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16 07:45:47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3-03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出现稳中有涨的趋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吻合,与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相吻合。

一、进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体情况

(一)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情况。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从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的角度看,2009年至2012年,除受金融危机不利影响,2010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较往年减少外,历年进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数量保持在1300~1400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则呈稳定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需求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进校用人单位总数 1325 1072 1311 1400

提供就业岗位总数 8200 9300 9960 10300

(二)不同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不同专业就业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专业需求数量历年平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职专业需求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和市场营销。这说明学校定位准确,特色专业如会计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具体见表2。

表2 2009~2012年专业需求情况排名统计表

本科专业 专业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会计学 1862 22.71% 1863 20.03% 2138 21.47% 2291 22.24%

市场营销 1023 12.48% 1068 11.48% 883 8.87% 958 9.30%

工商管理 327 3.99% 538 5.78% 548 5.50% 607 5.89%

金融学 356 4.34% 421 4.53% 458 4.60% 511 4.96%

物流管理 451 5.50% 379 4.08% 438 4.40% 455 4.42%

注:比例数据等于该年各专业需求人数/该年需求总数。

二、专业需求分析

(一)专业需求“热者恒热”。从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情况的角度看,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科专业的检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度各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冷热不均,热者恒热,冷者尤冷。需求量较高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需求量较高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学、会计电算化、会计、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需求量较低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学、文秘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需求量较低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公务事务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

(二)热门需求岗位专业。从2012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情况看,2012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1400家(扣除“双选会”数据),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为10300个,需求专业结构前十名的本科各专业排名为:第一,会计专业2291个,占22.24%;第二,市场营销专业958个,占9.30%;第三,工商管理专业607个,占5.89%;第四,金融学专业511个,占4.96%;第五,物流管理专业455个,占4.42%;第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1个,占3.12%;第七,财务管理专业312个,占3.03%;第八,工程管理专业264个,占2.56%;第九,经济学专业138个,占1.34%;第十,财政学专业100个,占0.97%。需求专科专业前三名的专业为:第一,会计电算化专业704个,占6.83%;第二,会计与审计专业564个,占5.48%;第三,市场营销专业207个,占2.01%。以上各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2009~2011年的比例与2012年的比例是接近的。

(三)热门就业机会岗位专业。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看,2012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3400人,专科毕业生1387人,共4787人。2012年,用人单位进校需求的就业岗位10300个,2012届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2.15个。其中,各个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前十名排名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312个,毕业生51人,就业机会6.12个;第二,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958个,毕业生167人,就业机会5.73个;第三,物流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730个,毕业生176人,就业机会4.14个;第四,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57个,毕业生40人,就业机会3.92个;第五,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8个,毕业生61人,就业机会3.25个;第六,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291个,毕业生730人,就业机会3.14个;第七,国际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7个,毕业生66人,就业机会2.98个;第八,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07个,毕业生70人,就业机会2.96个;第九,保险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29个,毕业生48人,就业机会2.69个;第十,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66个,毕业生63人,就业机会2.63个。

以上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去向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毕业生意愿去向多集中在银行金融、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以及落实的就业去向,居前列的也是商业贸易和银行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模符合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多,近几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提供的各专业就业的岗位数量相应也多。

三、用人单位招聘基本情况分析

(一)单位性质。从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2009~2012年度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2009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占78%,2010年占79.1%,2011年上升到81.2%,而2012年上升到了85.69%。而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率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4.62%,国有企业则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3.6%下降到2012年的8.74%。进校招聘的外资企业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见表3。而这也与2008年至2011年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大体一致。2012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具体见表3。

表3 2009~2012年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名称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2009 所占比例(%) 4.30% 13.60% 78.00% 1.00% 3.10%

2010 所占比例(%) 3.80% 12.80% 79.10% 1.00% 3.30%

2011 所占比例(%) 3.20% 11.10% 81.20% 1.40% 3.30%

2012 所占比例(%) 4.62% 8.74% 85.69% 0.21% 0.74%

(二)地域分布。用人单位地域分布情况、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意愿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呈正相关的。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来看,2012年广西本地就业的占94.27%。其中,以南宁为主,占总数的72.49%。区外就业的占5.73%,以广东为主,占0.26%。201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第一为南宁,占73.1%;第二为桂林,占4.0%;第三为柳州,占3.5%;第四为北海、钦州、贵港,均占1.6%;广西区外共5%。2009~2010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点的比例大致与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接近。

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地域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具体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在城市就业多,县城及乡镇就业少,学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梧州等城市就业,而在各市所辖的县城及乡镇就业的比较少。二是高度集中在南宁市就业,而在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比较少,如2012年在南宁市就业的高达72.49%,在南宁市以外所有地方就业仅仅占27.51%。三是高度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而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少,如2012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高达94.27%,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仅仅占5.73%。

