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鉴定工作要点

鉴定工作要点

时间:2023-01-21 10:59:08

鉴定工作要点

第1篇

一、目标任务

1、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人,其中新取得技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200人,实现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340人以上。

2、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8.5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3000人。

3、加快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全市技工院校招生力争2500人以上。

4、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9.5万人次以上,取证人数7.5万人次,其中高级工20%以上。高新考试7000人,参加全国全省统一鉴定统考人数3500人。

二、工作措施

(一)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加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市委确定的201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贯彻“人才强市”方针,在全市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今年底,实现每万名劳动者中有高技能人才340名以上。

1、创新培训工作思路,统筹好高技能人才增长。落实国家、省和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关政策,创新思维,深挖潜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增长计划。加强与相关行业、系统的合作,细化分类培养工作,推动行业和系统内高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提高高技能人才参考率,积极落实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政策,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2、深化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强化职工技能培训。以市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为统领,深化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中、高级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3、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技能考评操作。完善企业现场评价、全国全省统一鉴定、社会化考评等多元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我市人力资源市场急需、通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工作。进一步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指导企业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以用为本,以缺为先,创新机制,在企业内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工作。

4、打造服务企业品牌,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和推进“五个一”工程,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构架,充分挖掘高技能人才潜能,不断放大高技能人才效用,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在重点行业和企业中评选出30名“市技术能手”、3家“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5名“市企业首席技师”,发挥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企业首席技师的作用,以项目课题促进高技能人才专家成长,从而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快速成长。

5、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专项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医药高新区“省生物制药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将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加快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装备先进、技术领先、能够满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公共实训基地,并在全市再筛选一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6、营造成长成才氛围,开展各类练兵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借助相关行业协会的专业力量,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5项以上,发动面达到10万人以上,参赛人数达到5千人以上。同时做好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赛的选手选拔工作,从中培养一批、涌现一批、发现一批、选拔一批技能人才,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7、加强民培机构管理,严格规范民办办学行为。进一步完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继续加大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业务管理与规范运行监督,引导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切实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机构诚信评估和星级评审制度,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成批次培养,创特色、树品牌,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使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真正成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支有生力量。

8、落实完善各类政策,促进技能人才快速增长。通过企业、行业和人力资源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采集等形式,确定2013年我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增加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投入,做好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取证人员补贴核发工作,落实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研究制定市区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津贴政府补助制度。

(二)以提高质量和提升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

贯彻省市“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家、省和市人才发展规划,以服务为本,质量为要,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促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科学、健康、稳定发展。

1、强化鉴定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方案,建立在线服务管理平台,完成在线服务管理平台的上线、调试、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工作,逐步试行理论考试平台化,探索使用在线平台全方位质量监控。

2、拓展职业技能鉴定新领域。依托人力资源管理优质的企业和省、市公共实训基地,研发新岗位、新工种和新技能的培训项目及技能鉴定标准。对接新兴产业企业需求,高标准做好技能鉴定工作。稳步推进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更新考试模块,扩大考试规模,充分利用考试平台,提高智能化考试水平。

3、开拓职业技能评价新模式。重点开展企业评价方式的研究,创新评价模式,努力成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研究进一步扩大技师、高级技师鉴定的职业(工种)范围和鉴定补贴力度。探索建立技能交流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搭建平台。提高技能鉴定能力,为扩大技能竞赛职业(工种)的覆盖面、实现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4、广泛开展社会化鉴定工作。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项目。大力开展新职业全国、全省统一鉴定。

5、完善常规化质量管理制度。继续执行质理管理责任制、质量督导制度和违规事件查处制度。根据鉴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责任制内容,严格对各地鉴定机构和相关培训机构的责任约束和追究。重视质量督导结果的运用,及时查处督导过程或投拆中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对相关工作的改进意见。进一步加强学生技师和高级统考组织实施工作,切实提高培养评价质量。

6、引导后备技能人才快速成长。以新职业全国全省统一鉴定为突破口,在高校师生中推广分层次分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在高校的推广力度。抓好全市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能力有较大差距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参照企业用人要求,共同探讨,制定相关方案,开展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各类职业院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7、推进建设高质量考评员队伍。执行考评员定期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考评员队伍信息库,强化考评员的聘用制。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奖惩分明,动态管理的考评员管理体系。坚持能进能出原刚,实行末位淘汰,确保考评员队伍考鉴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三)以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为抓手,大力提升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能力

积极推进技工教育的深化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和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用为本,质量优先,充分发挥技能后备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

1、开展评估检查,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按照《省技工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评估细则》和省重点技工院校标准,开展评估检查活动。有效落实各项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好办学规模、办学结构和办学质量的关系,加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推动教研改革,规范技工院校管理。注重内涵发展,引入和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引领示范、授业解惑作用。培养有健全人格、技能过硬、诚实守信的新时代劳动者。强化对全市技工学校教研活动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招生力度,扩大技校招生规模。严格执行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技工学校。扬长避短,采取与内地省份合作招生,企业联合办学、退役士兵入学、返乡农民工入学、在职职工函授学习等措施,全面完成招生计划。

4、适应就业形势,积极优化专业设置。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人才需求预警,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把握好紧缺型与非紧缺型、制造业与服务业、长期需求与短期急需之间的关系。注重创名牌专业、特色专业,促进技工院校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第2篇

档案鉴定工作严重滞后,积重难返,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档案界的一大难题,制约着档案资源建设乃至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加快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解决档案鉴定难的问题,已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容不得再延误。破解这一难题应从正确定位档案鉴定工作做起。

一、确立档案鉴定新观念

档案鉴定观念陈旧,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是积弊之一。要做好档案鉴定工作,就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摈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和做法,确立起档案鉴定新观念。

1. 破除“无足轻重”论,确立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核心的观念。长期以来,有不少人把档案鉴定工作仅仅看成是档案管理业务的一个环节,只是剔除和销毁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甚至认为档案鉴定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这种档案鉴定无足轻重论,错摆了档案鉴定工作的位置,制约了档案鉴定职能作用的发挥。事实上,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贯穿于档案文件运动周期始终的系统性工程,从文件转化为档案时的归档鉴定,再到档案接收进馆时的进馆鉴定,直至档案保管期满后的存毁鉴定及其开放利用鉴定等,在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阶段,都涉及对档案的鉴定。档案鉴定已融入了档案生命运动的全过程,是贯穿整个档案工作的动态管理过程,这个过程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保护、编研和利用等各个环节密不可分,影响和制约着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电子文件的风行、档案文件几何级数的递增、档案门类愈加繁多的“大档案”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档案“大鉴定”,其要求更高,分量愈重。必须确立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核心的观念,切实把档案鉴定工作摆上应有位置。

2. 破除“重藏轻鉴”论,确立档案鉴定是优化资源实现效率的观念。由于对“丰富馆藏”的片面认识,收藏档案多多益善,求量不求质,以致把收藏作为硬任务,鉴定作为软任务,在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相应的鉴定工作缺位或不到位。这种“重藏轻鉴”论,造成库房“进口过滥”,“出口堵塞”,“档满为患”,利用困难,管理低效。有价值的档案淹没于大量无价值的档案之中,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不但使得档案管理的大量劳动成为“无用功”,而且还挤占库房,增加资金投入,平添了保管成本,造成巨大浪费。落后的档案鉴定观是缺乏管理效率的深层原因。要确立档案鉴定是优化档案资源,提高档案效益,实现档案管理高效化的观念,要把做好档案鉴定工作作为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有力抓手,通过规范、高质的档案鉴定工作,消肿减负,优存劣汰,优化馆藏,强化利用,抑本增利,使档案管理走上高效化的轨道。

