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

时间:2023-01-22 06:56:32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范文1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下面,笔者就谈谈对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者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时代的特征,教学原则正是当前时代教学思想的反映。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从而使它流于形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能单纯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它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对课堂情境创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情境体现出教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得当的。在课堂的创设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一典型实例,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学习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问题。这无疑是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又间接地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求知欲,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情境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又促进了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知识上的假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学生发言中,教师要认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解学生最初的假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对教学情境的转变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学情境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数学习者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更离不开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教师就要创设出新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转变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中来。其次,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的课堂情境在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可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

五、现代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转变,教学评价又决定着教学情境发展的方向

情境性评价不是呆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应该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课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意见,不仅重视事先预定的评价项目,而且还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评价项目。要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这主要指评价不是评价者单方面地对被评价者进行鉴定,而是要求二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强调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评价者的意见和想法。过去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认定,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教学情境则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才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如电影、电视、影像、参观、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师乐于奉献,学生热爱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情境范文2

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体会到: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求新、求变,为学生营造更加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在为学生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不能盲目不切实际,这样一来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考虑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一、创设情境时遵循的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在众多的情境创设方法中,运用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是其中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直观教学的优点是:缩短了英语与所表达事物的距离,加快了教学节奏。直观教学要求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备而来,又要善于临场发挥,这样才能避免使直观教学流于重复。

(二)趣味性原则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游戏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除了游戏以外,学唱英文歌曲、试着表演英语小品等也能起到助学的作用。游戏为教学服务,所以在设计游戏时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实践性原则

就现阶段而言,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课时少、时隔长的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闲,让学生有使用语言的可能。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自我运用语言的机会和平台。

二、创设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除了在创设情境之初可以遵循这几个原则以外,还可以试着从创设的途径和方法上着手。情境创设的路很多但最基本的无外乎两个:一是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初,采用音乐、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二是随机,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机产生的,并不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之中,是一种自发的形成。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预设情境

在所有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情境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从备课做起。在做准备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做到从教材出发,立足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作周密的考虑:如怎样利用情境呈现、操练和巩固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1.媒体创设

就目前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用以创设情境的媒体还是比较多的。首先,传统的教学图片、实物等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常见的TV、VCD、CAI等,都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示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现代化电教设备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学生最大程度上获得语言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个句型、某个词汇的理解。

2.爱好特长创设

就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言,他们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分散的。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例外,就是他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创设一些活动类的情境,让他们边活动边学英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身体语言创设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英语,知识量有限,对教师所表达的意思不能恰当地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用身体语言来弥补。身体语言虽是无声的语言,但它可以对教学情境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有声的语言。

(二)随机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生成学习(generate learning)的本质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并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同样个性差异明显的学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有创造性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超出教学预设的问题和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随机情境。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其中折射出是学生思维的最亮点,是其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体现。随机情境对教师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一状况。

情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同时也为学习提供了语言材料并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让学生用心体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流、发展,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情境教学虽好,但如果滥用则只会适得其反,要避免这一点可以试着从以下三点着手。

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创设,立于创和设,这就要求情境有创设性、灵活性。如果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背离了这两点情境教学必然陷入是机械的和缺乏活力的尴尬境地。

2.体现情与境的交融

教于情,学于境。情境教学必须达到两者相互交融,没有实现这一点的情境教学只能是一种费时泛味的低智力“游戏”。

3.角色的互动

情境教学活动,必然导致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凸显。由于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一些学生永远是情境中的“主角”,更多的学生是情境中的“配角”,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角色。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调节,在角色分配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教于情,学于境,一定会让小学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奚雪明.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上海教育,2000,(6):61-62.

[2]林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汕头教育,2001,(2):38-38.

[3]李桂兰.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51-52.

