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3-06-05 10:30:06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1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德育包括范围很广,其中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环节。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

近几年来,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颇受社会欢迎、受到社会各界良好评价的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有一定的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而且政治观点比较明确,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比较踏实的工作作风,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这说明我国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中,德育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事实上,一个青年如果没用明确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很难精通各种专业知识,并用这些知识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很好的服务。所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世纪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在校的这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及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将充实的社会、国家的各关键岗位上去。21世纪中国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的加速,以及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因此,在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素质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德育包括范围很广,政治理想、政治方向、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都可以包括在德育的范围内,但爱国主义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基础环节。爱国主义与一个人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样一种人生追求的升华,就成为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要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民族,特别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人物,有可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一定是爱国主义者。

历史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根本就不可能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也就不可能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去建功立业。现在有些大学生,似乎不大愿意谈论理想,以为这是一种空谈,有的甚至对此采取一种嘲讽的态度。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设定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不同点在于,一种是极端为我主义者,以个人私利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一种是以个人的人生价值对社会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唯我主义者以自我为核心,对国家对社会无任何责任感。在无限膨胀的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就牢骚满腹,结果分散了精力,扼杀了他的才华和发展,因而很难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做出贡献。而把个人价值维系于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就很容易提高一步,升华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时,第一条就是有理想,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种理想的基础首先是爱国主义。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

一个时期以来,各高等院校加强了对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具有爱国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爱国主义这个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的根本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立场不够坚定。大学生是有理性的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重理性教育,提高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首先,要加强理性教育。爱国主义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在深入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凝聚力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内涵的。青年学生只有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以及众多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他们的爱国主义才能有坚实的根基。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第一、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有计划地从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政治理论课可以直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历史课可以讲中国的悠久历史,讲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哲学、文学课可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济与管理课程可以结合进行中国国情教育,讲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等。

第二、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许多优秀传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关规定,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前社会状况和国家的基本国情,使其感受社会主义祖国前进的步伐。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2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之“国”并不是“国家”的简称,而是指内涵更为广泛的“祖国”。“祖国”的内涵有起始意义和现代意义之分。“祖国”的起始意义,通常指列祖列宗们共同的生活区域,即现代意义上的父母之邦[1]114。很显然,当代“爱国主义”之“国”远非这个意义所能概括。现代意义的“祖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其二,指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历史传统等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紧密联成一体的人民或国民;其三,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和稳定而建立起来的实施阶级统治的强力政治机构——国家[2]271。因此,在当代中国,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对爱国主义之“国”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进行热爱“自然存在物”教育,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层次

这里所说的“自然存在物”,就是指作为国土有机组成部分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爱国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一种高度认同的肯定性的关系。这种认同的肯定性关系是通过对象体现出来的。在爱国主义系统中,体现认同的肯定关系的对象物之一,就是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貌以及自然资源的热爱,即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爱国主义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都有自己从小就赖以生存的故土家园。由于人们从小就在自己所熟悉的故土家园中生存和成长,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渐渐地人们就会对故土家园的自然风貌及自然资源产生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长河中,对自然存在物的喜欢和依恋是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心旷神怡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自古以来,不仅陶冶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情操,而且还成了人们励志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中华民族虽久经磨难,但时至今日仍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致胜法宝。所有这些,都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或缺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现代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已不止于此,还有对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大工业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某些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遭到的破坏,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在爱自然存在物方面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维护和保护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尤其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时,不仅要注重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而且还要尽可能把破坏减少到最低。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是对当代人民的热爱,更是对未来子孙的一份关爱。这理所当然应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院校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多来自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对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热爱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精英分子。他们对于自然风貌、自然资源的热爱,具有较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因此,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要求来看,首先要从教育学生爱自己家乡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做起,引导和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保护家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觉承担起爱故土家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热爱自然资源的爱国义务和爱国责任,并把这种义务和责任贯穿到将来职业生活的全过程甚至人生历程的始终。这就是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最低层次,也是基础层次。

进行爱自然存在物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爱故土家园的自然存在物,是基础层次,也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切入,爱国主义教育才会令学生信服,才会让他们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假、大、空,唱高调且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是实实在在的令人信服的朴实道理。不过,德育工作者还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拓展和社会生活的延伸,不断地、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爱自然存在物的范围和程度,以至最后把爱自然存在物当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习惯,这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二、进行热爱人民及其文化教育,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中间层次

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只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一个基础层面,还应该引导教育大学生热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及其创造的文化,这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较高层次或中间层次。

(一)引导帮助大学生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人民”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群体范畴。个体组成群体,群体离不开个体。“人民”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特指不同的群体。在当代中国,“人民”主要指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农民,同时还包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11-12,这些都属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人民”概念的范畴。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热爱人民,并不是空洞的、虚拟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更是可以操作的。人们所熟悉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是人民;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是人民;拥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的汉族人是人民;致力于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是人民;曾经生活过的创造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先人是人民;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的后代子孙同样也是人民……因此,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是爱国主义基本要求的具体表现;热爱老师、同学也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热爱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表现,热爱帮助更多的陌生人同样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爱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爱曾经生活过的古代劳动人民以及未来的后世子孙,同样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不过,这些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有层次的。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层次较低,爱父母兄弟亲朋好友以外的更为广泛的人群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层次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应该从爱父母等最亲近的人做起。“爱国主义情感是朴素的情绪化主体感受,它是从热爱乡土、热爱父母和身边的人开始的。”[2]266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思想感情中最亲切的回忆,总是同他生长的地方,同对他关怀备至的那些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他成年以后,深刻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时,他对家乡的回忆,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回忆,常常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充满了鲜明的激情。”[4]124

