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助工作要点

资助工作要点

时间:2023-02-05 22:38:48

资助工作要点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1

一、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1、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提高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职免学费财政补助范围的新情况下,指导、督促各中职和普通高中学校切实做好国家助学金与免学费补助评审发放工作。

2、协助区人武部门做好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以及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工作。

3、进一步落实公办中小学校孤儿学生免学费政策,积极做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的资助准备工作。

4、督促、指导各中职和普通高中进一步规范校内资助资金提取和使用。

5、做好高校新生入学、中央专项公益金教育助学等资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6、会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继续实施定点帮扶“结对助学”项目;会同区慈善协会启动实施中小学“双百花”慈善助学项目。

二、进一步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确保助学贷款长期顺利开展

7、按照国家、省统一要求,积极推进普通高中高三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资格预认定工作。

8、进一步完善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制度与措施,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多级协同的助学贷款组织网络,形成助学贷款受理发放和贷后本息回收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应收尽收”。

9、建立健全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考核与奖励机制,完善风险补偿金结余奖励资金、机制运行奖励费的使用与管理。

10、进一步完善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贷款学生信息互通和跟踪机制,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回复贷款学生的咨询,指导贷款学生掌握系统信息维护、支付宝使用等常识。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监管机制,加大对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11、坚持并完善学生资助监管制度,强化资助资金流转和资助实施程序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实效。

12、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效绩和资助资金使用专项审计。

13、对乡镇中心学校、区直属学校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出具体的绩效评价办法,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对工作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14、加强各类资助数据的报送和分析工作,建立资助异常信息数据预警、核查及通报制度。完善民生工程月报制度。

15、切实做好资助政策咨询和举报投诉受理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四、不断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努力提升资助管理水平

16、积极与民政等部门沟通,建立精准认定工作机制。指导各校制定适合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地认定资助对象。建立一个覆盖多学段、可共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17、积极探索建立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级评定标准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照困难程度合理确定资助档次。

18、不断改进学生资助经费分配办法,重点向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提升资助预算管理和发放管理精准度。

19、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学生资助管理精细化水平。

20、组织开展资助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21、按照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宣传,切实提高资助宣传成效

22、根据区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

23、继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和高中阶段学校,常态化、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履约观念。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2

一、我国普通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它标志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呈现出“三多一少”的良性发展势头。

(一)资助项目逐年增多

从2006年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资助种类在原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逐步增加了绿色通道、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新生入学资助项目、校内资助、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就业补贴等。资助项目呈现出资助领域越来越广,资助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认定受助人数逐年增加

与政策颁布前的2006年相比,普通高校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由2006年的1530.27万人次增长至2014年的4064.25万人次,受助人数增长2.66倍。

(三)认定受助金额逐年增加

与政策颁布前的2006年相比,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金额,由2006年的167.2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16.86亿元,资助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7.55%。

(四)因贫失学情况逐年减少

从目前国家对入学绿色通道、开展生源地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的落实情况来看,因缴不起学费而失学为低概率事件,我们以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对一所地方大学的学生退学情况进行的原因跟踪分析为例。三年间该校共退学445名学生,其中由于触犯学校规章制度76人、个人原因65人、学习困难51、厌学39人、提前参加工作40人、身体原因26人、不适应大学生活18人、专业问题14人、家庭原因10人、参军9人。因家庭原因退学的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2.2%,且上述2.2%退学学生的退学原因不是因为学费问题,而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其它心理问题导致退学。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从微观角度和政策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呈需解决,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标准不统一,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资助后期监管不到位等。

二、高校资助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体系与其它资助体系缺少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资助体系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信息操作平台,但不同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渠道,致使信息流通不畅通,间接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成本,不利于资助工作的精确开展。以受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为例,高校资助管理机构因缺乏学生入学前的资助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掌握情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而失助。

(二)高校资助认定管理办法过于笼统

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管理办法为由学生本人提交申请,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学校评定确定资助对象。本人提交申请内容为《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各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上述管理办法虽简述了认定的整个流程,但部分规定过于陈旧,未及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如:学生提交申请时应同时提供哪些佐证材料,在此方面高校有无权力清单,如何确保认定工作的公平与合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是否应配套相应的培训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等。

(三)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宣传教育对象过于局限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宣传教育对象为有受助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未受到足够重视。此种情况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不到有效宣传,使宣传成效大打折扣;二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的缺失,增加了他们作为非利益攸关方参与困难认定的盲目性,无法保证认定结果公平合理;三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的缺失,不利于校园内高效监督体系的形成,不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认定模式利弊共存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三种主要形式,它们分别是:指定、举荐和选举。三种形式各有利弊,“指定”即由辅导员或认定小组结合学生申请指定相关人选,这种做法省时省力,在老师指导下有利于决策,缺点在于个人的主观感觉会对认定对象产生不利影响;“举荐”即由辅导员或认定小组将名额平均分配给若干小集体(一般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由小集体决定具体人选,这种做法有利于参考学生日常消费,缺点在于绝对平均的名额分配政策不利于认定所有需要认定的学生;“选举”是指通过投票决定人选,优点在于操作方式简单易行,学生认可度高,缺点在于忽略了少数认定人群的特殊性。

(五)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资助后期存在监管漏洞

目前,高校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监督重点放在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上。资助后期监管的缺失使部分受助学生获得资助资金后,不是将受助资金用在改善基本生活与学习条件上,而是用于娱乐消费,购置奢侈品,甚至烟酒消费。上述将资助资金挪作它用,不仅背离了国家实施资助政策的初衷,而且对后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产生有害影响,不利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完善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政策研究

(一)整合资助认定工作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制度已经日趋健全,但不排除在部分高校存在集体或个人侵占受助资金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上级层面整合资助认定工作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地域特点,整合域内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寻求共性,设计共性中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转化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实现制度的自动更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与时俱进,提高资助认定工作的实效性。