(三)单位招聘人员要求。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对于人才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虽然都说看不同的岗位来决定需要哪种学历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偏重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眼光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数在专业技术上和本科大专学生差异不是特别大;在薪资与学历上,挂钩并不是很大,若是刚进入某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会根据学历的高低来评定薪资的多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对于其毕业院校声誉、成绩优秀、学历高低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个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而在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上大多数企业是非常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此外对综合素质能力也十分看重,专业不符但是综合能力突出者也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做的《2012届毕业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了83条意见和建议,关于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共35条,占42%。家长们要求学校:(1)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14条,占40%;(2)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9条,占26%;(3)加强联系实习单位的12条,占34%。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多角度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这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实例、案例的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结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和毕业生现实需要,认真抓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

对于大学生在校考的各种证书,企业单位有如下看法:学历证书上,企业认为学位证和毕业证稍微重要些,辅修证和双学位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在国家等级考试证书上,企业单位较重视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职业证书上,企业较为重视,如管理认证、技术认证等。总体而言,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对于学历及其他大学生特别看重的证书,企业单位并未将其作为决定因素,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 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视角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其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学校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但社会需求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总体不旺盛,人才需求结构更加不平衡,特别是外语类、管理类、IT类等专业类别的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受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普通感觉工作比较难找。

其二,从人才市场要求的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知识、技能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有的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或滞后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有的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等。

其三,从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来看,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更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未来需求分析

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基于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势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经贸、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行业产生广阔的市场就业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纵深发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大量民营和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会计、财税、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从广西未来发展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重合作,为广西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财经类专业及国际合作的办学专业如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从学校定位与发展看,学校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凸显。学校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新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等多个创新实验区。而从2009~2012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也符合这一特点,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及财政学专业。

总之,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符合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特点。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把学校的龙头和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税、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新增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对刚成立的新兴专业,则寻找突破口,凸出特色,以树立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为提升人才就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全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广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要积极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办好社会满意的财经教育,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石岩,于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调研[J].青年文学家,2012(6)

[3]张凯,李希来.青海省农牧专业高校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钟宇.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013D091)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自考;信息化管理;毕业环节;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

(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

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

(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

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

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

(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

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

(二)考生性别构成

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

(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

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

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

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B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

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井,秦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创新[J].成人教育, 2015(11).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专业关联性 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能否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对口或提高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科学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过渡,国家也开始施行“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开始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国家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没有显著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联现状

1.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校毕业生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就业,是其人生的巨大转折,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 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不成为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的强求了。据对广西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在确定工作单位时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占57.57%;二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占52.05%;三考虑“就业地域”,占36.44%。仅有6.49%的被调查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就业,42.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超过50%的被调查毕业生则表示只要实现就业,专业是否对口就无所谓了。

2.大学生兼职、实习岗位与其专业的关联度较低,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兼职、实习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热身赛”。因此,选择与本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岗位进行兼职、实习是在校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大学生的兼职、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兼职、实习难以学以致用。据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网对全国1800家提供的2007年暑期兼职机会的企业和10663名参加2007年暑期兼职和实习的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1800家企业提供了7578个兼职实习机会,明确学历要求的不足5%,对专业或资历作出要求的仅有2.7%。对于10663位参加暑期兼职、实习的大学生中只有153位运用到专业学科知识,占1.4%,涉及专业的前三位依次是设计、计算机编程和教育类专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3.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高校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倾注了全力,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实现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毕业生学非所用、人不能尽其才的比例相当大。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后,80%从事的都不是原专业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每年毕业的几百万本科毕业生中,仅有20%的已就业本科毕业生实现了学用一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原因

1.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近几年来,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基本保持在1000万左右,上年结转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社会当年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总数约1100万个(新增+自然减员),缺口约1300万人。同时,根据人劳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即近几年来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每年不足250万个。而同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的212万、2008年的559万,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611万,即当前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足2008年、2009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供求严重失衡,而且这种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势必导致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当困难。

2.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2003~2007年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全国就业率每年基本维持在7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约30%的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随着每年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度提高,致使每年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如2006年未按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百万大关,2007届毕业生截至9月1日就业统计,尚有144万毕业生未按时实现就业。面对每年遗留下的如此巨大的待就业毕业生和每年都要走出“象牙塔”的巨量应届毕业生,大多毕业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只好“慌不择食”地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的想法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了。据对广西某艺术院校170名2004届、340名2005届艺术类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师兄、师姐无法顺利实现就业的现状,毕业生已不追求专业与工作的对口,逐步接受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数据显示,2004届和2005届毕业生择业时,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工作的人数远大于完全一致的人数,两者幅差分别为32.05%和41.11%。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其突出原因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性就业矛盾、城乡就业矛盾、客观需求与现实编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使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岗位有限的东部和大中城市,集中在需求人数日益减少的国家公务员岗位竞岗,毕业生在此就业环境下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有着巨大就业潜力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却很难吸引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毕业生要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度相当大的。

