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时间:2022-05-21 13:51:52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1

诗词韵里读春天

张桂玲

这个早春的寒气太重,企盼中却未见随风摇曳的柳丝儿含青吐绿,未见草长莺飞的影子裁出春天的新装。2006年的春天啊,在望穿秋水的企盼中姗姗来迟……

寒风阵阵中,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里对春天的呼唤,于是翻开了书页急急寻找。二月里的春色便在蒹葭苍苍的《诗经》里,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在寻寻觅觅的眸子里闪亮起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这个窗外依然寒气浓重的下午,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这16字之上的时候,春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觉透过泛黄的纸页,缭绕着清清草香扑面而来。春日返,草木盛,莺鸣枝上,白蒿重重,采得一枝在手,余香轻轻拂面,春天就在这样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小诗,将春天的意境渲染得如此婉约而动人。

“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生于乱世的才女李清照的一首《蝶恋花》读来更令人怦然心动。暖阳融融,清风缕缕,冰消雪融。沉睡了一冬的思绪,终于在含情柳眼婉约梅腮中飞扬起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吹皱的,岂止是水呢,也是满池波动的心思啊!一句“春心动”,不知撩动了多少闺中少女细细密密如柳丝儿般缠绕心头的心事。

追随着女词人的足迹,来到她《减字木兰花》的卖花担上,寻找另一种春天的风情。但见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一担春花,泪染轻匀,如红霞万朵,晨露犹带。此时眼前之花已非花,乃是词人一种心情的写照。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的那样一个清晨,忽闻得卖花人吆喝声的易安,笑微微翩翩然从屋内闪出,精挑细选出一支沾满朝露的鲜花来,对着菱花铜镜流连顾盼,欲簪还休:生怕花艳压人妆,又想人面娇胜花,于是踌躇复踌躇的心情便在这一担花中次第开放……

领略过易安的水样柔情,再漫步到杜甫草堂中去感受一番男儿眼中的春天――“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一直被冠名且被公认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亦有被人所忽视的柔肠婉转的一面。就凭他《曲江对雨》里的这一句,那别样的春色就足够让我们在其间尽情徜徉了。试想,在一个微雨迷蒙如烟缥缈的春日里,雨落花湿,犹似胭脂着水,伫立于绿水青岸,情深款款,凝神而立,且看水中青荇飘摇,河畔翠带牵风,细细品味着春天的大自然赠予的这份厚礼,该是何等的惬意与畅然!

春天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舞过,

,春天在杜工部的笔下

摇曳,春天是如此多姿多彩。

沉浸在诗词韵里,睁开心灵的眼睛。读春,你还会发现,春天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万千的伤春之绪与惜春之情,尤其在面对桃红谢了,晚春匆匆将逝之际,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将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感伤在诗句间流淌啊。只是在这个寒意仍浓,花事还早,春色尚不足的初春时节,也许是不宜搬出来伤怀的。

三月里的一天,我就这样在诗词韵里静静地读着春天,时有暗香盈袖,清气氤氲,满怀的芬芳如轻烟般轻绕在衣襟。想象着从中采撷了一朵带露轻颤的花儿,放在了案前的花瓶里,但听得有微微花语在耳畔轻轻响起: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

(选自《教师博览》2006年第10期)

1.作者在诗词韵里读春天,读出了哪些春天的情怀?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第七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4.“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本文作者在诗词里读春天的阅读经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的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煞是美丽。信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儿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地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一行几人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开口就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挑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核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荫,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东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观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幸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美……

(选文有改动)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第七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1)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

(2)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走入社会、进行实践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明确责任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的发展,决定着祖国的未来,所以,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重大责任,把建设和谐家园、实现中国梦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学习老一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4月4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团委“国学班”和“翔梧班”学生开展了赴洛阳市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活动。曾参加洛阳战役的洛阳市老干部督导团成员于平法老人激动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吗?这个纪念碑的两根柱子代表的是参加洛阳战役的两支军队,碑的四面表示4月,碑基的五个台阶喻示着5日。4月5日,洛阳解放的日子。你们身在洛阳,一定要记住,今天的美好时光来之不易!”

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入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今天这次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让我感触很大。近期,中国梦成为时代热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会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将自己的小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祖国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高芳坚定地说。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勇担使命、刻苦学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学生要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抓住在校学习的黄金时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敏于创新,用青春和智慧驱散“浮云”、笑对“鸭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给力”。为更好地宣传中国梦,洛阳师院各个院系在开展的“先锋杯”团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让大家积极讨论和畅想自己的中国梦。

学院各班都相继以开班会、观看主题电影、骑行了解洛阳历史、举行宣誓等形式让学生们对中国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很多学生还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中国梦。

关心社会才能关心国家,关心国家才会关心国家的未来

3月31日,中国空军一架苏-27战机在山东荣成海域不幸坠毁,牺牲的两名飞行员分别为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参谋长武勇明和飞行大队长喻亮。其中,武勇明是洛阳人。为了选择挽救飞机、尽可能减少地面损失,武勇明与战友反复操作挽救飞机,直至错失了逃生的机会,在为祖国守护蓝天的事业中英勇牺牲。

战争年代的烈士值得缅怀,而在和平年代依旧能以舍我之心笑看生死、一心装着国家和人民的烈士更值得去纪念。4月4日上午,作为英雄故里的大学生,洛阳师院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血洒长空的年轻飞行员武勇明并庄严宣誓:“作为英雄故里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将努力学习,自律自强,诚实勇敢,誓作栋梁,人民为先,祖国至上,从我做起,振兴中华。”铿锵有力的语言彰显了他们坚定的决心。学生们立志继承英雄遗志,继承英雄们比生命更珍贵的忠诚与无畏的品质以及为国家的利益而忘我的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并义不容辞地传递下去。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截至4月18日,河南已确诊3例H7N9患者。近日,如何预防H7N9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4月18日,洛阳师院商学院会计一班的学生走入洛阳繁华的街道,宣传H7N9的传播途径和应对措施。为提高宣传的效果,学生们加班加点地搜集这些病症的资料,还特意去找相关中医医生,从中医的角度去了解病源,便于向市民推荐一些科学的预防方式,让市民们不要过于恐慌,促进社会和谐。

4月是不平静的一个月,H7N9还未得到遏制,地震又降四川。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受灾人数不断攀升,各地房屋损毁严重。洛阳师院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赴现场帮助救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那颗系着雅安的心却强烈地跳动着。当晚,洛阳师院多个班级自发在操场组织了为雅安人民祈祷的活动,捧起的双手、默默的祈祷送出的是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祝福,也是对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国家富强的无限期望。

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是大学生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关键

“本案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以及合议庭合议,现在宣判:被告人曾贤犯故意伤害罪,判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审判长”孟玉庄严地宣布。4月11日下午,由共青团洛阳市委和洛阳师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分会共同举办的“模拟法庭”巡演活动在河南省农业经济学院礼堂举行。法学专业学生分会的学生采用情景再现的形式,为现场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课。

“模拟法庭”活动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个常规活动。他们每周四都会在洛阳市内小学开展这项活动。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杨晶瑞说:“‘模拟法庭’所审理的案件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演变而来,我们是想通过案例的再现,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法制教育,更为我们专业知识的增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她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社会做一些什么,能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做一些知识积累,感到很高兴。

此外,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经常组织专业技能活动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现在大家都在用行动阐述着‘中国梦’。对大学生而言,我觉得不应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他们现在既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他们以后才能为祖国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负责该院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张宁老师说。

身体力行,中国梦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近日,为了积极响应“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洛阳师院2012级网络工程班的学生开展了“复兴梦,高校行”系列活动。他们以河南农业大学为起点,于4月15日开始奔赴河南各高校,以“怀揣复兴梦,青春来践行”为口号,在各高校校园主干道悬挂横幅,并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和宣传板进行宣传,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参与。

各高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组织者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青春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争相写下自己的梦想,活动负责人将把这些未完成的梦想收集起来,递送到下一所院校,最后在新浪微博“我曾和青春一起流浪”发出来,进行梦想接龙和归类,让更多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去完成自己的青想。在“青春纪念册”活动环节,不同年龄段的人把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用一条线路表达出来,回忆自己曾经与青春相关的经历,做成青春纪念册,以此纪念自己的青春并向下一个院校传递。最后,大家纷纷在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留念,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截至4月19日,洛阳师院2012级网络工程班的学生已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7所高校。据了解,此次“复兴梦,高校行”系列活动将持续20天左右。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走访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重拾青想。

中国梦,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民族的复兴梦。熊若愚在《学习时报》刊发的文章中将中国梦分为:经济富强中国梦、政治民主中国梦、文化繁荣中国梦、社会和谐中国梦、生态文明中国梦、安居乐业中国梦、病有所医中国梦、学有所教中国梦、法制社会中国梦、人生出彩中国梦。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推进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快乐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能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杨海蛟书法印象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3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 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选自《视野》2008年第8期)

[阅读思考]

1. 文中画线处说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简要说明 “荣誉和赞颂”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2. 阅读文本,简要分析牡丹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参考答案]

1. 人们为它开花时的火热激情、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

2. 牡丹具有高贵的品质。它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它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附世俗;它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具有惊世骇俗的美;它拒绝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要求和盲目的崇拜,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写作借鉴]

第一,妙用拟人、排比、比喻、对比,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文中采用了大量拟人、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渲染牡丹之美,赋予牡丹高贵的品性和典雅的灵性。作者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题目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牡丹的坚守个性,给予了牡丹人格化的思维方式。开头连用四个排比句概括牡丹的美,写出了人们喜欢牡丹的原因,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第二,运用联想与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4

已是小寒。草木落尽叶子,田野呈现出巨大的宁静与安详,天空的态度仍不明朗,在一层薄薄的雾霾的后面,太阳如同白月亮一样会不时地露个脸,在试探着寒冷的深度、冬的深度。等一场雪来,虽然在心里念叨了许多次,但面对大地的空旷与阳光,期盼的人们心里便多少有了一些遗憾。没有雪来的北方冬天,便少了些许诗意与浪漫。没有雪来,就听见冷风正旁若无人地掠过地面,带起凉森森的寒意,微微有些许莫名的香。

当然是花香。“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开始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因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故称作信。花信风旧时指的是从小寒到谷雨之间的四个月。四个月中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作三候,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择一种花作为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远远就闻见一缕缕的清香,直渗入人的心脾。“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花居先,楝花殿后。这个没有雪的冬天,可以想象的是梅花。想起梅花,就仿佛看到在蝶翼般蹁跹的飞雪中,一株株苔须悬重的红梅开得热烈奔放,披锦带绣,芬芳四溢,像漫天的红霞落满枝头,看了让人心醉。“万本冻欲折,孤恨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深雪盖地,夜中奇寒,万花沉寂,而梅花屹立,一枝独丽。既惊奇早放之奇又叹傲然之骨。很欣赏一句话:梅是静止的雪,雪是舞动的梅。在北方的冬日,雪和梅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好像少了谁都有些不圆满。要不,古人怎会这样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雪和梅在伯仲之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难怪“骚人搁笔费评章”了。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人们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但大都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情。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读这些梅花诗,真是暗香浮动令人陶醉!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寒冬腊月,朔风凛冽,一枝寒梅傲立雪中,凌寒怒放。“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梅花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清香馥郁、芬芳扑鼻。“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一向为人们所倾倒,“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花与迎春、水仙、灵芝合称“雪中四友”,与竹、松、水仙、灵芝合称“五清”。

“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最早是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礼品的。春秋时,越国的使节诸发出使梁国,在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赠给了梁王。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门赠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就带了浓浓的友情,这样有雅兴的人还能到哪里寻觅呢?“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青门外,只凭芳草,寻访郎君。”先寄一枝芳春,看到春草再次发青,定会寻找友人的踪迹,这样的情意比炉火更温暖。梅于南北朝时,“始以花闻天下”。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留下五瓣的花型,拂之不去,逐号“梅花妆”。只不过让我弄不懂的是,那位寿阳公主,怎的就“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这样“人皆效之”的梅花妆,想来也如徐昭佩的半面妆,只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美容方法。至于能不能勾人心魄,能不能留住人心,则当另论。只是不知道,这位寿阳公主的命运与人生,是否真的能如梅花一样芬芳?南朝梁诗人何逊,居职洛阳,由于思念昔日扬州官舍前的一株梅树,竟然向上司打报告请求再去扬州做官。回到扬州,花正盛开,他高兴得在花前整整徘徊了一天,真是爱梅成癖。后来好事者封何逊和寿阳公主为梅花的男神和女神。

《诗经》有“抛梅求婚”的故事,说的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男女青年相聚,姑娘把梅子掷给小伙子表示求爱。“梅”与“媒”两字音同,古时人们把“梅”视为“媒合之果”。据说,李清照逃难到江南的桃花坞后,看到大雪中的一株红梅,想着自己的身世,不禁流下泪来,用梅花瓣粘出了“独梅隆冬遗孀户”半联对子。人们都猜不出来其用意。后来一个读书人在二月杏花盛开时,用杏花贴成“杏林春暖第一家”的下联。两位知心人相见,情投意合,终成佳侣。这实在是厚诬古人。想来,李清照这“轻舞罗扇扑流萤,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大家闺秀,再怎么落魄也不会到如此境地。何况,在那战乱的年代,谁还有心情为征婚而谈诗弄文呢?

