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时间:2022-09-05 07:23:35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1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与现实主义

文学思想就是关于文学的观点和看法,是对文学的理性认识,比如对文学本质、功能、起源和创作原则等方面的认识都是文学思想的问题。文学和人物形象设计都是艺术形态或者审美形态,只不过二者借助的媒介不同,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建构美,而人物形象设计是通过活的人体的装饰(发型装饰、妆型设计和服饰设计)来展现美。从它们所借助的媒介可以看出,文学更抽象一些,人物形象设计更现实具体一些。但无论怎么说,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属于艺术审美形态,它们在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上是可以打通的。人物形象设计既然是审美性的实践,那这个专业就必须树立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美塑造美是它的最终目的。第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对市场实际。这个专业的教育一般是为舞台、影视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提供专门性的人才,充分研究当前的市场,考察舞台、影视和现实生活人物形象设计的审美趋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从市场出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但也要避免被市场这个现实牵着鼻子走;第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对个人的实际。每个人的身体外形特征、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量体裁衣,要在具体的设计中充分研究个人的这些不同,才能做到从个人的具体实际出发,通过外在形象描绘触及到他的内在精神风貌,因为“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内在体验或内部环境的描绘是更具有决定性的手段,而对人物内在生活体验的描绘便是对人物的`智慧风貌’的描绘。”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的品质提高与文学意境

有人在评价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时说:这种过度盲目和自我的失去,最集中地体现在片面强调突出设计的视觉化等形式因素的追求上。,片面追求形式因素的确是现代艺术设计占领市场的一种方法,但这个追求本身是背离艺术设计宗旨的。作为艺术设计的分支学科人物形象设计也存在这种趋势,虽然人物形象设计是为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但它的内容绝不仅仅包括外在形式,如服饰、化妆、发型等,并且应该也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等。从这一高度出发的形象设计,化妆师或服装设计师就要通过对主体原有的不完善形象进行改造或重新构建,来达到有利于主体的目的,传达主体的内在个性心理和精神要求。因而,真正的人物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用优质的外表展现个人完美内涵,需要深入了解人类群体共性中的个性化元素。作为一种以活的人体为对象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现实性的运用,还有注意通过体型、妆面和服装款式的设计传达这些具象后面所隐藏的具有美学意味的个性心理和文化品位。也就是说人物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包含审美、功能、价值等一切相关因素,我们可称此为艺术设计。”文学意境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审美形态,与西方的文学典型相对应,指“创作主体以内心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为基础,能表征作者对宇宙人生万象的体验,又能唤起读者无限情思和丰富想象的艺术审美世界。”文学意境的实质在于通过营造具体的意象来传达隐藏在意象背后的东西,在文学理论中把它称之为象外之象或者象外之味。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学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学最直接的交叉点就是二者都涉及人物形象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现实中的人,后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舞台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化妆本身就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而舞台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化妆则必须根据它们的文学剧本或者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演员表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通常是在导演指导下,对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通过自身形体表情语言进行二度创作,演绎成直观生动且鲜活具体的舞台或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立体地走出来,让观众们更亲近、更有内涵地理解人物和把握人物,从而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真谛。”

作者:延宇馨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模特学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百余所院校招生,对于如此众多的高校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表演人才,如何提高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要从教学抓起,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顺应时代的新形式和新要求。《人物形象设计》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构建和规范课程体系将为形象设计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也将为中国形象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服装表演专业必修课之一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并着重对其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

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其教学大纲入手,按照2010年服装表演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较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化妆》《发型》《色彩》《服装设计》《礼仪》《绘画》等专业课程后才能讲授的,且学生具备了一定化妆等方面的技能,所以此课程要在第五学期以后开设较好。原在第五学期增加至五、六两个学期,考虑到第五学期是冬季,所以对于北方来说,在着装变换时相对比较麻烦,所以又增加到第六学期,可以解决此问题。课时同时增加到60学时,每个学期分别为30学时。第五学期以理论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掌握形象设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第六学期以实践为主,设计多种人物形象,也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并以具体的形象进行动手创作的过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章形象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过程及构成要素

第二章形象设计的设计要素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肌理要素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色彩要素

第三章形象设计的构成

第一节头部形象设计

第二节形体形象设计

第三节服装服饰形象设计

第四章形象设计风格

第一节自然风格

第二节国际风格

第三节浪漫风格

第四节艺术风格

第五节戏剧风格

第六节经典风格

第五章形象设计的TPO原则

第一节时间与形象设计

第二节地点与形象设计

第三节目的与形象设计

第六章服装搭配

第一节单品搭配

第二节点睛搭配

第三节交叉搭配

第四节个性搭配

第七章形象设计的程序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构思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定位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立体实施

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方式的变化

根据该专业时尚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五学期的理论讲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PPT演示文稿,多给学生观看图片,以广阔视野、广泛视角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阶段上升到感性阶段的过程,多媒体最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功能,使知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把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从课堂走向市场,真正的运用平台的理念。在利用演示文稿进行讲授时,就要求在备课时教师查找大量的实例、范图运用丰富生动且具有指导作用的作品穿插其中,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身和他人的形象设计,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为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专业比赛上的形象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部分,可谓课程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动物、植物,或是周围发生的事,见到的人等等都可作为每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把生活的情景作为背景,以此把无形的想法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得以展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教授大学生时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有目的地在“教”,学生就是有义务地在“学”,怎样教能更好,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教师要明确的首要任务。凭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讲,教师要充分了解此课程,并在课堂上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要只对书本上的内容,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无论怎样,学得好的同学还是稍差的学生,我觉得通过赞扬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的大学生个性很强,且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直接批评,我们可以运用尊重和赞赏,不要轻易戳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受到重视和尊重的前提下重新认识该课程,我相信,任何学生都会在不断鼓励下继续努力的。

三、《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的考核方式

第五学期理论内容的考核主要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的知识,并能够把知识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学会归纳并用文字进行总结。实践考核以作业的形式和汇报演出的形式,即在第六学期,每两周完成一个造型,如生活形象、职场形象、舞台形象、影视形象、公众人物形象等等,并拍成照片做成A3尺寸作业集,共完成5张作业利用1-10周的时间,还要要求学生设计完造型后期的电脑制作也要由自己动手完成。剩下四周组织汇报演出内容,把每位学生的优秀作品采用动态演出的形式,结合服装、化妆、发型等多种元素进行展示。最后一周作为课程总结和布置作业展览。通过此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考核每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按照本班百分之二十百分比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留院收藏。

四、《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的创新点

一定要结合服装表演专业来讲授此课程,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展示能力。根据我校“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找出讲授和实训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创新点在于:

(一)“一合二分”式

本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每学年有两个班级,第五学期理论采取两个班级集体授课,在多媒体合班教室进行。实践部分分两个班级授课,在形象设计工作室和表演厅进行。把这种教学体系称为“一合二分”的形式。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内容可集体讲授,学生多学习氛围较好,教师也不用相同内容重复讲授,但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听课纪律,此类专业课不要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寻找到适合个人讲课的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例如语言风趣、涉及到图片资料可结合到某名学生进行发挥等等。另一方面在第六学期的实践课程中,如果集体上课会影响到教师辅导的效率,也就是说,学生多共同在一个工作室,完成造型后,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给每位学生进行辅导,所以采用“一合二分”式的教学方法。

(二)转换角色式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来担当教师的角色,即命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题目来给其他学生讲授,如今年的服饰流行趋势,职业类服装的搭配等等,学生在了解了题目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素材再进行整理,准备好自己的着装,准备要讲授的演示文稿,还有自己的语言规划,用什么方式来讲,这样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重新审视该课程的计划,并在今后的课程中会主动思考、善于总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作业多样式

本课程作业形式采用上交论文、作业实践、汇报演出三种。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系统过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未来就业者的整体素质。因此,我校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形象课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方法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其范围是无限的。可以通过改变化妆色彩、化妆品的质地和强调部位的不同变换丰富多彩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着装的风格,再紧跟时尚潮流,在任何场合都优雅得体,充分展现个人的风采。学习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后,学生应具备对色彩、服装搭配等的独到认识,对面部结构、人体线条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观点,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在平时可翻阅关于服装、化妆、色彩、搭配、礼仪等相关的时尚杂志,可到服装展览会、画廊走走,或欣赏电影、话剧,陶冶自己的情操,体会其中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要能捕捉时尚的讯息

要随时掌握每年的流行趋势,准确地把握流行款式及调整色感等与服饰有关的流行领域的信息。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孜孜不倦的耐心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5-01

一、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面临着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如何从就业市场要求出发,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探索专业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

对于高职班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化妆、美发、美容、美甲等基本技术的过关,并且可以根据顾客要求进行整体造型设计,同时更需要他们拥有掌握新知识、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能力。对任课老师而言,需要不断接受现代美学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了解市场发展情况。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

三、高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对策

(一)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应当相互渗透

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练会的,要改变往日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彻底解除学科之间分离以及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的现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辅导学生承接各种活动或演出,完成项目的策划、文案、造型、财务、管理等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创新技术的能力。

(二)要做到各种教学设施一体化

要参考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教学的要求,建设集教学、培训、实践、技术研究、职业技能鉴定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放性生产实训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创造真实的职业氛围。

(三)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分步教学法

首先教师边操作示范边讲解要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让学生模仿训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创造性设计训练,教师从旁指导;最后选择典型成功和失败的练习,学生陈述、互评,教师讲评和总结。每堂课程均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渗透职业能力训练。这种方法,解决了不同进度同学之间的差异,反应慢的同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相同的任务。

2、案例分析法

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成功的形象设计案例,通过相关成功案例的分析,使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学生需完成规定的操作项目,以完成操作的质量、准确程度、效率、规范程度作为考核成绩的基本依据。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3、分组训练法

实行分组训练的方法,按学生掌握课程水平的不同,将专业技能强或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分在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完成相同的任务;并将课程划分为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训练、实战训练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项子任务,最后由其中一位代表陈述,用PPT等形式表达创意来源,其他成员回答学生和老师的现场提问,由其他组对其进行评议。陈述完毕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将训练相关内容,制作了DVD教学片,把静止的文字变成真实生动的动态制作过程,并以此来代替原来的以纯文字和图片为载体的静止的教材;同时,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片中的介绍,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模仿和运用,通过这两个环节,使该门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向着更有效和更实用的方面转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性的使用,并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参与教学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涉及面较广,本文仅从育教学现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总结性陈述,希望能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提供一点参考。虽然我国的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但目前来看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会提出更高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老师的共同努力提出更好的课程建设意见,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形象设计人才。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提出了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审美结构及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所具有的诠释特质。审美结构根据诠释认知的审美深度及层面不同可分为城市形态化、城市文本化和城市表现化的三级结构。这三级审美结构的实践途径分别为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

1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提出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或称之为解释论)是基于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研究背景,以“诠释”的思维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并将诠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及相关理论的知识点应用于城市设计的意义理解、文本表达及主体创作过程的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建构。

以诠释学的视角,城市设计是基于意义理解、文化认同、文本诠释和诠释性思维构建的一门“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或称之为“城市空间的诗学”。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是基于城市设计在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图景,是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理论与诠释学交叉研究的初步尝试。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城市空间是复杂的、多元的;城市的意义是可认知的、可诠释的;城市的形态是可审美的,是可以用语言塑造的认知客体。

2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理论基础

美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现象学、诠释学与接受理论三大理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主体。

2.1 诠释美学

在美学领域,谈论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是诠释学争论的焦点。伽达默尔有意将系统的审美问题转变成艺术经验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这样,精神科学就与那些处于科学之外的种种经验方式接近了,即与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接近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借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因此,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为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的出发点。

意义是诠释学一个核心的概念。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诠释文本就是诠释文本的意义。意义表征着一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主要表现在要辩证地处理科学诠释的规范性与历史性、表达功能与指称功能,在文本意义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建构科学诠释的意义结构(图1)。

2.2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从字面上说,关于现象的理论)是一个试图如其所显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是:“意识的意向性”[1]。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是凭借直觉直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现象是实体和构造实体意识组成的整体。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3个步骤,这就是:①感性直观,即以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为对象,对它进行自然的描述;②本质直观,即舍弃杂多的外观因素,抓住事物不变的结构,洞察事物的本质;③先验直观,是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即把事物的存在的信息输入进去,从而达到纯粹的先验的自我表现并进而得到先验的自我。

2.3 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尔(Wolfgang Iser)、瑙曼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岗伊瑟尔等几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学”(Rezeption-Aesthetics)和“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的主张。而且,他们的主张还很快构成了一门文艺美学新学科的雏形,并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正如美国学者R C霍拉勃所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2]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或接受研究。是以现象学和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

3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

3.1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形态化是人们认知城市最表层的审美结构。因为,城市的物质形态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文化、社会因素的外显形态。物质因素是相对表层、外在的,是城市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的组合。此外,城市设计是一种延续性的设计,它必须考虑城市现有的结构、文化、背景等。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合情合理地理解、理顺整个城市整体的上下文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城市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城市设计创作的初始阶段,审美体验也成为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基本的审美方式。

