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

时间:2022-03-30 05:35:01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妊娠;心脏病;健康教育

妊娠期心脏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无论是对准妈妈还是对胎儿,心脏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对心脏病孕妇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孕妇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既是健康保健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之一。我院近2年来共收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12例,效果良好,满意度提高。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心脏病准孕妇女18例,其中6例发生妊娠,均无其他合并症。年龄平均25岁,年龄最大36岁,最小19岁,风湿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并发病毒性心肌炎6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共12例,剖宫产9例,阴道分娩3例,其中心力衰竭发生在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7例,孕产妇和围产儿均无死亡。

2 健康指导

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护理包括心理支持、饮食管理、运动指导、预防感染、加强母儿监护、预防心衰等。在工作中实施有目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明显地提高了孕妇及家属对孕产期保健的认识水平,临床业务能力的高标准1,提高了护士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的积极性,促进护士对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整体提高。

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对不同年龄、文化、婚姻等情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有利于患者的语言进行交流。妊娠期一经确诊既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卫生宣教,既要使患者了解妊娠期心脏病对孕妇、胎儿影响,提高对此病的重视,又要认识到院外监测如果合理,可预防心衰,或心力衰竭发生后延缓进展。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澄清错误观念,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指导患者表达恐惧和所关心的事情,提供安全感,减轻疾病的负面影响。强调患者自身的优势,鼓励患者的持续的自我照顾行为。指导患者定期产前检查。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2。

2.2 饮食管理 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及母体都是非常重要的。孕妇首先要做到全面、合理、摄取营养,食物应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富营养,防止便秘,孕期控制体重增长在12kg以内。孕妇的饮食宜重质不重量,符合均衡、自然地原则,不挑食、不偏食。实行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晚餐宜少食,防止夜间心脏病发作。控制食盐,每日少于5g。对于食欲差,进食少者,可适当增加调味品,如醋、胡椒、葱、姜。减少刺激性饮食,如禁用浓茶、咖啡、辣椒等。

2.3 护休息与活动 首先保持寝室环境安静,舒适整齐,空气新鲜。孕妇要坚持生活规律,每天保证睡眠时间10小时,中午宜休息2小时。休息时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适当做家务,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散步、练太极拳、做体操等轻度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h进行。原则是以不出现心悸、气短、大汗淋漓为宜。避免感冒。注意一次运动量不要太大,日常生活中学会“惜力”,即运动量和强度不要超出身体力行的最大量,最好有5分力,只使用3分,这样利于心脏储备。注意清洁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最好不到拥挤的公共厕所。孕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进食后均应刷牙,用软毛牙刷。预防各种感染。

2.4 加强母儿监护 应有内科医师及产科医师合作。定期产前检查,正确评估母体和胎儿情况,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动态观察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及时终止妊娠。孕20周以前,每2周查1次;孕20周后,每1周查1次,重点评估心脏功能及胎儿宫内情况。妊娠36—38周入院待产。指导孕妇每日观察出入量并记录,特别注意每餐食物中的含水量(参照食物含水量表),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如果出量少于入量500ml以上,且有轻微心悸等症状,及时就诊,以防出现心衰。教会孕妇自测脉搏及胎动。每2—4小时听胎心1次。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每小时胎动数不少于3次,12小时内胎动累计数不得小于10次。如有异常,及时就诊。保持正常的体重增加,每月不过1.5kg为宜,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2kg以内。

3 讨 论

心脏病孕妇应利用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力量来确保自己的健康,加强自身护理,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使其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达到预防并发症,母婴安全、健康分娩的目的,对于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3

当人体的这种整体性和平衡性被打破,必然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脏腑不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气血不能温煦濡养脏器肢体,从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在未形成疾病之前便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纠正亚健康状态就要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入手。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导引、刮痧等非药物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调理”、“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治疗理论为出发点,不依赖于任何药物的作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与药物疗法并列为中医学的两大治疗体系[2]。中医非药物治疗调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调节阴阳的通道,是人体各种组织功能的调控系统。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只有通过经络沟通表里上下的功能,才能相互联系、配合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也是通过经络的输布作用,才能遍布全身,濡养脏腑器官,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还具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建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维持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亚健康状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常,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激发经气,“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恢复脏腑正常功能的效果,以此纠正亚健康状态。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主要方法

