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少年宫活动总结

乡村少年宫活动总结

时间:2022-03-16 10:39:51

乡村少年宫活动总结

第1篇

本学期,我校的乡村少年宫兴趣班成功开班,竹竿舞兴趣小组活动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诸位老师的配合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开展得十分成功。

首先,我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积极认真钻研业务,对工作有着高度的 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虽然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竹竿舞,但通过我自学,加上自己的坚持努力,并很好地利用本校资源和自身资源,我还是学会了跳竹竿舞。我让学生先学习打节奏,学得快的同学教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们也从旁加以指导。小老师教得认真而又投入,学生们兴致盎然,学得非常投入,迅速掌握各动作要领,同学们动作一致,精神抖擞,气氛活跃,很快就学会了竹竿舞的不同的花式,受到领导和同学们的好评。其次,在开展竹竿舞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做到: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制订出科学地、切实可行地教学计划。在训练中因材施教、因人因地而宜,科学地训练队员,使学生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许多。另外,我们坚持正常的训练,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我们和学生达成一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勇敢、坚强、不怕苦不怕累、奋力拼搏,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同时,我们还细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反常现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由于我们教师在训练中身先士卒,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十分显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经过整整一个学年的刻苦训练,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令老师们深感欣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乘胜前进!

第2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注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改革创新,努力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二、“乡村少年宫”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

建设“乡村少年宫”是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举行青少年文体科技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将之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乡村少年宫”在硬件建设上,配备满足德育教学、课外艺体活动和特色项目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和功能用房;建立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音乐室(琴房)、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节目表演室;具有满足三项以上特色项目开展的场地、器材。

“乡村少年宫”必须具备下列功能: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要过“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向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劳动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敢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城乡交流的平台。“乡村少年宫”不仅是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城区学校的农村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可以作为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城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能力培养的实习地。“乡村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是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很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未成年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乡村少年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和知识信息中心,要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联谊活动、亲子活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以点带面,促进乡风文明。

三、“乡村少年宫”建设基本原则

公益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以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免费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公益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公益性活动的主阵地。

基础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坚持面向全县农村未成年人,保证农村孩子能自觉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基本任务是过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为农村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依托学校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主体是学校。依托乡村中小学校(包括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建设,不仅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楼、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投入设施设备的后续管理维护也比较有保障,解决了长效运作的难题。

共建共享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又要积极争取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充分利用团委、妇联、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实现各方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挥现代传媒在开发、传播和利用信息资源中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决策,全面提高“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管理和推进效率。

特色发展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突出各校特色,真正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各具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最终形成县域特色。

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少年宫”的社会效益,努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乡村少年宫”建设机制保障

建立组织。县成立县“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运作和考评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镇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和交流学习,并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各镇中小学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校长担任“乡村少年宫”主任,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副主任,专业老师担任辅导员。“乡村少年宫”依托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一套班子,两套管理,实行主任(校长)负责制。学校制定“乡村少年宫”建设具体规划、远景,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试点推进。“乡村少年宫”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实施的原则。今年,各镇均要选择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作为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单位,挂牌成立开展工作。并重点建设1—2个有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推广经验,广泛开展“乡村少年宫”主题实践活动。

优化队伍。要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建设。各学校要坚持“挖掘学校潜力,树立学校特色”的原则,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社会教育专业素质的人才担任“乡村少年宫”的专职辅导员。县“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不同乡镇的优秀专业辅导员进行跨镇支教,镇域内“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域内走教,实现县、镇范围内辅导员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加强与社会艺术团体的合作,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吸引专业特长突出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积极与文联、团委、妇联等群众组织合作,争取他们在人力上的支持和配合,拓展师资渠道。向籍大学生发出支持建设“乡村少年宫”的倡议,积极吸纳有特长的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活动。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完善功能、改善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网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工作原则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普惠共享原则。以学校资源为依托,始终把公益性摆在首位,在服务对象上,坚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服务广大未成年人,杜绝只为少数有特长、专长的孩子服务的倾向;在活动内容上,坚持以普及性活动为主,着力满足未成年人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在开放时间上,坚持常年开放,节假日的开放时间适当延长;在管理模式上,严禁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所有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一律免费,真正成为全体孩子的乐园。

(二)因地制宜原则。注意融合、利用闲置房舍等现有资源,与“校舍提升”工程相结合,统筹规划,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对校舍资源宽裕的学校,安排独立校舍作为活动场所,并从总体功能布局、内部设施配套、文化品味提高等方面入手,向全省、全国一流水平看齐;校舍资源一般的学校,鼓励其对原有旧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完善配置,充实内容,并在活动的组织和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发挥作用;校舍资源紧张的,则充分利用现有校舍和场地,提倡“一室两用”、“一桌两用”,保证教学和课外活动在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交替进行。

(三)以生为本原则。在场所设置、器材配置和活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教育教学背景、师资状况的差异和广大未成年人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未成年人需求的变化,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各具特色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三、任务目标和建设标准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依托学校资源设立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任务目标是:

2012年,各镇(街区)选取2处师资和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供示范;年内,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达到100处;依托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儿童俱乐部”,建成率达到70%以上;2013年,“乡村学校少年宫”、“儿童俱乐部”实现全覆盖。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要达到以下标准:

(一)设施配套化。按照国家、省、市要求,配齐、配足、配好满足课堂教学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科技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活动项目所需的田径场、音乐室、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和劳动实践、手工制作、德育活动等场所及配套器材,设施齐全,格局划分明晰。

(二)队伍专业化。在校内,结合“四讲一树”、“师德建设月”等活动,打造一支满足活动开展所需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在校外,积极吸纳文艺、体育、科技、法律工作者和家长义工、“五老”人员、当地民间艺人、大学生村官等,组成志愿者队伍义务为未成年人服务。

(三)管理规范化。避免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管理;制作悬挂统一标识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标牌;建立健全财务、安全、各场地及功能室管理使用规定等制度;健全完善活动档案,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活动时间、辅导教师、活动人数、活动效果、安全情况等。

(“乡村学校少年宫”标识样本请从电子信箱中自行下载、制作,密码为)

(四)活动经常化。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和周边社会教育资源,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在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的基础上,制订全年活动计划,采取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思想道德、纪律法制、环境保护、安全自救、健康卫生、社会责任等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情趣和心理特征的主题教育活动,原则上每周活动不少于4小时。活动计划详细、记录完备、效果良好。

(五)环境优美化。“乡村学校少年宫”规划完整,布局合理,责任明确,管理有序。公共场所清洁卫生、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规范整齐;教室、活动室、走廊墙壁和校园内有经典诗文、励志格言、温馨提示语等版面(标牌);文化主题墙建设得当、醒目,内容至少涵盖简介、领导机构网络、活动项目、辅导员队伍、活动阵地分布、活动情况剪影等信息,文化氛围浓厚。

