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时间:2022-10-27 08:31:2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

亲子之间也不例外,爱也是从类似这些关键词开始发展的,孩子从在母亲的子宫中用脐带相连,出生后用和温暖的怀抱让孩子和母亲相依相偎,再后来是手挽着手,是在父母的肩头熟睡的感觉,这些都是一幕幕美好的亲子相爱的场景。不难发现,亲子之爱的发展的方向是逐步分离,或者说是彼此的相互独立,使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之间越来越能够拉开距离。正常的爱是孩子越来越独立,这是家庭中给孩子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爱的终点。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正确,最终考察的结果是他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立,能够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独立决定,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活,能够学会独立地控制自己人生。

爱从依恋开始,最终导向独立。这是父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也是考量自己爱孩子是不是合理的标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感到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孩子越大,父母应该越轻松才对,这才是培养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教育艺术集中表现在鼓励孩子独立上。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表达对孩子的爱,除了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多的应该基于孩子的独立能力来考量我们的爱是不是恰当。

父母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不是孩子有多听话,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一点点独立,是不是能够逐步脱离父母而自我成长。

孩子的优秀不是他们在父母的设计下获得了多大的成功,而是父母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拥有了多少次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是父母总结了多少育儿经验,而是孩子拥有了多少成长的体验。独立的孩子生活是自己的,而不独立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的。我们需要努力让孩子收获自信,而不是对父母的“他信”。

因此,我认为父母正确的爱是始终促进孩子独立的爱。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每天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不是在增强?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进行自我选择?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很好地面对孤独,学会打发时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2

农村初中 留守学生 父母 沟通 现状

“留守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因为与父母的长时间分离而导致相互间沟通不畅。许多留守学生都有不良心理状况,“留守学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强父母和留守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使相互之间能够做到“身离心不离”,从而使“留守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情感沟通现状

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就要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现状,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

从一般情况来看,父母与“留守学生”的相处和沟通时间有限。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只有不到半个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些父母会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但是时间是相当短暂。有限的沟通时间,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难以进行顺畅传递。

2.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内容较为单一

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多数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很少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多数父母与孩子进行电话沟通的时间不足5分钟,且通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学习、饮食以及健康和安全等,却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方面,沟通效果并不明显。

3.父母缺乏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抚慰

据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女生又比男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5︰3。这说明,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感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一问题,没有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抚慰,使得他们极易出现性格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问题。

二、提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有效策略

1.为父母和“留守学生”开通“幸福热线”

应该高度重视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友情、师生情都无法取代的感情,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诉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主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培养孩子表达与接受情感的能力。

加强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就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多沟通才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传递。父母要与校方、老师和孩子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小王,父母远在广州打工,小王的父母保存了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的电话号码,经常和老师沟通,掌握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知小王学习成绩下降,就和老师进行探讨,得知孩子因早恋影响了学习,就对孩子进行耐心的疏通,排除了孩子的学习障碍,使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小王在父母有效的沟通下改变了学习状态,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2.为“留守学生”开通“手牵手书信”,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大多数父母采用电话的形式进行沟通,但是由于农村人较为保守的性格,不轻易把对孩子的爱在口头上表达,而书信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可以把对孩子的关爱与思念表达出来。因此,父母可以适当的利用“手牵手书信”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与孩子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能够更加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也可以设置“留守学生信箱”等,让有烦恼和需要帮助的学生有一个存放信件的地方,并对信件进行个别交流、转交和回信等相应处理,使留守学生信箱”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

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小崔在信中写道:“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每个父母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我曾经以为是父母不爱我了,抛弃我了,我很伤心。在学校老师组织的“悄悄话”谈心活动中,我明白了,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我能有机会过更好的生活,父母是爱我的,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好好学习考上最好的大学。”从信件中我们看到了留守学生取得的喜人变化。

3.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正规化

许多留守学生是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监护下生活和学习的,这种隔代教育更多是溺爱,而且这些长辈通常不具有科学的教育方式,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种不正规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灌输,使留守学生的教育能够逐步走向科学化。有一个初二学生,奶奶非常溺爱他,孩子就我行我素,经常逃课和顶撞老师,学校为奶奶办理了“家校通卡”,将这位学生的学校表现及时向奶奶汇报,奶奶掌握了孩子动向,并与孩子父母沟通,多方密切配合改变了孩子不良学习态度,使孩子及时走向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4.学校定期组织对“留守学生”集中家访

许多留守学生都会面临生活、学习、情感等众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基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些孩子面对困难往往不会轻易的向人求助,而是独自面对,校方应该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对“留守学生”的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帮扶等活动,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关爱。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九中学专门开展了“走进留守学生的家”系列活动,每月中旬都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家访,帮助留守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给予一对生活困难的双胞胎姐妹每月定期的生活补助,去她们家帮忙做家务,和孩子们一起做饭,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三、结语

农村“留守学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更需要父母给予的来自心灵的抚慰。加强留守学生和父母的沟通,为孩子们构设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使她们能够在正确的指引下健康成长,用关爱点燃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焦浩检.“留守学生”行为偏失的成因分析及帮扶对策\[J\].中小学校长,2008,(8):40-41.

\[2\]章建国.对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9,(1):37-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3

在人类生命的起始阶段,母亲意味着什么?没有母亲,婴儿几乎无法在世界上独自存活。他的身心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那个“仁慈的命运”。母亲如同故乡、大地和海洋等这些人类一出生就环绕其周围,供养人类肉体与心灵成长的资源一样,能够自然亲近,触手可得。婴儿所需的食物、温暖、安全感,都来自母亲。对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说,母亲就是一切,母亲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慢慢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了爱。而且,母亲无条件的爱,让他渐渐体会到自我的重要,开始有了主体意识――我被人爱没有任何条件,只是“因为我是我”。

