂缝控制等级划分的规定,但对受力裂缝的控制进行了适当放松(详见新版混凝土规范第3.4.4及7.1.1条规定)。另外,在进行最大裂缝宽度wmax计算时,新版混凝土规范7.1.2条调整了计算中钢筋应力σs的计算方法,以及表7.1.2-1中关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偏心受压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cr的取值,将wmax的公式计算值适当减小。

(二)挠度验算的修订

在进行受弯构件挠度验算时,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2条在受弯构件短期刚度Bs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考虑荷载准永久组合和荷载标准组合的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给出了刚度计算公式B=Bs/θ。另外,根据国内研究成果,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短期刚度Bs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等效面积折减系数α1,适当调整值ρ,就可将原公式用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短期刚度计算(详见新版混凝土规范第7.2.3条规定[1])。

五、新版规范关于构造规定的调整修订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2.1条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的外缘计算,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订后的保护层厚度实际上比原规范的规定有所增加,一般情况下略有增加,而恶劣环境下增加的幅度较大,新旧规范关于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c的对比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新版规范中关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无论从数值上还是具体计算规定上都明显增大,充分考虑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新增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结构,其保护层厚度取相应类别使用年限为50年的1.4倍,同时细化环境类别,将原规范中的环境三类细化为三a、三b两个子类,并进一步加大恶劣环境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取值。

(二)关于钢筋锚固长度规定的修订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3.1条对基本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未作改动,但明确了钢筋的锚固长度la=ξalab,其中修正系数ξa根据锚固条件取用,同时在计算基本锚固长度lab时,删除了原规范中锚固性能较差的刻痕钢丝。由于2002版规范中关于混凝土强度最高等级取C40偏于保守,故新版规范将混凝土最高强度等级提高到C60,以提高锚固的性能。

六、新版规范在混凝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新要求

新版混凝土规范自2011年7月颁布实施以来,已经有近一年,而目前中国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多数是在2002版规范基础之上编写而成,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新规范相结合是目前混凝土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以教材为主要参考资料而较少阅读和学习《规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结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到施工现场参观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及综合技能训练等。在混凝土结构课程开课前,让学生对梁、板、柱等常见的混凝土基本构件以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形式形成初步感性认识,并借以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兴趣。

二是,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只重视单个构件的设计,轻视整体结构设计的教学思想,补充“结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结构系统概念,了解课程的主要层次关系,从全局把握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建立结构整体系统概念,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课程学习建立总体框架。

三是,注意新旧规范关于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在强度和级别方面的修订和增补原因。目前,由于规范处于过渡阶段,故应重点向学生讲明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的级别调整和增补原因,纠正以往对钢筋等级(例如Ⅰ级钢、Ⅱ级钢、Ⅲ级钢等)的提法,而应以规范规定的提法为准,同时提醒学生关于两种材料强度的调整规定。

四是,关于单个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新旧规范的对比,以及新规范修改的原因,在授课时引用《规范》中的条文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熟悉《规范》规定的原因以及依据。

五是,注意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的变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钢筋混凝土构造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如板、梁、柱)有关内容的变化。构造措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成的,是防止因计算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结构构件开裂、破坏,或者是保证结构构件在使用和施工上的需要而采用的,构造措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大多数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都是通过构造措施得以

保证,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七、结语

混凝土结构是中国工业与民用建筑采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是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新版混凝土规范在高强高性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分析内容的扩展以及实现与国际接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同时新规范更加侧重房屋、铁路、公路、港口和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共性技术问题设计方法的统一,这与“大土木”专业设置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宽基础、多出口”的培养目标更加吻合。笔者仅介绍了规范与本科教学有关的主要修订内容,并以此提出教学新要求,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进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余颖,肖静,刘树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0(3):294-296.

[4] 杨福来,郑颖佳,许邦莲,等.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77-179.

[5] 涂海丽,黄国华.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391-394.

[6] 花榕,罗明标,刘云海,等.浅谈分析仪器设与改造课程的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91-293.