4.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当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采取“因师资设置专业”“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总量矛盾和专业矛盾并存,就业市场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文史类和管理类师资限制少、投资低,成为最易办的专业,一些高校便在近几年的学科调整中,争先恐后设立了许多文史类、管理类专业;不少工科高校开设文秘、新闻、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医科院校开设普通外语专业等。其结果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需求却渐趋饱和,造成就业紧张,找工作都特别困难,何谈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5.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006年,据对广西柳州市、南宁市200家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表明,83.42%的被调查民营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效益,所学知识与岗位需要脱节,所学不能致用。再据同期沈阳人才市场调查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30%被调查毕业生反映其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看书、到企业实习、听讲座等方式来补充。

三、提升就业与专业关联度的办法和措施

1.成立“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建议成立由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并长期发挥作用,瞄准地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科学地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加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的近期、中期、远期需求趋势分析预测,指导高校调整专业课程及前瞻性地设置专业,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关联度的提高。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4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

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职业类(本科16.3%,高职高专19.9%);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是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

其实,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或者“有好的创业项目”等,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由于政府给予的创业资助一直在2%以下,因此,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国家应将资金资助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80%,高职高专78%),而来自政府资助(本科、高职高专均为2%)、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2%,高职高专1%)的比例均较小。

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

报告还分析了2010届、2011届、2012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情况。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增加,2011届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总体5.5%,本科3.3%,高职高专7.7%)比2010届(总体4.1%,本科2.2%,高职高专6.0%)提升2.2%个百分比。另有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调查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1.0%,高职高专2.2%) ,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3.3%,高职高专7.7%),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提升了3.9个百分比,其中本科毕业生比例上升了2.3个百分比,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上升了5.5个百分比。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坚持创业的群体持续增加。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有所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9040元,比2010届该指标(8424元)高7%,比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6155元)高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7292元,比2010届该指标(6651元)高10%,比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4812元)高52%。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5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孙晓军主任说,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岗位时本身已经进行了筛选。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通常要从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来考虑是否能够录用。从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全面素质。讨论毕业生就业单纯强调专业是否对口是不全面的,就业市场会自然选择。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6

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在专业教师和校外各单位、各企业的管理人员共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运用和综合技能训练的一次集中性教学活动形式。通过毕业实习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和提高岗位综合能力,拓宽就业的途径。为保证2011级经济贸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实习顺利进行,特制订此计划。

一、毕业实习的意义

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每位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照教学计划,2014级毕业生将进行毕业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锻炼独立工作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岗位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检查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范围及适用程度;巩固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毕业实习的具体要求

1.根据毕业实习具体内容,到实习单位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际操作技能。

2.实习过程中应做到“四勤”:即手勤、嘴勤、腿勤、脑勤,不懂就问,虚心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在短时间内上岗打下基础。

3.定期与指导教师沟通,根据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和查阅的文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择毕业设计的调研报告,按时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和答辩。

4.撰写实习记录(周志),为调研报告撰写和实习总结准备材料,定期与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交流沟通。

5.实习期间工作踏实,遵守纪律,服从企业管理规定,接受指导老师指导,返校时由实习单位填写毕业实习鉴定意见。

6.不得无故缺勤,有事须按实习单位的规定向实习单位请假,请假要有请请假条,注明请请假原因、时间,以备检查。每次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一周,总计不得超过实习天数的三分之一。实习期间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和学院联系。

7.实习期间内遇到特殊情况及时与学校联系。

联系电话:院 办:

教 务 处:

招 生 办:

学 生 处:

经 贸 系:

三、毕业实习领导组织

组 长:刘 源 陈建军

副组长:王华杰 杜 允 李茂强 汪 泉 杨 敏 史明灿

成 员:夏贵勤 邵祥东 尹 涛 牟爱州 张晶晶 马 翔

范秉元 李 想 魏莉莎 高 坡 各专业教师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要求

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设计应尽可能结合所学专业和实习单位实际,学生在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下,一定结合单位和岗位实际对调研报告进行设计。实习初始阶段学生根据课题搜集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提纲。调研报告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习单位实际资料和个人分析观点三部分内容,同时应体现本人的写作水平。调研报告写作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尤其是实习单位人员的指导。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调研报告内容必须是所在实习单位的情况,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调研报告在文本上,应文字通顺,语言流畅。内容要求紧扣专业、数据真实、突出实践。在篇幅上以3000-5000字为宜。

6、层次排列: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7、摘要:是对文章内容要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调研的目的、结论、意义,一般为200字左右。

8、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出3~5个。

9、参考文献:反映调研报告的取材来源、广博程度,要求书写明确,包括书名(刊物名)、作者、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等。