接下来,有了主体意识的婴孩,已不再是那个凡事只有依靠母亲才能生活的小生命。作为一个初步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开始学着认识世界,并从与母亲的互动中慢慢积累经验,学会赢得“他人的爱”的技巧。到8岁左右,他就开始试着经由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别人的爱。“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开始――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由此,“爱”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开始了后天的自我习得,并在不断地练习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对爱的渴求是一致的,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无条件的母爱,唤醒了孩子“爱别人,创造爱”的意识。而父爱,则是孩子在学会爱别人、创造爱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爱。

父亲,那个“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他的爱是“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的,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无条件的母爱让孩子认识到自我的可贵,学会自爱;而父爱则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控。

只有在充分汲取了母爱与父爱中的养分后,他才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而成熟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论及的父母之爱,及个人爱的能力的最终成熟,都是作者弗洛姆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其中的一些观点,带有弗洛姆个人的生活印记、生命体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需要科学分析、理性对待。

弗洛姆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虽然父母对他极其疼爱,但作为家中独子,他仍感到非常孤独。

他的母亲常常情绪抑郁,落落寡欢。因此在文章中,他一方面对母爱、父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加以肯定,一方面又结合个人经历诚恳地呼吁:“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4

细细想来,祭祀活动表现为感恩(情感)――仪式(行为)――祭品(物品)的有机组合,祭品便是人类为表达感激之情,献给神的礼物。现代社会中,亲人、朋友之间赠送礼物便是传承传统的祭祀文化而来的,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和祝福。

礼物,“礼”在先,“物”在后。“物”是“礼”的载体,而“礼”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无“礼”不赠“物”,无“情”不表“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礼物更是包含了浓浓的爱意。

父母的爱之礼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选择与成长有关的物品当作孩子的礼物,例如绘本、书包、照片集等。这许是因为父母具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需要的物品给孩子当作礼物。而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也让父母变得实际,自然而然地将礼物等同于物品,特别是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所需的物品。这些物品承载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心愿和关怀。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无言而深沉的,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常常迟钝了他们爱的言语,僵化了他们爱的表达。面对孩子,来一场爱的“仪式”,哪怕只是抱抱孩子,并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常常让父母觉得尴尬,有口难开。

于是,大多数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成了那悄悄放在孩子床头的礼物。用这份礼物表达与孩子一起相处的快乐,表达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和内疚,表达他们的思念、爱恋与疼惜,表达他们的希望、祝福与寄托。

父母的爱之礼似乎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爱的愧疚,爱的疼惜,爱的期望……父母送孩子礼物时的情感是复杂的,留于心中一直未亲口说出的爱也寄托于此。而孩子,你能明白父母在礼物中所寄托的希望和对你的心意么?

孩子的爱之礼

如果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亲人准备礼物,他们会准备些什么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在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礼物是各式各样的,充满了童真和创意。而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更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有的孩子会把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一幅画;有的孩子会把美好的祝愿装在信封里;有的孩子要给父母讲快乐的故事;有的孩子要给父母唱一首幸福的歌;有的孩子要用小兔子、小青蛙、小熊等不同的声音来给父母说“我爱你们”;还有的孩子要用积木为家人搭建漂亮温馨的房子……

相比于成人,我们惊叹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礼物,我们惊叹于孩子们这多种多样表达爱的方式。也许这源于孩子们力量的弱小,他们不能像父母一样通过劳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但他们赋予礼物的浓浓爱意,他们勇于表达浓浓爱意的方式,值得成人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传情达意,浓缩而内敛。而我们担忧的是,对于接受礼物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礼物中所承载着的情感和心意吗?父母能通过礼物与孩子达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吗?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再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方法,他们用各种方式,迫不及待地来到父母身边,恨不得大声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外显的,也是有效的,直接向父母传递了他们的爱。同时,父母的笑容和肯定又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是有助于父母的事(能给父母带来快乐、能抚慰父母的辛劳等),是有意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也往往是深层的、有效的,这是一种共同的“陪伴”。

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把“父母”、“礼物”、“孩子”这三个词放一块儿,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连成一句话:“节日里,父母把礼物送给孩子。”或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在一旁微笑着,期盼看到孩子打开礼物时惊喜、快乐的表情。当然,总把“礼物”放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阻隔了二者的血肉联系和天然情感,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呢?我们会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怀、体贴、爱护、照顾(如亲吻、抚摸、拥抱、接送孩子上学、准备营养早餐、为孩子买衣服等)当作礼物吗?很多人并不将这些看作礼物,但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5

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第2页

说过:“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幼儿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心灵受到创伤。这样会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不能因病换班,也不能指望告老还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平日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下包含着影响即教育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要求不管有多么正确,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巩固。有效的教育离不开时间的慷慨支持,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因此,家长可以在掌握教育规律后,从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规家法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儿的思想、情感、需要、习惯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发展,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父母必须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参与社会竞争;一方面为教育与哺养孩子含辛茹苦,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绝难办到的,家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应无条件且积极的抚爱孩子。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抚爱包含对孩子特性的了解和懂得这些特性可贵之处。当你抚爱孩子时,会对孩子发展着的“自我”感到惊奇。在他们奇迹般的生活中,他们的个性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尽心的抚育能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抚爱也包括承认孩子需要离开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亲或母亲对此珍惜,这种独立将比较容易出现。

第七:父母应无条件的积极照顾孩子。照顾首先意味着对孩子的思想、感受、行为等每一件事,以及对他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它还意味着给孩子的快乐,至少和你自己的快乐相等。孩子对待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想法:父母对我照顾得如此好,我也应当照管好自己。当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的快乐,他会更乐意接受父母的规定和管教。

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者过分保护。你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行动负责,而不要使孩子成为你们的中心。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使他们知道,不但不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不论他们想做或不想做,都必须做规定的事情。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即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也要是坚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是,爱和被爱。可八到十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归还你的爱。在为了别人的快乐这一共同目标下,人们彼此会出现一种相互爱的关系。在相互爱的关系中,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给对方以爱和接受对方的爱同样使人感到满足。当然,一个孩子完全脱离自我中心,并具有成熟的爱,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应该显示出他的爱,并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亲密的关系。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

