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6-10 23:31:46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恋爱道德;大学生;必要性

现代大学生中恋爱数量呈现增长之势,但成功率并非随之增长,并且失恋后失得的现象频发甚至出现违法事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贯穿其中的主导因素则是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缺失。恋爱道德是恋爱善始善终的思想指引和支撑,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是帮助大学生恋爱良性发展、理性处理恋爱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对恋爱道德的理论认知欠缺

(一)传统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恋爱在传统文化中很少涉及,因为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恋爱,但是也有部分与恋爱道德相关的理论阐述。例如梁祝的故事正是封建社会中恋爱双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中闪耀着传统恋爱道德的光芒,他们的勇敢坚毅、为对方付出牺牲的责任道德意识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此外,三从四德中“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讲品德正身立本、举止端庄稳重持礼等要求在恋爱中也是应有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的无常规范也是用来约束恋爱双方的道德准则。然而,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恋爱道德理论的认识接近空白,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二)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选择爱人最重要的标准是志同道合和情投意合,要把对方的心灵美放在自然美及其他社会条件之上,讲究共同的理想、志向和人生抱负,切勿以钱取人、以权取人或以貌取人。恋爱方式的道德要求应该遵循举止文明得当,持之有度;恋爱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责任,责任决不是外在于爱情的东西,更不是同爱情相对立、相排斥的东西,相反,它是使爱情得以巩固和不断深化的社会基础。正是道德责任,才不断以新的社会内容来互相充实互爱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锤炼互爱者的感情。然而,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经典和以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知之甚少,恋爱道德理论知识根基不牢极导致在恋爱中对抵制不良思想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引发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本选题的依据在于深化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共识,扩大其影响力,使大学生在恋爱道德理论上有所积淀。

(三)现代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鲁迅先生当年批评一些青年人爱情至上、爱情万能的观点时指出,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摆正恋爱在生活中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与生活的关系。这些恋爱道德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标杆来衡量和规范大学生的恋爱道德。但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多数高校对现代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讲解内容少、关注指导少等,导致大学生恋爱道德理论的基础薄弱;国外披着“爱情至上”外衣的享乐主义等歪曲思想的冲击和国内各大相亲节目传递的高富帅、白富美等观念的侵蚀造成大学生难以明辨是非,恋爱道德约束力降低。这也是本选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旨在不断提高和巩固大学生的现代恋爱道德知识的理论认识水平,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为恋爱提供理性知识支撑,努力改变大学生普遍欠缺现代恋爱道德知识的现状。

二、从实践的角度论述大学生恋爱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恋爱道德意识的淡化问题

部分大学生出于一种狭隘的自私目的, 恋爱是为了一自私利,有的在恋爱中把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情而活,放弃自己远大理想与抱负;更有甚者,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丑陋目的,在恋爱中做出有辱国格、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二)恋爱动机存在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出于满足自我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慰藉解闷、消除孤独;或是为了在别的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魅力、能力;或是“财”迷心窍,为了金钱,在恋爱的幌子下, 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污染社会风气;或是为了获得某一功利性目的而接近恋爱对象等等。

(三)恋爱对象标准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中的道德问题,一是过度关注外表忽视内在美,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感觉属于超直觉性;而是一再考察对方的各方面的条件,一度衡量综合因素,属于超理性。

(四)恋爱方式选择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方式的选择趋于放纵和直接。在公共场合,目无公众,盲目放纵表达爱意的行为,持之无度,缺少含蓄。

(五)恋爱责任担当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缺少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在学习不能鼓励支持对方,并且树立共同的目标;在生活中不能相互帮助和关爱,尤其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退缩和放弃,缺乏责任感。

(六)恋爱误区展示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恋爱没有清晰的界定,误把男女之间的好感当恋爱、误把友谊当恋爱;有的学生夸大恋爱的重要性,认为恋情至上;轻率恋、多角恋、功利恋、性恋等等这些都是走进恋爱的误区,缺乏道德约束。

(七)失恋处理方式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中止做不到失恋不失得、失恋不失志。有的一蹶不振、自闭焦虑,有的冲动易怒、打击报复,甚至对对方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失恋处理方式缺乏冷静的思考和道德感。

(八)网恋失范的道德问题

网恋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欺骗对方的感情,缺乏起码的真心和责任心,恋爱动机不纯和恋爱态度不端正,违背恋爱道德的忠诚和专一的特点,更有甚者引发血案、殉情等严重后果,导致道德人格扭曲和情感异化。

大学生由于不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引起的恋爱极端等负面现象,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同时对学校和家庭的培养教育也提出挑战。本选题的现实依据正出于此,旨在引导大学生将道德的内容纳入恋爱实践中,妥善处理甚至避免恋爱中的各类问题,协调好恋爱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对策滞后的迫切性

