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恋爱观调查报告

恋爱观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19 23:02:20

恋爱观调查报告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问题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使用自己设计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研究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卷为130份。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

二、调查目的

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恋爱观,因此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处理恋爱关系的方法各不相同。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业与生活有促进的作用,消极错误的恋爱观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错误消极的恋爱观,如过分地看重对方的物质基础、恋爱至上甚至失去理智、对待爱情的态度不认真等等。这种恋爱关系容易导致双方恋爱关系的破裂,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酿成悲剧。出于这一现状,我们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本校大学生的恋爱观特点,分析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三、调查结果分析

进入大学后,人们摆脱了高中重压式的机械学习,时间变得随机而自由,于是有了许多空闲时光。而且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长期如此,内心的空虚日益加重,压抑开始充满心头。现如今,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

(一)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根据统计显示,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32人,男生12人,女生20人。其中正在谈恋爱的仅有2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当被问及网恋、姐弟恋、同居等问题,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不赞同的。关于遇见喜欢的人的做法时,80%的人表示会单相思,并不会采取行动。当被问及你期待的爱情是什么样的?70%的同学向往的是浪漫纯情的爱情。可见,大一的学生思想还是很纯洁的,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恋爱这一问题;且胆子比较小,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32人,男生10人,女生各22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调查显示:40%的人处于恋爱状态,相比大一的情况,恋爱人数明显上升:对于网恋、姐弟恋、异地恋也表示接受,但70%的人表示无法接受未婚同居的情况,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实现。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注重的只是恋爱的过程,轻视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反过来也反映了现今大学生恋爱的状况很难有结果。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恋爱观念正在逐渐的形成与改变。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46人,从调查中分析出,认为应该男生付款的老一派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抹杀,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前恋爱观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女生地位的不断提升,女生经济的独立,使恋爱过程更简单,纯洁,更值得人们的向往。在此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失恋与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最终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2、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3、对于网恋、姐弟恋、异地恋,大部分的都不赞同,只有5人赞同。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在“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性行为已不再那么保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性行为。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四、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是出于寂寞、好奇心、從众心理等,只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因此,学校有必要端正同学的恋爱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态度不认真

从“你认为大学的爱情能走到最后吗”的答案中,统计出60%的人认为是不会。目前恋爱的大学生,不注重恋爱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之后的发展,“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不恋爱,便觉得大学不完整,而从未考虑过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这就造成“毕业那天一起失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

(三)道德观念淡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未婚同居,更深刻地体现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及不负责的态度,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未婚同居给他们带来的潜在严重后果。

五、总结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2

调查对象:湖北医药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6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为83%;同时发起网络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和网络日志形式发出,作为纸质问卷的补充,收集到8份。共58份。

一、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恋爱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恋爱观进行了一个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二)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

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有积极、消极两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而持积极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好。显而易见,大学生认为在校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

(三)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表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心、从众心理等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

(四)在恋爱中的消费态度

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男生掏钱,这点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认为应该AA制,共同付出共同承担;而女生掏钱的情况和不分彼此的情况相对较少。

(五)失恋后的摆脱方法

对于失恋以后的摆脱方法,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理性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好友倾诉,但也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去化解失恋的痛苦,选择报复对方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二、大学生爱情观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2、孤独心理。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大学里一个人太寂寞,整天无所事事,急于找另一半来跟自己度过无聊的时光。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完全持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4、大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了,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很没面子。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心智虽趋于成熟,但在处理大学中恋爱的问题时却往往不够理性,本次调查结果凸显大学生爱情观的迷茫与困惑。

2、不注重恋爱的结果。目前恋爱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之后的发展,“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恋爱当做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不恋爱,便觉得大学不完整,而从未考虑过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这就造成“毕业那天一起失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有24%的同学从未考虑过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在爱情观上表现出不负责的态度。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性教育; ; 性观念; 调查

A survey on the sex education, sexual behaviors and conception

YU Fengbin1, YANG Jing2, WEI Xiaoqin1, WANG Liping2

1Panzhihua Medical College,Sichuan 6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ation, Panzhihua College, Sichuan 6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sexual con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need for sexual education.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on the sexual knowledge, sexual conception, sexual education status and sexual education need of 1920 students who have chosen sexual education as their elective course in Panzhihua College. Results: There are altogether 1242 valid questionnaires. About 13.3% universities are seriously lack of sexual education, and 64.7% of the students expect the offer of sex education courses. About 42.1% survey subjects have reported to have sexual behaviors, and 10.1% not taking contraception measure. About 71.4% students agree with college love, and 29.7% of them are experiencing love. 63.2% of the students consider it a personal freedom to have cohabilitation, but 27.4% of them don’t accept it.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changed their sexual conception and have a high demand for sexual education. Sex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to ensur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education; sexual behavior; sex conception; survey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其性观念,分析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及需要加强的性教育内容,笔者对我校近两年选修性教育的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近两年为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大学生性教育选修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方式,期末考查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开交卷。发放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17名(1.3%),二年级875名(70.4%),三年级265名(21.3%),四年级95名(7.0%);男生772名(62.2%),女生470名(37.8%);年龄17~25岁,全部未婚。

问卷内容除性别、年龄、年级等一般情况外,还包括原有性知识来源、本期性教育课堂评价、你期待的性教育方式及内容、恋爱状况、校外同居、同性恋认知、性骚扰、性、状况等9个方面。另外,除备选答案外还可自由作答。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不同性别组、年级组的被调查者进行两样本χ2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教育

2.1.1 原有性知识来源665名被调查者(53.5%)报告原有性知识来源于杂志,578名被调查者(46.5%)报告来源于影视,485名被调查者(39%)报告来源于网络,591名被调查者(47.6%)报告来源于同学朋友,95名被调查者(7.6%)报告来源于父母,218名被调查者(17.6%)报告来源于老师,165名被调查者(13.3%)报告来源于其他途径。结果表明,大学生原有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的杂志、影视、网络及同学朋友,而家庭(父母)、学校(老师)性教育严重不足,差异有显著性(P<0.01)。