第八:父母应注意外部环境,尤其是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不久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6

关键词父母婚姻观家庭影响

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家庭除了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赡养、消费、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每一对走进家庭的夫妇都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古代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应该把子女教育成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有良好的构建自己幸福家庭的能力的人。做到这点,对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将会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观的变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因此弄清婚姻的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人和拓展无疑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呈现较为多元化的特性,现代人的婚姻多强调感情而非责任,例如出现了同居、未婚妈妈、单身贵族、试婚等各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的影响环境,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婚姻观。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婚姻观会给孩子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婚姻观与父母婚姻观的涵义。

婚姻观从内涵定义为:人们对婚姻生活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它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因素,婚姻观也包括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抉择观等六个因素。

从主体的角度定义,父母的婚姻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及其评价,对子女婚姻的教育。在不同的婚姻状态,父母对自己婚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处理婚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但有些认为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激情。甚至在离婚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离婚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有些父母一直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重新面对生活,去寻求幸福。父母自己不同的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亲密程度,冷战以及争吵打架的次数,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处理家庭重大事件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方式,教育孩子的分歧程度等。孩子从父母婚姻观中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二、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传统观念下,和谐幸福家庭应是三角结构,即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模式作为基本条件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非常态家庭被人们看成是残缺或问题家庭。然而,美国教授约翰.德弗雷通过研究指出: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明家庭的幸福与否。在同一家庭状态下,父母对婚姻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一)常态家庭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在常态家庭下,父母的婚姻观是有区别的,因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同创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他们喜欢彼此倾吐心中的感受,夫妻间的谈话显得很专心,在谈话过程中也常会打断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存在一般场合所见的那种提防和不安。他们并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承认彼此间在个人性格和处理事情的风格上确实存在很多矛盾,但他们能采取谅解的态度,相互忠诚扶持,共同迎接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们能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干涉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子女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以自己的父母为标准,逐渐形成一定的择偶标准,对婚姻有着乐观积极的看法。因此当她们长大面对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着积极的心理准备,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很少交流,互不关心,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他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也就互相之间没有多少责任和义务。家庭中没有爱和感情,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成一致,夫妻之间采取冷战,争吵,他们各自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不能得到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变得沉默,更不想和父母交流,告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慢慢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这种家庭中,子女会感到很困惑,他们渴望有个温馨快乐的家。从小看到父母之间痛苦的婚姻,子女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开始自己的婚姻。他们变得谨慎,择偶的标准往往会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相反。他们很难相信婚姻,就算结婚了大多数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相处。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非常态家庭主要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两个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分为两种类型(1)由未婚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核心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只能由配偶的另一方抚养孩子而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坏境下对子女的婚姻观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单亲家庭方面我这里只介绍由于离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夫妻之间会产生两种关系:朋友和敌人。在两种情形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分法,离婚夫妻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家庭功能完全丧失型--完全不接触或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二种类型稍好一些,但仍存在功能问题--即只进行有节制的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三种类型是适度接触,但交往质量较高;第四种是频繁接触,交往质量高。在四种类型中家庭关系处理得好的类型,这些离婚夫妻能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处理他们之间的恩怨,根本不让孩子卷入到他们的矛盾中。这类夫妻能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婚姻的冲突区分开。他们是互相关心和爱护的,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商。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与过去的痛苦,失望,委屈,无奈,绝望说再见,他们也相信家庭是以独特的社会存在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后歇息的港湾,哪怕是单亲家庭,只要用爱心去经营,一样能打造温暖和幸福的家庭。同时,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力求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因为子女是单亲孩子而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怀着组建新家庭的美好期待,从容自信的面对未来。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说法,这种家庭就是双核心家庭,双核心家庭是这样一种家庭:尽管家庭的结构和规模经历了剧烈变化的动荡,但它的功能不能变。孩子们的父母还应该像离婚前一样,对孩子在感情上、经济上、心理上的需要负责。双核心家庭的基本功能应该表现为,离婚的夫妻建立起一种父母式的伙伴关系,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并通过孩子们继续和家族的其他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他们还是得到了父母亲的爱。看到父母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能够慢慢理解父母对婚姻的做法,学会尊重父母,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婚恋生活中也能坦然面对,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

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离婚夫妻在各自的心灵中造成永不平复的伤痕,他们攻击对方的种种不是,在孩子的监护问题上争吵,把孩子也卷入他们的婚姻问题之中。这些给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子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缺少一方的爱,性格变得孤僻,父母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对话,他们的行为以及亲戚朋友的说法产生自己对父母婚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婚姻观。当他们面临恋爱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对方与自己的父母一方作比较,当他们面临婚姻的时候,他们会担心婚姻的稳定性,容易对对方的感情产生怀疑。

(三)再婚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再婚在今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再婚家庭的家庭成员很复杂,常有双方前次婚姻留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有对立、窘迫以及格格不入等。再婚家庭的建立,无论是对其丈夫还是妻子来说,真可谓既不轻松,也不容易。一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幸婚姻的历史背景,因而很少有初婚夫妻成家时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欣喜和激动二是因为成家的历程比较艰难,这不仅表现为在对象的选择上多因子女问题而显得相对曲折,不太顺利,而且在决心结合的问题上也都对其对象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和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因此,夫妻双方对所建立的新家都比较珍惜、爱护,唯恐再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在思想的深处,他们更想把这个新家为疗慰曾经受伤心灵的场所和安度人生、获得幸福的生活基地。但是再婚夫妻面临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难题。再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同,子女的婚姻观也会不同。