(一)解决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滞后

高校的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恋爱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良好有效的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理论教育还处于一种单一灌输的状况,理论教育出现滞后,主要表现在:关于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书籍数量少;关于恋爱道德的理论教育内容只是穿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修养》等课程的个别章节中,进教材内容少;恋爱道德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内容单调,缺乏传统恋爱道德理论的灌输和现代恋爱的合理把握。这些都表明高校在大学生恋爱道德理论教育上的重视度不够,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高校关于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问题直接造成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对策滞后的既成事实。本选题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并改进目前高校的理论教育对策从而实现突破创新和行之有效。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①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②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③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④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2007,(11).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 非医学生 婚恋观 婚恋比较

自2005年9月1日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学校不得干涉和禁止学生在校恋爱和结婚,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结婚禁令的解除无疑体现了法制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巨大进步。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的观念和原则,在不同社会因素作用下,大学生的婚恋观也随着个人经历和追求发生了变化。医学生作为以后医学事业的接班人,与非医学生相比两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婚恋观亦可能存在差异,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笔者于2011年9月间对我校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浙江海洋学院全日制本科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共800名为调查对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各400名。在400名医学生中,其中男生78名,女生322名,大一74名,大二95名,大三113名,大四118名,独生子女131名,非独生子女269名;在400名非医学生中,其中男生253名,女生147名,大一66名,大二47名,大三59名,大四228名,独生子女214名,非独生子女186名。

1.2 方法 采用统一问卷,内容包括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态度、恋爱动机、对高校开展婚恋教育的态度和需求情况等。调查人员通过统一培训,向被调查者解释说明调查目的,当场一次性收回问卷,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

2.结果

2.1 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动机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正在谈恋爱的医学生占27.75 %,非医学生占30.8%,曾经恋爱的医学生占13.00% ,非医学生占19.25%;在恋爱中高攀门户,为将来的事业搭建跳板的选项中,医学生占2.00%,非医学生占4.75%(P

2.2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

对于爱情观,同意一生只爱一个人,医学生占14.3%,非医学生占21.3%(P

2.3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对婚恋知识的需求

笔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婚恋知识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姻和恋爱相关知识都需要,医学生占79.5%,非医学生占67.8%(P

3.讨论

3.1医学生比非医学生在婚恋观上更为理性

调查结果显示,55.8%的医学生认为在择偶中不要轻易地爱一个人,而非医学生仅39.3%的同学赞成这种观点;从选婚姻方式来看,10.3%的非医学生会选择闪婚,而医学生占5.25%,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医学生比非医学生考虑婚恋问题更为理性。这可能与医学生受到医学教育的同时,培养了一种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精神,也可能与医学生所处的学习文化氛围有关。

3.2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性观念具有差异性

改革开放,中西文化交融,更多的大学生渴望尝试新鲜事物,大学生的性观念也随时代的变革而发生了变化。本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爱情观,15.5%的医学生和21.3%的非医学生支持随性而为;在大学生恋爱可以容忍的行为的调查中,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婚前的接受度比较高,尤其是非医学生,选择抚和的比例分别占50.0%和 35.8%。这可能与大学生成熟的生理结构伴随着不成熟的心理结构有关,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大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社会和高校应抓好婚姻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3.3 大学生对婚恋方面知识的需求具有普遍性

调查结果表明,79.5%的医学生和67.8%的非医学生认为婚姻和恋爱相关知识的教育都需要,80.0%的医学生和73.3%的非医学生愿意接受学校开设爱情与性方面的公开讲座或者课程,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他们都有对婚恋方面知识的普遍需求。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婚恋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1]。

4.建议与对策

4.1 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开展婚恋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组成具有相同属性的一类群体,他们具有共同语言,也面临相似的情感问题,高校针对这样的群体开展婚恋教育效果更好。

4.2 采用多种形式的婚恋观教育

4.2.1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和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婚恋烦恼

处于热恋中的大学生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恋爱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设立关于婚恋咨询的机构,面对面交流,摆出事实,用科学的办法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知识以及机构开展工作的宣传力度[2],使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3]。

4.2.2 开设婚恋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将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分班,讲解恋爱技巧与婚姻教育问题,做到理论不脱离实际,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积极正确的婚恋理念,并能与生活相联系。

4.2.3 以团体辅导的形式间接地进行婚恋教育

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教育,灌输积极健康向上的婚恋观知识。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玩游戏、舞台剧、过家家等。医学生和非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展示现实存在的问题,作为观众的大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

4.2.4 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高校要从育人的高度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4],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的能力与才华,减少大学生以空虚为由而盲目恋爱的情况。

婚姻的美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家庭幸福,而且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高校的职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本研究为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马英,胡冬梅,张晓瑜.医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5.

