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vi设计邀请函

vi设计邀请函

时间:2022-12-05 18:58:08

vi设计邀请函

vi设计邀请函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内容;VI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4-01

高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项目化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者着重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许多高职已将项目化课改纳入所有课程体系中。在项目化改革中,本人尝试将VI系统设计课程在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取得一定成效。

现在职业高校一般都会开设VI系统设计课程这门课,该课程作为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一门综合技能应用的课程。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无论从教材还是实际授课来看,原来的VI课程都不适用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在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课程讲解中将实际工作中VI系统设计的企业操作知识点以容易掌握和灵活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能在实际应用时将相关知识贯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工作之中,是从事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要求,本文将探讨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课堂,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帮助学生在VI系统设计课程学习中,在解决学生在传统技能操作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设计师”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调研、操作等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意识,是我们的主要思路。

1 课程内容优化整合的主要渠道

VI系统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综合能力运用课程,前期学生已经掌握、融合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包装设计、平面综合设计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点,该课程本人通过自己的企业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教学者重视与思考的问题。企业在进行VI系统设计时,基本不用网上的VI模板,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还是局限在网上模板套用,与实际应用脱钩。结合企业实践,本人将课程高校VI课程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化整合。

2 将《VI系统设计》课程自身优化整合

1)根据岗位面向、服务面相的需求合理选择学生的研究方向与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由市场需求决定设计风格。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等,将企业专家评价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在前期VI系统设计方面的企业基本应用的原创、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根据考核表现形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案,应用到实际的学生教学工作之中,提升教学效果,建立有效地评价系统。

3)增加课外实训基地,营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好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帮助学生在职业化教学过程中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了解真实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专业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本课程在教学中尝试每一个子项目中都会结合校内工作室,让学生学习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例如企业邀请函的输出打印,抽奖箱的设计等,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3 《VI系统设计》课程与包装设计课程优化整合

现代的VI设计更要准确地把握消费群体的脉搏。现代企业的包装设计已经由单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来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提升到企业形象的多层次、多方位渗入。消费层次的多样性及商品使用场合的多样性,确定了企业包装的多样性,这些同样是VI系统设计中理念识别系统所需要最先考虑,并做出策划对其做出支撑的。在教学中应加强VI系统设计对包装设计特性的指导作用。

4 《VI系统设计》课程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

VI系统设计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平面广告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及推广的一部分,广告设计具备了文化产业中综合性特点,内容丰富,专业跨度大、影响范围广,和VI系统设计课程整合后对学生专业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很有帮助。

最终,当专业知识树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VI系统设计课程则是全面的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到行为规范到产品的视觉识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64页)

别有个全面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设计元素组合的意义,是学生从原来单纯的VI操作技能知识,请入学生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对宣传公司的效益,对市场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认识,这些课程的安排有机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弛.CI-企业形象塑造[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2] 齐强.经营谋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vi设计邀请函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很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一.针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对于新技术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高要求,我们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增加电脑美术课程,打破了美术课即是“绘画与手工制作”的基本格局。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为主,所注重的技能也是以“绘画”和“手工制作”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美术教师的技能掌握能够更加的多元化,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和电脑美术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设计软件和艺术设计技巧。我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就把电脑美术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学习。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越来越感受兴趣,思维得到了拓展,了解到图画并不是只能够通过各种画笔等常规工具来完成,运用鼠标也可以制作出漂亮的图案。除此之外,在学生的见习过程中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都设有机房,电脑教育也普及到了学前阶段,学生可以运动自己掌握的电脑美术技能可以又快又好的制作出节日邀请函、节目单、海报和各类宣传板,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得到了提升。

二.“项目导入”搭台,“技能操作”唱戏。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拓展该课程的实用性,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听公开课、访谈、设计问卷、回收问卷、分析问卷等多种方法,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需求点―“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各类学前教育机构都希望能够树立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现出来:

首先,企业形象的创立使要通过“CIS”战略系统来实现操作的,“CIS”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就是一个企业内部外部认可该企业的统一性内容。“CIS”系统中又包括“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MI”、“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BI”和“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VI”。幼儿园教育理念、办园宗旨、教学思想、课程特色、文化特色、管理理念、培养目标、 园 训等都归属于MI这一部分;幼儿园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奖惩策略、教师守则、评价体系、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工作环境、福利制度、公益性、文化性活动、家长手册等一系列内容都归属与BI这一部分。

而企业的视觉识别VI系统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亦称为企业的脸面,是静态的识别符号。作为幼儿园的VI系统,一般应包含:幼儿园标志、幼儿园标准字体、幼儿园标准色彩、幼儿园吉祥物、各种办公用品、幼儿园园车外观、幼儿园服装服饰、符号标志等内容。

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VI设计实现品牌的确立。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

当一个学前教育机构走上正轨,CIS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MI和BI是学前教育机构领导者要构建出来的,“VI”则是设计者基于“MI”和“BI”设计制作出来的。当今社会大量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但是都没有开发“VI”,在已有“VI”系统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VI质量低劣,无法反应幼儿园的真实水平,原因很简单,对于不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的设计者来说,设计只是“纸上谈兵”。

2.VI无法应用,很多幼儿园花了很多金钱投入到VI系统中,当VI系统完成后,却发现里面很多内容无法使用和执行,因为“VI”和“MI”“BI”相脱节。

3.VI缺乏独创性,创新性是VI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学前教育机构的LOGO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运用颜色的单一性――都用七彩或绿色,运用元素的单一性――都运用花朵、太阳、幼苗等,造型的单一性――圆形、花朵状、曲线造型等等。

针对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我们在电脑美术课程中运用“项目导入法”,即在该课程中针对一所学前教育机构进行“VI”系统的打造:

1.以项目导入为桥梁,在设计初期,学生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进行过几次谈话,完成了思想上的碰撞。在谈话过程中,逐渐明晰了该教育机构的“MI”和“BI”,这也将成为她们进行“VI”设计的基础。

2.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制作出了完整的时间表,教师的指导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在她脑海中的设计稿,为她们的电脑制作提供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因此更加灵活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积极性也大幅度提高。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电脑设计技能与软件操作技术。

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corelDRAW和Photoshop两种视觉设计软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把软件的功能按照顺序进行逐一的讲解与操作,学生往往在学了一种新技能后就忘记了前面所学的技能。而运用“项目导入法”的课堂,在软件的讲解上往往是除了基本技能之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急需解决完善什么问题就先解决该项技能,技能的学习是为案例所服务,即是以常用的操作技能为基础,之后针对客户要求的不同效果进行不同特殊技能的讲解示范。学生在完成设计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了整个设计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对学生今后进行其他软件的学习有启迪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就变成了“活的技能“,而不是“刻板的操作”。

3.确保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及时与客户沟通,让客户了解进度情况,并且及时商讨修改意见,客户在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教师为学生在技能上的操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设计稿件,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进一步熟悉软件,熟悉操作技能,也学会了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她们的自信心,激发了她们的学习兴趣。

4.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期末,学生的成绩除了由教师提供一半之外,另外一半则有客户提供,客户也可以选择出最心仪的设计作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的作品在得到了肯定后,自信心也得以提升,毕竟,来自社会和来自教师的双重肯定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学生时期就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将“VI”设计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头脑风暴法拓展学生思维,实现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双赢”。

在整个“VI”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脑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该课程中,教师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寻找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找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创意,并且用这个创意来进行设计,用电脑软件来实现自己的设计。大家的创意进行相互的碰撞,又会产生出新的创意,就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为了不和社会上其他的设计作品有相似之处,学生经常会绞尽脑汁,但在课程结束之后,她们又很回味这种竭尽所能的感受。

企业也在参与学生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在启示中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营方式,可以说,“项目导入”让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宝贵的财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vi设计邀请函范文3

摘要:当代艺术展览的平面设计有其传统与新兴的两面性,因为展览内容和形式的特别,而影响了此类平面设计的创作与呈现载体。本文试图结合笔者自身的设计实践与对此类设计的观察研究,探讨当代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的地位、手法、媒介等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展览;平面设计;海报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3-1

无论是一场世界级的球赛,还是一家新兴的出版社,或者是一次选举,无处不在的平面设计都充斥其中,代表着某个活动的目的,传达着这个活动的信息。与任何一场人类社会中的集体活动一样,艺术展览也离不开平面设计的包装与推广。而当代艺术在艺术区间中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为其的平面设计在传达地位上的特别。这里着眼于艺术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展览,正是基于当代艺术多元的呈现形式对平面设计所带来的挑战,当代艺术展览通常展出的作品类别有: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复制品、版画、摄影、行为艺术等,为这些展品的展览做平面设计,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现象。

在艺术展览的相关设计中,素来以“平面设计”自有的风格来传达的手段在这里常会被压制、削弱,甚至在一个并不起眼――但是依然重要的位置。在这类设计中所谓的“甲方”则是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和主办方。从传统媒介角度来看,一场艺术展览对于平面设计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展览海报上,在确定海报后,随之延伸出来的同类视觉风格的邀请函、门票、宣传品、画册,这些都是常见的展览设计对象。当代艺术展的海报在个展和群展之中,又有着各自的设计规律和设计呈现。对于艺术家个人展览,海报的主要元素通常是其作品,使用某张画、影像作品的截屏或是装置作品的静物摄影作为主要背景――这些通常都由作品本身、策展人和艺术家决定,平面设计师的话语权在这里也处于从属的地位,而这一现象也合乎逻辑。群展的海报对于设计师而言,常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设计手法常是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名称加以图形化的表现与配色,或者以展览名称本身为设计元素。因为无法对每一位参展作品面面俱到,所以众参展作品往往不出现在其中。海报的主要诉求在于展览名称、类别、参展艺术家、开幕时间地点、展期以及主办方的信息传达。例如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2013年举办的“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大型群展,海报即单纯地以文字为主题,可以看到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子,在不同的子活动海报上始终保持醒目的“ON|OFF”字体,配以不同的纯色底色加以区分。平面设计在这里被十足地弱化。

在当代艺术展中,如果以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大众较难以直观理解的形式呈现,往往在展览开幕之前还需为介绍参展艺术家和展品而设计印刷导览手册,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不同于传统字画古物等展览,这类展览的作品――例如装置、现成品艺术,往往是在展前一小段时间内,于展览现场完成的,故而展览画册是在开展后才开始设计,这个设计工作的节奏也迥异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展览形式。笔者于2013年参与设计的中德当代艺术展“内观:个体的经济化”即是这样的例子,参展艺术家萧昱、Armin Chodzinski等人的作品都需在展厅内完工,而设计展览画册所需的作品图片只能在展览开幕后才能收集到,这亦是该类展览平面设计的一个特殊之处。摄影展的平面设计也有其特别之处。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于2013年举办的的荒木经惟摄影展――“感伤之旅・堕落园”的平面设计中,导览折页包含了布展路径、展览内容说明,以及荒木经惟摄影作品的主题阐释。为展览本身做解释的这个功能性设计在这里是第一位的。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独立网站、微博、微信又反过来影响了当代艺术展览自身的宣传方式和步调,同样的,也影响了为艺术展览而做的平面设计工作。在微博这样的媒介平台上,展讯的传播往往更加迅速,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更直接,如何推送消息、推送的频率如何,以及每条微博140字的限制、长微博图片的信息容纳量,使得艺术展览的平面设计在这个平台上因地制宜,往往为开幕前和开幕后两类传播信息而设计,整体的设计活动则是围绕展览海报风格而生的展览“VI设计”,保持元素、配色、版式的统一,而核心的“标志”,往往是展览名的字体固定排版,不断地在纸质或电子邀请函、手册、画册、展厅内外空间里出现。而展厅内外空间中的视觉设计也是此类平面设计的延伸:大到悬挂于美术馆的整体外墙的巨型海报、沿街海报旗、桁架的设计,小到展厅墙面导言所使用的字体、转印于墙面的形式――是丝网印刷还是即时贴,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展览平面设计师定夺的内容。有的展览亦为了配合展品需要,室内墙面颜色也被专门粉刷,更有特殊灯光的处理,这些实际空间中的变数也需要平面设计师有所考虑与把握。至此,艺术展览平面设计师却又并不“平面”地跨界起来。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十年中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和身段吸引着国内外业界的注意力,而当代艺术展览对于平面设计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爆发。未来的艺术舞台也依然在中国进行着扩张,中国本土的艺术展览在不断推陈出新,为之所做的平面设计也会日新月异,我们期待着更好的设计作品同更好的艺术作品一同出现,为传达更具影响力的优秀艺术作品而服务。

作者简介:

徐源,南京艺术学院。

vi设计邀请函范文4

“二、项目内容及需求”

1、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进行梳理、诊断、分析,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诊断报告。

2、根据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要建设成为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开发并举的,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管理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的策划,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

3、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员工手册,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执行。

4、规划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个性特征鲜明、可执行度高的VI体系,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VI手册;并根据VI手册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明施工形象设计指南》进行修改。

5、对公司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

6、对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执行及定期评估、完善与维护。

公司会议室,对于如此的一个有关企业文化咨询项目的需求,同心动力该如何应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一致坚持以下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的是系统的梳理和提炼;

企业文化不是仅仅靠建设,靠的是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在企业文化层面就是关键的核心价值,在战略层面就是核心竞争力,之后一切围绕这一核心去展开,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不是CIS,CIS仅仅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载体而已。

在会议室的成员看来,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代表了太多国内企业的看法。他们好于一般的企业,但离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同样还有一定的距离。面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需求,我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去加以满足;二是,向客户清晰地传达我们的声音,以及系统地阐述我们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路径和具体项目运作思路。研讨的声音没有太多的不同,大家一致性地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2006年2月底,同心动力顺利地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在企业文化深植阶段,我们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内部讲稿》中看到以下一段内容:“今年(2006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咨询公司与我们共建企业文化。当时,有5家公司参与了投标。5家公司各有千秋,评标时,评委们很快淘汰了3家,但在剩下的2家中却难以抉择。一家VI设计上实力很强,其法人代表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一家属实力派,其“没有最好的企业文化,只有最合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从企业发展历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被我们所认同。到底选择哪一家,经过反复考虑,评委们还是选择了与同心动力公司合作。为什么?因为企业文化建设不是CIS建设,不是企业形象变了,就是有了文化,VI视觉只是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体现和物化企业文化,但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用统一的价值观和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经过一个项目的运作,双方的观点竟是如此的一致。

一、梳理提炼企业文化(找到核心)的前提是充分深入的调研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也就不存在文化策划的问题了。因为不管是否有咨询顾问和咨询大师的到来,组织都会客观存在它固有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凭空的给一个企业策划出它的文化来呢?我们又怎能不充分考虑公司固有文化的阻力和动力来实施和执行策划出来的文化呢?看来,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调研一个企业(毕竟有了调研才能有发言权嘛),了解其文化的强弱、文化的优势、文化的劣势、文化对于公司战略的匹配等,在此基础上,去摒弃文化的弱项,强化文化的优点,以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公司的战略,提升公司的价值才是正确之举,也才是企业文化提升的关键。因此,细化调研,强化调研是这一项目成功的前提,也是这一项目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图为:前国家主席(左三)视察中国十五冶工地

1、清晰梳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历程,提炼文化基因

半个多世纪,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历经诞生、成长、变迁、改革,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十五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精神文明、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等均获得快速稳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经营模式和管理思想,这些经营管理的认知,都通过言传身教和共同遵循而蕴涵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有的已经通过一些形式展示出来,象颗颗珍珠散落在企业的各个层面:

企业精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经营理念:“诚商理念”诚心待人、诚恳做人、诚实做事、诚信经营、持力于诚、持续于诚、持久于诚。

愿景基础:理清思路,理顺关系,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经营迈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之路,管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管理型转变,实现公司的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

经营管理主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调整市场开发领域作为工作的重心,并看作是保持发展的前提;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并看作是稳定发展的保证;始终把管理方式的调整作为手段,并看作是加强监控的有效途径;始终把提高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并看作是经营企业的根本;始终把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并看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归宿。

……

这些优秀而独特的管理理念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归纳、整合、凝练和清晰化,并进行提升。

经过细致调研,诚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的企业精神,强烈的市场意识,精细管理,不断学习和创新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优秀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提升的基础。其不良基因则包括:工作相对缺乏效率,团队支持不够明显,新技术开发呵应用相对较差等。这些成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转变的注意点。

2、细致调研外部认知,深刻认识业主反馈

外部认知部分的分析主要依据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业主及合作方的访谈调查,通过对这些调查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公司外部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认知与期望。

同心动力坚信,任何一个组织的工作内容一定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内部运营和外部发展,其中外部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客户(业主)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认知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的定位。

细致调研外部认知,深刻认识业主反馈是本次项目的重点。调研得出的结论,外部感受到的优秀文化元素主要是:

1.吃苦耐劳,团队,敬业,奉献精神,能够一起攻克困难;

2.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很好;

3.市场观念转变比较快,市场意识较为强烈;

4.诚信,比较直爽;

5.比较注重结果。

认为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

1.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做事比较粗放,不细致;

2.成本管理比较粗放,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很不利;

3.结构质量抓的很严格,对于细节上抓的不好;

4.文明生产、文明施工不到位;

5.安全管理做的不是很好;

6.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7.体系和程序的执行不好;

8.企业外部形象上一般,很普通;

9.技术力量中等偏下;

10.各个管理层次都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

3、关注员工期望,界定个性特征

全体员工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的重点。

调研发现,员工期望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未来包括以下文化元素:

1.诚实守信、注重信誉和品牌形象塑造,可信赖;

2.务实、稳重;

3.目标导向,用工作业绩说话,讲究快速高效;

4.为业主服务,满足业主需求,强调业主满意;

5.不断变革和学习创新,成为业界的领头羊。

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是:以团队支持导向为主,其它导向均衡发展的企业文化。即员工期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授权,希望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培养团队意识,实行亲情化、人本化管理,加强有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作。

综合自我认知、外部认知和期望认知,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个性特征进行清晰界定:市场意识,客户导向,诚实守信,敬业拼搏,团结协作,务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这些文化的个性特征其实就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价值观的真实反映,是在公司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得到广大员工普遍认知认同的。需提升的个性特征包括:精细高效,学习创新。而这些是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的价值导向,是公司未来文化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这一块,是否员工期望的就一定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提升的方向?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未来文化的定位,还需要综合考虑目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主要问题和战略对于文化的影响这些重要因素。

