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3-02-17 00:33:44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调控一体;适应发展;创新培训;角色互动;提升能力;胜任岗位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0-02

一、工作描述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室负责全省范围内地区、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一体化(以下简称“调控专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同时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还承担着国网公司调控专业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为使地区、县域(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对全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此全面提高地、县(配)调控中心人员的技能水平,适应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对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支持“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的实践活动,使调控专业岗位的值班员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

在培训期间,首先对学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的铺垫培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一体化的仿真培训。知识的铺垫培训的课程设置精炼、适用,仿真培训针对性强、结合现场实际。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采用统一培训方法时,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后,再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上设置异常或事故。第一次角色扮演由原来本专业的学员担当各自熟悉的岗位值班员开始演习,其他学员观摩,一次演习之后进行第一次讨论;以后的角色扮演采取担当非原专业岗位值班员,再进行第二次讨论;根据人数的多少及学员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是否再次操作练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感受对方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工作,并且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顺利进行、电网大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三、特色亮点

亮点之一:创新培训模式。即采用了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以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地调和县(配)调的功能标准定位为原则,适应各级调控一体化和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指导方向,采用教师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学员演示、小组学习成果比较等授课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的培训情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亮点之二:适应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即开发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之应用于“大运行”体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之中,强化岗位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的培训,注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培训手段先进。

亮点之三:积极响应现场的需求,培训机构与现场积极互动。深入解读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内涵,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以现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岗位练兵以及角色扮演、强化事故处理能力的训练。

四、具体案例

“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开发成功后,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部分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及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变电运维专业员工开展了创新培训模式的实践活动。

1.对全省九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为了检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成效,由省公司主持、培训中心承办组织了全省范围内9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关于“调控一体化”专业融合后相关知识的普考和地区电网调控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工作。通过上述举措使培训中心摸清了从事调控专业人员对升级更新岗位的适应程度,掌握了不同类别的人员急需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将接入大量的变电站信息,需要掌握的设备种类、保护动作、开关变位、异常现象等信息量将十分庞大,多数原调度值班员还没有同时处理如此多信息的经验。

二是来自监控中心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从事电网调度、新变电站投运、电网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改变、异常和事故的分析及处理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来自变电运维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于集中监控和从事电网调度工作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新入职的从事调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没有现场的运行经验,理论知识还需梳理,更需要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培训。

从上述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监控、调度专业合并后监控、调度专业需要进一步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调控一体化。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身上承担了原先监控和调度专业两方面的职责,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调控一体化这种复杂综合性的工作。所以只有快速高效地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电网人才才能胜任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根据全省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按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开展了培训工作。其具体培训内容如下:专业理论培训,12学时;仿真系统及应用培训,16学时;电网调控技能培训,4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倒闸操作技能培训,8学时;电网、变电站异常处理技能培训,8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事故处理技能培训,16学时;新知识、新技能培训,4学时;结业考核,4学时。

调控一体化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培训方式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一是增加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环节;二是要求学员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三是对讨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或对策;四是学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身份出具相关报告;五是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相互对对方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及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考虑岗位衔接问题。

2.对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2012年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升格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公司相继承接了国网公司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培训任务。来长春分院培训的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的了解或掌握还是一片空白,学员缺乏适应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需要加强调控运行值班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学员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实践经验,与岗位要求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1)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调控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工作范畴。

(2)不了解电网监视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监视项目和要求,不具备电网监视工作能力。

(3)不了解电气设备状态、有关操作制度、术语、远方遥控操作的方法、流程,不具备电网遥控操作能力。

(4)不了解调度指令和电网操作方法,不能够正确填写操作票、下达调度指令,不具备电网操作能力。

(5)不熟悉电压调整、负荷调整、频率调整的具体方法,不具备电网调整的能力。

(6)不熟悉电网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动作情况、不了解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流程、原则、方法,不具备电网异常和事故处理的能力。

对此采用先入为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以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部分电网为模型,以变电仿真培训系统、调度仿真系统、监控仿真系统及新开发的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为工具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涉猎其他相关知识的适用型培训工作。针对每批学员培训为4个半月时间较长的特点和国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的现状制订了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Ⅰ级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适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网省公司新员工培训实践,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培训理念,以提高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注重企业价值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为培训内容的总课时数为385课时数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其中电网调控实训课时占总培训课时65%以上,使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广博的电网调控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即将步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涉网二次设备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

非常欢迎XX电力调度中心组织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无功电压方面的专家来我单位检查和指导工作,我们将虚心接受各位专家的批评和建议,为我们下一的技术监督工作指明方向,更好的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服务。首先由我代表XX风电公司向各位专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对风电场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一、公司基本情况:

XXX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风力发电建设与运营。目前已建成两座风力发电场,其中XX风电场于2007年3月8日并网发电,装机容量49.5MW,安装66台750KW机组,红寺堡风电场于2008年4月22日并网发电,装机容量49.5MW,安装33台1500KW机组。

风电场各建设一座110KV升压站,均以一条110KV出线接入电网,升压站按无人值守设计,配置综合自动化系统,风电站接受电网2级调度管理。

XX风电场生技部下设四个运检班组,现有运检职工29名。由于人员配置少,目前采用运检合一的工作模式,运检工负责现场所有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按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在风电场输变电设备专业方面,班组内均有分工安排。

二、技术监督工作汇报:

根据XXX关于2009年度技术监督工作安排,XXX在2009年的工作中全面加以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对技术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发挥技术监督对电力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确保风电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自风电场投运以来XXX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继电保护:

1、保护装置概述:

XX风电场10kV升压站配置了国电南自PS6000综合自动化系统及SP600系列成套的继电保护装置,110KV出线配置国电南瑞RCS-94光差保护,共有17套继电保护装置;红寺堡风电场10kV升压站配置了国电南瑞NS2000综合自动化系统及NSR600系列成套的继电保护装置,110KV出线配置北京四方CSC-163A光差保护,共有17套继电保护装置。

2、继电保护定检维护情况:

XX公司两个风电场自2007年至2009年期间按继电保护定检计划,完成了变电站所有继电保护装置的第一次保护定检,定检合格率100%,装置合格率100%。

3、运行情况:

XX公司两个风电场升压站自投运以来全部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正常,未发生保护装置故障及缺陷,设备可靠率100%。其中110kV线路保护动作次数为0次,主变保护动作次数为0次,10kV线路保护动作次数为5次、正确率100%,故障录波器滤波次数5次,完好率100%。

(二)  调度自动化:

XX公司两个风电场变电站自动化装置分别配置了国电南自PS6000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国电南瑞NS2000综合自动化系统,按照调度数据网的技术要求接入。系统配置的网络设备是一台路由器、两台三层交换机和两台纵向加密隔离装置,并配置了调度四线通讯网将变电站实时信息和非实时信息上传至2级调度。

运行情况: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变电站二次安全防护技术要求规定,制定了风电场的管理规定。两个风电场自投运以来运行情况正常,均按要求向中调和地调提供数据,其中XX风电场11月份发生一次至XX地调的运动调度数据四线板卡故障,由于备件为到未能及时恢复。

(三)  无功电压:

XX公司两个风电场10kV升压站分别配置了两套集中式并联电容装置,和1台50MVA有载调压主变,作为风电场调整电压和无功的主要手段。

运行情况:XX公司风电场自投运以来严格按照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风电场并网技术要求,认真调整风电场的功率因数和无功电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及时投切电容器等无功调压设备,并及时做好记录,确保电压和功率因数合格率100%。

(四)  通信:

1、通信装置概述

风电场变电站均配置一套光端机转换设备,其中光端机有一路专供专用保护通道和一路接入调度数据网。通讯子框配置两套PCM设备,分别接入中调和地调,现场配置三部电力系统专用调度电话。通讯电源经变电站220V直流蓄电池经电压转换模块提供48V双路电源。

2、运行情况

风电场变电站通信设备自投运以来基本运行正常,其中长山头风电场发生了3次PCM通讯板卡故障,2次已处理正常,1次由于备件未到无法处理,风电场光纤设备运行率和光纤电路运行率100%。

三、存在问题:

1、网络通讯专业:现场加密网关PSTUNNEL-2000实时信号投运后,远动信号通讯不正常。至地调的远动四线板故障,地调无法接受非实时信号。

2、公司技术监督网络成员存在其他专业合并情况,专业培训亟待加强,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计量监督、继电保护监督还需联系相关部门协助工作,需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督网络和继电保护管理监督网。

4、运检人员在完成风电场日常变电站临时、故障、小修检测任务的方面,工作经验欠缺,还需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5、风力发电场设备的检验、试验、性能、运行、检修等方面的技术监督还需不断摸索和完善。

6、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无功电压和通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还需改进和完善。

四、下一步的技术监督工作计划以及整改措施:

(一)完善技术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针对风力发电技术监督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技术监督外延,健全技术监督体系,保证技术监督网络有效运转。加强高电压和继电保护技术监督人员的配备和培训,组织对《防止25项电力重大反事故措施》进行宣贯和学习,加深对反措的理解。

(二)加强风电场的技术监督工作

利用“春秋”检和线路停电期间,将按照年度电气绝缘监督计划、继电保护监督计划,完成风电场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预试和保护校验工作。结合风电场变电站“春秋”检及风机检修期间,做好风力发电场设备的检验、试验、性能、运行、检修等方面的技术监督。

(三)做好风电工程技术监督工作

在新的扩建工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设备的选型、监造、安装、调试、验收等方面的全过程监督,确保新投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初始状态。各专业要按照全方位、全过程技术监督的要求,提前介入,熟悉设备,制定好设备验收作业指导书,严格标准,严格要求,把好设备投运验收关,确保新投产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加强电能质量和节能监督工作

风力发电机组的随机性、反调峰性、负荷波动性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了解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技术措施,并不断完善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在对长山头风电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节能降耗潜力分析,提出节能措施,实施后根据效果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降低厂用电率。

(五)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

技术监督队伍的专业培训,是技术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应用,对技术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进行持续教育和培训。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对网站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是网络时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网站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网络的和谐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大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坚,其网站建设不仅是学科特性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与保障。

 

1 网络影响力评价设计与实施

 

关于对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一般是应用网络计量学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认为,由于网站的动态特性,网络计量学研究仅能反映一个时间段的情况;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及其用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有效体现专业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定量与定性两种手段皆不可或缺。基于此,本研究同时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与访谈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研究。

 

1.1 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

 

关于网站网络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一般从网页情况与链接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细化,

 

通过各级指标测算可以得出综合指数,作为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判依据。

 

关于访谈法,本研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访谈对象,主要依据是:①经过初步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多不浏览教育技术专业网站。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处于学习高涨期,比较关注专业网站,对研究生进行访谈针对性更强;②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对这些扎跟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访谈更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通过面对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访谈了4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15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2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分析

 

在样 本 选 取 方 面,本 研 究 基 于Alexa、AltaVista以 及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对各网站的收录情况,综合考虑各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数据搜集的可行性与真实性,选取了12个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分别是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技术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教育技术学科网、教育技术资源网、中国网络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学、惟存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教育技术热线和在线教育资讯网。

 

本研究于2013年2-4月集中收集以上样本网站的数据。在此要特别说明,网络计量数据来源于某一时间段,具有相对意义,只能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

 

国内外用于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的工具大多使用AltaVis-ta,本研究则选择了Alexa,AltaVista,Google和Baidu等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一方面,选取Alexa、AltaVista、Google获取网站链接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利用百度权重以及Google PR查询的功能对该网站进行百度权重及Google PR值查询(百度权重最高10分、Google PR值最高10分)。网站综合指数测算方法与步骤如下:

 

(1)通过Alexa、AltaVista、Google等获取原始数据。

 

(2)调整后的数据乘以通过计算得出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得出各网站综合得分。

 

(3)调整数据,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把其中的一些数据小数有效位取9位。

 

指标权重采用直接定权法,即通过专家访谈,由每个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且权重之和为1,然后求多个专家所给权重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一方面参考相关网络计量学文献中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一方面通过电话访谈、网络咨询方式得到专家所给权重,经过统计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分别约为: 网页数10%,总链接数20%,内链接数5%,外链接数10%,网络影响因子10%,内部网影响因子5%,外部网络影响因子10%,百度权重15%,谷歌 PR值15%。具体来说,假设网页数为a,总链接数为b,内链接数为c,外链接数为d,网络影响因子为e,内部网影响因子为f,外部网络影响因子为g,百度权重为h,谷歌PR为i,它的线性回归方程为:Z=a*10%+b*20%+c*5%+x*10%+e*10%+f*5%+g*10%+h*15%+i*15%。

 

也就是说综合指数Z受到网页数、总链接数、内链数、外链数、网络影响因子、内部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百度权重和谷歌PR值的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笔者忽略百分号,直接以各项指标数乘以权重系数,计算得出综合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EXCEL生成柱状图如图1。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排名情况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1)面向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网站在虚拟空间里具有较大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前两位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 、中 小 学信息 技 术教育网,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中国技术教育网网站内容分为技术教育基础、K-12技术教育、高等技术与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教育装备等几个部分。该网站涉及面广,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培训、以及硬件装备亦有涉及,大而全是该网站的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与解读、信息技术课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材同步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等内容。主要面向对象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人员。

 

这两个网站的综合指数远高于其它网站,除网站内容外,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有官方领导,学术机构承办 ,这样使得网站建设有效、持续,从而保证了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同样具有规范化的管理与建设。

 

(2)资源装备类网站也具有相当的网络影响力。资源与装备建设是教育技术的立足点之一,排在第三的是教育技术装备网(15.30303788)。教育技术装备网是由北京中版国际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承办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育教学类电子图书和教育音像的网站。面向对象为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社会书店以及各类社会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化运营方式是该网站的成功之道。

 

(3)学术研究网站(如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等)的网络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技术长期以来的实践取向使得学科研究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上升迅猛,但与虚拟空间里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师生相比,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而且学术研究网站大多由学术机构承办, 其建设动力更多是自主的或自发的。

 

3 基于访谈的分析

 

3.1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

 

经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发现7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1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致两类,一是教师与同学介绍,二是无意中搜索得知。在问及是否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加入网络收藏夹时,只有2位同学给了肯定的答复,其中一位Q同学还加了网络书签。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更应该懂得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从了解程度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于专业网站尚未形成应有的信息敏锐力。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55%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24%平均一星期两次,21%平均一个月一次。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时,有15%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学习很有帮助,73%认为帮助有限,12%认为没有帮助。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资源网、教育技术学科网等有很多专业信息,对这些网站进行浏览对学习帮助较大。

 

ZH同学表示,很想加入网站的相关论坛进行讨论,认为这样才能深入学习,但由于申请不成功,也就没有继续。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还需要进行面向用户的深度设计,特别是交互设计。

 

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有13%的受访对象表示十分满意,69%基本满意,18%不满意。问及具体原因以及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何建议时,W同学表示:“浏览这些网站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网站信息大多是文献信息或领域内的动态信息,总体来讲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度不大,我更想了解一些前沿专题性的信息。”L同学答复是:“浏览知名博客获取的学术信息比专业网站更及时,如浏览华南师大焦建利老师的博客经常可以快速获取教育技术学相关会议信息、学术前沿信息等。”S同学则表示希望能通过网站与国内知名专家的研究团队进行交流与共享。

 

从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对研究生的学习帮助也十分有限。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针对性不强,缺乏前沿性、专题性内容;二是时效性不强,更新不够及时;三是推广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扩散途径;四是交互性不强,难以满足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需求。