3. 破除“等待观望”论,确立档案鉴定是依法治档的观念。一味强调档案鉴定工作困难大,责任风险大,耗时费力难见成效,不如等着他人先行,以致对档案鉴定工作疏忽懈怠、拖踏延误、畏难止步。这种等待观望论,不仅仅表现出的是工作上的被动消极,而且是依法治档意识的淡薄。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陆续制定颁发了档案鉴定的一般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销毁档案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1987年颁发的《档案法》对档案鉴定工作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虽说这些法规文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已为依法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创造了基本条件。因此,立档单位和档案部门必须增强档案鉴定的法治观念,充分认识档案鉴定是法定职责,是执法工作,依法开展档案鉴定工作是依法治档的要求,必须自觉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档案鉴定工作,把依法治档落到实处。

二、开创理论研究新格局

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难以摆脱实践工作后进的局面,这是积弊之二。要把握和遵循理论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创有利于快出理论成果的新格局,促进档案鉴定工作后进面貌的根本转变。

1. 讲求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形成档案鉴定理论体系。鉴定理论的不完整、不完善,使得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多年来,我们的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鉴定理论的研究上往往侧重于对鉴定的原则、一般分析方法、保管期限和保管期限表的研究,而对鉴定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可操作性的应用技术研究得不够。对基本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档案价值”概念模糊,鉴定的理论框架构建不起来;对可操作性的应用技术研究的不足,造成具体的技术、标准、鉴定质量的检查与控制的方法空白或残缺或过于粗略,致使鉴定者在鉴定中无章可循或难于操作。要组织专门人才对档案鉴定理论的缺失部分和薄弱点进行攻关。在总结本国鉴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以往档案鉴定理论,借鉴、吸收国外档案鉴定方面的先进思想与优秀成果,早日构建起适应性和针对性强,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体系。建立档案鉴定技术学,全面、系统地总结和介绍档案鉴定工作经验,传播和普及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讲求理论研究的实践性,构建面向实践的机制。要改变把理论研究看作仅仅是研究部门和研究工作者的事,而实际工作者则往往游离于外的状况,发挥好档案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两个积极性,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各类档案馆(室)要大力开展档案鉴定实践,为理论研究创造实践条件。档案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参加档案理论研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做到在档案鉴定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档案理论研究部门和研究工作者要摆脱那种脱离实际的书斋式研究方式,应深入档案鉴定工作实际,开展档案鉴定实践的调研,问计于实践和实际工作者,进行经验总结、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建立档案科研所、档案学会、高校与档案馆(室)的挂钩联系和合作制度。坚持走从实践到理论,实践检验理论,推动理论不断完善的研究道路。构建起理论研究贴近鉴定工作实际,理论成果为鉴定工作实际服务的机制。

3. 讲求理论研究的创新性,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要把创新作为突破有碍鉴定现行工作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门径。着重做好“三项创新”:一是创新鉴定标准,建立科学的鉴定标准体系。改变一直以来,以相对单一的鉴定标准“包打天下”,而无法适应多类型、多时段档案鉴定实际需要的状况,建立起适合于各类档案及其生命周期运行各个阶段的鉴定所需要的档案鉴定标准体系。二是创新鉴定方法,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要改变不加扬弃地吸收国外的宏观鉴定理论和方法,而忽视其操作粗放欠精准的一面,或是拘泥于国内传统单一的直接鉴定法而无法满足简捷和效率要求的状况,采用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取长舍短,优势互补,达到鉴定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三是创新鉴定技术手段,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辅助档案鉴定。面对档案鉴定的高专业知识要求、巨大的档案鉴定数量和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手工鉴定已难堪重负的局面,要突破传统的档案鉴定手段,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辅助档案鉴定,使鉴定技术操作程式化、机械化,友好易行,变狭窄的专家参与式为相对宽泛的一般群体参与式,变手工的低效为计算机的高效。

三、建立档案鉴定工作新秩序

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鉴定工作秩序难以建立,造成鉴定工作的失范失序失职,这是积弊之三。要着力解决其中致病性的问题,建立起档案鉴定工作新秩序,保障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强化组织机构,保证档案鉴定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一直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档案鉴定组织机构,鉴定工作职责不明,造成无人抓无人管无人承担责任的状况。而欧美一些档案管理先进国家,在相关部门设有鉴定组织机构,对鉴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职责明确,他们的经验值得参照学习。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在县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的档案鉴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其职能范围内档案鉴定工作总的规划,协助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档案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及鉴定标准,审批所属档案部门的鉴定结果,监督检查和指导本地区档案鉴定工作,负责鉴定业务咨询,培训鉴定人员,研究有关的鉴定理论与实践问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档案鉴定委员会或鉴定小组,负责对文件从产生到归档及销毁全过程的全面鉴定工作监管、指导,协调有关的审查批准工作;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应建立专人负责与组织批准相结合的鉴定工作管理体制,即指定专人主要负责档案鉴定工作,按规定程序和经组织批准处置档案鉴定重大事宜。

第3篇

农机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确定的农机化管理重要职能,直接关系到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装备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关系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农机装备结构改善和优化,关系到农机企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就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大对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促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基本原则

要按照立足公益、依法鉴定、科学高效、公正廉洁的基本原则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坚持公益性职能定位,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坚持依法鉴定、依法监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坚持科学管理,创新方法,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水平;坚持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不断提高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和道德素养,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三、不断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

各地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按照保障重点、调整结构的要求,不断完善提高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当前要着力提升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试验鉴定能力,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等试验鉴定能力;加强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配套机具的试验鉴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机具试验鉴定能力;加快发展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试验鉴定能力。进一步优化全国农机试验鉴定能力结构,统筹部省两级鉴定能力建设,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鉴定能力分布格局。积极推进农机试验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引导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按照全国农机试验鉴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鉴定能力,承担部级鉴定任务,促进鉴定资源优化整合。各省级鉴定机构要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发展区域性农机装备试验鉴定能力,满足当地农机化发展需求。

四、大力推动农机试验鉴定科技进步

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不断加强农机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农机试验鉴定评价方法研究,不断改进完善试验鉴定方法,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要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农业装备可靠性检测技术试验方法研究》等行业科技项目,确保取得成果并促进成果应用。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大纲的制修订工作,为农机试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大纲制修订工作质量,充分体现农机试验鉴定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特色,保证大纲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协调一致。不断完善试验鉴定手段,改进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在试验鉴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试验鉴定质量、效率和科技水平。

五、继续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化管理

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认真落实《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程序,切实规范农机推广鉴定受理审查、检测鉴定、证书变更和证后监督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推广鉴定检验员和审查员的培训考核,完善上岗考核制度,做到检验员和审查员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推广鉴定大纲和通则要求开展鉴定工作,坚决杜绝简化工作程序、减少鉴定内容、以偏概全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认真落实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措施,完善企业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进一步推动省际间推广鉴定工作的有序管理。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在受理外省企业产品鉴定或其他省区委托鉴定业务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受理,不得放松要求或提高受理条件。

六、认真开展获证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机使用者质量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对在用获得推广鉴定证书的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有关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的计划和结果,要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备案,并按程序向社会。对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农机产品,要及时督促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整改,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县级以上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网络,遵循“属地管理、首问负责、就近处理、无偿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方便农机用户投诉。按时汇总和认真分析辖区内的农机质量投诉信息,并逐级上报。获证产品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集中质量投诉,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有效解决的,可对其证书予以撤销。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在重点农时季节、产品旺销季节组织开展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推动补贴机具质量不断提高。

