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

时间:2022-05-29 13:58:34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1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 意蕴解释 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 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 ,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2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2)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一同体会创作者创作时的愉悦与兴奋、率真与情趣、专注与自信、幻想与创造,在欣赏中成长。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要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步骤和审美教学目标

综合上述因素来说,在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结果。如同一幅大师作品,几十个学生就会有几十个不同的欣赏角度。这其中有些欣赏角度,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欣赏品味。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3

一、小学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就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学生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儿童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儿童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4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5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2-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之美、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使学生从欣赏认识中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掌握运用语言、汉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方式

由于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随堂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环环相扣。随堂欣赏课流程:首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选择随堂欣赏的作品,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上好一节随堂欣赏课实为不易。所以随堂欣赏有效与否,对一节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随堂欣赏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包括: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参观美术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或参观城市建筑,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那么,欣赏课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应用的时机与尺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实施:

1.比较法。将实物照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概括、夸张、变形、添加等表现方法的应用。将写实与非写实作品进行比较,启发开阔学生思路。通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欣赏后,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比如,达・芬奇所绘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与达达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杜尚的《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比较,让学生区分理解两者的异同。

2.归类法。将所欣赏的内容归类出示,让学生自己找寻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清明上河图》与《簪花仕女图》同列之下总感觉没什么联系,可其实两幅作品都说明了美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载体。诚如我们从《清明河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同样也可以从《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其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

3.电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从不同角度选用不同作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解读,可利用phtoshop软件来分析画家的这一经典名作。具体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块面,再用PPT课件中的动画动态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较为轻松地理解毕加索作品的构成规律,既而读懂立体绘画,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语言的多种描述。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

1.教学设计。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课程的时间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分析作品,可围绕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构图等进行分析。围绕作品的题材进行赏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有所侧重或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掌握了重点,这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1)课前认真备课、抓教材重点。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课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再“吃透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水平,有了课前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条件。(2)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课堂中学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为例,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为例,这样来设定其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2)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短文。(3)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这三条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该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4.教学创新。传统教学冠以“贴标签”牵强的说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喜欢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希望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赏教学之外,如果还能加以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参加集体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大胆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创造力。

三、美术欣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尝试分析。

2.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彩,会影响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学会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身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也不能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同时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尽我所能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6

一、中专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欣赏课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

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确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本来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实际上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越具备美术欣赏能力。而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美术欣赏课没有实际价值。一般情况下,很多同学更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认真听课的只是一小部分对绘画、美术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

3.专业教材缺乏

随着美术欣赏的出现,至今还没有一套适合中专生使用的欣赏教材。学生上课欣赏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不同教材中挑选出来的。譬如:可以在句子某个位置上标注或喜悦、或惊讶、或愤怒、或苦恼的表情语言,不断练习,力求从机械模仿到自然运用。

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

(1)观察感知阶段。形象是认识事物的源泉。一幅作品结构的合理安排、主体形象的刻画、光线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墨技巧的运用等都是在创作者的精心处理下完成的。美术欣赏时,学生首先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观察、感知,以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表象认识及感性理解。

(2)情感体验阶段。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更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欣赏者在把握审美对象整体形式的同时,必须以审美的心态将自身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3)分析概括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美术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在直观感受的同时,需要对作品的诸多因素作深入、理性的分析,使欣赏个体了解美术作品引起审美感受的内在原因,分析画面各组成部分的艺术处理,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乏应有的美术修养,就难以找到美术欣赏的途径。因此,欣赏者尝试运用艺术规律亲自加以实践,感受从体验生活到艺术构思直至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包括艺术语言及艺术风格探索,将会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把握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在对美术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运用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某个精彩之处进行迁移、自主练习,即或运用作品色彩之法揣摩,或运用作品笔墨之技研习,或运用作品提炼生活之道创作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深入领会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精髓,又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增强。

3.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4.开设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

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是美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幻灯机和相应的图片与资料,甚至可配上录像机和相关的录像资料。通过对艺术作品、书本图片、图像或录像的剖析引导和鉴赏教学,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实质,逐步懂得如何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名画、名作,理解名画名作名在何处,美在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的艺术,而非停留在只懂得看像与不像上。网片资料应当丰富多彩,不仅要有绘画方面的,还必须收集其他方面的,如雕塑、广告、摄影、书法、音乐等,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通过认真教与学,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5.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7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 艺术修养 审美态度

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看一些美术作品,更是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欣赏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作品欣赏课就能进行美术欣赏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而且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通过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提高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认识艺术语言,更是培养审美态度。

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出来的。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它们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因而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然而,不同美术门类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如:绘画中表现出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雕塑则表现出材质的体积、量感质感、肌理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正因为如此,在欣赏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认识艺术语言的作用。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去进行欣赏,尤其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锻炼用口述和笔述的方式加强对艺术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学习美术知识,更是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桥梁。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另外,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我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的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

总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对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对艺术和艺术之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人。

参考文献:

[1]欣赏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8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欣赏可以使人们对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具有一定的接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同时也逐步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下面仅就如何上好欣赏课,谈一些想法:

