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

时间:2022-07-09 10:29:58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1

“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之药,只有养生保健之道。”众所周知,养生保健服务业,正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追求也随之提升,养生保健正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和推崇。同时,亚健康发病率上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使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趋凸显。据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60%~70%,到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1.67亿,占世界老龄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将为养生保健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

健康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北京,人们问候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大家见面时会问“您吃了吗”,问的是温饱问题,现在北京人见面会问“您还好吧,您气色不错,身体好吗”。如今养生保健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认可。

与此同时,现代人类医学模式已经有临床医学发展到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目前,中医养生在社会各个阶层广受欢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受到广泛关注,政府推动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并未得到全面普及,服务模式时常落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手段和形式不够多样化,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未完全形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样,人们对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有限,对于当前中医养生的各种说法、做法不具有判断力。因此,第三届中华养生保健国际论坛的召开,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休闲保健养生,在国内外早就有所行动。中华休闲保健养生国际论坛从2008年开始,已成功举办过两届,“第三届中华养生保健国际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休闲养生保健文化经贸交流大会”于2012年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着重就中华养生保健产业的文化传承、技术技艺、海内外传播与交流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讨。

在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表示,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养生文化与休闲保健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开发休闲保健养生资源、休闲养生保健品牌,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国务院参事、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说,现代保健产业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这次高峰论坛实际上是保健服务产业当中的主力军。

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名誉副会长林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首届海峡两岸休闲养生保健文化经贸交流大会”是海峡两岸首次在养生保健领域共同主办的交流大会,很高兴邀请到诸位驻华使节、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们参会,大会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就中华养生文化的传承进行交流,以加强世界各国及海峡两岸的朋友们在养生保健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在国际养生界的影响,达到以文化促交流、促合作、促发展的目的。因此,这次大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玲在与会议代表交流时说,当前保健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未来市场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参加论坛的国际友人巴基斯坦驻华使节(参赞)泽米尔·啊万对于休闲养生事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世界人民能够共享中华休闲养生保健事业带来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是个非常重视养生和懂得养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前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像足疗、香薰、推拿按摩、药膳等养生技艺,以及琴棋书画、茶酒等养生之道,这些传统养生文化,不仅在我国源远流长,同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发扬光大。

休闲保健服务已经成为各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借鉴成功经验,对于现代保健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中华休闲养生保健国际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标委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此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这次论坛以展示、交流、合作、共赢为宗旨,突出国际性、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以丰富多彩、实际有效的务实内容,最大限度的弘扬传承海峡两岸中华养生文化,使之成为我国规模较大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国际论坛。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3

一、养生发展正当时

一直以来,我们呼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尤其在整个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大力发展养生。养生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方法、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汇了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需要,养生已成为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专委会的成立,也是养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几十年来,我国各地在探索衰老与长寿的奥秘、老年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于抗衰老的理论研究,从中医延年学说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不仅如此,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很多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对导引、调气、咽津、存想、针灸、推拿、药物、食疗、情志、音乐等传统养生方法作用机制的多方面研究,对抗衰老、抗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从免疫、脑科学等领域,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层次的研究,不少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社会性的保健教育全面展开,普及养生保健的科普期刊杂志定期出版。同时,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保健知识,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自我养生保健,为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2006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的蓬勃发展,养生学从理论到实践均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尤其在社区养生方面,更为养生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养生的研究成果,急需要在一个世界性的平台进行交流,从而取得进一步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在世界中联建立养生专委会是十分必要的。

对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养生保健实践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有的研究单位成立了中医养生研究所(室),全面研究养生保健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健康保健活动。与之相适应的疗养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也迅速发展。根据不同环境气候特点,建立了各种疗养院,既利用丰富的天然疗养因子,又采用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此外,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养生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普遍采用按摩、SPA等中西结合的方式开展养生保健服务,传统养生保健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缺乏专门的规格较高的养生专业团体对行业进行监督、规范及资源整合,缺乏行业标准,当前社会养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在世界中联内建立国际性的养生专业团体,以规范和促进养生行业的发展。

二、养生迎接八方客

随着世界医学对健康愈加重视,来华求取养生“真经”、进行健康学术交流的国外友人越来越多,养生可谓“笑迎八方客”。这也让人深切感觉到,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以使养生走上世界舞台,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传播养生文化。

加强养生的国际交流,对养生的发展也颇为有益。随着现代医学及公共管理的发展,国外在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及养老领域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都值得养生加以借鉴,这种借鉴必然建立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因此,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养生保健合作,体现学术交流的多样性与多维度,引领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传统医学与养生保健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规划养生保健事业发展战略,促进养生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并带动养生文化的深入普及,世界中联养生专委会筹备组每年都会接待很多来中国考察养生的外宾。

