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时间:2022-11-21 05:09:09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校企联合培养

教育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改革,2011年9月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

南华大学前身衡阳工学院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办学始1959年,现具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级学位授予点及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我们为核工业、环保、国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十五”、“十一五”连续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核工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为了继续做强做大我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也为了培养出核类专业卓越的工程师,我院从培养定位、学生选拔准入和退出制、校企联合培养、学科竞赛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培养目标定位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主要从事核电设备及系统的设计,生产运行维修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适应我国大力发展核电建设所需大量生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本专业坚持加强理论基础扩大专业知识教授面、突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特色,多位一体的培养学识、素质、创新等能力。

二、学生选拔准入和退出制

影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成败和达到此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招考学生素质的高低。

刚入学时卓越班的学生是按照考生的志愿为主、成绩高低为辅的原则进行招生选拔的。我院从2012年开始办核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验班(简称“核卓班”)。

考生进入“核卓班”培养后,对核卓班学生再选拔实施“优胜劣汰”和志愿并存机制。具体解释想留在“核卓班”的成绩连续2个学期学分未修满学院要求的学生一律淘汰,不想留在“核卓班”的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强求。

入校以来非“核卓班”的学生允许他志愿申请进入核卓班,但要按照教育招考选拔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

三、家长,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模式[1]

学院自新生入学之际开始,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定期了解“核卓班”学生的近期动态,并且通过相互沟通随时调整引导方法,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学业。

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让“核卓班”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以三人为一组,为每组学生配一名导师,导师全权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使“核卓班”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在大学阶段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在申报成功后,就积极与核类相关企业签订了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习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书。。 学生从第五学期假期开始,根据导师的建议,学院安排其到对应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学院要求为每个实习小组学生指定一个企业导师,在企业的生活和学习有他来指导,企业导师选拔有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校友优先。

四、学科竞赛必须参加和创新课题必须参与[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出的“卓越工程师”应该是有着健康的身心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广泛专业知识理论,并且思维活跃,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科人才。学科竞赛机制正是在学生将学习到充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种合理性、很高的方法。并且可以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思维、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等。“核桌班”的学生必须要求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力学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辩论赛三项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项。“核桌班”的学生必须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一项。指导教师在竞赛中也有很重要的任务,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就是保证高质量竞赛的关键。学院应该大力提倡学院老师扩充自己的知识,竞当指导教师。

五、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完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拟对“核卓班”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围绕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1.保留基础课程学分、压缩主干专业课程学分和增加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学分的培养方案。

强调基础和强调动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宗旨,因此大学学科基础课程学分保留或适当增加。核类专业六大核心课程有“核技术应用”、“核电子学”、“辐射剂量与防护”、“反应堆物理”、“核辐射探测”和“原子核物理”,这些课程教学课时和学分必须在原来培养模式下必须进行压缩。多开动手能力培养课程,使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2.强调以应用专题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革[3]。

由于核类专业六大核心课程课时压缩,又要保证教学质量。课程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花一定心思,教学内容强调以应用专题为主。

3.推崇自学为主、动手为主、答疑为主和讨论为主的“四主学教”方式改革。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南华大学已经开展了两年。两年来,整个学院都在做着教育培养的探索,已经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逐渐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管理部门的革新、师资队伍的建设、考核体系的建设。这些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创业,康玺,刘林,候博文.分散式自主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

[2]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拍样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205-209.

[3]吴莉莉,曹晴,马斌强,袁超.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科学,2013(0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新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2-02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国家教育改革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湖北工业大学也加入其中,大胆创新与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1],在学校创建“创新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其次,我们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面广、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最后,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建“创新学院”

创新学院是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区。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学院的创建、管理和教学。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了“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使得创新学院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我校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创办创新学院进行了探索。我校创建创新学院依托原有的学院,学院与学院合作,开设有关课程,加大对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创新学院的管理采取“教务处主管,学院配合”的方式。成立特别的领导小组,小组职务由学校主要领导兼任,便于快速落实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及时修正创新学院创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善创新改革体系。学校也给创新学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和经济扶植。我们在创新学院成立创新班。创新班学生由各学院从新生中选拔,采取“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通过面试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选拔。我们对创新班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创新班的学生前期实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广泛学习各类基础课程知识,打牢基础。后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新班的学生,我们提供了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特殊的学分制。这些学生学习新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导师项目研究,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让学生没有毕业的后顾之忧,更加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对学生的管理,我们除了选择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务管理,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位学识渊博的专业导师进行学术指导。

