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时间:2022-04-04 16:50:41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第1篇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第2篇

【中秋节有意思的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轮”与“镜”皆指月亮,一写月影,一写月光,前者落地下,后者照高空,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中秋夜中专门咏月,且如此雕琢工稳,既华美瑰丽又紧切题旨,着实漂亮。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金蟾,指月亮。上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传说月中有桂树,至中秋则桂子飘落而下。上联与白词同用此典。下联指钱塘江潮。传说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钱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动,气势吞天。下联盖本此。此联妙在两个字:“细”与“齐”,上联意境之静美,下联之意境雄浑,尽在这两个字。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平分秋色,意指中秋。遍洗瀛寰,乃云月光如水。唐刘禹锡之诗《八月十五夜玩月》有句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平分”与“遍洗”之对,最为醒目。

天开清旷域,人在大明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风。

清旷域,指月照天地,处处清亮。大明宫,一般指唐代宫名。唐贞观八年,建永安宫,九年改名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莱宫,长安元年复称大明宫。此处不过借古典而另明新意,盖谓天地间皆光亮,世间宛如“大明”之宫殿耳。

素风,秋风。此联化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桥边桂花香。

上联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下联化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这是一副描写中秋节之夜景物的对联,极切题旨。“银汉”,银河,天河。北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元声转玉盘。”“流光”,特指如水一般流泻的星光、月光。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水天一色”,水光与天光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代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于描写秋景,非常合适。“金商”,指秋令,秋声。秋季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商为金音,其音凄厉,于时为秋。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银”与“金”之对,“水天”与“风月”之对及“一”与“双”的数字之对,都极工稳。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本为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惹起游子思乡之情,自然觉得在外种种不易,居家种种美好。上联所谓之“地月缺”,正缘于下联之游子在外,所以显得十分紧密。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第3篇

【复习内容】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复习要点】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试题特点】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名句赏析题、默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等【解题方法】(1)客观题解题的方法:客观题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金题复习探究训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 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答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 塞下秋景、思乡报国之情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案3、这首词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壮志难酬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6、天冷、声杂、城孤。 7、思乡报国之情。8、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9、答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0答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11答案: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2答案: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3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4答案:“倾城”。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17、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答案:同:都是写愁。 异:⑴句把抽象化为具体,⑵句把具体化为抽象。

第4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诗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其实,高考的备考何尝不是如此,摸清命题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命题者的思路去备考,备考才能有效。那么,怎样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怎样读在考纲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案例: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授课流程: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1.关注形象(讲了3个问题:①什么是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2.语言3.表达技巧(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4.思想观点态度二、练习1.教师读题(附: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3)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起诗人共鸣)。(3)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2.教师疏通诗意(逐句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3.讲题(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或技巧)往往仅仅是方法,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1.从题目入手:“闻邻船吹笛”,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2.从形象入手:讲清楚三个问题:①诗歌写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3.从表达技巧入手: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正因为环境的安静,才有了笛声的清晰)。修辞手法:比喻情节结构:卒章显志(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怎样备考诗歌鉴赏的备考,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例证,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1.修辞手法:比喻(如霜的月光,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夸张(一夜征人尽望乡)。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夜征人尽望乡)。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从自己的角度想,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②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末句直抒胸臆,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③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④虚实结合培养规范答题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总之,诗歌鉴赏的备考如同读文章一样,“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揣摩清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制定答案的思路,沿着其思路进行备考,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

第5篇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巧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幅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I《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神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C《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仍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6篇

优秀的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在小学语文的每册课本中都有几首。这些诗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颇有美感。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简单介绍,了解古诗

目前,有些年轻的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古诗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介绍,认为对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诗中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对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正确指导,朗读古诗

古诗短小精悍,句式齐整,韵律和谐,形象鲜明,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朗读。“三读”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读通诗句。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扫除诗中的文字障碍。要让学生朗读好古诗,必须学好诗中的文字。学习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己学习,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的扎实准确。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手、眼、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朗读时要注意诗中字的音准。朗读时要读清字音、读准字音。遇到读不准的字时要及时查字典或请问老师。要力争字字读得准确无误。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4课”古诗《山行》中,“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斜”字就不读“qiá”或“xiá”,它的正确读音是“xié”。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古诗《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磨”字就不读“mò”,它的正确读音是“mó”。

2.读懂诗意。

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要指导学生读懂诗意,读懂诗意须理解古诗。理解古诗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1)逐字理解。

学生在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意时会遇到一字(词)多义,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字义呢?这要将选好的字义放到具体的语意环境中进行确认,从而选出合适的字义来。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见”,在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207页有7种意义,分别是:看到看得出(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会见,会面见解,对事物的看法助词用在动词“听”、“看”“闻”等字后,表效果。该选哪一个呢?通过把字义放到诗句中理解,发现合适的字义是“看到”。

(2)逐句理解。

把一句诗中分别理解出的字(词)义合理地组合起来,得出该句诗的句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经合理组合理解为:连夜从清溪驿站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顺江驶向渝州。逐句理解时要反复推敲,并能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

