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园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时间:2022-06-08 04:35:19

园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第1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系统构建“六项机制”强化校园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重心下

沉,坚持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落实开展校园安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

责任“六项机制”建设,有效提高风险预防处置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学校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提升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在全面编制完成各级各类学校风险点清单的基础上,科学核定风险级别,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有效防范校园安全事故,保持校园安全稳定。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起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有效促进校园安全科学管控,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安全风险防控,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校园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提高学校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

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二)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是指按照安全风险点的不同风险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三、职责分工

学校作为安全风险管控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校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防范和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学校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责任制,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的责任人、明确责任范围等内容;

2.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关资质或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认可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对校园及周边进行风险辨识工作,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形成学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

3.编制本校安全风险点名册,并根据风险等级、管理和环境评估状况,提出管控措施;

4.学校应当在存在风险的位置、区域,设置明显的告知标志,将风险基本情况、危害特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告知本校师生和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5.学校应当制定风险巡查制度,明确各风险点风险巡查责任人,对存在风险的环节、物等安全状况进行巡查,建立巡查档案;

6.学校应组织制定并对教职工进行岗位风险培训,使其了解风险的危险特性,熟悉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7.对学校存在的风险实施动态化管控。因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四、学校安全风险级别划分标准

学校安全风险指的是学校可能发生危险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组合。

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分级,I

级、II级、

III级、

IV级、

V级。

I

极有可能发生

全国范围内发生频率极高

II

很可能发生

全国范围内发生频率较高

III

可能发生

全国范围内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偶有发生;评估范围未发生过,但类似区域/行业发生频率较高

IV

较不可能发生

全国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偶有发生

V

基本不可能发生

全国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极少发生

作为安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是要认清风险,找准危险点。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就是针对学校制度管理、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环境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项目进行辨识与评估,认清风险,找准危险点,采取预防措施或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限度。

五、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针对学校事故发生规律和季节性特点,采取调研商谈、第三方参与、专家论证等形式,找准安全风险点,实施超前预判。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安全风险预判,并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工作台账。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成立工作小组,收集和研读相关资料,熟悉分级方法和工作步骤,开展初步现场调查,了解本校及周边概况,编制风险分级评估方案。

(二)实施阶段

依据风险分级评估方案,组织安全、管理、技术、设备等技术人员和专家(也可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技术机构),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突出本校设备设施、施工场所、操作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全方位开展排查,了解学校各岗位、部位、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学校安全管理现状、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状况,汇总、分析准备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制定本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

(三)编制分级报告阶段

在前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排查和预判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确定风险类别,并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影响特别重大(5)

、影响重大(4)、影响

较大(3)、影响一般(2)、影响很小(1),编制本校风险五级分级报告,根据风险等级、管理和环境评估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建议。

(四)管控与警示

学校针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建立管控手册,确定各级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告知风险管控职责,并在重点区域设置风险警示牌。

六、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按照工作原则,对分析预判存在的安全风险实施定人定责管控,定期组织评估,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1.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学校的管控层级(处室组、年级、班级、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校一册”学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学校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位教职员工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见附件2),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险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关单位。

3.排查消除隐患。学校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风险隐患排查

第2篇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维稳 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阶层、各部门的利益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这些矛盾纠纷常常发展成上访、闹事、堵门、堵路、围堵党政机关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重要项目酝酿及实施前,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此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发出《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闽环保监[2010]144号),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增加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又称为“维稳”,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环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对环评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探讨。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分工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业主为主体编写的报告。其审查单位牵头部门是发展和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做好重大改革决策方面的总体评估;国资部门负责企业改革政策方面的评估;国土、住房保障、建设部门负责征地拆迁政策方面的评估;环保部门负责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卫生部门负责做好医患纠纷、重大疾病预防方面的评估。因此,环评中应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主,提供发展和改革部门汇总审查。

2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范围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包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市政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事业单位重大改革、改制事项;政策性收费、定价和行业管理政策调整;各级党委政府认为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在环评中主要是对拟列入省、市、县(区)重点建设的交通、能源、市政、房地产、农业、水利、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中是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3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审核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的主要内容:一是合法性,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等;二是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等;三是可行性,实施时机是否合适,条件是否成熟等;四是可控性,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环保部门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重大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进行环境资源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制约因素,环保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后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群众对项目有无强烈的反应和要求,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无相应的环境应急处置预案等进行审核。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程序

4.1 评估程序

一般要走六道程序:(1)广泛征求意见;(2)自行评估认定;(3)主管部门审查;(4)编制评估报告;(5)制定处置预案;(6)维稳部门备案。

4.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是项目自行评估的环保篇章,主要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为基础,设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对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特别要对项目在规划、开发期间及开发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分析确认,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事件,从环保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降低和消除措施。

4.3 报告书的技术评估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以及环评文件中的对应内容进行技术评估。其中,对在江河湖库沿岸,特别是临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耍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域附近;国家及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新布设的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把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技术评估。

4.4 报告的审批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审批手续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中同时明确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核意见,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处理意见。对没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或评估内容不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受理审批;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不完善或者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隐患的项目,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的,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

5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由于刚开始进行社会稳定性评价,也没有相关的规范可以参考。笔者认为社会稳定性评价章节应该放在环境预测和公众参与章节之后,由于是报告书的一部分,所以工程概况就不用介绍,主要内容为从规划、政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拆迁安置等影响社会不稳定风险因子,分析其可利用出现的几率和强度;提出降低和消除不稳定风险因素的措施。

我们在《海西天然气管网工程(罗源―福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参考“靖江市下六圩港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评价方法对其方法进行了探索。把本工程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六大类风险可能性大小进行了单项评价,为便于度量该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对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然后得到项目的综合风险大小。

5.1 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确定

首先根据项目特点、专家经验和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确定风险评价标准。

本项目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W,取值范围为[0,1],W取值越大,表示某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其次确定风险可能性大小的等级值C,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值C按风险可能性由小至大分别取值,如表1所示。

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类风险因素的得分(即W×C),把各类风险的得分加总求和,即得到综合风险的分值,即∑W×C。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

5.2 评价标准(见表2)

5.3 估算本项目综合风险值(见表3)

从表3可看出,该项目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29,风险程度低,其中最有可能的风险是项目发生事故时会引起周边群众的不满。但总体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会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因此,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2010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为龙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规划科学、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总体要求,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大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成立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责任分工

(一)县发改委:牵头负责我县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材料汇总,进行初步审核并上报;负责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的初步审查;负责会办相关县直部门扩区调区的初步审查意见并督促相关部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关于扩区调区文件的起草、上报工作。

(二)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材料编制并上报;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矿评估报告的编制并上报;根据省政府核定的我县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面积,负责工业园区的四至范围(拐点坐标标明)测绘汇集材料并上报。

(三)县城乡建设局: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上报。

(四)县环保局: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材料编制并上报;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意见编制并上报。

(五)县商务局:负责提供拟扩区调区范围内的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审批等所需的相关资料,相关项目数据指标的编制并上报,招商引资工作评价的初步意见并上报。

(六)县科技局: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及项目的编制并上报。

(七)县工信委:负责提供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相关数据指标编制并上报。

(八)工业园区办:负责我县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拟扩区调区可研报告、中长期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四至范围勘测定界等工作的基础数据编制,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完成扩区调区申报的11个材料的编制工作。

四、工作经费

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和布置,按期达标完成扩区调区的各项工作,扩区调区工作的各项工作费用由县政府财政资金统一安排解决。

五、工作内容

按照省、市关于省级开发区的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布署,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高效地完成以下工作:

(一)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所在县“十二五”规划的编报(由县发改委负责)。

(二)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报(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三)扩区调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报(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四)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国土局负责)。

(五)工业园区环境保障规划(由县环保局负责)。

(六)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由县城建局负责)。

(七)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报告(由县国土局负责)。

(八)工业园区新四至范围勘测定界报告(由县国土局、县工业园区办的负责)。

(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登记表(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十)工业园区隶属本级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十一)县城市(镇)建设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园区调整规划图(分别由县城建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扩区调区工作是当前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时效强、要求高、工作量大。县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扩区调区工作顺利进行。