2.1.2性教育课堂评价1079名被调查者(86.9%)认为课堂性教育内容适当,64名被调查者(5.2%)认为太保守,68名被调查者(5.5%)认为太开放;608名被调查者(49%)接受性教育后没有发生,74名被调查者(6%)次数增多,85名被调查者(6.8%)减少;991名被调查者(79.8%)认为获得性知识较多,79名被调查者(6.4%)认为较少,6名被调查者(0.5%)认为很少。

2.1.3性教育方式804名被调查者(64.7%)期待的性教育方式为开设性教育课,402名被调查者(32.4%)期待举办性教育讲座,360名被调查者(29%)希望提供性教育读物或视频,217名被调查者(17.5%)建议穿插在思想品德课中,144名被调查者(11.6%)建议组建协会同伴互助。

2.1.4 性教育内容925名被调查者(74.5%)期待的性教育内容为性生理、避孕、生育;625名被调查者(50.3%)期待性法律、性伦理道德;603名被调查者(48.6%)期待性生活具体知识、;382名被调查者(30.8%)期待性、性病艾滋病知识;302名被调查者(24.3%)认为应该包括性心理、性变态、同性恋知识。

2.2

523名被调查者(42.1%)坦然报告曾经有过,其中最后一次对象为恋人者449名(36.2%)、为普通同学朋友或网友者45名(3.6%)、为不了解的人(或商业)29名(2.3%),125名被调查者(10.1%)不采取或有时采取避孕措施,报告数量在2~5个者73名(5.9%)。661名被调查者(53.2%)认为性只要适度有利健康,381名被调查者(30.7%)认为性是不良习惯;489名被调查者(39.4%)报告最近一个月性次数为0次,234名被调查者(18.8%)报告性在5次以下,46名被调查者(3.6%)性在10次以上。

2.3 性观念

性观念是指对性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1]。

2.3.1 恋爱及同居状况恋爱态度,887名被调查者(71.4%)赞成恋爱,369名被调查者(29.7%)正在恋爱,25名被调查者(2%)不赞成恋爱,103名被调查者(8.3%)在恋爱或性问题方面困扰很大。关于恋人失贞,580名被调查者(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80名被调查者(14.5%)无所谓不想它,158名被调查者(12.7%)接受但内心痛苦,137名被调查者(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581名被调查者(46.8%)能坦白相告,101名被调查者(8.1%)却隐瞒到底,42名被调查者(3.4%)采取婚后再说。对校外同居的态度,785名被调查者(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340名被调查者(27.4%)认为不可以,应保持婚前贞节。

2.3.2 对同性恋及性骚扰态度关于同性恋,630名被调查者(50.7%)认为正常是性取向不同,211名被调查者(17%)认为是变态行为,156名被调查者(12.6%)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行为;对同性恋同学,555名被调查者(44.7%)不厌恶也不躲开,302名被调查者(24.3%)保持距离,39名被调查者(3.1%)与之绝交。对性骚扰的态度方面,823名被调查者(66.3%)立即拒绝,328名被调查者(26.4%)求助于法律,55名被调查者(4.4%)认为,自己能吸引别人的注意而高兴,26名被调查者(2.1%)为了利益忍气吞声。

3讨论

3.1大学生性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因索的影响,性教育一直落后于性发育[2],但大学生的婚前、妊娠、人工流产发生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3]。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面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问题过分放纵与过分压抑都会给其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损害。我国现阶段的性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郭瑞雪等[4]调查发现,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高达33.6%,而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中仅有10.5%接受过来自父母双方的性教育。本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家庭(7.6%)和学校(13.3%)正规途径不足,其余则来自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络信息等社会途径,高校在性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一青年知识群体的性教育,要注意不同类型高校特点,以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性道德、性法律知识,以高尚的爱情婚姻事例为题材,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针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点面结合,在向全体同学介绍科学性知识的同时,也应对个别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真指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性知识体系,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5]。

3.2开放的性观念,矛盾的性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性道德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禁锢的挣脱和性自由的渴望与性观念的陈旧难以转换并存。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受传统性道德价值观的冲击,而新的性道德价值观念、性道德标准、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科学的性教育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化,不仅表现在谈恋爱比例升高,而且也表现为性观念超前,婚前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大学生性观念和的发展现状与受性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首次年龄提前和婚前增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上海市1995~1996年参加婚前检查的女性70%以上有性经历,其中22.10%的女青年首次发生在19岁以下[6]。本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高达42.1%,与徐军[7]报告的48%接近,高于国内大多数的调查。随着进入青春期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迟,青少年发生婚前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大部分学生后备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不但耽误学业,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可能因此丢失生命。性观念开放是发展趋势,但性知识贫乏却可能严重危害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这提示我们,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刻不容缓。

性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客观上受到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主观上受先前既有态度、科学知识水平的影响[8]。对于大学生而言,性观念还处于形成过程中,对其加强有针对性的性教育,从而使之性态度和性心理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有学者认为,对于非婚的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态度,或者性开放程度[9]。本调查发现,在婚前普遍存在及社会对持较开放态度的客观现实中,大学生71.4%赞成恋爱,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关于恋人失贞,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46.8%能坦白相告,8.1%却隐瞒到底,3.4%采取婚后再说,说明大学生性观念逐步开放而性心理却又相互矛盾。我国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特别是观点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性开放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限制。所以在性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正确的性观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堂,哈玉红,海存福.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17(9):26-29.

2 Watts J.China sex education lags behind sexual activity.Phasing out of pre-marriage health checks leaves authorities with no sexual-education tools[J].Lancet,2004,363(9416):1208-1208.

3 Chen JQ,Michael P,Ping H,et a1.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in China:Knowledge,attitudes,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f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Child Abuse & Neglect,2007,31(7):747-755.

4 郭瑞雪,李峰.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40-45.

5 陈一筠.艰苦拓荒十余载播种耕耘盼开花――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6,15(4):3-7.