 

3.2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

 

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6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2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多为同事介绍,也有教师表示在搜索资源时偶然发现。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41%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8%平均一星期两次,51%平均一个月一次。D教师认为,上大学时对这些网站有些了解,但上班后工作繁忙就很少浏览这些网站了,而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多,所以基本上一个月才去浏览一次。

 

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教学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11%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工作很有帮助,70%认为帮助有限,19%认为没有帮助。在问及原因时,L教师认为,有些网站内容是不错的,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网站内容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更多从本省或本市的教育资源网上下载资料。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仅有28%的教师们表示基本满意。F教师认为,网站内容看似很多,但很难找到有用信息。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如下:①网站内容适用性不强,建议根据教材版本或地域特征来对资源进行开发与分类;②界面友好度不足,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适用用户的友好界面;③更新不及时,建议形成定期更新机制。

 

4 提升网站网络影响力的策略与建议

 

4.1技术层面

 

(1)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升网站知名度。网站的总链接数是一个网站是否被用户认知的关键因素,一个网站的总链接数是用户对其认知的最好体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具体有:增加网站的友情链接、在各大搜索引擎推广方面进行投入、投入网络广告费用、在各大BBS论坛中进行宣传、改进一成不变的网站、建设英文版面进而更易被各大引擎收录。

 

(2)通过推送服务提升注册用户的忠诚度。建议通过向网站注册会员推送教育技术相关研究的邮件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信息推送是海量信息时代增加信息注意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技术学相关网站可以在此方面做些工作。

 

4.2 设计层面

 

(1)提高网站的可见度增强网站的质量建设。网站可见度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网站网页的框架内容。从网站的框架建设看,网站架构一定要合理以便于后台整理,整站页面的结构布局要合理有助于用户提高浏览效率,网站的更新频率要快速、有效、稳定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经常性的浏览样本网站。从网站的内容建设看,除了拥有良好的框架建设和友好的界面,还应在网站内和容质量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只有网站的内容质量提高了,才能可持续性地提高网站网络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2)增加交互设计。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可知,用户具有较强的交互需求。如果能在结合论坛、博客等加强交互的经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将大大提升。

 

(3)加强内容的多元检索设计。从前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可知,用户的检索需求差异较大,如有的希望按教材版本来进行资源分类,有的希望按地域来进行分类,因此网站在设计时应该进行多元检索设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检索需求。

 

4.3 内容建设层面

 

网站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源泉,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来说,线下的内容建设是网站网络影响力提升的基石,如教育技术装备网通过企业化的内容建设大大提升了网站网络影响力。对于以研究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建设类网站来说,可以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前沿性。建议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与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要求专家及时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确保网站信息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及时更新。

 

4.4 管理层面

 

网站建设不仅需要学术研究团队的经营,更需要行政机构的支持。建议通过行政支持、制度建设等加强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与资源支持,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行政+学术”网站建设途径使得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学科专业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评价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质量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全面发展。本研究并无排名之意,而且基于某一时间段的网站数据也仅仅反映该时间段的状况,仅具有相对意义。本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从一个侧面探察学科专业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情况,希望能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作者简介:徐茹枝(1966-),女,江西上饶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苏林萍(1967-),女,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8-0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1]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2,3]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4]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五、结论

电力信息化是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8):9-16.

[2]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业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现状;建议

一、国内外工业仪表行业发展现状

1、国际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过程工业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迅速。工业仪表方面,普遍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数字信号处理(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及表面贴装技术(SMT)等技术,直接带来的就是仪表测量精度的提高、可靠性的提高、易维护性提高。控制系统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向功能模块化、规模大型化、网络开放化的方向发展,系统软件呈现出接口标准化、应用便捷化、应用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型工程的联合装置往往使用一套控制系统,操作室高度集中,控制点规模达到数万点,开放的网络和软件标准化接口实现全厂异构系统的互联,使测量控制系统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从生产控制的底层到企业管理上层的管控一体化。

2、国内发展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一些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电力、石化、冶金等领域的企业和工程公司在应用软件和优化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相当进展。通过承担国内外系统的工程应用,掌握了一批大型工程和装置的自控应用技术,总线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等方面应用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国产DCS系统成批进入大型石化工程项目,浙江中控公司ECS-700系统、和利时公司MACS系统都有非常良好的市场表现。

二、发展趋势与对策

1、发展趋势

(1)仪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是仪器仪表发展的核心,在工控方面,过程控制以前主要由调节器、PLC或DCS来完成,如今一台智能化的变送器或者执行器,只要植入控制算法模块,就可以与有关的现场仪表在一起组成现场系统,实施现场自主调节,实现了控制的彻底分散,使调节更加及时,系统可靠性得到提高。

(2)仪表测量控制精度不断提高。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对生产过程测量仪表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很多企业还建立自己的计量与能源管理中心。随之而来,各类变送器的精度普遍从百分之0.5提高到0.02,为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保障。

(3)现场总线应用越来越广。现场总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组建集中和分布式测试系统变得更为容易。现场总线已成为全球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为过程测控仪表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为实现进一步的高精度、高稳定、高可靠、高适应、低消耗等方面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发展空间。以现场总线为代表的控制网络技术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推广,自上海赛科项目大规模采用现场总线以来,各种工程项目采用现场总线的心理障碍已经基本消除。由于近年大型工程项目较多,我国无论在采用现场总线仪表的项目规模还是在采用的数量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4)网络化趋势明显。现场总线技术采用计算机数字化通信技术,使自动控制系统与现场设备加入工厂信息网络,成为企业信息网络底层,可使智能仪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工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结构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自动化仪表,即IP智能现场仪表代表了新一代控制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控制网络的传输速度虽然可以满足许多一般应用的需要,但是对于动态测量控制要求高的应用无法满足。“响应频率宽度”、“响应时间”等时间相关技术指标是控制网络系统和仪表的软肋,大部分系统回避这些指标。由于网络瓶颈,一些较复杂的数据交换量大的控制回路不得不减少网段内仪表数量,这样又增加了跨网段的信息交换量。

(5)控制系统越来越开放。现在的测控仪器越来越多采用以Windows/CE、Linu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为系统软件核心和高性能微处理器为硬件系统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技术,未来的仪器仪表和计算机的联系也将会日趋紧密,标准接口可连接多种现场测控仪表或执行器设备,在过程控制系统主机的支持下,通过网络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测控系统,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现场测控设备的开放式互连系统。

(6)安全性得到空前的重视。DCS和SCADA等控制系统逐渐与互联网相连,网络安全问题正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网络病毒攻击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工业控制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我国已启动网络安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的系统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2、发展对策

(1)建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产业的风险投资。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装备产业,必须大力支持。降低企业税赋,尤其是增值税,使企业能够积累较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再生产。允许企业提取上年销售总额10%用于科技开发,计入当年成本,并能够滚动使用。

(2)抓住市场导向,拓宽领域。在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的仪器仪表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拓宽其服务领域,培养新市场,增强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3)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鼓励产品出口,尤其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与之相应制定鼓励出口的有关政策;明确制定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采购政策;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在制软件产品。

(4)推进新一代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仪表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特种工况要求的执行器与调节器等系列产品的研发,重视冶金、石化、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所需的各种专用仪表的开发和生产。发展适合自控应用需求的工业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全智能控制器、基于混杂、非线性系统的新一代先进控制技术、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技术和软件开发。

(5)大力培养人才,吸引和使用人才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保证,扶植和发展一批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支持一批当前国内需求较大、在经济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作为发展的依托工程。

(6)体制创新,优化结构。大力推进仪器仪表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全面贯彻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建立行业的质量体系,加强可靠性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水平。

(7)我国军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具有很强的实力,制订政策,鼓励民;同时鼓励民用企业接受军工任务,相互渗透,促进发展。

三、结束语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装备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已经成为重大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装备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产仪器仪表产品在可靠性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尚有一定差距,产品精密度、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一般常规品种居多,高档智能型产品较少,前沿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的研究还很不足。基于此,对于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公司首届四次职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按照电网经营企业的定位和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用5~7年的时间,努力把省公司建设成为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努力实现“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指标、一流的管理与机制、一流的效益与效率、一流的质量与服务、一流的人才与文化”的总体目标。确保辽宁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确保满足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用电需要,确保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确保公司全体职工生活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规划目标

——电网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现代化管理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并推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力营销体系;

——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达到国内同类公司的先进水平;

——各类人才资源全面优化,人才的开发利用充分适应公司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

——完成由传统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培育并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员工收入和生活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提前实现小康生活水平。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

资产总额:2005年629.46亿元(含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均递增8.5%;2010年941.07亿元(不含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均递增9.15%。

资产负债率:2005年68%;2010年60%。

售电收入:2005年售电收入288亿元,年平均增长8%;2010年368亿元,年均增长5%。

利润额:2005年2亿元;2010年5亿元。

售电量:2005年75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62%;2010年96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12%。

全员劳动生产率:30万元/人年。

电压合格率:99%。

供电可靠率:99.96%。

设备完好率:100%。

综合供电损失率:6.8%。

人均年工资:4.2万元。

电网建设:“十五”后三年,新建500千伏变电所二座,线路59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2座,线路1377公里,增加变电容量9073万千伏安。“十一五”期间,新建500千伏变电所四座,线路12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450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所34座,线路1635公里,增加变电容量1086万千伏安。

(二)战略环境

一、省公司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大电网投入,落实城乡电网改造投资规模222.2亿元(其中城网94.4亿元,农网127.8亿元)。至2002年底,已投入184.9亿元,电网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有效地增强了电网安全、经济和可靠供电的能力。

开拓市场,增供扩销,引导和促进电力消费。2002年销售电量601.5亿千瓦时,比1999年增加99.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19%;销售收入233.95亿元,比1999年增加80.95亿元,年均增长15.2%。

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全面完成各项资产经营责任指标。四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5.4亿元,占东北电网合计利润的71%;上缴国家税金43亿元;资产规模563.4亿元,所有者权益226.5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加154.1亿元和14.1亿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辽宁省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省公司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近中央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重大战略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东北工业重心的辽宁,已经明确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成国家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辽宁省GDP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770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46.7%。“十一五”期间辽宁省GDP预计增长仍为9%。据此预测2005年全省需电量为1015亿千瓦时,“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27%。2010年全省需电量为1310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24%。与此相适应,省公司“十五”末销售电量为755亿千瓦时,期间年均增长6.62%,“十一五”末销售电量为969亿千瓦时,期间年均增长5.12%。电力负荷的快速稳定增长,为省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把省公司建设成为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三、电力体制改革既为省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是重大考验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已实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企分开,初步实现了厂网分开,完成了区域电网公司的组建,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省级电网公司的组建、农电体制改革、主辅分离和多经企业的改制剥离等,都将逐步进入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阶段。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必将为省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电力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改革给公司经营和发展带来的阵痛和负面影响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力求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带来的活力,不断推动公司的创新和发展。

四、正确认识公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迎接挑战

长期“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欠帐较多,电网发展严重滞后, 造成主干网架不够坚强,部分设备老化严重,安全裕度小,目前负荷的快速增长对电网的可靠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东北电网体制的反复变化,公司继承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矛盾;厂网分开造成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大幅减少;城乡电网集中改造导致生产成本和财务费用大幅上升;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传统观念、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等等,都必须在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认真克服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经营理念,增强市场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为下游的电力用户和上游的发电企业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将成为省公司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中亟需不断破解的新课题。

(三)规划重点

一、电网建设

电网既是电力市场的载体, 又是关系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要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建设现代化电网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1、电网现状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电力负荷中心。辽宁电网位于东北电网的南部,经绥中电厂与华北电网的姜家营变电所相连,是东北与华北电网连接的枢纽,其电网覆盖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供电服务人口4157万。辽宁省电网分别有二条500千伏线路和6条220千伏线路与吉林省电网相连接,另有两回500千伏线路和一条220千伏线路与内蒙东部电网相连接,一回500千伏线路与华北电网相连接。

2002年辽宁省及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情况见表3.1和表3.2。

辽宁地区变压器、线路情况

表3.1

电压等级 变 压 器 线 路

数量(台) 容量(千伏安) 数量(条) 长度(公里)

500千伏 32 8110000 16 2259.21

220千伏 170 19938000 253 8041.95

66千伏及以下 1636 19592990 1596 20385.90

电力系统变压器、线路情况

表3.2

电压等级 变 压 器 线 路

数量(台) 容量(千伏安) 数量(条) 长度(公里)

500千伏 32 8110000 16 2259.21

220千伏 170 19938000 250 7988.953

66千伏及以下 793 15226380 920 11110.37

辽宁电网分为辽西电网、辽中电网和辽南电网。其中,辽西电网包括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和阜新五个地区电网;辽中电网包括沈阳、铁岭、抚顺、辽阳、鞍山、本溪和营口七个地区电网;辽南电网包括大连和丹东两个地区电网。

辽西电网通过两回500千伏元(宝山)~董(家)线和一回220千伏宁建线与赤峰电网相联;辽中电网经一回500千伏东(丰)~辽(阳)线、一回500千伏沙(岭)~梨(树)线和220千伏梅虎、梅李、清四、清巨、云卧线路与吉林省电网相联;辽中电网与辽西电网间经两回500千伏董(家)~辽(阳)线和一回董(家)~王(石)线以及220千伏田营线、兴营线、青新线等六回线相联;辽中电网与辽南电网经一回500千伏王(石)~南(关岭)线和220千伏水草、凤草、电芬、电北和熊松宝线相联。

经过五年的城网建设和改造,各地区城网网架结构得到了加强,网络更趋于合理,网架薄弱的现象得到缓解,设备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解决了电网存在多年的输电瓶颈问题,大大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随着变电所变电容量的增加,各地区城网的容载比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国家《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要求。

辽宁省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现状见附图1。

2、存在问题

辽宁电网的主体由500千伏和220千伏两种电压等级的电网构成,500千伏网架基本为单回路结构,不具备独立运行的条件,现阶段仍采用500千伏和220千伏两种电压等级并列运行方式,电磁环网问题比较突出。在区间潮流较重时,500千伏线路跳闸可能导致220千伏线路过载。为了控制电磁环网输电断面的输电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500千伏线路的输电能力。

辽西系统现有装机容量4700兆瓦,地区负荷为1000~1600 兆瓦,是一个典型的大电源小负荷的电力外送系统,外送电力最大可达3000 兆瓦以上。因外送能力不足,电网正常方式下就需要限制电厂开机方式或电厂出力,这一问题将随着绥中两台机组的投入运行而加剧。辽西只能保证线路单相故障时的系统暂态稳定,不能满足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要求。

辽南系统采取安全自动装置能保证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系统暂态稳定,不能满足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要求。大连地区与中部系统的联系为一回500千伏王南线和一回220千伏熊宝线。大连地区在受电潮流较大时,500千伏王南线跳闸或地区失去较大电源(如华能大连电厂机组),熊宝线将因严重过载而跳开,大连地区的电压也将偏低。

城网网架薄弱,供电可靠性差。目前只有沈阳城网形成了双环网供电,鞍山、本溪等城市形成了单环网供电,辽阳、朝阳等城市尚未形成环网供电。

220千伏电源布点少,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地区缺少高压深入220千伏变电所。部分220千伏变电所存在变电容量不足、单电源、单台主变等问题,供电可靠性差。