毫针刺法通过刺激人体腧穴,激发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起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类药性作用,能够纠正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衡的状态,治疗该腧穴所属经络对应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证,同时不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补泻手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恢复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且具有安全简易、无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治的特点,在纠正身心失调、干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3]。通过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践,人体某些特定腧穴具有防病保健的特殊功效。王琼等[4]认为调治亚健康状态针刺配穴可以采取三部配穴法,即局部、邻近和远端穴位相配,在头部选取百会、四神聪、安眠、风池四穴,起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纠正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烦躁健忘等亚健康状态,同时选取远端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背俞四穴,调补肝肾,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体质和人体免疫力,消除心悸气短、不思饮食、浑身乏力等症状。宿绍敏[5]认为选取涌泉、足三里、命门、会阴、百会等穴位进行体针针刺法,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适用于长期因体力透支、精神疲劳引致的各种身体不适及其它慢性病症的康复。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治疗方法,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唐云峰[6]认为艾灸法可以扶助正气,加强人体自身的调适能力,保持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稳定,长期艾灸足三里、神阙、大椎、气海、关元、涌泉、膏肓、百会等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杜旭等[7]认为灸法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便于推广、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除了极少数患者对艾绒、艾烟过敏外,艾灸治疗一般无毒副作用,尤其艾灸疗法属于自然绿色疗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内源性双向调节功能,纠正人体脏腑气血的偏衰,所以极具临床推广价值。雷龙鸣等[8]通过研究发现,临床采用艾条悬灸印堂穴,及使用灸盒灸神阙穴调治亚健康疲劳疗效显著,印堂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的功效,神阙穴有调和阴阳,补气养血的功效,两穴合用可以通调一身之经脉,消除人体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且方法简便易学,方便推广应用。

推拿疗法依据经络循行规律,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不适所在或者特定的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古人早就已经发现推拿按摩有强身保健、祛病养生的疗效。选取背部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手法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起到减缓心理压力的作用。雷龙鸣等[9]认为推拿在亚健康调治方面,可以起到行气血通壅滞预防疾病发生、扶正气祛病邪防止疾病传变两方面的作用,取得较针灸、中药等疗法更好的临床疗效。黄超岚等[10]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按摩能够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微循环指标,对机体产生良性的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陈剑明等[11]通过临床治疗发现,腰背部拔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衰老作用,以心俞、肺俞为主向四周肩背部扩展的拔罐治疗,可调节脏腑百脉,解郁安神,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亚健康症状。

导引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与养生手段。《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刘焕兰等[12]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认为导引按跷应该是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自然疗法安全便捷、无创伤性及副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控人体脏腑、气血、营卫,有效调节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姜敏等[13]认为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的出现与人体阴阳气血动态平衡失常有关,脏腑功能随之失调,气血不能濡养形神,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病证。八段锦作为一种导引方法,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是经络气血畅通,从而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在生理上能改善人体机能,在心理上能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拭背部的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阴阳、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使气机通畅,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4]。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法有很多,已有部分医者运用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对其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昌凤英等[15]采用针灸及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36例,针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结合耳穴压丸法,取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心、脾,标本兼治,有效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有效率达到97%。宋守江[16]运用刺络拔罐的方法调治亚健康:选取符合“不适症状或者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病患36例,对其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背部走罐,结合背部阳性反应点及部分背俞穴刺络拔罐,总有效率达到94.4%,利用刺激经络可以调理脏腑的理论,尤其是与人体脏腑之气密切相关的背俞穴,能够达到“扶正祛邪”、“治病强身”的目的。姜英等[17]采用针刺结合走罐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30例,治疗方法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穴位,配合背部俞穴走罐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该方法增强了组织器官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对人体亚健康状态效果尤其显著。伦轼芳等[18]运用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采用自身症状指标对照观察的方法,对符合亚健康判定标准的425例患者,以调整阴阳失衡状态为总的治疗原则,进行华佗夹脊穴、部分背俞穴的推拿治疗,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针对病因结合心理治疗则效果更为理想。祝刚等[19]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遵照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路线和方向,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控作用,促使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庞军等[20]运用循经推拿的治疗方法,对躯体疼痛性亚健康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起到通经活络、运行气血、调畅气机、抒志的作用,取得极好的疗效。刘延英[21]采用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治疗亚健康52例,能够有效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纠正亚健康状态。王甍[22]采用艾灸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走罐治疗15例亚健康状态患者,总有效率为93.4%,表明艾灸配合走罐治疗亚健康有较好的疗效。张英根[23]对男、女各44名八段锦练习者进行心血流图和脑血流图指标的研究,发现练习八段锦可显著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改善脑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脑血流的阻力与脑血管紧张度,提高脑部供血量,使大脑双侧供血更趋于一致,同时能够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杨东芹[24]采用针灸配合刮痧治疗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再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取背部督脉及背部两侧从肩背到腰骶部整个区域进行刮痧治疗,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刮拭的重点为命门穴,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4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1-02