“儿童俱乐部”建设标准按照《关于加快实施社区“儿童俱乐部”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市社区“儿童俱乐部”建设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执行。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各镇(街区)要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活跃未成年人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人员具体抓,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责任分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市文明办负责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检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指导意见,总结推广经验;市教育局负责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衔接,负责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间的横向交流,负责对“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内辅导员进行培训,负责组织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主题教育活动、特色技能培训、教育研究成果交流研讨和各种比赛展示活动;文化、体育、科技、卫生、民政、司法等部门和团委、妇联、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特点,通过开展“城乡牵手”等形式,定期组织本部门单位专业人员深入各“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完善投入机制。市里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中小学校舍维修计划和设备、设施配置计划。各镇(街区)要拿出专项资金,保证“乡村学校少年宫”设施更新、日常运转需要。要积极探索以市、镇(街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各级文明单位要通过投资、捐资、冠名帮扶等方式,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中先行一步,并带动更多的部门、单位、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第4篇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文明委领导同意召开的,市文明办、__县文明办前期作了认真准备。刚才,我们实地参观了__县__二中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市财政局副局长__同志宣读了《关于认真做好20__年度中央和省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资金使用、运行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应海同志宣读了《关于对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进行考核评估的通知》,对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运用作了详细说明。__县文明办、__县__二中、__县__镇一中、__区__一中分别就少年宫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典型经验,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各项工作的落实。下面我就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与考核工作谈几点意见。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体现了党中央、中央文明委对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亲切关怀和爱护,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摆上重要日程,充分认识到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课堂,是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全市要积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协调,文明办、财政、教育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市文明办、财政局、教育局要结合实际,继续加强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使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考核,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质量、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20__年1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承建学校是由各县(市)区精心挑选推荐的,希望各位校长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突出本校特色,圆满地完成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任务。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受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19个。今年中央和省加大了对我市的资助力度,资助数量达到15个,资助资金300万元。这是中央和省委对我市农村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厚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质保量完成中央和省赋予的项目建设任务。要按照中央要求的建设标准,切实达到室内总面积不低于160平方米,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志愿者作为辅导员,保证活动正常开展。要严格按照《乡村学校少年宫使用管理办法》和《__省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建设和管理,各承办学校要认真组织项目建设,按照标准精心设计各个功能室、确保满足学校的日常活动需要,严格按要求使用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不被挤占挪用,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年终我们将组成专项考核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学校将交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要确保乡村少年宫功能定位不错位,使用原则不走样,坚持公益性、普及性和资源整合原则,把乡村少年宫建成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农村未成年人文体活动重要平台、农村未成年人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效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日常运行管理相对于硬件建设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完善和改进。要依照《乡村学校少年宫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细化管理制度,建立日常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要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行政管理组织,按分工和责任开展运行管理、设备维护、活动项目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日常考核、财务管理、档案记录等工作。市文明办将依托商丘文明网开办“一校一档”网上展示平台,探索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网络展示系统。要把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使用管理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体系,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评比活动,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使用、管理的健康发展。

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把思想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中华经典诵读、文明小博客等活动;创编节日小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德育功效。要从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球类、棋艺、手工制作等

文化体育活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活动项目,活动项目的设置要注重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衔接,与新课改相结合,逐步使活动的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要统筹安排、周密计划活动时间,平日的活动可安排在下午放学后,每次1小时,节假日和寒暑假根据情况向西安排。按照考核评估标准,上学期间,每名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3次活动。每个活动项目参加的学生应控制在30名左右,也可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差别教学。在活动的组织上,根据不同的活动项目,成立兴趣小组或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开展活动.由辅导员制定具体的活动要求,指导学员开展活动。合理使用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活动空间,通过时空交替,做到一室多能、一馆多用,确保活动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强、工作热情高的辅导员队伍。学校教师是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和稳定队伍,各学校要充分依托本校教师组织辅导员队伍。要发挥专业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重要作用,根据专业教师和其他教师的特长设置活动项目,请他们作为骨干辅导员。学校要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参加有关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辅导员的能力。组织有兴趣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校外专业辅导员和民间艺人等开设的活动项目,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新的校内辅导员师资。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人才资源,建好校外辅导员队伍,各地文明办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组织各级文明单位以及基层文联、作协等群众组织的文艺人才,充实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乡村学校少年宫承建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多途径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来源,主动与各种专业协会、团体、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合作,选拔专业人才到乡村学校少年宫任职,充实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主动寻访所在地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传统文化爱好者、文艺骨干等民间艺人,邀请他们利用闲暇时间来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辅导活动。积极吸收返乡大学生、“五老”人员、先进典型人物担任义务辅导员,开展志愿服务。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按照《乡村学校少年宫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可利用少年宫运转资金为少年宫辅导教师发放适当的辅导补贴,学校可根据乡村学校少年宫提供的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对教师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挂钩,进一步增强教师参与活动积极性。

每年一度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是全省的统一要求,市推进少年宫建设,发挥少年宫作用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已下发了考核评估文件通知和具体标准。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加强与财政、教育部门的沟通协作,组织各学校少年宫加强设施建设,配齐配全活动器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认真准备工作档案,做好迎检辅导。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承建学校要尽快查漏补缺,建章立制,完善档案管理,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迎检准备。20__年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承建学校要加快建设进度,务必在11月底完成乡村少年宫建设任务,在考核评估时一并检查。

同志们,20__年中央和省彩票公益金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各地要认真学习中央、省有关会议文件和政策法规,深入领会本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第5篇

2011年,中央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计划。6年以来,四川共承建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项目1720个,中央专项资金累计投入5.4393亿元。四川各地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3100多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为360多万农村未成年人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免费参加活动、提升能力素质提供了条件。

“这些独具特色的少年宫让乡里的孩子再也不用羡慕那些‘城会玩’。”南充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科科长李健说。

交“宫友”

每天中午、晚上放学后,走马中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10多个兴趣班1000多位小伙伴都要聚在一起。这里是南充市首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少年宫聘请了兼职辅导教师18名,校外辅导员3名,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11:20―12:00、16:45―17:25的课外时间进行辅导。

“我很喜欢跳舞。”五年级的小雪谈起兴趣班显得很开心,一听到下课铃声就直奔舞蹈教室,“舞蹈班虽然每周有两次,但每堂课只有40分钟,显得有点短。”

小雪的同班同学小宇也有同感。他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两位老人精力有限,小宇就像个“野孩子”:放学后扔下书包到处乱逛,玩火烧掉了别人家的柴垛,溜进大棚摘没成熟的西瓜……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宇参加了舞蹈班,还有了小雪这个可爱的小舞伴,“我不能拖了女孩子的后腿。”

四年级的小静琦和小思雨已经是第二年参加国学经典诵读班了。2016年,诵读班融入了课本剧活动,这让她们不仅学到了好文章,还锻炼了自己的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课本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获得了南充市2016年校园课本剧优秀奖,这让两个女孩儿信心大增,她们说:“诵读班是我们除班级外的新集体,我们在毕业前都会留在这里。”

采访中,走马中小学副校长赵晓明很是感慨,“城里周末校外的兴趣培训班都价钱不菲,对于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可望不可即。自从青少年宫走进乡镇学校以后,乡镇学校的孩子们各方面才艺得到了培养和展示。”

赵晓明坦言,对孩子们来说,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出现增加了孩子们一个玩的途径,也增加了一个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乡会玩”