辽宁省电力工业起步较早,早期建成的线路较多,超过30年以上的线路达到60%以上,有近100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服役已经超过60年,还有由154千伏升压到220千伏、由44千伏升压到66千伏等老旧线路,这些线路事故频发,亟待更新改造。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设备本身的限制,使辽宁电网的二次设备配置不够健全合理。

3、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与建设资金需求

2005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目标:

加强电网建设,加强输电网架、配电网络与二次系统配套建设,使其具有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的能力。

2003年电曙线投运将增加辽西电网的外送能力。

2004年500千伏沙河营变电所及其220千伏配套工程将投运,影响辽西电网安全稳定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2004年末计划投产的在建的王南二回线,将加强大连地区与系统间的联系,彻底解决电磁环网的问题。

2005年沈大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在某种方式下220千伏北耿、李灯线过载的问题。

2010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目标:

至2010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将达到1310亿千瓦时,8年平均年增长6.2%。根据电力负荷增长,从2002年~2010年需新增装机870万千瓦,全省装机达到2420万千瓦,年均增长5.7%。将形成符合辽宁省一次能源和负荷分布特点的由路口电厂、港口电厂、西部电源、北部电网和中部负荷中心五大能源支撑电源的辽宁电网格局。

届时辽宁电网将形成以500千伏线路组成的主输电网。主输电网呈一个“日”字形,四个“铁三角”结构,即沙岭、沈东、徐家、鞍山、王石、辽阳6座500千伏变电所所形成的“日”字型环网和董家、辽阳、王石,沙河营、董家、北宁,雁水、南关岭、大连新区,瓦房店、王石、鞍山四个由三座500千伏变电所组成的三角环网。对于500千伏电网已覆盖的地区,不再新建跨供电区的220千伏线路。主输电网连接的沈阳、抚顺、本溪、鞍山、辽阳、铁岭、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地区电网组成我省的主受端网架。大连、丹东、朝阳地区电网各通过两回500千伏线路与主受端网架相连,阜新地区电网通过3回220千伏电网与主受端网架相连。我省电网逐步具备解开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磁环网的条件,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受电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各地区220千伏电网以环网为主,除了大连地区电网以辐射为主、铁岭地区处在电源与负荷中心之间外,其余城市以环网结构为主,奠定了城市电网发展的基础。

辽宁省2010年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见附图2。

2005年66千伏及以下电网发展目标:

加强66千伏电网网架结构,使网架结构合理,运行灵活,适应性强,不卡脖子,设备适用而先进,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66千伏变电所布点合理。按合理的供电半径和负荷分配确定变电所的供电范围,满足“N-1”的准则要求,环网供电的地区,容载比应大于1.8;辐射网供电的地区,容载比应大于2.0。

66千伏配电网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形成辐射网络,建成具有互代能力的电网,形成环网结线。正常开环运行。

加强220千伏变电所之间66千伏联络线的建设,提高下级电网对上级电网的支持,逐步消除电磁环网和电气环网,防止发生区域电网事故。

优化地区66千伏电网结构,改善地区电网网架结构的不合理性,使66千伏系统更趋于运行灵活、安全、经济、可靠,提高电网的供电水平和供电质量,保证地区重要用户的安全供电。

2010年66千伏及以下电网发展目标:

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建设对于66千伏有互代能力的电网,形成可开环运行的环网结构。达到电网网架结构加强,网络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容量充足,供电可靠,按合理的供电半径和负荷密度确定变电所的供电范围,下级电网能支持上级电网的水平。

各级电压电网之间,有、无功容量之间在各发展阶段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电网自动化具有一定的规模,供电设施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现代化电网的发展相适应。

按上述发展目标,对老旧和不能满足要求的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电网供电设备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小型化、无油化、自动化和免维护或少维护,建设一个运行安全、经济合理、供电可靠、网络优化、设备先进、综合自动化水平高的现代化电网,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重点工作:

加强负荷预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重点要研究好“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电力的需求。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为电网发展提出充足的电网发展项目储备。

为政府服好务,结合电网发展提出电源建设建议。

开展能源战略研究,针对辽宁省一次能源状况提出长远能源出路建议。结合我省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从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深入研究适应我省能源实际的、符合电力需求特点的电源结构和布局。就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向省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加快和关注500千伏电网的规划建设,使之与220千伏电网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2010年,地区间电力输送将实现以500千伏电压等级输送为主,在500千伏电网覆盖的地区不再建设地区间的220千伏输电线路。

密切关注500千伏电网的规划建设,提出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使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抓好系统性的输变电工程建设,使受端网架更坚强。

抓好沈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2005年将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地区500千伏电网建设成“日”字形结构,使主受端网架更加坚强,同时使大连地区通过两回500千伏输电线路与主受端网架相连。

通过沈山铁路电气化、沟海铁路电气化工程的建设,在保证为铁路供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鞍山、盘锦、锦州、葫芦岛地区的220千伏电网。

加快66千伏及以下的电网建设与改造,保证输电网和配电网的协调发展。

电网建设资金需求:

“十五”后三年辽宁省共需要电网建设资金1423733万元。其中电网建设资金475198万元,电网技术改造资金363640万元,县城电网改造资金500000万元,科技、信息化及小型基建资金84895万元。辽宁省“十五”后三年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见表3.3。

辽宁省“十五”后三年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表

表:3.3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资金流(万元)

2003 2004 2005

1 沈大工程 250096 100000 100000 43396

2 秦沈客运电气化 47544 1884

3 沟海铁路电气化 13000 13000

4 沈山铁路电气化 44143 24143 20000

5 绥中电厂配套 146000 5966

6 南票电厂接入系统 6348 6348

7 辽电三期接入系统 8000 4000 4000

8 地区电网 152461 44311 51750 56400

9 技改工程 363640 106178 128379 129083

1、生产部分 250662 68200 90879 91583

2、营销部分 54000 18000 18000 18000

3、调通部分 48478 16478 16000 16000

4、线损自动生成部分 10500 3500 3500 3500

10 县城改造 500000 177000 172041 150959

1、生产部分 265000 105060 67041 92899

2、农电部分 220000 66940 100000 53060

3、营销部分 15000 5000 5000 5000

11 科技项目 28715 8615 9600 10500

1、资本性支出 4795 1535 1610 1650

2、费用性支出 23920 7080 7990 8850

12 信息化建设 7180 3600 3580

13 小型基建 49000 11000 18000 20000

14 合计 1423733 474302 511513 437918

注:1、科技项目中2003年投资包括信息化建设资金;2、1~7项为项目总投

资,其余为“十五”后三年投资之和。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共需要电网建设资金1684631万元。其中电网建设资金600545万元,技改工程资金187813万元,城网改造资242673万元,农网改造资金372500万元,营销、科技、信息、小型基建等资金281100万元。辽宁省“十一五”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见表3.4。

2003至2010年8年间,辽宁省供需电网建设资金3108364万元。

辽宁省“十一五”基建及改造投资估算表

表:3.4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资 金 流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地区电网 600545 126489 166760 98736 114080 94480

2 技改工程 187813 47813 35000 35000 35000 35000

生产部分 138463 37113 24300 24900 25550 26600

调通部分 31850 7200 7200 6600 5950 4900

线损生成 17500 3500 3500 3500 3500 3500

3 城网改造 242673 32112 52104 53133 52061 53263

4 农网改造 372500 74500 74500 74500 74500 74500

5 营销部分 100100 18000 17100 20200 22000 22800

6 科技项目 51000 10200 10200 10200 10200 10200

资本性支出 90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费用性支出 42000 8400 8400 8400 8400 8400

7 信息化建设 2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8 小型基建 7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9 住房补贴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14 合计 1684631 339114 385664 321769 327841 310243

注:投资中不包括电厂接入系统部分。

二、农村电网

1、现状

截止2002年底,全省农电系统共有66千伏线路5377公里,10千伏线路89024公里,0.4千伏线路163398公里。66千伏变电所540座,主变容量4578兆伏安,0.4千伏配变容量9100兆伏安/13.5万台。

随着第一、二批农网贷款改造工程的进行,农网10千伏、0.4千伏电网的状况得到改善,由于资金主要投向10千伏、0.4千伏电网, 66千伏网架及变电所的装备以及电网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得到改造。

2、存在问题

66千伏电源网架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电压合格率低,供电可靠性差。尤其是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其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东西部山区变电所布点过疏,造成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电压质量低,电能损失大。

电网自动化装备水平低,调压能力差,无功补偿设备不足。

信息自动化建设进展缓慢,全省95%以上的地区没有专用通讯网络,仅依靠市话进行电网调度指挥、联络,严重制约通调、办公、营销、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建设。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2005年发展目标:

供电能力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50%的县(区)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线损率指标达到一流县级供电企业标准。

20%的变电所达到双电源互为备用,供城区的变电所50%实现双电源供电。

20%的供电区实现配网自动化,80%的县(区)实现通调四遥功能。

90%的县(区)完成办公MIS系统的建设。

2003~2005年农网建设与改造共投入资金22亿元,新建变电所90座,容量1056兆伏安;改造(或扩建)变电所135座,容量为1583兆伏安;新建66千伏输电线路852公里,改造1278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240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359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744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998公里。

投入4.15亿元,建设和完善48个县区的县级调度和通信系统;投资1.69亿元,实现和完善55个县区的办公MIS、营销MIS系统及其它信息系统建设;投资0.5亿元,用于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投资5亿元,建设120座变电所的供电区配网自动化系统。

到“十五”末期,农网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农电系统将有30%及以上的县(区)跨入县级一流供电企业。

2010年发展目标:

80%的县(区)农电企业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线损率指标达到一流供电企业标准。

60%的变电所达到双电源互为备用。

30%的供电区实现配网自动化。

100%的县(区)实现通调“四遥”功能及办公MIS系统建设。

80%变电所实现无人值守。

到2010年,农网将拥有66千伏变电所780座,主变容量将达到8100兆伏安。“十一五”期间将投资25亿元,用于新建66千伏变电所150座,改造变电所100座,新建66千伏线路750公里,改造1000公里。

投资5亿元,建设和完善16个县区的县级调度、通信系统及五遥系统的建设;投资0.6亿元,实现和完善9个县区的办公MIS、营销MIS系统及其它信息系统建设;投资0.65亿元,用于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投资6亿元,建设140座变电所的供电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到2010年,农网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农电系统将有50%及以上的县(区)跨入县级一流供电企业。

重点工作:

随着三期农网改造工程的开展,到“十五”末期,农网66千伏电源系统的布局及设备状况将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变农网技术装备落后、电压合格率低、电能质量差的现状,初步建成一个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代化的农村电网。今后七年的重点工作是:

要加强宏观调控,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努力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规划的实施中,要注意农村电网从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与国际现代化电网接轨的步伐。

积极研究资金的筹集途径和形成机制,降低投资风险。

大力提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三、调度通信自动化

1、现状

辽宁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为1999年正式投入运行的北京科东公司初期生产的CC-2000系统。其硬件由两台主服务器、两台通讯节点机和两台前置机等组成,软件为CC-2000 EMS/DMS 支撑系统和基于CC-2000平台的EMS高级应用软件,能够实现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自动发电控制(AGC)和网络安全分析等功能。它汇集各供电公司、变电所和各发电厂的实时信息,提供调度运行人员使用,并将数据上传国调和网调。

电网配置有联切发电机组,联切负荷,快压发电机组出力,振荡解列,自动准同期,低频、低压切负荷等安全自动装置,基本满足电网的安全运行的需要。

省内所有发电厂(站)和13个地区调度及所属220千伏变电所均已安装网络式电量计费传输系统,并将电量传输到省调。

220千伏系统线路保护装置类型以微机型为主,其中70%为11型线路微机保护装置(没有数据通信接口)。220千伏联络线大部分都配置了双套全线速动保护(即纵联保护)。线路保护操作屏90%由常规继电器组成。

220千伏母线均配置了母线差动保护和微机型故障录波器,实现了部分微机故障录波器信息经电话拨号远传至调度端,但尚未形成微机保护动作信息和故障录波信息经数字网传至调度的故障信息系统。

辽宁电网现已形成了一个由多种通信方式构成的以省公司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局部环状的基本满足电网要求的电力通信网。主网现有铁繁沙大沈调、桓回太、辽西、沈抚4条光缆共约1150公里。目前沈大、沈丹、丹大、本桓、营锦及沈铁抚本辽光环路正在建设,计划2003年完成。上述6条光缆电路建成后,可以覆盖13个供电公司、部分发电厂和部分220千伏变电所。另有沈长哈、沈梅白、沈桓、沈丹、沈秦、沈大6条约1850公里数字微波电路,微波站71个,小型卫星地面站2座。

在城网改造中,各供电公司建设了大约4500公里光缆,配置SDH 155M及以上设备,覆盖了部分县供电局、变电所和二级单位。使地区通信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

3、存在问题

2001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电力系统稳定导则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标准。辽宁电网目前尚未达到此标准,不仅安全自动装置配备不足,还有部分安全自动装置原理简单,元件老化。

负荷的增长、电源的增加、大电网互联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问题,电网安全自动装置配置需要随电网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辽宁电网的振荡解列装置、自动准同期装置配置已多年未进行深入分析,需要重新研究确定配置方案。同时随着500千伏系统网架逐步加强,220千伏系统面临解环运行,需要考虑相互备用问题,并配置备自投等安全自动装置。

辽宁电网220千伏系统中的部分保护装置老化严重。有些装置经过近十年的运行,元器件老化严重,装置频繁出现异常情况。

随着电网的发展,通信主网光缆覆盖面有待扩大。虽已建成由沈阳、阜新、朝阳、两锦、铁岭、抚顺六个供电公司至省公司的光缆电路,仍有很多220千伏变电所没有光缆或只有一条光缆,没有串入光环网,不能为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提供可靠的通道。

信息联网带宽仍然较低(2M),应向100M方向发展。继电保护设备监视和录波信息需要联网,以便及时分析处理事故,提高电网运行水平。由于用户接入(如到各部门机房、各营业场所和变电站)的建设工作没有到位,目前建立的综合业务通信平台(ATM)的应用受到限制。

根据国家及辽宁省无委会的要求,使用2GHz频率的沈秦(营口~大连段)、沈白、沈桓微波电路将被迫退役。届时会给这些地区的通信造成极大困难。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网运行、控制的中枢,也是今后电力市场的电力交易和电力结算的技术支持中枢。在省公司的现代化进程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以数据网络为基础、实现远动数据信息多方传送、集成式的调度自动化系统。

目前正在准备对省调CC-2000 EMS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EMS系统将提高PAS的实用性,为调度运行由经验型向分析型及智能型转变提供手段。

2005年,辽宁省将建立SPDnet II电力调度数据网,网络采用IP交换技术体制,构建在SDH专用通道上,实现与其它数据网络的物理层面的安全隔离。同时开展数据网安全的专项研究并付诸实施。

“十一五”期间,安全、完善的SPDnet II将在国家及东北电网有关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规定之下进行相应业务系统的接入,届时,SPDnet II将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电力市场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十五”后三年,辽宁省电网将完成对二十个220 千伏变电所的自动化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还将完成其它厂站的自动化改造。今后新建22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一律采用无人值班运行方式,取消近期有人、远期无人的过渡方式。

为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2003年到2005年计划投资4723万元,全部改造1996年前出厂的微机故障录波器装置;全部改造比较重要的和保护装置存在严重问题的220千伏系统母线差动保护装置。