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提出了人们认知城市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是如何对城市审美的态度问题。审美——也是诠释者对“意谓的客体”的实践形式。在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中,如何从美学的高度,以审美的方式研究城市形态的生成、延续、嬗变,寻求城市本质、本原、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城市意义的理解、解读、诠释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2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城市文本化是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的第2个层面。城市文本化反映的是精神层面城市所体现的东西,它反映在城市文本之中。城市文本包括城市客体的拟文本和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两个概念,它们在城市设计的不同指称、不同阶段对城市客体产生作用,是城市的诠释主体与城市客体的中介形式。在城市文本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意义在不断的深化中被拓展,人们理解城市的途径往往是从城市文本中获取知识,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以理解和诠释等方式形成其基本的审美形态。城市(规划)设计文本的作用在于塑造城市意义的深层形象,开拓主体对城市体验的心理空间,以实现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城市形象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层的审美结构主要是通过文本所呈现的感觉、联想、移情、认同、控制等形式作用于城市,是在人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城市形象,所以,我们称之为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3.3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表现化属于城市设计的深层审美结构。在美学关系上的城市设计原则只是在城市精神层面的设计体现,属于中层的审美结构。然而,城市之美决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和设计理念,城市更是社会生活的容器,是表现城市真实存在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反映城市真实状态的审美形式必然是具有深层审美的表现化结构。所谓表现化是指城市设计的意蕴层面,即蕴含在形象的指向性和包容性中的历史态度和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的操作阶段,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很难以一种超然审美的态度去面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更为深层的、反映空间复杂性与真实性的思维与方法。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城市设计在相关交叉学科和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方向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1995年,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把规划系从建筑学院分出来,和公共事务管理系组建成新的城市规划和公共事务学院。注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如城市中心区衰败的重建对策、新的城市中心区建设等。

城市的表现化反映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阶段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更是社会的。社会性的城市总是充满欲望、功利和实用的追求,如果完全没有这些,那么城市也就无需存在了。对城市设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设计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城市这种狂野的甚至是疯狂的欲望、功利跟实用需求相结合,使浮躁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沉静下来。

4 城市设计诠释审美结构的类型指称

根据城市设计的诠释特性和城市设计学科特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城市设计的类型可划分为:概念型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3种,分别指涉城市设计注重形态概念、注重表意过程、注重创作实践在城市设计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特性。概念型城市设计可称之为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管束性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开发性城市设计)可称之为操作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诠释过程中,它们分别表现为城市设计在类型和阶段层面划分上的不同诠释途径,如在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在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在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图2)。

“意义”是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理念层面城市设计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意义的诠释过程;在城市设计的表意过程中,城市设计师通过文本性成果指导、控制城市设计的实施,并通过文本控制体现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在城市设计的具体设计阶段(即操作层面的开发型城市设计阶段),城市设计师的创作实践活动(具体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突出体现了主体创作活动的审美经验及主体诠释的自我表现等内在性问题。创作实践活动的城市设计诠释是在理念层面对城市意义的研究的指导下及表意过程的文本控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创作特性的诠释形式,其诠释结果是创作出了具象化的城市设计作品,其诠释内涵反映了创作主体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

5城市设计诠释的实践途径

5.1 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

“表意”是指创造意义的过程[3]。文化表意层面的城市设计主要表现在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对意义传达方面的追求,也可称之为对城市文本的研究。因为,诸如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意义都是被诠释和生产出来的,这些非语言的意义同样产生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其意义的诠释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城市建成环境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价值观的发展而变化,以适应社会的经济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意义伴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也可以说,城市空间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如何认知、评价城市以及如何从中抽取意义和赋予其意义。

在意义的研究中,我们对城市系统(城市文本)的整体概念进行诠释理论视角的解构,从其深层结构、显性形态、描述物、表现物等多侧面进行城市文本研究,这些概念分别对应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的实体与内空等几方面展开城市设计文化表意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文本分析)。可以说,这是从城市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入手,深入探求城市文本意义生成的美学途径问题。

5.2 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文本”也称之为“本文”。城市设计研究的“文本”概念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城市自身的书写形式,称之城市文本,我们要通过“阅读”来认知城市,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被看成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其二是相对于城市客体研究所形成的规划设计文本,或称之为城市设计文本。如果突破纯技术层面的视角,城市设计文本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的城市设计文本包括:其一,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形态环境的设计编制,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这些都是以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表达;其二,是以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为纲要,侧重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干预能力的内容,即转化为实施工具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提供依据。[4]广义的城市设计文本可用“替代物”的形式研究城市客体。所谓“替代物”是源于人们认知客体的两类途径,一是以“实在空间”为认知客体的“直接认知”,二是以其“替代物”为认知客体的“间接认知”。“替代物”包括“描述物”和“表现物”两种文本形式[5]。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图3所示的文本诠释框架模型。这是一个统括性的概念模型,从文本描述物到文本表现物的空间表现要素在这个模型框架中清晰可见。从描述物到表现物的文本“替代物”指涉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所有介质类型。其中,描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具体空间、图像介质、文字介质等,即从空间形态到空间实践的诠释过程;表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雕塑、影像……文学等,即从空间化到社会化的文本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文本介质的表现的内在机制,就会发现我们在参与、解读、实践空间的过程中是“有意无意”的通过对这些“文本介质”的“中介的”诠释而激发创作情感的(图3)。

5.3 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

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从诠释的初始立场走向了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如果说作者创造了城市的文本,那么读者则参与了重构文本中的城市。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同视域中,城市设计师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城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创作活动。如同文本一样,城市也能拥有多角度的诠释。因为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开放的文本(open text)。在文本的想象空间里,不同的读者因为自身的经验不同而得出因人而异的城市景观和经验。“当一个文本的演绎者越来越多时,人们的视野将得到不断的扩展和补充,在反省、诠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能界定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塑造城市的现状和个性。”因此,在对城市文本和城市设计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文本创造者的创作活动。

城市设计的主体诠释主要是指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在其理解结构、心理结构和批评结构等影响下所具有的特殊的“诠释”思维特质。城市设计的诠释方法是在诠释理论特定的规则系统中,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设计的城市客体(城市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和合理说明。这些分析方法将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表达与设计手法。本文涉及到的城市设计诠释方法包括: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意向分析和复杂性分析方法等。此外,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创作表现也是在主体诠释的方法体系内研究的重要内容。

结语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建构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是在城市设计诠释美学的审美特质与城市设计的学科特性双重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注重对文本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城市文本的阅读和城市设计文本的创作过程及其创作实践主体性的探讨。文章提出的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三个实践途径,为科学研究诠释理论在城市设计的应用建立了总体的框架。

参考文献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

2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2.