除了音乐、舞蹈、书法这些少年宫的传统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里还有一些城里人不常接触的民族特色活动项目。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5月16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记者刚走进西充县关文镇小学,就被一阵有韵律的竹竿撞击声所吸引。据了解,这是该校乡村少年宫开设的竹竿舞特色活动课。“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读书时学过竹竿舞,还获得过比赛大奖,跳得相当好,学生也乐意学。”关文镇小学校长冉小平说,根据该校音体师资特点,开展了以竹竿舞和锅庄舞为特色的20余项乡村少年宫活动。他说,该校36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了乡村少年宫活动项目,仅竹竿舞和锅庄舞就有120余人。

如此“个性”的少年宫,在全省各地的乡村学校还不少。成都新津县万和小学的少年宫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社区和企业的有机农场、蔬果基地,体验采摘乐趣,学习农耕文化;绵阳市平武县豆叩小学的少年宫开设了羌绣活动,让孩子们在民间艺术中传承传统文化;德阳什邡市隐峰学校的少年宫则为孩子们开设“跳跳虫”科技研究室、“三叶草”文学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办起《孩子们的研究发现》《三叶草》等期刊。

“由于没有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学生心是放松的,思维是自由的,这更容易让孩子释放个性、发展个性。”李健表示,为了确保南充市乡村少年宫“一校一特色”取得预期效果,近年来,南充市组织了多场少年宫活动成果展示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和家长感受“乡会玩”的独特魅力。

软支撑

乡村学校少年宫计划改变的不只是学生。

走马中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拉丁舞辅导员袁静是一位年近50的女老师,女儿在外地工作,她把所有的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自己上两个班的语文,兼一个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还自费学习了舞蹈,每周参加舞蹈进修,每天放学后在少年宫教学生拉丁舞、卡卡、韩国舞等,备受孩子们爱戴。

“兴趣班的辅导员都是兼职,酬劳微薄。”据赵晓明介绍,像袁静老师一样兼职少年宫兴趣班辅导员的老师有近10名。

2016年红遍网络的内江“最文艺女保安”刘玉珊属于自学成才。多才多艺的她被隆昌县龙市镇中心学校聘请为少年宫兼职辅导员,教授绘画、古筝、吉他、剪纸等课程。教孩子们的同时,刘玉珊也借助各种机会提高自身水平,以便更好地辅导学生。

孩子们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校内资源,不少校外志愿者也加入到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的行列。

在阿坝州汶川县八一小学,校外志愿者辅导员李晓明每周五都会到学校给少年宫管乐队的孩子们上课。“教学器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外活动质量,这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作为四川音乐学院教学专业研究生,李晓明2014年刚来学校少年宫指导管乐队的时候,乐器维护维修很是困难。在汶川县文明办的协调下,李晓明发动了母校的资源,为少年宫提供了“软件支撑”。

2011年以来,四川省连续6年举办省级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负责人集中培训,辅导员队伍不断充实和完善。此外,各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调动各级文明单位、社会各界力量与乡村学校之间的互联积极性,使资金、人才和物资器材等持续不断输送到乡村学校少年宫。“目前,南充有文艺和体育特长的专职老师仍比较少,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能加入到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的队伍。”李健说。

别“跑偏”

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普及,一些在外打工的家长开始提出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乡村学校少年宫应该不分节假日和寒暑假,而是全天开放,并且有专人专职负责。

对此,南充顺庆区搬罾初级中学校长胡斌坦言难以做到。2016年底,这里刚刚建成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我们学校的少年宫活动最开始安排在下午放学以后,但是发现这并不适合。乡镇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周围的农村,很多同学家离学校很远,而公共汽车五点半就收班了,放学时间晚了,安全问题谁来保证?”

于是,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原来每周三下午的上课时间改为乡村少年宫专项授课,学生也可以在每周上午放学后去少年宫专用教室自行练习。然而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不少家长的疑问:“乡村学校少年宫本是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如今将少年宫活动时间搬到课堂,是否有违初衷?”

Υ耍四川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国家已经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纳入农村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要求学校每周必须有超过2小时的少年宫活动时间。因此,搬罾初级中学的做法没有问题,但遇到这样的难题,学校还是应该及时上报教育部门,获得应有的帮助。

“目前我省很多乡村学校少年宫都还在起步阶段,容易发生‘跑偏’现象。”四川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张峰指出,有些地方的少年宫只是建立起来之后就大门紧闭,只有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开宫,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还有地方将少年宫变成了学校教辅阵地和第二课堂。这样的少年宫使得孩子们“入宫难”,既浪费了资助人的资金,也违背了国家设立乡村少年宫的初衷。

第6篇

2020年,XX区按照“全面统筹、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民共享、全域宣传”工作思路,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总揽,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带动社会风气向好向上健康发展,阶段性工作成效明显。

一、常态长效,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一)网格包保不懈怠。继续按照《XX区2020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组织干部职工每周五到包保社区网格开展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和公共秩序整治,进行文明创建宣传、不文明行为劝导,参与帮助包保社区网格解决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点位达标不反弹。继续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点位标准(2020年版)》,对全区所有测评点位进行常态化包保,定期对包保点位进行动态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着手整改,建立点位包保常态长效机制,保证所有点位都有人问有人管,确保点位随时处于达标状态。

(三)志愿服务不打烊。由主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继续组织干部职工及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及社会志愿者到城区主要干道、主要交通路口,配合各路段路口执勤交警,针对市民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横穿马路翻越栏杆,非机动车不按规定行驶、逆行、乱穿马路、随意乱停等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四)宣传发动不停歇。区深文办督查组定期向区融媒体中心提供线索,继续在“文明同行·曝光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以文字+短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曝光;区属各媒体平台持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 树新风”“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八大类别进行宣传,保证宣传力度不减,深文热度不降,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晓率。

同时,将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作为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四全五化六心”工作法,坚持构建全员参与体系、全域文明矩阵、全民创建网络、全时宣传格局,打造优良秩序;创新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法制化、智慧化管理,打造优美环境;优化交通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守护舌尖安全,挖掘XX元素,净化市场秩序,注重旅客体验,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认真总结,及时梳理,2020年“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资料汇编及工作亮点材料汇编已完成编制并如期报送。

二、稳扎稳打,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扎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规范“文明村镇”创建,结合我区实际,印发《XX区“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三年行动方案》《XX区2020年“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8+N”创建标准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将文明村镇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丰富文明村镇创建内涵。截止2020年10月,共创建省级文明镇3个(其中板桥镇已申报全国文明乡镇),创建市级文明镇3个,区级文明镇2个,文明镇创建占比100%,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11个,区级文明村44个,文明村创建占比达88%,预计2020年底,文明村镇创建比例达100%。

三、久久为功,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

根据市文明办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印发《XX区2020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对照省、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明确区级文明单位体系内容和标准,积极发动辖区内区级文明单位复查及各行各业单位申报,将辖区内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纳入区级文明单位创建。通过上报材料,初步筛选、考察走访、组织讨论、征求意见等环节复核评选出区级文明单位,把工作做实做细。截至目前,XX区累计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省文明单位5个、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6个,创建市级文明单位14个、区级文明单位30个。下一步按照工作部署,预计2020年11月完成复查考评工作,并将在年底进行表彰。

四、绵绵用力,认真做好文明家庭评选

(一)开展标准化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挥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良好家风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建设文明家庭出发,形成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氛围。创新推出“五有”“6+N”标准化创建品牌,结合实际,印发《XX区2020年文明家庭评选工作方案》,发动全区家庭积极参与评选,2020年申报省级文明家庭 户,获评1户。截至目前我区现有全国最美家庭1户,省级文明家庭4户,市级文明家庭2户,区级文明家庭397户,镇(街)级文明家庭1500户。

