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小故事

爱国小故事

时间:2022-12-27 03:53:00

爱国小故事

爱国小故事范文1

1、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2、陈天华讴歌中华

陈天华是个感情激烈的人,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听说俄国企图侵占我国东北,就咬破手指,写了几十幅血书寄回国内,号召开展反侵略斗争。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礼貌古国一天天衰落,而有些中国人丧失了信心,就奋笔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用长长的诗句,歌颂我们的山河、人民和历史。

3、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代有个青年将领叫霍去病。他16岁就参了军,跟着舅舅卫青到边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战。别看他年纪轻,却英勇善战,能指挥成千上万的骑兵步兵,屡建战功。霍去病少年从军,为国出生入死,却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他也从不追求享乐。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给他优厚的待遇,他却说:“匈奴还没消灭,我怎样能顾自己的小家呢?”

4、抗日英雄杨靖宇

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5、爱国将领邱少云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

(来源:文章屋网 )

爱国小故事范文2

【关键词】志怪小说;志异型爱情故事;小说特征

所谓志异型爱情故事,是指人与“异类”之间的爱情故事,“异类”本意是指相对于人而言的,现实性视野中的动物植物或者神话性视野中的神仙鬼怪等观念对象。《列子・黄帝》中“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和《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狐侃侃辩曰:‘其父不以异类视我,与我交至厚,我亦不以异类自外。’”的异类分别指的是禽兽和狐妖。而“志异型爱情故事”中的异类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鬼怪,动植物只有幻化成为人形具有人类的禀赋之后,才能与人发生所谓的婚恋关系。在唐前志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缠绵凄婉,脍炙人口的志异型爱情故事,这些故事的初衷虽然多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但我们仍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性格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有趣的情节,这些志异型爱情故事为后世的小说提供了大量的母题,对这些小说进行分类和整理有助于我们理清古代小说的脉络。

一、志异型爱情故事的成因:

志异型爱情故事从参与人物来分,有人神(仙)遇合故事,人鬼婚恋、人妖婚恋三种。

人神遇合故事最可追溯至《楚辞・九歌》中。《九歌》夏时即传,为祀神之曲。诸神常被描绘成威严的男子或温柔的女性,盛装的巫现则向他们表示爱慕之情,或对神们的爱情生活进行歌颂和表示同情。但《九歌》中的人神恋只是意向性、象征性的,而不是后来小说中精神加肉体的人间世俗恋爱。《穆天子传》记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赋诗交欢;《汉武内传》描写汉武帝大会西王母,人神相杂,仙妹如林,场面更加可观。可见,道教神仙家的兴盛,是人神遇合小说的重要成因。

二、志异型爱情故事的类型

志异型爱情故事从参与人物来看可分为三种,在这些故事中,虽然大多数的结尾并不是喜剧,但是人神遇合和人鬼之恋大多数是真心相爱,无论是相爱没有成婚,还是成婚后最终遇到了分离,故事中的“人”是真爱“异类”。而在少数的人鬼之恋和大多数人妖之恋中,“异类”对于“人”的爱情被无情的唾弃。这类“非真爱”故事大多是男方为人,女方为异类。这些妖女和鬼女大多美艳动人,主动投怀送抱。

下面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对于唐前志怪中志异型爱情故事做简单的梳理。见表。(根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整理)

三、志异型爱情故事的共同特征

从唐前志怪的志异型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一些主要特征,非人的那方大多是女性,而且这些带有鬼神怪异色彩的女性比人间的女子更符合士人心目中的女性标准,而且大多数对于男性有极大的奉献精神,不仅为男性带来财富和地位,为男性生儿育女,在受到男性的误会甚至伤害时,仍然奋不顾身的为了爱情付出,这固然反应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但我们可以从中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家的潜意识与文人心态。首先,鱼跃龙门的爱情模式。。魏晋时社会中具有等级森严的相处模式,士族不可以和庶民通婚,庶民也不可以人朝为官,整个社会都是由士族在统治。庶民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庶族的文人在当时是极其不得势的,因此他们把现实中的不满归结于地位的不平等。所以他们极度渴望进人上流社会,而通婚是达成此愿望的一条捷径。所以在小说中多是跨等级结合,然后男主人公一步登天,跻身上流阶层。不同阶级的结合,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可获得的东西刺激了人们的想象,通过白日梦般的幻想取得象征性的满足与心理平衡。在这个意义上,志异型爱情故事实际上是魏晋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绝妙方式。

志异型爱情故事与其他唐前志怪作品一道确立了怪诞之美的范式,这也就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当然,唐前志怪小说普遍存在着小说处于形成期的一些弱点。比如情节结构模式化所造成的单一和雷同;因为模式化本身表明志怪的搜集整理者侧重于对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的记录,而较少加工和创造,这无疑限制了情节结构的多样性和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太平广记(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庄战燕.男性视野中的异类女子[J].语文学刊,2002(06).

[5]石莹.浅析搜神记中女性形象的美学特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6]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传奇新论[J].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7]齐裕.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

爱国小故事范文3

【关键词】中国幼教工作者;国外图画故事书;情感教育;儿童发展;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该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则指出,要“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要阅读一本图书”,有效措施就是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宜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对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阅读质量。为此本文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分析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国外优秀儿童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评价情况。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爱尔兰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与英国画家安妮塔·婕朗共同创作的一本图画故事书,1994年、1995年相继在英国、美国出版,后来风靡全世界,被译成了37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1500万册以上。2005年被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发行。