10、毕业设计封面要美观大方,题目、专业、班级、指导老师等内容要布局合理(参见附件1)。

11、毕业设计批阅答辩登记表(参见附件2)是供指导教师和专业答辩小组填写毕业设计评语和成绩时使用,学生最后提交纸质毕业设计时须将此表一同装订到毕业设计的最后一页。

12、各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题目见附件3。所有题目只是供同学们选择时参考,也可作为最终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的选择根据实习单单位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结合自已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13、毕业设计打印格式要求

①纸张大小:A4纸

②页距:左右2.6cm;上3.5cm,下2.6cm

③装订线:左起0.5cm

④页脚:2cm,插入页码,居中

⑤行数:每页42行

⑥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居中,段前段后0.5行,多倍行距:1.25倍

⑦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左对齐,段前段后0.5行,多倍行距:1.25倍

⑧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左对齐,段前段后0.5行,多倍行距:1.25倍

⑨正文:宋体小四,段前段后为0,多倍行距:1.25倍,首行缩进2个字符

五、毕业实习时间安排

本次毕业实习由经济贸易系统一安排部署,各专业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采用院系联系实习单位与学生自主联系校外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由辅导员和各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实施。

1.2014年1月7日办理完相关手续,带上相关材料离校。实习期为2014年1月8日--2014年6月9日。需要带的材料有:

(1)毕业实习指导书

(2)毕业实习鉴定表、顶岗实习记录、实习总结

(3)就业协议书(灵活就业合同)

2.毕业生于2014年1月20日前学生应落实毕业实习单位。

3.毕业生于2014年2月18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联系方式和实习内容,并于2014年3月10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写作提纲。指导教师应督促毕业生按时完成任务。

4.2014年4月30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毕业设计(调研报告)初稿。教师应及时提出修改的指导意见,以使学生及时修改(必要时进行二次修改)。

5.毕业生于2014年5月31日前将定稿报告按要求,连同一份填写完整的毕业实习鉴定表(盖章)上交辅导员老师。辅导员分类后及时交专业主任或指导教师。不交毕业实习鉴定表者,其毕业设计不予评定成绩。

6.专业教师在收到学生定稿后,于2014年6月11日前,及时组织指导教师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审,写出鉴定意见,填好相应表格,对不合格报告或需要修改的调研报告,通知学生进行修改。并将调研报告成绩、相关表格及学生调研报告一并交教务处。

7.2014年6月9日学生返校,返校前写好毕业实习总结,填写好实习记录,并于返校当天上交实习总结、实习记录表和就业协议书(或灵活就业合同、就业证明、劳动合同)。

8.2014年6月9-12日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答辩。

六、实习成绩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实习成绩评定的条件

成绩评定要具备四方面内容

1、毕业实习鉴定表

2、调研报告

3、顶岗实习记录

4、毕业实习总结

以上1.2.3.4.四项齐备者方可参加成绩评定。

(二)实习成绩考核方式

实习成绩评定由经济贸易系组织专业老师综合评定。依照所在单位在鉴定里的评定、调研报告质量、和实习答辩或交流情况实习总结以及实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不合格者要在返校前重新修改,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正常毕业。

(三)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1、优秀(90-100分)

①实习目的明确,工作态度好,虚心好学。能出色地完成规定的各实习指导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②能正确合理地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③独立工作能力强。

④回答问题及答辩用语正确,表达清楚。

⑤尊敬领导、尊敬师长、遵守实习纪律、团结互助好。

2、良好(80-89分)

①实习目的明确,工作态度较好,学习较虚心。能较好地完成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各项任务。

②能正确地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③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④回答问题及答辩用语正确,表达比较清楚。

⑤尊敬领导、尊敬师长、遵守实习纪律、团结合作比较好。

3、中等(70-79分)

①实习目的明确,工作态度一般,学习较虚心。完成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一般。

②能比较正确但缺乏全面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③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

④回答问题及答辩用语正确,表达有时有误。

⑤尊敬领导、尊敬师长、遵守实习纪律、尚能团结互助。

4、及格(60-69分)

①实习目的比较明确,工作态度一般,有过不良表现。基本上能完成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各项任务。

②能基本正确应用基本理论解决企业问题,在次要问题上发生过错误。

③能独立完成工作。

④回答问题及答辩用语有误,表达有误。

⑤尊敬领导、尊敬师长、尚能遵守实习纪律、团结互助不够。

4、不及格(60分以下)

①实习目的不明确,工作态度不端正,表现不好。不能完成规实习指导书定的各项实习任务。

②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原则性错误。

③在老师指导下不能完成工作。

④回答问题及答辩用语不正确,口头不能表达。

⑤多次或严重违反实习纪律

七、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指导

毕业实习管理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期间学生有问题应首先联系自己的指导教师。在校外实习应注意安全,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及实习纪律,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并与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