(3)整体理解(将每句意思串起来)。

将理解好的每一句诗意有机地连接起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诗的意思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可以发现诗人写诗的目的,体会思想感情。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这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读出韵味。

朗读时,要力求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体现诗的流畅美。要读好诗中押韵的那些字。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4课”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读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朗读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读出诗的韵味,能使人感受到和谐的美,从而对古诗爱不释“口”。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读出诗的语感来。注意除在停顿和重音上面作一般指点外,要着重注意“拖腔”的准确运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的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也可适当延长或作较大的停顿。如古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语感,表现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让学生感知古诗语言的艺术特色,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同时用”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学生体会到了,朗读时就不会拗口,而且情趣很高,兴致盎然。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才能进行熟练的背诵。朗读后,教师可指名学生叙述诗的大意(尽量用自己的话说),以便让学生逐渐理解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懂诗意后,可以再让学生在诗中“走一个来回”,即男生读诗,女生看幻灯片或教学挂图来体会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和领会。还可采取学生自己朗读,集体朗读,引导读,对读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精读细品,欣赏古诗

让学生通过看幻灯片、观图片、听录音、听讲解等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将学生引进诗境中去体会、感悟。欣赏古诗,体会古诗的和谐美、音韵美、节奏美、句式美、意境美等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欣赏、品评。

第7篇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第8篇

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努力学习,争做一个文化人。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

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

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

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

“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熟练背诵及默写会25、30课、课外古诗词、22、24、26、27重点古文。

3、文言文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

(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6、名著导读,要求:

(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22、24、26、27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初中单元测试》的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进行四次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每次只需15——20分钟,及时批改与讲评,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在19周一进行一次综合基础知识测试,进行复习知识的查缺补漏。

6、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学习辅导》上的练习进行。

四、复习资料:

1、《初中单元测试》上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

2、《学习辅导》.

3、《语文天地——期末复习大盘点》

4、综合性学习:课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

第9篇

实施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开发,智力得到合理的提高,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现在就我教《山行》一课谈点滴体会。这首诗,是唐代晚期优秀诗人杜牧的杰作。诗文主要描述了深秋时节,作者沿着小径石路出行,看到被白云淹没的人家和那满山的枫叶,是那样灿烂红艳。面对大自然这诱人的深秋美景,不仅勾起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更诱发了心底的缕缕情丝。于是便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绝妙佳句。教学时,我并没有只停留在华美的诗句上。而有意设计一些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想像力的设问上。用以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而奇妙的联想,心境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情怀在自主的探究中翱翔。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自学生字,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借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同桌可合作探究、讨论,谈感受。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指生说诗句的大意,其他同学给予补充、纠正。学生十分活跃,积极举手,争着回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首诗。接着,让学生全面、完整地说出诗的意思。当学生们用流利的语言说完后,真使我惊讶。学生是这样来描述的。“深秋时节,山上草木都凋零了。沿着弯曲的石路,边行走,边往远处看。枫叶真美呀!不得不让我停下车来,观赏这一美景。只见火一样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红艳。”学生之所以描述的这么好,是因为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是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参与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概括的结果。

最后,我又说:“诗人把深秋的自然美景描写得如此之美,你能用自己灵巧的手把这景色画出来吗?”学生热情非常高,齐声回答:“能!”由于学生把诗的内容,描述的景物都融入头脑中。石经、枫树、红叶都?刻在心灵里了。因而,那生动的画面,就轻而易举地流入画纸上。画得如此形象、逼真,令人赞叹,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从这节课教学活动中,不难开出有以下特点。

1.学习古诗,打破了死记硬背的旧模式。让学生展开想像的同时,就把诗句印在头脑中了;让学生描述大意,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回忆了这首诗的内容,加深记忆。把抽象知识简单化,为熟记做了铺垫。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为学习古诗扫清了障碍。

3.学生画画,实际上是对诗句理解的再加深,是思维能力的再开发,是从语言到实物艺术的灵活运用。

4.打破了单一学语文的模式,课堂形式多样化,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5.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掌握了知识,运用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始终沉浸在愉快之中,即乐在其中。

第10篇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1篇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第1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明·胡应麟《诗薮》评价《登高》之语,引出课题,“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

具体内容见ppt。

板书课题

“ 登高”

二、初读感知

1.句读及情感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应应该读出那种情感?提问后教师明确:

高亢激昂,第一句

回环婉转;第二句

一气读出,第三句

作延长音;第四句

重读以示沉重;第六句

第五句尾联宜慢读,第七句

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第八句

三、再读研究

1.分析意象、意境等

2.教师提问:

问题一、读前两联,圈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具体内容见ppt,先分析前2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

格调高亢

气势恢宏

境界阔大

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三、四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提出2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具体内容见ppt:

问题二、

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问题三、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板书如下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个人(病困潦倒、壮志难酬)

国家(世事艰难)

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

四、三读探究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逐层拔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试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分析有何异同?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3.杜甫晚年的律诗风格

问题一明确:

《秋兴》与《登高》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相同点:感情基调——很浓的悲秋情结。

结构处置——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一个

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用词造句——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2)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2.杜甫晚年律诗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炼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晚年律诗风格:沉郁顿挫

学生讨论后明确。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