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救医生论文

急救医生论文

时间:2022-05-17 02:37:33

急救医生论文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探讨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5]许志伟.中国当前的医疗危机与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2.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院前急救;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6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7-02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外伤患者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2],现将本院5年来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急救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风险

1.1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延迟抢救时间,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详细地点,导致专科医生错派,救护车转路或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

1.3 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

由于急救物品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出诊前又未详细检查,导致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因急救物品缺少,无法及时给予更合理、更科学救治,延误抢救最佳时机。

1.4 急救技术不佳或动作缓慢

部分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遇到特殊患者急救时,延误抢救时机。

1.5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经验不足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导致诊断、用药及急救护理处理不当,影响患者的救治。

1.6 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未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以至有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处理,延误治疗。

1.7 医患沟通不到位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引发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

要求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必须24 h在值班室待命,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出诊。一般要求接到救护指令,救护车应在3 min内开出医院,在城区10 km以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正常时间为10~15 min[3]。

2.2 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急救药品要求固定品种和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班班交接并有专人负责。毒麻药品加锁保存,严格遵循使用程序。对医疗器械,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前组织培训,熟练掌握其性能、操作程序,并正确操作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认真交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和维修,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无菌物品,注明消毒日期,确保清洁与干燥,超过1周时间应重新消毒灭菌。抽真空保存的物品,正常保存3~6个月[4]。

2.3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

教育培养急救医护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切从患者出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视患者如亲人,做到勤检查、详询问、多关心,努力满足患者需求,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医生要做出快速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遵守口头医嘱制度及“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施救。

2.4 强化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教育医护人员要把医护质量和医护安全作为生命线,促进医护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医护质量“高压”态势,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规范完成医护文书,尤其是院前急救记录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详实、时间准确、字迹清晰,与患者家属沟通到位并记录在案,与院内抢救医师交接清楚并签字,从而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不发生工作差错,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杜绝等级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把医护人员准入关

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本院一般选用具有5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或全科医生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优秀护士,并经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熟练、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服务态度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

2.6 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要求接听急救电话时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接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延误时间,错过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而引起医患纠纷。

2.7 对患者及时恰当的现场处置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前的处置是降低风险的首要因素,转运前医护人员要认真检查并彻底清除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部位给予有效的包扎或压迫止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充分扩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颅内高压患者足量使用脱水剂,骨折部位妥善固定等。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确保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

2.8 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到位

(1)保证氧气供应: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需要有持续的氧气供应,因此对于一般缺氧患者转运中可用氧气袋,使用时轻轻挤压氧气袋,以保证供应一定的氧气流量;如患者系严重缺氧、病情危重特别是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氧。(2)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因此,转运途中护士应加强患者病情观察,时刻做好应急救治工作;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如昏迷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作好记录。(3)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等。护士要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脱落、扭曲打折等情况的发生。

2.9 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首先加强热爱医疗护理工作教育,培养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平时注意抓好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急诊医学、护理学等有关知识;除平时加强学习外,还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或参加上级业务培训,鼓励大家在职学历教育;把学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本院急救水平和能力,较好的适应现代急救工作的需要。

3 小结

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急救环境的不稳定等特征,导致院前急救现场、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应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教育,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医院,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08-1109.

[2]叶静.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J].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

[3]王庸晋. 急救护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院前急救;流程再造;内、外分科;医护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80-01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对症处理,抢救生命、减轻伤病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移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1]。传统的院前急救模式一般采用功能制医护流程,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只负责现场急救及途中监护,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院自成立急救中心以来,初期采用传统模式,近年来通过学习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方法、专业急救医学知识及全程无缝隙医护服务流程模式。对我院院前急救医护流程进行了再造,于2011年3月开始应用,在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等方面均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流程再造组(实验组):2011年3月份至2012年3月份院前急救2586例,外科类疾病1892例,内科类疾病694例;传统模式组(对照组):2010年2月份至2011年2月份院前急救2432例,外科类疾病1760例,内科类疾病672例。