(二)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规定的责任分工,落实专人专职组织编制好相关材料,积极主动同上级部门汇报沟通,各司其职,抓好落实。

第4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金融;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23 -02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已有一定发展与进步,但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园区内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处理,让企业提前获得现金流,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缓解资金短缺和周转压力。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很少有中小企业作为发起人。

因此,本文将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相结合,提出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这种新型的物流金融模式,提升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的能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思路。

一、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的现状

我国物流金融的融资主体较单一,大多以银行为主体开展物流金融。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渐活跃于物流金融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重视物流金融业务。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很多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是空白的。目前,物流园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险业务:保险是物流园区开展较早、较多的一种业务模式,物流园区通过收取佣金获得利润。2.小额贷款业务:一般是通过成立小额担保公司,将资金充足企业的闲散资金筹集在一起,对物流园区内资金短缺的企业实行放贷,但这种融资方式并没有与物流园区业务相联系。3.代收货款、运费业务:属于物流金融结算类业务,运用各种结算工具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常见的主要有垫付货款、代收货款、承兑汇票三种业务类型。在结算类业务中,直接获益者是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主要协助物流企业进行风险控制。4.物流金融授信业务:分为委托授信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委托授信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将质物的运输、仓储、价值评估以及整个流程的风险监控等全部外包给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协助金融机构选取符合信贷条件的融资企业和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统一授信模式中,金融机构不参与信贷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直接授予规模较大、信用度较高、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良好的物流园区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再由物流园区向符合融资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负责贷款前后全部环节的活动。

以上是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主要的几种模式,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从以上业务中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基本是间接融资方式,而没有协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调整资产负债比例、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

二、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运作流程

本文中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指,以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整合园区服务范围内各条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收入的基础资产,汇聚形成资产池,将其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然后由SPV以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由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这是一种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1.选择资产类型,构建基础资产池。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具体项目、知识产权。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根据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类型,以供应链为单位,对各条供应链上的证券化资产进行筛选、整合、归类,形成类型一致的基础资产池。

2.出售基础资产池,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物流园区将基础资产池真实出售给发行人SPV,并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3.SPV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进行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级。

4.律师事务所对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权属状况进行尽职调查;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出具基础资产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意见、专项计划设立的融资报告,年度资产管理报告和清算报告的审计意见。

5.发行人委托承销机构进行证券承销,承销机构受托后向投资者出售证券,并将承销收入即投资者购买证券所得资金汇入SPV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再由发行人将证券出售收入转给发起人即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根据不同企业的基础资产状况实行资金分配。

6.发行人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的现金流和资产分别委托给受托人和服务人进行管理。受托人负责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服务人对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将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收入汇给受托人,受托人再将未来现金流收入汇入发起人账户。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运作流程图如下:

三、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特点与风险分析

(一)模式特点分析

在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中,物流园区通过对供应链上企业产生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出租收益等可证券化资产进行整合,发起企业集群资产证券化,并利用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间的交易数据、信用数据进行风险监控。因此,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和信用水平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单个中小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很难实施。集合资产证券化是基于每条供应链,将多个中小企业零散的基础资产打包组合,从而实现资产证券化操作。

2.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来源于多条供应链上的多个中小企业,这种具有真实贸易基础的资产,降低了证券化风险,同时,广泛的资产来源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3.物流园区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集中的统一管理,准确、及时的掌握中小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交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风险防范与控制。另外,物流园区能根据资产池中各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贡献率,合理分配承销收入,避免纠纷。

4.SPV是长期存续的实体,能够实现多宗销售的交易模式,可从物流园区多次购买资产,从而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

(二)模式风险分析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产风险:对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市场或政策的变化导致基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在基于供应链条的集合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由于某个行业的衰退,导致与该行业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贸易需求减少、资产状况恶化、基础资产受损的风险。

2.信用风险:如资产债务人拖欠债务,证券化资产的真实性和价值的评估、信用评级、专业机构出具意见书等环节都可能存在欺诈风险。

3.道德风险:主承销商在承销业务中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一般不参与资产池的尽职调查,放松对风险的防制。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和利益不对称,发起人可能故意隐瞒负面信息和风险。

4.集合资产证券化的管理风险。由于涉及到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资产、资金等方面集中统一的管理较难,服务人和受托人容易出现管理失误。

5.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的内容、形式不完整导致的合同效力、合同纠纷问题等。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一种理论假设,还没有付诸于实践。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实践操作中必然存在一些风险,如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证券化资产的管理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合同的法律风险等。物流园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融资企业的资格审核与管理、规范质押物或基础资产的价值评估与管理、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从而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提高融资效益。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也是对现有物流金融模式的一种创新,既有利于物流金融规范化操作、降低融资风险,也扩大了服务范围,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对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华. 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01): 1-10.

[3]石永强,熊小婷,张智勇,杨磊. 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2): 41-44.

[4]罗佳宇.基于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2): 43-44.

[5]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07): 73-78.

[6]曾鸿志,黄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 86-88.

作者简介:

第5篇

__村发展纪实

近年来,__街道__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生态文明、休闲居住、山水养生、建设魅力山城的后花园”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组织建设、旧村改造和谐稳定、民生建设”等工程,社会保持长期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健康发展。

抓班子带队伍 聚合力促发展

__村依托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狠抓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市先锋基层党组织”和“区委‘五个好’村党组织”、“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__村近几年发生的巨变,得力于有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级干部队伍。着力抓好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两委”成员工作例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度,重大事项及时通报。注重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开展“学先进、比奉献”争当__先锋等活动,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致富本领。抓好基层党建,筑牢社会管理和维稳基础。在历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原则,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平稳无震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按照上级党委“在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求,设立村民代办服务站,通过整合党务、村务、社会服务三大资源,开展“一门式”服务,对群众诉求努力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开展“亲情式”服务,牢记“村民无小事”,把村民的事情揽在怀里,认真加以对待。实行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制度,指定代办员2名,向每户村民发放了《代办服务联系卡》,做到宣传动员、入户问事无缝隙覆盖。同时,在村里显著位置设立板牌,公开代办员的职务、姓名、照片、联系电话等信息,随时公告其当日去向,方便群众随时联系干部。为确保干部及时服务群众,村里专门购置面包车,用于代办村民事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

实施风险评估 助力旧村改造

__村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程,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点工程项目等事项列为风险评估的必评事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在旧村改造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党员及村民代表作用,采取合理的拆迁安置办法和运营体制,充分调动村民的拆迁改造积极性,确保旧村改造工作合民心顺民意。在具体工作中,最大限度征求村民意见,坚持成熟一片,拆迁一片。根据规划确定拆迁范围后,首先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发放《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征求意见书》,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程度。在征得全体拆迁户同意后,组织上级房管部门进行房屋评估定价,形成《房屋评估定价报告》,并与拆迁户签订《搬迁安置协议书》。协议书全部签订后,开始组织搬迁,在全部完成搬迁后再组织施工。在动迁过程中,区别情况做好动迁工作,对部分拒迁户,积极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维护全体村民利益的角度开展思想工作,达到拆迁目的;在做不通工作、社会风险仍然存在时,坚持实施人性化管理服务,不搞暴力拆迁,维护好拒迁户的正常生活环境,并及时调整规划布局,另择址实施改造。努力做好安置回迁工作,在确保楼盘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抓紧工期,严格按照协议日期正常交房。自20__年开始规划建设居民楼,到2013年底已完成投资3300余万元,建成住宅楼6栋,建筑面积23100余平方米,安置村民230余户。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配套工作,全村没有因为旧村改造引发一起矛盾纠纷,没有出现一起、刑事案件或安全事故,旧村改造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服务群众无终点 办好实事惠民生