4、定性定量结合,确定现状文化类型

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定量测量工具,结合细致的访谈调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现状文化类型为层级规范、市场绩效和团队支持导向并重为主、灵活变革导向较弱的企业文化。在整个公司管理方式来看,是以过程控制为主,层级规范文化、团队支持文化和市场绩效文化在整个公司上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作为一个建筑施工类企业,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这几年任务较重,技术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显著特征、对员工的管理、领导风格、凝聚力、战略重点、成功标准的分析和访谈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现状文化类型一致性较差。这意味着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在不同方面不太一致。也就是说,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不同方面强调着不同的文化导向。即在公司战略重点、领导风格,奖励系统、员工管理的方法和支配性特征等方面,在强调着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和其它的一些研究机构发现,一致性文化虽然不是成功的必须要求,但其与不一致性文化相比更有可能导致高的绩效。消除这种不一致性也成为本项目执行过程的重点。

5、充分考虑公司战略对于文化的需求

既定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在方方面面影响到公司战略的选择和决策,相反,一旦公司战略确立,企业文化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提升以支持公司战略的实现,这是我们一再坚持的文化和战略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咨询项目的定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既定战略的要求。

通过对竞争性环境和公司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对未来企业文化的需求是:在优化层级规范和市场绩效导向文化的基础上,以团队支持和灵活创新为文化的主基调,重视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协作,强调人本管理、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灵活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通过精细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竞争的软实力)开展工作,做优质工程,保工程进度,满足客户需求。

6、详尽公司问题,试图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蕴涵于日常的管理实践和管理行为当中,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针对并能够解决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以达到打造优秀团队,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旨在分析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加以改善和解决。只有清晰界定管理问题,才能明确什么样的文化能够有利于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呈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学习创新、沟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四个大方面的问题。我们调研认为公司应该清晰地梳理和提炼出系统的企业文化,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体系,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去倡导一种团队支持(人本管理、团队承诺、服务意识倡导等)和灵活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一种亲情化文化氛围下去指导公司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和培训体系,去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激励全体员工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扩大公司的品牌形象,形成上下一致性较强的企业文化,把公司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定位的原则是科学准确

结合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个性特征、现状文化类型、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主要管理问题、竞争环境和战略对文化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未来文化发展方向是:持续优化层级规范和市场绩效导向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强化团队支持和灵活变革文化导向。文化核心强调市场意识,客户导向,诚实守信,敬业拼搏,团结协作,精细管理,务实高效,学习创新,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三、文化体系务必清晰简单实用有效

综合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历史文化基因、员工的满意程度、文化核心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现状文化类型、期望文化类型、主要管理问题对文化的需求、外部客户对文化的需求、竞争环境和战略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的需求等分析,我们提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必须以“诚信、精细、高效、创新、执行”等核心价值观和“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具体说来,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

使命:与客户共发展与员工共成长与社会共和谐

愿景:多元化的十五冶国际化的十五冶人性化的十五冶

核心价值观:至诚至信求精求效创高创新

企业精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企业形象宣传语:诚筑基业

价值观是关于企业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共享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的作用,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也是企业文化手册的核心。

如何让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围绕这个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借鉴国际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在核心价值观中具体写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针对每一个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这一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之后是怎么做?再有就是员工自己的感受和认为应该补充的关键行为准则?为更好的让企业文化手册成为员工工作的指导,能够更好的践行,我们在核心价值观部分加入了“自我检查表”和“自我成长计划”,这为企业文化的深植、企业文化手册真正成为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文化深植紧密结合管理,提升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

定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确立企业文化发展导向,撰写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这仅仅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工作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要在继承过去企业文化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即由一般性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策划转变为适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真正实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的深层次落实和提升。

其工作重点之一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在我们咨询师指导下,围绕文化体系,重点针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落实到每一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工作、行为上的具体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整改落实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员工,用于工作的对照和改进,一份交由部门领导,用于监督和考核。这改变了目前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无考核、或者有考核但流于形式的现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工作重点之二是手把手教会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中高层领导、企业文化工作条线相关人员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论和工具。我们深知:授之以鱼的同时,一定要授之以渔。作为管理咨询、管理顾问机构,我们虽然在业界倡导三年的跟踪辅导,但是这对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管理咨询工作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企业内部有尽量多的人员懂得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其重点之三是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VI按照系统规范的要求,对所有涉及到VI的地方进行规范和系统化,对于各二级单位和项目部VI进行详尽的规范,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在以上几个重点工作的指引下,我们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一起制定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实施与推进管理办法》,真正将企业文化和公司方方面面的管理和工作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纳入公司考核体系,统一全员的思想和理念(心的一致),统一各组织和全员的行为(行的一致),保障了企业文化体系正确、有效运行。

“这次和同心动力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也使得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此非常感谢!”――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文化核心的提炼是非常适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企业文化深植第一次测评访谈时语录。这些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整个项目工作的最好认可,也是作为一个管理咨询人员最深感欣慰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曾经如是说:“我只要走进一家公司七秒钟,就能感受到这家公司这月的业绩如何。”这位日本经营之神用来测量一个公司成就的工具,既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也非挂在墙上的曲线图,而是他在瞬间所捕捉到的一种气味,一种感觉,一种渲染人心的力量,它就是--企业文化。

今天,同心动力在2006年全面调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公司进行了一年的企业文化深植工作之后再次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10天左右的调研,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变化,也感知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文化、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氛围,同样,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业绩和值得憧憬的未来。

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工作,经过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的共同努力,经过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对于信念的追求,我们看到的确确实实是太多企业文化深植后正面的影响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的、感到的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对于企业文化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将企业文化管理纳入考核,对于愿景的理解,对于价值观的理解等等)、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高度的认知和认同、上下一致的对于企业文化工作的重视和参与、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的科学合理设计和憧憬、对于未来共同愿景的执着和追求……

vi设计邀请函范文5

从竞争环境入手,把握盛世桃源酒店的品牌方向

观竞争格局,确定品牌位置

在中国众多县级城市,传统餐饮店主要有两类:一是街坊市井餐饮,定位于普通市民,价格便宜,以就餐充饥为目的,一是宾馆酒店餐饮,这类餐饮主要是满足酒店客人的需求,由于其环境与服务好,也成为当地中高收入人士社交、宴请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南成为中国少有的富裕地区之一,餐饮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中西快餐及餐饮连锁纷纷出现,满足了上班族及日常消费者追求方便、快捷和舒适的需要。二是老字号餐饮东山再起,以传统特色抢占市场。三是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中高档餐饮,这类餐饮店在环境氛围、服务上与宾馆酒店不相上下,甚至更好,但定位于专业餐饮,成为发展最快的餐饮模式(如下图)。

盛世桃源酒店属于中高档特色餐饮类别,其面对的消费者主要是美食性消费,政务及商务消费,其竞争对手为高中档餐饮企业、宾馆酒店及星级饭店。

洞察消费,深度剖析顾客需求

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研究,我们将盛世桃源酒店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于三大人群:

政府与社会管理阶层:拥有雄厚的组织资源,掌握实权,社会地位高。

经理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拥有权力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

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金钱多,权力小。

针对这三大人群的需求,可以看出,其消费主要是商务和政务消费。

由于县级城市中高档特色餐饮企业非常缺乏,这就形成了一个市场空白地带。随着私营企业主增多,其与政界、商界人士的交往活动频繁,迫切需要一个符合他们社会地位、身份、品位并有利于公关、谈判与宴请的餐饮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从身份、地位和情感上产生一种归属感,与他们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从消费需求入手,解秘盛世桃源酒店的精神密码

对于企业主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获得更大的成功,不断挑战自我。因此,他们希望有这样一家大酒店:体现自己的品位和成功,是一个高层次的社交场所。

对于有地位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目标是享受和体验上流生活。因此,他们希望有这样一家大酒店:体现自己的身份与价值,散发着的贵族气质,与其心中的权力感相呼应,从而产生归属感。

因此,盛世桃源酒店就应该是这样一家酒店:消费者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精致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品位,一种与其身份相吻合的精神满足。

于是,我们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一个词上:尊贵。尊贵是盛世桃源酒店在行业中卓而不凡的姿态,是其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和固化,也是所有行业领导者固有的风范,同时,尊贵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核心消费动机,更是消费者在盛世桃源酒店的最好体验。

以尊贵为核心诉求的饮食文化就是以食为尊,以人为贵。以食为尊,带给消费者的是饮食消费时的身份感、价值感和信赖感。以人为贵,带给盛世桃源酒店的是对顾客、员工和社会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这一理念将打造一个一流的美食殿堂和为员工、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核心文化与价值。

品牌精神密码的破译,解决了“品牌宪法”的基本问题,品牌标志、品牌表现、品牌口号、品牌结构、品牌传播、品牌行为等相关要素便在品牌宪法的框架和指导原则下顺理成章地规划出来,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整合策略,实现盛世桃源酒店品牌登陆

策略一:提升产品力

梳理产品线。对菜品进行组合和定位(如下表),以菜品品质及不断创新作为产品的基石,挖掘盛世桃源酒店在当地市场所独有、象征高价值的形象菜品,并根据饮食消费的需求和变化推出本地风味菜和比较现代、时尚的菜品。

盛世桃源酒店菜品的定位与组合:

打造厨师形象。策划、组织或参与厨师技艺大赛,鼓励厨师积极参与,展示才能,赢得荣誉。实施“名厨出名菜、名莱造名厨”的菜品品牌策略,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形象力的提升。

策略二:提升服务力

将原有服务体系进行细化、梳理、提升,形成规范,将其整合到“尊贵100”服务概念之下,让“尊贵”价值体现于具体服务之中,通过“尊贵100”服务工程提升品牌价值。

星级服务:制定星级员工选拔标准,每月评选“五星级”服务员、“四星级”服务员、“三星级”服务员各一名,结合“点牌服务”提升服务价值。

星级心语:设立顾客反映心声的渠道,搜集顾客意见,改进服务。

星级工程:将亲情化服务、点牌服务、交流服务、顾客问候服务、节日送礼服务、档案管理服务等各项服务内容细节化、规范化,使之成为服务人员的标准化行为,便于盛世桃源酒店在各家分店复制和管理。

策略三:提升形象力

全新打造Ⅵ形象系统。形象识别体系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酒店餐饮业足以服务为主要消费模式,因此,形象识别体系的建设和规范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围绕“尊贵”这一核心理念与价值,我们为盛世桃源酒店提供了全套近200页的Ⅵ系统设计手册,涵盖了品牌标志到酒店应用系统的方方面面。

推出有亲和力的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有助于增强品牌识别力、亲和力、感染力,盛世桃源酒店作为一个刚刚诞生的新品牌,塑造鲜明的产品形象有助于迅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鲍鱼是盛世桃源酒店的形象菜和招牌菜,将菜品以拟人化的“秀丽公主”形象展现出来,推出了非常具有亲切感和尊贵感的鲍鱼公主形象。并由此延伸出系列化的形象传播方式,如公主小礼品、宣传物上的公主心声、形象促销牌等。

策略四:提升推广力

以“尊贵”为主题和内核整合所有推广活动,通过“政府营销+公益营销+价值营销”的模式体现盛世桃源酒店的尊贵价值观和文化思想。

编制《盛世桃源酒店尊贵美食家》手册,通过食谱的演绎与推介,在目标消费者中形成尊贵美食的标准。日积月累,在整个餐饮界,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企业及协会,都会将盛世桃源酒店的美食作为判断尊贵美食的标准。

建立“尊贵100”星级美食俱乐部,采用地面攻击策略,锁定目标消费者,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登门拜访或者发邀请函,进行资料登记,对老客户进行数据库管理,向新客户开展金卡推广活动,建立起稳定的顾客群,让客户真正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设立“尊贵梦想”基金,为当地考取名牌大学的学生提供奖金,推出“尊贵感恩”计划,为那些家庭贫困、负担重的养老家庭提供福利帮助:倡导“尊贵公民”,配合政府部门进行城市好公民评选活动。通过系列化活动把“盛世桃源酒店以社会为尊、以民生为贵”的诚信文化演绎到极点。

将推广活动与当地市政工程结合在一起,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举办诸如“盛世湖景古筝(钢琴)音画共赏会”等高雅性活动,请政府官员及当地企业家参加,提高盛世桃源酒店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

结语

盛世桃源酒店作为一家县级市餐饮企业,对品牌的关注和投入表明酒店餐饮行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酒店餐饮业的品牌塑造已开始跨越仅仅依靠VI导入、形象打造、统一管理的单一阶段,进入到品牌整合推广新时代。

vi设计邀请函范文6

一、有助于新生对专业学习

兴趣的提升和职业思想的形成

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后,要在入学之初现身说法,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及早告诉同学们,鼓励学生热爱专业,摆脱高考(中考)失败的阴影。新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未必全部了解和真正地喜爱,班主任及时介绍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有助于学生坚定选择本专业的信心,从而减少流生。笔者是学平面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常常利用班会和一切与学生谈心的机会向他们传输“专业与职业关系密切、职教生的特点是技能立身”等思想观念,在很短的时间内统一了大家的认识。

开学时,我带领学生参观我的工作室,介绍广告设计流程、认识广告器材(如写真机、冷裱装订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我还为大家示范了从设计到打印、装裱一张海报的全过程,我用自己熟练的操作身体力行地展示学好专业的作用,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在制作过程中,新生想要帮助我裁剪、理纸、清理工作台等,我故意不让他们帮忙而自己忙得大汗淋漓,学生看在眼里,深受启发,初步认识到设计工作的甘苦。

二、能逐步深化学生对

专业学习的激情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专业教师的班主任应该反复对同学们讲清楚本专业的素质要求和岗位要求,在自己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增强指导性和方向性,“志同”才能“道合”,学生能够信服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会配合日后的班级管理。

我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每学期还承担本班一到两门的专业课程教学,陪着他们一起愉快地走到毕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班级干部的专业能力,在工作室中,让他们担任岗位角色如“设计总监”“创意总监”和“首席设计师”等,严格其技能训练,提升设计水平,有时额外辅导他们“一两招”,便于提升班干部在同学中的“权威”,使得大家信服。

我在对班级同学的行为组织管理中提倡小组学习,组建设计团队,做到性格互补、男女生搭配,并综合考虑成员能力差异,因为在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经常深入了解学生,我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有所了解,利于搭建学习团队。对于顽皮学生,将他们吸收到工作室专业小组中来,他们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倾向于干体力活,如广告牌的制作施工等,原本调皮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创业”以后,班主任要适时提醒他们在公司里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是有区别的,让他们试着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班主任尤其不能无偿利用学生为自己做私事,任何庸俗化的行为都不利于师生信任关系的维持。在我的工作室里面,实行岗位轮换,脑体交替,优绩优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有些女生的个性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如爱闹小矛盾、不团结、斤斤计较、脾气古怪不合群等,作为专业领队的班主任,我就在团队中正面讲解团队合作效率提升的道理,在设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进头脑风暴法,让不同个性的同学参与方案的提出和讨论,凝聚集体智慧,在团体合作中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让她们体会到合作的成果和乐趣;同时对于极个别学生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在软件工具使用时和他们提出的问题上故意不教与少教,或者让他们去问“设计总监”,在谈论专业话题时有意“孤立”这些不合群的同学,利用其上进心激发他们学会与人相处,明白“个人的力量永远都是微弱的,融入集体才能提高自己”的道理。

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更容易兼顾趣味性和专业性。如带领学生进行校内外写生活动,在观赏丹顶鹤保护区和古建筑的时候,我带领大家写生并讲解事物造型的点线面构成美;与学生一起逛商场超市时分工收集大量的宣传单、折页和产品型录,回来后一起研究其版式和色彩搭配,大家感觉每出去一趟都收获良多;参观画展、博物馆、画廊时,专业班主任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心得,协调审美眼光,这样更易于在学生面前建立起权威。

三、能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和途径,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业意识

到了高年级以后,为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以致用,我们开始利用工作室的有利条件,承接校内外的设计、印刷业务。我先带领专业优秀生参与,让其他学生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在部分学生挣得自己“第一桶金”的时候,其他同学尤其是家境一般的同学深受触动;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展开“从专业走向职业”的讨论,明确“劳动光荣、致富靠专业”的思想,带着大家走进市场。我们工作室一度承接了校内文化宣传的大部分业务,如橱窗、壁报、招生简章、系(部)特色布置、教室宿舍布置、校本教材封面设计、会议接待手册、晚会活动舞台背景设计、邀请函设计等。尤其是在校庆六十周年的VI系列设计中,我们的设计作品被录用,得到校领导和嘉宾的认可,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还运用节假日走向超市商场为它们设计制作围板、折页和画册;不少学生还参与“猪八戒”等设计网站的招标业务,摄影爱好者向摄影网站投寄了自己的作品。

在建立起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后,不少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我们选择其中的佼佼者参加各类大赛,再次促发整个班级的学习专业的热情。在工作室中,我培训本班的同学参加了省、市级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近十名同学获得省市大奖,班长还获得了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

每个学期,我都要收集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范围内的展示,积少成多,在毕业前我们策划了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展览,邀请校领导剪彩讲话,振奋了人心。我们拍摄了新闻报道的照片、撰写了稿件,在《盐阜大众报》、学校网站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网站上给予报道,扩大了专业影响和知名度,同学们感到无比自豪。毕业前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我带领大家整理作品,自己动手设计、印制自己的画册、诗集、作品集、求职书和班级纪念册等,再次将自己的所学知识综合实践了一次。

四、工作室拉近师生距离,

师徒合作关系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通过一个轮回的班主任工作(职业学校是三到五年),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进步。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尤其要在教科研上获得突破,这不仅是为了自身评定职称的需要,同时也是打造自身品牌价值的良机。

vi设计邀请函范文7

完整VI项目设计书

一、视觉基本要素设计

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的准备工作

三、具体应用设计项目的展开

四、编制VI视觉识别手册

一、视觉基本要素设计

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可分为企业自身的标志和商品标志。

企业标志特点:

其一,识别性。

其二,系统性。

其三,统一性。

其四,形象性。

其五,时代性。

企业标志设计作业流程:

调查企业经营实态、分析企业视觉设计现状,其具体包括如下现状:

其一,企业的理念精神内涵与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其二,企业的营运范围、商品特性、服务性质等。

其三,企业的行销现状与市场占有率。

其四,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其五,企业经营者对整个形象战略及视觉识别风格的期望。

其六,企业相关竞争者和本行业特点的现状等。

1、确立明确的概念。

2、具体设计表现。

3、标志作业的缜密化:

其一,标志细部的缜密化。

其二,标志形态的数值化:

一是方格化,

二是比例尺寸标志法,

三是圆弧角度标志法。

其三,标志形态的多样化:

线条粗细的变化;

正负形的变化;

彩色与黑白的变化;

各种点、线、面的变化(如空心体、网纹、点成面、线成面等);

对应不同媒体的形态变更;

缩小或放大形态的变化。

企业标准字

企业标准字是将企业名称、企业商标名称略称、活动主题、广告语等进行整体组合而成的字体。

企业标准字特征:

其一,识别性。

基二,可读性。

其三,设计性。

其四,系统性。

企业标准字种类:

其一,企业名称标准字。

其二,产品或商标名称标准字。

其三,标志字体。

其四,广告性活动标准字。

企业命名或更名:

企业更名方案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全面变更公司名称,包括现有标准字、标准色等基本视觉要素。

其二,部分变更或简化企业名称,同时推出新的标准字、标准色。

其三,阶段性变更。

其四,统一企业名称和商标品牌名称。

其五,在企业名称的标准字和标准色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开发出适应不同场合的变化形式,以求达到形式变化的感觉。

标准字制图法:

标准字制图法常用两种方法:

其一,方格表示法。

其二,直接标志法。

企业标准色

企业标准色,是指企业通过色彩的视知觉传达,设定反映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组织机构、营运内容、市场营销与风格面貌的状态的色彩。

标准色的开发设定:

调查分析阶段:

其一,企业现有标准色的使用情况分析。

其二,公众对企业现有色的认识形象分析。

其三,竞争企业标准色的使用情况分析。

其四,公众对竞争企业标准色的认识形象分析。

其五,企业性质与标准色的关系分析。

其六,市场对企业标准色期望分析。

其七,宗教、民族、区域习惯等忌讳色彩分析。

概念设定阶段:

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等(如红色);

和谐的、温情的、任性的等(如橙色);

明快的、希望的、轻薄的等(如黄色);

成长的、和平的、清新的等(如绿色);

诚信的、理智的、消极的等(如蓝色);

高贵的、细腻的、神秘的等(如紫色);

厚重的、古典的、恐怖的等(如黑色);

洁净的、神圣的、苍白的等(如白色);

平凡的、谦和的、中性的等(如灰色)。

色彩形象阶段:

通过对企业形象概念及相对应的色彩概念和关键语的设定,进一步确立相应的色彩形象表现系统。

模拟测试阶段:

其一,色彩具体物的联想、抽象感情的联想及嗜好等心理性调查。

其二,色彩视知觉、记忆度、注目性等生理性的效果测试。

其三,色彩在实施制作中,技术、材质、经济等到物理因素的分析评估。

色彩管理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企业标准色的使用,作出数值化的规范,如表色符号、印刷色数值。

实施监督阶段:

对不同材质制作的标准色进行审定;

对印刷品打样进行色彩校正;

对商品色彩进行评估;

其他使用情况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等。

辅助图形

辅助图形是企业识别系统中的辅视觉要素,它包括企业造型、象征图案和版面编排等三个方面的设计。

1、企业造型(又称之为商业角色或吉祥物、商业标识画)的设计与应用:

企业造型是为了强化突出企业或产品的性格特征,而设计的漫画式人物、动物、植物、风景或其他非生命物等,作为企业的具体象征。

企业造型的应用:

其一,二维媒体,如印刷品等。

其二,三维媒体,如影视媒体。

其三,户外广告和POP广告等,如路牌、车体。

其四,企业公关物品和商品包装,如赠品等到。

2、企业象征图形的设计构成:

象征图形不是纯装饰的图书馆案,是企业基本视觉要素的拓展联系。

企业象征图形的设计题材:

其一,以企业标志的造型为开发母体。

其二,以企业标志或企业理念的意义为开发母体。

3、版面编排设计:

一般的版面包括天头、版心、地脚三大部分,编排的内容要素包括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组合、正文(文字和图)、企业造型等,它们处于版面的不同位置。

版面编排常用两种方式表示其结构:

其一,直接标示法。

其二,符号标志法。

企业视觉识别基本要素的组合方式

根据具体媒体的规格与排列方向,而设计的横排、竖排、大小、方向等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基本要素组合的内容:

其一,使目标从其背景或周围要素中脱离出来,而设定的空间最小规定值。

其二,企业标志同其他要素之间的比例尺寸、间距方向、位置关系等。

标志同其他要素的组合方式,常有以下形式:

一是标志同企业中文名称或略称的组合;

二是标志同品牌名称的组合;

三是标志同企业英文名称全称或略称的组合;

四是标志同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及企业选型的组合;

五是标志同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及企业宣传口号、广告语等的组合;

六是标志同企业名称及地址、电话号码等资讯的组合。

禁止组合规范:

其一,在规范的组合上增加其他造型符号。

其二,规范组合中的基本要素的大小、广告、色彩、位置等发生变换。

其三,基本要素被进行规范以外的外理,如标志加框、立体化、网线化等。

其四,规范组合被进行字距、字体变形、压扁、斜向等改变。

专用字体

专用字体包括现有标准字体和指定字体。

标准字体:

多用于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商标名称等。

指定字体:

常用于部门名称、设施名称、分支机构名称及其地址、广告内容、正式文书等。

设计选择专用字体应注意事项:

其一,调查整理专用字体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使用状况等。

其二,选用指定字体,应考虑同标志和标准字体等基本要素的风格相协调。

其三,所选字体的种类及文字的组合形态、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律,并形成具有可读性的、再现性的、识别性的文字系统。

返回页首

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的准备工作

应用要素项目的现状调查

现状项目的收集分类:

对现有应用要素的项目收集的,主要集中于以下项目内容:

其一,事务用品类,如名片、各式文书等。

其二,广告促销类,如小手册、电视广告、公告资料等。

其三,标识招牌类,如旗帜、各类导引标识等。

其四,运输工具类,如运输卡车、拖车等。

其五,商品包装类,如商标、包装纸等。

其六,员工制服类,如徽章、工作服等。

其七,建筑环境类,如外观、办公室等。

其八,展示典礼等,如纪念活动、展示环境、专卖店等。

应用要素设计开发策略的确定:

对于某个企业形象中的具体应用要素设计项目而言,在开发设计之前,应对其客观的限制条件和依据作出必要的确定,避免设计项目虽然很美,但不能使用的问题:

其一,项目的功能需要。

主要是指完成设计项目成品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如形状、尺寸规格、材质、色彩、制作方式和用途等。其二,项目使用的法律性限制。

如信封的规格、招牌指示等环境要素的法规条例。

其三,行业性质的需要。

主要是指企业所在行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或需要,如事务性用品中的单据、包装类的规定等。

返回页首

三、具体应用设计项目的展开

目录:

1、事务用品类;

2、包装产品类;

3、旗帜规划类;

4、员工制服类;

5、媒体标志风格类;

6、广告招牌类;

7、室内外指示类;

8、环境风格类;

9、交通运输类;

10、展示风格类;

11、专卖店风格类;

12、其他。

事务用品类

其项目细则包括:

1、名片

2、信纸

3、信封

4、便笺

5、各型公文袋

6、资料袋

7、薪金袋

8、卷宗袋

9、合用书

10、报价单

11、各类表单和账票

12、各类证卡(如邀请卡、生日卡、圣诞卡、贺卡)

13、年历、月历、日历

14、工商日记

15、奖状、奖牌

16、茶具

17、办公设施等用具(如纸镇、笔架、圆珠笔、铅笔、雨具架、订书机、传真机等)

主要设计要素:

事务用品类的主要设计要素一般包括:

企业标志

企业名称(全称或略称)

标志字

标准字

标准色彩

企业造型

象征图形

企业署名

地址、电话、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信箱、邮政编码

企业标语口号

营运内容

事务用品名称(如“请柬”、“合同书”)

图形、文字、构图

肌理、制作工艺等

包装产品类

包装产品类项目细则:

1、外包装箱(大、中、小),

2、包装盒(大、中、小),

3、包装纸(单色、双色、特别色),

4、包装袋(纸、塑料、布、皮等材料),

5、专用包装(指特定的礼品用、活动事件用、宣传用的包装),

6、容器包装(如瓶、罐、塑料、金属、树脂等材质),

7、手提袋(大、中、小),

8、封口胶带(宽、窄),

9、包装贴纸(大、中、小),

10、包装封缄(大、中、小),

11、包装用绳,

12、产品外观,

13、产品商标表示,

14、产品吊牌,

15、产品铭牌等。

主要设计要素:

包装形式:

单件设计、成套设计、组合设计、组装设计等。

构成要素:

企业署名(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企业造型、象征图形等),

图形(摄影、插图等),

文字(使用说明、质量保证等),

材质(纸、塑料、金属、布、皮等),

结构,

制作工艺等。

旗帜规划类

主要项目细则:

1、公司旗帜(标志旗帜、名称旗帜、企业造型旗帜)

2、纪念旗帜

3、横式挂旗

4、奖励旗

5、促销用旗

6、庆典旗帜

7、主题式旗帜等。

8、其中各类吊挂式旗帜多用于渲染环境气氛,并与不同内容的公司旗帜,形成具有强烈形象识别的效果。

基本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企业名称略称

标准色

企业造型

广告语

品牌名称

商标

图形

材质(纸、布、金属等)

员工制服类

主要项目细则

1、男女主管职员制服(二季)

2、男女行政职员制服(二季)

3、男女服务职员制服(二季)

4、男女生产职员制服(二季)

5、男女店面职员制服(二季)

6、男女展示职员制服(二季)

7、男女工务职员制服(二季)

8、男女警卫职员制服(二季)

9、男女清洁职员制服(二季)

10、男女后勤职员制服(二季)

11、男女运动服(二季)

12、男女运动夹克(二季)

13、运动帽、鞋、袜、手套;

14、领带、领带夹、领巾、皮带、衣扣;

15、安全帽、工作帽、毛巾、雨具。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基本视觉要素的运用,如企业标志、企业名称、标准色、广告语等

制服的内外造型(外观形态、内部款式等)

质料(如朴素自然的棉麻布料,庄重挺拔的毛料,华丽高雅的丝绸缎料等)

不同岗位性质的制服色彩

专制的衣扣、领带、领带夹、拉链、皮带等服饰配件

媒体标志风格类

主要项目细则:

1、电视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2、报纸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3、杂志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4、人事招告商标标志风格;

5、企业简介商标标志风格;

6、广告简介、说明书商标标志风格;

7、促销POP、DM广告商标标志风格;

8、海报商标标志风格;

9、营业用卡(回函)商标标志风格。

媒体广告类

主要项目细则:

1、导入CI各阶级对内对外广告;

2、企业简介、产品目录样本;

3、电视CF、报纸、海报、杂志广告;

4、直邮DM广告、POP促销广告;

5、通知单、征订单、明信片、优惠券等印刷物;

6、对内对外新闻稿;

7、年度报告、报表;

8、企业出版物(对内宣传杂质、宣传报)。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名称略称、象征图形等企业署名

企业色彩系统的运用

媒体比例尺寸、篇幅、材质(如纸、霓虹灯等)

文字、图形图象、声音、镜头、光影及其结构格式

室内外标识类

项目细则:

1、招牌类:

2、室内外直式、模式、立地招牌;

3、大楼屋顶、楼层招牌;

4、骑楼下、骑楼柱面招牌;

5、悬挂式招牌;

6、柜台后招牌;

7、企业位置看板(路牌);

8、工地大门、工务所、围篱、行道树围篱、牌坊。

指示类:

室内外指示系统;

1、符号指示系统(含表示禁止的指示、公共环境指示);

2、机构、部门标示牌;

3、总区域看板;

4、分区域看板;

5、标识性建筑物壁画、雕塑造型。

环境风格类

项目细则:

1、主要建筑物外观风格;

2、建筑内部空间装饰风格;

3、大门入口设计风格;

4、室内形象墙面;

5、厂区外观色带;

6、玻璃门色带风格;

7、柜台后墙面设计;

8、公布栏、室内精神标语墙;

9、环境色彩标志;

10、踏垫;

11、烟灰缸、垃圾桶;

12、员工储物柜;

13、室内装饰植物风格。

交通运输工具类

1、营业用工具,如服务用的轿车、吉普车、客货两用车、展销车、移动店铺、汽船等。

2、运输用工具,如大巴、中巴、大小型货车、厢式货柜车、工具车、平板车、脚踏车、货运船、客运船、游艇、飞机等。

3、作业用工具,如起重机车、推土车、升降机、曳拉车、拖车头,公共用清扫车、垃圾车、救护车、消防车、电视转播车等。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品牌标志

标准字体

企业造形

象征图案及其组合方式,位置比例尺寸、制作工艺等

展示风格类

项目细则:

1、展示会场设计;

2、橱窗设计;

3、展板造型;

4、商品展示架、展示架、展示台;

5、展示参观指示;

6、舞台设计;

7、照明规划;

8、色彩规划;

9、商标、商标名称表示风格;

10、椅子、桌子、沙发等风格。

主要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

标准字体

标准色

文字

图形

企业造型

空间结构

灯光

材料

展品

影音等

专卖店识别风格

专卖店识别企划:

其一,准备阶段。

提出整个识别设计的进度表,并列出有关应知事宜,创意设计方案和简单说明,收集各项资料,制定专卖店识别所需的计划等。

其二,设计阶段。

根据上阶段所准备的资料,制定平面配置图及各部分的立面图、透明图;制定家具风格、色彩规划及材料计划表。

其三,编制规范手册。

制作详细的平面图、立体图、剖视图和局部大样图;

灯光配置规划和说明;

家具配置计划图;

施工规范图;

施工规范说明。

项目细则:

1、各空间区域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施工图;

2、各类材质规划;

3、各空间区域色彩风格;

4、功能设备规划(如水电、照明等);

5、环境设施规划(如柜台、桌椅等家具,盆栽、垃圾桶、烟灰缸等环境风格,各类橱柜);

6、店员服饰风格、店内外广告招牌造型;

7、店内外标识类;

8、商品展示类(如商品陈列台、促销台、价目牌、分类牌、店卡、目录架、品牌灯箱等)。

返回页首

四、编制VI视觉识别手册

设计手册结构体系

其一,概念的诠释。

如CI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系统的构成及内容说明。

其二,基本设计项目的规定。

主要包括各设计项目的概念说明和使用规范说明等。如企业标志的意义、定位、单色或色彩的表示规定、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标志变化的开发目的和使用范围,具体禁止使用例子等。

其三,应用设计项目的规定。

主要包括各设计项目的设计展开标准,使用规范和样式、施工要求和规范详图等。如事务用品类的用字体、色彩及制作工艺等。

设计手册编制形式

其一,将基本设计项目规定和应用设计项目规定,按一定的规律编制装订成一册,多采用活页形式,以便于增补。

其二,将基本设计项目规定和应用设计项目规定,分开编制,各自装订成册,多采用活页和目录形式。

其三,根据企业不同机构(如分公司)或媒体的不同类别,将应用设计项目分册编制,以便使用。设计手册具体内容

其一,引言部分。

如领导致词,企业理念体系说明和形象概念阐述,导入CI的目的和背景,手册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其二,基本设计项目及其组合系统部分。

如基本要素的表示法、变体设计等。

其三,应用设计项目部分。

vi设计邀请函范文8

“做不成我提头来见!”

2000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胡伟武在校园里疾步走着。胡伟武离开母校已经十年,这次是代表中科院计算所回来搞招生宣传――他现在已经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了。但是当他推开实验室的大门,看到桌上满是芯片、电容、电阻、电烙铁……他的眼睛不由湿润了。

那些没日没夜与逻辑门、触发器、译码器、选择器玩儿命的日子,靠手工焊接连线制作处理器的日子,对他而言有一种深深的诱惑。此刻,他有一种重操旧业的冲动。

他拨通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打给计算所体系结构研究室主任唐志敏的,唐志敏正在负责筹备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龙芯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胡伟武在电话里说:“给我两年时间,做不成我提头来见!”

激情比经验更重要

2000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正式启动CPU设计项目。

这一年,胡伟武32岁,唐志敏35岁。他们能行吗?计算所的所长李国杰院士是坚定的支持派。他认为中国信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突破点正是芯片产业的做大做强。他相信:“在信息技术领域,经验不见得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激情,有一个团结的群体,就能够获得成功。”他大胆决策,拿出所里一半的运转经费1000万元投入龙芯CPU项目。

胡伟武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决定了去做芯片,他就把别的项目都推掉了,把出国邀请函放进抽屉里,全身心扑到龙芯CPU上。困了,就在实验室里打个盹儿;醒了,再接着干。胡伟武办公室墙上挂着毛主席头像和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似乎在伟人的目光下指挥着一场不见腥风血雨但是同样残酷的战争。

胡伟武的女儿才六岁多,在院里的小学读书,小姑娘知道爸爸很忙,只提了一个很小的要求:希望爸爸可以陪她一起坐班车回家。但是,自从项目启动,胡伟武一次都没能兑现。有一次,小姑娘忍不住哭了,一边哭一边说:“爸爸你就知道你的CPU,不管我和妈妈了。”胡伟武心里很难受,但还是硬着心肠没有答应。女儿看到爸爸很难过,后来不哭了,她说:“爸爸你一定要做成功,你要是做CPU做不过帝国主义,我以后接着做。”

那一刻,胡伟武百感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中。

“狗剩”他爹他妈

CPU领域知识产权壁垒森严,龙芯的命运,扑朔迷离。在研究组里,大家都亲切地管“龙芯”叫“狗剩”,想的是取个贱一点儿的名字,将来好养活。

唐志敏和胡伟武提出的方略是绕过与奔腾的抗衡,选择与MIPS兼容的RISC指令集,将龙芯定位于服务器应用。通用CPU包括用于服务器的CPU和用于PC的CPU,Intel和AMD几乎分享了PC类CPU所有的市场,而在服务器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且,MIPS公司自己不做芯片,非常支持其它厂家设计、生产以及销售与MIPS兼容的芯片,在知识产权方面比较开放。

这个“孩子”,好像有了一线生机,可以躲过早夭的厄运。

零零星星听到关于这个“孩子”的消息,一些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研究组。他们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与这个“孩子”的感情最后会是多么难以割舍。张志敏就是其中一个。

2001年的春天,张志敏得知计算所要做CPU,非常激动,他马上打电话给李所长。他本来在航天集团工作,单位马上要派他出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他说他可以利用出国前的时间来帮忙。

等到看到胡伟武做的方案,张志敏就感叹,胡伟武真是很聪明,这件事肯定能成。

胡伟武也把张志敏称为“最佳搭档”,因为张志敏做工程出身,项目管理的经验丰富,与理论见长的胡伟武正好互补。做到后来,张志敏连国也不出了,主任的待遇也不要了,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做“狗剩”他爹他妈。

Login:第一个大胜仗

奋战到2001年8月份,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能否通过FPGA验证,是对前一阶段逻辑设计的检验。

胡伟武在日记中写道:

8月12日,星期日。下班前得知第二天有领导要来所里检查工作,决定冒险把原来定的联调时间提前一周,希望一次成功。但怕万一失手会影响士气,只找了几个骨干在星期一晚上开始联调。即使发现一个很小的错误,也要修改,而修改一次设计再形成新的FPGA烧制文件,至少需要八个小时。只有一天24小时全拿来工作,才能保证有两次修改机会。