1.2 方法

针对两组不同模式,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急救技术满意度调查表。

传统模式为随机的“一医一护一司”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后,不分内外科,谁值班谁迅速出车。院前急救为搬运、无专科的现场救治、简单的途中监护,院内救治交接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完成,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不能得到连续的医护服务,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延长,间接地增加了救治的转诊时间,甚至延误少数危重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流程再造后配备外科组、内科组两班人员,每班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二担”编制人员;驾驶员归急诊科管理,随时保证救护车的良好备用状态。接到急救电话后,做到有针对性的专科组合出车。医护人员必须是具备3年以上临床专科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全程参与该患者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院内急救及安全转运等工作;及时进行连续的、完整的病情观察及救治。替代了传统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中医护人员不分专科的“盲目”、“搬运工式”出车模式及急救医护人员“下车脱手”的交接过程,避免因交接不清而延误抢救时机。另外制定“成批伤病员救治预案与流程”以备突发重大事件时启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表2)

3 讨论

急救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建立特定的院前急救流程,开通急救绿色通道,避免在应对紧急情况时造成秩序混乱,使院前急救整体工作协调有序[2]。流程再造后的模式有利于院前急救工作标准化管理。

院前急救流程再造后,配备外科组、内科组两班人员,接到急救指令后即初步分诊,取代了谁值班谁出车的传统模式,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全程负责该患者的抢救、用药、途中病情观察、检查、护送入院或手术,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与记录并作出评价。流程取消了传统功能制模式中的交接过程,避免了因交接不清而延误抢救时机,加快急诊分流的同时降低了流程运作中的成本。表1显示,采用流程再造后的全程无缝隙医护服务,内、外科类疾病抢救成功率均高于改造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与深化,促使医院转变观念,积极找出传统流程中的欠缺,针对患者的需要及借鉴国外的先进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全程医护服务,把全程无缝隙医护服务应用到院前急救中[3],使患者在求救后就能迅速得到连续、全程、优质的服务。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是全程无缝隙医护服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全程质量跟踪管理。满意度调查表须在流程结束后患者或家属短时间内完成评估;建立急救患者电话回访制度对医护满意度的追踪调查。表2显示,传统模式患者对医护服务满意度在85%以下,而流程改造后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能迅速地把急救医疗送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身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4]。院前急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危,更反映了医院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5]。充分认识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把“盲目”、“搬运工式”出车模式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科模式,在院前急救、途中监护、院内救治及安全转运等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医疗护理,体现了个性化医疗的优势,提高了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素质,落实了首诊首问负责制;让每位急救患者都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全程照顾,完成对患者的抢救配合、检查护送与记录,保证服务流程的无缝隙性;减少医护人员的交接班时间,避免了因交接不清而延误抢救时机,降低了医疗护理风险,显著减少甚至杜绝医疗护理纠纷、事故的发生。

4 结论

医院始终以“质量兴院、科技强院”为准绳,不断拓展管理思路、更新科研理念、提高管理效能。院前急救流程的构建总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集方便、快捷、有效、规范和可评价为一体,同时考虑医院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流程等系统工程[6]。流程再造作为一种管理的新理念已被各领域广泛应用,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无缝隙医护服务流程,可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工作的标准化管理,能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创伤 急诊 体系 探析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87-01

1 我国目前创伤急救医学发展现状分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急诊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依赖型:急诊科只有专职主任,个别的固定医师,其日常工作主要依赖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务,但还需要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有会诊和协作关系。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 “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急诊医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设备配置不足,其原因可能与地域环境、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医学科技水平有关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

2 急救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急救人才队伍缺乏,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急诊科医生专科性太强,对急诊科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统的掌握,不能独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抢救。很多优秀人才因为职称晋升困难或急诊科工作辛苦而放弃急诊工作。这对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困难,很多医院急诊科面临无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医院急救应急能力不强,急救网络覆盖存在许多盲区。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目前大部分急救网络已能初步覆盖主成及周边区县,但只是粗略的覆盖,城乡仍有较多死角不能触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区仍然面临急救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因通讯和运输工具落后,也严重影响创伤救治反应时间,尤其在山区,往往缺乏公路交通,需要靠人力运送,常常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县级医疗中心,大部分严重创伤病员因此很难活着到达医院,即使到达,也可能使各种并发症大大增加而影响创伤救治的质量。

2.3 急救系统科技含量低,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对急救中心的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急救系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也引用到急救领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少数医院的急救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大多数特别是区县的急救车上仍没有装备,重危患者人群没有建立信息跟踪系统,不能对重危患者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和随访。

