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

时间:2023-01-02 17:28:55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范文1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22-02

为满足社会转型对优秀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高校发展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卓越会计师计划”是由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使大学生成为会计行业中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项目,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专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在高等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训、实验、实习等几个方面。实训教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练习,适合基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学则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一定的思考与探索;社会实习是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经济活动组织从事会计事项,了解并参与经济组织业务活动会计处理过程,在业务处理中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是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的必要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要做好卓越会计师项目的实践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转换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应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会计专业课程均应提供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卓越会计师分层次培养目标,增加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实践性应用课程,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培养可以在动手操作能力、财务软件使用熟练度方面有所侧重;研究生层面卓越人才培养可以在综合财务分析技能、决策与预测能力的培养方面多一些训练;以注册会计师方向为目标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以企事业单位为目标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将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事业单位。

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课程特点与课时安排。实训与实验课有些在课堂上进行,有些在专用实验室进行,有些在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时间安排有些可以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步进行,也可以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将实践教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目前,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模仿、熟练操作、执行为主的实训教学安排较多,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足,强调创新与开创的实验教学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会计实践教学可以以课程为实践内容,进行单一、专项训练,也可以将几门课程整合在一起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内容训练,还可以进行整个知识体系的综合训练[1]。

高校应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计划,以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为纽带,合理选择实践方式。

二、加大设备投入,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受经费、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场地、设施、材料、软件匮乏。电算化教学中,电化实验教学设备更新缓慢。教学应用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教学软件与实际工作中所用软件脱节,教学软件的采购缺乏协调性,所购置的软件往往是单一课程教学软件,综合教学实训平台的建设受财力所限,难以配置,课程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往往造成系统使用出现排斥的现象。应结合卓越会计师计划培养目标,制订会计实践教学总体规划,确定实验设备设施购置计划,实验教学软件购置计划,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做到软硬件设施有序购置,硬件与硬件设备相互匹配,软件与软件之间相互兼容,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合理搭配。

一些高校在会计实训、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在课时安排、设备使用、实验人员配备方面需要在专业之间进行协调,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课程开设的需要。有的学校将实验教学设施分散到各个学院、专业管理,但缺乏专门实验教学管理人才,系统维护人员,软件购置、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实验场地利用效率较低,综合实训教学开展困难。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分层次对实验教学进行管理,根据实验内容将专业性强,实验、实训内容较为单一的实验设施交由学院或系来管理。对于综合性强,系统维护较为复杂,占用实验设施或场地大,实验内容涉及多个专业的实验项目由学校统一管理。应建立跨院系和实验中心的卓越会计师项目实验教学协调机构,协调项目实验课程的开设,协调实验设施的维护,协调实验管理人员的调配。应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时间,时间过短,学生难以掌握实习岗位的全部工作技能,企业也难以从中选拔出自己所需人才,时间过长,学校提供经费有限,企业将实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实习如安排在临近毕业之前,学生工作单位基本已经落实,有了自己的个性实习要求,缺乏参与统一实习的动力。有些学生态度不端正,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抵触情绪。高校应建立灵活的时间安排机制,在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分批次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在规范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按大纲要求进行自我实践与实习。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发展实验教学网络建设,将实验室、实训室从实物空间变成虚拟空间,使学生能够随时参与实训、实验活动。应制定政策保护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提高自身技能,高校教师一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实践教学训练,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教学工作经验。从事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认定、工作报酬、工作量考核等方面与理论教师相比有差距,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应鼓励相关教师参与会计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社会实践所需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应安排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高校教师还可通过兼职从业,挂职锻炼,担当咨询专家或顾问、走访调研等方式熟悉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学校应对参与实践活动教师给予经费、时间、待遇等方面的支持。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薪酬、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支持。作为卓越计划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教育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应建立卓越会计师项目师资培养基地,给予政上和经费的支持。结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在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人员经过培训后担当项目指导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四、实现校企互动,共建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量越来越大,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也趋向市场化,有些企业担心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财务会计领域的学生实习活动不可避免涉及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有些企业担心自身的商业机密泄露,也有些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造假行为。卓越会计师项目应在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下,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基地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工作场所,日常运转经费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专项经费补助支持,企事业单位可以提供赞助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各实践基地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实践基地应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不同层面的卓越会计人才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2]。