8月13日,星期一。凌晨4点,把FPGA文件写入FPGA,没有任何动静。很快就用逻辑分析仪发现了问题。原因是启动时与主板握手机制有缺陷,导致主板一直没有撤掉复位信号。赶快修改,12点形成了新的FPGA烧制文件,写入后还是没有任何动静。晚上接着调试,发现芯片插卡上有两个焊点短路,去掉后,主板的液晶显示器上如约显示出“GODSON”(“狗剩”的英文译名)字样,立时爆发出一片欢呼。

8月14日,星期二。我们决定连续作战,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成功地运行经过改造的主板上的BIOS系统,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又是一片欢呼,这时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才知道,我们是在龙芯上运行程序。12点,要求所有人回家睡觉。晚上雷声大作,风雨交加,以示庆贺。忽然觉得,几个月来沉重的压力稍有缓和,我却兴奋得难以入眠。

8月15日,星期三。上班后开始试图启动LINUX操作系统,但每次都在最后进入用户态启动各种应用程序时出错。怀疑是TLB的问题,因为访问用户空间才开始使用TLB。一直跟TLB斗争了三天两夜,中间发现了不少问题,每次充满期望地改过来却总是归于失望。

8月18日,星期六。直到吃晚饭前,才恍然大悟,发现这些天来困扰我们的问题,赶快修改。

8月19日,凌晨两点多。形成FPGA文件并写入FPGA,2点42分,屏幕上出现了“login”字样,登录进去随便玩儿,和使用其它机器上的LINUX一样。我用vi编辑了一个文件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兴奋得马上给唐志敏打电话报告好消息。那时虽然我们都已经极度疲惫,但在场的六个人都兴奋得毫无睡意,当晚是风雨交加,我们一直聊天到天亮。早上6点,大家回家睡觉,我连续睡了二十多个小时。

一竿子插到底

芯片研制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逻辑设计阶段,好比写书要先形成一个草稿;之后是物理设计,好比为了把书成批印出来,要按印刷的要求进行排版。

第一款“验证芯片”已经完成了龙芯的逻辑设计工作,很多人都劝课题组把物理设计交出去算了。毕竟计算所没有做过物理设计,但是胡伟武坚持“一竿子插到底”。

课题组计划分两步走。A方案是委托有经验的第三方物理设计公司进行物理设计,这是一个保底方案。同时,与第三方加强交互,组织自己的队伍进行物理设计。

原来以为春节就可以交给第三方一个综合出来的门级网表,但是RTL设计总是改了又改,可测性设计方案也一直在调整。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2002年春节,好多人留下来加班。“你回去也休息不好,心里发慌,不如在这里做事情。”胡伟武说。

过年的时候,他们给三个实验室的门上都贴了春联,看上去喜气洋洋。有一副春联写道: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还有一个横批写道:知苦不苦。

团结就是力量

龙芯的研究团队是一个团结的团队,彼此之间很理解。大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事情做成。

胡伟武自己都承认在性格上有极端的地方,他是典型的搞科研的人,说到开会、写报告就头疼。龙芯这个大项目按经费的来源划分为好多个课题,有计算所立的、科学院立的、科技部立的等等。作为其中一些课题的负责人,立项、申请、合同、汇报等事情,胡伟武一个字都没有写过,都是唐志敏代劳。胡伟武感动地说:“我在计算所十来年,见了不少下属帮领导写报告的事,却从未见过领导帮下属写报告。”

宽厚的唐志敏对此的说法是“大家自觉地走向了一种分工”。在现有的框架里来做事,如果还想做成这个项目,很多琐事必须去做,于是他就去做了。

胡伟武和张志敏的合作也很有意思。胡伟武的一个重要技术决策――浮点除法是在物理设计阶段加入的。在对性能的追求上,胡伟武有科研人员的执著,而张志敏有从工程出发的冷静考虑。浮点除法部件的设计比较复杂,加入一个新的设计很可能导致大的变动,影响项目按时完工,但是胡伟武一定要做,有什么办法保证他一定能成功呢?张志敏太了解胡伟武了,于是两人打赌,三天之内搞不定浮点除法,胡伟武就绕整个北楼喊一圈“张志敏真厉害”。胡伟武是“拼命三郎”,他从不服输,结果是胡伟武组织定点除法和浮点乘法的设计人员两天就把浮点除法设计完并在FPGA中跑起来。

胡伟武和负责测试研究的李晓维之间也是争论不断,作为测试方面的专家,李晓维强调测试的重要性,但是往芯片设计上加东西会导致在关键路径上时间又多一些,而胡伟武始终想提高频率,唐志敏的办法是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最后彼此都很佩服对方。

七天七夜

课题组在4月底将网表交给第三方设计公司。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算有个交待了。但是热血沸腾的胡伟武和团队里的成员并不因此而满足。这个时候,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老师和她的学生也加入到这个项目中。他们的参与,使课题组自己做物理设计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课题组还必须拿到跟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的单元库才能开始自己的物理设计。负责办这件事情的陈岚副研究员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惟一可行且合法的途径是寻求芯片制作厂商的授权。课题组将目光锁定台湾的台积电。但是,台积电的方针是只发展像IBM这样的大客户,以龙芯目前实验用的产量,对台积电来讲是笔不赚钱的买卖,怎么办?一贯埋头做学问的科研人员也要给流片厂商讲故事才行,要让对方看到自己未来潜在的市场。台积电在大陆的代表到课题组来了好几次,看项目的进展,和研究人员交谈。到2002年4月份的时候,这件事也确定下来了。

课题组真正拿到物理库和设计规则是在6月份。当明确地知道自己具备完成物理设计的客观条件时,组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A方案已经在6月份交给台积电流片(按集成电路流水线生产标准生产芯片,行话称之为“流片”),课题组决定把自己做物理设计的方案在7月份交出去流片。

课题组决定同时做两个物理设计,一个是实验性的B方案,一个是准备量产的正式方案――C方案,面积小,布线难度也大多了。

C方案详细布线完成后,离截止日期不到一周的时间。马上开始检验、调整,连续加班三天三夜,课题组终于在7月3日完成了版图并通过了LVS检查。

不料测试组在最后关头发现一个错误,重做布线已经来不及了。胡伟武通宵达旦干了24小时手工改版图,终于把这个错误也消灭了。这时候离截止日期还有一天。

下午5点时,测试组又发现一个问题,扫描链在重连时没有根据要求连出来。听到这个消息,胡伟武的大脑变得一片空白,回到机房看到大家因连续熬夜苍白的脸,胡伟武几乎决定放弃了。胡伟武把负责物理设计的几个人召集起来说明情况,没想到负责后端版图编辑的杨旭他们马上就说我们可以手工再改版图。胡伟武眼睛一热。

半个小时后,胡伟武在机房进行了动员,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肩负的是历史使命,我们要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于洋人CPU的计算机。”手工修改网表的工作量很大,一个芯片内部几十万根线都不止,有时候改一根线用一天时间都有可能。跟厂里联系,因为是周末,课题组得到了多一天的期限。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里,胡伟武带领大家用手工把一万多个触发器分成十几条扫描链,并连出来。由于大家都十分疲惫,胡伟武要求任何一个修改都是一人操作,另外两人在边上看着。7日凌晨三点多,最后一项工作完成,每个人在工作单上签字,大家的手都在哆嗦。

胡伟武让所有人都回去休息,人陆续走后,胡伟武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他对自己说,就这样了,没什么可后悔的了。

这已经是连续加班的第七天。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胡伟武这边做物理设计的同时,张志敏设计的主板以及由王剑和张福新负责的系统软件也基本调试完毕,一系列基于龙芯1号的应用方案也相继出台,一切等待最后的系统验证。

长时间的等待使人变得有些疑神疑鬼。有很多次,胡伟武半夜惊醒,突然想起某个地方有个疏漏,就再也睡不着,眼睁睁挨到天亮,到单位赶快查文件证实自己错了,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地。

芯片终于回来了。8月9日晚9点30分,一切就绪,胡伟武把带有龙芯1号CPU的子卡插到主板上,屏住呼吸按下电源键,主板的数码管上瞬间就显示出预期的“Godson-1”字样,引起一阵欢呼。

8月10日早上6点8分,“godson login:”的字样终于出现在显示器上,大家高兴得长时间欢呼。胡伟武抱着键盘,迫不及待地登录进去,用vi编辑龙芯1号产生的第一个文件,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The great ecstasy at this moment makes all of our exhausting efforts of the past year be over paid. Though this is only a little step of a long march, it indicates the glorious future of our own CPU.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过去一年里我们所有的付出孕育了这一刻。虽然,在漫长的开发道路上,我们只是踏上了一个小台阶而已,但是毫无疑问,这预示了我们自己的CPU光辉的未来。)

快到七点的时候,胡伟武觉得没问题了,上楼到办公室给李老师和唐志敏打电话。李老师接到电话后就说:“我马上来。”没等胡伟武把地点告诉他,就把电话挂了。给唐志敏打电话,他正在北京的一个郊县开会,他兴奋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然后马上就往回赶。唐志敏平时很沉得住气,从来没有见过他像今天这样,跟个小孩儿似的。

李老师和唐志敏先后来看了“狗剩”一会儿,已是早上9点了,大家谁都不困,都不想回去。本来前一晚说好调通后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可是现在国旗早升起来了。胡伟武就说:“咱们还是到天安门向毛主席报告去。”结果大家一起打车去天安门,那一天,去毛主席纪念堂的人特别多,胡伟武他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得偿心愿,于是大家回去睡觉。

8月10日调通的是A方案,即委托第三方做物理设计的方案。高兴了两天之后,大家又开始担心B方案和C方案能不能成功。

8月29日,终于拿到了C方案的首批芯片。许彤、范宝峡和郑为民他们忍不住在焊接现场就进行联调,胡伟武在电话里严肃地说要进行处罚,但是心里很高兴。他们回来后,胡伟武又和大家一起对调通的样机进行了更多的测试,一直到凌晨十二点左右,没有发现问题,胡伟武给全组都发了一封邮件,告知C方案成功的消息。

发完邮件后,胡伟武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觉得非常累,但又睡不着。胡伟武想起一些网友去年的鼓励――“只要能做出来,再贵也要买”;想起课题组在向院党组汇报龙芯的工作出来后,江院长追出来跟李老师说:“李院士,我就把这个宝押在你身上了”;想起在机房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想起最后连续加班七天七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累得毫无血色却执著不改的面孔……

那一刻,胡伟武泪水满眶。

几代人的梦想

9月20日,龙芯1号通过了测试组的测试。

9月22日,龙芯1号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9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举行了龙芯1号的会。胡伟武的恩师夏培肃院士专门来看他,她很高兴龙芯终于被做出来了。50年前,在华罗庚先生的倡议下,夏老师等三位同志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现在,龙芯项目组里的很多人都是她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在胡伟武的提议下,龙芯1号的物理版图中,每一层金属上都刻上了“XIA50”的字样。

关于龙芯2号

龙芯只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才是真的成功。与龙芯配套的LINUX操作系统也已经开发成功;张志敏开始开发龙芯专用主板;曙光公司开发的龙腾服务器已经问世;与此同时,以龙芯为CPU的网络计算机也已开发成功……一个产业链初具雏形。

芯片本身也需要不断改进,胡伟武已经开始进行龙芯2号的研制。“性能要有大幅度的提高才行。”他很自信地说。

vi设计邀请函范文9

古人都知道扁鹊的医术精湛,响誉全国。

有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曰:"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扁鹊也说的好极了。

但遗憾的是,在国内今天的环境当中,相当多的企业总裁却往往是更多地处在讳疾忌医的水平上,因此,也就出现了另外的一个“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从“君有疾在腠里”到“病已入膏肓,无可救矣。”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英雄式的企业家在自己砸烂钢铁,非此不足以警醒员工,管理者,这是企业的悲哀。

我们也同时看到,国内有许多几乎是默默无闻在经营着的中小企业,其经营者在有条不紊地延请各类顾问为自己把脉疗养。

我们当然不能就扁鹊的医术说三道四,况且也的确存在着病入膏肓的人对它的需求,但我们还是强调,虽然,扁鹊三个兄弟各有所长,以企业经营而言,也都是有效的经营者,都可以有效满足顾客(病患)的需求,治好疾病。但是,在耗费社会资源的方面,扁鹊与被救治者都是最大的支出者。

今天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经营者不应再持只做被动响应的速度观,而更加需要事前的“预应”;也不只是经营者才应有警觉的预应,而是需要企业全体各个领域的人,如同千手千眼观音一般,同时保持着警觉预应的心。所以企业经营最重要的速度观的源头,不是硬设备、不是软件技术,也不在组织制度上,而是在人内心中无形无相的警觉心与警觉能力。并由此产生的随时随地就能找到医生,而迅速地切除腠里之病的速度。

今天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在WTO的全球化竞争当中,任何一次躺床治疗的时间都有可能导致:沉舟侧畔千帆过。所以,作为企业总裁们,已经被剥夺了休克治疗的权利,但既然作为一个肌体,就必然有可能存在发病的可能,而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能选择扁鹊的大兄或者是二兄。 案例一:亨奴,编结一张求援网

7月17、18日,连续两天,广东亨奴实业有限公司老总卓训彬的头发在仅仅48个小时内似乎一下子稀疏了不少,从1986年创业到今天,拥有接近于两个亿销售额的亨奴一直顺风顺水,这得益于什么,卓训彬自己很明白。但今天的问题却来得令他防不胜防——前段时间,又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意外地辞职了,但想不到的是,他辞职之后却转身走进了税务局的大门,很快,卓训彬就接到了税务局的查税公函。刚刚经历了SARS之乱的亨奴又陷入了一场人为的混乱当中……

问诊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卓训彬,在与三个伙伴一起创业的初期并不了解什么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至于人力资源的定位以及合适的新酬与绩效考核等更是毫无概念,作为创业者,他们也没有在这个方面倾注太多精力,“毕竟,市场是一步步打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计算出来的,”在国内服装行业,特别是休闲服装领域,进入门槛比较低、利润也比较低的情况下,企业老板不会在管理上投入太多的成本,这也是劳动密集性企业所固有的形态。

时间到2000年,当亨奴的销售额突破了一个亿的时候,卓训彬突然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瓶颈:适合于服装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也并非没有,但是,问题在于,用15000元的高薪聘请了一个高级总经理助理,但却不知道怎么用他?正如80年代初期,太多的国企不惜血本地引进了先进设备之后,却看不懂说明书一样,从低门槛发展起来的企业家们在如何用好高级人才的坡度上摔了一跤,卓训彬意识到,又到了该交学费的时候了。

2002年的一个下午,卓训彬在一次企业家管理论坛上遇到了刚刚在台上演讲的熊超群,“这次总算是找到了庙门。”卓一边嘟囔着,一边矜持的站起了身子,拦住了正要擦身而过的熊:

倾诉了一肚子苦水之后,卓又回复到了原来寡言少语的状态。

“其实,你的苦恼也是大部分进入门槛较低的企业创业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遇到的共同难题——既然创业门槛低,当初也就不太可能培养较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也正因为进入门槛低,当初一些跟随创业的老员工也容易自立门户,导致难以沉淀高层次的老人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批企业家大都是从市场上拼杀出来的“经验型”领导,他们难以完全放权给他们聘请来得助理,在这类型的企业里,越权式的企业文化比较浓厚,这里的越权不是下属越上级的权,而是企业家、总裁越下属的权,他们可以隔着一级、或者两级干部而直接安排工作给第三级人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行为准则的缺失。”熊超群轻轻地搅动着面前的咖啡,而卓训彬的眉头却越来越舒展开来。

“一句话,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岗位责任说明书》、与《绩效考核表》,从而让每一个萝卜有自己的一个坑,而不能产生擅自的越位。为什么太多的企业在进入企业跳跃期的时候却跳不起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企业家的这种心态使有能力的人进不来,于是在盲目的情况下,泥沙俱下,然后在无法甄别使用的情况下,有能力的人才又开始流失。”

何时拨打求助电话?

今天的亨奴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人力资源等管理问题,因此,除了聘请熊超群为首席管理顾问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组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营销策略之外,在企业的品牌形象方面,卓训彬还请著名的服装设计方面卓有研究的解春楠担任顾问,技术、生产、质量管理则聘请李泽尧顾问。此外,卓训彬还聘请广东商学院的李幕宾教授为私人教练。近日发生离职员工反噬事件之后,又紧急聘请了法律和财务顾问。

7月18日,在亨奴的食堂里,穿着一身汗津津的T恤出现在职工食堂里的卓训彬已经明显地悠闲了许多,平时早烧三根香,不用临时抱佛脚。在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紧急启动之后,及时进入状态的亨奴已不再担心离职人员对公司的这次“反噬”。

从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城摆地摊,到租赁一个属于自己的铺位,再到开办属于自己的服装制造厂,一直到今天搬到写字楼上办公,从一个小摊贩到厂长、再到一个管理人员。在珠三角的企业家当中,拥有卓训彬这种发展履历的董事长、总裁相信并不少见,但真正明白了自己名片上“CEO”三个字母真正职能含义的却也并不多见。

每一个职位都要细分,设计部、面辅料采购部、技术部、营销中心、版房、品牌部…….随着人员的增加、岗位的细分、授权与分权的具体化、在管理层上,亨奴在1997年85个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创造了销售额一亿元的成绩,但到了今天,管理层人员已经飞跃到了200多人,但销售额却没有相应的增长三倍。相反,人数虽然增多了,但卓训彬却感到了更多的压力。

事实上,这种压力也就是企业总裁们在面临企业转型的时候在自己个人智慧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出现的疲惫。怎么解决呢?首席管理顾问熊超群对卓训彬提出了“三个三”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三”是三天离职,刚刚招来的人在新的单位,三天的时间里感受到新单位与自己的种种难以默契的东西阻碍着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于是选择离开,这种人才不足以太过于惋惜,;第二个“三”是三个月,在试用期满之后,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主动的选择离开,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家应该反思自己的企业为什么难以留人?第三个“三”是三年,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了三年后却选择了离开,这个时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最应该警惕的问题,如果是他主动离开企业,那么,企业总裁们应该反问自己,在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上,企业没有到位?如果是被动的离开,企业也要反思,为什么这个岗位让这个早应该离开的人占用了三年?

