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05 02:42:19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

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5)、(7)、(8)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5)(7)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8)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_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莲山课件]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_,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_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3

新一年,新计划,你的计划做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大家查阅。希望你们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__、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_、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_”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

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4

根据《XXXX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相关学习教育要求,结合学院2021年巡察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经学院党总支研究,确定杰普逊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成立学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

联络人:XXXX

主要职责:根据校党委、分校党委工作方案要求,按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学院学习教育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中的各项具体要求,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积极配合校党委、分校党委,确保按时完成学习教育各项节点任务并汇总上报。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二、动员部署

召开学院各支部书记、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和曹书记讲话精神,明确此次学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学院的具体学习教育活动内容进行动员部署。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三、明确学习内容

根据校党委要求,学院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六届七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两个历史决议、《中共党史专题讲座》(12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做为必学材料;将《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为补充参考材料。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四、学习计划制定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由学院党总支研究制定学院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并上报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各支部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情况和学院整体工作计划安排,制定本支部的学习教育实施计划表,以支部为单位,相对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适时扩大至所含二级部门全体员工范围。

完成时限:学院的学习教育计划在2021年3月20日,各支部的实施计划表在2021年3月31日前制定完成并报学院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五、相关准备工作

1、为全体党员订购此次学习教育指定学习材料。完成时限:3月31日。

2、学院领导班子、总支委员分别深入所分管部门,征集全体员工当前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意见。完成时限: 3月31日。

3、研究确定学院班子、总支委员、各支部书记所讲专题党课内容。完成时限:4月15日。

六、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详见附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5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最佳选项填入答题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请根据以下描述判断他们属于哪一早期人类“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是( )

A.蓝田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原始居民:他们会种粟,用石刀收割庄稼,并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他们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 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红山原始居民

3.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4.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启 D.禹

5.“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指( )

A.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C.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D.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6.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 商”或“殷”,原因是( )

A.商朝建立定都于殷 B.名叫殷的商王规定的

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D.“殷”字吉利

7.武王伐纣过程中发生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8.西周开始,出现了诸侯的称呼,众多的诸侯是通过( )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9.“烽火戏诸侯”演绎了东方“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 是( )

A.夏桀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10.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 )发展而来的。

A.钟鼎铭文

B.大篆

C.甲骨文 D.隶书

11.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2.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

A.吴王 夫差 B.楚庄王 C.越王勾践 D.齐桓公

13.卧薪尝胆的故事给我们很 大的启示,你知道这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

A.越王勾践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4.今天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她形成的基础是( )

A.黄帝、炎帝 的部落联盟 B.黄帝、舜的部落联盟

C.炎帝、禹的部落联盟 D .禹、启的部落 联盟

15.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农具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你知道铁农具的使用,最早是在何时( )

A. 夏朝 B.秦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它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17.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要努力学习 B.要经常复习

C.学习态度要老实 D.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1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19.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在:( )

A.《春秋》 B.《论语》 C.《诗经》 D.《尚书》

20.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

①分封制 ②军队 ③刑法 ④礼仪教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共2小题,21题1O分,22题10分,计2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①上面两句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

②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贡献?(4分)

③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夏商周断代 工程”被列为国家“九 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果,即已经把我国历史上最早三个朝代 每朝的年代断定清楚。

请回答:

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3分)

②请分别写出三个朝代的建立者和三位暴君?(6分)

③你能把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1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B 3.A 4.D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D 1 3.A 14.A 15.C 16.A 17.C 18.B 19.B 20.B

二、非选择题(20分)

21. (1)孔子 春秋战国(4分)

(2)思想方面:“仁”和“礼”。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4分)

(3)言之有理即可( 2分)

22.(1)夏、商、周(3分)

(2)建立者:启 、汤、 武王(3分)

暴君:桀、 纣王、 周幽王(3分)

(3)统治残暴,引起人民不满 。(言之有理即可。1分)

看了“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2.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6

郑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和华夏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中国古都之一,1994年被公布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仅有少数城市,如南昌、遵义、延安等是以革命历史传统而著名,郑州即是其中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六条中提到“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利用历史遗存和革命史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使“二七”文化成为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突出郑州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是我们文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二七”文化在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

在1995年制定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郑州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征及名城特色被定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兼得山水形胜的军事交通要地,具有革命传统的‘二七’名城……”。并将商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二七”革命历史保护区定义为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2011年修订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又提出要以郑州商遗址、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书院街、文庙—城隍庙、德化街—大同路三处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打造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突出商文化和“二七”文化。 由此可见,“二七”文化在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郑州作为革命历史传统名城的象征,更承载了郑州人的一种精神信仰。

