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vi设计毕业论文

vi设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17 13:54:39

vi设计毕业论文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VI设计 中职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8-02

VI设计即(Visual Identity design),通译为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企业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以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多数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都把VI设计列入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VI设计师强调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根据VI设计岗位实际需求,中职《VI设计》课程注重以实践为基础,是一门强调技能训练的课程。因此,在《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手段必不可少。

一、中职平面设计专业《VI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分析、制定计划、收集信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等。VI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应该基于实际的工作过程,其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具体包括:(1)确定项目内容,以该“项目”的实施作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工作。(2)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3)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完成项目实施评价,项目化教学更注重的使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

(二)《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法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中职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等问题。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教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指导意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分小组经行,分工合作、相互讨论,自主制定计划、实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出结果,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小组负责。“合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VI设计在实际中的运用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平面设计《VI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笔者认为,VI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一般可分为:VI设计项目内容的选取――分析任务――市场调研――设计与制作――正稿印刷――学习评价和作品展示――课外拓展。

(一)VI设计项目内容的选取。

在VI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明确VI设计的项目对象,选取符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项目内容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载体,这是项目教学的第一步。

首先,项目内容的筛选依据VI设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转化为学习项目,可以是引进广告公司或网上招标的实际项目,也可以是根据实际虚拟的项目案例,按照项目内容不同选择,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项目内容体现一定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地安排项目进度,选择设计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项目做起,比如学校或社团的标志、工作证,进而到设计一个企业的宣传单、导向系统、一个品牌包装的商标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项目训练同时也达到了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公司或机构的VI设计中基础部分和延伸应用部分。每个子项目内容与性质以及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二)分析任务。

当接到一个VI设计的任务时,学生不要急于着手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后期设计的盲目性。教师告诉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与项目的委托人充分沟通,以便对设计任务有详细的了解。对于引进的企业真实项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设计需求和设计目的。与客户简短有效的沟通包括和客户简短有效的沟通包括:品牌的名称、品牌产品形态、消费对象、主要竞争对手等内容。如果是虚拟的项目,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了解客户的设计需求。

(三)市场调研。

项目市场调查分析是完成VI设计项目的重要步骤,项目调查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设计定位是否准确,是VI设计成败的关键,为设计定位以及后期的设计的各环节打下基础,也是将市场概念植入VI设计课程的一种有效手段,使项目的操作过程显得更加的真实。

(四)设计与制作。

VI设计与制作分为:定位、构思、设计草图、深化修改、修订正稿几个阶段。基于前期的市场调研,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形成创意简报,创意简报的内容包括:VI设计的整体概念、风格定位、设计的内容、设计所预期达到的效果等。作出合理的设计概念和风格定位分析后,学生可以小组分任务进行设计制作。学生接受具体的小组分工任务后,紧接着进行草图设计与修改,分析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互讨论不断地深化作品的设计稿。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设计困惑。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最初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非常的迷惘,可能是由于一个中职学生的思维局限和前期调查的不充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的调研方式收集大量的参考素材,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来全面拓展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也通过各种角色的转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比如充当客户角色为学生提供设计需要的想法,充当团队成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后期的设计修改,教师也要实时对学生的项目设计进行跟踪检测,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直至形成客户满意的设计正稿。

(五)正稿印刷。

正稿的印刷与制作过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印前的文件检查能力、后期的印刷参数设置和制作工艺是否规范、印刷标准色的使用、印刷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应对措施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印刷厂,让学生对印刷工艺和过程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六)评价与考核。

VI项目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设计与制作完整的VI设计作品,还要让学生学会讲诉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整个项目的过程并展示设计成果。在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此项设计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建议,存在问题和优秀之处,让学生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对VI设计项目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项目设计进行点评,既要鼓励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优秀的部分,也要指出学生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重要性的问题详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如项目成果的阐述部分和作品质量提升的技术要领等方面。只有学生对于VI设计的实施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项目化教学更好地实施下去,让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考核评价的形式应该多元化,比如: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可以采用选项评分的形式,是课程总体考核分值的其中一部分。再如:客户评价。以客户的对作品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根据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各方面的表现以及个体优势进行,但更多地要考虑公平合理、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七)课外延展。

工学结合、多方位展示运用市场模拟在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建立起一些平面设计社团,通过承揽学校或社会的VI设计相关业务,为学生实践实训创造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的作品征集来强化技能,锻炼业务。可多次举办作业汇报展、设计作品展、设计专题比赛,请优秀的一线广告设计师来做讲座或举办设计沙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

三、在《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围绕项目展开,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使岗位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地地方,比如学生需外出实践调查,考虑到安全问题必须要学校配合做出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工作室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也会使《VI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VI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VI设计》课程的特色与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精心选取设计项目并实施项目化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多方位拓展课外实践锻炼,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就业作了铺垫。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是有效的,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项目操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协助者和指导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将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中职学校《VI设计》课程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适时改进教学方式,利用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市场竞争能力,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市场经济,获得市场认可,成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师。

参考文献:

[1]VI设计.百度百科,2015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企业视觉识别;企业声誉;vi设计

vi(企业视觉识别)设计由体现企业理念和业务性质、行为特点的视觉设计符号及各种应用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vi包括两大系统。第一,基础系统,例如,企业名称、标准标志、标准色 、精神标语和辅助图形等,并传达出企业理念和企业特性。第二,应用系统,例如,基础系统的元素是用于通信、建筑物、车辆和企业服装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vi中的可识别性和一个企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关系。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强调(新)组织的参与,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传达新的名称和开发设计。vi重新设计往往是因为一个企业的变革,例如,重新定位(战略上的改变)、兼并、收购或私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vi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变化。然而,凭着良好的信誉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人们往往难以察觉vi所发生的变化。vi的可视化传达,已然成为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

一个新的vi开发始于一个发现的过程,它揭示了公司目前的企业状况、历史根源、文化、战略和结构。只有确定公司的本质,如它代表什么,企业性质是什么,企业宗旨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其他企业等,vi设计才能启动,并开发出与该企业相适应的视觉识别系统,最终能体现该企业的企业理念、行为特点的各种视觉符号。一个新的vi能被大众所认可,是加强树立企业声誉的前提。一个良好的声誉受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企业标志影响:反之企业声誉也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声誉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企业声誉的好坏能影响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员工和潜在员工、客户和媒体。

企业标志和企业声誉是密不可分的,推广企业品牌和企业公关被看做是建立企业声誉的手段。企业声誉是指企业与众不同的属性,是对公司过去行为的认同,对未来的期望及服务和核心技术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企业标志是vi设计的核心,是企业个性、身份的象征。企业标志既表现了企业目前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企业未来的抱负。一个好的企业标志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关系者或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了解产品或服务,以及更好地与内部员工信息的沟通。但vi设计的管理需要确保延续性。毕竟,vi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本文中,探索企业视觉形象和企业品牌声誉的关系?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vi设计与开发中提高企业品牌声誉?在此归纳出五个方面: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

(1)知名度。知名度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可以从户外广告、公益活动、媒体曝光、品牌价值的排行榜这些方面建立,还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这些因素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都会影响声誉。例如,全球连锁企业麦当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当劳的成功是在美国汽车化背景下产生的,麦当劳设计了一个金色拱门,投放在公路沿线,给驾驶员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麦当劳企业利用大众对麦当劳叔叔的认同,建立企业公民意识。而“麦当劳”这个名字和企业名称相一致,麦当劳叔叔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提升了麦当劳企业的声誉。把企业名称、标志、标准色、宣传标语等vi中的基本系统要素贯彻到应用系统要素中,加大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认同,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效果。

vi视觉识别的基本要素应用到建筑物、车辆和一些视觉媒体上等,增加了企业的识别度,同时也能提升该企业的知名度。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存在,而且也象征了该企业在业界的地位和声誉。

(2)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在大众心目殊的地位。其独特性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方针、情感诉求、事件营销等吸引大众的关注。例如,英特尔的营销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鼓励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广告中使用英特尔的商标。并在广告宣传中反复提及英特尔的技术,而更加突出了英特尔商标的独特性;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一个新的徽标和“超越石油”的宣传标语,强调其在环保技术上的进步;一句“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宣传标语让飞利浦闻名世界。这个广告标语经过印刷和广播媒体得到广泛的传播,表达了飞利浦对内部员工的一种期望,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这个独特的宣传标语设计已经融入了vi手册准则。

(3)真实性。在vi设计中,真实性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程度,是指企业行为与大众对企业的印象相一致。

“让我们做得更好”这条宣传标语,不只是对社会大众宣传的一句口号,更是飞利浦的员工以此为准则努力实现这个承诺的行为过程。这种贴近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能迅速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达到企业精神的高效传播。飞利浦的标志也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性,其主要采用了星形和波纹形符号,星形寓意光,波形寓意电波。这些真实的元素也反映了飞利浦的核心业务。

vi设计的开发也是基于企业真实现状的基础之上。设计师们要对该企业的根源具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突出其特色,表现其真实的视觉形象。首先要对企业的内部调研,可以通过档案分析、访谈、员工座谈和问卷调查等达到全面的了解,这是vi设计的第一步。用视觉符号体现其企业形象和理念,然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员工理解该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并用行动一起来演示该企业的真实性,用他们的行为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国外很多企业就是将品牌、产品与故事相结合,在故事中传播品牌的历史、功能性价值,通过故事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筑起品牌的心理价值库。“讲故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让消费者接受品牌,并对品牌建立好感,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4)透明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企业透明度越高,它的信息可信度就越高。透明度能够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认同感。透明度包括产品和服务、经营宗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社会责任和工作环境等。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企业视觉识别;企业声誉;VI设计