(二)分类宣传普及资助认定政策

高校应坚持以分类宣传为导向,宣传内容要有侧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可以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助学生家长做好分类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如何申请、使用资助资金,如何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宣传目的是通过了解国家政策和资助程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受助心态,感恩国家、回馈社会。二是,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国家发放资助资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使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学生明白合理申请、发放、使用资助资金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学生要自觉维护受助学生的切身利益,积极监督受助资金的落实与消费情况,培养舆论监督氛围。三是,对受助学生家长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告知受助学生家长学生在校期间受助信息以及受助资金用途;宣传目的在于通过宣传让受助学生家长感受国家资助政策,分享资助过程,参与到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和受助资金的管理。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关键。定性分析衡量的是学生能否受到资助。实践证明,早期的以是否能交清学费作为资助的重要依据,存在道德风险的,容易造成资助资金的流失,使应助人群利益受损,坚持定性分析指标构成的多样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定性分析可以从学生家庭成员构成、成员收支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等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决定着学生的受助额度,以事实为前提,当家庭成员平均年净收入低于其所在省市或就读高校所在地年平均净收入者应认定为特殊贫困,高于其所在省市或就读高校所在地平均收入标准低于在校生平均月支标准的可作为一般贫困备选群体,具体可对比学生家庭实际困难和资助规模确定资助金额。总之,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成效的重要保障。

(四)开发学生资助一体化平台

就中小学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而言,中小学阶段资助对象多是在熟人社会里产生,实地调研成本低、易操作,其反应学生的贫困状况也更加全面、具体、真实、可信,这些优势正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短板,把两者进行有效衔接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参考。而实现途径即为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一体化平台。平台建设应以当前已有的资助平台为基础,开发研制全国性的涵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受助信息的一体化平台。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一体化平台,有利于为国家资助资金的分配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的动态化管理,亦有利于为非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提供可供选择的资助对象,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资助认定后期的监管力度

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后期工作的“动态管理与过程监管”,实现资助管理工作的动态化和监督工作的日常化、群众化。

1.资助认定工作的动态化管理。高校在每学年均开展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动态化。

2.构建三级监督投诉渠道。构建以学校监督投诉为主导,班级、院系为辅助的三个等级监督投诉体系。每个层级都应开通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微信、论坛、QQ群、信箱等),并做到热线上墙、上网,方便学生查询,及时了解掌握资助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处理资助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两种形式的检查。通过“定期资格复查”和“不定期随机抽查”两种形式,检查学生提交信息的真实性,检查学生受助后的消费状况,检查各层级是否按照资助政策要求开展资助管理工作。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实践路径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作为当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学助困、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和人文关怀。在落实好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之外,还要努力引导和帮扶贫困生自立自强和成长成才。这是搞笑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角色意识的重要节点。找准这个节点,就是找准自己在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这对于做好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确保贫困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需要,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党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学校健全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了生活和学习保障,辅导员帮助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享受各项资助政策,开展各类资助育人教育等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培养了感恩意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通过自己的奉献实现了自身价值,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最终取得资助与育人良好效果。

资助育人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义不容辞地要做好此项工作,要从一线工作的实际出发,了解贫困生的构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贫困生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帮扶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对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位,仅仅停留在物质资助上,使资助育人功效片面化,其具体表现是仅仅注重资助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而忽视了后续育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将资助工作放在首位,仅仅要求各单位要在资助工作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为学生排解生活上的困难,在后续育人教育工作中,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如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帮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引导教育,另外,在资助工作年终考核中,没有将育人的后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纳入考核范围,一些学校下发的关于资助工作学生意见反馈问卷中大多反映的是资助工作的开展是否落实到位,对后续育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征询却很少。

(2)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体系中是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是与受助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人,其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将直接影响育人工作的成效,而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仅仅成为信息的传达者,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关键性没有凸显出来,主要存在三方面因素:一是高校自身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虽然在资助工作中也强调要开展育人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对受助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却被忽略,也就是制度要求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二是高校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的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培训,要想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功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辅导员自身对资助育人工作内容的解读不彻底,加上一些学校对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缺乏管理以及对其育人工作能力缺乏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对育人工作不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专业与综合素质,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育人,辅导员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心理教育为保证,能力提升为目标,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实施发展性资助,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转变,学校、学院尤其是辅导员要对贫困生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指导,为贫困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加强训练,为贫困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走出去,帮助贫困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从而实现健康、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2)关注心理健康,给予真情关爱,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在精神上、心理上、学业上、情感上等方面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辅导员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要真心尊重他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开展励志教育、成功教育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保持健康的心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信、乐观进取,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动力,帮助他们感受成功,创造精彩人生。

(3)落实感恩教育、传递真情大爱。辅导员可以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强化贫困生的家庭关爱、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感受爱、传递爱,认识到他们并不孤单,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帮助他人,回笊缁幔实现从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辅导员可以通过培育、评选、推荐、宣传学校、学院和班级各类自强之星,精心培育打造自强典型,弘扬自立自强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在贫困生中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自强典型的示范引领、典型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镇江,黄建美,王国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2(5):97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4

学生资助是国家“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之一。自全国开展资助工作以来,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各学校的努力配合,学生因贫退学、辍学的情况已基本消失,以浙江省为例,从2007年秋季至2011年秋季,共有63万人得到免学费资助,资金额达9亿元;255万人接受国家助学金,资金额达31亿元。在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是国家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最直接的记录与凭证,是国家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有力见证,管好用好学生资助档案,意义十分重大。

一、客观分析学生资助档案的特点

学生资助档案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产生的,学生资助实践活动的规律决定了学生资助档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资助档案内部有机关联性强。由于学生资助档案涉及每个资助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出资人资助经费公平、公正的发放,所以,资助工作本身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形成的档案环环相扣,关联度非常强。第二,学生资助档案来源广泛,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学生资助工作由各个大中小学来实施,而在每个学校,资助工作往往涉及办公室、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资助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所以,档案的来源广泛而分散。第三,学生资助档案信息化程度高。从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就投入了大量经费,建立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各省、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网站,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铺平了道路。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这给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科学把握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的关键

由于学生资助档案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即在一个学校内,把其作为一类专门档案,集中归档、统一管理。又因为学生资助档案具有来源广泛的特点,这给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每个学校都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资助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归档时间、部门职责并落实到人,将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管理纳入考核范畴,加强监督。

其次,要落实法律责任。凡是漏签的文件都要补签。奖学金、助学金、贷管费、减免学费、补助等各类资助材料,必须有学校领导签字,以保证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价值。在资助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材料,在目前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应当还原成纸质文件进行归档,并在归档时加盖单位公章。