2 依托郑州二七纪念地, 提高“二七”文化宣传力度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951年,当地政府在郑州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并在此建了一座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混凝土结构的双塔。40多年来,二七纪念塔经历了数次修缮。这次,规模最大。修缮后的二七纪念塔,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增加了时尚元素。二七区也成为我国唯一因纪念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城区。

二七纪念地包括当年长春桥“二七”大罢工烈士牺牲地所建的“二七”纪念塔,原大罢工会场普乐园戏院旧址改建的“二七”纪念堂和工人夜校旧址。其中“二七”纪念塔虽然是70年代新建,但已成为郑州城市标志之一,并和“二七”纪念堂被列为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二七商圈位于火车站附近,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服装、小商品批发配货中心,其业态完整,集批发、零售、饮食、娱乐为一体,不仅是市民消费购物的首选位置,也是外来旅客来郑州的必到之处。二七商圈正是以二七塔为地理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德化步行街为轴,正连接着郑州二七纪念馆的纪念堂。结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宣传和弘扬二七精神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七纪念塔和二七纪念堂本身即是对“二七”文化的一种宣传。近期经过保护维修和陈展提升重新开放的二七纪念塔,不仅仅对塔体本身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也在塔内改变了过去陈旧的展板式展览,采用了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陈展手段。在原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展览的基础上,增加了二七纪念塔的建造历史、二七精神与郑州城市发展变化的关系等内容,以充分讲述“塔与城的故事”;布展设计方面,充分利用墙面、地面、天花板及楼道空间设置了二七纪念堂旧址普乐园、二七烈士高斌等雕塑来贯穿整个展览,成为一大亮点;陈展设施方面,运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实现了室内景观和观众的互动,再现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场景以及郑州城市发展变迁等。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使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二七”文化,感受革命先烈的二七精神,也更能切身体会到郑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3 深入发掘和延伸“二七”文化价值,增强民众爱护历史文化名城意识

名城所附的文物古迹,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它们当中很多也早就是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七”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利用“二七”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不仅可以引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的意识。近年来,郑州二七纪念馆不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社区活动,采用流动展板方式巡回展览,还多次以举办知识竞赛、举行专题展览等形式,宣传“二七”精神,在群众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此外,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讲座、出版各类宣传书籍和画册等方式,深入发掘和宣传“二七”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为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民众爱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

4 依托“二七”文化,发展名城红色旅游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7

新的一学期快要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为初二的历史教师需要写一份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第二学期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工作计划(一)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我依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 ,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2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教材简介

(一)教材体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涉及的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止,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后共53年,属于《中国历史》第三板块,即中国现代历史。中国现代史同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一样,仍按主题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七个学习主题。其中前三个学习主题是按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三个阶段各设一个主题。第一学习主题叙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反映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第二学习主题叙述从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反映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三学习主题叙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反映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第四至七学习主题,以专题形式呈现,分别叙述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这些领域的代表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在这四个学习主题里,又按时序反映这些领域的历史发展概况。全书在七个学习主题下共安排21课和三次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题活动。

(三)教学要点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教材特点

第一,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严格以《课标》规定的主题内容为基本依据。

第二,教科书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各不同,一些学生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因而教科书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展。

第三,为了及时反映《课标》未来得及反映的最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加强教科书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史教科书的时代性特点,教科书把一些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写进教科书,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十六大召开、“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

第四,《课标》的某些内容跳跃性较大,为了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教科书对部分内容作了补充或拓展,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对于《课标》“内容标准”以外增加的内容,教科书均用号标明。

五、教学重难点:

第二学习主题叙述从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反映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学习主题叙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反映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4、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6)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不是中考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教学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五课(包括4课活动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7、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8

[摘要]新中国成立到“”开始的17年中,北京在改造旧有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馆,从而形成了共和国首都博物馆体系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过失误与曲折,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研究共和国十七年北京博物馆的发展,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今后博物馆的发展也有诸多启示意义。

“共和国十七年”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开始之前的17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博物馆获得新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首先从接管、整顿和改造旧有的博物馆开始,以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为重点,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北京地区逐步创造条件筹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馆,到1965年底,北京地区已经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座,基本上形成了共和国首都博物馆体系的雏形。