6 涂晓雯.上海婚前体检男女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状况分析[J].生殖与避孕,2002,22(6):361-362.

7 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7,16(9):36-39.

8 Goodson P,Eric R,Sarah C,et a1.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s,attitudes,and inten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3):310-319.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4

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五成大学生反对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

这些数据,是长沙学院的4名“校报”记者雷鸿涛、丁琴琴、赵爽、张瑜,在5月至6月间走访调查了湖南省7所高校的205名大学生而得出的。

调查省会7所高校

长沙学院新闻专业大二学生雷鸿涛是此次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也是调查小组4个成员中目前唯一在谈恋爱的。

雷鸿涛说,进行这个调查的初衷,是因为校报老师交付了他们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调查选题,大学生恋爱是其中的选题之一。“我们4个人首先将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初稿,在长沙学院进行了调查,然后回来完善,再分别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大众传媒学院、长沙师范(大专)、湖南农大、湖南大学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来自同龄人的问卷调查比较配合。

从5月13日至6月3日,每个周末他们都没有闲着,恋爱调查采用人工问题调查,合计205名大学生。

“成功率”太低女友生疑

调查完毕,4个成员都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表示意外。

“大学时代的爱情竟如此脆弱?”文秘专业大一女生、调查小组成员赵爽还没有谈男朋友,她坦言会认真对待大学时代的爱情。

正在谈恋爱的雷鸿涛为这个低得可怜的“成功率”和女朋友吵了嘴。女朋友浏览了调查的草稿,结果两人吵了一架。雷鸿涛说他尊重自己的调查数据,然后再跟女朋友做工作。

还有一个数据也是让调查小组觉得“不太真实”。只有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调查组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高校附近,一些大学生租房同居,共筑小巢,与合法夫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据不一定准但体现了眼界

一名毕业生说,他打算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可女朋友坚持去深圳,现在都轮到彼此互道“珍重”的话了——好聚好散。

一名男生在填写问卷调查,女朋友一旁看着,最后两人吵了起来。因为男生在问卷上一个又一个的钩,把两人之间的一层纸给捅破了,她也许看到了他对以后结婚的态度是选择了“想过,但好像不现实”,这个大实话对恋爱中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无独有偶,一位女生看了调查结果后,说她在大学一定不谈恋爱,因为谈了也白谈。

但雷鸿涛说,如果一味把焦点放在结果上,也许错了。他们的调查只是一种原生态的展示,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可以告诉社会,当代大学生在思考那些更深远的问题,在这种思考中,他们的目光也将锤炼得更深邃。

[调查摘要]

[数字]

在问到你如何看待“门当户对”这一观念时,52.7%的受访者选择了“没必要,真心相爱就行”。37.1%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还是有参考价值。看重的仅占8.8%。

[观点]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应该是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门当户对”。——中南大学的罗同学

[数字]

51.7%选择“靠别人不如靠自己”。16.1%赞成“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

[观点]

财富解决不了人的幸福问题。

——长沙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夏湘远教授

[数字]

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认为对待婚前性行为“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的受访者占了53.2%,而坚决反对的仅为11.7%。35.1%的受访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只要双方愿意,可以接受”。

[观点]

大学生应学会更理性地对待性,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性知识的正确学习,将婚前性行为的风险降到最低。

——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贺革

[数字]

23.9%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很希望和自己的恋人结婚。22.1%有恋爱经历的受访者是为了“寻找未来伴侣”。大学生谈恋爱能结婚的仅占1.5%。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就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女大学生是明日社会精英,全社会对他们寄于了厚望,他们的婚恋观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婚恋观是对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折射出人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趋于成熟,有了恋爱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的3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分析

1.恋爱动机不纯。根据调查数据,37.6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在于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把恋爱当做享受,并没有考虑结婚;31.2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一种体验,是大学阶段必须经过的;16.27%的女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恋爱就恋爱,不能恋爱就分手;14.86%的恋爱可以填补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空白。由此可见,当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呈现出动机不纯的现状。

2.网恋较为盛行。近年来,网恋比较盛行,对过去较为传统的相识、相亲、相恋的有所改变,《2006 年中国婚恋服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一千多家网络婚恋网站,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女生多于男生。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出,79.26%的女大学生正在进行或曾经有过网恋,12.35%的女大学生表示曾经同时有过与多位异性进行网恋,90%网恋的目的在于寻求刺激,填补心中空白,0.4%的女大学生曾经因网恋而发生意外,如怀孕、欺骗等。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恋得到了不少女大学生的垂青,且大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

3.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前,“君子”、“才子”、“财子”成为了女大学生追逐的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有52.3%的女大学生选择“君子”,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只有15.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才子”。可以看出,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把“君子”和“财子”放在了各项择偶标准的前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通过对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69.31%的男大学生和58.63%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前可以有,但是有45.21%的大学生认为应理智对待婚前;31.26%的男大学生和59.32%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外是不道德的,应受到良心谴责和法律制裁;74.25%的大学生对性解放等问题持有无所谓的态度;34.68%的大学生认为发生了性关系就一定要结婚。因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对就业的影响

1.恋爱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就业。通过调查得出,85.69%的女大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有过恋爱,那些没有恋爱过的女大学生也表示有着比较强烈的恋爱愿望;92.65%的女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第一;22.4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影响学习;86.26%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会影响到学习;45.36%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但是也有54.6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能较好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女大学生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恋爱或娱乐上,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甚至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且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导致就业本领不高,就业实力不强的局面,这就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埋下了障碍。

2.婚恋观影响就业观。2011年11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了“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其中7成受访者认为做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另外,还有高达4成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婚外恋持宽容态度,小三不应再被人人喊打。虽然这组数据不是针对女大学生的,但是也容易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这和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女大学生调查显示的数据并无太多差异,即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这一以物质为主的婚恋观直接导致女大学生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男性作为婚姻伴侣,更容易导致女大学生拜金主义的产生,即寻找工资待遇较高的岗位,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这对女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婚恋观导致他们错误的婚姻观,错误的婚姻观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就业观。