二、研究的过程

(一)制作评价资料

把《猜猜我有多爱你》〔1〕一书翻拍成7张照片,编成PPT1~7,文字内容则编为PPT8。

(二)设计评价问卷

针对该书设计评价问卷,共设计了6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等级判断答案(从A到E,强度渐弱);把评价问卷编为PPT9。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向G省、H省、J省、S市、S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问卷72份,回收有效评价问卷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科研或师训人员15份)。问卷调查过程均为先要求他们看完PPT1~9,然后完成评价问卷。研究者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发现,97%的幼教工作者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77%“很喜欢”,20%“较喜欢”,4%“一般”。没有人“较不喜欢”或“很不喜欢”。

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主要原因是:(1)“书的名称很吸引人”“让人感到惊喜”“‘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句话虽很普通,却让人感到非常温暖”。(2)“书的内容很有意思”“很有趣”“很浪漫”“很感人”“很温馨”。(3)“书中表达爱的方式很独特”“很巧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书里表现爱的形式很丰富”“很精彩”“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把自己对别人的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真没想到爱还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表白”。(4)“书的语言简单朴实”“这样的睡前谈话活动,使人感到无比温暖”。(5)“书的图案很精美”“颜色好看”“平和”“养眼”。

可见,幼教工作者喜欢该书不仅是因为书的图案、色彩、语言等很优美,还因为书的名称、内容等很吸引人。精美绝伦的图案、好看养眼的色彩、激情四射的语言、新颖独特的书名、深切感人的内容使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该书喜爱备至。“爱”是个美丽动人的字眼,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爱,都渴望去爱和被爱;“爱”虽然难以计量,但“母爱”总是远远大于“爱母”,这就是生命的传承与爱的奉献。接受调查的幼教工作者皆为女性,且大多已为人母。所以,她们能和这本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儿童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得知,96%的幼教工作者推断儿童会喜欢该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55%,认为儿童“较喜欢”的占41%,觉得儿童“一般喜欢”的占4%。

进一步访谈得知,幼教工作者认为儿童喜欢该书的可能原因有:(1)“小朋友喜欢猜想、猜东西、猜谜语”“小朋友会对书名中的‘猜猜’很感兴趣”。(2)“小兔子活泼可爱”“小朋友会对小兔子的故事感兴趣的”“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会对小朋友产生很大的吸引力”。(3)“两只兔子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小朋友会感到快乐”“小兔子的动作很简单,小朋友会很有兴趣地去模仿”“插画很可爱,小朋友会喜欢看”“这样的睡前游戏,小朋友会喜欢玩”。

访谈记录反映出幼教工作者比较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知道:(1)儿童喜欢猜测、假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故事的名称“猜猜我有多爱你”正好可以引发儿童的兴趣。(2)儿童喜爱小动物,喜欢听故事,“拟人化”的主人翁小兔子可以发挥“同伴”效应,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3)儿童容易兴奋、喜欢模仿、爱好分享,两只兔子不断攀比的话语和动作,使故事妙趣横生、童趣盎然,可以强化儿童继续阅读的愿望。(4)儿童喜欢较劲,好胜心强,而故事中的小兔子坚持不懈地与大兔子“比爱”“拼爱”的灵气和勇气以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锐气和霸气,给故事“火上浇油”,并使“战火越烧越旺”,很能吸引儿童把书读完。

(三)《猜猜我有多爱你》对儿童的教育效果

爱国小故事范文4

这本课外书是我第一次读的,叫《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它是理深刻,内容丰富的故事书。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这本故事书中的一文“妈妈的爱”。

朋友们,你们每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妈妈的爱。这爱汇成无言的小河,静静地流淌。母爱是伟大的,它渗透在日常细小而平凡的小事中,现在就让我来向你们介绍一下故事中的情景八!

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在为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在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来接我一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她的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抱着我去医院,她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故事结束了,读完这个故事的我,感动得泪涕满面。我想只要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一定很感动吧?读完之后,我领悟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这份爱感天动地。然而,我妈妈也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妈妈,那么深自己的儿女。“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爱我的妈妈,更喜欢妈妈的爱。

读完了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了多读课外书的好处。我现在要把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存起来,买课外书。

湖南省泸溪县白沙镇梁继焜纪念小学

爱国小故事范文5

小雨姐姐本名孙怡,目前作为节目制作人编辑、主持北京文艺广播《爱星满天》和《说学逗唱》栏目,还和其他同事合作《专题文艺》及《876资讯》。小雨是孙敬修的忠实继承者,在讲故事的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因此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除了主持人,小雨姐姐在社会上也担任了很多角色,如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青少年节目研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小雨姐姐曾获亚广联国际广播大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特等奖等百余奖项。她主持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春天的童话》《倾听自然》《我有一个梦想》等节目已制作成英文版,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送往50多个国家播出。她编写、播讲、录制并出版了十几套《小雨讲故事》光盘,已出版的著作有《儿童广播现状研究与发展》《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成长》等。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雨姐姐。”伴随着《爱星满天》节目走过第20个年头,我也已经为小朋友们讲了20年的故事。20年,我不断地为孩子们讲故事和写故事,其间也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孩子,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充实而有意义;20年,听我讲故事的小朋友已经成了二十几岁的大朋友,而我自己呢,也早已从“小雨姐姐”变成了“小雨阿姨”;20年,我逐渐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像孙敬修爷爷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传播爱心,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境界。

为什么讲故事:

和孩子沟通,故事是最好的媒介

我可以说是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这么多年我去过400多个幼儿园做培训和讲座,加上电台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以及在社会上担任各种有关儿童教育的角色。大量的实践告诉我――讲故事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个特别好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不便和孩子直说,比如与性教育相关的,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情,比如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情,在这些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宝贝们进行沟通啦,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表明做家长的态度。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就给他讲过一个“小熊学做饭”的故事,我通过故事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不会做饭,慢慢地他就要饿死了”。现在,儿子一个人在美国读书,也会做饭照顾自己,还通过做饭结识了很多朋友(因为不管他搬到哪儿,都会有人想要蹭饭~)。这让我很欣慰,后来我发现当初讲这个故事不光我儿子受益了,也有孩子长大了跟我联系说他们听了那个故事也慢慢学了做饭。你看,“讲故事”会在无形中锻炼他们一种生存的技能和本领。