到2010年,将220千伏线路保护装置全部实现微机化;将操作屏(微机保护辅助屏)改为免维护的由操作箱组成的操作屏;每条线路的快速保护配置一套或两套光纤数字通道;80%的220千伏母线配置微机母差保护装置;50%的220千伏变电站实现故障信息联网。

按照系统稳定导则要求,结合沈大第二回500千伏线路建设进行大连地区连切负荷装置改造,同时进行锦州变、凌河变连切和锦州电厂、 铁岭电厂快压机组出力装置改造。

以光缆通信为主要手段,全面建成辽宁电力光通信网。

网络结构初步形成网状网,覆盖县级以上供电公司、220千伏、66千伏变电所和接入系统的发电厂,在辽南和沈抚本鞍地区形成几个网格。网络传输宽带化,主干通信网建设成10G高速传输平台,

网络功能综合化,将传统的电力通信网转变为实时、可靠、高速,并集成语言、数据、图像等各类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

网络管理智能化,建成通信网监视 、管理系统。实现通信资源合理配置、调度、管理。

各专业重点工作:

自动化——

实现EMS完全使用化及国际化;

建立安全、完善的SPDnet II电力调度数据网;

建立SPTnet II电力数据通信网,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

建立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实现省级电力市场的平稳过渡;

实现电力市场条件下的地调调度自动化系统完善化;

加大基础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力度。

通信——

到2005年,在2003年完成沈大、沈丹、丹大、本桓、营锦及沈铁抚本辽光环路的基础上,再建765公里光缆,进一步构建骨干光缆网,建成以省公司为核心,13个供电公司为节点的155M高速自动化数据网。

到2010年全面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要手段的,覆盖县级以上供电公司、220千伏、66千伏变电所和接入系统的发电厂的,网络传输宽带化的辽宁电力光通信网。将传统的电力通信网转变为实时、可靠、高速,并集成语言、数据、图像等各类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

继电保护——

全部改造1996年前出厂的微机故障录波器装置,共计48面屏。

将重要的220千伏系统母线差动保护以及保护装置存在严重问题的母差保护全部改造,共计29套。

根据光纤数字通信通道情况,将超期服役的YBX-1型和GSF-6型高频收发信机改造为复用2M数字接口的高频保护(保护装置不改造),逐渐淘汰载波通道,将大大提高高频保护的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更换下来的高频收发信机将做为尚在运行中的装置备品备件使用。

结合线路保护装置改造,将改造线路的操作屏和二次回路电缆(换为屏蔽电缆)一同更改,没有线路改造项目的操作屏和二次回路电缆不列入上述改造工程。

安全自动装置——

大连地区连切负荷装置改造;

锦州、凌河变连切或快压锦州电厂机组装置改造;

铁岭电厂快压机组出力装置改造;

振荡解列及同期装置;

针对500kV系统网架逐步加强,220kV系统面临解环运行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考虑配置被自投等安全自动装置;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需不断增加低频、低压减负荷装置。

四、安全生产

1、现状

安全生产是电网稳定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目前,辽宁电网网架薄弱,安全基础不牢,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科学管理,逐步与国际上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接轨。

2、存在问题

设备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职工队伍整体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基础不牢,不安全因素较多;和国内同类先进企业相比,尤其是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2005年——

不发生特别重大电网、设备事故;

不发生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

不发生有本企业责任的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

不发生对社会构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故;

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2010年——

不发生特别重大电网、设备事故;

不发生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

不发生有本企业责任的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

不发生误操作事故;

不发生对社会构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故;

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不发生人身重伤事故;电网事故率下降50%。

重点工作:

组织各单位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现场作业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以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继续抓好大小修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结合宣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加大纠正违章违法的力度,减少违章就等于减少事故;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检修作业必须实行全封闭作业;

开发并应用适合辽宁网情的先进的安全工器具,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安全生产;

认真吸取外包单位人身事故教训,加强管理,防止以包代管、以罚代管,杜绝外包人身伤害事故;

重点规范“两票”管理工作,修订“两票”补充规定,逐步通过微机编制打印“两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认真开展各种层次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分析、评估、改正”的过程循环推进。

五、电力市场营销

1、现状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负责辽宁全省的工业、商业及城乡居民的电力供应,下设13个供电公司和88个供电分公司,向64个县地方电力公司趸售供电。其基本情况如下:

客户基本情况

截止2002年全省有营业户581.27万户,其中居民519.59万户,大工业0.7万户,非普工业7.49万户,农业0.5万户,趸售16.89万户,商业24.79万户。2002年售电量为601.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33.95亿元。

现有组织机构

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力营销系统的组织机构也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用电营业部门转变为市场营销部门,把原来的用电营业人员转变为市场营销人员。“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营销理念正在形成。

现有技术装备

全省13个供电公司、88个供电分公司的用户档案管理、电量电费计算、营业发行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其中49个分公司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目前全省3万个峰谷电价的用户已全部使用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计费;26万多中小动力用户已有70%多安装使用了IC卡预付费电能表;居民用户已有近50%更换了宽负载长寿命电能表。已安装客户负荷控制终端8800余台,占全部应装户的50%,检测电量占总电量的50%,85%以上的终端开通了远方抄表、预收电费、用电异常检测等功能。

2、存在问题

虽然省公司及各基层单位几年来从人力、资金方面对营销系统给予较大倾斜政策,在机构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不论从电力体制改革对营销系统的要求来看,还是现代化服务型经营企业对营销系统的要求来看,现有的营销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的机构体系,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

长期投入不足,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造成营销的装备和手段落后和日常运行维护及管理费用严重不足。

营销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系统化、个性化的人员培训体系和良好的用人机制。

营销部门未能介入电力资源平衡和电价测算制定过程,同时缺乏对用电市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有大量艰苦工作和问题要做。如银行联网收费、相关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决策支持系统实用化、营销自动化系统建立等。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在满足本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刺激需求,引导消费,巩固开拓电力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的现代化营销体系,建成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客户服务系统,实现用户办电、交费、查询、报修等服务的自动化。

数据采集——

315KVA及以上用户全部安装终端,100KVA—315KVA90%以上用户安装终端,所有关口全部安装终端;居民用户远程抄表与集中抄表应用推广200万户;公变数据采集系统覆盖全省;计算机程控校验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互连,实现对计量表计档案数据的共享。

客户服务——

将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与后台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配电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电力公司与客户交流的信息中心,最后实施CRM系统。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完备高效的与电力营销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模式、软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三统一。

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包含综合指标分析、电力消费市场预测、客户动态分析等各种具有分析、决策功能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电费收缴——

建立以市级为单位的电费储蓄、通存通兑网络化系统及电话缴费、网络缴费、电子货币等系统。

信息安全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采用数据加密、防病毒、用户管理等各种技术建设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不受非法破坏,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

相关系统——

利用省公司信息网实现与省公司财务、生技、计划、调度、人老、燃料等部门及下属各级单位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实现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

编码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信息编码的标准,设计全省统一、科学合理的营销系统编码体系,以及严格的编码升级申请、审批流程。

培训信息系统——

建立培训数据库和员工技能素质评估系统,能观察员工进步轨迹,提出每个员工改进其工作或行为的措施。能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对专业要求的适应性,必要时建议员工变更岗位。

远程培训系统——

建立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提供不少于30项培训课程。可随时接受员工报名参加培训。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自动登入数据库。

重点工作:

建成采用法制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层次清晰,高效协作,反应快速,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体系,在全省按新的组织体系运行。

六、科技创新

1、现状

省公司成立以来,逐年增加科技投入,2000年7171万元,2001年7721万元,2002年9365万元,平均年增幅为14.43%。

公司的技改工程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成果,2002年技改工程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费用为21500万元,约占公司年度营业收入的0.98%,加上技术开发费占0.42%,两者合计为1.4%。公司在2000~2002三年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电公司科技进步奖8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8项,并奖励省公司科技成果552项。科技贡献率2000年44.2%,2001年45.7%,2002年47.6%。公司的整体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处先进行列。

在电网方面:公司已掌握大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在省调运行的CC-2000开放式面向对象的EMS/DMS支撑系统,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基于CC-2000支撑平台的EMS高级应用软件一起成为我国第一个集电网运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控制为一体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结束了网、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公司所属13个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经多年的开发和完善,也达到了较高的实用化水平;辽宁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充分利用原有EMS系统资源,具有报价处理(BPS)、交易管理(TMS)、市场结算(SBS)、合同管理(CMS)、信息(SIS)、辅助决策等功能,为辽宁电力市场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采用先进的微机保护基本取代了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拿大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使继电保护装置的试验、计算、测试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力通信方面,已逐步实施光纤改造,建成以ATM技术为主的电力综合业务通信网,连接所属13个供电公司和其它所属单位,为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电量采集、继电保护、广域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等提供了统一、可靠的通信平台;建成了辽宁电网电能量远程计量计费系统,该系统是电力市场运营的基础,实现电厂上网及联络线关口点、售电关口点电能量的计量、分时段存储、采集和处理,为市场结算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在输变电方面:公司与中国电科院合作开发成功基于小波交换技术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装置,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作同步时间单元,采用双端行波法测距,首次完全采用小波分析技术实时处理故障行波,该装置安装在公司所属5个厂站,监测6条线路,已成功捕捉多次故障,精度在500米之内,国电公司为该项成果主持了技术鉴定会,以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丹东建成一座220千伏分散监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属国内首次将继电保护装置和测控设备下放到户外开关场,在抗电磁干扰和适应恶劣户外温、湿度环境方面,技术上有所突破,省去大量控制和测量用电缆;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公司所属13个供电公司全部城区66千伏变电站都已实现了无人值班集控运行;变电站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发成功,该系统可实现开关实时动态监测,带电测试开关动作过程的各种实时参数,有故障录波、分析、诊断、报警等全套监测功能,在技术上和实用化水平上,都处国内领先水平;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技术取得新进展,采用多种选线判据综合智能化集成方法,实现各种判据有效域的优势互补,该项成果已通过了国电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00千伏同塔双回线带电作业试验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配电和用电方面:公司在沈阳张士开发区试点配网自动化工程,一次系统包括架空环网、架空辐射和电缆环网三种框架结构,系统目标是故障报修可视化、开关控制自动化,在国内属首次工程化试点,为配网自动化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基于地理信息(GIS)的配电管理系统在辽宁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其中鞍山供电公司配电GIS在全国居实用化领先水平;两锦供电公司开发成功的低压无功优化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10千伏配电变台,实现了靠近负荷侧就地无功补偿,该装置具有全电子电度表、电压质量监测、负荷测量、谐波测试、配网自动化FTU及无功补偿的全部功能,并已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了及时准确掌握10千伏线路运行状况,公司开发了GSM/GPRS电能监测管理系统,采用虚拟专用网(VPN)技术,以移动通信公网为依托,实现了10千伏配电变台电能量实时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该项技术为公司进行线损分析、优化负荷平衡、提高供电质量,以及打击窃电行为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2、存在问题

电网安全生产问题仍比较突出,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人身事故也很难实现零目标。大型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国内科研机构已攻关多年,但至今仍没有性能价格比比较理想的技术问世。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研究已历经10余年,但至今在技术上没有真正突破。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装置曾在辽宁试用多套,终因可靠性难以持久而以失败告终。除大型变压器突发的放电性和过热性故障外,输电线路污闪、雷击、鸟害、漂浮物、覆冰等造成的故障跳闸,输电线路导线舞动,变电站断路器瓷柱断裂,检修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酝成的事故等,对电网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经济运行方面,电网的无功补偿和无功优化存在一定缺陷。防窃电的技术手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造成供电网损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差距。电网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负荷预测技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10千伏配电变台电能计量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网体系。没有形成以财务为核心的电网经营动态成本分析体系,仅靠阶段性的会议经济活动分析,很难有效科学调控电网经营策略。作为电网经营企业,建立高度统一、高效运作、有高水平技术平台支撑的经营管理体系,是新世纪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科技成果的试运行维护和推广应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技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生产部门的新系统缺少配套管理制度,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不到位,造成科技成果发挥的作用和效益大打折扣。某些科技人员在科技项目开发阶段热情很高,对成果后期现场应用缺少跟踪完善意识,不能一抓到底。采用新技术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公司科技成果数量很多,但真正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益的不多。这种局面必须坚决扭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强化科技成果的后期管理,大力促进成熟实用的新技术推广应用。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在电网技术方面——

电网稳定控制技术和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掌握电网可靠性评估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辽宁输电网到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可靠性分析累积数据库。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紧急情况下,快速评估电网的可靠性指标。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相量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基于GPS的电网安全监视和稳定控制系统,防止事故连锁反应和大面积停电,实现大系统故障情况下的快速解列、故障恢复、功率支援和缩短停电时间。

掌握先进的电网调压控制技术,有效处理电压快速无规则变化和电压缓慢变化多种复杂工况,掌握使辽宁电力系统各点电压全面协调的分层控制技术和区域调压的关键技术,大面积应用先进成熟的控制装置和无功补偿装置,掌握电网网损在线计算与实时控制方法。研究解决由各种非线性负荷或时变负荷造成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及改善电能质量的措施。试点采用包括自动适应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变化,以获得最佳保护性能的,基于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最新的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

调度自动化方面要建成与电力市场支撑系统融为一体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并形成与能量管理系统共享数据的电能量计量智能系统,投入实时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功能,广泛应用在线动态功角、电压和频率安全分析软件,合理解决区域负荷平衡对辽宁电网运行经济性影响的技术问题,掌握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协调方法。

在输、变电技术方面——

建立基于GIS的220千伏输变电设备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包括杆塔、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等220千伏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并集成故障测距、雷电预测、污秽监测、可靠性分析、电网稳定、无功优化、绝缘监测、变压器在线监测等系统功能,为辽宁电网安全生产指挥提供现代操作平台。

大型变压器突发故障监测形成在线与便携分级监测体系。凡实验室定期色谱分析出现异常的变压器,应及时安装色谱在线监测装置,若出现故障报警,可紧急采用车载便携式局部放电监测装置,确保大型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变压器烧损事故零目标。在500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以及其他运行不稳定的变电站,安装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和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装备,使变电站安全运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体系,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技术达到实用化水平。建立一体化的输变电检修管理系统,解决220千伏变压器无载调压开关的结构缺陷问题,完善主要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和寿命评估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系统和数据库。试点建设集测量、保护、控制功能为一体的全数字化分散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

在配电和用电技术方面——

研究集成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包括:配电网信息采集和配电GIS应用、故障隔离和停电管理、恢复供电和电压控制、设备管理和运行分析、工程协调和维修管理、电量计量和计费管理,报装接电和用户服务。开展配电网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配电网电压自动调节等问题。进一步开展10千伏配电网带电作业综合技术的试验研究,全面提高配电带电作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推广应用GSM/GPRS电能监测管理系统,并研制小功率集群装置,降低运行费用,实现10千伏变台电能实时监测和移动通信数据远传,形成集用电管理、线损分析、打击窃电为一体的辽宁电网电能监测管理平台。

在电网自动化方面——

2005年以后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综合自动化、紧凑化和无人值班设计。66千伏变电站及其集控站具有生产运行数据采集、监视、显示和远传报警功能,并实现设备运行状态远方监测和安全等级评估。

辽宁14个城市城区全面实现配电自动化。采用负荷转移新技术,实现网络重构和自动恢复供电。适应10千伏配电网架由架空线转为地下电缆通道敷设的趋势,研究开发新的故障定位、分段控制、运行监控等技术。配电网大量采用智能型轻巧箱式变电站和环网开关柜,基于神经元网络理论开发的配电网高级应用软件(PAS)投入实用化,使配电生产运行进入数字化时代。供方负荷管理与需方用电管理(DSM)相结合的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以电能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定质电力”技术进入工程化实用阶段。