3[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5

论文内容摘要:现代设计的大环境中,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减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从具象到半抽象再到设计的过渡,是对同一物象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从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它的扩散性思维和多元化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也起着一定的影响。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

传统装饰基础是对具体的物象中体悟,是对原有物象进行再创造,是连接具象与抽象设计的纽带,它既具有现实自然形态丰富的一面,又具有创作中形成的或繁琐或简洁的风格,把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有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在装饰基础的训练中,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抽象的变形,相应地拓宽设计思路,掌握具象事物的最重要特征,掌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思维链接,运用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图像化的形式设计,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性化的一面。装饰基础课需要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如果缺少了从自然形态到创作这一环,相应地就减弱了对事物的深入观察。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也是在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和形式构造的探索中创作,“牛”的系列形象展示了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可见,对自然形象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形式美感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传统无法跟上现代设计的思维,其实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传统装饰艺术中也一样存在,清代的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其实就是构成艺术美。“一以当十”、“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传统装饰基础中常用的手法一样用于现在的构成设计中。装饰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来源于生活,对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西方简洁主义的艺术冲击,工业化产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设计,设计是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只讲究形式的设计难免让人感觉华丽的虚构,一个脱离了本土文化的设计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也无优势可言,装饰基础课程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现在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模式只会使设计的路子走得越来越窄,豪无创新的可能,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掌握基础设计步骤,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在加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熟悉本国的传统艺术设计中比较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拓宽思路,一方面继续提升本国的传统设计,一方面在激烈竞争中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在《2007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名词,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装饰基础课作为创作的基础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各种材质的表现,对各种传统装饰艺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进行研究,在图形设计、色彩感觉、构图设想、材质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的可能,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意需要有这种发散性思维,这能启发在思考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到更切实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把握创新。

从图形设计上来说,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从现实物象中提炼、概括,是对物象经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从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多元化的造型手法,作多方位的图形设计变形,这就要求对观察对象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进行剖析深入,再进行延展,激发联想,而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创意行为需要突破普通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有深入的观察,作多方位的思维,才能有合理的异于常人的创意。创意并非是无物可据,无形自来,创意行为的思维训练中,观察是创造性技法之一,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可言,创意的行为起始于设计的初步,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从色彩感觉来说,装饰基础包括研究各种色彩对人类情感的作用,而各种场所、日用品、大到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规划,都同色彩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色彩的喜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创意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感觉,那就忽略了人类的感情。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图形财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这对掌握不同人群的色彩感情有着很好的探索。

构图设想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一环,装饰基础设计所涉及的图形中,无论对单独的图形还是绘于各种材质上组合的图形等,都对构图作了细致的考虑。在现阶段的装饰基础课程中,并非是要抱着原有的传统内容不放,而是力求在符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创作中设想,所思考的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分析具象造型艺术构图设想的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三个环节都是在发展的模式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内容通过构图设想进行新的思维来实现创新。

艺术的实用性是传统装饰艺术固有的内容,各种图形在材质应用上达到新的视觉感受。装饰基础设计来源于现实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对现有的物象进行设计变形,再通过各种材质表现,使图形在材质上达到观赏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对图形作适合于某种材质的考虑。装饰基础设计在材质应用的练习上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也唯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装饰基础设计能够尝试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通过装饰基础的模拟教学,把设计与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传统艺术产业的延伸,又可以为现有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设计教育切实了解市场所需,只有跟市场结合,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闯出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我们的定位,传统的装饰艺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使装饰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创意产业。

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关注美感设计,包括对生活形态的理解、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装饰基础设计是从生活形态中,通过观察事物内部外部结构,进行多种思维变化创作,它是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对同一物体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

当然传统装饰基础课从现代设计观中来看,思路上也有陈旧的一面,以往有重技法轻创新、重平面效果轻材质塑造等的现象,我们只有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大环境中完善装饰基础,才能让传统装饰艺术更上一个台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2001。

[2]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美术观察》,1998.8。

[3]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5。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6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设计;文字;艺术

一、设计艺术学的内涵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设计艺术是人类造物的艺术方法,它创造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列。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使用了艺术设计方法,对事物展开筹划、安排,例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等,设计艺术学仍是对于人类艺术设计与时间以及对于成果所进行的再认识,这一理论是一门设计相关艺术构成规律的成熟科学体系。

1、造物系统

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将人造物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结构可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纯艺术类的产物;第二级便是设计艺术,主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艺术;第三级便是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零部件等普通的造物品类。由此可见,从艺术出发的造物便是纯艺术的造物,其根基是材料、普通器物工具等都不是艺术质类的产物。不仅如此,设计艺术还是普通造物的升华状态,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统一的,构成了造物类型的基础形态,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紧密的联系。

2、设计学:探究造物系统的科学

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曾有学者提出:设计科学界所指的便是人造产物的科学,他们认为人造物具有着特别的性质,并表现在其内部的自然法则和外部的大自然法则界面之上;人工界又恰好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集合,利用内部环境来适应外部环境达成目的便是其根本目标。

二、字体设计

我们的汉字是当今世界所使用的文字中最为古老的,我们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绘画,有着会意、象形、指事等多个特点。伴随着我们人类审美的不断发展,文字也逐渐向人们创造画面的形式发展着,人类文明也因此开始了质的飞升。字体设计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生产与日常实践的重要产物,也是伴着我们文明发展共同进步的。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将抽象的几何、象形符号相结合,经过简化和演化逐件的发展出流通使用的文字,自此人类的文明便有了质的飞跃。在每一个时代里,都将新时代社会的各方各面来引出事物的新生,这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新型、个性强烈且内涵深刻的新型社会,而文字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视觉化形象充分的表现,当前的各事物、行业、结构都脱离不了字体形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本单一具有识别功能的作用,朝着个性化表现风格、标准规范一致化的方向发展着。

三、电脑技术对于字体的影响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的省去了练习书法的标准字体,因为借助计算机来制作的字体对比人们亲手书写出的字体更为标准和美观,其效率也更高。因此,计算机慢慢的将设计师从简单的复制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将重点转移到逐字逐句的创造编排设计工作中,大幅度的推动了字体设计革新的脚步。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齐头并进的当代,文字艺术其表现毫无疑问具有着重要意义,它凭借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获取更为强烈的视觉感染效力。各国的设计师在文字的艺术创作上都别具匠心,精心的进行设计。在我国,我们的民族精髓——汉字艺术作为当前主题的各类竞赛精彩纷呈,因此这一文字设计方式也被许许多多的设计师们自发的进行着,并不断的取得突破与创新。

四、运用电脑技术设计汉字字体有着许多新型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技法

1、表观装饰设计

表观装饰设计是通过文字的表观形象,直接的表达出的视觉感受,体现出视觉直观的“情态美”、“体势美”,表象设计是将单独一个字或者任意笔画、部首等因素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能够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图形、机理等多重装饰变化。

2、意象构成设计

意象构成别称为意象变化字体图形,他的特点便是能够支配特定文字以个性化的品格来展示出来,把文字的特殊内涵以视觉化的表情传神这种方式构成自身的趣味,并利用内在结合外在直接的表达他的感染力。人们丰富的联想富有创新的价值,能够让文字超脱其形似、将具象的形提升到抽象的意,并获取媒体功能的高层次表达功能。五、总结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字体设计作品在表达事物的同时更能够体现人类社会崭新的发展前景。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园红.当代中国招贴艺术中字体设计的运用[D].山西大学,2014.