[2]李送君,聂伟.大学生婚恋观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27.

[3]廖轶,李婧,李纪滨.南京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7,(21):25.

[4]徐东芸,张万山,鲁芳.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状况调查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106.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微信;恋爱观;道德教育

1、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

1.1恋爱观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在择偶标准、情感处理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认知以及对待爱情的行为倾向方面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了“现实中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也是有关社会历史理论的出发点i。恋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价值体系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1.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分析。研究微信聊天工具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与道德教育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恋爱观的维度进行分析。

(1)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爱情与道德是相伴而生的,爱情是基于的道德之上的,在中国具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道德观念了。通过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可以在用户在不见面的情况,使双方能够自由的交流。从理论上讲,这时候双方的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更纯粹,由于微信信息沟通功能的便捷,彼此的关心与问候得以实现,更容易建立起双方之间的精神依赖。

(2)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从文化程度的角度来说大学文化还是比较高的,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深度还算比较高的。微信作为社交网络交流工具,其重要特点是“社区化”,对某一话题的探讨与共同关注,是双方有进行继续交流意愿的基础,而这其中往往是对品德、兴趣、性格的考虑。

(3)恋爱目的。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人,由于学习的压力,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也有很大的改变。少了以恋爱为游戏的态度,对恋爱的目的也趋于单纯化。在利用微信添加好友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或者手机QQ上的好友,这样添加的好友都是自己认识的,对于大学来说无论是出入寻找“比翼双飞”的“小伙伴”,还是学习与人相处的目的,这些功能帮其实现。

(4)婚姻家庭观。传统的恋爱观认为,恋爱是以结婚为前提的。因此,对恋爱观的考量必须包含其婚姻家庭观。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他人相比还是较多的,其对婚姻家庭观大学生更趋向追求结婚为目的、对待婚姻男女双方更要忠诚。在目前的微信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网页发图片、附文字记录自己的恋爱生活,这些内容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这些文字图片资料会成为记录,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婚姻观的形成,即婚姻意味着忠诚和责任。

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A市3所高校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而研究对象必须是有过通过微信交友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从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恋爱的目的以及婚姻家庭观四个方面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二是选取A市对应的3所大学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和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来了解老师对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与道德教育问题的看法。

2.2调查结果

2.2.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总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了470份,回收率94%,剔除回答不完善的问卷后,有效答卷456份,问卷有效率达97%。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可通过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积极影响,总体赞同比例占74.08%,而在恋爱观的四个维度当中,大学生认可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最大的是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占82.38%,其次是赞同对爱情的认识的影响占73.91%,而认可微信影响大学生对婚姻家庭观以及恋爱目的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是73.89%和66.13%。从二级指标来看,对性格合拍的恋爱对象表示赞同的大学最多,这个比例高达91.23%,其次是有共同志趣这一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占89.62%,对寻找学习的动力这一选题表示赞同的最少,只有58.13%。

3、道德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措施

3.1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的传播和传递不再是单项式模式,它已经被一种精心搭建的互动和分享的平台所代替。在此平台上,媒介的接触越来越人性化。因此,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中的一种,其对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利用微信传输图片、文字的功能向学生传输教育的思想,无面对面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环境,以减轻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在微信环境中,思想教育者也可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个人的恋爱观等信息,为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利用微信从“大众”向“聚众”转变,针对学生遇到的个人为题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大学生对特定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信赖度,使微信作为载体传播和推广思想教育工作。

3.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在谈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时候我们也是否真正想过怎样才能改善和完善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中,大学生懂得恋爱是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种相互欣赏,在双方互相谅解与彼此忠诚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文明爱情。所以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得是需要对大学生恋爱观的一种引导。把现在大学生恋爱观与恋爱道德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之中,以传统灌输与现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会起到很有成效的效果。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恋爱的严肃性,更需要在这种引导之下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要使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需要两个人要以高度谨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爱情。爱情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在恋爱的过程中,现在大学生需要懂得自由不等于放纵,恋爱不等于束缚,在恋爱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天长地久不单单需要两个人无尽的厮守,更需要在正确的实践做正确的事,认识到学习为学生的本位,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厮守的保障。

注释:

i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9.