3.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1990 年,国家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涉及到女大学生就业的目的这一问题时,数据显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占比例为69.35%,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比例55.91%,希望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的占比例32.46%,维持家庭和自己生活的18.32%,充实自己的12.32%。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女大学生更渴望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就业的经济型动机较弱,社会性动机和自我价值动机较强,希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观现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和婚恋观点都会对将来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对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引导,就会使得女大学生不能为将来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锻炼才能,更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就业目的了。

参考文献: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6

六成多单身人士独处时间超6小时

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近日,某知名婚恋网站了《我们要在一起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概括了现在婚恋的几个特点,宅排在第一位。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超长时间宅家,男性上网,女性追剧。63%单身人士每天独处的平均时间超过6小时。

超六成单身人士独处6个小时以上

男性重相貌女性重经济

该报告指出,现在四成以上的单身男女表示和条件合适的人结婚。在当代人婚恋观中,爱情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唯一通行证,大家都变得更加理性,结婚前双方条件要匹配。其中男性关心前三位的是外在相貌、身体健康、情感经历,女性则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职业。另外近三成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有失败的感情经历,而父母影响方面,男性比例(33.5%)要高于女性(27.4%)。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单身人士会因为 两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而决定结婚。而男女差异明显的是,仍有26%的男性结婚的原因是给相爱的人一个归属(因爱而婚),相比男性,更多女性(23.2%)会因为对方很爱我决定结婚。

七成多女性要求有房

此外,有33.3%的女性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主要集中在内涵修养和自理能力上。尽管大部分单身人群都表示在上一年努力脱单,但单身人士究竟在爱情中的投入有多少呢?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月花费排名前三分别是:购物(网购)、享受美食和各类朋友聚会。单身人士花在相亲约会上的费用占比则很小。相较于女性,在此项上的花费男性比女性多10.3%。不过总的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单身男女人士对于脱单投入较少。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婚恋观 现状分析

婚恋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与态度。“90后”大学生出生在1990年之后,生长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年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也呈现出与“80后”、“70后”不同的地方,打上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择重庆十所高校10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婚恋观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0份,有效率达98%。

一、现状分析

(一)恋爱观

1.恋爱动机

恋爱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相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出于怎样的动机恋爱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婚姻生活的质量。从调查数据看,选择“因为爱情、选择人身伴侣”的占68%,选择“消遣、打发时间”的占9%,选择“随大流、从众”的占11%,选择“生理需要”的占5%,选择“其他”的占7%。“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体现出多样化特点,总体来看,是健康、理性的,是为了体验爱情的甜美和寻找人生的伴侣的。但也不难看出,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大学生活太无聊,为了排解寂寞;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恋爱;也有些大学生为了改变生活现状,本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而恋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动机存在不严肃、不负责任、功利化的现象。

2.择友标准

问卷在择友标准调查方面,采用多项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择友标准,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列。从调查结果看,不论性别,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把人品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相貌、个性和才能也是大学生恋爱择友的重要标准,其中,男生更看重对方的相貌,女生更看重对方的才能。这一结果反映出“90后”大学生择友总体是健康、理性的,“男才女貌”仍然是重要的择友标准。把“财富”这一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大学生的比例达13%,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友具有功利化倾向,尤其是女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把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1]

3.恋爱挫折

恋爱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恋爱人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恋爱的双方都渴望完美的爱情,甚至希望恋爱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婚姻。可是恋爱行为一旦发生,其实就意味着两种可能性:成功、失败。对于恋爱,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它的美好,却没有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有的甚至不能接受恋爱的失败,以非理性的方式应对恋爱挫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90后”大学生虽然伤心难过,但仍然会积极地调节情绪,坦然面对。“一蹶不振”的占10%,无所谓的占13%,2%的被调查者会采用报复或自杀应对恋爱挫折。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进行访谈,笔者认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失恋,理性对待恋爱挫折,通过倾诉、转移注意力、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升华等方式,调节失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走出失恋的阴影。但也有四分之一的“90后”大学生不能够积极面对,有的逃避,有的因此消沉、堕落,甚至还有2%的大学生会采用极端方式应对恋爱挫折,比如报复(伤害、杀害对方)或自杀。2%,比例不大,但不容忽视。因为这2%的大学生一旦采取极端方式,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他们本人、对方,双方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2%的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增强他们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给予爱,学会被爱,提高爱的能力。

(二)婚姻观

1.婚姻本质

关于婚姻究竟是什么,“90后”大学生的观点仍然是传统的。超过85%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归宿,9%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履行责任义务,6%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一起结伴、搭伙过日子。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和女生在此问题上存在差异,选择“婚姻就是爱情的归宿”的女生的比例高出男生十个百分点。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婚姻家庭观念弱化,但总体仍比较传统,且女生比男生更传统,更向往婚姻。

2.夫妻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

“90后”大学生对夫妻年龄“女大男小”的态度更开放,包容度更高,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于“姐弟恋”的接受认可度远远大于女生。而关于夫妻的经济、社会地位(女高男低),“90后”大学生的认同度都不高,且男生的认同度低于女生;家庭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方面,认同度则比较高,且男生认同度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传统的角色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

(三)性观念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普遍比较开放和宽容,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对于婚外,大学生的普遍持抵制态度,超过85%的学生不能接受婚外。对于对方是否保持童贞及是否有婚前,男生和女生表现出显著差异,男生的性宽容度远远大于女生。男生在对方是否保持童贞和是否有婚前方面表现出双重标准,允许自己有婚前,却更希望对方没有婚前。[2]

二、“90后”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一)恋爱功利化

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恋爱时表现出功利化倾向,尤其是女大学生。他们把恋爱建立在对对方家庭的财富、社会地位的考量上,忽视对方的人品、个性、能力等重要因素。[3]这种“为了改变生活现状”的恋爱动机和把对方财富作为首要标准的择友方式,遮蔽了恋爱的情感基础,使恋爱行为一开始就充满危机,摇摇欲坠。

(二)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不足

从调查结果看,对于恋爱挫折,有小部分大学生选择“消极应对”、“报复对方、自杀”,这说明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婚恋挫折,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需要增强。“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抗挫折能力有限。另外,由于比较自我,恋爱失败以后,他们往往不会反思自己,而是抱怨、怨恨对方,也会通过一些极端的行为应对恋爱挫折。

(三)性观念开放

相比“80后”、“7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婚前,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也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性观念的开放与当今女大学生未婚先孕、校园“人流手术”广告满天飞的现象有直接关系,也将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明辉,丁小燕.90后大学生恋爱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湖南某重点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宋振玲.90后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性教育[J].职业时空,2012.4.