2013年6月21日至23日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与美国世界养生学会等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养生与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胜利召开,来自中美的100余位养生健康领域的专家及养生爱好者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上还展示了健康领域最新的保健器械,让与会者了解了中美健康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德国中医代表团于2013年9月及2014年9月两次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养生杂志》编辑部参观并商谈合作事宜,还参观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2014年9月23日,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投资处、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和马来西亚绿野集团一行9人在马来西亚投资发展教育局教育医疗与酒店业处处长丁悦珍带领下到成都中医药大学访问交流,共同探讨了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就在今年3月份,我们还接待了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公共保健学院院长Keith Moultrie教授的来访。他来中国考察,就是想了解我们在养生养老方面有无可资借鉴的经验。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深入发展,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之近年来的经济危机,英国在实施社区照顾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未来5年内,英国年满75周岁的老人总数预计将增加50%~60%,而相对来说政府投入的养老资金就愈显不足。同时,受到培训的专业人员亦日显短缺,家庭照顾的能力减弱等等因素,从诸多方面对于英国的养老制度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他了解到中国人自古追求健康长寿,不分老幼均有主动养生的动力和习惯时,颇受启发,这种主观意识的缺乏正是现今英国民众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健康主动意识也是英国政府正在急切寻找的解决办法之一。他同时提出,希望将来进一步的合作,将中医的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带到英国,探索出一种适合英国民众的养生方式,成为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桥梁。而Keith教授所谈的英国养老经验,对我们也帮助很大,双方顿觉建立一个国际养生交流平台十分重要,其实,世界中联养生专委会就是最好的平台。

三、养生走向全世界

近些年来,养生也在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宣传养生文化。世界中联每年在国外各大城市召开的年会,几乎都少不了养生健康主题。我也曾多次被邀请出国做养生交流与讲座。

其中记忆最深者,当属2013年4月上中旬,我应邀赴美主持和参加多项养生学术活动,传播来自遥远东方的养生文化。邀请方安排我首先在纽约州立大学发表题为“《黄帝内经》性衰老的超前认识”的专场演讲。演讲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为理论源头,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基础,兼及《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同时引经据典,务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系统宣讲了《黄帝内经》对人体性衰老的认识,并与现代认识相比较,指出其超前之处和防治对策。这一演讲,题目新颖、内容翔实,引起了州立大学众多老师和学生的热议和一致好评,演讲获得了圆满成功。

其后在康奈尔大学演示了“当归生姜羊肉汤”药膳的烹饪制作。这个药膳方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首创,在中国已经流传千余年,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该药膳经精心烹饪制作,不仅汤鲜肉嫩,而且色香味俱佳。现场观众品尝之后都对汤的味道赞不绝口,对中国药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互动环节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一一耐心作了回答。

在美国活动期间,还出席了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世界养生大同修活动,并亲自现场指导气功爱好者的养生功法修炼。学员们学习养生动功,体会气功调息、调形、调心的妙处,并且在修习功法之后均感身体轻健、神清气爽,对来自东方的养生文化有了感性的了解,对这种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知识方法十分向往。

可以看出,养生已经受到来自全球的关注,大家面临相似的健康问题,有相同的健康需求,自然会对历史悠久、手段丰富而有效的中华养生产生兴趣。世界中联养生专委会的建立,能让各国健康与养生领域的专家、学者、爱好者、企业家等在同一平台共舞,促进全球大众的健康提升。

四、细致规划,积极筹备

世界中联养生专委会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期间几经波折。养生专委会是世界中联最后一个经国家民政部审批登记的分会,其后新的分会审批权下放至世界中联。因此,专委会申请阶段,须填写两份资料,一份报世界中联,另一份报民政部,这两份资料内容还有较大差异,填写过程着实费了一番周章。

望穿秋水,申请终得通过,进入了筹备阶段。于是,2014年8月2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教授及科技处处长刘友平教授、副处长冯全生教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张大鸣处长、世界中联学术部副主任王晶博士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教授、莫桑比克共和国总统保健医师江永生教授、台湾全方位养生协会理事长黄三德教授等近3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我作为世界中联养生专业委员会筹备会主任,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教授代表学校首先致辞,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表示将为学会的各项工作做好全方位支持,并对学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世界中联学术部副主任王晶博士介绍了世界中联的宗旨、业务范围、组织体系、学术活动等情况,随后重点介绍了世界中联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规定,还就养生专业委员会的特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随后,我代表世界中联养生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就养生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进展及未来规划向与会专家及领导作了汇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教授、三峡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涛教授、莫桑比克共和国总统保健医师江永生教授、台湾全方位养生协会理事长黄三德教授、四川大竹温泉养生研究院刘达平副院长等各位与会专家也分别发言,为养生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建言献策,并围绕汇报讨论了学会的筹建计划、组织结构及成立大会的各项事宜。

最后,经大会讨论通过,世界中联养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时间拟定为2015年5月,至此,专委会进入成立大会的准备阶段。

五、专委会宗旨与工作任务

宗旨:世界中联养生委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下属的专业学术团体,为中医养生专业创建的世界性组织,是由从事养生行业及相关的医疗卫生、中医药、食品、体育、科研开发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知名人士等自愿合作组成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加强养生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广普及养生文化,引导及推动养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医养生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合作,为中医养生的发展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工作任务:

(1)学术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入会,并通过定期举办与本专业相关的研讨会,增进养生保健相关领域的全球性学术交流。

(2)文化传承。以专委会为纽带,整合国内外专业资源,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及现代民间传统养生健康文化;搜集、整理养生传世方法;发掘、整理全球长寿地区、百岁老人的长寿经验。