教学情境范文3

摘 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形象化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较广泛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一、合理利用音乐,渲染课文情境

音乐最能激起人的听觉感受,温婉的音乐使人陶醉,引发无尽的遐想,凄美的音乐令人哀思,澎湃的音乐让人内心激昂,奋发向上。教师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文本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然后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在播放了音乐、营造了悲伤氛围的基础上,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图画,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 东方市民族中学)

教学情境范文4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 儿童中心论 数学 生活化 人文价值

伟大的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应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做中学。这就是上世纪中叶风糜全球的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在这世纪之交,各国的教育家们欢聚一堂,古今对比,中西结合,万千理论,百家争鸣,但无一例外的是: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情境有多大的魔力,多大的作用,可以受持有不同观点的教育家们的青睐呢?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总结出情境有如下五大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可数学因他的抽象却成为不少同学学习上的拦路虎。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就如一位冷冰冰的美人,只有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才会让人觉得数学也是有血有肉的。例如:很多学生在学映射时,总是分不清那些对应是映射,但如果将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同学们去电影院买票,一张票可不可以对应多个位置,一张票可不可以没有位置与之对应。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习的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不是抽象的代名词,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是智者思维的结晶。我们在曾现给学生数学知识时,如果能去掉其冰冷的面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高不可攀。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到课堂上来,就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我们的生活。生活化的另一个优点是让学生学以至用,而不会感到数学仅仅是智者的游戏。甚至有人,数学题解得好,但是真的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束手无策,更不要谈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了。著名的大数学字欧拉,在哥尼斯堡市解决的七桥问题,以一位智者独特的敏锐观察力将把生活数学化,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不是解题机器,而成为像欧拉一样思考的人,先把数学生活化,然后,也许他们就懂得,将生活数学化。数学和生活在孩子们脑中联系在一起后,他们不光会觉得数学很有用,而且学习起来也更加起劲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不但不怕吃苦,还会以苦为乐;感兴趣,就会很专心;感兴趣,就会想办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纵观有史以来的科学家,谁不是有颗科探索真理的好奇心。在课堂短暂的45分钟的时间内,如何把学生引到要讲的知识上来,巧设情境是一个好办法。例如:我在讲矩阵这一节时,就创设过一个很成功的情境。我说:“在神秘的加勒比海附近,曾经生活着一群海盗,这些海盗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财宝还有那些神秘的藏宝图,下面就有人发现了一张破损的藏宝图。”然后我画了一个留有空白的矩阵,并请同学们猜想空白处该有的数值。受到情境的影响,学生们个个活跃异常。整节课教气氛活跃,学习效率相当高。我当时就感慨,做一名好的教师,光有扎实的基本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设制一些悬念,启而不发,让学生乐于学习。“懒虫”也动起来。

三、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数学是晦涩难懂的。一个故事,一句恬当好处的比喻,一个幽默的笑话,一个游戏,往往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景触情,以景触思,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不少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有困难,我就讲了一个故事:一群聪明的猎人去追一群聪明的兔子,该怎样去追呢?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一人追一个,有人说不对,几个人围着一个免子追,也有人回答一人追两个的。然后我又问:“兔子是聪明的,一人追两个兔子,会有什么结果。”很快学生就回答:“一个也追不到。”我又问:“会不会有猎人不去追兔子的?”学生回答:“既然是聪明的猎人,当然不会不去追兔子”我从这样的故事中让学生总结猎人和兔子的对应法则是:一个猎人对一个兔子,或者是几个猎人对一个兔子。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就容易理解函数的对应法则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一,但是不可以没有对应,也不可以一对多。做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学生教懂。听故事,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孩子们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家H.Freudenthal曾经说过:“数学是显示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数学中大量的问题来自于生活实践中。求最值的问题,往往就可以设计为一个现实生活中求成本最低或者利润最高的问题。在讲对数函数这一节,苏教版的必修一就设计了一个古莲子的问题,请学生求出己测出C14含量的情况下,求出古莲子所在的年代。再比如,学等比数列的不和,就可以设计一个很银行货款的问题。爱数学的人,往往因为数学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我们在设计情境时,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无疑让数学更有魅力。

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与高尚的价值观。

三维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幽默的情境,一个好的比喻,就能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得,品德得以提高,坏的习惯得以改正,正确的观念得以形成。例如我在讲函数的对应法则时,每一个都有唯一的与之对应时,我就打了个比方,有个成语就叫一心一意,所以你们可以多心一用,但不可一心二用。再比如,在讲向量的加法的作图时,我就说向量的终点是向量的起点,就如同你初中生活的终点,不过是高中生活的起点。人生道路前一段的终点,不过是下一段的起点。所以有句话叫做“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再比如,再讲映射时,我举例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对应为一个数字,对应为1,对应为2,对应为3,依此类推,我们来算算几个英文单词的总数字和。很快有人算出了money的数字和为72,love的数字和为54,而attitude的数字和为100。从而,教会学生做事要认真,态度决定了一切。