五、实行绩效考核,完善考评机制

卓越会计师项目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以保证项目的质量。首先应建立考评机构,考评机构应由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设立,可以由纪检、监察、审计、业务管理等机构人员组成。对项目的计划、实施等环节进行经费使用合规、绩效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权利运行,规范项目运作,规范资产使用。其次,应设计以量化指标为主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应包括实践基地的资产价值、指导教师人数、培养学生数、培养学生就业率、生均培养成本、生均就业成本、生均占用资产数、生均指导教师数、指导教师围绕项目的创新成果、经费来源渠道及构成、基地学生在项目中取得创新成果。通过这些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卓越会计师项目的人才培养环境与质量。

参考文献:

卓越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卓越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5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积极落实卓越计划[1]。吉林某高校以“一本招生”为契机,结合“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在试点专业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自2012年起,面向2012级学生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涉及植物保护、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共三个本科专业。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在试点专业中分别实施以“应用型”为主和以“学术研究型”为主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制定符合学生个性成长需要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路径,努力培养基础深厚、学术精通、视野开拓、素质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和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一年,我们对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1.按培养目标定位分别制定培养方案。①以分段和分类培养为原则,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构建了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课程框架。②基础课程(外语、数学、化学)进行了改革,采取必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重构课程内容和方法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个性培养。③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减少交叉重复,普通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整合。④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由本专业权威教授主讲,引导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产生专业兴趣。

2.制定并论证课程方案。①开课前一学期组织课程教师制定课程方案,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重新设计课程体系。②组织专家和卓越计划专业负责人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设计、与专业之前开设该课程的差别、课程实施后的效果等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论证、指导。③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对外语、微积分、动物解剖学等15门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论证。

3.课程实施。①必修课程:每个专业一学年开设20至23门课程,1000学时左右。②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③课程考核:在卓越计划专业开设课程中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强化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考核方式,开卷比例和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均比普通班有所增加,开卷课程占50%。

4.质量保障情况。①教学条件与经费保障。公共基础课的实验室为全校学生使用,为了提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在省级以上项目建设上,优先推荐涵盖基础课实验室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充分保障了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②师资保障。授课教师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的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担任,个别课程受师资限制由助教承担。

5.教学效果与成绩分析。①期末考试成绩。对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植物保护、农学、应用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012级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卓越班与普通班相同课程,与同学院其他专业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无论是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无明显差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绩略好些。②教学质量检查情况。学校教学督导员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三个专业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与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总体上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努力学习,完成作业,但仍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无法按既定目标培养。①卓越班高考成绩平均分略高于全校录取平均分,但各专业内差异较大:植物保护456分,低于全校平均6分;动物医学471分,高于全校平均9分;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录取平均分509,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②卓越班学生来源中有三分之二为二本学生。卓越班总人数195,一本招生数48,二本招生数147。③卓越班内部学生层次差异较大。卓越班共有40%的学生高考成绩低于全校录取平均分,二本招生中一半以上学生高考分数低于全校高考录取平均分,卓越班内和卓越班各专业内的学生高考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最高589分,最低403,相差186分。

2.学生缺乏专业了解,专业指导不到位。列入卓越计划的三个专业学生当中,很多学生对专业不太了解,学院缺乏较为深入地专业指导,有的专业组织教授开设了专业指导课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优质教学资源学生满意,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对学校提供小班授课的优越条件感到满意,也有一小部分一本学生对享受优质资源感到心理有压力。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授课质量很高,但课程学时太多,为完成课时,教师讲课速度太快。部分学生反映,小班授课课堂人数太少,课堂气氛沉静,课堂互动不起来。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生无明显差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学生的选拔没有成绩考核,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越感,二本学生学习基本没有压力,只有部分一本学生觉得有压力。学生学习没有激情,缺乏主动性,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效果方面与普通班并无明显差异。

5.学生活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学校校园文化较多,学生参与学生活动较为频繁,分散学习精力,第二课堂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上与第一课堂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在考评方面,对学生要求较高,考评分占学生整体评价分数的30%,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定、入党、保研等,不参加活动就没有考评分数,尤其是有的专业人数过少,参加活动的人员较为集中,还有的专业经常被要求硬性出观众。

三、解决措施

1.从2013级开始,卓越计划分班(英才班、实验班)时间从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一学期。即新生入学后进行选拔,分出英才班和实验班,其中英才班学生从全校学生中选拔,选拔出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培养,避免优质教学资源浪费。

2.英才班实行滚动机制,不合格学生可退出,实验班优秀学生可进入。

3.加大指导、检查和监督力度,组织学校教学督导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及实验教学情况进行随时跟踪和检查,提高对授课教师的考核评价要求。

4.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气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兴趣。

5.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并对承担卓越计划专业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6.协调相关部门,为卓越计划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卓越人才计划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2],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强、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水平人才。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对于实施过程中不合理因素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云香,等.卓越人才自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4)26-29.

