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时间:2022-06-03 17:58:41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1

摘 要: 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过程中,爱国意识以一种象征符号的方式呈现,并通过爱国符号的演绎,实现对受众爱国意识的培养,其叙事逻辑和说服机制是加强我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唯有注重爱国符号的提炼与阐释、匹配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价值、善用媒介舆论的引导与影响,才能更好地与当代青年积极沟通与对话,唤醒爱国意识。

关键词: 爱国意识 传播符号 爱国主义教育

2016年国庆档,一部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强势登陆大荧幕,7天收获5.3亿票房,豆瓣评分超过8.2,取材自“湄公河惨案”的真实事件,这部很“燃”的爱国电影引起民众极大的民族共鸣。同年春天,一部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风靡亚洲,韩国本土收视率逼近40%,在中国某视频网站点击率超20亿次,双双刷新历史纪录。作为一部描写军旅故事的韩国偶像剧,除保有传统剧集帅哥配美女的偶像化人物设定外,此次剧情植入了以军人为爱国表征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湄公河行动》的铁血硬汉,还是《太阳的后裔》中的家国情怀,以影视剧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方式正被更多地关注和肯定,在这些植入爱国意识、强化爱国说服的宣传教育载体中,其运用传播语言,驾驭传播符号的演绎逻辑值得借鉴。

一、当代青年爱国意识的时代内涵

酃主义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特点。在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爱国已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保卫国家的壮烈情绪,更多地内化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包含爱国意识和国家自信,并表现在其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之中。这种主体意识的强烈觉醒,让广大青年群体了解到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心生自豪,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民族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感情会觉得受到伤害,才会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因此,爱国虽是一种本能的情感,但爱国意识的构建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各种文化、价值、教育、实践的熏染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爱国认知和国家认同。因此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意识培养,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使爱国主义植根于当代青年,并外化为知行合一的爱国行为,更需要借助时代的传播符码,与青年建立有效沟通,让青年的爱国意识真正觉醒。

二、爱国意识在传播中的象征符号

美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说:“每―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人类因为发明和擅用符号,才构成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和顿悟。在符号学研究中,符号成为一种“媒介物”,构建起了讯息传达和转换的多元关系。理解符号,理解符号的能指、所指,把握符号意指与表征的逻辑叙事法则,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维度看待今日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1.皮尔斯的象征符号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皮尔斯首先将符号定义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了10种有关符号分类的三分系统,并强调了符号的“表征方式”让符号成为对象的“代表”和“象征”,从而传达了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象征符号”,即象征符号的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肖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它们的表征方式仅建立在社会约定基础之上。在人类的符号活动中,对象征符号的运用和讨论最为普遍,以至于许多人把“符号”一词狭义地理解为“象征符号”。就像国旗象征国家一样,爱国意识承载在具体的象征符号之中,并通过各种关系的演绎,进行爱国主义精神表达。

2.达成社会约定的爱国符号

象征符号的生命力在于一种社会约定的构建,爱国作为一种作用于意识层面的情感驱动和行为举止,需要有外化、具象的符号承载,如国旗、国歌、国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能与接收符号的受众直接建立起约定俗成的认同理解关系,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会有一种家国情感的投射,看到整装立正的军人,就会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但形式层面的象征符号,还需要内容层面的符号演绎作为价值支撑,才能以“符号”为媒介,架设起爱国意识的自然传递。

形式层面的象征符号作为一种具象的符码形态,如同静态的画面和定格的表情,其意义是被人为约定和赋予的,目的在于直接唤醒对某种事物的记忆和感知,就像在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有对着一张相片就流泪的桥段,此刻相片就是一种象征符号,唯有知道相片背后的故事,才能理解何以该符号能够成为引绪的“泪点”。因此约定关系的建立,是提升象征符号传播影响力的关键。我们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作品,不能更好地把爱国故事说到受众的心里,原因在于我们有时简单地进行爱国符号的堆砌和脸谱化演绎,而未将爱国符号真正串联进爱国教育的故事情节之中,从而不易形成有效的符号通感,唤醒意识和认同。

三、影视剧中传播符号的演绎逻辑

在影视剧中充斥着各种象征符号,符号的不同演绎方式传递着不同的叙事态度,同一事物,传播者进行不同情节、镜头的架构,就能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属性,观看的受众与剧集符号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影视剧不仅呈现各种象征符号,而且意图通过这些象征符号本身的再现机制,生产一种受众的主体认同机制,从而施加文化影响。许多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作品会选择纪录片、抗战剧、军旅剧作为传播路径,就是因为影视剧的叙事逻辑能极大地调动受众感官接触象征符号,从而营造积极的认同场域,比简单的国旗悬挂、海报张贴更能让受众投射情感诉求。但与此同时,对于象征符号的正确解读却离不开对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了解。受众的拾取过程必定带着主观的价值偏好,因此,要构建起良性的引导机制,还需要找到符合受众偏好的符号演绎逻辑。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潜意识)。”爱国意识在影视剧中的呈现方式同样遵循这一原则,表面上直观的、表现爱国主义的象征符码带来的只是意识感知,要让其深入潜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认同和接受,显然还需要一种演绎说服,即符号逻辑关系的有效构建。谈及影视剧中的象征符号,往往很多叙事方式以具象标识的反复出现为着力点,就像植入式广告,以呈现许多商品的特写镜头为传播方式,但这只是象征符号的外延,并未有效触及内涵。罗兰・巴尔特曾提出,符号的内涵是外延的“换挡加速”,也就是说作用于意义表达和说服机制的,才是象征符号的内在逻辑。在影视剧中,爱国主义象征符号的内涵演绎显然成为其爱国意识植入的重要手段,如通过形象植入构建身份认同,通过情节植入传递责任意识,通过符号共谋创设爱国情境等。在《湄公河行动》中,具有真性情的人物塑造,使得军人作为一种国家标签,象征符号更立体、更鲜活;真实的历史事件传递了一种信仰的力量,诠释了价值观的正确打开方式,让观众觉得爱国并不造作,信仰不是空喊口号,这和许多“用力过猛”的爱国主义宣教片相比,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价值审美和接受需求,爱国主义通过一种议题植入的方式加以呈现,其背后的隐喻给了象征符号一种新的演绎路径。