2.4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面临严重困境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Trauma/Emergency surgeon model):包括创伤外科和急诊外科。住院医师接受各种急诊情况训练;包括急腹症等急诊科经常遇到的情况。优点是反映了目前许多创伤医师工作的现实。同时能够使创伤医师进行非手术治疗,且使手术技术得以保持。 不管何种培训模式都离不开广泛的普外科基础训练。目前为止,尚没有适合所有地区、城市中心和郊区医院的创伤外科医师的培训模式。我们推荐以普外科为主,逐步到多发伤急诊治疗,到广泛系统创伤治疗需要的训练方法。我国急诊外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与其比较,差之更甚。多数急诊外科是由外科各专业轮转住院医师组成,专业队伍混杂,多数采用专科会诊制度,专业基础薄弱。多数住院医师不愿留在急诊外科工作,认为没有专业方向,无专业认同感,工作时间长,疲劳,且医疗差错的风险高。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急诊外科医师培训项目和制度,缺乏急诊外科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甚至连急诊外科医师的概念都十分模糊。

3严重外科创伤急诊与急救体系思考与对策

3.1 努力打造创新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和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和专业学习进修等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大量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留住现有急救医学人才,保持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急救医疗质量:①反应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务改变单一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综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在服务过程上改变以接送患者为主的服务为救护、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等全程。

3.2加大急救系统高科技成果投入

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公用数字无线讯技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移动车载调度终端等引入到急救网络中,以达到适时准确定位、及时跟踪监控、快速协调调度、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将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综合型创伤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发展,建立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创伤急救医疗护理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强化急救意识,重视急救医护人才培训,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使急诊急救整体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

3.3 构建基于“三环理论”创伤急救模式,突破创伤急救发展的瓶颈。院前创伤急救院内创伤救治和进一步创伤救治治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院内院外和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急诊科急救创伤快速临床反应机制,集中力量进行严重创伤全程复苏,建立创伤救治的院内衔接和柔性反应机制以确保创伤急救模式顺利进行。建立合理人才结构,规范创伤病房管理,促进医院创伤急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燕. 迎接21 世纪,直面新挑战――急诊科建设探讨. 急诊医学,2000 (5) :353~354.

[2]李春盛,樊寻梅,急诊医学进展.急诊医学,1999.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5

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6966

国内刊号:11-5452/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急诊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89-02

急诊医学是一个跨多种专业的学科,它具有紧急性、综合性、协作性。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现总结作为急诊护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及管理。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急危重病的学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急诊急救工作的对象是急危重病人,他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承担急诊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具有思维敏捷性,快节奏性、高技术含量性、高风险性,因此:在此项工作中如何做好风险防范,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病人安全,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是每个从事急救护理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探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止风险的发生。现总结作为急诊护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急诊护理的风险及防范及措施。

1 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的种类

1.1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急诊护士是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一线服务者,护理人员的素质或数量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护理风险。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等都给患者带来不安全隐患。

1.2 医嘱因素所致的风险

由于急诊科抢救大都是急危重患者,医生来不及开医嘱,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可能会因听不清而用错药,以致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护士在执行完医生的口头医嘱后,未督促医生在有效时间内补记医嘱,致使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无证可依,使矛盾钝化。

1.3 护患关系冲突所致的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不够和谐,而急诊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家属陪护人员的心情焦虑,稍有不如意之处,就可能导致病患家属情绪失控,向医护人员发泄。

1.4 抢救仪器故障所致的风险

抢救仪器保养不妥,关键时刻不能正常使用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导致抢救失败。

1.5 抢救资料记录不清所致的风险

由于抢救的患者多,工作任务重,经常是抢救完一个患者紧接着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而医嘱又大多为口头医嘱,导致资料记录不及时、全面。

1.6 急救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所致的风险

急救护理人员因法律意识淡漠,如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漏记、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病情描述不确切,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医学术语不当、反应动态观察记录不及时、用药后果观察不及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都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2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1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技术 ,要加强对急诊专科护士的专业化、规范化培训,选拔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入急诊科工作,并保证足够的护士人数。 承担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急救理论知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业务的范围也不断地在扩大,因而对护士应具备的知识机构和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在护校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承担急诊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断猎取新的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在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正确的对急危重患者实施抢救措施。

2.1.2 掌握娴熟的急救技术,医院急诊科是一个高挑战的岗位,护士具有技术风险,在急救工作中,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尽快实施抢救措施是决定生存希望大小的关键,当一个垂危的患者送到急诊室时护士在医生未下达遗嘱前即应采取救治措施的99%,所以我们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练就一套紧急救治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护理技术,是防止一切技术事故的关键。