“梅以韵胜,以格高”。仅仅七个字,就高度概括出梅的风姿。梅花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梅有个特点,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机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文人画士认为,梅贵曲,忌直,直则无意。因此,梅在画家的笔下,脱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龙干虬枝,曲折粗犷苍然,以尽显梅的风骨。这样的梅花,被龚自珍骂为“病梅”。他自购三百盆“病梅”,大哭了三日,《病梅馆记》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元代画梅成癖的王冕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他的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该是诗人的自励,一语双关,启人心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好花须得人赏。雪中赏梅,自是好事一桩;若瓶插一技,暗香浮动,满室飘幽;若再邀友相聚,当然更是快事。古人赏梅讲究“四贵”,即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据说,古人赏梅有26种境物之说: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烹茶、美人淡妆簪戴。这样繁多而诗意的名堂,让我怎么也想不出来。但梅有风骨,有意趣,也有景趣,岂能不令人爱?“彼此欣赏,便是最佳姿态”,不独对人。因此,看似平常的“小花小草”也入眼,“小虫小鸟”也入耳。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可以安静地思考,让思想像野草般生长。“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欣喜若狂”。

行走在梅花的暗香之间,在淡墨里洞察雾里梅花的幽香,会满心羡慕起古人来。“于我命中无大事,关心雪后有梅花。”这样的同道中人似乎不少。最著名的似乎应该算北宋著名隐士林逋。他生于盛世,却淡薄名利,终身不曾做官,隐居孤山,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宗皇帝闻其名,诏示官吏每年过节都要去慰劳问候。林逋去世后,皇帝赐谥号为“和靖”。他的山园里遍植梅花,他倾情于梅花,梅花也同时成就了他,从而写下了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思恋故乡,自是情理之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远游四方以求仕宦的人,才会被时令节物触动惊心吧?“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是谁为着内心缠结着离恨,特意将双眉画成远山般弯曲细长?她在期待什么?

据说梅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梅花五朵简单的花瓣,尽现了生命里的安稳与尘世的善意。没有雪来,就在这花香里沉醉吧。

山茶

茶,自然是人们的喜爱之物。茶树是见过的,在杭州西湖的龙井村,但不曾见过自然中开花的茶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想来开花也别有一番绰约风姿。

说到山茶,觉得是远离中原的风物,更应该在彩云之南的春日滇地。这似乎是受了杨朔先生《茶花赋》的影响。虽然陆放翁有言“雪里开花到春晓,世间耐久孰如君”,但在杨朔先生的笔下,山茶更应了春景。杨朔曾于二月游历云南昆明,在名篇《茶花赋》里这样说,在花事最盛的西山华庭寺,迎春而开的梅、白玉兰、迎春等,“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能成为春深似海的主角,对于茶花来说,也的确应当。

“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说山茶是云南春天的灵魂,是云南春天的象征,似乎还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云南大理是一个开满茶花的美丽世界,名品遍布。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明代状元杨慎就说过“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夭桃都压倒,装点好,园林处处红云岛”。隆冬时节,在滇池之滨、洱海之畔,山茶盈盈盛开。“大理有一种茶花,叫做‘十八学士’,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同,红的便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朵朵形状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这是段誉向王夫人介绍的茶花,真真假假。这样绝妙的花儿,在山茶花中只是寻常。还有满月、眼儿媚、抓破美人脸、倚栏娇等,名字就让人心动。也难怪人们又将山茶称作“十绝美人”。这些“十绝美人”,在气候温润的大理,想必享尽大自然的恩泽,才让段氏子弟一个个风流倜傥、韵事不断。

“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在百花凋零、万物沉寂的寒冬,山茶傲雪怒放。它鲜红的花朵,像一团团火焰,给寒冬大地带来绿色生机,给生命带来无限希望。这样的花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盛赞。唐代诗人司空图诗曰:“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可见,山茶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了名贵观赏花木。也正因为此,尽管山茶花始开于初冬,常开于南方温润之地,但毕竟为少见之物,人们仍然夸它说:“腊月冒寒开,楚梅犹不奈”、“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山茶的花期很长,曾巩的“山茶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将山茶花跨春而开的特征生动地揭示出来。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单就花期长短来看,山茶可以傲目称雄于诸花。所以,李渔赞它“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算得上一语中的。

山茶花别名玉茗、耐冬、薮春、山椿、晚山茶、洋茶等。玉茗是一种极名贵的白山茶花,花瓣纯白,花蕊黄色,萼绿。陆游有“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诗句赞美它。看《天龙八部》,王夫人的庄园叫曼陀山庄。这个“曼陀”似乎应该指曼陀罗树而不是曼陀罗花。在佛教中,红山茶又被称为曼陀罗树。曼陀罗是梵语的音译,其意为“悦意”。佛教界视曼陀罗为祥瑞之花,考其渊源,则与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及其大弟子摩诃迦叶“微笑”的传法典故有关。而曼陀罗花是有毒的,作家亦舒似乎写过这样名字的小说。这一点,或许是金庸先生的笔误了。茶花,具有艳而不娇、长寿百年诸德,古人又称之为“十德花”,为爱情花之一。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玛丽生性偏爱茶花,出门随身带茶花,她的悲欢离合故事传遍了世界。山茶花在中国又称“胜利之花”,象征着勇敢、正派和善于斗争。这个故事传说与吴三桂有关。对于这个置民族大义而不顾,“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枭雄,人们有微词也是应当的。但山茶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庭院了,被人们广泛观赏,又何必要牵扯上吴三桂这个历史上的蹩脚角色呢?这样的故事,如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一样,只能当做戏说和笑谈吧,增加些许谈资。

“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是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与山茶相连的贤人达士不少。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称的青岛崂山太清宫前植下一株山茶。这株山茶,是崂山稀有茶花品种。每到隆冬时节,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个树冠像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只是不知这株山茶是怎样的品种。《崂山记里》有描绘它的文字:“三殿内皆有耐冬,自十月开至来年三月。遇雪压花,夫见白者雪也,黄者花之心,绿者花之叶也。真乃一径一花色,无处不鸟音。”在《聊斋志异》中,这株山茶被蒲松龄描绘成“茶仙”绛雪。

在小说《香玉》里,耐冬绛雪幻化为一位艳而不妖的红裳女子,与白牡丹仙子香玉一起邂逅了黄生。“香玉是诗句邀来,绛雪是眼泪哭来。”在香玉沦为花鬼期间,在黄生因为绛雪“数日不复至”吟诗苦怀香玉之际,绛雪随即现身相伴,但一直不肯越雷池一步,正如她对黄生坦言的那样:“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在她的帮助下,黄生与香玉生死相许,得以超越阴阳之隔而再续前缘。黄生由此而深深地感叹:“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在这世上,有如此成人之美情怀的又有几何?又有谁能如茶花女玛丽这样说“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连袂人何处?孤灯照晚窗。空山人一个,对影自成双。”这是绛雪在香玉魂销香断之后为黄生所写的一首诗,读之令人怅然若失。

“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世界上难以挣脱的是情网,两情相悦也好,王八看绿豆对眼也罢,只要情之所至,纵然是阴阳殊途,依然是人鬼情未了,得到与失去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水仙

忽然想起了清供这个词。

这是个令人爽心的词。旧时文人喜欢在书斋摆点盆景,称之为“案头清供”。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贵,一般是就地取材。有道是:“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或情趣在其中。被称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就常以一只老玉米、一个椭圆的小黄南瓜或一枚小葫芦作为清供。因为,这可以让他常嗅到乡野的味道,以慰藉那绵绵的思乡之情。

在远离绿色而寒冷的北方冬季,书斋案头摆上一两盆清供,些许绿意,淡淡清香,就把春天留在了室内,让人顿生暖意。“夕窗明莹不容尘,白石寒泉供此身。一派青阳消未得,夜香深护读书人。”这个季节,万木萧瑟寂寥,要找到有绿意的清供有些难,不讲究的人家便用大白菜和蒜头来代替了。“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玉立藐如仙。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这是康熙皇帝赞美水仙的诗。虽然这位据说作诗最多的人诗作一般,倒也一语中的。水仙花确实是北方冬日里再好不过的清供了。在古代的花历著录中,水仙被列为“殿岁花”之一,它“前接腊梅,后迎江梅”,与松、竹、梅等为伴,同为“岁寒友”。中国人的官位意识比较强,很多都讲究名分尊卑,对花儿也不例外。明人张丑按照官爵的等级,将水仙定为最高的品级――“一品九命”,与兰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谓推崇备至。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荼蘼倒,只此寒梅无好枝。”水仙花对生活的要求简单朴素,适宜的阳光和温度,一盆清贫的水,就滋养了它的一生。只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也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花凋零,水仙花却叶花俱在,细茎嫩绿,花朵如雪,清香宜人……这样的花儿还能到哪里寻觅?这样的冬天还有什么可寂寞的呢?难怪,寒冬腊月,人们喜欢从市上买回水仙,置于窗台、几案之上。清水一盆,白石数粒,简单清楚,一尘不染。春节前后,水仙清姿绽露,那翠绿欲滴的叶片,亭亭玉立的花梗,衬着银白色的花朵,时时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清奇俏雅,自有飘逸凌波之致。“玉色依稀捉月仙”,难怪诗人爱用月之轻盈皎洁来比水仙之美。

这也应了水仙的另一个名字:凌波仙子。“风流谁是陈思客,想像当年洛水人。”在古代咏水仙的诗中,常提到洛水和洛神。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因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为百年之好而溺于洛水成仙。凌波是什么样子?就是浮动于水波之上,缓缓行走。凌波微步语出于曹子建《洛神赋》。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凌波微步是一种武功,“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及“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可谓是其要诀。但这令人难以想象,也难怪世上没有此武功。“凌波舞”倒是有的,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曲,盛唐时歌舞名妓谢阿蛮就擅长此舞。据说,谢阿蛮虽名在乐籍中,却于内侍省列册,享受有正五品俸酬。她在表演此舞时,要由杨贵妃弹琵琶,宁王李宪吹玉笛,李龟年吹筚篥伴奏。这样的风采,想来也不比“回眸一笑百媚生”杨贵妃逊色。难怪杨贵妃要赐给她珍贵的臂环,称她为“红粟玉臂友”。这样看来,把“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的洛河女神喻为冰肌玉骨的水仙花,也足可见其神韵了。但真正使水仙与凌波仙子划上等号的,恐怕还是黄庭坚的诗:“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奇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时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头而大,叶似蒜叶而厚。因这般的模样,有人称水仙为“雅蒜”。蒜本为家常之物,多了一个“雅”字便提升了品位。单瓣水仙茎头具数花,六裂而色白,中有黄色副冠,状如浅杯,白冠黄心相映成趣,被人称为“金盏银台”。重瓣的水仙,因为花瓣卷皱,下部淡黄而上部淡白,无杯状副冠,又称玉玲珑。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历史上喜欢水仙的为数不少。据说,我国最早的咏水仙花诗出现在北宋,作者为陈抟。这位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的老祖,是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学的奠基人,传说很多。他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只是不知道,这水仙曾给了他几多灵感?宋代著名诗人中,最早酷爱水仙的是黄庭坚。杨万里后来曾戏称黄庭坚为水仙的“本家”。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嗜水仙如命。每到冬季,李渔都要令家人购回许多水仙花。有一年冬天,他穷得衣服都拿去典当了。为了买水仙,李渔对家人说:“我宁愿少一年的寿数,也不愿意一年看不到水仙。”最后,无奈的家人只得把耳环典当后让他买了水仙花。李渔爱水仙,在《闲情偶寄》里专门有水仙一章。他说,妇人有面若桃花的,有腰肢如柳的,有体态丰满如牡丹、芍药的,甚至有瘦比秋菊、海棠的,但没有像水仙的。他眼中像水仙的女人,应该是“淡而多姿,不动不摇,而能作态者”,而且还要“善媚”。

或许真的少水仙这样的女人。在中国,水仙花有很多巧妙优美的名字,如天葱、俪兰、女星、女史花、雅客、雪中花、玉玲珑、金银台、姚女花等等,而且有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比如,传说水仙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娥皇、女英同嫁给舜,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惜她们,便将她们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使她们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诗人是把离去的情人比喻成水仙,也写出水仙的神秘。虽然,有人说这里的“水仙”不是指水仙花,而是暗用《列仙传》中琴高的典故。