四、对新形势下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部制作精良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作品其实是强军文化、爱国意识构建的重要载体,必须从传播符号的提炼、价值的匹配和舆论环境的引导上进行有益的探索。

1.注重爱国符号的提炼与阐释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都是通过符号演绎完成的,爱国意识作为从国家认同到自愿担起国家责任的知行关系,对国家意志的良好体悟是强化爱国意识的关键。在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注重爱国符号的提炼,不仅要寻找到可供爱国意识展示的承载物、媒介物,更要找到从内涵到外延的换挡加速器,强化对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之所以有些爱国主义作品拍得呆板,表演肤浅,情节拖沓,其实和编剧没有深刻把握爱国语境,无法实现话语“通感”深有关系。如果只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堆砌,类型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贴片式、巡展式的爱国符号,影视剧作品就自我放逐了话语权的构建,难以引起受众的情绪共鸣,更别说价值观的引领了。

2.匹配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价值

需求分层和价值多元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表征,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多元文化,也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具有选择性地定位各自的需求差异。因此,传播并不是单向度的事,而是p向度的匹配、迎合和满足,即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需求,用易于沟通的话语体系,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引导机制。如影视剧作为一种观感艺术形式,对于演员、场景、情节,受众总是有更高的期待,尤其是在如今影视剧过剩,国外优秀影视剧纷纷抢滩网络平台的当下,受众看得更多,眼光自然更挑剔。传统宣教内容如果不能赋予新的传播形式,保持与当今时代无缝对接的知识供给,就无法有效满足受众需求进行价值引导。

3.擅用媒介舆论的引导与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传播符号对爱国意识的构建问题呢?是因为当今世界的传播生态已经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关系,而是充斥着对于符号的各种价值拾取方式,“把关人”不仅在传统的、单向度的大众传播领域有效,在今天多元媒介选择环境下,依然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举荐人作用。对于影视剧来说,不是拍出来就一定有人看的,也不是说,花重金请了偶像出演,观众就一定会买账,现在的受众有太多的社交圈和由此带来的评价圈,这些圈子的建立基于他们的真实人际关系,基于他们的兴趣偏好,基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并正在帮助受众过滤和筛选符合他们价值口味的作品,同时会以符号的方式生成舆论控制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很多现象级影视作品都能基于口碑效应,把很多普通大众卷入观影的风暴圈,成为文化现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作品除了严控质量关,还要善于运用媒介的力量和舆论的力量,提炼和放大易于沟通的符号,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引导路径。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一卷).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殊,朱绍明,万杨.海外留学青年爱国意识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

[3]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黄华新,陈宗明,主编.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2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不可或缺的重要战役。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段历史应该得到更好的宣传,并且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云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滇西抗战影视作品的宣传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的体会爱国的重要性。云南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滇西抗战博物馆,腾冲县的国殇墓园,龙陵县的松山战役遗址等,都应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纪录片《中国远征军》2011年在云南电视台播出时就创造了收视的高峰。远征军出国远征缅甸,用热血保卫国家,在雄山大川和密林深沟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纪录片通过历史事实再现,主持人讲解,还有采访抗战专家学者以及抗战老兵的方式进行,通过实地调查,给人以非常震撼的感受。身处云南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将更能增加他们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注重形式化、表面化,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追求表面形式,只求做过,没有检验是否做到,缺乏渗透性和持久性。简单的说教形式并不能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的深入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而且不少高校希望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学生的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别,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能在几个集中学习的小时之内就达到效果,它是一种文化的,民族的认同心理,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价值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延续性。

其次,过分依赖课堂中灌输式的教育,缺乏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某个课程的识记和考试中的高分,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知识仅只是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枯燥的讲解,那么学生并没有直观的体会和认同感。

最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心理偏差。他们对于片面的灌输讲解以及填鸭式的爱国知识教育都不能很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脱离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现状,现今90后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其独特性,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支撑材料都没有进行实时的更新,也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90后的大?W生对于实地考察,实践操作中的知识更易接受。

三、滇西抗战爱国主义教育资料概述

滇西抗战发生在1942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就向东南亚国家开始发起攻击。缅甸成为了日本的重要战略要地。一旦日本占领缅甸,中国与外界的唯一陆地通道将被切断,日本将在中国南部北部都形成战略性包围,届时中国军民将腹背受敌。至此日本的侵略活动将指向中国、英国和美国。

抗日战争期间,滇缅公路是我国对外连接的生命线。在这条线上,我们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的重要物资支持。如果失去,对我国抗战形式十分不利,所以中国人民誓死保卫这条公路的畅通。保卫缅甸不仅仅是英美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决定。

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虽然中国远征军伤亡惨重,但他们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样一支英勇的军队更不应该被遗忘。

由凤凰卫视拍摄的《中国远征军》十集的纪录片真实的反应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让这一支已经淡出历史的军队又一次以震撼的效果回到了我们眼前。基于历史的那些场景和人物让世人唏嘘,也让观看的大学生们热血沸腾,对于祖国和人民军队有更深的爱与更浓厚的情意。

四、滇西抗战纪录片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关于滇西抗战可开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很多,如文献资料、抗战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及影视作品。文献资料有史学文献、采访记录和论文著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并作阅读报告会,通过分享的方式达到对史实更加了解的目的。

滇西抗战的遗址有腾冲来凤山抗战遗址、高黎贡山抗战遗址、松山战役遗址。这些遗址是最让人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云南的大学生们通过走进战场的方式,在亲身触摸弹孔炮坑的体验下,对抗战之艰辛有更深刻的体会。这种体会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萌发爱国主义热情。

博物馆和纪念馆主要有位于腾冲来凤山脚的国殇墓园、位于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和位于龙陵松山脚的松山抗战博物馆。

《中国远征军》纪录片运用了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视角再现了当时远征军的翻越野人山时候的悲惨遭遇,戴安澜将军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松山战役中的抛头颅洒热血等,这一切都能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他们为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组织学生观看,而没有注重好纪录片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将会浪费了这样好的一部纪录片。

首先应该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关于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网络课程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PPT展示,网络作业的布置,网络测试的进行,网络视频的观看,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主要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在抗日战争的章节加强滇西抗战的讲解,反法西斯同盟的章节需要着重介绍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中加入腾冲爱国华侨的抗日,图片资料中可以展示日军在本地遗留的人体解剖台,生化武器等。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