共和国十七年,北京博物馆发展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北京博物馆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误与曲折,从而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尤其是“左”的错误,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应有的工作秩序和正常发展。研究共和国十七年北京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今后博物馆的发展也有诸多启示意义。

一、发展概述

1.接管和改造旧有博物馆

北京第一个正式博物馆,是由著名的教育家、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经过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先生的热心筹划,于1912年7月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的历史博物馆,这也是由国家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国立公共博物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北京地区又相继筹建了交通博物馆(1913)、古物陈列所(1914)、地质矿产陈列所(1916)、天文陈列馆(1933)等博物馆十余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25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博物馆代表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初创阶段,对于表现古都北京的精神风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政局不稳,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匮乏,导致博物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此外,由于战火的破坏和社会动乱,北平解放前夕,北京地区的博物馆萧条冷落,多数已经难以继续维持,只剩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勉强支撑,博物馆事业已濒临绝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9日,北平市文化接管委员会派代表钱俊瑞、陈微明、尹达、王冶秋正式办理接管故宫博物院事宜。3月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尹达、王冶秋接管北平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根据中央文化部提出的博物馆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开始对旧有博物馆进行改造。改造工作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历史博物馆为重点,确定各博物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改革机构,改造原有的陈列内容,整顿文物库房管理,加强群众宣传工作,努力清除旧时代的影响。

(1)故宫博物院的改造工作

1949年4月,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确定为:“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1951年,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经验,调整了院内结构,改变了过去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三馆鼎立的局面。古物馆被分为保管、陈列两部,保管部专司文物藏品的保管,并开始文物的清点和整理工作;陈列部专事陈列展览,先后布置了《清代革命史料》《帝国主义侵华史料》等展览。新设群众工作部,增加了为观众服务的项目。图书馆不变,文献馆改称档案馆,其他有办公处,下设人事、行政、工程、守护四组。

除了调整院内结构,故宫博物院还进行了古建修缮和院容整理。针对当时情况,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定出了古建修缮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为了保证古建安全,上世纪50年代还陆续在院内高大的宫殿建筑上安装了避雷针。此外,故宫博物院对紫禁城内外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理和整顿,1952年6月开始清运院内各处积存的渣土、垃圾,9月疏浚院内金水河。院容清理工作于1952年底基本结束,共清理垃圾18.3万立方米。

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改造工作是符合新的时代方向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对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协助国家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改造工作

对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对博物馆陈列的改造。民国时期,历史博物馆的陈列看起硌笱蟠蠊郏但内容却是零乱不堪的。1951年,中央文化部确定了北京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方针,即:“中国通史陈列要以科学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将中国按年代、事件、人物布置陈列;设立物质文化专题陈列室;陈列中应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新的陈列方针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零乱不堪如同摆古董摊式的陈列布置,按照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新的科学的陈列设计,使得文物展品与时代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到1952年底,北京地区基本完成了对旧有博物馆的改造,使旧博物馆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筹建新型博物馆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筹建新型博物馆的任务也提上日程。新型博物馆的建设“打破老的建馆程序,采取边筹建边开放的方式,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新馆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一五计划”时期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通过学习苏联莫斯科地志博物馆的经验,北京市开始筹备建设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面貌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4年,筹备处正式成立,限于当时的条件,基本陈列工作从“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着手准备。此外,徐悲鸿纪念馆(1954)、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周口店中国猿人展览馆(1953)以及北京天文馆(1957)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

在这一时期,博物馆以社会教育作用为主旨,通过各种陈列展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现实教育的意义大于历史教育。

(2)国庆十周年献礼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在首都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也决定在北京兴建军事博物馆,迎接国庆十周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三大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方有效配合,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并准时开放。

除了三大馆的建设,国庆节前竣工的博物馆还有北京自然博物馆(1958)、中国地质博物馆(1958)、定陵博物馆(1959)、民族文化宫博物馆(1959)、农业展览馆(1959)。这些博物馆加上稍后建设完成的中国美术馆(1962),不仅完善了北京的博物馆体系,而且也是建国十周年首都改造与建设巨大成就的反映。这些博物馆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专题性强,藏品丰富,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到1965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座(表一),其中既包括社会科学类博物馆,也包括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既包括综合类博物馆,也包括专题类博物馆;既包括地志类博物馆,也包括全国性博物馆。总之,经过17年的建设,共和国首都的博物馆体系已具雏形。