如水仙这样的男人,有吗?当然有。在希腊神话里,水仙花是美少年纳西塞斯的化身。这天下第一美男子,爱上了湖水中自己的影子,日日为爱折磨,死后化成了水仙花。记得少年时读希腊神话集,书中关于水仙花的故事曾让我很困惑,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自恋的人?但成年以后,看到了希腊神话关于水仙花的三种说法,我倒更相信一句诗:“他燃起爱情,又被爱情焚烧。”

这恰如我们望到春天的时候,那些在冬日里的冰冷和坚守,一起都要融化了。

瑞香

人们都喜欢喜庆的字眼,比如祥瑞。祥瑞又称“符瑞”,被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

古代祥瑞,大体可分为五种: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在最高等级的瑞兆中,让我奇怪的是,竟然有三种是传说中的东西:“状麇身牛尾,圆顶一角”的神兽麒麟,“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的瑞鸟凤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即便是龟,也往往加一个“神”字来赞誉,因为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假如仅仅从想象力这一点来看,现代人比老祖宗要逊色得多。

瑞香的名字,据说就来自一场奇异的梦,而且与北宋的一个僧人有关。

地点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宋朝的一天,一个喜欢云游的僧人在庙后石凳上入定,梦中被浓郁的花香陶醉。他一觉醒来后四处寻觅,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株绿叶笼罩、芳香袭人的小树。他将这株小树移植盆中,供于佛前,为其命名“睡香”。后来,僧人将庐山所遇所见传与他人,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纷纷登上庐山观赏此花。此花开时正值新春佳节,芳香袭人,人们都认为此为花中祥瑞,所以将“睡香”更名为瑞香。这个故事记载在有封建官场长青树之称的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里。因此,同时代的诗人王十朋这样说:“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

这个故事很有趣,但却有些以讹传讹。古人说,“山深月冷梅花尽,压尽群英是此香”。从瑞香的花期来看,就经不起推敲。这个季节的庐山,虽然地处江南,却是一片北国风光,处处都是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又何来僧人在庙后石凳上入定之理?瑞香古称“露甲”,在屈原的《楚辞・九章》中,就曾有“露甲辛夷,死林薄兮”的句子,自然也不会有宋代僧人发现之理了。只是“露甲”这个词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是把盔甲露出来吗?看瑞香的花瓣,与盔甲有很远的距离。瑞香的名字,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就写过《瑞香花》:“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此外,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陈子高也写过瑞香诗,只是不知道这位“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的男人,在无奈的人生游戏中,怎样看待如花一样的生命?

虽然上面的故事来历有些怀疑,但瑞香在宋代颇受欢迎却是事实,是文人中很流行的一种花。 杨万里在《瑞香花新开》中描摹过它的神韵和奇香:“外著明霞绮,中裁淡玉纱……香中真上瑞,兰麝敢名家。”朱敦儒说的更夸张:“紫帔红襟艳争浓,光彩烁疏栊。香为小字,瑞为高姓,道骨仙风。此花合向瑶池种,可惜未遭逢。阿环见了,羞回眼尾,愁聚眉丛。”让杨玉环见了都心生妒意、百媚顿失的花儿,你可以想象其道骨仙风了。一天,苏轼与友人在杭州真觉院聚饮并赏瑞香花。苏轼即兴写下《西江月・真觉赏瑞香》:“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红。此花清绝更纤。把酒何人心动。”夜半时分,月下的幽深小院,有清风徐徐吹来,城楼上的画鼓响了三通,灯油也快燃尽,文友饮兴尚浓。他们把瑞香花插在黑头巾上,连陪欢的歌女们都争抢酒杯畅饮。苏轼乘兴又作《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妙语一时飞动。”一首小词,把当时社会的宴饮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瑞香属常绿小灌木,叶子和桂花、冬青差不多而略细小。如果把瑞香放在春天的百花园里,实在貌不惊人,但在万花凋零的冬日,它便显得卓尔不群。尤其是盆景,更有一番潇洒神韵。瑞香又名“风流树”、“瑞兰”、“蓬莱紫”、“千里香”、“雪花皮”、“山棉皮”等。“蓬莱紫”应该与瑞香花色有关。深绿的叶丛中,瑞香花恣意怒放,花开满枝,一团团,一簇簇,光艳夺目。花被筒状,上端裂成四瓣,乳白色,夹带一点紫,形若丁香。“风流树”,似乎是杏树的专利,不知瑞香怎样风流?“千里香”倒是值得琢磨。印象中,有一种蔷薇叫“十里香”,桂花也有被称为“百里香”的,但与瑞香霸气十足的香气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瑞香含苞待放之时,浅紫色的花团掩映在枝叶之间,每个花团都有数束纤细的花蕾。瑞香花香浓烈,几乎可称为桀骜不驯。“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梦里春。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柯半梦人。”诗人戏称瑞香花香袭人,在幽室中坐禅的佛僧也会为之心慌意乱。19世纪,瑞香传入西方后得到青睐,人称之其为在情人节盛开的浪漫植物。在维多利亚时代,瑞香被女性们作为胸花佩在胸前,情人节里女士芳气袭人,男士意乱情迷也是难免的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如此芳香的花儿,竟然还有个很粗俗的别名――花贼,说它偷得百花之香集于一身,要不它怎么能花香袭人、香飘千里呢?李渔甚至把瑞香贬为“花之小人”,其理由是此花“能损花”。还解恨地说:所幸瑞香开在冬春之交,群花摇落,诸卉未荣,能够与瑞香相遇的,仅有梅花、水仙二种,“故罹其毒也亦不深,此造物之善用小人”。其实,这只不过是瑞香的肉质根部有甜味且散发香气,容易引致虫害毁根罢了。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5

关键词: 焦 诗文 辑佚 价值

焦(1540-1619),字弱侯,又字从吾、叔度,号漪园、澹园,山东日照人,明代杰出的学者、文学家、藏书家。《澹园集》(正、续集)为焦诗文合集,具有重要价值。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剑雄先生点校的《澹园集》。该书在正、续集之外辑录近四十篇佚文,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版本,推动了焦及明代思想学术史研究。该书出版之后,焦的集外诗文陆续有发现。李金松有《焦佚文一则》,见于《书品》2012年第6期。笔者曾读《焦佚文二篇》,见于《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年第12期;《焦佚文三篇》,见于《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年第1期。近日笔者发现焦集外文三篇,诗二首,今全录并略考如下。

一、盐法疏

自管仲兴盐之利,而后桑弘羊、刘晏之徒用以富国。宋雍熙中,始有召商中纳之例,无挽运之劳,有实边之效。诚良法也,而今实行之。朝廷之价值有定,则商贾之支纳有常期,其始固无弊也。夫何存积之例起而常股之法微,商肆其假托势要,从而沮坏;商贾惮折阅之重,病守支之难。故召募虽勤,上纳寡,盐法于是乎大坏矣。为今之计,先痛革奏讨残盐之弊政与卖窝、买窝之故习,严敕任事之臣,不得曲权贵之请以挠国法,有违者以贪暴不谨之罪罪之。若夫商人之厚赀者亦颇知畏法自重,不肯钻刺势要、造诡名为此者,大抵其中之无籍者耳。请遇开盐之际,先令上纳刍粟完足,然后大集群商于公廨,面使互相保证,必有真正姓名,方且给与文引。其运司之出纳,仍复常股之规,按次以支,使巧捷者不先期而挽阻;定秤掣之限,岁有常期,使巡督者不避嫌而稽滞。且优恤灶丁,尽蠲宿逋,与之更始,设法通融,令盐利所入与所出者常相均称。如此,则商贾流通盐法庶几其可行乎?昔汉之榷盐也,官给牢盆,令民自而征其入,故其时民无私贩,而得以弭盗贼之祸。宋之转漕也,置仓于真、楚、泗诸州,听以回船载盐,给与脚直,故其时盐得转搬,而又以舒漕卒之困。是二法也,亦可为今日用乎?诚用之,或足以济旧法之不逮矣。窃见今之铨部选用运司官员类取声望,不扬资格稍下者为之,其间有能自振拔者亦甚鲜矣。然则何以责其能举职乎?宜深惩此弊,遴选才贤,以充其任。

案:该文见于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卷三十六户部五《盐法下》,原无题,该文是谈盐法的奏疏,故拟名为“盐法疏”。张萱,字孟奇,别号西园,广东博罗人,明代著名学者、藏书家、书法家。万历十年(1582)举乡试,授殿阁中书,历官户部郎中、平越知府。万历三十九年(1611)罢归后,积二十余年辑成《西园闻见录》,凡一百零七卷,上起洪武,下迄万历。书中节录的大量奏疏多出邸报,史料价值较高。中华书局版《澹园集》中疏仅四篇,可见该文之可贵。

二、《致身录》序

往岁戊辰,予同二三友人薄游茅山。会淫雨连旬,兀坐一室,老道以所藏杂文供阅,竟日无可意者。最后得史翰林《致身录》,读而拊掌曰:“革除多疑事,读史者深不决之悲,得此足发覆矣。”询其得之由,则成、弘间史之裔孙尝携以游,道士窥而窃之者也。袖之归,寻亦失去。今阅五十余年,于敝箧中得之,完好如故。因叹革除最饶节义,而史未有闻。读兹录而夷险不二,建文君卒有赖焉,不啻诸侠烈士矣。然史之子孙失之于前,予亦失之于后。革除之多疑义,若有而惜之者,然今幸圣天子已从昭雪,不讳之世,可不梓之以传?万历己未秋日谨书。

案:该文见于伪托赵士的《建文年谱》(清初刻本)卷下。①据该文,隆庆二年(1568),焦在茅山老道处得到《致身录》,不久失去;万历四十七年(1619),焦在敝箧中又发现了《致身录》,立即刊刻并作序。《明史・牛景先传》:“及万历时,江南又有《致身录》,云得之茅山道书中。建文时,侍书吴江史仲彬所述,纪帝出亡后事甚具。仲彬、程济、叶希贤、牛景先皆从亡之臣。又有廖平、金焦诸姓名,而雪庵和尚、补锅匠等,具有姓名、官爵。一时士大夫皆信之。给事中欧阳调律上其书于朝,欲为请谥立祠。然考仲彬实未尝为侍书,《录》盖晚出附会,不足信。”盛支焯曾指出:“《致身录》载:建文初,元监察御史刘有年上《仪礼》十八篇,为彬家所藏;以明经荐召,试四书题,授翰林侍书;遣祭告南岳;迁徐王宾辅;燕事起,累有建白;金川门之破,建文自鬼门出,匿彬家者月余;后建文亦屡至其家。其书自万历中始出,焦弱侯序谓得之道书中。南科臣欧阳调律上之朝。牧斋钱氏以墓表暨录参考之,断其必无者十。弘光时议褒赠逊国诸臣,彬亦在列。科臣李复摘其四诬,驳正之。此书遂斥不行。康熙己未、庚申间排纂明史,史氏子孙增损前书,行世。稼堂潘氏复摘其入仕始末乖谬者四,新刻之尤诞妄者三。数公皆长于史学,所辨凿凿可据。……其为纰缪难信益可见矣。”②可见,明末学者普遍相信《致身录》的真实性,而清初学者逐步认定它是伪书。这是中国古籍辨伪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既可见政治与伪书之间的关系,又可从中看出明末、清初史学之异同。③该文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焦所作,提供了《致身录》发现、刊刻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了解焦及明末的史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牡丹史》序

世人语花,必曰某花某花;至牡丹,直曰花而已。岂不以牡丹尤物,非凡卉可伍,特不名以标异之耶?宋时洛阳最有名,欧公所记才三十四种,丘道源三十九种。陆务观谱蜀花,史正志谱浙花,至钱思公所记多至九十余种,可谓盛矣。熙宁中,沈杭州《牡丹记》十卷,名品之多、种植之法,无不备具。迨近世北之亳州、南之暨阳为独异,岂风气亦有所移易而致然欤?抑花之盛衰亦以土俗之好尚而异也。余交薛鸿胪公仪,亳人也。承西原先生遗业,绩学之暇以花、学圃自娱。一日出所为《牡丹史》示余。观其所载,殆兼昔人所得而奄有之。即周藩以天潢之重,人力所及,仅仅得四十四种。公仪视之,不啻倍蓰而什百。然余读之,栽、接、剔、治各有其法。得其法则日异岁殊,新新无已,岂功力积久,即造化不得而擅其权欤?西原先生孤峭,不合时宰,而乃笃好此花。时人有宋广平之疑,意以花为浮冶易坏,非正人笃老坚操苦行者之所喜也。然茂叔于莲,尧夫于牡丹,时或寄意焉,而不以其丽贬儒。余知以小物而置议论于君子者,非通论也。鸿胪君学多通,遇物成籍,此特其一端云。