重点工作: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电力市场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拼搏进取的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专家群体为依托,以改造电力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主攻方向,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并实施产业化为基础,以跟踪世界前沿电力技术为动力,为把省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电网经营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平台。

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紧密围绕公司生产和经营实际,在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营两个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带有方向性的关键技术课题。

坚持以集中有限科技资金抓重点项目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每年抓几个重点项目,解决公司几个难点问题。

实行以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原则。技术创新的重心放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实用的前沿电力技术上,贯彻国家“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政策,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进行高效率的二次开发,以便缩短科研周期,迅速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树立以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创新取得试点成果后,在电网技术改造中广泛推广应用,以便扩大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培养省公司的科技创新队伍。

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信息化

1、 现状

省公司已经拥有许多大型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些系统在日常运行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历史数据,为建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2、 存在问题

省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或不同业务部门中。对实现省公司信息大集中带来相当的困难,很难对省公司的业务形成一个统一的视图,更难以及时地为公司领导提供有效准确的决策支持。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库系统来进行信息管理。

3、 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依靠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电网信息化水平。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将IT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升业务运作的效率,并改变业务运作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新的平台,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005年计划目标——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政府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提供广泛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重点加强网络建设,实施省、市、县(区)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局域网带宽1000/100 Mb,广域网155/100 Mb;Internet接入带宽100 Mb;采用小型机作为区(县)级主服务器;市级网络采用双路由器;建立全省统一的E-MAIL(电子邮件)系统;建立企业PORTAL(门户)系统。

实施省公司系统三级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工程。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仓库管理系统;采用主流开发模式、统一配置中间件平台。统一配置报表、分析和开发工具软件;统一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与推广。操作层通过信息化解决报表不准确、数据混乱、手工办公效率之类的问题;管理层通过信息化解决诸如流程重组所引起的组织震荡;战略层利用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进行重新设计。

开展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建立全省公司CA认证体系;建立全省公司的数据备份系统(其中两个异地备份中心);建立防火墙、防病毒、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测系统;建立全省公司安全预警系统。

实施省、市(地)、县(区)三级信息网络视频系统工程。建立省、市二级视频控制中心;建立延伸到区(县)的视频终端系统;在主会场之间建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远程教育;升级视频点播服务器,扩展并发用户数。

完成数据中心第一阶段建设。完成网络存储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平台的基础建设工作,包括数据集中的可行性方案确立,试点工作的胜利完成,数据中心软硬件架构完成,基于数据中心的门户平台建立。

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

实施集团公司财务模式,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实现和完善辽宁电力的“两全”管理,完成包括电力营销、财务、生产、物资等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和财务集成,建立和完善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集中并整合其他的业务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实现集团范围内的数据、业务和信息的集成,进入实质性的运营数据中心阶段,确立集团管理模式。

网络系统管理、安全技术研究:

建立全省公司CA认证体系;建立全省公司的数据备份系统(其中两个异地备份中心);建立全省公司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

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应用:

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出一批以应用为主导、与需求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

ERP建设:

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的本质是创新,是一种现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从企业实际出发,让IT技术真正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企业业务与ERP系统完美的结合,在结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每一个员工自觉适应信息化要求,制定适者生存、不知者淘汰的机制;开展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加强业务技术骨干的培训;加强各种业务管理人员(操作层)的培训。

重点工作: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相结合,在企业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

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生产、营销及管理。

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平台。网络智能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网络报表管理及分发;进行语义对象设计工具及其应用研究和工作流平台研究;建设大规模信息网络实验室,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远程信息交换及协议研究与开发。

信息资源及应用技术。进行总体数据规划、信息资源规划,建立辽宁省电力电力公司全域数据模型和应用系统数据模型;建立省电力公司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制定主要编码表;确定省电力公司及各基层单位的数据源。建设具有集成化、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国际互联网络系统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研究网络上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资金转帐的技术;在网上使用信用卡支付技术和电子货币支付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进行电力系统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应用。

信息安全示范工程。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总体结构构架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应用分析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试点单位方案研究和实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机制研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和实现;电厂在线生产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方案研究;变电站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和实现;发电侧交易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信息安全方案研究和实现;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安全方案研究和实现。

建立集中数据中心,并建立针对分析的数据仓库模型与存储,实现决策分析,实现真正有效的行业经济决策支持。

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八、财务管理

1、现状

截止2002年末,省公司资产总额532.20亿元(母公司口径,包括重组发电资产),负债总额305.49亿元,资产负债率57.40%;全年售电量615.92亿千瓦时(包括向华北售电),实现销售收入234.16亿元,实现利润5.5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19%,投资收益率6.54%;应收电热费12.29亿元;上缴投资收益1.30亿元。全面完成国家电力公司下达的各项资产经营考核指标。

2、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发电资产重组的进一步展开,省公司将陆续剥离发电资产65.08亿元(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发电资产重组后,省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盈利能力将受到重大冲击。调整产权结构和增加盈利能力,是省公司未来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城、农网改造等基建工程大规模的资金融入,在增加企业整体实力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还本付息能力、资金来源不足和盈利空间锐减的压力。适度减少资本性资金支出,应是省公司未来考虑的问题。

发电资产重组和资本性资金的融入,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2002年底资产负债率为57.4%,2005年预计68%,2010年预计回调至60%。“十五”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率将在临界线浮动;“十一五”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率将有所下降。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2005年——

资产总额达629.46亿元[注:(532.20-39.53)*(1+8.51%)3 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平均递增8.51%;

年售电收入达288亿,年平均递增8%;

实现利润2亿元;

资产负债率达68 %,控制在70%以下;

投资收益率保持1%;

净资产收益率0.71%;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1%

应收电热费余额控制在12.19亿元。

2010年——

资产总额翻一翻,达941.07亿元[注:(532.20-65.08)*(1+9.15%)8,不包括待划转辅业和待出售发电资产],年平均递增9.15%;

年售电收入达368亿元,年平均递增5%;

实现利润5亿元;

资产负债率达60%;

投资收益率保持5%;

净资产收益率3.45%;

资本保值增值率104%

应收电热费余额控制在12.19亿元。

到“十一五”末期,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一流电力公司标准,利润总额实现5亿元,营业总收入430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实现创建一流电力公司的目标。

“十五”期间:售电量按省公司预测值;考虑到城、农网改造等因素,线损率在2003年预计完成数的基础上有所降低,按照6%测算;售电平均单价每年提高0.5元/千千瓦时;购电平均单价每年降低0.3元/千千瓦时;固定成本在低于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增长;财务费用按照省公司投贷计划,同时考虑资本运作收益测算。

“十一五”期间,售电量按省公司预测值;线损率按照6%测算;在不考虑电价调整的因素下,2010年的售电平均单价提高0.5元/千千瓦时;购电平均单价降低0.3元/千千瓦时;固定成本在低于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增长;财务费用按照省公司投贷计划,同时考虑资本运作收益测算。

重点工作:

建立一支完整的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和改革需要的财会队伍,包括总会计师队伍、财务骨干队伍和财会从业队伍。

构筑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完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无缝对接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主要业务信息系统的大集成。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制订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财务控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方案的顺利实施,逐步实现厂、网价格分离和两部制电价的分步实施,开展竞价上网;初步确定电网输配电价,逐步建立竞争性用户和专营性用户不同的销售电价制度。

电费即时上划和统一调度资金,保证电费及时上划和资金的集中使用。灵活调度资金,“借低还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建立省公司出资人管理制度,明晰企业产权,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九、人力资源

1、现状

省公司现有职工47394人。分布情况见下表:

主业人数 全民多经人数 支援集体人数 内退人数

职工人数 29850 6696 5997 4851

占职工总数 63% 14.1% 12.7% 10.2%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省公司全部职工中,主业从业人数占63%,说明减人增效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果,电力企业正逐步实现按定员组织生产;电力系统职工队伍人员分布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以从事电力生产建设为主,现在已出现多种经营局面,从事非主业人员比例已高达26.8%;在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的各项措施中,实行“内退”的职工比例达到10.2%。

按学历(文化程度)分析: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中专 技校 高中 初中及以下

人 数 379 5592 8294 5829 5735 8863 12702

占职工总数% 0.8 11.8 17.5 12.3 12.1 18.7 26.8

在省公司职工队伍中,具有研究生(硕士)学历的比例仅为0.8%,而且大多数集中在省公司机关本部、局办公司和科研、设计、学校,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高达26.8%,有四分之一的职工文化素质处于较低水平。

按专业技术职称分析:省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5612人,占职工总数的32.9%,各专业技术职称分类见下表:

高级以上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人 数 2638 5136 7590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16.9% 32.9% 50.2%

上表反映的只是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数,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实际被聘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大大小于表中反映的数字。

按技术等级分析:省公司目前生产人员总数为31782人,占职工总数的67%,按技术等级分类见下表: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人 数 26 540 9948 11251 400

占生产人员总数 0.08% 1.7% 31.3% 35.4% 12.6%

在生产人员中,具有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很少,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师已经断档,高级技术工人技能老化现象日趋明显。

2、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比例匹配不合理,生产技术人员相对紧缺,管理、党群人员超定员比较突出;人员结构急待优化,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缺乏,组织管理冗余大;员工技术技能单一,人员缺乏必要的流动,竞争力弱;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发展需要差距较大。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职工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级生产人员达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管理人员要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主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要达到本科文化程度。

职工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比例合理分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比例要提高到占专业人数的40%,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比例要提高到40%;高级技师、技师的人数比例要提高到占生产人员总数的5%,高级工的比例要提高到40%。

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到2010年计划培养选拔50名电网专家,100名专业技术带头人,300名生产技术能手。培养跨专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50人,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50人。

提高劳动生产率,按5%年增长率到2010年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

提高职工收入,省公司员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4.2万元。

重点工作:

实现合理定员(省公司现是超定员运行,超定员近33.2%),实现企业与办社会职能人员的分离,主导产业与辅组性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人员的分离。形成机构精简、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组织。

打破干部、工人及各种用工形式的身份界限,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动态的劳动用工和聘用制度。

保证员工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

结合省公司人力资源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建立适应省公司发展需要的吸引人才机制、稳定人才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减人增效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技能鉴定机制、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内部分配机制、合同身份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生产技术工人队伍在电力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一流企业的基础这样的理念,加大人才的流动率,以提高人才交流来提高省公司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能力。通过聘任制,不断淘汰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各类人员。

十、领导干部

1、现状

近年来,在省公司党组的重视下,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和活力大大增强;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与工作状态呈上升趋势;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领导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健康向上;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素质较省公司成立前有了明显提高,能基本适应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干部数量:到2002年底,省公司党组管理的领导干部581人,其中基层240人,占42%;机关本部229人,占39%;局办公司112人,占19%。

职级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正处级170人,占29%;副处级289人,占50%;正科级122人,占21%。

学历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研究生学历的72人,占12%;大学本科学历的322人,占56%;专科学历的152人,占26%;中专及以下学历的35人,占6%。

本科以上特别是研究生的数量较少,这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性质和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低层次学历还占有一定比例。

专业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电力工程类专业193人,占33%;经济管理类专业236人,占41%;建筑机械类专业49人,占8%;教育卫生类专业36人,占6%;其他专业69人,占12%。

专业结构以电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专业为主,复合型领导干部较少,尤其是集电力、经济、法律等专业为一身的干部更为缺乏。

年龄结构:581名领导干部中,56岁及以上86人,占14.8%;51~55岁129人,占22.2%;46~50岁191人,占32.8%;41~45岁113人,占19.4%;36~40岁53人,占9.1%;31~35岁9人,占1.5%;30岁以下的为零。

干部年龄以46~50岁之间最为集中,占领导干部总数的32.8%,是现有干部队伍的主体,年龄有些偏大。35岁左右的干部严重不足,仅占7.2%。

2、存在问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知识贫乏、专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偏少;

部分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功底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

部分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比较淡薄,作风不够深入;

领导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在581名领导干部队伍中,35岁以下的只有9人,仅占1.5%,30岁以下的干部数为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进程较慢,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干部交流范围和实施面还比较窄;在干部能上能下,尤其是疏通“下”的渠道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十五”目标——

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活力进一步增强,数量与结构相匹配,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经营意识、能力水平等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电力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营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十一五”目标——

在“十五”目标的基础上,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和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构合理,善经营,会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进取,业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队伍;成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适应市场竞争取胜能力,求实创新,锐意改革,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胜任建设现代化电网企业目标的需要。

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对于干部队伍,尤其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护省公司系统的干部队伍,促进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健康地成长。

在政治合格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领导干部队伍的梯次配备、专业配套、知识互补、分工科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功能。

合理配备职数。基层领导班子职数配备的原则是,领导班子中党群设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行政机构一般设一正四副和总会计师,企业规模较大的,可按一正五副配备,供电公司设农电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按照这个标准,每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总数最多不超过10名。通过换届和干部交流,到2004年80%单位达到标准配置,到2005年100%单位达到标准配置。

优化年龄结构。基层单位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由不同年龄段干部构成的梯次结构,35~45岁的干部要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到2005年 45岁以下干部要占一半以上,每个领导班子35岁左右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到2010年 40岁以下干部要占一半,每个班子30岁左右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

省公司机关部主任一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各部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至少要有1名。

省公司机关处一级领导干部,应以4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

改善文化结构。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层次,促进知识更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今后新提拔领导干部,一般应为全日制本科学历。领导班子成员到2005年本科学历必须达到100%,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20%;到2010年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50%,其士生毕业占10%左右。

优化专业结构。要注重领导干部的知识更新,通过各种培训,使领导干部成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工商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领导人才,特别要加强分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成为分管工作的内行,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更趋合理,形成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经营管理者群体。

补充后备力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切实把培养选拔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创造一个能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培养力度,保证源头活水,真正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电力市场发展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

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要取得新突破。具体目标是: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构筑省公司领导人才高地。“十五”、 “十一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1331”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即重点掌握和培养100名左右正处级后备干部、300名副处级后备干部、每年组织30名后备干部参加党校培训、每年选送10名后备干部到高校和国外培训进行深造。通过培训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院校和大公司学习、锻炼,提高他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

从电力企业实际出发,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领导干部队伍。从2003年开始,每年送出3~5人进行系统党务知识培训。

重点工作:

提高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强化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抓紧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十一、现代化管理

1、现状

2002年,省公司经营者集团带领广大职工,经过努力拼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完成了电网建设和电力经营的繁重任务,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成绩,营销现代化和调度自动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多种经营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提高了电网运行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深化了优质服务的内涵,改善了企业的形象,优质服务水平和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正建设成效显著;职工思想稳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使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也初步确立了适应省公司实际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省公司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省公司的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有关指标对比见表3.9。

2002年度省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3.9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辽宁公司 浙江公司 山东公司

1 资产总额 亿元 532.2 716.8 818

2 净资产 亿元 226.71 291 318.52

3 净资产收益率 % 2.19 2.5 2.51

4 利润完成率 % 100 102.44 110.74

5 投资收益上缴率 % 100 100 100

6 对外投资收益率 % 6.85 7.41 8.23

7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01.67 104.59 103.53

8 售电量 亿千瓦时 601.51 966.18 934.3

9 营业总收入

其中电力业务收入 亿元

亿元 234.16

229.77 385.79

381.86 433.90

10 实现利润 亿元 5.5 9.21 9.52

11 资产负债率 % 57.4 59.38 54.14

12 年末职工人数 人 48740 52412 56680

1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 21 人均营业收入174.13

14 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市中心+市区+城镇) % 99.858 99.987 99.99