【参考文献】

[1](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29.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2-0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是大学校园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具有渴望与异往、建立亲密感的强烈心理需求。但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恋爱观,正确对待爱情,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试,摆脱恋爱危机至关重要,。

一、关于恋爱

1.爱 情

心理学描述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恋 爱

一对相互倾慕的男女共同追求、培育及实施爱情的过程,是情感升华和体验欢愉的心理过程。

3.恋爱观

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恋爱的不良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恋爱除了具备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不良特征:

1.恋爱华而不实

大学生的恋爱,一般只谈爱慕之情,很少交流对学习,对人生的看法,甚至根本不讨论结婚、建立家庭、举办婚礼、生儿育女等具体问题,但却带有很浓的浪漫色彩。

2.自控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精神甚至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3.缺少成熟性与稳定性

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在选择恋爱对象标准上,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所以他们的恋爱分分合合。

三、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恋爱是单纯的、美好的,但是他们的恋爱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要想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需要有正确的恋爱动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个性特征。而在这些方面,大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存在很多问题。

1.“爱”地盲目不谨慎

据调查,某高校中平均有30%以上的学生在谈恋爱。大学生普遍恋爱过早,甚至出现恋爱动机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恋爱等盲目恋爱现象。

2.“爱”的方式不妥当

校园中无论在花园里、小湖边、树荫下、大路上,还是在食堂、教室、图书馆或是宿舍前,随处可见一双双、一对对,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敢旁若无人,大胆示爱。同时爱的世界过于狭窄和自私,把恋人视为私人财产,不允许与其他人交往。

3.“爱”的态度不严肃

有的学生把恋爱作为一种游戏,“要么在寂寞中变态,要么在寂寞中恋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更有甚者置校风校纪于不顾,行为越轨,非法同居。

4.“爱”的动机不纯正

有的学生把恋爱作为一种调味剂,恋爱是为了玩一玩,排解寂寞,获得暂时的心里温暖,寻求刺激、获取钱财资助等等。

5.“爱”的虚幻不安全

有的同学沉溺于网恋中,不但影响学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因为网恋缺少与人交流,使之变得性格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网恋”的对象身份隐藏,不法之徒利用网恋骗财劫色,甚至有的被害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6.“爱”的结局不佳

有的学生因为恋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学习不努力,考试不及格,经济上捉襟见肘。有的恋爱不成,以仇相见,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甚至出现以身殉情等现象。总之,不佳的结局都会给当事人带来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等身心的伤害。

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青春的代言人,要懂得爱、理解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意识上要懂得爱情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爱,从行为上应该学会怎样去表达爱。

1.培养正确的恋爱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所以培养正确的恋爱意识,了解爱、懂得爱,才能很好的去爱,享受到爱的甜美,同时促进学习和事业的成功,完善个人的成熟、成长。

(1)要懂得爱情的本质。爱情的本质是无私奉献,是承担责任。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奉献和责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伴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还意味着一种责任,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即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两方面的责任是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责任,使爱情变得高尚、纯洁和美好。

(2)要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作为恋爱的动机,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缠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思想品质、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大学生的恋爱应该抵制如赶潮流、满足虚荣心等不良动机,因为这样的恋爱动机常常导致恋爱失败,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

(3)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它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它应该服从于学业,促进学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学业取得了成功,其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只有爱情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4)要懂得尊重对方、用情专一。爱情是互爱的统一,相爱的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但是一定要尊重对方、用情专一,这是爱对方的体现。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忠贞专一、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这也是恋爱中尊重对方的体现。尊重就要相知、相敬、相让,不能欺骗。不懂得尊重对方、搞三角恋爱、多角恋爱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2.学习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的言谈举止是其道德修养、人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的反映,也是促进或阻碍恋爱成功的重要因素。许多恋爱纠纷或失败往往起因于恋爱行为的不当。为此,提倡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

(2)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愉悦感的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与对方的不足相比,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4)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与恋人一起多参加学习与文娱活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文.大学生婚恋现况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644~647

2 宇业力.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J].理论界,2006(11):107~108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 恋爱观 恋爱教育

1.前言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我国高校曾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普遍原则是“不准谈恋爱”,到90年代初起演变为“不提倡、不反对,出了问题要严肃处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基本上持“承认现实,正面教育,合理引导”的教育态度。应该说这一变化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一现象随之也引发了种种问题,如近年媒体披露的某些大学生同居,未婚先孕、流产,或因承受不住感情挫败而颓废堕落,甚至伤害他人等事件时有发生。这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在生理和心理上不能协调发展,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不仅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给构建和谐校园及社会带来隐患。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提高大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解决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2.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状况

2.1恋爱动机多样。

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多样,而其中“为找到情投意合的爱侣”的比例最重,占61.7%。但由于在空虚、百无聊赖中寻找刺激,为满足好奇心理及生理需要而恋爱的大学生的比例由2004年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17.6%[1]。