[2]韩响玲,等.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10-13.

卓越计划范文4

关键词: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但是,企业的反馈意见却认为目前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解决工科学生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该计划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为总体目标,采用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并对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应该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原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共67学分,其中含选修6学分。高等数学(12学分),大学物理及实验(10学分),大学英语(16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2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

2.学科基础课,共48学分,其中含选修3学分。线性代数(2学分),机械制图(7学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材料力学(4学分),机械原理(4学分),机械设计(4学分),电工电子学及实验(7学分),机械制造基础(3学分)工程材料(2学分),液压与气压传动(2.5学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2学分)。

3.专业课,共2分,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方向平台课程10学分,方向限选10学分,任选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2学分),机械制造装备(2学分),机械制造工艺学(2学分),数控技术(2学分),机械制造专业英语(2学分)。

三、“卓越计划”新课程体系

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和“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为了贯彻这些思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次修订,形成了上述的2011版培养方案。从上述课程可以看出,该方案基本上体现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设计、先进制造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专业获批“卓越计划”后,对原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认为需要打破过去以“掌握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体系,按照“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研究建立以能力为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应根据机械类专业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多个核心技术为各自的聚焦点,聚集与其相关的若干门课程,形成具备核心技术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组,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而且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专业核心技术的分析,形成具备工程能力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群,每个模块都有其对应的具体应用领域或应用对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时均安排一个综合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加强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机械工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优化培养体系,降低总学分

原培养方案中,总学分为200,这使得学生的业余学习时间很少,而上课时候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限,使得学习效果不佳。计划将学分减少到170左右,课余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竞赛,培养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增加校外企业实习经历,与企业进一步对接。

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

在降低总学分的同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计划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这四门课程的学分进一步增加,同时改革课程内容,将原来课程重叠和老旧的部分内容删除,增加企业需要的新知识。

同时增设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加强力学学科基础和控制工程学科基础。

设置两个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任意选修,同时在每个模块中安排对应的综合实验和项目综合实践,如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安排了数控机床检测综合实验和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实践,将前面学习的相关课程知识与工程实际项目结合,锻炼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原2011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课程实验、综合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而生产实习的安排是以班级为单位,人数众多,企业安排的时候以集中讲解、现场授课和参观为主,很难达到动手的目的。毕业设计环节与大多数工科院校一样,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命好题目,学生查找资料,确定研究路线,进行设计和研究,设计图纸和撰写说明书或论文。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且与各单位实习重合,学生精力有限;同时教师的题目数量有限,而且,不可能有很多较系统全面的题目,因此,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往往达不到我们对学生的预想期望值。

综上所述,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用两个途径。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每位没有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同时所有教师定期走访企业交流。另外,为“卓越计划”试点班级配备5-6位不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的实习、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采用企业项目,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辅导完成。

四、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了总学分,使得学生课余时间增加,授课学时大大减少,同时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增设了力学和控制工程学科课程,加强了专业基础。通过综合实验、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得到了全面、系统、工程化的锻炼,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卓越计划”的学习与工程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数字化设计或制造技术专长,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械工程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设备维护与管理、质量控制、产品调试、生产与技术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工作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卓越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32-02