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除一般的质的规定性外,还有它自身独有的特殊性。在爱人民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就是对本民族人民的热爱。只有对本民族人民具有了深厚的坚定不移的感情和行动表现,才会把爱国主义的对象不断拓展和延伸,逐渐扩展到其他更广的范围、更多的人群,以至最后上升到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热爱全人类的最高境界。同时,爱自己民族的人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层次和最低层次。试想一个连自己民族的人民都不爱的人,能对其他民族甚至整个中华民族有热爱之心吗?民族院校德育工作者还要适当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引导教育他们热爱各民族的人民更为重要。(二)引导帮助大学生热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

从时间跨度来看,文化有古代文化与当下文化之分,是古代文化与当下文化的有机统一。爱古代劳动人们创造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爱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业绩”[5]922。二要帮助引导学生了解通晓中华民族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了解掌握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留下的文物古迹和经典著作。同时,还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爱当下的文化,既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还要进行中国国情教育,更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34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遵循一般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特殊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一个首要前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切入点。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他所属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爱国主义丰富资源,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三、进行热爱国家教育,这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高层次

国家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对国家的态度上。关于“爱国主义”之“国”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包含了“爱国家”,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在剥削阶级社会中,一般情况下,爱国主义通常只包括爱自然存在物和爱人民及其文化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比如,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毫无疑问,反映了起义农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但农民起义却是以当时的封建王朝为目标的。只有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爱国主义才是最充分、最完整的爱国主义,才真正体现了爱故土山河、爱人民群众及其文化和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机统一,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性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最高层次。在当代中国,爱国家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7]1048。一是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8]41

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教育[5]923-924。其中,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家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

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9]273。“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9]263。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聚集地,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民族团结教育,确切地说,就是民族平等团结教育。民族平等,是就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处在平等地位、具有同样权利而言的,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地位平等、待遇平等和权利、利益平等方面。民族团结,主要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所形成的和睦、友好、协调、联合的状态或关系[10]480-481。民族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平等团结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的和谐校园民族关系氛围,让各民族师生平等参与校园生活,使人们确实享受到民族平等团结的积极成果。同时,还要进行各民族彼此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观念教育,使学生感觉到校园就是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3

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初中德育工作走出误区的一项重要措施。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身心发展还停留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定型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中学教师要很好地引导他们,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据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具备极强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把教材讲透、讲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上开辟爱国主义的根据地。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爱国主义”当作一个专题来讲。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涵义。当前要求学生把握的爱国主义本质特征是: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联。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遭劫难,而仍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大法宝。同时,联系“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公民的一项神圣义务。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法方面,思想政治课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如讨论、演讲、参观、专题讲座等。切忌“满堂灌”或讲授与实际相脱离的枯燥理论,使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变成无味的说教。具体而言,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攀比浪费现象严重,不爱惜劳动成果。为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参观农民劳动的场面,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或写观后感等,教育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惜劳动成果,形成优良品德。

从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这一角度而言,初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涓涓细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与思想政治课配合最紧密的当推初中历史课。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们懂得,爱国就是使祖国富强起来,而要使祖国富强,就需要有献身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生,为祖国富强而死,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所在。爱国主义的外延很广泛,大到轰轰烈烈的战斗英烈,小到默默无闻的日常琐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就是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是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勇于与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能以“靖康之耻”擦亮学生的眼睛,那么,初中地理课教学则能激发学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说,初中语文课文的选编,以直接或间接抒发饱含在作者胸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情为主。如《在仙台》、《海燕》、《白杨礼赞》、《“友邦”惊诧论》、《蚕妇》等,均属此类。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演讲的方法,巧设导语,烘托氛围,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文学享受中增强对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如升旗、开会、游戏)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由于中考“指挥棒”的盲目导向,使初中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干脆走了形式。这有悖于我们的教育目的,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我们应该看到,爱国热情往往是学生顽强拼搏的动力,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智育割裂开来,从而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在初中教学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应成为我们今后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4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内容丰富、形式我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下达以后,更是把爱国主义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根据学校特点,进一步拓宽德育途径,有计划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坚持和规范开旗仪式。除星期天和雨天外,一般每日全校集会升挂国旗。

星期一、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举行标准的、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严格按照“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等程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从内容、时间、要求到主讲人都作了统筹具体的安排,除学校党政领导和骨干担任主讲外,还请社会各界德高望重,热心教育的同志参与。

二、抓好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除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外,把爱日主义教育的红线,有机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明、山河、资源以及建设成就等国情,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

三、经常有序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内教育活动。开展班队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读书知识竞赛和作文竞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故事”(如“踏红军足迹扬长征精神”)演讲话动,并参加县少儿“故事大王”比赛及“爱我森林”、“保护环境”、“未来作家”征文竞赛;举办全校性的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结合作文教学,开展影评活动。这些教育活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年来,有二百余人次在各项比赛活动中分别获得县以上乃至全国的各种奖励。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还为县以上报刊、?书社和广播撰写、选送100余篇有关德育工作的文章。其中《一支爱国主义教育的轻骑兵》先后在《杭州教育》和《德育报》上刊登。

四、抓好系列爱校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根据学校校史长、传统校风正、教育质量比较好、在让会上享有较高的信誉的特点,目前阶段着重抓了三件事。

一是宣讲学校历史、办学成绩和发展前景。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学校领导在肯定办学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两全”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全体教师“教人求真”,引导和激励学生“学做真人”,做到文明、活泼、好学、向上,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如原青岛海洋大学杰出的青年教师、舍己救人的王成海博士,在我校读书时,就是一个发奋向上、品学兼优、体魄健壮的出类拔萃的好学生。通过讲故事,出黑板报,开展学习先烈等班队活动,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的英雄品质,并同当前开展的《热爱祖国,做四有新人》地精神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倍感亲切,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激励学生在该校学习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发奋进娶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结合期中、期末总结评比表彰一批思想上进,热爱学校,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遵守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爱护学校公共财产,学习认真、刻苦、勤思、灵活、成绩优良以及积极锻炼身体等等好人好事;这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到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