[3]诸云,刘佳.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探析[J].科教导刊,2011.5.

重庆市教委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8

在520被许多年轻人赋予我爱你寓意的日子,一份新鲜出炉的《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82%的单身青年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该报告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百度大数据、金六福酒业联合发起,通过街头问卷、互联网调查等形式,共收到超过3万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95%。在地域分布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受访者超过50%,其他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受访者居多,职业分布上普通白领与公务员比例最高。

在针对受访者婚恋状况的调查中,65%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处于单身状态,只有26%的受访者表示已经结婚。在身边剩男剩女数量问题上,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剩男剩女处于多数状态。

对于单身状况,其中82%的单身青年选择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在成为剩男剩女的原因上,有7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是因为缺少勇气。

有65%的青年受访者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91%的青年男女认为婚姻是件压力很大、很麻烦的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父母压力的影响下,年轻人很难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婚姻上。

对于结婚的重要前提条件,有63%的青年男女认为物质条件满足是结婚的重要前提。稳定的感情不再是结婚的最重要因素。

有高达76%的适婚青年表示有恐婚心理。面对恐婚,除了对结婚高成本的恐惧,也有对婚后生活状态改变的担忧。在如何看待恐婚问题上,认为缺少勇气、不敢结婚的有超过60%,其次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压力过大。

报告认为,针对当前适婚单身青年的恐婚现象,既要宽容对待他们各自的选择,也要倡导当代青年勇敢结婚,大胆去爱。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9

【关键词】 四川大学生; 婚恋价值观; 性道德价值观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HAN LiMianyang Normal College,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Methods: A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on marriage, love and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of 289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Results: Different gender ma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早已不是新闻,这类现象在大学生中虽然不是主流,但亦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法律问题也不断凸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时期,其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以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为前提而逐步发展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不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有正确的认识,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达成互相尊重[1]。许多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对“性道德”的理解还处于混沌状态,常常因为一时冲动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所谓性道德是指评价的褒贬标准。”[2]已有关于大学生性道德方面的研究[3-7]主要集中对大学生恋爱观、性观念、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上,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性道德价值观密切联系的婚恋价值观是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8]。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价值观及择偶标准等方面[9-12]。综上两方面研究,较少述及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这两类价值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性道德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以及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 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抽取被试298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89人;汉族学生287人,少数民族学生11人;大一学生231人,大二学生63人,大三学生4人;理工科84人,文科136人,艺术科78人;党员6人,团员280人,群众12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18人,一般217人,较差63人;家庭所在地为大城市34人,中等城市46人,小城市87人,乡村131人;学生个人感情状况:恋爱未同居的86人,恋爱并同居的16人,曾经同居4人,单身19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婚恋价值观量表[14] 该量表包括了“中间手段”、“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1.856%,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α系数0.883和分半信度系数0.843,均为较好的接受水平。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在0.507~0.772之间,有适中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65~0.512之间。

2.2.2 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 易遵尧等编制的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15]包括了伦理原则、自愿原则、责任原则、感情观、忠诚观等8个一阶因子和婚外道德观、婚内道德观、同性道德观等3个二阶因子。量表采用重测信度和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信度的考量指标。总体问卷的α系数达到0.81 。各一阶因子的α系数在0.74~0.91 之间;各二阶因子的α系数在0.64~0.79 之间 ,问卷各层题目之间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表现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8个一阶因子的多维度构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因子之间均呈中等程度的相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2.3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照问卷顺序填写,施测顺序为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婚恋价值观量表、人生价值观量表。施测由受过训练的心理系高年级学生实施,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得分的差异检验

由表1可见,四川大学生在婚恋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上,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在婚恋价值观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维度上,女生分数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中间手段和现实发展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P

四川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观、忠诚观等维度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P

3.2 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回归分析

对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量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与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伦理原则”、“忠诚观”、“自愿原则”维度均呈现显著相关(P

为了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为自变量,以性道德价值观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见,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婚恋价值观可以解释19%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异。

4 讨论

4.1 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P

而在面对性问题时,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女生普遍比男生更看重“”,这与于萍等[25]调查结果一致。潘绥铭的有关调查也揭示女大学生对观的坚守显著高于男性[26] 。同时,女生更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这与佘双好[27]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同居”问题,女生比男生更慎重,更具有“责任感”,这与于萍等[28]调查结果一致。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差异可能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文化中“男效良才,女慕贞节”的思想,对于当代女大学生仍有较深刻的影响,从小的接受系统道德教育已将其内化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一。(2)由于女性生理特征决定其在恋爱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女生第一次发生往往会导致处女膜的破损,较男生有更大的生理改变,而婚前也容易导致堕胎、流产等事件发生,这些都使女生较之男生承受更多的精神、生理负担。因此,女生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更多的以保守的态度对待。

4.2 四川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高度相关且对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预测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多数维度上呈现高度相关(*P

5 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多数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都持开放和包容态度,对婚恋问题处理更趋同社会现实压力的需要。并且男女大学生在婚恋目的、婚恋态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上,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责任、感情、、忠诚维度上仍呈现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确保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摒除大学生对性知识、性问题的认识误区,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同时,家庭应适时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大众媒体也应对青年群体的正面导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促进科学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建立

研究表明,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诸多维度上均呈现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让他们理解婚恋的道德准则,使之认识到婚恋是男女双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是双方相互尊重、给与和承担责任,并参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行为[30]。通过婚恋伦理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健康”与“文明”的恋爱行为。其次,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性文化的特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性的关系,杜绝婚前和非婚同居行为的发生,以确保大学生身心、学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 (4):165-169.