创设情境,要基于生活,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水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近发展区,但又要避免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生搬硬套。一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着眼点,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标。

总而言之,我们要教学的过程中,多创设故事一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多创设富有哲理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教学情境范文5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教学情境范文6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气氛;主体意识;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引导,怎样重视,笔者以为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情境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可感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地感受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在面对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时,切不可以越俎代庖,应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良好的情境需要和谐的氛围,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践情境教学的前提。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主体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是标准的,学生的优劣最终要到教师那里得到认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体育教学是一门强调人文精神的学科,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如,在教学中,教师多次鼓励学生,对他们说:“试试看,老师相信你能行的!”“勇敢一点,你一定能成功的。”“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等等。教师鼓励的话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与学的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优化了教学情境,促进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学习教师所教的内容,这样学习就获得了主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创造的个体,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如,在队列练习和准备活动中,我尝试让全班学生轮流当体育班长,鼓励人人参与,给他们机会当“小老师”,于是学生口令一个比一个喊得好,改变了以往体育委员不在,没人集合整队的尴尬局面。一些平时不敢自我表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帮助下,也能自编准备活动,大胆地表现自我了。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要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些选择的空间,不要给他们过分统一的要求,应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这样才能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多一些自主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器材、场地和人员进行活动,改变以往一切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形成主动、生动、互动的浓烈氛围。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具备以上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呼之欲出。

体育情境教学就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活动欲望,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使儿童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愉快学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善表现自己,善表演,也喜爱看表演,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为在现阶段最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个性需要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跟我学各种动作”的教学时,我采用故事情境教学,通过优美的场景布置和各种形象的模拟,教师生动语言的描绘,做一系列的动物模仿操,有学生跟教师学,有学生自己创编学,有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有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师生之间在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参与活动,学生非常兴奋,练习十分“卖力”,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体会到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又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我以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好形象进行组织教学,主题明了,就是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学习更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兴趣为前提,对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得积极,而且易“得意忘形”,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常表现出被动、松散的情绪,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要求。本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通过发挥榜样作用,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编些故事,如“龟兔赛跑”“羚羊学本领”等。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就越来越强,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生在充满轻松、平等、友爱的学习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交往。合作学习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权,改善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关系。

要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技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在一种充满友情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合作、交往,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的心血来培养。如,在建设美好家园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把自下放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海绵垫盖房子、建家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其中有一组学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利用海绵垫盖起了座大楼,并命名“希望小学”,他们的用意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希望小学,为希望工程献上一份爱心。教师为孩子们这认真的学习态度,融洽的人际关系,更为孩子们来自内心的、自发的、充满爱心的举动,感到由衷地欣慰。

教学情境范文7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我”在徐家汇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 B与 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着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 <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 <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 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教学情境范文8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科学性是首要条件,必须保证情境内容与方式的正确与科学,不出现知识错误和生活逻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趣味性是指情境要具有煽情激趣的功能,能使学生乐于其中;生活性是指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很好联系起来,能在学以致用方面发挥作用;形象性是指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便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学科性则要求情境要具备“数学味”,不能“非数学”或“泛数学”,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境;问题性是指情境要能诱思,具有启发性,能开启学生有效思维。具备这样物质的情境,自然是有效的情境,运用这样的情境教学,课堂自然是高效的。

但在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竞教中,我们发现很多情境务实性不强,有哗众之意,有“变味”、“走调”之嫌,除低了其应有效用,失去了其本真价值。君可见,很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这不是将情境作为了新课教学的架子吗?仍然在“走老路”,只不过换了双新鞋罢了。我想这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论转几个弯,都认为知识是讲懂的。这与新课改精神是相悖的。在这儿,我们不防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还是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调拌新课改?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情境走调的理由。教学中的“情境”一旦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承载知识教学,为新课营造氛围,它还是知识的一部分。简言之,既是知识的形式,也是知识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学习动机是学习自我需求产生的助推剂。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具有“我要学”的学习欲望,需要外力诱引因素,特别是学习目的还不明确的小学生,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和诱导。而情境的激趣、诱思、煽情的功效,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就能生发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这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有存在的必要,教学中教师要把情境的激情激趣放在首位,作为教学成功的保证,这样才能获得高效教学。