[2]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4]郑莹.民国时期书刊文字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5]刘舒宁.试论书写性在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6]袁小征.论中国“画字”意匠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4.

[7]张琳.“中国式审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多媒体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对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探索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发展新方向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时代下的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可以获得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获得的效果,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方式,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并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技术强调的是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的技术,而从本质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具有三种最重要的特性:信息的多样化、信息的集成性和系统的交互性。所谓多媒体教学,也被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2.1 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直观性

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往往以老师的讲解、示范作业的讲评为主,大多为形象的想象、图形的变化、技法能力的传授等理论性的知识,有时也会采用模特、打幻灯片、放录像等手段,但造型所表现的意境、创意的新奇、视觉的美感等等,并不是靠语言就可以说明白的,因此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通透,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特殊性正在于实践性和技能性,远远不止理论性和知识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组合到一起,将视觉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和思维立体形式,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图形生动化、具体化,并且使得原本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能够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初始设计意念在电脑教学的帮助下广泛地分解组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2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

人物形象设计师一门视觉艺术,那么课堂上所传授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要转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45分钟的一堂课内,只能对一个模特的整体形象设计,从中还要穿插各种知识信息,这样就会花掉很多时间。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供更多新鲜的、可靠的等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所需的各类信息,使得课堂的信息量大幅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人物形象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益和质量,这是提高人物(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6页)形象设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大大节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需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来欣赏和讨论,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设计技能。

2.3 多媒体教学的资源多样化

在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更侧重于对各种专业课程以及对人物形象设计的技能的学习,相应地缺忽略了对设计信息、资源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时代特征的脱节。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开放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这样一来,教师及学生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他们的学习触角进行延伸,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广发和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并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

3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造成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

并不是每一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都适合于采用媒体教学的手段,如人像素描、化妆造型等这些基础课程,除了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老师的直接演示,以及学生的实际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就这些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不是很适合。同时,有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这样反而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有些老师在课件制作完成后,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这个课件,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脱节,缺乏新意和创意,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还体现在,部分教师以为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却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3.2 避免造成学生思维想象空间的缺失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准备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另外,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容量大,画面却换速度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极大地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8

1.1艺术设计思维的内涵。

通过对自然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体验,获取艺术设计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创造的过程和创意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思维,也就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1]。艺术设计思维的创新,不仅仅是设计产品的创新,更是设计师对自身设计理念和认识的突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设计和设计软件的结合成为未来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1.2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各自独特地形态,这种形态是自然赋予他们的,是自然美的体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发现它们各自独特的属性,在相同中发现共存的美,在不同中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美的事物,但是决定设计思维的是个人的认识,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察感知能力,这些使思维结果有较大的差异。艺术设计师们应该具有与大自然进行感情交流的能力,从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获取灵感,发现自然所赋予的细节美感,捕捉那种昙花一现的感觉,并对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及时总结归纳,最终形成艺术的题材。其次,艺术思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设计经验做后盾。艺术设计师们丰富的知识和设计经验将能够帮助他们将象形的素材转化为抽象的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的思维从来都是从象形到抽象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字的产生。从历史上看,古代的文字或者符号都是根据实物来绘制的,这些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不断将这些象形文字抽象化,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文字。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在不断的设计中继续学习,从不断的实践中获取营养,不断总结自己的设计经验和他人的优点,扩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为创作出更具创意的产品打好基础。最后,多学科知识交叉为艺术设计思维提供素材。

2艺术设计思维的种类

2.1形象思维。

形象就是指事物自身的外表和本质现象,事物的形象也是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基于内容与形象相一致的认识,形象思维就是通过事物的外在形象来发掘其内容本质。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直观和表象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一般具有跳跃性的特点。但是就艺术设计而言,表象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自然的外在表现,包括其存在的状态、颜色、质感等等,而形象则是根据表象进行分析总结之后的新形象。所以,艺术形象思维不仅仅是观察事物,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表象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概括,将事物的表象抽象为艺术形象,完成从自然形象到艺术形象的转化。

2.2抽象思维。

与形象思维相反的就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又被称为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通过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也就是将事物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然后抽象概括,进而形成一些概念、定理或者原理等等[2],其目的是揭示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抽象思维通常分为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就是根据一些科学性的理论和原理进行的思维,其特征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而经验思维主要是人们根据一些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式的思维。抽象思维主要是通过推理来实现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抽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主要是用在对设计规律的总结上,通过众多设计形象来抽象出艺术设计的规律,并用来指导以后的设计。

2.3灵感思维。

灵感不是人的直观感觉,是人类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表现,或者说是精神现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偶然性,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这是人们思维灵光一闪的瞬间,具有强烈的神秘性。虽然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但是灵感的获得也不都是凭空的想象,更多的是知识经验以及长期思索的结果,只不过需要一些外在因素的诱发。就比如墨竹的画法就是人们在竹影的启迪下产生的,这是人们长期思索,并在一些外因的诱发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灵感思维的出现依赖于设计师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积累以及不断的思索,那些看似杂乱的思绪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然得到了某些暗示和沟通,便产生了飞跃和升华,灵感也随之产生了。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三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发散思维、模糊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其实多少和我们熟悉的数学思想有些接近。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多样性,对不同的设计环节,设计师也应该有不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规律,而艺术思维也没有特别清晰的分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概述性的总结,而一个艺术产品的设计都是各种思维的综合。

3艺术设计思维应该遵循的原则

3.1认真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艺术是对生活总结和高层次的描写[3],而生活就是艺术最本质的题材,认真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设计师们更深刻的认物,帮助设计师从表象分析本质。首先,应该阅读大量的作品,包括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包含大量的信息,很多都是前辈们对生活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总结,通过对其他艺术品的阅读欣赏,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艺术思维。其次,还要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寻找新的题材,积累自己的体验,从社会这本大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同时锻炼自己的运用能力,积累广泛、深刻、丰富的各种表象资料。

3.2积极思考,善于总结。

创新是艺术设计具有生命力的根本,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需要将事物的表象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成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创新不仅仅是突发奇想的灵感,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制作手段的配合,艺术设计师应该勤于思考,及时总结。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理论,努力提升自己对视觉符号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对生活经验进行积累和总结,并将信息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而艺术设计其实也是艺术家们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记录生活的感悟和经验,而艺术的传承也就是艺术符号的传递,所以后人应该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3.3大胆质疑,敢于挑战。