2 蔺桂瑞,杨凤池,贺淑曼.性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56.

3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102-104.

4 宋奎娜,张勇,宋亚东.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5,14(8):40-41.

5 郑连斌,张秀云.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7-41.

6 赵瑞芳.大学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教育,2007,23(3):204-208.

7 田蕾.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8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7(4):99-102.

9 黄剑.“网络婚恋”的是与非[J].中国青年研究,2000,(4):36-38.

10 晏振宇.城市青年试婚现象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06,(1) :44-47.

11 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

12 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J].中国青年研究,1999,(5):22-25.

13 黄希庭, 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2 .

14 黄希庭,郑涌,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M].待出版.

15 易遵尧,张进辅,曾维希.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101-107.

16 魏源.当代大学生爱情倾向差异性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70-271.

17、23 王本强,牛美铃.衡阳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1-1072.

18、24 王兵.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4(12):30-32.

19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6,27(4):99-102.

20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21 王翠绒,男大学生的性道德与教育研究――以女生为参照群体的实证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5):32-36.

22 王静.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6,(1):18-20.

25、28 于萍,赵文仙.云南省大学生性观念、性道德和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3)111-116.

26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4.

27 佘双好,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及教育[J ] .青年研究,2000,(5):41-46.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0

关键词:恋爱;心理表征;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部分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在面临恋爱、择偶和性问题时,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冲突,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是: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主观学业统一,客观爱情至上;恋爱观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谈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等。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对异性存在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容易陷入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也有人因感情压抑、性幻想、性而产生心理异常。另外,我国大学生谈恋爱心理还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的现状。大部分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表现出了择优、审美、进取等积极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恋爱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多数大学生可以坦然接受失恋的现实,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在失恋挫折来临时不能妥善对待,长期陷于消极的情绪之中,甚至有的会做出过激行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二重性特征,既给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行为目标、深化道德认识造成了一定障碍,也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恋爱心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

有的大学生一踏进校园便制订了“一年级看,二年级找,三年级挑,四年级定”的四年计划。为此,从大一开始就要进行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主要运用测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观察法,旨在准确掌握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干预和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测定,可以采用的量表主要有《共依附量表》、《爱情态度量表》(Hendrick & Hendrick,1992),美国心理学家鲁宾编制的《喜欢量表》(Love scale)、《爱情量表》(Liking scale),以及斯腾伯格编制的《关系质量问卷》。通过对这些测评工具的修订和试用,然后对大学生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测评,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测验,对测评结果及时反馈并提供合理建议,以便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恋爱心态。

(二)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

由于中学时期学校对恋爱和性教育的欠缺,导致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的迷茫和困惑,因此高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针对一、二年级大学生,同时涉及大三、大四的学生。加强两课建设的同时,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人生观、恋爱观教育,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增强防腐抗变的能力,面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能自觉进行抵制;开设以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让学生了解有关异往、恋爱和婚姻的基本知识,认识恋爱道德,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掌握一定的异往策略;帮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心理实质,提高恋爱的能力,消除择偶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性心理卫生,并掌握对性问题的防范、处理和调适策略。即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恋爱道德,二要塑造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三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创建专门网站或网页,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杂志、橱窗等宣传媒体,以专题讲座或报告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恋爱与性心理卫生知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行为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与情爱的关系、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未婚与同居的关系、恋人与失恋的关系;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四)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

为改变不良的恋爱心态,消除恋爱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既可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更可以针对大学生在异往与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训练、团体游戏等活动进行辅导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在于协助当事人澄清其混乱的问题和意识,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帮助他们松弛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也可以结合团体活动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问题干预要求对大学生恋爱中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性意识困扰、性心理障碍、病态人格及精神疾患进行辅导与治疗,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心理援助按照保密性原则,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认识领悟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和意义疗法等方法,改变当事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帮助其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减少其内心冲突,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走得最近的人,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项职责,扮演着导师、管理者、服务者、医生、朋友等多种角色,面对现实的问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树立准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其次,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辅导员要有爱心、恒心和耐心,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跟你讲实话,愿意跟你说心事。再次,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进取心,相信他们的恋情是高尚的。第四,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围绕发展入党、学生干部调整、评优推优、素质拓展、考级和就业等这些焦点开展一系列活动,转移学生的努力方向。第五,辅导员应重视自身的作用,言传身教,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和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调查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打发无聊时光,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学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目前,大学生恋爱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教育部2005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大学生可以自由婚恋,所以,在大学教育中也不必再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一方面,加强这项政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大学生“有法可依”时,也要学会如何“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学生手册中的部分内容,以社团、调研社等多种形式成立恋爱管理研究服务信息中心。在校内,可以让大学生自己参与政策的制定工作,让其了解整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形成行政部门与政策对象之间的积极互动,全校师生和各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和完善课程、咨询、活动、网络等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收集新信息,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

总之,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本人也应增强理性,避免冲动,文明恋爱;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成材,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和谐自我。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3-714.