五、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各种课外兴趣活动之中。根据学生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组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正确处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关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个好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先后组织阅读、编织、“三算”、书法、美工、歌舞、乐器、篮球、足球、田径、棋类等十多种课外兴趣小组,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活动,并定时举办学生第二课堂成果展览。这样,因势利导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组织学生去工厂、农村、节场参观访问,让学生亲眼看到广大职工紧张而有节奏地劳动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千岛湖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浓郁氛围,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真正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5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建设系列

1.完善基本设施。要有规范的国旗旗杆旗台,有醒目而庄重的教育方针、“两图两墙”、名人格言画像、校训、壁画、标语、专刊布置,有数量足够的图书报刊和规范的图书室、阅览室,有固定的校内教育室、陈列室、校史室,有可供实践的纪念馆、共建单位、名胜古迹景点、重大建设工程等校外教育基地。

2.优化校园育人氛围。校园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定期播放每周一歌,广播报道国内外大事,举办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性竞赛活动。

3.健全相应活动组织。要组织有关兴趣小组,组建升旗手班、鼓号队、艺术团,创办“少年军校”。

4.建立必要仪式制度。要坚持每周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升旗仪式、入队宣誓仪式、毕业典礼仪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渗透系列

1.史情渗透。文史相关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2.形象渗透。思品、文史科要把握课文内涵,文道结合,突出课文人物高大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3.常识渗透。常识性强的学科或课文,要抓住结合点,通过讲解或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基本常识教育。

4.数据渗透。要充分利用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各种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编写应用题等,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感情。

5.欣赏渗透。通过课堂艺术欣赏,实物挂图电教观赏,激发爱国热情,陶冶爱国情操。

三、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活动系列

1.社会调查系列活动。通过参观访问通信等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书画展等,歌颂伟大的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政策。

2.献爱心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时期和要求,组织学生向灾区人民、希望工程、贫困乡小朋友、军烈属、残疾人等送温暖献爱心,教育学生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

3.小星星家乡情系列活动,组织诸如“家乡的明珠”遐想习作、“家乡山水美如画”绘画展览、家乡新闻采访报道、“小星星家乡情”朗诵会等,培养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美我家乡”的真实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6

我认为,作为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日久天长,只有坚持以辩证法为指导,才会发挥出深入人心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

上情与下情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是从上级的文件拈神出发,还是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什么教育,都要具有针对性,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共性。

同理,进行爱国主义教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问题出发,江握学生发展的脉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割干半功倍的实放。

现在的中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传统,乃至文化思想、人文特神、道德伦理等等知之甚少,根底极浅,尤其对中国文化给予欧洲、西方和全世界的影响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时展和社会进步,他们接触面广,信息源多,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近年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这一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对我们国家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忧心仲忡,对民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端正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现实、辉煌与忧,枣的认识,以我们的真恃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的见去教,倾心尽力、感同身受地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教,学生是会受到震撼、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的。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能懂得“儿不嫌母丑”的意义,就可以激发出为祖国的富强而发陪成才的强大动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比较,学会从本质上、发展上、内在联系上看问题,学会不被暂时现象、局部现象、甚至假象所困惑而陷入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

上情为指导思想,下帖为出发点,方向上必须符合上恃精神,实践必须切合下肝实际。上情与下俯结合,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历史与现实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问题,也是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其展的问题。无疑,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心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手段。而发展只新又是使民族丈化生生不已、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用时代精神武装民族群体、促进民族的新觉酿、扦全民族的文化囊庸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使命。

人民日报1981年评论员文章即为我们开列了82位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的名单,他们的光辉思想、宏伟业绩、代表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大部分在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和其他课上要讲到,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新编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化”内容加大到占三分之一部分,这是十分正确的。我校自上学期开始,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系列教育为纲,每周升旗仪式上,由书记校长带头,行政干部参加,分别按规定题目结合学生实际致辞。本学期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新时代的新公民”为中心主旨,安排20个题目,每班轮流就一个主题研究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写出文章,推出代表向全校学生宣讲。由于融合了自我教育,因而较好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动人事迹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它们与学生生活贴近,易为学生接受,更有时效。我们曾在谋内外组织学生学习过机械专家王运丰(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油画家袁运生(理由:《痴情》)、林惠琛大夫(见《祖国,祖国》)、栾弗教授(见《追求》)、大学生张华、工人赵春娥、巾帼志士张海迪、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红领巾赖宁、徐洪刚、美籍华裔学生张士梅张士柏姐弟等人的业绩,不断鼓舞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赤诚的心,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限于学习英雄人物,我们还适时介绍诸如鲁迅、郭沫若、李四光、华罗庚、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周培源、徐悲鸿等等前辈的经历,用《中国移民的六大幻想》、《外籍华侨的心里话》、《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等等材料进行教育,讲清“物去乡则益贵,人去乡则益贱”的道理,砥砺学生的爱国志向。

我国各条战线有多少英雄

儿女、杰出人才为我们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爱,!国从何做起?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何做起?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最好答案。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一面旗帜,二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教学可侧重庆史方面,而德育应该侧重现实。

辉煌与忧患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问题,也是事关实际效果的指导思想问题。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屈的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今的大好形势,特别是高新科技在若干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鼓舞人心的巨大成果,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局限于此,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则是“养忧遗患”的弊病,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其实,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萃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爱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孕育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发愤图强的动力。

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口众多。上次人口统计为11.58亿,1993年底为11.85亿,实际上已达12亿。人口是资源,也是包袱,现在的公式是:人口一教育=包袱(沉重的负担)人口十教育=资源(巨大的财富)关键在素质,素质在教育。我国是个文盲大国,第三次人口统计我国文盲为235820002人,第四次统计为总人口的22.27%。80年代末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亚洲“四小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的40多倍!