第三,要制订归档范围和要求。笔者认为,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行政管理、资助业务、会计档案等三方面材料。其中,行政管理类的档案材料具体包括 :学校资助机构成立文件材料,本单位资助工作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文件材料,重要问题的请示、批复,奖学金评定制度,校内人民助学金管理制度,资助工作计划、总结,资助考核自评表,资助卡签订协议等。资助业务类材料应包括 :“教育资助券”、学生申请表、证明材料,国家助学金审批表、名册,特殊专业减免学费审批表、名册,国家奖学金名册、国家励志奖学金名册,国家助学贷款审批表、贷款名单,中职奖学金审批表、名册,校内人民助学金申请表、登记表及名册,专项资金拨付文件,其他上报的信息材料等。会计档案类应包括 :资助专项资金经费票据和各类专项资金发放凭证等。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5

关键词:大一新生;资助工作;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49-02

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包含“奖、免(减)、助、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在内的资助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激励和帮扶。这些资助政策的对象从纵向来看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其中大一新生作为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存在一些适应性问题及面临来自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更加容易接受资助育人教育。所以,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资助工作本身的良性开展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1.大一学生的特点要求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较容易出现对大学新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规划迷茫,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特点。尤其是大一新生中的贫困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一般来说也没有特别才艺,在见识方面也不及其他大城市的同学广,因而更加容易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针对新生中容易出现的上述特点,学校除了要及时开展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外,也要加强对国家、政府、学校及企业等设立的奖助学金制度的激励教育,尽早告知大一新生申请奖助学金的条件,如学习成绩、操行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获得奖助学金的学长的成功事例示范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激励大一新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积极进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还能尽早发现贫困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考上大学对一个学生来说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学费、生活费、路费等问题。这些顾虑再加上新生入学时面临的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更加容易出现自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援助的话,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学业困难,甚至自我封闭、退学等情况。所以,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2.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要求加强以大一新生为对象的资助工作。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可以概括为“奖优、助困、扶贫”,另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要求就是育人,即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成国家资助的宗旨,必须从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开始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是未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未能达到资助政策的“奖优”目的。如果大一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甚至会出现大二评奖学金时,有的班级没有学生达到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当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到位,缺乏对学生诚信感恩、自立自强、互助友爱教育,将会无形当中加重学生争当贫困生、互相争夺受助名额的情况。有些学生把国家资助政策看成是白给的钱,甚至产生“其他同学也不见得能比我贫困多少,反正不要白不要”的想法,再加上我们国家现行家庭收入统计的准确性和公开性不够,于是有些学生钻空子,想方设法开具困难证明,学生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包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还包括加强对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如果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缺少相应的培训,容易把国家资助政策简化为单一的物质帮助,而且在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上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对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的信心,使得部分学生误以为奖助学金可以通过装贫困,与班干、班主任、辅导员搞好关系获得,而不是通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获得。

3.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求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长期以来,“德育”和“资助”常被认为是两块关系不大的工作,或者承认有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抓住一方而忽视或顾不上另一方。主要表现为德育人员就德育谈德育,忽视具体事务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缺乏生活德育,使得德育游离于学生之外变成空洞地说教,学生无法把德育要求内化于自身;而资助工作人员就资助论资助,就工作谈工作,缺少对资助工作中包含的德育资源地开发利用,工作视阈狭窄[1]。再加上资助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担负的责任大等,使得资助工作人员更加看重资助过程能否按时完成、资助资金能否安全顺利发放等,而无暇顾及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资助工作被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学生对资助的内涵知之甚少,把资助理解为“申请资助到得到资助”的简单过程,因而不拿白不拿,争夺受助名额。因此,为了扭转把资助工作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的现象,加强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而大一新生作为刚入校的群体,对大学生活来说还是一张白纸,此时对他们加强资助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诚信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性,关爱互助的精神,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能起到显著效果。

二、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策

1.加强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培训。高校中各二级学院资助工作队伍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构成。其中各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资助工作的最直接参与者,也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基层传播者、阐释者,还是首席裁判、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学生资助价值观念的引导者等[2]。资助工作人员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熟悉程度,对资助内涵的理解程度等决定着资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国家资助政策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而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往往由刚招聘的年轻专任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担任。他们多数没有带班经验,也没有资助工作经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对问题估计不足,对资助政策的内涵把握不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不强,对资助德育功能的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服务于大一新生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非常必要。首先,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领导要多组织一线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针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开展的培训。请资助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给资助工作人员讲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内涵,资助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如何加强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资助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其次,资助工作人员自身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外,还应主动地学习资助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发现并总结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

2.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在加强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之前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资助工作人员首先明确有哪些要求,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及配合度,而且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形势有多种,可以在新生开学时在校园较方便的位置设立资助政策咨询服务台进行一对一宣传介绍,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全校性的资助政策宣讲,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由经验丰富的资助工作人员开展以学院为单位的新生宣传教育。

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还要求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检查各班资助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主要有评议小组成员的确定及公示、贫困生名单、拟受助学生名单和受助等级的确定及公示等。为了加强这些环节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可以以学校资助工作办公室或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印发各班资助评议小组成员名单及公示表、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受助等级公示表等表格,各班完成相应工作之后上交相应表格到各学院分管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处,这样便于及时进行指导并发现问题。

最后,在开展完阶段性的资助工作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及资助工作人员在此次资助活动中的收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以便及时进行总结,更好地指导下一次资助工作的开展。

3.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对身浸其中的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也不例外。大学生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激励和经济上的帮扶,更希望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援助与指导及文化上的滋养与哺育。学校要加强资助文化培育,让赢得奖励的学生赢得有姿态,让获得补助的学生得的有尊严,并且学会珍惜、奋斗与感恩。

培育校园资助文化首先要有资助文化培育机构。在学校层面可以以“资助工作服务中心”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这两个机构为依托。“资助工作服务中心”主要由学校资助工作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各二级学院的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构成,主要负责资助政策的宣传、资助活动的策划等工作;“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主要由来自各学院的具备一些技能特长的学生构成,为学校师生提供技术服务并协助学校资助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师开展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另外还可以成立由宣传人员构成的资助文化宣传站,对学校开展的各项资助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和宣传,传播正能量、扩大影响力。各二级学院还可以组织获得过资助的学生成立服务小分队,开展一些公益性质的校园服务活动。

其次,培育校园资助文化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资助工作服务中心要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开展一些形式灵活的活动,例如,“校园风云人物”评选,“勤工助学之星”、“自强之星”评选,“心路历程征文”,“诚信感恩演讲”等活动。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锻炼的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最后,培育校园资助文化要开阔视野,勤于向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学习,勇于创新。资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者走出去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其他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总结提升变为适用于本校的资助文化培育方式。另外,还可以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举办学生感谢兴趣的、有创意的活动来加强资助文化的培育。