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应全力完成好实习中的各项工作。启发、引导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实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注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督促学生努力达到实习大纲中的各项要求。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指导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业务知识的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实习效果。实习组不定期对一些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实习总结。在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进行全面总结,以便交流和积累经验,不断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专生 就业 原因 误区 难

一、中专生总体情况分析

现在的中专生招生对象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类为初中毕业的应、往届毕业生,学制为三年;一类为高中毕业的应、往届毕业生,学制为一年。对于初中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在中考不被高中录取的学生,也就是说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学生,另一部分是在社会上了几年班后又回到学校的学生,高中毕业的学生都是高考落选的学生,在高校招生扩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落选的学生又会有多好的成绩呢?面对这样的初高中教学对象,老师再尽心尽力的教学,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会达到教学的理想状态。

二、中专生就业难的原因

究其中专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岗位增长的速度远远小于毕业学生增长的速度。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政策接二连三的出台,比如对于中职学生中家庭困难学生国家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地补助,所有中职中专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职学校的招生相对好些,毕业生人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岗位则不会随着学生人数的上涨成比例的上涨,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是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二,用人单位选材刁钻,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吃香。在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是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学历的毕业生,而且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将是企业的骨干和精英,因为他们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第三,各家学校专业雷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普通学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第四,社会平均薪酬低,月薪仅达1000元/月。通过关于中专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15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专毕业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800-12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

第五,用人单位招聘是真,录用是假,导致招聘信息不真实。一些企业利用当前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是真实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导致毕业生获取真是有效的信息少、就业难。

第六,中专学校多年固定的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缺乏经验。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中专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情况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都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中专生有的是专业知识,但缺少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学校里有的是教授和专家,但是能真正手把手教给学生实践经验的“教练”却非常的稀少。

第七、中专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许多企业反映,中专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而且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又差,而且比较自私,因此更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第八,中专生工作不稳定,工作更换的频率快,造成企业的“学费太高”

中专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根据社会有关部门调查,接收中专毕业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企业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毕业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三、当前中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误区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职教育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中专毕业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毕业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导致这个结果与用人单位以及我们的毕业生有直接关系。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陷入误区:

第一,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中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大学生的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毕业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剩余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学生大,这是女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毕业生能够自己解决食宿问题,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不利于毕业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歧视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忽视毕业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第二,当前中专生毕业生也深陷一些误区。当前一些中专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校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中专生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中专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这样的大学招生之后给中专学校留下的学生素质更是有待提高,再加上不少学生实在是无处可上学只好到中专学校混个文凭,他们本身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底子又差,所以整体素质持续下降;第三,中专生自身定位偏颇。学生们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区域的就业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中专生“高不成,低不就“心里定位已经严重影响就业。

总之,实事求是地说,中专毕业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参考文献】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择业;就业;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2010届毕业生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是首届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更显其重要性。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航空机电各系47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航空特种车辆维修专业79人已在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全国各地,全面调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向航空机电维修专业391名毕业生发出问卷,收回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1、就业意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选择先择业再就业的人数为4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4.87%;选择创业和其他的人数较少。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人生谁不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呢,而当你未能确定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时,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谓一种权宜之计。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者,一定要随时关注职场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就业体制是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旦放弃或错过机会,也许就会比别人迟一些或慢一些进入职场。

选择毕业后创业或有其他打算的人数所占答卷总人数的比率为0.32%,建议这部分毕业生能从基层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锻炼,具备创业条件时再创业。另外,毕业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需具备若干方面的能力,如抗风险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再者,大多数创业者需要融资,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创业的瓶颈。当然,选择继续深造或有其他打算的毕业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规划。

笔者认为,不论怎样的选择,当代社会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对信息资讯的关注,还包括毕业生个人因素原因等。

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人数为19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0.76%;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较难的人数为1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7.66%;对就业形势不考虑,以一种淡定的姿态看待就业形势的人数为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58%。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能力。调查发现:认为专业知识、个人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分别是:选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为2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9.30%;选择个人动手能力最重要的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0%;认为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为175人和141人,分别占答卷总人数的55.38%和44.62%。

提升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必须先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学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或动手能力非一日之功,力推教育教学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的特色,打破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才能有利于学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当然,学校永远也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思想品德是成就事业的灵魂。