其次,基于滇西抗战的第二课堂的加强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第二课堂有非常灵活的组织形式,学生更能够在自己的兴趣中获取知识。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首先是观看滇西抗战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十集的纪录片可以分组观看,然后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再举办观影讨论会,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不断的提问和分享的过程中达到认识历史的效果。

第二种形式是实地调研。滇西抗战的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大学生实地调研的基地。首先安排学生撰写调研计划。对于调研的目的,手段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进行梳理。如:实地调研松山抗战遗址。调研目的就是:1. 通过实地考察松山战役遗址,利用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参与的大学生更了解中国远征军抗日战争的史实,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通过实地考察松山?鹨垡胖罚?让大学生知道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让云南的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3. 在参观的同时,要对所听所看进行思考,结合自己对中国远征军的了解,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实地调研中请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讲解,从抗战的历史背景到将士们贴身肉搏的英勇牺牲。通过移步换景的讲解形式,让大学生们更有融入感。特别是在有一些地点,让他们亲自触摸树上子弹的痕迹,地上的弹坑,他们才更能够有爱国主义情怀。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讲述出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更多的同学们。

专题讲座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滇西抗战有非常多的见证人,无论是烈士们的子女还是亲历战场的老兵,都是专题讲座很好的主讲人。在《中国远征军》这部纪录片中,戴安澜将军的两个儿子都述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戴安澜将军,对其不禁肃然起敬。纪录片中还采访了许多的老兵,这些分散居住在云南的抗战老兵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亲历战场,对于战争的残酷,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人民的贡献,都是只得与年轻人来分享的。还有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也是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的见证人。这些人都是可以请来作专题讲座的。通过他们的描述,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的震撼应该是非常大的,这将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3

为认真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文件精神,扎实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渗透到青少年儿童当中,有效激发青少年儿童感恩党、感恩祖国的内在情感,营造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的浓厚氛围,我校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分学段开展党史教育特色教材的学习。

为让党史学习做到细致深入有实效,我校附属幼儿园通过主题班会、课间小游戏等引导小朋友利用小图卡及操作材料熟悉认知党旗、党徽等标志。

我校小学学段则利用教体局汇编的“十个党史小故事”,通过讲故事比赛方式的增进学生对历史处境、人物情感、品德行为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党史知识储备,启发学生对党史知识和价值观念展开理性思考。一年级小朋友XXX讲述《狼牙山五壮士》到五壮士跳崖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声势豪迈,气壮山河,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XXX扮演海娃,语言神态,惟妙惟肖,乐坏了全场的听众。

二、开展“红心向党”主题大宣讲活动

我校大力组织师生开展“红心向党”主题大宣讲活动,每月一次,做到了宣讲有主题,有讲稿、有宣讲人。我校还特意邀请乡党委纪检书记XXX同志到我校作了“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主题宣讲。学校通过党史宣讲这种方式,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党史的热情,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树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高尚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举行“国旗下说党史”主题教育

我校通过每周升旗仪式、晨会举行国旗下学党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引领广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四、上好“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课

我校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力求水乳交融,各班每月上好一节“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课,带领学生学习党史知识,通过声像资料、互教互学、沉浸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百年奋斗中汲取养分,健康成长。

我校支部书记(校长)XXX同志还在五(1)班为全校老师上了一堂党史教育示范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开展课前课后唱、播革命歌曲活动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我校开展了课前课后唱、播革命歌曲活动,预备铃响后,各班组织学生齐唱革命歌曲,等待老师上课。我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段播放经典革命歌曲,营造浓厚氛围,做到人人会唱革命歌曲,班班有歌声,各班还将学生传唱的红色歌曲拍成了视频,交给了学校。

我校在六一期间,隆重举行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汇演中,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保卫黄河》、《红星歌》;舞蹈《闪闪的红星》、《爱我中华》;手语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字中国人》等节目一个个轮番闪亮登场,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共同唱响红色主旋律,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六、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我校按上级通知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竞赛活动,活动分两步进行:

(一)、线上答题。我校于四月下旬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提前记好身份证号码,学籍代码到学校计算机室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网站和“江教在线”网站统一答题,全校98%以上的同学参与了线上答题。

(二)、线下笔试。

(1)班级笔试:学校统一笔试时间,各班用电子白板出示笔试试题,学生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答题卡进行答题。

(2)校级竞赛:在班级笔试后,各班挑选3名学生参加校级竞赛,校级竞赛采用纸质试卷答题的方式进行。校级竞赛评出一等奖8人(均获得满分),三等奖4名(成绩都在90分以上);并根据各班参赛学生总成绩,评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各一名。我校在校级竞赛的基础上,遴选出1名优秀学生参加县级复赛,并获奖。我校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引导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增进对党史知识的了解,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

七、开展“寻访身边红色足迹”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活动

我校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好樟溪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开展“寻访身边红色足迹”的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对红色足迹的寻访,引领学生感受、领略、接受革命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深切认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八、组织学生参加“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民族精神”读书征文活动。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让广大学生了解长征,记住长征,以长征精神引导成长成才,以自身行动传承长征精神,努力成和我们新的伟大长征的合格后备军和接班人。我校积极组织学生细细品读《长征纪事》这本书,指导学生就读书的收获、体会和感想,撰写征文,全校共收到学生征文12篇,我校从中遴选出6篇优秀学生征文,参加县级评选。

九、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革命电影

我校利用云课堂、班班通等现代化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了《闪闪的红星》、《狠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兵张嘎》、《大渡河》、《地道战》、《智取华山》等经典红色革命电影,我校在2021年5至6月份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红色电影50多场次。通过观影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温红色岁月,共同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各班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观影感受,使广大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气节。

十、开展“百年辉煌历程,践行初心使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读书活动

我校各班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和系统学习《建党伟业系列》爱国主义读本,并通过开展征文比赛和主题队日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了解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相统一,践行初心使命,推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付行动。

十一、开展“学党史,做实事”践行活动

我校围绕活动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想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指导生活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4

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按照娄底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决定在小学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市中小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少年红色基因和爱国意识,通过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内容