参考文献: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6

高校需要构建立体的资助识别机制,通过查阅、倾听、询问、判断四个环节,构建精确的识别机制。

精准查阅。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识别主要依靠学生提供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信现象出现。我们要精准查阅,认真审查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料,善于发现资料中自相矛盾、明显不符合实际的信息资料,以提升识别的精确性。

用心倾听。大学生大多自尊心比较强,在自主识别过程中,不少学生因为虚荣心或者不健康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资助不准确现象的出现;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导致一些不在受助范围的学生接受Y助。因此,我们需要用心倾听,多方位地倾听,以获取真实的信息。

耐心询问。辅导员需要增强工作主动性,耐心地询问,尤其是要加强私密性询问,以保护受资助者的自尊心。

综合判断。高校辅导员在查阅资料、倾听、询问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受助学生的信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降低因识别不精确导致的误差,构建精准的识别机制。

二、立足于受助学生心理需求,确保高校资助机制有效性

高校要满足受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心理帮扶机制等,确保高校资助机制的有效性,在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加强受助学生的心理分析,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特殊心理,如心理脆弱、渴望被尊重、敏感、自卑等,深入剖析受助学生特殊心理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应根据受助学生心理分析结果,满足受助学生资助心理需求,为因人而异地实施差异化资助奠定基础。

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帮扶机制。学生心理帮扶实施主要途径有师生联动、点对点跟进、家校互动等形式,高校辅导员要改变当前孤军作战的方式,加强与教师联动。此外,对于心理危机较大的受助学生,辅导员要积极推行点对点式的心理帮扶模式,做到重点人群重点关注;辅导员还要加强家校互动,现代微媒体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家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帮扶中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通过建立援助学生心理帮扶机制,推动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设。

三、建立长效的高校资助机制,确保高校资助机制精确性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健全教育机制、认定机制、评审机制等,以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发挥精准资助机制的育人功效。

首先,推动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针对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伪资助”现象,应追根到底,追究学生的诚信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的沟通,在高校各班级积极推动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其次,推动长效的认定机制建设。受助学生资助资格认定是一项长期工作,这需要建立长效的认定机制。高校要在认定过程中形成翔实的过程资料,包括与家长的交流、学生交流以及与受助学生社区、村委等互动,形成一套完整的认定流程,强化过程管理。

最后,构建科学的评审机制。高校要形成以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评审机构,对评审组织结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总之,高校建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是响应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体现高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内在需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将精准资助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总思想,加强实践探索,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7

一、2013年主要工作:

1、做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按学年申请,按学期发放,申请工作严格执行“三级评审”和“两级公示”制度。2013年春季学期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力争在4月份发放到位,秋季学期争取在11月份发放到位。

2、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工作。分别于4月份、11月份做好文件制定、经费下拨工作。初中按每生每期625元、小学按每生每期500元发放。

3、做好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中职国家助学金按月核查,争取在上级资金到位后五个工作日内发放到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资助人数准确真实,严禁虚报冒领。

4、做好中职免学费资金的发放工作。完善免学费对象的评定与公示制度,严格把握免学费的条件,保证资金真正落实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功能,严防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发生。

5、做好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1)参加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举办的生源地贷款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2)严把受理材料审查关,提高审批通过率。

(3)积极探索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经验,建立健全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进入还款期学生贷款的催缴工作,提高履约率。

6、做好信息处理与上报工作。

(1)在省资助中心建立的全省资助工作网络系统内按照在校生40%的比例要求上报好全县家庭经济困难普高学生信息。(2)在全国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学籍信息。(3)在中职助学金系统及时更新资助信息。(4)及时上报各类数据。做到热情接待,信息准确,上报及时,定时反馈。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分解任务。

1、组织召开2013年度学生资助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学生资助工作,研究部署2013年学生资助工作。

2、积极推进资助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一是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力争年内达标。二是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成立资助工作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健全资助工作网络系统,在全县建立资助工作QQ群,加强联系,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3、学校资助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和逐级审核责任制。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要明确资助信息审核责任人,严格审核所辖学校报送的资助信息,对因不及时上报、审核或工作失误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

4、加强校内资助工作的管理。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必须按规定比例,及时足额从本校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校内资助资金(普通高中3-5%、中职5%),并做到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要加强资金管理,落实审计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规范有效。导的责任。

5、扎实开展上学期资助经费的调研和督查工作。选择4个乡镇和2所普高开展2012年秋季资助经费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期末义务教育阶段下拨的54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要求务必落实到学生手中。对普高学校资助等级评定和经费到位情况作重点抽查。为全县资助工作会议的召开提供一手资料。

6、努力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的资助途径。在省资助中心建立的全省资助工作网络系统内按照在校生40%的比例要求上报好全县家庭经济困难普高学生信息。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将学校事业收入的4%作资助经费,用于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联系和努力做好校外的各种资助工作,做到热情接待,信息准确,上报及时,定时反馈。

(二)规范日常监管,完善量化考核

1、继续推行国家助学金“财政专户—银行—受助学生”的发放模式,保证资助资金的安全使用。全面推行学生资助卡“统一办卡、集中发放、本人激活、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杜绝双学籍、重复资助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资助信息的真实、准确和有效,防止截留、挪用、套取资助经费的现象发生。

2、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学生资助工作。通过清点人数、电话回访、查阅档案资料、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促进资助工作的规范运行。继续实行检查情况签字确认并存档备查制度;继续加强对民办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加强对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督查力度;严格控制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受助学生名单中大龄段学生比例。

3、完善日常工作进度、重要工作完成情况等信息报送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加强对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维护和管理,提高准确率和按时报送率。

4、重视投诉问题的处理,严肃查处资助工作中的违规行为。适时通报各学校的投诉率和投诉按时办结率,将投诉数量和投诉办理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点之一。

5、根据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新增内容及相关要求,修订完善对中职、普高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办法。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实行量化考评;增强激励机制,评选2013年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将考评结果列入学校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中。

(三)大力加强学生资助宣传工作

1、按照积极宣传、正面宣传、有效宣传的总体要求,抓住重要时点精心组织宣传活动。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8

(一)重索取轻感恩

中国自古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数千年华夏主流文化儒、道、佛三教思想中,道德仁义、知恩图报、善恶因果的感恩理念备受推崇。而现行资助政策多为无偿资助,这种单方给予和付出,滋生受助群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的同时,极大地淡化了他们的感恩意识。由于资助方为国家和政府而非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不拿白不拿”的消极心态愈发强烈。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大学生而言,道德感的偏差与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二)重投机轻诚信