(3)专业培训。定期举办中医养生培训班。参加培训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由“世界中联养生专业委员会”或联合其他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证书。

(4)科研合作。通过专委会加强各大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开展生命及衰老规律的科学研究;对传统的养生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与创新;对国内外新的养生理论、养生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并与国内外养生及相关专业知名专家、学者、同仁及医疗机构进行广泛的业务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合作进行养生学术研究。

(5)文化传播。与媒体合作,向社会宣传科学的养生理念、方法;辅助政府机构开展各类养生文化宣传活动;创办《养生杂志》,宣传最新的养生研究成果及科学养生知识;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养生文化。

(6)行业管理。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养生行业发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行业信息,提出行业发展意见;经政府部门授权或委托,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经政府部门同意,制定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参与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规范行业行为。

(7)推荐。凡表现突出、专业业务娴熟的会员或经本专业培训的学员,本会向国内外有关临床科研用人单位推荐进修学习或聘用;为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作相关的推荐活动,或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科研成果鉴定及推广等活动。

(8)表彰与奖励。对在本专业工作成绩突出者,予以不同形式的宣传、表彰和奖励。

(9)服务会员。依法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他们的意见及需求,为成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10)建设养生保健行业平台,通过联合养生保健、养老、健康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整合资源,打造产学研、产供销平台,促进养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造优质养生服务品牌,提高养生服务效果。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4

1.1 中医养生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

1.1.1 中医养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智慧

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 富有深邃而又广博的哲学内涵, 是对生命和健康全方位的认识。《周易》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赋予了传统阴阳学说以朴素辩证矛盾论的特殊内涵;《尚书洪范》中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的记载将原始的五行属性推演到其他事物, 成为认识世界不同物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庄子》则将气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 使气成为构成自然万物的本源[1];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萌芽则最早追溯至《商书说命》中唯事事, 乃其有备, 有备无患的预防观念。整体观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内部三个维度密不可分的关系;致中和万事以和为度, 强调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庸、和谐状态;恒动观则是以阴阳动静的变化来诠释身体机能的变化, 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以上几种观念均是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 通过取类比象、推论演绎等方法构成的中医系统全面的健康观, 是古人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诠释。

1.1.2 中医养生文化是历代医家总结的理论

随着历史的更迭, 中医养生理论在深度与广度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首提治未病一词, 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体现了中医养生在中医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是历代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提出故在圣人则常用于未病未乱之先, 所以灾祸不侵, 身命可保清代石成金著有《长生秘诀》《养生镜》, 创造养生歌, 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的内涵, 充分表明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与繁荣与历代医家的一代代积累与总结密不可分。

1.1.3 中医具有众多效法自然的养生方法

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遵循自然规律变化, 顺势而为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之法:根据四季轮回及昼夜交替的阴阳盛衰关系而调整起居作息, 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特点而入乡随俗, 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中医具有丰富的诊疗手段和独具特色的调养方法, 诸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敷贴、中药熏洗、药膳食疗等不胜枚举。而这些调治方法均为绿色自然疗法, 终极目的是和阴阳、调气血、补先天、益后天, 达到阴平阳秘, 长生久视的和合境界。

1.1.4 中医养生方法简便易行, 融入生活

中医养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根植于我国人民群众的心中, 从衣食住行到起居保健, 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而中医养生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代代流传, 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如春捂秋冻、寒头暖足的穿衣法则, 在四季更替中通过简单的衣物添减就能法四时, 祛淫邪。药膳寓医于食、于食寓养, 药物即是食物, 食物亦是药物, 药借食力, 食助药威,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可起到防病健身, 延年益寿之功。起居规律一日之中遵循日月交替之规律, 一年四季则谨遵阴阳消长的变化, 春夏宜晚睡早起, 秋季宜早卧早起, 冬季则早卧晚起。而中医的传统运动疗法譬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导引、气功等均是将精气神凝与一功一法之中, 在锻炼体魄的同时起到心身双调的作用。

1.2 任何学科皆动态发展, 当与时俱进

1.2.1 健康意识升级与医学模式变化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不再是非黑即白, 还有一种介乎其间占比广阔的亚健康状态。健康不再仅仅满足于身体上的无病无恙, 还包括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有道德等等主观层面的指标。因此, 人们开始把疾病防治战线拉宽:往前移摄养于无疾之先;向后推调养于瘥恙之后。而医学模式也从单一的救治模式转变为防治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 健康意识的升级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就必然要求中医养生文化也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2.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当与时俱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中, 国家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是在西方医学占主流地位的今天, 中医养生文化依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 因此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双创也就显得尤为迫切。然而, 古籍经典语言謇涩, 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和吸收其中深意, 因此, 需要系统挖掘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 寻求其与健康养生服务业发展相契合的路径。第一, 要将古典医籍进行系统梳理转化, 翻译为现代化的白话语言;第二, 要充分运用网络, 建立尽可能全面、科学、智能的信息系统。中医养生文化倡导的未病先防的理念与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以预防为主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中医养生方法渗透到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以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 经过现代科技包装的养生产品与技术层出不穷, 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方法在健康服务业市场中的巨大潜力。此外, 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应着眼于健康, 与医学临床相融合, 实现医养结合的新型医学模式转变, 方能永葆生机。

2 中医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什么?