在这个时候,企业家需要求助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如果出现了这个问题就已经证明人力资源部门本身已经自身难保,唯一的求助还是要从智囊团开始。

记者分析:被求助者的功能在于防微杜渐

企业家大多是太熟悉自己的企业,有时候也就难免有“身在庐山”的局限,因此,当企业出现一些征兆的时候,也就往往被忽视;相反,旁观者清的结果却使得援助企业的各种类型的顾问能够为企业家提前指正。

熊超群表示,“从告密事件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在辞退或者是一个人要辞职的时候,当事人的言行都应该引起企业内从事人力管理的人的密切关注。我曾亲身看到一个企业的营销总监被辞退的时候发怒:‘公司承诺的返利你们一直没有兑现,你们答应的提成也是拖拖拉拉,你们要明白,这些东西你们不给我,我会让你们付出超过这些东西的100倍的代价!’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危机信号,不要以为9.11才算的上是大事件,还是这个营销总监问题,当人力资源部门把这个问题上报给老总后,老总却说:‘让他折腾,我就不信,他小泥鳅还能掀多大浪,我接着他。’太多的企业危机就出现在这种顶牛的意气当中。”

为什么今天的企业会出现那么多被抓被查的情况,这种不检点的内部斗争也是导火索之一。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才能在遭遇到危机的时候,避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窘。首先要明白的一点就是要随着时间、环境、地理的变化而跟随着变化,不否认在创业的时候凭着一腔的热血的就把企业做出来了,但不代表在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时候,还能够凭着一腔的冲劲就能把问题解决,前者凭借着个人的智慧,后者则要更多地考虑动用社会资源。

譬如在创业时,也许相当多的合约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白条,但在企业发展到一两个亿的规模的时候,你的每一个合同就需要请律师提前来敲定,不要以为一年给律师三、五万元的费用是浪费,因为一个合同的潜在风险就可能将企业打入无底深渊。

还有的就是一个下属举报的问题,我们当然不是提倡掩盖自己违法的行为,但目前商业间谍的存在已经给一些高科技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创业者往往就是靠一技之长而发家的,企业的生存风险就寄托在一两个项目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法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就不仅仅是企业简单地把专利锁到保险柜里这么简单。

案例二:知识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如何从具体的管理中抽身——嘉利诗,求助于“完美替身”

在快下班的时候,何柏强总喜欢到品牌部转一转,自从妻子从总经理的办公室搬到品牌经理办公室,身份从广东嘉利诗(国际)内衣公司的总经理“降”为品牌经理后,作为丈夫的董事长在起初总是感觉欠了点什么,但到今天为止,何柏强逐渐地放下了这个顾虑,特别是SARS过后,看到各个地区的的进货量仍有增无减,何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

企业做大催生问题

从1995年创业开始,丈夫何柏强、妻子罗顺兴就一直是黄金搭档,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丈夫主外,身为中华女子大学客座教授、服装高级设计师的妻子主内。1995年,广东嘉莉诗(国际)内衣有限公司取得英国品牌戴安娜在亚太地区的权,走高档路线的戴安娜随后连续几年销量稳居中国内衣品牌前位。在妻子的主持下,嘉莉诗公司又投入巨大资金,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市场调查,面向年轻的白领阶层,又推出定位中档的嘉莉诗品牌,又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2001年9月,嘉莉诗(国际)内衣有限公司打败众多的竞争者,成为英国品牌妒嫉塑身内衣的亚太区总。推出美体概念之后,罗顺兴凭着职业的敏感领悟到,内衣这个行业,男性消费群体已经逐步成熟,于是,公司于同一时间又引进英国著名的男性品牌内衣王者风范内衣,在此之前,2001年3月,罗已经引进素有"德意志情人"美誉的德国最大的内衣品牌之一:罗素内衣。

一年的时间开拓了三个品牌,何柏强的担子一下子感觉到沉重了许多,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罗顺兴在越来越大的市场面前,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的专业所在——服装设计与品牌开拓。而自己也仅仅是擅长做公关,在波诡云谲的市场面前,如何摊大这些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夫妻两个一时间有些愁眉不展。在创业初期的区域市场上,如果说还可以凭借人际关系、简单的管理来解决问题的话,当企业拥有了5个品牌,员工增长到600多人,研发技术人员达到50人,销售量在接近一亿元,并且,产品开始越来越多的销往全国甚至是国外的情况下,何柏强感到了力不从心。

怎样“设计”一个总经理

2002年底到2003年初,夫妻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一个人来协助企业操盘:第一,他要能熟练地应用管理工具,从专业性的角度来清理企业内部从创业开始就存在的不规范现象,第二,他必须熟悉全国服装市场的操作。定下了尺度之后,人到那里去找呢?

赛艾诺管理咨询公司的董事长熊超群参与了嘉利诗公司“寻人”的全过程,此时接过了何总的话头:事实上,当时作为董事长的何柏强要考虑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首先是总经理应该是从哪一种类型当中选取;其次,如何评估这个总经理?在薪酬设计上怎样才能具有弹性与激励效果?绩效评估的标准怎样制定?最后,是否给与总经理股东的法律身份。

首先是用“5个W,2个H“方法选择总经理人选。作为当时的具体操刀者,熊超群介绍,相当多的企业家在选择总经理人选的时候更多依靠“相逢何必曾相识”,甚至是“择日不如撞日”,碰巧遇上了一个人才,一谈之下大喜过望,于是就加封为总经理,或者是XX部总监。缺乏系统考察的选择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定时炸弹。每一类人才都可遇不可求,但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症候,这就需要有一种系统的诊断方式——“5个W,2个H“。并借此按图索骥。

5个W:第一个是W是WHO,是谁。是要段永平类型还是要屈云波类型,还是杨杰强类型,根据自己企业的要求具体甄别;第二个是WHY,为什么要找这种类型。第三个是WHAT,找了他有什么利益。第四个是WHEN,是什么时候找他,企业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人才,要因时而变。第五个是WHERE,到那里去找,是企业自己去挖角,还是动用猎头公司,还是从企业内部提拔?

2个H:第一个H是How to do,即人来了应该怎样开展工作,是否已经做好了具体的《工作说明书》等之类的准备;第二个是How much。即公司能够未来的人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系统来支持他的工作。

在选择一个人之前,作为企业的总裁先考问一下自己,也许,一切都迎刃而解。

其次,用五大方向,十小指标评估总经理。设置一个KPI,即《总经理完成指标》。第一,考察总经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第二,获利能力同期增长幅度;第三,企业在市场上的5个品牌在市场上的份额以及增长幅度;第四,市场网点建立在去年的基础上的优化幅度;第五,基础管理的改进状况。前边四条是具体的数字,第五条又怎么考核呢?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把第五条细分为6个方面:A:制度建设,每一个作业程序制度的推进与执行进度;B:对过程控制的评估,在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究开发、财务平衡等领域出现了多少问题,并在问题产生后,具体的解决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效果;C;员工成长,是否制定了企业内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培训项目、主题、需求调查、参与人数、课时安排、学员评估表等都作为总经理管辖下的目标来考量;D:客户评价,即经销商、供应商、客户、员工等作出的360度反馈评价;E:品牌形象是否提高,这可以通过问卷形式的方式进行调查,以检测品牌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的变化;F:企业公众形象,如政府、税务、劳资关系等。

五个大的方向、十个指标也就具体地界定了企业聘请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茫然与无所适从。

弹性薪酬锁定“陆强华”

对于何柏强而言,最担心的也就是人来了,心没来的,甚至是人到了,但刚刚做了一段时间,却又提出走人的问题,根据企业当时的状况,何选择了曾经在管理顾问公司任职的柴少清空降到企业担任总经理的职务,但会不会有朝一日出现类似屈云波、陆强华的情况呢?是否需要用给予股权的方式来更好的挽留住人才呢?

针对这种担忧,作为设计者的熊超群与他的顾问团队建议,对于一个刚成长起来的企业,新聘请来的总经理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从法律地位上来说,给予股东的地位还是要慎重。因为一个新的管理人员的空降坑能会对企业的销售额、渠道整顿进入有序状态,但也不可否认,高薪聘请的结果是管理成本的上升,间接地说,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影响。况且,相当多企业高管人员空降后,他们也不是太在意这个股东的位置,更在意的是随着业绩的变化而出现的薪酬幅度的激励水平。

因此,在这种考虑下,何柏强采用了年薪制聘请的方式,并将幅度定在50—150万元的水平,正常情况下,总经理年薪取一个中间值:80万元。如果困难太多,譬如像今年的SARS这种影响,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存在,也会最低有一个50万元的保障水平,从而让被聘任者无后顾之忧。而如果出现业绩比较突出的情况,则可以突破150万元的上限,从而提供一个让种桃者也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机会。

思考:不要赶鸭子上树

对于一个缺乏管理专业背景的企业来说,解决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促使自己成长起来,第二个选择就是自己抽身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别的人来替自己打理。

善于设计服装并以品牌运作为乐的罗顺兴在丈夫创业的时候当然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支持,但夫妻档的多年合作,特别是自己主管市场的运作让罗逐渐地感到了压力,企业越做越大,压力也随着增加,这种压力无形中也影响到了市场的有机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能否有意识的从个人创业转到团队创业,从而使自己从琐碎的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抽身将是一个企业能否更上层楼的关键,创业时期可以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但是,在发展期的企业不要让创业者在管理问题上“赶鸭子上树”。 案例三:高速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发现自己的潜伏危机并予以提前解破——以纯,智慧型总裁要善于自点死穴

选择古天乐、张柏芝做为企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东莞东越公司为以纯品牌推出的大手笔,72年出生的董事长郭东林谈起他的代言人一脸的阳光,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个60年代人的沉重与历史感觉,从90年代初期在大沙头卖水果开始,然后在一个仅有20台衣车,几十名工人的小制衣厂基础上,发展成为集品牌经营、产品开发、规模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拥有1500多名员工,年产各类服装近600万件,连锁专卖店1000多家, 年销售额近10个亿的大型服装公司,郭东林用了6年的时间。他和服装设计师的妻子叶桂燕依靠个人的努力,从负债4000元创业到今天年缴税额700万元。

到目前为止,郭东林的以纯并没有出现一般的企业所存在的危机情况,相反,由于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从中锻炼出来的亲和力几乎也很难相信他的企业会存在什么困难。但就是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穷孩子出身的郭东林却一掷千金开始了企业的规范化进程,这个进程将耗资数百万元,熊超群作为“外脑“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介入。

关键时刻只有自救

对于这样得一个智慧型的企业家来说,也依然存在种种“力有不逮“的时刻。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企业家往往会疏忽高额利润掩盖下的管理问题,这个时候盲目地发展只能为企业的失败提速。郭东林认为,与其在企业出现问题之后再抓耳挠腮的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还不如防患于未然,提前一步点自己的死穴,以便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总裁在企业出现问题之后还能向谁求助?没有人真正的能够帮到你,唯一能够救你的就是你自己,否则,你就不是企业家。“郭东林坦言。

我们常常用木桶原理来比喻企业运营资源,即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一个企业经营的成果也往往取决于企业自身最短的那一部分要素和资源。但事实上,太多的企业家在寻求“外脑”帮助之前,自己的头脑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不知道自己真正缺什么

俗语说:“没什么?想什么!”,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没”的是什么,恐怕不但需求找不对,还要危及企业生存。

山西某饮料企业老板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跑到上海,就为了要一句类似“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样的广告语。最后,老板也果然找到了一位“大仙”并且花了几万块钱买了一句“绝妙”的广告词。可是因为其它诸多要素和资源不到位,产品还是没能走向市场企业就被银行“收缴”抵债了,那句“绝妙”的广告也没发挥什么实质作用而“胎死腹中”。

还有一个案例,东北一家小型企业连续三个月没发工资,经营者却认为企业失败是因为没有导入CI,于是把好不容易从银行贷来的20万救命钱拿去做了套VI手册,结果愤怒的工人拿走了工厂的机器,企业再就没有爬起来。

可以说,对于一个寻求“外脑”帮助的企业总裁,找准自己的短项与需求就像病人看病事先要知道自己的病情一样重要。如果你是牙疼可偏偏说自己肚子疼,要是碰到好医生检查下来没什么事,坚持不乱开药,最多牙再接着疼。要是碰到庸医不管青红皂白就开了药方,搞不好不但没把牙疼治好,反而还弄了个跑肚拉稀活受罪。

也学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没事找事干”的郭东林在一直提倡的预警反应的“提前一小时”概念下,与顾问一起开始了自我诊断。他言语间不时透露出忧患意识:“由于我们一直走的是低价路线,消费对象也基本上锁定在年轻的消费者身上,所以我们请了古天乐、张柏芝做形象代言人,但也正因为是低价路线,我们没有太高的门槛以防止突然而来的冲击,因此,我们今天的规模取胜是建立在今天的市场环境当中,但这不保证明天也能用这种方式获得成功。“

31岁的董事长与他的平均年龄都在20多岁的管理人员明白,公司当然需要一个可持续成长的战略,但是,东越的核心竞争力在那里?

善于选择求助对象就是成功了一半

郭东林经常提到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没有诸葛亮以前老是打败仗,有了诸葛亮以后就经常打胜仗。这就是人才的力量。在一个企业,诸葛亮值多少钱?按我的看法,是无价宝,怎么给都不过分。”他嘱咐公司人事主管,对来应聘的人,不要怕他要高价,关键要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给公司创造相应的效益。甚至为了将广州的一位注册会计师挖到手,郭东林为此跑到广州的次数比刘备光顾茅庐的次数多得多。

除此之外,郭东林又请了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全方位的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中高层管理人员讲课,派出管理人员到中山大学等高校参加MBA培训。从2002年开始,东越公司共有18名管理人员参加了高校MBA培训,郭东林自己则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民企读书班。

熊超群表示,将危机消弥于无形的求助能力才是最高的求助能力,俗话说,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善治者者以不治以为功。对于一个企业总裁而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予以考虑,在这个时候,企业并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经济竞争面前,事实上的危机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可能发生,对于企业总裁而言,通过自己的参与来提高企业的团队建设是必要的,但也要考虑到一个企业家本人的时间成本的问题。就以纯来说,目前的市场状态是好的,但能否在短时间内练好内功将决定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手记:一个求助时代的开始

所要谈到的企业当然不仅仅是亨奴、嘉利诗、以纯。之所以选择这三家企业,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中小企业的三种发展状态。他们从中层的管理危机、到高层管理者的选择(涉及到企业家抽身的问题),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三个层面我们试图说明:

国内的中小企业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时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各种类型的培训、各个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MBA、EMBA当中看到。

今天的经济形态已经开始进入第四阶段:从农业经济时代的产品阶段、到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阶段,再到服务经济时代的商品增值服务阶段,直到今天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店外店经营阶段,单纯的制造业工厂厂长式的企业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同时,因为各个区域的企业家们也越来越打破城市发展的堡垒开始经营区域化的经济版图,这对于仅处一隅的企业家、总裁来说,如何开放自己的心胸?在凭借着自己个人的智慧达到了企业的初级阶段以后,如何让企业从不可持续发展阶段变为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天问式的追问当中,因为国内企业家出身的土壤,尤其是素来缺乏的企业家成长环境要求,中小企业的总裁们,唯一的解决之道似乎更多地锁定在企业的智囊团组建上。他们可以草莽式的发展为一个企业家,但却不能草莽式的治理一个企业。

vi设计邀请函范文10

2016最新监理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一

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XX年1336总体工作思路和年初工作会议精神,监理公司认真调研市场,客观分析面临形势,提出了XX年总体工作目标。全体员工在监理公司经营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在坚持依法治企,确保平稳发展,积极开拓市场,加强经营管理,严格成本控制,狠抓质量安全,彰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团队等方面都亮点突出,成绩喜人。特别是百万机组实现历史性突破,树立起了公司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市场开发逆势上扬,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内部管理日趋完善,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在建项目管理有序,安全质量亮点增多。公司于9月下旬成功的举办了中电建协电力专委会第三届三次会长会议,使电建监理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荣获电网系统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劳动竞赛优胜监理单位,公司在输变电施工领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热电一期工程获XX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为公司开发市场打开了新的局面。XX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真是来之不易。

一、XX年工作回顾:

(一)依法治企成效显现,公司实现平稳发展。

过去的一年,监理公司始终按照集团公司依法治企年工作要求,先后编制依法治企风险点、依法治企计划方案依法治企自查报告,根据风险点清理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不足,现已罗列出公司需完善的十余项制度,部分制度如《监理公司重大工作集体决策制度》、《监理公司文件审批制度》、《监理公司各项目部现场生活用品配发办法》正在修订中。在公司层面已经对十九项制度进行清理和完善。同时配合集团公司三标一体内审。对三个不符合项及时进行了整改。并已经顺利通过三标一体外审。公司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服务效益、人才培养等主要指标都迈上了新台阶。公司增加资本金工作也已顺利完成,资本金由308万增至1168万。为公司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根据集团公司决策,年初理顺了管理公司和监理公司业务范围,随后的一系列具体工作,如财产分割,财务对账,人员安排等等,公司都给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予以妥善解决。特别是理顺后大量富余人员都集中在监理公司,给人员安置带来了空前压力,公司顾大局,识大体,千方百计,化解难题,通过近一年的实践,运作状态良好,为维护集团公司大局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市场开发成果丰硕,百万机组实现突破。

过去的一年,公司始终把市场开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拓市场, 截止11月底,今年主要投标陕西府谷清水川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二期(21000mw)工程、国电克拉玛依发电有限公司2350mw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神华准东五彩湾2350mw热电项目工程共25个火电项目,已经中标8个火电工程。中标大唐定边风电厂张家山风场一期工程/49.5mw、华能陕西发电有限公司靖边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等两个风电项目。省公司输变电工程共投四批,中标27个工程。第五批待投。特别值得庆的是,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1000mw机组工程监理零的突破,多年的愿望终于变为现实。陕西府谷清水川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二期(21000mw)工程的中标,标志着公司监理业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公司今后承接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做大做强和持续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合同履行顺利准时,经营收入再创新高。

至11月底,在建和新开工监理项目共有93个,其中火电工程有39个,送变电工程约50个(其中国外1个)、风电工程4个。其中2600mw项目5个(宝二,秦岭,榆横,彬长,神东电塔),2300mw的项目11个(华电昌吉电厂,鲁能和丰电厂,内蒙京泰电厂,,鸿雁池电厂,内蒙乌斯太电厂,内蒙准能矸电电厂,黄陵矿业电厂,神华郭家湾电厂,大唐灞桥电厂,国电克拉玛电厂,准东五彩湾电厂), 200mw及以下工程23个。各项目监理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合同履行准时。本年累计新签合同23份,合同金额共计近6000 万元,创历史新高。

公司计划完成经营额5800万元,至11月底已完成5163.55万元,完成年计划5800万元的89%。截止11月底上缴管理费819.4万元,完成年计划980万元的83.6%。实现利润总额73.85万元。