3、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就业中的体现。薪酬待遇是毕业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选择1,000~1,500元的人数有15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0.00%;月薪2,000~2,500元的人数有13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2.72%;月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有23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28%。单从比例看为正态分布。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在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可以说行业决定收入的多少,能力水平决定所入的行业。行业内部岗位之间收入也有差别,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以在航空业内就业为例,机械员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机务岗位每月2,000余元。行业内部工资有区别,各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差别;再以旅游服务业为例,区域位置起薪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如在天津市和三亚市的起薪,前者在1,500元以上,后者在1,000元多一些。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如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且交往能力较好者,很容易进入全球一些知名的企业就业,他们的起薪可在5,000元以上,这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但与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生相比还有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应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毕业生应先了解社会,才能融入社会。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航空业内就业,一方面是渴求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看重的是社会对航空类企业、职业的认同。调查显示,对在航空业内就业很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7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0%;对在航空业内就业较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2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0.82%;不在乎的17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5.38%。一心期望通过实习留下来工作,强调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为6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9.6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无形中也是部分学生产生焦躁情绪的症结所在。

对工作区域的选择,选择留在三亚、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有10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3.86%;选择在陆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有9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01%,打算回原籍的人数有10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65%;选择在珠三角工作的人数有1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在选择企业性质方面,选择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有66人,占答卷总人数的20.89%,选择民营、股份制、外资、合资企业的有25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9.11%。

从以上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愿意投身海航集团实业和家乡的建设,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是从中也能看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求职认为国有企业安定,强调专业对口,最好能在航空业内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式实行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愿望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海航集团处于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需要大量有能力的仁人志士。但是,他不可能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招纳更多的人。而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怀揣感恩,感谢海航集团和学校能为大家提供永恒的实习平台。珍惜实习机会,实践第一,这样才有可能满足自己择业的愿望。

从学生选择地域分析,其一,留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多,原因之一是与海南本地生源较多有关;二是与学生在校三年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已比较熟悉;三是与学生个人志向密切相关,国家提出建设海南,发展海南为国际化大岛的战略,科技兴省,教育兴省等一系列的决策方针,对学生的鼓舞是极大的。未来的海南是大学生的希望,也是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热土,我们应该对毕业生的热情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大多数有成就的人,总是从小事做起而最终成就大事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乐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千里积于跬步,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就业信息

1、求职渠道。对就业渠道的选择,毕业生希望能通过实习就业的人数有217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8.67%;关注海航集团网上招聘信息的人数有241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76.27%;希望通过社会招聘会或从校园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的人数为194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1.39%。

2、希望学校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学生有261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2.59%。大多数学生渴望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注重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

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最为渴望,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能得到家庭或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吸引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业的、行业的招聘会,走出去广泛与企业沟通。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是不能满足毕业生择业需要的,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是学校的义务,是政治使命。

对于有意愿留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我院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寻求合适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想走出去、想在航空业以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地与当地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帮助毕业生解决落实户籍、档案管理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先解决自立问题。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业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及早指导、全程指导的同时,更要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基础;就业心理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守卫;就业政策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标志;加强就业能力技能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支点。做好就业指导和不做不一样;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做和三心二意的做不一样。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

(二)对毕业生的建议

1、主动适应社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毕业生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摒弃一些不良社会印象。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先做事,后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保持低位切入的姿态,及时掌握并利用信息,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获取信息。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收敛自我,不要以社会流行的职业理念,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无所谓的求职心态去选择职业,要先了解自己,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航空机电专业为例,机务是大多数人首选的岗位,但当你真正在这个岗位顶岗实习开始,能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否较快地掌握机务操作流程,能否全部读懂纯外文版的国际标准手册等等,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着眼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对于薪金水平,也要合理定位,用一位企业高管的话说:老板给你800元工资,你却干了1,500元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拿到1,500元;如果你抱着给800元就干800元的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拿到800元。这说明了,态度决定气度,气度决定高度。总之,毕业生应以平和的心态选择就业岗位。

2、选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我们所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即“如果你在业内实习,最终不能被确定录用,你有何打算?你的措施是什么?”不少同学用朴实的语言:“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来回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当义务兵,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

国家出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一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二是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三是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四是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五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六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七是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八是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大学毕业生入伍可作三笔账:第一笔经济账,以本科生为例,按照最高一学年6,000元的学费,当兵两年可以拿到最高24,000的学费返还。当地政府对入伍的士兵还有一定的经费奖励。到部队每个月还有当兵的津贴,两年的收入并不比两年工作的收入低;第二笔是政治账,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账,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如果是退伍以后,企业家可能更愿意接纳退伍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所以每位毕业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入伍,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9