七、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认真贯彻《农业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和《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以推广鉴定和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制定工作为重点,围绕权力运行,对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进行认真梳理,逐一排查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定完善防范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控体系,构建预防腐败、促进廉政勤政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廉政风险警示教育,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廉洁自律自觉性。

第4篇

一、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档案鉴定一直是被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回避的话题,城建档案鉴定工作基本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我国城建档案馆大多建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时间较短,馆藏档案保存期满的问题近几年逐渐显露。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很具体的工作,由于城建档案专业性特点,城建档案馆无法参照综合档案馆在档案鉴定方面的做法,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各地城建档案馆对档案鉴定工作大多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

二、制约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因素

制约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鉴定工作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高难度的工作,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很难下大的决心,把档案鉴定工作作为一个大的工程,作为影响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瓶颈“问题,统筹规划,全面动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有效地解决。因此,在衡量档案馆发展标准中,我们很少看到把档案鉴定工作作为衡量档案事业或档案馆发展的一项指标。

(二)档案鉴定的技术标准滞后关于档案鉴定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对档案鉴定宏观的认识。而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需要更加贴切的技术标准的指导。档案鉴定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1988年建设部颁布的《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是鉴定城建档案价值和确定城建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已经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相适应,比如,《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第61条规定“高层住宅楼档案保管期限为永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层住宅还比较罕见,而今高层住宅在各地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不再具备永久保存的价值。

(三)城建档案专业性强、来源多样,价值鉴定难度大城建档案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个领域,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专业复杂,档案来源多样,在对档案价值的判定和预测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城建档案馆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而且城建档案来源多样,档案移交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城市建设各专业管理部门等等。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离不开档案移交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而档案鉴定工作对于档案移交单位的意义并不大,因此其积极性不高。此外,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管理中存档护档意识强,销档意识弱,缺乏档案管理的成本意识。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高难度的工作,档案工作者的避险情绪比较严重,往往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消极对待档案鉴定工作。另外,还有一些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耗时、耗力、高责任、高风险的工作,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短期效应不明显,有点得不偿失。

三、推动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尽管城建档案鉴定工作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限制因素,工作开展的难度大,但是随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研究终将成为我们绕不开的课题。档案鉴定工作不仅仅是档案业务的一个环节,而是事关档案事业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结合自己多年的城建档案管理经验,我认为切实推动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意义,加强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顶层设计城建档案鉴定工作不仅可以减轻馆藏的压力,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将有限的资源真正应用到值得保存的档案中,对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能够对城建档案信息起到过滤作用,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切实推动城建档案鉴定工作开展,必须加强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顶层设计,将档案鉴定工作纳入衡量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档案领域加大档案鉴定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住建部要加大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指导力度,消除档案鉴定工作人员的思想顾虑。第二、标准先行,修订《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已迫在眉睫如前所述,1988年建设部颁布的《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修订。个人认为,由于城建档案的专业性特点,《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的修订要充分听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领域的意见。《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应该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要兼顾不同规模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第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开展城建档案鉴定工作,不断丰富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鉴定制度和工作流程目前对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城建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工作,脱离了实践基础的理论研究终归只能是理论。所以,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先从馆藏档案中鉴定标准比较明确、保管期限标准比较简单的档案入手。比如,我馆馆藏档案中有一部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移交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工程设计档案。这部分档案年代久远,很多建筑物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档案来源单一,档案鉴定工作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可以以这部分档案为突破口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鉴定制度和工作流程。第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基础工作,实现城建档案鉴定工作动态化管理城建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城建档案鉴定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比如档案形成单位、档案移交单位、建筑物本身是否存在、建筑物是否为重点工程、建筑设计是否曾在国际国内获奖等相关信息是城建档案价值鉴定的非常重要的信息。要获取这些信息,城建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信息联动,掌握城建档案的相关信息,还要加强城建档案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与建设、施工、设计等单位的联系,全方位掌握建筑物的相关信息。总之,城建档案鉴定工作是摆在我们城建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虽然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但研究的空间非常广阔,因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逐步开展城建档案鉴定工作,不断探索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的规律,总结城建档案鉴定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鉴定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丰富城建档案鉴定理论和实践。

作者:解晓鲜单位: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第5篇

关键词:技能 鉴定 质量管理 刍议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我国技能人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打造2025中国制造,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关系到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受到社会瞩目。实现安全考试、公平考试和科学考试,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重要任务。

一、夯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如何,基础工作是关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着重完善工作流程

去年烟台市编印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一书,重点梳理规范了九项工作流程。制定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办法》《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管理办法》。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了报名、收费、试卷制发、考务安排、考评、阅卷登分、成绩汇总公布、空白证书管理及证书打印发放、证书补发等九项工作流程,推动鉴定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考评员管理办法方面:从考评员管理、选派、奖惩等三个层面,细化了考评员的任职条件、资格认定、组织使用、选派、评价等环节,重视和加强对考评员的表彰和惩处。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办法方面:从试题的抽取、审定、印刷、传递、评阅、保管等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保密要求。同时,对鉴定过程实行了质量督导员、考评员、考点三方互评机制,设计了《质量督导员意见反馈表》《考评员意见反馈表》和《考点意见反馈表》三张表格,每次鉴定考评结束后报鉴定中心。

2.着重抓好三支队伍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事业正处于一个规范和发展时期,繁重的鉴定任务,要求必须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鉴定工作队伍作为有力保障。重点要抓好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三支队伍建设。

(1)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每名工作人员不但要对鉴定流程了如指掌,对各工种的应会考试项目内容也要基本了解,要定期请考评员讲解工种专业知识,对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2)加强对考评员的使用与管理。一是要统筹做好考评员选派工作,分职业(工种)建立考评专家库,对组织和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做到人员使用派遣的科学、快捷。二是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根据派遣记录、质量督导员和考点对考评员参与鉴定的评价进行日常考核,形成记录。年终鉴定中心组织部分质量督导员、工作人员和鉴定所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结合考评员日常考评工作表现和被投诉问题的查处情况,对考评员技术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执行制度规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对考评人员实行优奖劣罚。设立“优秀考评员奖”和“合理化建议奖”,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或违反鉴定规章制度、、一年内三次以上无故不接受考评任务的考评人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暂停考评委派、取消考评员资格等处罚。

(3)抓好质量督导员管理和监督。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鉴定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加强鉴定督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督导员队伍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履行鉴定监管的职责。一是建立督导人员日常管理档案,记录督导人员的每次督导工作情况。不定期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负责人对质量督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年终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作为其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质量督导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督导员资格。二是切实发挥质量督导员的作用。在实施鉴定时,不定期以轮换方式派遣质量督导员,并树立督导员的权威,凡督导员认定考前准备不充分的不考,考试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停考,考试舞弊的,按规定取消考试资格。三是不断提高质量督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担当意识。督导人员要对每次督导写出督导情况分析,鉴定中心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通报考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通过对具体考试的解读,提高督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督导能力。

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过程

每次考试都必须高度重视。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院校毕业生、社会统一鉴定,或是失业职工、农民工鉴定,考前都要制定考务手册,严密布置,并按规定实施。

1.明确责任分工

对鉴定中心、考点、督考员、监考员、保密员等人员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试题的抽取、审核、印制、分装、保管,试卷的运送、交接、存放,必须落实到人并实行签字制度。工作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考试前要开好三个会,即考点考务会、督考人员会及监考人和考评员培训会。

2.严肃考风考纪

鉴定过程实行考场封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试区域,监考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考务工作人员都必须挂牌上岗。认真检查考生的身份证、准考证,对大型考试各考场安装无线电屏蔽仪并使用身份证识别仪进行鉴别。