“不劳而获”的无偿资助形式带来资助目标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因自卑感表现出过度自尊而放弃申请;另一方面,贫困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基础信息可靠性较低,认定程序可操作性较差等客观原因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受利益驱使,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也来争当贫困生,这既造成了社会资助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也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诚信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实效。

(三)重受助轻自助

“单向输血”的资助模式,将资助和育人相分离,无法达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的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受助学生无法体会“来之不易”,不思敦品励志、自强自立,更无法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发展。高校的资助工作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加强资助后管理,让受资助学生实现自助,是高校和资助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述“三重三轻”的受助观恰恰反映出现行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助认识不全面、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社会参与度不高、手段和维度单一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出发点。高校资困助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体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价值旨归。而发展型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在资助育人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高校资助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过程支持、项目制为运作方式,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局,按照分级设置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一)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一理论更加丰富了资助工作的视角,它要求资助工作应跳出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解决现实社会中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多维度贫困”问题。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经济、心理、励志、学业、就业、成长多维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2.过程思想过程思想认为

教育活动中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阶段、活动环节,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式交往进行的建构性实践活动,是教育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按照这一理论视角,资助工作不应只以让资助客体受到公平奖励和资助为目的,而应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让资助客体完成主体教育目标的内化。这为资助工作提出了发展性、情境性、系统性的要求。

(二)构建原则与主要内容

1.差异化、个性化的以人为本原则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团体教育和个体关怀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心理发展需求,体现差异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突出“过程管理”理念。让受助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让资助的资金产生必要的效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尝试“点单式”“双向选择式”的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岗位选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互动、反馈机制,考核督促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生成长成才项目,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与“脱贫”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贫困生互助机制,如建立贫困生网上交流群、微信平台等实现助学、兼职政策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增强贫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学生个人校外兼职资源共享,实现毕业生离校前兼职岗位“接力”。

2.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多元资助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点在于将“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坚持育人为本的同时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做到“育助并重”,根据贫困生所面临的多重问题及其自身发展需要实施多元化资助,注重资助工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资助理念上突出“知识管理”思想。首先,使资助工作者树立广义资助、多元资助思想理念,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和学业指导、职业指导等相关理论应用到资助育人日常工作和实践中,拓深资助内涵,增强育人实效。其次,结合贫困生的基本需求,开展贫困生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主题活动,举办贫困生技能培训班,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以促进资助模式由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最后,将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贫困生帮扶和互助中,通过团体辅导、青春励志报告会等方式实现自助和助人。

3.权利义务对等的双向付出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原则在于改变“等、靠、要”的受助现状,通过双向付出的有偿资助,让学生明白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获得资助的同时通过实际付出来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并在受助的同时学会自助和助人,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资助方式上运用“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高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额度确定最低公益劳动时限和劳动目标要求,实现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同时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和自助意识。项目管理则主要通过建立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时,改变以往思想偏差,将感恩回报社会内化为自身需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三、结语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9

一、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以下简称出版资助计划)设于2012年2月,是中国科技协会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的资助计划,预计连续资助五年,每年资助金额高达420万元。该计划一年收稿两次,分别在每年的4月和10月,每年评审两次,分别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出版资助计划以“提高学术出版,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综合性的科技著作。

截至2012年年底,共收到申报著作94部,申报著作涵盖管理科学、物理、化学、建筑、材料等学科。每部申报作品需通过3个环节:形式审查、同行通讯匿名评审和专家组议评。最终,2012年共有36部著作接受出版资助计划全额资助,资助金额为286万元。

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申报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资助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1和表2可知,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综合交叉类著作申报的较多,而在2012年出版资助计划资助著作中,管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综合交叉学科较多。这说明申报稿件和资助著作的学科分布和数量较为一致 。

二、出版资助计划与国内其他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的对比

目前国内有一些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或计划),笔者主要针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出版基金和出版资助计划相对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并主要从资金来源、资助额度、资助方式等方面来对比。

(一)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是1997年设立的,资金来源有5个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补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存款利息及各种收益;受资助的专著出版后的盈利上交部分;其他收入。用于弥补受资助的学术著作在出版过程中所发生直接费用的不足部分,且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的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成立于 1989年12月,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曾两度增加拨款,现已累计投入出版基金5000万元,择优资助科技学术期刊600多种(次)、图书1000多种,年投入资金额度400万元,是资助出版科技书刊种数最多的出版基金。

(三)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是我国第一个出版基金,是由中国人民总装备部(时为国防科工委)为促进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确保国防科技优秀图书的出版,于1988年3月24日正式设立的。该出版基金坚持“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宗旨,服务于我国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教学,在国内外累计发行123万余册图书。

(四)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

山东科技出版社于1988年设立了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专著的出版,资助率较低。

相比于以上科技出版基金,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最年轻的出版资助基金。每年的资助金额420万元是最多的,资助方式是全额资助,且资助金额不需筹集,全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赞助,平均资助金额达7.9万元/部,部分著作的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万元,也是科技出版基金中部资助金额较高的科技出版计划。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比较适合科技工作者的一项科技著作资助计划。

三、出版资助计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很多出版基金一样,出版资助计划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作为一项年轻的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如何在众多的资助基金中斩露头角,如何切实保证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宣传工作如何更深一步地开展,如何调整发展方向和管理思路,资助年限有限等问题。根据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调研,提出以下对策。

(一)主打品牌,宁缺勿滥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科技出版资助基金中最年轻的一项资助,好多科技工作者并不知道这项计划,这样,早期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保证。从2012年的申报工作来看,申报著作的质量确实没有达到预期,这就需要评审工作委员会切实以申报著作的质量为评审标准,唯有确实达到资助条件的著作才能获得资助资格,切不可为了完成资助著作的数量而放宽条件,如果资助著作的质量不过硬,读者看了不太满意,同时会对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出版的科技著作产生潜在的消极作用,在科技工作者中也会认为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质量不过关。久而久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就会没有市场,而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也就没有高水平的申报著作,其如何执行下去都会成为难题。

前文提及的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虽然资助金额并不高,资助条件苛刻,但是已经在科技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科技工作者申报该项基金,一定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资助金额,而是为了能够列选该项基金的资助丛书,也相当于承认了资助著作的学术水平。这就是品牌效应。所以,在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执行的前两年就需要从严评审,严把质量关,宁缺勿滥,切实树立起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品牌。