二、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行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已有近200所。长江大学机械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实施了“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2]。这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下,企业不再只是用人单位,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通过企业的实习,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便能更快地运用到企业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第二批获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领导抓住契机,与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具备基础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第四学年,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机科技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学习长机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并委派专业老师长期“蹲点”长机,与长机工程师共同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校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我校与长机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的认可,并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三、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举办了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科技竞赛,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辽宁工业大学构建了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建立了科技竞赛的保证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3]。我校汲取辽工大经验,在校内探索科技竞赛机制。各学院每年定期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学年也会举办创新杯等校级科技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把参加科技竞赛作为素质分加分项目之一,并要求各班开班会进行竞赛宣传。对院、校级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参加省级、部级科技竞赛,并安排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设计开发能力的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量级科技竞赛,和全国优秀大学生一起切磋、学习,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将接触一个科研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模糊的想法到制作成品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创新学院,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并且重点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企联合的方式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积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结合以上三点,必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贵文.创新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1,(35-36):43-44.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力学》课程;教改的新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1-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急需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教学重点要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知识创新、工程应用的能力和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对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应用性能力、思维开创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等。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大学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工程力学》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也是对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力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理论,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确保教学质量。经过我校力学教师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工程力学》课程的新体系。虽然新体系的运作效果较好,但是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角度,我们看到还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重新调整《工程力学》的教学大纲,并增加了ANSYS程序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材料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力学教研室多名教师在教学上获奖,并且多名教师获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称号。然而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教学中在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另外,还可利用现成的ANSYS程序对一些简单的工程问题进行求解。ANSYS作为现今通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拥有极强大的计算分析和图形显示功能,将其与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一些力学模型。这种与计算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编制一本适合的教材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重工程应用,但是现有的教材所涉及到的问题几乎都是静定的问题,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差甚远。为此我们编制了一本适合“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使用的材料力学教材,将于今年底完成。整本教材的特点就是在内容安排上更合理,在问题的导入上更接近工程,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

三、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完善力学竞赛辅导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正是《工程力学》课程重要的第二课堂之一。在多年的参赛中,我校学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届的成绩尤为可喜,有学生获全国奖项,更有多名学生获上海市奖项,在同类学校中我校的成绩算是领先的,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力学竞赛辅导方面,我们可以对现有的力学竞赛辅导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

1.更多地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次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特别多,虽然我们已进行了初步筛选,但参加力学竞赛辅导课的学生人数还是太多,这导致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太少。而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

2.增加更多的工程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同学可以说是在学校里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他们的学习能力是超强的,但是从今年的参赛情况来看,我们觉得学生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例如,其中有一题讲的是杂技运动员的一个道具,抽象为力学模型就是一个压杆的稳定问题,而我们的学生答得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在以后的辅导中更要重视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增加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校只参加理论部分的竞赛,从未参加过实验部分的竞赛,从参赛的角度来说是不完善的,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来说也是一大欠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改进。

以上是我们正在进行和有待完善的一些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就能融入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成为国家的栋梁、企业的人才,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11-17.

[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53-57.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车辆工程 实践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 U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6-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四个入选专业之一,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养的契机,出台了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中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基础性课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重在构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得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能顺利地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集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第四年的实践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校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构建“厚基础、宽知识、显特色、重应用”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实践体系,着重打造紧密联系车辆工程特色的力学、电学、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实践体系,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按层次递进,在上述课程传统实验基础上,融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在上述领域应用实际的实验,在基础教学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基础性实践内容还包括课程设计,冷、热加工实践,校内专业实践等环节,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基础性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卓越计划要求,对车辆工程实践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按照功能分为模型展示区、拆装实验区、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训区、自我创新设计实验区等,每个区域都能完成一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将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及水平。