除了应该积极学习前人,总结经验教训外,作为后来者还应该具有质疑精神,对一些不合理的艺术思维和已经不合当今时代的艺术手段和理念应该大胆提出,敢于向前人的理论发起挑战。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思维的出现,新的理念往往是质疑者提出的。作为新时代的艺术设计师应该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从质疑中提出新的观点。除了要敢于提出疑问,还要有勇气发起挑战,有坚强的意志。

3.4开阔思路,综合运用。

视觉传达艺术思维注重开发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在运动中求变化”的灵活思维方式[4]。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倡标新立异,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的重要设计原则。要使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学会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大程度的满足现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把艺术设计作为和消费者沟通的纽带,让艺术作品最大限度的展示艺术思维的魅力,体现出艺术的价值。

4.总结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设计艺术;存在论现象学;阐释

设计艺术是关于设计的艺术,它基于设计的基本规定。设计艺术关涉到人类创作活动的目的、物质质料以及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各种问题。在存在论现象学视域中,关切设计艺术的各种要素,发生着相互共属的游戏,并关联于一个生存的世界。在去蔽中,艺术世界自身得以敞开,从而显现出设计艺术的本性。

一、设计作为一种有旨趣的艺术

一切艺术都追求美,但是,“美并不是艺术的对象,而是艺术自身的肌肤和血肉,是它自身的存在。”[1]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艺术与美的显现奠定了崭新的基础。设计艺术也是如此。作为一种造物活动,设计(Design)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创作活动,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过程和达到目标产生的结果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设计”主要指狭义的涵义,即指相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语境,尤其是与美术和艺术造型独特地相关。

人类的造物活动由来已久,并与人类的艺术创造密切相关。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分不开,也常常在远古艺术中得到表征。就语义而言,设计指意欲、设想和计划,指人在从事创造活动之前的主观谋划过程。设计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实际功用的器具或物品。因此,设计是有目的、有预见的艺术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设计活动中,已有了未来创造活动和所造器物的大致构想或蓝图。在很大程度上,设计的旨归规定了设计活动。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设计艺术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用品,这在于“一件工艺品就是目的本身。” [2]也就是说,如果设计艺术的产品有目的的话,那么,此目的既不是外在的,如日常用品;也不是内在的,如宗教中的信物。也即,作品是自身的目的;或者说,作品自身就是目的。在这里,手段与目的的区分已消失,它们互属一体。只有悬置与设计相关的各式旨趣,回到设计作品自身,才能真正理解设计艺术。

同时,由于要涉及到功用,设计必须合乎机理,是一个合规律的创制活动。合规律就是要合乎事物自身的机理,无论就方法而言,还是针对质料来说。否则,设计品就实现不了其功用目标。正因为如此,“技术对象在它的制造与使用中,更严格地服从于功能性的需要,它们的美是外加上去的,而且还是经过预先考虑的”。[3]而对审美对象来说,美的要素则是规定性的,这正是它与技术对象的区别。设计艺术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纯粹艺术。

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设计艺术,早已超越了康德关于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思想。在设计活动中,实现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般认为,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旨归。但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仅仅从手段—目的却不能提示设计活动的本性。规律主要指涉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揭示倒不是恰当的。而且,在设计中,规律性并非是在先的,而是基于现象学的直观和存在论的去蔽境域。设计的目的性即旨趣,正是物性或存在自身被遮蔽的原因。

二、质料、形式与物之显现形态

在古典美学与传统艺术理论中,一切艺术,无论是设计艺术,还是纯粹艺术,都无不关联质料和形式这一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设计艺术中,这一问题还十分突出。质料和形式不仅相关于美的敞开,还关切于物之显现。在这里,质料是组成器物的基本材料如铜铁、石头、木材等,形式则指器物的结构或范型,如造型等。一般而言,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品,如铜像、石雕和木刻等。质料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无疑已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的概念框架和重要维度。当然,这只是对设计艺术的形上把握。

设计的完成基于凭借草图、图面、样本(模型)、计划方案或构想的视觉化,视觉化及其处理、实现是形象创造的前提。在存在论现象学语境中,“形象化创造的努力——或许我们必须说,具有形象性质的创造的努力,因为就连诸如制陶业的装饰旨趣,也必定包括在这种创造中——以及言语性的表达,以及音乐的表现,都属于一般人类存在。”[4]无论是质料,还是形式,都不能让我们遭遇艺术本身。它们在本源上,都受存在或物性自身规定。

在设计中,人们也常从质料和形式的维度上来把握与认识艺术。然而,质料—形式这一对范畴,却更适于描述实用性起规定作用的器具。再加上,这一对范畴受制于理性。因此,质料—形式难以揭示设计艺术之存在本性。虽然设计艺术作品难以与器具相区分,毕竟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艺术作品并不是任意的东西,或如同人们所说的虚构的东西。”[5] 意念或精神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关切艺术本身。受制于质料—形式的设计艺术品,也并不就是物性自身的显现,因为它受到了实用性的规定,而物的无用性本性被遮蔽。

如果说,传统技艺与艺术有着因缘关切的话,那么,现代技术的座架本性加剧了质料、形式等范畴对艺术的形而上规定,使得现代技艺偏离了艺术的本性,从而使现代设计艺术与艺术本性发生了分离。一般物、实用器具,都不能通达物性自身,前者是因为纯粹物自身的幽闭性,后者是因为实用性对物的遮蔽。因此,设计艺术对物性的通达,必然要经由现象学不断的去蔽,方能实现对物的通达。

就建筑等设计而言,“对新风格的追求伴随着新建筑材料的应用、新的设计方式以及新的生产方法。”[6]这表明,在设计艺术中,质料和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形式服从功能,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精髓。但是,新的材料和新的表现形式,在敞开设计艺术时,也同样遮蔽了它。因此,对物性的通达,从来都是与对质料—形式范畴的克服相关联的。因为,质料和形式等范畴只会导致设计艺术自身的蔽而不显。

三、实用的与审美的之于作品

物品、器具即器物的实用性规定了其世界是一个实用的世界,在器物实用的世界里,一切器物作为工具都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人所用。作为实用世界中的人造物,设计艺术品与纯粹艺术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艺术品在其起源与本性上,都与实用相关联。这突出地表现在,“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例如原始的装潢就大体而且全然不是作为装饰之用,而是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7]当然,这与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相关。