[2]左泽文,张普强.构建大学生恋爱及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39.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1

社会性别研究生婚恋问题

一、研究背景

女研究生作为现代教育平等思想的成果,人数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她们的婚恋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出生性别比偏高,女性人口稀缺;另一方面,又出现高学历女性人口剩余,成为“剩女”。这加剧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失衡所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探讨性别失衡下高学历女性的婚姻问题意义重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呈现

(一)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近年来学界对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视角也更多样。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等视角出发去描述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进而解释其婚恋问题的原因,提出多角度的建议与对策。

(二)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调查

在女研究生婚恋问题的描述和呈现方面,比较多的是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和访谈。李龙科等人从婚恋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离婚观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在校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和问题,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有所不同,男女研究生的婚恋观也存在不同表现。朱峰利立足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从择偶观、恋爱观、家庭事业观、性观念进行调查,认为女研究生在择偶过程中更注重对方的内在素质,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恋爱目的明确务实,相比事业也更注重家庭。从以上资料来看,对于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调查基本上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操作化,指标虽然不尽相同,调查地区也有差别,但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三)女研究生婚恋问题分析

1.个人原因:心理学研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追求理想型婚恋的人在择偶过程中可能会有过于追求唯美和纯洁婚恋的现象,或因感情曾经受挫而不再涉及;追求现实型婚恋的人在择偶过程中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外形、家庭等条件与可选择的对象的条件一一进行对比与筛选,忽略了自己的感情需要;追求理想兼现实婚恋的人在择偶过程中希望拥有物资爱情两不缺的婚姻,不能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2.社会原因:第一,男权社会中的传统婚配模式遭遇挑战。女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女性群体的婚恋价值观,的确使她们在择偶过程中比其他人考虑更多,结果变得更加被动。但这仅仅是这一问题的一方面原因,更多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及社会大众对高学历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张婕琼认为“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而女研究生一旦错过原本数量有限的“更优质男”,又极其认同传统的婚配模式,就难免被“剩”。换句话说,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婚姻关系中亦如此。当出现一种女强男弱的局面,男性便陷入一种对支配权丧失的恐惧。

第二,择偶双方交换条件的错位。女性的社会流动趋向频繁,以及社会地位的“自致性”程度随之提高,个人选择和发展的余地增大,在经济方面也逐渐趋于独立。因此,对配偶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女研究生心目中的优质男又会如何选择配偶呢?国内的一些实证报告显示,“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仍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的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男人评价女人的首要标准是女性的外表魅力,其次才可能是学识、才干等一般的社会标准。

因此,女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婚恋市场中无法得到明显的优势,反而因多年求学使得择偶时年龄偏大,成为她们的劣势。第三,符号暴力的困扰从未消除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都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女博士就是很好的例证,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刻板印象从未消除。通过对女博士的嘲讽和丑化,男权文化仍然试图以功能性的叙事逻辑来定义女性,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角色上。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来源于对男权的挑战,知识结构也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一般期待,有可能形成新的女性评价标准,给一般女性带来了威胁。因此,基于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将公众的视角集中于女博士的婚恋问题,肆意夸大和扭曲。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在一个依然处于男权强势的文化社会中,一种在诸多社会行动者合谋基础上产生,并以某种符号象征施加其上的“符号暴力”,才是导致高学历女性“失婚”的主要原因。

(四)女研究生婚恋问题对策

由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多方面的影响,女研究生在择偶过程中常常感到一种婚姻的挤压,这一社会现象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行。将女研究生从“剩女”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努力。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消除“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传统观念势在必行,同时,媒体也应当承担引导正确婚姻观的责任,不应过分夸大女研究生的婚恋困境。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2

关键词: “90后”女大学生 婚恋观 影片《傲慢与偏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和社会特别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发展。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英语普及化的今天,他们的价值观正经历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对于英语的全球化热潮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有专家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提出“语言政策”和“语言侵略”的观点,指出应提高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的地位。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及其体现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以“90后”女大学生对英文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赏析报告为语料,分析她们对作品中四段婚姻的解读,从而分析她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以及她们婚恋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在英文电影赏析过程中,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反映了19世纪社会背景下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婚恋观,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的欢迎,并不断被翻拍成电影。由于片中主人公发音纯正,电影《傲慢与偏见》也常常在外语视听说及英文电影赏析的课程中,被当做赏析教材;更重要的是,其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思考。

一、学生对电影《傲慢与偏见》四段婚姻的解读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常常被评论的四段婚姻分别为: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夏洛特与柯林斯、莉迪亚与威克姆。不出所料的是,对于莉迪亚和维科姆的婚姻,学生纷纷持否定的态度;而出乎意料的是,与以往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持欣赏的态度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并未表示出欣赏,而是觉得“不现实”;与此同时,对以前人们并不看好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学生对这种结合表示出同情与理解。

(一)莉迪亚与维克姆

电影中这段婚姻建立在欺骗与欲望的基础上,并以“私奔”的闹剧形式呈现。莉迪亚被维克姆帅气的外表迷惑,身陷私奔丑闻而不自知。学生用“羞耻”(shame)、“不幸”(unfortunate)、“给家庭蒙羞”(shame on the family)等词汇来描述这段婚姻,并认为莉迪亚的行为是“不明智”(unwise)和“愚蠢”(stupid)的。

(二)简与宾利

简的婚姻一直被很多评论家拿来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归于一类,认为“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这才是真正的美满姻缘”。学生似乎并未对这桩婚姻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分别用“灰姑娘的故事”(Cinderella)和“童话”(fairy tale)的词汇来描述,认为这种婚姻模式太过理想,并不现实,鉴于简和宾利的性格缺陷,部分学生认为这桩婚姻的未来“无法预见”(unpredictable)。

(三)伊丽莎白与达西

这桩大部分观众和评论家欣赏的婚姻同样被大部分学生喜爱。伊丽莎白这个追求真爱的女性主义形象很受学生欢迎,她们认为伊丽莎白获得了“真爱”,同时有物质作为婚姻的基础;而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完美婚姻仅仅是“理想”(ideal),现实生活中她们并不会去刻意追寻这样的婚姻。

(四)夏洛特和柯林斯

这段婚姻一直未被观众和评论家看好,人们认为夏洛特和柯林斯并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是“各取所需”的婚姻。学生对这段婚姻的观点也有着争论。一部分认为这桩“没有真爱基础”的婚姻是一场“灾难”(disaster),特别是对影片中柯林斯并不高大,相貌平平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厌恶”(dislike)。但是另一部分学生拿这段婚姻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相比时,表现出对夏洛特的喜爱,认为夏洛特“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在意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电影中夏洛特告知伊丽莎白时说的一段话“不是所有人都能为浪漫付出代价”,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通过学生对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四段婚姻的赏析语料,可以看出“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取向依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对简与伊丽莎白光鲜的理想婚姻表示羡慕之意,同时又能体会夏洛特“现实”婚姻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服从。