案:该文见于明薛凤翔《亳州牡丹史》(明万历刻本)卷首。“薛凤翔,字来仪,明代亳州人。早年以例贡官至鸿胪寺少卿,大概不甚得意,不久便告退还乡,闲居简出,不再热心时政。他擅长写诗,尤以善于书法而著称于时,但为后人所悉知的却是他所撰的《牡丹史》,这是当时集前人此类专著之大成的牡丹园艺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④焦《澹园集》中有《薛童子传》、《薛公仪鸿胪过访有作,赋鸿胪西原公后》、《答薛鸿胪》等诗文,⑤皆与薛凤翔相关,可见两人交往密切。该文将薛著《牡丹史》与历史上的同类著作对比,指出该书的重要性,进而赞美作者的品德高尚。

四、赠王东崖先生

蚤岁颇好道,远求大药资。疲精事八炼,勤问九思。鼎炉漫追求,劳劳说坎离。中道逢至人,长此问所师。仙人闵予言,玉尘聊一挥。饥食而渴饮,还丹即在斯。舍此徒茫茫,于道日以支。予闻喜不寐,持修更何疑?击碎鼎中汞,解放龙与龟。顾言从君去,君去欲何之?朝登苍梧巅,莫游仑池。渤以为酒,大块以为。一醉千万言,纵浪不复羁。风霆任驱使,日月随鞭笞。遥指尘界中,长笑忘还期。

案:该诗见于明王襞《新镌东崖王先生遗集》(明万历刻明崇祯至清嘉庆间递修本)卷上,原无题,今拟此名。王襞(1511-1587),字宗顺,号东崖,明泰州安丰场(今属江台)人,泰州学派人物。九岁随父王艮谒王守仁,从学十余年,后师事王畿、钱德洪。长年讲学,往来各地。有《王东崖先生遗集》。《东崖王先生遗集》经焦校正;卷上有《名公赠别遗选》,该诗即在其中;卷下有《用杨太岳、焦从吾二公韵》、《再用吴、焦二公韵》、《用杨太岳、焦从吾二公韵》、《再用吴韫庵、焦从吾韵二首》、《江上独宿用杨、焦、吴三公韵》等诗。《澹园集》中有《王东崖先生墓志铭》、《赠王东崖先生五首》、《奉怀王东崖先生却寄》等诗文。⑥可见焦与王襞过从甚密。该诗前半部分记自己的求道经历,后半部分写想象中远游,对我们理解焦的道教思想、诗歌创作很有帮助。观《澹园集》中与王襞有关诸诗,都有很强的道教色彩。王襞当是焦道教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五、长至阁中谒拜先师有述

脉脉阳春玉管灰,侵凌云色禁中梅。鸣珂丹陛朝天后,曳履黄扉谒圣来。佳气遥连云阙耸,香烟暗逐晓风回。自惭接武清华地,授简何如汉署才?

案:该诗见于明沈应文《顺天府志》(明万历刻本)卷六《艺文志》。长至即夏至,阁中即内阁,先师即孔子。颔联、尾联似乎说明焦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修(1589)后,就到内阁衙门谒拜孔子画像,该诗很可能作于此时或稍后。

综上可知,焦的这三篇佚文、两首佚诗,对我们认识焦的诗文创作、经世思想、道教思想、生平交游乃至明末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重视。

注释:

①赵士(1593-1655),字伯浚,号东山、明斋,山东掖城人,明末著名学者.

②盛枫.嘉禾征献录(卷四十六),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③当今辨伪学史及史学史专家对此不够关注。如杨旭敏的《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是该领域的代表著作,对此毫无涉及.

④潘法连.薛凤翔及其《牡丹史》.中国农史,1986,(4).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6

论文摘要: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赵宋王朝承继、完善唐代的科举制度,又实行崇儒尚文的国策,使得北宋文人群体进一步扩大。群体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密度增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文人群体彼此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其突出表现:北宋文人集会活动的规模和频率大大超过了前代,不但盛行于京城宫廷,而且蔓延到地方;集会主体包括从公卿大臣到举子书生的文人群体的各个层面,雅集几乎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北宋文人既有身为精英的身份意识,又实实在在过着精英式生活,他们基于崇雅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把琴棋书画、茶酒诗赋、风花雪月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定型为一种雅化生活范式,而文人群体的诗酒文会正是这种生活范式的复数集合。具有社交娱乐性质的集会对于宋人尤其是北宋文人群体来说,更主要是文艺创作鉴赏之会、友人谈谑相乐之会,文质彬彬,格调高雅,不但汉、唐逊色,元、明、清也望尘莫及。显示了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在群体人格、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方面的独特风貌。

作诗本是文人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到了北宋,一次宴游动辄作诗达几十首,集会诗的数量十分惊人。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观念出发,或以纯艺术的标准衡量,雅集诗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应酬游戏之笔,并无太大价值。但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作为社会文化构成的方式和层面而存在。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宋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绝非仅仅限于纯粹诗学的范围内,而应该从更深广的文化意义和人格心态的角度来观照。通过集会诗,我们可对宋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窥见一斑。诗中所描绘的文人生活,所反映的文人心态,又使我们对宋代文人的了解更丰富更立体。从文学本身来说,正如群体倾向总比个体活动更能代表和说明时代风气,北宋文人集会诗歌呈现的特质和变化往往主导并且推动时代诗歌创作与观念的趋向,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诗某些典型特征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因此关注集会诗歌,关注创作主体的状态、文学生成的环境、探求它们对诗歌内容、形式、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和切实地了解、认识宋代的诗人和诗歌。

在北宋文人集会的文雅特质影响下,集会诗歌也呈现出相应特征。翻检北宋文人集会诗歌,可知人文题材是集会诗表现的主体,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举凡文人雅士们聚会时泼墨挥毫、评书题画,听琴对弈、煮茗吟诗、谈禅论道、玩赏金石碑帖等等精神文化活动,都是诗歌吟咏的对象。兹举数例:如赏鉴书法:《蒙晁美叔秘监召观书帖继示长句次韵》:“开缄龙蛇踊,偃蹇风涛宽。熟视已收卷,爱惜还重观。”听琴:《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清湖纳明月,远览无流云。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观画:《同邻几观中道家书画》:“宋公好古天下闻,法书奇画多求真。……鉴微赏异极毫发,四座若获千金珍。往往发狂或大叫,咏诗落笔争纷纶。……”谈禅论道:《和农师四和前韵仍有推奖鄙薄之句再次韵》:“……儒林盛会沾恩饫,云阁新图预客题。自注:是日农师出搨写美成殿将相横卷,令坐客题跋。更听高谈造名理,人间无物不均齐。自注:坐中农师多谈庄语。”玩赏金石碑帖:《和永叔小饮怀同州江十学士》:“翰林文章伯,好古名一世。家无金璧储,所宝书与器。北堂冬日明,有朋联骑至。新樽布几案,二鼎屹先置。大鼎葛所铭,小鼎泽而粹。……群贤刻金石,墨本来四裔。纷穣罢卷轴,指擿辨分隶。其中石赞藏,家法非一二。精庄与飘逸,两自有余意。……”茶会:《和陈子思马上口占令益师携茶纸赴会之作二首》:“豫约今朝狂醉后,须烦同泛一瓯花。早携数幅过山隅,明日诗情各有余。案上罗文如已少,金花银叶也堪书。”此外诸如《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名画》、《和原甫同江邻几过净土院观古殿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像及显僧传当世贵人形骨仁僧鼓琴作》、《围棋歌戏江瞻道兼呈蔡秘校》、《延庆寺会景纯正仲希道介夫明叟纳凉同观建邺宫中画像翰林墨迹延庆寺者刘裕故宅中有寿丘山》、《九月十日雨中孚先见过围棋尝茶》、《李委吹笛并引》之类的诗题在集会诗中随处可见。北宋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精英文人往往既精于创作又深通赏鉴,是诗人也是画家,又妙通书法和音乐,堪称文艺全才。他们不但积累了深厚的文艺修养、又有诗人敏感的审美心灵,品味高雅,文质彬彬,因此聚会时虽无歌舞,实有清欢,在人文的世界怡悦情性、流连忘返,所谓“真赏非俗嗜,雅游知胜缘”,集会诗反映了文人集会的真实场景。

其次,集会诗中多有笔、墨、纸、砚、琴、棋、扇、杖等人文意象。不同于前朝咏物诗多以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自然之物为题,北宋文人分题咏物则多以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金石古玩等人文物品为对象。一方面这些人文物品在宋代文人生活环境中比较密集常见,而格外受到注意也是因宋人赏玩趣味变化所致。如欧阳修于聚星堂燕集赋诗:“分韵,公得松字,申公得雪字,刘原父得风字,魏广得春字,焦千之得石字,王回得酒字,徐无逸得寒字。又赋室中物,公得鹦鹉螺杯,申公得瘿壶,刘原父得张越琴,魏广得澄心堂纸,焦千之得金星研,王回得方竹杖,徐无逸得月砚屏风。又赋席间果,公得橄榄,申公得红蕉子,刘原父得温柑,魏广得凤棲,焦千之得金橘,王回得荔枝,徐无逸得杨梅。又赋壁间画像,公得杜甫,申公得李文饶,刘原父得韩退之,魏广得谢安石,焦千之得诸葛孔明,王回得李白,徐无逸得魏郑公。诗编成一集,流行于世。当时四方能文之士及馆阁诸公,皆以不与此会为恨。”从集会上所赋之物来看,大半是琴、纸、研、杖、砚、画、药、酒等人文物品,画上人物乃历史名臣或文豪。与花鸟虫鱼等一般自然物不同,笔墨纸砚、琴棋书画、金石古玩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文明产物,凝结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文人及其生活方式本有天然联系。宋代文教大昌,受风气熏染——正如我们从《休日同宋遐叔诣法云遇李公择黄鲁直公择烹赐茗出高丽盘龙墨鲁直出近作数诗皆奇绝坐中怀无咎有作呈鲁直遐叔》这类诗题及其内容:“休日不造请,出游贤友同。城南上人者,宴坐花雨中。……尚书三二客,净社继雷宗。黄子发锦囊,句有造物工。握中一寸煤,海外千年松。谁降午睡魔,赐茗屠团龙。……”所见到的,诗、墨、茗、禅等等构成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其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他们的赏玩审美趣味多向负载着文化及智力活动的物象倾斜,偏重人文情趣。

第三,北宋文人登临游观,吟咏自然时,往往赋自然物以人文精神,如梅、竹、茶、月等自然意象都被赋予人文内涵,成为一种人文符号。这是不同于前人的。前人对自然物的把握,重外在感官经验,诗歌则极物写貌。宋人除了感受,还通过文化典籍和思致对自然物进一步探究、诠释,诗歌注重阐发自然物象内在的精神意蕴。如咏茶云:“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味回始有甘,苦言终验久。”“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又“玉泉吟鼎月隳轮,姑射风标两絶尘。”咏月云:“千里玉绳断,万顷金波开。为我清皮骨,怜我兀尘埃”。咏梅“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从来不染埃。”如咏菊“虽惭老圃秋荣淡,且看寒花晚节香”;咏琼花“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咏泉水“林泉不较为生厚,名节犹希到死香”;咏竹“丹心自觉同高节,青眼相看似故人。不染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高精神”等等,诗歌赋予自然物一种德性,将高洁、脱俗等人文精神贯注其中。诗例甚多,不拟赘举。

综上所述:宋代集会诗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繁富的人文意象,体现宋代文人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与活动方式,以及养成的审美趣味决定的。在崇文风气下,宋人普遍好读书,不仅书香门第“万卷藏书宜子弟”,即使村野间也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因为以读书为基本生活方式,通过典籍来建立与古今、万物的认知和联系,北宋士大夫对人文世界的喜爱渐渐超过了大自然。如欧阳修晚年以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号为六一居士,“华阳杨褒,好故博物,家虽贫,尤好书画奇玩充实中橐。家姬数人,布裙粝食而歌舞绝妙”。他们精心营造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意化了。正如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所描述:“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文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瑞研岩泉,焦桐鸣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佳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

在笔、墨、纸、砚、琴、棋、扇、杖等人文物品之间,从事着书画、音乐、诗歌等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或欣赏,北宋士大夫文人群体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饱含着人文气息,与普通人判然有别;而北宋诗人又把创作的视角转向自身所属群体的生活,将审美对象扩大到日常人文物品,将人文精神投射于自然物,虽然是“文人歌其学,雅士歌其艺”,真实反映自身生存状态,但正如贾晋华先生分析《汉上题襟集》中“诸书简对文房四宝的珍重,以及对词章学问的夸示”,认为其中隐含着一种“斯文独在我辈”的特殊文化心理,北宋文人生活环境与行为方式的审美化、诗意化,以及诗歌对人文题材的关注,说明“斯文独在我辈”的文化心理已经为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所自觉,并将其发展到极至。勿庸置疑的是,那些任意挥洒、各逞风流的文人集会和表现文人群体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的集会诗歌即是这种特殊文化心理最为集中典型的反映。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虽有疵病之意,但“以学问为诗”的确是宋诗最显著的特质。北宋文人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而集会上正是力求争胜之所,集会诗也多是争胜之作,因此“学问为诗”的特点尤其突出,它主要体现在诗歌的用意、用事、用韵三个方面。