(二)开展示范化创建。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培育良好家风等为目标。积极认真打造XX区大连路街道成都路社区和XX区板桥镇板桥村两个文明家庭示范点,目前已完成验收相关工作,并且稳步推进开展活动。

(三)开展成效化创建。一是榜样引领有示范,通过鼓励文明家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更多家庭积极参与创建,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文明,形成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新风尚,推动优良家风家教家训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社会和谐;二是凝聚群众有突破。架起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创建活动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便于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开展工作和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种互敬互爱、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居民对文明家庭参与率达90%以上,村(社区)综合满意率提升5各百分点,进一步凝聚起干事创业,文明进步的良好风貌;三是文明程度有提升。在创建过程中,以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群众文明程度为目标,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使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社区文明成为一种常态,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动贡献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更加凝聚积极向上,文明进步和谐氛围。

五、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文明校园创建,我区各级文明校园共58所,其中全国文明校园1所(XX区第十三小学)、省级文明校园1所(xx航天中学)、市级文明校园15所、区级文明校园41所。

(一)强化领导。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体制机制上实行“五个纳入”,纳入全区“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全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印发转发《xx区中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贵州省中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活动评估细则》等文件,确保目标任务、责任主体、项目经费、考核督促落到实处。

(二)强化统筹。指导各学校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两个体系(贵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贵州省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制定文明校园八标准(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德育体系、德育阵地、教师队伍、特色课程、活动文化、文明礼仪)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和师生的文明素质。

(三)强化教育。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通过设置永久性公益广告、经典朗诵作品征集、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彬彬有礼xx人。

(四)强化宣传。在聚焦XX、903频道等区属媒体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学校开展创建活动的先进经验。全区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和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目标、措施等,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挖掘和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区级先进评比,择优往市级,省级、国家级报送,2020年共计表彰了区级“三好学生”1040名,优秀学生干部220名,先进班集体200个,获评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名,对广大师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强化管理。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督查,全面掌握各学校贯彻落实情况,在全区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目标管理考核中扣除贯彻落实不力的单位一定分值,并取消往上级报送文明校园的资格,督促学校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六、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统筹城乡互动,宣传思想政策,传递文明风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一)制定实施方案。以中央、省、市有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文件精神为指引,结合实际制定《XX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方案》,有序推进XX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展示阵地打造工作。

(二)整合阵地资源。认真学习借鉴赤水、清镇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的经验做法,整合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资源,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有工作资料)打造文明实践场所阵地,在50个社区挂牌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个易地扶贫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覆盖。

(三)开展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全区组织开展义务宣讲、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群众喜乐闻见的志愿服务活动达300余场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七、狠抓落实,不断强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少年宫24所。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6所,贵州省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7所、市级财政支持的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10所,市、区财政支持的社区少年宫1所,实现全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受益学生30000余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已成为我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抓场地落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全区共落实乡村少年宫专用多功能室300余间,落实室内活动面积6000多平方米,落实室外活动场地40000余平方米,所有乡村学校少年宫均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用于科普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实验操作室、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室、电脑教室 、用于文艺训练、展演的文化艺术活动室等场地。

(二)抓设备落实。指导各项目实施学校在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修缮的基础上,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对教学仪器、科普设施进行更新配套,添置书画用品、音乐器材、体育运动器材等相关活动器材,少年宫的各项配套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三)抓人员落实。在动员学校积极发展现有教师加入辅导员队伍,实现一专多能和师资共享的同时,鼓励各项目实施学校积极聘请校外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有能力承担课外辅导活动的文体骨干、先进人物、民间艺人等担任志愿辅导员,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1至2名教师或辅导员负责组织、管理、指导。目前,全区共有900余名中小学教师担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并吸纳“五老”人员、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和民间艺人15人,聘请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协会的会员23人,并面向社会招募各个活动中所需要的志愿者30人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少年宫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四)抓活动落实。充分运用“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育人载体,在全区不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2020年9月,XX区承办“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举行“送一盏月亮给祖国”主题作品征集展,收到来自全区中小学作品150余幅,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乡村少年宫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和寒暑假,开设“兴趣爱好班”、“四点半学校”、“特色活动课”等趣味性活动项目。航天小学本着“沐浴活动阳光、享受活动阳光、和谐健康成长”的办宫理念,开展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社会服务五大类活动,共设活动项目24个,十三小学在正常开展书法、美术、音乐等项目的基础上,到裁缝店收集废旧布新开设布贴画活动项目等,XX二小少年宫注重寓教于乐,在美乐思维空间中开设科学类项目共计7个,包括声、光、电科学体验室、STEAM、机器人作坊,航模、校园电视台节目采编。

同时,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按照“一宫一档”的要求,及时对各项活动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使每项活动有方案、有总结、有详细记录,形成了详细完备的档案资料。

八、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本年度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常态长效化管理有差距。虽然已经部署了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但在动态管理方面仍存在差距,老旧小区、农贸市场问题容易反弹,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二)议事协调机制健全有差距。虽然XX区文明委早已建立相关机制,但仍有制度规定尚未完全落地。例如,尚未将文明创建情况真正与各单位奖金绩效挂钩,精神文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未完全做到同步。

第7篇

一、认真做好假前宣传教育工作。

寒假开始前,分别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班主任会议及全体教职工会议,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同时还给向全体学生家长发了一份《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使学生家长明确学校寒假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安排,并请家长配合学校关心、指导、教育好孩子的寒假生活。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寒假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寒假期间,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寒假活动,通过活动锻炼自我,快乐成长。

1、“小鬼当家”春节感恩主题活动。

假期中,我们许多的孩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一个个小岗位:洗碗、拖地、洗衣服、倒垃圾„„就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也已经尝试自己洗袜子、洗红领巾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劳动中,他们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关心父母、孝顺长辈、感恩社会的意识。

2、“新春送春联”活动。

寒风送春联,墨香暖人心。1月20日——22日,我们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开展了“送春联”活动。活动现场,我校少年宫的书法老师摆出笔墨纸砚,挥毫泼墨,为村民们现场书写春联,书写的同时也送上了一份份新春的祝福。“花开天下福,马跃人间春”、“春来山水秀,马跃路途款”。村民们拿着一幅幅写好的春联,笑得合不拢嘴。“谢谢你们举办这次活动,为我们现场写春联,让我们可以带着春联喜庆的过年。”短短一个多小时,现场就送出了二百余幅春联。

3、“书香阅读”好书伴我成长活动。

在假期中孩子们除了有计划地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外,还通过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增长见识,并能认真做好阅读笔记,写好读后感。开学后,学校大队部已陆续收到了各班的优秀作文。

4、乡村少年宫实践活动

“乡村少年宫开课了,农村娃娃可以免费学舞蹈、美术、小提琴啦!”2月9日,学校乡村少年宫正式开课,本次活动按照完全自愿的原则免费向学生开放。来自学区四所小学的近100名学生参加了少年宫课程的学习。担任少年宫的老师除了学校有特长的教师外,还邀请了校外的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高兴地说:“以前放假,孩子要么在外面‘野’,要么往网吧钻,就算在家也是趴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现在好了,少年宫让他收了‘玩心’,而且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真是太好了!”