中医养生文化内容丰富, 包罗万千, 其形式也相对来说碎片化, 因此要实现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就应当正视这一显著特点。

2.1 中医养生学科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中医养生文化内涵丰富, 包罗万千, 然其内容与形式也相对碎片化[2]。同时自西学东渐起中医传统思维体系就一直受到西医学科的冲击, 出现了过度专业化、过分西化的弊端。中医学科的分化虽有实际需求, 但过度专业化也导致中医药从业人员由于学科的限制而呈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无法系统全面地运用中医学科体系的理论。中医学是有别于西医学的另一学科体系, 尽管拥有部分自然科学的属性, 但本质上仍是形而上的、哲学的、人文的社会科学。过分西化极易陷入不中不西的尴尬境地, 丧失中医学科的原创优势和特色。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涵是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养生学科体系的各部分, 多学科融合可行且必要以中医养生学为中心, 包括中医康复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亚健康学、中医传播学等。此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成熟优秀的其他学科发展模式, 来契合现代健康服务行业的需求。

2.2 个体化养生方案的创造性转化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基本诊疗原则,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生命和健康状态, 讲求三因制宜的学科。同样, 在中医养生服务实践中, 也应当讲求辨证施养。以中医证候为基本区分方法, 可以对身体抱恙又无法达到西医疾病诊断治疗指标的亚健康状态提供调养思路, 避免亚健康状态无法定性的尴尬。目前, 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已经在医疗机构中的治未病中心、亚健康门诊以及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广泛开展。运用辨证施养的基本思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行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为中医体质辨识的规范化提供了思路。与此同时,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养生实践应当充分吸收现当代不同学科的最新技术, 促进中医辨识方法客观化、可视化。例如,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于中医体质辨识和疗效评估之中, 运用可视化的数据客观地解读、印证中医的科学性, 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价值。

2.3 健康产业的五大融合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 李克强总理指出, 要以融合促发展, 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 从而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1) 当前养老形势严峻, 养老难荣登社会三难之一。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 变赡养为善养, 充分利用和发扬中医养生文化的积极作用,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 (2) 将健康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开发以中医养生保健为特色的景点, 打造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古街、小镇, 既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 又可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积极优势, 一方面突破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的地域限制, 另一方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降低健康产业的运营成本。 (4) 加快健康产业与健身休闲产业的融合进程, 推动具有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底蕴的养生庄园、健身锻炼会所的建设, 为健身休闲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5) 大力开发中医传统养生保健产品, 促进保健品市场的品质提升。

2.4 中医养生产品技术的创造性转化

要实现中医养生产品技术的创造性转化, 首先要充分尊重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产品的中医理论基础, 吸纳现代各学科的新兴优秀成果, 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习惯, 在消化吸收的大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和转化。不少商家已经在传统中医养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有了创造性转化的探索, 譬如适合家庭自用的新型可控温自粘式艾柱艾灸贴, 兼具刮痧磁疗、红外理疗和艾灸为一体的扶阳罐, 集足浴、按摩、药物熏蒸于一体的多功能足浴桶等均是在此背景下衍生的新型产品设备。但需要注意的是, 当前健康服务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 有关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行业内存在有不良商家肆意消费传统养生概念, 炒作虚假技术和产品, 欺骗消费者, 亟待肃清。

2.5 人民生活方式的创造性转化

中医养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普及目的是要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将中医养生文化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以下简称《中医药法》) 的颁布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了法律支撑, 非医疗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迎来了春天。面对巨大的市场人群, 这些机构除了提供基础的养生保健服务之外, 还会肩负起宣传中医养生文化的重任。通过进行科普巡讲、养生互动、公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 潜移默化地改变其辐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方式, 引导他们建立更为正确的养生理念。而这种宣传反过来又会成为一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帮助这些养生保健机构收获更多的潜在客户。

此外,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正确积极地科普宣传。《中医药法》中明确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 应当聘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要杜绝虚假宣传, 建立中医养生文化传播人员准入机制, 划分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定期审查抽检, 以确保媒体宣传科学的养生文化知识, 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2.6 中医养生标准的创造性转化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20年, 中医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将逐渐形成以政府标准为基础, 团体标准为主体的新型标准体系。

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一派繁荣之际, 更应正视和发现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存在服务人员专业技能较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手段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并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服务内容、从业人员、养生技术、流程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急需规范化文件的出台。而行业协会组织是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 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 充当标准制定的领头羊。作为业内最大最权威的学术组织, 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中医养生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共八册, 分别对药酒、穴位贴敷、全身推拿、膏方、少儿推拿、艾灸、脊柱推拿和砭术的操作进行了规范;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在借鉴现代健康管理学成熟模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 分别对信息采集、评估、调理和跟踪服务四个基本环节进行了规范。标准和规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新标准不断填补行业空白,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趋于规范的未来, 要不断检验原有标准的科学性, 对其进行阶段性扬弃, 从而适应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的发展需求。