3.严格考评员轮换

在操作考试中为避免考评员因考评时间长产生疲劳而影响考评质量,每名考评员在同一场次担任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两天,在同一鉴定所内连续从事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三次。

4.严把考件测评关

三级以上的工种考试,对不需要现场评阅的考件,全部实行二次编号、封存,运回鉴定中心,重新选派测评人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大限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

1.逢考必督

在鉴定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现场监督作为控制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职业资格等级高或考生多的考试,每个工种甚至每个考试项目都要派一名质量督导员。对规模大的全国、全省的统考更要加大质量督导力度,抽调精干人员到各考点担任督考工作,并要请纪检、公安、无线委共同做好监督监控工作。

2.认真落实现场督导检查

质量督导员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实施督导:一是检查考场布局及相关规定张贴情况,检查理论考试考桌间距等考场布置是否合理及考场卫生情况等;二是检查考场考生与考评员、监考员比例情况;三是检查考评员、监考员证件佩戴情况;四是抽查考生双证的携带情况及有无替考情况;五是检查考试过程中监考人、考评员是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六是监督检查考试过程中考生是否有舞弊情况;七是做好考点、考评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做好记录和反馈

一是对考点设施设备准备情况、是否设警戒线、操作用料是否充足、工作人员是否准时到位、有无安全隐患等方面做出评价;二是如实填写考评员、监考员的履职情况;三是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

四、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安全工作

1.加强鉴定考试安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我们要针对鉴定考试工作的性质、特点,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建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以确保考试安全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建立重大考试突发事件预案制度,为鉴定考试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要健全管理措施,细化考务信息管理、试卷管理、考试实施和阅卷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任务要求明确、安全责任明确。

2.加强鉴定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做好考试安全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工夫抓好鉴定考试机构队伍建设,按照2015年人社部开展的人事考试工作人员警示教育活动部署,充分利用考试安全的典型案例,定期开展考试安全警示教育。要通过各类培训,增强考试工作人员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3.加强操作考试安全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较其他类型的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即考生需要利用设施设备进行动手操作,这一考试特点,决定了技能鉴定考试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风险。为此,在每次操作考试前,考点要安排专人对考试用设备设施进行试运转,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考试用的材料,必须按考试准备通知单要求的型号规格准备。考试前一天,督考员要对考场进一步检查,并由考点负责人签署考点考试安全承诺书,交到督考员手中。

4.预防为主,打击考试作弊

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 %)、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 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建议课时 2(80分钟)

知识目标 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 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 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 【教学评价与分析】 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 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 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 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 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 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 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 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 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 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 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 中药分类养护技术 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研究,2013(3)

第7篇

关键词:房屋; 安全鉴定;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人们所进行的日常生活都有一个物质载体那就是房屋,所以,房屋的安全也被相应的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房屋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房屋安全的鉴定也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当下房屋安全鉴定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和国家对房屋安全的不断关注,现在房屋的安全鉴定工作已经渗入到很多的领域,这是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需要,房屋的安全直接关系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所以房屋安全的鉴定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房屋安全鉴定体现出法律的规范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房屋安全鉴定已经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同时,国家还办不了相应的法规制度来完善房屋安全鉴定的工作,使得房屋安全的鉴定更具有规范性。其次,房屋安全的鉴定呈现出社会公益性的特点,由于房屋的安全鉴定工作所涉及到的领域比较的广泛,所以在房屋的安全鉴定中有很多社会公共实用设施,例如:学校房屋的安全鉴定,一些旧的危房的安全鉴定等,所以房屋的安全鉴定以民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最后,房屋的安全鉴定的科学性,现在房屋的安全鉴定都需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来进行鉴定,房屋的安全鉴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严格的程序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调查和审核才能完成的工作,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都要做到细致入微的工作,所以房屋的安全鉴定具有科学性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房屋安全鉴定仍在不断的发展。

二、房屋鉴定工作的特点

房屋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因此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

1、房屋鉴定是一门活的综合学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对房屋损坏原因的了解和判断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创新。

2、它对从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熟悉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还要兼通使用环境、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自然界对房屋的影响方式和结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和写作表达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各年代、各地区、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和特性。

3、房屋鉴定和房屋检测密不可分。由于房屋结构多种多样,房屋损坏情况千变万化,以及鉴定工作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现在越来越需要根据检测结果推断房屋损坏过程中的情况和损坏原因。

三、当前我国房屋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发展比较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的大形势下,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的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从技术层面上讲,对既有房屋存在的质量隐患的查勘、鉴别、治理,解决房屋突发事件,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一些地方房屋安全鉴定领域却发展缓慢,这有来自外部因素的扰动和不信任,更主要是鉴定机构的内部自身弱小和努力程度不够,因此存在了一些问题。

1、我国的房屋安全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我国虽然对房屋的安全鉴定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对于各个省市来说没有一个标准的房屋安全管理措施,这就使得房屋的安全鉴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建设部129 号令明确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负责本辖区的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工作。” 目前部分地区还未制定有关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法规,这对提高全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不了法律、法规上的支持。并且由于一些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大都是由规划建设部门分离出来的,从组建开始就未把职责剥离清楚,部门职责有一定的黏连。有些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辖区的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工作,没有全面负责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甚至很少开展房屋安全鉴定项目。就是开展房屋安全鉴定项目的一些地区,分管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仅就事论事,总认为这项工作经济效益不明显,责任重大,风险也大,专业性又较强。

2、部分鉴定机构设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科室,没有独立的法人身份,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我国的房屋安全鉴定存在一些秩序混乱的问题。我国的房屋安全鉴定在制度上要求是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的,然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机构就钻了规定的空子,使得许多的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干涉,其中有一些和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无关的本门也进入到其中来谋求一些利益,这就使得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呈现出一些秩序混乱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对当下房屋安全鉴定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的问题国家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规范,创造一个良好安定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4、鉴定机构的社会影响很差,在同阶层建设部门之间或上级机关以及社会上对鉴定机构的能力认可度都表示怀疑。这与此项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工程技术人员比较少,设施、设备少,技术实力达不到房屋安全鉴定的基本要求等因素有关。

四、对我国房屋安全鉴定的改进和完善

1、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能,要正确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政府要加强对房屋安全鉴定方面的管理措施,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服务的态度,同时,政府要有效的发挥在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中的监督职能,做到充分有效的职能的运用,并且合理有效的监督可以更好的维护好房屋安全鉴定的秩序,促进良好合理的鉴定秩序的形成,政府职能的合理运用能够真真切切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继续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建设部129号令,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情况自定实施措施,出台具体的房屋安全管理办法,设立比较健全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保持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管理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2、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必须实行法人负责制。推行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法人身份,脱去政府的外衣,与政府

管理部门分离,成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独立承担民事和行政责任的实体。鉴定机构是公正公信机构,不是房屋安全管理部门,更不是房屋安全使用管理的执法部门。

3、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要加大业务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房屋安全调查,努力为政府排忧

解难。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推进行风建设,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促进鉴定人员在鉴定机构间的流动和交流,提高房屋安全鉴定的行业水平,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4、推行房屋安全鉴定标准化管理,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规范鉴定行为,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构造程序,这是提高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整体水平的最佳捷径。

5、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检测手段,增强技术投入,提高鉴定技术水平。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试验设备、结构验算软件,单凭经验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是不可取的。

结束语

安全鉴定是房屋施工企业永恒的追求,房屋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应对安全生产所带来的挑战和要求。从施工现场到完工质量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房屋的绝对安全,同时积极探索房屋安全鉴定体系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安全鉴定体系,努力提安全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安全鉴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海鑫.发展房屋安全鉴定政策的研究与探讨[J].乐山市省委党校学报,2011(11).