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但与实际需求差距极大。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867亿人民市,’而美国为3530亿美元,是我国的163倍!坝锹瞧裰乖谑俊保咳丝谥柿课侍飧档梦颐巧钏迹旱馊狈χ⑷澜缬校保耙诨颊撸夜陀校矗狄谥啵桓叻〗龉笾菀桓鍪【陀薪保埃埃巴蚧颊撸饬街旨膊《际谷说拇竽苑⒂蝗悄艿拖隆N夜┟瘢福埃ヒ陨贤ɑ槿Σ怀玻灯椒焦铮沟靡糯蛩降菁酰泊蟠笥跋蛄巳丝谥柿康奶岣摺*

教育影响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又反过来影响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难解的怪圈。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今日世界各国贫富的差距根本上是知识的差距、科技的差距!

日本《钻石》周刊预言,即将而至的社会是脑业社会,主导力量是灰领脑民。

我去过大西南的云贵川,大西北的陕甘宁青(延安、会宁、盐池、乐都等地),解放至今,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发展了,但仍很贫穷,教育方面仍困难重重。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要忘记,全国还有8000万人不得温饱,每年还有几百万儿童失学!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唯有真实的苦唯,才能驱逐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弱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罗曼·罗兰语).“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知耻,要懂得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危难;发愤,愤者不平之气也,发而为之是一种力量。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曾经改过,后来全国人大又决定改回去,仍用田汉同志的原词,其用意恐怕也是要我们全国同胞警醒,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我们曾以三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赵新先的事迹教育学生。当年赵新先带领6人小分队,贷款500万,硬是从开荒拓地开始,不怕穷,不信邪,走出地平线,冲向全世界,8年时间,成为拥有9大行业、百家企业、11家海外公司、34亿国有资产、上缴国家利税十几亿的跨国大集团。他当过亡国奴,参过军吃过苦,上过山下过海。他创立的“三九”就是999,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九一八国耻日,这就是他为南方制药厂定的厂庆日。实业报国,扬威世界,“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知耻”以后迸发出的超人勇气,这就是“发愤”以后煅就出的英才,这就是爱国生义在他身上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7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爱国主义”当作一个专题来讲。爱国主义教育,主观而论,难着边际,落到实例,处处可见。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含义。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学校要重视升国旗仪式。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对国旗都要有崇敬和热爱之情,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培养这种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都必须身穿校服,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一个班级的队列是否整齐,学生精神状况如何,队礼是否准确,国歌唱得是否标准,都反映着学校、学生对升旗仪式的重视程度。

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学生经常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的方式要多样,要求学生作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感想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我向学生提问:我们安徽省东至县现在有几条高速公路通过?县城区新增加了几座大桥等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来自于教材,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处处留意国家大事。近年来,法国佳士得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中国律师团组织的追索国宝行动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场拍卖会上,蔡铭超以1.16亿港币的价格拍下绝世铜佛――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创造了中国工艺品的世界纪录,同时结束了铜佛在海外飘零多年的历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开始,要从教育小学生做起。

(作者单位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中心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8

关键词:社群主义;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社群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15)06-0003-07DOI:10.14082/j.cnki.1673-1298.2015.06.001

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它具有反对个人主义的特征,倾向于文化、集体、制度和人类关系等存在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爱国、忠诚、团结、信任、互惠等价值,这些核心理念造就了别具一格的“个人—国家”关系图像、国家认同观及爱国主义教育主张。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在各个领域渗透浸没,“流动的现代性”逐渐粉碎了人的归属感,进而带来了身份认同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使得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性力量更为凸显。对此,社群主义的理论知识和经典命题,可为探索当前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诸多理论参考。