还有,孩子们不懂事的时候经常会拿家里的钱去买东西,这种行为虽然我们不能界定是“偷”,但这个习惯特别不好,需要及时纠正。但由于不便明说,在这个时候,家长最好通过讲故事来让孩子明白这是不好的。

另外,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做性启蒙教育,比如3岁之后要让孩子们知道男女有别,特别要避免孩子和异性的父母洗澡,前段时间《爸爸去哪儿》其中一个镜头就是某明星给自己3岁的女儿洗澡,引发了好大的争议。而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

怎么讲故事:

讲睡前故事,宜越讲越慢

关于睡前故事,我在即将出版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这本书中会有特别的关注。我特别不主张孩子在上床以后睡觉之前,还拿着书与家长共同翻看。其中的弊端是:从卫生角度讲,书白天会放在各种地方,会沾染细菌和灰尘,在床上看书并不能保证床上用品的卫生;从关注孩子睡眠的角度讲,家长开着灯与孩子一起看书不利于孩子入眠。

那么,正确的“宝宝睡前讲故事”是怎样的呢,我建议家长在睡前给孩子一个小仪式(其实我希望家中能够多一些仪式,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比如家长在睡前定好时间,跟孩子说“8点了我们准备睡觉啦”,然后爸爸妈妈拉着孩子去洗漱,最好还能伴有一些小歌谣,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仪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接下来,宝宝洗干净后,我们就可以在卧室里把灯光调暗,打开音响,放一些古典音乐,比如说勃拉姆斯摇篮曲、舒曼的梦幻曲。在帮孩子把被子盖好后,爸爸妈妈就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开始讲故事啦。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时候可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状态讲,随着孩子慢慢地闭上眼睛呼吸慢慢变得均匀,我们讲故事的语速也要渐渐放慢。

我们看到,现在的家长在平时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因此一定不能忽视睡前这非常重要的一环哦,因为孩子的睡眠对于成长非常重要。我希望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能够越来越科学。

故事不在多,一故事多用

我特别推崇家长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就这个故事,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里面的角色,孩子最后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画下来,通过图画来表达他听到的内容和对故事的理解。我觉得这样“一故事多用”能充分利用一个故事来完成对孩子情商和智商的多方位启蒙。

我不主张家长一天没完没了地讲很多故事,导致最后被孩子缠住讲更多的故事。其实一个故事如果能充分利用,能讲好几天。而且讲完一个故事不是非要直白地问孩子“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道理”,这会让孩子有作业的感觉,容易引发抵触。我建议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主动去想、去演、去画,从中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要讲孩子听得懂的故事

给孩子讲的故事一定是通俗的。我讲故事的时候会注意孩子们的眼睛,如果孩子们很茫然,我就知道一定是讲深了,得赶快拉回来,掰开揉碎了的同时还得举些例子。

我每次在舞台上演一个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去幼儿园先讲一遍,如果我讲的时候小朋友的表情是茫然的,就会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以前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原著上说“傍晚的时候”,我讲出来很多孩子就不懂,那我就换了个词儿,我说“黄昏”,结果效果也不好,那我就干脆换做“天快黑的时候”,这样小朋友们就都明白了。所以说同样的意思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同一个题材的故事可能也会适合不用年龄段的孩子。

(链接)小雨姐姐都讲哪些故事?

1、郑渊洁的故事,包括以前老的和现在新创作的。

2、经典故事。涵盖国内外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典是经过那么多代人不断地改编积淀下来的,所以经典是不能放弃的。

3、新创作的故事。现在给孩子们写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我都会接触很多新故事,也会创作一些故事。科普类的故事更是我注重的,将知识融入其中,加入科普的内容,比如把“插销不能碰”的道理编成故事告诉他。但是应该说,写故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是很不容易的。

小雨姐姐的故事――讲到世界舞台

儿童节目更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有机会走到国外去,国际交流也比较多。我经常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介绍中国儿童的教育,介绍中国儿童的情况。

现在国内外的儿童教育都在互相学习。很多国外的教育人士不太了解中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对我们可能还有一些偏见。14年前我拿到了一个地球奖,那时我应该是比较早地做儿童环保节目,但当时国际上的人认为我们中国人不环保,其实从那会儿孩子们就已经有意识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在成人之前的。其中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国际上的教育人士知道“原来中国孩子那么了不起,他们也做了那么多环保的活动呢”。

我希望世界能够更了解中国,不过他们可能首先还是先了解了我们北京电台,因为我每次站到国际的舞台上,第一句话就会自豪地说“我是北京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哈哈。

小雨姐姐的规划――不做“小雨阿姨”

作为一个主持人,总有职业生涯完结的时候,会有退休的问题,但作为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小雨姐姐”,我敢说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现在讲故事的渠道很多,如果我不能在北京电台给小朋友们讲了,还可以在别的阵地给孩子们讲。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的知识和经验还是能帮助到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那么与大家分享讲故事的经验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是我极为乐意做的事情。这不仅是我的事业和兴趣,更是我的责任和荣耀。

其实在20年中我也编了很多故事,包括给自己的孩子讲的,很多都是自创的。在北京市科协连续3年的支持下,我也出版了自己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反响也特别好。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也可以往儿童文学作家方面发展。

可能是年龄大了,现在真的会经常回忆,而且会碰到一些人帮我回忆――现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两个故事,有很多人会给我留言,说小时候听我故事的情景,说他们现在也有孩子了。

对于“小雨姐姐”的称谓,在2008、2009年时我曾困惑过――纠结于自己要不要改口叫“阿姨”。因为我儿子都21岁了,还叫“姐姐”,总有那么点恬不知耻的感觉,哈哈。于是,在节目中尝试自称“阿姨”,结果一个月后得到了很多不好的反馈。后来在一次活动上,我对几个六七岁的小朋友说:“叫我小雨阿姨吧。”他们说:“不,你的声音永远是姐姐。”这一句话给我很大震撼,于是我决定:“声音是姐姐,那我就还当姐姐吧。”

如果以后我能讲很久很久的故事的话,就直接到“奶奶”也行,中间就不用过渡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对么?