第8篇

一、夯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如何,基础工作是关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着重完善工作流程

去年烟台市编印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一书,重点梳理规范了九项工作流程。制定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办法》《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管理办法》。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了报名、收费、试卷制发、考务安排、考评、阅卷登分、成绩汇总公布、空白证书管理及证书打印发放、证书补发等九项工作流程,推动鉴定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考评员管理办法方面:从考评员管理、选派、奖惩等三个层面,细化了考评员的任职条件、资格认定、组织使用、选派、评价等环节,重视和加强对考评员的表彰和惩处。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办法方面:从试题的抽取、审定、印刷、传递、评阅、保管等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保密要求。同时,对鉴定过程实行了质量督导员、考评员、考点三方互评机制,设计了《质量督导员意见反馈表》《考评员意见反馈表》和《考点意见反馈表》三张表格,每次鉴定考评结束后报鉴定中心。

2.着重抓好三支队伍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事业正处于一个规范和发展时期,繁重的鉴定任务,要求必须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鉴定工作队伍作为有力保障。重点要抓好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三支队伍建设。

(1)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每名工作人员不但要对鉴定流程了如指掌,对各工种的应会考试项目内容也要基本了解,要定期请考评员讲解工种专业知识,对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2)加强对考评员的使用与管理。一是要统筹做好考评员选派工作,分职业(工种)建立考评专家库,对组织和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做到人员使用派遣的科学、快捷。二是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根据派遣记录、质量督导员和考点对考评员参与鉴定的评价进行日常考核,形成记录。年终鉴定中心组织部分质量督导员、工作人员和鉴定所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结合考评员日常考评工作表现和被投诉问题的查处情况,对考评员技术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执行制度规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对考评人员实行优奖劣罚。设立“优秀考评员奖”和“合理化建议奖”,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或违反鉴定规章制度、、一年内三次以上无故不接受考评任务的考评人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暂停考评委派、取消考评员资格等处罚。

(3)抓好质量督导员管理和监督。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鉴定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加强鉴定督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督导员队伍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履行鉴定监管的职责。一是建立督导人员日常管理档案,记录督导人员的每次督导工作情况。不定期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负责人对质量督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年终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作为其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质量督导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督导员资格。二是切实发挥质量督导员的作用。在实施鉴定时,不定期以轮换方式派遣质量督导员,并树立督导员的权威,凡督导员认定考前准备不充分的不考,考试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停考,考试舞弊的,按规定取消考试资格。三是不断提高质量督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担当意识。督导人员要对每次督导写出督导情况分析,鉴定中心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通报考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通过对具体考试的解读,提高督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督导能力。

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过程

每次考试都必须高度重视。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院校毕业生、社会统一鉴定,或是失业职工、农民工鉴定,考前都要制定考务手册,严密布置,并按规定实施。

1.明确责任分工

对鉴定中心、考点、督考员、监考员、保密员等人员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试题的抽取、审核、印制、分装、保管,试卷的运送、交接、存放,必须落实到人并实行签字制度。工作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考试前要开好三个会,即考点考务会、督考人员会及监考人和考评员培训会。

2.严肃考风考纪

鉴定过程实行考场封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试区域,监考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考务工作人员都必须挂牌上岗。认真检查考生的身份证、准考证,对大型考试各考场安装无线电屏蔽仪并使用身份证识别仪进行鉴别。

3.严格考评员轮换

在操作考试中为避免考评员因考评时间长产生疲劳而影响考评质量,每名考评员在同一场次担任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两天,在同一鉴定所内连续从事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三次。

4.严把考件测评关

三级以上的工种考试,对不需要现场评阅的考件,全部实行二次编号、封存,运回鉴定中心,重新选派测评人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大限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

1.逢考必督

在鉴定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现场监督作为控制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职业资格等级高或考生多的考试,每个工种甚至每个考试项目都要派一名质量督导员。对规模大的全国、全省的统考更要加大质量督导力度,抽调精干人员到各考点担任督考工作,并要请纪检、公安、无线委共同做好监督监控工作。

2.认真落实现场督导检查

质量督导员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实施督导:一是检查考场布局及相关规定张贴情况,检查理论考试考桌间距等考场布置是否合理及考场卫生情况等;二是检查考场考生与考评员、监考员比例情况;三是检查考评员、监考员证件佩戴情况;四是抽查考生双证的携带情况及有无替考情况;五是检查考试过程中监考人、考评员是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六是监督检查考试过程中考生是否有舞弊情况;七是做好考点、考评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做好记录和反馈

一是对考点设施设备准备情况、是否设警戒线、操作用料是否充足、工作人员是否准时到位、有无安全隐患等方面做出评价;二是如实填写考评员、监考员的履职情况;三是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

四、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安全工作

1.加强鉴定考试安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我们要针对鉴定考试工作的性质、特点,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建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以确保考试安全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建立重大考试突发事件预案制度,为鉴定考试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要健全管理措施,细化考务信息管理、试卷管理、考试实施和阅卷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任务要求明确、安全责任明确。

2.加强鉴定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做好考试安全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工夫抓好鉴定考试机构队伍建设,按照2015年人社部开展的人事考试工作人员警示教育活动部署,充分利用考试安全的典型案例,定期开展考试安全警示教育。要通过各类培训,增强考试工作人员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3.加强操作考试安全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较其他类型的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即考生需要利用设施设备进行动手操作,这一考试特点,决定了技能鉴定考试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风险。为此,在每次操作考试前,考点要安排专人对考试用设备设施进行试运转,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考试用的材料,必须按考试准备通知单要求的型号规格准备。考试前一天,督考员要对考场进一步检查,并由考点负责人签署考点考试安全承诺书,交到督考员手中。

4.预防为主,打击考试作弊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64 -02

一、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考试,具有考试所应有的共性特征,它又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特定手段和特定目的的考试。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企业内工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类准备就业人员,踊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通行证”,已经成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新观念,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有效的就业培训制度。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近7千个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的鉴定所(站),形成了一支14万人的考评员队伍,有6000千万人次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形势下职业技能鉴定也面临着规矩不全、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的、积极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我们认为是通过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去整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现有的管理、鉴定、技术资源开发等,及时地为“三方”(鉴定管理部门、教学培训单位、鉴定对象)提供准确、有效、实用的数据信息,及时调整各类偏差,其本质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管理,提升履职能力和增强服务功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围绕全面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的需要,重点开展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落实职业院校双证书试点工作、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统计工作、进一步推广应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促进考评人员培训与管理工作、加强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鉴定的技术服务六个方面技术支持和服务,都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应该主要包括鉴定手段创新、建立鉴定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这是新形势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客观需求和重要举措。

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对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软件进行鉴定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网站开辟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等,对于规范鉴定工作管理,增强鉴定工作透明度,提升鉴定工作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以计算机软件作为题库管理工作平台,利用计算机系统组建一个规则系统,以试题为资源,为一定的考试提供内容等值、质量稳定的试卷,实现高效、快捷、频繁地使用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资源使用的规模效益。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技能鉴定涉及职业(工种)广,参加鉴定人数多,考场分散,考试频繁。引进高新技术考试平台、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手段、实行鉴定业务微机化管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探讨