二、自主创新实践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它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实践场所是我校江苏省车辆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中心等。

(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精心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加历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FSAE)”、“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挑战杯”、竞技大赛等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校、爱专业意识,并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学校如何使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车辆专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汽车学院的科研经费在我校多年来一直排名前列,利用这一优势,以“导师制”、“双师制”,以及学院鼓励政策为平台,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帮、带”,激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公开发表,这批骨干力量在校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精神和参与科研的动力源。

同时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和扶持骨干团队出科技成果,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及成果鉴定等工作。两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达千余人次,获得省级、市级以上创新奖多项。学生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主持校级以上创新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校企工程训练中心实践

我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与南京汽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动、优质优先、分期分段”的建设方案,服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以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要求,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与教学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学习教学计划,分操作实践和理论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除南汽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装设备等专业课程,另外还增补南汽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质量管理、法治管理、岗位职业技能等。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学习技能本领。实训培养内容适应江苏大学的教学需求,在我校大学生来厂实习期间,南汽统筹安排学习与实训,明确实训标准,并结合专业方向,强化上岗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训中,由工厂提供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安排实训教师,通过生产现场讲解和上岗实习操作,实现工学结合。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将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南汽集团工程岗位上工作1~2年,积累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我校也从南汽集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四)构建多功能校企合作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创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校企合作工程训练新体系,该体系以4个相互关联、递进提升的平台为主要特征,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特色,实现了“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代工程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目标和方案,构建基于卓越计划,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科研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让企业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升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全面建立我校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为社会及汽车行业贡献更多的创新人才、一流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姝,亓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40-42.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8):9-10.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力学;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02-02

据报道,截至2013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32%。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急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工程建设领域对创新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迫切。[1]教育部2010年6月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除了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能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学风考风建设等诸多问题之外,课程建设同样面临着配套改革的艰巨任务。

由于材料力学课程作为土木工程、输电工程、给排水、工程管理、热能动力、建筑环境、机械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因此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否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开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东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开设的材料力学课程为背景,就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措施开展研讨,旨在探索材料力学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改革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特点及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体系成熟的经典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课程以杆件的变形破坏分析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杆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的分析研究方法,能对杆件进行合理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同时材料力学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大学物理基础和理论力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在系统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足够的复习时间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题,同时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

传统的课程模式注重的是讲授知识,教学偏向学术化、对授课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的考量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主要手段,而对学生工程实践环节学习效果的评价多以考查方式进行。同时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工程背景不足且缺少深入施工现场的机会和时间,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因此造成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经常流于形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课程模式严重影响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需要,材料力学课程必须从理念、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必须借助计算机等新技术手段及成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新的教学改革途径。

二、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鉴于材料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产生“枯燥、难懂、不生动”的不良效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会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教师以最专业化、最佳的服务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体现教师劳动的最大社会价值。应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和鼓励创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

2.设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我校“卓越班”的材料力学课程最多安排8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实验12学时;制订了针对不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大纲;开设讨论课和综合课,培养学生全局思路和解决方法,引入教学楼、电厂厂房设计等工程实例,引导学生的工程思维。实验教学中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安排如桁架设计等小型综合性作业,运用载荷计算、应力分析、截面尺寸设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等材料力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整合及精简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需求整合教学内容及结构。将课程中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进行部分删减,如惯性积的转轴公式、畸变能公式。内容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如将轴向拉压变形、扭转变形及弯曲变形的超静定问题归纳到一起讲解,优化课程结构。在缩减课时的同时突出了重点。

根据具体授课对象选择教材及授课内容。结合本校实际,调查各开课专业对材料力学内容的职业需求,以及后继课程的需要,进一步精选传统内容,拓宽基础内容,为引入当代前沿技术开设窗口与接口,并进一步强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最新科技发展对材料力学课程的要求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组合出单元式的课程内容模块,形成按需选用的开放式课程体系。