2.2 注意核对医嘱

由于急诊抢救中大多为口头医嘱,因此,执行医嘱前护士应复述一遍,对药名相似的要多次核对,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护士应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2.3 增强护理道德观念,尊重患者

在急诊护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要讲究语言艺术,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提高护患沟通技巧,缓和护患关系,避免医患冲突发生。

2.4 增强护理道德观念,尊重患者

护理工作与法律密切相关,尤其在急诊科这个特殊的岗位中护理人员实施的每项护理活动都与法律密不可分如:对急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如果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漏记、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病情描述不确切,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医学术语不当、反应动态观察记录不及时、用药后果观察不及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都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2.5 加强抢救仪器的管理

要认真做好各种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仪器和设备定位定点放置、性能完好、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2.6 做好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及记录

病历、护理记录和医疗文件是医疗纠纷中最重要的证据,因此,工作记录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抢救记录上要准确记录患者入院时间、用药、抢救措施及时间,具体到分钟,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告知家属,如患者拒绝检查、治疗或住院要其说明原因并签字,保证病历记录的完整。

2.7实施细节及风险管理

2.7.1 细节是认真的态度,细节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时间前的积极预防,护理工作者必须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特别是护理工作的平凡使人产生厌倦和麻痹,造成人命关天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到大事着眼,小事者手,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2.7.2 医院急救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实施风险管理能不断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投诉和纠纷,同时能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急诊风险管理应完全渗透到每位护理人员的意识中,体现到各项急救流程中,克服工作中漫不经心和随意行为,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系数提高急救工作安全性。

正确的对急危重患者实施抢救措施。

2.8加强急救人员的责任心教育

无论哪一种职业,从业者都需要具有责任心,特别是医院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护士担负着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使命,她的职责就是全力以赴抢救患者的生病,救治急危重症过程中责任心缺失可直接导致患者痛苦和生命安危,会因失去有效的抢救时机而导致伤残或失去最宝贵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对生命高度负责,否则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心的谴责,终生感到遗憾和内疚,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保证急诊急救工作质量防止一切责任事故的关键。

2.9加强与急诊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在急救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很多纠纷的发生与护患沟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是因护患沟通不足,不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忽视对患者的告知,不顾及患者在及家属的感受,使患者缺少信任感,从而引起不良情绪导致纠纷的发生。对急诊病人的沟通要不失时机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切实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护士有信任感、安全感,通过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压力,调动病人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沟通还可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升急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又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获得最佳抢救效果。

护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强化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地降低差错、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急诊急救护理的安全系数,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全效的护理服务。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急诊急救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稍有不慎便可引起纠纷。因此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所做的每一项抢救措施必须准确无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提升对医疗不当因素后果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从而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急救工作质量。急救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同行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速度迅猛,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涉及的法律范畴日益剧增,风险也贯穿于其全过程,做好急救的风险防范工作,可保证急诊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同时能提高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急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烧创伤ICU;一体化救治;一线医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operation mode of?burn?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frontline doctors’ training.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operation mode of burn ICU,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diagnosing the illness of frontline doctors from 2011 to 2013.Results Adopted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mod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eiving, resuscitation room treating, burn ICU further processing and emergent surgery. Burn specialis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trauma and multiple injuries, and frontline burn specialists got relat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in view of present stage deficiency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 group of talented burn specialis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trained,which offer ensurance to a highly effective treatment processing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trauma and multiple injuries further.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 will b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Burn surgery specialists can do a competent job on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rapidly and extensively after reasonabl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Burn and trauma ICU;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Frontline doctor

烧、创伤重症患者的系统性急救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急诊接诊、诊断~多科室会诊~手术及其它治疗模式,少数医院采用创伤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急诊ICU~确定手术~体化模式,全程由专业的急诊外科医生负责[1-2]。我中心自2011年成立烧创伤ICU,由烧伤科医生承担危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工作。采取急诊科接诊、抢救室急救、烧创伤ICU进一步伤情评估与生命体征稳定、急诊手术的一体化运行模式,接诊时及时反馈患者病情,抢救室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后将重症患者收治至烧创伤ICU。烧伤科医生全局把关,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同时,针对不同伤情相应专科进行会诊。一线医生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一线医生在创伤急救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显著提高了烧创伤患者救治水平,同时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一线医生。为进一步探索合理的烧创伤ICU运行模式以及一线医生培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烧创伤ICU的设备及人员配制 烧创伤ICU除重症监护室标配设备,还配备烧伤翻身床5张、肺动力旋转床2张及PICCO血流动力监测系统。医疗力量分为5个小组,每组包括主诊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采用主诊负责制,各组交替轮流值班,每次值班24h,值班组负责值班当天患者救治。