1.主要阅读。围绕《国旗法》、《国歌法》和党史国史军史、红色经典故事、爱国主义等主题书籍,利用秋季开学、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

2.主题征文。组织学生踊跃参与省里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红色经典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书写新中国70年的变迁和风貌,书写书中的英雄人物、身边的先进典型,充分表达广大学生对党的感恩、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届时将评选一批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积极向上的好文章,上报上级部门,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集中展示,由《十几岁》编辑部结集成专刊。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各班要切实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开展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此项活动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精心谋划,深入开展,切实提高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

2.加强活动管理。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活动的引导、规范和管理,把好政治关,管好舆论场,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活动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

3.落实工作责任。各班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确保征文、读书等活动落地落实。征文请各班主任统一收集并初评后报教务处。征文截止日期:2019年9月30日。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5

关键词: “和平之战” 和平时期 全球化 爱国主义教育

在2008年奥运会中美女排的“和平大战”中,美国女排以3∶2战胜了中国女排。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因为率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竟是当年中国排坛英雄“铁榔头”郎平。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针对有些人将郎平是否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视为爱不爱国的标志。中国排协理解一些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感情。可是当今的竞技体育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广泛交流,中国的乒乓球、体操等优势项目有不少教练在帮助别人提高水平,男篮、女曲、水上等落后项目则请来美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水平教练,难道能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国家吗?不能说朗平执教美国队就是不爱国了。[1]

这次“和平之战”引起的争议,还引发了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体育人才的“全球化”说明,“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商品、人才的跨国流动,而且交流着思想和观念。各国之间在加强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往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我们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与国际主义连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限制,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而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某一诸侯国、某一民族的界限,从而表现出“国际主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商贸的互利往来中,体现出和平友好的国际主义的特征。近现代以来,以、邓小平、和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并把握中国当代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思想。他们在主张维护民族利益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应该说,与世界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2]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3]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树立对祖国的信念和信心,并形成稳定的爱国行为;同时也要进行关爱人类、关注世界的教育,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行为与世界、全球利益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进行教育,即教育人们在处理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时,只有在把爱国主义变为一种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而理性的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才有可能有稳定的、自觉的、理性的爱国行为。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和平时期,经济全球化虽然使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产品、技术、信息、服务等可以进行普遍的流动,但这种普遍性并不能必然带来全面的平等性。因此,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间的贫富、利益、权利、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和对立,国家仍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仍然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旗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1.鲜明的开放意识。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多元化,原有的封闭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与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格格不入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以海纳百川的气势面对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包括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一种开放的意识和精神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从本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是和而不同。只有具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胸怀和态度,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自己,突出特色。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4]

2.健全的理性意识。从近代屈辱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和极度的敏感,从而产生出非理性的情绪甚至行为过当。而理性正是和平时期里爱国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冷静、现实、温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辨别国际社会中形形的理论和思潮。只有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为重,不意气用事,才能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壮大,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互利的合作意识。大学生必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的爱国主义决不是允许排斥、歧视、压迫和侵略他国,而是与人类的进步事业相联系、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一致。中国正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以互信为本,加强了解、沟通,促进共同安全:主张互利原则,追求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普遍发展;以平等合作为途径,确保彼此安全、世界和平,共同繁荣。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是和平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都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开拓和创新,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只有以创新的姿态,切实探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它更好地融入时展的节奏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在维护国家利益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创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应当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和平时期,爱国不需要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表达,而要把它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国家意识,及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毫无疑问,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奉行的长期政策。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可以说,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标准。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今日的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个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是为了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与爱国主义的要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

3.在实践国际主义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心,并不意味着要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立足国内,不是要固步自封;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全球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局面的形成。[5]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和平时期,实践国际主义就是通过扩大国际知识的传播,使学生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认清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反对霸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全球眼光,一切以全球为背景来思考问题、采取对策,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学会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尊重、宽容和关怀。正如同志所说的:“我们既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汪大昭.如果郎平执教美国女排,人民日报,2005.2.2.

[2]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3).

[3]唐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6

关键词 红色影视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

1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在我国的德育领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在学生求学生涯的每个阶段我国的德育工作者都在着重强调。爱国主义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爱国主义的内涵都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在古代,爱国主义体现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在近代我国的爱国主义表现为抗敌御辱,拯救危亡困境的中国。在现代,则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到了当代,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则包含了三个层次。首先爱国主义在当代体现为一国国民对于自己祖国大好河山,故土家园,人民群众,灿烂文化的尊严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的统一。其次爱国主义在当代表现为一种道德要求,一种政治原则或是一种法律规范。最后爱国主义在当代体现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①

2 红色影视文化的科学界定

红色影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漫长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是以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广义上说红色影视文化是指以我党或进步爱国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艰辛努力浴血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体现在具体作品上主要有反映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连续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无私奉献事迹的《焦裕禄》、《杨建洲》、《孔繁森》、《牛玉儒》等。从狭义上讲红色影视文化是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和进步人士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具体到作品上主要有反映我党为创建新中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战事迹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亮剑》、《潜伏》等。②

3 红色影视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3.1 现实需要

大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新文化、新科技、新知识的创造者,是思维最敏捷、最具创新力,最富时代感和先锋意识的群体,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巨大。但高校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缺乏新鲜感、认同感、吸引力,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因此高校爱国主义的教学方式急需变革,必须适应现代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潮流,由单纯“疏导”式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而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红色影视文化已成为爱国主义教学模式创新的典范。

3.2 内容契合

红色影视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人文底蕴,与爱国主义自身的内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连续剧《解放》强烈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而纪录片《国之重器》则通过写实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本着一颗爱国之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国投身于我国的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动人事迹。这些事迹恰恰体现了那些科学家对于自己祖国大好河山,故土家园,人民群众、灿烂文化的尊严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此同时红色影视文化还将爱国主义的时代性特征凸显得淋漓尽致。如电影《郑成功》通过对抗荷将领郑成功这一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古代进步人士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方面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3.3 形式灵活

除了内容契合外,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入手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的心灵上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在视觉方面,《狼毒花》、《杀虎口》、《双枪李向阳》、《红岩》等一系列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一个个令人崇尚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视觉上使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生动的直观认识,在学生内心深处树立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红色偶像。在听觉方面,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那些经典红色影视作品中的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早已脍炙人口,让人耳熟能详。《长征》中的《十送红军》,《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等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情怀,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她们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涵意义重大。④