4.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

(1)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以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将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设计性的实验锻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实验则由学生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工程创新能力的实战训练。围绕“能力”与“创新”,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及国家或省市技能竞赛,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2]与材料力学课程直接相关的竞赛(如结构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可以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平台。以2013年吉林省高校联合举办的结构设计竞赛中,学生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查阅桁架结构的设计资料,从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出发对构件的结构形式、截面选择及节点的受力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出了多种高跷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让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强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先导性训练。材料力学课程是多专业共享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许多相关专业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选题都会涉及到材料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对火力发电厂主厂房建筑物的结构选型、对结构中的梁、柱的结构计算均要用到材料力学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期间提前组织先导性训练,结合毕业设计题目需求进行适当内容的铺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5.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助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卓越班”的考核既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认知创造能力。以考核来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

实践中,采取分解考核项目,加大平时考核力度,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实验成绩记入到学生的考试总成绩中。安排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学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参加与相关的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或替代实践成绩,取得了满意的考核效果。

6.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发起的慕课(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具有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处理学生的互动和回应,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全天候开放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权。但“慕课”的出现对授课教师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总体来看,“慕课”的出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慕课”良好的教育资源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必将为材料力学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提出的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材料力学课程改革方案,经近两年的实践,在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对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实践。东北电力大学材料力学课程2005年荣获吉林省优秀课程称号,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但新的课程体系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和验证,今后还将继续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ndustry demand generally. The graduates have low skill and weak ability in both direction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homogen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seriou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explores and implements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wo-skill" type excellent logistics engineering talent. This mode explore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excellent ability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under the "two-skill" requirements and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wo-skill" type talent tr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apacity training platform, so as to the promote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键词: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

Key words: innovative application;"two-skill" type;excellent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49-03

0 引言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双向能力薄弱等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2011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1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路线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总体路线,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1.1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物流工程团队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为抓手,以TOP-CARES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

同时分析了创新实践“双能”型物流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机制,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为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1.2 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双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中探索出“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或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扎实学习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加以整合,在大赛或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赛”的手段或措施,激发生学习兴趣。

“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

“用”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学习目的。加大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带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实际应用。

1.3 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企业进行洽谈,联合申报工程实践中心并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把在“赛、学、用”中积累的经验和项目用于建设和丰富课程的案例库、试题库,并保持不断的更新,让学生始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教师则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教材的建设,编撰出版T-C教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后,专业还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浓缩,把电商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优化的内容在新建的实验室中进行体现,通过实验室这一载体实现创新应用“双能”的综合培养。

2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教学成果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工程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实施“赛,学,用”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①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等部级比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

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市级以上横纵向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学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部级大创项目立项,成功地参与了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及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已经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其代表成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③同时,专业注重创新应用资源建设,引进业界最先进Flexsim仿真软件,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了解行业运行的真实环境。专业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

④专业把竞赛和项目中的案例编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丰富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第三方物流》等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出版了《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了诸如“基于IWMS的物流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应用”、“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等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取得很好的反馈。

3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总结其成果与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的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3.1 充分凸显了学生是主体的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赛、用、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思考现代物流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自发组成学习团队、设计应用方案并由学生点评设计方案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均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竞赛荣誉和奖励,培养了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了未来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积累了教改经验并通过辅导学生得奖获得了荣誉,并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保证学术和应用能力的先进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前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降低了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保证了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

3.3 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核心,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融合实践的能力。联合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

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一体化实践环境,以物流实践项目为载体,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理论、产品、工具、技术、应用的发展,在课程和项目中嵌入企业物流真实案例,实现将人才培养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4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内涵,融合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物流工程专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拓展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围绕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专业课程,完善融合创新应用内容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加快创新应用普适性课程和具有创新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改革;充分发挥“赛学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等部级比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大赛奖励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充分利用SOVO平台、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学生连续三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4.2 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能力培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局面。五年中,学生多次成功地申请并参与了省市级和专业学科学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如大连市社科院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等。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发表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4.3 丰富专业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依托物流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教师将横纵向项目转化为专业和课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教学内容,并进行特色TC教材的撰写,完成了《供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并丰富完善了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与两个俄罗斯著名院校进行学历交流项目,开展学历留学、学历互认、学分替换等合作,逐年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并主持跨国合作横纵向项目,在国际间的会议或杂志上发表有代表性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积极建设实验室资源,完成物流仿真实验室和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打造知识应用环境,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 结论