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只要教师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那么它的趣味性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享受学习,在消化知识过程中获得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新课改中倡导的体验式学习,其实质就是情境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和快乐数学实践,体验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三、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而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就能很好地将数学披上生活的外衣,使其回归到现实中去。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兴致地学数学、用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反哺服务生活的本领。而很多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只是用生活现象“包装”了一下数学问题,开展地还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教学。教完了又不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容易出现情境运用“不到位”的问题,生活情境应该坚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的运用法则,这样才算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教学情境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一、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

(一)情境教学诱发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教师的灌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来实现。情境教学通过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的典型场景,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利用情境教学强化学生对创造原形的感受性

根据学生年龄上的特点,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来。数学教学内容广泛,呈现形式多样。在教学中,通常以原形为载体,依托情境教学的移情作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让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为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提供了必备的精神保障。

(三)利用情境教学陶冶学生情感,渗透教育性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感情是最丰富的。李吉林老师也提到:“儿童是最富有感情的,真情总是荡漾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但是,以往的的教学往往由于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因此,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使得教学收效不大。情境教学通过教师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激发感情。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知识,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感受到“美”,懂得“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如果能给孩子们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找到解题方法,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把这些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等.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三、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有些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只靠一个人去想,可能有些困难,在这个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他们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

例如,在做面积计算的题目时,我让孩子们先看题:东东家客厅面积是18平方米. 现有两种规格的地砖可供选择,边长50厘米的10元每块,边长30厘米的6元每块. 请你算算用哪种地砖最省钱. 然后,我让他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醒,互相启发,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的思维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让每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动手动脑,并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会因此而感到高兴,教学效果也是惊人的。

五、创设生活情趣,让学生“趣”中“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教学情境范文10

一、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帮助学生保持兴奋和求知进取的状态,诱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概念时,我们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为“有个小朋友已经10岁了,才刚刚过了5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不知道,那么你们今天学了‘年、月、日’这一节,你们就明白了。”这时候,学生都会很好奇,为什么自己过一岁就一个生日而小朋友长了10岁才过了5个生日?事情与他们理解的有点出入,于是这个故事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得想了解信息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内心产生了一种自觉学习的积极动机,你们教师在教学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三、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兴趣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以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愉悦性的教材。在课程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能大大地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和讲故事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从一个故事开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在讲故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在讲故事,讲的是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故事找到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觉教材本身全面的信息因素,充分利用教学和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在跟学生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工具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示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工具,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为可以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出的各种图形组合体,学生们在充分思考和研究并得到老师的提醒后,学生分成的小组可以得出几种方法:用两个完全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四边形;沿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沿梯形上底的两个角向底边作两条高,将其分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把直角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在梯形的下底重点向上底的两个角连接,分解成三个三角形。这么多的方法,都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的,方法之多也出乎了意料,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闹并用,那么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增强。

五、遵循学习规律, 给学生留足参与时间。

教学情境范文11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磁场,让学生不知不觉置身其中,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文本对话,展开语文探索的美妙之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导入,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拉近,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审美意境融入其中。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她先从春色说起,而后要学生背诵描写春的诗句,像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最后要学生从课文《春》中寻找,有哪些美丽的景物,罗列出来有什么?(山,树,草,花,鸟)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千姿百态的风景。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心一下子和课文拉近了距离,不知不觉融入到了课文所提供的春景之中,变得无比神往,自然就投入学习中。

我在教学《木兰诗》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古文感兴趣,我先从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讲起,并播放有关花木兰的戏剧和影视剧等,音乐声响起来,学生都无比熟悉,此时我将课文的内容概略地简述了一遍,让学生了解木兰这个人物,从而拉近了与课文的距离,很快能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教学中。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进行有效的导入,能够让学生迅速投入热情,吸引其对文本的兴趣,进入课堂的人物形象中与之融合。