(二)被动等稿变成主动约稿,形成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应该形成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去打造自己的品牌。2012年的出版资助计划主要是等待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被动等待的申报著作存在数量不多和著作质量不高的特点,但是由表2可知,2012年资助的36部著作中没有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学术专著领域广,可以选择重大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作为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并改变过去的被动等稿为主动组稿,与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委及北京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建立固定联系,重点约稿,最终形成自己的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三)加强宣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和其他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相比,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金额是最高的,每年420万元,且是全额资助,资金来源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不需筹集。因此资助金额充足,来源有保障。但是由于出版资助计划是2012年2月设立的,社会的知晓度还不高,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建议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的各学科年会会议进行现场宣传,可以拍摄宣传短片,在会议候场的时候重复循环播放,由于参加年会会议的人员多为科技工作者,宣传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2)在百度网上设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词条,有利于申报者直接查询。由于科技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要在各学科学会的网站、高校科技处网站、科学院研究院所的网站等公开《申报通知》,以提高有效人群的知晓度。还可以在期刊、报纸等媒体上刊登《申报通知》等。

(3)科技著作有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注重宣传2012年的已资助著作,社会效益自不必言,出版后更需要宣传,以更大可能地提升科技著作的经济效益,也同时宣传了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合理管理,突破资助年限的瓶颈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该计划从2012~2016年共资助五年。五年之后,该计划何去何从?是继续由三峡集团出资资助还是终止资助?还是另有办法不需三峡集团继续出资?笔者认为,如果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实现长期资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1)每年420万元的资助资金如果当年没有用完,可以顺延至下一年,如果下一年还是没有用完,可以继续顺延,这样,到2016年底,该计划可以顺延几年资助。如果将这五年的资金2100万元全部存入国家银行,每年产生的利润用于资助出版,可以有效节约资助的本金。

(2)出版资助图书产出的部分利润可以上交用于资助出版。

(3)可以通过一些企业或团体捐赠或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等。

通过合理合法的财务管理,实现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长期资助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长期实现“繁荣科技出版,培养科技人才”的目的。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10

关键词:资助工作 大学新生 贫困建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03-02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贫困学生比率逐年攀升,部分院校贫困学生比率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为了帮助这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大学生资助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资助项目不断增多,从国家单一的助学逐步发展到国家、社会、个人同步发展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多样的资助政策、多元的资助体系、多面的资助项目背景下,受益的学生面变得更加广,学生关注的程度更加大,资助工作的落实难度也同时增大了。而在评判一个学生是否该获得资助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新生建档情况(等级)。学生建档情况是各个院校通过严格的认定形成的,然而现实情况中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认定工作并不十分准确。一旦家庭情况认定有出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后面的资助评定就会产生影响。因而积极做好大学生新生的资助建档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资助专干工作,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谈几点疏浅看法。

一、做好详实的调研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做好大学新生的资助建档工作首要工作是做好详细的调研工作。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主要通过生源地调查与高校自身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有利有弊,调研情况并不完善,通过一纸证明不能较全面反映实际情况。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调查手段方式、调查考察面以及调查分析三个方面夯实这一具体工作。

一是要确保调查手段与调查方式的多层次

目前对大学入学新生各个院校都会通过各类方式下发调查表格,如《大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并一定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但是从每年的反馈的数据和实际情况来看,通过这一种方式认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全面。我认为可以通过从调查手段与调查方式着手,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细化调查,第一是做好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一个申请建档的学生对自身的家庭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文字信息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邮寄家长登记表格。这一个做法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最为通常的做法。这种方式要继续做,并且要合理设计表格内容,由学生家长填写并且由当地政府部门把关。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家长与当地政府部门了解情况。第三是通过电话随访。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电话交流比邮寄表格交流的方式更方便快捷,也能一定程度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能较为准确的把握一手资料。第四是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这一种方式虽然很传统,但针对性比较强,比较有效果。当然开展难度较大只能小范围近距离的开展,比如在通过前面三种方式的前提下,对存在异议的部分同学在条件成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此种方式作为一种调查方式的补充。

二是要确保调查考察辐射面的多维度

调查考察辐射面的多维度也是帮助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重要方面。作为学校的管理服务人员要基于学生所在的地域境况、经济水平、环境状况与人文特点等相关方面较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力求调查考察辐射面多个维度衡量。

三是要确保调查分析工作的多深度

通过前面多层次与多维度的调研工作后,接下来是要对收集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甄别与科学合理的处理,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进行严谨的分析,把真实的数据提炼出来,用于作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等级认定的论证。

二、保障认定标准的常新

大学新生资助建档工作一般是大学一年级进行一次认定大学四年期间进行稍微调整的模式。但是社会的发展情况是时刻变化的,每一届大学新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并且每年每所院校的生源也是不同的,因此大学新生家庭情况认定的标准应该是常新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档认定数据越加准确。如何保障认定标准做到常新,我认为有两点必须加以重视。

一是要及时修订资助管理办法

每个学校、每个院系都有关于大学新生建档认定的各类资助管理办法,这些办法是在国家资助政策指导下,各相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的拟定的,有一定的时限性与局限性。因此要经常论证这些管理办法,做到及时修订、定期修订。修订管理办法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民主评议等相关方式微调修改,实现认定管理办法的动态性与静态性有效结合。

二是要参考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各个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个院校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我觉得要实现资助工作的长效保优性,各个院校、院系应该加强交流,实现资助管理办法的共享,可以通过会议、讨论或沙龙的形式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本校院系的资助办法。

三、加强工作纪律的严肃

我们知道要做好大学新生的资助建档工作,在确保调研前期数据真实,管理办法合理的情况下,加强工作纪律的要求也是做好新生建档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工作纪律的严肃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针对调查者,也就是大学资助工作的管理服务队伍,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切实履行职责,公平、公正、公开的做好调查工作,不。

二是针对被调查者,包括学生本人与家庭,要加强教育引导,要求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不虚报,不谎报,对弄虚作假者应该作出相应处理。

三是领导小组要公正审核,遵守纪律,一碗水端平。特别是相关开具证明的主管单位,应该如实证明,要建立起诚信社会体制,避免人情关系网开假证明现象。

四是对于大学生资助管理服务者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后期教育与帮扶跟随工作,认定工作结束后,要针对性的对学生做后期教育工作,对于建档成功的同学要勉励正确认识现实情况,珍惜学习时间,把握学习机会。对于建档不成功的同学更要重点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同时做好为什么不能建档的解释工作。同时对于建档与未建档的同学要有帮扶的跟随记录。

关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学习期间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梦想,是社会、政府与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事情。而做好新生的资助建档工作是落实这一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将工作细化到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11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政策 认定细则

中图分类号:G647.8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Funding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in the Class

HU Jianping, NIE Pengfei, YU Peng (Cangzhou Mei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or college students funding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subsidy policy,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subvention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s a college instructor, poor students identified and aided perpetrators of specific work, how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pport, to establish a sound, reasonable and poor students in our current funding system is the focus of the work.