中医治疗八法中之“和法”,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至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将中医的治法归纳为“八法”,和法即是其一。在临床实践中,和法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与疾病谱的改变,和法在亚健康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亚健康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以及自身先天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性格偏激、环境污染等许多因素与现代文明相关状况,使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亚健康即是其例。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其一,躯体症状:头昏不爽、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阵作、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腹部痞闷、胁肋胀满、食欲减退等。其二,心理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心中懊恼、焦虑紧张、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等。其三,社会表现:不能积极地承担相应的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据统计,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15%人处于疾病状态中,7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针对中年人的一项调查表明,大约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的现象,57%的人感到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不稳定的占48%,可见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环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健康是人类、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少阳病、百合病、脏躁、虚劳等病的论述中,有关病因、病机乃至证候的述都有类似于亚健康,其主要病机特点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其病位大多在心、脾、肝、肺、肾五脏有关。症状表现五脏各有侧重,治疗时脏腑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肝气失疏以情志症状为主,选用柴胡汤类方;心虚神怯而出现精神涣散,心神不宁,以睡眠障碍为主,选用养心安神的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脾虚湿胜以身体倦怠、四肢困重、大便溏薄为主选用理中扬;极度虚弱者,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则选用金匮肾气丸。

2.《金匮要略》中和法对亚健康的防治

“和”的观念首先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内经》中体现出来。《内经》认为人与环境、人自身系统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和谐的,治疗疾病也应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张仲景汲取了《内经》中“和”的精神用于临床,并有发展、创新。仲景对桂枝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及小柴胡汤等均言“和”,对于“和”法,即所谓“和解”,领会仲景原意,当为调和正气,解除病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学模式也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在临床实践中,致病因素也日趋复杂,机体抵抗能力有强有弱,疾病的发展变化更是复杂多样,单靠一种方法是难以应付的,所以和法的临床治疗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应用和法防治亚健康成为目前的一大亮点。

2.1.《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预防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工作、行为方式是提高生命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其主张饮食、起居正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既是对防治本病的高度概括。要消除亚健康状态,必须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并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张仲景在《内经》预防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了《内经》的“治未病”预防医学的思想,体现在“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等方面。如《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如此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思想。

“治未病”对预防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亚健康状态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的最终转化。因此,必须从预防人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从生活、工作、精神、心理、饮食、体育运动等方面,注意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使情志调和,就会大大减少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思想,就是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气,也即是社会心理干预,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使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偏盛偏衰状态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

2.2《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出现“亚健康证”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及脏腑功能低下。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正胜则病退,正虚则病进。所以在治疗时尤其强调顾护正气,即使祛邪也要注意避免损伤正气,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全书。

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是亚健康的重要临床表现,其归属于中医的虚劳病范畴,劳伤既久,必然损及五脏,《金匮要略》中虚劳病诸方,恰恰对此作了很好的示范。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损其肝者缓其中一酸枣仁汤,泛而言之,凡治疗虚劳肝病,能促使疏泄条达者,都符合“损其肝者缓其中”的原则。一般来说,失眠而见郁郁微烦,或焦躁不安,或常恶梦惊醒,都是火郁于中,属于虚烦一类,并不一定有明显内热,只要脉弦,使用酸枣仁汤都有效。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一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疗虚劳里急证,及由

阴阳不和所致“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这是燮理阴阳。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为治疗本病提出了论证。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该病目的。刘承梅应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亚健康60例并同时设立西药(谷维素、安定)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1.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以饮食、神志、感觉、行为等方面失常,并见阴虚内热;脏躁以悲伤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惫症状为主,常伴有心烦失眠、坐卧不安等。百合病极为符合亚健康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有人用百合地黄汤治疗不寐、抑郁症、脏燥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若见少阳不利,胆胃失和者,要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韦立莲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2例,效果较好。杨思华等应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治疗。结果:治疗组38例中,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4例中总有效率26.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病理状态下,病之轻者,可调动人体自和本能使阴阳自和;病之重者,不得自和则予以治疗使和。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中医所提倡的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疏理气机,正是对付“亚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如清代孟河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脂义》中所云:“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祛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6

【摘要】目的 : 通过对安置起搏器患者对相关知识需求的调查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住的79例安置起搏器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起搏器相关知识需求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4个主题内容的每一个问题只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结果 :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健康教育需求的重点内容和最佳方式。 结论 : 针对患者对起搏器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指导,让患者获取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相关知识,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相关知识 问卷调查与分析

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减少了病死率。但患者一旦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它将会陪伴终身,在生活中有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来避免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普及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心内科对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住的79例安置起搏器的病人进行相关知识需求调查,并根据病人的需求,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 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住79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患者 ,均在术后2-3天被调查,男 60例 年龄 41-84岁,女19例 年龄 52-81岁,其中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12例、窦性停搏21例、二度二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2例、病窦综合征14例,文化程度文盲13例、初小25例、高中和中专25例、大专本科以上16例。