二、建设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明确提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革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博物馆使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然,热爱祖国,提高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1956年,总理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强调:“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工作。”1961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切实保护文物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向广大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党和政府的支持鼓舞下,博物馆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开展活动,使得共和国十七年间北京博物馆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局面。这一期间,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藏品保管、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1.陈列展览工作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教育民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之下,博物馆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博物馆的陈列原则,在丰富多彩的展览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陈列体系,使得陈列展览工作更具科学性。

以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例,17年间,故宫博物院共举办大小展览116次,基本上形成了“宫廷史迹”和“历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既有相对稳定的固定陈列,也有短期的临时展览和出国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共举办大小展览52次,其中《中国通史陈列》作为基本陈列,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大量文物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灿烂文化,改变了过去零乱不堪的陈列模式,使得陈列更具科学性,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其他博物馆也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了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并且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北京天文馆举办展览23次,军事博物馆举办9次,农业展览馆举办7次,首都博物馆筹备处举办5次等。

2.藏品保管工作

文物的保管与收藏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做好藏品保管工作是为博物馆建设打好基础。这一时期,文物保管工作基本贯彻“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方针,把集品和传世品分别登记保管。在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下,博物馆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价值较高的文物,尤其是革命文物;此外,还对旧有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并对藏品划分了等级标准,完成了一级藏品的科学编目,同时改进了保管方法,健全了保管制度。

以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例,从195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到1961年7月博物馆正式开放,这一阶段藏品的搜集工作围绕着各个时期的陈列缺项及馆藏缺项进行有计划、有目地的征集,并且根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指示,制定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划分文物等级的标准,对藏品进行了绝品、珍品、常品的划分试点工作。1961年7月正式开放以后,首先确定了入馆文物的初步鉴选程序,确立了藏品总账系统登记制度以及藏品编目草卡审批制度,修订了藏品分类排架方法,设立了时期、物名、人名等8套供管理和检索用的卡式目录。这些做法不仅规范了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而且为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他博物馆也在这一时期根据自身特点对藏品的保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科W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共和国十七年问,北京各博物馆在整理文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以鲁迅博物馆为例,1958年编辑出版了《鲁迅手稿和藏书目录》三册,从1959年起,又陆续编辑出版了四编《鲁迅先生手稿选集》,1960年整理出版了鲁迅遗编《俟堂专文杂集》,1962年又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合编《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木刻选集》。这一时期,其他博物馆,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

4.群众工作

博物馆的群众工作是博物馆实现其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博物馆与群众联系的纽带。17年间,北京各博物馆相继成立群众工作部,培养和组织了专业的讲解队伍,认真做好群众参观接待和宣讲工作,并且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1951年群众工作部成立后不久便组织起了一支30多人的知识青年队伍,并将他们培养为共和国的第一批博物馆讲解员。为了更好地做好参观接待工作,博物院降低了票价,并在辅导参观的导游图之外,于开放路线醒目处设置全院或分院参观路线图,从而将故宫复杂的庭院和陈列室清晰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从1958年到1961年,群工部举办了故宫宫殿与文物图片流动展览,工作者深入郊区和外省工地、农村,有时还会背上幻灯深入偏远地区的矿山、部队进行放映、宣传。这些活动普及了知识,教育了群众,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他博物馆也在这一时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工作。

共和国十七年问,北京博物馆的工作者在实践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陈列展览、藏品保管、科学研究以及群众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不仅直接推动了北京博物馆工作的繁荣,也为全国博物馆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为日后博物馆,尤其是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共和国十七年间,北京博物馆建设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1.“左”的错误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进入恢复时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实现,以及“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党内“左”的思想也在滋生,政治上出现“反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掀起了“”和化运动,忽视客观发展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冒进情绪逐渐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事业的北京博物馆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1)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左”的错误使得个别博物馆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忽视博物馆自身应有的特点,造成同类博物馆之间陈列的雷同。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共和国十七年间,故宫博物院贯穿着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将其建设成为历代艺术乃至古今中外艺术史性质的博物馆,而忽视了其作为明清皇宫的基本特点,在陈列展览方面突出艺术陈列,而在藏品保管方面,宫廷文物不受重视,有些甚至被处理掉了。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长时期影响着故宫博物院的发展。

(2)政治挂帅,突出红线

“政治挂帅,突出红线”是1959年9月22日中央书记处第159次会议上讨论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原则和开放问题时提出的。这一指导方针过分强调博物馆工作要服务中心任务,从而影响了博物馆应有的工作秩序和正常发展。