Key wordspoor students; subsidy policy; identify rules

自我国高校全面并轨招生,实行上学缴费政策以来,它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经济困难甚至入学难的问题,各个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生活的压力,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①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贫困生的认定资助工作、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都要作为班级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1 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②目前,在认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决。为了使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有序的开展,让家庭真正贫困的同学得到资助,建立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建立健全班级贫困生认定细则,是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条件。

1.1 建立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

小组成员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组成,人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在班级公示,认定小组成员的要求的条件如下:(1)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文件内容,熟悉贫困生认定和评选的过程和条件;(2)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公平、公正;(3)工作认真负责;(4)非贫困生;(5)保密原则。

1.2 贫困生认定程序

(1)在班级内组织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递交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申请中详细叙述家庭困难原因,建立班级贫困生档案。

(2)召开认定小组成员会,解读《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文件内容,制定和完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过程、评选办法。

(3)公布递交贫困申请学生名单,并逐一介绍每名同学申请书中所讲述的家庭困难状况,并强调纪律,坚守保密原则。

(4)由认定小组成员下去深入细致的了解递交贫困申请同学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情况,是否和申请中所陈述内容相一致,是否符合资助条件。

(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①由辅导员老师作为认定小组组长主持会议;②参加人员由全体认定小组成员组成;③由主持人详细介绍认定小组成员对每名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调查了解的结果;④小组成员对每一名参评同学进行讨论,讨论后对该同学进行是否符合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进行举手表决,在确定符合资助标准后,评议小组对该生进行资助等级认定;⑤认定小组成员在认定结果上签字;⑥将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在班级内公示。

2 关注贫困生健康发展

贫困生资助工作完成以后,班级内的贫困生就会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他们的生活、学习也时时被同学们所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对贫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慢慢地脱离群体,会产生自卑、厌学等等问题。

关注贫困生,在实际工作中贴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定期跟踪调查了解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状态,对所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有效地调整他们的情绪反应。鼓励他们和身边的同学多沟通、多交流、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个体引导和群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下转第200页)(上接第187页)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其用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生活、学习。

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国家、社会或学校给予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的同时,应加强他们的感恩教育,不断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③

一个班级的稳定是建立在很多因素之上的,而班级贫困生认定资助工作,是每年班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认真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并且关注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才能使整个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贺强.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相应对策-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178-178.

资助工作要点范文12

关键词:温州金改 资金互助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05-02

温州是我国民间资本最具活力的前沿地带。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温州推进“金改”。温州“金改”不只聚焦城市,也同样关注农村。作为举办责任主体的温州市供销社(农合联)顺应“金改”大势,凭借长期参与农村金融合作和金融创新的经验和独特优势,积极投身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的进程。让农村资金互助会这种微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基层广泛设点,让农民抱团取暖有效激活“三农”资本,缓解融资难题。使“金改”的触角迅速深入温州农村,构造一张服务“三农”的金融之网。

一、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

2006年底,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意见》为标志,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一起获得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身份。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由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合作)性金融三部分组成的观点已逐渐成为共识。农村互金融俗称民间金融。由于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覆盖所有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群体,因此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例如储贷协会、专业放贷人、互助资金等。

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主要有四类:一是由银监会批准成立、正式发放金融牌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全国仅49家,由地方银监局监管,目前处于停批状态;二是地方农工办或农工委在专业合作社框架内审批的资金互助部,受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相关政策鼓励,目前在全国已经超过1000家,仅江苏就有400多家;三是扶贫办“贫困资金扶助项目”所设立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会,2006年财政部开始试点该项工作,由专项安排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及贫困村内农户以入股方式投入的自有资金组成;四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农民资金互助社。总体估计,目前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则超过万家。

二、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创新发展现状

互助会在温州民间历史悠久,俗称标会、摇会等。20世纪90年代,温州曾兴起19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和34家金融服务部,后来由于用超高利率引诱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遭到政府清理关闭。为深化温州“金改”,2012年8月,温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此次出台的“1+11”系列文件中,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一大亮点。所谓农村资金互助会,即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由合作社社员自愿入会组成、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自我服务组织。规定此类互助会将按照“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要求,遵循“组织封闭、对象封锁、上限封顶”和“为农性、互、规范性”的“三性要求”及“有效控制风险、规范管理运作”的原则运行。其设立实行核准制,由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农合联组织牵头实施,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根据计划安排,有关乡镇及涉农街道将于年内率先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试点,2013年力争总数达到100家以上。

温州市供销社(农合联)在牵头实施农村资金互助会组建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采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合作社优先、发起人有公信力优先、地方政府重视支持优先的“三优先”办法,推动农村资金互助会发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确定了19家筹建单位,目前已有14家资金互助会正式营业,截至2013年9月末,共吸收会员6880户,入会金8376.59万元,另吸收互助金4499.46万元;累计发放互助金872笔金额达1.93亿元。其中,筹资总额(吸收的入会金与互助金之和)在500万以下的5家;筹资总额在500万~500万的有5家;筹资总额在1500万以上的4家。从全市来看,14家资金互助会的全部筹资总额已近1.3亿元;从单体来看,吸收、投放资金总余额在2000万以上的有3家,已初步显现运营规模。目前,第二批资金互助会的申报、组建工作已全面展开,已有80多家合作社(发起单位)开展了申报,各地正在开展联合审查、培训,积极指导合作社开展筹建开办工作。