(一)从职业技能鉴定对象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主要工作领域除了参加社会短期职业培训待业人员外,还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和各级正规职业院校毕业生。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和鉴定对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运行方式也体现了不同工作领域特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由于职业技能鉴定不仅涉及到几十个行业的千百个职业(工种),还涉及社会待业和在职的广大劳动者,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手段,为各类鉴定对象提供多种服务。例如:在网站上公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工种)的培训计划、鉴定文件、职业标准等,对各类鉴定对象均能详细了解参加本职业(工种)鉴定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增强其技能提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形式来看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在鉴定内容及方式上将职业的要求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或无纸化考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涉及到的行业面广、职业(工种)繁多,这就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探索多种鉴定方式,积极创新鉴定手段,更好地提供鉴定服务。例如:在化工行业实行技能考核模拟仿真操作,利用仿真系统模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增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从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管理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实施系统是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两大支柱和组织保障。它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的行政管理系统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支持服务系统两部分。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管理统一标准,建立起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化运作方式,就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辟上下联动、管理整合、信息互通的技术通道。例如:已建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国家题库、考务管理、信息统计等业务领域;服务对象包括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等,同时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四)从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核心是质量,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就是要建立上下、内外协调联系的机制与渠道,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例如: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将鉴定所(站)管理、考评人员管理、鉴定命题管理、考务程序管理和资格证书管理等五个方面串联,使这五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整体。

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远期与近期方案,远期方案主要着重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近期方案主要从实际出发,以急用、够用为建设宗旨。

(二)人员培训略超前于软硬件建设

队伍建设问题是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也应遵循“先人后事”原则,只有当职业技能鉴定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才能彰显成效。

(三)超前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因此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应注重超前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总体原则是以实用、够用为主,但也要考虑技术的超前性,特别是不能出现刚刚建设好就成为淘汰品,至少要保证在近期内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五、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成果及设想

我们按照国家“十五”期间提出的“应用主导、面向市场、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信息化24字方针,积极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网站

为了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提高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知名度,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网站,实现了89年以来的职业资格证书、98年以来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网上查询,鉴定政策文件网上公布、鉴定表册、资料网上下载,鉴定监督举报网上公示等,下一步将优化网站结构,充实内容,加大信息量,逐步实现网上报名、网上模考等。

(二)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考试软件

我们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特点,自主开发了无纸化考试软件。经过近1年的试点运行,现已基本实现了职业学校、鉴定所(站)的通用职业(工种)理论无纸化考试,有近5000人通过这种方式参加了理论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增加鉴定结果统计分析功能,逐步实现鉴定对象不但能及时了解理论成绩,更能详细了解到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促进教学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接轨;增加远程监控功能,统一监控无纸化考场,并对考场的情况进行精确的记录,最大限度地去除人为干预的因素,充分体现职业技能鉴定客观、公平、公正。

(三)开发了网络考务管理软件

我们在认真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规程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理念的网络考务管理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从申请鉴定、考场安排、考评员派遗、考场记录、成绩登统到证书核发等信息均有记录并随时备查,实现了工作流程上的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体现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全程控制、全面管理和全员参与。我们还将鉴定中心现有标准、教材、复习指导丛书等资料信息全部输入软件,为建立培训鉴定一体化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在软件修编的基础上,在网站上挂接,逐步实现各辖市(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市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统一鉴定考务网络管理,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必将开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新局面,职业技能鉴定事业也必将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金健.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化与技术进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李大学.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托、互相促进。

1 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是推动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发展“实体经济”所必需的人才保障。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等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个行业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次的飞跃。

2 辽宁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2012年省直鉴定工作稳步推进,鉴定总量增长显著。其中省直日常鉴定(不含省直考工)人数突破2.8万人次,同比鉴定增长27%。其中初级工鉴定12146人次,同比增长50%;中级工鉴定9274人次,同比增长15%;高级工鉴定2923人次,同比增长5%;技师及以上级别鉴定3636人次,同比增长60%。鉴定增量主要集中在初级、技师及以上等级别鉴定。专项能力考核及通用管理能力考核等国家专项能力考核共完成3300人次,同比增长40%;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经过考试程序规范,鉴定人数增长显著,鉴定考生突破3万人次,同比增长50%。另外,我省全国(省)统考考试经过连续几年的宣传、考务工作规范后,2012年的统考工作取得一定增长,全年统考鉴定考生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

3 依托职业教育发展契机,健全多元化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空间

3.1 发挥企业对职工技能评价工作的主导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遵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加强技能考核中的业绩评价、工作现场评价和工作过程评价,客观有效地评价企业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全年我们完成了东基集团、本钢集团、北方重工及辽宁建筑安装集团等多家企业类省直鉴定机构1000名考生的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效地调动起企业参与鉴定的积极性,尤其以本钢集团、辽宁建筑工程集团等企业的技师鉴定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工作新亮点。

3.2 突出职业院校学生操作技能考核

职业院校类学生的技能鉴定工作已日益成为我省鉴定工作的主体工作(院校类技能鉴定考生数量约占全部鉴定数量的85%),在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对于院校机构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年初我们了定期鉴定的考务公告,明确全年的鉴定考务工作要求,同时引导其在教学内容上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注重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我们在考务组织管理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在鉴定考核过程中我们依照鉴定机构实际情况尽量采纳鉴定机构的鉴定实施方案,确保鉴定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互动。全年省中心在院校鉴定的扩面工作虽没有太多进展,但鉴定院校的工作潜力发挥不小,全年日常鉴定中的院校鉴定考生数量超9000人,取得了10%的鉴定增长。其中辽宁装备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服务学校、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劳动经济学校等机构全年鉴定量超过1000人次。

3.3 特有行业鉴定逐步形成规律规模,鉴定增长显著

这方面工作以监狱系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代表。实施了包括辽宁省女子监狱、沈阳第一监狱、大连南关岭监狱在内的30余家监狱鉴定,共鉴定监狱鉴定考生超过12000人,鉴定人数增长近30%,受到监狱主管部门领导及基层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协助监狱系统完成鉴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逐步摸清了监狱系统鉴定工作的规律,经与省监狱主管部门协调,拟于2013年继续推进定期鉴定工作制度以提高鉴定管理效率。同时省残联系统的鉴定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市残联系统积极推进鉴定工作深入开展,全年完成鉴定人数超过1000人次,现已成为我省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新的工作增长点。

3.4 专项能力考核的发展潜力很大

专项能力考核主要是针对社会就业需求量大,操作技能简单易学的职业单项能力实施的一种鉴定形式。2012年我们继续与省总工会、省妇联开展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普惠制培训专项能力考核,全年开展以上专项能力考核超过2500人次,成为省中心专项能力考核的主要方面。同时,我们结合院校实际情况,继续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职业学院高尔夫球学院等院校单位合作开展声乐指导、钢琴指导、高尔夫球童等多个专项能力考核项目,拓展了考核领域,全年专项能力考核考生3300人次,同比增长20%。同时各市也在配合普惠制鉴定的深入开展积极推进专项能力考核,2012年全省约有2.5万人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参考文献:

[1]王屹主编.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第11篇

[关键词]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临床医务人员;医学法官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131-03

近年来,我市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是确定医疗责任、解决医疗纠纷的核心所在[1]。做好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工作中鉴定专家起到决定性作用, 鉴定专家主要判定医疗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以及医疗过错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2]。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3、24条规定,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绝大多数是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3]。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务人员真正地成为一名称职的医学法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几年的鉴定工作实践,就临床医务人员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医学法官谈几点看法。

1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作为一名称职的医学法官不仅要精通临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还应当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我们的鉴定专家都不是专职的,主要来自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其主要的角色还是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特点是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我们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试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所以专家要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履行好一个真正“医学法官”的职责。作为鉴定专家只有在充分掌握理解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4]、明确医疗事故的概念基础上才能在鉴定过程中准确地定性、定级、定责,保证鉴定结论的合法、公平、科学。