[7] 徐有邻,周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组,施岚青编.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专题精讲――混凝土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Teach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course

LI Fengchen1,2, ZHANG Lina1,2, XU Chi2, YI Pinghua1

(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2. Fuzhou Institute of Explor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uzhou 344000, P. R. China)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7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使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不仅应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还应尽可能的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2003)何安平(2001)指出,教材的科学评价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方法往往使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一、教材的宏观对比分析

(一)整体分析

人教版和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模块方式分册编写,其整体结构包括目录、教学模块、单元配套练习和附录四个部分。但教学单元包含的数目不同,人教版每册共有5个教学模块,而外研版每册共有6个教学模块和1个复习模块。这两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都采用了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即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综合考虑词汇、语法、功能―意念、话题、任务等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程晓堂,2006)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以版块形式设计教学活动,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相互交叉,将语言知识与功能―意念相融合,将话题与任务等相结合,如: Reading and Vocabulary, Everyday English and Function, Topic and Task 等。这种任务与话题、语言知识等的结合的设计思路,适应了任务教学活动的潮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杨黎霞,2008)

(二)版块分析

人教版的板块设置较为固定,设置了Warming Up, Using Language, Reading for Fun等9个版块;而外研版有Introduction,Cultural Corner, Task等11个版块,这些版块根据需要合理组合,没有固定的编排。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设有关于学习策略和单元知识点总结的版块,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人教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ips和Summing Up,而在外研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o Learn和Module File。学习策略以显性的方式渗透于语言教学,有利于教师实施关于学习策略的培训,进而有利于学生优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调控策略的培养,更体现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版块布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此外,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有些版块的设计较新颖。人教版教材在紧扣模块话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置Reading for Fun版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杨行胜, 陈晓梅 2011)外研版教材设有Cultural Corner特色版块,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文化意识和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

二、教材的微观对比分析

(一)题材内容

这两种教材每个模块都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都注重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在人教版教材中,Unit1至Unit5的话题分别是:友谊、英语发展、旅游日记、地震以及英雄曼德拉;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喜爱日记、热爱英语、热爱大自然和运动、同情灾区人民以及钦佩英雄。在外研版教材中,Module1至Module6的话题分别是:新生所见所感、新老师教学风格、首次火车出游经历、社区调查、介绍金属氧化反应的实验课以及因特网和电信;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热爱英语学习、了解国外学校、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发展。

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选材都弥漫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如人教版的骑行之旅和外研版的因特网和电信都体现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外研版选材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生活性。Module 1和Module 2直接联系高一新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友谊。3.外研版教材更注重学科的整合,具有跨学科性质。Module 5将化学实验融入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调动其学习热情。

(二)词汇呈现

这两版教材均附有词汇表在后。外研版教材仅简单地将生词罗列出来,而人教版的词汇表编写设置别具匠心,用黑体标识重点词汇,用三角形标识课标词汇,这样便于学生区分词汇,有重点的学习,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此外,这两本教材在单元教学中也有呈现词汇,但呈现方式有异。人教版教材将重点短语与词汇在文章和练习中以黑体呈现,便于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掌握和复习重点词汇和短语。外研版教材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词汇,并将词汇与语言技能融为一体。

三、分析结论与教学建议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以模块的方式分册编写。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外研版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科整合意识更强。人教版教材单词呈现更具特色,便于学生区别重点单词,在语境中复习单词。外研版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已学过的相关词汇,衔接性强。此外,外研版还设有Pronunciation 版块,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基础,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罗毅,2011)。

笔者建议教师: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灵活使用。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调整教学顺序,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充分挖掘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人教版教材设有Learning Tip板块,外研版教材也设有Learning to Learn板块,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策略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人教版和外研版都有单元总结Summing Up或者Module File,教师可以利用该板块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肯定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③注重教材的跨学科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敏感性。人教版教材和外研版教材都加强了跨学科学习,将学习的重心由单科知识机械记忆转为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四、结语