实施网格化管理工程,依托村民小组,对全村634户2132人划定1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名负责人,全面协调解决各项事务。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在全村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专业人员管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实施社会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设立事务代办、治保、矛盾调解、计划生育等窗口,满足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实施惠民工程,促进了村级科学发展。投资440余万元建成古色古香的文体大院和关爱家园,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集活动中心、计划生育服务室、便民服务站、排练室、小康书屋、广播室、多媒体会议室、远程教育平台、妇女儿童活动场所于一体。修建标准的篮球场、乒乓球场,凉亭、长廊、观赏池和各种健身器材的富乐文体活动广场。投资40余万元,新购置健身器材34套及妇女儿童家园建设所需的儿童滑梯、妇女书屋等设施。成立群众艺术团,购置乐器新建乐队,举办文化节,一年一个主题,让群 众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投资200多万元实施总长8000米的管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为村民办理新农合、新农保、“银龄安康”保险,每年为全村340多位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过节物品及40多户特困家庭生活补助12余万元;村两委成员为9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形成制度,并送花送钱,村民们从村庄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6篇

20*年,在局机关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行政办公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科学统筹,周密部署,认真贯彻《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以学校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加大了预案制定、演练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学校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实际演练。坚持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加强了《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教育系统反恐怖应急预案》等各类预案的制定。目前,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建立或完善应急预案2356个,并按统一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演练,今年以来,共举行消防、防洪、防震和防践踏等应急演练900余次,通过实际演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

二、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检查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取得实效。一是贯彻落实了《关于提供各市中小学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以及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情况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整治了没有校车资质车辆作为校车运营现象和校车超速、超员、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10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公安厅、省教育厅对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工作情况的联合检查。二是在市防汛工作部署会议结束后,立即对全市教育系统防汛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开展了以防震、防雷、防汛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对所有校舍特别是处于低洼地、水库、塘坝下游、山体附近和矿区沉降区的校舍进行了鉴定排查,根据普查情况,制定规划并进行了整改。三是根据《关于加强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号)要求,组织开展了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隐患排排查整改工作,共排查整改了建筑安全隐患68个。

三、加大了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检查整改工作力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市政府召开安全生产“九项专项整治”活动情况汇报会的通知》(号)要求,共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进行了6次自查。同时,加大了抽查力度,绕预案演练、校舍安全、防汛、防火、交通安全、卫生安全等7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全市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方案》,制定了《安全大检查评分标准》,先后4次组成检查组对市直各学校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对各县(市)区进行了抽查。下发了隐患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项目、责任人和时限,并委派专人跟踪督办。据不完全统计,共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60个,保障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12月份圆满迎接了省综治委对我市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得到了省综治委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工作机制。3月份,为贯彻落实全市20*年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重新制定了《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坚持实行了由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双人双岗值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24小时领导带班的值班、值宿工作机制,制定了值班工作人员责任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具体人员。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敏感时期,要求各地校,在暑期委派专人负责奥运反恐信息报送工作,坚持了安全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圆满完成了教育系统奥运安保工作。根据市政府应急办的要求,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开展风险评估,规范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健全了风险隐患监管责任制和评估体系。

五、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督导各地校积极开展了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做到了大纲、教材、师资、课时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五落实”。通过班队会、校会、专题报告、观看光盘等形式开展防火、防震、放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常识,增强了防灾避灾意识和技能。10月27日—31日在开展了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组织市直初中、高中、大中专学校上街宣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悬挂宣传横幅300多条,张贴宣传挂图800多套,展出宣传展板300多块,发放宣传单8000多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7篇

关键词:化工项目;影响评估;要点

1 引言

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化工工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其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因此,必须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难度较大,充分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有效工具的作用,可为化工类项目的决策服务。在此,笔者就着重分析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2.1 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总图及选址合理性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境可行的前提是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划,总图布置和选址合理。化工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依法设立、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并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应从产业定位、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市政公用工程(是否符合园区关于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等要求)、环境保护、企业准入等方面论证项目与园区规划的符合性。

化工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还应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GB50160-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关于项目选址、总图布置、防火间距的要求;环评应给出总图布置优化建议。

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符合性方面,国家层面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另外还需关注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港口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2 工程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评预测的基础是准确的工程分析。工艺方案的选择、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参数、清洁生产等是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工程分析的重点在于划分化工生产单元,按照化工单元给出发生的反应及工艺类型,各单元原辅材料、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物料流向及变化,确定产污节点及污染物,运用类比、实测和物料衡算等方法,核定三废产生源强。

工程分析要给出带排污节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含化学反应的单元应将主要化学反应式一一列出,主要装置操作/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转化率/冷凝效率、催化剂等工艺参数,要给出主要工艺单元/全厂的物料平衡、水平衡、蒸汽平衡、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平衡等。

化工项目还应关注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并给出源强,如开停车、检修及装置泄压排放等。

另外,对于改扩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还应给出现有工程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污染源及排放强度、主要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重点关注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及“以新带老”工程内容,尽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关于依托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化工项目要求选址于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园区公用环保设施是可以或必须依托的;对于改扩建项目,原有工程的公用环保设施有相当部分也是可以依托的;对于依托的可行性,应进行详细论证,主要包括依托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现状处理规模、剩余处理能力;依托工程的处理工艺、边界条件;最好有监测数据支撑依托工程可稳定达标排放等。

关于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化工项目无组织排放涉及装置区、罐区、装卸站等。储罐区无组织排放源强推荐采用《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T3002-2000)附录A给出的各类罐型大小呼吸损耗估算公式;装卸站无组织损耗(包括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可参考《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11085-89)估算,再根据装卸产品的物性,估算蒸发损耗量;装置区无组织损耗量无成熟可靠的计算方式,一般按照原料年用量或产品年产量的0.1‰~0.4‰粗略估算,在设计资料非常详细的情况下,可根据静态密封点和动态密封点的数量及其泄漏率标准,根据泄漏经验公式估算无组织损耗。

2.3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点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对策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重要环节。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对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比选,给出选定工艺设计处理能力、详细的工艺流程、各单元处理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及效果等,最好有类比监测数据来支撑其工艺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对于化工装置余热、余压、冷凝水、中水等给出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分区方法及防渗方案,可参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首先将厂区划分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再将污染区进一步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特殊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结合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污染防治区的防渗结构和防渗要求;涉及地下水敏感区的,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监控井,必要时应设置应急抽水井。

对于委托处置的危险废物,要附委托处置协议,处置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化工项目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无组织排放,应设定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应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涉及拆迁安置的,要有拆迁安置方案。

2.4 环境风险评价要点

化工石化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可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环境风险识别,重大危险源和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源强和发生概率,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及其充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后果计算可适当弱化。

目前,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等。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有关生产设施风险的识别:应结合安全预评价结果进行,但区别于安全预评价,不是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存在环境风险,安全预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并不等同于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装置区风险识别、储运工程风险识别(包括厂外运输)、公辅工程风险识别等,重点关注危险物质在线量或储存量大、高温、高压、存在化学反应的生产设施。

有关物质危险性的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应包括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等;主要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化学品目录》、《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数手册》等进行危险物质的物化和毒理数据查询;重点关注易燃易爆、易挥发、毒性强、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物质。

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正确理解功能单元的定义,功能单元指“至少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关于这个定义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储罐区,我们是以单个储罐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还是以整个罐区作为一个功能单元来判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呢?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有关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在风险评价中,一般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即最大可信事故以及后续的源强和后果计算是基于重大危险源的,而从最大可信事故的定义并不能看出这一点。因此,本文认为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应全面考虑各个风险单元,而不仅仅是重大危险源。另外,导则并没有给出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方法和原则,本文推荐首先根据个人经验筛选一定数量的最大可信事故,然后可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对前面筛选的最大可信事故所在单元进行分级,把级别为一级和二级的单元可能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风险评价的最大可信事故。

有关后果的计算:气象条件可选择静风、小风和区域多年平均风速,稳定度A、D、F级;必须给出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伤害阈值浓度(IDLH)范围,一般还需给出短时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范围,对于恶臭类气体可给出嗅觉阈值浓度范围。另外,化工项目还应重视危险化学品的交通运输风险。

2.5 其它

石化化工建设项目为高耗能行业,且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型化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二级。

位于国家重点控制区范围内的新建化工项目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行区域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污染物包括SO2、NOx、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环评报告中应体现削减方案。