1.2工作流程

1.2.1院前急救 急诊科急救小组最短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初步了解病情后,及时与医院急诊科和烧创伤ICU联系,反馈患者病情,抢救室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烧创伤ICU充分做好后续收治准备。

1.2.2抢救室救治 我单位急诊为重症烧伤、创伤及多发伤患者设立绿色通道,最短时间收入抢救室,建立急救通道,如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完善必要相关检查、检验。

1.2.3转入烧创伤ICU 危重患者经抢救室初步救治,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烧创伤ICU.针对重症烧伤患者,早期主要进行液体复苏、抗感染、维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针对创伤重症患者,抢救室建立好急救通道后转入烧创伤ICU,把握全局的同时及时处理专科疾病。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

1.2.4手术 烧创伤ICU配备急诊手术室,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般于休克期过后,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手术。多发伤患者实行多科室合作救治,同台实施有效手术治疗。

1.3一线医生培训

1.3.1明确急诊伤类及所需基本操作技能 总结前2年急诊室收治患者情况,表明多发伤常见的伤类为: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脊柱、骨盆伤及四肢伤。颅脑伤以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内血肿为主。胸部伤最常见的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腹部伤以脏器破裂出血为主。骨折伤常见四肢骨折及骨盆骨折甚至大出血等。以此为依据,明确了急诊医生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主要包括:动静脉置管抗休克、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监测、胸腔闭式引流、腹腔诊断性穿刺、骨牵引与外固定、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

1.3.2明确烧伤外科医生从事创伤外科急救所掌握的知识点及存在缺陷: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烧伤一线医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如液体复苏抗休克、循环监测、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等。但对多发伤相关知识及操作能力相对匮乏。如紧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电除颤,胸腔闭式引流、骨折固定、腹腔诊断性穿刺等。

1.3.3一线医生培训 成立培训小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多步骤全方位培训一线医生。将一线医生分成4个培训小组,每组2人,设立组长1名,每组安排培训监督带教1名。整个步骤分两个阶段:①临床技能中心练习,按以上分组,模拟人练习初步掌握相关操作,并从学习态度、参加次数、操作成功率、相关知识作答情况做出综合评分。②安排一线医生到胸外科、普外科、五官科、脑外科、骨科进行针对性轮转学习各2个月。联系相关科室负责人,在展开正常工作情况下,争取多的锻炼机会,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监督,争取轮转完成后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最后以教员评价、工作态度、上班考勤、出科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1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抢救室、烧创伤ICU、手术室一体化的救治模式,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模式完善前未能第1时间了解患者病情,后续工作不能及时展开。救治模式完善后,120急救小组将病情及时反馈,急诊开设绿色通道,抢救室、烧创伤ICU、专科会诊最短时间做出反应,完善术前准备,救治过程前后衔接紧密,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救治模式。

2.1.2经过两个阶段培训,一线医生认真学习,监督员严格负责,一线医生掌握相关操作,8名一线医生均顺利通过阶段培训。具备能够胜任烧创伤ICU正常工作能力,该方法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培养方式。

2.1.3 2年来累计收治烧创伤患者613人次,主要收治大面积烧伤、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车祸多发伤、高处坠落伤、刀砍伤、枪击伤等患者。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5.8±5.9)d,救治成功率为(90.3±8.4)%.

3 讨论

创伤是当今社会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高,救治难度高。因人群、医疗条件、地方财政等原因,现阶段存在多种不同运行模式,且都存在相应不足,如医疗设备差、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才缺失、救治流程不顺畅等。院前院内一体化系统性救治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救治模式[3],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模式下积极发挥各自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急救系统,寻求更加适合我国重症患者的急救模式。我院采取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室、创伤ICU、确定手术一体化的救治模式,保证重症患者得到快速、完整、系统性救治[4]。①具备了强大的医疗团队,临床经验丰富,带教意识强,为一体化模式正常运行提供保障。②团队配合意识强,前后过程衔接紧密。急救小组抵达现场后将一手资料反馈回来,让我们有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从而为成功救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抢救室、ICU积极做好准备,由烧伤科医生负责,克服各专科看待疾病的片面性,避免各专科间推诿,成功实现多科室共同合作,协力救治。使得救治过程系统化,为烧创伤重症患者救治开辟高效、系统的新模式。