VI(企业视觉识别)设计由体现企业理念和业务性质、行为特点的视觉设计符号及各种应用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VI包括两大系统。第一,基础系统,例如,企业名称、标准标志、标准色 、精神标语和辅助图形等,并传达出企业理念和企业特性。第二,应用系统,例如,基础系统的元素是用于通信、建筑物、车辆和企业服装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VI中的可识别性和一个企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关系。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强调(新)组织的参与,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传达新的名称和开发设计。VI重新设计往往是因为一个企业的变革,例如,重新定位(战略上的改变)、兼并、收购或私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VI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变化。然而,凭着良好的信誉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人们往往难以察觉VI所发生的变化。VI的可视化传达,已然成为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

一个新的VI开发始于一个发现的过程,它揭示了公司目前的企业状况、历史根源、文化、战略和结构。只有确定公司的本质,如它代表什么,企业性质是什么,企业宗旨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其他企业等,VI设计才能启动,并开发出与该企业相适应的视觉识别系统,最终能体现该企业的企业理念、行为特点的各种视觉符号。一个新的VI能被大众所认可,是加强树立企业声誉的前提。一个良好的声誉受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企业标志影响:反之企业声誉也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声誉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企业声誉的好坏能影响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员工和潜在员工、客户和媒体。

企业标志和企业声誉是密不可分的,推广企业品牌和企业公关被看做是建立企业声誉的手段。企业声誉是指企业与众不同的属性,是对公司过去行为的认同,对未来的期望及服务和核心技术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企业标志是VI设计的核心,是企业个性、身份的象征。企业标志既表现了企业目前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企业未来的抱负。一个好的企业标志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关系者或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了解产品或服务,以及更好地与内部员工信息的沟通。但VI设计的管理需要确保延续性。毕竟,VI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本文中,探索企业视觉形象和企业品牌声誉的关系?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VI设计与开发中提高企业品牌声誉?在此归纳出五个方面: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

(1)知名度。知名度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可以从户外广告、公益活动、媒体曝光、品牌价值的排行榜这些方面建立,还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这些因素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都会影响声誉。例如,全球连锁企业麦当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当劳的成功是在美国汽车化背景下产生的,麦当劳设计了一个金色拱门,投放在公路沿线,给驾驶员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麦当劳企业利用大众对麦当劳叔叔的认同,建立企业公民意识。而“麦当劳”这个名字和企业名称相一致,麦当劳叔叔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提升了麦当劳企业的声誉。把企业名称、标志、标准色、宣传标语等VI中的基本系统要素贯彻到应用系统要素中,加大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认同,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效果。

VI视觉识别的基本要素应用到建筑物、车辆和一些视觉媒体上等,增加了企业的识别度,同时也能提升该企业的知名度。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存在,而且也象征了该企业在业界的地位和声誉。

(2)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特殊的地位。其独特性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方针、情感诉求、事件营销等吸引大众的关注。例如,英特尔的营销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鼓励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广告中使用英特尔的商标。并在广告宣传中反复提及英特尔的技术,而更加突出了英特尔商标的独特性;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一个新的徽标和“超越石油”的宣传标语,强调其在环保技术上的进步;一句“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宣传标语让飞利浦闻名世界。这个广告标语经过印刷和广播媒体得到广泛的传播,表达了飞利浦对内部员工的一种期望,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这个独特的宣传标语设计已经融入了VI手册准则。

(3)真实性。在VI设计中,真实性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程度,是指企业行为与大众对企业的印象相一致。

“让我们做得更好”这条宣传标语,不只是对社会大众宣传的一句口号,更是飞利浦的员工以此为准则努力实现这个承诺的行为过程。这种贴近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能迅速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达到企业精神的高效传播。飞利浦的标志也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性,其主要采用了星形和波纹形符号,星形寓意光,波形寓意电波。这些真实的元素也反映了飞利浦的核心业务。

VI设计的开发也是基于企业真实现状的基础之上。设计师们要对该企业的根源具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突出其特色,表现其真实的视觉形象。首先要对企业的内部调研,可以通过档案分析、访谈、员工座谈和问卷调查等达到全面的了解,这是VI设计的第一步。用视觉符号体现其企业形象和理念,然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员工理解该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并用行动一起来演示该企业的真实性,用他们的行为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国外很多企业就是将品牌、产品与故事相结合,在故事中传播品牌的历史、功能性价值,通过故事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筑起品牌的心理价值库。“讲故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让消费者接受品牌,并对品牌建立好感,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4)透明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企业透明度越高,它的信息可信度就越高。透明度能够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认同感。透明度包括产品和服务、经营宗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社会责任和工作环境等。

透明度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建立,即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创建。例如,一个企业可以创建单一的视觉标志,也可以是不同的下属部门、产品、服务采用多个视觉标识。当产品标志也是企业标志,这增强了制造商产品的透明度。调查表明全球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其企业和产品是用同一种标志。例如麦当劳公司,它的品牌、企业名称和商标名称都是相同的,这样使信息单纯集中,大大地提升了企业声誉的传播效果。当企业使用的产品标志不与企业标志相同,反而对企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因为VI企业视觉识别要素的混乱,而容易产生识别上的障碍,削弱了企业形象的传播力。

透明度还可以通过专用标志来表现,如政府或机构的认证或质量标志,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服务和背景信息。例如:ISO的认证是质量的象征,EKO的认证是品质的象征,中国环境标志的认证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象征。

(5)一致性。一致性贯穿到所有利益相关者,以及公司的信息沟通系统和企业的决策系统。保持视觉识别系统的一致性,这必须严格遵循VI手册准则,比如包装、标志、企业宣传标语等采用统一的规范设计,以及在营销和传播活动中采用统一的模式,并坚持长期、延续地使用。VI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品牌标志的图形元素在很长的时间段里保持延续性。例如,壳牌的标志,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继续保持一致性的例子,该标志不管怎么变化,仍然和1904年设计的标志相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标志用于所有通信媒介。一开始,标志每12年修改一次,但在最近10年来,只做了些非常细微的变化。壳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改变它的标志、名称和颜色。VI设计的一致性,能使社会大众对特定的企业形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对企业形象的传播。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VI在提高企业声誉的五个要素。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这五个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共同贯穿和交织在企业的行为、市场公关和视觉符号中。更重要的是在VI设计中透明度和一致性更能增加企业声誉。VI不仅仅是一个标志了,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它也是一个可视化表达,是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声誉的象征。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让该企业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企业声誉,VI设计可以视为一项有用的工具。但是,我们也不能太高估VI的作用,除了视觉形象的建立,企业的行为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内部的管理也很难真正把VI设计贯彻和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徐阳.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林磐耸.企业识别系统[M].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98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ELES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住行消费革命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13.09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场服务;距离矩阵;选址

二、距离矩阵

Hakimi早在1964就给出了利用图解方式求网络绝对中心的方法,陈伯成(1997)利用距离矩阵和最优路径矩阵求网络的绝对中心。距离矩阵是网络选址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不但将其元素与实际选址点一一对应为所需模型转换带来方便,而且包括了网络的全部结构和数值信息,可以作为对该图计算的基点。设备维护现场服务环境下,当客户端出现设备故障时,服务代表从服务中心出发到客户现场为其提供服务,服务完毕后待命或返回服务中心,服务过程中如有其他任务出现,在完成上一任务后直接到达下一客户现场为其提供服务(Tangetal.,2007)。设备运行故障通常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和损失,为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响应时间、停机时间和服务拖延是衡量现场服务的重要指标(Arunaetal.,2007)。Maetal.(2005)等研究客户时间满意度与服务时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平均响应时间和平均停机时间的增加客户时间满意度会大大降低。

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响应时间的长短,而服务代表的行程路径形成由现场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群体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假设N个客户为欧几里得空间中的N个点,N个点及其连线构成网络G,对给定的顶点vi(i=1,2,…,N)的网络,可得其距离矩阵A所有客户之间形成一个非负实数作为元素的N×N距离矩阵(即二维数组),任两客户间往返距离相等,对角线上距离为零,则有N×(N-1)/2独立元素,其中s(vi,vj)表示vi客户与vj客户之间有最短距离。

R=(r1,r2,…,rn)(3)

Sum=(Sum1,Sum2,…,Sumn)(4)

R向量中的各元素为S矩阵中的各对应列中的最大值。Sum向量中的各元素为R矩阵中的各对应列的和。

其中的p(vi,vj)表示vi客户与vj客户之间的最优路径。选址系统中有两类实体,一类为欲定位的服务中心点(服务的提供中心),另一类为需求点(客户服务的需求点),选址的目的是在给定的目标函数下所选择的服务中心可以满足需求点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这种目标是使服务中心到需求点的最大距离最小(中心问题),即覆盖半径最小,或是使各点至该点的距离和最小(重心问题),也就是讨论寻找网络的中心和重心的问题,中心问题是讨论在网络上选择能以最小的半径覆盖其它所有的需求点的位置,这在选择急救中心、消防中心等问题中常常使用,它可以使急救人员以最小的时间到达该地区的任何出事地点,重心问题是讨论在网络上选择到各个顶点的距离和最小的位置,通常应用在选择通讯中心以使铺设的电线电缆长度最短,或工厂选址以使运输的距离最短(陈伯成,1995)。

如果在已知的n个需求点上选择一点作为服务中心(选择中心及重心)。将距离矩阵变换成S矩阵和P矩阵,S矩阵的各元素表示了各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如果对应各点有相应的权重,则对最小距离矩阵的各行乘以权重可得加权的矩阵。取公式(3)和(4)的最小值