简与宾利的婚姻被喻为“男才女貌”型婚姻,学生对这类婚姻表现出羡慕之情,但并未表现出趋之若鹜之意。影片中宾利先生年轻英俊,有才并且有财,而简是有着不平凡相貌的女子,这样的婚姻不仅在19世纪的英国,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也是会被喻为才子佳人型的婚姻。但令人惊讶的是,“90后”的女大学生并未表现出热衷追求该型婚姻的热情,而是理智地认为这种婚姻“可遇而不可求”,并认为这类光鲜婚姻的背后有“潜在的危机”。

对于影片中另一段“理想”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大部分学生对伊丽莎白的婚事表现出认同感,认为她与达西先生的结合是建立在真心相爱的基础上的,他们的相爱是出于对彼此性格和品质的吸引和心灵的相知相通。85%的学生视影片中的伊丽莎白为“偶像”,认为她能勇敢追求真爱,不迷恋外表和财富,勇敢追寻内心的想法,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婚姻与幸福。23%的学生认为伊丽莎白在婚姻的选择上也有“现实”的一面,她一度被维克姆吸引,但是并未像她的妹妹莉迪亚一样陷入其中,因为通过与维克姆的婚姻,她的社会地位并不会有改变,而通过婚姻是女性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之一。这部分学生认为伊丽莎白这是“理智的”、“明智的”选择,而她的妹妹莉迪亚只被维克姆的外表所吸引,在激望驱使下的婚姻则是“愚蠢的”。然而对伊丽莎白这桩“浪漫又理智”的婚姻,80%的学生都认为这桩婚姻是作者简奥斯汀,也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婚姻模式”,在现实中这种婚姻模式难以寻觅,学生认为这种婚姻很“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鲜有真实例子。

被调查的所有学生都认为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是一桩“现实的交易”。柯林斯有着一份牧师的工作并可以继承班奈特先生的遗产,而他也到适婚年龄,需要为自己的房子找一个女主人,而夏洛特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并成了家庭的负担,她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物质上的归宿。令调查者感到惊讶的是,42%的学生对影片中夏洛特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浪漫的资本”印象深刻,并表示理解与认同。同时这部分学生中有22%的学生将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相比较,认为夏洛特比伊丽莎白更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所需,人们不应该对夏洛特的选择有任何的批判与指责之意。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去追求所谓的浪漫与完美,15%的学生表示如果自己处在夏洛特的环境中,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80%以上的被调查学生都并未对影片中任何一种婚姻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好感或者反感。对理想婚姻模式和现实婚姻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开放与容忍的心态。美好浪漫,既能情投意合,又有丰厚物质保障的婚姻是每个人的追求,从被调查的学生赏析语料分析看出“90后”女大学生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对理想婚姻的追求。但同时并未对婚姻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亦能看清并尊重现实。

三、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婚恋观的影响

受“父权制”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婚恋观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之命不可违”。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提高,提倡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但事实上,人们在婚配中,仍然注重“门当户对”,对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都有所顾虑与要求。从学生对简与宾利的婚姻所持的态度可以看出,受传统婚恋观的影响,学生对所谓灰姑娘嫁豪门的婚姻并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这类婚姻将会面临的婚后的现实问题。而对莉迪亚和维克姆的婚姻,学生的反应也折射出她们所受传统婚恋观的影响,能认识到“私奔”是有悖于传统道德观的,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不体面”的婚姻给家庭带来的是伤害和耻辱。能清楚认识到婚姻对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维系与巩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如今在大学的学习中,出于各种原因,英语课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大量输入,无论在课堂中还是课堂外,学生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同时在很多西方影视文化作品中都会体现女性主义思想。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必须依靠男性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社会中诸如“要么嫁个有钱的老公,要么有一个有钱的老爸”的观点说明,“男权制”在人们的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西方女性主义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很多女大学生女性主义意识逐渐觉醒。她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独立的重要性,不仅要在精神上独立,更要在经济上独立。在她们的赏析报告中,在欣赏“伊丽莎白不因为父亲的遗产被柯林斯所继承而听从母亲的命令嫁给柯林斯”的同时,亦能意识到伊丽莎白最后和达西先生的结合仍然没有逃脱女性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社会阶层的命运。虽然伊丽莎白在精神上独立,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去追寻真爱,但客观上,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是很艰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在如今的社会,婚姻并不是改变自己出身阶层的主要途径,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依然能够改变命运,大多数在物质上女性依赖男性的婚姻都存在危机。从“90后”女大学生的这种认识中可以看出,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影响,如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较传统的婚恋观已经有所改变,她们更看重与强调自身的价值,而不会一味地将希望寄托在婚姻上。

(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价值观的多样与多元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面对就业与家庭的压力时,价值观被不断重塑。除此之外,媒体和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多元婚恋观也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影视作品中讲述的生活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故事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追求浪漫与完美是女性的天性,而在她们对夏洛特的选择表示出的同情与理解中可以看出她们对现实的畏惧。这种畏惧与妥协之意一方面体现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学生对完美爱情婚姻并无盲目追求之意,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现实给她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影响。

四、结语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看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的特点。在受传统道德观的约束下,同时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在择偶的过程中更注重强调爱情的重要性,并有一定的独立与自尊自强意识。近年来,女大学生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关于她们交友,婚恋观的报道有正面有负面的。了解影响她们的婚恋观构建与重构的因素很重要,但如何正确引导更为关键,这是每一个高校教育者的责任。本研究通过让学生赏析英文电影《傲慢与偏见》,进而引发其对婚恋观的思考与讨论,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英文影视赏析,在课堂中加强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值得英语教育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