(四)、内部管理日趋完善,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

监理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坚持管理创新,强化细化落实,完善经营机制,明确管理目标,推动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启动三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监理公司把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上升到集团公司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公司基本情况、面临形势、规划思路和目标、战略重点及实施步骤、 保障措施等诸方面,全盘规划,突出引领,为奠定监理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好局面提供了新依据。

2、管理体系方面:由质技部牵头负责,先后对宝热电、秦岭等工程的监理规划、监理月报、资料台帐等进行审核,并督促其按照管理体系程序要求进行整改,有些项目,由公司本部直接派人协助,既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加强了本部和现场的沟通,便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了公司管理体系的运作顺畅。

3、经营管理方面:根据多年积累的管理数据,年初制定了各项目部经营责任制,下达了费用控制指标,做到成本精细化管理,费用开支从严控制,并按季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监理费用方面要求总监按照合同尽快回收监理费,各项目基本做到全年监理费按期收回,对于已完工程尚未收回的监理费落实到人,并督促其尽快收回,目前公司资金运转正常。针对公司员工人数增长快的实际,在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的前提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理念,坚持节约办一切事。经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已全面接近完成全年的各项经营管理考核指标。

4、财务管理方面:

(1)、按照集团公司对监理项目进行整合的思路,将管理公司账务和监理公司账务进行整合:确认了监理公司收益上交方案,准备按照上交方案要求,已将物业公司所有账务并入监理公司帐套。

(2)、监理项目整合后,公司组织各职能部门研究讨论各项费用报销制度,在确定好各项费用报销制度后,财务部出通知并专门打电话通知各项目部新的报销制度及一些报销要求。使相关项目过渡平稳,工作衔接。为公司平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截至目前,监理公司设有国内在建、新建火电项目监理部40个、风电项目监理部3个、送变电项目监理部20余个、国外工程项目部1个。监理公司在岗员工共计627人,其中正式在册员工69人,人事74人,聘用员工484人。在人员入口,严格按照《劳动法》进行人员聘用,截至目前共签订聘用合同132份(其中新进人员67人,调动人员65人),工作协议155份(其中新进人员58人,调动人员97人),共签订合同287份。在员工管理方面。建章立制,规范管理,XX年新建员工清册、离职员工台帐、新进员工回访台帐、劳动合同台账等台账20余个。并定期对在册正式职工及人事职工进行绩效考核,今年10月开始,每个月进行绩效打分,年终进行总的自我评价和综合测评。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及时掌握员工工作效果、成绩,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在教育培训方面,XX年办理注册监理师延续注册23人,初始注册3人,继续教育2人,变更曾报第二专业2人;办理注册安全师初始注册4人,继续教育1人;注册造价师继续教育:4人。组织注册类资格考试报名:注册监理师:7人,注册造价师:6人,一级建造师14人;安全师:12人。成功申报中电建协行业总监理师6人,行业监理师14人。XX年中电建协行业资格证书换证工作是重点工作之一,换证申报总监理师48人,行业监理师99人,监理员4人。

6、综合管理方面:

(1)、坚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对文印、文件的使用进行规范,完善用印审批程序,办公用品采购力求节约、实用,避免浪费,同时做到购买、发放、库存各类台帐清晰。

(2)、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订《电建监理公司车辆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安全驾驶教育,要求各项目部驾驶员每周自学所在地的交通法规,每天对车辆进行检查,做好车辆检修保养工作,逐月上报车辆行驶公里数、维修费用、油耗等相关数据。

(3)、顺利完成公司资质审核和换证工作。

(五)、在建项目管理有序,安全质量亮点增多。

目前,公司监理的项目总数达93个,安全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各项目总监能团结员工遵照监理原则,服务工程、服务业主,积极推进工程进度,业主满意度高。通过回访统计,业主满意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今年以来,公司全面开展项目部全体人员学习《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施工管理规定》等安全规程活动,并编制试题组织了全员安全考试。参试人员达百分之百。

公司成立安委会,确立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各项目部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了对项目部的安全考核力度。下发XX年《监理公司安全策划方案》,1月份12月份要求项目部每月组织安全规章制度宣贯学习,建立安全法律法规清单及学习记录,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及实施应急演练。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基建安全主题活动要求,8月开8月23日至8月27日开展安全周活动,9月开展秋安大检查,11月开展秋冬安全大检查,并向省公司上报公司秋冬安全大检查总结。并对XX年安全工作进行了认真策划,编制了《XX年安全管理工作策划方案》。使安全管理成为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

(六)、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公司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XX年,公司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委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根据业务整合的实际。制定了监理公司反腐倡廉的规定和自律公约:以一岗双责为工作主线,公司领导和项目部总监、副总监自觉承担起反腐倡廉的重任。坚决杜绝监理人员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使公司上下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风正气顺,干部职工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干事。监理公司600多员工全年无任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

过去的一年,公司所属的阿克苏、昌吉、店塔等项目部先后创建了职工小家,利用这个平台,把企业文化建设引向深入,每个职工小家各具特色,寓教于乐,先后开展了职工乒乓球邀请赛、篮球友谊赛、拔河赛,有奖猜迷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创建职工小家的同时,各个项目部的vi形象建设也初具规模,由公司牵头,各项目具体实施,统一标识,统一服装、安全帽,在办公室统一悬挂部门和员工岗位职责,把企业最具活力的方面向社会进行更充分的展示。从不同层面为电建品牌增光添彩。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力建设市场进一步萎缩,火电市场形势日益严峻,新开工的项目越来越少,致使竞争日趋激烈,使市场开发难度增大,同时也造成开发费用的增加。由于项目减少,业主挑选余地增加,中标合同往往需要艰难的谈判,以保证合理的利润空间。因此严峻的市场竞争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资金紧张一直困扰着监理公司。一是由于整合后的项目部、人员的骤增;二是由于开发力度的加大而引起的开发成本增加;三是由于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函等其他货币资金占用严重;四是由于按集团公司安排一次性支付工程管理公司银行存款及物业公司上缴全部成本,使公司资金陷入困境。

(三)专业人员不均衡,部分技术人员短缺。从目前的开工现状来看,土建、技经等专业处在相对微弱的供需平衡点上,但机务专业人员较为短缺,而且也不易招聘到该专业人员,公司一方面大力开发市场,一方面又在人员的配置上捉襟见肘。

(四)、人员素质不一,缺少技术过硬的监理人才,人工成本费用较大。从数量上来讲人员可谓不少,但由于缺少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在项目部人员的配备上难以做到精简高效。新进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专业成长慢,加上工程的需求,招聘的外省人员也不断增多,人工成本费用开支较大。

(五)年轻总监人才短缺是公司发展的瓶颈:监理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更离不开青年人才,尤其是一批年轻的复合型的总监人才。监理行业门槛较高,取证较难,没有2-3个工程的锻炼和至少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很难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监理公司这两年也下大力气,破格培养一批年轻总监,仍然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一)继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市场开发上继续树立立足火电、不断扩大输变电监理市场,并积极向资质范围内可以承接的其他领域拓展的发展思路,已经实现了火电在1000mw机组的承接上有效突破,加大开发力度,主动跟踪,争取多中标大机组、大项目。做大作强监理公司业绩,增强公司风险抗击能力,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积极扩大输变电工程建设监理市场份额。送变电市场,要抓住750kv电网建设大好机遇,积极争取网省公司支持,力争多拿项目。抓住国家加大电网建设投资的这样的良好机遇,扩大输变电工程监理规模,逐年扩大输变电工程监理业务,力争使输变电工程监理业务占据陕西省境内输变电监理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输变电监理业务逐渐占据公司主业的半壁江山。

(三)逐步进军新能源,清洁能源电力建设市场。新能源、洁净能源是近年来突起的朝阳产业,公司已有和大唐、华能、银星能源等风电企业的合作基础,在新的一年,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进军这一领域,较早获取对这一领域的监理、管理第一手资料,拓展监理范围。深化现有合作,力争后续合同。

(四)提高监理公司执行力。公司的执行力要体现,重点是落实,也是目前监理公司提高执行力的唯一手段,即:落实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对公司机关和各项目部要拿出具体的考核办法。即:公司本部职工和项目部经理(总监)的绩效考核办法由人力资源部出台,各项目部要对项目部人员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考核方法为:同级、上级、业主、施工单位四个方面的考核,充分体现责、权、利到位。

(五)根据公司实际,组建工程项目管理部,新部门的成立和运作,将成为公司项目管理中枢,技术支持平台。为公司安全生产和项目创新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加强成本管理。如果说市场开发是监理公司的开源,那么成本管理就是节流,开源与节流并重始终是公司一贯的要求,公司根据多年来的数据积累,继续完善各项费用控制指标。

(七)、加大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尤其是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监理人员参加执业资格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提高监理人员持证上岗比例。

(八),继续开展项目之间劳动竞赛,在原有9个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参与范围,争取赛出水平,赛出亮点。

2016最新监理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二

2016年度,监理公司在党委、管理部门的大力领导下,在各相关工作室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落实管理局的每一项决议,紧紧围绕年初签订的目标任务和局党委带好队伍、搞好经营、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带领广大员工、开拓进取,规范运作,坚持以项目带发展,深入改革,强化管理。积极地开展作风建设年の活动,深入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公司发展走上了正轨,每项工作都有了比较大的起色。还获得了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授予监理公司引洮总干下段监理部2009年先进监理部的称号和青海万立水电开发公司授予公司江源电站监理部质量合同管理诚信单位称号,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确保了公良好的整体经营状况和发展后劲。下面,就2016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情况

公司全年共承担12个项目69个施工标段的监理任务,完成工程建设总投资3.56亿元。参与投标11次,中标项目四项,新签合同金额926万元。实现经营产值302万元,纳税18.12万元,上交管理费100万元。

二、所做主要工作

1、调整工作思路,确保公司健康发展。

为确保2016年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结合管理局对公司的改制要求,公司提出了量力而行、控制规模、追求质量、稳固发展工作思路。一是把加强在建项目管理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履约能力;二是加强监理部直接成本支出控制,实行监理部经费包干管理,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三是根据监理人员数量,确定公司经营规模,以确保承揽到的项目能干好为前提,严格筛选工程信息,选择性的投标。四是把加强监理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着力加大人员外聘力度,缓解由于公司改制所带来的人才短缺矛盾。

2、创新制度,构建精细管理体系。

制度创新是提高项目精细管理水平的法律保证。目前公司承担庆阳盐环定扬黄专用工程和青海江源水电站等12个项目的施工监理任务。这些项目多为省属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要求严,监理任务重,如果管理不到位、制度不落实,会给公司带来潜在的问题和隐患。我们在严格执行《监理规范》等配套文件的基础上,还制定了《监理部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监理工作作业指导书》、《项目监理程序文件》等。在质量上,我们制定了《质量管理手册》,实现对施工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在廉洁监理上,我们制定了《廉洁监理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按制度办事的理念不断融入和渗透到监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将精细管理的责任从项目总监身上,分散到项目部全体监理人员的肩上,搭建精细管理框架传递体系,形成了全员精细管理的工作合力。

3、监控考核,提高项目管理的执行力。

项目管理重在执行。我们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切实加强全方位监控和考核工作,保持上下高度一致,保证各项管理举措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一是务实重行,精心指挥协调。要求项目总监率先垂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现场监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坚持施工监理现场出现的问题不过夜,逼项目总监及副总监围绕监理任务出思路,逼监理工程师围绕现场监理措施想办法,逼监理员围绕旁站做工作。每月坚持定期召开监理例会,把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细化到监理的具体安排中。

二是加大落实力度,严格管理监控。我们运用制度指导项目管理的一切活动,公司领导每季度巡视检查一次,要求项目总监每月5日前,对本月工作向公司书面汇报一次。项目监理立足现场发现问题,立足现场解决问题,实现安排、实施、检查、整改的封闭循环,使施工监理现场处于全面可控状态。

4、夯实基础管理,着力打造安全工地

安全生产是监理工作的核心工作,我们对此非常重视。为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源头,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多专业、多隧洞、多基坑作业的特点,制定了《监理人员三级安全监控模式》,《安全应急准备及应急响应预案》等措施,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置来安排和布置。在布置施工监理任务的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让监理人员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了千事万事,安全生产是大事。

5、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公司对2009年以来制订的各项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完善补充。新增了项目监理部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监理部工作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等。修改了人员聘用制度、车辆管理等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操作程序进一步严格,票据使用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进一步健全,费用开支得到进一步控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6、实行民主决策,总经理办公会工作全面落实。

2016年以来,对涉及公司投标活动、总监任命、人员培训、重大财务支出等事项共召开了5次总经理办公会议,形成了各项决议,每项会议的议题、议程、决议的形成,均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要求进行,各项决议均得到全面落实,公司班子成员和技术骨干为公司的每次决策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良好运作付出辛苦的劳动。

7、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升公司整体素质。

公司严格按照局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公司作风建设活动,共召开动员会两次,集中学习4次,还针对公司职工分散在各项目上的实际情况,在公司网站上开辟作风建设年活动专栏,全面反映活动进展情况,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活跃学习氛围。通过一系列活动,在严守劳动纪律、提高办事效率、保证工作业绩和落实制度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提升了公司整体素质。

8、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推进了公司改制工作。

按照局党委和局属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公司通过思想动员、方案制定、双向选择等步骤,于10月15日顺利完成改制工作。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监理公司的发展一靠项目,二靠队伍。由于目前承揽到的项目比较多。监理人员暂时性短缺是公司目前无法解决的困难,处理不好会给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严重的话会丢掉市场。

2、监理工作实行总监负责制和质量终身制,在项目上担任过总监、监理工程师的人员回到管理局基层处工作以后,当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整理,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等,需他们到现场处理时,公司无法协调。

四、下一年的工作思路

2017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局党委、管理局各项决议,按照局党委带好队伍、搞好经营、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结合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公司员工在市场竞争中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落实措施,扎实有效地抓好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业务拓展等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1、转机制,建立以正式职工为骨干的多元化用人机制

监理公司的实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素质和人才的数量上,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公司要以改制、规范为契机,通过内请外聘,建立以现有人员为骨架,以返聘离退休人员和聘用社会人员为中坚力量,以大中专应届毕业生为基础的多元化用人机制。

2、抓管理,促进项目管理标准化

为加强对项目的有效管理,公司要成立由片区及总监负责制的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在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监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二是监理部全体人员的团结协作氛围;三是监理信息的传递和责任的追溯;四是加强巡视,做好预控。通过强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监理工作水平。

3、搞创新,探索公司生存之路

vi设计邀请函范文11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著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 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发表的文章与下述讨论会上的发言基本相同)2002年6月3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理论与比较史研究中心就此组织了一次争论双方参与的讨论会,与会者达百余人。参加者包括黄宗智、罗伯特·布伦纳、武雅士(arth wolf)、艾仁民、彭慕兰、李中清、王丰、康文林及杰克·戈德斯通(jack goldstone)。讨论会激起剧烈论战。黄宗智的发言有《发展还是内卷?18世纪英国与中国: 评彭慕兰〈大分岔: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译文发表于《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有《超越东西二元论:重新定位十八世纪的世界发展途径》(中译文发表于《史林》2003年第2期);黄宗智又有《回到实质性问题:对彭慕兰就我的评论所作的回应的反驳》;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有《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彭慕兰又有《对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的批评的回应》;杰克·戈德斯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黄宗智、彭慕兰、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争论的评论》;黄宗智还有《十八世纪长江三角洲有农业革命而英格兰没有?》;武雅士有《晚期存在生育控制的证据吗?》;李中清、康文林、王丰有《现实性抑制还是中国式抑制?》。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张家炎先生现场观察,此次论争双方并未形成多少共识,反而是更加强化了各自的观点,也就是各自观点的分歧更鲜明、对立。[i]

一、学术界关于《大分流》的整体研究状况

虽然有《白银资本》在前,《大分流》的出现还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这一前一后解构“欧洲中心论”的著作,在欧美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则刮起了学术飓风。[ii]或许,正如周武所言:“围绕《大分岔》展开的争论实际上已成为世纪之初美国的中国学界和欧洲史学界的重大学术事件”[iii]。尤其是在彭慕兰和黄宗智[iv]之间关于“大分流”与“内卷化”的论战使得有关《大分流》的讨论进入白炽化的程度。[v]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评论文章[vi]主要有:史建云《彭慕兰著〈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信息沙龙上的演讲 》(《近代中国研究》网2004年6月17日);《〈大分流〉带来的启示》(《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7月2日);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vii](《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对于围绕〈大分流〉之争论的补正》(《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及全球性关联》(《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吴承明《〈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张芝联《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清史译丛》(第一辑));王家范《〈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估》(《文汇报?学林》2003年2月9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东变”——彭慕兰的〈大分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了吗?》(《文汇报·学林》2004年5月16日),《明清史再认识——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04年8月8日);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清史译丛》(第一辑));张家炎《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葛以嘉《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子余《〈大分流〉与“分水岭”》(《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仲伟民《“大分流”与“内卷化”:欧美学界对前近代中国评价的分歧》(《中国经济史论坛》网2003年9月30日);周武《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文汇报?学林》2003年1月26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马开伦《对〈大分流〉的思考: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莱斯利?豪纳[viii]《关于〈大分流〉的争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陈意新《节育减缓了江南历史人口的增长?》(《中国学术》2003年第3期);陈昆亭《文化制度与经济增长——“大分流”模型化解析》(2004山东省数量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黄祥春《彭慕兰新作引起中国学界关注》(《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2月14日);郭慧英《评〈大分岔〉》(《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年1月28日);龙登高《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年2月18日);陈君静《全球范式与欧洲中心范式——评彭慕兰〈大分流〉及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新趋向》(“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国际会议(中国史学第二届国际会议));《彭慕兰〈大分流〉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环球时报》2004年1月12日)。与《白银资本》一样,关于《大分流》的研究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本文从缺陷和贡献两方面来介绍学术界对《大分流》的主要观点。

二、主要从缺陷方面进行的研究

黄宗智[ix]从“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没有认真对待西方主要学术成就”、“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等方面进行批评。他认为,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彭著的证据基础很难评估。该书并非基于第一手研究,而主要是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写成。要对这本书做系统的评估尤其困难,因为它跨度极大:不仅讨论中国,而且涉及印度、日本以至东南亚;不仅利用了有关英国(或者西北欧)的研究,而且论及法国、德国乃至东欧。此外,该书还囊括了覆盖面很广的许多论题。乍看起来,彭慕兰展示的证据似乎颇值得赞赏。他跨越了两大不同学术体的边界。对中国专家而言,该书显示了作者对欧洲研究令人敬畏的熟悉。那些认为彭著有关中国的观点有误的中国研究学者,对他使用的欧洲文献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而认为彭著有关欧洲的论述不确的欧洲专家,则可能原谅该书在有关欧洲方面证据的薄弱,因为该书毕竟不是出自欧洲专家而是一位中国研究学者之手,而这位学者似乎充分掌握了中国研究那个仍然相当孤立领域的十分困难的语言和材料。如此一来,这本书很可能既得不到欧洲专家也不得不到中国研究学者的严格评估。[x]