Rk=min(r1,r2,…,rn)(6)

Sumk=min(Sum1,Sum2,…,Sumn)(7)

Rk的物理意义为最小覆盖半径,对应Rk的顶点为服务中心的备选点(中心),因为Rk是以各顶点为中心覆盖其它各点所需半径中最小的一个,这表明如果服务中心设置在该点,可以最小半径覆盖网络的所有其它各点。Sumk向量中各个元素的物理意义为以网络的各个顶点为中心(设施点)至其它各个顶点(需求点)的距离之和,表示运输总距离的长度。Sumk的物理意义为最短的总距离,其对应的点为重心,因为Sumk是以各顶点为中心至其它各点的距离和中最小的一个,表明若设施设置在该点,从该设施点可以以最少的运输距离将产品送到各需求点。如果对应各个顶点上有权重wi(i=1,2,…,n),则将S矩阵的各行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即得到有权重的最小距离矩阵。此时,R向量表示的是各顶点为中心的加权最大值,Rk对应的点为该加权后网络的中心,Sum向量为加权后的距离和,Sumk为加权后的重心。

现场服务环境下,通常都设立一个或几个服务中心,当客户端出现设备故障时,服务代表从服务中心出发到客户端为其提供服务,服务完成后服务代表可能会返回客户中心待命,如果服务代表利用率比较高,服务代表也可能径直从一个客户到下一客户。简化服务代表的出行路径,企业与其客户形成星型拓扑网络。网络拓扑结构是通讯和计算机术语,指用传输介质连接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星型拓扑结构是数种结构中的一种,由中心节点和其他从节点组成。

在选择服务中心时要综合各个客户的入度加权距离矩阵和出度加权距离矩阵,用WS表示G网络的加权距离矩阵,则有WS=S_in+S_out。

综合上述分析,为了简化计算量,本文采用加权距离矩阵DW,DWij表示为客户i与客户j之间的距离d(vi,vj)除以客户vi和客户vj拥有的设备数量倒数之和(1/Ki+1/Kj),见下式。

DWij=(1/Ki+1/Kj)d(vi,vj)(15)

加权距离矩阵DW见下式

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不可运输性以及同客户的面对面接触,要求服务企业必须靠近客户群,因此客户服务中心通常会选择距离每个客户最近,而且拥有的设备数量较多的某客户或某客户群附近。假设从N个客户中任意选择1客户作为服务中心的备选方案,此客户与其他N-1个客户形成星型拓扑网络结构,中心客户到其他客户的加权距离之和为DWI=DWJ(DW为对称矩阵),表示为当把第i客户所在地作为服务中心时,服务中心到其他N-1个客户的加权距离。

Min_DW为选择第i客户所在地作为服务中心时,服务中心距离其他客户的加权距离最短。

Min_DW=min{DW1,DW2,…,DWn}(19)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智慧旅游; 导览; 线路规划; 个性化游览线路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0?0092?05

Abstract: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planning is one of cores of intelligent guiding to visitors, and the formalizing deno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scenic regions and view spots is the fundament of personalized automatic planning of touring routes. A method of generating the route automatically is given in this paper for automatic planning of touring route based on directed graph, H?RVT and users′ p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ed factors, a method of how to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of scenic regions and view spot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A expressive method of view spot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table of maximum relative price. An automatic planning method of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is offered, which considers the selection of start point, end point, view spots and visiting time control. The method of formal representation for scenic regions, view spots and routing generation provide a theory support for realization of route planning.

Keywords: wisdom tourism; guiding to visitor; rout planning;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0 引 言

智能导览是智慧旅游研究与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1?2]。参观游览路线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游览过程的用户体验。对游客而言,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能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路程代价下获得较好的游览体验,同时,对旅游服务提供者来说,高效的游览路线也能使得相同服务资源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游客更高的服务评价,从而促进旅游及其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进步[3?4]。

实际情况下,游客的游览时间有限,不足以完整地游览当前景区中所有的景点。游客的真实需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个性化地对当前景区内景点进行游览。因此,如何安排游览路线,成为智能导览系统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生成的游览路线是否可行有效且满足游客的偏好,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质是依据游客当前的位置信息和待参观的景区景点信息,根据一定的策略筛选合适的路线和景点,并将之有序排列在具体游览行程路线的过程中。完整的游览路线应当包括起点、景点集合、景点间的路径集合以及终点。因此,对景区内最佳游览路线问题模型的建立以及路线生成策略的设计是决定游览路线优劣程度的关键所在。

面向智能导览的个性化线路自动规划本质上是解决在有限约束下的最短路径应用问题,它是运筹学、地理信息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比如求单源且无负边权的“一对多”的Dijkstra算法[5]、用于求多源且无负权边的“一对一”最短路径的Floyd算法[6]、求多个备选优化路径的K最短路径算法[7]以及静态路网中较为有效的“直接搜索”A*算法[8]等。同时,随着经典图论和计算机数据结构的有效结合,使得各类最短路径算法不断涌现以解决不同特征的实际问题,它们在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应用范围以及易实现等性能上各具特色[9?10]。国内有学者专门就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体系以及研究进展[11]方面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总结与研究分析。文献[12]提出了一种利用线图以及顶点赋权图的最优完全子图的方案解决中国邮递员问题中如何生成最优邮递路线的问题。该方法与通常图的相关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为图中的节点(也称顶点)赋加了权值,最终求出一条能访问到图中所有节点且具有最小权值的环游。文献[13]提出了一种解决图中受K顶点数限制的所有最短路径BCSP算法以及其改进的ICSP算法,运用图的广度遍历算法以及逆邻接表、指针等数据结构知识生成扩展最短路径树。

1 问题背景

在游览过程中,以有限的时间条件为前提,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有如下三点直观的要求:优先参观景区内游览价值大的景点;要求所步行的路程最少,即花费在步行过程中的时间短;在不超出限定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利用限定的时间。

以现实中大量游客对景区的参观游览行为过程的总结为基础,描述游客游览某一景区的一般活动流程为:

Step1:根据当前的位置寻找到该景区最近的入口,从入口处进入景区。

Step2:若游览时间足够长,则从当前位置开始按距离的远近开始按序游览景区内景点,直至景区内所有景点都游览完毕,结束游览活动。若时间有限,不能完整游览整个景区内所有景点,则执行Step3。

Step3:以当前位置为参考,在限定时间内,选择相对游览价值最高的未被游览的景点(即该景点知名度高且对其进行游览花费时间少)。

Step4:步行到达待参观的景点并花费一定时间完成对该景点的参观。此时,检查剩余时间是否可继续游览活动。若剩余时间可继续游览活动,则返回Step3,若剩余时间无法满足继续游览要求,则执行Step5。

Step5:从当前景点位置行至距离最近的景区出口,离开景区结束对该景区内景点的游览,完成本次游览活动。

因此,解决最佳游览路线生成问题需要完成工作为:

(1) 寻找或设计最短路径算法,以无向图中任意某一节点为起点,根据其余节点的权值、价值以及该节点与其余各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得到在当前位置状态下,满足时间限制条件的最佳下一个待游览节点。

(2) 当需要游览的节点集合选定之后,在无向图[G]中根据边信息以及边的权值数据确定最佳的游览路线,生成选定节点集合中节点的最终游览序列。

2 景区模型抽象与景点属性表示

2.1 建立无向图处理模型

旅游景区由多个出入口、内部景点集、公共服务点及内部相互之间的路径组成,游览路线的生成工作即根据约束条件按序选择合适的景点集合与路径集合。本文以无向图作为景区及景点的表示模型,将景区相关信息抽象成如图1所示附加节点值的带边权的无向图模型。

由图1可知,将某景区的平面示意图转换为无向图[G],将景区中的景点以及出入口转换为无向图[G]中的顶点,景点之间的路径转换为无向图中的边。

定义1:无向图[G]由一个二元组[V,E]组成,其中集合[V]称为无向图[G]的节点集合,记为[V={v0,v1,v2,…,vn},(n∈N*)],[V]中每个元素对应代表实际景区中一个景点;集合[G]称为无向图[G]的边集,是由集合[V]中的元素组成的无序对[vi,vjvi∈V,vj∈V]组成,记为[E=ei,jei,j=vi,vj或ei,j=vj,vi,vi∈V,vj∈V,][E]中每个元素表示实际情况下景区景点之间的一条路径。

2.2 景点信息表示策略

2.2.1 节点相对价值

在无向图[G]中,以[vi]为起点,[vj]为终点的一条路径[px(vi,vj)]的定义,以及该路径的路径代价[Wpx(vi,vj)]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从节点[vi]出发到节点[vj]的路径并不惟一,并且不同的路径代价一般各不相同。根据每条路径的路径代价大小,节点[vi]到节点[vj]的所有路径的集合[Pij]中必定存在一条路径代价最小的路径。

对表1的几点说明:

(1) 目标节点表示以节点[vi]为起点出发需要达到的节点。节点vi的相对价值表中目标节点中包含无向图[G]中除vi以外的所有节点。

(2) 路径时间代价表示vi与目标节点之间最短路径之中所有路径的权值之和,即从vi出发达到目标节点过程中经过的路径所用的路程时间。

(3) 节点时间代价表示目标节点的时间代价,即游览目标节点对应景点所需要的时间。

(4) 节点价值表示目标节点的价值,为目标节点对应景点的自身固有价值。

(5) 是否已加入路线标记目标节点,是否已经被加入到最佳路线中,1代表该目标节点已加入到最佳路线中,0代表未加入。

(6) 最大相对价值表示目标节点在以[vi]为起点的情况下的最大相对价值。在最佳路线的生成过程中,优先选择表[H-RVT(vi)]中相对价值高的目标节点加入到最佳路线中。