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有增加趋势,公众的环境意识有显著提高,化工项目由于其环境敏感性,其环评的公众参与工作不容忽视,在采取信息公示、发放调查表形式的基础上,必要时开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等。对于特大型化工项目一般应进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的,要进行专题评价。

3 总结

总之,化工类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现今社会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前景下,需要通过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科学评价化工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将项目的建设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并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提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指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其重点是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0世纪80年生的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酷毒气泄漏与前苏联切尔诺利核电站事故,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环境灾难事故,一再告诉人们环境风险评价不容忽视。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之高,并引起海啸、火灾、核事故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由强震和强震引发的海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使日本东部地区出现宛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2011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把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升至最高的7级,至此,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平级”1,2。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环境安全事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地震撼,环境安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大工业化的文明时代,为什么人类变得越来越脆弱?举世震惊的重大突发性事故环境危害问题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3]。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

本文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提出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陕西省某市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该市市域内萤石资源丰富,根据该市《萤石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萤石资源的保有储量为240多万吨,萤石矿区分布于一州、四县,主要矿区有谢湾乡―高耀乡萤石矿区、杨峪河松树咀―麻池河桃园萤石矿区、十里坪镇萤石矿区、九间房萤石矿区。但由于现有矿山企业分布散、规模小,存在采富弃贫现象,造成了宝贵资源浪费。另外,目前大部分萤石矿均作为初级原矿销售,不能发挥资源的经济优势。

萤石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材料。氟化工作为国家化工新材料优先发展的行业,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市建设氟化工项目能够整合萤石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使地区资源优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与该市政府合作,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在规划的循环工业经济区内,建设氟硅化工产业园,生产氟系列产品,该园区是陕西省发展的重点项目。

在评估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和以苯系物污染为主的石化项目中,曾反映出未进行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缺憾。如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企业选址在两河交汇地带,且最近距离不足30m,历史上造成的选址不合理,显然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相当大的环境安全隐患。由于规划环评滞后,从重化工园区规划、选址、布局、环境风险因素与几率、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环境可行性来看,为该项目及今后项目建设均留下制约发展的伏笔。对于化工石化类新建项目,应注重满足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对环境风险评价进行重点评估;拟在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建设的石化项目,应考虑相邻企业之间是否具有“相容性”,项目布局、厂界距离、生产装置、储罐区等应考虑风险避让,防止某一企业风险事故引发连锁作用,殃及相邻企业发生连锁风险事故,产生新的伴生、次生污染,为此,应提出区域性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5]。石化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仍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就是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生及所要寻求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6]。

二、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技术风险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也促使人们不断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技术的风险事故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及其后果”。到60年代初期,科技文献中已有风险分析的文章出现。1973年,NRC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的概念,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的正式开端。1975年,NRC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该报告所建立的概率风险系统评价方法,为评估核电站事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其后世界银行很快颁布了有关《控制影响厂外人员和环境的重大危险事故》的导则和指南[7]。同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方法等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程序。

随着人们对环境风险的日益重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已部分融入了风险评价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在国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工业环境及风险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除核技术之外的所有化学污染风险和技术风险,并且对不同介质(空气、水及土壤)、不同责任者(从工厂到用户)、不同性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不同受体(人类、动物、植物及人类财富),不同阶段(从事故发生到恢复过程)的多种风险进行分析。对事故风险评价的流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研究。1983年美国科学院(NAS)《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即危险鉴别、剂量-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后被美国环保局采用[8]。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提出评价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等共六项。作为对我国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性规范,是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法制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而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可以这样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人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9,10。

表1列举了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区别[11],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是正常运行工况下,长时间释放污染物,采用确定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时段较长,采用的多为确定论方法和长期措施;而环境风险评价其重点是事故情况,瞬时或短时间释放污染物,评价方法多以概率论和随机方法为主,评价时段较短,其对策主要是以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为主。

表1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ERA)环境影响评价(EIA)

分析重点突发事故正常运行工况

持续时间很短很长

应计算的物理效应火、爆炸,向空气和

地面水释放污染物向空气、地表、地下水释放污染物、噪声、热污染等

释放类型瞬时或短时间长时间连续释放

应考虑的影响类型突发性的激烈的效应以及事故后期的长远效应连续的、累积的效应

主要危害受体人和建筑、生态人和生态

危害性质急性受毒;灾难性的慢性受毒

大气扩散模式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连续烟羽模式

照射时间很短很长

源项确定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很小

评价方法概率方法确定论方法

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需要不需要

三、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通过拟建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了解该区域环境功能定位,掌握评价区环境特征;通过工程分析,明确工程污染源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特征,确定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量;根据所在地环境特征和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式和有关参数,预测工程投产后对厂区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及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论证工程环保设施的可行性,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工程建设与所在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环境的角度,明确提出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并提出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建议,给政府部门决策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以及设计部门完善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见右图1。

四、结语

本课题运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预测氟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氟化工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破坏)引起有毒有害的泄漏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爆炸等所造成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图1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

[2] 林柯,赵辉.“3.11”日本地震后的通信需求和应对措施[J].中国减灾,2011(4上).46-47.

[3] 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10.

[4] 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6:1266-1269.

[5] 耿晓梅.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83-85.

[6] 王英彬.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应用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7).24-26.

[7] World Bank.Guidelines for Identifying,Analyzing and Controlling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1985.

[8] 杜喜臣.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郭颖杰,张树深.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2(5).30-32.

[10] 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l).20-26.

[11] 金腊华,邓家权,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8-267.

【作者简介】

第9篇

目 录

一、内容提要。 15

二、项目及项目法人概况。 15

(一)项目概况。 15

(二)业主基本情况。 15

(三)项目规划背景。 15

三、评估依据。 15

四、评估意见。 16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16

(二)文件编制依据和深度的评估。 16

(三)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和功能的评估。 16

(四)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17

(五)项目技术评估。 17

(六)组织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的评估。 19

(七)投资估算的评估。 20

(八)项目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评估。 21

(九)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估。 22

五、问题和建议。 23

(一)存在或遗留的重大问题。 23

(二)潜在的风险。 23

(三)建议。 23

六、项目总体评价。 23

七、评估专家名单。 23

八、附件。 23

一、内容提要

1、项目评估原则、评估工作实施概况等。

2、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及主要问题和建议。

二、项目及项目法人概况(一)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地点。

(2)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功能及建设规模。

(3)建设内容、规划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投资及资金筹措情况。

(二)业主基本情况(三)项目规划背景三、评估依据

1.咨询评估委托书

2.教育部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

3.有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项目招标方案)

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5.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规划意见

6. 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7. 建设单位建设资金来源证明及近三年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

8. 规划部门批准或学校编制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9. 地方行政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现行各种行政收费文件

四、评估意见(一)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建设方针。从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分析建设规模的确定原则和依据是否正确有据,对项目的必要性提出具体意见。

(二)文件编制依据和深度的评估

(1)编制依据的评估

检查项目是否具有立项批复文件,编制内容与投资规模是否在批准范围之内;民用建筑工程是否有当地规划部门批复的规划要点,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是否有重大变更,其变更是否合理,是否经主管部门批准。

(2)对报告文件完整性及编制深度评估

可研报告应包括报告文件、建设地点位置图、总平面图、建筑设计方案图、投资分析情况等内容。各项内容的编制深度应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评估报告应明确指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否有漏项、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并提出建议。

(三)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和功能的评估

项目建设目标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满足该校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是否有重复建设项目。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是否准确有据,项目建设规模是否经济合理,功能是否合理并满足使用要求,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建设用地,在满足当前规划的前提下为学校今后一定时期内留有发展余地。

(四)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1)项目选址评估

项目选址是否符合规划原则与要求。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依据和理由是否充分,选址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和所在地区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

项目建设用地的属性是否符合决策部门的要求,总用地规模是否明确,各种功能用地的规模及地点是否明确,各类建设用地是否落实。

(2)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项目建设所需要的供电、供水、供热、供气与交通运输、通讯等设施条件是否落实且可靠稳定,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建成后正常运行的需要。当不能满足需求时,建设方案中是否有相应措施。