两种版本的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各有千秋。教师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而应有效地结合双方之长,扩充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琳等. 英语(必修1)(供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程晓堂. 基础英语新课程英语教材评析――兼评外研社《英语》(新课标)初高中英语教材[J].基础英语教育,2006(5).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课程教材编写组. 英语(必修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罗毅.英语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9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广泛, 应用范围广, 影响深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部初中和地区相对发达的小学都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在内容层次上,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差无几。这些学生进入校园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样就不用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课程。

另外, 现在不少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就相应的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主动采取行动,改革课程教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方面的技巧。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真正的融入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2 目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由于升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的核也基础知识和结构在不断更新, 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落后于当前技术的发展。比如,常用的office 办公软件的版本已经更新到了2017 版,而《计算机基础》中讲述的还是以前的office2003 版本。但是安装在学生个人计算机的是最新版本的软件, 而且计算机实验室仍在运行旧版本,教学是以老版本为准,教学内容的滞后会对学生的热情造成打击。

2.2 师资力量不足、思想不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目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多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引进困难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2.3 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系统完整的传授知识, 但以综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受欢迎些, 希望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目前,教学理论是灌输知识为导向,这成为了当下教师的主要工作,而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学习,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来鲜活的课堂成为了鸦雀无声的课堂。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的过程中, 不但打击主体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而且抑制个性发展和专业才能培养。

3 中职学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3.1 课程内容的优化

计算机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相一致,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倡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要注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压缩到课程内容中的总知识量,使学生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并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发展。

3.2 师资队伍的建没

教师新队伍的建设,必须在选拔机制、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在现有教师队伍的积极培训中,让教师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管理者应从政策和资金中适当支持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基于计算机的课程之上学生还应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除了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领域的各种研讨会,更新他们的教师知识结构,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创新和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研讨会, 学习一些新的创新和创业新思想。

3.3 教学模式地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多媒体为中心,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必须对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教学模式需有利于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需有利于构建己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需有利于传授方法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是运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不错的效果, 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潜能。

在新形势下,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许多全新的资源类型不断出现,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渐渐的兴起。近些年,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影响了现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改变,它们更加热爱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相比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使学生有了自主权和拥有感。做好新教老学方式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为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不断探索。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0

本文围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的现状出发, 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提出了关于有利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育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启发引导教学法 谈论式教学法 思维训练 考核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图形的基本技能和图形设计的制作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进行标准化图形设计制作的操作能力、创新的设计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平面设计实训课程的制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

1、理论内容体系的构建

1)理论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图形创意设计、广告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VIS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内容。制作方法与创新理论类内容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知识结构。

2)课程各部分内容设置目的明确,主次分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可归纳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的造型基础部分、构成部分、图形创意思维设计部分、广告排版部分,包装部分、综合表现部分,六位一体,内容互相联系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特征。

2、实践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设置了形式多样的、目的明确的实践教学类型,总体上由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构成。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2%,有目的、有次序、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养。

1)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形态空间、结构素描等基本知识,实践完成设计素描一系列手绘作品成果。

2)学习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基本内容设计制作规律,实践完成构成设计部分设计制作并提交作品成果。

3)掌握字体笔画、结构、编排、内容、字体组合设计,实践完成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成果。掌握图形创意设计概论、图形创意思维联想、图形创意视觉表现,实践完成图形创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成果;

4)运用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和版式设计内容,完成实践成果。

5)掌握产品包装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书籍的护封设计、书籍内页字体与版面的编排完成实践成果。

6)理解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设计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熟悉VIS设计的程序;运用综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实践完成具有独特、新颖、别致的VI系统设计手册。

3、课程教学学时分配的分布:总学时:104学时;理论学时50学时;实践学时:54学时,

第一部分设计素描内容,理论14学时、实践14学时;

第二部分构成设计内容,理论6学时、实践8学时;

第三部分字体设计内容,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图形创意设计内容,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

第四部分广告设计内容,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版式设计内容,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

第五部分包装设计内容,理论10学时;实践10学时;