在表示景点和路径信息的无向图[G]中,所有节点都有其最大相对价值表,每一张表中都包含了以该节点为起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大相对价值。

3 条件约束与个性化路线生成

游览时间分为路程中花费的时间以及对景点进行参观游览花费的时间,游览价值取决于路线中所有景点的价值高低。从宏观上描述最佳游览路线的要求为“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寻找游览价值最高游览路线”;从路线生成过程中描述最佳游览路线的要求为“保证每次加入到游览路线中的景点都是当前条件下最值得游览的景点”。

3.1 路线起点选择

3.3 路线终点选择

生成最佳路线的整个流程,首先生成最佳路线的起点,也就是选择进入景区的入口;第二步是生成最佳游览路线的主要内容,不断的在为图中未加入最佳路线的节点集合中按照加入之后的“效益”大小的顺序以及是否满足时间限制条件来选择下一个最值得加入路线;当图中未加入最佳路线的节点集合中没有满足时间限制条件的节点时,为最佳路线按照选择终点,即选择离开景区的出口,生成完整的最佳路线并输出结果。

4 结 论

本文针对在有限时间生成最佳游览路线的问题,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分析着手,设计了使用无向图数学模型,总结出在时间限定条件下影响景点与路径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每个节点生成各自H?RVT表,从而成功实现了生成最佳的游览路线。

参考文献

[1] OWAIED H H, FARHAN H A, AL?HAWAMDEH N, et al. A model for intelligent tourism guide system [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1, 11(2): 342?347.

[2] GAVALAS Damianos, KENTERIS Michael. A web?based pervasive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mobile tourist guide [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1, 15(7): 759?770.

[3] 廖川荣.校园最佳游览路线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J].大学数学,2012,28(6):78?82.

[4] 姜西瑞.基于GPS和GSM/GPRS的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006.

[5] 章永龙.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优化[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25(3):30?33.

[6] 赫自军,何尚录.最短路问题的Floyd算法的若干讨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156?159.

[7] 徐涛,丁晓璐,李建伏.K最短路径算法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34(11):3900?3906.

[8] 刘浩,鲍远律.A*算法在矢量地图最优路径搜索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8,25(4):253?257.

[9] ZHAN F B, NOON C E. Shortest paths algorithms: an evaluation using real road networks [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8, 32(1): 65?73.

[10] CHERK ASSKY B V, GOLDBERG A V, DIZK T R A. Shortest paths algorithms: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 73(2): 129?174.

[11] LU Feng.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 taxonomy and advance in research [J]. ACAT geodaetica cartographica, 2001, 30(3): 269?275.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平面设计专业;改革;教学探索

面对我国设计教育当前的形势,平面设计专业应以整体、客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国内经济、地域经济及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从设计资源、设计生态、设计能力等方面出发,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使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以能否适应社会服务岗位的设计素质要求、专业课设置能否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能否顺利实施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等因素来确定平面设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之路。其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一、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主要课程介绍

1.设计构成主要内容: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上,通过实例训练进一步提高设计技巧和方法。能力:掌握设计构成的技法。

2.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内容: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基础上,掌握Photoshop、Coreldaw、PageMaker等操作方法。能力: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技术。

3.广告设计主要内容:广告设计概论、广告设计创意、广告文字编排、图形创意表现、广告文案策划等。能力:掌握各类广告设计创意、制作。

4.包装设计主要内容:包装设计基本知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工艺、中外包装设计作品欣赏。能力:掌握包装设计创意制作。

5.书籍装帧设计主要内容:书籍的封面、版式与插图设计编排、装饰材料与印刷工艺等。能力:胜任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的工作。

6.VI设计主要内容:对企业品牌VI设计中的要素、构成、技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对所需图文信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进行创意的设计训练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完成专业核心任务,获得综合专业能力推广宣传工作。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课程质量课程是对一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学习培养过程,包括课堂专业知识讲授、课外自学、创意设计、实训制作及专业考试等环节,课程的质量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来体现的。

2.课程原则专业技术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学生参与优先,技术教育与考证相结合。另外,注重人文素质与科技知识综合的培养及传授。

3.课堂文化大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建议,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弊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着更多的、更深的意义。现在提出的“课堂文化”,就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其它相关信息和教育,也就是说课堂文化有时比专业知识授课本身更重要。

4.课程衔接一方面是指一个课程的各项环节顺序安排,另方面是指课程中的讲授、课程设计、考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安排得最佳。由于平面设计专业每门课的性质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讲课前特别要做好准备和安排。

5.课程细节是指不仅注重课程的目标,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课程各个细节的具体要求,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创意构思、讨论、设计制作、表达自我设计意念和意见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设立创造学、广告学、美学、印刷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讲座等系列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技素养。

6. 课程形式将课堂上课桌围绕着一圈或摆成设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提出相互独立的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讨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7.课堂记录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讲课计划、重点难关、采用方式、作品分析、点评以及学生考勤和成绩登录、接受课外指导、考试分析等等,等课程结束后交相关部门存储信息,并随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检查。

三、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

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的提出,有利于科学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平面设计专业人才,有利于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发展。

1.就业方向面向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等;报纸、杂志、出版社、图片社等;电视台、视频制作、节目制作公司以及品牌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2.专业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具备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两方面:第一,公共素质方面有政治理论表现、身体素质、信息交流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等;第二,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有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制作的能力;包装设计与VI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等。

3.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构成、设计软件的应用、图形创意、手绘和绘画技法、摄影摄像技术等;第二阶段,标志和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版面编排设计、设计软件技巧运用、网页设计技术等;第三阶段,印刷技术及工艺、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第四阶段,包装造型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此外还包括和权威认证机构合作,推出职业培训证书体系,如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国际设计师等相关设计师证书。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8

在我国,视觉传达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倍受社会关注。目前很多高校在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两种主要现象:一是重设计、轻制作;二是重软件、轻艺术。第一种培养出的学生一般只注重静态页面的视觉效果,对网站的动态更新关注较少,不利于网页后期维护;第二种培养出的学生侧重于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的操作,对网页的版式、VI形象等关注较少,制作出的网页往往缺乏个性、艺术表现力不强。因此,对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

我们都知道,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通常决定了该学科的最终导向,它不仅能为教师传授正确的学科理念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课程学习方向。因此,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对网页设计人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通过市场调研,我发现目前社会上网站分工越来越细,招聘的相关岗位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前台美工,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主,以网站的形象塑造和界面美化为岗位内容;第二类为网站后台服务,多以h7V5数据库等做交互型网站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第三类就是两者都要具备的全才网页设计师,是具有技术背景和多年实战经验的创意人才。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视觉传达专业培养出来的网页设计人才的岗位定位应是网页美工师,他应该具有两种专业素质:一是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美学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与技巧;二是懂得简单机算计软件(PS、Dreamweaver、Flash)的操作,便于在制作网页界面时考虑到后台维护的便利。而“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所以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以上两种专业综合素质的、创造能力强的高级网络应用型设计人才。新的培养目标确定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

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知识结构要合理,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及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新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课程内容。

1.理论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内容在课程编排中为最先讲授内容,以教师PPT演示传授为主,学生讨论互动为辅,课时安排为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环节来实现:(1)第一次课的设计把第一次课设置为课程概述,主要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加以通篇介绍,对学生说明课程安排和考核要求,并通过简单上机实例操作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网页基本理论教学环节。(2)网页基本理论学习网页基本理论学习包含三个知识板块: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网页界面的版式设计、网页VI形象的美学塑造。我们知道每个设计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元素,这些不同的构成元素形成了该门类不同于别的门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和掌握这些构成元素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网页构成元素按功能和形式划分为两大类型,按功能划分为页眉和页脚、背景与底纹、按钮与控件、导航器和目录、功能板块和广告位;按形式分为文字、图片、色彩、多媒体和超级链接。网页设计中的构成语言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网页设计中的颜色是光色,是标准的RGB色彩,而传统平面设计中的颜色在输出过程中是以印刷色CMYK形式出现的;传统的平面设计不用考虑网络传输的因素,而网页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应考虑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前题下,尽量压缩文件大小,便于网页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又如动画、音频等多媒体语言在传统平面设计中不用考虑,而在网页设计中它们是给网页增加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此板块教学中要选择大量实例进行比较,不但要指出网页设计各构成元素的特点和作用,而且还应指出与平面设计中相对应元素的异同之处,便于学生区别学习。网页界面的版式设计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版式设计。平面印刷品有着各自固定的纸张大小或裁切规格,而网页界面则不然,它的显示尺寸受到电脑显示器的限制,不同尺寸的显示器显示的网页界面是有区别的。除此以外,它的最终显示控制权其实掌握在浏览者手中。如果过分注重网页界面版式设计的视觉完整性,就不能顾及网页设计元素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此板块教学中应该强调网页界面版式的变化性,同时也要强调首页与内页版式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注意网页界面版式完整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网页设计是VI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视觉形象执行标准的延续和拓展。和所有的线下公司一样,一个好的网站也需要依助于VI设计。准确的、有创意的VI设计,有利于树立网站形象,使其在众多同类网站中脱颖而出,增加浏览者的浏览欲望和浏览记忆,对该企业的推广和宣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网页设计课程上引入VI设计概念,教师应该保持教学的延续性,要求学生在进行网页设计的同时,将VI理念应用到网页界面中。网页设计应主题突出、富有创意,色彩搭配应协调统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网页LOGO到色彩运用均要突出企业视觉形象。