如前所述,集会上作诗,参与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种竞技炫才心理,故力图立意新颖,议论精辟,以新人耳目。尤其是同题共作,或彼唱我和的情况下,若对原唱之意不能有所阐发,或是另出新见,而沦为人云亦云、异口同声,就不免失败了。如关于王昭君事迹的唱和,王安石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欧阳修曰“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关于崇徽公主手痕的唱和,刘敞云:“君念平城三百万,谋臣奇计已堪休”,欧阳修云“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曾与国谋”,之所以高出众作,皆因议论抑扬曲折,显示出更深刻的识见。而这些杰出的见解、器识勿庸置疑是有深厚文史学养为基础的。

除竞技心态的影响之外,宋人对天下事理——举凡宇宙万物之物理、社会人生之哲理、做人处世之伦理,颇有“每事思穷究”的兴趣(原因姑不展开说明),因此诗中言理成分增加,立意相对较为高深。以集会分题咏物为例,《竹庄诗话》云:“南窗纪谈云吕申公为颖州通判,欧阳公为守。欧阳公素不以文靖公为然,及与其子为僚,见其学识已改观矣。时刘厚甫、王沈甫皆寓居郡下,四人日相从讲学为事,情好款密,一日分题赋诗,申公得瘿木壶,其辞云云,欧阳公见之宜加称赏,以为有宰相器。”诗曰:“天地产众材,任材谓之智。栋桷与楹杙,大小无有弃。方者以矩度,圆者中规制。嗟尔木之瘿,何异肉有赘。生成臃肿姿,赋象难取类。隐括所不施,钩绳为尔废。大匠睨而往,恻然乃有意。孰非造化功,而终朽不器。刳剔虚其中,朱漆为之伪。……设之于楹阶,十目肯注视。……人之于才性,夫岂远于是。性虽有不善,在教之揉励。才无不可用,由上所措置。……”苏轼《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云:“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又释智圆《拟洛下分题》序云:有客示吾西台集仙公李建中静居分题者,集仙得松石琴荐,河南法掾鲍当得茯苓人,青城僧惟凤得递诗筒,巨鹿魏野得文石酒杯。率皆彩笔奇绝,理旨峭拔。……可见宋人咏物之作并非止于追求刻画形似,而往往要以小见大,有所引申。在交代事物的来历、事理的原委之外,进一步阐发其中的理旨与精神内涵。穷究物理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兴趣升华为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咏物诗的立意、境界即有所升华。

用事在宋代文人的集会诗中表现更为突出。宋初西昆诗人于馆阁修书之际,“历览余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而更迭唱和,诗中典故密集,如《泪》诗,全诗八句,用典多达七个,“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对此“学者之弊”,欧阳修认为“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不可。”到北宋中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的时代,作诗用字讲究出处和用典,崇学尚典的诗歌审美意识更普遍、明确与强烈了。苏轼“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故其诗能“如长江大河,闳肆,变化万状”;黄庭坚、陈师道之诗“用事深密,杂以儒佛,虞初稗官之说,隽永鸿宝之书,牢笼渔猎,取诸左右”,“一字一句有历古人六七作者,盖其学盖通乎儒释老庄之奥,下至于医卜百家之说,莫不尽摘其英华,以发之于诗。”用典的范围几乎扩大到宋人能看到的所有书籍。如苏轼《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公犹未戒,炙眉吾亦更何辞?相从痛饮无余事,正是春容最好时。”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诗歌句句用典,又很贴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相反,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那内法酒手,而无材料”,秦观词“惜无故实”,好似贫家美女,终乏富贵态,因之分别为苏轼和李清照批评。

在这种诗歌审美意识和竞技心理的影响下,集会创作的用事也就变本加厉了。如李复有《上巳成季召会于西溪会上赋诗须多韵仍用故事或旧诗十事已上未终席而成违者浮以三大白罚者四人予与成季免焉》诗,从诗题可知,文人们已把故事、旧诗作为写诗的素材库,甚至变成诗歌的主要内容,“资书”成了作诗的重要途径。

用韵与用事同样是在雅集唱和中表现才学的重要方式,二者结合紧密,几乎不可分割。举邹浩在一次茶会上的三首次韵诗为例:《次韵仲孺见督烹小团》:世事多好还,往躅端可视。崟岩辉奇功,颇愧文王肆。他年焚舟来,几作涂炭坠。驷马岂及追,我今亦如是。狂言编虎须,得报逾掐鼻。平生储春芽,美恶初一意。浊氛腾墨云,君舌故历试。小龙落几前,毕竟不知异。方欲事烹煎,姜盐以为使。赖君呼回头,丝桐识秋思。会当扫南轩,石铫沃清泚。从此师金人,三缄诚有味。《再酬仲儒》:龙团方启封,数子已惊视。端如肖璧人,骑羊入城肆。又如金谷姿,不合楼前坠。囊衣本酸寒,茶具无一是。纷纷诘邻家,浪欲学拥鼻。秋空辄云雷,秘昔乃天意。未敢还巾车,且集诸生试。岂非今年芽,岁月与君异。直须如印刓,诗驿趼来使。念君才患多,落笔有余思。盈编故可期,河流几时泚。君应嘲马肝,不食亦知味。《仲儒督烹小团既而非真物也怅然次韵以谢不敏》:情伪初难分,饱闻不如视。君看求马诗,安得走唐肆。此茶亦先声,入手恐失坠。泠然风御还,共饮乃非是。坐令竹边心,追悔如刻鼻。故人岂欺予,姑以将远意。由来毁誉间,夫子犹必试。八床志多金,龙断何足异。胡为不三思,取信鞧轩使。超超莆阳公,铨量妙清思。仰止一喟然,背浃欲流泚。尚赖君诗存,高吟忘肉味。三首古体长篇,立意各有侧重,不但逐句次韵,且句有出典,这无疑需要渊博的学养来支持。以苏轼、黄庭坚之广泛涉猎,无书不读,故吕本中谓:“近世次韵之妙,无出苏、黄,虽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韵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而即便如此,亦不免在逞才使气的次韵唱和中为韵所拘,“因韵求事,至于搜求小说佛书殆尽”,可以说,宋人集会唱和所需要的学问储备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而不管是诗歌的立意、用韵还是用事,任何一方面要有上佳表现都以学问的深厚积累为先决条件,故黄庭坚用“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来比喻作诗好坏与学问程度深浅的关系。刘克庄《跋何谦诗》云:“余尝谓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清人沈善宝曰:“风人之诗长于言情,故得弦外之音;学人之诗晦于用意,转少天然之韵。”他们分别指出的学人(文人)之诗与风人之诗的区别,正好对应于本文所讨论的话题,集会诗偏重人文题材,以书为本,晦于用意,着力于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

当然,以人文题材为主的集会诗也会有内容琐屑、笔墨游戏之作;以学问为诗的手法在往复唱酬中也会造成诗歌用意深折、晦涩难解,堆垛故实、因韵害意等负面影响,但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够意识文人集会诗歌的价值并不在于创造了或发展了几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作为一种类型诗歌,它最全面的展示了北宋文人群体高雅文明的日常生活画面,集中反映了北宋文人游心翰墨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旨趣。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由于文治国策和百年承平,以书籍为载体的人文精神产品的高度积累已经超越了其他时代,文化活动的多方面展开和创新在北宋中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集会诗是士大夫群体笔下对北宋盛世的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通过它有助于我们今天认识了解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韩琦,李之亮.安阳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赵希鹄.洞天清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严羽,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何溪汶.竹庄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苏轼,王十朋.东坡诗集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黄庭坚,任渊.山谷内集诗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李清照,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7

关键词:瞿秋白;旧体诗词;古典韵文;接受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155-07

众所周知,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自中共中央为其昭雪、恢复名誉以来,瞿秋白研究形势日盛,硕果累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革命活动、政治理论、思想宣传、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而作为诗人秋白之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秋白本色是诗人。刘福勤指出:“瞿秋白似乎是天生的诗人。他的心是诗化的,他的情感世界、他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他的全部生涯,那么美尚,那么绚烂夺目,那么高迈激荡、正气浩然、充满诗意。……诗心和诗化的革命活动、创造活动,酿成语言形式的诗,流泻于笔下,在秋白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①从他14岁作五绝《白》诗到36岁就义前所作七绝《偶成》集句诗,其间吟咏不绝,言志不息。诗人的感物伤怀,触景生情,壮怀激烈,惆怅彷徨,孤寂悲怆,缠绵悱恻,诸如此类种种复杂的胸臆情绪,无不烙印于诗词之中。因此,研究这些诗词,不失为了解与透析秋白思想人格、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心路历程甚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拟以秋白今存28首旧体诗词为依据,就其古典韵文之接受生态作一初探,从“集句之慧”“仿拟之巧”“打油之谐”“意境之幽”“诗源之美”等五个方面,透视其旧体诗词自觉接受古典韵文之美的诗质基因,以探明秋白旧体诗词古色古香、神韵幽雅之艺术渊源。

一、 集句之慧: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于资料的严重散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诗人的集句诗,只有1935年作于狱中的七绝《忆内》与《偶成》两首诗。尤其珍贵者,《偶成》集句诗则是他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后人的绝笔诗。前者怀念妻子杨之华,婉转细腻,体贴入微,亲情感人;后者“狱中言志”,慨叹身世,有感而发,袒露心灵。两首诗借助于唐诗“丰神情韵”的天然之美,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人物生死攸关之际的人生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忆内》集句诗作于1935年初夏,诗云:

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身休。

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

为了比较准确理解这首集句诗的思想境界与幽

雅意蕴,兹将诗人分别所集唐人原诗录于下。首句“夜思千重恋旧游”,出自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多雨在孤舟。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最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次句“他生未卜此身休”,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身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第三句“行人莫问当年事”,出自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末句“海燕飞时独倚楼”,出自戴叔伦《寄司空曙》:“细雨柴门生远愁,向来诗句若为酬。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北郭晚晴山更远,南塘春尽水争流。可能相别还相忆,莫遣杨花笑白头。”此四首诗均为七律,每首诗皆含“愁”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们对友人的离愁别恨、对玄宗的讽刺挖苦、对局势的忧患惆怅、对故人的别后思念之种种情感。而此正好集中体现了秋白当下囚禁狱中无自由、思念亲人无相见、时局动荡无安全的忧思萦怀的复杂情绪,正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诗人的思绪穿过异代同“情”的时空隧道,以巧慧灵动之心、洞察秋毫之眼,从唐代四位诗人的作品中精拈出深含忧思情愫的佳句,重新组合成深情念妻、凄婉感人的《忆内》集句佳作,同中有异,意蕴独特。

秋白以《忆内》为题,集中表达对爱妻杨之华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中又蕴含着悲悯同情、无奈叹息的心灵密码。透过文字之表,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无情毁灭“秋之白华”恩爱婚姻之罪魁祸首的暗怨与隐恨之情,真乃“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也。

与七绝《忆内》诗一样,秋白的绝笔诗七绝《偶成》,也是一首集唐人诗句天衣无缝、妙合自然之名作。诗题下,诗人署名时间为1935年6月18日,并作小序云:“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此段小序交代了集句诗的成因,可谓触景生情,偶然得之,故题诗名为《偶成》。此集句诗云: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末加跋语曰:“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跋语给后人提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一是诗人在知道自己“毕命之令已下”之后笔录了这首诗,他对自己梦中之“仙境”以及与梦中“仙境”相吻合的集句诗十分留恋,这种愉悦的心境与他此前所向往的桃花源式的“逍遥”情景甚为相通。可见,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亲友的人生态度与向往和平、向往宁静、向往和谐、向往幸福的精神追求是贯其一生的。这在《多余的话》中有极其坦诚而鲜明的表述:“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由衷之言,无限感怀。