第六部分VIS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内容, 理论4学时;实践10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结合课程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实施过程。

1)讲练结合教学法

讲练结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先以教师讲授理论知道为前提,让学生了解掌握其知识;然后在通过实践表现的方法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对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再次进行辅导和讲授,从而达到很好教学效果。

2)启发引导教学法

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在课堂上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去讲授知道还不够,不能让知识去摆在那儿,而是让知识内容去牵引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的去理解、去思考问题;让知识点渗透在学生的大脑里,这个从每位学生回答出来的问题的过程,也就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设计过程。是有助于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本课程的内容里,案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讲授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通过案例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4)谈论式教学法

谈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任务为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四、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考查课,注重平时考核与阶段性的成果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出于高职高专学生上课的特点,出勤是保证上课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所以在出勤占的比例效多,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把被动学习养成习惯变成主动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阶段性的成果考核包括按要求提每次课程内容提交一次与案例相关的作业成果。

五、结语

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课程,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达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图形的基本技能和具有创新思维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设计制作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成战.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计算机图形教学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2.12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1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实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23-01

一、课程教学突出重难点、教学有的放矢

VB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如果泛泛的讲,不突出重难点,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讲,讲要点,讲重点,讲难点。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讲解小结讲评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打破原有的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先不讲基本概念,改用从简单的实例人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编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要教好计算机语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兴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VB程序设计的第一课中,笔者简单地介绍了VB的窗口构成以后,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没有代码的程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VB开发应用程序,让学生从自身实践中感受到用VB编写程序并不难,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老师的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

四、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其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首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即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基础层次,一个提高层次。例如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VB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软件进行进一步自学和知识的迁移;提高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基础层次的教学目标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基础阶段主要介绍VB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阶段主要介绍高层次的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五、加大实验,提高实验质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许多实际的知识不是靠听课和看书学到手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的,要提倡通过实践去掌握知识的方法,除了要保证有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外,还必须重视实践的各个环节来提高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努力探索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增加实验的课时数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规范的编程方法。上机实验的内容可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并将这三种实验结合起来,用以对学生程序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利用好实验机房的局域网络优势,设计好实验课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监控,利用大屏幕集体讲授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小组教学解决个别问题。这样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反复模式中,不但解决了点和面的问题,也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的掌握不同的知识。

六、根据课程特点,做好总结讨论

总结与讨论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整合、理解的阶段,是将教材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程序设计教学一般都是从局部分散地讲,如果不总结讨论,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归纳,做好总结讨论。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一课的总结,也可以是几课的总结。归纳总结的形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重难点要着重强调。

总之,以上几点是笔者在VB程序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诚然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有了好的教学策略,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实施过程。笔者将以上一些改革和探索用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建筑结构 新版混凝土规范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19-02

1 引言

《建筑结构》是非土建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涵盖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以及抗震设计,知识面广、内容全面。在"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建筑结构》课程应紧密结合结构设计规范[1],以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建筑结构发展最新动向为延伸,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新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于2011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规范在总结今年来全国科研、高校和设计单位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规范和经验,广泛征求国内有关单位意见,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代表了混凝土结构学科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而《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混凝土基本原理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必须遵循新版混凝土规范要求。因此,在新版混凝土规范出台之际,《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应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学生能正确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了解混凝土结构学科发展趋势。

2 《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课程授课对象是非土建类学生,这一特殊的教学群体决定了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1)课程内容繁多。《建筑结构》以"混凝土基本原理"为基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为应用,以"抗震设计"为补充,基本涵盖了土建类专业的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建筑结构》的教学环节中,涉及了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以及结构力学等多门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2)课程课时少。《建筑结构》课程通常分两学期教学,总课时不足90学时,远低于土建类专业课时数。在内容多、课时少的背景下,必然要求对建筑结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结合教学对象,针对专业特点,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3)学生基础薄弱。非土建类学生数学、力学基础较差,面对《建筑结构》中大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往往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尤其对一些理论性稍强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内容太难,无法完全掌握。