2.2对恋爱和态度开放。

大学生对恋爱和态度比以往开放,他们在恋爱中发生过度亲密行为甚至的比例在上升。

调查发现,81.4%的人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12.3%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对恋人曾与别人有过的,64%的人表示不追究过去,只看相恋以后。46.4%的人不反对婚前[2]。而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校大学生恋爱比例更高,38.6%谈过或正在谈恋爱,恋爱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五年级男学生恋爱发生率为53.8%,女生为67.1%[3]。

近年各高校的调查表明,超过50%的大学生已经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4]。2007年11月,对佳木斯大学1685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1.6%“正在谈”,26.8%“原来谈过”,只有2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期间不想谈”。这和2006年南京某高校调查资料基本一致。另外,学生恋爱的年龄有所提前,在年龄较小的新生中,谈恋爱的比例上升到了15.5%。与异往中,拥抱占43.6%,接吻占29.1%,发生占14.5%,无上述现象的仅占31.7%。现代的恋爱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得到认同,“谈过已分手”的比例在上升[5]。

3.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特点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普遍表现出三种特点,具体为:1)普及化。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已谈恋爱的人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年级学生高达50%―60%,而赞成谈恋爱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5%。2)低龄化。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部分甚至在初高中就已经确立恋爱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之前大一学生恋爱人数只占5%,而现在已达15%左右。3)公开化。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东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往往较为公开。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3.1爱情与学业关系处理不当。

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6.8%的学生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说明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未能正确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甚至因为谈恋爱耽误了学业。现实表明,部分大学生能从主观认识上意识到学业第一,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难以自拔,强烈的感情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

3.2恋爱观念日益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恋爱意识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有较深影响,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时代变化,大学生的恋爱观也逐渐变得开放起来。一方面反映在“一见钟情”的增多或缺乏深入地观察和全面地了解就确立恋爱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性观念的变化。调查中,面对“你认为‘爱人只能一个,情人可以多个’”的问题时,认为“有一定道理”和“正确的”男女生比例分别达到40.8%和22.91%;有34%的学生不反对婚前,其中17%的学生赞成婚前,9%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要顺其自然。部分大学生甚至漠视恋爱道德,缺乏相应的爱情责任感。

3.3恋爱动机非单纯化。

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且呈现非单纯化:部分人对生活缺乏明确目标,仅仅是觉得寂寞,想找一个异性朋友解解闷,以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方式;有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不谈朋友就是表明自己没有魅力,借恋爱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或是看到别人有了对象,唯恐自己落后,故随大流;有的担心毕业后谈恋爱没经验,不如先在学校“练习练习”;有的则是遵照父母意见,想在大学找个如意伴侣等。

3.4恋爱关系脆弱化,恋爱受挫心理调适能力弱。

由于部分大学生谈恋爱本身目的不明确,在择偶标准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恋爱双方在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常常出现“闪电式恋爱、闪电式分手”的局面。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少。有些大学生还不完全懂得恋爱的方式方法,意气用事,行动往往轻浮、草率、鲁莽;有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因失恋,丧失生活动力,甚至有少部分做出自杀或报复他人等偏激行为,从而造成恋爱上的“创伤”,悔恨终生。如北京某大学对学生进行调查,主张“不成恋人成朋友”的为49%,主张“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的为36.5%,主张“找新的对象抚平创伤”的为10.6%,主张“报复对方”的为2.4%,选择“悲观厌世”的为1.6%。

4.大学生恋爱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

通常认为,恋爱教育主要是爱情观、恋爱观的教育,而对于其具体内容,学者们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研究认为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恋爱的原则教育、性别观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生理教育、法纪教育等。

但本研究认为,恋爱教育本质上是心理的教育、自我认识的教育。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个性,才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接纳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安全的亲密关系。

由于对恋爱教育具体内容见解不同,学者们提出的恋爱教育的途径丰富多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法、课外活动法、讲座讨论法、经典诵读法、个别咨询法、家庭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6]。通常认为恋爱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正面引导和持之以恒。而课堂理论教育、讲座讨论和个别咨询是大学生恋爱教育的三种基本方式,其中课堂上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有效途径。而开展讨论会和辩论赛可以及时消除学生恋爱中的疑问,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由于爱情的私密性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开展爱情心理咨询和审美教育也是进行恋爱教育的有效途径。

最近有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7],还可以积极缓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8]。因此,还应在高校积极开展团体恋爱心理辅导及相关活动,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恋爱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波,李晓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179-180.

[2]赖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25-327.

[3]武松,刘茜,朱继民,范引光,叶冬.安徽中医学院1257名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8(26):634-635.