《偶成》分别集自韦应物、郎士元与杜甫的三首七律诗。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秋白将颔联中“流”字改为“山”字,抑或另有所本,也许记忆有误。次句“落叶寒泉听不穷”与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皆集自郎士元《题精舍寺》:“石林精舍虎溪东,夜叩禅扉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苍苔古道行应遍,落木寒泉听不穷。唯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秋白将颔联之“僧”改为“心”,将颈联之“木”改为“叶”,可能另有所本,抑或记忆出入,然而,这些皆无碍于诗人情感之表达。第三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三首诗皆为借景抒情之作,却情景有别。韦应物借日暮苍茫之秋景,写前程渺茫之忧戚;郎士元借月下精舍之景,发仰慕禅境之情思;杜甫借秋月清寒之景,抒孤寂怀人之思恋。三首诗皆是情景交融、各有千秋之名篇佳作。而秋白所集《偶成》之诗,一仍原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却寄寓了诗人于特殊时期、特殊处境中的特殊感情,即或隐或现于群山的温馨多情之夕阳,与百听不厌的“落叶寒泉”之清音,自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遂让诗人顿然产生“如置仙境”之美感。因而,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怀抱里,诗人长期忍受的颠沛漂泊、别离亲人的孤寂凄苦心绪一下子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达到了心海澄明、万愁皆抛的极乐世界。此时此刻,诗人是多么宁静,多么轻松,又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飘飘若仙!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诗人的梦幻美景而已。诗人何以至此,主要是由于诗人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党政冗务、进退维谷的思想斗争、多愁善感的诗人性格与积劳成疾的羸弱体质等状态下,竭力想在精神世界里寻觅一种人生的解放与超脱。

由《忆内》《偶成》两首集句诗观之,秋白对于唐诗,尤其是唐代的七律诗,是情有独钟的。他在狱中一直坚持阅读不辍,对唐诗的阅读理解极其深刻,在记诵引用方面极其准确,已臻出口成诵、思之即来、出神入化、殆同己出的唐诗接受圣境。创作集句诗委实不易,对于作者的学识、眼力、作诗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作者必须博闻强记,熟读百家,融会贯通,善于联想,勇于创新,才能采珍觅宝,缀玉联珠,借古人之妙句,寓集者之情思,创作出取于原诗而又高于原诗的具有个性色彩与魅力的新作来。秋白就具有这些创作集句诗的基本条件与高超本领。他这两首集句诗,无论是主旨之鲜明表达、意境之深邃丰厚,还是情感之自然真诚、韵律之和谐婉美,皆已臻达集句诗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艺术胜境。

二、仿拟之巧:似曾相识燕归来

秋白的集句诗写得出神入化、高雅脱俗,而他的仿拟诗同样写得机巧敏捷、妙趣横生,给人以忍俊不禁的“悦读”享受。

诗人作于1933年3月的仿拟诗《读飞机募捐启有感泣而歌之》云:

去年今日此吴淞,大炮飞机相应轰。

大炮不知何处去,飞机依旧打秋风。②

此诗改自于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诗描写一位青年男子游春之际巧遇面若桃花女子而产生的相爱相思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秋白顺手拈来,稍加改作,即将其变成了一首极具讽刺力度的政治诗。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1933年二三月间,国统区在所谓“航空爱国运动”的号召下,各地成立了诸如“中国航空协会”“航空救国募款会”等组织,举行“航空救国宣传周”“飞机募捐启”等活动。其实,这些都不过是以为首的政府上演的一场欺世盗名、趁机敛财的政治丑闻与闹剧。诗题“读飞机募捐启”,即指此事。而诗人的“泣而歌之”,则全用反讽手法,憎恨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首二句回忆去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与驻沪十九路军以大炮奋勇反抗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后二句是说当年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后又转调福建“剿共”之事,而当局却依然打着“航空救国募捐”的旗号在招摇撞骗,搜刮民脂民膏。“打秋风”,是流行极广的民间俗语,简作“秋风”或“抽丰”,意谓巧立名目,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向人索取财物,以此用于的这场所谓“航空救国募捐”之闹剧,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

秋白作于1935年夏初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极为难得的仿拟佳作: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此词仿拟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秋白在词中完全袭用了陆游“寂寞”“无主”“风和雨”“一任”“香如故”等关键词,“花落”一词与陆游的“零落”意思相同,皆指梅花之凋谢。两词的主旨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与从容面对黑暗势力的坦荡胸怀,以及希望不灭、芳香恒远的顽强精神,是诗人革命意志与高尚情操的有力象征。然而,二词也有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秋白之词对于“身无主”的“寂寞”是“且喜”。只是因为,他现在囚于狱中,已离开了党和革命队伍,完全不受他人的主宰了。过往的一切,皆成烟云,即便生命结束,有何可怕?既然万事看破,死即人生解脱,自由升天,岂不“逍遥”?他曾说过:“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③体现了他为革命而死、虽死犹乐的旷达情怀。陆游之词则表现出“寂寞开无主”的孤芳自赏之“独自愁”怀,情绪颇为感伤,而不若秋白之词的豁达乐观。此乃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等情况不同之原因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秋白仿词与原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自成面目,别具精神,是一首甚为成功的仿拟词。

秋白的仿拟诗词,精选前人诗词之旧瓶,稍加擦拭与洗涤,便巧妙装进自己思想情感之新酒,借题发挥,切景切情,芳香馥郁,韵味悠然。秋白与他的知音好友鲁迅一样,都给文学宝库留下了难得的仿拟诗之珍品。

三、打油之谐:别有滋味在心头

秋白的打油诗约有8首,也写得十分精彩,姿态横生,风味独特,别有滋味在心头。兹按其作年顺序简论之。

其一为七绝《读〈自由谈〉有感》,作于1932年12月,诗云:

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

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

此诗有一段跋语曰:“近读《申报・自由谈》,见有人说真正快乐的情死,却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此外,尚有‘冷摊负手对残书’之类的情调,实在‘可敬’。欧化白话文艺占领《自由谈》,正像国民军进北京城,欲知后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由跋语可知,这首打油诗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不以国难当头为务、而是津津乐道于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可悲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批判。“实在‘可敬’”四字,纯属鲁迅犀利文风,反讽有力,入木三分。首二句,愤怒揭露文艺界不问国事、醉生梦死的普遍堕落风气,与民族危亡的紧张局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刀丛”一词,采自诗人挚友鲁迅新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七律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刀丛”象征抗日斗争;“舞楼”象征奢靡生活。正是这“不向刀丛”与“向舞楼”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文艺界堕落颓风不可遏制的愤慨之情。“瞿秋白诗中‘不向刀丛’的批评,和鲁迅诗中‘向刀丛’的怒觅,说明‘向刀丛’,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是他俩的共识,也是他俩的共鸣。”④这也更是二人成为文坛知音的重要思想基础。后二句,则具体点明当时文艺界“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两种精神生态情状。这是针对《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施蛰存的《买旧书》与郁达夫的《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二文的批判,突出了人生严肃的主题。这是秋白手书寄赠鲁迅的,原件后来发表于1940年8月3日《上海周报》第二卷第八期。从此诗对鲁迅诗句的选用及其将它寄赠鲁迅的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思想的一致、情感的相同与文风的相似。鲁迅当年书赠秋白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条幅,字字由衷,深情厚谊,可窥一斑。

其二为七绝《口占》,作于1933年2月。序云:“海上寓公某,阅《大晚报》‘萧伯纳应散尽家财’之论,恍然若有所悟,即用小报称萧伯纳谓‘包销’之新古典,口占一绝。”诗云:

长江滚滚滚萧萧,为恐家财一旦消。

去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包销。

小序表明,此作乃秋白之读报感言,针对《大晚报》社论《萧伯纳究竟不凡》污蔑、攻击萧伯纳的恶毒语言,以充满诙谐讥讽的打油诗形式予以反击,体现了诗人严正的革命立场。“寓公某”,即诗人自己;“包销”,指当时上海一些浅薄低俗的报纸将“萧伯纳”译成“包销”,诗人以此作为笑料,戏称之为“新古典”,甚具讽刺意味。萧伯纳(1856―1950),英国大戏剧家、社会活动家,创作了50余部剧本与5部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剧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等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是一位值得肯定与尊敬的支持反法西斯斗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作家。1933年初,萧伯纳偕夫人来到上海、北平等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同情中国人民、赞扬社会主义革命的言论,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报纸等媒体,散布攻击萧伯纳的种种流言蜚语。诗人七绝《口占》,正是对其迎头之痛击,冷讽热嘲,令人大快朵颐。

首二句,就资产阶级反动报纸攻击萧伯纳没有“散尽了家产”的卑劣心理,揭示他们仇视萧伯纳的险恶用心,正在于“为恐家财一旦消”。一针见血,揭穿老底。后二句化用陆游《小舟泛近村舍舟步归》(其四)“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萧伯纳离沪后恶语秽言的蔑视之情。尤其是末句,诗人将低俗浅薄、滑稽可笑的“包销”的丑陋译文,说成是“满街听唱”,真乃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极大彰显了此诗诙谐讽刺之奇特魅力。

其三为七律《两雄吟》,作于1933年2月,诗云:

两雄握手太荒唐,万里相逢个半郎。

笑问驻颜狂伯纳,漫夸爱族俏兰芳。

夫人莫道华伦贱,博士能令文学香。

只恨匆匆又离别,未曾色相一登场。

诗题中的“两雄”,即指萧伯纳与梅兰芳。1933年2月18日《申报》载:“昨日萧伯纳来沪……萧之为西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无俟赘言。东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梅兰芳,息影海上,因得良晤,两雄握手,盛极一时。”秋白读了此则消息后,对报道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讽刺性的评论,突出了他褒萧贬梅的思想倾向。此诗一仍《口占》对萧的褒美态度,而且通过对梅兰芳的贬抑而更加突出了萧伯纳的良好形象。首联以“太荒唐”与“个半郎”两个关键词,开笔就表示了对梅兰芳浓烈的不满情绪。“个半郎”,意即萧伯纳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梅兰芳因为饰演旦角,男扮女装,所以只能算半个男人,即“半郎”。轻蔑之意,不言而喻。颔联写萧伯纳惊羡梅兰芳貌美年轻并请教保养之秘诀。颈联将《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主人公沦为之事与受赠博士学位的梅兰芳并列叙述,极具讽刺意味。尾联写梅兰芳因萧伯纳匆匆告别而未能登场献演而深为抱憾,这似乎也是人们惯用的客套而已。“瞿秋白等对梅兰芳不公允的批评,反映了他文化文艺观中存在着一定的‘左’的偏颇。”⑤这是时代背景与诗人本身思想的局限;但就此诗本身而言,其语言之诙谐,讥讽之深刻,对仗之工稳,音律之谐美,堪称不可多得的打油诗佳作。

此外,秋白还有作于1933年3月的七绝《王道诗话》四首:

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

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

人权王道两翻新,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

先生熟读圣贤书,君子由来道不孤。

千古同心有孟子,也教肉食远庖厨。

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

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四首诗嬉笑怒骂、戏谑嘲讽,将具有“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所谓“人权王道”“实验主义”“仁义道德”等思想言论进行了辛辣批判,戳穿了胡适之流为助纣为虐的御用文人之丑恶嘴脸,暴露了所谓“学者”“名流”“哲学家”等辉煌桂冠背后的政治丑行,委实是一组富于战斗性、批判性、革命性的政治诗。秋白作于1933年的五律《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与讽刺力度的打油诗:

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此诗殆同口语,却句句深刻,层层含讽,毫不留情地嘲讽并揭穿了的政治嘴脸与滑稽行径,具有“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

打油诗之作,看似通俗随意,轻松简单,其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它需要作者具备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幽默机智的思维触觉与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等特殊素养。这些在秋白作品中都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体现。由此观之,秋白的打油诗,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叙事议论,都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四、意境之幽:暗香浮动月黄昏

秋白一生酷爱中国古典,尤其对唐宋诗词以及乡贤黄仲则、洪亮吉、龚自珍等人的诗词更是爱不释手、烂熟于心。正因为诗人如此的学习与濡染,所以,前人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便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的创作。阅读其作,总是给人以深邃幽雅的古典意境之美的享受。

秋白14岁所作的五绝《白》,便是一首融会前人咏菊诗歌意境的佳作。诗云:

今岁花开后,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此诗托物言志,十分巧妙的嵌入了诗人“霜”“秋”“白”的名字,体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坚韧意志。诗中氤氲着人菊合一、情物浑然的幽美意境。而此种意境,从下面的几首诗中,便可窥探其蛛丝马迹。如陆龟蒙《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陆游《晚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枝弄秋光。”二诗中表达作者对秋菊余香凌寒气节的仰慕之情,其意境对秋白《白》的影响是颇为明显的。

秋白旧体诗词意境深受古典韵文影响最为典型者,当推其1935年初夏填于狱中的《浣溪沙・感怀》一词: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诗人从16岁离开家乡常州踏上革命道路、寻求救国真理,到36岁被铺入狱,正好20年。诗人回忆往事,理想破灭,壮志付水,感慨万千,遗憾百生,联想之丰富,意境之苍凉,委实是词中之精品。全词六句,情景真切,皆有来历。“廿载浮沉万事空”句,出自陆游临终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年华似水水流东”句,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出自温庭筠七绝《蔡中郎坟》“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湖海栖迟芳草梦”句,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城辜负落花风”句,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犹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黄昏已近夕阳红”句,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秋白《感怀》一词,短短六句,却融合了从《诗经》到龚自珍这三千余年诗歌史上的诗词精华,兼容并蓄,充分吸收,滋养诗情,精彩绝伦。诗人阅读之广,记忆之深,理解之透,化用之活,神妙如此,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矣。