3.4 效果突出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7

关键词: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状;途径

档案馆作为党和政府保存档案史料的文化事业部门,依据馆藏的档案资料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是档案馆的重要功能之一。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各级档案馆要建设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举办展览,充分发挥档案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005年,国家出台了档案行业标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立、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档案展览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各级档案馆在近几年也陆续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漯河市档案馆于2010年10月创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漯河市档案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调研,希望能给综合档案馆如何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发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综合档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实意义

1.1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时代赋予国级各级综合档案馆的责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传播正能量,使综合档案馆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化阵地。1.2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需要档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新型国家档案馆的功能定位,即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功能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综合档案馆的“五位一体”基本要素之一,综合档案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1.3档案工作创新服务方式要求档案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从过去那种“坐等上门”的保守思想中解放出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使档案工作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档案工作新的价值体现。1.4档案馆扩大社会影响的基本途径是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档案馆馆藏,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使档案馆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基本途径之一是档案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档案馆宣传自我,让档案走出“深闺”、走向公众的重要途径,是让公众了解档案、让社会认识档案馆的大好时机。档案馆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必须根据主题大力挖掘馆藏,其利用馆藏的深度、广度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普通利用者为解决某一问题利用档案的程度。档案馆可以凭借自己征集档案资料的职责权限,广泛收集相关的档案材料,一方面能使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更加系统、详细、全面,对现有馆藏也是一种补充和丰富;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爱国主义教育的选题、承办、宣传,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既熟悉馆藏,又了解历史,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与其他部门相比,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相对较弱,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人们在了解档案、了解历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档案工作者,了解档案馆。1.5档案馆具备创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先天条件一是各级档案馆保存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史料可靠、真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具说服力的原始素材。二是各级综合档案馆公益文化单位的性质具备免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条件。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各种事业经费有保障,无需通过各种收费来回笼资金,决定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益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益性质可以为档案馆争取大量观众。三是各级档案馆有专门从事史料汇编的编研部门,都有专门对外服务的阅览室,大部分还拥有开放性展厅,具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越条件。

2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漯河市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丰富,并且有专门对外服务的阅览室,有专门从事史料汇编的编研部门,拥有开放性展厅,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天条件优越。漯河市档案馆从2010年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先后接待参观千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固定展厅的基本情况展厅展览以馆藏档案资料为基础,分九个专题,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浓缩漯河历史,展示漯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九个专题分别是:领导关怀、历史沿革、地理交通、烽火岁月、革命英烈、经济揽胜、人物荟萃、城市新貌、兰台经纬。领导关怀:选取了29幅河南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和副国级以上领导到漯河视察工作的照片。例如: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视察郾城小麦示范区的照片;1975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慰问漯河灾区的照片;1995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的照片等珍贵历史镜头。历史沿革:介绍了漯河8000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进程,并详细介绍“漯河”地名的由来和漯河属地及所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地理交通:通过图片展示了漯河在交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了漯河从“水旱码头”到现代高速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变迁。烽火岁月:展示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漯河境内发生的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光辉历程。革命英烈:展示了漯河革命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英烈的风采。经济揽胜:从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展示了漯河不同时期取得的发展成就。人物荟萃:选取漯河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研、英模等方面的优秀人物代表,简介其事迹。如介绍了许慎、陈星聚、王拱壁、吉合、李海欣、万隆等漯河人的风采。城市新貌:重点介绍了漯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迁。兰台经纬:重点介绍了漯河市档案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取得的长足发展。2.2开展丰富多采的档案展览活动利用有利时机举办档案展览,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以及漯河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和特色文化。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开展相关的系列宣传纪念活动。市档案馆把每年的6月3日~9日定为“档案馆开放周”。开放周期间,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主要街道设立宣传咨询台,举办档案流动展览;组织人员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向社会各界发放档案宣传资料、漯河地情书等。2.3配合党史部门,组织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一是配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调研活动,完成“漯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王宏斌)口述历史”课题,形成2万字文字材料,撰写出5千字的电视脚本;开展“亲历改革领导人口述历史”征编工作,整理出原漯河市领导人李长铎、马万令口述历史资料,上报省委党史研究室,并在《漯河日报》连载。二是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联合漯河电视台推出21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抗战烽火•漯河记忆》;应邀到舞阳县保和乡棉李村介绍漯河党史特别是漯河抗战历史;配合央视网、中国能源网络电视台、漯河经济电视台拍摄反映漯河抗战历史的专题片;应邀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漯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抗战节目;和《大河报》联合刊发漯河受降方面的文章;配合、帮助漯河报社,在《漯河晚报》连续刊发反映漯河人民抗战历程的文章;联合市委组织部在《沙澧先锋手机报》开设漯河革命先烈、漯河革命先驱栏目,每周一期,利用手机报宣传漯河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2.4编研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漯河市档案馆充分发掘史志档案信息资源,编辑出版各类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把编研成果转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教材,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出版了《漯河市志》(1986—2000)及其2011卷至2015卷(共5卷),以及《漯河年鉴》、《漯河古代人物传》、《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宜居名城———漯河》、《食品名城———漯河》、《漯河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总计五千万字。

3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软硬件设施较差一是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面积狭小。展厅仅有100多平方米,狭小的展厅不能更多地展示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许多应表现的题材因没地方展示而只能作罢。二是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档案馆办公区域内,没有直接的通道出入,只能通过档案馆办公楼唯一的楼梯进出,且没有无障碍通道,非常不方便公众参观。三是没有配备解说人员。漯河市档案馆人员较少,每人都有自己具体而繁重的工作,没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备专职的解说人员,凡遇到有需要解说的情况,临时拉一个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前去讲解,解说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水平与效果可想而知。3.2展览规模小,模式传统,地方特色不明显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用的是传统的图版式展览模式,即展厅四周墙壁上挂图片加文字说明的传统方式。由于受场地和馆藏材料所限,展览规模小,内容不够丰富,数量不大,种类不多,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和现代化的工艺设计,使得整个展厅显得呆板沉闷,既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又缺乏系统性和吸引力,很难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3.3展览内容几无更新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内容采用的是图版形式,建成后,内容固定,难以实现再更新,不能吸引更多的人自觉前来参观。3.4工作日开放制度与公众需求参观时间相悖漯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时间是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不对外开放,在公众休息的时候也处于闭馆状态,严重影响了公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效利用。3.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众知晓率较低漯河市档案馆与外界合作不够深入,主动与公众联系较少,前期宣传工作又不到位,致使公众知晓率较低,前来参观的群体和场次比较少,场地常年闲置,致使不能很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3.6档案馆的地理位置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市档案馆大楼内部,整置在漯河市政府大院内,政府门卫森严,民众不愿意经过几道岗来参观。因此,档案馆的位置和形象也影响了普通百姓来馆参观的热情。