二、引入情境,激感体验

教材所选文本,都是渗透了作者人生体验的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作者情感,具有丰沛的个性和鲜明的爱憎,而这正是情境教学中的基础和要素所在。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情感激发点,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情感触动之处,诱发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文本,引动遐思和领悟,获得情感的发展和人文的提高。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文本中的细节大多是一些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体验的生活实际,诸如找座位,给儿子买橘子,不放心儿子,拜托人照顾等。这些细节展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就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却蕴含着深挚的父爱。这样的细节,能够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深情,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想想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想象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这些普通的往事就会一一涌上心头,让学生与文本共鸣,不知不觉进入文章,激发起惺惺相惜的情感之流,很快理解作者的感受。以上环节中,通过融入情境,学生体会人物所思所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课堂的拓展也有了深度。

三、借用情境,理性思考分析

情境教学并非只是情感体验,更多的,还要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理性思考的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从于勒的来信让学生分析,于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若瑟夫一家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线索,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他又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他还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但很快又称为是这个贼、这个流氓。在若瑟夫的眼里,他又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此时,我进行情境引导:于勒到底是谁,为何有这样复杂的评价?在这些评价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情,于勒到底是何等样人?我们来拨开迷雾,探个究竟。

学生随着情境的设定,逐渐深入其中,发现于勒并不是像家人评价的那样,他原本也是想要给家人幸福的,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无法给予他关爱和宽容,没有人会宽容和体谅他的失败,所以他被戴着这么多的“头衔”,最终连自己的亲人都躲着他,连见都不愿意见一面。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是否就是于勒的错呢?

学生经过情境的追问,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金钱横流的社会。由此,学生得到结论,人情淡漠的社会现实,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而无论是于勒,还是若瑟夫一家人,其实都是社会大染缸中的受害者。

通过情境,学生借着情境设置问题,并循着问题的脉络,解读作品,分析作品的人文意涵,由此使得自己作品解读的能力获得发展,也获得个性解读文本的方法。

四、再创情境,留下探究空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并没有真正的结束,好的课堂模式仅仅是阅读的开始。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之后,将会以此为契机,重新展开探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并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情境的再创设这个出发点入手,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使其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视野中去。

如教学《孔乙己》后,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到了孔乙己的可悲和可怜,还有可笑,并写出了对孔乙己的批判类评价。也有学生写出了对孔乙己所处社会的愤怒,以及对人们麻木精神的愤怒。

教学情境范文12

一、美读课文 感知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方法,其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实现言文合一,并能提高教学效果。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光全部占用了,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失误。

那么怎么指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越标准,越纯正,朗读效果越好。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以声传情,要表达出文章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第三,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内心视像,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第四,在朗读中准确的运用停顿,把文章内容读清楚,把意思和作者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可运用范读、领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切实把语文教学的朗读抓好。

二、探究思路 进入情境

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撰写文章的思维轨迹,行文的先后次序,感情流淌的线索,事物发展的进程,语言连缀的脉络,一言以敝之,古人称之为“意脉”。

怎样探究文章的思路进入情境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因此,要反复阅读课文,由句而段,由段而篇,“缘文寻路”。如果文章的思路是一条康庄大道,读者可以驰骋其上,看到光明的前途;如果是羊肠小道,曲径通幽,读者可以沿路而进,领略险峻风光;如果作者的思路另辟蹊径,读者举步探胜,可以得到崎崛的愉悦;如果作者匠心独运,乍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但读者努力探索,与作者心心相印,峰回路转,将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我们潜心“求之于本文”,一定会和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的。

三、品味语言 体会情境

汉语言具有特殊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尝课文言语的味道,从中体会出情境的美。常言道: “言为心声”,从不同个性风格的作者笔下生出来的文字,也一定会使读者品出不同的味儿:情味儿、意味儿、韵味儿。学生品出了个中滋味,就实现了言语美的再现。从而体会出课文的美。而美的语言韵酿着美的情境。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绝唱,且看他笔下的荷叶、荷花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荷叶比作的裙,不仅形似,而且极具神韵和情致,犹如飘然于池塘月色中的一群美丽的仙女。叶烘托着花,‘袅娜’让人想象到他们的绰约多姿,也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温柔秀美 ;‘羞涩’使人窥探到他们的含蓄,似乎也能让你触摸到他们温热的脸颊。至于‘明珠’、‘星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更是让人从视觉、听觉上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领约到无比美妙与奇异的意境。”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欣赏着如此美丽的语言,自然会体会出美的情境。

四、设置疑问 深化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那么学生就会深深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从而使教学丰富多彩。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从各个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1、在文中看似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已的死,那么孔乙已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已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