(3)根据提供该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对场地地层地况进行评估。对于无法提供拟建场地地质勘探报告的项目,可参考附近建筑物地质资料进行评估,待正式勘探报告出来以后由初步设计再进行复核和调整。

(五)项目技术评估

(1)规划总平面设计评估

规划总平面设计构思意图及布局是否科学、合理,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竖向设计、交通组织、绿化景观、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留有扩建、改造与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其技术指标是否符合当地城建部门规定。

(2)建筑方案评估

建筑方案首先应满足该建筑的功能需要,其建筑形式、控制高度、层数、立面、出入口等应满足国家、行业、地方有关建筑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考虑建筑风格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方案中描述的建筑标准、采用的材料、采取的措施,如通风、采光、日照、出入交通、节能等是否符合规范标准的规定。

(3)结构方案评估

评估结构设计依据是否正确,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所选用的主要结构形式等是否符合国家及当地有关规范及规定的要求,是否安全可靠。结构设计中是否考虑到了建设地点特殊的地基条件。

(4)电气方案评估

设计方案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齐全,用电负荷、各系统参数能否满足功能需要,建设标准是否恰当,系统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是否符合相应规范与标准。

(5)给排水方案评估

设计方案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齐全,给排水量、系统参数能否满足功能需要,建设标准是否恰当,各系统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安全、经济、合理,是否符合相应规范与标准。

(6)采暖通风与空调、燃气方案评估

采暖通风与空调、动力、燃气等方案设计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齐全,负荷、参数能否满足功能需要,各设备系统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安全、经济、合理,建设标准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相应规范与标准。

(7)环境保护评估

评估是否按有关要求编制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在可行性报告中是否有专篇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其报告内容是否全面,保护措施是否得当、可行等。环评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解决的措施,措施是否可行。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8)安全卫生、安全生产评估

对于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和对卫生防疫有要求的项目,如实习工厂、生物化学实验室等类型项目,应重点评估项目技术方案的安全防范措施的可靠性。

(9)节能节水评估

评估建筑物的建筑、结构、采用材料和建筑设备的选型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是否有节能节水措施,能源来源的选择、供能方式的选择、能耗指标的控制、节水方案等是否合理,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六)组织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的评估

(1)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组织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组织管理。评估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分工是否明确;对于不具有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建设单位是否落实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案;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或措施是否具体;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机构设置是否落实及合理;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管理或经营方式是否可行;对于运行经费的解决方案是否作了分析和说明。

(2)项目实施进度

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评估其是否最有效的安排了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进度,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框图,说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安排。

(3)项目招标方案

对土建工程、设备、设计、监理等投资额达到国家规定额度的,应进行招标,评估其招标方案是否合理,招标方案应符合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的规定。

(七)投资估算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估算依据、编制方法、范围、内容及深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了可研报告中建设内容的要求。

(1)投资估算的内容

投资估算包括总投资估算和分项投资估算。在项目评估中,应对项目总投资构成的完整性、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总投资估算表包括建安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和贷款利息等内容。

(2)投资估算评估要求

① 投资估算依据是否准确。因各地政府出台文件不同,对于地方性收费标准,数额差别较大,应审查取费依据是否齐全、合理。

② 投资估算的编制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各项内容的组成是否详细,仪器设备是否有估算清单,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否有详细内容等。

③ 对投资水平、投资结构是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评估拟建项目投资水平是否恰当。投资结构主要是评估各个分项如建安工程费、设备购置费投资是否合理,其他费用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投资部门对投资方向、投资结构的要求。对不合理的投资部分进行调整,并编制投资估算评估调整表。评估调整表应含申报投资额、调整后投资额和调整增减额等内容。

(八)项目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评估

对项目的资金来源、筹措方式、筹资额度、筹资风险及资金使用计划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1)资金筹措

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各类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使用条件是否合理等内容。审核相关的证明文件和材料是否齐全,评估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到位的可能性。

资金筹措方案的分析评估:含筹资数量及投放时间、筹资风险以及筹资成本等的分析评估。

(2)资金使用计划方案

资金使用的计划是否与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相衔接,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用款计划安排能否与资金来源相适应,能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有无调整和修改的建议。

(3)对还贷能力的评估

对贷款建设的项目,评估是否有银行贷款证明或意向,并评估建设单位财务状况,以确定其还贷能力。

(九)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估

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估。

(1)经济效益(主要用于生产性项目和有经济收益的项目)

主要评价项目自身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状况,评估其计算是否准确全面,是否合理、客观地反映了项目的经济效益。非经营性项目建成后能否持续、稳定运行,其运行费用如何解决等。如建设项目是以经营性为主,则必须进行财务分析。

(2)社会效益

由于所评估项目大多数为非经营性项目,因此应对建设单位投资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分析项目对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及各建设单位带来的效益,包括对促进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家、部门或地方的教育科学技术水平,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

五、问题和建议(一)存在或遗留的重大问题(二)潜在的风险(三)建议

(1)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六、项目总体评价

项目总体评价是在汇总各分项评估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对于报告中各部分内容和方案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申报投资估算作出投资估算调整表,确定具体调整额。对不能确定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供主管或决策部门决策时参考。将其数据资料进行检验审核和整理,对比分析、归纳判断,提出最终结论意见和建议,并作出项目评估报告。

七、评估专家名单

评估报告应附评估专家名单,含专业、专家姓名、执业资格及职称等内容。

八、附件

1、项目投资估算评估调整表

第10篇

 

目    录

 

1  总  则 ………………………………………………………(5)

1.1  编制目的 …………………………………………………(5)

1.2  编制依据 …………………………………………………(5)

1.3  适用范围 …………………………………………………(5)

1.4  工作原则 …………………………………………………(6)

1.5  预案体系 …………………………………………………(6)

2  组织体系 ……………………………………………………(7)

2.1  应急指挥机构 ……………………………………………(7)

2.2  办事机构 …………………………………………………(8)

2.3  专家组…………………………………………… ………(9)

3  预警预报……………………………………………………(10)

3.1  预警信息…………………………………………………(10)

3.2  预警准备…………………………………………………(11)

4  应急处置……………………………………………………(11)

4.1  信息报告…………………………………………………(11)

4.2  响应启动…………………………………………………(11)

4.3  分级响应…………………………………………………(12)

4.4  分部门响应………………………………………………(16)

4.5  分灾种响应………………………………………………(18)

4.6  现场处置…………………………………………………(18)

4.7  社会动员…………………………………………………(18)

4.8  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19)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19)

5  恢复与重建…………………………………………………(19)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20)

5.2  调查评估…………………………………………………(20)

5.3  征用补偿…………………………………………………(20)

5.4  灾害保险…………………………………………………(20)

6  应急保障……………………………………………………(21)

6.1  队伍保障…………………………………………………(21)

6.2  治安和交通保……………………………………………(21)

6.3  物资保障…………………………………………………(21)

6.4  资金保障…………………………………………………(22)

6.5  宣教、培训与演练………………………………………(22)

7  监督管理……………………………………………………(22)

7.1  奖励与责任………………………………………………(22)

7.2  预案管理…………………………………………………(22)

7.3  预案实施时间……………………………………………(22)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措施

(附表1-15) ………………………………………………(23)

附件2 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42)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天宁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影响本行政区域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雾、霾、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和重污染天气等其他灾害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凡涉及跨本区行政区域,或超出本区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国家、省、市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依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各级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职责,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基层开发区、镇、街道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统一组织开展本区域应急处置工作。

1.5  预案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开发区、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以及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组成。

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应急工作手册。

2  组织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专家组组成。

2.1  应急指挥机构

2.1.1  区应急指挥机构

当发生或即将发生气象灾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时,根据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区人武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区商务局、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天宁分局、天宁交警大队、天宁消防救援大队、自然资源和规划天宁分局、天宁生态环境局、天宁交通执法大队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其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予以调整。主要职责如下:

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在灾害性天气可能形成或已经出现气象灾害时,综合研判各类信息,决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负责指挥、协调、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

当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已有其他有关应急预案应对的,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规定,启动相应的区级应急指挥机制。