一、社群主义的“个人—国家”关系图像

西方的自由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在罗斯福新政孵化的“第三条道路”上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大多数欧美国家仿效的政治思潮。1971年,罗尔斯(John Rawls)的传世著作《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一书问世之后,以他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禀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完全压倒了近百年来引领英美政治思想学界的功利主义。正如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所言,“政治哲学也像日常生活一样,新的信仰很快会变成旧的信仰”[1],到了80年代之后,逐渐产生一种来自发扬传统但又批判自由主义诸多预设的思想流派,社群主义即是最典型的执行者,其中以桑德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泰勒(Charles Taylor)等学者为代表。可见,社群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理论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亦或说,离开了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也是不复存在的。然而,社群主义不只是形而上的思考产物,也是各种社会现实条件综合作用下的时代结晶。尽人皆知,以个人主义为理论核心的自由主义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过分渲染个体权利,逐渐丧失了对社群价值的承诺,最终导致个人产生了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漫画式扭曲。其现实结果是:公民一心只顾自己的私利,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对公共决策不闻不问,对公共生活置身事外;公民极度崇拜市场化的生活方式,甚至将某些义务或行为转变为可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公民忽视了共同体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意义,进而瓦解了历史记忆和道德传统的文化根基……这种被桑德尔称之为“自治的丧失”(lost of self-government)和“共同体的丧失”(erosion of community)的时代焦虑境况,是社群主义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具体来说,社群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社群”,该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小至家庭,大到国家,诸如社区、阶级、团体、民族等也都可称为社群。实质上,社群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社群,是为了达到最大和最高的善而组成的人类团体———政治社群,而政治社群就是代指国家。有学者甚至将社群主义视为“国家道德主义或国家中心主义”[2]。对于“个人—国家”关系的图像,社群主义声称国家是有机的、自然的政治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二者属于构成式的固有关系;另一方面,在不满意新自由主义“国家中立”的基础理论上,所有的社群主义者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他们秉承“强国家”理论,强调国家职能的重要性,并提倡个人应该对国家怀有无限的忠诚和责任。具体而言,相较假设国家与社会是由一群孤立、独立且可以撇开具体社会关系与历史情景的个人所构成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认为国家不只是个人简单性的、机械化的、工具化的集合体或联合体,而是自然演变和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更是具有生命历程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诸如文化传统、集体记忆、社会制度和人类关系等是国家存在的重要基础。在此意义上,社群主义将个人看作国家与社会历史脉络的某个部分,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在一个独有的关系网络中,并且这种关系不是来自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继承或遗传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中长大的人将会发现自己身处各种关系模式、权力网络以及意义共同体之中”[3],即个人不仅是社会和国家的产物,也是历史条件的生成,个人是从遗传和国家的过去漂流而来的生命。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才得以存在,脱离社会关系与历史情景的个体只是一个神话。“个体与她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她的身份构成要素”[4],所以,社群主义“个人—国家”的存在形态是一种属于构成式的固有关系,有机存在的国家决定了个人的相应身份和地位,自我与认同不仅受到其所属的社会或国家所形塑,带有历史情景的特征,甚至也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环环相扣。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的视阈决定了社群主义不可能接受“国家中立”原则,这是理所当然和毋庸置疑的。社群主义直截了当地指出,国家保持价值中立就是在等待自我毁灭的到来,因为社会不可能任凭由个人彻底自由的选择价值观念,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为形塑自身的意识形态而努力前进,这是国家存在的本质性规定。在此基础上,社群主义提出了“强国家”理论或者说“大国家”理论,主张国家应该积极履行固有的保护、分配、经济管理、自我再生产和提供公共善事物的功能,尽可能地扩大国家职能的广度和范围,肩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共善政治满足公共利益需求,使所有的个人享有既定的权利和利益。[5]146社群主义的“强国家”理论不是追求极权意义上的国家治理,而是倡导强有力的社会制度和机构体系是个人获取政治权利与社会福利的坚实依靠,这最终还是为了个人的期许、目的和需求。社群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统一的,国家与个人是同一事物集中与分散的不同表征。“强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个人的互惠性义务和责任,个人应该对国家怀有无限的忠诚和责任。国家是个人自我认同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国家的规范、制度、传统应该被积极遵从、维持和认同,对国家拥有的忠诚和责任是个人的必然选择和有利选择,个人应当“为了民族冲锋陷阵,并在必要时保护它的核心价值”[6]。社群主义的“个人—国家”关系的图像有点类似于当代共和主义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共存场景。的确,作为“通过回顾共和主义的过去来复兴美国公共言论的、自由主义的当代批评者”[7]的社群主义,在“母体”共和主义提供的脐带上吸取了一定的营养。但是,社群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共和主义的,尤其在国家理论问题上,“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与社群主义的社群有根本区别,前者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善观念、文化和传统之上”[8]。进一步说,社群主义强调共同价值和共善责任,是反对个人主义和崇尚集体主义的产物;而共和主义注重政体形式和社会结构,是相对于专权而言的。

二、社群主义国家认同的特征

国家问题是所有政治哲学家们角逐的理想栖息地。在社群主义的眼中,国家是最重要的政治社群,正如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所言:“社群主义最终关怀的并不是家庭、朋友、邻里等那一类亲密关系的社群,而是民族国家。”[9]不可置否,社群主义坚持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强调群体文化归属及共同目标为立论基础,“一方面主张个体不可能任意抛弃形塑其自我认同的社群背景,另一方面也主张承载共同历史文化资源的人应该群策群力,防止共同体生命力的涣散”[10]。社群主义别具一格的“个人—国家”关系图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国家认同观风景。

(一)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

相较于新自由主义的原子式自我,社群主义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唯有通过与社群对话,才能真正的认识自我、充分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关于此,桑德尔提出了构成性社群和道德主体构成论等理论,他批判了原子式自我独立于个体的各种特质与关系之外,这种意义下的自我与社群毫无关系。①社群主义认为自我坐落在社会关系中,社群身份建构了自我认同,并且直言社群的首要特征便是成员对它的认同。也就是说,个体只有意识到对自身的政治社群认同,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中,效忠一套共同的价值观、象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可以形成对诸我的真实认识。“社群的成员必须凝聚在某个东西周围———包括某一套信仰,对外人或敌人的共同仇视与恐惧。”[11]其实,这揭示了两个层次的意义,其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归属于一定的政治社群,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国家认同是自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然前提,只有忠于自己的国家,并且相信这种信仰,才可以获得自我解放。“靠这些忠诚和确信而活着,与把我们自己理解为我们所示的特殊个人……理解为某一家庭、共同体、国家或民族的一员……理解为某一共和国的公民是分不开的,诸如此类的忠诚不同于我所偶然拥有的价值,或者不同于我在任何既定时刻所支持的那些目的。”[12]正如麦金太尔所指出,没有在相互联结的社会关系中某种独特的位置,一个人就什么也不是,或至少是一个陌生人或被放逐者,“政治共同体界定了每个个体的构成性认同语境”[13]。其二,个体必须具有自觉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之意识,国家认同不仅是一种带有社会化印记的规定性,还是所有公民必须遵守的牢固的、坚实的、不易更改的道德律。公民们必须感觉到他们属于一个政治共同体,他们必须要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共同治理的愿望,要有共同分担命运的愿望。“他们中没有哪一部分人企图建立独立国家,也不试图归于某一外国,这是彼此团结的重要路径”[14]。个人对政治社群的理解、接受、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正是国家认同的涌现和阐扬。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