在再婚家庭中身为继父母的一方,有些往往把孩子作为中介对孩子关怀备至,以此赢得对方的喜悦,并借以加深夫妻感情。具体表现则多是自觉、热情、主动、积极地揣摸孩子的心思,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承认孩子有权拥有自己的父母双方,关注孩子的发展。他们把孩子视为己出,帮助孩子从以前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给孩子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慢慢接受新的家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言语上充满关怀,例如父母一方生病时,另一方无微不至的照顾。吃饭时,一方为另一方夹菜等等。这些细微的动作,这些细节让孩子也能感到生活的温馨。孩子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爱,也树立起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婚姻充满向往,也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沟通。在孩子长大后她们能正视婚姻家庭,懂得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只关心自己亲生的孩子或者对自己亲生的孩子更好,另一方带来的孩子受到了忽视,这样家庭成员的关系的不和谐,继父母之间会为孩子的事发生争吵,有可能引入先前家庭的夫妻一方,家庭矛盾逐渐扩大化,使新的家庭出现危机,继父母之间开始争吵、冷战甚至打架,心里会不自觉的把现在的家庭与以前的家庭作比较,很有可能使现在的婚姻走向灭亡,夫妻又一次受到伤害。孩子也会比较前后的两种生活。由于孩子在两种家庭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性格会变的很内向,更会厌恶婚姻,对婚姻抱有不好的看法,这种观点会一直带到恋爱婚姻家庭中。这样孩子们以后的婚姻很有可能不幸福。

三、家庭教育中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取得良好效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家长教育子女时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观念向导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原则是有区别的。

(一)、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和善,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崇敬之感,并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自己却没有尽到孝敬、关爱父母的职责。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现状。父母是由于不相爱而离异这个事实,让孩子了解和接受,父或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对其说明,在说明时应该注意不要把孩子卷入到父母的感情冲突中。如果孩子还小,问起爸爸或妈妈时要让孩子对爸爸或妈妈有个美好的印象,但不要对孩子说气话,例如你爸爸死了,他不要我们啦,他跟别的女人等等。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孩子比较大的约十二、三岁,懂得谈论人之间的感情,可以对孩子谈谈爸爸、妈妈由于性格上的不合或分手原因,这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等等,尽量让孩子学会理解。千万不要利用孩子懂些道理了,把夫妻之间对一方之恨,讲给孩子,让孩子也跟着一起恨“抛弃了我们的爸爸”或“抛弃了我们的妈妈”。这样的做法,会直接伤害孩子的感情生活,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表示“我以后决不爱谁,决不结婚”。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任。夫妻离异,夫妻要时常关心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到双亲的存在。父母应该共同协商如何去更好的关心爱护孩子,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另外让子女广泛接触社会。为了避免单亲家庭单纯“单亲”父或母的影响,要使孩子尽量多接触社会,弥补因缺父缺母带来的对角色模仿的单一。孩子最初的角色模仿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父母的一方生活,跟母亲生活的,模仿女性比较多,跟父亲生活的,模仿男性比较多。这样就要使孩子通过大众传播、电视、电影、广播、图书、社会交往等等,广泛接触社会,弥补缺父或缺母对角色模仿的不足

(二)、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原则

家庭是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父母与孩子都是在不断成长。所谓共同提高的原则,其涵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通过教育孩子而教育自己,与孩子共同成为家庭教育过程中发展、成长的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而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孩子、向孩子学习又反过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经验学识,从而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首先要求家长必须时时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深化自身人格,升华自身道德个性的过程。只有父母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因素和条件。其次,家长要与孩子相互学习。虽然在相对的角度上家庭中的受教育者是孩子,但孩子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他们的知识经验范围与家长所具有的范围往往是交叉的,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速度和频度方面往往优越于家长,孩子生来无拘束无偏见,也可能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对事物态度的评价体系。为此家长切勿小视孩子,切勿居长为大,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知识和才智,尊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当孩子正确时,家长要虚心向其学习以至请教,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相互交流,相得益彰。当然父母与孩子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同时也给与她们一些建议,通过一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来告诉她们一些道理,让她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了解自己,学会为人处世。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7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关注。离异家庭不同于一般家庭,只具有“部分家庭功能”,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家庭离异的过程中都深刻体验到分离的煎熬。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家庭。其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例如子女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据调查,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作为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处理离婚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也应当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还有孩子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一、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父母离婚,子女突然失去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很容易感到惊恐不安,容易被激怒。据调查,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有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沉浸在家庭瓦解的悲伤气氛中,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此来发泄心中长期压抑的不满,如骂人,打架,行凶,做事不考虑后果。这种强烈恐惧感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调节,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注意力严重涣散。

(一)相关案例

小雨,初一女生,14岁,来到咨询室就掉眼泪,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原来,她家里天天上演着一场由父母主演的唇舌之战,因为父亲有外遇,还嚣张到把情人带回家。母亲自然受不了,天天和父亲吵架,处于准离婚的状态。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拿小雨和弟弟出气。小雨和弟弟经常被骂,都非常害怕。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就躲进房间,即使学校催交生活费,她也不大敢向父母要,因为父母常常因赌气而彼此推脱。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

刚开始的时候,小雨还在学校强忍着痛苦,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取得的优良成绩能挽回准备离婚的父母。但是,她发现即使自己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笑容在父母脸上也是转瞬即逝,他们之间的战火依然连绵不断。

小雨从内疚到麻木,因为在家得不到温暖,总在学校里耗着不回家,周末也借口出门。为了报复有外遇的父亲,她同时交了十多个男友,她心里认为,反正父母忙着吵架,反正家都不成家了,自己学好也没人管,自己学坏也没人关注,就这样混着过日子吧。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案例中,由于父母在准离婚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情绪问题,在家当着孩子的面天天吵架,孩子也成了父母吵架发泄的对象。刚开始小雨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改善家庭氛围,但是努力后她发现是白费力气。因为对家的失望和对父亲的报复,她成绩急剧下降,对待感情玩世不恭。我们需要如何处理准离异状态下小雨受到的伤害呢?