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例,《中国通史陈列》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在处理某些历史问题时有些不够实事求是,特别是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另外,盲目地追求教科书的章节,勉强去表现那些不大适合用文物等形象资料表现的历史内容,如比较抽象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过多地使用图表、书照、美术作品、文字说明等辅助展品,这不利于博物馆语言的发挥,从而影响了陈列效果。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上是以思想为主线,以党内斗争为核心,以党的自身发展为基本内容的革命史陈列,这与一部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革命史陈列相差很远。

(3)“反右运动”的干扰

1957年的反斗争扩大化使北京博物馆工作也受到干扰,许多业务骨干被错划为“”分子,下放到偏远的农场劳动,这使得博物馆的许多正常工作因缺少业务人员而无法展开,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正常发展。

2.建设主体单一化

共和国十七年间,北京博物馆完全是由政府(或总政治部)高额资金投入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由政府大规模集中投入建设,北京博物馆“无论在建筑、设备实施的标准,还是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都是处于高起点起步的”,这对于博物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建设主体的单一化使得北京博物馆在类型上不够丰富,表现在建筑风格上比较单一,缺少特色;陈列内容政治色彩偏重,离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较定的科研成果,但总体而言科学研究工作还很不到位,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博物馆工作片面强调宣传、教育,对科学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专业人才匮乏,加之“反右运动”的干扰,许多业务骨干被错划为“”分子,从而使得相关的科研工作无法展开。

4.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一时期共和国的外交局面尚未完全打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陷入恶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建设“更多的是向苏联学习和借鉴东欧部分国家的经验”,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流很少,缺少充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该说,博物馆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从交流与合作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改进自身的工作。由于这一时期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博物馆的工作模式与国际标准化、专业化的博物馆工作模式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问题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也是应当记取的教训。

四、对今后博物馆工作的启示

共和国十七年间,北京博物馆建设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过失误与曲折,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研究共和国十七年北京博物馆的发展对于今后博物馆建设也有诸多启示意义。

首先,博物馆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博物馆民众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尽量避免其他人为因素或是政治因素的干扰,保持博物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独立发展。

其次,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由国家主导建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国家主导建设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支持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建设,如高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等。由国家主导建设,多种类型的博物馆共同发展才能使博物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再次,加强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从认知角度提高对博物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力量。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使博物馆真正能够为科学研究服务。

最后,发展博物馆工作,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勇敢走出去,在国外举办各项文化展览,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要积极请进来,在国内举办国际著名博物馆藏品展,让国人了解世界,开阔眼界。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办馆理念,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培训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办馆水平,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博物馆。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9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0

 

2018年以来,二七区严格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会及文件精神,坚持以融合化、生态化、智慧化、现代化为战略方向,以“定布局、固优势、增供给、优服务、补短板”为主攻路径,加快推动二七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科学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二七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和举措。

(二)组织举办民宿培训活动。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旅游专家对我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负责人详细讲解旅游民宿的有关政策、标准以及乡村旅游民宿开发与运营探索,并赴赴修武县、栾川县考察学习,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我区旅游服务功能。(三)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提升。贯彻落实《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欧转型升级的意见》(郑政〔2018〕8号)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了书法楹联增色乡村旅游、农耕文明扎根乡村旅游、非遗文化入驻乡村旅游三个活动。目前,书法楹联增色乡村旅游已完成各申报单位楹联主题的创作审定,农耕文明扎根乡村旅游、非遗文化入驻乡村旅游已与相关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到申报单位实地查看,正在规划设计各申报单位的方案。

(四)稳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严格按照年初旅游厕所申报计划,督促指导旅游厕所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加快推动旅游厕所建设。截止目前,我区共完工5座,开工24座。

二、重大旅游项目推进情况

(一)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项目:该项目东起人和路办事处,西至侯寨八卦庙村,干渠两侧各200米。公园按照“一级水源保护地绝对安全、生态保护、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五大原则,建设景观型、公园型绿地,打造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游憩”于一体的二七区生态文明魅力风景长廊。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绿化总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占总建设用地的85%以上。

(二)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项目位于金水河上游两岸,郑登快速与绕城高速辅道合围区域,总占地约8000亩。项目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约200亿。项目空间规划为“三园三带四组团”,布局31个文旅产品和一个大型生态修复示范区,涵盖体验商业、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三大板块。截止目前,金水河以西区域控规已获市政府批复,以东区域控规已通过市政府联审联批会;首批4宗建设用地226亩即将挂牌出让,7宗土地(426亩)正在进行征收;起步区游客服务中心两个场馆正在加紧施工,A馆一层主体结构已完工,B馆基础施工已完工。