[4]冷旭东.对1685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

[5]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

[6]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8

1.1恋爱观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在择偶标准、情感处理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认知以及对待爱情的行为倾向方面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了“现实中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也是有关社会历史理论的出发点i。恋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价值体系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1.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分析。研究微信聊天工具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与道德教育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恋爱观的维度进行分析。

(1)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爱情与道德是相伴而生的,爱情是基于的道德之上的,在中国具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道德观念了。通过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可以在用户在不见面的情况,使双方能够自由的交流。从理论上讲,这时候双方的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更纯粹,由于微信信息沟通功能的便捷,彼此的关心与问候得以实现,更容易建立起双方之间的精神依赖。

(2)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从文化程度的角度来说大学文化还是比较高的,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深度还算比较高的。微信作为社交网络交流工具,其重要特点是“社区化”,对某一话题的探讨与共同关注,是双方有进行继续交流意愿的基础,而这其中往往是对品德、兴趣、性格的考虑。

(3)恋爱目的。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人,由于学习的压力,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也有很大的改变。少了以恋爱为游戏的态度,对恋爱的目的也趋于单纯化。在利用微信添加好友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或者手机QQ上的好友,这样添加的好友都是自己认识的,对于大学来说无论是出入寻找“比翼双飞”的“小伙伴”,还是学习与人相处的目的,这些功能帮其实现。

(4)婚姻家庭观。传统的恋爱观认为,恋爱是以结婚为前提的。因此,对恋爱观的考量必须包含其婚姻家庭观。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他人相比还是较多的,其对婚姻家庭观大学生更趋向追求结婚为目的、对待婚姻男女双方更要忠诚。在目前的微信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网页发图片、附文字记录自己的恋爱生活,这些内容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这些文字图片资料会成为记录,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婚姻观的形成,即婚姻意味着忠诚和责任。

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A市3所高校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而研究对象必须是有过通过微信交友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从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恋爱的目的以及婚姻家庭观四个方面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二是选取A市对应的3所大学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和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来了解老师对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与道德教育问题的看法。

2.2调查结果

2.2.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总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了470份,回收率94%,剔除回答不完善的问卷后,有效答卷456份,问卷有效率达97%。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可通过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积极影响,总体赞同比例占74.08%,而在恋爱观的四个维度当中,大学生认可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最大的是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占82.38%,其次是赞同对爱情的认识的影响占73.91%,而认可微信影响大学生对婚姻家庭观以及恋爱目的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是73.89%和66.13%。从二级指标来看,对性格合拍的恋爱对象表示赞同的大学最多,这个比例高达91.23%,其次是有共同志趣这一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占89.62%,对寻找学习的动力这一选题表示赞同的最少,只有58.13%。

3、道德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措施

3.1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的传播和传递不再是单项式模式,它已经被一种精心搭建的互动和分享的平台所代替。在此平台上,媒介的接触越来越人性化。因此,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中的一种,其对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利用微信传输图片、文字的功能向学生传输教育的思想,无面对面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环境,以减轻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在微信环境中,思想教育者也可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个人的恋爱观等信息,为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利用微信从“大众”向“聚众”转变,针对学生遇到的个人为题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大学生对特定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信赖度,使微信作为载体传播和推广思想教育工作。

3.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在谈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时候我们也是否真正想过怎样才能改善和完善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中,大学生懂得恋爱是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种相互欣赏,在双方互相谅解与彼此忠诚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文明爱情。所以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得是需要对大学生恋爱观的一种引导。把现在大学生恋爱观与恋爱道德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之中,以传统灌输与现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会起到很有成效的效果。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恋爱的严肃性,更需要在这种引导之下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要使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需要两个人要以高度谨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爱情。爱情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在恋爱的过程中,现在大学生需要懂得自由不等于放纵,恋爱不等于束缚,在恋爱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天长地久不单单需要两个人无尽的厮守,更需要在正确的实践做正确的事,认识到学习为学生的本位,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厮守的保障。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 恋爱 学习

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现象也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但仍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定论。就现状来说,高校掀起的恋爱热,覆盖面广、影响深,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1.高校学生恋爱现状

1.1恋爱心理自主、随意性强

现今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冲动,较少看重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心理自主性很强,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轻现实,易冲动,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局限。

1.2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由于大学生恋爱的不成熟,成功率比较低,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失恋是大多数恋爱的必然结果,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对学业造成较大影响。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等情绪会使当事者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有的甚至形成阴影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2.当代大学生的几种错误恋爱观

2.1恋爱目的不明确,只为体验爱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校园爱情作为生活的点缀,以此排遣课余生活的寂寞,改变生活的单调。恋爱成为一种感情体验,借此寻求刺激,据我们调查有63%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以毕业作为爱情终点。这种恋爱观放纵情感,推卸责任,贻害无穷。