在工程专业国家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背景下,本文探索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该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利用“赛、学、用”等多种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物流工程卓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适用于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亦可推广到卓越工程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该模式也正处于实践推广阶段,所以难免有些不足和弊端,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该模式强调必须有较为丰富的企业资源作为配套支撑,所以企业资源的开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践行该模式的过程中还必须配套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组织学生参加大赛或考取相应资格证,各个学校政策不一样,需要全面协调等。后续物流工程专业将引入课程体系特色辨识方法,探究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短板,进行专业培养人才细分,挖掘人才在社会实践上的适应度,满足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煜,等.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5):263-265.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72-03

一、“卓越计划”的提出与核心

教育部在我国工程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又存在工程理念弱化、实践环节薄弱、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力图回答世纪难题“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1]。“卓越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学校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学生成为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并强调要将工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创新能力建立在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要求毕业生做到“首先能干活,然后再创新”。因此,在“卓越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天津科技大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笔者参与了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工作。下面结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施该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展开对当前高校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工程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卓越计划”中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其培养的合格工程师应具备:(1)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等基本素质;(2)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的了解;(3)现代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4)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管理、沟通、危机处理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3]。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同步的开发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与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背景相适应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他们将是未来10至15年后各行业中的精英、领军人才,因此,“卓越计划”所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否符合其标准体系即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更关系到“卓越计划”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性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能否实现。

三、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现状

依据工程教育的本质,落实“卓越计划”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但当前在我国多所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方面仍表现出以下几个共性问题或不足。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目前,传统工程教育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部分高校工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过度追求理论课程深度化、系统化的倾向,造社科类课程课时偏少、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不深入、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等。我们知道,现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依赖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和文化的背景,也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4-5]。因此,这种做法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来说,实属弊大于利之举。

(二)教师工程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式需要转变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接受传统工程教育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种缺乏企业经历的高校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也比较强,但这往往仅体现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则明显不足[6]。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讲述工程工艺类课程、指导学生完成“真刀真枪”的来自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时比较吃力。同时,由于教师工程能力不强,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偏好理论研究,忽视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仍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重单向灌输、轻启发讨论,重课堂教学、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本应是导演角色的教师,又不自觉地充当了属于学生的演员角色。此外,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存在着厚理论、薄能力的缺陷,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导向作用不够合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大家已形成共识普遍都比较重视,但在具体实施时,要么由于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要么由于对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的官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四、提升大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在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背景下,上述共性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应想方设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和完善。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本校实际,以实施“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新途径。

(一)持续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卓越工程师应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因此,一要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开放、多元、系统,使“卓越计划”标准中要求的各种能力与课程体系形成矩阵对应的关系。如天津科技大学为培养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毕业生,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材,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而且在双语的环境下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获取、应用英语资料奠定了基础。二要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开涵盖知识范围广的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开设或指导学生选修感兴趣的相关学科的课程。对于内容难度较低的理论课程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对问题的解释、答疑。三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组建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来自企业的建议,并尽量将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寓于教材之中。例如,天津科技大学聘请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7]。此外,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还整合、编写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实验》、《软饮料工艺学》等教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

对师资队伍建设来说,第一,高校教师要继续学习现代工程理念、自愿主动去企业接受工程实践锻炼,加深、拓宽教师对工程教育的理解,形成一支具有现代工程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能力强,因此,老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对青年教师进行提携和帮助,快速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第三,严标准,引进来。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同时严格新进教师的标准,注重工程背景的考核。

对教学方式来说,一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工作者要始终重视学生的需求。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强化培养工程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内容的讲授、实践环节的教学都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采取“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工程设计类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创造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所需的学习环境,切实做到科研反哺教学。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双语教学课题组分别用“比萨干酪加工技术的中试”和“浓缩菠萝汁工程”来讲解干酪工艺和果汁工艺。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将目前形式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转变为开卷、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张民教授改革了食品工艺学的课程考试方式,对引导学生注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8]。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工程的根本,缺乏实践,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就是空谈。实践教学环节可分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其中校内方面主要包括工程认知实践、自然科学实验等基础训练以及学科专业实践的一部分,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工程训练等,此外,还包括属于第二课程的