1.2 方法 自行设计安置起搏器相关知识需求调查问卷,以开放式提问方式要求被调查 者对每一个问题只作肯定或否定回答。内容分为4个主题,即起搏器常识、自我检测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健康教育的方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各方面健康指导后评估了解程度,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表格。

2 结果 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4个主题教育需求情况见表1;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分析

3.1 起搏器知识需求信息

调查表1结果显示:患者最为重视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和更换时间、自我监测的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通讯设备、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强度)及门诊随访时间 等,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除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加强起搏器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采取针对性、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满足患者的需要。

3.2 起搏器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

3.2.1 出院后注意事项 告知病人起搏器的设置频率的使用年限,妥善保管好起搏器卡(有起搏器型号、参数、安装日期、品牌等信息),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疗提供信息。告知患者应避免进入磁场和高电压的场所,一般家用电器不会影响起搏器工作,嘱病人一旦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电器。使用移动电话时采用对侧肢体,远离起搏器至少15 cm。

3.2.2 自我监测指导 教会病人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随意抚弄和撞击起搏器植入部位。自行检查该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或出血现象,出血不适立即就医。

3.2.3 活动指导 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避免剧烈运动,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动作(打网球、举重物、竞走等),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使电极脱落。

3.2.4 定期门诊随访 出院后半年内1-3月随访1次以测试起搏器功能,情况稳定后半年,以后1年随访一次,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在电池耗尽之前及时更换起搏器。

3.3 起搏器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

调查表1结果显示:病人把与医护人员交谈放在首位,渴望面对面交谈,通过这种方式患者才感到亲切、安全及可信。

3.3.1 医院医护人员能做到随时与患者交谈,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进行讲解,给予患者最迫切需要的的起搏器相关知识,加强病人的自身保护能力。

3.3.2 对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还可以通过科普知识掌握,故应为患者推荐图书和手册;对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于70 岁的患者,需针对性、重复性讲解相关知识,必要时让患者与患者双向交谈其经验。

3.4 起搏器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调查表2结果显示: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对收集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方式,满足患者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相关知识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患者对护理质量的的满意率高达99%以上。

4 小结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院为场所,以住院病人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因此,及时了解患者或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的需求情况,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宣教,让患者获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相关知识,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方面的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席虎玉 临床医学实践2008年7月17卷7期护理医学

[2] 薛桓,于艳秋,田革.永久起搏器携带者出院前的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753.

[3] 陈莹,熊丽娟,张金枝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4年01期

[4] 高丽云;;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11期

[5] 宋秋月 唐金莲 对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年06期

[6] 吴武萍 张晓霞 起搏器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护理研究2003年3月第17卷第3期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起搏器;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25-01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日益广泛,而患者一旦安置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就成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武器。它将长时间的陪伴病人,使患者能过正常的生活。而在安置起搏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保证患者术后安全生活。了解和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已成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对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50例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达到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010年12月在我科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28到89之间(65.5±10.5)岁。病窦综合征患者3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15例。病窦综合征合并AVB患者 3例;单腔起搏(VVI)患者16例,双腔起搏(DDD,DDDR)患者34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计划,由于患者年龄、文化水平、职业行业、社会经济状况及健康状况各不不同,对其采用的健康教育方法也有差异,所以应确定目标。制定出健康的教育计划,利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图、黑板报、墙报等等,让病人了解心脏起搏器的治疗常识。

1.2.2 心理健康教育,起搏器安装在人体内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因此应向病人和病人家属讲解心脏起搏器的特点、疗效以及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注意事项等。讲解时注意与病人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对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轻他们的紧张焦虑,让患者顺利配合手术治疗。

1.2.3 手术后健康教育,术后应稳定病人情绪、卧床48h,患肢制动,避免咳嗽。教会患者自数脉搏,若脉搏小于设置频率或出现安装前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

1.2.4 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嘱病人定期复查,检查起搏器系统工作是否正常,使用一般移动电话时应与起搏器埋人部位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22cm 以上的距离,通话时用埋入起搏器相反一侧耳朵接听。避免接触内燃机、无线电发射机、高压电,雷达、微波炉等等带强磁性物体。如置人起搏器的部位需要放射治疗时,应将起搏器重新更换位置。随身携带卡片,写明何时安装起搏器类型,定期检查起搏器功能,最初半年每1~2个月检查1次,以后每半年1次。

2 结果

通过对健康教育的实施,患者了解了起搏器的相关知识和手术过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起搏器的工作寿命,从而保存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3 讨论