——台风、暴雨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和干旱灾害等,由区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道路结冰)、低温、寒潮影响正常道路交通,由区扫雪除冰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气象因素引发的突发地质灾害由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由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负责协调组织。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由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负责。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由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

2.1.2  开发区、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

开发区、镇、各街道参照区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针对上述各种灾害,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开发区、镇、街道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2.2  办事机构

区指挥部下设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国家、省、市、区关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2)负责区指挥部的各项日常事务和临时交办的工作。

(3)负责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论证、报批及实施工作,并指导开发区、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

(4)检查指导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措施。

(5)组织协调气象应急宣传与沟通工作,根据区指挥部授权起草发布关于气象灾害应急方面的新闻和信息,起草区指挥部的各种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

(6)组织区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人员培训,参加、筹划、组织和评估有关气象灾害事件应急演习。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与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指定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职能科室,明确有关同志担任联络员。联络员既是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协调、联络人员,又是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兼职工作人员。

2.3  专家组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应成立全区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并完善相关咨询工作机制,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供分析评估、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等。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家组成员直接参加突发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3  预警

3.1  预警传播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指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国家、省气象行业有关规定负责制作,并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后分级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信号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建立和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接收到市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号后,快速传播,提醒各级各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先期防御、灾害发生的应急处置准备。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结合实际,整合现有预警信息传播资源,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开发区、镇、街道及其区域内的社区(村)、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村民小组-户-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户-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

3.2  预警准备

气象灾害预警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4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一级(红色)为最高级别,具体预警分级标准参照《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收到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时,应及时向各级各部门转发。有关责任人员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落实抢险队伍、物资和避难场所等,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4  应急处置

4.1  信息报告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相关单位应按职责及时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迅速、及时报告属地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4.2  响应启动

按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发布一级或二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特别重大或重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报请区长签发启动一级或二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发布三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较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总指挥签发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发布四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一定损失时,区指挥部授权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副总指挥签发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标准时,按照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当接到市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指令时,区指挥部在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常州市气象灾害预案》和本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4.3  分级响应

4.3.1  一级、二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领导、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同志24小时坚守岗位。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职能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各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应对处置的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必要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组织指挥协调全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区指挥部负责人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赴灾情严重地区指挥防灾救灾工作。

(3)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发布工作。

(6)根据法定职责和程序做好灾情统计和新闻发布工作。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2  三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领导24小时带班制度。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指挥部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区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赶赴重灾区协助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调筹集、调运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3)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发布工作。

(6)做好灾情统计。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3  四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并及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书面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时向区指挥部报告灾情和应对工作开展情况,重要情况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报告。

(2)要求有关区域、有关部门做好防御工作。区指挥部视灾情派出若干工作组,到受灾较重地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3)区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做好相关准备并积极开展工作。

(4)区级相关抢险队伍进入应急值班状态,防灾抢险物资储运单位做好随时调动准备;开发区、镇、街道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

(5)请示上级协调驻常部队(含预备役)做好担负抢险救灾的准备。

(6)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电信运营企业等及时刊播有关信息,加强气象灾害知识宣传。

(7)做好灾情统计。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4  分部门响应

气象灾害造成煤电油气运、重要工业品出现重大突发问题,由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分别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由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据《天宁区粮食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出现突发问题,由商务部门依据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或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健康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严重损失需进行紧急生活救助、造成突发地质灾害、引发森林火灾,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天宁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天宁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特种设备事故,由应急管理、公安、交警、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突发环境事件,引发重污染天气,由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天宁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水旱灾害,由水利部门依据《天宁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城市内涝,由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影响或涉及农业生产,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道路积雪结冰,由城市管理部门依据《天宁区扫雪除冰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区委宣传部负责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防范处置措施。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商务、文化体育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分会等单位做好相关领域协调、配合工作。消防、民兵预备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应急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在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做好抢险救援工作。驻区部队按照《天宁区突发事件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规定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5  分灾种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后,区各成员单位、开发区、镇、街道应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根据本区可能受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可分为台风、大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雾、霾等气象灾害,具体气象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见附件1(附表1-15)。

4.6  现场处置

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由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区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组织营救、伤员救治、疏散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到灾害威胁人员,及时上报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应急行动,查明并及时组织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灾害,接收分配援助物资等。

4.7  社会动员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可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动员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气象灾害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和调动车辆、物资、人员等。

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开展自救互救。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捐赠和援助。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4.8  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权威发布、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应急处置和灾情信息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区指挥部审核和发布。

发生气象灾害时,宣传部门应当加强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协调和指导。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提供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内容;区指挥部会同区委宣传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气象灾害的宣传报道;必要时,由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根据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发布的变更或解除气象灾害预警,结合区域各类气象灾害现场处置等情况,及时变更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5  恢复与重建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

受灾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区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使受灾地区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发生较大以上灾害超出开发区、镇、街道恢复重建能力的,区政府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2  调查评估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分析应对处置工作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灾情核定由区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全面结束后,相关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报送市人民政府。

5.3  征用补偿

区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制度。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设备、设施、场地、运输工具和其他物资。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偿或做其他处理。

5.4  灾害保险

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与气象灾害事故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灾害发生后,保险机构要根据灾情,及时主动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务。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区有关部门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危化品救援、医疗卫生救援、森林消防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应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

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区(村)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6.2  治安和交通保障

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完善抢险救灾、灾区群众安全转移所需车辆等的调配方案,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畅通。

公安、交警等部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做好灾区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务群众等工作。

6.3  物资保障

发展改革、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储备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装备。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各相关行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制定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储备抢险专用物资,以备抢险急需。

6.4  资金保障

区政府建立健全与气象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气象灾害救助资金和气象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达到《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等级的灾害,区财政应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6.5  宣教、培训和演练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各界主动获取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以及易受灾单位要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7  监督管理

7.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  预案管理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预案实施后,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按照规定程序修订本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

社会响应措施(附表1-15)

附表1  台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台风蓝色、黄色预警

台风橙色预警

台风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台风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密切关注高火险天气形势,做好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台风暴雨安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台风和台风暴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参与、协调台风和台风暴雨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交警

部门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台风暴雨引发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通知学校做好防台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台应急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巡查、加固居民危房,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管辖职责通知高空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安排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风。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林场等做好防台风准备。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台风措施。

农业、水产业、畜牧业、林业等应采取防台风措施,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台风暴雨准备工作。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督促各地做好重点险堤、险库的巡查防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水情、工情、灾情信息。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宣传台风可能对游客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旅游企业做好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疏散工作。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发布的台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台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人员注意防台风,并组织排查安全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并通知本区住户。

关注台风最新动态,检查本区各项防台措施的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学校

做好防御台风准备、暂停户外活动。

停课后,保护好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发布的台风信息,及时了解台风动态;不到台风途经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关闭门窗;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以免受伤。

尽量不到户外活动,户外人员应寻找安全地带躲避,并注意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做好防台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2  大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大风黄色预警

大风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大风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次。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重点单位加强大风天气的安全生产监管。参与、协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教育

部门

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学校做好停课准备,调整上下学及休息时间,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大风等级,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程做好防大风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等做好防风、防火准备工作。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风、防火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提醒相关旅游企业做好防风工作。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发布的大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区域各项防御、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大风预警信息并通知住户做好防风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大风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

尽量不出门,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3 暴雨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雨蓝色、黄色预警

暴雨橙色预警

暴雨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雨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的准备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暴雨准备。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认真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工作,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按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对水毁、积水路段制定绕行路线,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雨引起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暴雨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暴雨防洪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督促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巡查、加固居民危房。与水利部门做好城市内涝的排水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暴雨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暴雨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和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防范可能出现的水浸、房屋漏雨等情况,并组织排除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

关注暴雨最新动态,检查区域各项防雨措施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域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雨信息,及时了解暴雨动态。不到暴雨发生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尽快回家。关闭门窗,以免雨水进入室内。

户外人员寻找安全地带避雨,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做好防雨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4  暴雪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雪蓝色、黄色预警

暴雪橙色预警

暴雪红色预警

应急

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暴雪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雪灾安全工作。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雪灾措施。