成功的医疗救治不仅需要高效的运行模式,而且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5]。一体化模式下由烧伤外科医生承担急救任务,具有其相应专业的优势,始终能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把握,发挥烧伤外科医生在救治过程中抗感染、抗休克、水电平衡、营养支持、创面修复的传统优势。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烧伤外科医生在处理创伤、多发伤过程中存在的缺点,针对普外、胸外、脑外、骨科等急救知识相对缺乏,勇于发现和改进,制定并实施一线医生知识与操作培训。经过两个阶段理论、操作培训,一线医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专科急救所需理论和操作,成功培养了一批烧创伤急救人才。使救治过程更加流畅,一体化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使创伤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国辉.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9-570.

[2]胡胜利,王龙.浅谈神经外科ICU青年住院医师的教学与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62-165.

[3]宋卫东,诸海军.多发伤急救流程一体化的实施效果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11):2231-2232.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8

关键字:急救药品;急救器材;管理;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急救药品的管理在医院抢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抢救结果的成败与否。所以在医院急救药品的管理中要保证其100%的完好率和使用记录的真实性,以免发生医患纠纷时无据可依。当前在一些医院中仍然存在一些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管理不善的情况,加强其管理、检查十分必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对我院急救药品的使用记录,并统计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探究当前医院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现报告如下。

1.医院急救药品管理的现状问题

药品放置问题:当前医院能够做到将内用和外用药品分开摆放者较少,经常凌乱摆放,且摆药后不锁好药柜等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药品使用剂量较少,但是其更新的时间间隔较差,雨季时较易潮解[1],护士在管理中值看药品的保质期,但不注意是否潮解,只有例行检查时才能发现。此外,急救药品部安规定位置摆放, 经常发生使用药物时不能快速取药,延迟抢救和治疗时机的事件。与此同时,毒麻药品使用后不放入专柜中加锁管理,或不现场清点,只口头转交不班班交接等也会造成对毒麻药品管理和统计的困扰。急救药品用后不及时补充,有时医生不遵守制度,不属紧急用药为图方便在急救箱内取药给病人用,过后不能及时补充,出现急救药品缺失现象;无专人保管或保管人员对所管药品情况不熟悉,如许多抢救药品除了化学名外,还有别名,保管的护士不了解,老护士对别名比较熟悉,而年轻护士对化学名较熟,导致在管理交接中出现误解现象。

药品标识、记录问题:药品名称的标记不清楚或错误,例如初次使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支50毫升,而更新或补备药品的剂量为每支25毫升,若护士在更能该标识时只注意药品的名称而护士其规格、剂量等会导致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错误;此外,对药品别名的标记或掌握不清,也会造成拿药错误,或延长取药事件的现象;不同科室对药品有效期的标记方式不同,有的精确为年、月、日,但也有标记为年、月,甚至指标记年的现象,书写格式不同意等,都为药品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医院急救药品管理的解决对策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意识

由于部分医护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的掌握情况不足或管理欠佳,经常会导致延误抢救时机和错误的事件,加强对护士的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等,使护士真正了解药品和器械的摆放、管理、使用情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以法律为准绳,坚持药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检查过期、实效药物,磨损、失用器械,并做好使用记录。经常举办关于防范护理纠纷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实例的方式提高护理的警惕,使护士了解随意签名、重抄登记内容、虚假填写结果等会使记录失去完整性和真实性,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会造成举证失败的后果,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2.2制定管理、控制标准

在医院建立完善急救药品、器械的管理制度,要求护士将急救药品和器械摆放整齐,保证清洁和标记清洗;保证输液瓶无异物存在、不过期,无瓶口松动,每天按时检查,并做好等级,护士长做好周检记录;保证急救器械的摆放定数、定位和定期[4],将污染物与无菌物清楚分区,做好陈设的规范和标记,保证器械100%的完好率;由专人保管医疗抢救用品,熟悉掌握药品和器械情况,保证准确及时的供应。

2.3落实药品检查制度

急救药品每周检查一次,由护士长进行本科室的检查,严格按照检查标准进行,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并对每次检查结果作好分析。护理部每月对其进行一次检查,可以将护士长集中检查的结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由护理部主任带领助理员例行检查,将检查统计的结果在护士长会议上宣读、督促、强调,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2.4 加强教育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进行抽查考核,使之真正弄懂、弄通,掌握要点,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的行为习惯,严格按照“举证倒置”的法律规定,及时检查和准确登记急救药品、物品相关项目,并将各种登记本保存二年以上。举办护理纠纷防范专题讲座,用实例教育其防患于未然,提高护理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张红鹰.急救物品有效管理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18(07):109-110.