(链接)小雨姐姐坚持中的事情:

20年来

* 在北京电台做少儿节目主持人。

* 每天看大量的和儿童教育相关的书。

* 随身携带小本,记录故事灵感。

3年来

* 每年至少要出本书

* 每天至少要录1个新故事

* 在科协的资助下每年至少创作20个故事

(链接)六一到世纪剧院听小雨姐姐讲故事

《爱星满天》1994年5月底开播。之前小雨姐姐思考节目的名字时,写了满满一张纸,在这些名字中《爱星满天》是我最中意的,写在了最上面。当时我家住宣武门,晚上躺在床上能透过窗户能看到满天的繁星,望着夜空我突然想如果小朋友们的爱心都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能够照亮大地多好啊。对了,就叫“爱星满天”!

爱国小故事范文6

星期五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由邹越教授的演讲视频《让生命充满爱》,这个演讲,让我深深体会到爱的教育。

这个演讲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

首先讲的是爱祖国。邹越教授告诉我们,面对国旗和国歌神情要严肃,对国旗要尊重。他讲了一个关于非洲黑人的故事,他代表他国家来参加马拉松比赛,虽然被人们大声嘲笑,但他还是参加了比赛,可是意外发生了,小男孩因为太累了而突然晕倒了,脚还被划了一道伤,皮肉都露出来了,经过包扎后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走到了终点。听了这个故事,心里默默地赞叹那位小男孩。

接着讲的是爱老师。这个主题邹越教授讲了好多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山区里李老师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她很想放弃在山区教书,但是孩子们那知识的渴望让她感动了,这一留就是十几年。可是,这位优秀的老师却因为太劳累患癌症早早地去世了。听了这个故事,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这么快就去世了呢?

后来,邹越教授激情澎湃的讲了许多故事。其中,我最难忘的是邹越教授给他的母亲洗脚,给父亲捶背的故事。之后,邹越教授又具体的教会了我们怎样真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这时让我领悟到父母抚养我不简单,不但要每天都要上班赚钱,找吃的,供我读书,教我怎样做人。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最后,邹越教授教我们怎样爱自己。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必须要有自主能力,不要一有什么事情就找父母。我们要有个自己的爱好的理想,不能随随便便,这样会荒废自己的前途的。听了邹越教授的教导,我想起的我自己的电子钟,一定要上一所好的机电学校。

看完了演讲,真是令我受益匪浅。《让生命充满爱》,让我受到了爱的教育。

六年级:颜靖峰

爱国小故事范文7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八里岔小学以“童心向党”为主题,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活动紧紧围绕“童心向党”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认识党旗”“传唱红歌”“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党旗的相关知识,了解党旗的内涵和意义,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激发青少年爱党情怀。通过“绘制党旗”,孩子们用小小画笔表达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祝福。

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怀,种下一颗热爱祖国、勇于奋斗、感恩奉献的红心苗。

二、活动时间:

2021年3月-7月

三、参加人员

:全体师生

四、活动内容

1、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活动,组织主题班、团、队会,通过质朴庄严的仪式,帮助学生了解党旗含义,学习党的历史,立志在党的关怀下与祖国共成长、做小小追梦人;

2、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活动,组织学生唱响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的优秀歌曲,传唱红色经典,礼赞百年华诞,用激昂嘹亮的歌声,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3、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参观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聆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明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是为了什么;

4、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组织学生青少年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述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增进爱党之情。

五、活动要求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

要把“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建设工作年度安排,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

爱国小故事范文8

[关键词] 现实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影响;票房

近些年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从冷到热,制作从小到大,形成了一派繁荣鼎盛之势。各方力量聚集电影产业,“大片”不断涌现,他们汇集资本、独霸传媒、垄断市场、引领风潮。但是,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因此而走向失衡,中国的观众受到这些脱离现实的影片诱导,已经无暇关注当下周遭的复杂现实,只是沉迷于这些奇观的影像和零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当代中国,更需要大力宏扬、认真打造的应是“现实主义”电影,绝不能让纯商品化的“大片”独领风骚。作为一部成功的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必在票房或者口碑上至少占据其一。且不论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仅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能做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便已经是难得的好作品。

一、“老导演”与现实

此处的老导演,指的就是曾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电影作品的电影导演。他们当中突出的当然就是张艺谋、陈凯歌与黄建新。

(一)“抓不住现实”的张艺谋

张艺谋在《英雄》后饱受恶名之累,却屡屡创造票房奇迹。我们来理清一下他的新作品的故事模式脉络:《英雄》模仿黑泽明《罗生门》的多视角叙事方式,讲述刺客无名等人企图刺杀亲王嬴政的故事。炫目的视觉奇观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与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和“一统天下”的思想一起,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千里走单骑》终于将故事挪到现代,一个日本父亲到中国来寻找儿子的傩戏梦想,却遇到了另一个被迫分开的父子的故事,波澜不惊中孕育着巨大的感情冲突。影片中的视听语言也有所回归,感情饱满而真挚。在监狱表演傩戏一场,虽为一个日本人所观看,却并没有仅仅将即使在中国也已觉稀奇的举动变成一个“奇观”。日本父亲与中国小男孩培养出来的类父子感情感人至深,百家宴和日本父亲的内心孤独,小男孩的送别与追寻与日本父亲内心对感情、亲情的坚守,厚重而真实。