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群,都归属于一定的政治社群,个人的国家认同是由他所在的政治共同体所决定,这是从普遍意义上对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做出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当然,社群主义者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认知探索,而是沿着自我创设的思维大道继续前进,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个体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桑德尔、沃尔泽、麦金太尔、泰勒等一致认为,政治社群自身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国家认同不可回避地发生在某种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应是个体形成国家认同的背景关系。“我们应当植根于我们的传统,向公民解释我们共有的这个世界的意义”[5]33,“只有理解个人所处的社群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有效地解释个人拥有的价值与目的”[5]60。可见,在社群主义者的理性思维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重要的、必然性的、无偏好的根源性内容。固然,一个政治社群意味着共同的文化关系,意味着由一系列特定的图腾符号、习俗礼仪、风俗民情、集体记忆、历史传统等凝聚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即一种认同性的情感依靠。这也正如戴维•米勒(David Miller)所说:“共同的文化对于形成共同的信仰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社群共同的信仰对于其成员的认同又至关重要。”[5]70另一方面,在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的重要次序上,大多数社群主义者毫不怀疑地选择了前者。譬如,桑德尔轻视政治制度与程序正义的作用,强调有助于社群休戚与共感形成的文化认同的优先性;麦金太尔同样否认政治认同为重,并将文化认同置于首位。很明显,当社群主义者处理到个人的国家认同的问题时,文化认同显然优先于制度认同,这好似康德心中有关道德的定言命令,是对规律无偏好的尊重的必然性。换言之,社群主义眼中的国家认同主要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并且主要由文化认同所构成,政治制度认同的考虑是第二位的。一言以蔽之,文化认同是个人国家认同的根基。

(三)成员资格是国家认同的前提

如前所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体是这个或那个政治社群的成员,个体必须归属一定的政治共同体,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是其国家认同的根基。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事实是,个体只有成为某个政治社群的一份子,或者称之为具有成员资格,才可以真正地实现制度的、文化的、族群的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沃尔泽在其著作《正义诸领域》中明确指出,在任何地方,没有成员资格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无国籍的人,他们被排除在共同体的安全和福利供应之外,他们在集体中没有有保障的位置,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危险状态。由此易见,社群主义认为成员资格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一个人只有获得成员资格,才会成为某个政治社群的公民,才可以形式上拥有那个国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进而真正的获得权利和履行义务,且个人日常行为符合作为一个公民的标准,最终产生国家认同感。在此意义上,成员资格是国家的一个公共职位,是国家形象化的一个代表,是成为个体国家认同的前提性象征。成员资格不是单纯式地对权利的占有,它会演变成一种信仰和行为,成为个体政治参与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基础。显然,成员资格是每个公民实现国家认同的必然前提。“对于国家是什么或成为一个成员意味着什么,我们当中很少有人直接体验;我们通常对我们的国家有强烈的感情,但对之只有朦胧的认识,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而非一个地域),它毕竟是看不见的,我们事实上看到的只是它的象征、职位和代表。”[15]43诚然,公民只有拥有某个政治社群的成员资格,才会对那个政治社群做出制度的、文化的、族群的全方位认同,逐渐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与归属。成员资格作为形式上、法律上的重要规定和职位象征,是个体进行国家认同的必备性前提。完美无瑕和无处可击的思想堡垒只是一种乌托邦,存在矛盾和隐含冲突才会促进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社群主义也逃不出这一自然法则。在论证自由主义的“丧失”问题上,社群主义者批判了其公民不认同国家、谈论公共善不再可能和忽视成员共同价值感的培养等观点,进而形成了自身的国家认同观。然而,这同样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社群主义对文化认同地位的抬高容易滋生文化权威主义,这与存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是相悖的;成员资格与公民资格的定义模糊不清,这不利于特定边缘群体的国家认同,等等。面对社群主义的国家认同观,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和理解,不可全盘接受也不可悉数否定。

三、社群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理国者的必由之路。[16]社群主义的国家认同观决定了其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式。社群主义坚持公共的善优先,而美德就是一种整体的善,一种可以表现出行为的善即德行。而社群主义强调的公民德行中,主要以爱国和参与最为重要。其中,爱国不但是一种对自己所属社群的政治认同感,也是具有特定国籍身份者对其国家发展表现的忠诚。麦金太尔将爱国主义描述成一种个人与政治认同紧密相连的“不可泯灭的特殊性”[5]121,泰勒则认为是“公民能够意识到社群及其成员间的共同命运感,并使得公民自愿对社群展现以后总勇敢捍卫社群生活的精神”[17]。诚然,社群主义眼中的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认同或忠诚,还是公民对社群及成员的情感,是集美德和责任为一体的国家认同观。社群主义者虽然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未曾过多讨论,但从他们对爱国主义、美德教育和公民德行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爱国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美德

社群主义毫不让步地坚持这样一种主张:一方面,个体的归属、目的、身份、存在及福利分配必须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社群,尤其是政治社群,并由此而获得各种公益;另一方面,成员的美德诸如忠诚、爱国、博爱等是社群自我保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其追求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调公民的责任义务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强化国家认同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成为社群主义的必然逻辑。这也决定了爱国这一德行在其公民教育的重要角色,即爱国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德性。由上可知,文化认同是社群主义国家认同观的根基,于是,社群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意味着是对以文化传统、历史发展、人生信仰为基础的认同和热爱的教育。事实情况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品格教育,就是社群主义思想的体现”[18]。品格教育击败了带有自由主义面孔的价值澄清学派,在学校道德与公民教育中极力传授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一以贯之,教会学生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达成与国家相一致的价值共识。国家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社会历史、风俗民情等的集中体现,诚然,美国品格教育的一个侧面即是社群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某个版本。另外,按照社群主义的思维逻辑,爱国就是忠诚于自身所生活的社群,而社群本身就是一种“善”,一种个体应当努力追求的必需的“善”。①在此意义上,爱国就是一种“善”,一种“非物化”行为的美德,是每一个社群成员必须具备且应当追求的道德义务。对此,沃尔泽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类社会都教育他的儿童,他未来的新成员……教育的目的是在每一代繁育一种情操以维护政体,建立并维护特定的整体需要的特定的情操”[15]261。这种情操就是社群主义的祖师爷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一个城邦应常常教育公民使能适应、维护本邦的政治体系的那种性格,也就是对国家政体的忠诚。这也足以证明爱国是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美德,是维护国家繁荣、发展和富强的特殊性因素。