(三)瑞光创意工厂:该项目是河南省瑞之光文化产业集团利用瑞光印务公司老厂房改造创办成立的具有瑞光自我特色的文创产业园。园区占地近40亩,由三个院落组成,建筑面积3万方米,一号院为主办公区,二号院为原貌特色项目区,三号院为生活配套区。目前园区已入驻的创意设计、广告传媒、书画摄影灯项目近百家,招商完成率80%以上。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1

【导语】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近日印发,这标志着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改革后的甘肃中考将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改革后,甘肃省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2门初中课程全部列入考试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此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每门课程,避免学生严重偏科,并克服一些科目教学中“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

改革后的甘肃中考在成绩呈现方式上,将按参加考试人数划分A、B、C、D、E共五个等级,适度减轻学生考试压力,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将采取“4+6”招生录取计分模式。“4”为语文、数学、外语、体育;“6”为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在考试方式上,“6”学科可以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合卷的方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

在考试时间安排上,甘肃将采取“学完即考”方式,避免在毕业时集中安排考试,分散学生备考的压力。原则上,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的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进行;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学科的考试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约在6月中旬)进行;体育与健康、艺术考试则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为更好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幅减少、严控考试加分项目,全面取消各级优秀称号、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各种学科竞赛、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学生加分项目。同时,甘肃也会进一步完善高中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改革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主要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高中学校招生时,会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或参考,高中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甘肃也将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其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0%。

《实施意见》表示,甘肃省中考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论”的不良倾向和负面影响,解决人才选拔单纯考量文化成绩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的问题,解决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及违规招生、加分造假时有发生等问题。

根据《实施意见》的安排,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于2018年在兰州(含兰州新区)、嘉峪关两市秋季入学七年级启动试点。2019年,张掖、金昌、白银、天水、平凉五市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改革实验。2020年,酒泉、武威、定西、庆阳、陇南、甘南、临夏七市(州)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改革实验。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2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7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82个本科专业,6个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9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收学生,2008年开始在江西省内实行一本线上招生。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左右,连续多年全省高校排名第一,2011年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学校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音乐、美术、体育等特殊专业一直优势明显、成绩突出。

二、传播学院简介

传播学院创建于1985年,现有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教育技术学6个本科专业,设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学院拥有实验中心、图书资料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意创业实训中心。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广播影视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和电视剧等)和栏目的策划、编导与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具有较高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高级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可以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片及摄像、灯光、音响、剪辑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视听语言、影视剧作基础、电视编导基础、摄影、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剪辑技术与艺术、影视音乐音响、影视艺术学、动画设计与影视特效、影视美学、纪录片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策划等。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三、招生计划与学制

学院

学制

专业

学费标准

招生省份

备注

传播学院

四年制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

12000元/年

山东、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河北、福建、广西、甘肃、四川共招收75人

甘肃、四川使用省联考成绩,其它省使用校考成绩

(注:招生计划如有变动,以各省招生计划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为准。)

四、报考条件

1、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及生源所在省份的高招相关规定,持考生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准考证;

2、考生须在本人户籍所在省的报名点参加考试,考生不得跨省报名和考试;

3、本专业文理兼收,所学外语语种为英语。

五、考试内容

考试分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外省考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且取得专业合格证。

1、专业考试为笔试,时间150分钟;

2、考试科目内容:①文学常识、影视基础知识;②命题写作(根据给定材料,写出600-800字左右的作文);③文化现象评论(针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根据所提供的相关文字素材作书面评论)。

六、录取原则

在政审、体检及专业校考合格的情况下,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划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所报志愿,按综合分(计算方法附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情况下,专业成绩高者优先。

综合分计算方法:综合分=高考文化成绩/高考总分×100×60%+校考专业成绩/校考专业总分×100×40%。

以上专业未开展校考而投放计划的外省省份,则使用生源所在省份相关专业联考的专业成绩按上述原则录取。

七、办学地点及联系方式 (院校代码:10414)

办学地点:江西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邮政编码:330099

招生办公室电话:0791-88120152  传真:0791-88120151

学校网址:jxnu.edu.cn

传播学院电话:0791-8812665

招生网址:zs.jxnu.edu.cn/

学院网址:cbxy.j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