继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请来了巩俐、周杰伦等更加豪华的阵容,并以黄金、琉璃等视觉效果,讲述了改变自《雷雨》的古代故事。情变与乱伦,夺权与忠诚,除了在片中加入了一个“儿子”外,新片对剧作无任何贡献。《雷雨》在民国年间反应了时代的躁动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让现代的读者依然动容。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二王子为母的叛变和起义,则成了纯粹地谋权夺利——可惜,其中无太多机变、阴谋可供观赏。

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有前作在先,有当红的小沈阳和闫妮、孙红雷的加盟,却因为故事的粗俗和脱离现实,而遭遇口碑的滑铁卢。

改编自网络流行小说的《山楂树之恋》,似乎本应回归现实主义的大道,却在并不韩剧也不日片的伪纯情中收获了另一个尴尬。下乡的静秋出身不好,非常自卑,被来自军区司令员儿子老三的无私的爱唤醒了她的少女之心。老三的死成就了一个绝美的故事。然而,片中对于“不发生性关系”的态度,成为当下人争论的焦点。尽管张艺谋在采访中说,他并不赞成“无知就是纯情”,却只是想还原当时的境遇中的人的情况。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人只能如此。那便是纯情。然而,除了在影片外的讨论中,与现代社会的爱情做做对比外,影片本身对现实的意义并不明显。

目前,张艺谋正在拍摄根据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的同名电影。题材是时下正火的抗日题材——南京大屠杀是整个的故事背景,阵容依然是好莱坞大明星加盟不知名“谋女郎”,影片是否会遵循现实主义手法?对现实是否会有意义?

回顾张艺谋再稍前的作品《幸福时光》,其作品中盲女孩与老大爷的故事,爱与欺骗的纠结,倒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赵本山的加盟却让影片的风格受到诟病。《有话好好说》中张艺谋尝试了手持摄影,力图重现现实的粗糙感却也成了最大的被诟病之处。总结张艺谋“不再伟大”之后的作品,我们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抓不住现实了。

(二)“失去现实”的陈凯歌

陈凯歌受人诟病的开端在《和你在一起》。《风月》等作品虽然一直受到争议,但《和你在一起》却是陈导遭受怀疑的发端。一个父亲为了收养的儿子学好小提琴,做了各种努力的故事中,还有他遇到的现代都市人的困惑。本来,这个故事是现实主义的无疑。却因为想说的太多和故事的薄弱而失败。父亲对儿子的爱显得模式化而煽情,儿子不想学琴和明白父亲初衷的过程毫无新意。而儿子对陈红饰演的美女的朦胧的性爱,又因为不能大胆描述而显得不伦不类。一个表现父爱和人性尊严的电影,最终的主题必须由观众自己得出。从此,陈凯歌踏上了不归路。

在电影《无极》中那相当于网络流行小说的情节和造型,将一个女人寻找真正爱人的故事,加入了魔幻的色彩,却将爱的动力和过程归结不到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点上。倾城与几个男人的故事,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其感情动力成为一个短路的循环。“满神”的存在又极为拙劣地给了故事一个宿命地解释,将可能产生的感动和诗意完全消解。夸张的造型和美学上毫不统一的表演方式、美术、摄影及故事情节,让《无极》备受争议。

此后的《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及戏曲。然而,一个舍去亲子、保全忠良之后的故事,在当下的现实社会到底有何新的意义,却没有被回答。陈凯歌在媒体上所做的所有解释,却被观众以“最大的主角是那条鱼”来一笔勾销。陈凯歌近年的拍摄履历,除了显示他已经抓不住现实外,还表现了他在美学风格上掌握的失衡。

(三)“脱离现实”的黄建新

黄建新的《脸对脸、背靠背》等作品,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杰作。然而,在《求求你表扬我》之后,黄建新也失去了创作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能力。该片讲述的事情很典型:主人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希望别人表扬他,却换来了一些尴尬的结局。这个有些荒唐和抽象的设定正好不是黄建新所擅长的,因为它非常的以主题先行。相反,黄建新之前的作品中,却是以日常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发展,来不动声色地发展出一个故事,在其中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荒唐。黄建新的表现似乎显示了他对把握现实的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在他擅长的题材中,他显然已经找不出符合时代现实的新的主题或者题材。

同样,导演何平继《天地英雄》之后的《麦田》,试图表现逃兵的故事,却因为没有故事而敌不过几乎同样题材的功夫喜剧《大兵小将》;孙周继《周渔的火车》后,回归银幕的《秋喜》,虽然搭了谍战片的顺风车,却让观众看了个不知所云。

二、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

与这几个“老导演”的经历相对照的,是我们应该加以分析的几部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中国近来的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票房成绩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不可回避,他们就是:《叶问》《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风声》和《让子弹飞》。

2007年的《叶问》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史的另一个里程碑。虽然其中的故事与史实并不相符,电影的内部逻辑也有问题(比如李队长为何“突然”会说日语,将军为何如此年轻等),尤其是它所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很多人所警惕和反感。但是,在中国电影疲软的多年后,是因为《叶问》,让中国的电影院里再现了起立鼓掌的盛况。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叶问》承接了由《亮剑》等刮起的、其实也从未消失的“抗日热潮”,更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推出,无疑符合高涨的民族情绪的需要。影片叙事结构的合理,与表演的对位,发扬了港片的一个传统优势:以并不那么尊重史实的手法来展现让观众认同的史实。对于历史的发掘并不是港片的长处,但是,影片中的情绪线索跟着日军对于大米等货物的控制、叶问一家由于日军到来而过上的悲惨生活以及日军挑动比武等展开。可以说,影片遵循的并非历史的现实,而是观众内心的、情绪的现实。“以一敌十”的非现实与乱拳痛打日军的暴力,正好对应了观众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渴望。影片中的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同胞之爱、兄弟之爱,又都以情节来展现,并简单地将主题归结在中国人对于武学与仁义的看法上。在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观众都有的对于功夫片尤其是香港功夫片的观影培育下,对于比武的期待和武学观点的认同又恰到好处地和影片合拍。可以说,《叶问》一片具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的要素,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月围城》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民主事业赴港开会,清政府派出刺杀团队,香港的民主力量付出一起努力保护中山先生的故事。故事亦离现实很远,却因为大牌明星的加入而备受关注。而故事凌厉的风格和明快的叙事以及其中并不显薄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让它成为很成功的商业大片。