2.7 养生文化作品的创造性转化

优秀的科普文化作品是中医养生文化的一大载体。而文化作品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灵魂所在,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 养生资讯泛滥成灾, 各大电视台热门的养生节目、各种养生大师的科普作品均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而这些真正受欢迎的文化作品其共同特征是接地气, 这些作品中的内容都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 简便易行, 效果良好。养生文化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纸质及电子图书、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广播和电视节目等等,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爱好和需求[3]。中医养生文化作品如何在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上传播得更快更稳, 如何展现趣味性的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不仅需要文化作品创作者思考, 更需要相关部门严把质量关。

3 怎样进行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1 充分运用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针对当前整个中医药行业发展陷入三大怪圈 (知识碎片化、过度专业化、过度西化[4]) 的困境下提出的新思维模式。主要包含了两个层次的相加, 即中医药学科内部+以及中医药学+X。前者是在中医药学科内部进行交叉乃至融合, 后者是加强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两者共同推动学科之间的碰撞。

中医养生文化覆盖面广, 涵盖了人体生命动态的全过程, 强调防治养全方位结合。中医学科内部应当是融会贯通的,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 进行学科内部的整体分析和融合, 而不拘泥于学科内部割裂的思维局限。而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 吸纳新知充实自身, 这是中医药学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 也是健康产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方法。

3.2 中医药六位一体+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中指出, 要面向沿线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 推动中医药理论、服务、文化融入沿线国家卫生体系;同时要实现贸易畅通,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走向国际。

中医药六位一体是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集于一体, 同时借助国家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构成强大的中医药大联盟体系。这个中医药大联盟体系是包含了中医养生保健的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相关的科研体系、中医养生保健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养生保健为主的大健康文化传播和传承体系这六大多层次、多功能、强覆盖的体系结合体, 是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方面。

3.3 把握国家政策, 突出中医特色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中指出,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 到2020年,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突出优势, 大力倡导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战略性前移的方针, 能够促进政府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一支, 是经济效益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手,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 能够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把利刃。与此同时, 在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的同时, 还应当把握国家政策,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方能实现中医养生文化的双创。

3.4 充分发挥名医效应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需要着力发挥名医效应, 注重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中医传统学习的模式仍然是跟师学徒的方式, 注重临床经验的传授和积累。因此, 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对中医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中医临床方向的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应做好名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整理工作, 充分发挥名医效应, 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传承和传播,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等中医名人不仅仅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老师, 同时也是倡导中医养生理念、传播中医养生文化的引领者。尤其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 可通过书籍、文章、电视节目等不同的影音图文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

3.5 多媒体互通

中医养生文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离不开多媒体互通。当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信息交互的重要通道, 通过网络, 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信息风暴的中心。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之下, 为了符合目前群众的阅读习惯, 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 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不应当局限于面对面的口口相传, 更不应当局限于纸媒印刷, 而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巨浪, 从当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出发, 以手机、电脑为载体的微博、微信、Facebook、腾讯QQ等社交媒体为依托, 打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视、听、读优质养生文化作品。

健康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改革实践中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也是快速成长的新领域。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 充分吸纳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 为我所用;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有效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湘.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J].管子学刊, 1994 (1) :18-23.

[2]何清湖, 孙相如, 陈小平, 等.中医+思维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7) :2472-2475.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儒家 佛家 健康观 心理学

至乐活身――道家的健康观

重人贵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之不可再得,所以将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做法之一,就是让人珍惜生命。道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庄子提出过“至乐活身”(《庄子•至乐》)的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健康地活着,这其中首先指的是身体健康。“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①“死者不复生……故圣人重之。”②这样,中国文化一向爱惜人的生命,养护人的生命。后代道家都是提倡并发展这样的观点,如“死王乃不如生鼠”、“死王乐为生鼠”③是说生命的宝贵。再如“人命最重”,“寿最为善”,④以及“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闪电,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性养情以自保”⑤。

可以说,“道门中人为了身心健康,注意探索人与天地的关系,他们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悟出,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相应的。违背天道,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他们总结出顺应天地法则而生活的原则。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原则,道门中人创造了大量的养生法门,诸如道引、行气、啸法、存想,等等”⑥。可以说,道家重人贵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表现。具体来说,道家养生重视“形动神静”,也就是身体的健康在于经常运动锻炼,而心理健康的训练则以清心寡欲为主。

养身以重外――以动为主。西方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此种思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庄子更是早就讲过:“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人,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说养生重视调整呼吸和模仿动物“形动”的重要性。“养身莫善于动”以及“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去病,体活则病离”⑦。孙思邈也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都是说养生在于运动,但不能太过于劳累。“体常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疾则不生。卿见户枢,虽用易朽之木,朝暮开闭动摇,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为导引,盖取于此也。”⑧都是强调“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对“禹步”相当赞赏,称之为万术之根本。从形态看,禹步实际上是一种动功,后来的确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手段。此外,像彭祖模拟老熊的引导法也是历史上一种相当有名的动功。还有华佗的“五禽戏”动功养生法,指的是模拟虎、熊、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运动套路来达到养生的目的。道教在继承古代各种动态养生法门的同时,积极开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功文化。