通过对安置心脏起搏器病人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方便的咨询服务,也使医护人员能够帮助病人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解决出院后回到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病人摆脱病人角色,真正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有一些并发症是可以让患者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来避免的。病人在这一方面有很强的知识需求。因此护理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知识向病人进行健康的教育,如果患者掌握了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可以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另一方面让病人了解一些防范措施,可主动地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即便发生异常情况,病人也可以基本辨识,从而争取治疗时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宣传教育时应该因人而宜,对于起搏器的并发症的专业知识也不应过多宣传,应将重点改在预防保健措施方面和健康教育,语言措辞应有鼓励性和安慰性。以免造成病人过度紧张,反而影响他们的情绪。

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主体而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其目的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病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处于参加积极的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目的。封起搏器术后的患者来说,因为起搏器将作为保障他们生命一部分而与他们终身相随,所以对起搏器患者进行必要的自我保健和护理的指导,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是十分必要的。对病人健康教育要从各方面、自我监测指导、全过程着手、随访及日常生活注意点等,全过程的指导是指术前、术后、出院指导等等住院期间指导外,还要加强出院后的指导。当然对护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护士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更新,所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成就感。

总之,普及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措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把握分寸,适时宣教。满足病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既让患者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华英,胡向荣.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出院宣教与康复[J].中国康复,2004,19(5):314.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8

摘 要 亚健康状态是情志失常、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经络气血失调而致,故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调节脏腑经络气机,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中医防治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明确提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调节饮食、情志、起居、劳逸等是预防疾病的根本大法。

中药的调理作用

中药治疗亚健康应以《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治病必求于本”为总的治疗原则,根据其主要病因及病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对于亚健康的治疗医家有不同的观点:王氏[1]认为: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亚健康的中医治疗原则。认为常用防治亚健康的中医治法为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等,针对亚健康的临床表现还可选择化痰降浊、祛风除湿、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活血调经等方法。张氏[3]认为:调理脾胃气机对纠治亚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通过调理脾胃中焦脾胃能全面调整脏腑气机,既可使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从而使机体郁、痰、瘀、虚等病理得除,则亚健康状态自然得以改善和纠治。根据亚健康的症状特点,马氏[4]认为应分为五型进行施治。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用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用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刘氏[2]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4.3%,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经常进行针灸治疗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宫氏等认为:针刺内关、神门、心俞、巨阙、百会、印堂诸穴补益心气,镇静安神。针刺中脘、丰隆、脾俞、公孙、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上巨虚等化痰浊,健脾胃。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增强性功能。期门、太冲、合谷、阳陵泉、肝俞等疏肝理气解郁。三阴交、膈俞、太冲、合谷等活血化瘀。李氏认为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具有补元气和强壮脾(胃)、肾的功能。

讨 论

亚健康状态是情志失常、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经络气血失调而致,故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调节脏腑经络气机,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

亚健康在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治疗上用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化痰降浊、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等方法调理脏腑经络气机,选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调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人体在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状态虽未形成疾病,但一直困扰着人民生活,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中医独特优势,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素问 遗篇 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琦,郑守曾.中医药对亚健康干预的优势.2002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会刊.北京:中国国际保健促进会,2002:14-19

2 刘承梅.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中医研究,2003,16(5):30-31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健康指导;体会

每年全球约有60万人接收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器的广泛运用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对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的迅速发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当今国内外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房衰竭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成功的人工心脏起搏能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其中做好健康指导对于出院后工作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1],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人工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人认为的"司令部",由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传到心肌,局部心肌被兴奋并向周围传导,最终使整个心室与心脏兴奋收缩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维持有效心搏。

1健康指导的对象

健康指导的对象包括患者和家属,使他们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有所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心脏起搏器使用寿命

2健康指导的形式

2.1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 积极宣传起搏器的相关知识,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意义。

2.2举办学习班 定期举办学习班,由专业人员授课,讲解安装起搏器的注意事项,并给予心理生活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对心脏起搏器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

2.3召开座谈会 定期召开座谈会,义务为患者及家属解答疑难问题,并请病情控制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经验,也请身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感受。

2.4针对性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适时的指导。对长期随诊患者,定期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定期做相关的检查,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定期到医院就诊,并给予积极治疗。

2.5示范性教育 对患者需要掌握的技术,面对面进行示教。

3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3.1就诊前健康教育 患者分诊后,只要不是抢救患者,健康教育就可以进行,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在候诊期间一方面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可减少候诊过程中的焦虑、烦躁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医生诊治。

3.2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局限在正式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还要利用一切日常护理活动做非正式教育,如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在陪患者做检查的途中、在晨间护理中、在护理查房等时间,适时将有关知识教给患者,将健康教育延续到患者生命的全过程。