第一,要想提高欣赏课的质量,有赖于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随着艺术与科技的发展,欣赏课已不单单局限在对名画的欣赏上,它早已扩大到民间艺术、儿童绘画、工艺美术、摄影、建筑等多种领域,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宽广,有着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美术教师还应该有计划地学习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多看画册和参观展览,眼界打开了,对作品的分析就不会孤立,就能从宏观的角度弄清一件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具体到一幅美术作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这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简介;②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③作品表达的主要内容;④围绕该作品的有关故事和传说;⑤对该作品所属风格、流派的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有计划地进修一下与欣赏课有关的文学、历史、工艺美术、建筑、摄影、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使自己逐步充实起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第二,讲欣赏课也要懂得学生的一些心理,懂得如何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来确定自己所讲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际的调查,摸清不同学生的欣赏要求,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般来讲,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觉地感觉作品,他们喜欢鲜艳、明快的色彩,喜欢夸张、生动的艺术形象。他们对我国民间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将各种材料和风格的民间绘画介绍给学生,可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中年级的学生能分辨出什么是油画,什么是雕塑,什么是中国画等。对一些常见到的艺术作品,如街头雕塑,家里摆的维纳斯雕像等,也想探其究竟。如果引导好的话,他们还能接受生活中的抽象美。高年级的学生视野开阔多了,特别是经过历史课和地理课的学习,他们会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作品。他们想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喜欢听教师介绍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给儿童上欣赏课完全不同于给成年人讲欣赏课。成年人喜欢听对作品的分析,继而扩大到作品的社会意义、画家的生平传记等。给儿童上欣赏课更应该强调他们对作品的直觉感受,课堂上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孙美兰同志在“谈美术欣赏”一文中指出,美术欣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视象感觉、意象感觉、审美心理、心境共鸣。她指出“美术欣赏者被视觉艺术品攫取目光,首先唤起视象的感觉印象,开始欣赏过程”这一点,对儿童来讲特别重要。

第四,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践证明,教师在上欣赏课时以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完成教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收到成功的效率。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课堂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表演式。让某一个学生扮演某一画家,模仿画家的作画方式。同学们以采访的方式和画家进行交流,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②实地参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欣赏教材上的艺术品与参观博物馆结合起来。学生亲眼看一看艺术品会破除他们对艺术品的神秘感,可能更好地浏览众多的艺术品,开阔他们的眼界;③临摹。通过临摹艺术作品,使学生体会艺术作品精到之处和丰富的内涵,这样一定会大大加深学生对其作品的印象;④实物欣赏。多欣赏一些民间工艺品,活跃课堂气氛;⑤考试与提问。适当的考试和提问,能够督促学生对作品或作者生平加强记忆。这种方法和其它方法综合使用,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重要的是养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加深辨别美丑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以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养。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9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与不像”,“画得时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应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说,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美术的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点:

(1)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类别,该类美术作品的一般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如绘画与雕塑,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是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的。

(3)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变形怪诞的造型,强调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感受其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倾注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剖析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可先简单向学生讲述一下宗教故事,内容是因为犹大的出卖,先知的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于是在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之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有的猜测,有的愤怒,有的哀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阐述,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分析作品表现什么,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作者希望借此来表达射什么,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外,揭示一特定的主题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如中国画、古代陶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学生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感受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写出自己得感受、体会,进行书面表达,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老师来说是赏析。“学”是“教”的出发点、根据和归宿。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审美活动。

1.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勾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地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意图、过程、社会背景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表述。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情。欣赏作品始终是随着欣赏着的情感,教师讲述往往带有自己得感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述,应较为客观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产生自己真实情感,达到真切的审美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提炼出知识点,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思维进行能动,积极地再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通过问题回答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赏析,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见解、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及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勿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不唯一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5)教学的每个步骤,要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因材施教为教学基本原则。

2.学生要注意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创造美术教学

【内容】

人类要想创造美,首先要学会欣赏美。美术欣赏是人对创造出来的作品体现出的艺术美的全面审视,是一种情感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其实还是一种再创造,让学生从欣赏中发掘出作品独立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进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爱美、传播美的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与想象,是美术教学的核心。

罗克韦尔肯特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①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意大利雕塑家罗丹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到处存在着美,就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展翅长空搏击风云那是苍鹰的美,挺拔高峻连绵起伏那是大山的美,广阔无边浩浩荡荡那是大海的美。生活里的美无处不在。一朵美丽的鲜花,一种时髦的发型,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片绚烂的云霞,都能使人心神荡漾,铭记脑海。别人给你的帮助,别人给你的鲜花,别人给你的掌声都能激起心中的一股暖流。美好的东西总能给人带来享受,留下美好的情感。