4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途径

4.1突出地方特色,加大收集有关本地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资料的力度根据基地建设的要求,了解当地历史,确定征集范围,尽量把与当地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资料收集齐全、完整。首先是熟悉馆藏,把馆藏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资料整理出来。其次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有关资料集中到档案馆。积极、主动、广泛地向社会征集各种史料,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4.2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览层次,增强可观性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改变以往的布展方式,多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利用声、光、电技术,通过播放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配合实物的展览来展示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把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成富有吸引力、极具震撼力的项目,让人一看就难以忘怀,把其休闲功能开发出来,作为本地旅游线路的一个点,成为旅游文化宣传的窗口。4.3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进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应面向社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介、互联网广泛宣传,扩大受教育面,实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公众的初衷。4.4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创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应仅采用办展厅这种单一方式,除了传统的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之外,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方式。一是要部分展览,把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做成可移动的展板形式,走进学校、机关、社区及社会公共场所巡回展出,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用。二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漯河市史志档案信息网这个平台,开辟党史专栏,经常一些漯河市中共地方党史中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并适时地开展一些专门展览。三是要利用综合档案馆的馆藏优势,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4.5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打造一支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专业团队。当务之急是挑选对展品熟悉、形象端庄、口头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的人作为接待讲解人员进行讲解,定期总结展览效果,收集反馈情况,不断改进工作。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展品的征集管理、移交、开发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璐.试论基于“五位一体”档案馆的新角色定位[J].云南档案,2012,(7):48-50.

[2]谢永宪,张利,孟庆庆.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北京档案,2014,(12):25-27.

[3]卢汉明,邓源.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东档案,2012,(4):44-45.

[4]欧平.形成规模加强联合广泛征集建立中心[J].中国档案,2001,(5):38-39.

[5]叶青.面向社会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J].档案与建设,2001,(10):47-48.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8

2019年国庆节活动主题:歌唱祖国、民族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对广大师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教职工创业、创先、创优,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教育周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及《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讴歌伟大建设成就,展望美好发展前景,激励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信心,凝聚力量,奋力走在我镇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前列。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和谐、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活动指导:

组织实施:

成员:级部主任、班主任

三、时间安排

2019年9月25日---10月12日

四、活动内容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2、五年级同学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3、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自选一)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4、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5、十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会昌一首爱国歌曲”、“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6、二至五年级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安排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要求:主题鲜明,黑板上有召开标语。10月8日下午完成并上交。

2、五年级同学每人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手抄报的版面设计要求:手抄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主标题:即手抄报的名称,如“小主人报”“国庆专刊”等。 ②报头:紧跟主标题的一幅画,与主标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文章:是手抄报的主要部分 ④标题:是指每篇文章的题目 ⑤尾花(或插花),一般用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 ⑥花边装饰:用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割空白处。 ⑦底纹装饰:给文章或题目进行底纹装饰。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通过广泛开展师生的歌咏比赛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庆国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各班级师生的文体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彰显特色。

各班级要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我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4、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征文要求:文体、字数不限,要求原创。

3)征文方式:

五年级每班评选出5篇优秀习作10月9日上报一中点,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10名,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宣传栏上。

5、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6、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5件作品)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要求:

1、活动开展期间,学校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评比量化。

2、上交材料:

一至五年级主题班会 :10月8日下午 交级部和学校。

五年级手抄报、征文: 10月10日 交级部和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活动载体

Abstract: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lle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national defense engineering backup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difference,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s such as lack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carrier of activities, many forms, multi-channel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and patriotism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university;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arrier of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增强社会的国防职能,进而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

对高校而言,“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在高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在和平年代,面对处于物质丰富、生活安逸的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以有效载体进行有效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淡漠

1.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他们多为80、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知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时代,享受着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在父母、长辈和老师们的溺爱中成长,缺乏逆境中的磨练,和对战争的直观感受。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18岁―24岁)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因此,他们虽然自信独立、心智发达、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较强,但社会的复杂环境使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变得过分自我,又缺乏自控能力;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却又害怕吃苦,缺乏实干精神;有创新意识,但又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他们往往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信奉 “即时行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2.现有社会环境制约了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已经长期处在和平时期,二十多年无战事。这种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人逐渐觉得战争已经远去,国防意识意识开始淡化。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社会,我国还未真正形成全民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机制和氛围。以高校军训为例,内容由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构成的学生军训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国防意识最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对新生都要开展军训工作,但由于可能受到经费、教官人数、时间(与教学冲突)、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在质量上往往大打了折扣,以至训练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自然军训效果就不够理想,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可想而知。

(二)大学生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缺乏认识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展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局部威胁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1)文化上,西方敌对势力高喊“中国”,一直试图以渗透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影视娱乐文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西化”我们青少年,“分化”中国,妄图“和平演变”中国。(2)军事上,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逐步在中国周边的国家进行“C形”战略布势,只要美国要对中国动武,就可利用C型包围线采取很多种手断、多种进攻方向,甚至同时从几个方向发动对中国的打击。(3)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等制造动乱,妄图分裂中国。如09年的新疆事件,就是由西方敌对势力组织策划的。我们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面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和摩擦,往往认识不足,容易被其所利用。