一、卓越工程师项目简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培养,指定适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能否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高校必须根据该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制订相应的、创新的、有意义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特色培养方式,为国家未来培养卓越并适合实际生产的后备工程师。根据“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迄今已历时4年,不仅从专业配套课程设计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方案,还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多种不同模式的联合培养,既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和感悟,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材料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热爱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1.“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计划――校企合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试点专业,为了着实推进“卓越计划”实践课程部分的改革进程,于2011年开始实行“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而且随着进程的推进,不断有新的专业引入该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几年来,为广大学生争取了30多个材料领域知名的企业作为学院学生“产学研”基地和暑期实习的基地。这些企业涉及材料研发与制备、材料检测、电子材料、机械设备制备等众多材料领域,如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机床铸造一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久立特钢、美国肯纳公司、山特维克集团、香港万通集团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如何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还可以学到专业课没有的内容,并能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专业。而且,通过企业实践能让学生学会从一个消费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学习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是2012年“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中的一员,当时金属材料专业与10个企业实习单位合作为学生提学研基地,每个学生可选择5个目标企业作为志愿,再由企业进行面试筛选合适的实习生。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学生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很遗憾当时没有一家企业选上我。我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向学院发邮件争取机会,刚好有个同学不去上海机床铸造一厂,所以我就刚好顶替他的位置,并最终有幸进入上海机床铸造一厂实习,同行的还有5个同学。在2个月的实习中,我们主要是在生产线实习,主要跟生产工程师交流铸造的操作工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知道铸造行业并不是简单的铁水熔炼然后凝固成型的技术,其中富含了中国几千年铸造技术的结晶和几千年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们学过铸造工艺设计,但是很多实际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易懂,有些理论上的知识根本不实用,只有能产出合格的铸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理论知识。实习过程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断与实际生产技术发生冲击,不断的磨合,让我们学会了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了解真正的铸造技术。然而,这些还只是铸造技术中的九牛一毛,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短时间能了解的,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不断沉积、不断总结才能慢慢参透的。在这段期间,我们通过现场观察和与工程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了铸件的熔炼、球化、外模制作、砂芯制作、配模、浇注、喷丸等工艺过程,并把一些师傅的经验转化成操作流程,这样能够有利于铸造技术和经验的传承。总之,实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工作的现实和艰辛,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图1所示是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到上海机床铸造一厂进行暑期实习的现场照片。

2.学科竞赛。

(1)全国“永冠杯”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们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希望同学们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并通过比赛进一步了解专业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2012年我在上海机床铸造一厂实习后,学习了较丰富的铸造相关知识。回校后于2012年9月组队报名参加了全国“永冠杯”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在比赛过程中,我和唐嘉希两个人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球墨铸铁件的工艺设计,包括铸件结构分析、铸件分型面、浇注位置、浇道系统和冷冒口设计;唐嘉希主要负责球墨铸铁铸件的三维建模,主要包括砂芯、芯盒、铸件和铸型等模型。期间,我们总共设计了30多个铸造方案,接着利用ADSTENFAN模拟软件模拟相关的工艺参数,不断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直到得到最终优化方案,并将方案写成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但是很遗憾,我们的成果最终只获得了全国三等奖。2013年的时候,我们凭借第四届参赛的经验,继续组队参加第五届比赛。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我们此次参赛轻车熟路。根据上一次比赛的经验,我们仍然选择球墨铸铁件E件-注塑机头板作为我们本次的参赛作品。研究生的题目与去年我们做的本科生的题目差别很大,但是我们吸取了上一届的经验,在工艺设计和相关内容的安排上更加契合比赛的要求。通过不断的设计和软件优化,最终递交了相关比赛作品。经过几个月的等待,组委会传来喜讯,我们组被纳入答辩作品。兴奋之余,我抓紧时间制作相关答辩PPT,并于2015年6月5日在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台竞争,并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我也很荣幸受邀参加了当年的铸造活动周暨第五届“永冠杯”工艺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颁奖现场如图2所示。

卓越计划范文6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卓越计划范文7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计划;联合培养;分层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92-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卓越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人才即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会计师就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400万,但中高端人才所占比例很低,实施卓越会计师计划能够推动会计人才建设的发展。

一、卓越会计师需由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培养

目前,已经实施的卓越计划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的。行业主管部门掌握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对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非常清楚,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发言权。

卓越会计师项目开展离不开会计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在全国范围内会计行业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会计规章、制度,规范全国会计事项。财政部对会计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曾经对一些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过支持。财政部在会计人才职级晋升、人员准入、任职资格等方面采用比较规范和完善的考试选拔和准入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内容。