养心以重内――以静为常。道家养生重视“清心寡欲”、“以静养心”。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是说坚守清净空灵的状态是养生之道。庄子也提出“‘静默可以补病’,认为清净的修养功夫足以使人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心情的淳朴,使人受益无穷。它不只可以去病,还可以免灾,所谓‘其魄不崇,其魂不疲’,也都是持静的结果”⑨。《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噪则消亡。”⑩《淮南子》也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陶弘景直截了当地说:“静者寿,躁者夭。”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总结了有益身心的十件乐事:“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其中不难看出,道家认为内心能否经常保持清净的状态对于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道家的静修主要是修“内丹”的一种方法;认为丹田内精气修炼成功之后就可以得道成仙,当然就是本文所强调的身心健康之状态了。

君子坦荡荡――儒家的健康观

心为身之本――以德促体的健康观。儒家思想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内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人。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子路》),都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促进和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势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内心也就难以保持恬淡的状态。因为“常戚戚”的状态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失调,进而降低其自身免疫力;进一步说,道德败坏之人,其内心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内疚或不安等状态,此种状态极易使人生病。因为“正常的人本身都有一个功能完善的免疫系统,它确保人不生病;不过,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种调节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又深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道德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因为道德感是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这样,一个人若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有利于自己保持心情安宁,减少心理冲突,这对维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结果,自然不容易生病。”所以说,道德高尚的“君子”易长寿,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则难长寿。

从“人生三戒”到健康节欲论。孔子讲身心理健康的人要结合其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节,促进健康。他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中年和老年。认为这三个时期有特别的状态,处理好此时期的冲突和矛盾就易心理健康,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荀子也说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都是说明可以通过节制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礼之用,和为贵――从心理和谐到心理健康。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中庸”、“和谐”等思想,认为做人做事不能“不及”和“过分”,要“恰到好处”才是中庸,才是和谐,才是健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都是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际关系之良否就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境由心造,魔由心生――佛家的健康观

小乘佛教重视循序渐进,大乘佛教重视启发顿悟,其目的都是达到涅或成佛。“涅者‘圆融清净之谓’”(季羡林语)。在这里,涅或成佛者的身心状态当然是非常健康的。

健康层次论。佛教所谓的“罗汉”、“菩萨”和“佛”的境界是谓参佛修道的三个层次。罗汉是证悟到能够认识自己及控制自己的状态;菩萨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影响别人,即普度众生的水平;而佛的境界则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教化他人的同时也参透了“天地之道”。三种健康的境界和层次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

健康因果论。佛家认为身心健康的状态是有因果规律的。你现在的健康水平是以前所作所为的直接结果,而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则成为以后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论”。慧远认为人有“三业”:身(动)、口(说话)、意(思想),进而认定“业有三报:一曰见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见报者,善恶适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弘明集•三报论》),这都是说明健康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

健康认知论。佛教重视通过提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在的压力和障碍,认为要想提高健康水平就要学会改变认知。《四十二章经》里记载:一个人听到佛祖在修行,并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祖,佛祖默不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问道:“为什么我怎么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佛祖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那人并不接受,请问这礼物会到哪里呢?”那人说:“当然又回到我手上。”佛祖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

佛教讲“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认为如果心中有佛,观万事万物都有佛性。这也正是说明心灵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

道家与儒家在心理和谐思想的表达上是“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这与当代心理学提倡的身心健康理论是一致的。“道家强调无为和顺应自然,而儒家强调有为和积极进取。但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想的人格。两种思想中都包含了和谐的观念,在道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重点。”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儒道两家的思想综合起来,对外(他人和社会)提倡儒家思想,对内(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道家思想。在道家,心理健康的人是自然人;在儒家,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人。道家的健康观重视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儒家的健康观则重视怎样融入社会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以培养健全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外示儒家,内用黄老”的辩证统一的和谐思想。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人格独立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这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盛世大多都标榜儒家学说,而在乱世则提倡道家思想。盛世类似于一个人正常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理论帮助,而乱世则像一个人生病了――需要道家作为精神食粮。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经史子集,汗牛充栋;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这些历史文献的宝库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自汉代以后,一直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流思想”,三家思想从各自的视角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既然儒道释三家均强调要尊重生命的价值,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一言以蔽之,由于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养生就成为将中国文化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总的来说,道家是缺失需要,儒家是发展需要,佛家是超脱需要。道家重视身体健康,儒家重视心理健康,而佛家则重视更高层次的健康境界――灵魂的提升与净化。可以说,整合道、儒、佛三家思想中的健康观念,正是“身、心、灵”和谐发展之整体健康观的典型表现。反映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上,就是要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

注 释: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③姜生:《道教论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④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222页。

⑤施杞:《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97,116页。

⑥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⑦张奇文:《实用中医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8页。

⑧⑩吕兵:《颐养天年》,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197,180页。

⑨周慧、陈萍:《试论道家文化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2页。

陈正平:《腐败损健康,贪官难长寿》,《家庭医生》,1997(2)。

郑雪等:《健康与人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6

“朝阳夕阳一个太阳,早霞晚霞同样辉煌。”这是几年前一位领导给我的题词。我视它为震撼之笔,它极大地鼓舞了我,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朝阳最美 夕阳最红 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正因如此,全社会都视青少年为祖国的花朵,社会的希望。老年人,无论他是老干部、老科学家还是老工人、老农民,都曾经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艰苦的年代里浴血奋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曾经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到了老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社会奉献着、创造着。他们应该得到党和政府更多的关怀,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因此说,青年人的力量不容忽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更不容轻视。