2.2主次不清,恋爱影响学习

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却在日渐深厚的情感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最终或因挂科,或因爱情波折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

2.3思想过于开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

西方开放思想冲击了人们固有观念,含蓄内敛的东方传统被人们逐渐淡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现象”时,认为“坚决反对”的占39%,认为“能接受和无所谓”的占61%。在回答对婚外恋的看法时,有一半的学生表示认同,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认同。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很多高校采取既不支持又不反对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大学生不正确甚至错误的恋爱动机,疏导大学生的感情困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3.1开展情感教育

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恋爱的原则教育、性别观教育、生理教育、法纪教育等。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爱情的本质。

3.2强化校园文化功能,以高尚的情感教育

学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化素质教育影片等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引进中外经典文学、美学作品,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志存高远,专心学习,立志成才。

3.3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

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大学生的恋爱健康问题,最好是由思想教育工作者会同校医,把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再觉得神秘、好奇。要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要及时引导学生摆脱恋爱的困惑,舒缓因恋爱而产生的压力,抛弃因恋爱而带来的挫折感,做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3.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

恋爱实际上是一场费时、费钱、费力、劳心伤神的“疲劳战”,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积累知识,培养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当前应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不要让恋爱过多挤压学习时问,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3.5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联手引导学生

由于青春期中的性心理和性行为、恋爱行为和婚恋观念都是较为个性化并带有隐私性的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应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与孩了共同探讨一些与心理、情感、爱恋、选择终身伴倡等问题要联手工作,形成合力,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并永远健康幸福。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研究

爱情历来都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恰到好处的道出了爱情罗曼蒂克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文明成果都离不开爱情的推动。与古代社会对爱情三缄其口的态度不同,现代社会对爱情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同时人们对爱情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特别是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是不遗余力的追寻自己的爱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恋爱现象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理解大学恋爱现象,就需要首先对恋爱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概述。

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从而让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关恋爱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的影响了西方整个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从生物性的人本能出发,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出生到1岁)、期(2-3岁)、性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和两性期(13-18岁)五个阶段。口唇期的婴儿以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期的儿童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或排便过程;性器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这一时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热心于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同性友谊;青春期青年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青年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4-7岁)、童年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和成年后期(50岁后)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它们分别是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耻,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角色同一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他把成功的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结婚是青年人的人生大事,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年人开始产生了恋爱情感和结婚愿望,并走向婚姻现实,这对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有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佛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中的两性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埃里克森人格社会心理发展中成年早期的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恋爱对于青年大学来说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一些恋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爱情是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情是一个美妙神奇的字眼,代表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我们要认识爱情对大学生的神圣性,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莎伦q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q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72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12

关键字:中专生;早恋;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恋”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且日趋严重,早恋现象已经向行为公开化、恋爱联盟化发展。而由于中专生的知识结构尚简单,在遇到问题时处理不当,过于偏激,以至于在不正常的感情漩涡里愈陷愈深,甚至会因此而触犯法律。事实告诉我们,中专生的早恋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与解决,必将给其本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正因为早恋会给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班主任,应该怎样处理这些现象呢?

1.正确认识早恋是解决早恋问题的前提

有些人把“早恋”与“道德败坏”,“大逆不道“、“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等相提并论,其实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尤其是指在求学期间(中小学期间)所发生的恋爱现象。界定早恋主要是看行为,如果没有表达,更没有恋爱行为,最多只能算暗恋。早恋应该是两个人互相表达并接受对方,有了类似成年人的恋爱行为,比如拥抱、接吻等等才能算作早恋。

主要表现为:朦胧的爱(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茅盾的爱(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和多变的爱(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早恋原因: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驱动,喜欢接近异性,当遇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或者有些同学以交男女朋友来论本事,于是出现要尝试一下的赶时髦心理,为争脸面, 加入早恋大军;或者是因为缺少关爱,为寻求弥补而谈恋爱,在这方面表现较突出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和独生子女,平时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当他或者她表现得对自己比较关爱时,就比较容易投怀送抱;或者是因家长严禁学生与异性接触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去恋爱;或者是因大众媒介的刺激和影响、成人世界的情情爱爱、对异性和对爱情的浪漫幻想以及盲目从众心理驱使学生误入早恋歧途。

总之,要认识到学生早恋是人生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又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现象,因此班主任也不应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班主任只有正确认识早恋,才能预防中专生早恋,才能更好地帮助早恋的学生走出青春的烦恼。