2.实践课程内容

视觉传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创造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里实践性课程比例要大,网页设计课程也是这样,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灵魂。所以实践课程内容在课程编排中为比重最大的内容,课时安排为总学时的四分之三。实践课程包含软件操作板块、简单代码学习板块和实际案例制作板块三个知识点。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环节来实现:

(1)软件操作和简单代码学习板块的教学

此部分教学为计算机软件学习阶段,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是传统的网页设计软件学习内容,根据当今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和视觉传达学生对现有软件知识掌握的情况(PS是基本功,是学生都已掌握的软件),把传统软件教学内容更改为“网页新三剑客”(PS+Dreamweaver+Flash)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用PS制作静态网页界面和切图,并处理图片,用Dreamweaver布局和超级链接,用Flash做特效。而这三个软件知识板块里面教学重点依次为Dreamweaver、Flash、PS。在软件教学环节,教师可借助类似“红蜘蛛”一样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互动教学。学生可根据老师在线传送的素材临摹教师的操作,教师也可以在线观察学生执行情况个别辅导。同时根据艺术学生英语和数学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简单代码知识,介绍一些常用的代码语言及Html标签和CSS规则的使用方法,便于优化网页样式,使整个网站风格统一,也便于对已有的网页模板进行更改,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2)实际案例制作教学

此板块教学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入实际项目或者虚拟项目,提出项目名称和项目要求,辅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设计。实际案例制作教学应充分强调实用性和自主性,教学环节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是教师示范环节:教师要根据实例要求演示创作过程,从网站创意草图到制作静态界面;从创建站点到Dreamweaver网页布局,创建超级链接;从美化网页样式,到制作网页特效,利用简单的代码语言和Flas实现动态、实时、交互的页面效果教师应将每个创作环节一一展示,并将知识点设计应用到整个案例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知识点与案例有效融合,案例之间能承上启下,有机衔接。其次为学生设计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思路对经典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依据实际任务的要求,进行网页设计实际操作。其间遇到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或求助教师解决难题。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性思维,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多渠道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缩短和实际岗位间的操作差距,进而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最后为展示评价环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公开演示汇报,并鼓励别的学生对其作品评价,找出优劣点,好的保留,差的改正。教师根据作品质量和学生评价对作品打分,以此作为该生整门课程成绩的一个依据。

四、结语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品牌;专卖店;统一形象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的场所也发生了转移。专卖店的营销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专卖店也是企业在消费者面前展示品牌文化、企业理念,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品牌专卖店的设计也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透过专卖店室内设计解读其销售商品的品牌文化;对于品牌的所有者,则可以通过专卖店去诠释品牌文化,继而推广和建立企业品牌形象。

一、品牌专卖店的识别性问题

“专卖店”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连锁店、精品店、概念店、旗舰店。这些店因为经营和管理的理念有所不同而各自具有一些特质,但是还是都可以看作是专卖店概念的延伸之后所能囊括的。但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专卖店点的概念更加概括,其范畴更为广阔,甚至包括了专业店,很多的零售业都会被人们以“专卖店”涵而概之。但是实质上的专卖店是专门的经营或者是经授权经营品牌商品的零售业态,其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品牌的识别性。

品牌的概念更多的还是存在于消费者的认知之中,但它却为商品制造者所拥有。作为市场营销终端的专卖店,直接和消费者接触,既是产品销售的场所,还是创建品牌的有效途径。在专卖店簇拥成团的环境下,专卖店形象就成为了品牌进入社会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接触。现今各个品牌都拥有各自专卖店的形象设计体系,以便于做到区别于他的目的,继而才能与其他品牌竞争、抗衡。从品牌传播的角度上看,对形象个性的突出就更加强烈。在具体专卖店空间形象设计上更为注重造型、材料以及色彩的使用,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达到入店赏析的效果。同时现代的消费购物观念已经转变为休闲享乐式的购物需求。所以商业空间就要既能容纳展示商品,又要具备促销商品的作用。各个专卖店尽管在面积上、布置上、主题设置都存在的差异,但消费者在空间场所中的自身体验,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购物需求,其附加在购物之外的体验就成为其享受的增值服务,在娱乐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展现了品牌的价值。从而加深了品牌在消费中印象之中的印记,进而产生识别作用。而要识别就要有印象,要有印象就必须有独特的形象,且这一形象必须还是要统一的。这就是是专卖店统一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二、基于VI设计为基础的统一形象营造方式

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在做CI设计时都得到了提炼和归纳,所以在做品牌专卖店设计时,CI就成为了品牌专卖店设计的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专卖店统一形象营造的首要遵循的法则。

品牌专卖店的设计中要将CIS以物态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便于通过外在物态的表现,展现内在的文化特征。首先就是造型。通常标志图形应用于品牌专卖店中的视觉造型是较为普遍的,因为标志其本身就浓缩蕴含了企业的品牌信息,是一个可以表达出丰富含义,传达出明确品牌信息的视觉符号,且容易被人识别、记忆,并且符合美学原理。最为典型的就是形象墙设计中标志的应用。还有在标志图形中提取符号图形,进行分解重构,延伸出子图形,从平面到半立体、到立体空间。从而将标志图形创造性的应用于三维空间中。例如阿迪达斯专卖店中的三条胜利线就是通过对VI中标志形体的提炼而演化的来的,还有店中的依墙而建的楔形展架也有标志造型演化出来的。三条胜利线,简洁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是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够识别出来的形象。同时又会被鲜明、独特的造型所感染,更快、更高、更强、勇于攀登高峰的核心理念也深深的打动了人们的心。三条白色的灯带纵贯整个黑色顶棚,并且从顶棚一直延伸至墙面,再由地面的反射形成回环。并且在这里三条线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形。而是一条充满力量的跑道。给人赛场上的信心和力量的感受。(图1)

再者就是VI中的颜色在品牌专卖店中是广泛被应用的。颜色在视觉传达中有先声夺人的功效。上面提及的黑白的阿迪达斯,红白的可口可乐等等,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品牌和颜色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品牌专卖店中的标准色应用也是要首先考虑的。例如李宁品牌专卖店,其从店面的招牌到空间的各个界面再到展台展具的色彩都采用了标志中的红色,并用白色的辅助色作为辅助,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感受。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和记忆都得到了加强。而当标准色的背景颜色和产品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采用降低其明度后使用,或者运用无色彩颜色加以替换或者是辅助色的参与。

还有就是在空间中导入VI中的辅助图案图形来强化统一品牌的形象,采用隐喻等含蓄的符号化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品牌的核心理念以及企业的文化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来源于VI中的图形形象元素,而是认真的解读分析研究品牌理念之后所得到的,能够体现品牌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的概念形象。无论是直观形象的表现还是抽象隐喻的传达,都应该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方法。同时每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也不是孤立的,要使其有机的相结合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完整、准确的传递品牌核心信息。

三、对区域性特征的融合与统一

品牌专卖店往往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销售终端体系,其遍布各地的个体都统一于统一的形象基础上的。而如何将各地适合的特色元素融合于整体的统一形象之中,成为了专卖店室内整体形象的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品牌推广者所一直关注的,也在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要做到这些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不仅不会与原有的统一形象的标准不相悖谬,相反还会丰富其原有形象中的元素,从而使当地消费者感到亲切,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客户,从而做到深入人心。这种情况要求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在以保持了统一形象的同时,还适应大环境特征,专卖店室内设计中品牌形象的统一性是基础,因为毕竟它是企业已有的宝贵资产,是不能被忽视的,更不能被破坏和遗弃。这一理念对品牌能够在形象统一的基础上再向更高的层次推进打下基础。

实际上,品牌的各个专卖店形象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品牌形象具体实施有差异。尽管所处同一时期,但是不同的专卖店有的店铺更新了形象,有的则还使用原有形象。例如刚刚更新了形象系统的李宁的专卖店。另一个原因就是地域的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点融合在同一的形象中之后,使得其外在的表象产生了一些差异。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色的元素的融合,才是品牌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在对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时要在统一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地域特点、环境特色进行设计(图2)。并在各个不同特色的店内使用有所区别的手法去设计才能创造出真正优良的品牌专卖店空间。

结语

专卖店室内设计的基础是品牌,品牌形象理念在专卖店中是通过空间的表达,营造出具有品牌氛围的具体建筑空间,使得消费者能够在其中读取到品牌信息,获得对品牌的印象。在这一基础上再具体分析专卖店室内设计中影响设计的因素,这些具体因素包括理念中的要素和实际的构成专卖店室内设计的物质要素,并加以研究分析之后提出具体品牌专卖店设计的方案。所以专卖店统一形象的营造必须是建立在统一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之上并融合具体的实际的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而又有共同基础(统一的品牌形象)的优秀作品来。

参考学术著作:

[1]英格丽德•文茨―加勒.精品店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奥托•瑞伍德特.商店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埃莉诺•柯蒂斯,霍华德•沃森著.专卖店新锐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学位论文:

[1]梁晶.大众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廖逸群.休闲服装品牌专卖店的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韩放.商业购物空间环境室内设计与规划[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2

[4]邱艳飞.基于构成学理论的家具专卖店展示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林业大学2010

[5]巫鳎品牌专卖店及其设计研究―消费、展示与体验[D].[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参考学术期刊:

[1]温少安.专卖店设计感想[J].ID+C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1:91―100