(二)强调积极参与实践的教育方式

既然爱国为社群主义所重视,那么在教育方式上如何培养个体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呢?社群主义将爱国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而美德在他们那里被称之为一种内在的善,这种内在善是只有通过从事实践本身而达到的善。换言之,美德应该被看作实践的产物,并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因此,爱国也应是参与实践的产物和体现。对此,如果教育每个公民热爱祖国,认同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制度,维护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和安定,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一切主要在于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养成对国家这个政治社群的热爱。积极参与实践,成为了社群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这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第一,社群主义鼓励公民选择与政治社群核心价值相符的生活方式,将个体的生活整体当作一种实践。作为生活在共同的疆域中,具有共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共同参与公共活动,具有高度团结意识而组成的政治社群,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借助这种天然的、独特的、良好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公民形成对社群核心价值的认同。恰如社群主义的代言人所说,“我们永远是在某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机构或制度的具体社群范围内,学会了或没有学会践行美德的”[19]。可见,社群主义认为国家精神是公民爱国的文化基础,增强公民核心价值共识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国家精神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促使个体在生活世界中保持民族传承的优良传统,坚决拥护国家倡导的制度文化,以此教育公民选择与社群核心价值相符的生活方式,就是爱国教育的最好表现,更是培养其爱国情操的基本途径。第二,社群主义十分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在具体的公民实践活动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人的本性决定了个体的生活必须含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部分,选择与社群核心价值相符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私人生活领域的爱国形式;公共生活则直接表现为对维护公共利益、认同国家核心价值的实践。新自由主义对国家事务的冷漠,社群主义者对此极为反感,他们认为为了实现国家这个政治社群的最大的公共利益,国家应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培育他们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实现对公共品质和社群精神的认同,最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使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在实践活动中使之拓宽爱国的认知视野,磨砺爱国的坚强意志,练就爱国的积极行为,既是公民的应有职责,也是向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表现。(三)拒绝中立性的理智国教育新自由主义视域下的公民不受到特殊文化和社会的限制,可以跨越国界,甚至成为世界性的公民或者无国籍的公民,这种内含普遍主义的伦理观导致了公民无视公共生活对个人存在的意义,容易造成个体坚持在国家认同上的中立立场,进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顽敌。与“自由主义常常(并非总是)采取对爱国主义的否定,甚至敌对的态度”[20]相比,社群主义将爱国视为一种德性的实践,他们对于忠于祖国、忠于共同体的热情没有丝毫的褪色,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重视,将中立观念抛向了万丈深渊。社群主义还认为公民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和核心价值时,应该信奉一种国家至上的崇高理念以及个人可以为之牺牲私利甚至不顾生命安全的无畏精神。显然,社群主义崇尚的是一种拒绝中立原则指导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忠诚、热爱、报效甚至献身国家的积极观念,势必教育公民养成集思想、行为和情感为一体的爱国机制。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有“发乎于情”的强烈诉求,又要有“止乎于理”的卓远见识,即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在这一方面,社群主义明确提出了自身关于理智的爱国主义教育主张。首先,就个体而言,社群主义声称公民热爱祖国和忠于祖国并不是等同公民热爱政府和忠于政府,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教导公民对当局政府冲动的、盲目的遵照、听从和顺服。当政府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与人民为敌时,爱国主义的感情恰恰要求公民取消对政府当局的忠诚和服从;如果政府能够成为如实反映全体公民的道德共同体,公民就应当以忠于政府的形式来具体化为爱国情操和爱国行为。显然,社群主义此处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添加了某些左翼激进主义的作料,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基调。其次,社群主义从国家政府的视角出发,强调国家应该积极有为、尽职尽责,这样才能体现政治社群本质为善的规定性,发展成一个道德一致性的社会,公民理智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才会真正的被激发、被唤醒、被触动。除此之外,国家要在爱国者和非爱国者或者重视参与政治的人和不重视政治参与的人群之间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并对于历史、制度、文化、传统等组成公民爱国与忠诚美德的内容进行维持和促进。[21]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支持爱国行为的职能正是公民理智爱国的脚本,或者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国家政治伦理条件的强有力的支持。归纳上述,社群主义注重个体在国家中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将爱国作为一种德性教育的实践,主张国家有义务教育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并大力弘扬忠于祖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弥补了西方国家社会中偏重个人权利至上、忽视社群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缺陷,在本质意义上可谓美德伦理学在爱国教育中的回应。社群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个体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及其文化传统和道德谱系有着历史的实质性文化关联,因而,“这种美德伦理及其呈现方式总是‘地方性的’、特殊主义的,历史的或语境主义的,甚至是道德谱系化的,而不是普遍(普世或者普适)主义的、非历史的或超历史语境主义。”[22]不过,对源自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逐渐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言,爱国是必须的、必要的,爱国教育也是历史的、道德谱系化的。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里,国家的消亡还如痴人说梦,难以想象。所以,社群主义的国家认同观及爱国主义教育主张仍然“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3):105-121.

[2]Heikki Patomaki.From Normative Utopias to PoliticalDialectics:Beyond a Deconstruction of the Rown-Hoff-man Debate[J].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Studies March,1992(1):53-75.

[3]Michael Walzer.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J].Political Theory,1990(1):6-23.

[4]史蒂芬•缪哈尔,亚当•斯威夫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M].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8.

[5]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李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35.

[7]Luigi Marco Bassani.The Bankruptcy of the RepublicanSchool[J].Tellus,2002(3):131-158.

[8]应奇,刘训练.共和的黄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4.

[9]Jeffrey Friedman.The Politics of Communitarianism[J].Critical Review,1994(8):297-340.