第一,澄清父母离异并非是对孩子的抛弃,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如故。当父母决定要离婚时,双方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但是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理智地告诉孩子:父母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你永远是父母疼爱的孩子,我们都会照顾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非是抛弃他们,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与他们的血缘关系是永远都存在的。

第二,消除孩子对父母离异的内疚感,让孩子明白,离婚并非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够好,而是由于父母情感的破裂。当孩子得知父母即将要离婚的时候,会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协调父母的关系,保护完整的家。当孩子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父母还是要坚持离婚,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产生很强的愧疚感。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澄清他们婚姻的失败与孩子的表现无关,让孩子知道他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他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离婚前是,离婚后也是,消除孩子的内疚感。

第三,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情绪波动大,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不仅容易在情绪上大喜大悲,而且会习得以吵架为主要沟通方式。因此,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地处理彼此情绪,并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等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理性地和孩子分析离婚的事实,多关爱孩子一些,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少。

第四,离异家庭孩子的爱情观很容易受到误导,应与孩子进行爱情观的探讨。就如案例中父亲在外面有外遇,并带回家中让孩子得知,很容易误导孩子的爱情观,小雨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试图通过交多一些男友来补偿,甚至以此报复父母。因此应当让孩子明白,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爱情观,但并不一定正确,我们爱父母,但并不一定用与父母类似的行为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忠诚。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父母的爱情观,但不去模仿。

此外,学校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例如,心理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他们的心情;并成立一些同质团体,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的,他们是被关爱的。

二、父母离异后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离婚后孩子可能会跟父母中一方进行单亲家庭生活,也可能面临重组家庭的生活。那么,离异后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相关案例

我校初一某女生,现在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父亲、继母、姑妈和奶奶等都不喜欢她与亲生母亲见面。每次和母亲见面前后,都会面临一些针对母亲的恶言恶语,她很不开心。她想割掉与母亲的情感却不能,常常很想念母亲,想和母亲见面却不敢,怕父亲、继母等不开心。她不开心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哭,喜欢隐瞒自己的感情,尽量表现开心的一面给别人看。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父母离异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恶劣,最终伤害到的却是小孩。离异后的父母在探访孩子、教育孩子方面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他们很传统地认为,孩子和我一起住就属于我,拒绝另一方的探访和交流。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怎么处理好离婚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呢?

首先,处理好离异父母之间的怨恨情绪,不要对孩子表达怨恨。夫妻离异后,难免有一方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的不好,甚至有一种仇恨的心理。但是在孩子心中,两个都是他至亲的人。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外人看来有多坏,孩子在内心深处都爱自己父母。由于父母一方对另一方有恨,孩子为了表达对这一方的忠诚,不能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爱,就会处于一个非常痛苦的境地,爱不能,恨不能,只好收藏自己的感情,或者学会用恨来表达爱,严重了甚至会出现情感表达障碍。所以,离异后的父母应收起自己的怨恨,别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不要谴责对方或者互相诋毁,应告诉孩子父母离异是大人感情的破裂,与孩子无关,让孩子体验到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双方仍是爱着他,想着他的。

其次,离异后子女的教养,父母双方都有平等权利,即使与孩子生活的一方,也无权剥夺另外一方探视孩子、教育孩子的权利。父母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共同商讨,达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合理的教养方法,在教育子中遇到的问题时,要开诚布公地交谈和商讨。如:父母中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一方,应如何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间隔多长时间见面;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邀请父母一起为其过生日;孩子遇到人生中较大的抉择时,父母双方都有商讨和给予建议的权利。

此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别人怎样对待其父母离婚的态度上很敏感,他们会担心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作为老师,更应客观和谨慎对待其父母的任何一方,不要议论和贬低他们,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其父母一方的不满和气愤。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孩子内心深处爱着父母,如果教师流露出对父母一方的不满,孩子就很容易在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为了孩子,教师应支持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亲近,欢迎他们来学校里看望孩子,主动地定时与父母双方交谈,了解孩子的情绪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针对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下,带着满满的爱,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8

关于最新《父母课堂》读后感范文   十分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向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齐生活,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透过书中无数家长教育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习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最后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地成长。家长们不就应急功近利,要用教育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孩子各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群众、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自然构成。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就应用心和老师们一齐,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关于最新《父母课堂》读后感范文   从孩子出生直到上学,每个家长作为初学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可是怎么教育却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好在《父母课堂》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犹如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方面迷茫和困惑。

  《父母课堂》告诉我:“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她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指路明灯似的爱。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她。

  《父母课堂》告诉我:儿童心灵的启蒙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是如此。在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从孩子出生以后甚至于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开始,母亲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粒粒语言的种子。当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亲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是无法切断的。所以让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的、生动的的语言,深植于孩子的心中,会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机械的语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庆幸,如果我当时发了火,如果没有《父母课堂》,我的孩子会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优秀……

  我把《父母课堂》当作我的社会大学,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她给所有的父母以启迪,烛照我们模糊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关于最新《父母课堂》读后感范文

  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他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委曲求全的应付。我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绩没有提高,反而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还越来越不听话,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在整理书柜时无意间读到“《父母课堂》——守护孩子的生命”这篇文章,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羞辱孩子;不轻视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歧视、欺辱、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她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习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成绩也保持的不错,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儿童文学方面的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9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曾任北师大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专家委员。著有《儿童问题咨询》《学前早知道——儿童入学前必备的六种能力》《学生发展问题咨询》等专著。

钱志亮博士是教育界的青年才俊,他知识渊博,见地深远,对我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千亩地一棵苗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探讨家庭教育之前,请您先从理论的角度描述一下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点。

钱志亮(以下简称钱):我认为亲子关系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自然性。这是亲子关系当中最重要的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且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

第二,社会性。父母无法推脱对孩子的养育义务,所以要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成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第三,持续性。父母这个职业是不能辞职的,也是不能退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父母都有责任帮助孩子。

第四,深刻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而且可以影响孩子一生。

从以上四个特点看,家长们应该看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亲子关系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便离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变,责任不变;亲子关系的社会性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社会义务,父母要各司其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亲子关系的持续性告诉我们,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家长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亲子关系的深刻性告诉我们,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检讨自己,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记:宏观地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

钱: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理想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形成一股合力,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对家庭影响深刻,比如对家庭价值观念、婚姻制度、家庭结构、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的生活功能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

记:这方面,能否详细谈谈?