[2]黄滨.VI设计在企业销售终端中的应用及拓展[J].装饰,2005,10:78―79

[3]马仿明.物质丰裕时代的专卖店设计[J].装饰,2006,2:94

作者简介: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课堂应用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以来,针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问题,一直都在探讨中。虽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因其起步较晚,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不上;专业课理论考核为主,专业、理论“各自为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上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大实践环节教育力度,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课程教学方式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高职实践课与专业基础课应齐头并进,形成“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践经验表明,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与操作的实践是紧密结合的,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老师光在教室里讲理论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才能有所提高。除了平时课程的实践外,还应该集中进行课程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集中培养,对学生用处很大。

电脑辅助设计作为一种表现工具和技巧,能将设计创意更快速便捷地体现出来,如AutoCAD、Photoshop等,将电脑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就增设软件课程,让学生及早学习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技术保障。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利用网络获取有效的信息,特别是艺术设计的最新成果,掌握大量的素材,更好地为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同时在教学中也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设计网站,使学生开拓眼界,获得更多的设计前沿信息。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满足市场的需要的重要技能。

二、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体现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考试制度等原因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课理论考核为主,专业、理论“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在画中学,在学中画。但部分高职院校仍然以理论考核为主,或多理论,少实践,理论、实践比值严重失衡。甚至很多强调实践的专业课程也以理论考核为主。为应付考试提高通过率,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死啃教材,抓重点,找难点、出卷子、勤复习,学生忽视实践训练拿着书本死记硬背,背熟了不会画画一样可以及格,以致当前很多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一种误解,认为在实践中根本运用不上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等课程根本没有学习价值,要求压缩甚至取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设下障碍。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也说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与安排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例如,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的色彩教学内容应该以设计色彩为主。设计色彩不能局限于对形态的写实性的描绘,而应从色彩给人的感觉、联想以及色彩给人的巨大的感染力上加以情感的强化与表现。在训练中,不必真实,但要强调人性化与情感表达。在构成、艺术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中,可适当提高难度,布置一些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主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结合现在所学的基础知识尝试去思考完成。例如我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第一章发现与联想训练中,以“老人”为题,引发学生对图形和文字的思考,一节课就写满了一黑板,按照课程要求目标已经达到,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能否将黑板上的文字图形整合为一些完整的平面广告,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纷纷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创意,在我的提示和补充下最终完成五个比较优秀的创意。通过适当提高训练要求和加大基础课难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基础课训练架设了一座通往设计的桥梁。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上手的问题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11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

CI这个名词,(Corporate Identity)对一中国设计师或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

创品牌是CI的根本任务,那么它将在中国企业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并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CI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帮助一些国内企业腾飞起来,人们都觉得她很神秘,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CI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美国Pard Rand教授著名的CI三大支柱理论即:企业个体形象,企业印象,企业识别设计来划分CI体制。它们分别代表MI、BI、VI。比如说:一个国家,MI就好象国家的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性质;BI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而VI就是国旗、国徽。就个人形象而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个体形象;行为举止、修养是个体印象,发型装束则是个体识别。对于经营设计,除了专业表演以外,整体形象,戏路特点是BI设计,职业道德,公众行为是BI规范,而外形包装则是VI传达。在外型包装多变的今天,人们对明星的个体形象,个体印象要求更高了……IBM第二代老板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拥有卓越的经营信条;要能格守信条;同时又要有随时能改变这些信条的勇气。这就是他的MI、BI设计。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而我们现在,一谈到CI总是同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企业更需要经营策略。企业要生产产品,从原料到市场,仅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商品过剩的社会,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本身的价值,逐渐过渡到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信息价值的追求,起作用的并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附加价值,是人们相对欲望所产生的价值。企业要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之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就要通过整体识别系统设计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信息要通过媒体来传播。CI就是提高这种信息的经营战略,所以,CI还是企业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的共同产物。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经济重心的不停转移,从美苏争霸到日本经济的崛起,再到世界强国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CI的浪潮席卷了欧美,席卷过日本,还在中国登了陆……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也有自己的CI,每个国家的CI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时期,CI在这些国家都经历了兴衰演变,在各国企业具有不同的走向。

在欧洲,是CI发源地。最早是德国的AEG电气公司,接着30年代,英国政府请艾德瓦·琼斯顿等著名设计师对地铁交通系统进行统一形象的设计,以加深市民的印象。

而真正将CI导入企业,确定其重要地位的,当属美国。50-70年代,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亟待复苏,美国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美国社会学家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政府已意识到工业社会向“知识就是资本”的信息社会转变。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一直被认为是在早期成功导入CI的典范。它激发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着手导入CI,如Mobile(美孚)石油公司,西屋电器等,1970年,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后,著名的3M公司,各大航空公司、银行、连锁店、克莱斯勒等著名汽车公司……,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导入CI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时就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就财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以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为例,在许多生产厂家为自己产品的销路到处奔波的时候,它本身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权下生产“耐克”牌产品。“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以及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的。当“麦当劳”这一类是有鲜明经营方式——汉堡包、土豆条伴随着富有亲切感的“M”标志和暖融融的色调,远涉重洋后在深圳、北京、广州,甚至桂林登陆,并很快在国人心目中独树一帜的时候,当“麦当劳”的名字风靡世界的时候,足以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统帅着这一庞大的连锁店系统呢?“麦当劳”可以说是深深懂得在“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依存关系,这便是它的严整规范的CI系统。这告诉我们,CI所创导的一体化的符号形象能保证商品品牌的信息化;能保证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输出的整体效果。 转贴于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欧美科技,二战后腾飞起来的战败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汽车输出国。50-70年代,美国CI繁盛时期,日本的CI才开始起步。日本的TDK,伊藤荣堂,MAZDA等企业导入CI,他们所做的只是将企业的标识给予标准、规范,使之能在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名片、信封都遵循一种规范,起到统一视觉效果的作用。实际上,这只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设计。与此同时,这种全面的标准化操作却意想不到地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低成本,获得高回报。其中MAZDA和大荣百货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在登陆日本后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仅是日本CI设计经历的四个时期中的第一时期,好戏还在后头呢?将CI概念引进自己的国家,足以见日本向来以学习,吸收照搬西方成功的经验见长。

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不断,没有一个安定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CI设计被看做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被无情地拒于国门之外。

八十年代左右,确切的,美国在70年代后期CI热就大大降温了。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设计公司不能像日本的设计公司有源源不断的活计,也不像中国对设计的需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美国甚至流行着自己设计、筹资、出售这样的“主动性”的设计公司。理论上,学者李艾·李斯提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推销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市场营销观念不符。“CI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国IBM公司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危机,可以说是CI战略负面效应的前兆。当美国人意识到CI战略需要升华和完善的时候,在日本的企业界已经听不到“为什么要搞CI了。CI,作为经营战备的有效手段,已经为许多企业理解接受,并且以积极态度导入CI。CI设计在日本的发展又走过了三个时期:有“银座屋”,“小岩井乳业”以及路人皆知的健伍“KENWOOD”等等为成功第二期;为求扩大服务范围,改善企业综合素质的,以“麒麟啤酒”,“东京保险公司”,“布林斯顿轮胎”为代表的第三期;80年代后半期,CI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促使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思考如何通过导入CI来发掘企业的经营资源。如“伊奈制陶公司”,以全新的“INAX”名称和设计来取代旧形象,将企业理念定位为“创造环境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对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十分敏锐,设计风格紧随世界潮流,转入“后现代主义”风格。现代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对后现代设计特点是这样描述的:我喜欢混血的元素而不是纯种的,喜欢歪曲的而不是一往直前的,喜欢模棱两可的即不是明晰的,喜欢兼容并蓄的而不是排它的。并且,在注重企业理念的同时,日本对CI设计制作方法上要求十分严格,“CI树”就是证明,为企业做设计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CI树,以调查研究是树根,企业策划部分为树干,的“过程树”;表现设计内容的“展开树”如日本电信公司NTT以基本形象为树根在应用设计方面展开的CI树(图)等。可见日本人工作态度的严谨认真。另外,日本当时企业都抓紧各种机会导入CI,招数变幻无穷,很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起来。相继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人民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经济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品牌”“洋文化”,时代早已不允许我们抵制洋货了。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日用品,在许多家庭中占了一席之地。跟着,CI设计也在中国人脑中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什么‘麦当劳’的标志那么抢眼?”“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名字那么好听?”但中国毕竟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开始,还是有大部分的“没富起来的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候,中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这时,设计师不断告诫头脑还留在农业文明、温饱阶段的企业家,希望他们把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问题当作一种投入产出来考虑。其实当时中国的广告、设计公司就不多,能驾驭CI的专业公司根本没有。

90年代,CI在美国虽已衰败,但以它为基础的其它经营策略不断将它丰满壮大。美国的CI设计注重VI部分的传播。不注意培养企业理念,发展经营策略,前面提到过其缺乏营销思想。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取而代之产生了CS,即顾客满意战略。1986年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以CS理论为指导首次发表了顾客对汽车满意程度的排行榜。它作为一种吻合时代需求趋势的经营战略,弥补了CI过份强调企业自身形象的不足,使CI战略跳出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继续发挥其功能效应。

就在美国的CI得到升华之时,日本又遇到了问题。日本CI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强调CI中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CBI两部分。全因其涉及面广,推行难度大,因此,能正能将MI和BI一起运作的并不多,另外,很多学者就已重视“CI污染”———各种广告造成的视觉充斥对社会的负面效应。还认为是CI是泡沫经济的产物。那么,它该怎样改善自身呢?