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校外方面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企业见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的硬件建设,做好开放工作。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在推进“卓越计划”方面的资金、政策扶持,同时学校自身也要拨出部分经费用于打造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利用所争取的有关部门资金及自身经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购买了大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可用于企业实际生产的诸如挤压膨化生产线、多功能液体生产线、植物凝乳蛋白系统等成套生产线设备。这样既完善了基础实验室平台,满足了基础实验需要,又打造了高水准的校内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真正实现了学校实践和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压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性实验的比例,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环境和条件,倡导学生提前随导师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工程意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赞助的新产品创意开发活动、食品行业的科技创新竞赛等,通过“第二课堂”不但可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能力。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利用科研经费和企业赠款开展了“丹尼斯克创新竞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济南耐特产品创意”、“川崎产品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积极组建团队参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艺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包装的图案设计等,分工协作,不但弘扬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

3.完善官产学研合作,真正落实实践教学。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学习和锻炼,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对工程能力的强化培养,还需要在企业接受进一步的工程训练。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往往表现出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可从以下四点寻求突破。一是政府搭台,高校和企业唱戏。地方政府要为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搭台,积极促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例如,福建平和县人民政府县委组织部牵头带领平和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带着项目和技术需求与天津科技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面对面细化对接,这样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又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实际工程环境。二是高校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积极推进由一个教授、联一个企业、行一个项目、建一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四个一”工程,和周边的许多知名企业,如天津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三是增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信贷优惠及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以一定的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挥综合科技优势,与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其产品科技含量。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的长远发展理念,增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四是创新合作形式,建立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学生去企业实习的人数和时间上,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同时,又达到了学生在企业不少于一年实践的要求;同时,选聘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工程能力的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此外,建立由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对官产学研的合作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为不断提升官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在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企业建立质量观测点,收集官方、企业和社会对于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培养工程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三大重要特点之一。目前在实施该计划但人才培养模式又存在缺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正惠.创新人才培养的困惑和抉择[J].高等教育研究

学报,2012,(1).

[2]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

国电力教育,2011,(7).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关浩.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J].前

沿,2006,(1).

[5]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

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实践教学改

革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6]吕俊杰,朱光俊,杜长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9,(15).

[7]赵征,阮美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轻工教育,2008,(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8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出来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9

10月18日,由卓越亚马逊、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服务工程项目办公室共同举办的“互联2008・领跑职场”暨全国大学生网络营销大赛落下帷幕,此次大赛为期两个多月。全国168所高校的5000余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参加了本次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10个优秀团队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获得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创业基金,同时,获奖团队还参与了“2008卓越亚马逊金秋特训营”活动。

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毕业即失业”,这是目前一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很多企业招聘人才时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获得有效的社会实践培训,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在校大学生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卓越亚马逊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卓越亚马逊的“网络联盟”是本次“互联2008・领跑职场”竞赛的主要推广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就是各联盟用户通过个人网站、博客、BBS 等网络资源卓越亚马逊促销信息,引导用户购买亚马逊商品,商品配送及客户服务均由亚马逊网站提供。联盟用户将从最终产生的销售额中获得丰厚的销售佣金。这对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借助卓越亚马逊提供的平台,联盟用户没有任何公司运作成本,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创业机会。

对于本次竞赛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还制定了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卓越亚马逊副总裁姚骁介绍:公司已选派经营团队中最优秀的5位职业经理人,组成本次特训营培训的讲师团。他们将结合卓越亚马逊的实际经营特点,及其个人职业成长的体验心得,为大学生讲授各岗位具体操作所必备的技能与技巧,并将组织“营员”参观卓越物流基地,对电子商务进行全方位参观考察,做到把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变成学校的教学环节,这也是亚马逊网上商城全球运用最核心、最成功的网上营销方式。

政企联合促双赢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引导和自主创业的方针,其中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