(三)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许多大学生眼中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事,参加国防建设乃是军队的事,自己既不是军人,也不在部队,关己何事?甚至有些人认为,为国防事业奉献甚至流血牺牲都是在战争中才有的,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社会稳定,生活安逸,战争离得远着呢,何必现在要“杞人忧天”?!还有的大学生娇生惯养,怕晒怕苦怕累,视军训如洪水猛兽,更有的认为军训是学校“无聊”之举,是在为难学生,进而产生抵触、畏难的消极情绪。还有的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观念影响,认为国家现在的重心在经济建设,现在谈论“国防建设”是不应景的,只有学好专业知识,考到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找到好岗位才是首要任务,而学习军事理论课程和军训对找工作没有什么帮助,上军事理论课简直是浪费时间。某高校在一个调查结果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2]

由此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严重缺失,国防知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有效的教育活动载体探索

同志曾指出,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不是单纯的军事教育,应当贯穿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成为对公民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和灵魂,从课内到课外,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采用渗透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组织计划性地营造一个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氛围。

(一) 围绕日常,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忧患意识的渗透教育

国防忧患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特别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

代,这种忧患意识的养成,需要在生活中的各方面体现,在工作、生活、校园、社会、课堂、节假日、媒体、娱乐活动等中进行积极渗透。

1. 依托节日、纪念日激发爱国主义之精神

200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各地党委和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群众团体要注意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组织节庆、纪念活动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工作。”[3]我国现可开展国防教育宣传的节日近30个,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些节日开展纪念活动,一方面宣传民族英雄业绩,一方面教育大学生不忘记历史,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如:清明节――了解军事历史,缅怀烈士;“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 “七•一”建党节日――回顾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八•一”建军节――学习国防知识,树立“拥军”意识;“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南方大屠杀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纪念日(胜利日)等纪念日――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纪念日――激发爱国热情,抵抗分裂主义;国庆节、春节――珍惜幸福生活,弘扬民族大团结意识……

2. 运用媒介普及国防知识之宣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纸、

等在内的现代传媒手段,因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成为具有追求新奇、追求速度、追求实效等个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尤其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们最为青睐的媒介。要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手段,大力开展国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例如,开设国防网络课程,把国防教育的各种知识、音像资料、信息建成数据库,吸引大学生上网自主学习和参加测试,接受军事理论教育;建立国防教育网上教育基地,可观看所有的军事战争影片、军事纪录片,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严重威胁,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还可组织力量开发具有娱乐性,体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的游戏软件……总而言之,要运用现代传媒的各种手段,构建立体出宣传的网络,做到“广播上有国防声音、电视上有国防影像、报纸上有国防栏目、网络上有国防网页”,使国防知识之宣传深入人心。

3.多彩活动牵引热爱国防之志向

当代大学生具有心智发达,活泼好动,个性张扬,有竞争意识,喜欢接受新

事物,有冒险精神的身心特点。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形式上应充分考虑并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载体。如演讲比赛、举办军歌拉练活动、军民联欢活动、军民体育竞技活动、国防知识现场竞赛活动、“爱我中华”小抄报设计大赛、军训剪影摄影比赛(展)、军营一日游活动、与老红军结对、慰问军人家属、军事战争影片赏析等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参与热情也随之高涨,激发了学生们的国防热爱之情。

4. 军民共建培育拥军爱军之深情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下,依托专业特长,从“科技”、“文化”、“智力”三方面为部队开展力所能及的拥军活动。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当地驻军2个部队开展了军民共建工作,学校的二级分院、专业(系)又分别与部队的支队、中队结成共建对子,多年来为部队建立了流动图书站,定期到部队更换图书资料;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经常送“文艺”到军营,为老兵复退演出;经常送“知识”到军营,为部队官兵免费培训计算机技能、“养猪”、“种菜”农业技能、文体技能、就业技能等等。部队为学校在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方面提供了人员和技术的支持,与学校开展了“校外辅导员”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提供了保障。

通过军民共建活动,一方面为部队培育军地两用人才,促进了军队的全面建设;另一方面密切了大学生和人民军队的联系,使大学生在与部队的交往中更加熟悉、了解了军队,了解国防知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学到部队优良传统,从而使拥军爱军的国防观念融入大学生心中。

(二) 抓好2个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爱军尚武意识的实践培养

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

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厉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只有24.2%的农村孩子和15%的城市孩子渴望长大后成为军人;与此同时,在青少年中文体明星的崇拜者大幅上升。青少年心中好动尚武的天性被抑制,刚健勇武之气渐弱,斯文柔弱之气增加[4]。大部分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并不爱好体育,缺乏拼搏精神。

1.抓好军事训练,磨练大学生的坚强意志

开展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增强爱军尚武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并为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抓好学生军训应注意几点:①重视军训,精心组织,落实实施。不局限地认为军训就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不为(完成)“军训”(任务)而军训。②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校学生军训的内容和军训时间上的要求,不因可能出现的经费、教学冲突等原因缩短军训时间,简化军训内容,降低军训质量。③严格管理,强化教育,对个别“骄、娇”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在执行预定的军训内容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④军训形式、教学手段多元化,多开展与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的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今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进行一些模拟“战争”(如简易的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心理战等),使大学生在“实战”条件下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意识。⑤开展一些军事技能比赛,营造和培养一种敢于奋永争先、赶超先进的氛围。如分列式检阅、队列训练比赛、叠被子比赛、体能竞赛、军歌合唱比赛等,都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抓好征兵宣传,鼓励大学生们投身国防建设

为鼓励广大适龄青年积极履行服兵役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兵员征集质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征兵优惠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高校应届毕业生积极参军,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增添新鲜血液。这些政策在广大高校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报国热情,报名征兵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作为高校,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征兵宣传工作,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加强爱军尚武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们将国防意识实践于军营,勇敢投身国防建设,献身国防事业。

有效开展的形式有:①举办大学生预征(征兵)工作政策解读暨政策咨询宣传”会,现场答疑解惑;②可每年举办“现役高校毕业生士兵典型专场报告会”,让学生感受军营的魅力,个人的成长,榜样的力量;③要求每班召开一次以“国防 士兵”为主题的党团活动,学习国防知识,探讨国防建设的意义和内涵;④每个院系开展一次征兵政策的宣讲活动,使每一名大学生都了解到服兵役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和征兵时间安排等内容的宣传活动;⑤加强与各级主流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学校电台、网络、QQ群、校内的宣传板报、校报校刊、电子屏等途径,开展广覆盖、多角度、高密谋的宣传动员,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等。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军营一日”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军事院校、国防设施和部队军事演练,甚至可以选取训练优秀的、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到部队实战演练中去,使他们切身体验部队生活的与众不同,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崇高与伟大,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