人的生命进程并非一条匀速前进的直线,而是曲折起伏,有快有慢。基于此,养生保健就有了很大的空间。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提倡老年人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当然,“老有所学”,并不是说让老年人去进某种学习班,而是要让老年人多去参加一些有趣有乐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读读科普杂志书籍、作作剪报、学学电脑、为邻里排忧解难、忆写见闻、棋琴书画、撰述写作、社会福利等等,让晚年生活更美更红。

和谐人生 颐养天年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是先进的文化瑰宝。而《养生大世界》杂志以“弘扬科学养生理念,传播先进保健知识,推动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为职责和使命,创刊五年来,始终在关注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优化大众生命质量,传播健康福音。通过不断摸索、学习,总结出一系列的观点:老年保健至少从中年开始;老年保健重在心理保健;老年保健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老年保健养生要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独特的理论和几千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方法。总之,要倡导科学的养生保健观。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追求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我希望《养生大世界》的所有读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能从杂志中学到养生保健知识,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我希望《养生大世界》杂志继续倡导积极人生、科学养生,以先进的健康文化,推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构成。

最后祝《养生大世界》杂志五周年生日快乐。刚满五岁的杂志,正像一轮朝阳,霞光万道,灿烂辉煌,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让它努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朝阳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叩掌;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穴图。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9]贾磊,史琦兰.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应以传统体育为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增刊:4-5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8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

“未病” 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 5 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 2 500 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126 篇,13 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

“治未病”的意义

2.1

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

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

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

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上世纪 30 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Grant JB)博士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 1 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 18 块钱的医药费用。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可以节药卫生资源,为政府排忧,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2.3

传承中医药国粹,弘扬祖国文化,培育中医药市场的需要

当前,有人不相信我们中医,甚至有的人还提出废止中医,怀疑祖国医学,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凭想象,凭经验,否定传统文化。不好好学中文,不好好过传统节日等等。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作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去传承中医国粹。笔者认为,弘扬中医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是弘扬祖国文化的问题。我们现在说中华民族要崛起,崛起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崛起,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文明的模式,让别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文明的模式,那才是真正的崛起。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西化、弱化、边缘化,市场萎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我们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去体验它、感受它、践行它,改变陋习,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实在在以健康养生治未病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才能培育好、服务好中医药市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可及性,达到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

2.4

“治未病”既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作出调整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收入增加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变差,那么,科学发展观不仅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发展,身体要搞好,生活质量也要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是健康医学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金子,健康还是节约、是和谐、是责任。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人口的剧增,疾病谱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了调整,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以及构建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愈加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社会所关注,政府所重视。

3

“治未病”的方法及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今沧州任丘人)。扁鹊看病的本领特别大,他周游列国,看到那儿的人最需要看什么病,他就治什么病。医药、针灸、按摩他都采用,人称神医。扁鹊是名中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治未病的无知和不重视。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很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两届中医“治未病”的高峰论坛会议,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都有很多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创新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引领中医“治未病”的新方向。

我们认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和方法的应用,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中医科学养生方法,如四时养生、十二时辰养生、心态调摄养生、饮食养生、中药养生、劳逸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环境养生、体质养生等,指导人们改变陋习,体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告诉人们遵循中医“治未病”的客观规律,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健康的思想理念;其次,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防病治病方法;再者,改变不良习惯,主动管理健康,才能把握健康。

中医“治未病”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中医“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病(物质的、精神的)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是“治未病”核心理念。“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预防目的。

中医的特点: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三是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整体观,就是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五脏六腑也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既讲物质,也讲精神,所以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辨证论治,就是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是中医辨别不同体质人的不同疾病之病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是用中药或用非药物疗法予以治疗。中药讲究药性,即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它的核心技术是炮制,通过修制、炒、炙、蒸、煅、烧等方法纯净药物,改变原药材的药性,引药入经,增强疗效,祛除毒副作用,减少刺激性。这是国外所没有的,他们仅会用生药,不懂得加工炮制。因此,不具备中药炮制技术。这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火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

“治未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6 个方面:①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②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③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早治防重,择时而治;④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⑤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⑥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膳食营养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营养是健康的根本,食物是健康的来源。正确的营养膳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础和保证,然而青年人,特别是我们在校大学生对此十分忽略。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是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有序的生活及体育锻炼,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体能消耗加大,营养需求增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作保证,将造成体力下降、精力减弱、抵抗力降低,进而影响学习。因此,借此项目得出大学生营养膳食的现状以及对待饮食的态度,并探究如何健康科学的搭配适合大学生的营养餐,让广大高校的大学生认识到营养与健康、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的重要关系。所以,此项目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认识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此项目的研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因为正确的营养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为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针对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营养膳食结构,是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平。

我们对大学生营养膳食项目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全面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优化膳食结构,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成都10所不同的大学。

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报告(RNI)等,查阅国内外营养饮食研究成果衡量当代大学生的饮食状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网上问卷与现实发放问卷结合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用Microsoft Excel 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然后在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的具体目标