从2006年迄今,卓越亚马逊已与国家劳动部保障部、中国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服务工程办公室进行了多次项目合作,如举办了“全国百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竞赛”,并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保障。

对于卓越亚马逊来说,因其业务增长率高速发展,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姚骁表示,网站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发现并吸纳优秀的人才,使企业在行业领域中保持快速的发展;对于参加此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其最大的收获,因为个人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上进行竞争和发展的一个根基。而此次获奖的学生团队,将在“2008卓越亚马逊金秋特训营”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造;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7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校获批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赫然在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本课程为我校校级重点课程,以江苏省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较多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我校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主线进行探讨,可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教学改革的定位及目标

根据学校定位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从“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定位。通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推案例法、项目法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广以赛事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及工程实际应用,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和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的建设应该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贴近行业需求,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卓越计划”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基础上编写了“卓越工程能力培养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编写过程中以精、新、宽为原则,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强化案例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工程的分析和理解。以机制工艺过程为主线,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各章节均以案例导入开篇,启发学生,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质。章节后配合大量习题,学生可自我检测,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学习成效。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兼顾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文字、影、音、动画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特点,本次教改采用了多媒体与CAD/CAE/CAM软件集成式教学手段。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多媒体教学一般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演示,但学生无法看清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教学团队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整套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可将机床各部件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过程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并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在讲解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将小型手工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后续将知识点扩展到各种机床设备上,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将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专业前沿技术的准确把握,又要具有大工程意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我校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构建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从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目前本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2∶3,为本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优秀师资基础。

4.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科课程来讲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课内实验充分考虑实用性设置了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普通车床传动及调整机床、夹具拆装与调整、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分组确保3~5人小组形式,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并增加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于课程设计教师选择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让学生完成零件图、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工序卡编制,夹具装配图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为控制设计质量任课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施了“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报告撰写”的实习模式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导师讲解完毕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实习报告当前完成。

5.融入课程体系,贯通实践环节全过程。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共性问题:无法与先修课程有效衔接,对于制造环节不具备标准意识和精度意识,不知道零件如何选材,甚至不能完整绘制一张合格的工程图。究其原因,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等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将本课程知识点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随时告诉学生该知识点与先修课程间的联系。如讲解装配工艺时,除讲解本课程知识点外,要进行外延拓展,提问学生装配环节需要用的螺栓如何选择,不同场合螺栓及与之配套的螺母性能等级如何确定等。课内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点,课外要求学生查阅专业书籍,逐步培养工程意识。此外,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孤立,彼此间缺乏联系,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即使做完夹具实验,后续课程设计依然不会设计夹具。此次教改过程中贯通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全过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前下发,学生在做“夹具拆装与调整”课内实验时就有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更为深入地拆装各种夹具。在后续课程设计时对于每道工序需要自主设计的夹具就不会陌生,课程设计环节可以随时返回开放实验室查看夹具结构。在做课程设计时告诉学生往年毕业设计的相关工艺工装设计题目,深度和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关就会更为认真地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必须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典型题目,有效承接学校到企业和理论到实际的脱节。教改过程中还实行了培优式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6.强化科技创新训练,以赛促学。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应用层面,而是明确指出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要求基本的工程设计、制造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嫁接后续实际工作的桥梁。因此,除满足正常学习要求外,任课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给优秀学生配备科研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大赛事,以赛事为导向,不断形成科技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通过创新平台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报和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的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014年我院学生在各大赛事中均获佳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营造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使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反哺了教师教学,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所具备的工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使其对后续专业课程轻松驾驭,既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又使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减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非常重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探索和总结、勇于实践。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技术水平都能得到较大提升,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树勇,赵立红,张艳秋,等.大工程观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32-134.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11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国际;实践教学;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 。为落实“纲要”,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文件,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各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新模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显然,对于工科大学教学来说,如何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来増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选择具有强烈现代应用背景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为重点,邀请嵌入式系统器件FPGA的国际龙头企业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在几年的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

但是,工科专业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致使本科毕业后在产业岗位上一般还需二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教学内容还是理论和课堂教学,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过程往往不能很好落实,没有专门课程和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4]。