[10]江宜华.社群主义的国家认同观[J].政治科学论丛(台湾),1997(8):85-110.

[11]H.N.Hirsch.The Threnody of Liberalism:Constitu-tional Liberty and the Renewal of Community[J].Po-litical Theory,1986(3):423-449.

[12]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16.

[13]Ryoa Chung.The Cosmopolitan Scope of RepublicanCitizenship[J].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and Political Philosophy,2003(1):135-154.

[14]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71.

[15]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诸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6]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22-27.

[17]Charles Taylor.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Modern Ident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9:71.

[18]冯建军.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202-209.

[19]Michael Walzer.Spheres of Justice: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M].New York:Basic Books,1983:31.

[20]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20.

[21]Charles Taylor.“Cross-Purposes: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in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ed.Nancy Rosenblum[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159-182.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9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与外部交往的增多,不仅仅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传进我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和腐朽阴暗的消极东西也泥沙俱下地传入我国。一些向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国的圆,穿的沾上“洋”气就显得“精神”,用的沾上“洋”气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气也觉得味道美,谁能出国溜一圈也觉得很风光。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广大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后,广大适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实行全日制教学的学校,学生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在学校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被课堂教学所占用,这样就使得学校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现我就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略谈几点认识。

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个教学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要求是一致的。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看,主要进行下述教育:“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全面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从各年级段的教学要点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设课的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做到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如低年级段的教学要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日;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知道一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是初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因此,低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国旗国旗我爱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重大节日》、《爱国小英雄张六子》等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级教学要点是:知道一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精神;初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向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知道中国人民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要热爱,学习他们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里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作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好;知道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初步树立长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的志向;知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损害祖国荣誉、丧失国格是可耻的;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要提高警惕。高年级主要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作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

4.教育时间的连续性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了无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校期间每周都开设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就保证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间长达5―6年,从不间断。课堂上讲授其它要点时,如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教育,教师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保证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10

一、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传统节日教育。坚持经常性、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班队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开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

作者:唐达勇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小学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光荣的历史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应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经常的基本任务来抓,使学生对祖国有最深厚的感情,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的各个部门、各学科教师都必须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历史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职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音乐教学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说,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专门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和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在音乐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一、开展唱歌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歌曲的选择,包括优秀的历史歌曲和现代歌曲,也包括富有民族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民歌。如《十送红军》《在太行山上》《国歌》《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使学生从中了解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情境;了解旧中国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感受今天幸福生活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决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其次,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及蕴藏的思想感情。音乐对人的教育,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唤起与作品相应的情感共鸣,在感染和共鸣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之中。因此,教师要使唱歌教学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必须深入理解歌曲的内在涵义,?I会蕴藏的思想感情,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做到以情感人。同时,教师要根据歌曲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在唱歌时能较好地表现原作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做到“教歌育人”。

如教国歌时,从影片《风云儿女》谈起,介绍《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对抗日救国的巨大热情和神圣使命感。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歌词,雄壮的音调和富有战斗性和节奏感的旋律激励千万中国人民为抗日救亡而奋勇前进。它是祖国的象征,也是民族的心声。它不仅是革命前辈战斗的号角,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进军号。通过国歌的教唱,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唱国歌时浑身都是劲,听到国歌时感到骄傲、自豪。

又如教唱《满江红》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岳飞,并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岳飞效忠祖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形成情绪上的感染。通过歌词的朗读、解释,使学生心中进一步树起岳飞的高大形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振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又通过曲式、旋律和节奏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歌曲原作的意境,并能带着浓厚的情感来进行试唱。在学生基本上学会唱歌词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演唱时怎样通过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更完美地表现歌曲的情感。通过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会唱这首歌,而且加深了对民族英雄的热爱,激发民族奋进精神,焕发青年一代胸怀远大抱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热情。

二、通过歌曲欣赏,激发学生民族奋进的精神

欣赏课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激情的歌曲让学生欣赏,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和教育。为了提高欣赏的效果,教师应对乐曲作简要的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影响力)、方法上的指导和启发性的谈话,以帮助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来表现中国人民英雄顽强的性格,以凄楚奔放的曲调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罪行,以热情的旋律、雄伟昂扬的歌声来表达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心,从而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又如欣赏《二泉映月》,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乐曲中旋律的交织起伏有序,情感的倾诉层层深化,把由深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倔强刚毅的性格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当学生情感激动之时,教师通过谈话指出,在旧中国人民的遭遇是痛苦的,连阿炳这样有才华的艺术家也要流落街头卖艺,生活贫困潦倒,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旧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教育生动有力,效果良好。

三、介绍音乐家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情怀

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唱歌课和欣赏课中,结合介绍歌曲作者的故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法国音乐界的殷勤挽留,抛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献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

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是世界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所有作品都充满爱国之情,他的《e大调革命练习曲》,以强烈的爱国深情激励了波兰人民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他离开祖国时带走朋友送他的一杯净土,临终时他吩咐朋友把那杯净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要求把他的心脏也运回祖国。学生们在听了这些生动的事迹之后,深深地被音乐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表示不但要学习他的作品,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介绍民族乐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光辉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民族乐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音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民族乐器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不但可培养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介绍我国古代用青铜制作的打击乐器――编钟,它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音色,按完整的音阶编排的,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祖先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为祖国优秀古代文化而感到自豪。

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独特的优越特性,在国际上常受到外国音乐界的赞赏,如日本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讲学,听到北京音乐学院一位学生为他演奏二胡曲《二泉映月》后,无比兴奋地赞叹:“了不起,实在了不起,只有二根弦的中国二胡竟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到外国演奏,演完后台下掌声雷动,欢呼雀跃,很多观众跑到台后争相抚摸笛子,大声呼喊:“神笛,简直就是一只神笛。”当人们知道笛子是竹子做的,感慨地说:“中国人实在太伟大了。”这些生动的例子,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五、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12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