3.3出院后健康教育 出院给出详细的书面指导,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植入起搏器后的随访时间与患者临床情况变化、植入的起搏器类型有关。一般要求植入后1、3、6个月各1次,以后每3个月~6个月随访1次,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改为每月至少1次,在电池耗尽之前及时更换起搏器。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4健康指导的内容

4.1起搏器知识指导 告知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平均使用年限。指导其妥善保管好起搏器卡,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①使用年限一般是5~10年;②随身携带起搏器卡(型号、有关参数、安装日期、品牌);③定期随访。

4.2病情监测指导 ①自数脉搏,2次/d,低于设定的起搏频率的误差超过5次/min,及时就医。②勿抚弄起搏器植入部位,自行检查有无红肿热痛炎症或出血现象,及时就医。③突然出现头晕胸闷、乏力、晕厥等症状或出现没有植入起搏器之前的症状,及时就医

4.3运动指导 避免剧烈运动,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打网球、举重物等),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使电极脱落。

4.4使用注意事项指导

4.4.1远离强磁场、电场 电磁干扰包括真空吸尘器、电动剃须刀、发动机打火装置、屏蔽不严的微波炉、机场上使用的金属探测器、核磁共振显像检查等。

雷雨天不在户外活动或逗留,不使用电热毯,电按摩器,电烙铁等,防止发生触电使起搏器发生故障。

4.4.2通讯设备手机起搏器与手机之间至少保持15cm的距离,放在起搏器对侧的耳边

4.5其他

4.5.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5.2就医时应将起搏器情况告知医生,以免对起搏器有不良影响的检查或治疗,如磁共振、电热疗法、磁疗、电烧灼术、放疗等。

4.5.3出院后按照医嘱继续服药

5 体会

5.1健康指导适应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 由于心律失常病程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指导成为解决患者病程中诸多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为患者提供经常、适时的健康指导,对于保证患者安全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5.2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健康指导,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对心脏有了正确认识,懂得了疾病的治疗必须是长期、综合而全面的。在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下更多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平衡饮食、合理摄取营养,并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

5.3有利于引导患者走出治疗的误区 许多患者对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方面保健意识相当差,盲目地认为,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就不能正常生活了。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反复多次讲解,告诉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使其得到启发,改变错误观念。

5.4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健康指导,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接触增多、交流增多,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尊敬和信任,使医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顾虑,摆脱专业照顾,为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化疗病人尿液电导率的变化以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方法:对122例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群标本配对,用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电导率。结果: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群尿电导率配对t检验(t=5.83,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电导率可以作为肿瘤化疗病人肾小管浓缩功能的一个评价指标。

由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上许多肿瘤病人需要采用化疗的方法来治疗浒多抗肿瘤药物如DDP、MTX、CTX、IFO以及亚硝脲类等药物可造成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肾脏容易受到损害,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性血清肌酐升高或轻度蛋白尿,甚至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以DDP最为明显。大剂量MTX治疗时,其代谢产物沉积于肾小管而引起损害,故在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尿液电导率对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有检测意义闭。所以监测肿瘤病人尿液电导率的变化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肾脏功能的受损情况。

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是日本Sysmex公司近年推出的一套尿沉渣定量分析系统。国内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主要利用流式细胞原理,以激光散射强度,散射波幅度,荧光强度和荧光波幅技术识别和计数尿中红细胞、白细胞等。但对于该仪器根据电导率测定提供渗透值参数的报告不多见。据报道尿电导率与尿渗透压有密切的相关性。而尿渗透压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理想指标。因此通过尿电导率可以间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本研究应用流式UF-5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分别进行尿液常规检验,测得尿液的电导率,通过比较来反应肿瘤化疗病人尿液电导率的变化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和试剂

日本Svsmex公司生产的UF-5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2对象

来自我院化疗中心的肿瘤化疗病人122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人122例,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血、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肺、肝、肾疾病及高血压。对照采用了1:1配对,将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的患者和对照配为一对。

1.3方法

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取上述人员的清洁中段尿,用UF-50检测,所有检验均在取样后2h内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将同性别,年龄相近的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进行配对t检验,P<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肿瘤化疗病人和对照组健康人数各122人,其中各组分别为男性70人,女性52人;肿瘤化疗病人组年龄中位数为46岁,健康组年龄中位数为45岁。

2.2参考值范围结果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组和肿瘤化疗病人组电导率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0.9~4.8)ms/cm和(16.5~8.7)ms/cm。

2.3两组比较结果

由表2可知,对两组进行配对差值t检验,P<0.01(95%Ch:3.72~7.52),结果表明: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其中,健康组电导率中位数是肿瘤化疗病人组中位数的1.5倍。