《风声》与《让子弹飞》恰好是尊重了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风格。讲述为了抓出“内奸”,日军和伪军巧设圈套的《风声》,将故事的时空圈定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城堡中。于是,虽然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在片尾负责主导煽情,影片的故事却全然是时下人爱好的杀人和推理游戏,更与办公室政治息息相关。离开了抗日战场,抗日只是一个借口,片中人物的关系和钩心斗角的过程,和当代人之间并没有什么距离。片中对于当时的军服和旗袍的展现,甚至一针一线地描绘以及日军在城堡中演唱德国军歌的现状和所谓摩斯码的不厌其烦却又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展现历史现实的同时,照顾到观众的好奇心。而《让子弹飞》是驾着现实主义的马车肆意飞舞的作品。一个脱离当时社会背景的县城,一个豪绅、一个买官人和一个法外人斗争的故事,再次叙述兄弟情、爱情和豪情。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还能获得观众认可,就在于现实主义的根苗没有丢失。买官卖官、明争暗斗的情节,在现实中也没有过时。

《唐山大地震》则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作品。冯小刚继《夜宴》和《集结号》等大制作之后,接受了这个几乎是命题作文的任务。以如此大的题目,来拍摄小儿女的故事。尽管被人诟病为“中国式自虐”,片中浓浓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李晨饰演的儿子与张静初饰演的女儿在新时代的生活以及对汶川大地震的反应,无一不紧扣现实。现实,并非影评人的专业素养,现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情感敏感区。

三、结 语

同样有重大影响或值得讨论的近期中国影片还包括《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建国大业》《非常完美》等。这些与上述影片不同,既不是拥有完全的好评与票房奇迹,也并非完全的失败。他们获得关注都是因为与社会热点有关,与宣传的得力有关。而上述影片也收获了一定的恶评的原因则是,他们的宣传意义都大于影片本身反映现实的意义。当代中国电影应当从现实出发更多地关注现实,缩小影片故事和现实的差距,对时下更多、更深的观众心理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J].影视艺术,2006(07).

爱国小故事范文9

这个感人的小故事,是我刚看完的一本书《爱的教育》里的一个独立的小单元,这本书正是由这样的许多个小单元联缀而成的。

说实话,我是不太爱读译著的,光是里面那些人名就已经让我叨叨不清了,有时看着看着就混了。初看这本书的头几章时,我不以为意,人名让我混乱,语言也很平淡,没觉得有什么感人或者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任务”却逼着我往下读,这一读,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但是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小故事,而是这些小故事字里行间闪现着的“爱的光芒”。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被誉为“爱的魔法书”,被译为多国文字,为许多人带去了“爱的教育”。书是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同时附在日记后面还有以第二人称写的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心得。

书中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书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也不时浮现在我眼前。

“爱”这个词似乎都被我们说滥,动不动就听到它从某人或某些人的口中说出来,感觉对它已经完全免疫。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对“爱”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这“爱”是博大的,它是没有掺杂任何杂质的兄弟姐妹之爱、父母子女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对弱者的爱,对不幸者的爱,对劳动的爱,对自然的爱,以及最高尚的对祖国的爱。这种爱发自内心,那么自然,那么纯粹。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大地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所折服。我们现在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这让我想起,我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不是仅仅是个形式?有多少人是真正怀着满腔对祖国的热情去聆听激昂的国歌?有多少人真正用心地演唱着本该让我们群情鼓舞的国歌?又有多少人满怀自豪地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的升起?

爱是发自内心而表现在行动的,只是喊口号,靠说教是行不通的。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用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柯去贫民窟送衣服和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柯从小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利柯去探望自己的小学老师亲自给他上了一堂尊师课。在孝顺体贴父母上,小抄写员代替父亲深夜写订单的感人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节爱的教育课。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的定义。

“爱”不是一味地索取,“爱”也是付出。“爱”不都是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身边细微处也到处是“爱”的身影。

爱国小故事范文10

雀斑,生动的雀斑,它们能让爱,随意地浮在脸上!

是啊!在作者郁雨君的笔下,什么都能让它浮在脸上。

这本书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她叫雀斑。雀斑拥有一对笑起来就会在鼻翼两边跳舞的小雀斑,它们能让爱随意漂浮在脸上。雀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有趣的“寻E时代最佳男主角”的启事。为了那些让她动心的玩具,她和时髦善良的外婆雀灵一起,开始了对那个有情有义的“新新大女孩”阿拉蕾的“非常接近”行动。于是,三个精灵古怪的从小到大到老的女主角围着一个木讷帅爸爸,演绎了一场活力四射又悲喜交集的“家庭故事派对”。最后,命运让雀斑那远去国外的妈妈的新家庭和雀斑一家变成更加和谐的一家人。奇妙的爱,创造了一个美妙的奇迹。

在故事中的境界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那是爱的境界。如果,你像我一样,认真地去品味这个故事的话,你一定会发现,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真谛。故事中娓婉的情节讲述爱的真谛,爱的真谛是在雀斑亲爱的外婆将要远去国外照顾同母异父的弟弟时雀斑没有妒嫉而是努力爱着弟弟;爱的真谛在雀灵外婆为了雀斑的以及她爸爸的幸福不顾一切地尽力把家务做得最好,免得雀斑的爸爸有额外的担心……故事贯穿着命运的幸福和悲伤、欢乐和痛苦,充分体现出亲情的重要,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小生命创造出了一个美妙的奇迹,把爱传递到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当我合上书时,泪水早已挂满眼帘!