因此,工科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界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践课、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等。我国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背景,专业实验室设施落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引入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教学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上述诸方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极大促进高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这里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厘清专业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是个新兴的内涵宽泛的专业领域,它的常规内容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的应用从整机走向部件的21世纪,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作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趋向,显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相关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其人才需求很迫切。这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雄厚、专业方向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面宽广。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能引领潮流、支持本专业方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力。

2.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所选择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与计算机不同,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现与应用的关键是把软件和系统“写”在一个芯片上,然后植入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发挥大脑式的指挥与控制作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嵌入式技术与器件。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是FPGA的发明者,是嵌入式器件与技术的国际引领者,选择和引进Xilinx公司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极大的技术与国际化优势。

3.企业的大学计划。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计划和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用以寻求高校的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有完善强大的大学计划。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有着遍布全球的大学计划和专职队伍,有众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在合作中能够保障合作机制的落实和国外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

4.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的,与高校合作办学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选择合作企业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我们要关注并合理支持企业的利益诉求。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要开拓中国市场,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嵌入式系统的科研教学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其合作能较好地支持Xilinx的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在合作中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引进本专业方向国际上顶尖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达到强强联合、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主要合作教学方式

在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的深度合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教学工作。

1.联合开办实验班。为了更加有利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由我们和Xilinx公司共同进行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Xilinx公司参与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学环节,在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学生学习的纲领,培养计划代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和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负责人及高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范畴和实践能力需要。

3.合作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后都安排一位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由教授和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教师组成。对于安排在企业实习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企业再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导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参与式教学。学生对导师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极高评价。

4.安排企业专家任课。由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实践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在我们的合作教学中,Xilinx公司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实践课。为了方便来自国外的专家集中授课,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小学期专门进行这一类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领略产业对技术与人才的现实需求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启发式教学。

5.引进国际名校教授任课。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联合了本专业方向在美欧等地的许多著名高校。在合作教学中,Xilinx介绍了一些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上课,近年参与的国外高校有美国Stanford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

6.合作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我们为实验班在入学后开授了新生研讨课,安排两位教授担任讲课教师,一位是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一位是Xilinx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让学生同时在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领略前沿技术知识和研讨学习方法,促进了讨论式教学。

7.建立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Xilinx公司在国内外有许多子公司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我们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课题,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费用支持。

8.建立企业专项实验室。在几年的深度合作中,Xilinx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环境。Xilinx公司投入了2000万元的经费和设备,建立了国际最高水平的FPGA实验室、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设计竞赛、组建了有全国80多所高校参加的高校FPGA实验室联盟,对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Xilinx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打破实验室常规管理方式,适时长期发放给每位学生一块FPGA实验板,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实验室外随时随地做实验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探究式教学。

9.共同创办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我们和Xilinx公司联合申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部级的平台。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的技术特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专门设立的实验班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不断取得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成果。

10.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我们和Xilinx公司再次联合申请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部级实践教育中心为企业深入参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们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中,Xilinx公司不仅自己深入参与,还引入伙伴企业参与,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了新的场地和企业资源,把校企深度合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11.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第一批入选专业中,我校软件学院的两个专业获批,其中一个就是和Xilinx公司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又一个部级的大平台,我们还将积极合作,深入探索,让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合作效果分析

在与国际名企Xilinx公司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办学成果,建立了多个部级教改与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了本科教学国际化,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卓越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部级教学基地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和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申办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还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使得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工作能够直接和国家目标衔接,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与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名校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和国外IT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为本科生上课,选派学生去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和国外高校学生同台进行设计竞赛等,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我们引进国外名校教师来校上课,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国外教授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研讨和教学辅导等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外教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校内教师直接从中学习到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2010年,我们和Xilinx合作形成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被评选为部级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的直接受体是学生,在我们的合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效益是显著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国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做实验。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所形成的优质教学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多次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显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与国际名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深度合作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是做在面上的,而深度合作是要深入到实质中,达到表与里的统一、感情与利益的融合,最终让校企双方都有明显的收益,共同结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号.

[3] 韩如成.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12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3“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3.1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3.2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3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

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3].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4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4].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