上文就秋白的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接受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由此,我们发现秋白的旧体诗词对于古典韵文的接受方式与途径,是随事而起、因情而生、灵活机敏、丰富多彩的。诗人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同时又十分注重洗涤旧瓶而注入新酒,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诚挚情愫融入其间,“采铜于山”⑥,“自铸伟词”⑦,水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它委实是中国三千年诗歌史大花园中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五、诗源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问根深方蒂固,佳作水到自渠成。秋白旧体诗词为何能取得如此风雅比兴情志正、古色古香韵味浓的杰出成就呢?粗略考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家乡贤哲的熏陶。“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龚自珍《常州高才篇》)。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以来,常州举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9名,探花15名,传胪6名,会元9名。⑧在这方得江山之助的风水宝地上,曾出现过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领衔主编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唐代著名散文家萧颖士,著名诗人戴叔伦、储光羲,宋代文艺大家苏轼一生驻足常州十余次,并终老于此;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唐荆川,著名中医王肯堂,艳体诗大家王次回;清代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经学派,还有历史学家赵翼,训诂学家段玉裁,布衣诗人黄仲则,诗人、学者洪亮吉,目录学家孙星衍,小说家李伯元,文字改革先驱张鹤玲以及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尤其是秋白的衣胞之地青果巷与后来迁居地(庙河沿瞿氏宗祠),与上列唐荆川、黄仲则、张惠言、赵翼、李伯元以及盛宣怀、庄蕴宽等名人都是近在咫尺的毗邻。秋白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试举乡贤黄仲则、赵翼为例。秋白的经历、个性与情志与黄仲则多有相似之处,故对其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一家父子母女同在茅舍门口吃早饭时,便想起自己与父亲别离而不知何时团聚的事。这时,“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⑨在他的《赠羊牧之》五古四首其二中又说:“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所以,秋白《哭母》中那种无比悲辛伤痛之情怀,自然受到黄仲则诗词悲戚凄婉情绪的感染。对于“江左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著作与诗词,秋白也是极为喜欢的。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单是看看这书上引证的一些古书的名称,就使得我想起十五六岁时候的景象。什么《二十二史札记》等等的书,我还是在那时翻过的。”⑩家乡丰厚文化底蕴对诗人的陶冶熏染,无疑是秋白旧体诗词雅美的重要源泉。

二是书香门第的承传。如果说家乡贤哲的熏陶是成就诗才的大环境的话,那么,书香门第的承传则是小环境。秋白出身于世代读书的仕宦之家,其父瞿世玮(字稚彬)颇精黄老之学,擅长山水绘画,常州寺院楼阁中多有其得意之作,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其母金璇(字衡玉),出身名门望族,乃广东盐运使金心芗之次女。秋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文史诗赋均佳,擅长书法,尤工小楷。秋白作为长子,慈母对其教育甚严。他的叔、伯长辈,均是文艺才士。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诗人文艺才学的增长。

三是勤学苦读的磨砺。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秋白5岁即入私塾,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入小学、中学至大学,他一直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经对同窗好友羊牧之说过:“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文学如孔子与‘五经’,汉代的辞赋,建安、太康、南北朝文学的不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史学如先秦的诸子、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否则,怎能算一个中国人呢!”诗人本身就是如饥似渴学习古典诗词的。他对赵翼的诗词背诵得极熟,以至于只要触动相关景致时便会朗诵赵翼的诗作。如在红梅阁赏梅时,他便出口成诵赵翼的诗句:“出廓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若霞。紫阳未必登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他对于龚自珍诗歌的喜爱,则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龚迷”。诗人《浣溪沙・感怀》“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即化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莫抛心力贸才名”。因此,诗人一生始终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的。直至他囚禁狱中,依然手不释卷、吟诵唐诗不止。当然,时代风云的激荡,对诗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他的诗充满思想美、哲理美与意境美,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与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今,诗人虽然离开我们70余年了,但他那些为数有限却承载着时代风云与诗人赤怀的旧体诗词,则百世流芳,永垂不朽。他那积极承继和发扬古典韵文精神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8

我听课时听得一句“一汀烟雨杏花寒”,蓦然抬首。于头脑的最深处觅得一个画面:细雨纷纷,山色空朦。细雨丝丝的扣入玉白的杏花之上,白玉流转细雨,静谧的、亘古的流动。一阵东风、一缕朝阳、一声莺啼,仿佛都会惊了这世间的静默和淡然。那一刻,我幻想,写下诗的那个多情的人会不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会不会写下的那刻,想到了千年之后,另一个多情的人会伏案沉思?一蜂一蝶一酒暖,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天之计,在于晨。当周围的同学读书声响起时,我静静的翻开《唐宋词》。那刻,我觉得我是一个与这个世间相悖的人。别人都绕过西湖,去攀象牙塔时。而我依旧驻足于西湖,望着那一川烟雨,满城的风絮,静静的吐着那古淡清醇的词句。教室里嘈杂的声音不属于我,迟到零乱行走的脚步不属于我,窗外下课的铃音不属于我。属于我的是李煜的一江春水,是易安的一簇黄花,是东坡的一双芒鞋,是陆游的一盏藤酒,是稼轩的一匹铁马。一曲惆怅一风悲,踏雪留痕觅归程……

我甚至怀疑过,我的前世是不是大宋生活过?或者是不是在我出生时穿越到今生?不然,我面对这薄薄的暮霭时,怎会和柳永一样泪欲夺眶?不然,我面对这锦绣山河时,怎会和鹏举一样满目豪壮?不然,我面对世间嘈杂时,怎会和徽宗一样静默悲凉?我想绕开词里的情感,独自离去。可是,我不愿把它抛弃在历史的深处,在不经意之间,永远的散落。可能散落的不只一份情感,还有那流转飞舞的留恋和知己难觅的叹息。东风不解禁杨花,犹恐杨花散天涯……

总以为我是词里的红颜。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离不弃,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影如形。也许我就叫王朝云,那个叫苏轼男子,会为我写下颂扬千古、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也许我叫李清照,帘外的黄昏,照的不是一个人,照的是芸芸众生,卑微的爱情。驿道的马铃,不是孤独的回响,一起回荡的还有一颗孤寂的心。也许我是唐婉,东风渐老的沈园里,被风吹去的不只是一瓣桃花、一杯黄藤酒、一纸锦书。吹去的是陆游的心阁,爱情的尘埃。帘卷西风黄花瘦,欲笑还颦泪满袖……

都说会读书的人都奈的住寂寞。我奈的住寂寞,可我读不好高中三年。我读来的却是那流传了千年,渐渐殒落在这繁华世间的宋词。读来的却是那越行越远的词韵、爱情!风留不沉香,留不住苍凉,留不住云烟。一颗心穿越了历史的沧海桑田,淡漠的观看着是是非非。宋,离我很近,长在我的心里,如无树之菩提,长与向佛的心,与日俱长。云淡风清寂寞多,孤星寡月相伴老……

也许只有置身于浩浩的佛法之中才能真正的六根清静、忘掉世间的嗔痴怒恶。如此,只有静静沉浸于一万多首词中,或许我的灵魂才能升华。词很美,就像红艳的新娘。含蓄宛雅到热情奔放、清新飘逸到浓妆艳抹、柔肠千转到一往情深。总希望,那一汀的烟雨把我也寒了,那么我就会像枝头的杏花,被写进唯美的诗境里。永远都在那,无法逃脱,唉,真是如此,该多好。流光似梦人非梦,一汀烟雨湿东风……

人道洛阳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总希望在倾刻间将我对宋的喜爱表达的淋漓尽致。蓦然间,发现以词穷。总希望某天枕这《全宋词》,朦胧间,回到风雨飘逸的宋朝,在姜夔的《杏花天影》曲子中,沉淀到老……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9

是谁,孤苦伶仃泛游赤壁,抚膺扼腕长叹大江东去?是谁,举樽咏怀周郎早生华发,酌酒感慨人生如梦?又是谁,竹杖芒鞋吟咏沙湖,吟啸徐徐笑言烟雨任平生?

是你――

纵情高歌的豪放词人,超然旷达的东坡居士,我们爱你。

你,伫立于江山雄伟处,觅辽阔山河,发思古幽情,一腔豪气喷涌而出,满腹激情油然而生。

于是,你信手挥毫。

或破浪乘风,或壮志凌云,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若天马行空,写景有囊括天地之气,论事有纵观古今之怀。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恢弘峥嵘的意境,抒发誓死报国的壮志。笔力雄健格调雄浑,气势磅礴。如何不堪称“自有横朔气势,固有英雄本色。”?

然而,你并非总是豪言壮语,也不总是铁血丹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岁月不知飘零,人生难耐凄凉。思乡念亲,年年肠断,怎能不称作“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如何不丈夫”?

你,依然淡定,依然多情。

历经孤独的百转千回,咀嚼寂寞的千滋百味。

于是,你对月长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笑看人生月圆花瘦,任凭时光斗转星移,把持心灵阴睛曲直,掂量生命跌宕浮沉,祝愿世间情长意久。如何不堪称“柔肠千尺,情丝万丈”?

你,总是洒脱,总是坦然。

人生失意,拂袖荡去万千烦扰;壮志未酬,举杯饮尽多少无奈?

当乌台诗案的酸楚苦闷涌来,当远谪边地的忧愁愤慨袭来,当洛阳亲友的牵挂思念传来。

你,信笔一挥。

笔下沧桑突显,诗中情感进发,乐观之心全现,豁达之意尽露。

“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宁静盖过喧嚣,沉稳越过浮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碧空云卷云舒。”怎能不称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你,不做作,不娇情,不虚伪,不浮

疲惫中,你放声高歌;困难中,你适时自励;流离中,你执着守望。“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在沧海横流之时站稳脚跟,在浮名虚荣背后找准位置。

车马争喧的繁华中,我嗅出你永不消歇的风韵,漫卷诗书中的闲适,我读出你勃然怒放的希望。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白骨残骸葬于莽莽野草之间,埋于漫漫黄沙之下。诗词佳作,在悠悠天地间代代流传,在滔滔历史中亘古长存。

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世世代代的人爱戴您,千千万万的学子崇拜您。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10

晓 帆

在重庆的文学百花园中,除盛开着创作之花外,还绽放着一朵朵翻译之花。比起文学创作来,文学翻译稍嫌僻静、冷落,不那么“红杏枝头春意闹”。然而,园中寂寂开放的翻译之花却“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且带有一种异域的风采。尽管重庆的这些翻译之花较之创作之花更美艳夺目,却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因为种花人在高等学府里默默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是,在开放的时代,奇葩异花的光彩和芳香终归还是要透过藩蓠而吸引众多的人们的。人们前来认真地观赏,仔细地品评,翻译之花的美深深地折服了观花的人们。

人们花中选花,终于选出4朵最美最香的花。孙法理译《两个高贵的亲戚》(剧本),杜承南译《情弦二重奏》(诗集),刁承俊译《狗年月》(长篇小说),杨开显译《帕斯捷尔纳克未来主义诗选》(诗集),从百余部(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重庆市首届文学翻译奖。这是重庆直辖以来,也是1949年10月以来,重庆评出的文学翻译最高奖,它代表了直辖以来的重庆翻译文学的最高水平。

读着这4部获奖作品,不得不为通过译者而传出的作品的魅力和神韵而击节赞叹。

孙法理先生所译的《两个高贵的亲戚》(漓江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合著的悲喜剧。它是1974年被率先收入美国滨河版《莎士比亚全集》的莎士比亚的第38个剧本(在此之前莎士比亚被公认只有37个剧本),1984年它又被英国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收入。作为英美文学研究家,孙法理在上世纪80年代注意到这一变化,并在美国做了调研。于是他回国后,在国内第1个译出回归莎士比亚的这部诗剧。剧本讲述了决心要同甘共苦的表兄弟,因爱上了同一女子而反目成仇的故事。两人以决斗方式来了断爱情的归属。最后,笃信战神的一方获得了决斗的胜利,但却意外死亡;笃信爱神的一方则获得了爱情。

孙法理教授是莎士比亚研究家,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有独到的研究。但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与现代英语有不小的差异,加上又是诗剧,因而翻译莎士比亚是很难的,即使是译成散文体,也是十分艰巨的。但孙法理所译的这部诗剧,文从字顺,译笔流畅,朗朗易读,文采斐然,诗剧的传奇色彩和莎士比亚的风格神韵被译者很好地表现出来,堪称珠玉之作。