2转变观念,克服情感因素,要淡化医生的身份,强化医学法官的职责

鉴定专家既是鉴定人又是正在执业的医务人员,有双重身份,因为被告也是医务人员,与鉴定专家是同行,甚至是同学、校友、师生关系,在鉴定会上,个别专家很难克服情感因素的困扰,不能端正心态来正确看待医疗事故,特别是判定医疗事故时,过多考虑医疗机构评等级,医院要赔偿,医务人员要因此受到处罚,抱着医生不好当,“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理解心态,甚至考虑今天我是鉴定专家明天也可能成为医方人参加鉴定会等等,还有的专家气愤当事医务人员的不负责任,过于同情患者而把等级和责任程度提高。有的明明存在违规行为,却以所谓的“存在不足”“处理不当”等模棱两可的评语,而没有给予充分的定性分析。“医生与医学法官”的角色一时难以转变,违背了鉴定必须遵循的“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的基本原则,影响了鉴定的公正性及权威性,鉴定结论的认定要以事实为根据,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鉴定结论应经得住推敲,经得住法律和科学的检验。所以还需要我们专家转变观念,调整好心态,站在更高的层次、更为客观地角度公平、公正地分析裁判医疗事件,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5]。

3正确认识鉴定专家责任和义务

成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获得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资格,并能够秉公依法科学地完成鉴定任务,是对医务人员执业水平、能力、品德、素质的行业肯定和社会公认,是符合条件的医学专家出于对医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而不可推卸的一项崇高而光荣的社会义务。我们很多专家在向社会介绍自已的时候都会很自豪地称自已是医学会的鉴定专家,并且能放下手边繁忙的工作,积极支持、参与鉴定工作,但也有一少部分专家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参加鉴定会。对于这种情况要将此类人员剔除出专家库。对于医学专家来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和日常的临床工作一样重要和神圣,同时又是在更高层次上践行医师神圣职责、体现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的过程,有着更加重要的社会意义,所以还需要专家能认真履行承担鉴定工作的义务。

4 鉴定专家在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严格遵守鉴定专家应遵守的纪律及要求

4.1.1 强化时间观念及责任意识 鉴定专家组是在鉴定会前1周,医患双方随机抽取产生,医鉴办以信件或电话方式提前通知专家鉴定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专家要做好出席鉴定会准备,安排好临床工作,适当避让,不安排手术,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鉴定会请及时通知医鉴办并将回执寄回或反馈,以确保鉴定会顺利进行。如果因为个别专家的原因推迟鉴定会,会给医鉴办工作及医患双方带来很大不便。

4.1.2 明确自身医学法官的身份 鉴定会前或鉴定过程中切忌与当事双方问候、握手和亲密语言交流,做到不与医患双方当事人接触,不点头、不示意、不打招呼[6]。以免当事人质疑,认为专家和对方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患方,本身就对鉴定专家和医疗机构的关系心存疑虑),鉴定不会公正。这样就会对鉴定结论产生不满,造成不良影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4.1.3要对鉴定会内容保守秘密 保守鉴定秘密是鉴定专家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鉴定结论必须通过法定程序送达,而不应是专家在私下传播。不能泄露(包括对医患双方当事人、同事或朋友)专家鉴定过程中的争议点、争议情况及鉴定结论。案例:一位专家向患方当事人泄露鉴定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和结论、结果,鉴定书尚未发出之前患者四处告状,并在媒体曝光,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影响医学会鉴定结论公信力,值得吸取教训[7]。

4.2详阅鉴定资料 针对焦点及事实进行提问

4.2.1详阅审核鉴定材料获得相关信息 鉴定专家充分审阅每一份材料(病历、门诊手册、报告单、片子),不漏掉每一个细微证据,穷尽所有该了解的问题,反复斟酌,综合分析,确保鉴定结论定性准确、责任明确、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通过详细阅读和审核鉴定材料核实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护理全过程中是否存违反法律法规诊疗常规的过失行为;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人身损害后果(目前身体状况),必要时可以现场查体。

4.2.2 详阅审核鉴定材料明确鉴定要点 不要简单地依赖医患双方陈述的矛盾焦点作为鉴定要点,鉴定依据是病历资料,医患双方陈述材料不等同于病历资料,仅代表医患双方个人观点,对于争议要点要在病历中查实,勿轻信医患陈词。如医患双方对某些事实存在较大争议,应以原始病历资料和委托人认定的资料为准。

4.2.3 整理归纳向当事人调查核实的问题 专家在提问环节应着重了解双方当事人在陈述、答辩材料中未表达清楚或在病历资料中未记录清楚的问题,而对已明确记录在案的问题不需要提问,以免引起当事人对专家是否认真审阅鉴定材料心存疑虑,当事人对专家负责态度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所提问问题的必要性,对有较大必要性(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对责任的判定)问题详细询问,而对于作出鉴定结论无关紧要问题可以从简,甚至可以不问。

4.3专家提问注意事项

专家对提问讲究技巧,避免多次重复提问、诱导或责问式提问,比如:“这个手术怎么能这么做呢?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一种术式?”,“出入量这么大,为什么没有记录呢?”,“此药的副作用难道你不知道吗?”这样很容易让患方产生误解,以为一定会定上医疗事故,而拿到报告书一看没定上事故的时候,会反过来说专家、医学会暗箱操作,从而引发新的争议。

在鉴定会上,避免出现提问环节较混乱的情形,有时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回答完,就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有时一个专家在向患方进行询问时,而其他专家又同时向医方询问,场面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为保持提问及回答问题井然有序进行,专家组成员服从组长安排。

专家对医患双方提问时,应围绕争议要点提问,以不增加新的矛盾为原则,注意提问的方式,减少重复提问,应保持科学、客观、公正,不带倾向性,对医患双方回答的问题,不加可否,不予评论。

4.4专家组长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4.4.1 组织专家讨论 每位专家可以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是否鉴定为医疗事故表明意见。经合议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意见,形成鉴定结论,每一位专家鉴定组成员均在鉴定结论上签名,如对鉴定结论持有不同意见,应予注明。注意:①切忌将鉴定会开成学术研讨会[8]。探讨医疗案件经过,没有沿着医疗活动发生争议的主线及医患双方的争议焦点去分析、讨论,抓不住鉴定的重点,逻辑性不够清晰,从而影响了鉴定的质量和效率。讨论医疗行为有无过错,不是对案例进行病因分析、讨论某手术如何做完美和学术讨论,而是有针对性地分析医疗机构已经形成的诊疗行为是否违规,是否存在过错,如果存在过错,违反了什么规定?过失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②鉴定专家应充分认识到鉴定专家组得出的结论,并非专家组长或某个专家所做的结论,每位专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肩负起医学法官的责任、不辱使命,得出经得起推敲的具有公正性和公信力的鉴定结论。组长和组员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是平等的,组长组织好鉴定会,目的是有序、高效地开展鉴定,得出公正的鉴定结论。

4.4.2 写好分析意见 鉴定意见围绕三要素表述:“过失、人身损害后果、因果关系”[9]。过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人身损害:是指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可以看见或者是用仪器可以检测到,不是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损害),即损害后果与过失有一定因果关系,判定为医疗事故。关于鉴定结论分析意见“但书”问题如何阐述,一定要注明“不足”与人身损害有无因果关系。

从一名临床医务人员到一名称职医学法官,无论是参与意识、法律意识、鉴定水平、鉴定能力都需要有很大的提高。鉴定专家必须树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鉴定理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曲娜. 构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监督机制之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29-30,33.