三、做好假期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第8篇

摘要分析了庆元县隆宫乡竹林经营利用现状,并针对当前毛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隆宫乡毛竹产业发展对策,以为隆宫乡毛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竹林;经营现状;发展对策;浙江庆元;隆宫乡

竹林是庆元县隆宫乡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长快、见效快、用途广等特点。毛竹能快速成材、自然扩鞭,再生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毛竹产业在隆宫乡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隆宫乡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1]。

1隆宫乡自然概况

隆宫乡位于庆元县西南部,东邻庆元县安南乡,西南接福建省政和县、松溪县,北靠庆元县屏都镇、淤上乡,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62.7km2,有林地面积5 157.5hm2,其中毛竹林面积3 117.9hm2,该乡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有红壤、黄壤,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82.7%。

2庆元县隆宫乡毛竹林经营利用现状

2.1毛竹产业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隆宫乡是浙江省庆元县毛竹重点乡镇之一,全乡毛竹林面积3 117.9hm2,毛竹年均采伐量达60多万株,笋竹产业开发从生产竹筷,到生产竹地板半成品至成品等规格更高的产品,年加工需要毛竹300多万株。从2003年开始,隆宫乡采取以奖代补、科技扶持等措施,建成了隆宫高产毛竹示范园区,示范户34户,示范基地面积超过113.33hm2,开发笋材两用林1 666.67hm2。据统计,从实施高效经营的2006年到2009年底,全乡竹林面积从2 913.33hm2增加到3 200.00hm2;立竹量从1 200株/hm2提高到2 250株/hm2,年商品竹采伐量从40万株增加到110万株,笋收入从300元/hm2增加到600元/hm2,农民年人均笋竹单项收入从750元增加到2 493元。随后,隆宫乡涌现出一大批毛竹示范村、示范户,竹农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2.2毛竹深加工产业带动竹林的快速发展

2000年前,隆宫乡的毛竹仍以原竹外销为主,为了不断增强毛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隆宫乡大力培育毛竹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优化服务,制定政策,构筑平台,积极创办毛竹加工企业。目前,全乡有省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3家,成品半成品加工企业21家,家庭加工企业410家,年粗加工毛竹330万根。主要生产竹地板条、竹粒、竹条、竹筷、竹家具用具、建筑脚手架、工艺品等。乡政府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使“天竹”、“三禾”、“新天下”三家企业迁到县工业园区。2009年,三家规模企业投入技改2 2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 000多万元,工业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乡总量的75%和85%,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据该乡工业发展办公室统计,以1根胸径为33.3cm的毛竹为例,家庭加工工资为4.61元,全乡农户仅加工工资一项就达1 521万元,人均年收入2 085元。到2009年,全乡实现竹加工业总产值1.2亿元,年加工毛竹330万株。毛竹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原竹价格的攀升,1根33.3cm的毛竹,从2003年的8元提高到现在的21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竹林的积极性,实现了毛竹产业由政府推进被动发展到农户主动要求发展的转变。

2.3毛竹产业体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毛竹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竹农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生态建设,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近年来,隆宫乡结合生态乡工程建设,在公路沿线的造林中,增加了竹林的营造,对原有毛竹园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培育管理,提高了竹林覆盖率,有效地改善了森林景观,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三大效益的统一,为打造全国生态第一县“庆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隆宫乡当前毛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纵向比较,隆宫乡毛竹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隆宫乡优越的竹林立地条件和省内先进水平相比,隆宫乡毛竹经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毛竹立竹量偏低,竹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隆宫乡毛竹立竹量为2 250株/hm2,与高效竹林立竹量2 700株/hm2以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隆宫乡竹林年龄结构还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竹龄结构老化现象没有改变,势必对竹加工产品质量和竹林高效经营产生严重后果。

3.2竹林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单位面积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隆宫乡竹山经营收入不高的主要问题是笋用林面积比例不高,笋用竹林培育缺乏高效示范典型。农户竹山分散,加上经营方式粗放,竹林投入偏少,单位面积产出率低。经营水平较好的示范户年收入可达到9 750元/hm2,而全乡平均年产值仅4 500元/hm2左右,差距十分明显。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竹农经营方向仍以采竹为主,春笋次之,冬笋几乎无收入。从全乡竹林产出看,原竹收入占竹山收入的85%~95%,春笋收入(含笋干)占4%~12%,冬笋收入仅占1%~3%。

3.3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存在病虫害隐患

在调查中,竹农普遍反映,近年来毛竹病虫害明显增加,特别是竹一字象甲的危害尤为严重。林业部门监测显示,隆宫乡毛竹病虫害面积、种类都有明显增加趋势,除刚竹毒蛾、竹象甲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毛竹害虫,对庆元县竹林构成新的危害。目前,森林病虫害测报经费不足,竹林病虫害测报队伍和防治能力建设严重滞后,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隆宫乡毛竹产业发展对策

4.1转变观念,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隆宫乡应强化竹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竹林面积相对较大的乡村,要将其列为促农增收、促农致富的主产业予以规划、开发。鼓励竹林连片开发抚育,扩大竹林总量。毛竹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要实现由传统竹业向现代竹业转变,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由孤立生产向农工贸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方向发展转变[3]。要制定科学的补助政策,适当延长毛竹产业扶持政策的年限,要支持毛竹产区通路建设,对于成片毛竹林区,要帮助其林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并增加资金支持,直接提高毛竹的经济效益。

4.2依靠科技,提高竹林的经营水平

在毛竹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围绕竹林栽培、笋竹产品加工中的问题,加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力度[4]。坚持以毛竹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强毛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毛竹专业合作社,加强对竹农的技术指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竹农科技育竹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行竹、笋两用林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和森林食品品牌,提高竹园产出效益。

4.3加强竹林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

建立农民病虫害预测预报队伍,分区域建设毛竹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政府配备防治器械。实行群防群治政策,做到少发生、早防治,努力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参考文献

[1] 吴陆斌.庆元县毛竹林培育与开发利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28-230.

[2] 刘国强.毛竹高优栽培措施及开发利用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4(2):58-60.