3.讨论

UF-50对尿液成分能做灵敏而精确,快速的鉴别和计数,且具有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重复精度和极低的互染率。根据文献报道:有利用UF-50测定电导率,用于糖尿病、尿崩症的诊断治疗,也有助于预防结石疾病的发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肿瘤化疗病人的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目。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化疗病人的电导率比健康人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化疗病人远程肾单位功能受损,浓缩功能障碍,尿电导率可显著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不全;反之,电导率的降低可作为肿瘤化疗病人肾脏功能状态的一个较敏感的评价指标,为临床医学的治疗及对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验数据。国内利用UF-50对尿液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进行参考值的测定有见报道,但对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尿液电导率进行参考值范围的测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对肿瘤化疗病人和健康人尿液电导率进行参考值范围的测定,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11

文/三元

那些关于营养啊、家庭秘方之类的谚语是时候该更新一下了。 你也许经常会听到下面这些“传言”,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最新总结,这些“传言”该被打破了。

1.口香糖会在胃里残留7年。

事实是:你小时候不小心咽下的口香糖不可能留到你上大学。和小孩子不小心吞下去的那些异物一样,体液会把口香糖带到肠道中,几天就会分解代谢掉。费城健康网的资深医师戴维说,即使口香糖不容易在消化系统中分解,它也不会导致肚子痛。

2.湿着头发出门会感冒。

事实是:“你会觉得冷,但不会影响健康”。美国加州圣克莱门特的儿科医生吉姆,他引用了感冒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志愿者们接种了感冒病毒,他们中的一半人在温暖的房间里,另一半去洗了澡,湿淋淋地在走廊站半小时,再穿几个小时的湿袜子。结果,后一组患感冒的人数并不比待在温室里的那组多。由此,结论是“感觉上的寒冷并不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

3.感冒要多吃,发烧要少吃。

事实是: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正常吃喝,尤其要多喝水。保持水分是最重要的,因为当你生病的时候会流失大量体液,不需要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除非你因腹泻严重脱水。

4.面包不能去皮吃,因为面包皮富含维生素。

这个说法源于2002年德国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面包皮中的抗氧化剂含量非常高。而事实是,不管是去皮还是不去皮,全麦面包是最好的,它的抗氧化剂含量最高。最重要的健康选择不是吃不吃面包皮,而是选购时,最好确认成分表上写着“100%全麦面粉”。

5.人体75%的热量是由大脑消耗掉的。

事实是:“这个谚语可能是基于婴儿的头部大小来说的,因为婴儿的头和身体的比重要比成人大得多。”这也许更能说明这样一件事:在冬天包裹好婴儿的头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头部只占体重的10%。记住,任何暴露的地方都会消耗掉热量(手、脚、胳膊等),所以戴帽子不比戴手套更有用。

6.惊吓能治好打嗝。

事实是:大多数的家庭疗法,都没有得到医学的论证。不过,有些小方法确实有效,例如1971英国发表的医学试验证实,吞咽一勺白砂糖让20个打嗝患者中的19个停止了打嗝。

7.喝温牛奶有助于入睡。

事实是:牛奶中含有微量色氨酸,“但你要喝超大量的牛奶才能起到催眠的作用”美国亚利桑那州临床心理学家迈克说,“如果把喝牛奶作为帮助睡眠的一种方法的话,它只不过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

中医解读“以形补形”

文/李明华

“以形补形”的核心思想是用动物的脏器来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这种以动物脏器来调补身体的方法,来源于中医治疗学中的食疗法。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十分相似,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观点,这就是中医食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法则“以形补形”。从临床上看,“以形补形”在一些病症的治疗上是可以得到较好效果的,如中医主张肝开窍于目,因此,吃动物肝脏能明目。

误解:认为以脏补脏是以动物内脏单纯地补益人体某一个脏器。

正解:中医的脏除了内脏本身以外还包含了功能。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12

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20-02

笔者以“肝主疏泄”为关键词,在维普数据网上搜索相关文献,将这些文献进行整理、总结,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笔者临床所见,发现五脏中肝脏在调节人体全身气血津液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肝木升发、其性喜调达,在人体情绪调节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加之环境的污染,这就导致人们所患疾病有所偏向性,情志疾病、自身内环境调节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等有所增加,故本文试图先阐释肝主疏泄、主藏血理论,推而及之这一理论的运用,此处采用对大量临床文献的整理与总结而得出的结论。

1肝藏血、主疏泄理论

肝主藏血,其体属阴,肝主疏泄,其用属阳,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藏血和疏泄之间关系密切,体现了血与气的调和。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发挥血的濡养作用,不使肝气亢逆,才能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能保障。可见,肝藏血、主疏泄体现了气与血的调和、阴与阳的平衡关系。此外,肝主疏泄,还体现在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水液精津的运行输布及调畅情志的作用。