[2]罗长华.产科急症的护理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13(04):198-199.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应急状态;医学护理;护理救援;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2

1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要求和模式

1.1应急状态之下医护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心态

在一些较为紧急的情况之下,作为医护工作者首先不应该惊慌,心中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在遇到特殊情况应急事件下,首先应该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终目的。尽自己最大的力度去救死扶伤,在拯救病人的同时要保证危险不会扩散到其它的人群之中,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神圣的使命感。

1.2应急状态之下对医护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由于医护工作者也是普通人,所以在一些突发的紧急情况之下,我们不能以高标准去要求医护工作人员,但是也要为医护工作者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在危难的情况下不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具备多么崇高的使命感,但是希望工作人员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病人进行救援工作。如果在紧急的状态下,医护工作人员长期的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作为一名医护工作人员,要去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在危难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2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2.1医疗器械装备的不足

落后护理装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检测护理实践和科研水平指标之一,在应急状态下,先进的护理设备和足够护理设备数量能够保证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数量。我国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够强大,同时医疗机械设备也存在着匮乏的现象,没有专业的救护人员,也没有交易先进的護理装备。这两方面的严重缺乏,导致了我国应急救援水平大幅度下降。在现场救护人员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熟练的操作一些医疗是机械设备,两方面相互结合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拯救病人的生命。

2.2参与救援人员文凭程度偏低

在相关调查中显示,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参与救援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取得相关方面的一些医学证书,证书是对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我国参与救援人员的文凭程度普遍偏低,救援水平一直停滞不前难以得到提高。

2.3急救专科人员的短缺

自然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当一些自然灾害突然发生事,我们很难料到病人会发生什么情况,所以作为急救专科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急救知识。但是我国企就专科人员非常的短缺,大部分的急救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再加上也没有较为丰富的急救经验,急救水平远远要低于国外的水平。

3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

3.1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心态

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态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救助中去,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保证受灾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救助,以保证更多生命的保全。医护人员的全身心投入,给群众的不仅是一种带头作用,给普通百姓以精神支柱,更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宗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3.2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突发意外情况之下,一会儿人员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平稳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迅速的进入到急救的状态。冷静的去思考病人的情况,发现病人受伤的部位,在第一时间对被人的患处进行处理。在急救意外的条件下,急救医护人员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急救人员和医院里的坐诊医生不一样。坐诊医生是在一个非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整治,他有大量的时间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反复的斟酌。但是急救医护人员不同,除了要安抚自己受惊吓的心态之下,还要快速的去判断病人的具体情况,结合理论知识去加以实践,在短时间内去稳定病人的生命状况。

另外,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耐受力强,且在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地解决应急状态下遇到的困难。急救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救援知识,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出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能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案。在现场救护人员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熟练的操作一些医疗是机械设备。

3.2增加急救护理人员数量

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素质急救护理队伍的扩大,首先要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能够让人们更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在灾难频发的今天,人们对灾难的认识更多,但却不够全面。加大力度宣传急救知识,不仅仅要增加急救护理人员的数量,还要普遍的曲宣传急救知识,这样在病人遇到危险的时候,通过掌握的急救知识可以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处理。

4结论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创建各类情况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济生,刘 红,鲁风菊.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2,19(15):1987-1989. 

[2] 王小艳.浅谈新时期我国医疗护理实践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北方药学,2012.18(04):565-568.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0

现状与问题

目前包头市二级以上医院十余家,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为独立科室。各家医院急诊科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急诊ICU及急诊病房。由于急诊科医生的轮转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初步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和延续的治疗。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模式是“支援型”及“转运型”,即:医师不固定,轮转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初步诊断,相关科室会诊,转入各专科进一步治疗。这样造成急诊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都不精,学术水平无法提高。急诊工作无节假日,常常超负荷劳动,收入水平又明显低于专科医生,这些原因造成急诊医生心理不平衡,长期如此,将影响急诊急救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MICU、SICU、NICU、PICU等[1]。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成为必然[2]。