第9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6-0065-02

为贯彻落实2008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关于对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查体的通知》,我站受上级委托,利用2008~2009年两年时间对全区部分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专项免费健康查体,对查出的患病妇女及时给予指导治疗。两年来共对67名特困农村患病妇女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查体同时发现癌症患者和癌前期病变等病例约20余例。不同程度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子宫腺肌病,不同大小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均给予手术治疗和指导性建议。两年来,查体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大力协助。现将查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普查对象全区3个街道7处乡镇505个村庄9万余名农村妇女。

1.2查体项目阴道双合诊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盆腔B超检查、远红外线透照与血压共5个项目。

1.3普查方法站里统一印制农村妇女病免费查体专用体检表,以村为单位进行编号,由村妇女主任带领妇女排队检查,同时得出检查结果,并现场进行诊疗指导与建议。

1.4统计方法对所有参加检查的妇女建立登记本。专用查体表,微机建档三重档案管理,保证了以后政府组织此项活动的长期计划的实施。

2 结果

检出影响农村妇女健康状况的主要疾病为生殖系统疾病和高血压病,发现影响农村妇女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健康保健意识淡薄,生活方式陈旧。本次体检应查人数110000,实查人数98810。其中检出疾病患病率:宫颈炎55.3%、阴道炎27.0%、乳腺疾病11.0%、子宫肌瘤7.6%、高血压11.9%,其中宫颈炎发病率最高。多趋于生育期妇女。

3 讨论

3.1宫颈炎多发原因宫颈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仅为白带异常,不影响劳动生产,不足以引起农村妇女重视,以致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导致本次发现发病妇女宫颈炎多以中、重度为主。造成妇女宫颈炎的原因很多,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局部受物理、化学因素刺激特别是器械、手术创伤影响较大。如人工流产、分娩、性生活、取放宫内节育器等均可损伤宫颈。并给致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宫颈炎发病还与生育期妇女雌激素水平较高、盆腔充血程度和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因此,更要做好妇女“五期”保健,提高农村妇女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分娩期,计划生育各种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降低宫颈炎的患病率。宫颈炎是诱发宫体炎、附件炎、盆腔炎及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我站已对中、重度宫颈炎及患可疑宫颈癌的妇女进行了宫颈液积细胞学检查后给予指导治疗。

3.2阴道炎发病情况尽管当前农村妇女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阴道炎发病率仍占普查妇女病的第2位,以真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为主,老年性妇女以细菌性阴道炎为主,亦有部分生育期妇女以细菌性阴道炎为主。总结分析发现,城区街道妇女与乡镇农村妇女阴道炎的患病率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城镇街道妇女卫生习惯较好,接受保健知识的机会较多,保健意识较强。随着查体季节的不同,发现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明显春夏季高于秋冬季,表示阴道炎发病与季节温度有关。阴道炎主要是经性生活直接传播,其次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便器、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性乱现象给阴道炎带来了广泛的传播机会,应加强卫生宣教。改良社会风气。做好消毒隔离。切断传染源,避免重复感染,并应对进行同期治疗。

3.3乳腺疾病情况乳腺不同程度增生和包块占本次普查的第3位,多见于25~45岁生育期妇女,可见生育期雌激素水平较高是导致乳腺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发现,长期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妇女更易患乳腺增生性疾病,月经不调是乳腺增生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和高脂饮食对农村妇女的健康也非常不利,由于当前农村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担负的生活担子越来越重,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加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部分妇女不能顺利完成哺乳,都是导致乳腺疾病的诱因。农村妇女自我健康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增强保健意识,顺利完成哺乳,胀痛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了治疗时机。查体中发现有2008年的可疑乳癌由于未及时得到治疗,2009年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3.4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血压占本次妇女病普查的第4位,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以轻中度高血压多见,亦有部分老年妇女由于高血压并发症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与妇女交流得出。造成农村妇女高血压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不良的饮食习惯,部分妇女有嗜盐饮食习惯(口味重),一旦有此习惯,全家人皆跟着受“益”,极易造成全家人的高血压患病因素。二是遗传因素,高血压病属于家族遗传病的一种,有家族遗传倾向,经询问,患病妇女父母大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由于早期高血压无临床症状不被重视,直至出现并发症才开始就诊。三是发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是一个中老年病。四是发现高血压患病趋向部分年轻肥胖妇女。据调查。目前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妇女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村妇女已不像传统妇女那样以户外体力劳动为主,反而以从事家务轻体力劳动,明显导致运动机会减少。当前农村生活较为富裕,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已经非常多见,营养摄入过多、运动量不足是造成中青年妇女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对农村妇女的饮食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指导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第10篇

[关键字]优化城乡用地 布局 节约和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21-2

根据([2005]32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世界上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编制《未央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专题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未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预测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设用地规模;建立城乡建设用地调控体系;提出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实施对策和保障机制。

1 未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1.1全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土地变更统计资料,2008年土地总面积为26440.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374.8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24%;建设用地面积14276.55公顷,占53.99%;其他用地1789.38公顷,占6.77%。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约为5:7。

1.2全区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

至2008年末,全区农用地总规模为10374.8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24%。其中,耕地面积为6897.58公顷,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66.48%;园地面积为1306.46公顷,占12.59%;林地面积为1141.98公顷,占11.01%;其他农用地1028.78公顷,占9.92%。

1.2.1农用地结构和动态变化

全区农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13376.1公顷减少到2008年的10374.8公顷,净减少3001.3公顷,年均净减少1000.4公顷,农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5年的50.59%,减少到2008年的39.24%,减少了11.35个百分点。

1.2.2建设用地结构和动态变化

全区建设用地从2005年的11133.0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3484.2公顷,净增加3351.2公顷,年均增加1117.1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8年的42.11%,增加到2008年的51.00%。

2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2.1优化城乡用地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彻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的土地需求安全。

2.2优化调整目标

通过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区域产业布局、城乡一体化的分析、研究和预测,探讨在城乡用地中的问题、供求关系,以及土地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研究控制城乡用地规模、优化其结构和布局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按照城乡用地预测方案,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本着从严控制的原则,优先保证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用地,统筹安排用地布局形态,实现城乡用地集约化,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标准化和工矿用地园区规范化。

2.3城乡用地结构调整

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结合未央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未央区建设用地总规模:2010年为13484.2公顷,2020年为17918.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2010年、2020年分别为51.45%和68.37%。

2.4城乡用地布局调整

2.4.1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期建成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主要是指产业功能的布局调整,以产业布局调整城市功能区划,引导产业梯度发展和群集发展。新增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要按照《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新增建设用地布局,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高用地效益,发挥产业集聚效益,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4.2文物遗址保护用地布局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文物资源极为丰富, 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均在未央区境内,占地面积约4655.2公顷。

结合西安市文物保护规划和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这几大遗址区的用地布局主要围绕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展开,到规划期末遗址保护区内将安排遗址保护用地和农用地。将重点打造以秦阿房宫遗址为主体的具有秦文化特色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旅游区、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主体的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和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对策措施

3.1促进城乡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3.1.1多方面,深层次挖掘城乡土地利用潜力

1)城市土地挖潜

未央区从总体上看,城市功能亟待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急需配套,旧城区"城中村"改造需要加快步伐。

2)农村土地挖潜

根据"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保护耕地,逐步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市化进程,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1.2制定相关指标与控制标准,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长效机制

按照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城市内涵挖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参照国际GBJ137-90和GB50188-93规定和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结合未央区县情,制定符合实际的城乡用地总量宏观控制指标和各类项目用地的微观控制指标。

3.1.3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估体系,制定相关指标和标准,定期进行评估

城市具有多种社会、经济功能,评估体系指标选用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指标设置应体现评价对象的层次差异,即对城市建成区整体及其内部不同类型用地与不同空间层次分别设立评价指标。

3.2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对策

3.2.1城市空间布局

1)主城区用地布局

按照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未央区主城区范围为东临灞河,北到渭河大堤,西至三环,南接莲湖区、新城区行政区划界,范围面积13384.8公顷。占西安市主城区490平方公里范围的24.89%,规划期内安排新增建设用地5345.0公顷。

2)六村堡工业园用地布局

西安六村堡工业园是西安市政府结合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之一。范围:西北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界,东到西三环,南至石化大道,总面积684.6公顷,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404.1公顷。