从全市已正式开业的农村资金互助会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办会形式。一是在单个专业合作社内部发起。以经营大户为主进行筹建,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参与,资金规模较小,部分资金互助会与托管银行协商放大5倍金额或由农信担保公司担保发放互助金,如乐清市新科农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占用费率8~10‰(月利率)收取。二是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起。如洞头县岙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全村村民为会员,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待分配集体资金中拿出300万,作为入会金,以8.1‰的占用费率投放渔民羊栖菜、海藻等种养。三是由多家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多家专业合作社经过重组,重新成立一家专业合作社作为发起合作社,资金规模较大,如瓯海区侨乡花卉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吸收资金规模4116万,对社员2万元以内的小额互助金实行个人信用发放,占用费率0.42‰;大额互助金实行社员互保和抵押发放,占用费率0.42~0.93‰。通过资金互助会的运行,一方面农户闲散资金得到了利用,另一方面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会员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费用率取得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发挥了资金互助会会员之间的互助互惠和便农融资的作用,促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各环节的相互促进、紧密联合,为帮助农户解决备耕生产、种苗投放、经营贩销等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各层面的认识与需求不一致,抱着观望态度。现在许多合作社互助会筹办人员对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当年基金会的思想上,当地政府怕出风险的思想仍存在,抱有观望态度,全市总体上进展比较滞后。从市级层面来讲,各部门都作了许多的努力,今年3月以来,市供销社(农合联)对各开业互助会和“三位一体”农合联试点开展走访调研,争取对资金互助会和农合联工作的支持。现第二批互助会的申报材料已经报到县级农合联,在协调部门联审并请示县级人民政府同意。

2.存在非营利性组织与资本逐利性的矛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草根金融机构都通过工商或民政部门进行注册,并没有金融许可证,处于“合法”与“非法”的中间地带。温州的农村资金互助会也遭遇了这个身份尴尬问题。目前温州市农村资金互助会都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也意味着,它是一家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但是资金互助会是会员出资,存在盈利和分红的内在需求。如何解决非营利性组织与民间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也是举办和监管突出的难题。

3.筹办试点环节多,细节协调较复杂。在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我国还没有现成的具体法规政策,在法人登记、互助资金融通、政府与责任部门的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创新突破,需要市、县级多个部门协调的具体操作细节多,比如民政登记、互助会资金结算监管等方面。具体到民政登记中需提交的相应材料由哪个单位出具,如合作社验资报告、消防安全证明等;互助会业务操作程序、资金结算中的现金交易等问题都影响到筹办试点的进度和可操作性。

4.运营成本偏高,风险防控须加强。部分资金互助会运营成本较高,需投入数十万元进行经营场所装修、硬件购置,还需开支聘请人员的工资。部分资金互助会购置电子化财务操作系统,加上配套电脑硬件,成本约在5~10万。同时,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金融知识缺乏,资金互助会安保措施和风险防控意识需要加强和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5.占用费率偏高,扶持政策欠缺。尽管会员借用互助金基本用于农业生产用途,但资金占用月利率却普遍在一分左右(即年利率12%)甚至更高,高出当地面向“三农”的农信社或者银行的农业种养类贷款利息,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这种资金成本明显偏高。按照规定,资金互助会的资金来源除吸纳会员入会资金、互助金等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外,还包括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财政补贴等其他资金。在现阶段缺乏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的情况下,资金互助会平时除了向社员支付和银行一样利率的存款利息,除营运成本开支外,年底还要有结余给会员分红。要维持正常运营,互助金占用费短期内难以下调。目前各县(市、区)针对资金互助会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贴息、开办费补贴等相关财政补贴也未最终确定。

四、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把握资金互助会市场定位,明确机构经营目标。资金互助会应将市场定位在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信贷服务,具体包括三类服务对象:一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二是有小额信贷需求的农户,三是正规金融业务辐射能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客户群体。资金互助会体制设计要充分体现“互”,不以盈利为终极目标。一是要控制会员规模,充分体现信息优势;二是要坚持小额原则,避免违约风险放大;三是要充分体现“便农”,资金互助会融资期限设计要与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同时要尽量降低融通资金占用费率。

2.强化业务指导,积极稳妥推进资金互助会组建。根据温州市委要求,以推进资金互助会组建工作为契机,加强农合联(供销社)三级体系,强化市、县级农合联农信部建设,增强对农村资金互助会的服务管理和业务指导,切实发挥农信部的职能作用,帮助与促进资金互助会的建设发展。资金互助会属于“接地气”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鼓励优质专业合作社申报试点非常有必要。按照市农村“金改”工作的部署,市供销社(农合联)应对各地加强督促指导。

纵观国内外,有金融业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包括美国在内,概不例外。因此,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监管机制,建议市县各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加强全流程动态监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产生区域性重大社会震荡。

3.依托行政力量,落实乡镇监管职责。资金互助会的经营地点在乡镇,经营管理人员、信贷工作人员中大多数或者曾经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村干部。资金互助会倘若出了严重挤兑问题,维稳任务首当其冲的是乡镇人民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对资金互助会候选人提名审查是必要的,对内部治理结构、资金规模、投放与收回责任、资金管理、安全设施等,都要时刻关注。资金规模控制、投放风险控制是乡镇监管的着力点,小额投放比例是风险能否控制的晴雨表。乡镇政府要明确分管领导,定期安排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审计活动,时刻掌握资金互助会运营动态,特别对资本金倍率、备付金比率、投放逾期、呆滞信息、诉讼案件等重要信息要了如指掌。

4.规范内部监管职能,建立完善“三会”制度。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是资金互助会权力机构、经营管理决策机构、监督管理机构的明确分工。为防止一股独大,克服个人说了算或家族作坊式经营的倾向,必须“三权”分离,实行理事会、监事会集体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实行民主管理。监事会履行内部监督职能,监管内容围绕合作性、互、地域性来确定,充分披露经营管理信息。因此,主管部门要把基层监事会建设摆上位置,组织参观学习、培训,介绍金融部门监管经验,提升他们的内部监管能力。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资金互助会持续发展。中央财政近日拨付2012年度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41.05亿元,同比增长74%,用于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和保障基础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金融服务。温州金融改革综合领导小组应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将农村资金互助会列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争取该专项资金的补助。尝试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可按年度融资新增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探索农业互助保险试点工作,鼓励农业保险与资金互助会相结合。各相关责任主体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农村资金互助会加强为农服务、促进“三农”发展,降低资金互助会运营成本,同时,各级农合联应建立相应风险基金,要加强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农业贷款财政贴息、现代都市农业引导基金等渠道,对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开办设立、业务拓展、风险防范等环节予以资金支持,积极帮扶农村资金互助会发展,形成良好的创办运营环境,切实推动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选定温州—温州金融改革风云.红旗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2] 周劲波,丁振阔.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3] 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破解农村金融“边缘化”.生产力研究,2009(4)

[4] 廖继伟.新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7).

[5] 赵朋.农村资金互助社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