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的文章《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流: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xi]主要从理解经济体的结构方面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英格兰与江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两者面临完全不同的限制与机会,因而各自采取不同的经济策略或经济再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型式。英格兰经历的是斯密式经济演化[xii]。而同期江南经历的是马尔萨斯式经济演化[xiii]。他们认为在1500—1750年间,两个经济体的发展途径已经分流。1750年至1850年则是此前发展道路的延续。按世界史标准衡量,18世纪后期英格兰已是发达国家(1800年时英国已不再是农业国),而长江三角洲变得更穷。同时英国可以从欧洲大陆获得其所需要的原材料,而国内也不存在燃料危机。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彭的观点。[xiv]

葛以嘉从研究框架(“中心——边缘框架”)方面提出批评。他认为,彭慕兰关于中心及边缘关系的简明、精妙的论述,虽然对倾向于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欧洲中心论是个很有价值的矫正,但它并非无可挑剔。中心——边缘框架,从总体上来说,低估了国家、军队、以及由经济和政治精英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和制度。彭慕兰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着重论述这些论题的第四章,他经常提及还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差异存在。例如,,当时非常热衷于发展海外及远程贸易,但绝不会支持,至少不会推动殖民地的建立。那些愿意选择永远定居在远离国土的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方的帝国子民,被视为不忠与背叛,而不是对帝国的延伸与扩张。在中国很难找到例如欧洲海盗商人、东印度公司这样受国家允可,混合了军事及商业活动的组织团体。总的来说,在李鸿章之前,中国军队一直不能实现经济上的充分自足,更不用说获取利润了。因此,彭慕兰虽然非常正确地指出了欧洲的海外贸易商永远不可能预测到他们所霸占的这些地区在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同时有一点也很明显,即没有特定的国家制度及政策,这个所谓的“大分流”则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xv]

张家炎主要从学风(“标新立异”)和史料(“依赖二手文献”)方面进行批评。他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激发学者们去寻找其根源,而东亚研究又与其经济发展有微妙的关系,上世纪中后期当日本经济已走向世界前列时,有学者开始认为日本19世纪甚至更早就与西方一样了,所以它能成为非西方社会中唯一成功西化的国家。现在中国经济地位日益强大,也有人开始认为中国与西方原来其实也没有大差别。而标新立异、以提出新的理论为胜更是典型的美国学风,正是在这一风气的影响下,美国中国学(至少在解释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面)新人辈出、新说纷呈,从冲击说到内卷化到分岔论代表了不同的阶段,然而越来越偏向理论的趋势却未能与重视生产条件更好地结合,所以引发大量对基本史实及由此派生出的解释的质疑。就学术发展而言,质疑、争论是好事。这也是保持学术活力的重要前提。彭慕兰对江南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二手文献的基础之上,因而出现被黄宗智认为属于无稽的硬伤,这些错误本不该出现。不过,彭慕兰其实是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视野中进行考察,进行这种欧亚大陆的大跨度比较也许只能主要依赖二手文献,或者因为研究者的某些个人原因而难以进行必要的一手调查而不得不选择依赖二手文献。[xvi]

史建云[xvii]主要从论证方式方面进行了批评。她认为,尽管我没有看到能全面驳倒彭慕兰观点的批评,但并不等于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彭慕兰的逻辑,在我看来是存在问题的。他论证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颇有道理。他把西欧中心论的种种因素拿出来进行比较,凡是其他地方也有的,就不能算是西欧独有的内生优势,因而不是西欧能够独自优先现代化的原因。他的逻辑是,如果你具备的条件我也具备,这个条件就不是你独有,你成功了我失败了,这个条件就不是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假如英格兰的所有优势,江南也都具备,这种逻辑自然可以成立。但问题在于,他的比较并不限于英格兰和江南。他的比较方法是,首先拿江南与英格兰比较,假如英格兰的某个先进因素江南不具备,就与日本比较,日本也不具备,就去看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拿英格兰与全世界这样比较的结果,英格兰就一项内生优势也没有了。在我看来,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具备了最多的优势、最多的促进现代化的条件,江南略次于英国,日本更少,印度,非洲等只具备一两项。即使英国一个自己独有的内生的因素都没有,它的现代化仍然是顺理成章的。江南所不具备的那些优势很可能并不重要,单独看没有什么决定性可言,但与其他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英格兰的真正的优势。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英国具备了最多的条件这件事本身,视为英国独有的内生优势。当然,煤矿和新大陆的确是江南不具备的因素,把它们当作大分流的主要原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原因)也有道理,就这一点来说,彭慕兰的观点目前尚不能动摇。但它们能够起重大作用,是与其他因素(包括江南同样具备的那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分不开的。最后要说一点,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经济史著作,彭慕兰的比较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里面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文化背景、社会观念等。[xviii]

王家范主要从缺乏制度分析进行批评,他认为,很多人都疏忽了一点:彭慕兰不仅是“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半截子“革命家”,而且还是个“假革命家”。他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时限只断到18世纪,19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欧洲中心主义”标准下停滞不前的“落后者”。此其一。其二,19世纪的中国,据说才是亚当·斯密式道地的“过密化经济”典型。因此他与黄宗智的争论,只是在时段的选定上,而从来没有放弃亚当公式和“过密化”是分析中国经济运行状态的铁定“范式”。从对19世纪后中国世界地位的评价方法和结论来说,彭慕兰仍然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彻底坚持者。该书再明显不过的弱点,也是致命的软肋,就是完全排斥制度分析的重要。无论是对西欧、还是中国,坚持的是纯经济学的分析,大量使用计量分析的手段(尽管对中国,那种计量分析的数据大成问题),却把经济内外环境的制度背景视之为可有可无的“因素”,声称它们并非是必要的条件。由此,我对同行忽视这一点特别感到不解。[xix]假若“反欧洲中心主义”变成了否定中西历史比较的必要,就是矫枉过正。中西比较是必要的,而且不仅仅是经济的比较,还必须进行整体历史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的比较。以谁为“中心”这话本来就不妥,但相对的强弱优劣,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是随时而变。我对《大分流》不满意的地方,也在这里。[xx]

陈昆亭分析了在英国和中国的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十分类似的情况下,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英国爆发。在建立的农业和工业两部门模型中,将文化制度的影响体现在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上,从而改变了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文化制度是导致“大分流”的原因之一。[xxi]

三、主要从贡献方面进行的研究

黄宗智主要从增进不同领域学术对话的角度对《大分流》作了一定的认可。他认为,彭慕兰做出了有用的贡献。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艰巨的目标,要与两大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对话,不把英国——欧洲或中国化约为一个理论抽象。他这样做有助于提出迄今为止尚被忽视的问题,而且也促使了欧洲专家关注中国经济、中国研究学者关注欧洲经验。此外,中国研究学者绝不会否定他“去中心化”欧洲、“中心化”中国的努力。我们都会认可这些很好的目标,也能体会到充分掌握两个领域的困难。他的书中的许多错误和弱点都可以因此谅解。至于将来的研究,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依赖跨领域的合作,并同时要严谨地对待经验研究。[xxii]

葛以嘉从学术旨趣、学术视野、史料运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肯定。他认为,在一本只有300页的薄薄的小册子里,彭慕兰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简直是属于赫拉克勒斯[xxiii]的任务。彭慕兰努力阐释了——大约是正确的——欧洲及亚洲的(主要是中国的)两条经济发展道路什么时候及怎样开始分道扬镳的。如此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彭慕兰似乎早已做好充足的准备,先饱飨了一顿大餐,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史都成了他餐桌上量大惊人的大菜,而印度与日本经济史则是两道份量也相当大的小菜。毫无疑问,彭慕兰对这个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是用视野广阔的知识将欧洲与亚洲的经济史联系到了一起,使那些典型的持欧洲中心论的经济史家也开始关注于此。《大分流》一书充满了对比,其中许多都相当精巧,它们都得自对略微细小的数据的处理。但是这些特定的对比本身的严谨性可能不如把它们组织起来的大框架那样恰当、充分。这是彭慕兰的最大贡献,可能也正是他的某种缺点。当绝大多历史学家从民族国家的范围内攻击工业资本主义的问题时(为什么英国成功了而丹麦或中国失败了?)或是在总体上讨论各洲及区域之间区别时(为什么欧洲式的制度会胜过亚洲的?),彭慕兰却把分析集中于差异,进而比较各中心地带及其地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引导他得出了他的核心假设:即导致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经济中心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在于国家的特殊政策或那些原生国家(proto-nations)的文化特征,而是在于“新世界”的殖民地化过程中中心地带与地区之间极其偶然的一种关联。美洲所提供的额外土地资源,以及此区域由于疾病所带来的人口减少和通过奴隶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再生都为英国的中心地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地带。通常来说,“旧世界”地带经济的发展经常会夹杂着一个逐渐从土地集约型生产向类似中心地带的、增值生产的行业(譬如手工业)转变的过程。这种劳动集约型的道路意味着随着边缘地区的发展,这个地区的人们开始用一些他们自己的原材料进行增值生产并且减少从中心地区进口加工好的成品。但这并不是工业资本主义那种或是有利可图或是可能带来发展的情况。工业资本主义总是依靠一个具备如下条件的地带:1、能提供充足的土地集约型投资(如美国南部的棉花为英国兰开夏地区的工厂提供原料);2、一个规模庞大、依赖性强的能消费中心地带生产成品的市场(如种植园制统治下的美国南部及十九世纪中晚期的印度)。美洲,或多或少有点偶然性的,结束了给欧洲中心地区充当这种标准的区域时,反而推动了这种体制从土地的限制中摆脱出来。这转而使英国中心地带能充分利用它的第二个具有偶然性的优势条件,不易自燃但易富含水份并且位置临近的煤矿的存在,推动了对打破能源限制起着关键作用的蒸汽机的发明。当然,以上的这种论述可能对彭慕兰的关于煤与殖民地之间关系的精彩论述作了非常蹩脚的、过分简单化的浓缩。彭慕兰在恰如其分地评价他所处理的一系列历史学家的著作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此外,他还充分地意识到了在亚洲与欧洲经济之间的一种历史性的互动作用,指出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通过提供大量的奢侈商品及刺激白银需求的市场,在许多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轨道。[xxiv]

马开伦主要从反对“目的论”式的思考的角度对《大分流》作了肯定。他认为,任何人如果目睹某些西方学者的傲慢无知,或者对上个世纪东亚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有所了解,他就会同情那些对旧的“欧洲奇迹”理论的攻击。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没有、而欧洲的知识系统却能够在1200到1800年这段时期发生革命,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很容易导致各种令人不愉快的解释。它会鼓励“目的论”式的思考,似乎西方是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命中注定要高人一等。它也会鼓励某种准种族主义,好像西方人更能发明、更富独创精神、更加有天份、更具创造性等等。从消极方面,往往又导致人们把中国、日本这么伟大的文明视作是停滞不前、向后看的、压抑型的等等。随着对这些文明了解的增多,我们觉得以上观点都站不住脚。中国和日本几百上千年以来也都是趋于多元、有创造力、向前进的,但却没有发生知识革命。所以,我们怎么能想出一种理论方法论,它既离弃了目的论,又不将我们置于纯然的偶然和机遇的领地;它既承认达·芬奇、伽利略、牛顿是改变了世界,又不将根本原因归为他们比中国或日本的同行更有天赋。如果我们不赞成目的论的解释,看不出有什么设计或目的,那么,是什么情况促成如此重要的事件呢?而且,我们不能满足于将其归结为物质原因,说是世界的某一部分地区具有特殊的经济或生态资源,我们也同样也不能满足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更高的合理性或者某种更加丰富的文化。[xxv]

杰克·戈德斯通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黄宗智、彭慕兰、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争论的评论》同意加州学派的观点。认为,在18世纪,至迟到1750年,中国经济与欧洲相当或更先进,其核心区领先于英国。针对黄宗智、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所论19世纪以前英国农业生产率高因而导向工业化,而中国农业生产率低导致停滞和内涵化,戈德斯通从人口增长趋势、生活水平与贫困现象、生产率水平与趋势等方面对英国与江南进行了比较。[xxvi]

莱斯利?豪纳(leislie horner)认为,《大分流》对历史领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彭慕兰从欧洲和中国的学术成果中综合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且提出了激发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对以往更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成果的再评估。但是,总体而言,彭慕兰的论证确实是有缺陷的,而这些批评[xxvii]也确实对彭慕兰的论据和结论提出了有力的质疑。[xxviii]

吴承明主要从方法论创新的角度对《大分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彭慕兰的最大贡献是在方法论的创新上。他对方法论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中西研究中比较目标的创新,二是比较方法的创新。通常我们是以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作为比较的目标。由于中西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不同,这种比较难得共同的标准。麦迪森统一用gdp的增速来衡量,而十八世纪的gdp,他自己也说只是guestimate(俚语“瞎猜”)。又,这种比较是一个时间点的静态比较,不能反映某个经济体系的实力和前景,并会因双方所处景气周期的相位不同而失衡。对此,彭慕兰提出了另一种目标。既然十八世纪以前双方都是属于斯密型增长模式,即通过市场实现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增长,那么,哪方据有更完整的自由竞争市场,便更能适应斯密型增长要求。他以极大的力量考察了双方阻碍市场发育的因素,诸如政府干预、特权垄断、行会和习俗限制等,并特别重视土地买卖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程度。他认为江南略有优势的判断就是从这种比较中得来的。斯密型增长有个理论上的“极限”,即因人口增加而土地资源有限,将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产的劳动密集化或内卷化,终致陷入马尔萨斯危机。因而彭慕兰十分重视生态问题。他强调美洲殖民地供给棉、木材、食品等土地生产品的作用,即因这等于是欧洲把劳动密集化生产转移到海外,解除自己的生态瓶颈。而中国江南须从遥远地方取得能源,实际是加重了自身的生态失衡。彭慕兰估计,到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和江南都面临着大体相等的生态制约和走向内卷化的危险。于此,他提出又一个比较的目标,即看哪一方更接近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原则。新古典原则是,最佳经营方式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更接近于这个原则,就意味着更能避免或“跃过”内卷化,走向现代化生产。这主要是在欧洲十七世纪的原始工业化地区和清代江南农民家内纺织业之间进行比较的,彭慕兰还为此作出成本和收益估算。他指出,江南小农并不是在边际收益递减下劳动,江南妇女的纺织劳动也并非是零机会成本。他的结论是:英国和江南都远未达到新古典主义劳动原则,但江南比较更接近一些。以上是方法论中关于比较目标的创新,再看关于比较方法方面。这里,彭慕兰采取了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和回溯分析与前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王国斌在比较中西政治史的研究中提出的,彭慕兰将它们用于经济史,并有实质性的发展。历史比较研究是要找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异”,又要找出“同”,对之作出评价。由于没有一个独立于双方的客观标准,一般是以西欧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标准。这样,凡是偏离于西欧道路的即属异端,而不管双方的同。这样做出的评价必有偏颇。新的双向比较方法则要求:一方面用欧洲的经验来评价中国的历史,另方面用中国的经验评价欧洲发生的事情,从“交互偏离”中做出比较(不是绝对)客观的评价。彭慕兰用这种方法评价十九世纪欧洲的巨大发展即工业化,认为它并不是根本性的变革,而是历史的一种断裂,因为它并没有解除生态制约,反而加重了生态失衡,产生了日趋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反观迟到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式的工业化,或许能够。至少是期望能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们对于历史的解释,通常是就已出现的重大事件回溯其所以发生的条件和动力,展现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回溯分析是必需的,例如工业革命,只能在它出现以后才能进行研究。但回溯分析是从结果推论原因,很容易陷入决定论或目的论。例如欧洲传统文化优越论,就是在回溯分析欧洲工业化这个巨大成就中形成的。彭慕兰还指出,所谓十八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实际是从十九世纪的农业大发展成果中推论出来的。为弥补这个缺点,应当将回溯分析与前瞻分析相结合。前瞻分析是指在重大事件开始的时间点上,设想几种可能发展的情况,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承认历史上常有的偶然性。例如十七世纪欧洲的原始工业化,就当时的条件分析,它可能是城市大工业的先驱,而更有可能的是使本地区走向内卷化。这样,在对十九世纪西欧巨大的工业化成果作回溯分析时,就有理由相信它主要是由两个非历史必然的原因造成的,即新大陆的发现和煤与蒸汽机的利用。[xxix]

张芝联从重视生态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学术取向和利用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史料敏感性方面对《大分流》作了认同。他认为,《大分流》在对比中国和欧洲(主要指西北欧)经济发展道路时,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这是以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不大注意到的。[xxx]另外,彭慕兰相当重视地理因素,譬如英国的工业发展地区恰好与煤矿所在地邻近,而中国的煤矿则远离核心地区,运输困难,因而造成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另一个例子是殖民地的金银,如果西欧国家没有从拉美获得这两种宝藏,它们能拿什么与东方贸易,来购买中国茶叶、丝绸、瓷器、漆器呢?因此,棉花、木料、蔗糖、煤、金银等等促进了西欧工业商业的发展,于是出现了金融垄断机构和贸易公司(各国东印度公司),加上民族国家的支持(虽然彭氏对这方面写得不多),使西欧,特别是英国、荷兰,从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起,大踏步向前迈进。所谓“大分流”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西方逐渐走上一条迅速发展的道路,把东方甩在后面。在彭氏看来,殖民地对西欧来说是关键因素,其他(如煤矿的地理位置)则带有偶然性。彭著所列参考书目是相当惊人的,虽然没有多少第一手史料,但确实利用了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无力判断他所举的关于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及生活消费的数字的准确性,只能感叹当代经济史研究的巨大发展。但无论如何,这些数字用来说明直至1750年或更晚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西欧最发达地区,则是绰绰有余的。[xxxi]

王家范虽然并不认为《白银资本》和《大分流》打破了欧洲中心论,但还是肯定了他们在解构欧洲中心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认为,《白银资本》和《大分流》认为,世界史学一直被一种叫做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占据着。我也认为,欧洲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是从欧洲历史的归纳中抽象出来的。在这种抽象的过程中,欧洲历史的因果关系变成了一切国家都必须这样而不那样发展的普遍公式。这种多少有点霸权主义色彩的理论,致命的弱点便是舍弃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发展的复杂性。现在回过头来考察中国历史,有许多就是跟那些教条不符合的。历史上,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从来不缺乏经济理性的考量[xxxii],也没有停止过它自身的上升运动,所谓“长期停滞”是一种成见;但这种经济发展在制度环境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是明显的,因此虽不断有发展,但发展是有限度,而且充满隐患的。[xxxiii]