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审美,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我们美术老师一定要揭开遮住学生双目的面纱,使初中美术欣赏课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一、发现美、审视美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形象是完全直观、明晰的,是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那么我们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审视美。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罗丹的《思想者》以回拢的手臂支撑头部,带动全身形体以弓曲团缩,咬手皱眉的动态表情及紧张的肌肉,表现他思绪的涌动和精神的痛苦。这是具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这是石质材料本身的材质美;凡高的《星月夜》、《向日葵》以奔放的笔触、绚烂的色彩,表现狂热的感情,使观赏者回味无穷,这是缤纷色彩的美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这可是节奏和韵律之美…………而发现美、审视美正是升华、创造美的第一步。

二、鉴赏美、品味美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使人联想起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五绝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②只画一叶扁舟,几道水波,一老翁独坐船头,专心致志地在钓鱼,画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是画家的匠心独运之处,试问这空白是什么?欣赏者可以想象得出,这空白代表水,也代表天,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茫的境界,更加强了江面上寒意萧索的气氛,突出了寒江独钓的“寒”和“独”,联想会使人体会到意象空间的意境美。

亨利・摩尔的《斜卧像》,这件变形的近乎抽象化的雕塑看似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我们可以感觉到她期望的神情和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但形象与真人又完全不同,胸部是个大洞,两侧是双臂又像是躯体,腿与躯干的构成仿佛是大自然的山川峡谷,即象征着母性,又象征着自然,是对生命的永恒价值的肯定。在她面前,人们无论如何联想,都能从其起伏变化的优美曲线的形体中,获得一种愉悦。这种美留给人的是无穷的余韵,自由的想象空间。③

鉴赏美、品味美,离不开想象,离不开比较分析,在想象、比较、分析中认知了美,品味了美,同时加深了认识,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体会了观察景物的角度,把握另外作者的感情。既是一次审美的感受,也完成一次情感体验。

三、升华美、创造美

升华美和创造美依赖于品味鉴赏,由运用至活用最后实现创造。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你、我、他的身边,美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通过一双审美的眼睛来创造美、学以致用。如《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新图书馆外景》、《流水别墅内景》、《卧室一角》、《客厅一角》等,提高他们对现代环境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同时可以让学生谈谈校园环境设计有什么特点,并提出新的设计想法和思路。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布置卧室或寝室,然后拍成照片,下一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品味、探讨。创造是学习的升华,有了创造才会有了质的飞跃。

学习《现代服饰艺术》一课,使学生了解服饰的基本知识和服饰艺术美的主要原则,服装艺术注重对材料、色彩的运用,式样的组合与创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借鉴。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服饰作品,培养学生对服饰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由同学们推荐班级里着装比较大方、得体、雅观的同学上讲台展示。美术课堂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睛看世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情操。有了对世界审美的感受,学生笔下的美术作品才能渐渐地有形有声有色有情,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11

1.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校美术课堂上进行美术欣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的魅力,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起到了陶冶情操的效果。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教师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让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如欣赏《呐喊》美术作品,教师通过画面丰富的色彩,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甚至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画中那个双手痉挛的小人,发出大声的呐喊,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与孤独,甚至在脑海中会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

2.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就能让学生欣赏到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美术作品。教师根据这些作品进行适当的引导,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含义等,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术想象能力以及美术创作能力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再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想象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状态,将情感都融入美术创作,激发了创作热情。学生利用美术基础技能,就能进行美术创作,这对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需要开展的,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关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美术欣赏课程发展不太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校的美术考试为定量考核,不少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就对美术知识点死记硬背,这严重违背了开展美术教学的初衷;第二,部分教师美术教学观念落后,对美术欣赏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往往实现不了真正的教学效果;第三,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科学、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等都是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的弊端,导致美术教学不能起到应有的功效。

三、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欣赏应用方法探析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欣赏的应用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对于美术欣赏的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美术欣赏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欣赏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要进行精心的选择,选择符合课堂教学任务的作品,选择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向日葵》等,通过对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的具体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宜过高,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注意讲解的方式不能过于专业化,对专业术语的讲解不宜过多,否则学生不易听懂,就会失去美术欣赏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该引导学生从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构图、色彩等几个角度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另外,在欣赏的时间、深度上,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做好美术欣赏课堂总结工作。

四、结语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12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但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

        一般学校都有美术课专业课室,但不一定有适合上欣赏课的教学用具和设备。在教师方面,普通中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或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有时,他们甚至每周要给整个级或更多的级和班上课,因为忙,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于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术作品是名符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以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因此,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超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中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赏解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影、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致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课量少,欣赏课更少,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不充分、信息量少,而且作品的选择有的缺乏代表性和不够典型;教材内容多而不够严谨,课题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给学生造成不科学的印象。教学实践中证明,每周一节美术课不合适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训练课,但美术欣赏课却可以每次一节,而又不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从中有受益。因而,在无法解决课时与课题内容矛盾的情况下,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最适合开设美术欣赏课;另一方面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有强烈的渴望再者,目前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如果是以美术欣赏课型出现的话,能够暂时地缓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精神和心上相对减轻负担,使唤情绪得到一定的放松。同时,在欣赏课中又一再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一定的审美力,并调节了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与同是美术课的训练课型相比较,所获知识要多得多。

        在中学美术教育加强美术欣赏,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符合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更适合于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且在本质上落实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现实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