高校在卓越会计师培养中也有自身优势。1)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会计教师有1万人以上。2)高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场所与办学资源。作为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高校已经具备较为充裕和完善的教学用房、实验用房、办公用房、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高校开展卓越项目缺乏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软件设施。3)学历教育保证了卓越计划能具有持续、稳定的培养对象。每年通过高考能够选拔大批优秀考生,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了选拔的对象。4)现行办学体制保障了教学时间与办学经费。学生脱产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学业的完成。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能够为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教育部门为已经开展的“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项目投入了专项经费支持。5)专业发展的普及性。我国现有1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近600所,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2012年680万高校毕业生中会计专业达12万以上,居于各专业前列。会计专业已成为开办比较普及的大众化专业,为卓越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卓越会计师的培养增强了高校办学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能力与水平,提高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有利于学校与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应处理好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的关系

2005年财政部实施了“会计领军人才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为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目前,此项工作正扎实有序进行。虽然“领军”与“卓越”二词含义相近,但“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二者并不冲突,它们各有侧重,并且能够相互促进。会计领军人才建设属于在职后续教育,培养的对象在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一段时间,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会计管理人员,或后备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属于边学边做。而卓越计划是建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知识从头学起,并无工作技能与经验的积累。从人才培养方式上,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时间并不短,国家层面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周期为五年。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自学为主,每年只能集中一段时间来脱产学习。卓越会计师项目人才培养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有组织地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以学为主,以做促学。在课程设置上,会计领军人才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与技巧,侧重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具有专题性、精炼性。卓越计划则更强调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从以上比较来看,会计领军人才属于会计行业高端层面拔尖人才的培养,卓越会计师计划则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后者为前者打下了一个基础,前者为后者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

三、卓越会计师应分层次培养

基于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层次差异,卓越计划应按不同层次制订,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全国统一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计划尚未出台,卓越会计师的分类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学历层次分类

可以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不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不属于稀缺资源,从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选拔看,已能够满足需要。其次,卓越会计师应该是会计从业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应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技能。学历层次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整体能力与水平,但学历层次代表着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优秀会计人才的选拔不宜将学历层次定得较低。第三,卓越会计师计划短期内还是一种精英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会计行业,为会计行业储备优秀中高端人才,能够提升会计行业管理层面人才质量,带动会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分类应该是卓越会计师培养主要考虑的形式。按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滚动的,有些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些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经历了本科教育的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继续学习,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衔接的过程,也可以是卓越会计师项目培养对象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学历提高。

2.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分类

会计师可以分为高级会计、中级会计两个层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对象成为各种类型经济组织会计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应达到高级会计师或会计师职级。目前,我国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会计从业人员占整个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我国到2020年这个比例要达到50%,可以说任重道远。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中高级人才,将有助于这一计划的实现。上述两种资格既要通过考试来获得,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或其他条件,这种分类应结合其他分类实行而不能单独运用。

3.根据会计服务的领域分类

会计服务领域可以分为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经济组织。在确定是否纳入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中的服务对象时,应考虑经济组织规模的大小及业务的繁简程度。对企业而言,应包括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不在范围之列。同样,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业务规模小的机构不纳入卓越会计师服务对象范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主要从事审计鉴证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只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都应纳入卓越会计师的服务对象之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此种分类的使用,或结合其他分类确定培养类别。

4.根据培养对象未来担当的职位角色分类

可以分为会计骨干、会计主管、部门经理、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CFO)等职位人才的培养。上述职位一般都需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其中,在中型单位应成为会计主管以上职位人员,在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应成为会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部门的中层管理者、首席财务官等职位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应能够在未来担当执业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层面人才。这种层面的划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步阶段与所获得的学历有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的努力,职位也会不断地提高,它也不能成为一种单独的分类方式。在学历层面划分里可以考虑结合本种分类,如本科阶段可能定位会计业务骨干,硕士层面定位财务主管,博士阶段定位首席财务官等。

卓越计划范文8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P—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家对“卓越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有很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里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高质量和工程型。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却对“卓越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班混为一谈,把卓越计划班办成了实训班,这显然违背“卓越计划”的宗旨。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定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如何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两个主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 实践教学特色

从层次上着眼,我们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要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性应用培训班和速成班。

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除了实际工作锻炼途径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社会办学的短期培训班,一个是本科教学中逐渐加入的少量工程实践课程。但是“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同于一般实用培训班,它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参与项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要培养程序员,也要培养软件设计人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性、发展性的培养。