15 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 % 99.599 99.3 99.8

16 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 千米 9215 13081 9246

17 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2150 4393 2610

18 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班比例 % 64 78.47 100

19 1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无油化率 % 74.6 91.39 90.4

20 供电线损率 % 5.42 4.67

2、存在问题与差距

虽然省公司的经营及运营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但是与国内外同业先进企业相比较,企业经营理念与方法、效益与效率、科技含量与技术装备水平、电能质量与服务水平、员工人数与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

与国内先进省电力公司主要差距:一是人员多、素质还不够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二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可靠的安全生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队伍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然不够;四是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不论是体制、机制方面,还是公司的管理方面,距离建设现代企业集团,都有很大差距;五是公司内部的工作还很不平衡,企业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与国际先进电力公司主要差距:一是企业的盈利水平不高。辽宁电力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日本东京电力、美国南方电力低的很多;二是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低。辽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贡献率目前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电力工业 70%的贡献率平均值;三是电网结构不合理,部分设备满足不了技术特性的要求、新技术缺乏、电源结构单一。电网发展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卡脖子”等问题,特别是配网供电互代能力不强;四是管理水平低,消耗较大。五是人员效率低。辽宁电力公司供电人均售电量仅为美国南方电力公司、日本东京电力的11%、18%。由于人员多,造成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差距很大。所有这些量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质上的差距,集中反映了省公司等方面在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人员素质上的落后。因此通过制定2010年规划,明确目标,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管理创新,使省公司更安全、更经济、更文明、更高效、更具有竞争力尤为急迫。

3、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发展目标:

将以市场化推动管理科学化,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以建设现代化电网经营企业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电网结构、科技应用和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基础,提高管理资源的运作效率,提高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运作质量,培育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创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电网经营企业。着力提升企业整体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指标、一流的管理与机制、一流的效益与效率、一流的质量与服务、一流的人才与文化”。

重点工作: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权责分明,监督机制健全。建立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可靠机制和集约化管理机制。

电网基本实现商业化运营,并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或模拟法人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责任、权利、义务相统一。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公司决策层等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科学的素养和很高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各类人才结构合理,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

重视公司战略研究与管理。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重视推行现代化管理。引入国际上先进企业管理系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素质,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效率和用人水平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内部审计等方面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依法经营,实现法制化管理,确保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

档案目标管理达到国家一级。

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在科技的开发、引进、创新、转化和技术革新、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

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状态检修、紧凑型输变电和灵活输电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水平,电网总体装备技术水平接近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等方面,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的要求。

注重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的改革,以国际上先进水平的电力公司为目标,按照国务院 “管理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经营思想与管理观念的创新;经营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创新;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创新;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的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的创新。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2010年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及企业的内在素质方面,尤其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方面,跻身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的行列。

十二、企业文化

1、现状

公司成立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在大力普及的同时,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化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引起更多领导者的重视;

做了大量的企业文化理念征集、提炼工作,尤其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的提炼、培育、渗透,有的单位已初步形成理念识别系统;

所有供电营业窗口使用统一、配套的服务标识,有的单位已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

制定并认真贯彻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并形成了一定特色经验,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省公司本部按照创一流要求,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人,并做了相关工作;

加强供电优质服务的形象塑造和宣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基础。

2、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整体处于全国同类企业的中游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宄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己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宄和开发。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商品的产业。该产业技术业务融合和产业链分化整合的趋势日渐明显,行业界限日益模糊,需要对基于产业链的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期国务院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央行出台8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各部委为响应中央拉动内需的精神,积极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加大投资力度。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1997年7月1日,美国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认为在因特网上进行商业交易应遵循民间主导发展的原则,政府应尽可能鼓励民间企业自行建立交易规则。世界经济全球化真正扩张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其中,电子信息化功不可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信息化浪潮汹涌。据联合国最近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770亿美元,其后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2003年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中国电子信息工程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趋势,系统管理范围要求从单条路线扩展到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综合利用交通信息增强宏观决策和调控能力的意识增强,制定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并以此作为分期实施的交通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等的宏观指导方案。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展最为迅速,给我们生活带来最大变化的技术恐怕就是电子科学了。随便拿出几个国际上知名电子企业,就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这门技术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大名鼎鼎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BM)惠普公司(HP)、摩托罗拉公司(MOTCROIA)、西门子公司(SMENS)等等,这些公司的杰出表现也正是电子技术蓬勃发展的体现之一。按照现在发展势头得知,2004年我国的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双双跃过3亿大关,移动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且领先固定市场。从对增加量的贡献程度看,移动通信的作用最大,2003年新增业务收入中57軏来自移动通信业务,本地电话贡献了208%据推算,2003年全年的电信业务收入可以达到4600亿元。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01~2008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4;%完成出口141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近1/3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际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4L2%完成工业增加值5650亿元,同比增长413%,占全国CDP的比例上升到414%;实现利税总额1500亿元,同比增长446%完成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2075亿美元,同比增长46;%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制造业收入为34511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占GDP的比重达到494%利税1742亿元,增长65%进出口总额4887亿美元,增长258%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3强.周子学司长表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全行业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经济运行继续呈现良好态势。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320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4659亿元,同比增长252%;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660亿元,同比增长212%.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77亿元,同比增长261%;利税总额1622亿元,同比增长285%;出口交货值20749亿元,同比增长246%。2007年我国电子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通信业务收入达到了8580亿元,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8亿;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56万亿元,增长了1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DP比重约5%对当年(.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己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2009年1~3月,电子信息产业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129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2008年同期和2009年1~2月分别低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150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低于投资增幅52个百分点。在通信领域,还有一个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就是近年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的互联网通信。尽管我国互联网通信起步比许多发达国家晚,但很快就步入快车道。200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000万。研宄表明,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持续几年,2010年互联网用户与移动持平甚至略有超出。2020年的通信市场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未来三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技术己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从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信息的产生与处理、发送与传输、接收与处理、终端的显示与执行等全面进入数字化。由此诞生了各种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方法。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技术最前沿,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从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将有更大更高的需求。

如此热门的电子信息专业当然也就意味着竞争激烈。几乎在所有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是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学风最好、最勤勉,同时也是最累的一批优秀学生。因为这个专业课程多、难度深、压力大。很多核心课程都以难以理解、内容多、要求灵活掌握、应用性强著称。像最重要的几门课: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现代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功底和较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才能够消化吸收。同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说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翻开招生简章,几乎所有理工类大学都拥有这个专业,其中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无线电”专业都是久负盛名,报考的难度也相当大。其他一些规模相对小的学校如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等也在本专业有相当好的口碑。如果某些同学特别适合学习本专业(例如由于语文、外语成绩不好致使总成绩偏低,但是抽象思维比较强)而报考名牌大学把握不大,这些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三、电子信息工程部分专业院校分布

电子信息技术的每一步提高,都会产生超过它自身价值几倍至数十倍的效益,信息技术的研宄、开发和应用水准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正因为这样,在当代高技术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是领头率先技术。我国改革开放后,面对国际大趋势,充分认识到了高科技领域技术和人才相当匮乏的现状,1986年3月中央批准了我国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在高技术方面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建议,在对这项计划的研宄战略目标征求意见和酝酿时,信息技术的跟踪又被科学家提名列出,需要培养大批的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人才,相应的许多院校开办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工业大学(2004年并入贵州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老牌大学。到如今,一般的理工科院校都己开设了电子和信息工程专业,并将其作为重点的先进学科培养,大力扶持该学科建设,购买精密仪器设备,加强教师队伍的技能培养,汲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从原来的中专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点,为我国的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研宄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三峡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空军工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程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鞍山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合肥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株洲工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五邑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200余所高等院校。

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目标及未来展望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不断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以往传统的通信、雷达自成体系的对抗形式己经成为历史。高技术条件下的“电子战”不仅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隐身、导航、制导等系统,而且遍及从空间、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盖了从米波、微波、毫米波、红外和紫外的所有电磁频谱,涉及各军兵种和各个作战领域。电子战己经由以往单一设备,单项领域的对抗,发展为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综合较量。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战的出现和成功运用,传统的电子战概念己无法涵盖所有高技术“软”杀伤手段,从而导致了信息战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战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网络战与电子战为核心和支柱的信息战,进而实现了电子战向信息战的过渡和升华。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2009年4月15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明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

2009~2011年。通览全文,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是《规划》要传递给我们的主旨。从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规划》融合、创新、新增点这三个关键词无疑蕴含了最深刻的思想,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网电一体”是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鲜明特点,它是指综合运用电子战和网络战手段,对敌电子目标和网络化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体化攻击,其目的是夺取电磁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制信息权。由于网络战和电子战双方具有互补作用,在未来战争中,网电一体战的地位将空前提高,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信息作战样式。掌握制信息权是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前提,网电一体战则是获取制信息权的主要手段。

第一,“十一五”发展目标。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专利与标准。集成电路自给率显著提高,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领域达到7(%以上,通信和数字家电领域达到3(%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形成全球市场5%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体系,电子元器件技术达到21世纪初的世界水平,基本满足电子整机发展的要求。面向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应用,进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带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家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RFD)和传感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应用对技术与产品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初步建立科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掌握关键技术,形成重点技术领域的突破,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第二,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十一五”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基本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重要的信息科技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关键产品的基本自给,初步进入信息产业科技先进国家行列,确立科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本世纪头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解决信息网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现如今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量很大,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有关政策的保护下快速稳步地向前发展,并有些技术和产品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电子信息带来巨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更先进的技术、更低廉的价格、更优良的质量品质无一不成为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阻碍,给我国的电子行业的制约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应积极迎接这场挑战。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为了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五、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采取的保障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抓住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立足于自主创新,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掌握作为重点,以应用为抓手,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从短期而言,规划的出台有利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如出口依存度过高等,缓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将使通信、家电、软件等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规划的出台无疑也为各地电子信息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根据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应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一)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保生存是消极应对,求新增才是积极态度。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宄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和标准。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宄,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三)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增长,促进电子信息技术进步。我国己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深层次问题也日益突出。软件、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是新兴的业态,具有传统信息服务业所不具备的强大活力,同时又与传统业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增长也是符合“调结构”的经济调整目标;短期内稳定出口,保持电子信息传统制造业稳定增长是主要目标;较长时间看,促进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应用创新和产品转型升级是电子信息产业振兴的关键。鼓励这些新业态的发展、转型、创新、成长,也将有力带动整个信息服务大行业的转型升级。

(四)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

(五)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认真执行《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管理办法》.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突破。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跟踪国际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品与电子信息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认真执行《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管理办法》,在第一批技改项目下达后,全力以赴做好获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

(六)增强保护意识,严格知识产权执法。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要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施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

(七)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完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

(八)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特别要大力推进iscn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九)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完善“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关键词:铁路 通信 接入网技术 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17-01

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铁路运输网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这必然也对铁路运输网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中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提高铁路运输网的有力保障。将通信接入网技术与铁路运输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高速运输效率,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能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铁路运输业持久、健康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铁路运输业的长久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改革与创新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使其可持续发展下去。

1 铁路接入网业务构成和组网

1.1 铁路接入网的主要系统技术

接入网位于通信网的底层部位,直接面向用户,接入网一般选取的是光纤接入法。铁路接入网的相关系统技术主要包含有数字技术(STM/ATM)、光纤传输技术、铜缆传输技术等,与传输网的系统技术大致类似。

1.2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光纤接入网的组网形式主要分为三种:(1)环形结构。在环形结构中SDH自愈环型网结构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结构,它具有质量优良的特点,因而比较适合应用于宽带需求量大、对质量要求较为严格的用户使用。铁路通信网对质量与安全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铁路通信接入网选择的是环形结构。(2)星型结构。星型结构的特征是成本费用高且服务优良,主要适用于传输成本相对交换成本低的场所。(3)总线结构。与星型结构不同的是,总线结构的所有传输设施都可以为用户所共享。

1.3 铁路接入网所包含的主要业务

铁路接入网的业务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类,即公用业务与专用业务。其中专用业务又有三类:(1)铁路专用通信方面,像专用电话、站间电话等;(2)专用数据业务方面比如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客票发售系统以及中间站电源设备与环境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等等;(3)其他类型多媒体业务方面,像电视会议系统与电缆电视方面等。

2 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的应用

铁路通信接入网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交换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来实现用户接入核心网的职责。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应用于许多方面上。当前,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在共线电话调度系统、闭塞电话与音频专线的接入三个层面应用较为广泛。(1)共线电话调度系统包括调度总机、传输通道以及分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总机与分机连接在同一条线路上,是一种集中式多点专用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总机与分机之间的通话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而且双方也不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从以上我们可知,共线电话调度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各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灵活,促进铁路通信事业的长久发展;它的缺点是只允许主机与分机之间进行交流,各个分机之间是不能进行通话的,这样对分机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制约。(2)闭塞电话也被称作站间行车电话,其在铁路调度系统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作用,位置仅低于共线电话。闭塞电话是指相邻站点之间的电话通信交流,它主要是通过上行站与下行站之间的集中机来实现其通信工作的,使相邻站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促进铁路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提升。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闭塞电话仅仅只能在相邻站点之间进行交流,而对于非相邻站点则不能进行正常通信,这必然给非相邻站点及时获取信息造成一定的阻碍。(3)音频专线也是铁路通信接入网的一个核心业务之一,与共线电话与闭塞电话调度系统相比较而言,音频专线系统更为复杂,它主要是由VFB板、接口阻抗可调及单板接收、发送电平软件可调三部分组成,音频专线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备受大众欢迎。

3 应用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

(1)铁路通信网络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性,其中的安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重视铁路交通安全,我们不能因为增加了铁路通信网络而将铁路交通安全置之度外。其二我们不仅要注重铁路通信网络的安全,还要重视交通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寻求铁路通信发展的新技术理念,其中对数字式调度交换机的探索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当前对该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难免在使用中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铁路新网线建设中,使用数字式调度交换机来接入铁路通信网,以此形成一套新的调度系统,该系统仍处于试用过程中,因而会造成通信网络运行不畅通等现象,尤其是在铁路通信接入网中使用视频通信技术,因为视频通信所需要的数据量比较大而杂,造成通信网络堵塞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应该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使通信网络数据的交流更加畅通与安全。(2)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我们还要将铁路通信现有的网络通信资源发挥到极致,并进行合理的分布。对于新组建的铁路通信网络,要注意尽量保持原有交换点,并适当扩大通信网络的容量。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减少交换机网络分机情况的发生。我们不仅要从硬件方面来分析,而且还要从软件方面加以注意,综合权衡通信成本与通信质量要求,不断强化现有铁路通路网络结构。最大程度的提高交换网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网络的可利用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生活中。(3)我们要最大限度的使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并构建新的通信系统,比如将铁路通信网络系统与现有的电视网络、电信网络进行组网连接,从而可使火车路的偏远地区同样能接收到电视网络信号,促进偏远地区与城市的沟通与交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铁路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更加普及与方便。我们更应该重视对铁路通信系统的全面提升,以促进去更好的服务于铁路通信事业中。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是确保铁路安全运行以及高效率运输的最有利保证。而且随着铁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铁路通信网络业会迎来飞跃式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总之,铁路通信接入网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满足高速铁路通信指挥的需要,更要与公用网相结合同步发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新宇.大准铁路GSM-R无线网络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7):98-99.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座谈会5月30日在京召开。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提出如下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整合改革,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市场管理,提高监管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要按照“五统一”的要求整合和加强公共就业及人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要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召开《国家人才规划》3周年座谈会