爱国小故事范文11

一、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上依据要讲的内容,加入一些简单、短的小故事,进行内容的教学,或者直接使用故事来进行讲课,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让其从故事中掌握主题,是一种由深到浅、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在英语的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生英语故事来进行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一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了解英语的语法、单词、句子等,摒弃了以往理论上的枯燥性,能够使学生在故事中轻松掌握英语学习;还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听、写、读、说这四项的基本英文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够很好提升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首先,小学生在进行听英文故事的时候,一定会进行想象;通过小学生互相进行讲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口语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进行表演故事的情节中,会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小学生在进行编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英语故事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小学生把英语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也能让小学生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因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在小学生中,通过故事教学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能够很快地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此方式的教学,对于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小学生在故事的海洋中遨游,无疑是对学习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生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来说,处在这个对世界很好奇的年龄,要想让他们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通过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是为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获取一定的实践教学成效。教师在进行上课前,要通过一些有趣的热身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即将开始上课,这些有趣的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就能精神饱满,以便集中精力。我们的热身活动可以是唱一首英文歌,或者看一段经典的英文桥段等,都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夸张的表情,让小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得下面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这种优势,可以让小学生的课堂效率更高,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大的帮助,整体提升我国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

(二)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

是否能顺利开展英语故事为主题的教学,还是要取决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英文教师在选择英文故事的时候,要通过学生的建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英文故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去听讲。以故事为主题的英文教学法,要求我们这样挑选故事:在讲课的前一天,可以把所有的故事印在纸上,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得票率最高的那个故事,作为明天讲课的内容,得票率较少的故事,可以让选择故事的少数同学,进行自主讲解,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编一段故事,来发散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喜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原来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认真学习,不断挑战新的任务,完成课堂的要求,提升听课效率,也能提升兴趣。这种方式,不像以往的理论教学那么枯燥,很有灵活性意义,能够学生爱上课堂,对于英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丰富了教学方法

在应用故事为主题开展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展开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么做会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摒弃以往教学的单一化。现在我们的教学可以是图片教学法、动画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画图、看图、看动画片、学英文歌中得到学习。这些教学方法的实现,让小学生们不再像传统课堂中教学方法那么的单一与乏味,更多的是轻松与快乐,不断为学生创造出优质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爱国小故事范文12

关键词:《英国病人》 艺术特色 叙事结构 多元化

一、翁达杰作品《英国病人》概述

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出生于1943年的英国殖民地锡兰,作家身上有着荷兰、英国、印度多国血统,复杂的文化身份以及生活于殖民地的童年时光为作家书写独具特色的“世界小说”打下深刻的烙印,为翁达杰日后成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无国界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奠定了基础。翁达杰于1962年移居加拿大,在大学攻读英国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多伦多约克大学格兰登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英国病人》是翁达杰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1992年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并于同年一举夺得英语“布克小说奖”,使得迈克尔・翁达杰一跃成为国际瞩目的小说家,之后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功,同名电影囊括了1996年奥斯卡9项大奖。作品《英国病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作为背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的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饱经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在此因缘际会,小说围绕四位主人公展开极具强度及密度的叙述。他们分别是:英军护士汉娜、被剁掉手指的英国特工卡拉瓦乔、印度锡克族工兵辛格以及一个全身重度烧伤的被其他三位主人公称作“英国病人”的神秘人物。这位“英国病人”因重度烧伤,全身绑着绷带而无法辨认,故而作品中的其他三位主人公一再以各种方式探究他的真实身份,最终这位“英国病人”有感于护士汉娜的悉心照料, 向其讲述自己的生平和爱情经历,这位名叫奥马尔希的匈牙利贵族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在撒哈拉沙漠考察期间爱上了有夫之妇凯瑟琳,为爱铤而走险,最终凯瑟琳死去,奥马尔希浑身烧伤彻底毁容,被当做盟军士兵送到意大利。翁达杰以异于传统小说的创造套路书写小说,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四位主人公的因缘际会,他们饱受战乱的苦楚,深陷爱情的漩涡,因为战争的缘故相遇于此,在这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废弃别墅里,虽然没有震撼淋漓的战争场面,听不到轰鸣的枪炮及战场上的厮杀,但战争却无时无刻不彰显出其真实的存在感。作品以精湛绝伦的叙事手法,多元化的体裁,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涵盖了战争、死亡、爱情、背叛、历史等多角度的混杂元素,彰显出作品深刻的意蕴及高超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一部宏大而精致的史诗。