从工程型着眼,我们应该注意区别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强具体技术、技巧、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强调实际项目实践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不但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针对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我们不但要讲明进行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要讲明该分析方法对需求跟踪、变更控制的重要性。又比如许多程序员由于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详细设计的教育,在项目中常常不经过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编写,这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明详细设计的方法,还要讲明详细设计对软件测试、项目组织、代码维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

3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和工程素质。技术能力水平是指一个软件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系统规划能力、概要设计能力、详细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工程素质是指其团队意识、工作量估算能力、工作计划制定能力、协调能力、角色意识、环境适应能力、规范遵守能力等。在现代大规模软件系统环境中,工程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更加重要。

3.1 技术能力培养

在技术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代码规范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规划能力。通过分析一些大型软件项目,让学生了解软件系统架构思路,掌握常用架构的特点,熟悉软件系统架构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本科教育已经掌握通用模型语言(UML)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USER-CASE和事件流技术进行结构化需求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包图、类图、交互图、配置图等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编写规范代码能力。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要求,但在学校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编码质量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我们要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培训,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进行编程,对学生的编写代码能力进行再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4)培养文档意识和编写能力。能编写程序代码,却无法撰写必要的文档是许多软件从业人员的通病,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拟通过分析软件企业大量真实的文档模版,让学生熟悉这些文档材料的内容,理解文档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文档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2 工程素质培养

在工程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让学生了解企业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制定并遵守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角色意识,遵守并制定技术和工程接口,其内容包括:

(1)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在学习现代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世界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和案例,主要包括:CMMI、ISOl5504、ISO2001(软件业行业)等,熟悉这些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施了相关的管理模式后,一个软件企业开发流程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其将来就业后能够理解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中去,也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虚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要让学生在公司严格真实的规范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制定任务网络图,从而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

(3)按照计划,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控制个人时间、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正确估算工作量、个人BUG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虚拟企业环境,模拟实际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和练同步走的策略,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总结。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基础技能教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由一门课来完成,而是应当由多门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应当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而需求获取、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着重在各个阶段锻炼学生,提高学生项目整体技术能力。基于“构建主义”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我们详细讨论卓越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因此实践教学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就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虚拟项目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根据自身在项目开发行为中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应用不同知识,完成整个项目,从而积累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2)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即与“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来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把它应用到情景中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使学生难于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即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收集各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料,根据科学的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要尽量再现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环境和管理流程。我们要按照一个公司真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一个虚拟的项目,以此项目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内容,按照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典型过程组织教学。各门实践科目要系统化,每一门实践课可以覆盖一到多个阶段,各课程既有各自任务,集成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通过剖析示范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除了纪律上的控制与支配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上则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我们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可邀请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员工,进行现场教学,介绍相关经验,组织学生去软件企业参观学习,体会项目运作的实际环境,提供多种自学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协调意识。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完成项目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的应用者,把学生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解决规定的问题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这个中心展开,不论是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生遵守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集成测试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考核体制,参照任务提交物质量、计划执行情况、文档编写情况等,制定成绩考核体制,激励学生参与项目。

卓越计划范文9

[摘要]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管理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建

>>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计划”的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选修课教改探讨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学生遴选与管理的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医生计划的文检课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3]刘武成,王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9~ll2

[4]张飞涟.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1~12.

[5]秦曼,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11(5):104~107

[6]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85

[7]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8]康怀远.高校教学质量具体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32~134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卓越计划范文10

一、关于卓越计划的意义的思考

1、对国家的意义

卓越班的开设背景是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0年时间实施的卓越计划对国家未来的若干年来说,正面的作用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意义需要未来的20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今天的教育计划的影响意义,毕竟百年树人,但值得思考的是,10年后,国家的这个卓越计划是否持续执行呢?10年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