6月6日,科技部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周年座谈会,总结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成绩,交流经验。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科技人才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应总结好的做法,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据介绍,截至2011年底,全国所有省区市都编制出台了包括科技人才发展内容的人才发展规划。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普在会上介绍,规划实施3年,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分布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王通讯提出了:人才引进应走“高端引领”的路线,接纳比现在高一到两级的人才。(人民日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成立

5月31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在京成立。分会旨在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该协会由中航工业集团、中粮集团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发起,是全面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社团组织。与会专家表示,分会的成立填补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民间社团缺失的空白。(中国组织人事报)

中国顶尖人才流失居世界之首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这位负责人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人民日报)

国家电网公司举办国际标准化战略培训班

6月3-5日,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国际标准化战略第一期培训班在上海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举办。来自公司总部、直属科研产业单位和省公司,共26家单位的120余名技术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公司国际化战略及其工作重点,还包括国际前沿技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其关注的技术方向、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及其关注的优先主题、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准协会及其相关工作介绍等。国际标准化战略第二期培训将在今年10月份举办。(国家电网公司)

四川省电力公司启动“双千人才”计划

5月28日,四川省电力公司“双千人才”(储备1000名管理、技术人才和1000名生产技能人才)培训班开班。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指出,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财富,四川电力渴求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培养,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是保障公司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据悉,四川省电力公司共有411人参加此次“双千人才”培训,分9个专业,分别在5所高校进行21天集中培训和1年导师培养。其中,80人来自本部,331人来自各基层单位,平均年龄35岁。(西南电力报)

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成立

5月27日,中共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党校校长于培双,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黄家林共同为党校成立揭牌。据悉,广西电网公司党校和人才培训评价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党校校长由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于培双兼任,党校由广西电网公司人事部对口管理。(南方电网报)

浙江电力启动“师带徒”行动

6月9日,浙江省电力公司举行机关本部专家人才“师带徒”结对签约仪式,105位机关本部专家人才积极响应,与来自公司系统的181名年轻员工结成了师徒关系。“师带徒”活动已成为浙江公司2013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有560名专家人才与1100名年轻员工结成师徒并签订了协议书。协议明确了师徒职责,师傅要为人师表,一带品德,二带技艺;徒弟要尊敬师傅,要静下心学习、潜下心钻研。协议期限为2-3年,期满后,统一组织考核并出具徒弟出师意见。徒弟出师后,进入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后备管理范围。同时,考核师带徒工作成果与专家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届满考核、津贴发放等紧密挂钩。(中国电力网)

华能集团开展年轻干部领导力提升培训

6月13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2013年“年轻干部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华能党校顺利开班。公司党组书记黄永达、副总经理寇伟出席开班仪式。黄永达在讲话中指出,举办本专题培训班是落实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队伍梯队建设,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共有来自华能系统各单位的43名“70后”学员参加培训。培训班将通过专家讲授、案例教学、现场考察、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包括企业内部课程、经典导读、企业管理和企业领导者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教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蒙东能源推行精益管理降本提效

为提高发电企业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提升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日前,蒙东能源连续举办两期精益管理培训班,在电力产业全面推行精益管理。一期培训班聘请北京冠卓咨询公司精益生产管理高级顾问讲解了《精益管理顶层设计与战术实施》,重点对精益管理理念、思维模式、成功案例等内容进行了讲授;二期培训班聘请国际咨询公司高级精益咨询师讲解了《精益化管理系统与实战》,重点对企业如何查找浪费,消除浪费等内容进行了讲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广核与泰国电力公司开展核电人才培养交流

根据中泰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统一安排,应泰国外交部国际合作署的正式邀请,中广核核电学院代表团于5月19日至24日赴泰国参加双方核电人才培养专题交流活动。期间,中广核代表团分别与泰国电力公司(EGAT)核电分部、核电设计部、土建部、培训中心、朱拉隆功大学核工程学院等进行了对流,向泰国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广核经营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核电、人才优先”的理念与经验。双方就泰国核电发展计划所需人才培养安排、体系建设、教员队伍、培训设施建设、全面合作等深入交换了意见。本次活动是中广核培训领域首次全面对外推广,为后续在培训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以培训为突破口推进核电领域的合作积累了经验。(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和集团股份公司领导班子调整

5月23日,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干部大会在宜昌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和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调整事项:聘任聂凯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股份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包括:付俊雄任党委书记,聂凯、任建国、宋领任党委常委。和建生任总经理,任建国、宋领任副总经理。调整后的股份公司领导班子为:聂凯、付俊雄、和建生、邢德勇、崔大桥、周力争、邱小平、江小兵、彭立权、任建国、宋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调整

5月27日,内蒙古电力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宣布调整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研究决定,王玉成同志为内蒙古电力公司新一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于立新同志为新一任总经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宣布会。内蒙古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副总师参加了会议。(国家电网报)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6月9日,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蓝皮书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2013届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较上届明显下滑;本科管理学门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居首,法学门类最低。调查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5%,与2011届(9.2%)基本持平,比2010届(6.7%)高2.8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3%选择了专升本,他们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均为27%)。蓝皮书是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研究院)

广西“百人计划”引海外人才

近日,广西首次推出直属高校“百人计划”,计划从2013-2020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高校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各高校创新创业。广西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表示,自治区财政将一次性给予每位引进人才理工类50万元、社科类30万元资助,用人高校也将从非财政拨款中按1∶1比例进行配套资助。(人民日报)

国网技术学院关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5月20-26日,国网技术学院开展了以“关注心理健康,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学员们了解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激发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为学员成长成才、学院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日前,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将逐步建立“预警、干预(咨询)、跟踪、反馈”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网技术学院)

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在上海成立

5月31日,来自国内外8所知名电力院校的校长、专家齐聚上海电力学院,共议电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宣布成立国际电力高校联盟(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由上海电力学院倡导,得到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德国布兰登堡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越南电力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联邦大学等以电力为特色的7个国家大学积极响应。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将致力于促进联盟高校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发挥电力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据悉,联盟为开放式合作,将不断吸收国内外电力高校加盟,下届合作研讨会将于2014年在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举行。(中国电力新闻网)

在线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6月3日,由清华大学组织召开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专家出席论坛。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到会并讲话。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做大会主题报告。林蕙青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将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深化传统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

“”专家王海风、黄永章受聘华北

电力大学

6月5日,华北电力大学举行国家“”特聘专家王海风、黄永章教授聘任仪式。校长刘吉臻向两位教授颁发了特聘专家证书。王海风教授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在柔流输电系统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与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黄永章教授自1987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担当中国首批863项目之一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至此,华北电力大学获批和引进共计7位国家“”特聘专家入选者。(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与贵州电网公司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6月9日,上海电力学院与贵州电网公司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签约仪式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贵州电网公司董事长唐斯庆、总经理唐广学、副总经理钟连宏、副局级调研员孙兆媛,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周光耀、校长李和兴、副校长张浩等出席签约仪式。贵州电网公司自2010年以来先后与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各校研究生在工作站工作情况良好,很快融入了贵州电网工作氛围。在贵州电网和高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他们承担起了大量的科技研发工作,增强了实践能力。(上海电力学院)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明确学校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等。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在职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又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科学发展,也契合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思想。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结合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2016年,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改革要点明确指出,教学改革要以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形成具有“六网融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学习测评模式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改革为重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发展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2013年8月,安徽分部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准立项。本文阐述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指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安徽分部的实际,探讨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对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和具体实践,最后总结了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原有品牌专业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众多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并没有完全考虑学员的个性化特点和实际学习需求,也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对专业进行柔性化改造。另外,专业教学计划中,哪些课程是学员需要的?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远程学习学员的实际需求?课程在专业计划中是否能够形成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对学员能力的培养是否有针对性?戴尔蒙德[2]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设计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不大相关,甚至毫无关系。要实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层面: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课程层面的教学设计和媒体方面的教学设计[3]。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就是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4]。目前专门适合远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方法还比较缺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性和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应该着眼于社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能力为本的专业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类:基于岗位能力的开发模式、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模式和基于角色的开发模式。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模式兼顾了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且对实践的适用面更广,对远程教育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5]。开放大学所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属于远程教育的范畴,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当然要遵从远程教育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的要求。由于远程开放教育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不能照搬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也不能简单套用“能力为本”的现有开发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开设的专业首先要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的法规性文件要求,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专业计划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等模块,由于开放大学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必修课程,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必修课程作为整个专业的基础性模块,保证为学员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国开总部统一开设,在全国系统内实行五统一管理,无疑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省管课程作为整个专业的个性化模块,由分部结合当地的实际自主开设,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由各分部自行管理的,目的是考虑到各分部的地域特点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可见,各分部根据当地实际,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员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做好省管课程设计与开发,保障省管课程和统设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省管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无疑对实现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07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整合制作了新的教学资源,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条件,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共六个模块,为更好地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通过选修不同的选修课程,划分了五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嵌入式系统开发类和多媒体技术类。安徽分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虑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在选修课程的选修方案上,选择了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类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内和我省各高校的长线专业,几乎每一所普通高校都开设有该专业。这些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注重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等;三是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等。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的,能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分部完善课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是遵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设置的法规性文件要求,而且经过了严格的专家论证和评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之前,开放教育各专业基本上都是和普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受普通教育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大都是沿用普通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相对开放教育这种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一)课程体系普教化

开放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成人,而成人是社会的主体,对成人进行学历教育与培训,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适用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正是开放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多数课程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框架,专业教学计划借用普通高校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校大纲的浓缩与翻版[6]。虽然开放教育的课程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基本上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省管课程教材大多是挪用或套用的,存在着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教学明显薄弱等不足。

(二)课程结构学科化

受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突出学科的学术性,重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没有从开放教育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忽略成人发展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问题,使专业基础课不能有效地成为专业课的先导和基础,专业课也不能为专业拓展课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后续课程服务。由于开放大学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必修课程,实行五统一管理,而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由各分部自行管理的,这造成省管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各分部参差不齐。

(三)专本科课程内容重复化

相同或相近专业专科的许多课程基本上是本科课程的简化,内容上存在重复的现象,甚至有些专本科课程内容倒置,专科课程的内容比本科课程的内容要新颖,理论性要求更高,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要求更高,这势必造成专科毕业的学员如果继续上本科,会感觉课程内容不再新颖,重复性的内容使得学员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造成学员中途辍学。

(四)课程内容陈旧化

新调整的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教材重新进行了编写,教材内容和普通高校相比进行了瘦身,压缩了理论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但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不难发现新的教材内容仍然脱离不了课程结构学科化的影响。但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是由各分部直接指定教材并进行课程建设的,大多数是直接借用普通高校或社会上的教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内容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很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学科人才的需求。

(五)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弱化

教育部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要实现“五个对接”。但就现有的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而言,其陈旧的课程内容很难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脱节的实习实训环节很难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五、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

首先,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为企事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其次,随着国家对信息产业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企业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软件人才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再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互联网+开始深度渗透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上,需要和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移动互联网WAP平台的系统集成与部署方面接轨。基于以上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我们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NET和Java两大系列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线,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在.NET系列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ASP.NET实用技术和网页开发技术特色课程,在Java系列设置Java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和WebServices技术特色课程,构建两个系列的课程群。

(二)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统设课程,新的教学计划调整之后,国家开放大学已经为其编写了新的教材,教材内容在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适用和够用的前提下,增加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对于专业拓展课程,特别是图2中两个系列的特色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教材的编写,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感和新鲜感,让课程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采用任务驱动和抛锚式等教学法精心制作视频资源。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对于省管课程,特别是两个系列的特色课程,进一步明确课程实践要求,编制具体的课程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对于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根据国开关于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本地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明确选题原则、论文写作和指导要求、中期检查和答辩规范等。

(四)注重学科知识衔接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学好、用好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专业课是学员直接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NET系列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课程内容界定为基于C++的Windows图形化界面编程,进一步学习的后续课程是网页开发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Java系列中,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Java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后续课程是网络编程技术和WebService技术,网络编程技术课程内容界定为目前比较流行的JavaWeb应用开源框架(Struts+Hiber-nate+Spring)。重点建设这些专业拓展课,目的以学员实际岗位需要为导向,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切实增强学员的职业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主导”和“主体”相结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教学思想,具体实践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开放教育各专业中属于招生人数不是很多的专业,学员分散在全省各地,难以开展集中面授辅导。如何为这些小专业的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是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左克军[8]对开放教育小专业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提出要重构小专业的学习模式,构建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组班”教学,以远程视频课搭建“虚拟课堂”等多项学习支持服务策略。为了给小专业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安徽分部提出了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契合混合学习教学思想。具体做法是,全省学员实时或非实时点播课程责任教师的视频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课程教师要加强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制作出适合并能足够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学习资源。省校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整体设计,定期开展面向全省的课程网上教学答疑,批阅全省学员的形成性作业等,各教学点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组织,教学答疑,教学过程监控和网上教学行为的督促和检查。

(六)改革课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对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学员在职学习的特点,在课程面授辅导教学、网上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课程视频资源制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课程面授辅导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课程单元项目实训教学中采取项目实训教学策略,课程综合项目实训中采取情景教学策略,课程IP视频资源制作过程采取抛锚式教学策略,课程网上答疑和小组活动过程中采取协作学习策略。

六、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SP.NET实用技术、Java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四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网络编程技术开展课程主教材建设和配套资源建设,Java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主要开展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建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主教材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材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并投入使用,完成视频资源录制23讲。完成Java技术课程IP视频资源录制40讲,该课程多年参加学校直通车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获得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称号。目前已经完成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主教材初稿的编写工作;Java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多年参加学校直通车教学改革试点,进一步活化了基于网络的四学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组成员获批校级和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多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为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我们开展了网上专业教学改革问卷调查(针对分校教师和学员)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满意程度,重点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视频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重点课程的总体评价等指标,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问卷主要调查学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岗位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员的满意程度。网上有效问卷187份,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有效问卷124份。网上问卷结果显示,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和重点课程内容实用的比例为85%,课程视频资源对课程教学有效的比例为84%,对重点课程的总体评价满意的比例为87%;85%的学员认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90%用人单位对毕业学员表示满意。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当工作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前期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做好工作总结。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0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1窗外枯枝寒风摧,又是一度年终时,翻开过去一年的工作录,步履艰辛忐忑而又让人意味深长。过去的一年,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对工作稳步熟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在技术工作开展的前提上不断创新

刚到公司一段时间工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心态不断调整、成熟的过程。因为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适应,我有太多的茫然。当时我整天预想到某个项目现场大展身手,但我发现现实离我预期有很大的差距,而莫名而来的一些烦琐的标书协助制作更是让我抓狂。我甚至怀疑我是否合适这份工作,但我一直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坚持,调整心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才慢慢适应并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作为公司技术部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类工作,本年度,在部门经理的安排指导及部门同事的配合下,我参与了省人大方卡消费机建设项目、省政协会议签到系统项目、省红十字会服务器升级项目、省信息中心服务器采购项目、省档案馆服务器维护项目、__区教育局服务器采购安装项目、国电宜兴光伏智能化建设项目、国电朗新明__分公司机房建设项目、国电____旗视频监控建设项目、国电阿拉善左旗视频监控维护项目等各种环节的工作。