(4)学生思想不重视。学生往往只关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不重视《建筑结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只求应付考试,不求真正掌握、灵活应用,所以即使老师反复强调,教学效果仍然不佳。

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只有针对课程自身特点,结合非土建类专业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恰逢2010版混凝土规范修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突出新旧混凝土规范的差异,促进学生对混凝土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3 《建筑结构》教学内容改革

(1)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

新版混凝土规范提倡高强高性能材料,要求适当提高一般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同时废除23MPa5级钢筋,以300MPa级钢筋代替,新增500MPa级钢筋,大力推广400MPa级、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并逐步限制335MPa级钢筋。

(2)统一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在2002版规范[3]中,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构件箍筋抗剪承载力为1.25fyv(Asv/s)h0,受集中荷载作用的受弯构件箍筋抗剪承载力为1.0fyv(Asv/s)h0。新版混凝土规范统一了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均按1.0fyv(Asv/s)h0计算,修订后规范适当提高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安全储备。

(3)提高最小配筋率

2002版混凝土规范规定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6,对400MPa级钢筋可减小0.1。新版混凝土规范中根据抗震设计要求,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如表1所示,修订后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有所提高。

表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最小配筋率规定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50(500MPa级钢筋)

0.55(400MPa级钢筋)

0.60(300、335MPa级钢筋)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

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 中的较大值

表中:ft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MPa;fy为钢筋屈服强度设计值,MPa。

(4)调整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新版混凝土规范中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形式保持不变,但对于三级裂缝控制等级的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同时对于非预应力的受弯或偏心受压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cr减小为1.9。修订后计算得到的裂缝宽度值有所减小,解决了采用高强钢筋受裂缝宽度限制的问题。

(5)完善了各种构件的构造要求

新版混凝土规范中对板、板柱结构、混凝土墙、钢筋锚固等构造要求进行了完善修订。包括:正式提出现浇空心楼板的最小板厚200mm;修改了锚固长度的修正系数,将锚固长度的下限值减低为0.6;完善装配式结构的构造要求,增补机械连接、浆锚接头等连接方式等等。

(6)提出新的设计原则

新版混凝土规范为提高结构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出了结构防倒塌概念设计,介绍了结构防倒塌定量设计方法的原则。同时为完善耐久性设计,针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既有结构延长年限、安全复核、改变用途、扩建改造、修复加固的设计原则。

4 《建筑结构》教学方式改革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在第六批规范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截面计算到结构设计"、"增加结构防倒塌设计的原则"、"耐久性及既有结构再设计"、"提高安全度设置水平"、"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以及"技术进步标准协调国际接轨"六个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提高。新版混凝土规范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混凝土结构领域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不断进步、紧密联系工程的精神。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课程更应及时贯彻2010版混凝土规范精神,结合工程实践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

(1)大量运用对比分析法

在众多《建筑结构》课程教改研究成果中,对比分析法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新旧混凝土规范内容进行举例说明,不仅要突出修订后的内容,也应介绍规范修订的背景、原则,让学生在记住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混凝土学科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2)开展"现场"教学

《建筑结构》课程中的部分概念性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为让学生拥有对混凝土结构的直观认识,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结构试验大厅,逐一介绍钢筋、水泥、砂石、模板等基本材料;还可带领学生旁观土建类专业学生材料试验课和混凝土试验课,观察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以及适筋梁破坏试验。通过"现场"教学把抽象的事物、概念实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热情。

(3)紧密结合工程实例

对于非土建专业学生,大量概念、公式、计算内容的讲授不免显得枯燥,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时通过生动的工程照片、实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将有助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

(4)教师不断自我培训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规范进行了再次修订和完善,以规范为根本的《建筑结构》课程也应紧跟发展趋势,不断自我完善。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增长工程实践经验、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积极参与课程相关的各项科研、教改研究,不断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教学环节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5 小结

本文以新版混凝土规范为背景,结合非土建类专业学生特点,初步探讨了《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以期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接受建筑结构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龙. 高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3(1):43-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