史建云主要从比较研究方法和创新性思维方面进行肯定。她认为,在我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最经常的一种感觉就是震惊:原来历史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原来东西方是可以这样比较的,原来问题是可以这样提出的,原来事物是可以这样解释的……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刺激我的评论欲望,借用吴承明先生的话:《大分流》是“近代史上中西比较研究的新贡献”,是“研究中西比较史最值得通读的一本书”。[xxxiv]《大分流》的结论固然惊世骇俗,但最有价值的却是对东西方的各种比较,在一系列因素的比较过程中,作者对中国和西欧历史上很多经济及政治现象提出了与学术界(不仅是中国学术界,也包括国际学术界)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极具启发性,一些比较方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参考。[xxxv]

崔之元主要从挑战“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对《大分流》坚持的“生态缓解”(ecological relief)理论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大分流》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肯定。他认为,《大分流》一书是西方史学界继弗兰克《白银资本》之后挑战“欧洲中心主义”的另一部力作。针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学说的困境,肯尼斯·波梅兰兹(即彭慕兰)别辟新径,指出“生态缓解”而非原始积累,才是英国从海外奴隶贸易中获得的最大收益。英国从海外殖民地中得到的“生态缓解”,要比“原始积累”更为重要。因此,“原始积累”对英国工业化的资本形式的数量贡献不大的事实,并不能否定海外殖民地对英国工业化的关键作用。为了更充分地讨论这一点,波梅兰兹考察了技术革新对于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化的作用,发现在没有“生态缓解”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xxxvi]波梅兰茨进一步考察了“生态缓解”的制度基础--奴隶制。他注意到,中国江南也从东北等地输入粗棉,大豆等有“生态缓解”作用的产品,并对它们输出纺织品。但由于中国劳动制度不是奴隶制,东北等地在自身人口压力下可以进行进口替代,发展本地的纺织业。徐光启已经注意到江南纺织品对直隶的输出因后者的进口替代而减少。而美洲新大陆的棉花和糖的生产完全以奴隶制为基础,进口替代无从谈起,因而“核心”(英国)和“边缘”(美洲殖民地)的分工得以固定。一方面,英国需要棉花和糖的进口以缓解生态压力,另一方面,奴隶没有自给自足的生产,必需依靠进口英国的制成品。这也些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奴隶制(而不是农奴制)才成为美洲殖民地的制度形式——因为在东欧农奴制下,农奴仍有一部分自给自足的生产,不完全依靠进口制成品。至此,我们看到,波梅兰茨关于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内在联系的论述,比弗兰克深入、有趣的多。[xxxvii]在今日史学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波梅兰茨发挥了综合文献的作用,提出大胆新设想,是难能可贵的。[xxxviii]

周武主要从《大分流》对“欧洲中心史观”的强烈批判性(强烈的“去中心化”的倾向)方面进行了肯定。他认为,彭慕兰的观点与以往的认识迥然有别,他对以欧洲为中心来看待历史的西方流行思路很不以为然,在他的书中以大量的史实批驳了琼斯所谓的欧洲在政治制度、生产力、生态等方面全面优于亚洲的看法,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去中心化”的倾向。他认为,我们不仅要质疑为什么中国没能像欧洲那样发展这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要追问为什么欧洲没有循随中国那样的密集化——内卷的趋向。当然,他的许多具体论证也并不都十分有力,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xxxix]

乔新华主要深化历史研究的角度进行肯定。他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所展开的有关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争论,无疑也会深化中国史的研究。该书不是把中国作为欧洲假定的对立面,而是把所有的比较对象(英国、西欧、日本、印度)都进行互相对照。[xl]

仲伟民[xli]主要从“促使对以往更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成果的再评估”和“采用的比较方法令人称道”两方面作了肯定。他认为,彭慕兰从欧洲和中国的学术成果中综合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且提出了激发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对以往更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成果的再评估。《大分流》一书中采用的比较方法令人称道。传统的比较研究大多比较笼统,尤其在涉及东西方比较的时候更是如此,学者多采用“中国与西方”、“亚洲与欧洲”、“中国与英国”等表达方式,仔细推敲,这样的比较都是很成问题的。《大分流》扬弃了传统的比较单位,而根据各方面客观条件(人口、土地面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大致相当的区域作为进行比较的单位。据此,作者选取了英格兰与中国江南作为具体比较的单位,而与英格兰/江南的比较相伴的是一个更大的政治/经济单位的比较——欧洲与中国,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许多方面完全可以与作为整体的欧洲相抗衡。两种比较方式并行采用,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尽管英格兰与中国江南的比较是本书的重点,但作者强调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欧洲与中国的比较,因为英格兰与中国江南这两个区域的命运之所以大异其趣,是由于各自与它们息息相关的大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xlii]

综上所述,学术界主要从“解构欧洲中心主义史观”(“反对‘目的论’式的思考”、“促使对以往更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成果的再评估”)、“创造性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目标和比较方法的创新”)、深化历史研究(“重视生态环境和地理因素”、“增进不同领域学术对话”)等方面对《大分流》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对它“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忽视制度分析与文化分析”、“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的基本看法是:《大分流》是实证的经济史著作,更应该看作经济发展理论著作。因此,既要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研究它,更应该从发展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它。伴随着西方现代化向更高一层次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现代化的进展,尤其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的提速,发展理论将会向更复杂更深刻的方向迈进。《大分流》(《白银资本》也一样)可以视为其中的一个尝试。

[i] 以上信息综合参考张家炎:《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史建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近代中国研究》网2004年6月17日;黄祥春:《彭慕兰新作引起中国学界关注》,《中国经济史论坛》网2003年2月14日;《彭慕兰〈大分流〉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环球时报》2004年1月12日。

[ii] 马克??指出,近年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频出,但他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的资料,却不接受我们的理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差异使中国的历史研究与国外的学者并不能真正地对话。如以中西资本主义发展的对比研究为例,美国加洲大学彭慕兰教授的《大分流》出版后,在国外史学界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讨论。而在中国,虽然学界也对这一争论有所关注,但是直到现在并没有真正的回应和讨论出现。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需要跨越的障碍,中国史如此,世界史亦然。参考2004年10月21日全国博士学术论坛秘书组对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的访谈《平实谦和 博学高识——访著名世界史学家马克??先生》。

[iii] 周武:《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 ——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文汇报?学林》2003年1月26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

[iv] 黄宗智(philip huang),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

[v] 彭慕兰认为,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限制,且在根本上迥异于欧洲的各家理论中,最有名的是黄宗智的“内卷化”(赵冈及jack goldstone曾提出不同但相关的理论)。大致说来,黄宗智认为中国人口极度稠密,以致当人们试图在其日渐缩小的农场上维持固定的消费目标时,他们便需进行自我剥削的生产方式,即延长工作时间以获得微薄的报酬。但由于稻米的亩产量比小麦为高,18世纪中国的土地需求并不会比大部分的欧洲严重。黄宗智的理论比较可能成立的部分则是,中国社会并不鼓励妇女出外工作,因此她们无法在市场上出售她们的劳动力;无论如何,她们都必需赖家庭维生,故一般农村家庭便迫使她们延长工作时间,从事家庭内报酬率低的生产(大部分是纺织品),面无需购买物品以减少家计负担。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力密集并不是为了回应市场需求(或专业化)所作有意义的时间重分配,没有产生手工业制品的大众市场。结果,这导致了经济内卷,而非发展。黄宗智的理论很有争议性。不过从我的研究中有两点值得再加上去讨论黄宗智的看法。第一、上述的消费估计使我们怀疑在175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准仅仅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程度。第二、黄宗智所估计的纺织所得是根据1690年代的资料,此时棉布价格是1450至1850年间的最低点,而原棉价格达到同时期的高点。如果把黄氏所估计的实际生产力与18世纪一般的价格水准相比,则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参考彭慕兰:《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及全球性关联》,《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关于彭慕兰和黄宗智之间的论战参见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85——100页。

[vi] 关于《大分流》,有较集中讨论的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有《中国学术》、《清史译丛》(第一辑)、《近代中国研究》网、《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等。

[vii] 该文最早发表于《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2年5月号,是对二十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的评述。

[viii] 作者系美国康乃狄克州立大学研究人员。

[ix] 彭慕兰在回应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一文时强调,我特别希望读者能够知道,在对黄宗智的回应中,我广泛引证了相关的著述,表明他的好几处批评都源于对我和别人的论点的错误表述(《亚洲研究杂志》61卷第2期2002年5月号第552-553,562-567页)。我还表明了,黄宗智自己所使用的数据,并不能够支持他关于江南和英格兰的相对生产力的论点(第543-551页)。我也表明,他关于布匹消费——这是他的论证中的关键问题——的论断,所依赖的数据是由假定十八世纪的农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才得出来的,而没有使用清代的任何确凿材料;他以此种方式得出的估计,与其他学者的论著直接冲突,而那一论著被他在别的地方称作是“广阔趋向的一幅有说服力的画卷”。(第567-571页)再就是,李中清(james lee)、坎贝尔(cameron campbell)和王丰已经就黄宗智对他们著作中的历史人口统计(那是我自己在人口统计方面的论点的依据)所进行的批评,作出了详尽的回应。撇开别的不论,他们表明,按黄宗智对人口统计数量的假定,假如1700年中国人口约为2亿,那么,到1900年,人口总量就会到100亿了(第603页)。最后的然而并非最不重要的是, 如同豪纳女士所注意到的,黄宗智教授在计算织布一天的收入时,犯了出入10倍的错误,这个错误比之人们从豪纳女士的概述中所能得到的印象更具根本意义。这一错误(见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50-1988年》[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990:第84-86页,我的文章中第560-561页对此进行了讨论)出现在关键之处:这是黄宗智所唯一作过的估算,意在从经验上证明,纺织业的劳动回报比之农业要低得多。一经认识到这一估算基于运算错误,黄宗智就没有什么经验证据来证明“内卷化”的存在了。这些以及别的一些错误,是对豪纳女士所提到的黄宗智的批评中存在问题的补充。参考彭慕兰:《对于围绕〈大分流〉之争论的补正》,《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

[x]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xi] 对于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的批评,彭慕兰《对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的批评的回应》几乎予以全面否认,首先,他否认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有关英格兰与江南经济体差别的某些陈述,如他否认英国有市场竞争的租佃市场,否认英格兰低生育率与社会产权系统之间的联系,否认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等。他认为是总人口的增长而不是农业中分流出的人口为新工业提供了人力,而且这种“释放”量也比江南强不了多少;英格兰地主从农业中获得的利润并没有都投资在工业上;江南也有非常活跃的土地市场;1500—1750年间英国土地所有权比江南更集中;等等。其次,彭也反对江南在人多地少压力下为糊口而投入劳力更集约的纺织业生产的说法,他认为即使那些要把稻谷收成的1/2交租的佃农,其剩余仍超过最低生存所需;且纺织业所得不比农业所得低。江南纺织扩展的原因与几乎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是比较优势使得江南能进口长江上中游的米而生产其它东西。第三、彭从根本上否认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以农业产权关系解释江南、英格兰经济1750年时巨大差别的观点。他反复强调以人均农业产出与单位劳动产出而言,18世纪的英国农业无多大优势,不少方面反而是江南占先。总之,彭认为迟至1750年,英格兰尚不如江南。真正的大分流始于1750年,更多的是在1800年后,且来自于农业之外。参考《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 》,《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6月17日。

[xii] 英格兰农民作出生产决定时要考虑竞争租佃权,由此而迫使利润最大化。农民被迫寻找能在增加总产量的同时降低劳动投入的途径。农民认为大农场更有效,不愿由于使用更多的劳力而降低利润。农民经济条件差时晚婚、独身多;田块日益集中,劳动生产率提高;英格兰农村农工结合是为谋利,等等。

[xiii] 江南农民往往拥有部分或全部的产权(永佃权、田面权等),缺乏真正的租佃市场,地租率不是由市场竞争决定。地主攫走约30—40%的收成却无意投资农业。佃农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民为续香火而早婚、求多子,但田产多子均分。人口压力日增而田产日小,结果只有投入更多的劳动以求最大的毛收入,劳力集约。每日劳动力产出下降,剩余积累少。长江三角洲农工结合是为了生存,等等。

[xiv] 史建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 》,《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6月17日。

[xv] 葛以嘉:《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徐兰君译,《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

[xvi] 张家炎:《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xvii] 史建云对《大分流》的系统批评可以参考史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

[xviii] 史建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 》,《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6月17日。

[xix] 王家范:《“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东变”——彭慕兰的〈大分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了吗?》,《文汇报·学林》2004年5月16日。

[xx] 王家范:《明清史再认识——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04年8月8 日。

[xxi] 陈昆亭:《文化制度与经济增长——“大分流”模型化解析》,2004山东省数量经济学研讨会论文。

[xxii]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xxiii] 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据说神勇无敌。然而,鉴于他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里恰当的神话人物可能应是阿特拉斯——希腊神话中以肩顶天的巨神——原编者注。

[xxiv] 葛以嘉:《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徐兰君译,《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

[xxv] 马开伦力图运用一种新方法来克服困难,从而对老问题提供全新的洞察力。他认为,我们一方面消除了文艺复兴跟科学革命之间的界限,把它们都看作是朝着更可靠的知识迈进的这样一个运动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把从物质着眼的和从思想着眼的解释联系起来,探索一种三角形的或环形的观念,以把生活中思想、物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整合起来。采取这样的探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宏观的历史问题,而不至于心中不安。我们承认差异,在欧亚两端的歧异比彭慕兰等人提出的两百年更深刻。我们承认从技术上讲一些制度比其他一些更高出一筹,但这并不表示种族或其它方面的优越性。我们承认历史上偶然事件的作用,但不把整个历史进程看作是机遇的结果。我们也考察思想与审美的领域,而不是将其完全化约为经济和社会的因素。我们可以指出在差异背后隐藏着的漫长的因果链条,但同时世界历史上很多最重要的事件都是人们不曾图谋过的事件序列所产生的结果。这是一个巨大的偶然事件,但是回顾历史,我们又能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参考马开伦:《对〈大分流〉的思考: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王湘云译,《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xxvi] 史建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 》,《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6月17日。

[xxvii] 指黄宗智、罗伯特?伯伦纳(robert brenner)和克里斯多弗?依赛特(christopher isett) 提出他们的证据以表明欧洲在诸如农业、人口、资源、市场结构,以及生态这些方面都更适合于工业化,并批评彭慕兰对他的证据的运用。当然,莱斯利?豪纳认为,这些评论并未全面怀疑彭慕兰的重要著作,而且他也能对他们的某些意见做出反驳。参考莱斯利?豪纳《关于〈大分流〉的争论》,田嵩燕译,《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

[xxviii] [美]莱斯利?豪纳《关于〈大分流〉的争论》,田嵩燕译,《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

[xxix] 吴承明:《〈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

[xxx] 张芝联认为,18世纪中、欧都感受资源匮乏之苦,这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西欧在美洲的殖民地不仅提供大量金银,而且利用奴隶劳动向宗主国输送木料、棉花、蔗糖,反过来殖民地又大量吸收西欧的制成品。这样的双向运动不仅解决了西欧的原料来源,又省出了本来应用于种植棉花的土地。据彭氏计算,英国约省出2300万英亩土地从而化解了生态危机;而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区(江南)则因内地人口增多的需要,不能像以前那样容易得到所需的棉花和粮食,反而加重了生态危机。参考张芝联:《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清史译丛》(第一辑)。

[xxxi] 张芝联:《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清史译丛》(第一辑)。

[xxxii] 王家范先生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体验,深有感触地说,历史上许多实例无一不在说明,亚当·斯密说的“利益最大化”倾向,马克斯·韦伯说的“经济人”理性,在中国古人身上并不缺乏。太史公对经济的认识,诸如“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特别是认为人追求物质利益是任何大道理都不能改变的,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教育、规范和管理,最差的就是与民争利。假若隐去其名,用新式“话语”修饰得更难读些,简直完全可以冒充某某“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由此可知,对市场需求的感受,对价格波动的认识,对赢利的机智追求,欧洲人并不是先天性地就一定独占“花魁”,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点也不落后(明清的商人书籍可以继续证明这一点)。参考王家范:《明清史再认识——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04年8月8 日。

[xxxiii] 王家范:《明清史再认识——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04年8月8 日。

[xxxiv] 史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

[xxxv] 史建云:《彭慕兰著〈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或史建云:《〈大分流〉带来的启示》,《近代中国研究》 2004年7月2日。

[xxxvi] 为什么呢?彭慕兰强调,马尔萨斯的四项必需品——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假定棉花由英国本土生产),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这的确在18世纪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发生了),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xxxvii] 崔之元并不肯定彭慕兰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他认为彭的观点未能回答下述两个关键问题。(1)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是比“生态缓解”更重要的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的因素?(2)英国军事力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制度基础的是什么?(他倾向于用天花等疾病被欧洲人带入美洲来解释美洲原住民的大部分灭亡)。

[xxxviii]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清史译丛》(第一辑)。

[xxxix] 周武:《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 ——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文汇报?学林》2003年1月26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

[xl] 乔新华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观”的转变,二是从“中国中心观”到“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的转变。前者以柯文为代表,探讨了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参照系的问题;后者以加州学派王国斌、彭慕兰等为代表,探讨了单向度参照系的科学性和如何比较的问题。“中国中心观”蕴涵的方法论意义即是要摆脱中国史研究中被动、片面而绝对地以西欧经验为参照系的束缚,强调从中国内部探索中国历史的真相,进而探讨隐藏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意欲重新检讨中国史研究始终为西方现代化的普遍性进程提供一个地区性注脚的依附局面,它推动了中国史研究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但“中国中心观”因过分注重内在因素而对外在影响重视不够而遭遇尴尬,且在本质上未能完全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羁绊。王国斌等人的“空间与时间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对称性观点”、“前瞻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李伯重把它归纳为“空间与时间的双向交叉比较”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在空间方面,不仅从欧洲的立场出发看中国,而且也从中国的立场看欧洲;而在时间方面,则不仅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而且也站在先前某一点看后来。”简言之,“从西看中”与“自中视西”相结合,同时“从今察古”和“由前思后”相并行。较之以往那种时空分离和单向性的比较,这种比较当然更为全面和科学。)则彻底抛弃了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有助于学界走出不论是“西方中心主义”还是“中国中心观”在某种程度上所导致的尴尬局面,从而为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领域打开了另一扇透视中国的新视窗,标志着世纪之交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又一新转向。参考乔新华:《近五十年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光明日报》2004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