钱:比如,今天的社会提倡消费,而且消费日益方便,家电普及,把很多家庭服务和家务活慢慢地都推向了社会,孩子再也看不到父母为他忙碌的身影,亲情越来越淡。今天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观念越来越开放,更崇尚个性化的生活,所以一不高兴就闹离婚,离婚之后单亲抚育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今天的交通便捷了,两地分居的现象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更为方便,很多孩子都是由妈妈带着,父教的缺失对孩子人格的负面影响很大。今天传媒发达,孩子面临着纷繁的信息,家长面临着诸多家教理念,究竟哪些是对的?怎么选择?许多家长难以判断。今天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导致家庭不稳定,孩子和孩子之间存在着盲目的攀比现象。今天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越来越成熟,所以很多家长不再指望养儿防老。今天人们的生活城市化越来越明显,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父母到一个新的地方组建自己的家庭,传统的四世同堂共同抚育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少见。

记:家庭结构的改变对教育观念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钱:是的。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夫妻有别,丈夫和妻子在家庭教育上的分工很明显,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对孩子则是母慈父严。可是今天不同了,主外的妻子不少,主内的丈夫也很多,还有多少父亲是“严”的?还有多少母亲是“慈”的?传统家庭特别强调兄弟姐妹之间的“悌”,即和睦相处、互谅互让,现在则是独生子女,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孩子们很难理解什么叫友爱,什么叫宽容,什么叫仁慈。传统家庭观念别强调长幼有序,出门的时候,谁先出谁在后面跟着都有明确的礼仪,可是今天长幼已经没有序了,爷爷是孙子,孙子成爷爷了。总之,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影响深远,我们的孩子正在被异化。不是吗?今天的孩子被称为有知识无智慧、有成绩无常识、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节制、有目标无理想、有技能无灵魂、有学位无品位、有个性不懂合作、有心动无行动……

记: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空气污染,家庭教育也笼罩在重重雾霾之中,现在到了该治理的时候了。

钱:没错。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增强了,因为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好比千亩地一棵苗,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父母的角色不可能社会化,家务活可以请人来帮忙做,但不可能请人来做孩子的爸爸妈妈,所以,教育仍然是家庭的头等大事。

不花钱的教育

记:现在的父母都知道培养孩子的重要性,很舍得投入。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已占中国家庭总支出的首位。您对此有何看法?家长投入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好吗?

钱:花钱多少不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孩子较小的家长,与其舍得投入金钱,不如舍得投入时间,施行不花钱的教育。

记:此话怎讲?

钱:现在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实很有限。孩子早上起床匆匆忙忙去上学,有的中午不回家,下午放学写作业,父母则忙着做饭,饭后孩子继续写作业,然后上床睡觉,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还剩下多少?但是孩子需要与父母交流,所以父母要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语言、表情、动作、身体接触等各种方式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宝贝,你对爸爸妈妈来说很重要”、“宝贝,爸爸妈妈认为你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这些话不用花钱,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关注他,无比重要。

记:交流什么呢?许多父母与孩子只交流学习成绩。

钱: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话题。孩子取得一些进步,父母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你真棒!你怎么这么优秀?你太能干了!我做梦都没想到能生出你这么优秀的孩子。”说这些话不用花一分钱,孩子获得的是自信,自信的孩子才懂得自尊,自尊的孩子才懂得自强,自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立。孩子遇到了挫折,父母要鼓励他别灰心,继续努力,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轻松的心情,否则,他只能痛苦地爬行。

记:父母应当怎样评价孩子呢?

钱:从根本上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的引导。孩子做得好,父母要毫不吝啬地肯定和表扬,对孩子的不良言行,父母必须及时矫正。亲子交流中,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很重要,因为评价孩子其实是家庭传承的过程。所谓家庭传承,一方面是生命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家族或家庭观念的传承。家庭观念传承得不好,一定是家庭的悲哀。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要从小爱爸爸妈妈,然后爱邻居,爱他人,这是爱的观念。孩子和爸爸妈妈组成一个家,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戚组成一个家族,和邻居组成社区,然后是祖国、世界,都要爱,都有维护其和谐的责任。这便是价值观的引导。家长传承这样的观念不需要花钱,但这样的观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此外,家庭文化的传承同样不需要花钱,也相当重要。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靠家庭教育来传承的。做父母亲最应该给孩子的就是教会孩子修炼,让他懂得保全自己的生命,懂得维护自己身体的健康,养一身浩然正气。我们教孩子修心,让他心静、心安、心平。我们教孩子修道,修仁道、修世道。还要教孩子修德,修口德、积心德,养德行。这些,学校也教,但主要靠家庭教育来完成。

父母角色分工

记:请问,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家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钱:严格地说,做父母要懂得优生学、遗传学、营养学、护理学、保健学,需要懂儿科医学,需要懂得相应的药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矫正学等,但是这样的家长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当上父母的时候连起码的培训都没有,所以,父母要自觉加强学习。

记: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您认为孩子应当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钱:所谓素质,指的是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和品德素质,统称综合素质。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生命和健康,活着最重要,其次才是能力和品德。能力则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包括三个内容:20世纪80年代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0年代提出“两个核心”,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潜在的能力;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孩子的第三种能力,那就是社会能力,包括孩子的自立能力、应人能力和应物能力。最终孩子在社会上能不能成才,要看他的品德状况。过去教育界关注孩子的人格和品格,而现在的研究发现,孩子走入社会以后,在单位能否迅速成长,能否被委以重任,要看他做人风格能否被大伙认可,做事风格能否被领导赏识。

记:父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要领是什么?