实践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大学生们国防意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要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坚持不懈地加强国防教育,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

[2]孙红军. 当前我国国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乡土材料;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2-01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

1.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

初中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

自从1840年,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国门后,泱泱中华竟然在未来百年里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但是我泱泱中华不乏爱国仁人志士:虎门销烟中林则徐果敢点燃了燃烧流入残害中华民族的那把大火;鸦片战争中舍身殉国保炮台的关天培;为求国家富强致力洋务运动、不畏年事已高西征新疆的左宗棠;因炮弹打光而驱舰撞向日舰吉野号的邓世昌…… 我堂堂中华正处于腐朽黑暗的社会、正在遭受列强欺凌之际,不乏诞生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从这些历史教育素材中,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让学生在现代社会里去体会、认识我们柔弱的过去,让学生们去感受我们当时清政府虽然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去认识依然不乏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不受侵犯而轰轰烈烈的拼搏;让学生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关税、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3.紧密结合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4.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4.1 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中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

4.2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11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进行"弘扬长征精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2016年"纪念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决定在全校开展"弘扬长征精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方案给大家作介绍:

本次活动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和阐释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弘扬长征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学生崇德尚义、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

本次活动主题:

弘扬长征精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活动时间:

2016年3月至12月

介绍活动背景:

红军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遗迹,英雄壮举和动人故事,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长征凝聚了民族精神,丰富了民族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中凸显出来的爱国主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品格要求在时展的长河中有着的强大生命力,是我们当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应永远传承与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主要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1."我爱中国共产党"系列活动。1921年至2016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光辉灿烂的95年。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身体力行心向党、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有礼貌的价值追求,充分表达学生们沐浴党的阳光、幸福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学校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①"长征故事我来讲"小学生演讲比赛。

活动要求:中、高年级(三~六)各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比赛,每班一位学生。

活动时间:3月18日

②"翰墨薪传——全校师生书法展览"选拔赛活动。

活动要求:

教师:联合学校工会在教师中开展本次活动。

学生:学校各班组织学生开展好本次活动,并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学校比赛,每班选送两份。硬笔书法作品尺寸不小于16开;一、二年级用铅笔写。

活动时间:4月15日之前

③"沐浴党的光辉"学生经典诵读比赛。

活动要求:学校各班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学校比赛,每班一个,人数自定。

活动时间:4月21日。

④"童心向党——童声里的中国?成长的歌谣"优秀作品征集传唱活动。

活动要求:学校高年级(五、六年级)各班,4月30日之前,每班上交2份作品,参加比赛。之后,学校选出优秀作品,校大队部组织参加市级优秀作品传唱比赛。

活动时间:3~6月。

各班应积极组织开展班内传唱、诵读、演讲、书写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悟与成长。

2."我爱伟大的祖国"系列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在清明节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主题,组织开展文明祭扫等活动;在重阳节突出敬老孝亲主题,开展关心身边的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等;利用烈士纪念日、国庆、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开展"向国旗敬礼"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具体活动方案,在学校校园网上有的,请老师们同学们仔细阅读,积极参加本次主题活动。

另外,本周我们有两个节日,一个就是明天的三八妇女节,让我们全体同学认真学习,已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12

关键词:和谐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25

1 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作为人们素质塑造最为主要的平台更是要积极响应这一发展的号召。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而这些特征也是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和谐教育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和谐教育的相关概念

针对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和谐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和谐教育的民主法治特征。和谐教育的民主法治特征首先指的是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定、和谐、有秩序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的实施要在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进行;其次,教育的民主法治指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去尊重学生的感情与人格[1]。

第二,和谐教育的公平正义特征。和谐教育的公平正义包括“公平”与“正义”两个方面,“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及教育主体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学生受教育起点的公平、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学生受教育结果的公平;“正义”指的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为社会伸张正义[2]。

第三,和谐教育的诚信友爱特征。和谐教育诚信友爱的特征包括教师的诚信友爱与学生的诚信友爱。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树立起诚信友爱的榜样;其次,学生在课堂上也要积极学习有关诚信的知识,将诚信的品德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第四,和谐教育的充满活力特征。和谐教育的充满活力是教育创新能力的体现。具体来说,教育的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对教育体制的敢于质疑,积极创新教育的体制与管理;另外一种是教学课堂中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潜能。

第五,和谐教育的安定有序特征。和谐教育的安定有序包括校园环境的安定与班级管理的有序。具体来说,发展和谐教育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为广大的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环境;其次,发展和谐教育还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定、有秩序的班级环境,以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

3 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和谐教育的具体措施

针对和谐教育的以上特征,笔者认为,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和谐教育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教育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和睦相处的教育,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展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和谐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首先,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学会积极的沟通、交流;其次,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地位平等,更要求师生之间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灵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教师要真正地从“心”走下来,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二,建设顺畅的教学过程。顺畅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保障,也是教学过程系统性发展的前提。而教学过程的顺畅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用一条教学主线将整个教学过程连接起来,以此来发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先让学生总揽课文全文,让学生在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个整体的初步感知;其次,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置出具体的教学情境,提出具体的教学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规律的细化,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有更为扎实的掌握。在这样一个顺畅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下,中职学生就可以在掌握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章的字、词、义等基础内容,进而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整体氛围内完成文章知识的学习。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由于语文教学知识的特殊性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的简单传授。语文学习是学生读、写、以及知识面的综合学习决定了语文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教授《火烧赤壁》等具有浓厚历史意味的文章时,教师就应该要对《三国演义》的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展开相关的讨论,丰富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教学与知识面的拓展,更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3]。对于诸如《背影》等散文,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而对于诸如具有时代背景的文章,比如说鲁迅的文章,则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作者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第五,培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交流思想、沟通知识的场所,教师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交流、一种美的享受以及心灵火花的碰撞中完成学习,提升自我。

4 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和谐教育指的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一种安定有序的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和谐教育的发展目标,则必须要做好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顺畅的教学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工作,最终促进我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刚.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

[2]周丽霞.新形式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