在公司内部,我参加了公司网站建设升级项目,公司__网上购物商城建设项目的工作。

二、积极上进、沟通交流,在思想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创一流服务

在思想上我们部门与公司总体制度方针保持高度一致,遵守公司出台的各项规章,响应公司号召,积极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不无迟不旷工,遇事及时汇报,积极与上级领导沟通交流。

在工作中,部门内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分享工作经验,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在工作外,部门经理经常带领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关心帮助大家,同事关系融洽。

在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主动热忱,按时守信,从客户角度出发,积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

三、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在专业技术提高的情况下让工作更效率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使得我一直再成长,为了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我经常自学工作中需要而自己又未接触过的一些技术知识。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请教,在一次次项目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空闲时间,我会咨询同事并考虑实际应用,选择报考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证书,不断提升自己。

四、展望未来,在公司稳步提高的发展环境下做奠基

过去一年,虽然我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进一步优化工作环节,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扩大技术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是我来年的工作方向。

在过去的一年里,很感谢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与帮助和同事对我工作的配合,这使得我在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一年已经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仍会一如既往的与同事加倍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争取做的更好。我坚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好,公司的效益会更上一个台阶,让我们翘首以盼,来年更辉煌。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2在公司领导及各同事的帮助下,我有序开展工作进度。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管理工作内容如下:

工作内容:工作中包括工厂官方网站维护,网站文章和图片实时更新。工厂厂内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及管理,保证工厂厂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对工厂厂内部员工上网流量监管,对各个部门上网IP分配管理。工厂厂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及工厂厂资源共享设置等。

二、计算机硬件维护及系统与软件维护

工厂厂电脑共有110台,日常维护的基本为100台。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硬件故障及电脑周边设备如打印机和路由器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其他软件问题主要包括杀毒软件的安装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硬件故障维护相对复杂一些,由于部分电脑使用年限过长导致电子元件老化,引起电脑反应慢,频繁死机,数据丢失,出现这些情况电脑需要耐心的维护。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网络维护情况

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工厂厂的每台机器都安装了___安全卫士和__毒霸杀毒软件,并定期自动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工厂厂机器中毒情况较为严重的主要有一次,财务部机器出现大面积office宏病毒中毒情况,主要涉财务部及相关部门的机器,中毒后office宏病毒会将该机器的e_cel数据篡改或丢失数据,并且电脑中office宏病毒会随着U盘传播,导致病毒扩散到各个部门电脑。

解决的方法:1、先将电脑重要文件资料备份到移动硬盘,以防在维护中丢失资料。

1、下载office宏病毒专杀软件,对财务部及相关部门电脑进行全面杀毒。

2、安装360电脑卫士和金山毒霸,对电脑维护及电脑病毒的防护。

3、升级office办公软件,防止病毒再次病发。

4、减少电脑之间互相使用U盘,尽量使用电子邮件工作(电子邮箱具备杀毒功能)。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工厂厂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管理情况较为复杂管理不够到位。

2、工厂厂目前软硬件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维护管理中仍存在问题。

五、工作计划:

1、紧紧围绕工厂厂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2、对公司内部局域网进一步维护和管理,如:IP细致维护。

3、对每天公司员工上网流量进行监控,并做好每天流量记录。

4、做好每一天工作记录,对经常出现问题进行关注。

5、积极完成领导安排的有关工作,做到工作上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懂就问,努力把工作做好。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3时间如沙漏,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溜走,转眼将至年关。在这一年的忙碌工作中,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成长了,也成熟了,我收获了很多,当然需要学习的更多。在此,我对本年度个人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如下:

1.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在近一年中,公司厂区急速扩建,从B厂区一楼的SMT到二楼的组装测试线,本人有幸参与本次网络的规划与实施,由于工程的紧急和生产的扩张,实施的时候为了赶上生产的进度在某些方面难免考虑不周全,还有待进一步的整改。

2.因公司驻外办公地点的增加,要求能够进入公司的局域网中进行访问,本人针对公司原有的软件进行了调试,确定该软件能正常安全的使用,可以方便在外移动办公人员的及时访问公司网络(该软件仅支持ADSL宽带连接,在专线的网络中不能使用)。

3.公司电脑新旧更替频繁,在这一年里,公司新增电脑数百台,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数百台电脑的安装与调试,确保公司生产正常增长,公司目前一共近2000台电脑,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

其他软件问题主要包括邮箱的使用,ERP和办公软件等。虽然说故障原因不会超过软硬件两种,但往往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4.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公司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的要求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

一年来,针对部分特需要求的电脑,甚至有数次手动更新杀毒软件。

5.近年来,公司的网络变动频繁,很多以前的网线都缺少标识,每次都给网络的变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多次的网络变更中,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找线中消耗,让方案无法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在第一次对SMT网络变更中,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原本预计半个小时的工作最后还是拖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出现该种情况正是因为本人对公司网络的复杂性缺少认识,在没有标记的情况下实施方案,结果花费更多时间去确认网线的去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自己对网络能了如指掌,通过在各个车间的实地考察,终于理清了线序,并对网线和部分机柜进行了编号,同时制定示意图,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

6.应公司领导要求,公司需要让部分员工能够使用飞信功能,方便大家进行业务联系。

目前公司的网络现状是:除了部门经理和有特需需求的同事具有上网权限外,其他人员均被控制上网权限。要实现飞信功能又不能开通上网权限,因此必须针对飞信开通访问权限。通过抓取数据流确定飞信IP,但在开通该IP后出现了更让人费解的问题。在同样的权限下,部分同事的飞信无法使用,而另外一部分的却可以。前后经历近半个月的时间,最终发现是因为飞信在登录的时候需要到认证服务器认证,当把认证服务器IP也开通后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具体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1、因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出现重复解决,可能到位不及时。

2、自己的思路还很窄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认识的不够全面,自己对新技术掌握速度还不够快。

3、有时出现问题我并不知道而领导先知。

其实从咱们公司的结构来看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我以网管的身份感到惭愧。

总结了过去,方能展望未来!最后说说明年的工作计划,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度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我对明年工作也提出了初步设想:

1、在继续完善公司网络的同时,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把工作做到更好。

2、对公司所有网络设备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针对目前的网络现状提出改善方案。

3、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4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及各部门各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说说工作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自从_月_日来到公司第一天,我就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信念一直至今,说大了是要对得起公司对我的培养、对得起我的薪水;说小了是要对得起自己青春的付出、对得起自己的将来。说实话,其实这份工作对我压力很大的,刚到公司时工作量不是很大,主要就是把公司以前的设备设施及维护计划、维护费用预算等等以电子形式表达出来,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再对以前的设备做些维护。

自20__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半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本人主要负责核心技术领域,信息中心机房扩展设计与建设维护,报业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网络与网络安全设计与研究完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协助推进报业集团信息生产一体化等工作.严格履行个人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网络工程师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__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__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__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__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四、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3.不能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以一街市田亩为乐,这将不利于集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4.加强报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减少建设的整体的维护成本。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5本人于20__年6月毕业于____学院,在该学校进行了四年的本科学习,并取得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学位,加入了集团至今,在职务,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能源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的技术支持和工艺审核。现将近年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要求进步

几年来,我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化工工艺和工程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

二、在工作中注重学习

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便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坚持根据工作需要加强化工技术的学习,并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具备了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几年来,在多个岗位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都能根据工作需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原在无锡市锡佛工贸担任技术员职务时候,因为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对于硅酸盐深加工方面有很多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国内玻璃深加工的先进工艺。在该公司工作时期,自己的在硅酸盐深加工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由于自己的化工专业的制图能力较强,在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习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对苏州高铁列车车窗玻璃的加工设计图的设计和绘制工作,并且顺利完成了该工程,为公司创造了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2010年底公司与世界第一大玻璃企业日本旭硝子玻璃进行了合作,承接了旭硝子公司的太阳能玻璃的钢化工程。在该项目上我主要负责对钢化质量的控制把关,经过全公司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对旭硝子太阳能玻璃的钢化,为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1年3月调回家乡工作,回到家乡后加入了__集团,并担任现在的职务,在加入__集团,更是贴近了自己的本专业,在工作中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技能有了更好的利用,在__集团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并且在许多工程项目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在__干熄焦,__烟道气余热回收,在__煤业低浓度瓦斯气体发电项目,在__钢铁节能技改项目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工艺和工程研究和学习,为这些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此外还实地考察了济南钢铁闷渣工艺的现场工程,对这种国内最先进的钢渣处理工艺有了最直观最贴切的认识。对未来__钢铁上马这种新型钢渣处理工艺奠定了工艺基础。此外,今年我们还进行了中科矿渣微分制品有限公司新建二期60万吨钢渣微细粉项目的研究和环评工作,在项目的可研分析和环评报告的制作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参与完成了项目的科研和环评的编制评审工作。为下一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将为公司的前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做好传、帮、带

2011年我加入__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来。由于我加入的是刚刚成立的能源管理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能指导缺乏,加上大部分人员是新近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不足,因此经理叫我对大家在专业技能上予以帮助和传授。我耐心向他们传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不仅从理论上讲解,有的地方还手把手的传授,同时也教他们做人的一些道理,使他们很快能喜欢这份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不仅可以单独工作,而且还成了部门骨干。在项目帮助的工过程中,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很快、易通易懂,同时也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我。

四、专业水平上耐心学习

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高新技术不断的投入到能源产业,尤其是近些年来,能源利用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节能技术和余热余能回收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耐心学习,刻苦钻研,汲取新知识,学习新工艺,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更节能更环保的新项目。为此我经常接触各节能服务公司,了解国内最新的节能技术,并且根据集团实际情况向领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对工作负责。

五、专业进修情况

因工作需要,本人于20__年6月参与了清华大学投融资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在太原的学习。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更还要放眼整个国内经济形势,了解经济情况,避免理论学习的狭隘性。在该研修班的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作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才能凸显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1 前言

 

在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发达国家意识到制造业乃是立国之本,纷纷制订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计划,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发展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德国的“工业4.0战略”。我国也结合国情建立了中国版的“工业4.0”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1]。

 

做强制造业的基础和关键在人才。为配合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迎接制造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培养符合工业4.0需求的机械制造行业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急迫任务。

 

我国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起源于苏联,随着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渗透,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已基本符合自动化制造(工业3.0)的需求,但对于工业4.0的前瞻性仍然不够,许多工业4.0的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未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工业4.0的技术内涵及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着手,梳理国内知名高校的机械制造类课程体系,分析目前培养计划的不足,并探讨面向工业4.0的机械制造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 工业4.0的技术内涵及对人才的需求

 

工业4.0是基于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雄厚的工业软硬件系统及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础上,将制造“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并通过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以及三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一种智能化的、社会化的生产模式[2]。

 

工业4.0首先要求底层的制造单元高度自动化,并具备一定的智能;其次尤其强调网络技术的全面渗透,特别是建立物理信息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实现制造过程的实时感知、高效协作,从而达到制造资源的高效调配;同时制造企业的边缘将更加的模糊,具备很高柔性的小型企业将构成制造业的主体,它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相互协作,满足多变灵活的市场需求。

 

工业4.0实施的前提是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工业4.0时代的机械制造从业者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网络技术及互联网思维 工业4.0所强调的CPS依赖于工业总线、互联网、物联网等多个层次和类型的网络,因此,熟悉网络技术是工业4.0时代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除了网络本身技术层面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互联网思维,自觉地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

 

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工业4.0的技术支持和目前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将造就更多的小微企业。一方面,小微企业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往往兼于一身,要求人人懂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间广泛的横向集成,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战。因此,工业4.0时代,从业者管理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显得更为重要。

 

先进的管理理念总是要通过信息管理和分析平台落地实现,因此,ERP、大数据等信息管理和处理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

 

系统集成能力 工业4.0通过万物互联、信息相通,使得处于制造活动中的设备、物料、人员构成一个复杂的强耦合系统。处于制造系统中的各种技术、设备、物料资源、人员配置等要素需要通过有机的集成,才能使得总体制造系统发挥最大效能。

 

3 现有机械制造类本科生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对清华大学(2014—2015版,代号Q)[3]、上海交通大学(2015级,代号S)[4]、浙江大学(2014级,代号ZJ)[5]、华中科技大学(2014版,代号H)[6]及中南大学(2012版,代号ZN)[7]机械制造方向本科生培养计划的调研,发现现有课程体系可划分为如下板块。

 

1)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或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制造装备设计、材料加工原理等机械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所有院校都有开设。

 

2)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代表性课程包括激光加工概论(Q)、精密与特种加工(Q、ZN、H)、先进制造技术(H、ZH)、微纳制造导论(Q)等。

 

3)制造自动化类课程:代表性课程包括数控技术(H、ZN)、自动化制造系统(ZJ)、计算机辅助制造或数控编程(H、ZN)、机器人学(Q、S),以讲解数控技术、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原理与应用为主。

 

4)管理及信息化类课程:代表性课程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S)、质量管理与控制(ZJ)、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S)、制造过程信息管理系统(Q)等。

 

5)特殊行业制造类课程:讲解特定专业的制造工艺和装备,如现代汽车制造(S)、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H)等。

 

通过上述的梳理,对比工业4.0的人才需求,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

 

1)网络技术几乎是空白,虽然有的院校在其他课程中略有提及,但作为工业4.0制造系统中的神经系统,显然对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2)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仍是短板,虽然有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存在前后续课程承接不当,课时不足的问题;

 

3)强调局部单体技术,在系统集成方面不足。

 

4 面向工业4.0需求的机械制造WJ4Z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从工业4.0的技术内涵及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现有课程体系,提出WJ4Z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制造(Z)课程、自动控制(Z)课程、

 

智能感知及控制(Z)课程、管理(治理,Z)课程构成4Z单元技术课程模块,4Z通过网络(W)技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有效集成(J)。制造(Z)课程是基础,包括传统冷、热加工工艺与装备,以及新兴的制造原理和方法;自动控制(Z)课程包括计算机控制、数控原理等;智能感知及控制(Z)课程包括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管理(治理,Z)课程包括制造企业管理方法及信息化辅助手段;网络(W)技术课程包括工业网络、物联网、互联网思维等内容;集成(J)是贯穿于各模块教学中的总体系统方法论。

 

WJ4Z课程体系与现有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

 

1)把原来处于边缘地带的网络技术放在与制造类、自动化类等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其在制造中的重要性;

 

2)加强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的教学内容,推动以自动化为代表的工业3.0人才培养向以智能化为代表的工业4.0人才培养发展;

 

3)进一步明确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4)强调集成,突出总体观。

 

5 实施WJ4Z课程体系的注意事项

 

1)由于总的学时数有限,需要做到有增有减,内容编排上保留基本和核心内容,一些特别专业化的内容可适当削减或改为自学;

 

2)体系内的管理、智能感知、网络等教学模块应与相关专业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应突出机械制造的行业背景,不宜全面摊开,以免造成内容太多,重点不收敛;

 

3)由于新增的网络、智能感知等内容要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有所不同,因此要加强特色教材编写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

 

6 结语

 

国家发展,人才先行。培养满足工业4.0发展需求的机械制造行业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由于课程体系从计划到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前瞻性地从工业4.0的技术内涵出发,总结了工业4.0时代机械制造行业的人员需求,针对性地提出WJ4Z课程体系,以期为我国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