杜承南先生所译的《情弦二重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英国勃朗宁夫人和俄国普希金的诗歌合集。将这两位不是情人的异国诗人的不为对方所知的爱情诗谱成二重奏,是一种艺术组合创新的大胆尝试。它将两个彼此独立而不相唱和的声部同时奏出,竟然是那么和谐、美妙。这是一曲真正的爱情二重奏。爱情,这永恒的主题,是不分国别、不分时代的人类共同的至美之情。诗人们尽管彼此陌生,但只要他们的诗歌歌颂了真善美,吟唱出人的美好情谊,则总是和谐、美妙的。杜承南作为诗人深悟此道,作为翻译家深谙此理。

杜承南教授是普希金研究家,同时也是诗人。他译的普希金诗被纳入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定书目中,也被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是各门学科中最难译的,而诗歌又是各类文学体裁中最难译的。杜承南具有两位爱情歌手所属国家的文学及诗歌的深厚修养,他忠于原作,加上自己的感悟,充分发挥出诗人的才能,因而译诗生动、传神、字字珠玑,使之成为情诗中的精品。

刁承俊先生所译的《狗年月》(漓江出版社出版)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叙述了一对性格迥异的伙伴的坎坷经历,反映了德国自纳粹上台到战后经济奇迹的风云变幻;透过希特勒的爱犬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这一荒诞现象,折射出法西斯的兽性对人性、狂谬对理性践踏的本质,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小说思想深邃,构思精妙,语言独特,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作为《但泽三部曲》最长的一部小说(另两部为《铁皮鼓》和《猫鼠》),《狗年月》首次由刁承俊译出并与中国读者见面。

刁承俊教授是德国文学研究家。君特-格拉斯的这部作品,写作手法新颖别致,内容和语言都有相当难度。翻译这样的经典之作,其艰巨程度甚至在现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等人的荒诞作品之上。刁承俊的译文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做到了形、神兼备,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神韵,使这部异彩纷呈的精品小说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

杨开显先生所译的《帕斯捷尔纳克未来主义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是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持不同政见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作为现代派诗人,帕氏集古典的传统、象征派的音乐感和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之大成,在诗中抒发了对生、死、美、爱、自然、艺术的感受,充满了主观想象和唯美色彩。帕诗朦胧含蓄,独特怪异,奇特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体现了奇诡幽冷的未来派诗风。帕诗开创性、先锋性极强,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高雅情趣,实为世界诗苑的一支奇葩怪花。你一旦读懂了帕诗,其对诗艺的感受和作诗的技巧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杨开显研究员是俄罗斯文学研究家。帕氏的这部诗集被公认是非常难译的。艰深的帕诗令诗歌修养不深不全面的人望而却步。但杨开显对中、外诗歌及其格律有精深的研究,他在深刻理解并忠于原诗的前提下,以译诗顿数和字数的整齐或富有规律性的变化来与原诗的音步和音节对应,既形似,又神似,从而使之成为瑰宝。此译诗集填补了国内未出版未来派个人诗集的空白。

重庆的文学翻译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确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法理、杜承南、刁承俊均出自著名高校,传道授业解惑于他们的老师则是如吴宓、朱光潜、苏雪林、曹靖华、余振、魏荒弩、冯至、田德望、杨业治这样的泰斗或大师。名师出高徒,磨砺出天才。他们经过名师的指导和几十年的磨砺,辛勤地耕耘在高等院校的外国语文和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翻译这片园地上,长夜孤灯,呕心沥血,艰苦跋涉,严谨治学,成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和翻译家。他们译著颇丰,少则出版10几20几部作品,多则出版30几部作品,还有大量的论文和其他文章。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11

引言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可以了解英美文学史、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提高文学修养,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文学课堂授课形式单一,教师多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另外,有的学生文学功底差,对英美作家知之甚少,对作品内容一无所知,再加上某些词汇复杂难懂,使他们对文学课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更偏向实用化的课程,文学变得有点“冷门”,所以新形势下文学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快了课堂进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探讨英美课堂上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1. 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增加课堂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例如ppt课件,音频和视频的运用,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加深印象,便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1 多媒体课件中图片的有效运用

英美文学课上信息量大,需要介绍文学史、文学流派、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等诸多内容。学生由于对国外作品不熟悉,对这些内容可能会感到很陌生。ppt课件中插入关于时代、作家肖像、作品主题等相关的图片,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减少文字介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在讲英国文学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故事时,可以插入亚瑟王和骑士图片,学生看到图片,会对骑士的特点有更深刻认识。教师在讲解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未选择的路》配上在秋意浓厚的森林中,黄叶满地的地面上,两条蜿蜒的交叉小路伸向森林深处的图片,会使学生在这种生动图片的冲击下,对作品的主题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1.2 多媒体音频的有效运用

英美文学课上除了利用图片,生动有效的展示教学内容外,多媒体音频的恰当合理的有效运用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英美文学中讲解诗歌时可以使用音频文件传达其魅力。诗歌是讲究格律、韵律的文学形式。只有通过声音,才能把诗歌的节奏美感传递出来。例如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经典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赞美。学生通过倾听音频中饱含激情的朗诵,“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会体会到诗中所传达的恋人间的感人至深的爱情誓言。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她在美中行》,学生通过聆听其中流畅的诗歌节奏和押韵方式,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想象出一位神秘女子的轻盈姿态和“减一分则太暗,增一分则太明,都会损害她无法言喻的优雅。”的恰到好处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声音能传达很多东西,给学生留下丰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多媒体音频的合理利用会使课堂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听觉,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

1.3 多媒体视频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中视频资料是集图片和声音等为一体的有效工具。英美文学中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先把作品内容和与观看的片段相关的文本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观看,才会对视频中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角色,语言特色等形成鲜明直观的印象,达到观影效果。例如讲解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时先把简的经典独白“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进行剖析,然后让学生观看片段,学生更能对简的人格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通过先讲解故事背景和对白鲸的描述,再让学生观看船长如何在大海中和白鲸搏斗最终导致毁灭的视频片段,学生会对白鲸的形象留下永久的记忆。这样文本解读加视频片段的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反过来增强其阅读原著的动力。

2.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有效的增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采取启发式、情景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独立或自主学习。

2.1 多媒体便于启发式教学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的运用使这一教学理念能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例如在课件中针对文本内容列出一系列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中西文学可以对比的教学内容,比如讲到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时可以同时罗列中国古典诗中表达永恒爱情的诗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通过对比,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启发学生思考中西文学在表达爱情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2.2 多媒体便于情景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上用图片展示文本,图文并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本所传达的内容,蕴含的张力,表达的主题。例如在讲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可以用图片展示哈克的整个历险经历,他和黑奴吉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是哈克,该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经过对比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多媒体便于任务型教学

所谓任务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上课之前,让其对新课的某方面内容制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根据小组任务完成程度进行评论,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能力。另外,教师用音频播放诗歌,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模仿朗诵;用视频播放电影,可以让学生模仿电影对白或者是进行角色扮演,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小组,让其表演,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语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12

内容摘要:社旗山陕会馆石雕艺术具有精湛典雅的民族美感,它们所表述的崇尚尊儒的商贾思想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宗教的因循性和传统性。石雕艺术风貌造型生动、寓意深涵、神韵跌宕、气势磅礴,使得社旗山陕会馆的石雕艺术达到当时登峰造极的状态。精湛的技巧与平和的心态所体现的理念与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山陕会馆石雕艺术审美取向

河南南阳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精湛的装饰,丰厚的商业文化而闻名全国。它与河南的开封、漯河、淅川、洛阳、山东聊城、四川自贡的会馆相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馆”,它以建筑、石雕著称于世,成为国内现存80余座商业会馆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它的石雕装饰艺术,圆雕与透雕相结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今天仍有借鉴与研究的价值。

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历时136年,是晋秦巨商议商事、谈戒律、论忠义的地方。南阳社旗当时水路四通八达,可直达丹江和长江。为联络通商和树立本籍商业形象,他们“运巨材于楚北,访明匠于天下”,集各地能工巧匠以展“绝活”,其石雕、木雕、琉璃雕、匾额、楹联、刺绣等装饰艺术无不造型生动、寓意深涵、神韵跌宕、气势磅礴,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当时登峰造极的状态。它的石雕艺术特色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特别是人物故事雕图尽得我国历史绘画与雕刻艺术之神韵,使其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作为一种装饰,它体现的是一种“忠义”“诚信”的主体文化心理。它们多以历史故事、演义小说、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为主体,并以吉祥动物作为秉忠、仗义、祈福、聚财的经商理念,使石雕本身透出一种尊儒崇文的意识,并透出一种商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清末资本萌芽的商业繁盛、山陕富商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山陕会馆石雕“错采”纷呈的风格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现用“错采”来形容山陕会馆的皇宫般的布局,极尽堂皇富丽的装饰风格。其会馆建筑中无木不雕,无石不刻,并且多以圆雕、透雕为主。显示出了玲珑剔透、神采奕奕的感受。比如,琉璃壁照后和悬鉴楼前的石狮与其基座通高2.6米,和悬鉴楼下24个上圆下方的复式础座之束腰以装饰为重点,分别为浮雕奔虎、麒麟、云龙、天马、神牛等瑞兽。座上石狮威仪壮观,雄狮玩绣球,雌狮背负,怀抱幼狮,含笑欠体而立,颇具人情味。大拜殿的柱础、麒麟、月台围栏、石竹、及石牌坊上的狮子、猿猴、人面兽、石榴、仙桃等更是采用圆雕和深浮雕的艺术手法,造型夸张、饱满匀称。其中石牌坊下面的抱鼓石上蹲着的人面兽(也称,参见附图),人面、兽身、脊长飞翼、身披龙纹、脚有马蹄、目光迥异、恭谨沉着。粗壮的四肢雄劲有力,加上展翅欲飞、似收豹臀往前冲。其神韵在悍霸中欲显“秉忠”,在狰狞中欲显“仗义”。呼之欲出的气势彰显强烈的精神内涵和挥之不去的“张力”。它与麒麟、狮、虎排列整齐,虽然各个造型精巧,但气势颇足。这与其上以透雕为主的牌坊群雕灵秀窈窕、清逸雅韵的造型风格相比,可谓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从雕刻的技法上分析,他们在不同的题材与不同造型中运用不同的手法与表现,体现了民间艺人真诚的创作心态与完善的雕刻意识,造就了今天的艺术杰作。另外,大拜殿柱础石雕也颇具特色。殿内有高84厘米,长1.16米的硕大清石圆雕构成狮础、麒础,赫然威武、傲然负重、震撼人心。其他的图案风格如莲叶青蛙之雅致,云龙牡丹之华贵,既庄严又生动。在大座殿前檐的四座老檐柱础边长90厘米、高89厘米,明间二础束腰的高浮雕出的“薛平贵探寒窑”“周文王渭水访贤”,还有《封神演义》的故事,础座上部四角以圆雕手法各雕二蟠龙,龙体侧面向上,龙目恰与俯视之观者形成最佳视角对接,颇具巧趣,是清代杰出的雕刻艺术。

隐喻和审美化的特质使其会馆石雕具有了象征性、假定性、类型化的文化特质,着力塑造了以关公的“仗义”“秉忠”为主的社旗山陕会馆的商业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吉祥图案1000多处,反复集中渲染了一个既崇商又崇文的儒商大侠的追求和向往。比如石牌坊,有《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周敦颐爱莲》《嵇康爱竹》《林和靖爱鹤》《俞伯牙爱琴》等,这些表达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缘物寄情的高士情操。牌坊四柱下方前后之抱鼓石面分雕了《八爱图》及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其上部额枋均为双面五重雕饰,中枋明间额枋之上透雕“福禄寿”三星图,背面雕“五蝠(福)捧寿”图,两侧柱头透雕蟠龙望柱;二次间平板枋之上中部南面分雕“李白骑鲤”与“杜甫夜读”。背面分雕“赵匡胤输华山”与“赵彦求寿”。在此将大“诗仙”“诗圣”之像置于如此瞩目之处,隐喻了商人阶层的理想追求。这与大拜殿前的以高浮雕和透雕完成的巨幅石雕“十八学士登瀛州”“渔樵耕读”遥相对仗,宣扬了读书入仕方可登临仙境的尊儒崇文的理想。其牌坊下面多层枋面及雀替分雕“八仙庆寿”“雷震子下山”“日月二仙”“文王防贤”“王羲之爱鹅”,及“鹿鹤同春”“麒风呈祥”“大鹏展翅”“鲤鱼跳龙门”以及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体现着商人崇商和祈愿广开财源的殷切愿望,同时这种理想与徽雕殊途同归,和中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

社旗的雕刻艺术经历136年的时间,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写意、夸张、装饰、变形与表现的多种因素,在形式上以壁照、圆雕、透雕、浅浮雕为主,配以中国古典的系台、殿堂、大厅、神台等建筑与其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和谐的建筑群。这些艺术瑰宝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社旗县博物馆主编.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

[2]关玉国.社旗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初探.2004.

[3]孙继全,杨骏声,贾福泉.社旗县文史资料第七辑(山陕会馆专辑).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