不管CI是否是泡沫经济的产物,反正CI的热潮席卷了神洲大地。我国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其它的发展,富起来的人渐渐多了,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衣服只要能保暖,食物只要能果腹,手表只要走得准,冰箱只要能制冷,“价廉物美”不是很好吗?这种没有结构,没有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多元化的到来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再次改变,预示着信息时代在中国的到来,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期到来了。

这就是CI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条件。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对信息价值的追求会让企业能更好解决生存价值。中国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只要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不需追究它是姓“资”还是姓“社”,企业尝到了新闻能捧起一个企业,传媒也可以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企业的酸甜苦辣。所以,都提起了对企业包装上的注意。我国大陆九十年代最直接的受到了台湾CI设计的影响,台湾的设计风格受日本影响,但不及日本那样跟上世界潮流进入后现代风格。它在大陆开展业务,为“彬彬西服”,“嘉陵摩托”等做过设计。中国设计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已经接受了日本后现代主义,从当时企业标志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如太阳神、半球电器、单夫高级衬衣、浪奇等。这时中国的CI还处于萌芽阶段,与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道,在全国蔓延开来。许多广告公司与设计公司打出CI设计的旗号,CI的策划费被压得很低,有的从业人员根本没见过CI手册就宣称可做CI整体策划的业务。在这另人眼花潦乱,头脑发胀的世界,抱定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olcn.com

放眼未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流行的公司自行设计的方式,与至少还能吃饱的日本设计公司、供不应求的中国设计公司是有区别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无人能及的。

日本设计界的绊脚石也逐渐被排除着:以中西元男为首的设计家们在美国原有的CI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理念和经济策划等,还将这一理论体系反馈予美国。在MI方面日本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如桂林微笑堂每天早上日方领导就召集员工喊口号,强化企业精神。在BI方面,为企业制定激发企业活力的机制,如本田公司,提出员工提合理化建设,可获奖的方案。并在待客态度,销售服务等方面建立奖罚机制。在VI方面,提倡“个人化”设计,重视调查先行。如“松屋百货”,重新定位统一形象后竟起死回生了!所以,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开展营销战略,是未来日本CI发展下去的保证。

中国的CI设计基本上没有成功的例子,难道说中国目前不适合摘CI吗?为什么九十年代中国从都在讲CI,CI设计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最时髦的东西,听说广州光一个“太阳神”的标志就值好几个亿,于是,谁都想搞CI。可CI在中国企业中却是“昙花一现”呢?从政治角度说,我国企业刚刚步入市场,很多企业连最基本的‘企业问题’还尚未理顺,谈CI还为时过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们也提出这种观点。我国企业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急待解决的不是导入CI,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基本国情,目前,并不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广告包装,以为不异血本的广告会带来厚利!假冒伪劣、盗版产品大行其道,这是健康商品市场竟争中的陷井,也是CI设计的误区之一。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与设计者沟通,按个人意志办事,导致设计出来的非企业形象而是个人形象的有之;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搞CI,要设计师搞CI是因为别的地方在搞,我们也不能落后……”“搞CI还要花钱的呀?那不搞了!”这种话的人有之;且不知CI是何物就想搞CI,这恰好是和CI思想相违背的。一些管理者以为CI设计只是把企业外型重新包装了一下,对于企业文化,管理营销策略并不注重,而经营策略是由管理层制定的。只有在同管理者的密切配合下,CI才起作用。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思想意识阶段,只顾产品质量而无视企业形象宣传,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到了“酒香的店家到处是”的时刻到来,他该怎么办呢?所以,管理阶层的素质CI导入的影响重大。设计师为企业策划的新形象,经营策略必须要由管理层推行。毕竟,设计师只是号手,企业领导才是指挥。另外,中国的专业设计公司能真正驾驭CI的很少。大部分所谓广告或设计公司对CI理解不够,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整体知识。近十年来国内虽有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但我国智力产业尚未形成,CI设计也难成大气候。因为设计市场鱼龙混杂,恶性竞争,压价,难以保证设计质量。甚至有人认为搞CI不过是要一本手册而已,不用花多少钱!孰不知CI手册的制作中凝聚了多少设计师的调查、分析、构想与制作心血,日本设计公司做一套CI手册要花三年时间!一个标志要做上千次,中国设计公司能做到吗?这种认真、踏实劳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公司学习的。与日本CI设计相比,中国也缺乏一些物质、技术上的有利条件:日本是在工业近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OS公司给企业搞CI设计时,为设计说明会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和实物一模一样的。在日本有一种打样公司,是专门为制作复制少量作品服务的。我们的设计公司就缺少这些条件。设计师在做VI设计时,很多把CI树弄错的:树根部“基本形部分”没有规定的东西,树干上的“应用部分”却长于出来。以至于做出的CI手册乱七八糟,起不到统一企业形象的作用。对于设计的直观效果,很多设计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格,只知随波逐流的模仿,这不是对美的追求的态度。这就是现在CI在中国萎靡不振的原因。品牌在中国这块原本头贫瘠的商品经济土壤里一开始就是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所以在树立国际品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前面分析过国外CI的发展路线,也是曲线上升的。

我们应该看到:基于我国商品品质的不稳定性,CI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使消费者企业形象的印象来购买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这样。CI必将在中国企业一步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定要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S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调查,“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稳中取胜,解决生存价值是基础,追求信息价值不要象日本搞成“CI污染”。CI在中国企业中具有特色的发展可以是:不一定所有的企业和机构都必须导入CI,也没有必要等到我国企业整体水平达到CI层次,只要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就可实施,像海尔集团已导入CI战略,走向世界市场。在国家宏观角度要完善市场法则,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政治制度下,企业导入CI是谁早谁晚的事,和中国“先富后富”的道理是一样的。围绕自身生存价值服务,这是中国CI发展的又一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逐步在企业中导入CI是一个试验性的过程,就像中国的经济特区一样,它们的成功会带动其它部分的发展。 dolcn.com

关于领导方面,原先中国的许多企业领导并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而是学其它专业,对经济运作一无所知;或是上级指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镇企业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高含量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前面谈到CI导入企业与企业管理层素质有重大关系,一个好的形象策划能不能被“敲定”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国家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谁没有在经济竞争中提高素质,没在商机四伏下把握机会,没有意识到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那么,下一个“下岗”的就是他了。

中国CI发展的特色还在于:中国的设计师要在把CI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CI手册应怎样制定这些事上,多学习日本的设计公司,学习他们不断地研究CI理论,完善CI理论;把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多为企业考虑,策划出新的营销手段。学习他们踏实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那种敬业精神。日本的设计之所以紧随世界潮流,也是其具有快速学习,取他人之精华的品质。而我们国家的设计业呢?很少在世界级设计大赛上拿奖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文化吗?可我国拥有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呀!缺乏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语言,一种将中国文化诠释给世界人民的语言。CI在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策略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刚刚步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不用等到企业整体水平很高的时候才一齐导入CI,只要企业发展良好,就可逐步导入CI。在若干年后,中国的许多品牌立于世界名牌之林时,中国自然会形成具有特色的CI模式。 dolcn.com

在设计界,设计师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深远的目光,要看的更远,看得更高,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设计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I之路。

综上所述,CI在各国的发展都有兴衰经历,但它始终是曲线上升的。我国在CI低潮期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要看到,在未来它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保证,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丽。

参考书目:

《CI设计》 杨仁敏、李巍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12

一、民族院校品牌营销传播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任何组织的品牌成长,都是通过对品牌信息的不断传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一种品牌文化。何谓品牌?品牌既是一个名称、符号、标记或者设计,或者它们的组合应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个产品或者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也是一种关系承诺,是一种时尚文化;品牌还是一种契约,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信心,减少消费风险。

民族院校的品牌成长问题,与其他的企业组织或者非企业组织的品牌成长道路,从普遍规律来看是基本一致的。就目前而论,民族院校的品牌正是处于“转型成长期”,同样需要品牌信息的不断传播,才能够通过品牌信息的累积增值逐渐达到所期待的品牌目标。“转型成长期”的含义,主要描述为:民族院校品牌从传统的“政治属性为主,教育属性为辅”的品牌属性,向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品牌属性的转变,逐步融入到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之中,凭借品牌本身的核心属性参与市场竞争。事实上,很多民院人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族院校品牌属性的转型,从心理上准备不足,那种留念传统、漠视未来市场竞争的心态,将给民院人提出巨大的挑战。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思想信息传播的政治主流依赖性强的特征,很少系统而又主动地与学校品牌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2)媒介工具选择的单一性特征,很少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组合传播。

(3)宣传方式的随意性特征,很少出现有明确目标与具体计划的宣传方式。

(4)没有确立具有明显导向的口碑传播理念,导致口碑传播出现无序性与非倾向性特征。

(5)品牌事件传播的单一性与一时性特征,品牌事件信息传播的增值利用不够。

(6)民族院校没有实施品牌战略管理,因而在品牌管理上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出现上述传播特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民族院校与高校组织一样,还没有进入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压力不大的现状导致习惯性工作行为的长期曼延。

(2)民族院校没有树立明确的品牌理念与品牌目标。

(3)民族院校的品牌理念与品牌精神不明确,或者还没有提炼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品牌理念,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品牌口号之上,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有力支持。

(4)品牌开发没有列入民族院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或者战略发展规划中的品牌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没有落实具体的品牌管理部门和具体的品牌管理实施方案。