一、摘要…………………………………………………………2

二、调查目的……………………………………………………2

三、调查结果……………………………………………………3

(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

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v调查结果总结: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其中本科生居多,大部分是大三的学生,多选择毕业后就业,会担心就业问题,但相信会找到工作,打算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较多,在考虑家庭因素的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情况再决定工作问题,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工资要求不会过高。

v影响因素总结: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同样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岗位不足,导致竞争激烈;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企业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机会相对较少;家庭压力和感情压力,各种抱负太多,心理压力太大,往往影响在面试中、工作中的表现;初次步入社会,感觉彷徨无助,适应能力不强,面对社会复杂容易手足无措;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太难的岗位没有能力胜任,太低的职位又不愿意尝试。

v消极心理总结: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起的郁闷心情,对毕业找工作的焦虑心情,休息不好所引起的浮躁心情等。

v建议确定方向: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方向不定所引起的彷徨和焦虑,还可以及时做好准备,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大好基础,积累经验。

v建议多做运动:多做运动不但有利身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疲劳。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v建议多交朋友:交际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多交朋友,不但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度,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帮助,同样会让你事半功倍。

v建议参加实习:多参加实习工作,不但可以让你更快的熟悉专业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这对毕业找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学历,企业总会选择有经验的人。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74-0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 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2] 王利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士就业工作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44-45.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11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讨论了苏中地区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3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分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产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05-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笔者以苏中地区11所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情况和专业布局为分析对象,探讨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概况及院校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分析

江苏共有13个省辖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南地区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共5市;苏中地区则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苏北地区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等5市。苏中地区共有20个县(市、区),扬州市下辖广陵等3区1县2个县级市;泰州下辖海陵等3区及3个县级市;南通下辖崇川区等3区2县3个县级市。苏中地区总面积约2.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36万人,分别占江苏省面积和人口比例的20%和21%。苏中3市中,扬州、南通有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泰州市在2012年以前普通本科院校尚为空白,去年已取得突破,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泰州学院”。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苏南地区尤其是南京、苏州、无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优于苏北地区。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共11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4.6%。

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和532种专业组成。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17个专业大类、54个二级专业类,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为空白,覆盖率分别为全国目录的89.5%和69.2%(见下页表1)。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点数为446个,平均每个高校设置专业40.5个。专业设置数超过40个的院校有4所,最多的设置70个专业,是扬州职业大学;专业设置数最少的是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共设置28个专业。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院校招生计划共37 919人,平均每所院校招生数为3 447人,最多的院校为5 600人,最少的为2350人。

17个专业大类中,财经、制造、土建、电子信息、文化教育5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多,均在42个以上, 5个大类专业布点数为264个,占总数的59.2%。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材料能源、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专业布点数均小于10,该5大类专业布点数共29个,占总数的6.5%。

苏中3市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状况分析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分布进行设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评价。苏中3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按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见表2。

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6.05%和6.96%,产值比例为7.01%,总体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置第一产业专业的院校共3所,苏中3市各有1所,其中又以位于泰州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设置专业数占苏中一产专业总数的70.4%,毕业生人数占苏中总数的84.7%。

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土建、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等大类。这部分大类专业的特点是:对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的要求较高,对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关系最为密切。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8.34%和38.8%,产值比例为53.02%,专业设置比例和毕业生比例与产值比例具有一定差异。苏中3市中又以南通市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产值比例的差异较小。第二产业中,制造大类专业点数虽然达到64个,但基本集中于少数专业,专业重复设置情况较突出。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3个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重复率达100%(开设院校11所),电气自动化专业重复率为91%(开设院校10所),数控技术专业重复率为82%(开设院校9所)。这一现象既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又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苏中地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5.61%和54.24%,产值比例为39.97%,总体上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三产产值比例。在区域内进行比较分析,3市中南通市专业设置比例(52.11%)和泰州市毕业生比例(47.49%)与产值比例较为接近。从具体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师范类院校,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以文化教育、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92%;综合类高职院校,如扬州职业大学,虽然并入了扬州环境资源学院,三产专业设置率仍然达到63%;某些民办高职院校,如扬州江海学院,更钟情于办学成本较低的三产专业,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75%。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比例则可能较低,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仅为31%,南通纺织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为35%。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仍然偏重于少数热门专业,如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数达65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26.2%,财经大类专业中,又以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二级专业为主,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该二级专业点数共43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17.3%。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仍较严重。

关于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的思考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呈总体适应态势 江苏省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3∶50.2∶43.5,苏中地区当年三产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6.05∶38.34∶55.61。各院校多年来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一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南通、泰州市各设有1所以一产专业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省级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优势较为突出的专业群。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对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做出一定贡献,但仍亟待加强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扬州职业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扬州市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已拥有机械和化工类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但目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专业同质化和专业重复设置问题较突出。如前所述,各院校制造类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等少数热门专业,三产专业设置则集中在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仍较严重。(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如扬州高职院校对本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船舶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据统计,2011年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仅303人,占扬州当年高职毕业生总数的2.47%,船舶技术类毕业生尚没有;2012年汽车类专业招生人数为410人,船舶技术类专业仅江海学院开设,招生人数为45人,分别仅占当年招生人数的3.46%和0.38%。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亟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与预测机制,制定出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达到有效平衡。

科学把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适应关系 高职教育既然服务于区域经济,但是否要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完全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应?完全对应的要求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科学。根据专业化理论,每个高职院校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从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发展和专业布局可以看出,这3所学院均已形成自己在行业内的专业优势,建立起一批优于同类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但苏中地区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较分散、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以化工和建筑工程为主线的“两纵三横”专业群。2012年招生的41个专业涵盖了高职专业目录中的10个大类,涉及工、理、文、经、艺术等各个方面。专业覆盖面过广,增加了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投入方面的难度,难以形成适当的办学规模效益。因此,坚持错位发展,依托自身传统专业优势,努力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才是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力俊,曹晔.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36):32-37.