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市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水平,医院急诊科应强化急诊急救体系一体化,即急诊(包括院外急救)-ICU(危重病监护强化治疗)-急诊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这一体系至少应首先在包头市三级医院尽快建立起来,因为有了ICU,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了急诊病房,急诊科医生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培养急诊医生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整体认识,对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抢救大有益处。

建设措施

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急诊急救医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与广大急诊急救工作者不断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有极大关系,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更新急诊急救理念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急诊急救医学要求每一位从事急诊急救工作者都应该系统地接受和贯彻现代急诊急救的理论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不断追踪、时时更新急诊急救知识及理论。

稳定及培养急诊急救队伍:医院急诊实现专业化救治、综合医院急诊应从依赖型、支援型向自主型转变,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专业队伍[3]。急诊急救医学在医疗专业中还属相对年轻的专业急诊急救医生的收入还不尽如人意,为稳定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对急诊急救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和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及学习班,努力打造一支应急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要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变的更为顺畅,更为快捷,必须强化急诊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流程,减少院外急救,急诊科、中心ICU、各专科医生间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频繁程序,建立起更具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急诊急救流程,真正起到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

强化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与作用:目前,我国医院的病历管理上,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相对混乱。这样不利于急诊急救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作用,组织专家编制统一的急诊急救病历,强化病历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1

一、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

县卫生局负责县内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计划和推进实施。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组织工作;负责本县突发事件综合性医学救援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和辖县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负责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和总结工作。

(二)公共卫生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和指导;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条线内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三)各级医疗机构(含医疗急救中心)

负责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推进实施。按要求做好应急队员(志愿者)的相关培训、演练;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本次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1.县卫生局:组织辖县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卫生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卫生应急基本理论培训。培训包括内容:卫生应急工作基本知识;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2.县公共卫生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流感、脊灰等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技术方案要点;突发中毒事件、放射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3.各级医疗机构(含急救中心)组织卫生应急人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监所开展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能培训;组织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单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预案(包括事发现场和院内救治)、基本救护技能、专业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使用以及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应急演练

1.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辖县内以应急流程、应急岗位职能为内容,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综合医学救援演练。演练科目包括:事发现场公共卫生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紧急救援和后送;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传染病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食物等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3.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水样本的采购、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4.各综合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的现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和院内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演练科目为:紧急医学救援现场的展开、伤情判断、检伤分诊、医疗救护和后送;院内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等。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对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2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事故直线上升,脑血管病逐年增加以及各种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普通人群急救知识的缺乏,院前急救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置、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是很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探讨的问题。

1 建立急救中心

1.1 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是医院相对独立的一个科室,要求医护人员稳定、专业[1]。上岗前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所有专业急救技能,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1.2 选择合适的医护人员 急诊工作不仅没有规律性,而且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形形复杂的问题,面对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因此医生必须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是内、外、妇、儿多面手,且有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

护士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及经验,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掌握一般和高级生命体征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一般以7~14年高年资护士及护师为主力[2]。

1.3 加强科室的建设 要提高抢救成功率,除了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急救技能,同时急救设备、设施也要跟上,所以急救中心必须配备专业的急救车,车内设施齐全,医务人员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发挥急救中心应有的作用,避免将院前急救成为搬运工和护运工。

2 培养120专职接听人员

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国内有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绝大部分人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唯独缺乏自身应对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为了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救护,很多医院培养护士专职接听120电话。救护车出发后,接线员仍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保持联系,仔细询问,初步判断病情,给予正确指导,这样可以带给病人和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慰,以免其因为心中恐惧做出错误的操作,反而加重病情。

3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讯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为了切实的做到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很多医院都利用网络实行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方式:医护人员到达救护地点以后,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或抢救,当救护车在驶往医院的途中,车上医护人员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检查的仪器,迎接救护车来院,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4 工作方法的改进

4.1 注意形体语言 院前急救体现一个“急”字,院前急救过程中我们的举手投足都在向患者及家属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对患者的关爱,对病人的重视,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让病人理解,让家属看到,并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潜移默化中减少医患矛盾。

4.2 增强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应用法律知识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并实行签字同意书格式化,特别是在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执行。

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去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使医患双方利益一致,病人需要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

建议:以上所有工作都是一个共同目标,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每分每秒,但是要从根本上真正赢得抢救时间,必须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急救自救意识。现在,虽然有红十字总会每年定向培训救护师,但是这些在中国十几亿人口面前显得微乎其微,望各级政府或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到最基层为民众提供规范的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健康知识及急救自救知识水平,使更多的人们享受到生命被拯救的最基本权力。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