[2] 胡晓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在医患纠纷处理中的作用[J]. 山东医药,2011, 51(3):114-115.

[3] 吕宜灵.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角色分析[J].卫生软件科学,2011, 25(10): 729-730.

[4] 唐晓峰. 对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问题的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2008, 15 (2) :118-119.

[5] 俞敏洁. 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12,25(1) :76-78.

[6] 杨金年. 浅议医疗事故鉴定中的若干问题[J]. 海军医学杂志,2010, 31(2):162-163.

[7] 沈一贞. 提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社会公信力方法的探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 21(5) :99-100.

[8] 陈权, 谭明. 多种模式开展鉴定专家培训的探索[J]. 中国卫生资源,2010, 13(4):193-194.

第12篇

一、年鉴成为空间院编研龙头品种的原因

1.年鉴资料的权威性

年鉴的编纂是通过行政方式要求院各部门、各单位共同按要求收集、整理年度原始信息、文件材料,通过筛选、整理、加工,最后形成高密度的信息资料,经各单位、各部门领导认真审核后,再集中到年鉴编辑部汇总、编辑、加工,最后由型号两总、院领导进行终审。这些年鉴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信程度高。

2.年鉴资料的多功能性

年鉴是科研、生产、经营、管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好参谋;年鉴也是空间院各级领导迅速了解全院情况,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年鉴是编修院史、大事记的基础资料,年鉴是一部对全院职工进行院情所情厂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大协作优良作风教育、航天精神教育、先进模范事迹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先进文化载体。

3.年鉴资料的多样性

年鉴资料具有多样性,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次文献,是指没有经过编辑加工的原始文件,具体形式包括规章制度、领导讲话等,一次文献篇幅大而有效信息少,应得到有效控制;第二类是二次文献,是在对一次文献压缩、整理、标识、绘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形式包括文摘、名录、文献目录、大事记、统计表、统计示意图、补叙陆资料、照片、索引等,二次文献具有简约概括、内容直观、检索方便、篇幅小而信息量大的特点,应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第三类是三次文献,是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加工形成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条目和文章,三次文献具有信息密度大、加工难度大的特点,是年鉴的主体内容。

4.年鉴编纂的年度性和连续性

空间院设置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鉴》编审委员会和编辑部,并有专门的撰稿队伍,安排每年都要完成任务布置、组稿、撰稿、编辑、校对、审稿、印制、发行、总结等环节的工作,这样保证了年鉴编纂的年度性和连续性,以有效地发挥其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决策的功能。

二、打造精品年鉴的几点思考

1.框架设计是前提

年鉴框架是全书的宏观结构,它的作用是框定全书的内容范围和选材选题,分门别类地确定资料内容的归属和层次的划分,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

首先,年鉴框架要全面、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记录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年鉴不仅要记载取得的成就,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比如职工伤亡事故、设备停产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环境污染、违法违纪案件、失泄密案件等。对这些问题,要深刻剖析形成的原因,深入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消除隐患。

其次,年鉴框架要具有独特的个性,结合空间技术专业的特点,设置反映航天特色的版块和栏目。突出优势和强项,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年鉴框架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及时反映年度内有重大影响的新情况、新事物。如2005年年鉴重点记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7年年鉴重点记载嫦娥一号卫星,2008年年鉴重点记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第四,年鉴框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航天人力资源是取得各项成就的关键,年鉴的人本思想就是通过以事带人的方式体现人物的作用,展现人物的风采,同时通过专门的人物栏目来记述年度内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领导干部、科技专家、能工巧匠、普通科技人员、工人的典型。

2.检索方便是根本

实用性是年鉴的生命。年鉴的实用性是通过资料信息的密集度、资料信息的质量体现的。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博大精深”是其内容资料的显著特征。“博”是内容广博,“大”是信息量大,“精”是选材精当,“深”是题材开拓有一定深度。年鉴的“博大精深”是年鉴实用性的基本评价指标。因此要努力做到内容丰富而适用,文字简约而意丰,结构合理而逻辑性强。

同时,年鉴还要方便检索,就是能让使用者以最简便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因而要建立目录、索引检索体系,要从读者检索习惯出发设立栏目,要从读者阅读检索需求出发选题选材,要用最方便读者阅读检索的方法进行编排,要努力做到主要栏目相对稳定,上下年卷基本内容大致对应和连续可比,条目编写有严格的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行文涉及的产品名称、单位名称前后统一,时间、数字、量和单位符合规范表述;尽可能将条目的内容化繁为简,适当增加图片、表格、示意图的数量等。

年鉴编辑质量是决定整部年鉴能否成为精品的关键,年鉴的编辑质量取决于年鉴编辑部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智能工作,这项工作对年鉴编辑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求编辑人员深入调研,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料,对年度工作总体情况、年度工作特点的总体把握,反复比较研究年鉴的条目设置。空间技术年鉴的专业性很强,编辑人员还需要了解全院的基本情况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技术知识。此外,年鉴编辑还需要熟悉并掌握年鉴的编辑出版业务流程,熟悉年鉴的装帧设计。

根据多年开展年鉴编辑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编辑稿件时要重点把好十关:一是思想关,稿件思想内容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上是否妥当,某些提法是否准确;二是内容关,稿件内容是否既总结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是否以年度资料为主,信息密集度如何;三是数据关,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前后统一,数据的统计口径是否一致,分量之和是否等于总量;四是常理关,稿件中是否有违背常理的现象;五是知识关,稿件在知识性方面是否出现差错;六是文字关,有无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已简化的繁体字;七是语言关,是否有违反汉字语法规范的错句、病句,是否有表述模糊、概念不清的语句,是否有“假、大、空”或“穿靴戴帽”的套话和没有信息量的“虚言浮语”;八是标点关,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九是篇幅关,稿件篇幅是否过长;十是文体关,稿件的文体是否符合年鉴的要求。

年鉴编辑人员要精干高效,要热爱年鉴事业,对工作要有激情和责任心,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年鉴业务;要从编纂年鉴的实际出发,拟定年鉴工作计划,制定必要的业务规范、制度和流程,以保证年鉴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与各单位,各部门的撰稿人员经常保持联系,和他们一起选题,倾听他们的呼声。要尊重撰稿人员及其劳动成果,对需要动大手术修改的稿件,要主动和撰稿人员商量。

4.管理工作是基础

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年鉴工作的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使年鉴工作有组织、制度、经费和人员保证,使年鉴编纂业务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是建立健全年鉴工作网络体系。空间院在院办公室设置了年鉴编辑部,负责年鉴编纂的日常工作,成立了近70A的年鉴编审委员会,负责年鉴稿件的审查工作,建立了上百人的撰稿队伍,负责承办具体的撰稿任务,形成了一个年鉴工作网络体系,这是做好年鉴编纂工作的保证。

二是注重年鉴资料的积累工作。年鉴编纂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有了种类丰富、内容可靠、分类科学的信息资源,才能顺利地创造出优质的年鉴成品。

三是严格执行稿件审查程序。空间院年鉴稿件的审查工作严格执行“三审制”,即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均要签署意见,最终年鉴经保密审查后方可付印。

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培训,造就合格的年鉴编纂队伍,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保证。

五是对年鉴编写进行规范。年鉴编写与普通书籍的编写工作是有差别的,年鉴有自己的体例和术语,同时空间院的年鉴由上百人分头撰稿,其表现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为保证年鉴全书风格统一,就需要对年鉴的条目和非条目撰写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