开放紧急避难场所,并为进场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参与、协调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及时发布路况信息,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雪引起的交通事故。配合城市管理等部门及时开展清雪。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

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必要时通知学校、幼儿园停课。

督促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会同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采取路面防冻措施,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重点加强国道、省道、城市道路以及桥梁、涵洞、弯道、坡道、站台等路段的扫雪除冰工作。加强巡视,组织力量开展行道树、公园(绿地)植物除雪除冰行动,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种植业主、养殖户做好防雪灾、防冻害及采取其他有效防御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加强危房检查,加强建筑工地临时工棚的巡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的房屋、建筑物内的人员。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扫雪除冰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暴雪天气预报信息。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辖区内雪灾防御、积雪清理及灾害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雪信息,通知住户清理积雪并组织检查。

关注暴雪最新动态,检查本区积雪清理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雪信息,及时了解暴雪动态。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主动做好门前积雪清理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5  寒潮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寒潮蓝色预警

寒潮黄色预警

寒潮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寒潮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采取防寒措施,避寒场所开放。

实施应急防寒保障,尤其是贫困户以及流浪人员等。

采取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对园林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加强园林树木、花卉等防寒工作。

对园林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采取防寒防风措施。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做好牲畜、家禽防寒保暖工作,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应采取防霜冻、防冰冻、加暖、加盖和防大风措施。对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寒潮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寒潮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各项防寒、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寒潮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寒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取暖设施用电、用气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寒潮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注意添衣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6  低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低温蓝色预警

低温黄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低温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并根据事态发展适时变更预警信息。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低温措施,做好低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地温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做好个人防冻保暖,适时添加衣物。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7  霜冻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霜冻蓝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霜冻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组织农村基层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对农作物、林业育种应采取田间灌溉等防霜冻、冰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蔬菜、花卉、瓜果应采取覆盖、喷洒防冻液等措施减轻冻害。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霜冻预警信息,刊播霜冻防护知识。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各社区(村)做好霜冻预防工作,注意防寒保暖,对贫困户、五保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社会

公众

注意防寒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8  冰冻(道路结冰)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冰冻(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冰冻(道路结冰)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冰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交警 部门

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注意指挥、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冰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除冰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根据冰冻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除冰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道路结冰预警信息,加强社会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范围内的道路除冰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冰冻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范。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做好出行前的各项防护工作,防止因道路结冰打滑造成外伤。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9  高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高温蓝色预警

高温黄色预警

高温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高温蓝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高温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等高危行业、企业做好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会商和综合研判,统筹协调森林火灾扑救力量。组织协调高温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交警

部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防止车辆因高温造成自燃、爆胎等引发的交通事故。

教育

部门

督促学校做好学生防暑降温工作。

提示学校停止举行户外活动。

通知学校停课,要求对在校学生应派专人负责看护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建筑、施工等露天作业场所采取有效防暑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中暑。

督促各建筑施工单位、户外作业单位合理安排户外作业。

建议建设作业单位停止户外和高空作业。

农业农村部门

对种植、养殖物采取防高温保护措施。

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对种植、养殖业的影响。

加强对种植、养殖业防暑防晒应对措施的指导。

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采取措施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

采取紧急措施保障生活和重点生产用水。

确保居民生活用水。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饭店和旅行社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采取措施,建议某些户外旅游项目暂停开放。

关闭户外旅游场所。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做好高温对林业带来不利影响的防范。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相关工作。

人社

部门

加强对用人单位遵守高温天气期间工作时间规定情况的执法检查。

 

督促用人单位在高温时段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依法严格控制加班加点。

督促相关用人单位停止露天作业。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加大对市场零售使用防暑降温药品、防暑防晒化妆品、保健食品的质量监管力度。严格监督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防范因食品变质引发中毒事件。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高温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高温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配合做好救助困难户、老弱人员。在辖区内广泛宣传防高温中暑常识。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高温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暑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高温天气预警信息;中午前后避免户外活动。

调整作息时间,注意饮食调节,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停止户外活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0  干旱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I级

干旱黄色预警

干旱橙色预警

干旱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干旱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水利

部门

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工作。做好地下水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农户、水产、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监控,督查相关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环境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安全,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指导林业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宣传、网信

部门

及时传播抗旱预警信息,加强抗旱工作新闻报道,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1  雷电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雷电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雷电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雷电工作。

消防救援

部门

应急处置因雷击造成的火灾。

教育部门

通知学校停止露天体育课和升旗活动。督促检查学校在雷电发生时让学生留在教室内,待雷电天气过后才可室外活动或离校。

交警部门

组织警力上街巡查,疏导道路交通,处置因雷击造成的交通事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提醒、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城市管理

部门

提醒、督促环卫作业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组织力量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农业农村

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文化体育

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停止户外娱乐项目。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雷电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村、社区

在社区(村)内公告雷电预警信息。停止集体露天活动,提示居民收好阳台衣物并关闭门窗,减少使用电器。

社会公众

避免在空旷处行走,尽量躲避在室内等安全场所。避免在大树、高耸孤立物下躲避雷雨。尽量避免在雷电时拨打接听手机,减少使用电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2  冰雹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冰雹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冰雹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

部门

做好防冰雹应急工作和雹灾发生后的救灾工作。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冰雹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冰雹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冰雹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减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3  龙卷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龙卷风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龙卷风监测防御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龙卷风灾后应急救助工作,帮助农户恢复生产。

城市管理部门

做好人行道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气象部门发布的龙卷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龙卷风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龙卷风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龙卷风发生时避免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4  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雾蓝色预警

雾黄色预警

雾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雾预警信息和相关防御指引。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天气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开展雾天安全注意事项教育。

提示学校减少或取消室外活动,妥善安排在校学生。

要求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尽量不到户外行走,更不要早起锻炼。非出门行走不可的最好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注意交通安全。

户外人员应使用口罩等防护品,尽早到室内躲避浓雾天气,注意交通安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5  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一级

霾黄色预警

霾橙色预警、霾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霾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霾橙色及以上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环境监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

加强环境监测。启动与相关部门的即时会商机制,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根据环境监测和预报,采取相应措施。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霾预警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减少室外活动,做好防御霾危害的相关工作。

告知学校霾出现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好霾危害的宣传和防御工作,要求系统内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区域内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不要早起锻炼,必要时出门行走应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件2

 

    天宁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  

 

 

 

 

 

 

 

 

 

 

 

 

 

 

 

 

 

 

 

 

 

 

 

 

 

 

 

 

 

 

 

 

 

 

 

 

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8日印发

第11篇

二:项目背景简介

1. 项目地点:济宁济邹路与火炬路交汇处

2. 联 系 人:罗女士

3. 传真:0537-2655128小灵通:0537-2499619

4. 项目背景介绍(见附页)

三:项目执行人介绍(含经历、阅历、学历)

1.罗女士

四:项目内容简介

1.该项目所属娱乐行业

2.此项批准介绍

批准机构:

批准时间:

文件编号 :

3.项目是否经过专业机构给予审核或评估。(含资产评估报告和银行资信证明)

4.扩建项目须简要勾画单位近三年财务的年终报表

五:项目自有资产介绍(含地产、房产、设备、资金)

六:项目招商要求(投资形式: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市场)

七:外来资金用途分析表

八:项目可行性分析介绍(市场预测简介)

九:该项目已备有上马年内效益及3-5年的递增分析报告。

十:投资者权益说明

十一: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处理方法介绍

一:招商策略

招商策略:立足济宁、面向全省

以济宁为重点,在确保济宁地区招商工作全面、顺利开展的同时,并确立招商部门安排出招商力量,对外地运用电话、传真、网络、dm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招商。效果理想的情况下,在保证北京地区招商指标的同时,随时进行调整加大外地招商力度。

二:招商项目背景介绍

北欧风情水上乐园是济宁最大的水上游乐园世界。隶属济宁市北欧风情渡假酒店,地处城区东南部,紧依北湖风景区,位于济邹路与火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位置优越。酒店占地240余亩,背依青山,面迎碧波,山水相间,风光秀丽,风景宜人。中西合璧、原木楼阁式的建筑与山、水、林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中国水墨情调诠释下的北欧重彩油画,是休闲、渡假、旅游、观光、娱乐的世外桃源。