钱: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想谈两点:分工和误区。

记:好,我们先谈分工。

钱:我认为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父亲和母亲适当分工是很重要的,因为男女有别,各有优势。据我观察,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多数是父爱缺失造成的。无论面对男孩还是女孩,父亲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包括启迪智慧和引导人格形成两个方面。大量的研究证实,父亲跟孩子相处时间越长,孩子的后劲越足。难怪《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习惯的养成和启商两个方面。这些好理解,不再赘述。

记:您从事家庭教育多年,对家长们的教育误区一定印象深刻。

钱:是的。家长的教育误区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舍本求末。所谓“本”,指的是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好学、博爱、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等,所谓“末”,指的是学习成绩。要知道,“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弥补,父母不必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担心。

2.夫妻角色颠倒。父母最佳的角色搭配是严父慈母,颠倒过来问题多多。

3.溺爱。除了物质上的无限满足以外,父母不给孩子立规矩也是一种溺爱。其实,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没有必要向他解释制订每条规矩的原因,因为孩子必须从小懂得什么叫服从,否则他将来到哪儿都矫情。

4.强行灌输。父母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要迂回,要委婉,要给孩子一个接受的过程,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强行灌输是不尊重规律,效果不可能好。

5.父母配合失当。父母教育孩子时意见相左,口径不一,孩子就会钻空子,使家庭教育毁于无形。

6.过多否定和责备。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成绩不好,但身体好、爱劳动、人缘好,都是强项。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今天这是他的弱点,未必将来就是缺点。

7.转嫁焦虑。大多数父母是普通百姓,对孩子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危机感觉无能为力,于是焦虑不堪,会不知不觉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要知道,焦虑在孩子身上不会转变成动力,相反,是孩子行动的阻力。

8.奖惩不力。父母一旦忽视奖罚,孩子就失去是非标准。当然,惩罚不能用暴力,棍棒之下未必出人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0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归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孝道即以“孝”为做人之“道”,是人们行孝的原则。《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古代孝道强调居则事其敬,就是要顺从听命于父母。在现代社会,子女的个人独立性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因此,传统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淘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更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黄坚厚指出现代生活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和奉养父母六项[3]。杨国枢认为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4]。笔者结合前人总结得出现代“孝道”应包含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愉悦父母。所以,本文所说的孝道教育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所,应该首先担负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孝道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07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5]。很多现代子女缺少对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关爱,可想而知,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宽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视。很多子女肤浅地认为孝道就是赡养父母,等父母老了给钱养老就是孝,生活中却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对亲情和爱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孝道没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培养感觉到理所当然,并用学习成绩向父母提出相应的物质交换,而父母也没有拒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当支持这种行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有子女对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产生歧视的心理和抗拒行为,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与同学进行攀比,而父母却对此觉得愧对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种种现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长重分数教育,生活上骄纵子女。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从学校放学,问的往往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考了多少分啊?”等类似问题,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过分教育或期待过高,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自然也缩短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往往以物质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不惜代价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以表奖励。这种物质交换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反而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孩子对亲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结构的家庭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上极度关注和溺爱孩子,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上对家人恶语相加,观念上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应当。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深刻的爱,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孝道观念在家长的溺爱中消失殆尽。因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进行的。

(二)家长自身没有发挥榜样效应。

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打牌,对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等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许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孝顺父母。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没有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孝道教育。

晏阳初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更形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6]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学校里讲公民教育,有一项是‘不要骂人’,说得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坏习惯,孰知一跑回家,不是听见父亲骂母亲,就是母亲骂他们自己,或者母亲和邻居相骂,骂忘了形也把他们夹在里面骂起来了。在学校里所得的一点好教训,就无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说,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说父母根本无视孝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孝道观念自然会变得淡漠。譬如,学校的德育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倒水洗脚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其实这些家常的行为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时巩固和补充孩子在学校学习孝道的一种实践性方式,因为学校的口头教育始终无法代替家庭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内化,则很容易出现孩子不孝顺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机。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重智观念,增强孝道教育意识。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不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观念的培养。把孩子致力于培养成“考高分达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仅仅只会考试和学习,而生活不会自理,过分依赖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意识,减少孩子在培训班的时间,增加在家陪伴教导孩子的时间。父母应对孩子理智地施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分担父母的忧虑,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生活并能够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对父母尽孝的愿望。

(二)树立榜样,营造和谐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传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与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言行。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如果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家里的老年人尊敬爱戴,耐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经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大于言传。父母要处理好自己与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亲情的温暖,并内化为自我人格,在行动上践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着力营造和谐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浓厚的孝亲观念,才会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才会让“老有所依”、“养儿防老”得以回归。

(三)让孩子及时行孝,营造实践环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给孩子实践学校孝道教育的机会,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回家要给父母洗脚等孝敬父母的行为,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并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有温暖的亲情体验,这种实践的行动和情感的内化是学校孝道教育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加以巩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为自己分担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在父母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时感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诉他出生时的艰难与痛苦,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历程并学会感恩父母。亲情的维系必须在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联结,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8],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从具体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对父母深刻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对父母尽孝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生.礼记・孝经[M].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221.

[2]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3]黄坚厚.现代生活孝的实践: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25-38.

[4]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46.