2、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通过对正在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卓越班学生的座谈走访,可以看到学生对卓越班存在很多的困惑,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卓越班优势的困惑,例如有的学生大学选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的卓越班(电力企业信息化),这个专业的特点是课多,上三年课程,大四学校安排实习,在大二的时候主修电路等课程,学生说本来是准备向程序员方向发展的,现在莫名成了双修,如果要准备考研,学习时间比普通班少,如果要去工作,电力方面还是程序员方面也没有想好,如果都包含进去好像就真的只有电力企业发展了,同一个班的同学都有很多疑惑,这样的卓越工程师班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2)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的困惑,有的学生实习时已经听说要去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公司略差),家里人能找的实习单位比这好太多,学生是真心不想去。就目前来看,实习单位都是学校统一联系的,这样能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如果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3)对前途的困惑,有的学生说,如果没进卓越班,大四时就可以勇敢的去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创业,比如考研,比如出国,学生说有太多美好的选择可以去努力。他的人生会是自由的,并且他会为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奋斗。而现在,他只能把这一年的实习期熬完,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有的学生说至少进入卓班实习让他确信自己不喜欢这个工作和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更加的体会到了自己的自由,确信了自己的不喜欢,所以可以默默的忍受实习这一年。到时候就会更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为自己所想创造的价值而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进入卓班,没有现在的实习,也许根本不会知道自己竟然是这么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四也会同多数人一样无所事事的过去了。能够让学生从卓越计划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卓越计划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的意义。卓越计划能否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再次选择的机会呢?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二、关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的思考

1、现有的培养模式

目前卓越计划主要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下模式:

(1)好一点的高校实行的是本硕博贯通、重视创新。按照“学士+硕士+博士” 三段贯通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提供长短期海外名校学习经历或国内第二校园经历。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该计划学生开放;加强产业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2)本科阶段,现在卓越计划都是实行以“3+1”为基本培养模式,其中:3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1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企业学习,有的学校还能实现国际交流过程,学生在学期间要求至少参加一项工程项目训练,有一年的企业学习经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及工程管理能力。

2、关于卓越计划发展方向的思考,探索更好的培养模式

(1)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的矛盾。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卓越班,自然认为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和家长也都不明白,笔者也曾作为考生家长面对过给自己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在院校的志愿里看到卓越班,潜意识里也认为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高考报志愿时填报卓越班的也都是分数相对来说高的学生,所以从录取到卓越班的学生来看,是比其他学生高考考分高的,家长和学生对卓越班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如何使卓越计划的发展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研究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

(2)卓越计划适合的学生群体。就目前来看,每个学校特点不同,有些省属学校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对于很多不想读研的同学来说卓越班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对于要考研的就另说了。而且保研机会也还是有的,有的学生成绩排名是专业前几,保研机会就很大。卓越班最大的优势就是实习部分,可能学校会提供一些不错的实习机会。有的卓越班定位规划不是很清晰,感觉跟正常班级没有太大区别。有的学校关于卓越班的定位和未来的计划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短毕业上岗的磨合期,其实这样的卓越班适合成绩中等偏上,对考研还是工作没有明确打算的同学。所以,如何从高考录取时就能找准考核点,选拔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并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使喜欢并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能参与这个计划,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卓越计划范文1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三年来,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以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密切校企合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是我校首批三个试点专业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有效实施,根据该专业教学现状,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从入校新生遴选40名同学,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待培养方案成熟后,再推广到整个专业。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的,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提出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坚持基础知识、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010年6月,我校与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校企联盟,签订“卓越班”学生合作培养协议;从企业聘请十余名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共同制定“卓越班”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以现代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主线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科技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备零部件制造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机械装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故障诊断的能力等。

2.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如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3.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如具有较强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方案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课程实现的。根据“卓越计划”总体要求和该专业能力实现矩阵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根据“卓越计划”对“3+1”教学模式的要求,即在企业学习时间积累达到一年,我校机制专业安排了总计42周企业学习时间,大多为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学习阶段鼓励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三、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现阶段,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加强培养模式内涵和规律研究,以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做好校企联合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各试点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各试点专业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卓越计划校企协作组,负责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协调校企关系。我校还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并在师资配备与培训、教学实验场地、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高水平师资参与卓越班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渐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为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探索适应卓越班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行质量、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卓越计划试点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和其他教学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早于卓越计划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经验,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卓越班的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将项目实施作为主线贯穿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就能直接接触到科学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教材建设,教材内容和编排融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逐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

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校企联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有助于高校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卓越计划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组建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企业学习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采用校企联合、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导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工程师请到课堂。不断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训练,熟悉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主要职责以及产品的主要工艺过程。

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试点学院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教学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引导卓越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采取适当向卓越班倾斜的政策,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面向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立项,推动卓越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卓越班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做好卓越班学生遴选工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前提,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实行班主任制和科研导师制,采取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优先享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逐渐建立和完善实验班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提高实验班学生荣誉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在班级管理方面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

四、结语

从2009年起,我校卓越计划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卓越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