在人类艺术的早期起源中,设计艺术就开启了其历程。器具作为工具和实用之物,其质料均来自纯物,在对纯物的加工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器具。许多自然物都不能直接用于生活与劳动之中,需要人的加工。原始人在狩猎中,往往选择自然界中具有显著特征和独特外形的东西,如尖锐的、扁平的石头,在进行粗糙的加工后,用于生存之中的器具就产生了。被加工的早期器具,作为工具它不再是幽闭的纯物,而是合手的用具。当然,这是设计艺术作品的雏形,严格说还不是作品本身。

出于生存的需要,对原始自然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就有了早期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早先主要是为了实用,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之上,设计更多地是满足审美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设计,既是实用的,更是审美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设计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着实用诉求和功用价值的艺术,设计艺术品也凭此区分于一般器物和纯粹艺术。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设计艺术作品既不是作为客体与对象的手前之物,也不是实用之器具即手上之物。手工艺人常把物领悟为器具,但自觉的设计艺术家却不能停留于器具,而是要上升到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品。

在古希腊,自然原指生长、发育与涌现。后来,自然成为了现成之物,也成了设计艺术的取材对象。同时,设计也日益与自然环境发生功利性和认识性的关联,并兼容实用性与审美性,“就设计领域而言,现代主义第一次被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并体现出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8]现代设计艺术突破了近代康德等人提出的审美的无功利性原则,把实用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

但是,即使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审美对象与实用对象并不是没有区别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审美对象而言,“因为它是手工做的,不是由机器成批制造的;因为它不产生于一种已经决定的思想,而是来自随着作品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灵感,来自幸运的偶然;因为艺术家经过长期耐心的努力完成令人敬佩的对象,达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协调一致。”[9]设计艺术应当是实用与审美的完满结合。当然,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这种结合,也是设计艺术对艺术本性的遮蔽。

四、设计中的技艺与技术和艺术

设计艺术既不同于一般器物的制作,又不同于纯粹艺术品的创作。一般器物的制作,主要着眼点在于其实用性,必须保证其在实用中是可靠的。因此,在制作中,依凭技术的成份和要素更多一些。纯粹艺术往往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更多地是按照审美的需要,采取纯粹艺术的一般方法去创作。设计艺术的技艺,既涉及到一般的技术问题,又必须充分吸纳艺术创作中的一般经验和做法。设计艺术涉及到工艺问题。工艺在此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艺术加工制作为成品的技艺,工艺一般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前者指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用品,更侧重于实用性,如陶瓷工艺、织染工艺、家俱工艺等。后者指专供欣赏的陈列品,更侧重于审美性,如玉石雕刻、金银首饰、装饰绘画等。

在艺术起源的早期,技术与艺术并没有什么区分,在古希腊曾经也是如此。古希腊把有技术的人统称为艺术家,柏拉图把写诗的与做糖果的看成是一样的人。在古希腊,技术有两层涵义:一是认识、洞见;二是工艺、艺术。后来,由于分工的细化,艺术逐渐从技术和一般的制作活动中区分开来,并形成了有专门人员即艺术家从事专业创作活动的专业部门。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出现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分,前者与艺术本身相关,后者则更多地相关于实用经验。但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艺术与技术的真正分化,则是近代的事。随着社会分工和人文艺术家的出现,从事制作的且有技术的人被称为匠人。

一般来说,技术是人类在利用与改造自然过程中各种劳动手段的总和。在大机器工业革命以前,技术主要表现为手工劳动者的技艺。技艺有赖于人类长期造物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但是,“各种艺术并非起于技艺。”[10]也就是说,技术、技艺与艺术在早先是不可分的,后来发生了变化,这三者都有了各自的区分与规定。技术打交道的是物,它把自然物或质料打理成人造物或器具,这些器具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则把质料变为艺术品,它主要是审美的,而非功用的。当然,在设计艺术中,技艺与技术和艺术仍然发生着密切的关切。传统工艺与设计艺术相比,前者更多地诉诸手工和个人经验,后者则更多地关联于技术,甚至是现代技术。

希腊人用technē一词表示艺术,也表示手工艺。艺术与手工艺并不是同一的。但它们都是把握与理解存在者的方式。设计艺术不同于纯粹的制作,在于它具有了创造的成份。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创造,而从来不仅仅是制作。设计艺术凭借技艺把自然物或质料创作为具有审美意味的器具,或用于观赏,或用于实用,或兼而有之。从器具、工艺品到纯粹艺术品,显现了物性不同的存在状态,它们既相互区分,又密切关联。设计艺术离不开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技艺,设计艺术尤其是现代设计艺术,其作品的完成,不再是仅仅凭借手工的技术,现代技术也空前地进入了设计艺术,使设计带上了系统的与控制的特征。也就是说,“技术展现扩展到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艺术。”[11]对于设计艺术而言,这种技术的融渗更为突出。

技艺对美的展现,完成于技术活动之中。当然,对设计艺术而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其追求的目标,比如包豪斯设计就强调技术与艺术的新的统一。传统工艺创作中的技术,本身就不同于现代技术。然而,现代技术对设计艺术中的技术或技艺,有了从未有过的干预与渗透,从而体现出设计艺术中技术的座架本性。但尽管如此,设计艺术还是有别于一般技术,“人们也不难猜想,技术对象可以是美的,但并不与审美对象同一,也不成为一件艺术品。”[12]艺术与技术虽有区别,却能在设计艺术中达致某种一致,“在罕见的灵感来临的时刻,上天的恩赐在他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使他的作品成了艺术。但是,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精通一项手工艺是十分重要的。”[13]这也是对设计艺术家的一种要求。

五、艺术世界及其在遮蔽中敞开

艺术品既不是纯物,也不是器具,而只是艺术作品自身。艺术作品克服了纯物的幽闭性,又克服了器具的实用性。因此,艺术作品使世界的敞开成为可能。艺术和真理都相关于世界的敞开,而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一切艺术和真理的本性前提。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大地是大地自身,是作为大地的大地,世界是世界自身,也即世界之作为世界。大地是幽闭的,它孕育、化生万物。世界则是对大地之幽闭的一种敞开,它使遮蔽之物得以显现。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艺术发生之前提和基础。

一切科学、技术和文明都是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的一种敞开,但这些敞开都不是本源性的。艺术对世界的敞开,既不是认识论的,也不是形而上学的。如果把世界的敞开仅仅理解为一种文化或文明,那么也会陷入形而上学之中。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把艺术、宗教、科学和政治理解为‘文化’,这已经把其本质显示为主体的技术的制造和获取,而制造和获取把一切在场者规定为客体。”[14]很显然,海德格尔反对把一切都看成是文化的文化形而上学。泛文化现象根本不知文化究竟是什么,更不能关切艺术之本性。