3)沣渭新区未央板块

沣渭新区未央板块,是陕西省政府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设立西咸新区的组成部份,范围:东至西安西三环,北以渭河、西接咸阳界,南到未央界,范围总面积826.1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9.9公顷。

4)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新未央区战略要求,"加快未央区的城市化进程,要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壮大城市经济实力,聚集城市人口,扩大城市就业,推进农村城市化,实现全区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3.2.2农村空间布局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6年1号《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深入研究未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卫生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事业,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2.3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和引导城乡用地布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制度。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提供了法律保障。

3.3、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措施

3.3.1对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开展专项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应撤并村庄的数量、分布及撤并时间;村庄整理的资金需求量及资金来源;其它需要调整的农村建设用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分布、整理难易程度等;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

3.3.2各街办应编制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规划

在查清农村建设用地基本情况后,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明确整理的方针和目标,落实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及资金筹集渠道,划分开展整理的阶段和步骤,实施规划的措施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

3.3.3制定年度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计划

本年度实施计划应在上年度第四季度编制完成。实施计划由若干个单项组成。单个项目一般为一宗地,整理区域应能连成一片;一个项目一般不能跨行政区。

第11篇

[关键词] 已婚妇女; 生殖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87-02

Current Situat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 of Married Women in Xinzheng City

DUAN Jinpeng LI ShurongCAI BaohongLU Tongqing

Henan Province Xinzheng Cit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Xinzheng 45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hav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 of the married women in Xinzheng City. MethodsThe free gynecological survey of married women was made,Including colposcopy examination,breast X-ray,B ultrasound,vaginal Orders by using monthly health inspection opportunity(6 times a year) in the towns. ResultsA total of 62,060 people received the colposcopy ex- amination,the participation rate was 46.47%,with high chronic cervicitis and vaginitis incidences. The breast examination of 76 340 people showed the participation rate was 57.17%,with higher breast hyperplasia,and B ultrasonography for 83,600 people showed the participation rate was 62.60%,with more uterine fibroids and ovarian tumors. ConclusionThe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 of the married women in our city is not optimistic,the incidence of cervicitis is the highest and the next is vaginitis. The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s should provide people with timely,accurate,targeted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changing service awareness,improving service levels and conducting annual gynecological general surveys to meet their growing demands for reproductive health.

[Key words]Married women;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

河南省新郑市属县级市,下辖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4.3余万人,其中已婚妇女133 54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生殖健康问题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1]。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多子多女就是福,养儿防老”的旧思想,转变为“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殖健康。我市人口计生委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村村行”活动。紧紧围绕“免费普查,规范建档,专家坐诊,优惠治疗,转诊服务,专车接送”的服务宗旨。2007年1月~2008年11月圆满完成了全市已婚妇女免费普查活动。我们对普查情况详细认真汇总,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1月自愿到乡镇办事处康检点接受免费阴道镜、乳腺透视、B超等检查的已婚妇女,年龄不受限制,检查项目可自主选择。共有62 060人做阴道镜检查,76 340人做乳腺检查,83 600人做B超检查,其他少数未统计。

1.2 方法

2007年~2008年每年1、3、5、7、9、11月的5~20日为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日(2008年9月、11月每次检查2个乡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行大力宣传。服务对象为所有已婚妇女。单位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带上先进的医疗设备及耗材,奔赴到村、乡(镇)两级居民点,村室作为宣传点,负责宣传发动,专车免费接送检查对象,并嘱咐检查者憋尿以备做B超。乡计划生育服务所作为检查治疗和咨询点,负责免费检查,优惠治疗,转诊服务及咨询工作。检查者进入乡计生办后,由专人填写健康检查手册。检查顺序为:先查B超,排尿后查阴道镜,最后做乳透。必要时检查白带常规、阴道超声、TCT。自2008年5月我站与郑州金域检验中心合作开展液基超薄细胞学(TCT)检查,此项检查为自费项目。检查的重要性向服务对象宣传到位,做到知情选择,自愿检查,治疗优惠。疑难病例转诊省级医院,普查结束后留册建档并输入微机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各种妇科疾病分类情况

全市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已婚妇女应检133 542万人,实有62 060人参加妇检及阴道镜检查,参检率46.47%。患病人数46 780人,患病率75.38%。各种疾病分类情况见表1,宫颈炎分类情况见表2。

2.2 乳腺疾病分类情况

乳腺检查应检133 542人,实检76 340人,参检率57.17%,其中患病人数28 140人,患病率为36.86%。各种乳腺疾病分类情况见表3。

2.3 B超检查情况

B超参检人数83 600人,参检率62.60%,其中子宫肌瘤3026人,发病率3.62%;卵巢肿瘤1962人,发病率2.35%。疾病分类情况见表4。

2.4 TCT检查结果

2008年5~11月底参加阴道镜检查的人员中,自愿做TCT检查362人,发现异常病例14人,及时转诊,得到了很好的治疗,真正做到宫颈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痊愈”,把我们的生殖健康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 治疗

检查结束后,部分患者就地治疗,部分患者到我单位或其他单位治疗,另有一少部分由于多种原因未治疗。治疗及时率68.53%。

4 讨论

从检查结果看,我市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宫颈炎发病率最高,阴道炎发病率次之。生殖道感染率较青海省乐都市60%高[2],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被检者的随机性。参检者均为自我感觉异常且自愿受检的对象,不是硬性全面普查。②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性卫生,包括性混乱现象。③生育节育的影响。资料显示宫颈炎、阴道炎发病率高,年龄多在20~50岁。此年龄段性活动较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更容易受到损伤及外界病原体的感染[3]。④经济状况。检查发现妇科常见病有群居现象,经济条件好的村及个人发病率低,偏远山区经济条件差者发病率高,可能与有病不治或没钱治疗有关。⑤文化素质。本次检查对象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为主,她们对卫生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保健意识。

为了适应广大已婚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计划生育服务站应彻底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从过去单纯强调人口数量控制转向尊重妇女、关注妇女生殖健康;为群众提供及时、正确、有针对性和通俗易懂的生殖健康知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标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推动人们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作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单位,以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科普知识送下乡,常年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解决偏远山区缺医少药问题,切实为广大妇女办好事、办实事。

[参考文献]

[1] 常明秀,张晓静,徐晓,等. 郑州市医院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现状的定性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3):163.

[2] 陈舜华,青海省乐都县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9):568.