二、解读作品《英国病人》的艺术特色

(一)复杂独特的叙事结构

作品《英国病人》的叙事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小叙事、线型结构及网状结构等多种结构构架的应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大多采取类型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善与恶,即盟军是正义的,而纳粹是罪恶的。作品《英国病人》同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然而作品摒弃了宏大叙事,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没有刻画类型化的脸谱人物,没有体现明显的正义与邪恶,作家翁达杰通过复杂的小叙事展开故事的整体结构,将叙事视角聚焦在意大利的一栋废弃别墅里,通过病人、护士、特工、工兵四位主人公的对话、诱供、回忆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作家对战争的思考和描写,揭示人类的真实艰难、超越的痛苦及其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除了在作品中运用小叙事的结构,作家翁达杰同时也在叙事中融入线型结构,作品中,因重度烧伤而全身绑着绷带的“英国病人”从坠落的飞机中被救出,护士汉娜对其精心的照料,以及他慢慢恢复记忆之后对自己生平及爱情经历的回忆及讲述,构成一条完整的线型叙事线索,在这一线型叙事结构中,翁达杰用优美生动的文字将主人公奥马尔希的人生境遇娓娓道来,奥马尔希与凯瑟琳之间违背传统道德教条的特殊恋情在作家笔下显得凄美感人,作家自身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在线型叙事结构的运用中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作家还运用网状结构的叙事模式,将破解奥马尔希的身份作为故事的主线,而奥马尔希与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护士汉娜与工兵辛格的情感故事则是两条副线,使得作品不仅有贯穿情节发展始终的主线,也有纵横其中的支线,两种时空在作品中交织变换,小说中的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物、各种矛盾冲突、每个情节,均被作家巧妙地加以编织构造,成为整部作品结构大网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与损害都会使整个故事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及逻辑性。作家以其超强的控制力,在作品中自由转换叙事结构,使作品以一部极为庞大的叙事体系呈现给读者,这个体系中,不仅涵盖了四位主人公不同的背景、经历及情感故事,也有着对非洲地理知识、沙漠部落奇特风俗、甚至是手枪性能原理、排雷工兵技能等相关知识的详尽描述,作品中复杂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其超越文字的效果迸发出极大的艺术魅力,使得小说文本得以有力丰富,故事主题得以不断深化,故事情节更为生动、饱满、立体,给予读者强烈的阅读。

(二)多元化的文学体裁

作家翁达杰积极探索并实践“跨文体”及“跨文本”写作,打破文学体裁之间的阻隔,突破体裁的藩篱,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最大限度的颠覆并反叛传统,给文学领域注入鲜活的生机。作品《英国病人》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套路,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病史记录、医学档案、新闻报道等诸多体裁,使作品不但具有小说式的生动情节,还具备诗歌式的抒情特色,史诗式的神圣奇幻,散文式的清新优美。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英国病人》本身的小说体裁自然是极为明显的,作家以唯美准确的笔触,非凡大胆的表现力及纯熟巧妙的掌控力塑造了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位饱受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形象及其不同的命运,穿插了奥马尔希与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护士汉娜与工兵辛格两对恋人的情感故事及其爱情纠葛,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小说情境。翁达杰的写作生涯从写诗开始,他在小说及诗歌领域均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而在作品《英国病人》中,作家更是延续其诗人特质,将诗歌体裁运用到小说中,使作品展现出浓郁的诗歌抒情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有“一首如烟似幻的诗作”之美誉。例如,小说中,作家引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来表达奥尔马希初遇有夫之妇凯瑟琳的爱情萌动及矛盾心理,借由诗歌中超越于现实的描绘暗示了故事结局的悲剧性,达到隐喻的效果,以诗歌的运用深化作品的内涵,控制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可见,作家翁达杰在作品《英国病人》中,借由诗歌表达作品人物的情感,彰显作品中的情感艺术,提升读者对小说的艺术感受。作家同样在这部作品中广泛运用散文的文学体裁,以散文式的不完整勾勒出战争时代人们生活以及情感的片断,以散文式清新自然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细微心理、表现人物的魅力,以散文式的随意性将主人公的衷情爱意缓缓道来,使作品的情感更显真挚,艺术魅力更为动人,文字更为精彩优美。作品《英国病人》中,作家虚构了大量的地理及传说,刻意拉长了故事的地理时间跨度,将人物事件散布在不同的章节中,使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及奇幻色彩。而主人公奥尔马希致死不离手那本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作品《历史》,则给作品带来浓烈的历史纵深感,使作品中构造的爱情悲剧在历史的映衬下表现出更为厚重的思想意蕴。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在《英国病人》中的运用,增强了作品对情感抒发及主题阐释的力度,彰显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

作品《英国病人》的主线是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位主人公的因缘际会,以及护士、特工、工兵对重度烧伤难辨身份的“英国病人”身份的探究,而当“英国病人”将自己的生平和爱情经历缓缓道来之后,他口中的故事成了作品的副线,由此看出作品的时间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空间在意大利别墅、埃及开罗、利比亚沙漠之间不断穿插。作家打破传统的时空设置范式,将作品中的时空放置在虚拟跳跃的空间里,使其得以无限放大,凸起其震撼人心的效果。作品开篇描写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一栋废弃别墅里,护士汉娜悉心照顾重度烧伤面目全非的病人,与此同时,故事情节不断跳跃到利比亚沙漠中奥马尔希的种种经历遭遇中,作品在两个时空中不断倒错穿插。而当作品的另外两位主人公:特工卡拉瓦乔与工兵辛格相继进入别墅,四人在交谈、相处、探究的过程中,时空在别墅里的现实情景与主人公的往事际遇中不断穿梭跳跃。作品的第五、六章中,作家将其对奥尔马希和凯瑟琳生死之恋的刻画穿插于沙漠、集市、废墟、飞机等跳跃的时空之中,运用有关战争与沙漠勘探的描述点缀于三人的情感纠葛之中,以巨大的时空跨度增强故事的震撼之感。而作品的第七、八章,辛格以往的拆弹部队际遇与别墅里的现实中辛格与汉娜之间的情感历程两个时空不断跳跃,将读者牵入一段深沉平缓的爱情空间。而作品的结尾处,辛格与汉娜身处异度时空,却虚拟交叉出震撼的效果,令人唏嘘两者奇妙的命运。在《英国病人》中,作家借由这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安排的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提升了作品的故事性及感染力,使作品内容更为紧凑和饱满。语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丁骏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康.论《英国病人》中小叙事的解构性[J].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9.

[3]郜娜.论翁达杰小说《英国病人》中的时间、空间和人物[J].辽宁师范大学,2010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