由于民族院校在品牌管理上的无序性,导致了民族院校品牌在社会公众中出现了许多表象危机。这些表象危机从客观上破坏了民族院校的品牌形象,使得许多原本业已存在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的品牌文化资源被隐藏起来,其结果是使得民族院校长期以来的品牌文化积累,没有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

要解决民族院校品牌出现的品牌资源隐藏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成长问题,必须整合多种有效的品牌传播工具,使用品牌传播行为理论进行系统规划、有效组织、长期实施,才能实现期待中的品牌目标。

二、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媒介选择与细分策略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经营、政府公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同样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传播自己的品牌信息。但是,从总体上考察,我国高校在媒介的利用效率与企业组织的利用效率相比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要远远落后于企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而高校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学校的资源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公开使用媒介进行广告宣传的大学,基本上是民办大学,他们主要的广告目标是从国立大学之后争夺到更多的社会生源。民办大学的广告活动,已经开始取得明显的效果,个别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甚至高出了不少的普通高校,比如“西安翻译学院”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民族院校在媒介工具的利用上,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利用效率大同小异,甚至由于在使用方式上过度强调“少数民族”化,导致媒介信息传播走向主观与客观愿望相背离的道路,使得媒介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1、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媒介工具选择原则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必须依托媒介工具的品牌信息,主要表现为:学术成果、技术发明、学校的品牌事件、招生广告等等。这些品牌信息,主要通过学术期刊、专业报刊与综合性报刊、电视、广播、宣传品等媒介工具开展传播活动。

另一方面,学校的对外往来物件,以及学校内部的信息传播活动,则可以引入已经广泛使用于企业经营的CIS战略之VI设计工具,对民族院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然后设计出具有体现办学理念的学校标识,并现实系统化的设计与应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办好民族院校的校园网站,对于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具有特别的意义。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具有中高级学历的成年人们广泛使用的信息沟通工具。观察现在民族院校的校园网,从总体上讲是差强人意的,可以改进与提高的内容还有很多。

2、媒介传播工具使用的细分策略

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与企业组织的品牌传播活动相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不同的品牌信息实行传播工具使用的细分策略,对于民族院校品牌传播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1)、学术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学术见解、专利发明与应用推广、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民族院校品牌提升的重要信息内容,在传播工具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学术期刊与高级别的报纸;专利申请与专利推广活动的双重并举;学术会议活动的广泛参与。

(2)、事件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事件类活动,主要是指民族院校常规性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包括日常性活动与规律化的事件类活动。事件类品牌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介工具,通过电子媒介和印刷品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电子媒介工具,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印刷品媒介工具则包括普通报章杂志、内部各种印刷品等。

(3)、专题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为了实现明确的品牌传播目标而组织专题文章,是民族院校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专题文章,其主要传播工具应该以专业性报刊和部级综合类报刊,作为首选工具。

(4)、招生活动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招生活动是高校每年中最重要的品牌促销阶段,民族院校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招生促销活动来看,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许多普通高校,都非常重视该活动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从促销的形式来看,举办招生说明会、发放印刷品资料、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做广告,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不少高校还利用优厚的经济工具来吸引高素质是优秀考生。

(5)、VI设计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的CIS战略,同样适合高校组织的品牌信息传播。在CIS战略中,以视觉识别为表现形式的VI设计,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考察民族院校的VI设计就会发现,民族院校对学校标识的图画设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企业那么重视;系统引入VI应用要素设计的学校,难见踪影。如果从CIS战略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战略,目前还全面处于无序的“原始状态”。

(6)、校园网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校园网作为民族院校为广大网民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从宽泛的角度来讲是品牌传播的第一大媒介。但是,民族院校的校园网所展示出来品牌信息,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与高校这样一个高级知识群体组织的形象不相符。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民族院校网络建设,目前还停留在浅尝则止的较低层面上,有待学习与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由此可见,不同的媒介工具,对品牌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整合媒介工具,利用各种媒介来传播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将有利于加速民族院校品牌形象的提升。

三、民族院校品牌的口碑传播策略

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品牌传播的实现方式除了媒介传播以外,另一种形式就是口碑传播。这是两种不同的传播行为。从传播结果来看,媒介传播无论是时间与空间上,还是传播的速度上都远比口碑传播要有力得多。但是,口碑传播又有媒介传播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口碑传播对于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则有超一流的实现能力。当然,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在传播手段上都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两种手段进行交织使用。之所以把口碑传播拿出来专门讨论,是因为口碑传播在高校品牌信息的树立中有重要的作用。

1、民族院校品牌口碑传播的主要方式与传播效率

(1)、品牌口碑传播的流向分为对内传播、对外传播、双向交互式传播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流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校园内部传播、品牌机构负责组织对外传播、学校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传播。

校园内部传播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三种传播方式:教职工内部传播、学生内部传播、师生之间互动式传播。前两种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主流传播和横向的非主流传播、少量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性传播,后者则属于温和型传播并表现为交互作用。

品牌管理机构利用媒介工具组织的对外传播,民族院校目前还停留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单向传播方式上,他们还没有或者远离具有现代竞争理念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更不用说使用使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技术手段了。

学校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传播,从目前来看,双方实现信息交换与应用的机会并不多,相互之间的影响力由于信息交换的阻隔,而大大降低。

(2)、口碑传播效率是个必须重视的理念问题

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效率问题,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过去的品牌传播结果来看,品牌传播的效率的确出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导致民族院校的高校品牌作为“高校属性”问题被客观淡化,就是品牌传播效率与传播结果的重大失误之一。出现这些失误,口碑传播工具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在思想上树立品牌传播效率理念,在行动上重视和加强口碑传播的作用,利用口碑传播工具为民族院校的品牌提升服务,将是摆在品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口碑传播工具的使用策略

(1)、内部教职员工的口碑传播

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意见最多的社会组织。但是,民族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信息,在品牌利益的前提下,要求全体内部员工真正做到统一认识,认可本院校的品牌理念,主动成为品牌传播的主体,承担起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广大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参与社会活动过程的沟通,都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品牌传播的工作。

(2)、实现与在校学生家长的互动口碑沟通传播

家长作为民族院校的直接性社会公众,他们对民族院校品牌信息的期待程度,也是很高的,因为它将关系到家长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民族院校的品牌管理行为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沟通,让家长支持学校的品牌文化建设,使学生家长成为学校品牌信息的口碑传播者,在他们的生活中进行有效传播。

(3)、通过与毕业生典型个案的沟通来加强口碑传播

学生是民族院校的“产品”,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对于提升学校的品牌信息,将产生实例化的影响。利用毕业生的典型个案,通过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自豪度,对于加强口碑传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校企横向沟通传播

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组织,在接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利用企业组织来为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服务,将大有裨益。组织优秀的专家到企业去锻炼,帮助企业解决在产生经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校企横向沟通,对于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5)、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传播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生源的重要因素。社会人才中介为大学毕业生主办专场就业推荐会、高校自己组织专场就业洽谈会,成为各个高校面向社会促销毕业生的主要手段。事实上,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活动,还有很多种方法。如何利用毕业生的推荐促销活动来提高品牌信息,值得民族院校从业人员的深思。

(6)、主动出击引导品牌信息的有效传播

如果民族院校把品牌信息的传播纳入常规的管理工作,那么,管理部门就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比如开展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为目的的专家出击策略,主动面向企业、政府、其他组织提供专家服务,开展科技与文化下基层的活动;开展以品牌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展示出击,主要参加高交会、专利技术交易会等等;开展以一般性品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参与性出击,主要参加行业组织、社团组织的一些具有传播面广、影响性强的传播活动。

口碑传播,在现代营销行为中,通过品牌人格化的方式来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的,是品牌开发者培养忠诚顾客的主要手段。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品牌传播策略中如何提高口碑传播的路径与效率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四、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互动共享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传播,往往是在媒介传播与口碑传播两种方式下相互交织传播来实现的。只是由于不同事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传播方式各有侧重而已。因此,树立品牌信息资源传播管理的互动共享原则,对于提高民族院校品牌传播信息的使用效率,具有特别的价值。

1、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系统规划原则

既然品牌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媒介传播和人员的口碑传播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的,那么,民族院校的品牌管理部门,就必须针对这两种不同传播方式的各自特点进行系统的品牌传播规划,使用开阔的视野和系统思维,真正把品牌信息的各种传播活动放到一个系统的战略与战术行动之中去,让所有的品牌信息为品牌传播活动服务。

2、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目标管理原则

所谓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目标管理原则,就是指民族院校在开展品牌形象的传播活动之中,既要有立足于长期的战略目标,也要有中期与短期的战术目标,更应该对于重要传播活动实行项目目标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执行、有控制、有协调,品牌信息的传播目标才能够真正达到。

3、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主次清晰原则

在品牌信息传播活动中媒介使用的管理上,媒介工具选择的主次性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品牌管理部门在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项具体传播事项是以媒介为主还是以口碑传播为主,要有明确的主次清晰之分,明确传播工具的主体性,既有利于制订具体的品牌目标,也有利于制订具体的执行计划。

4、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互动信息资源增值原则

媒介传播与口碑传播,虽然出发点不同、影响的宽度与深度不同、目标受众不同。但是,如果在使用一种工具的同时,也考虑到另一种工具的搭车使用,并付诸实施则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从而实现互动传播为品牌资源带来增值。否则,从客观上讲,如果品牌信息传播工具未能充分利用,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5、信息传播管理策略中项目操作的计划性与可控性原则

民族院校品牌信息的传播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具体的品牌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所有策划的品牌信息传播项目,都要能够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计划,并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实现有效控制。没有可操作性的任何品牌信息传播的设想,对于品牌传播活动而言,是没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