但是,世界的敞开并不是纯粹地完成的。世界是在遮蔽中敞开的,世界的敞开时常就是一种遮蔽。作为敞开的遮蔽,在敞开世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遮蔽了世界。设计艺术也同样相关于世界自身的敞开与遮蔽。科学止于判断的正确性和确定性,在敞开世界时,却又用与认识论相关的东西如命题遮蔽了世界。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的座架本性在敞开世界时,也同样甚至更严重地遮蔽了世界。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切近世界性的世界。但是,对于设计艺术来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设计艺术摆脱不了技术的规定,因此,它仍然以某种程度和特定方式,在敞开世界之时,也给予了世界以遮蔽。当然,设计的工具会发生一些变化,“设计活动本身正在变化,因为设计者的工具正在变成非物质性的,正如那些购买这种产品的人的生活也变成非物质化的一样。”[15]但即使如此,技术的敞开与遮蔽,仍然发生在设计活动中。设计艺术关切于美化的器具世界的遮蔽与敞开。在遮蔽与敞开的问题上,纯粹艺术经由艺术品,而技术则通过实用器具。设计艺术品在生活中的运用,使人对世界的知觉有了一个中介,而人的知觉是基于人的身体的。

艺术作品敞开了世界与大地之争执,使真理和存在得以显现。“一般而言,海德格尔说服了许多读者以新的方式审视艺术作品,即把作品看成是既显现又有助于设立我们关于人们所属的个人之间的世界和物质的大地的无声的感觉的要素。”[16]在此,“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 [17]设计艺术充斥着人们的欲望诉求,这种欲求乃是设计艺术发生的一大动力,“在我们的时代里,基本欲望依然存在,但一些新的欲望不断产生,如虚拟世界中的种种愿望。欲望最后还会成为只是欲望,即对于欲望的欲望。” [18]当然,在敞开世界之时,欲望也会成为对艺术的限制和遮蔽,其弊端也同样有待于克服。设计艺术作品关切的艺术世界,也是一个生存的世界,“作品自身所敞开的生存世界,是依凭科技理性、经济向度与市场价值所不能触及的。”[19]对存在论现象学而言,设计艺术对世界的敞开,是在不断的去蔽中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法]萨特.萨特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

[2]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7.

[3] [12][法]米·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06.207.

[4] [17][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72-273.273.

[5]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9.

[6] [法]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39.

[7]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4-235.

[8] 董占军.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5.

[9]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26-127.

[10]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6,952.

[11] [14][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61.137.

[13] [德]格罗比乌斯.包豪斯宣言[A].载奚传绩编.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5]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1-42.

[16] David E.Cooper (edited). Aesthetics: The Classic Readings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230.

[18] 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J].哲学研究,2004,(4).

[19] 张贤根.民间工艺审美的现象学阐释——以土家织锦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2).

Artistical Bing of Design

——Design Art in the Visual Field of Ontological Phenomenology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装饰;后现代艺术观念;装饰形态.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情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11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建筑实践 应用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考夫卡认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在考夫卡看来,每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

1 理论简述

1.1图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例如,我们在寂静中比较容易听到清脆的钟声,在绿叶中比较容易发现红花。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军事上的伪装便是如此。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

1.2接近性和连续性

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例如,图1表明,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三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又如图2下面的两个接近的窗较上面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经验到。(见图1)

1.3完整和闭合倾向

“完形”意即完整倾向,即知觉印象随环境情况而呈现可能有的最完善形式。如一个模糊的,不连贯线条的图形,由于观察者的经验,看起来似有一完整的形式,也就是缺口“闭合”了,线条“连接”了,这是一种推论原理,即趋合原理。中国建筑的民居和庙宇庭院所形成的围和空间,也表现了这种格式塔原理。(见图2)

1.4相似性

相似的、类同的形象容易组合的完整,类同因素的存在能够弱化视觉反应引起的紧张心态。所谓相似,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材料、颜色等物理属性上的相似,容易形成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见图3)

2 理论意义及批判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向当时存在的各种心理学体系提出中肯而又坚定的批评,对人们深入思考各种对立的观点具有启迪作用;它的主要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学习,致使后人在撰写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时不得不正视该学派的理论;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然而,对格式塔的理论不是没有批评。事实上,这种批评从格式塔心理学问世时便产生了。这些批评涉及下述几个方面:

(1)格式塔心理学家意欲把各种心理学问题简化成公设,例如,他们不是把意识的知觉组织看作需要用某种方式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存在的现象。

(2)格式塔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术语过于含糊,它们没有被十分严格地界定。

(3)尽管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的,但是许多格式塔实验缺乏对变量的适当控制,致使非数量化的实证资料大量涌现,而这些实证资料是不适于作统计分析的。

(4)格式塔理论提出了同型论假设,这是从总纲的意义上而言的。在论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组成部分时,却明显缺乏生理学假设的支持,也没有规定出生理学的假设。

3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建筑形式,主要是对两度的平面关系的研究。1977年发表《建筑形式的动态》一书,指出可以通过形状的几何特征、尺寸、面积量和位置来表达建筑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一系列决定着艺术表现和意义的心理力场,如扩张、收缩、推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运用它们可以达到建筑的表现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点、线、面、体等几何性元素在人的知觉中有一定的表现的品质,这种形式感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人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模式的一种呼应。按照格式塔原理,建筑物、群体形象要努力建立一些较为明显突出的目标,使之互相产生视觉上的联系。

我们如果从最精辟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出发,也可以发现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一种耦合。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和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而激发人们的美感,并使人们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和运用,从而出现了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为特征的韵律美。蜘蛛所结的网――一种呈八角形、由中心向外逐层扩大的网(见图4);由许多六角形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蜂窝;由同一形状但大小递增(或递减)的六个部分结合的树叶等(见图5),很有韵律感,同时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原则和完形原则。还有在古典建筑的开窗与墙面处理,因窗洞、窗套与立柱所形成的矩形之间具有同或近似的比率而获得和谐的美感等。

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从城市设计、总体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当中应用非常光泛。在城市设计和总体设计当中,设计者往往会通过相似或相同的形体进行有序的排列,或者通过完形的图案来暗示组织构图以达到完整和闭合倾向,还可以通过两两成组或三五成群进行组合排列达到接近的构图目的,当然还要照顾图案以及背静的完整性等。每个建筑单体都应该是具有个性的,并且能够独立承载某些重要的信息,蕴含某些意义,在建筑单体设计当中,设计者为了力求建筑单体本身的表现力,就会合理的组织建筑平面以及立面,在建筑平面中或完型或连续或相似母体重复接近或图地关系处理恰当(建筑单体与场地关系合理得当),以达到平面有机合理;在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进行设计的现象非常普遍,力求达到建筑美学的完美展现,塑造独特的立面形态。

4 结论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建筑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对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应用领域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为设计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