[5]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1

总听家长们的诉说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现在孩子不体谅他人。我看着教室里那一个个埋头苦干的孩子,不禁想到:大人们日子过得不轻松,孩子们也是过得够呛。白天忙着上课,星期天还要忙着去补课,好不容易盼来了寒暑假,又被逼着去参加各种特长班。一些孩子受不了这无边“黑暗”,就有了所谓的消极反应。

利用课余时间,我悄悄地展开了调查。许多孩子反映,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好好学,实在是因为被父母强迫,没有一点学习劲头。更多的孩子还流露出假日最想与父母出去玩一趟的愿望,他们说平时父母工作、自己忙学习,好不容易双休日有一点余闲时间,要是父母能抽空带自己出去玩一趟那该多好,现在却不得不继续学习,还不如不放假的好,至少在学校还可与同学们一起玩呢。孩子是这么说的,再看看家长呢?他们也有苦衷。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自己并非没有时间,而是怕孩子心玩野了,放弃学习;或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在学习,自家孩子出去玩,成绩就会马上落下一大截。

其实,随着教育的发达与完善,现代孩子并不缺乏知识,而是缺乏亲情和温暖。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和同学玩的时间最长,而与父母玩的时间屈指可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一起玩的时间更呈下降趋势。教育专家指出,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是会学习,会工作,还要会休闲,现代孩子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亲情。在休闲中体验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这样的孩子才是健全的、美好的,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我觉得莫让亲情与孩子人为分离,让孩子与父母有空多补点亲情,这对双方都会有好处。

二、补点亲情,拉近双方关系

回忆我自己的孩提时代,没有电视和其它娱乐活动,就是连儿童读物也少得可怜,惟一的娱乐,就是吃了晚饭,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听大人们讲这样那样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并不见得能开发我的智力,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却感受到了亲情的交流。再看当今孩子,他们有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的儿童读物、包罗万象的网络,不再需要听那老掉牙的故事,这虽然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丰富有利,但不知不觉间,这些“现代化的知识传播物”冲淡了亲情交流。

爱孩子,这是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但现在的孩子就是体会不到家长的关爱之情,更不懂得去体谅父母、关爱父母。我们在平时,总是听到许多家长大诉其苦:自己是如何地省吃俭用,而孩子却是如何大手大脚地花钱;自己是如何铭心刻骨地爱着孩子,而孩子却是对你的爱不屑一顾……这主要是家庭中缺少与孩子的交流而导致孩子的“嗅觉”失灵,他们闻不到家长关爱的气息,体会不到家长对他关切的殷殷之情,体验不到家长的艰辛,缺少了一种体贴,一份谅解。

“家长与孩子的亲情,要从小培养,要从平时的每一天中去培养。” ,想到这一点,再想到“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我灵感突显:对!让孩子在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中,去感受亲情,体验亲情,让他们在家长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中,闻到家长施予的关爱的气息――组织孩子们开展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的活动!使孩子们尝到父母在养育自己时的种种艰辛,从中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伟大与崇高,及早地激灵孩子对亲情的“嗅觉”,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吗?

三、“洗脚”活动,找回孩子的“嗅觉”

我把体验亲情的落脚点放在 “给爸爸、妈妈洗脚”的活动上,核心是情感,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父母、懂得孝敬、体味家政、学会休贴。当我在教室宣布活动内容后,教室里顿时哗然一片,孩子们觉得不可思议者有之;觉得突发奇想者有之;觉得恶心讨厌者有之……反对的锋芒直指向我,而我只是以微笑应对万变,学生在无奈之中只能接受任务。

当晚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她激动地告诉我女儿懂事了,她学会了体谅父母的辛劳。今天,是他们一家子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他们觉得通过女儿这次的“洗脚”,一家人真正做到了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2

父亲和母亲就像灯塔,而我们就像是在汪洋大海中遨游的一叶帆,是他们,是他们在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都是在其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成长的,连树与树之间也不外乎。

你瞧,自小树发芽,树妈妈和树爸爸对他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啊!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绝不让小树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当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妈妈就张开臂膀,撑开巨大的绿伞,为小树遮挡那强烈的阳光。当电闪雷鸣——树爸爸就不顾一切的替他挡着。树爸爸和树妈妈不顾一切危险也要保护小树,不就是希望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吗?

父母就像那大树,而我们就似那小树,父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有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操心,他们任劳任怨,为孩子做事。不就是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吗?然而,有的孩子却往往做出让父母亲伤心、失望的事。

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所以咯,我们不要辜负了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成为国家之栋梁!

让我们为未来努力!

生活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书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爱,然而最珍贵的,我想,不外乎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吧!

父亲和母亲就像灯塔,而我们就像是在汪洋大海中遨游的一叶帆,是他们,是他们在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都是在其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成长的,连树与树之间也不外乎。

你瞧,自小树发芽,树妈妈和树爸爸对他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啊!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绝不让小树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当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妈妈就张开臂膀,撑开巨大的绿伞,为小树遮挡那强烈的阳光。当电闪雷鸣——树爸爸就不顾一切的替他挡着。树爸爸和树妈妈不顾一切危险也要保护小树,不就是希望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吗?

父母就像那大树,而我们就似那小树,父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有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操心,他们任劳任怨,为孩子做事。不就是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吗?然而,有的孩子却往往做出让父母亲伤心、失望的事。

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所以咯,我们不要辜负了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成为国家之栋梁!

让我们为未来努力!

生活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书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爱,然而最珍贵的,我想,不外乎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吧!

父亲和母亲就像灯塔,而我们就像是在汪洋大海中遨游的一叶帆,是他们,是他们在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都是在其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成长的,连树与树之间也不外乎。

你瞧,自小树发芽,树妈妈和树爸爸对他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啊!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绝不让小树受到一点点的伤害。

当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妈妈就张开臂膀,撑开巨大的绿伞,为小树遮挡那强烈的阳光。当电闪雷鸣——树爸爸就不顾一切的替他挡着。树爸爸和树妈妈不顾一切危险也要保护小树,不就是希望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吗?

父母就像那大树,而我们就似那小树,父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有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操心,他们任劳任怨,为孩子做事。不就是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吗?然而,有的孩子却往往做出让父母亲伤心、失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