设备最多最先进的水上乐园,它一天的游客吞吐量为达到万人,它的目标是在5年内跻身全省水上公园前十名的行列。有多年水上乐园管理经验.北欧水上乐园占地3万平方米,由国际知名的**公司设计。园内水处理系统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臭氧水储环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使水质完全符合国家质检部门的要求,更能在完全不刺激眼睛和皮肤的情况下,消灭水中出现细菌的苗头,使园内用水变的更纯净,更安全。园内所有水上游乐设备均由世界级水上设备公司设计及提供。游客坐、人造沙滩、凉亭、等富含北欧人文气息,特别适合喜欢体验新鲜感受的游客;有水上过山车之称的喷射滑道能带给游客难以置信的滑行体验,非常适合喜欢挑战刺激的年轻游客;另外还有目前水上乐园行业里最新的设计合家欢组合滑道,它是世界上首条运用新型高技术设计的惊险度极高的水上滑道,特别适合家人和朋友共同体验。水上乐园还拥有疯狂游玩池项目,它是济宁最大主题式的水上游玩区,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滑道和玩水活动提供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无穷的欢乐;加上离心滑道和高速滑道等水上游乐设备,都非常适合喜欢跳战刺激的年轻人,以及特别为儿童而设计的滑道及儿童戏水池等等。

水上乐园除了所有的硬件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之外,为了更贴近广州市民的需求,水上乐园的开园时间会由上午一直持续到夜晚,使游客不仅能享受到白天的日光浴,也能在下班后与家人和朋友享受月光下的浪漫。此外,园区内还可以欣赏到风情表演,篝火晚宴、海鲜美食等让你品尝到各种美食小吃。

水上乐园内的各项水上游乐设备既适合家人朋友游玩,也适合情侣共渡假日;最纯净的亲水乐趣既能驱除城市压力,消暑降温,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它将是市民在夏日里最佳的休闲选择。

水处理、水质化验

水上乐园引进国际先进的臭氧水循环处理系统,确保水质符合标准,使园区内的水不但具有无臭无味的显著特定,而且在不伤害人体肌肤的前提下杀灭人体皮肤上的细菌,及时消灭水中细菌出现的苗头。园内每天按规定对每个设施水池定时抽样检查,并对外公布检查结果,让入园游客及时了解当前水质信息,以确保水质量符合标准。

专业水上急救

景观设计和遮荫结构

水上乐园的景观设计以亚热带的植物和花卉为主,形成一个自然和放松的环境给游客,园内有很多遮荫设施免费为游客提供,让游客在阳光下得到最好的保护。

三:项目执行人介绍(含经历、阅历、学历)

1.罗女士

四:项目内容简介

1.该项目所属娱乐行业

2.此项批准介绍

批准机构:

批准时间:

文件编号 :

3.项目是否经过专业机构给予审核或评估。(含资产评估报告和银行资信证明)

4.扩建项目须简要勾画单位近三年财务的年终报表

五:项目自有资产介绍(含地产、房产、设备、资金)

六:项目招商要求(投资形式: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市场)

1.资金形式招商付款方式

a.租金交纳及优惠政策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一次纳3年的租金。从第四年起租金递增5%;第五年

租金递增6%;第六年租金递增7%;总体租金递增比例不超过原租金水平的20%。

2、首期交纳5年租金的30%,正式开业前再交齐5年租金全款。从第六年起租金递增5%;第七年递增6%;第八年递增7%;总体递增比例不超过20%。可签定租约合同期为**年。

首期就一次纳5年租金。可获得6年实际使用权的优惠政策。从第七年起租金递增6%;第八年递增7%,总体递增比例不超过20%。除享受以上优惠政策以外,还可以获挑选一间商铺位置的机会。

3、首期交纳10年租金的30%,入驻前交齐**年租金全款。可获得**年实际使用权的优惠政策。可签定租约合同期为**年。如**年租金在首期就一次齐,除享受以上优惠政策以外,还可以获挑选两间商铺位置的机会。

4、租金交纳方式及提供优惠政策的理由:

考虑到项目的招商不但要符合公司的总体定位,同时还要兼顾公司的成本回收,并且回收期越短,产生的运营财务费用支出就越少,同时,及时还贷将有利于公司信用等级的提高,对将来的公司发展极其有利。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以起到将缺乏实力小商户挡在门外的作用(及抬高门槛),达到自然淘汰的目的。同时,根据‘现金是王’的原则,运用对我们影响极小的使用年限的优惠,让利商户,做到先期既给出优惠又不会使应收现款产生丝毫损失。

另外,兼顾将来项目升值,我们可以充分享受到升值的利益,方案设定是为了尽量引导商户去选择5年一次纳租金的方式。此方式达到的经济效益将在附上的经济分析内容中计算出具体的数据体现。

经济分析

一、交纳(三年)租金经济分析(理想价格)

1、根据可出租实际使用面积按******万平方米计算;

2、按照每层出租实际使用面积平方米计算;

3、平均租金价格按每月*******元人民币计算;

总计

⑷、保证金-------------

七:外来资金用途分析表(项目回笼资金投放分析)

八:项目可行性分析介绍(市场预测分析)

九:该项目已备有上马年内既得效益及3-5年的递增分析报告。

十:投资者权益说明

第12篇

今年以来,部分地区陆续发生数起校园及周边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10月10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刘家村一住宅楼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塔吊倒塌事故,造成邻近刘家村幼儿园5名幼儿死亡,2名幼儿重伤。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对学校、幼儿园及其周边建筑进行安全检查,并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发生,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含幼儿园,下同)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排查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隐患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工作。各级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制订周密的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排查责任。检查的重点是,学校校舍、围墙、挡土墙、厕所、浴室、库房、水井、水池、走道栏杆和供水、供电等设施,学校及附近正在施工的建设工程,生产、经营和储存有毒、有害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并对学校周边地区的公共安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对学校所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风险勘察。专项检查结果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报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安全隐患的整改力度

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地方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进行梳理分类和治理整改,明确整改责任,制订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确保整改到位,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

(一)加强对校内建筑设施安全隐患治理。各级各类学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等建筑,要立即停止使用,并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质量安全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制定加固方案,限期完成改造。对学校重点部位和设施,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改造,确保安全达标。对易发生危险的校内水井、水池、楼梯等,要设置警示标志或者采取加盖、加装防护栏等措施。重点加固学校围墙尤其是毗邻公路的学校围墙,改建学校厕所,更新校舍老化电路,完善消防设施设备,增设逃生通道,防患于未然。不得将学校场地出租用于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将校园内场地开放用于停放社会机动车辆。

(二)加强对学校及周边企业安全隐患治理的督促检查。对排查出的学校周边安全隐患,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立即督促企业整改治理,通过下达整改指令、现场监督整改、严格整改验收等措施,确保整改效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安全隐患治理的监督检查,对整改治理中不能保证安全的,要采取暂时停工停产措施;安全隐患严重的,一律责令停产停工,整改不合格,不得复产复工;对非法违规建设项目,要坚决予以取缔。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有毒有害物品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督,指导监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及师生安全;不能保证安全的,要限期搬迁。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整改验收等工作,要充分听取当地教育部门和附近学校的意见,当地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三)有关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学校及周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保障在校师生安全的要求,提高隐患治理标准,强化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落实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开展工程建设等活动,应事先向附近学校通报,并告知有关安全防范知识。要主动根据学校师生活动范围等实际,合理设置警示标志、绕行指示标志等,引导师生避让危险。有关企业在附近学校师生上下班(课)、举办活动等时段,以及建筑施工活动不能保证学生(幼儿)在校期间安全的,要停止有关生产活动。学校也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安全情况,采取暂时调整课时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三、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各地要在已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周边安全防范教育工作,把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生教科书和各级学校学生课外读物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演练,使广大师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避险技能。学校要将安全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和学校工作奖惩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督导。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教育,把对周边学校的安全保护纳入企业安全责任,严格安全管理,科学评估安全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确保不影响周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