2.解决早恋问题预防是关键

在班级带领当中,预防早恋方面我有这样的体会:在接手新班的第一个月里,给学生做关于早恋的主题班会,传授一些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第二特征的突变,由于性生理急剧发育、性意识的觉醒,个体对异性的兴趣、吸引、向往不断增强,有需求“恋爱”这种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让学生不必对自己的变化而恐慌。但并不是说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就可以去恋爱了。接下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早恋的危害,从而给她们打了个避免恋爱的预防针。

另外,由于我所带的班级是会计班,全部都是女生,我给学生讲述性方面的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预防和性道德方面知识。这一系列教育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坦然面对异往,强化健康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而为她们正常的异往提供知识、技能、道德和心理保障,同时创设宽松和谐的异往氛围,进一步形成健康的友谊、恋爱、家庭观念,使她们形成抵制色情文化的免疫抗体。

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避免早恋。首先,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升华自己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真爱。其次,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再次,要注意心理卫生,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不上不健康的网站,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

通过这一主题班会,在预防学生早恋方面取到良好的效果。

3.正确对待早恋学生是解决早恋问题的重要手段

解决早恋问题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阶段的恋爱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在早恋的朦胧期,我们对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心,也不必阻挠。如果学生已经开始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表示对某一异性的好感,同时可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这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公开批评学生,因为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女生长得比较娇小可爱,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离异家庭中个性孤僻,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一天,值日的老师告诉我她和一个男生在足球场上拥抱。我理清头绪后找个理由在一次晚自习后约她出来一起散步,感觉得出她对我有些戒备,有时候还故意回避我的眼神,为了解除她的戒备之心,我并没有马上质问她恋爱的事情。我先和她聊起她学习怎么样,还聊了会计该如何学才学得好,也和她讲起我以前中学、大学的生活,甚至我还告诉她我初中时暗恋一个男生的事,也告诉她后来对那次暗恋的感慨等等,她听了我的故事之后,对我的戒备之心也减少了一点,但是直觉告诉我现在还不是谈论她恋爱问题的时候。于是又给她讲了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甲也是生活在离异的家庭中,但是很争气,成绩一直都很好,自从甲和乙认识并步入爱河后高中没有毕业因为怀孕辍学了,本来可以考重点大学的甲却与大学无缘,生孩子后在家里面带小孩,乙继续读书,由于当时年纪的问题他们没有能登记结婚,后来结局是乙在大学里又谈起了恋爱,忘记了当时的山盟海誓丝毫不顾及甲母女了,甲为了生存只能起早贪黑去种田,生活比较落魄-----听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学生哭了,我把纸巾递给,等她情绪稳定后,她自己把她恋爱的事情告诉了我,还问我是不是男人都不可靠-----我知道她问这个问题肯定和她的爸爸有关。

后来我给她的回答是:不是因为男人不可靠,而是因为当时的恋爱不现实,且早恋不是真正的恋爱。每个人,无论男女,到了一定年龄是要谈恋爱,要过家庭生活的。但是,如树上的果子,是熟的好吃,还是生的好吃?人也象果子,要长得成熟,有了学问,会做工作,又有养育子女的能力,就好比果子熟了,那时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了。要是书还没有学习好,工作能力没有培养好,谈恋爱会有好处吗?花季的情感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感,然而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毁了自己的一生。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我们千万不可以在春天就去挥霍夏天。莫让情感航船过早靠岸。

最后,我还给她做了今后的学习方向,和她一起定了一个目标,也给她传授了一个人只有自己能独立了再去恋爱才有可能幸福的思想。后来这个学生自己停了那次恋爱,把精力放回到学习中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了班上第二名。

通过这次事件,我认为在解决早恋问题时,理解和尊重很重要。另外和学生将心比心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的关心,学生才会信任你,才会把他或者她自己的烦恼告诉你,也才会把她的秘密告诉你,进而接受你的建议。如果没有交流就严加阻挠,由于学生逆反的心里反而使早恋的学生走得更近。

4. 三方配合解决早恋问题

学校方面: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心里咨询教师,全校性开设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解决心里疑难问题;多搞一些适合中专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建立多个社团,比如文学社、篮球社团、街舞协会等,有发挥他们特长的舞台,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事可做而不至于无聊;定期组织技能比赛,让学生有奋斗的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举办文学作品鉴赏指导讲座,这样既可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以提高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家长方面: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 展个人爱好,如进行集邮、读世界名著、练习写作投稿,使课余的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

社会方面:杜绝色情文化泛滥,包括、色情录像,特别是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网吧,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帮助青少年度过青春这一门槛,若发现青少年观看色情方面的东西,发现者有权力并有责任对其进行教育。

正确对待中专生的早恋方法有很多,主要还是要适时、适度地对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去关心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处理好中专生的早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