[2]傅琼.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J].职教通讯,2012(6):71-75.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范文12

论文摘要: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总量不平衡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微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结构衔接。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如辽宁省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显示:2007年辽宁省预计共有师范类毕业生125l0人,而近百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l500余个;2008年辽宁省预计师范类毕业生达15000人,而七十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1000余个。目前,辽宁省内高校和公办中小学多处于缩编和教师岗位相对饱和状态,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即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师资合理配置的就业体制。近几年,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师范生就业的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使师范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由国家“包当干部、包分配工作”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历史必然,致使师范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充分就业也并非人人都有工作,也有自愿失业、总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业,师范生失业也不例外;但失业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2006年辽宁省师范类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仅为38.85%,2007年仅为31.5%。越发降低的就业率呼唤社会各界分析原因,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深化改革。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总量不平衡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师资的供给在绝对增加,而需求却相对减少,出现了供过于求、相对过剩、总量不平衡的现象。

1.供给绝对增加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供给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师范院校升格、扩招,师范毕业生数量增长。这几年,国内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院校不断撤并、升格。从中师到师专,从师专到本科,据不完全统计,从l999年到2o05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6所。受利益驱动,师范院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师范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第二,教师资格证放开,非师范生及其他师资供给增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样,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可以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部门就业。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资供给增加。

第三,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的教育市场包括师范教育向国外教育机构开放,发达国家进人中国教育市场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范毕业生不断增加。

2.需求相对减少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基础教育的生源减少,教师需求相应减少。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教育的规模与人口密切相关,尤其是基础教育,生源减少,教师需求自然减少。

第二,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需求也相应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实行、农民工子女进城,调整了原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础教育也相应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逐步向中心学校集中,每班的人数增加,学校、班级的数量减少,对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

第三,教师编制科学合理,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系统按需设岗,改变了过去因人设岗的不正常现象,现有教师资源使用日益合理,对教师的需求也即随之减少。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毕业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存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质量供求不衔接现象。

1.专业结构不衔接

在师范类各专业中,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需求较大的专业主要有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初次就业率较高;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俄语、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2.层次结构不衔接

层次结构不衔接,即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3.地区结构不衔接

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且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在辽宁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农村学校,十余年没有新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处于“一师难求”、开齐课程都成问题的尴尬境地。师范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4.培养质量不衔接

在过去高师专业较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陈旧、考试考核方法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升格的本专科院校高师专业的生源质量又参差不齐,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培养质量不吻合成为主要矛盾。

可见,无论是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的供求总量不平衡,还是供求结构不衔接,都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去化解。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充分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高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1.预测师资需求,调控供给规模

高等师范教育有关部门要遵循就业的市场导向,加强宏观预测,要根据师资的需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中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学人口、升学率、师生比,做出四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分专业学科的师资需求预测,分别全国范围和本省范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年度预测报告,作为在宏观上调控师范类各专业招生量的依据,以避免因盲目招生造成就业隐患,实现教师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三,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的教育市场包括师范教育向国外教育机构开放,发达国家进人中国教育市场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范毕业生不断增加。

2.需求相对减少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基础教育的生源减少,教师需求相应减少。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教育的规模与人口密切相关,尤其是基础教育,生源减少,教师需求自然减少。

第二,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需求也相应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实行、农民工子女进城,调整了原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础教育也相应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逐步向中心学校集中,每班的人数增加,学校、班级的数量减少,对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

第三,教师编制科学合理,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系统按需设岗,改变了过去因人设岗的不正常现象,现有教师资源使用日益合理,对教师的需求也即随之减少。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毕业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存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质量供求不衔接现象。

1.专业结构不衔接

在师范类各专业中,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需求较大的专业主要有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初次就业率较高;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俄语、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2.层次结构不衔接

层次结构不衔接,即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3.地区结构不衔接

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且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在辽宁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农村学校,十余年没有新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处于“一师难求”、开齐课程都成问题的尴尬境地。师范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4.培养质量不衔接

在过去高师专业较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陈旧、考试考核方法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升格的本专科院校高师专业的生源质量又参差不齐,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培养质量不吻合成为主要矛盾。

可见,无论是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的供求总量不平衡,还是供求结构不衔接,都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去化解。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充分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高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