2肝藏血、主疏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从而导致情志不疏、急躁易怒、紧张焦虑等,长久以来进而影响到肝的藏血及疏泄功能,人们的整体健康状况逐步下降,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生理调节性疾病如失眠、便秘、高血脂、高血糖等较为普遍,并且越来越年轻化,另外各种慢性疾病的缠绵不愈,势必影响到人们情志的变化,这也会使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受到影响。

2.1亚健康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社会因素已逐渐超越传统的身体因素,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所导致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有着丰富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将肝主情志调达这一理论运用到治疗情志疾病上,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效果显著。

肝调畅情志,其根本是改善人体内环境,虽然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各项理化检查无阳性指征,但实际上,其体内已经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功能性的改变,其作用途径主要为心理应激方式,“中介机制”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多层次、多水平的相互作用[1]。心理应激反应的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即过度应激)时,往往会引起人体内某些器官气机升降出入的紊乱。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除了尽量减少外在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故调理肝脏使其主藏血、主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情志畅达。

2.2自身调节性疾病

2.2.1脂质代谢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对脂质的相关记载,如《灵枢·卫气失常论》 谓:“人有肥,有膏,有肉”,张志聪补注:“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由此可知,膏与津液同一源流,均源于中焦脾胃的化生,膏是津液的浓稠者,属于液,为血液的成分之一。

肝对脂质的代谢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脾胃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及水谷精微吸收、转输的运化,需要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如疏泄失司、气机郁滞,则肝木克脾土,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及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物质(包含膏脂),其中的膏脂不能正常输布以营养全身,就会导致膏脂在体内的转输、排泄发生异常,成为病理性的脂浊痰湿,痰浊内生,无形之痰浊输注于血脉而成病变,即为高脂血症;另一方面,肝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水液津精血在全身的运行输布,若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气滞可致血瘀、水液津精凝聚,进而导致痰瘀互结,即为高脂血症,如《血证论》云:“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2.2.2糖代谢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和尿糖,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症状。中医学治疗糖尿病多从肺胃肾三脏着手。然而,历代医学家治疗糖尿病也不乏从肝论治,现将糖尿病与肝的关系分析如下。

糖尿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但是,上消者多为肺燥津伤,则有“木火刑金”为先;中消者多为胃热脾虚,则有肝木克脾之兆;下消者多为肾阴不足,则有肝阴亏乏。故在治法上,上消者,滋阴润肺同时要清肝平肝;中消者,益胃健脾同时应调达肝木;下消者,肝肾阴虚,肝肾同治。治疗消渴不能仅限于肺、胃、肾三脏,必须重视肝的调节,兼顾从肝论治,是治疗糖尿病提高疗效的关键,不可忽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2.2.3甲亢甲亢最终是由于气、痰、瘀壅结而导致的,人体气机不畅是导致壅结的关键因素,而肝脏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就会出现情志内伤使肝的气机不畅,导致气滞,气滞进一步导致痰凝和血瘀而引起甲亢。另一方面,肝有协调脾胃运化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则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发生紊乱,出现多食、消瘦等脾胃病症状,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甲亢症状。

2.3慢性疾病

2.3.1习惯性便秘大便通畅有赖于气机顺降,而气机顺降又有赖于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肝主疏泄,是一身气机顺畅的必要保证。肝气疏泄能够配合肺气的宣发肃降,脾胃的升清降浊,肾气的推动,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转,达到平衡。肝正是通过对气机升降出入的调节,以调节一身气机,从而对气机升降出入起着枢纽作用。而气机的升降出入为人体一切物质,包括津、液、精、血及水谷糟粕等运转推动的基本动力,故肝主疏泄对于大便的通畅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

2.3.2长期失眠在临床上很多人由于精神抑郁,思虑太过,或病后、劳累等因素常导致营血暗耗,从而致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养心神,心神失养故夜不能寐;同时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阴虚火旺,肝阳上扰而见心烦不能眠。另外,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达升发调畅气机的作用,表现在对津血、情志、消化,生殖等方面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肝调畅气机和调畅情志的功能与失眠又较为密切。临床上除了补养肝血,还应适当疏泄肝气,使肝藏血、主疏泄功能正常,人体气血方能调和,心神得养,故而能眠。

综上可见,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从根本上来讲,体现着人体气机的调畅、血液的调节,人体气机通达,保证了人体内一切物质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转,使得人体内环境杂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云:“……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可见,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而肝主藏血,调节着人体全身血流量的分布,藏血功能的正常,才能使得人体宝贵的血液得其所而发挥其有效的功能。本文仅从几个角度阐述调肝法在人体疾病中的应用,而其根本上是体现着肝在参与人体气与血的调节上所起到的枢纽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孝娟,严灿,高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