饮食是否科学,食物营养是否合理是人类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合理的膳食结构应包含两方面意义:‘首先是营养上主张的合理腾食(平衡膳食),指摄食者不仅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而且应该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种生理上的平衡,:其次要达到饮食方式及经济上的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膳食营养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当代的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学生们近几年来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这次的课题。这次课题主要是想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1、了解成都各大学的在校学生们 的膳食饮食结构。

2、通过网上问卷与现场发放问卷结合,收集数据并且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大致了解成都各大学生的基本膳食营养情况。

3、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参考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此次调查的结果的进行一个总结并且针对性的提出对于成都各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4、希望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调查,总结,可以帮助解决到当代大学生关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问题。

四、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研究的原则。以国内外的各重大关于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科研成果,文献资料为根据,以明确清晰的目标对成都各大学的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且以确切的标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a: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b:由小组成员对初步处理的数据进行汇总,编制表格。C:查询网上的信息与各种书本资料对汇总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d:小组各成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关于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e:对前面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淘汰。f:综合以上,得出结论。

五、阶段性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研究的阶段成果

从此课题开始以来,经过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问卷的设计与制作,发放与收回,其中调查问卷还包括网上问卷。在我们的综合考虑讨论下,我们选取了成都的十所大学,包括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标榜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中医药学院。最终,在小组成员和各高校的积极配合之下,我们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864份。

经过对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以后,我们经过上面所列出的步骤对现如今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文字性的论文总结,其摘要为,当代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出现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与对策。其关键词:膳食营养,保持健康,平衡饮食,保持健康。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由于初期选择的学校不多,选择的学生太随机,也太少,故代表性虽强,但是针对此次的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有就是作为经济系的学生来说,我们对于膳食营养健康方面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具体,还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以确保得到更为科学的报告。

七、课题下一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对各高校的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2、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针对总结出来的综合信息,并参考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最终通过小组所有成员的交流,探讨,对此次的科研项目形成合理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报告。

3、最后在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工作下,将我们关于这次的科研项目课题《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总结性结论报告转化为研究性的学术论文,并在有关的期刊上发表,为此次科研项目划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 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11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体检性儿童保健组,对照组为不规律儿童保健组,每组90例儿童,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内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影响,规律性社区儿童保健对优化儿生长发育情况,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 18个月内儿童 生长发育 营养性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8-01

社区儿童保健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整体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1]。18个月内的儿童处于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有效、规律性的保健和体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2]。本文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84例,年龄在3~35天之间,平均15.8天,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日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社区儿童保健从母婴出院办理“母子保健卡”开始,在24小时之内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家庭随访,同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溢出、正确的哺乳方法等保健知识的宣教,同时结合相关的儿童保健准则对儿童进行全面、定期的体检,体检时间为儿童出生后1、2、3、4、5、6、8、10、12、14、16、18个月,体检的内容包括生长发育情况、喂养、智力发育、以及口腔保健和疾病检查等,应用儿童保健电脑对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如发现儿童发育发生偏差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儿童营养性贫血以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质量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详细的记录,同时对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X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重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在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儿童营养性儿童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成熟,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较差,在缺乏保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儿童保健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3]。

随着对儿童保健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健,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定期的体检,同时,也要对儿童的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宣教指导,进而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质量 [4]。18个月以内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社区儿童保健要对将这一阶段的儿童作为保健工作的重点,对有生长发育不良以及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及时的饮食调整和治疗,为儿童和其家庭进行全面、便利的保健服务,通过优质的社区保健为18个月之内的儿童提供良好生长发育的保障 [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周彦文.2~3岁儿童父母儿童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12(28):201-202

[2] 熊甲赛,胡涛.社区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应用效果探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期刊.2011,20(07):213-214

[3] 陆红珍.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促进儿童身体健康[J].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1,11(08):187-,88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12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养生保健科普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医药系统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就中医养生科普工作进行研讨。与会代表认为,中医养生科普宣传工作要扶正祛邪,培养一批真正的养生专家占领中医养生科普宣传阵地,也要多部门协调、加强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肯定了中医养生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包括养生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积极作用和影响。他表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指导人们健康活动的一门实用科学,宣传、规范和管理都要基于这个角度进行。

李大宁指出,个别机构和个人利用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唯利是图,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有组织的策划宣传,罔顾人民健康,对群众造成误导和伤害,败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形象。这与科学普及中医的主流和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必须要将其与养生保健范畴严格区分,坚持扶正祛邪。

李大宁强调,扶正要把握导向、做大主流、占领阵地,科普宣传是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要加强对中医科普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中医养生保健的完整内涵;祛邪要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准入条件,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对图书出版、节目制作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严格把关审核,使中医养生保健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强调,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把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向老百姓传播,从而增强百姓对不实宣传的抵抗能力。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图书处副处长洪永刚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籍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建议,建立健全养生科普专家的资格准入机制、讲座内容的审查机制、媒体宣传效果优劣的奖惩机制,同时媒体和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强强联合,共同推出权威专家以保证科普质量。

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从2007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卫生部等22个部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了3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160多万人参加现场活动。一批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普及中医科学文化知识,许多专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知识,使更多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享受中医药,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