第12篇

关键词:汉唐村落聚落

汉唐时代,是中国古代乡里之制与聚落形态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从两汉时代的里聚合一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里与聚的分离,再到唐代的乡里合署与村落地位的确认,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结构,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中国中古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讨论汉唐村落形态,首先面临的是关于村落的发生问题。对此,日本学者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其中,以宫崎市定、宫川尚志等学者的论述最具代表性。宫崎市定先生认为,自上古到现代,中国古代国家结构为都市国家,以大小城邑为地方社会集合体的基本构成,“聚落恰似一个个细胞,在一定面积的耕地中心,存在着细胞核似的城郭。城郭之内,被区分为数个区域,那就是里。不仅是工商业者,就连农民也居住在城内的里中。在汉代,根据城郭的大小、重要程度、里民人口的多寡等,分别定级为县、乡、亭”。他还认为,城内农民开始移居城外,乡制开始瓦解,“促使这种瓦解趋势进一步发展者,是汉代豪族势力的扩张。可能是一方面便利农耕的负郭、带郭之田都被有势力者所独占,贫民要想拥有自己的田地,就必须求之于遥远的地方;另一方面,豪族们在远距离的地方开拓庄园,招募劳动者,于是城内的农民渐渐脱出城外,前来居住应募。这里出现的就是另一种新形态的聚落——村(邨)”①。尽管学界对于宫崎市定的“都市国家说”争论颇大,但他提出的“村”是城郭之外的新兴聚落形态之说却被多数学者接受,此后学术界有关中国古代村落问题的研究也多以此为基点展开。宫川尚志提出:“在汉代,有不分都鄙每百户设里的制度。到唐代,虽然单位一样,但在城市与乡村分别称之为坊和村。这是城市和乡村分化在制度上的反映,同时也使人联想到村是否就起源于远离中央政权的边鄙地区呢?”在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后,他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总体来看,村庄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带以及一般远离城市地区的实例较多”②。侯旭东先生对此说进行了修订,提出:“百姓生活的村落不仅见于边僻之地,城镇周围同样广泛存在……重要交通线附近亦广泛分布。”③这是正确的。但他只是较宫川尚志更强调了村落分布的广泛性,仍未脱出村落是新兴聚落形态这一范畴。

源于宫崎市定先生的村落为城郭之外的新兴聚落形态说,有一个重要前提值得进一步讨论,这就是汉代里的设置问题。依宫崎市定先生之说,汉代的里设于城邑之中,城邑之外最初并无居民聚落,也就没有里的设置。但是,从文献资料,尤其是出土的考古文献资料看,并非如此。在两汉社会,虽然史籍与法律文书都以乡、里涵盖整个乡村社会,然而实际上除了政府法定的基层单位乡里之外,还存在着大小不一的自然村落,它们实际上是乡里之制的基础。这些村落,汉人称之为“聚”、“落”或“格”。《史记·五帝本纪》曰:“一年而所居成聚。”《说文解字》释“聚”曰:“聚,会也。从*,取声,邑落云聚。”段注云:“邑落,谓邑中村落。”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曰:“一年成落,三年成聚。”《广雅》曰:“落,谓村居也。”格,为汉人对村落的别称。《史记·酷吏列传》:“吏苛察,盗贼恶少年投垢购告言奸,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落’。古‘村落’字亦作‘格’。街陌屯落皆设督长也。”司马贞索隐:“伯言阡陌,格言村落,言阡陌村落皆置长也。”

汉代的聚落同乡里一样,也各有名号。如《论衡·书虚》所云:“天下郡国且百余,县邑出万。乡、亭、聚、里,皆有号名。”但聚一直不是政府认可的居民单位,在两汉行政政令中,很少看到聚的存在。也就是说,聚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乡间聚落,不具备行政与法律意义,更不是基层编制单位。正因为此,在两汉文献中,才大量充斥着乡里的记载,而较少见到关于“聚”的文字。

既是自然聚落,汉代聚的规模大小不一,有时相差悬殊。有的聚可能只有三几户人家,如东汉南阳郡井水县的三户亭,就是在三户聚所设置的亭;也有的聚多达千余户居民,如西汉成帝即位后,封史丹为武阳侯,封地为“东海郯之武强聚,户千一百”。这样,有些大聚便可能成为县或乡的所在地。一聚之中,要依户数多少,划分为若干里,像武强聚,可能就要分成十余个里;也有极少数的甚小聚落,会若干聚合为一里,像三户聚这样的小聚落,便应如此。

①[日]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23~24页。

②[日]宫川尚志:《六朝时代的村》,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79页。

③侯旭东:《北魏村落考》,载《何兹伞教授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需要指出的是,它们与里的设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聚与里是重合的。这些聚落既然错落参差,大小不一,而地方政府只能因地制宜,在现有的自然聚落基础上设置里的建置,除非一些大至数百户或小至三五户人家的特殊聚落,一般情况下,都是每个聚落设置一里,三十几户、四十几户以至百余户都可作为一里。史料记载与有关规定,均是举其成数而已。

这样,也就出现了百家一里、五十家一里等不同的说法。但在实际的地方建制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保持与规定的一致性,而硬性地将大小不一的自然聚落在行政关系上重新切割组合,对此,我们只须看一下关于里的具体记载便会一目了然。例如,《汉书·张安世传》记道:“(宣帝)遂下诏曰:‘其为故掖庭令张贺置守冢三十家。’上自处置其里,居冢西斗鸡翁舍南。”这是三十户为一里者。《汉书·戾太子传》曰:“故皇太子谥日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这是二百家为一里者。又,邪里聚本身也表明两汉时代里与聚的合而为一,《续汉书·郡国志》所记历城之“巨里聚”其意当同于此。

为张贺所置守冢三十户以及为戾太子所置奉邑二百家,尚是人为的编制,因此,虽然不合“百户为里”的说法,但初时还算规整,要经过若干年的变化后,才能呈现出里的本来的自然面貌。就现在材料看,最能反映两汉乡村社会中里的真实面貌的,还是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与《地域图》①,这是关于汉代里的规模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驻军图》,其上不仅标最小的里只有十二户人家,最大的里为一百零八户,现将图中可辨考清晰的里户数统计并

列为表1如下:

①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编:《古地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45页。

由上述记载特别是《驻军图》所列里之分布及人户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自然聚落的里聚普遍存在于乡村社会,它们与各类城市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组织结构。既如此,为什么学术界仍流行着村落为城郭之外新兴聚落形态说呢?这是因为人们对村落的考察首先多着眼于其字面记载之由来。比如,要追寻《说文解字》中有无“村”字,要检索“村”字在正史中出现于何时,在笔记野史中出现于何时,等等。这样,自然会得出结论:《说文解字》中没有出现“村”字;关于“村”的最早的记载,正史是《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所载“村落齐整如一”,笔记野史中是《抱扑子·内篇》卷三《对俗》所引东汉陈寔《异闻记》“村口”一词。因此,“村落”也就出现于东汉,至六朝渐多。其实,从社会组织角度研究的村落是指与城邑相对应的一种聚落形态。就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而言,村落与城邑的区界点有三:其一,村落中的居民几乎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农民与农民家庭;其二,村落的规模明显小于城邑,并且以城邑为权力中心与经济中心;其三,村落无论大小,都自成一体,有着自己的祭祀、信仰、宗法血缘以及其他组织体系,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也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①

既如此,村落就应当是一种相对于城邑而言的社会单位概念,可以称之为“村”,也可以称之为“聚”,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庄”、“屯”、“川”、“寨”、“丘”、“店”、“堡”、“铺”等等。关于村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文明的初生。根据考古学研究,特别是聚落考古学的进展,我们已能知道,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聚落也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至龙山文化时代,聚落已分化为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随后,便开始了城邑与乡村的分化,中心聚落演化为城邑并成为一定区域的权力与经济中心,普通聚落则成为依附于中心聚落周围的星散分布的村落。②至汉代,这种分化已全面完成。因此,汉代社会也就不是所谓的“都市国家”,而是以村落为基本细胞、以城邑为核心的上下贯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